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优化(共12篇)
税收管理优化 篇1
摘要: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要以及时、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为基础。目前, 中国税收信息管理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不能有效满足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根据税收风险内容及其管理要求, 优化信息管理, 从而保证信息采集与分析的有效性, 是进一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税收风险,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理
一、基于税收风险内容的信息问题分析
税收风险从内容来看主要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税收收入汲取能力风险;二是税收政策风险;三是税收收入使用风险。第三个层面主要属于财政支出管理的问题, 税收风险分析通常不涉及第三个层面而只讨论前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实际涉及的是税制结构风险与税收征管风险, 因为汲取能力主要受税制结构与税收征管这两大方面的影响。第二个层面是由于税收政策制定与执行偏差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在税收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由于政策偏差、时机选择失误以及政策传导的时滞等因素, 可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从而招致税收风险。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的思考, 本文提出以下指标用于第一个层面税收风险的信息采集、分析及衡量判断:
指标一:集中度 (concentration index) 。该指标考察主要税种筹集收入的程度, 反映一定税收收入中主要税种的贡献度。一般而言, 集中度越高, 税制相对越简明, 税制的透明度越高, 管理也越容易。在具体运用这一指标时, 既要从总体上分析集中度情况 (即主要税种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 还应当从税收增量角度分析增量集中度情况 (即税收增量主要靠哪些税种实现的) 。
指标二:分散性指标 (dispersion index) 。该指标反映由多个小税种筹集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小税种数量的增加不仅意味着税收成本的增加, 而且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小税种一般具有不稳定性, 在实现收入方面的可持续性较差, 其数量增加必然增加管理难度、税制调整难度和税收风险。
指标三:侵蚀度指标 (erosion index) 。该指标估算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相接近的程度或两者间的差值。税基侵蚀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合法措施, 如免税期、税收豁免、纳税扣除、进口关税减免、零税率等等;二是非法行为, 如逃税、走私等等。侵蚀度是分析税源监管和进行税收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具体测算时, 既要测算总侵蚀度又要测算剔除合法情况后的侵蚀度, 既要分行业测算侵蚀度又要对不同规模纳税人测算侵蚀度, 对不同侵蚀度要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以便准确把握税源、税基情况。
指标四:拖欠指标 (delinquency index) 。该指标衡量税款拖欠规模以及税款实际缴纳入库时间与其应缴纳入库时间的差距。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 拖欠规模大拖欠时滞长对政府是很不利的。这一指标容易被忽视, 但在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特定经济时期, 这一指标对于判断税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就第二个层面的风险来讲, 根本性的问题是税收政策制定偏差, 其他因素 (如政策传导偏差、执行偏差) 相对易于分析判明, 因而这里只讨论政策偏差问题。政策偏差涉及到很多税收内外的因素, 可以选取的指标也很多, 综合来看选取以下指标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及衡量判断比较适当:
指标一:税收负担与结构。税负指标主要计算其相对数及变化, 也就是计算税收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及比重变化。税负计算应视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细化, 可以细化为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的计算。税负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税种税负在总税负中所占的比重情况, 对此也要细化计算, 可以分地区、分行业进行细化计算。税收负担与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税收风险分析特别重要, 通过分析税收负担与结构, 既可了解既定税收政策合理与否, 又可为新的税收政策制定和政策调整提供基本依据。
指标二:税收弹性系数。该指标是税收变动速率与GDP或国民收入变动速率之比。由于税收在根本上依赖于经济发展, 所以其征收不能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础, 否则后续纳税能力就会降低, 税收风险就会增大。因此, 税收弹性系数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政策制定或调整中, 必须高度注意该指标的变化。
指标三:投资、消费、净出口与税收的关联度。第二个指标基本是从总体上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该指标则从结构角度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该指标对于税收评估、税收收入预测和税收风险判断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 是税收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必须充分了解的、重要的决策依据。
指标四: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包括各种规范性的公共收费和非规范性的政府收费。该指标目前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是税收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政府收入不规范, 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统一性较差, 非税收入的规模很大, 对税收征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税收风险管理角度来讲, 掌握非税收入变动信息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仅要把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 也要注意纳税人的非税负担, 非税负担的增长必然会影响税款征收, 必然会增大税收风险。
二、基于有效税收风险管理角度看中国税收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收入主导型税收构造了另类信息系统, 难以满足有效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需求。应当讲, 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收入主导型税收在扭曲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扭曲了税收征管, 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即由于对税收管理能力的评估不高以及税源测算能力较低, 出于对税收收入规模的担心, 我们实行计划税收, 而计划税收的实行由于必然会产生种种扭曲性影响, 必然会引导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的构造和传递, 这又导致征管能力、税源测算能力无法从根本上改进。
问题二:税收管理中种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税收信用严重缺失。 (1) 经济管理部门的涉税信息缺失; (2) 征纳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 (3) 信息失真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4) 涉税来源与税收管理质量; (5) 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政策壁垒; (6) 国际间涉税信息存在准确性与时效性问题; (7) 税收管理机关上下级的信息失真。
问题三:基础数据严重缺失, 难以支持旨在提高征管效率的改革, 难以支持税制的结构性调整。由于税收数据严重依赖于统计报表, 以致社会税收潜力、税收流失程度、欠税规模、宏观税负在不同纳税客体间的结构性比重等等数据严重缺乏, 造成税收制度的结构性调整严重滞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 而税收管理中由于缺乏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致使征管效率低下, 并加剧了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程度。
问题四:税收管理模式缺乏合理性致使基础数据质量较低, 并且信息资源浪费严重。中国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 管理层次过多;税务机构的管理信息失真率较高, 而基层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监督有限;国家税务总局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中心和工作机制, 税收执法权严重倒挂;税收管理模式中, 日常管理薄弱, 致使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征收中乱象环生;税收管理中数据采集不准确、操作不规范, 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与工商、海关、金融等相关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的程度极低, 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三、基于有效税收风险管理优化信息管理的主要思路
思路一:建立和完善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纳税人关系管理系统。纳税人关系管理系统包括渠道管理、内容管理、纳税人分析、交易业务集成等多个方面。对于税务机关而言, 应在建立税收管理信息传递机制后, 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的、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 并加强对纳税人的状态监控。
思路二:优化机构设置与税收信息分布, 构建现代化的税收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和政府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 设计激励与惩罚机制, 进行税务机构、税收数据、税收管理功能的规划, 建立税收管理信息传递机制, 构建现代化的税收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信息传递失真分析理论, 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或代理环节, 尽量消除多级代理带来的代理行动信息失真。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 在不能减少代理环节的情况下, 保证代理行动信息和结果信息的透明。
思路三: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进行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实现多方信息共享 (税务机构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税务机构内部共享;国税、地税之间的信息共享) , 最终实现税收信息增值与税收管理的有效。同级信息共享, 主要要解决协同工作和监督制约问题;层级信息数据整合, 主要解决系统内部的监控问题;部门间的信息数据系统整合, 主要解决对纳税人的控管问题。
思路四:发展信息化支持下的中介机构, 建立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发展信息化支持下的中介机构, 建立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 主要目的是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节约税收管理成本, 降低纳税遵从成本。推进面向纳税人的税收服务代理。建立和发展面向税务机构的信息代理。税务机关通过与税务代理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同时辅以利用其对税务代理机构的准入权利, 可从税务代理机构获得第三方信息, 有利于对纳税人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思路五:建立基于数据管理的激励—惩罚机制, 提高纳税遵从度, 实现均衡管理。税收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制定合适的策略使纳税人更倾向于选择依法纳税。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应对纳税人采取必要措施, 参与惩罚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 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应建立基于税收数据管理的纳税鼓励策略, 让信息公开、透明, 使纳税人感到税收公平, 尤其是横向公平, 提高纳税遵从度。
参考文献
[1]白彦锋.中国税制运行中的风险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2002.
