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优化

2024-06-10

管理与优化(通用12篇)

管理与优化 篇1

高校档案管理是一项记录和维护高校历史真实面貌、收集与传递信息、服务于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作, 与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日常管理和基本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与依据之一, 它对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就是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 在档案机构建设、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 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成果,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提高档案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高校档案工作不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 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人事档案渐遭冷遇, 进一步优化与创新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建设, 积极推进高校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一、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目前, 档案部门正抓住服务这个关键, 广泛开展档案工作的理论创新, 体制创新, 科技创新。这些工作, 是档案部门更新服务观念, 创新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的新尝试,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档案工作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 使得许多档案工作者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他们墨守成规, 按传统办事, 日常档案工作也只是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案卷, 提供利用服务多少卷次, 而对于市场需要哪方面的档案材料, 最前沿学科发展情况如何, 档案工作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等等, 却知之甚少。因此要改变档案工作既无动力又无目标的状况, 应努力使档案部门从“伸手派”变成先行官、创造者, 形成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

二、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有一些传统做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创新。其中包括档案工作六个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 在工作手段上改进, 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 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 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 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 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 这样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就是在平时的抄抄写写、装装订订的工作中, 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 多动脑筋,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 这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许多档案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 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或检索, 而在档案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则较少。其实, 我们只要肯观察, 有许多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如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 安全可靠, 方便快捷, 可大大提高借阅归还档案的速度。

三、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流程, 每一种载体 (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 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操作技术。档案的收集、管理、鉴定、保管和利用都有一套紧密相连的流程。每个流程的科学性、规范性都很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工作流程上都需要创新。如对电子档案安全利用问题, 采用通讯传输的加密处理, 不定期更换密钥, 跟踪监控等方面予以有效的控制。计算机网络准确及时的操作自不待言, 就是一般整理及装订的日常事务, 也具有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方法得当、技术熟练,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手段

按照“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方式和手段由传统向信息化的跨越。一是建立档案信息管理同步系统, 即在其他计算机系统升级和功能的扩展中, 档案信息系统要同步组织实施。二是要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 重点突出高校历年积累的纸质载体优秀设计成果、典型项目的数字化转换, 全力以赴创建名牌信息资源, 为有关用户提供特色服务, 体现档案室库藏特色与价值, 这是高校在合作竞争并存的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充分应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功能。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属性, 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排列和组合, 开发自动分类, 形成主题指南, 使之有利于其存储、传播、检索和利用, 以及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

五、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工作以经验管理居多, 工作人员的选配往往也是以具有档案工作经验为先决条件,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流动, 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 更谈不上去创新。应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改变在档案部门实际存在的“铁饭碗”现象, 从源头上解决创新的根本问题。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 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 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能者上庸者下, 从而使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有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 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 使档案工作出现充满竞争活力、开拓创新的新局面。

总之, 高校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地优化与创新, 才能使档案事业适应和服务于社会, 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 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档案部门无论是在业务工作方面, 还是在管理服务工作方面, 都要努力做到不断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使档案管理工作有高度、有特色、有生机和活力, 最终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 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人事档案渐遭冷遇, 进一步优化与创新高校档案管理的内涵建设, 积极推进高校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韦晓青, 基于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建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9月.

[2]张阳宁,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山西档案》增刊, 2011.

管理与优化 篇2

一、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和税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1993年全国范围“争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38.1%,其中有个省(自治区)增幅在50%以上。1994年“保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又比上年增长26.5%。此后几年工商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数一增再增,税收收入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南方某市1998年国税系统担保贷款缴税和私人垫税近400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的1.87%。

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尤其是以“列收列支”为主要手段的税收空转,导致国家预决算失真,虚假的收入信息带来错误的支出安排。其三,组织收入工作的秩序和程序被打乱,一些地区陷入“一季度缓,二季度慢,三季度紧,四季度拼”的恶性循环。税收入库不是逐月按计划完成进度,而是季度、半年、年底呈现高峰,其他月份走入低谷,呈现出不规则的“M”曲线,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也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更为严重的是,身为执法者的税务机关借助纳税人预缴税款确保收入进度,正常的征纳关系演变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执法职能受到严重削弱。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

税收的调节职能主要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来实现。我国政府在税收立法时,十分重视税收的调节作用,一些税种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调节职能,其次才是收入职能。比如,消费税开征的本意是抑制超前消费和高消费,并通过抑制消费来抑制生产,税种设置“寓禁于征”的用意十分明显。土地增值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抑制炒买炒卖房地产牟取暴利行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

税收调节乏力,还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税收作用滞后于调控的需要。换句话说,某些税种的设置是为了限制某种倾向,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是截然相反的倾向,使得税收调控无的放矢。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

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在少数地区,税收违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组织和引导下的统一行动。

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

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一样,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税收某些职能的弱化,涉及到一些体制的弊端,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国民纳税意识淡薄

几千年的旧税收制度,是剥削阶级榨取人民血汗的工具,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上对税收有一种抵制心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国家和税收性质的改变而消除。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个体经营工商业户阶层,法盲、文盲比重较大,整体素质较低。纳税人税收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税收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

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

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做出让步。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

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税案重刑轻判,轻刑免判,置严格执法的税务机关于尴尬境地。税收执法中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税收法制的刚性和震慑力,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投机意识和侥幸心理。

(三)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

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发布,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

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只重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监督,忽视对相关部门的制约,尤其是对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税收工作的具体义务和不履行这些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孤军奋战,孤掌难鸣。

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四)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

1.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按企业级次和经济类型实行税收管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2.征管查各环节职责不清,力量配备不当,片面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纳税管理薄弱。

(五)行政原因——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相脱节

传统的税收计划指标的确定,使用的是基数法,这一方法比较简便,在收入任务相对宽松时容易被接受和执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同,基数法的缺陷日益明显。最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试用系数法,即参照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核定当年税收任务。随着收入任务的一再加码,基数法和系数法实际上被“追加法”取代,税收计划的确定越来越脱离经济税源实际,超越了税源的承受能力。此时的税收计划管理已形同虚设。

三、优化税收管理的路径

强化税收职能,必须优化税收管理。优化税收管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机制。

(一)更新税收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税收思想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相对照,传统的税收管理观念迫切需要更新。

