中小班幼儿

2024-10-11

中小班幼儿(精选6篇)

中小班幼儿 篇1

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今天, 小班化教学以它独有的特色已展露风采。许多一线的教师都深有感触, 实施小班化教学, 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以发展;有利于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关注、感受成功。下面笔者就具体地谈一下自己在几年的小班化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早就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教学生学。”可见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需要自我的建构, 因此, 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合理、互动、愉悦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小班的学生数一般都控制在30人左右。在教学中, 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就增多了, 是过去所教的大班的2-3倍。利用这一优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和帮助下, 就能更加主动参与教学, 从而获得进步与提高。每一节课,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都能充分得以实现,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能充分地被调动。

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 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 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从而主动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讲, 刻苦学习,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然而,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稀里糊涂, 这样的课堂, 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能灵活掌握知识。尽管分数上去了, 但是学生的能力不强,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差, 创新能力不强。

小班化教学却不一样, 它不但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也就是说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能品尝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花大力气。每节课都应当设计一些能激起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情境或者问题, 逐步引导, 由易到难,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敢问, 积极参与, 克服“满堂灌”现象。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这样, 课堂上才会出现“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现象。

三、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所以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同, 这就形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个别差异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过多, 一个教师面向六七十个学生, 时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难以实施个别教育。而小班化教学, 学生数少, 教师可以先将每个学生的情况熟记在心, 再根据他们的差异性,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回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胆子小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信;对学习吃力的学生, 教师应该降低一些要求, 并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个别辅导, 使他们有所进步。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每个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

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 与新课程倡导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选择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 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做到有所创新。

在小班化教学中, 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 有利于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思维营造更宽松自由的空间, 学生更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不是被动接受, 绝对服从, 而是主动参与教学、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才华,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得以点燃, 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五、关注了学生的平等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这既是《义务教育法》中的一条法规,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权威自居,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戴有色眼镜,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可能。作为小班化实验学校的教师, 我们更应该从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 以平和的心态、平稳的方式、平等的态度, 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小班化教学的确是现代教育的精髓, 它关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 让阳光普照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它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中小班幼儿 篇2

——东港幼儿园曹卿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付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区域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规则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者对规则的知识的了解;二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重点在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3、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意识主要包括了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游戏规则意识培养

怎样使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由、有序地探索于环境与材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方法,对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

1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是一个基础教育机构,这里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家庭,并且注重事实,一视同仁。在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幼儿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因此守规则是儿童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前提基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我们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保障游戏开展。

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要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有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制定活动区的规则。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

小班幼儿刚开始自选游戏时,幼儿由于新鲜好奇,会一窝蜂地涌进一个区域,并伴随拥挤、打闹、扔玩具的现象,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归原处。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我预设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每一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例:幼儿在秋游活动后对房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结构游戏中搭建各种房屋,由于他们第一次接触结构材料,因此我从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我也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幼儿:

1、规定每个活动区的参加人数。

2、采用游戏手段,培养幼儿积极收放玩具。比如:通过游戏“送小动物回家”、“比比谁的家最整齐”等活动,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收放玩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严格遵守各种规则,使环境熏陶达到最佳效果,幼儿也会学习教师的样子严格遵守,我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二、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小班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而是比较青睐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于是我就以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标记图在进出区域、材料收放及操作规则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提示和规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对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加以强化,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通过“五角星”鼓励好学上进的幼儿等等,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基本上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物品用后会放归原处,养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证了活动区的正常秩序。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遵守规则,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遵守规则、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三、指导策略得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遵守规则。具体是:

1、模糊处理策略

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儿的基础上,我选择性地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作为教师则是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模糊处理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供多的空间和机会,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在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隐性指导策略

课题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幼儿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指导幼儿游戏,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主权、,自愿选择,自主展开,自由讨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针对性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建立常规训练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并通过大量的日常游戏活动等,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邹弘北京出版社,20062、《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实施手册》

中小班幼儿 篇3

【关键词】角色游戏;小班幼儿;文明用语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是模仿期、是游戏期”,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们最爱模仿在家看到的爸爸妈妈切菜、炒菜的动作,爱模仿妈妈抱小宝宝的动作,爱模仿幼儿园老师拿着一本书在弹琴的动作,这就使得“娃娃家”“幼儿园” 角色游戏主题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孩子们爱玩的游戏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有意义、真实的情景,还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在自然的语境中积极地交流。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对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鼓励幼儿说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利用角色游戏,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的德育教育,是确实可行的。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一、在游戏主题“幼儿园”中进行