[2]黄桦.税收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刘星, 等.税收风险的生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10) .
[5]于海峰.中国现行税制税收运行成本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税收管理优化 篇2
关键词:纳税遵从;税收管理;博弈
一、引言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遵照税法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行为。纳税遵从反映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税收管理与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最本质、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在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征纳双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差异性,再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两者博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征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主体遵从程度是紧密联系的。
二、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博弈分析
在传统的纳税遵从经济学分析中,逃税问题通常被视为一种资产组合选择:申报的收入被看作是一种零回报的安全性资产,而隐瞒的收入则被看作是一种有回报的风险性资产。假定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目标都是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纳税人所选择的遵从形式是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应税收入,所选择的不遵从形式是故意低报应税收入。故意低报收入被查获后不仅要补税,而且要受到处罚。为了便于分析,还假定税收管理便捷、高效,因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税务机关的检查能力足够强,并且高度廉洁,依法治税,因而违法的纳税人不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使税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根据博弈论原理,可构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博弈模型,列出对应于不同策略组合的效用矩阵。
1、博弈模型基本假设。设纳税人的实际应税收入为I,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应税收入为D(D小于或等于I),适用比例税率t(t1),纳税人的逃税概率为r,税务机关的查获概率或者逃税被查获的概率为P(0t),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为C,纳税人的预期收益以其税后净收入(或者税后可支配收入)来表示。首先来看纳税人的预期净收益。在欺骗税务机关的情况下,如果未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I-tD;如果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1-t)I-ft(I-D),而纳税人在诚实申报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到检查,其预期收益均为(1-t)I(不考虑纳税人受到检查时的遵从成本);再看税务机关的预期收益,在纳税人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ft(I-D)-C和tD;在纳税人不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C和tI。
2、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根据双方博弈的假设条件,得到征纳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表1)
在征纳博弈中,参与者所选择的战略既可能是纯战略,也可能是混合战略。在纯战略选择的情况下,由于检查概率和逃税概率要么为0,要么为1,因而征纳双方的博弈不存在均衡解。现在分析博弈双方选择混合战略情况下的均衡问题,即参与人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选择不同行动达到的均衡状态。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而言,选择混合战略就是分别选择一定概率的遵从或者不遵从和一定概率的检查或者不检查,也就是说检查概率P和逃税概率r都不等于0。当纳税人在欺骗与不欺骗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相等,并且税务机关在检查与不检查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也相等时,两者间的博弈就达到了一种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可以求出两者间的均衡解。
(1)检查概率的均衡解。给定检查概率p,纳税人选择逃税和不逃税时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逃税时的预期收益:
G1=[(1-t)I-ft(I-D)]p+(I-tD)(1-p)
选择诚实纳税时的预期收益:
G2=(1-t)Ip+(1-t)(1-p)
令G1=G2,解得p=1/(f+l)
(2)逃税概率的均衡解。给定纳税人的逃税概率r,税务机关选择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检查时的预期收益:
R1=[tI+ft(I-D)-C]r+(tI-C)(1-r)
选择不检查时的预期收益:
R2=trD+tI(1-r)
令R1=R2,解得r=C/t(f+l)(I-D)
根据求解结果可知,当税务机关以p=1/(f+l)的概率进行检查,纳税人以r=C/t(f+l)(I-D)的概率逃税时,征纳双方的博弈达到均衡状态。这一均衡解意味着,逃税程度随着税务检查的边际成本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处罚率的提高而降低。
税收征管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税收征管模式 地方税收征管 对策建议
一、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划分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是一个县级地方税务机构,成立于1994年9月,现有5股2室和8个基层单位,具体划分了征管科、稽查科、计会科、税政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税务稽查規章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负责稽查案源管理,承办县局税务案件举报中心工作;负责县局税务案件立案、检查、预审。该单位主要负责全县5545户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担负着全县范围内的的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
二、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征管改革举措和成效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自成立以来,不断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积极创新征收管理模式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办税服务大厅。长宁县地税局各所现均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办税服务厅,负责全县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领购开具、政策咨询、宣传资料发放等工作,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大厅就可以办理数项纳税事宜。
二是征管责任体系建设。根据宜宾市地税局的统一部署,长宁县地税局先后制定了《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全员岗责体系实施细则》。在《细则》中提出如何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划分体系,明确了工作职责,严格界定征管范围,理顺了工作关系。
三、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随着客观经济税收环境的变迁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实际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将逐渐成为制约税收征管整体效率提高的瓶颈。总的来说,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任务轻征管的税收考评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税收收入计划的制定是很不规范的,尚未形成一套制定和执行收入计划的法定程序,往往是根据财政支出的多少决定,而且由于省级以下地税部门要接受上级税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基层地方税务系统往往还必须执行两套收入计划,造成税收收入计划与税收实际状况的严重脱节。
目前,上级领导部门对长宁县税收征管工作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否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致使当地税务机关重收入而轻征管。每年宜宾市地税局给长宁县制定的增长任务是13%左右,而长宁县政府由于经济发展和预算支出压力增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每年提出的增长任务都在17%以上。为了完成指令性计划,地税部门也只有千方百计按计划进行征收。
2、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
虽然长宁县地税局已经开始使用征管系统2.0,但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可能制约征管改革的深入进行。主要原因是:(1)征管软件发展不够成熟。目前,长宁县地税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主要是基于征管系统2.0进行的操作。由于该软件功能开发不够全面,地方税务系统内部分信息无法共享,致使工作效率低下;(2)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当地税务机关缺乏事前规划,盲目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巨大投入,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环境建设。税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较低。
四、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模式改革建议
1、建立科学的税收评价指标体系
要解决长宁县税收征管目标“唯收入中心论”的错位问题,应该把对税收征管工作考核的重点放在是否依法实施税收征管、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和是否有效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等方面。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彻底摒弃税收计划任务的考核是不现实的,收入计划考核还是应该作为税收指标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严密的考核体系是强化征管质量考核,实现有效征管效率的必要保证。在重视税收收入计划考核指标的同时,考虑建立一个科学的征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个指标综合对征收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建立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作为基层税务机关,长宁县地税局要配合总局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上级部门联手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纳税申报一窗式、纳税资料管理一户式的要求逐步整合现有的税收征管软件,将征收系统2.0中的房地产、建安行业开票系统与税源管理系统、货物运输发票开票系统的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从而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对基础数据重复录入的工作,并且可以使信息在整个系统内部快速流动,易于查询、交换和反馈;二是做好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如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做好与长宁县国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税务登记信息、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相互交换,借助信息化网络,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利用,摆脱“信息孤岛”。
