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2024-09-24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通用9篇)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1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给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1、企业工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会组织活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工会还缺乏应有的活力,难以为职工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充分满足职工的需求。一是企业工会的凝聚力和活力明显不足。有相当多的职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二是企业工会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难以充分发挥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即便是工会维权的两个机制-职代会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部分企业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制约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三是企业工会组织和动员职工的能力明显地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在不少企业,农民工、合同工、临时工还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大量的非正规就业人员没有入会;部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工会组织未及时重组。同时不少企业工会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式,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较重,难以适应工会工作对象和工会环境的变化。

2、现有国有企业工会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国有企业工会干部中存在着工作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缺乏工会工作经验等问题,对国家有关工会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保护职工权益的知识也欠缺,有的工会干部维权意识不强,不敢替职工说话。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存在着怕得罪企业行政领导,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有的企业工会负责人由企业指定或者任命,造成工会成为企业的附庸,得不到职工的信任,工作开展得很被动。特别在改制企业中,工会工作的环境、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任务、工会工作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工会组织体制、活动方式、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难以适时客观需要。

3、工会工作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支持

调查中大家普遍认为,市场条件下,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法制化的发展道路,“依法建会、依法维权、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然而,当前工会工作中,法律法规滞后于职能需要的情况比较突出。工会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缺乏“钢性”,使得工会干部履行职责时,理不直,气不壮;《工会法》、《劳动法》、《公司法》等虽然在维护职工利益、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配套法规不健全,某些具体条款不明晰;《职代会条例》早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另外,现有的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由于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而造成“有法不依”的也屡见不鲜。

4、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工会组织机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工会组织基础被削弱

全省国有企业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改制过程中,精减机构,使企业工会组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削弱。工作机构合并、人员减少、兼职过多。在大、中型企业中,大多数工会组织的机构得到了保留,配有专职的工会干部,但工会机构编制缩小,工作人员减少。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工会的组织机构由单独设置改为党群工作部,履行党务、政工、工会、共青团和妇女工作的职能。职工人数少的企业则把工会工作的职能放在人事部门或办公室。大庆华能新华电厂有2000多名职工,却仅有1名专职工会干部。

除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工会主席外,大部分企业工会主席由党委、纪检或行政副手负责人兼任。由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兼任的工会主席很少能进入本企业领导班子,工会专职干部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工会干部多由专职转为兼职,一些职工人数较少企业的工会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大量存在。

同时,工会干部队伍仍然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

5、维权机制建设不到位

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的深化,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越来越复杂。即便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由于职工队伍内部不同群体的形成、进城务工人员比重的上升、职工利益需求的强化,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任务也日益繁重。而与此同时,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能力以及企业的维权机制建设还显得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职代会制度和内容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缺乏创新;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工会在集体协商中与行政权利、义务不对等,缺乏自主权;工资集体协商步履艰难,企业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会维权能力与职工的维权期望反差较大。

6、国有企业工会资产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的国有企业把工会资产也纳入改制范围,随意地撤并工会资产。工会在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在维护自身利益问题上力不从心,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随着工会资产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工会活动的阵地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企业的工人文化宫、活动站出租或出售,职工缺少开展活动的必要阵地,进而影响了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2

现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主要有:

一、现行中小企业中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 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还不十分清楚, 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工作透明度不高, 一人办事, 一人了结的情况相当普遍, 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

2.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 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 轻管理, 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 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发展, 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还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 导致其管理滞后, 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3. 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

计部门来实现, 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 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 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 在内审的职能上,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 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 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 但由于体制不顺, 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 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 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对策

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企业的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 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 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就是产权制度。只有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化。一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二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引入外部独立董事, 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三要明确董事会的内部分工, 设立专门委员会, 对企业一系列重要的经营活动发挥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

(2) 建立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

2. 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

(1) 明确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 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企业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 明确规定每个部门、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 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将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2) 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实行凭证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 对所有凭证 (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 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 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及时准确入账。

(3) 控制资产保护与记录。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 比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对货币、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安全存放、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等, 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

(4) 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定期举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 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 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 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 将整个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紧密地联系起来。

3. 完善公司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

(1) 在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等环节,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2)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企业高层人员交叉任职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之间权责不清, 制衡力度不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对资金调拨、资产处置, 对外投资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监控与制衡作用。

4.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加强的主要工作有:

(1) 应当建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 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并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2) 抓好内部控制评审。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 应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入手, 督促其按章办事。随着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企业应不断确立新的控制点, 废除、修订旧的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方能满足实现内部控制的需要。

(3) 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 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 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3

一、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新《工会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工会具有固有的政治性、鲜明的阶级性以及广泛的群众性。现阶段,企业经济效益发展不平衡,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人们思想活跃。在此情况下,工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广大职工提供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规律和趋势。

(二)有利于推进职工的全面发展

职工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职工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灵魂,这就决定了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的全面发展。工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尽量满足职工合理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有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建设和完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对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推动了职工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和疏导化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阻力,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滞后、思想认识不足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思想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不适应,部分工会干部还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经常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也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要求,造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说教化,不能为职工群众所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受限

我国现行的工会干部工资制度、工会经费的拨缴方式和人事制度损害了工会的独立性,导致工会维权受到严重制约。

第一,工会的会员资格界定不准确。按照新《工会法》的规定,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可以加入工会。然而,高层管理者的利益更多的与企业所有者相关。当雇主与职工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是不可能真正站在职工的立场上为维护雇员的利益而与雇主抗争的。