1.提供和角色游戏主题有关的知识

在游戏中幼儿游戏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为了让幼儿参与游戏主题《幼儿园》,将这主题分成以下几个小游戏:“晨检游戏”、“参观幼儿园”、“我是老师小助手”、“我是小老师”等,引导幼儿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进行细节还原,进行经验累积从而开展主题游戏。开学前几周,孩子们早上来园还要哭哭啼啼的,为了还原早上医生阿姨晨检的过程,老师在“晨检游戏”中,先教给幼儿晨检儿歌:“太阳公公笑,宝宝起得早,来到幼儿园,医生阿姨早”,摸一摸,我是健康好宝宝。走过来,排好队,“老师老师早上好”,伸出手、看一看,我是卫生好宝宝,接过小红块,插入班级小口袋。”儿歌基本上将整个晨检过程描述清楚,幼儿只要学会儿歌然后边念儿歌便进行游戏就行了。接着“我是小助手”“我是小老师”就由一些较大的孩子担任,慢慢的孩子的知识经验准备好了,主题游戏“幼儿园”也有序开展。孩子们给自己的幼儿园取名叫“小兔幼儿园”,他们高高兴兴的挂着小兔胸牌到“医生阿姨”处排队,叫一声“医生阿姨早上好”将红块“插入班级小口袋”,大声的向“小老师”问早上好,就开始“幼儿园”活动。

2.延伸到文明用语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的一种创造性游戏,这种游戏有较大的模拟性。如:幼儿每天都上幼儿园,喜欢模仿老师上课,拿着铃鼓拍一拍,学老师口吻说话,这时平时教师的榜样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入园 “医生阿姨”在晨检时对孩子们说“早上好”;孩子们拿了晨检小红牌说声“谢谢”;“小老师”接待刚入园的孩子来一句亲切的“早上好”;“孩子们”和“妈妈”的“再见”。这些日常的文明用语不用提醒就自然流出口中。

二、在游戏主题“娃娃家”中进行

1.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常受到自己年龄、生活经验的影响,在游戏的时候最爱抱着布娃娃“喂饭”,只是重复“炒菜”、“抱娃娃”等简单的家庭活动。这就要由教师来营造娃娃家活动场地。在教室的一角我划出了具体的区域,摆上小床、小桌子、小椅子、电视、冰箱等家庭用物品,课间幼儿看见了这些物件都高兴极了,小嘴都在叫着:我家也有,我家也有。于是就势邀请孩子们收集“生活用品”。

2.提供尽量多的游戏材料

角色游戏中的游戏材料应当是简单真实和耐用的,所以知识经验准备

后的物质材料的准备,是邀请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块进行的:孩子们心爱的布娃娃、用过的奶瓶、穿不着的小鞋子、小衣服、小枕头、家里的旧电话、爸妈的坏手机等等都收集到娃娃家,在大家的帮忙下,我们的“宝宝家”“贝贝家”就布置好了。孩子们都会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玩娃娃家?什么时候玩角色游戏?良好的物质准备可以极大的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3.延伸到文明用语的培养

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小班幼儿最喜欢玩娃娃家了,“爸爸妈妈”煮好饭了:开饭了,请大家来吃饭,“我来帮你打饭”,他说一声“谢谢!”;“爷爷奶奶”累了,宝宝贝贝来给他们捶捶背,“爷爷奶奶”会说“谢谢”; 客人来了,会说:客人好!请坐,请喝茶,请喝饮料等等。客人走了,会起身说“再见”,“有空来玩”。

三、在游戏主题“商店”“银行” 中进行

1.创造机会丰富知识经验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

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游戏中的商店开张了,娃娃家来客人了,该怎样接待客人呢?通过家庭作业请家长带幼儿到银行、商店观察,和爸爸妈妈一起试着买东西,排队取钱、存钱等等。回到班上后同老师说说周末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这样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发现了这些文明用语:您好!欢迎光临!谢谢!请收好!欢迎下次再来!听到了,该怎样用呢?这又需要老师的引导了。