参考文献:
[1]于志成等.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6月
优化税收成本问题探析 篇4
一、有关企业税收成本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表现
(一) 企业的角度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税收成本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纳税所必须核算和存在进行的一种经济价值, 其实就是企业为上缴税钱而付出的经济形态下的成本支出。一般来说企业税收成本可以分为广义税收成本和狭义税收成本。广义的税收成本就是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各类费用:比如办税人员的工资、滞纳金、纳税设备费用等;而狭义税收成本一般指企业税收的直接成本, 即企业直接缴纳的各项税款, 一般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等。
(二) 效率的角度
优化税收成本:从效率角度上说, 取得相同价值的付出越少的系统和存在被认为是优化后的状态, 也就是在企业缴纳税款过程中, 对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规模以及隐性的不记载在成本里的费用进行优化整合, 以减轻企业负担。
(三) 企业税收成本的特征
企业税收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税收政策的相关变化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及多样, 致使企业对相关税收成本统计和控制难以周全;企业税收成本存在累退性。我国政策在实践中显示企业规模越大, 其税收成本会相对降低, 所以说企业的规模增加对其负担却减少;再次, 企业税收成本的隐蔽性。企业在缴纳税收过程中, 其相关费用一般不作为企业的直接成本来进行核算。
二、我国企业税收成本的现状和意义
(一) 我国企业税收成本的现状
(1) 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税收成本征管率上涨, 出现税收政策不连续, 税率设置过于复杂, 有的地方税制设置呈现出主观性和随意性, 影响了税法的严肃; (2) 税收环境虽然有些统一和进步, 大环境下仍然需要优化税收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与现代信息化进程, 使得企业纳税程序简化和统一, 使得数据信息申报畅通。另一方面要加强税务机关干部的税收成本意识, 减少浪费, 纳税人纳税意识和税务人员征管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税收筹划能力, 强化税收筹划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为企业在战略谋划进行指导。
(二) 企业进行优化税收成本的意义
企业进行税收成本改革, 优化税收成本, 有利于增强企业税收工作的条理性, 为企业理财和发展走上节能高效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 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税收成本筹划的好, 就能为企业进行成本决策提供准确的服务, 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减少管理层对投资方向的失误, 为企业节约成本, 形成良性发展惯性。
三、如何有效地优化企业税收成本
(一) 控制税收经费支出, 压缩税收成本预算, 整和税收征纳环境
在税收办公过程中, 从税法制定到税法执行, 从税务机构设置, 要精简合一, 对于重复设置的机关, 要从人财物上合并, 要严格控制税收经费预算和支出;另一方面着重提高征管人员的成本概念, 杜绝夸张浪费;对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不能不计成本设置机构和人员, 减少税收过程中行政色彩, 提高税收效率, 要遵循以最小的税收支出取得最大的税收效益的原则;对纳税人要提高自觉纳税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纳税概念, 控制和减少税收领域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二) 采取信息化和技术化手段, 与国家政策信息及时对接
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手段, 及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在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的优势, 体现信息价值的高效, 减少人工操作的烦琐和失误, 提高工作和税收的效率。
(三) 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增强自身税收筹划能力
税收筹划是企业理财学的一个部分,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 企业管理者与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增强业务能力, 制订尽可能完善的筹划方案, 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减少失误和费用, 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
四、结语
企业进行税收成本优化是一项关系企业轻装前进的运作, 不但能增强企业的工作条理性, 为企业减压卸负, 控制企业成本, 增强企业活力和财力, 也能给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帮助和依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优化税收成本的方法, 以此来加深企业在实践中关于税收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并最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指导工作。
关键词:税收成本,优化成本,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培森.税收成本与效率研究[J].财政研究, 2000, (4) .
[2]李健.企业税收成本的构成及其优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3]王妍超.谈纳税成本与《小企业会计准则》[J].会计之友, 2012, (22) .
[4]杨辉.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研究[D].贵州大学, 2007.
[5]刘竹青.论企业税收筹划及其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简报 篇5
首先,会议通报了我市第二季度填报情况:自治区3.0方案181项任务中,目前共计销号81项,其余100项任务进展均在65%以上,整体完成进度排在全区前列。第二季度有61项任务申请销号被驳回,各牵头部门要对自治区反馈的驳回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其次,会议要求第三季填报工作要持续扩大销号任务,争取在第三季度做到应销尽销;要持续提升正向加分,及时报送创新举措和表彰奖励;要确保负向不减分,及时解决市场主体投诉反馈的问题。
税收管理优化 篇6
关键词: 优化 税收 和谐
中图分类号:F810.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22-01
一、税收服务工作不足的原因
近年来,税务部门在税收服务方面,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 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税收服务工作仍然不能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个 性化服务需求,影响了征纳关系的和谐。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征纳关系,要使税收服务有 质的飞跃,就必须清楚影响税收服务工作的原因所在。
1.传统的税收理论是弱化税收服务的根本原因。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全部贯穿 于“以组织收入为中心”,重点突出“管理”。每次机构变动、征管改革,无论是口头上如 何宣传,无不以防偷堵漏、强化管理为根本目的,这也是我国税收的天职使然,这就必然使 “纳税人是税务部门服务对象”的思想弱化,“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不能真正树立。从上 到下的总体思想体现在和纳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的一线税务人员身上,不是职业的优越意 识,就是对纳税人的居高临下,甚至是粗暴恶劣,这是税收服务无法落实、征纳关系不够和 谐的根本原因。
2.对税收服务深层次的理解不够是税收服务弱化的重要原因。我们一直在强调服务,强调文 明用语,强调态度和谐,但对纳税人的管理体制僵化,管理环节繁琐,服务机制不畅,服务 效果流于形式,服务手段陈旧落后,只停留于表面,服务领域范围狭窄,表现在“笑脸相迎 、态度热情、椅子茶水”等面上,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实质,没有将税收服务真正渗透到税 收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3.税务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是弱化税收服务的关键。思想上,一些干部思想素质低劣,以“管 理者”自居,深刻领会“不管不理”的含义,品尝了“一管就理”的甜头,偏离了“公务员 ”的基本身份定位。业务上,或年龄断层或以年龄限制为由不求上进,不注重知识更新,或 以生力军面孔出现,自认为是信息时代的宠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知识结构合理、但适 应工作需求的税务干部较少,这样的干部队伍状况严重影响了税收服务和服务形象。
二、重新理解税收服务内涵,构建优化服务体系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辩证过程,税收服务也同样是渐进式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定要注 入新的内容,必须在理念上要对税收服务重新定位。基于这一理解,税收服务可以定位为: 税务机关为纳 税人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过程中提供全面、规范、高效、快捷的税前、税中、税 后服务的总称。把税收服务提升到服务纳税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高度,纳入建设服务 型政府的总体规划中。
1.推进税收服务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是税收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要敢于突破陈旧落后 的税收服务理论的障碍和误区,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税收服务理论指导推进税收服务实践。 首先实现税收工作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观念转变,充分认识到税收服务不仅仅是精 神文明建设和改变税务形象的需要,而且是法律确定的税务机关的职责,是行政执法的重要 内容。改变以往在“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大特征理念下的重监督、轻服务的思想定 式,改变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收入与服务并重”,使税收服务工作实现从 传统的征收方式到依托信息化的税收征管体系转变,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观念到现代的引导纳 税的观念转变,从传统的只解决工作态度问题到税收服务成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转变。
2.完善税收服务机制。建立一套组织到位、制度严密、职责明确、反馈及时、责任追究、奖 罚同步的税收服务新机制。这套机制内部要以成熟的税收文化为引导,外部从为纳税人的职 能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程序性服务为出发点,岗位明确,标准量化、流程合理、反馈畅通 、评价科学,从而达到能充分推动税收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目的。
3.创新税收服务内涵。不能将税收服务简单理解为服务态度、文明用语、限时承诺等形式上 的表面东西,而要延伸到税收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在集中办税、纲税咨询、税法宣传,甚 至行政处罚等方面提供行为服务,让纳税人充分体现到优质服务的真谛。突破“一窗式”管 理、“一站式”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行纳税评估下的多元化申报,突破推定纳税人为偷税人 的思维局限,在网络和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下给纳税人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在内容和形式上 使税收服务不断创新。