1.以收定支观念。经济和税收的关系是源和水、本和未的关系,在税制稳定的情况下,正常的税收增长应该也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一定时期内,税收的增长幅度可以高于经济的增长幅度,但二者必须保持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必须树立以收定支的观念,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发展之路。

2.政府管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管税不失为强化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问题是,一些时候,政府介入税收具体事务,并不完全依据税法办事,而是掺杂政府意志,充任的往往是调节人的角色。而且,政府直接干预税务机关权限内的税收事宜,助长了纳税人“有事找政府”的投机心理和税务机关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更重要的是,在征纳主体间介入一个调节人,使正常的执法程序发生扭曲,客观上降低了执法者的威信,影响了执法者的形象和执法质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管税,变政府调节和干预具体事务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督税收执法,让执法主体“复位”。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3.局部调控观念。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具有调节作用。理想化的税收调节应当以全国范围执法的一致性为前提,各自为政的调节只能削弱税收的职能。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税收的调控作用,希望通过税收政策的“具体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部调控观念对依法治税的负面影响极大。

(二)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治税

政府行为和人情干扰,是阻碍税收职能发挥的两大难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

1.加快税收立法步伐。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税收上“应当作为”和“不应当作为”条款,明确集体行政违法责任和个人行政违法责任,直接行政违法责任和间接行政违法责任,性质严重的要承担集体刑事违法责任和个人刑事违法责任,明确不同责任的不同追究方式和法定程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税收法律法规,尽早通过人大立法,增强其刚性和权威性。

2.加快税收司法保卫体系建设,单独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使税收执法有坚强的后盾。要完善税收司法方面的程序法,使涉税刑事案件在司法程序上有法可依。

3.加快“费改税”步伐,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取代不规范、随心所欲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增强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税收指标考核体系

管理与优化 篇3

关键词: 《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C93-4

《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团队建设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正日益丰富和发展课程,为了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不会学”为“我会学”,淡化统一标准,强化个性发展,不拘一格育人才,《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优化

(一)教学设计理念

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从实践性出发,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本,实现操作性和人本性的结合,按照任职资格标准,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上,以典型体的实训教学模式,实施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按照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以情境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与演示为辅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把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多媒体情境教学相结合;采用“讲-演-练-评”四位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操作技术。

《团队建设与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团队建设与管理》教学的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成为《团队建设与管理》教学的主要形式。通常在50 分钟时间里,可以安排教师讲课只占30% 左右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站在学生中间,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其积极性和创作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方法优化

(一)案例教学法

《团队建设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而应加强贴近管理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系统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案例教学,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编导”、“教练”、 “顾问”、“联络员”的角色。案例教学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自由的讨论,给他们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是更好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不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众说纷纭,精彩纷呈。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教学法和游戏练习方法

这是一种在人为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团队管理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团队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团队里工作,要在团队主管、团队成员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撇开,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

(三)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要不断地根据出现的新情景,不斷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团队员工的招聘:有学生扮演招聘主管,有学生扮演应聘者。扮演招聘主管的学生,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应聘者,就不能采取统一的应对方法。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总之,现代新的《团队管理》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四)启发式讨论教学法

(四)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种种观点、看法,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提倡了讨论式教学法,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自然都会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为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反映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事业单位调查参观、学习;让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体会,这就是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团队管理,起到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学习团队教学法

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或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endprint

三、教学手段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推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咨询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媒体将成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中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不仅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扩充了知识的信息量。

(二)影视教学

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声结合,生动直观,能把静止不动的单一事物或过程转化为活生生的连续过程。例如,在“团队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形象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广阔的视野,这样既增强感知,又促进认识的飞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三)网站教学

通过大学城个人空间,并设立“团队建设与管理”专栏,提供课下辅导资料、案例等。还可以运用留言板开辟课下讨论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无记名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使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四)改革作业和考试方式。作业采取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模拟招聘报告、个人应聘小结、小组文献综述报告等形式,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考试尝试采用开卷形式,加强对实战型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

四、结语

在《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和改革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意一些教学技巧问题,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及时收集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回授,通过反馈信息对学习误差进行“诊断”,通过“矫正”、“回授”对学习误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罗亚楠,娄大伟,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13.12

《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討》张慧,西安培华学院,网友世界 2014.05

作者简介:谭新兰,出身年月(1981.12)性别:女,籍贯:湖南省耒阳市,现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与优化 篇4

关键词:生产管理,优化方案,效率管理

一、现行生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管理构成不合理

我国的企业发展只有短短的数十年, 在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这些缺陷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生产管理, 我国的企业大都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虽然在段时间之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和进行顺利的管理活动, 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 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些弊端就会显现出来。生产管理构成不合理就是其中主要的弊端之一。生产管理构成不合理, 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现速度, 信息传递缓慢、应对不及时、执行不到位等等都是频发的问题。生产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会导致企业的管理不全面、生产成本增加、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制度繁琐, 以及人为因素干预严重等等后果, 从而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下降, 企业的生存质量不断弱化, 最终导致企业走向低劣甚至衰落。尤其是对于我国一些传统企业来说, 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冗杂, 市场反应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减弱, 不能在客户和生产活动中找到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 因此企业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够提高生产管理的质量。

(二) 缺乏有效的生产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生产管理起步较晚, 在发展初期偏向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的变化, 这些人云亦云的管理方法势必会水土不良, 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主要是在质量、效率和适应市场等方面存在问题。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比较依赖人工, 即所有的管理工作都由工作人员完成, 这样虽然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控制力度, 但是很容易降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在人和人之间传递, 难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降低信息的传递速率和准确率, 外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 企业制定应对决策时就会显得落后而被动。除此之外, 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 因此生产管理模式要适应企业本身的特点, 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只是一味引进看似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反而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产管理模式的优化方案

(一)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管理质量

如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 企业应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生产管理, 不仅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工成本, 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最终使生产活动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初期, 可以引进现成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将各车间、各部门的生产指标依次录入, 然后对每一项进行自动化监控和处理, 并对指标的完成程度做出评估, 从而夯实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在企业的信息化发现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就可以针对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 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信息化, 尤其是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 计算机软件将企业财政的各项数据按照生产规律进行处理和汇总, 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给管理人员, 帮助企业完成对财政支出的控制,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因此, 企业应该切实搭建一套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 从而达到责权明确、控制规范、机制灵活和管理科学的效果, 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此外, 企业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档案制度, 将企业运行的每一个流程都储备起来, 以备在以后的运营中可以定期查看。