第二,工会在经济上不具有独立性。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本身。这种拨缴方式,使得工会在经济上严重依附于企业,从而丧失了独立性。

第三,工会人事制度影响其独立性。当前我国工会领导人一般是由上级行政机关任命的。这样会导致工会领导人在代表职工维护利益时可能从行政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

(三)相应法规不健全

由于工会立法的不完善,工会还不能完全发挥有效的作用。新《工会法》规定了工会有权“要求纠正”、“提出意见”、“要求重新研究处理”等,然而该法中并没有任何追究企业责任的条款。工会有对企业的要求权和对政府的请求处理权,这些权利的规定却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四)联系实际不紧密

长期以来,我国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具有片面化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内容的随意变化,造成缺乏重点,容易导致职工思想上的迷茫。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和外国外优秀的思想资源的摒弃。

三、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四种意识”

第一,树立“责任”意识。工会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扬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主动深入了解真實情况和想法,有针对性的工作。

第二,树立“全局”意识。随着工会工作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工作重要性的增强,工会干部善于用全局的眼光去思考和处理新问题和新情况,时刻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性,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三,树立“服务”意识。工会全心全意的为职工服务,把满足基层职工的需要作为核心工作,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

第四,树立“创新”意识。要积极探索适合职工现状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积极研究适于职工思想变化方向的新办法和新措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二)切实加强工会的独立性

第一,明确确定工会会员入会的标准确定只有雇主相对人方可加入工会。所以不属于雇主相对人的雇主及其代表人或代理人就不应具有工会会员资格,如:公司董事、高级经理、外资企业的代表人等。

第二,尽快澄清工会会费的主要来源是由工会会员支付的客观事实。企业向工会拨缴的是企业税前支出,计入成本,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这笔钱的实质是劳动者工资中的社会组织费用,是劳动者支付给工会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拨缴工会经费的做法,容易造成企业出钱养活工会的假象。

(三)大力完善法规制度建设

细化企业侵害工会的法律责任及其处罚措施,加大企业违法的成本。明确指出违反《工会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违法行为人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处罚,确保工会法的全面实施。

四、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

丰富工会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去批判吸收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使之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并吸收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其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等等。丰富工会的教育内容,使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贴近市场经济的现实。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实施改制分流的工作部署,近几年来油田部分多种经营单位陆续进行了改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经营主体,企业职工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的利益也将受到了触及和影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改制企业面临的一项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同时,企业改制给工会组织带来的触动和影响也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及维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油田部分改制企业的工作调查和交流来看,目前大多数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工会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已不复存在。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㈠工会组织有名无实,职工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在企业改制中,工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如何整顿和重建,并不存在自然消亡和人为的撤并问题。但事实上,有的基层工会组织被撤并。从组织形式上看,有的企业工会牌子已不复存在,工会主席由党政人员兼职,使工会组织有名无实或者是无名无实;有的企业工会即使有牌子、公章,但同样也被合并到党办或其他行政部门,理由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工会首当其冲成为精简对象。在这种体制状态下的工会组织,由于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只能应付差事,或者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致使上级工会的目标任务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工会干部形象地比喻,目前工会组织状况是“脑袋大,脖子细,麻竿腿”,倒金字塔型的体制,愈往上机构愈多,人员愈多,愈往下,愈是“精干部队”,作为基层工会现已无力支撑,难以招架。从组织作用看,履行维权职责异常艰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只是走走形式,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日趋见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利益需求。厂务公开可以搞,但公开什么,怎样公开,何时公开完全要由经营者说了算。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加重,鸿沟加深。工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做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依法维权,从而使职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㈡工会主席兼职化,多元化的现象存在,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会主席兼职化的现象和问题,应当说在其他系统的企业改革中比较普遍。但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改制面的逐步扩大,致使这一现象和问题越加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或行政副职兼任工会主席,一般不经常过问工会工作,只是由工会副主席或干事从事日常工作。这种工会主席兼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缩减机关干部编制造成的。工会主席兼职化,客观上必然造成职能的混淆和交叉,也极其容易造成工会主席角色的错位。试想一个兼职工会主席,在事务性工作极其繁多的情况下,怎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特别是兼任企业行政职务的工会主席,其表达和维护的身分必然受到限制,根本无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签订的集体合同,只在形式上,不能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时认真地检查,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操作,草率行事,不按规定标准提请职代会审议通过,致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会主席兼职化和多元化现象所致。㈢工会财产被挤占和挪用现象较为突出,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就是说工会的财产和经费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从法律上已经明确归工会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或挤占、挪用。但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工会财产被挪用。从财产上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将工会的固定资产随同企业其他资产一并清算,谓之曰:“统一管理调配”;从经费上看,有的企业以经费困难为由,要求工会干部要以大局为重,不按时拨缴或拖欠工会经费,直接导致工会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工会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作用的发挥。对此,工会干部无可奈何且敢怒不敢言,明知工作开展不起来,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享受,但又无能为力,内心承受着双重的精神压力,时常叫苦不迭。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5

(1)

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对于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可以从立法和实践两个角度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立法上的缺陷:

1、未规定取保候审的审查决定期限及取保候审的申请的法律救济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委托的律师,向羁押决定机关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但未规定羁押决定机关审查结束并告知申请人结果的时间和方式。申请人递交了取保候审的申请后,一切均由司法机关掌握,缺乏法律救济程序,从而使得一些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被羁押,这也是造成我国取保候审比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未规定保证金的限额和收取办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对于收取保证金的数额以及收取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无明确规定,从而给予决定适用者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没有相应的限制,极易导致权力适用中的滥用。在具体案件中,对保证金收取多少以及如何收取,均由办案机关自行决定,造成执行中的差异过大。

3、关于取保候审的期限法律规定不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由于该条对取保候审12个月的规定,是指三个机关重复使用取保候审的总时限,还是每个机关单独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时限并不明确,使得公、检、法三机关分别制定的实施细则,都规定每个机关可以重新计算取保候审的期限。这样,对于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他可能被3次采取取保候审,期限可长达36个月。从而使得取保候审这种原本属于较轻的强制措施,事实上可能成为一项较长时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4、对于被取保人、保证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惩处制度不严格。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被取保人在取保期间故意重新犯罪或者有违反刑诉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仅规定没收保证金、上缴国库,缺少限制性较大、操作性较强的惩处措施。也就是说,对于弃保行为,最多是没收保证金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并没有实体上的法律责任。

5、虽然刑诉法规定了保证人和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但对执行机关如何监督保证人履行义务却没有相关的规定。由于上述原因,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的效果不好,弃保潜逃数量较多[1].(二)司法实践中适用取保候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取保候审的对象和方式使用不当。一是对不应取保的人滥用取保手段;二是实践中保证人担保和保证金担保的“双保证”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2、对保证金的收取不规范,收取保证金的程序不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对保证金管理不严。

3、取保候审的审批不严,执行较为随意。

4、对同一对象反复取保候审。

5、律师难以发挥作用。

6、取保候审的保证形式单一。[2]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国外保释制度的异同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担保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因而不对其实行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8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对于已经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本人或者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否准许,由司法机关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强制措施中的取保候审与英国保释制度有类似之处,但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立法思想、理念不同.保释制度是基于无罪推定原则和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而确立的,其实质是对被追诉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在英国,保释是刑事司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和环节,不仅体现着保障人权的价值,而且支撑着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使辩护功能在每一个诉讼阶段和环节都有所为。而在我国,取保候审只是较逮捕、羁押为轻的强制措施之一,其实质是对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缓和的方式限制其人身自由。我国法律设定取保候审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安、司法机关有效地行使司法权力,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这与保释的价值观念和出发点是不同的。

(2)在适用范围上明显不同。在英美国家,保释率是比较高的。在英国的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保释具有普遍性,立法在保释概念上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限制。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对于大多数犯罪嫌疑人,除非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继续关押他是合法的,并由治安法官决定外,一般都可以很快被保释出去等待审判。我国由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和方式的限制,取保候审的适用比例很低,远远不及英美法中的保释,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而处于羁押状态。甚至一些比较轻微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成为被逮捕和羁押的对象。加之类似不得要求过高保释金条款的缺失及取保候审决定程序的行政化,进一步阻碍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权利的实现,造成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范围狭小。

还有的学者提出,二者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我国的取保候审可直接适用于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也可在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适用;而保释制度一般只在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适用。

也有的观点认为,取保候审制度与保释制度在功能和适用条件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两者都以设定一定的担保措施明确担保法律责任,并且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不妨害诉讼的顺利进行为条件,都是一种有条件的审前不羁押。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将取保候审和保释制度相提并论,称取保候审为中国的保释制度。

最新的观点认为: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以保障被检控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为价值趋向,以无罪推定为理论依据,体现了当事人注意的诉讼模式;取保候审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为价值趋向,理论依据是打击犯罪和有罪推定,体现了职权注意的诉讼模式。两者的具体区别体现在:

1、两者的本质属性不同:保释是一种诉讼权利,而取保候审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

2、关于准予与不准予的主体不同:保释制度的准予与不准予的主体是分离的,不准予的权力只属于法院;取保候审的准予和不准予的权力是合一的;

3、关于准予和不准予的条件不同:不准予保释的条件是法定的,准予保释是无条件的,而取保候审准予与不准予的条件是相同的;

4、关于不准予的救济措施不同;

5、关于期限不同;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6

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渠道的多元化和反腐力度的增加,由于领导干部贪腐问题引发的问责事件甚嚣媒体,席卷全国。从山西表哥杨达才被爆有多块名表到房叔蔡彬被网友爆出22套房,再到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发现在25个银行账户中有1900澳元的存款,有超过9公斤的金条和25只罕见的钻石,非法所得超1.5亿元等等„„面对当今反腐形势的严峻挑战,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光领导干部个人需要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过硬内功,“把权力关进牢笼”的制度环境尤其不可或缺。特别是当前热议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提出将领导干部的私有财产曝晒在阳光之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既保障了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公共需求,又体现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作风,下喜上欣,不啻为肃贪治腐的一剂良方,可资探研借鉴。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完善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同时,财产公开还有利于让领导干部形成接受制度管理、敬畏制度管理的心态,这种心态久而久之会逐渐演变为廉政文化。依靠制度建设去营造反腐倡廉的软环境,才能在干部队伍中积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一、现有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国际上较多地用于预防腐败的“阳光法案”,对腐败行为有很强的威慑作用,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目前中国的财产申报制度还处于尝试阶段,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大面积铺开。