三、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促进税收服务个性化、效率化
现有征管模式是专业化管理下而设置的征、管、查各职能局。这种模式往往是把人们的思维 引向误区,认为征收服务大厅功能齐全、面向大众集中办理涉税事宜,是天定的税收服务场 所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化、公众化的服务,是典型的“点对面”的服务形式,这种形式有极 大的局限性。由于岗位细化管理分权,产生了多个人员为一件事负责的现象,特定岗位一般 要接受超出岗位职责的咨询与服务,而精细化的特定岗位人员往往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一个问题要不同的人答复也破坏了事件的延续性。在纳税人看来,都是“税务”问题答复 应该准确无误,所以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且这种“点对面”的服务过于浮浅、匆忙和表面化 ,远不能解决税收服务的深层次问题,所以,税务机关在注重大众化的“点对面”服务的同 时,必须推行“个性化”、“点对点”的深层次税收服务,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就为“点 对点”服务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和空间。这样,办税服务大厅公众化、“点对面”服务和税收 管理员个性化、“点对点”的服务就成为税务部门税收服务工作的主体。
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涉及到纳税人 涉税事宜的方方面面,而且掌握纳税人信息的优势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管理员的服 务更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时效性,个性化、“点对点”的服务更具体实用。税收管理员的 税收服务应该具有如下的功能和作用。
1.税收管理员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税收管理员应定期通过深入企业走访 调查、发放纳税人问卷调查表等方式征求和收集纳税人在办税效率、优质服务、税收优惠政 策执行和落实、涉税收费、税务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将纳税 人所需的服务内容及涉税问题及时解决和向上级反映,及时给企业满意的答复。通过形成一 种方式,将征询纳税人意见等多种形式经常化、制度化,使税收管理员成为税企信息传递 的“直通车”。
2.为纳税人建立绿色税务信息传递通道,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目前,税收征纳信息 不对称是影响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级税务机关虽然已经建立起规范的税收 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事项的定期公告制度,并及时在相关的网站和一些税务平台公布新的税 收法规以及相关税收信息。基层税务机关也针对性地编写纳税须知和办税指南,分类介绍税 款计算、解缴、退库、申报等基本知识,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有关问题,建立了税收信息 库。但由于一些企业对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获取的时间不及时,导致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处理 税务问题时出现时间差异。因此,税收管理员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 式,使企业及时获取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减少企业办税差错率。
3.发挥税收管理员知识面广、信息畅通、与社会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开展广泛的税收 宣传和落实税企联系点制度等方式,从内部管理、市场调研、会计核算、经营决策等方面为 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一是发挥税务部门的职能,认真搞好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有 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组织收入、加 强征管、改进服务等各个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为制定措施提供 信息。
税收管理优化 篇7
税制结构是指主体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种与辅助税种的配合。这里的主体税种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中和全部税收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体现国家政策和履行税收职能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税种。其类型包括以货物和劳务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以及货物和劳务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避税港”等四种税制结构。
(一) 我国税制结构发展轨迹
我国税制结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建立发展起来, 并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逐步完善, 采取渐进式方式对税制结构进行调整。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了新税制, 此后经历了1953年修正税制, 1958年和1973年两次税制改革, 1983年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最终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税制结构, 从最初只有几个简单的税种发展成为多税种、多层次的复合税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税制变动较为频繁且剧烈, 这是由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税制结构是我国税制改革的焦点, 1994年的税制结构调整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税制变革, 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制结构模式。之后分税制结构虽然几经调整, 但仍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出口锐减、投资下滑, 经济增长缓慢, 税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彰显。税制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征管能力及社会需求等客观条件的演进规律还不适应, 而是更多的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政策方针以及政府间收入竞争等意外冲击的影响, 致使税制结构的调整未能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公平的作用。
(二) 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税制结构逐步调整和优化,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人均收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一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税制结构, 给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活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建国以来, 中国GDP年均增长8.1%,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2011年底经济总量超越日本, 稳居世界第二。二是大幅度增加了人民收入水平。我国人均居民收入已经由建国初的上百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6 500美元, 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准。同时, 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建立,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三是建立了完备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制体系, 税制体系日臻完备, 改革次数多、密度大, 经历了数次大的改革和无数次小的调整, 建立起了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辅助的19种税种, 适应了不断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
(三) 存在的问题
税制结构变动的宗旨是税制结构优化,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及其调整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 损失了效率又不利于公平。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分税制改革后, 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一直在75%左右, 增值税占工商税收收入比重保持在46%-50%, 表明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类为主体税种、以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所得税类为辅助税种的税制结构。它虽能够有机结合流转税的刚性和所得税的弹性, 但流转税过高, 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负担。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比重相对较低, 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财产税没有调到相应位置, 消减收入分化的功能难以实现。同时, 税收初次分配过大, 再分配严重不足, 对间接税征管过重, 对直接税征收不力, 使得大量的应纳税收入既躲避了流转税的征收, 又排斥在所得税征收在外。二是税负不合理。我国目前各类企业之间存在税收负担不公平现象, 国有企业税负高于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税负高于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税负又高于个体户,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原则。而且, 大型企业税负高于中型企业。由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 税额与销售额相分离, 实际税额与进项税额大小密切相关, 导致工业部门的增值税大于服务部门, 形成产业界的税负扭曲。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资本性收入高的企业老总等高收入者反而容易偷逃个人所得税。三是税权划分不平等。分税制将税权收归中央、责任留给地方, 导致中央财政收入迅猛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减少, 任务支出比重却不断加大。据统计,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政府财权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扣除中央与省级财税外, 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四是引发经济政治问题。由于税权划分不平等, 地方政府事权远高于其承担职责所掌握的财权, 以及政绩体制考核驱使, 少数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招商引资, 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提供公众急需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产品。
二、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趋势