(二) 精简生产管理机构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管理层次多、机构冗杂和人员混乱等问题, 生产管理的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沟通上的阻碍, 这就导致了企业所制定的决策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通缓慢, 管理人员责权不清楚, 企业监管机制不透明等等, 这些弊端严重拖后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使企业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对生产管理机构进行精简, 尽量减少管理层次, 降低人为因素对于管理的影响, 缩短信息在部门之间的传递距离, 尽量拉近两极管理阶层的距离, 使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通畅。这样当经济市场发生突发变动时, 企业就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调整生产计划, 降低企业的亏损和提高企业的收益。此外, 各阶段的管理机构也要进行合并, 使横向部门数量减少, 便于其进行沟通和合作, 同时也明确了管理人员的责权, 当发生错误时能够及时找到具体的经办人员并进行更改。赋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自主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授权更能够激发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虽然企业可以依靠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生产管理活动, 但是企业的运营主体仍然是人, 因此优化生产管理不可以将职员置之一旁, 只有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才会更加高效。面对经济市场的瞬息万变, 职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比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讲座, 聘请管理专家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 帮助职员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从而在现实工作中应用并提高整体生产管理的质量。当一个企业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员工之后, 在面对运营困难时才能尽快、尽好地找出解决办法, 而不是坐以待毙或者陷入混乱;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才能够准确地做出调整来适应新的挑战, 而不是一味地固守陈旧;在面对企业的新成就时才不会沾沾自喜, 而是会居安思危, 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来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

三、生产管理模式中效率管理的分析

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管理对象, 效率管理的主体就是效率, 将效率作为一切工作活动的中心指导思想, 并用效率规律来统一职员的工作思想, 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准, 推进企业不断发展。更加确切地说, 效率管理是以组织效率作为宗旨进行的管理活动, 组织的管理流程、管理质量和管理结果都是其工作的重点, 良好的效率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加强企业对于人、财、物的控制和应用。

(一) 促进知识的传播, 建立学习型生产效率管理

当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 大量知识财富被管理人员所忽视, 组织与组织之间知识不相通, 共享难度大。虽然这种弊端在短期难以现象出来, 甚至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长期以往, 企业大量的文化资源被浪费, 职员被纯粹的利润吸引, 导致企业知识体系失效, 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地发展。企业知识体系的失效, 在很多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比如企业在投入资金引进项目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效益;在选择生产技术时出现失误, 导致技术不能引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没有企业自身的优势项目, 无法与同行业企业拉开距离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相应地重视, 那么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 控制和整合知识系统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极有可能导致企业效率管理的失控。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工具, 它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和经验互用, 使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 规范效率管理制度

效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何才能将效率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规范管理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效率管理的制度不规范, 那么管理就会出现偏差, 一些责任感不强的管理人员就会消极工作, 造成企业决策性失误, 更有甚者还会接受外界的腐蚀, 将企业的商业秘密透漏给对手, 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企业实施规范化的效率管理, 一方面可以杜绝以上弊端的出现, 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效率管理的质量。企业将管理每一个阶段的流程以政策的形式做出规定, 要求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 这样当出现管理失误时, 可以迅速找出失误的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规范化的效率管理还可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 减少人为破坏因素对对管理的影响, 使员工的失误率降低, 准确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四、结语

生产管理模式的优化是企业在生产创造、自身经营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 只有不断的改革, 才能跟得上经济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 我国市场已经将效率纳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因素之一, 这大大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管理的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效率管理的职能, 才能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苏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4)

[2]吴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管理与优化 篇5

一、企业应收账款概述

( 一) 应收账款的涵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为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等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收的款项。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赊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应收款项明显增多,因此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尤为重要。

( 二) 应收款项的形式

1. 资本性应收账款在企业的应收款项中资本性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小,他的收回期限或账龄都要在一年以上。时间越长收回可能就越小。这就要求企业人员要做好详细的调查,明确到期可以回收的金额和不可回收金额的难度,尽可能的加快资金的收回力度,并且确定好融资计划。

2. 日常性应收账款日常性应收账款在企业的应收账款中的所占比重较大的款项。通常,应收账款收回的时间一般都要在一年以内。时间越短则应收账款的发生坏账和呆账的机率就会越小。它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企业日常的经营互动中,例如材料的购入,以及职工的公司福利等。对日常性的应收账款要采用信用吸收机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减少可能延期的资产的流失。

( 三) 公司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1,企业为了市场,缺乏风险意识。不追求实际的经济情况盲目的扩大销售吸引消费者,对消费者没有一定的了解,而有的消费者根本不具有偿还能力。最后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

2. 对客户了解不全面。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体系,其中对客户的管理尤其重要,必须了解到企业客户源,以及落实到每个客户的资料,了解到他的偿还能力和大致的资金状况。这些直接关系到货款能否回收及回收的速度。

3. 缺乏必要手续。在企业和购买者之间达成协议时,必须要有力的保护 “证据”比如合同或者是书面协议。如今有很多公司企业在销售时忽略了这一点,由于没有这些必要的书面证据,在之后发生纠纷时企业将处于不利位置,这为账款的追收留下了隐患。

4. 业务员频繁更换使得原有应收账款的搁置,业务员为了达标,只顾扩大销售而不管其他。虽然保证了销售额却往往追不回货款,因此便没有回款,也就没有提成,没有提成收入便没有保障。这一连锁反应使一部分业务员离去,公司便再招聘新的业务员,而在原来业务员身上的款项虽然也经过新业务员的催收,但效果甚微,由此而形成的应收账款便被搁置了。

5. 公司事后的辅助管理的缺失。公司财务人员只对货物的发出和款项的收回进行会计分录,没有专门的人来管理这些应收账款。

( 四) 应收账款在企业中的影响

1. 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商品已经发出,已经开了销售发票,付款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缺乏回笼资金占销售额,势必会导致产生销售业务的现金流入,销售税和所得税的预缴一年任何收益或亏损。从长远来看,会影响成交率的企业资金,从而导致实际的情况是承保业务,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实现偏离目标的既定利益实施的影响。