2.延伸到文明用语的培养

游戏中,教师有时作为营业员有时作为顾客,带领幼儿在正确的时候使用正确的用语。“银行”的营业员,看见顾客来了: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是存钱还是取钱?钱给顾客时双手交到客人手上:请收好!欢迎下次光临!“商店”的营业员,看见顾客来了:您好,欢迎光临!你想买点什么呢?顾客问:请问要多少钱?钱付好了,营业员将东西交到顾客手上:请收好,欢迎下次再来!游戏中文明用语的使用又使孩子变得有礼仪有秩序,游戏常规也容易建立。

一学期过去了,我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文明用语的准确使用得到了家长好评,班级在进行游戏时井然有序。

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关键期,他们较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多年的一线经验我还发现在游戏中传授给幼儿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会在孩子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这种好习惯会自然流露在一日生活中,甚至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主编:李季湄,冯晓霞

中小班幼儿 篇4

谈自然角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武进奔牛实验幼儿园

周丽芬

观察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的,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可以让幼儿更有效、更细致地观察自然世界,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的。

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观察的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在观察中不能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在小班时,我们在自然角上饲养了小蝌蚪,本文将结合小蝌蚪的饲养过程,从观察的意识、观察的行为、观察的目的性和习惯等方面谈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观察,在好奇中萌芽!

案例一:邂逅蝌蚪

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地向着大地报告春的消息时,池塘里的小蝌蚪也不甘示弱,晃着脑袋摇摇摆摆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班里的自然角上也多了一些诸如“蛋壳里的小草”

“小鱼”等春的“饰品”,孩子们偶尔会新奇地去看看,然而当鸡蛋壳里的小草慢慢发芽,只顾嬉戏玩耍的他们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直到蝌蚪的出现,才似乎真的唤起他们的注意。一天早晨,家惠拎着一个透明的袋子刚刚跨进教室,她就大声地叫唤起来:“你们快来看,我带什么来啦?”这一下,把原本还沉浸在玩娃娃家的孩子们吸引了过来,就连正在玩追赶游戏的洋洋和乐乐也停了下来,洋洋叫嚷着说:“啊!原来是小蝌蚪啊!”说着,就伸手想要戳袋子,家惠着急地举了起来:“你别动,这是昨天我和奶奶在田边小河里捉到的,你会把它弄死的。”一旁的小雨也在帮腔说着:“洋洋,你别动啊,快叫老师过来,帮我们把小蝌蚪养起来吧!”我连忙接过家惠手中的袋子,那些好奇的孩子就象发现新大陆一般紧紧地跟着我身后,和我一起换水,找玻璃缸,还唧唧喳喳地问个不休:“老师,小蝌蚪怎么一直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它不累吗?“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它的眼睛在哪里啊?”我一边忙着给蝌蚪“安家”,一边引导他们自己去“看”。那一刻,自然角成了我们班里孩子们最受欢迎的角落,常常几个孩子为围着“看”蝌蚪争不到地盘而争吵起来,蝌蚪从此成了他们嘴边讨论交流的主要话题。

反思:好奇是孩子一种天性。在生活中,幼儿常常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春天

来临时,自然界中“发芽的小草”“灵活的小鱼”以及“可爱的蝌蚪”都成了他们眼中的“亮点”。然而,在这些独有的春天景象中,动物是年龄较小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象,它最能刺激幼儿的感官。因此,当蝌蚪出现时,幼儿的状态是积极兴奋的,他们对于蝌蚪的兴趣也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对蝌蚪自发性的好奇和观望只是一种最初始的观察,是幼儿对一个具体对象的初步感知。案例中幼儿对蝌蚪“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全身黑黑的”等这些语言的描述正是他们对蝌蚪最直接的发现。这种观察是幼儿自发性的,是一种观察意识的萌芽,只有具备了观察的意识,幼儿观察的行为才会如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观察,在引导下发展!

案例二:小鱼**

在给蝌蚪“安家”的时候,袋子抖落时,有几只“调皮鬼”硬是粘在袋子上“不肯下来”,我看着玻璃缸里挤得满满的蝌蚪和一旁“独霸一方”的小鱼,心想,算了吧!就让这几个调皮鬼和小鱼做个伴,说不定还可以混养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兴趣不再象开始那么浓厚了,他们偶尔还会去鱼缸边“看看”,但也只是“匆匆过客”。一天上午,乐乐、文文等几个孩子还是和往常一样来到鱼缸边,突然,文文大叫起来:“老师,蝌蚪不见啦!蝌蚪不见啦!”这下,所有的孩子都你挤我、我挤你得围观起来,我也急忙走过去,果然,那个养着小鱼的鱼缸里只有小鱼,却没有蝌蚪的半点影子。我再一看,却发现鱼缸里的水浑浊的很,但依稀还看到了几个蝌蚪的小尾巴随着水波在晃动,我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然后试探性地去抓鱼,果然,一向不怎么活跃的小鱼此刻似乎浑身都是力气,极其灵活地躲闪着我抓它的手。