税制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税制构成要素, 最终实现税制优化的一个过程。它包括调整税制要素、按照税收目的、采取组合形式使税制达到最优的程度。合理的税制结构不但能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 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 缩小城乡, 贫富差距, 还可以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力, 形成宪政精神, 激发公民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形成积极进取的现代公民精神。当前税制结构应以公平合理为目标、直接税构建为核心、强化政府公共支出为导向、信息管理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为动力, 形成以下优化基本趋势。
(一) 以追求公平合理为目标建设现代税制理念
注重税收公平应该成为下一步优化税制结构的首要目标目前税制结构导致同产业、行业和地区税负分布不均衡, 整个税制结构呈现出累退性, 低收入阶层负担了更多的税负,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种和税权之间的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现象, 都需要在税制结构优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
(二) 以直接税构建为核心建设现代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的税收结构以间接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 直接税为辅, 拉高了商品和服务价格, 增加了企业成本, 不利于经济发展。流转税通过价格渠道向全社会转嫁, 广大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税负甚至变成了“奢侈品”, 阻碍了内需扩大。直接税较低, 起不到税收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按照现代税收理论, 结合发达国家实践, 应该建立以直接税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制度, “控高、提低、调中”个人所得税, 增加遗产税、资本所得税等财产税税负, 降低企业承担的所得税, 构建以公平合理为目标的税收制度。
(三) 以强化政府公共支出为导向完善税收用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 需要政府加快财政投入, 强化对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建议对所得税法与所得税率进行修正, 以及完善相关保障工作, 确保满足政府扩大的公共支出要求。
(四) 以信息管理建设为重点提高税制征管能力
健全涉税资料管理是税务行政的先决条件。要使纳税人诚实申报, 并心悦诚服地纳税;使税务机关有税尽收, 无税禁收, 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依据真实可靠的涉税资料公平课税。要设立专门的涉税资料处理部门, 加强税制征管信息建设, 提高税务人员监管能力, 确保税制征管的准确、有序、高效。
(五) 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动力夯实税收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和税收征管相互促进, 经济快速发展是获得税收收入的直接前提, 而科学有效的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筹集公共财政收入, 公平财税分配, 储备经济发展后劲。而且, 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企业、居民所得的快速增加, 又引致银行储蓄增加, 以及投资于不动产及流动性资产的财富也大大增加, 从而为税制结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前提——税源基础。
三、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操作取向
结构性减税, 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调控目标, 采取的阶段性税收政策调整或长期性税收制度安排, 对税制改革方案“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结构性调整”的过程。现阶段必须夯实我国税制结构的税源基础、观念基础、制度基础、行动基础及技术基础, 成功实现税制优化与税制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这是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有效实现的基本方式与重要途径。
(一) 优化税制观念, 税制结构要体现公平合理
一是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带动、上下联动,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正反实例, 在全社会达成基本共识:间接税是缺乏弹性的税收, 间接税的占比过高, 说明税收负担大部分落在一般平民身上, 课税公平是税收制度的最高原则, 所得税在现代租税体系中被公认为是最优良的税收。二是在税制改革过程中, 将追求公平合理作为税制建设的基本理念, 改进赋税负担分配, 体现公平合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所得税在总税收中的比重, 加重实施量能课税原则, 并减低间接税随所得累退的程度, 以求税负的公平及合理的财富分配。三是完善所得税改革。增加所得税税收, 抑制直接税占总税收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增加中高所得者及减轻低所得者的所得税负担, 以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加强稽征监管, 掌握所得来源, 防止若干资本所得及执行业务所得逃脱监管;对个人实施综合所得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
(二) 优化税收结构, 建立直接税为核心的税收制度
通过降低间接税占比, 中低收入者在总收入中负担的税收比重会下降, 而消费能力会有所增强。同时, 市场领域的投资壁垒也会减少, 现金流会有所改善, 而盈利能力会有所增强;通过结构性增加高所得者、多财富者的税负, 可以增强整个税制的公平程度, 以及税收随所得、财富增加而增加的税收弹性, 并为对部分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实质意义上的减税提供空间。一是完善流转税, 尽快实现增值税转型, 构建“消费型”增值税, 加快“营改增”试点和全面推广;要完善消费税立法, 主要税种要上升到法律的形式, 及时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 将奢侈品项目与奢侈消费行为囊括进去, 全面整合清理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 将我国现行的价内税改为公开透明的价外税。二是优化所得税。应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硬税基, 严征管。改分类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制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征收制, 逐步拓宽税基, 并简化税率档次, 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三是健全房产、财产税制。扩大房产税试点和征税范围, 其税基和税率应该根据房产的用途与价值等因素估价确定。健全财产税体系, 开征个人物业税, 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和评估制度, 适当提高财产税在不同阶段的税收负担, 增加社会财富闲置的成本, 消除收入差距扩大,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推进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保税试点, 增加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
(三) 优化征税技术, 加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能力建设
完整的税收信息资料库建设是保证税收征管有效的核心。要健全涉税资料管理, 提供真实可靠的涉税资料, 确保纳税人课税公平。一是设立专门的涉税资料处理部门, 可以在国税总局和财政部联合设立“财税资料管理中心”, 统一收集、监督和管理全国税务信息, 利用计算机加强对综合所得税资料的通报、归户及管理, 以增进稽征效率及防止征管弊端。二是实行强制记账方式, 并对违规者加重处罚, 利用立法强制其记账, 明晰费用减除原则;修订所得税法的处罚原则, 增加不依规定记账的处罚, 以有效掌握税源、提升税收稽征效力与税负分配的公平。三是对家庭的财产也实行归户管理, 以充分掌握财产税的税源, 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相配套。
(四) 加快经济发展, 夯实税制结构转型的经济基础
税制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快速发展可以提供税收来源, 推动税制结构科学优化。一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服务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推开营改增的实施步伐和扩围空间, 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相关行业之间的社会化协作, 督促各类市场主体自觉地参与要素流通和结构优化。二是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和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现阶段在制定税制结构优化政策和措施时, 应当充分地将税制设计体现在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和完善开发政策等方面。三是围绕控制经济运行风险, 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健康发展。通过税制结构优化的制度设计, 支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等升级改造, 努力控制和降低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引导控制虚拟经济规模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和评估,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 提高金融市场、房市投资等虚拟经济发展的可控性。
(五) 优化税改行动, 满足政府不断扩大的公共支出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公共产品需求普遍增加, 必须立即进行税制结构改革, 推动经济发展, 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一是优化产业税负。针对当前产业税负结构不公平的现实, 应积极调整产业税负结构, 继续对第一产业实行税收保护, 对第二产业中资源、材料消耗较大的行业减少盲目性投资扩张的同时提高税负, 并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和吸纳较多劳动力的服务业降低税负。二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要规范垄断行业获取的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 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同时建立收入分配检测系统, 加大审计、稽查力度, 杜绝少数企业因偷税漏税获取非法收入。引入市场竞争, 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改革, 打破进入和退出壁垒, 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三是优化税制分权。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权和职责, 扩充地方税, 做到权责对等、监管到位。要赋予地方部分税收立法权, 同时增强地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提高基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子基, 邱华炳.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佐.2011年中国税制概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国家统计局报告.建国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8.1%, 中国新闻网2009-09-07.
[4]韩仁月.税制结构变迁、效应及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学报, 2012 (5) .
[5]郑银.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东大学学报, 2011 (3) .
[6]李林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未来走向.涉外税务, 2011 (6) .
[7]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均年收入6500美元收入差距恶化.财经网, 2012-10-29.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至15倍跃居世界之首.经济参考报, 2011-02-09.