2. 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很多企业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账面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增加成本的风险。

( 五) 应收账款的必要性

企业应收账款是否管理得当,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回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企业的内部流转问题,更严重会致使企业破产。

二、优化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根据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可能性原因,我们应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 一) 管理者

1. 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市场竞争中不应该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应该力求长远性的发展。在面对赊销问题上,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赊销,各方面都要兼顾的基础上提出有实质性符合企业发展的赊销决策。

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对企业客户了解的组织并负责对企业客户人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有价值的客户档案,还有一方面是建立一个内部审核的机构,对应收账款加以审核,防止在交接人员时遗漏的款项,并且对回收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的人员施行奖励制度。

( 二) 内部人员

1. 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在对货物的发出和款项的收回进行会计记录得基础上专也要管理应收账款。

2. 企业销售人员。不能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销售的时候只顾着自己的提成,更应以企业利益为重,对自己未收回账款的客户进行记录。而且在销售时必须注意要先和客户签订有效的合同,避免在以后纠纷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建筑成本管理的评价与优化措施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发展极为迅速,建筑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不过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以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再加上建筑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方面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做好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能够管理企业的施工成本,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成本管理;评价;优化措施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使得国内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2001年加入年WTO以后,在建筑行内很多国外的工程建筑团队涌入中国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导致工程项目竞争愈演愈烈。建筑施工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努力管理项目施工成本,打好价格战,对应的也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对成本管理加以重视,最终实现成本优化。

一、建筑成本管理概述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工程成本通常会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成本费用。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直接用于工程的修筑所消耗的材料、资产以及用于相关建筑建造方面的支出都可以称之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产生不是由于工程建设所直接发生的费用,它是指企业各个项目部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工作做花费的所有的费用[1]。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管理人员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解决策略,最终实现對成本的有效控制目的。之所以少数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依然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这些就得益于成本管理工作,好的成本管理能够优化企业施工成本,实现企业施工利润最大化。

二、当前建筑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缺乏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方面一直存在一种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只是领导人员和管理层的工作,施工人员只是负责进行项目的实施并不需要对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了今天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技能区分明显的现象,管理人员不懂技术,而技术人员同样不懂得如何进行管理。施工人员虽然有可能会认识到施工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由于他们长期都没有参与到对成本的管理工作中去,就会缺乏一定的成本管理意识,他们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施工就会缺乏对项目成本的管理,从而会导致很多浪费情况的发生。

(二)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内部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内部没有很据具体项目施工要求建立专门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缺少很多的相关制度建设,并且还没有明确责任的具体落实情况。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很容易出现没有具体的依据的情况,不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对出现情况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并且没有对成本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使得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偷懒的情况,影响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难度比较大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由于它们自身的行业特点,往往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施工的技术比较复杂,工程量巨大,工艺复杂,这就使得在对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进行内部管理的时候,工作很难做好或者是做全,往往会出现这里多记或者少算的问题。再加上,近几年我国施工行业发展比较迅速,新材料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材料由于更新换代的速度过快,使得很多材料都还没有一个标准的价格,增加了成本费用核算的难度。

(四)成本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本身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可能会达不到要求,自身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对企业内部成本的管理并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部门内部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人员,而是由其他人员兼任这一职务,使得这项工作的执行力度不能够达到要求,由于这些人员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些失误,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成本管理工作,严重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建筑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一)对具体施工项目做好成本预测以便确定成本管理具体目标

施工相关材料在采购的时候一定要管理价格和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保证所采购到的原材料物美价廉。对于施工中所需要应用到的领料,要采用定额领取的制度,如果需要超额领取则需要施工部门递交申请[2],这样可以管理原材料的使用成本。人工费用可以按照底薪加绩效的方式进行计算,调动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施工效率。对于施工过程机械的使用,要合理安排施工的工序,最大化发挥机械本身的能动力,保证机械的运转率减少因为机械经常走走停停而花费的不必要费用。

(二)加强对材料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材料约占总成本的70%左右,所以如果做好对材料的管理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施工成本。为了加强对材料的管理,施工企业一定要根据成本预算制定对应的采购计划,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原材料的采购。采购完成后还要就材料的质量、价格、数量等进行验收,并且开具验收证明。建立合理的材料保管制度,定期对材料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材料的入库、出库情况,并做好记录保证材料实际情况要个账面相吻合。此外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还要结合库存情况、市场供需,选择价低质优的材料采购,有效控制成本。

(三)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而增加成本意识

内部管理工作开展的程度,和成本管理人员对待问题的态度有着紧密的关系,针对这些需要切实提升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来改变他们对待成本管理的态度。所以企业要对这些进行成本管理的人员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且在任用成本管理人员的时候要对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进行严格考量,选择能够胜任的人员担任负责人。

(四)完善专门的成本管理管理体系建设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要针对每次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体系,把项目具体情况放在体系的中心位置,切实做好对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工作责任制把对项目成本费用的管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身上,明确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同时还要加强项目施工部门和成本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好沟通,为实现成本管理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

一方面可以在施工企业内部可以设立财务结算管理中心,企业内部的各个项目经理部的资金由这一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3],实现对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根据项目部具体承包的工程项目的规模,进行资金的调度,实行专款专用。在进行拨款的时候,财政部门一定要对项目进行实际的核实和检查,确保上报数据和实际数据的一致性。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励,供需矛盾得到不断加深,企业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能够在激励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进行成本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尽可能管理施工成本,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盈利保证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如今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挖掘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红兵. 建筑成本管理的评价与优化措施[J]. 科技资讯,2012,25:53.