1.制度内容不完善

首先表现在申报范围不具体。《财产申报法》规定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申报个人收入,而科级以下领导干部却没有相应的立法要求。如因为严重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而受到惩处的孙锋、李丙春和郝鹏俊三人,恰恰都是科级领导干部。既然没有要求申报,他们当然不会主动申报。这就给防腐监管工作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漏洞。除此之外,文件只要求领导干部申报个人收入,而没有涉及其亲属子女的收入。如果有人想隐匿个人财产,只要转到家属子女名下,就可以游弋在监管之外,轻松规避申报。其次是申报结果不公开。如一些地方申报的数量很模糊,哪些官员申报多少财产,比如报告自己有多少房产、存款以及其它收入等,从来都未对公众公示。不仅基层的人不知道,身边的同事都不知道,而且这样还可以哄骗上级部门和直接领导。而受理申报的几个人往往又无法彻底掌握实际情况。于是,虚报实报一个样,报少报多一个样、报和不报一个样,领导干部隐匿的私人财产依然未能透过财产申报的“向阳窗”接受公众的“日光浴”。第三是申报信息不完备,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现行的收入申报制度明显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纪检监察部门在这方面的相关工作由于没有可以依赖的法律、法规,由此就很难保障对领导干部收入的检查、核实工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讲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现金往来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使得对收入的监控力度明显不够,致使违纪、违法官员可以利用种种方式来规避纪检监察部门对收入申报的检查、核实工作。

2.制度的连续性缺陷

目前领导干部的财产报告还是一个总结性的报告,缺乏阶段性的考察。第一,领导干部上任时没有要求财产申报,就不能掌握其已有的财产状况。有的干部可能在上任之前就聚集很多财产,并且很多财产本身来历不明,就带病提拔了这些官员。有些领导干部在上任前通过个人努力积攒了可观的财富,有的人的财产里面还包含了遗产继承等方面的财产,如果是合法收入和继承部分应当依法保护。第二,没有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财产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究竟聚集了多少财产不清楚,就无法确定他们在任职期间的廉洁状况,也无法评判其廉政与否。

3.组织审查与监督制度缺陷

目前对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缺乏组织审查和监督。《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要求副处级以上及其相关领导向其所管辖的组织人事部门报告。这只是对领导干部财产状况的掌握,对其财产的实际状况、来源情况等不做深究。第一,只报告。组织只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真实报告,不过问报告的情况是否真实,只要填了报告就是。第二,没有明确哪一个机构对其审查和复核。这样官员为了表明自己清廉往往少报财产。譬如,某位“房叔”被查处之后,纪检部门核实其拥有21套房产,而他在财产报告中却只有2套房产。第三,不公开。这使得群众这个重要的监督主体无法核对和监督官员所拥有的财产。结果,“官员在纸上填完了,组织部门密封起来,就锁到柜子里去了”。

4.领导干部抵触和消极被动的心理

由于官本位观念作祟,对仇富心理、个人隐私权的误解以及对财产公开风险的担忧,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财产申报的必要性,因此不愿意如实申报。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领导干部97%对领导干部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认为:“肯定有的领导干部愿意,有的不愿意,有的还想最好是不要监督。”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一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反问道:“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这一言论是部分领导干部对财产申报存在抵触心理的真实反映,它将领导干部财产申报问题再次推上社会舆论的高峰。即使在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的一些西方国家,财产申报也并没有得到官员的普遍欢迎和自觉遵守,因为这项制度对于官员们来说体现的主要是义务,而非权利。任何制度的设置都是社会利益的调控,其中难免有利益获得者,也有利益受损者。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财产申报对领导干部来说并非是利益的获得,这从多数领导干部对财产申报保持沉默中也可以看出。不积极的态度也从另一侧面折射出领导干部更具有普遍性的复杂心态。

二、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复杂性

财产申报制度涉及到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和子女的财产、资产、婚姻、跨国(境)活动等多方面的情况,也涉及到对他们的隐私等方面的公开与保护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第一,现阶段的财产公开制度难以实现。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财产数额问题。中国的一些官员成为巨富,其财富中很多来历不明。一旦全部公开,贫富差距更加显现,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危及社会和谐稳定。领导者也心知肚明,在某些试点地区搞两套申报表,一份是公开申报表,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对申报对象的材料和数据严格保密。对于任意泄露扩散申报材料内容的责任人,将视情节给予不同方式的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因此,在这4年时间里,领导干部财产公示一直处于试点阶段,很难公开推行。在某种程度上,财产申报成为“盲人的眼睛,聋子的耳朵”。

第二,领导干部财产所涉及的领域和人物关系复杂。现有的财产报告《规定》中,要求对领导干部、配偶及子女的财产、有价证劵、经营和投资、婚姻、移居国(境)外等14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报告,但是,没有把领导干部的所有财产和情况涵盖进去。(1)字画和文物。一些字画和文物的价值是很大的,从几万到数千万元不等。从查处的官员的案例看,很多人都收藏有名贵的字画和文物等,其中很多是受贿所得。(2)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兰花、象牙,还有宠物等。在一个廉政教育基地,展示了一个贪官收受的一对精美的象牙,这对高品位的象牙估价以10万元计。(3)官员的各种关系复杂。从查处的官员看,官员的妻子、子女、情妇、国籍、投资等各种关系比较复杂,难以厘清并处罚。