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优化研究 篇8
1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 财政税收体制结构不完整。在我国税收制度中缺乏一些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支持、调控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公平分配的税收种类。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影响了财政收入, 还会导致税收财政预算和使用无法正常进行, 使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 对于分税制度的改善不够完美。分税制的改善是财政税收的关键, 但是也需要关注其影响。比如, 由于分税制改善的不完整, 使得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 对于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1.2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 影响范围很小, 各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预算管理的问题, 缺少正式的监督结构和健全的审批体制, 这样就使得财政预算不具有公开性, 无法表明财政收入应用到地区的基础建设方面, 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计划, 有时都会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 严重影响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1.3 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
当前, 我国的财政税收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分税制为主。分税制制度对于降低地方之间的差距有很好的作用。在使用分税制的前提下, 公司和私人都可以进行一部分的转移支付。但是, 正是因为财政分税制的转移支付, 会出现贪污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地区财政税收机构在工作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就会造成账单模糊或者财务缺失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政税收调控各地方经济差距的能力, 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2 关于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2.1 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中的预算体制
财政税收的改革的前提就是对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在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中, 需要把财政税收的预算编制工作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工作分开进行。在进行具体的预算管理过程中, 需要合理计划长期和短期的预算, 对短期的财政预算进行非常具体的管理。在完成目前工作的同时, 要逐步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 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计划, 对财政预算工作进行管控, 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正常进行。
2.2 健全分级、分权的财政结构体系
我国主要有国税和地税两大税收部门。国税部门代表的是中央政府, 地税部门代表的是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税收改革时, 中央政府需要给地方一定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同时中央政府也要调控好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平衡工作。不同等级、具有不同权利的财政结构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求, 使得能够起到关注政府事务、稳定各阶层结构工作的作用, 保证我国财政支出和入手的平衡。总体来说:第一, 中央政府应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财政的权利, 使得地方政府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使用税收的减免权、税收立法权等财政的权利;第二, 中央政府部门应该合理规划财政的支出, 这样可以帮助降低地方结构的财政压力, 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建立全面的支付体系
对于建立全面的支付体系方面, 应当重点关注建设完整的支付结构和加强支付过程中监督工作。在进行建设支付体系时, 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形式和水平, 做好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 关于支付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财政监管调控部门, 对于财政税收的各个方面进行长期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4 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下, 地方政府大都存在为了提高政绩, 会对不同的市场经济竞争进行一定的调控。比如, 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的水平体现和发展, 政府会以财政补贴后者投资的形式调控企业的发展, 这样不仅仅对于财政资金进行了浪费, 还影响了公共财物的管理规定, 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 基于此种情形下, 地方政府必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其他公共活动, 为了地方经济市场提供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
3 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现状
3.1 重形式, 轻本质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工作往往只是追求形式化的弊端, 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时, 只是敷衍了事, 很多时候都会忽略财政监督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 基于此要想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就需要关注行为管理方面的问题, 提出对应的监督管控措施, 以便在以后对相关的规定建设提供助力。
3.2 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行使职能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的很多公司单位都使用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法, 这样的情况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更新。但在不断改革的同时, 地方财政税收部门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 政府对监督管控的不是太过重视, 所以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是很充足, 监督结构也没有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分工, 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的管理不在规定的问题。所以, 只有处理好监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行财政税收改革。
4 完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能够约束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法律法规
要想财政税收能够进行合理、规范性的使用, 就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基于此就需要在财政税收的监督管控下, 建立各种规定来限制相关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一, 不断地改善财政税收内部的管理模式, 使得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协调运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财政税收的有效实施。第二, 在进行财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时要注意效率, 在进行工作时, 相关人员要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 而且要做好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防止下次财务工作时遇到。第三, 政府需要多方便的研究财务税收的工作, 所以在进行财务税收工作时要根据财务监督管理的规定进行, 而且要根据财务税收的监督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财政监管工作的稳定进行。第四, 要根据监督体制的整体形势来看, 以便进一步地对财务税收的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促进财政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4.2 明确监管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
一方面, 应当重视和明确主体责任。关于财政税收的监管体系来说, 首先要根据相关主体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才能够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需要做什么, 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 认知政府责任。在对财政税收监管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时, 应该规划各种预算模式, 以便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相关职责。
4.3 加强财政税收的内外监督
要想真正实现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就必须要重视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 通过不断加强财政税收的内部监督来对其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行为做出合理约束, 并通过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度来对其内部工作实施管理, 从而为监督模式的创新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4.4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为了促进财政部门相关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以及进一步提升财政部门的信息质量, 应该引导其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财政知识,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人员积极的带头作用, 主动执行相关财务法规, 进而真正实现有法必依。因此, 只有对其管理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从整体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才能有效防止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并且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 才能够促进其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执行。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还存在各种缺陷, 虽然对财政税收体制不断进行改革, 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另外, 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使相关财政税收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解决。所以, 要想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 要在不断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 更加重视其管理制度。
摘要:不断优化财政税收监管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和税收监督体制促进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 以确保其监督机制可以完全满足财政和税收管理的要求, 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政府的税收, 并为财政和税收监督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关键词: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丽.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模式的优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2) .
[2]陈发源.我国政府性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3]蔡德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
[4]梅月华.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5]王辉.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6]“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 宋立.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总报告) [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6) .
优化税收政策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篇9
一、税收支持文化产业理论综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 其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德国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首先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通过《新文化产业论》一书将这一概念传入中国。
(1) 我国文化产业界定及行业分类。我国文化部在2003年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将文化产业分为3个层次, 11个大类:1) 核心层: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电影视服务、文化艺术品的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等, 指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2) 外围层: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传输服务、广告会展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等, 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3) 相关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活动、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即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