[2]夏雪.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管理 篇7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及辅助人员;实践教学的物力资源是指开展实践教学必需的材料、仪器、设备、设施等实物。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 就是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资源, 满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求。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要考虑学校原有基础、近期学生规模和实践教学要求, 要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相适应。专业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实验实习要求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建有专门实验室。而实验室建设方面不仅要考虑实验室建设的耗资, 更重要考虑到实验室开放后的能源消耗情况。我们现在以计算机实验室配置一台电脑为例来算一比帐, 一台17寸crt显示器的价格为700元左右, 工作时最大耗电量为65w左右, 一台21寸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为900元左右, 工作时最大耗电量为21w左右, 学校每度电是0.525元, 一年一台机器的使用时间按照180天计算, 那么试算下来一台17寸crt显示器一年电费是:49.14元, 一台21寸液晶显示器一年电费是:15.876元。两种显示器的价格差是200元, 那么大概四年就可收回两种显示器的差价, 也就是说四年以后的时间如果我们使用液晶显示器会为我们节省下大量的电费。一台显示器尚且如此, 那么假设拥有小规模实验室10个, 大规模实验室3个, 机器数量约为660台左右。试想一想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购入液晶显示器将为我们节省多少电费开支!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一笔开支, 其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还有好多资源可以做到最大的优化。比如, 下课后该实验室没有课程安排了, 任课教师不关闭实验室电源开关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这些显示器是否耗电、耗多少电呢?一台待机电脑显示器一年就能耗掉电能36千瓦时。电脑显示器的待机功率消耗为5瓦, 下课后不关闭它们的电源开关, 一天若待机10小时, 那么一台电脑显示器一年就造成待机耗电36千瓦时, 如果按电费0.525元/千瓦时计算, 这将白白花费掉近19元。一台电脑尚且如此, 660台电脑呢?

二、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

提到实践教学资源我们通常会想到实验室设备的管理, 但是这只是实验教学资源中的物力资源, 我们通常会忽略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我认为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两强人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实验教师。通常学院会针对教师的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计划与奖励机制, 却忽略的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与奖励, 这样不能最大的调动实验教学资源中较重要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实验教师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所以为了激励实验教师, 使他们也能像正课教师一样最大的发挥自己在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关于实验教师的奖惩管理制度。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 比如:1.采取主管领导推荐制度。对于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实验教师, 主管领导可以向学校推荐转成教师。2.任职在7年以上, 并且获得副高以上职称或者考取博士学位者可以转换成教师。3.为了严格控制人数, 保证5%左右的实验教师能够转换成教师。这样可以预防所有的实验教师全部变成教师。我相信在一系列针对实验教师的奖励制度出台以后, 会更大鼓舞实验教师队伍, 使他们在实验教学中更大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与主动性,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管理。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人员都要树立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确立自觉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 从实践教学的建设和优化、实践教学的管理诸方面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特长明显、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合格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摘要:独立学院教学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强化实践教学是凸显学生应用能力特点的必然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健全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 是凸显学生应用能力优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管理机制,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锦坤, 孙正国,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2006-11-21

[2]李红波, 刘柳, 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011-2-10

浅析服装产品生命周期与管理优化 篇8

1 生命周期的含义

生命周期即生命的历程, 也就是生物体所经历的从出生、成长、老化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产品生命周期就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最后被淘汰的全过程, 也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一般的产品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构成: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见图1。而以服装产品为导向的服装企业, 由于服装产品的流行性特点, 流行性越强其生命周期也就越短, 见图2。

服装产品除了具有一般产品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特征, 它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服装产品具有循环交替、反复流行的现象, 一种风格的款式从流行到消失, 若干时间后又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流行起来。见图3。

在服装产品生命周期中, 服装设计师担负着在设计初期就赋予服装以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之“灵魂”的重要职责, 因此梳理服装设计师与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的相互作用关系, 对于引导服装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策略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服装产品设计生命周期管理

服装企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企业, 由于服装流行时尚的特点, 要求服装企业在面对市场时要做出快速的反应。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生产类型多样化、数量小、周期短的情况下, 增加了产品设计的难度, 设计应对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的信息接收滞后, 要想加快产品上市的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得到及时的反馈, 在生命周期的前导阶段就要组织好与产品息息相关的设计工作, 使之能高效地完成, 而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正是迎合了对设计的把握与升级。见图4、图5。

3 服装产品设计程序优化策略

程序泛指在事物工作的发展和实现过程中, 按照客观规律设计的处理事物的某种步骤流程, 具有合理性、渐进性、持续性和逻辑性等特征, 作为达到一定预期目标所建立的路径和方案, 能实现效率性、经济性、便利性的目的。服装设计程序的优化策略就是预先设置好整个设计程序, 最大限度避免风险, 把浪费降到最低, 进而达到明确设计分工, 完善设计程序, 提高设计效率的行为。一般来说, 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由几个相应的模块构成, 这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发挥设计流程的引导作用。广东服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设计流程的关注度比较弱, 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耗在此环节。

为了优化广东中小服装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设计程序, 为了设计策略的实施,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服装品牌设计程序模式的对比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 形成适合广东服装发展的一套设计程序模式, 这样能够大大地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意及效率。见图6。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这里提出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希望能够帮助本行业中的相关人员更好理解深入到服装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 更希望能对整个开发流程顺畅综合地进行起到催化作用。每个企业新产品的顺利开发运行, 都要首先提出符合本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开发流程规划方案。企业必须明确开发新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 才不断开发新产品甚至是开创新品牌, 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产品开发流程、优化设计程序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纪昌.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4) .

[2]杨建新等.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

[3]李静, 王艳丽, 周美华, 黄莉.棉织品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J].纺织导报, 2010, (2) .

[4]史宝娟, 赵国杰.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经济, 2006, (4) .