第三,贪腐官员的阻力和社会的抗力。领导干部财产报告制度虽然试点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头绪,也没有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来自官员阶层的阻力和社会的抗力都很大。(1)官员的阻力。一些官员对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一是他们的财产确实数额巨大,难以说明来源;二是涉及到官员、配偶及其子女的财产和隐私等方面的情况也使得官员反对公开财产。(2)

社会的抗力。在仇官的时代,对于一些官员的信任度、亲近度和好感度都较低。从查处的官员看,绝大部分都与贪污受贿、情色、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有关联,这引起社会对官员持一定程度的反感。如果公开了官员的财产,又是巨额的财产,势必引发社会的抗力。

三、推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公示制度的探索和设想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俞正声同志在答记者问时也明确提到,要逐步实行财产公开公示制度。在制度上建立一套完备的、便于群众监督的办法,才是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拟对推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公示制度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和设想。

(一)高层垂范和新任新政,把握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一方面,党政领导高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议我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广泛利用网络、媒体、杂志等平台定时定期制度化公示私有财产,积极接受媒体、公众和机构的监督和问政,在财产公开公示方面积极树立示范带动作用,引推制度改革。如中央领导人带头进行财产公示。另一方面,拟从新提拔官员和新录用公务员逐步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建议从新提拔领导干部和新录用公务员做起,把公布家庭财产及子女财产情况作为提拔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条件之一,作为新录用公务员的必备条件之一。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和新录用的公务员,按期对家庭财产、子女工作及财产情况进行公示,树立楷模,为全面实现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示铺开了顺利的道路,最终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全面开花结果。此外,树立公信,转变认识即“财产公开是监督也是保护”。当前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财产相对较多,他们害怕财产申报公示之后将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譬如,关于财产来源不明的揣测,关于家族收入的批评以及子女就业的讨论等。但是官员个人财产实行申报公示制度,定期核查,对官员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段时间以来,手表、香烟、腰带、房产等都成为“人肉搜索”的切入点。没有财产申报公示,这样的网络监督可能会无限扩大。财产申报公示也是一种保护公务员的重要举措。实行财产申报公示之后,官员的偶然所得,比如购买股票、彩票等获得的收入,都可以通过公务员财产申报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提高执政者的公信力,得到公众的信赖,巩固执政基础。

(二)房产核查与金融审计,树牢制度监管的虎门关

建议中央纪检部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联合建立财产审计署,实行垂直管理模式,承担领导干部的私有财产审查核算职能。一方面,近段时间网络频频曝出某某官员拥有几处、十几处房产的消息,有的经过职能部门调查得到了证实,如果“房叔”的房产与其正常收入不相称,也就露出了腐败的马脚。这些足以说明,房产信息是官员财产信息的核心信息之一,将官员房产公开作为官员财产公开的一个重点关口,从技术手段和实际操作都是可行的,建议积极推行。另一方面,金融实名制、遗产税等金融配套审计工作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着力健全完善。在建立一套公民信用保障系统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公民在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开设任何账户时都必须使用实名和身份证号,所有的金融交易也必须使用实名制并将资金用途等信息记录在案,大额调用资金受到正确监管。为了规避贪官将财产赠予他人,还必须制定与金融实名制相应的配套制度,如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等,杜绝法律漏洞把好财经制度的虎门关。同时,实行“点面结合”,对领导干部形成心理震慑。财产公开分为审核、公示、惩治三个环节,在公示环节应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腐败分子形成心理震慑。首先可在同级干部当中进行内部公开,利用同级干部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才是在更大范围上的公开,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比如,在新加坡等地,公民持有效证件就可在官员财产公开的网络上查询信息。

(三)伦理引导与法制规范,培育制度发育的新合力

财产公开是通过倒逼方式促使官员清正廉洁,要与伦理引导、法制规范和其他纪检监察手段共同运用、协同作战,形成反腐新合力。一方面,作为人民公仆,向人民报告或公开个人财产状况,这是现代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要加强正面教育,强化思想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素质,自觉、自愿、自豪地申报私有财产公开公示,向组织和公众坦诚交底。另一方面,有关“官员财产公示”的法律,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几十年前都已经先后立法。同为亚洲国家,日本、韩国早已立法,越南也已于2007年从立法部门开始实行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以“立法”来解决当前官员财产申报中的问题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我国现行关于财产申报的规定,在性质上都属于政策性文件,而非法律规范性文件。这就影响了公众对该制度的知晓程度和监督程度,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权威性。党和国家应该痛下决心,果断出击,尽快推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进入立法程序,早日出台一部中国版本的防腐倡廉的《官员财产申报法》阳光透明法案。同时,各级官员的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应由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机构来主管,增强行纪检政监察部门的垂直领导和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的独立性。申报主管机关应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查。要确定纪检监察部门在银行进行个人存款查询的权利与职责,必要时可以与同样负有法律监督职责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的各级人民检察院共同进行,以解决纪检监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银行不提供存款个人情况及相关资料的问题。