(2) 税收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联系。文化产品具有外部性、非竞争性、效用难衡量和需求多样性等特殊属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税收的介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调节和促进作用。1) 税收政策可以从促进产品供给、引导消费者选择、营造公平纳税氛围及降低文化体制改革成本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作用。2)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初步发展阶段、过渡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产业的过渡发展阶段, 税收政策应是此时政府调节产业经济重要手段。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及优化思路
在先进国家, 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如美国的电影、职业篮球, 日本的动漫和音乐, 韩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都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如美国, 2011年文化艺术生产总值为9160亿美元, 占2011年美国GDP的6.1%。2011年美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雇用了200万工人, 以报酬、工资和补贴形式支付了2895亿美元雇员工资和福利。韩国韩流肆虐, 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总额为32亿2609万美元, 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为43亿27万美元, 比2010年增加了33.3%。先进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措施, 按其惠及对象和优惠基础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 文化产业人员的所得税优惠。一是直接减免年度个人所得税。二是采取数年所得平均收入纳税法。三是采取高比例的费用扣除。四是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按低于标准税率征税。
(2) 文化“区域”内的税收优惠。设立特别文化产业发展区并给予特定优惠措施, 从而振兴区域经济成为国际趋势。根据美国艺术中心报告, 100多个美国城市正在或已经划定其城市某一区域为文化区域, 吸引汇聚大批艺术家, 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3) 文化行业的税收优惠。一是对文化业所得税采取低税率, 大多为减免10%~25%。二是将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界定为研发费用不予征税。三是对特定文化类产业个体免于征税。四是企业所得中允许扣除对文化产业的捐助。
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繁荣, 固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沉淀、长期的发展探索以及区位优势等因素, 但其税收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结起来其税收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税收优惠力度大, 受惠范围较广泛。二是税收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强。三是政策引导的思路清晰, 着力准确。四是政策制定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好。
由此, 我国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 国家应强化对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 加快建立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统领, 包括各种税收扶持政策相结合的法规体系建设。国家应能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一样, 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去制定专门的长期的财税扶持政策;另一方面, 国家也应着眼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领域, 尽快出台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 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和宝贵的税收扶持放在最有效的地方, 放在对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繁荣最有价值的地方。
由此, 我国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原则可以为:其一,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 需要兼顾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需要与市场管理的其他体制改革配套推进, 也需要兼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其二, 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税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更应符合国家税制改革方向、更应在国家税制改革框架下进行。其三, 注重改革效应。我国经济实力大而不强, 财政收入不少需要用钱的地方更多, 在提出政策建议时更应注重改革效应, 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至造成财政收入的较大幅度减收。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1) 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文化产业。1) 提高文化产业主创人员取得各种奖金、津贴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2) 免征主创人员以文化创意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个人所得税。3) 对省级人民政府认可发放的优秀博士后、归国留学人员、特级专家等高技术人才的特殊津贴, 免征个人所得税。4) 提高文化产业普通从业人员的个税费用扣除标准, 进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向文化产业流动。5) 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股权激励, 对文化企业以股票期权、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形式给予职工的奖励, 参照国家股权激励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
(2) 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1) 在文化企业新注册或迁入时, 免征土地增值税和一定年限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同时采取优惠年限后相关税收抵扣的方式, 避免部分企业借机偷逃税款。2) 在园区落户的企业, 其所得税优惠税率年限从企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运营并实现盈利的年度开始计算。3) 在区域内开设艺术陈列室销售原创艺术作品的企业和个人, 一律免征相关流转税。4) 向文化企业或艺术家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场地的个人和单位, 免征房屋租赁营业税。5) 房地产企业将工业、商业建筑整修为文化企业、艺术家工作场所的, 整修费用允许从应税所得额中据实扣除, 并免除此类房产土地增值税;个人业主允许减按50% 抵扣个人所得税额。
(3) 支持优秀文化企业发展壮大。1) 落实“营改增”试点政策。对“营改增”后税负加重的文化企业辅助于财政补贴。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 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2) 高新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允许加计扣除。3) 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的企业, 可以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优惠期结束后继续给予一定时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4) 解决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相关税收, 完善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税收激励政策。5) 投资机构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文化企业2年以上, 可按其对文化企业投资额的70% 抵扣该股权投资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4) 加大对小型微型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1) 放宽文化企业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将工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从50万元降低为30万元, 商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从80万元降低为50万元, 服务类企业只要会计核算健全就可认定。2) 免除文化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 或从现定的3% 降低为1%, 同时提高其代开票金额上限。3) 建议允许企业自行选择纳税方式, 即由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审批确定作为一般纳税人或是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可采取3年认定一次。
税收管理优化 篇10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70%的奢侈品消费来自海外代购和出境购买,在如此巨大的需求支撑下进口电商交易额从2010年的约84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2254亿元,年复合增速63%。以灰色海淘为主的淘宝全球购2015年GMV达到600亿~700亿元。
然而,相关法律的缺失,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的税收征管模式相对落后为不少企业带来了监管漏洞。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不合规以及相关责任人涉嫌偷税漏税,乃至走私的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网上代购空姐逃税百万元”的案件更是将网络海外代购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有必要针对海外代购行为对税收征管进行优化研究。
1.2 文献综述
网络海外代购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学者进行研究。其中国内学者关于网络海外代购税收征管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网络海外代购可税性研究;[1][2]网络海外代购税收立法研究[3]以及针对海外代购行为的管理优化研究。邢红霞(2008)主张短期内我国应该对电子商务呈支持态度,加大对其的税收优惠力度,甚至是进行一定的税收豁免;[4]兰兰(2012)从税收法律中海外代购的定义出发,分别从电子商务以及海外代购行为自身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该行为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建立“海外代购税”的可行性;[5]上海社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2014)认为目前小额电子跨境电子商务存在偷漏税、检验检疫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三大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监督系统,并增大管理与检测的力度。
国外关于网络海外代购中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在将网络海外行为视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的基础上讨论对于电子商务是否要开征新税。由加拿大的阿瑟·科德尔和荷兰的卢克·索尔提出并完善的比特税;美国的詹姆士·托宾提出的托宾税以及美国学者R.L.杜尔伯特提出的预提税是赞同征税观点的主要代表。欧盟和经济合作组织则主张不征收新税,通过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将电子商务纳入征税范围,从而在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同时不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总地来说,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海外代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忽略了交易平台在税收征管优化中的重要作用;(2)国外学者对于海外网络代购税收研究只是局限于如何对其进行征税。
2 我国网络海外代购税收征管现状
2.1 海关税收征收管理
海关税收征收管理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条规定的由海关代表向纳税义务人“征收关税和其他的税、费”,课税对象是出入关境的物品或者货物。海关税收征收管理一共涉及三大技术,即税则的归类、海关完税价格的审定和原产地的确认。但是在跨境电子商务下,大量货物采用航空小包甚至是人工携带的方式出入境,不仅存在利用电子商务走私的风险也给我国海关带来了巨大的税收征管难度。
2.2 网络海外代购的税收监管政策
(1)海关部门的相关政策。对于已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实现联网的商业行为,2014年7月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从监管层面上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与个人进行管理,让“代购”与“海淘”有法可依。这项公告的出台限制了售卖走私货和假货的不良商贩的活动空间,让合规的海淘企业和个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非海关部门的相关政策。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研究,解决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遇到的海关监督、退税、检验、外汇收支和统计等问题。2014年9月工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境内网络交易网站监管工作协作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工作协作的措施以促进电商发展。
3 网络海外代购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税务登记不健全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源监控的基础,是取得纳税人详细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税务登记的基础是纳税人进行工商登记的信息,相比庞大的网络海外代购人群,合法合规经营并进行工商登记的经营者少之又少,缺乏工商登记,有关部门无法得知其经营状况,必然影响我国的税收征收工作。
3.2 纳税申报不完善
税务机关主要通过纳税申报来掌握纳税人的经营状况,确定纳税额。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大多适用上门申报的申报方式,但由于电子商务具有无地域性的特点,纳税人仅仅需要一台链接网络的电子设备便可自由地进行交易,如果仍采用上门申报的方式,不仅大大限制网络带来的便捷,对于如何确定其上门申报地也是一个难题。
3.3 完税价格难以确定
网络海外代购多采用线上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的无纸化特性导致完税价格的确定只能根据有关交易的网上电子交易记录。而电子交易记录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不具有时效性,这给税务机关的征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电子交易记录具有易破坏的特点,一旦病毒入侵或者软件不兼容将损害数据安全,降低数据的可靠性,从而给税务机关的执法带来很大难度。
3.4 对个人海外代购监管缺乏法律政策依据