自来水厂工艺优化与水质管理 篇9

1 饮用水水质标准

自来水属于市民饮用水, 其水质需要满足卫生和美感两个要求, 国家对饮用水水质标准也有具体规定。早在1984年, 我国卫生部就颁布了G 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不能超过表中规定的限量。到2001年6月, 卫生部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 并更名为G B 5749 2001《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为规范饮用水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重要保证。这个标准为与国际饮用水标准规定接轨奠定坚实基础。

2 自来水厂水质处理基本流程

自来水生产流程并不简单, 需要经过复杂生产工序才能完成。一般情况下, 自来水厂水处理需要经过四道生产工序:

第一道工序, 对原水进行反应处理。原水引入混合槽内, 投放净水机。再经过混合槽和网格反应池, 水中的轻微颗粒会凝聚成较大颗粒团。

第二道工序, 对原水进行沉淀处理。原水从网格池流入斜管沉淀池, 水中颗粒团会沉淀下去, 这些沉淀需要定期进行排泥处理。

第三道工序, 对原水进行过滤处理。斜管沉淀池流入气水反冲洗滤池, 水中杂质被过滤吸附, 过滤后水流入清水池储存。

第四道工序, 对清水进行加压供水。清水池中清水还需要投放液氯继续消毒, 经过二级泵房加压, 形成洁净自来水进入自来水供水系统。

3 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方法与水质管理措施

自来水厂水处理有较为固定的工艺, 但由于原水水质存在差异性, 在实施相关处理工艺时, 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随着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升, 水处理技术的也需要不断更新。

3.1 水处理工艺方法

3.1.1原水反应工序工艺改进

任何水源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杂质, 而且这些杂质有自然原因形成的, 也有人为原因导致的。地层矿物质、水中微生物、地表水冲刷带入的泥沙腐殖质等, 这些杂质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 却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些杂质所含成分复杂, 处理难度也较大。

深圳区域自来水原水大多取自东江水域, 由于近年来水质污染加剧, 原水中杂质成分呈现多样化, 藻类、腐殖质、各种污水、病菌等含量较高, 这也给水厂原水处理工艺造成难题。

自来水厂需要根据原水水质情况投放净水剂碱式氯化铝,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矾。因为碱式氯化铝能够在原水中产生正电荷, 这样可以使水中微颗粒受静电作用形成较大颗粒团, 为下一步沉淀创造条件。原水中的悬浮物, 颗粒较大的, 主要是泥沙、矿物质和有机物, 这些杂质很容易在水中下沉或上浮。

“前加氯”的选择要适当。由于原水中含有各种悬浮物和胶体颗粒, 需要选择针对性更强的药剂帮助其沉淀。“前加氯”有助凝和杀藻作用。“前加氯”可以氧化水质腐殖质和胶体颗粒, 让其混凝沉淀;“前加氯”还可以杀灭原水中藻类, 原水藻类过多会使水质产生异味。根据原水实际情况, 还可以适当选择“前加泥”和“前加碱”。“前加泥”能够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 净水剂能够发挥更有效作用;而“前加碱”可以改变原水PH值, 如果原水PH值太低, 不利于水体混凝沉淀, 投放石灰等碱类物质, 可以提升原水的沉淀效果, 也能够保证出厂水PH值保持中性。反应是自来水厂水处理第一道工序,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处理环节, 涉及很多工艺, 需要技术人员对原水进行检测和判断, 制定净水剂投放方案, 确保原水反应处理达标。

3.1.2 原水沉淀过滤工艺改进

原水经过反应之后, 水中杂质逐渐凝成颗粒团, 经过网格池流入斜管沉淀池, 这些杂质颗粒团会很快附着在斜管版底层, 经过沉淀后的水质呈现透明清澈状。经过斜管沉淀处理后的水从集水槽流入过滤池, 过滤池将水中的细微杂质过滤吸附, 流入清水池。过滤池中的过滤杂质积累到一定程度也需要进行“气水反冲洗”处理。

在沉淀过滤环节, 涉及更多工艺改进问题。自来水厂需要根据水质和水厂现有条件进行工艺改进。在排泥处理工艺流程设计时, 需要考察排泥水的沉降性能, 集泥池中的泥水浓缩度是不是能够满足浓缩脱水的需要, 还要考虑排泥水调节池和过滤池反冲洗废水调节池中废水浓缩体积要求等因素。

1) 滤池废水调节直接回用排放

如果过滤池反冲洗废水能够满足回用要求, 可以直接用过滤池反冲洗废水对沉淀池沉淀物进行冲洗。直接回用过滤池废水进行反冲洗排放, 还需要考虑可以引起的金属离子聚集的问题, 所以单纯用这一种处理方式并不可取。

2) 滤池上清液反冲洗回用排放

沉淀池排泥水浓缩处理后, 可以利用滤池上清液回用或者排放, 对底部泥水浓缩进行反冲洗处理。这一工艺需要滤池上清液能够满足回用要求才能实施。一般情况下, 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浓度较低, 含固率在0.1% 以下, 即使达到1% , 也不易采用脱水机械操作。

3.1.3 滤池不能满足回用反冲洗处理

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水混合后, 上清液回用会排放, 沉淀池泥水浓缩。这时上清液和滤池废水不能满足回用需求, 而单独浓缩又无法进行脱水机械要求, 只能和沉淀池排泥水混合浓缩。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浓度存在很多差异, 为满足脱水机械使用条件, 需要将沉淀池排泥水浓度进一步提升。一般情况下, 可以将沉淀池排泥水含固率控制在0.6% 以上, 进一步浓缩后, 直到浓缩池底部排泥浓度超过3% , 就可以利用脱水机械进行高效处理。

3.1.4 自来水厂水处理中消毒工艺

自来水进行消毒处理包括“前后加氯”两个阶段。原水处理时, 水体中含有胶体颗粒, 多数为粘土微粒、高分子和细菌、病菌等。这些杂质长时间静置水中, 不易下沉。胶体颗粒和微小悬浮物很容易让水体浑浊, 很多有机物还会形成水的色、嗅异常, 而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病原体, 也会通过水传播疾病。因此, 在原水反应处理中, 需要进行“前加氯”消毒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 水体中大部分有害病菌被杀灭。原水经过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 水质外观澄清, 但由于水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残留细菌和各种病菌, 对过滤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消毒处理。消毒并非要把水中微生物都杀死, 而是要将水中有害致病微生物消灭。净水消毒处理主要是让氯和水反应, 这个反应会产生次氯酸, 次氯酸能够在细菌内部实施氧化作用, 致使细菌酶系统被破坏, 导致细菌死亡。净水消毒需要对净水进行相关检测, 根据水质情况选择进一步的消毒措施。

3.2 水质管理措施

3.2.1保持出厂水余氯处于合适水平

自来水经过系列工艺处理, 水质已经达到出厂标准要求, 但有些细菌往往会寄生在悬浮杂质上, 消毒后的部分细菌还会进行自我修复。这些复活的细菌会给水质造成新的污染, 直接影响饮用水的水质。因此, 为保证水质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在水质管理环节, 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保持警惕, 对储存水进行不定期检测, 发现细菌数量超标, 需要及时进行“后加氯”, 确保管网末梢水体有0.05m g/l以上的余氯。