我把鱼缸端到前面,然后也故作惊讶地问道:“怎么回事呢?蝌蚪怎么会不见了?”家惠急着叫起来:“其他小朋友天天弄我的蝌蚪,自己家里又没有,肯定是有人带回家了!”我继续问:“有其他小朋友拿了吗?”所有的孩子都争着说“没有”,生怕自己真的被别人怀疑。这时,乐乐说:“小蝌蚪一定是死了。”洋洋说:“不对,死了也会看见的,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啊?”在大家都众说纷纭的时候,我知道惟有让孩子自己来推测、发现,才能揭开这个迷团。于是,我接着让他们仔细看看鱼缸里的水,和前些时候有什么不同,一个孩子说:“水很脏!看不清。”我倒去一半的水,请一些孩子上来仔细看看,水里还有什么。这下,他们立刻发现了沉在水底的几条蝌蚪尾巴,“怎么只有蝌蚪尾巴,没有蝌蚪的身体呢?”我追问着,聪明的洋洋的举着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了,是个小鱼吃掉了。”“如果吃了蝌蚪后,你们觉得小鱼和原来比会怎么样?”“一定胖了!”“它肯定力气更大了,就和我们小朋友吃饱了饭一样。”“那谁来捉捉看,看看是不是这样!”勇敢的嘉鹏在我的帮助下,卷着袖子伸手去抓,可是怎么也没有抓到。“蝌蚪失踪案”就此得到了证实,孩子们像公安干警一样,顺着发现的踪迹查出了“真凶”。

反思:在案例“小鱼**”中,“我”的自以为是给蝌蚪的饲养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原以为鱼和蝌蚪也能混养,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改变了“我”的预设。在这一突发事件产生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现问题“寻找踪迹”的过程中,就需要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观察是粗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从水质的变化以及水中沉淀物等多种痕迹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找出蝌蚪失踪的真正原因。幼儿在发现并追逐线索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对事物(蝌蚪)细微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他们依据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无意观察到现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观察,观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观察行为也在自觉地进行着,这种教师引导下的观察与案例一中幼儿自发性的观察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从意识到行为的发展和转变。从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会自觉地去给蝌蚪换水、去看看它们,参与观察的行为日渐频繁。

观察,在责任中深入!

案例三:生存之争

在“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孩子们对蝌蚪更多了几分关心,他们期盼着蝌蚪快快长大,那些心急的孩子会不停地问我:“老师,小蝌蚪什么时候会长脚?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青蛙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还没有等到这一天,蝌蚪又再次死亡了。在经过上次事件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很快发现,在玻璃缸里,有大片的蝌蚪死尸,有的剩下了尾巴,有的还有一个白色透明的空壳,还有的更加残忍,刚刚被咬死,肚子里的肠子还在水里晃来晃去呢!那天,孩子们的心情都不好,他们都为死去的蝌蚪而难过,我说:“蝌蚪到底又是怎么死的呢?”“是被它的好朋友咬死的!”这一结论在大家的你言我语中道出来了。“为什么它们要咬自己的同伴和朋友呢?”小雨说:“因为它们都饿了!”“是啊,这些天来,我们除了去看看蝌蚪,可谁也没有给他们喂食,所以,他们才会吞吃自己的朋友,那剩下的蝌蚪怎么办?”文文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了,要给东西它们吃。”“可是蝌蚪会吃什么呢?”我又问。家惠说:“它要吃饭!”洋洋说:“它们会吃鱼吃的东西。”平时胆小的圆圆也开始声响了,说:“它要吃饼干的,以后我吃点心的时候就去喂给它们吃。”“蝌蚪还要吃肉的。”乐乐又补充说。在孩子们的讨论下,我们安排制定

轮流照顾蝌蚪的计划表,请几个能干的幼儿负责,同时制作了一张“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去喂食,并细心观察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然后再记录下来。

反思:如果说“失踪案”的发生让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那么这次的“生存之争”可以说

更增加了幼儿的一种责任。经过了两次死亡事件,幼儿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案例中文文简单的一句“要好好保护它们”已经透出了幼儿主动承担照顾蝌蚪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但如何照顾却又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时,教师在幼儿自主要求下引导他们安排计划并制定“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这一行为将促使幼儿接下来的观察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目的的增强,幼儿的观察才会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上,记录自然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种由关心——同情——责任而产生的观察行为,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同时在安排照顾蝌蚪计划和尝试运用记录的活动中又增强了观察的目的性,使得幼儿的观察能力实现了一次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观察,在习惯下延续!