(四)公众参与与网络监督,夯实制度支撑的强根基

发挥新媒体如网络、微博、论坛等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力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领导干部的财产公开公示的终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公共权力来源于民,用之于民。这也是在网络盛行的当下,网络作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在反腐工作中往往发挥主阵地、主心骨、主力军作用的一个方面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在众多公民参与的形式中,最有效的是网络公民监督,网络监督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强的优势,比如某个官员孩子在国外学习,每年的学费多少,官员的工资多少,把学费和工资进行比对,不合理的收入就会被迅速曝光,腐败因此立马现形,以网络公民参与倒逼官员财产公开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措施。因此,我们建议要引导好、运用好、发挥好群众参与和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充分积极探索公民监督的新形式,在宪法和法律规范的合理制度框架内公开有序地开展公众参与和网络监督工作,为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环境夯实制度支撑的强大根基。

(五)推行财产申报问责制,健全制度执行的新机制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7

一、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的重要意义

1. 工会女工组织工作是实现妇女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探索和创新女工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是构建工会女工组织工作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对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提出要求。一方面, 企业女工组织工作要加强纵向联系, 善于“借机、借力、借钱”, 使工会女工组织工作与企业的工作重心、与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共鸣、共振、共进”,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女工组织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横向联系, 调动企业各方面的力量, 发挥各方优势, 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 为女工组织工作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2. 工会女工组织工作是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客观要求。

广大女职工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女工的价值观念、生存状况、发展要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资源获取、平等参与等机会增多的同时, 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冲击, 妇女的群体利益分化加剧, 单一的运作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女工组织必须适应发展着的企业新体制和妇女群体的要求, 充分把握自己工作对象的变化, 增强创新能力, 在提高女工、帮助女工、服务女工、联系女工及加快发展中探索新思路, 创立新的运行机制,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 使不同的妇女群体享有平等的发展资源, 共享发展成果, 只有这样, 工会女工组织才能增强党在女工群众中的凝聚力, 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3. 工会女工组织工作是工会女工组织创新工作模式、拓

展自身功能的紧迫要求。目前, 社会经济结构构成的复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社会服务的需求量也日趋增长。工会女工组织应当抓住机遇, 积极适应改革发展的趋势, 创立新的运行机制, 在企业与职工之间, 寻求企业发展与妇女工作的有效结合点, 利用企业发展的有效时机, 拓展自身功能, 创造实现妇女价值的平台, 形成新的工作模式, 使女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4. 工会女工组织工作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企业更好的创造经济利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基于女工在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 而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纳入了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工会女工组织作为企业文化的支柱和女工利益的代言人, 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时机, 建立公开的民主选拔制, 为女职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女工组织工作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

1. 职工就业方式多样化, 对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增高。

随着企业内部不断重组改制, 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使得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尤其是热电企业减员提效、下岗分流, 形成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 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 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并且这种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如针对企业实行减员增效、有偿解除劳动关系等改革措施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时有发生, 作为企业工会尤其是女工委员会此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 处于“不能不协调, 又不知如何协调”的两难境地。

2. 职工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使工会和女工委员会维权工作难度加大。

为了吸引和留住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制定出一系列向管理、科技人员倾斜的政策, 这使得企业内部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一部分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职工群体, 尤其是女工群体处于低收入状态, 而这个群体一旦遇到天灾人祸, 就会陷入困难或特困之中。在现实面前, 工会和女工委员会无论从经济实力上, 还是方法手段上, 都没有力量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 工会和女工委员会维护女工弱势群体的具体利益, 也只能是参与、协调和帮助, 只能救助部分特困职工, 维权的难度越来越大, 经常出现“不能不维护, 又不能多维护”的尴尬局面。

3. 企业重组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与传统的工会女工组织工作方法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重组、改制的力度很大, 步子很快, 与之相比, 企业工会和女工委员会无论在理论政策研究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显得滞后, 缺乏创新活力。二是工作方法滞后。对新时期工会和女工委员会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任务的变化缺乏超前性研究, 工作方式与基层实际和职工需求贴得不紧,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作显得被动;在工作方式上, 仍然是偏重于搞活动的多, 维权的少。三是工作内容滞后。企业工会的职能是“大而全”, 女工委员会工作也陷入其中, 导致职责交叉, 战线过长, 内容过多。

4. 企业对女工组织工作及女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足够重视。

一是企业对女工组织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女工组织工作可有可无, 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女工组织工作的开展;二是由于机构调整, 人员岗位变动频繁, 离岗人员没有得到及时补缺, 因此工作渠道不畅, 造成女工组织工作推动难;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多数女职工的文化水平较低, 处于较低层次教育水平的女性工作自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时, 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机会面前瞻前顾后, 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面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企业工会和女工组织必须清醒地认识和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 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的新路子。

三、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的对策

1. 加强女工组织自身建设, 创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工会女工组织, 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 不断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创建学习型女工组织。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服务观念的转变, 对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女工委员会只有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 才能迅速聚集力量, 激发组织活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提升女工委员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实践中, 女工委员会要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 帮助女工委员提高理论素质、增强大局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 要切实发挥女工委员会的作用, 维护女工权益、为女工办实事, 使广大女工信赖女工组织、依靠女工组织、为女工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从而推动女工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

2. 多措施、多角度, 全力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也是女工委员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和女工委员会要认真调查了解企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 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 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 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既要关心他们不同的经济利益, 又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政治权利, 用多样化的工作方式贴近不同职工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积极参与协调企业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工会和女工委员会要真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 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坚持收入向一线倾斜的原则, 把道理向职工讲细讲透;同时, 要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重点, 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们解决好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工会和女工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工会和女工委员会组织才能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找准位置, 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创新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