3.2.2 降低管网损耗提升管网水质

自来水厂供水系统存在很严重的漏损现象。一般情况下漏损率超过20% , 有效控制管网漏损, 对提升自来水厂经营效益有重要意义。由于漏损严重, 也会对自来水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给饮用水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加强供水系统管网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要发挥水厂化验室的水质监测作用。自来水厂化验室除了负责水厂水处理全程水质监测以外, 每天还要不定点在市区各个管网点取样进行检测, 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抽查。要经常对管网水质情况进行评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需要及时向水厂相关部门反映, 还要会同技术管道安装等部门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是改善管网水循环质量。在管网检测中经常会发现局部出现水质异常现象, 由于局部位置用户用水较少, 水循环不畅, 形成了局部“死水”, 因为水质微生物复活, 这些“死水”会呈现“浑浊”“赤黑”等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掉这些“死水”, 它还会对管网中其他地方的水质造成污染。因此, 对管网水质管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要做好宣传, 让用户参与到管理之中, 确保管网水质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4 结语

自来水厂水处理包含众多技术要素, 对水处理工艺进行技术优化, 确保水质安全, 这不仅是现代水厂管理的责任, 也是广大用户安全用水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伟, 陈志平.自来水厂工艺优化与水质管理[J].净水技术, 2014.

[2]周玉钗.试论如何加强自来水水质处理[J].科技资讯, 2012.

企业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与协调优化 篇10

关键词:企业,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协调优化

目前,我国研究的是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人才资源,是如何使企业的人才资本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据人才资源管理的理论,结合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要从管理过程中主要环节上入手去研究人才资源的机制,主要有选才机制、育才机制、用才机制和聚才机制,探讨这四大机制的组成要素以及怎样在实践中完善这些大机制,以达到人才资源管理的目的。在组织和个体达成理念共识的前提下,实现人才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良好的有效管理,以完成从外律他为到内律自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带来的管理能量源于组织文化理念的包容性和进取性。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实现持续提升、改进,建立有效、现实的管理路径。

一、企业人才管理运作机制

1.企业选才机制

选才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工作分析和人才考核与测评等。选才机制,以企业的工作分析、职位说明书和岗位胜任力模型等为基础,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克服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树立辩证识才选才的观念,按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队伍的不同特点,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选拔标准;同时,拓宽选才的视野,积极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择人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增强民主测评的真实性,努力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化水平和公信度。

企业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两个途径实现。后者是企业通过系统的人才资源管理手段区分职位与人是否匹配,在企业内部实现人才资源的选拔与调配。前者是指通过人员招募、甄选从外部获取的人才资源。通过这两个市场的协调,集中资源、整合力量,保障企业人才需要的实现。

在人才选拔工作中,要不断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一套多角度合力监督、多层面合理配置权力的科学人才选拔体系。

2.企业育才机制

育才机制的组成要素一般包括培训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育人机制是人才资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诸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互相作用,通过一定的机理,进行有机地整合,形成一套结构化的动态体系。要建设育才机制,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首先要研究教育培训内在的发展规律,包括培训体系的结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作用等;其它要注重外部因素对其作用的方式和影响,总结现有外部因素作用下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客观规律要求应采取的措施等。

良好的育才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改善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这是企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3.企业用才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首先要有效配置。科学确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的比例,实现结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其次要坚持原则。做到用人“不看关系看本事,不论资历看能力, 不搞照顾看贡献,不凭印象看实绩”。再次制度健全。企业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施竞聘上岗、任职试用、跟踪考察、流动退出等一整套制度,真正把用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然后,探索组织选任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用人途径,并不断采用人员测评等方面最新的方法,提高科学性。最后,深化绩效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对人才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完成目标责任制规定的任务,使企业的用人机制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鼓励创新,而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4.聚才机制的内容

企业要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人才成长通道的建设、 薪酬福利体系的完善、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培育,营造一个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环境,使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建立和完善企业聚才机制,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聚集人才的政策体系,聚集各类人才,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成长通道,给人才适当的位子,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有充分发展自我的机会;三是建立公平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做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回报;四是要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教育、引导人才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企业的困难和人生挫折,促进其个人成长总之,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人才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企业人才成长环境若能与人才自身发展保持良好协调甚至完美统一,人才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才能成为人才高地,聚集各类优秀人才。

二、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的关系协调与优化

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影响发展的机制障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确保人才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其次,要进行各个不同模块的制度设计,进行各制度模块间的有机整合。企业的人事问题,表面上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单一的制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企业的人事问题,需要建立方法规范、内容完整的人事制度体系。以聚合、运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依靠制度价值实现制度建设与运转有“生命力”的机制。建立相互协同的选才、用才、 育才和聚才“四才机制”,从各个方面整合和激活组织的人才资源,提升人才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企业通过选才机制引导员工的前进方向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促使员工有目标地努力工作、提升能力,选才机制是由职位说明书、岗位胜任力模型、人才考核与测评等人才资源管理模块构成;依靠用才机制激励优秀者,同时淘汰工作成绩不佳、难以提高能力或主观上工作不努力的员工,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传递给每个员工,同时监督和检查员工努力的程度、工作的效果,约束前进的路径,促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用才机制的核心是人才配置、绩效管理、人才竞争与流动等制度;通过育才机制给予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业绩的动力,确保员工的行为始终处于帮助企业发展的轨道之中,育才机制的实施主要依靠建立企业的培训开发体系和对人才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聚才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搭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聚才机制的实施主要靠人才政策引导、成长通道设计、薪酬福利体系的设置。

聚焦供应链优化与风险管理 篇11

供应链是行业发展晴雨表

中国纺织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定要关注供应链的变化和发展,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供应链的变化。某一产业或某一链段竞争力的下降,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纺织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部分品牌正在压缩自己的供应商数量,从最初的150家减到现在的50家。并且,供应商不再是大而强,使得更多中小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到品牌供应链中,形成新的优化合作产业联盟。稳定可靠成为新供应链构成一大特点,一些具有更先进研发和服务模式的供应商地位在改变,从“低声下气”到“昂首挺胸”,正进入主动选择品牌的阶段。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从原来的供应链条被挤出。供应链的变化时刻都在诉说着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更是新挑战。