案例四:石头事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于蝌蚪的照顾更加细心了,他们不仅每天去给他们喂食,观察他们喜欢吃什么,并在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并没有象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越长越大,反而开始长得瘦小起来了。不解的小雨好奇的问:“老师,蝌蚪吃饭了怎么还长不大呢,现在还变小了?”我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喂食换水,直到有一天,蝌蚪长出了后腿,一直纳闷的小雨高兴得跳个不停,还跑着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蝌蚪长腿喽!蝌蚪长腿喽!”从此以后,自然角成了他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当蝌蚪长出后腿,尾巴也褪去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小雨带来了一个袋子,我以为又是蝌蚪吃的东西,打开一看,却是一些石头,我不解地问:“小雨,你带石头来干什么啊?”小雨听了,却振振有辞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家告诉爸爸,我们班的蝌蚪变成青蛙了,爸爸说,蝌蚪变成青蛙以后,就要开始生活在地上了,不能一直在水里,所以就和我一起找了一些石头来,让小青蛙学着到地上来。”我恍然大悟,这时发现孩子们对蝌蚪的观察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他们对蝌蚪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将成为一种习惯而延续着。

反思:小雨带来的石头给了“我”一个出奇的意外,当“我”还没意识到青蛙要开始两栖生活时,小雨的行为已在“我”之前了。由此可见,幼儿对蝌蚪的关注已经完全渗透于他们心中,他们能及时根据对蝌蚪变化的观察采取有效合适的策略,并逐渐延续这种行为,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在饲养蝌蚪的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小蝌蚪的观察也更加细致,主动参与的意识随着活动的步步深入逐渐增强,不仅学会了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激发了他们对动物关爱的意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发展了语言和情感。现在,蝌蚪的饲养虽然已经结束,但幼儿观察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深秋时,我们又在教室里和实验田里种植了蚕豆,采用对比观察的方式继续着我们的发现;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了,兴奋的他们又用小碗装了满满的白雪放在自然角上,明亮的小眼睛仔细地盯着慢慢融化的雪花,开心和喜悦在他们的小脸上一点点地荡漾开来。我们相信,由小蝌蚪引发的观察将是他们科学探索的一个起点,无论是自然角中,还是周围环境中都会留下他

对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关键词:中小学 随班就读 思考

特殊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担负着培养祖国后代,促进残疾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使命。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训练,逐渐缩小残疾少年儿童和正常少年儿童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从社会的负担逐步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特殊儿童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有着天真无邪的笑脸,他们向善、向美、向真,但也是弱苗,需要更多的关爱。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居住分散,各类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分布校点较多,全县129名残疾少年儿童分布在全县八个乡镇的49所学校的127个班中,管理难度非常大。笔者从自己多年从事特教工作的实践出发,认为要抓好全县的随班就读工作,必须要从几个以下方面做起。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是随班就读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

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要成立随班就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此项工作的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民政和残联等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应设在县教体局。教体局设特教工作站,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直校、农村初级中学、中心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为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特教工作站全面负责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教学管理,及时解决其入校后的学习、生活困难,防止出现辍学现象。建立管理、教研、培训、指导网络,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常规管理、教学研究、人员培训,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人人关心残疾少年儿童,支持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落实“双线”目标责任制,在县政府同各乡镇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明确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率指标,并实行奖惩,同时与直校、农村初级中学、中心校的教育目标责任书挂钩,在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使符合条件的残疾少年兒童能顺利地进入普通中小学,并能留得住、学得好,使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一主要形式更加规范化。

二、调查摸底、筛查检测是做好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工作的基础

每年新学期开始,特教工作站要在各直校、农村初级中学、中心校摸清招生范围内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的基础上与县民政局、县残联相互配合,反复核对,对“三残”少年儿童进行筛查检测、登记。同时,从学校师生、乡村干部、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三个层面广泛开展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动员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县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各校都能积极接受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我县特教工作站还成立了智力残疾少年儿童筛查小组,在市特教中心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县智力有残疾的学生开展鉴定工作,确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真正实施全纳教育。