企业工会女工组织工作创新是检验基层工会工作的标准和尺度。新时期, 工会女工组织必须首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女工活动, 激发工作热情。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陶冶女工的情操, 增强女工的组织凝聚力。要充分利用春节、“三八”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 积极开展女工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女工的视野得到开阔、情绪得到放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加强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女工委员会要特别注重加强形势任务教育, 结合贯彻集团公司职代会、政工会和生产经营会精神, 使女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清楚企业中心工作, 明确自身努力方向, 使女工以更加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 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是积极树立优秀女工典型, 发挥模范引导作用, 通过比照模范人物查找自身不足, 向榜样学习、向榜样靠近, 提升女工组织的工作活力。

4. 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努力提高女工素质。

要真正发挥女工“半边天”的作用, 关键在于提高女工的素质。一是提高女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女工委员会要坚持组织女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把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与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使广大女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在女工中普及基础教育, 有效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针对部分女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对自己没有信心等问题, 女工委员会要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女工树立为生存和发展而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升女工的岗位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推进女工知识化进程, 努力提升女工的整体素质, 使她们能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女工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玉萍.加强女工组织建设, 维护女工合法权益[J].现代企业文化, 2010, (11) .

[2]王艳红.增强基层女工组织凝聚力的必要性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8, (3) .

[3]赵煦.创新工会女工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发展[J].乌蒙论坛, 2008, (3) .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工会工作;问题;发展趋势

一、引言

相比其他行业,石油企业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强度大,环境较差,如何稳定员工的情绪状态,保证坚实的后勤是石油企业开展工会工作的核心部分,石油企业工作中工会工作所处于的地位是由其内容决定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与关注工会的工作,合理高效地开展工会工作,充分保证石油企业顺利有序发展。

二、工会工作在企业中具有的重要性

企业工会在国有企业中居于关键性的地位,企业能充分利用工会,在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合理管理员工与企业,针对企业而言,工会工作存在极大的价值与作用。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工人权利和利益的代表组织。工人权利与利益的代表取决于工会组织的定位,工会组织的代言人即为工人,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其定位和功能而言,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以工会组织做为联系的桥梁的,可见其工会组织至关重要。所以,企业更需要高度重视工会工作,正确认识该项工作。根据目前工会工作的内容来说,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都涉及工会工作,尤其是工人的权利与利益上。因此,工人的权利与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证直接受到工会工作的影响。

三、石油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结构不稳定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以石油企业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为基础,通过改革极大地改变了原本的劳动关系,不再有“铁饭碗”,而职工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职工群体和职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企业难以保持有序的运营状态。在改变了单一的职工结构后,石油企业中逐渐增加了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此外,还缩小了普通职工的生存空间,严重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因而加剧了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人才与普通职工之间的矛盾。进而对工会处理突发事件与矛盾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工会名存实亡,未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严重削弱企业的职工管理水平。

2.收入差距扩大

和石油企业管理人才与技术性人员的收入相比,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不断改革企业薪资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扩大了这一差距。因此,大量企业普通职工会通过工会组织,借助其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目前企业其实未能意识到工会的重要性,并且严重约束工会相关职能,所以,极大增加了工人维权的难度,工人也越来越不信任工会,对其失去了信心。

3.石油工人在现代化企业制度中的界定包含了管理层群体、奇数层人员、普通职工群体与临时工群体。以四类职工的地位与作用的差异为依据,划分石油企业利益分配的类别,其中以年薪与股权为依据分配利益的为管理层群体,以技术性高薪资待遇分配利益的技术层人员,普通职工群体人员结构复杂,在企业中地位较低,薪资水平较低,但是临时工群体因为仅仅凭借自身的劳动力获得薪资,是企业最底层的群体,其获得的薪资也是最少其最不稳定的。石油工人间利益和地位的变动易造成工人与企业的纠纷,并影响企业缓冲矛盾的功能,对其中介调节作用产生影响。

四、石油企业工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1.明确工会工作对象

工会的工作不仅仅以企业员工利益为核心,也要充分维护与扩大员工的政治权利。由于不同的员工之间差异较大,因而对于工会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个体需求的差异,工作的内容必须注重指向性。除此之外,石油企业的工会必须突出自身作用有效处理矛盾,以薪资水平较低的底层人员作为工作对象,充分维护这部分弱势职工的切身利益。明确工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贯彻落实维护职能,帮助员工解决生活的困难,摆脱现实困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质的飞跃,正确发挥职工自身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切实维护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树立完善的工会管理机制

石油企业工作将自身工作的开展、举行的活动与自身职能遵守的原则做为工会组织机制。我国《工会法》对工作组织的概念进行界定,即为由二十五及以上人员组成的企业车间应当设立基础工会委员会,并且必须在厂、处级的单位设立工会委员会,最终构建从上到下的工会组织。针对需要重组或整改的企业,必须同步改革工会组织,拓宽工会的覆盖面。另外,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工会的管理机制。

3.创新工会工作的方法

调整工作思考,正确认识工会工作,形成正确的工会工作意识,促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工会的业务水平,在企业管理中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保证发展的动态持续性,不断与时俱进。工会工作包含方方面面,因而工会从业人员必须扎实掌握业务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落实自身的职责。与此同时,工会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用利用法律武器保证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切实保证员工的权益,进一步维护石油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

五、结语

各项基础工作中包含工会工作,其对于石油企业将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员工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主要通过工会组织来实现。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有效维护石油企业的日常运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绍杰. 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知识经济,2012,09:140.