“不敢想象,如果在10年前停步,不做产业链发展管理的任何探讨和努力,中国纺织服装业到现在恐怕也摆脱不了代加工的尴尬境地。”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在接受采访中发出感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高效、低成本和持续发展是其特点,以品牌为导向贯穿和倒逼供应链的优化已形成规模。而相较这些,我国纺织供应链管理正面临从一味追求低成本化向高效运营方向发展,质量、成本等指标已不能满足目前以及今后全球市场发展的需求,高效、安全、稳定成为新诉求。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全行业发展而言,建设什么样的供应链体系是发展根本。所以,伏广伟强调,中国纺织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定要关注供应链的变化和发展,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供应链的变化。某一产业或某一链段竞争力的下降,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纺织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企业持续的创新等都是升级我国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解决供应链发展核心问题

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如何通过对现有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加强协同合作和风险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解决库存问题,开辟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本次大会将要讨论的核心话题。

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始于2008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每年举行的研究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前五届大会分别在上海、虎门、福州、柯桥、宁波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东莞市虎门镇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服装协会、东莞市虎门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共同协办。大会主题设定为“供应链优化与风险管理”,以解决当下产业链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目标。

在面临外需低迷、内需趋缓、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的大环境下,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随时存在,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如何通过对现有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加强协同合作和风险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解决库存问题,开辟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本次大会将要讨论的核心话题。

据伏广伟介绍,本次大会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国家纺织面料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亨斯迈公司、Entrepot Asia、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意大利普拉托商会(Platotrade)、法国时尚商业协会(BFF)、美国加州时尚协会(CFA)等国内外机构与组织的大力支持。

除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将就年度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外,大会还邀请到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日本等近10个国家的相关行业机构、时尚组织的管理专家及各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负责人参会,为历届供应链大会之最,许多重量级演讲及对话嘉宾将现身本届大会。

大会活动异彩纷呈

目前设计概念已不单纯作用在产品上,对品牌、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模式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供应链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推动。供应链大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营造设计资源共享平台。

据悉,为了让与会企业代表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和交流平台,本届供应链大会除18日的主会场活动外,组委会还在19日上午特别安排了两个分会场活动,主题分别为“高效品牌经营与质量管理”和“设计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同时,在18日下午平行开展系列活动,包括HUNTSMAN 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小型论坛、视野决定未来——国际交流合作圆桌论坛、走近国际潮流品牌——香港THE HUB展介绍会等,参会企业也将有机会现场观摩意大利普拉多商会和国家纺织面料馆的精品面料,并参观虎门纺织服装创新中心和国家纺织面料馆虎门分馆。

关于分会场活动设立的初衷,伏广伟介绍说,本届大会之所以邀请很多国际知名设计专家到场,目的是解决“设计推动市场”的问题。目前设计概念已不单纯作用在产品上,对品牌、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模式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供应链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推动。供应链大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营造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国家纺织面料馆这一载体实现国内外的对接。“设计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主题的设置即希望更聚焦微观设计,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本届大会上,来自美国的DONEGER公司高级副总裁TOM BURNS的演讲将带给国内企业全球最前沿的设计信息,DONEGER公司是一家集合全美高端设计人才的著名公司。

另外一个分会场的主题是“高效品牌经营与质量管理”。 伏广伟表示,经过多年积累发展,国内品牌发展理应进入到一个爆发阶段,但受近两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品牌的发展出现了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是萎缩的趋势,重提高效品牌运营是当下也是我国纺织业在全球市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一。

此外,大会期间,纺织服装供应链联盟羽绒分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联盟都将举行相关活动,借助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这个平台共商发展大计。

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与管理 篇12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就是指技术管理制度、档案资料、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与安全技术等等,一般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两类,内业与外业,所谓的内业主要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章程,加强岗位的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而外业则主要包括施工前的技术准备,施工中的技术实施,以及不断地更新完善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原则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与规程,实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实事求是。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全面考虑经济效益,择优录取,加强日常技术管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最好基础性的工作,要实现全面控制,重点管理,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分工协作力求实现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的施工竞争愈加激烈,所反映的技术管理水平的竞争形势也十分激烈,部分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但是由于管理水平较为薄弱,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

二、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整体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程与规范,遵循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技术责任制度,保证各项技术岗位都有相应的负责人,杜绝在施工中出现任何的责任不清现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要认真落实技术交底与技术档案的管理,在进行图纸会审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的管理模式,未经审核通过的图纸不得投入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以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明白,避免出现盲目施工的现象。对于一些重点工程,重点部位,或者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工作,要加强对技术交底工作的重视。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的准备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准备都是为了后续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施工任务顺利开展,其最关键的内容与基本任务是为了了解与分析建设工程的特点,进度及要求,了解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时有效地从技术、物资以及人力上创造施工的便利条件,提高施工的连续性与均衡性,使其可以在预期内交付使用。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与降低工程的有效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则是为了加强对工程的指导,提升技术水平,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具体来说,就是从编制的人员,编制的具体内容入手,明确责任,明确分工,经过汇总,最终修订确认。第二, 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的格式与基本内容必须有统一的规定,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尤其是项目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的整体目标,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十分必要。

(三)提高对技术文件的管理。

1.文件变更的管理。

文件的变更是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产生的后果直接影响着施工效益,工程变更的依据是是否对工程进展有利,是否能否节约成本,是否可以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加,是否会造成利益的损失,是否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工程变更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必须做好协商后方可进行,必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目的。

2.竣工文件的有效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层的文件称为竣工文件,其是对工程项目的如实反映,其保存与利用价值十分有意义,其中包括文件资料、图纸资料、录音资料等,是在施工中对项目审计、监督、管理、验收及养护的重要凭证,因此,必须注重竣工文件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1)严格控制图纸上缺少的项目,工程数量的增减心中明白,不能由于疏忽而遗漏任何的技术项目;(2)增强对实验资料的检查,建筑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旦出现错误,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必须在进行资料的填写过程中保证真实、准确、规范,加强监督控制。

三、结语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教学下一篇:保护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