三、“双卡”管理,跟踪评测是确保随班就读工作成果的核心

在学籍管理上各校健全残疾学生学籍卡,使用“双卡”学籍(既有和普通学生相同学籍,又有特教学籍)管理制度。即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不参加统考,只参与本班的学习测验,或者在组织考试时因人而异,发给他们不同内容的试卷,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把残疾少年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还可规定残疾少年儿童的就学年龄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成绩达到或基本达到毕业要求者,可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在教学管理上各校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残疾学生的成长情况,不断规范、完善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改进施教方略,防止学生流失。

四、加强研究,科学施教是做好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保障

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对随读学生的知识教育可提出三点具体要求和措施:其一,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其二,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其三,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同时,学校要配备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担任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并督促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手把手教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针对学生智能低下、性格内向、不与同学交流等情况,教师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诱导,带领这些学生同大家一起玩游戏,参加各种集体性活动,使这些学生逐渐变得喜欢和同学们交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比较准确地观察、认识事物。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应大力倡导差异教学,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降低随班就读学生与新知识间的台阶,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质量,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摆脱沉重的心理枷锁,逐步向良性方向发展。另外,学校还应加大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创新中求发展。

五、创造条件、配置资源教室是激发残疾少年儿童学习积极性的平台

要使残疾少年儿童在学习上有主动性、有热情,教师不能采用正常学生所适用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做文章。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筹资在随班就读生较多的学校中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要配备综合健身器、平衡台、圆形跳床等多种器材,还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教辅资料,并配备电脑、电视机、录放机、语言学习机等电化设备,配备手工工作台、学生课桌等基本设备。资源教室的建立,一是能够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特殊需要的教育,二是能够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理论、方法、资料和个别教育的场地,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用武的平台”;三是使其成为学校开展特殊教育的管理中心、指导中心,最终实现学校对特殊教育的规范管理。

中小班幼儿 篇6

【关键词】汽修专业 实训课 小班化教学 应用

汽修专业是为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汽修维修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汽修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要实施实训化的管理方式,而在管理中经常以学生集体为单位进行实训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不利于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在汽修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中使用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再按照专业的学科体系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项目班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进行交流。

一、小班化教学在职业实训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职业型专业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操作实践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并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创造和延续。但在传统的汽修专业实训课教学中,把学生的班集体当作整体的教学目标,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学生之间缺乏对操作知识交流,学生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实训操作中的问题,教学的效果明显的不佳。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才能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中。小班化教学能够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方便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对学生实训中不足的地方,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不但能够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式。

二、小班化教学在汽修专业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实训课进行排故操作时,可以根据实训室中汽车的数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到4人,教师可以事先在汽车上设置各种各样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故操作。学生面对实际的排故操作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找不到的故障却不从下手,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排故操作,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和体悟,同时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正确的示范,这样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会那么枯燥。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课本中学习过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加以运用。例如在汽车前大灯远近光都不亮的故障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这样的维修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运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汽车照明电路实际结构,示范如何进行拆装。在拆装时要仔细认真,避免对其他零件的损坏,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汽车电路与其他电路的明显区别和不同。

小班化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完成实训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思考加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加以印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挑战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2.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小班化教学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但在小组中会存在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的影响,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态,教师在结束后对小组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汽修实训课的教学项目,拓展知识和实践,从而提高汽修专业的职业技能。例如在对雪佛兰汽车的发动机进行故障排除的教学项目时,学生走进实训室就对汽车驾驶室内转向盘中的安全气囊扎破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气囊的检修是在后期的实训课中需要完成的,但学生对维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利用自己的维修经验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各个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气囊的维修当中,对气囊的结构进行了拆解,在对工作的原理详细的分析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在实际的驾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因此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汽修专业的实训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地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探讨。

总结

小班化教学虽然没有广泛的应用到职业实训教育的课程中,但实训教学教师不能忽视小班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职业实训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小班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长强. 小班化教学对汽修实训课程的作用探讨[J]. 科技风,2014(06):209.

[2] 龚柳杰. 小班化教学是实施汽修课程项目化的基底[J]. 职业技术,2013(10):58.

上一篇:数码航空摄影下一篇: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