[2]周雪娟. 石油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 东方企业文化,2015,03:221.

作者简介:

国有企业工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篇9

监狱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一、监狱企业是特殊的国有企业

从总体上说监狱企业是由以罪犯为劳动力的企业和纯职工企业两部分组成。本文所探讨的是指以罪犯为劳动力的企业,称为监狱企业。监狱企业是特殊的国有企业,任何国家都存在国有企业,它是国家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也仍然需要有一类企业,它们本身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监狱企业就是以完成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特殊国有企业。监狱企业担负着特殊的社会义务,那就是为教育改造罪犯服务,这是监狱企业与社会一般企业的本质区别。所以说,监狱企业是一种被赋予一定社会义务的特殊的国有企业,如果监狱企业脱离了这一特殊的社会义务,那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监狱企业的国有性和特殊性是不能更改和动摇的。根据《监狱法》规定:监狱企业的生产设施,是国家为罪犯提供的必须生产设施,监狱企业必须为改造教育犯人服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罪犯释放后的就业创造条件。监狱企业担负着产品生产和改造罪犯的双重任务,而改造罪犯是监狱企业的第一位任务,所以监狱企业不能完全以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也不能完全按市场需要把监狱企业改造成为

社会一般企业。必须从监狱企业的宗旨和特殊性出发,按特殊的法则来规范监狱企业,使其成为既保持“国有性”又符合市场经济一般需要的特殊国有企业。

二、目前监狱企业存在的问题

1、监狱企业与市场难以兼容。

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动态和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追求利润,因而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但是,对于监狱企业而言,除了利润目标之外,还要承担教育改造罪犯的社会目标,生产目标经常会和改造目标相冲突。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是,监狱作为监狱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必须坚持以教育改造罪犯为宗旨,生产劳动只是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必要手段。监狱必须保留着监狱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然而现实却是监狱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无法摆脱行政权力的制约,在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上受到干预。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竞争机制,自我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而监狱企业却难以承担竞争风险,市场竞争在事实上也不能构成对监狱企业的压力。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又很难解决监狱企业低效率的问题。第四,方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产权可以进行交易和转移。而监狱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权的交易,又存在一系列特殊问题,监狱企业的生产设施,是国家为罪犯提供的必须生产设施,监狱企业的资产存量难以进行有效的重组和调整。

2、监狱企业的劳动力——罪犯本身具有的问题。由于监狱生产的劳动力是服刑的罪犯,其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差,普遍存在有好逸恶劳的恶习,工作又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而且受刑期、案情和表现等因素的制约,流动性大,难于形成稳定的技术力量。加之罪犯的劳动明显带有强制性,也造成了监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浪费以及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市场经济中对职工择优汰劣和优化组合的原则不适于以罪犯为主要劳动力的监狱企业。

3、监狱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开拓的能力和生产业务技能。

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质,监狱企业的管理者监狱民警,既要承担罪犯改造的任务,又要承担监狱企业的生产任务。这就使监狱企业的管理者压力过大。而监狱生产主要是为罪犯改造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手段,所以监狱企业的民警往往也疏于对市场的了解和对生产业务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

三、解决监狱企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监狱企业与市场的接轨

监狱企业应该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寻找和确定自己位置和发展的空间。调整结构,发挥监狱企业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入市场,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以了解市场 的最新动态。这样监狱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充分提高罪犯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技能。

监狱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罪犯生活以及改造上的待遇。如:实行低薪制、适当提高罪犯的劳动报酬、适当提高积极参与劳动生产和积极改造罪犯的改造成绩等措施来提高罪犯的劳动积极性。监狱企业要特别注重对后进罪犯的督促和鼓励,这样既能完成改造罪犯的目标,又能为监狱企业增加劳动力资源。

加强罪犯劳动技能的学习,“5+1+1”即将实施,罪犯的学习时间会增加很多,监狱企业可以适当增加罪犯劳动技能的课时。

3、加强监狱民警生产业务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监狱企业可是定期的开一些培训班,加强在职民警生产业务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民警深入市场,了解相关的市场动态。

我省的监狱企业,以服装来料加工为主,在初任民警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强生产业务知识的培训。

4、严格控制成本

目前监狱企业的成本过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罪犯在原、辅料上浪费过多造成的。监狱企业应该要求各个生产车间严格控制成本。逐渐养成节约成本的好习惯。

5、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价值,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纵观几大国际知名品牌,其在成功地跨越国界大量经销的同时,品牌价值亦大幅上升。对于来料加工企业类型的监狱企业而言,品牌的创造和提升,就是在于本身信誉和加工品质量的提升。监狱企业要严把质量关,提高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同时,监狱企业也要善于做好市场营销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四、总结

可以说,不断深入的监狱体制改革,已经为监狱企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创新中生存,在兼顾中发展。监狱企业只要能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在科学定性、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正确协调好监狱和企业、“大改造”和“大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监狱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附: 姓名:谢洁

上一篇:微信励志签名摘录下一篇:食堂现金收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