按照现行海关的规定办法,我国进境居民旅客在携带其境外获取的自用物品时有5000元的免税额度。由于需求量和利润空间巨大,经常出境工作人员以及留学生等群体利用自身的便利性,多次携带商品进境售卖,逃避纳税义务。发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两种:第一,普通大众对于相关法规政策确实不了解;第二,也有一部分网络海外代购从业者明知故犯,利用法律空当故意携带超额货物进境而不申报。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相关法律的缺乏,一方面普通大众无法明确了解税收规定;另一方面让海关在实际查验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4 非法海外代购成因分析
4.1 贸易壁垒与进口关税较高
为保护民族企业发展,国家在某些行业从政策上对相关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例如进口许可证制以及进口配额制度等。代购可以让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将这些国内不易买到的商品或者价格昂贵的商品买到,因此非法海外代购屡禁不止。
此外我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较高,而且在进口环节还需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等。当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价格相比国外市场已经高出许多,只能依靠价格和品牌优势取胜。一个海外商品想要依靠质量取胜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因此通过海外代购偷逃关税的行为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扩大市场方式。
4.2 需求量巨大,海关部门业务量激增
随着人民的购买力水平不断增强,国外商品在国内大有市场,由此而带来的是进出境快件数激增。从2004年到2015年我国监管的进出境快件总数年均增长10%左右。但是海关监管人员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如果单纯依靠过去的查验手段而不实现电子化更新和统计监测手段提升,只能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强大和效率低下。
5 对网络海外代购的税收征管优化研究
5.1 规范法律法规,完善立法,规范执法
关于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的相关法律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以及海关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弥补现行法律条款漏洞,才能让不法分子无法律漏洞可钻,让相关部门做到有法可依。在相关税法的制定上要严格考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谨慎制定,既要考虑到税收的公平性也要考虑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实际,同时符合国际法价值取向。针对网络海外代购的执法工作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从严执法对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让跨境电子商务得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5.2 明确执行细则以及关键概念的表述,让公众更加了解相关政策
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尤其是海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将执行细则公之于众,让普通人群更加了解国家的相关做法和政策。例如我国的税务机关可以借鉴韩国海关的做法,专门开通海外邮件和代购专栏,明确物品和货物在海关法范围内的概念范围。从而避免相关人员以不懂法、不知法为借口从事不法行为。同时公布具体流程也可以对现场执法人员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防止执法不严。
5.3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税收监管,打造信息化监管系统
网络海外代购需要依托一定的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交易载体,无论是微信还是淘宝都可以储存交易数据。应大力推进税务机关网络与银行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联网的工作,从而实现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的可追溯。在征税的过程中,微信以及淘宝等交易平台可以起到税收监督的作用,通过交易数据记录与分析可以协助税收机关进行税务催缴工作,同时监控海外代购行为发生情况,帮助税务机关进行海外代购经营行为认定。
5.4 健全监管配套措施,加大违法惩治力度
海关对网络海外代购个人或者企业的违法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对于个别屡次违反法律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可考虑社会曝光并降低其社会信用评级。
为了提高税收监管效率,可以考虑分层监管。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跨境电子商务频繁的企业以及进境夹带货品较多的个人进行重点监控,对于一个月内多次邮递进出境且均以自用合理数量的物品方式的个人展开深入调查,详细了解其购买动机和最终收货人。
最后为了避免海关人员误查以及当事人瞒报的行为,有必要引进事后稽查工作,通过与统计部门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将风险防控及追责延伸至事后,而不是单单局限于通关一个环节。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外商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现行征税机制存在缺陷、相关法律和规定缺失、海关监管手段落后,由此而产生的海外代购偷税漏税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基于当前海外代购行为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如何有效改善当前网络海外代购的税收征管为目标,探讨如何从政府立法、海关执行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参与等角度实现税收优化,从而有效打击网络海外代购中的偷税漏税行为,规范跨境电子行业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网络海外代购,税收征管,税法,海关执行,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宝明.电子商务模式下中国税收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08(3):125-126.
[2]兰兰,张梦晓.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的税收法律问题探析——建立“海外代购税”初设想[J].税收经济研究,2012(5).
[3]邢红霞.电子商务与税收立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4).
[4]陈思瑶,田明华,邱洋,等.我国网络代购发展及运作模式分析[J].北方经贸,2012(1):47-57.
税收管理优化 篇11
关键词:国家税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独立学院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办学定位,《国家税收》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然而学科本身的难度造成独立学院在税收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困难,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针对独立学院《国家税收》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二十所独立学院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独立学院国家税收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材内容滞后于教学实际
目前我国正处于税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相继进行了资源税、房产税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税收内容处于频繁变更中。从国内各独立学院所运用的国家税收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都无法跟上国家税法的更新脚步,导致教师上课的税法知识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其次,国家税收教材的版本繁多,然而这些教材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基本以介绍现行税收制度为主,缺乏税收征纳、应用等实务方面的内容。
(二) 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能力培养
《国家税收》内容枯燥,拥有大量繁杂琐碎的的税法条文,而目前教师在教授国家税收时,大多只都是“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讲授各种税法规定,教学内容设计上以传授税法知识为主,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税法没有兴趣。许多学生埋头于税法的计算,死记硬背繁琐的税收法规,对纳税申报实务知之甚少,对如何进行税收筹划一无所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当前独立学院越来越注重实训平台建设,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电商、会计、金融等实训平台,也建立了各类实习基地,然而税收方面的基础设施却被大多数学校忽视,结果就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税收“会算不会用”,考试能考高分,具体到实务操作就一脸茫然,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在国家税收课程的考核方面,目前主要以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税收基本概念、各种税种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很少涉及案例分析题或者对于税收筹划方面的内容,考试成绩基本是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综合,然而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对税法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对税收实务的应用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独立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针对该目标,在国家税收的培养方案中应尽量减少深奥的理论教学,而必须增加实践实训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于税收的应用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抓住重点。我国目前有十几个税种,大多数独立学院税收的课时数大概在32—48个之间,在如此短时间要把所有税种详细讲解清楚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时要有所侧重。我的建议是在具体分配时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作为核心章节,重点讲授;而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次重点,其余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在把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自学了解,有疑难问题可由教师来解答。这样,既能把难以理解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细化,在提高学生上课效率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注重归纳。国家税收各个税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混淆。这要求教师应注意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教师可采用表格形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提炼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在单个税种讲授中,教师应注意逻辑思路,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等税制构成要素入手,依循各税制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步步推进,由浅入深。
第三,实务导向。为使用独立学院应用为导向的目标,高校教师在国家税收的教授上,理论方面的阐述要少而静,重点应放在税收实务上。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税收知识,提高税收筹划能力,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国家税收》教学模式优化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国家税收》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综合选择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
一是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税法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目前高校老师在讲授中更多的是利用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这样能更清晰地阐述各个税种的基本特征。比如:企业所得税中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要求合理确认应纳税的收入、成本、费用、损失等,在讲授中可以按纳税申报表中的填报顺序逐一进行演示。另外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营业税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和区别,只有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才能系统、全面掌握各个税种的特征,不至于产生思维混乱。
二是案例法。国家税收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办税业务流程和税收筹划方面的内容。案例教学能讲各种税种融合在一起,促进独立学院的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税收筹划的魔力,从而加深对国家税收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税收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网络教学法。网络教学是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借助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课堂限制,可以自主的在宿舍或者家里随时进行国家税收的学习。任课教师可以讲各个章节的习题集或者作业放在网上教学资源库里,让学生在线进行模拟测试,增强学生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遇到各种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在线传递给老师,任课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显然,网络教学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独立学院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去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国家税收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是实践性教学。《国家税收》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以上方法进行系统教学的同时,独立学院的任课老师还应该多让学生了解一些税收的实务工作,让他们能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和当地税务事务所合作,最好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际生活中税务申报、税收筹划是如何开展的,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服务当地经济。
(三)《国家税收》学生评价方式的设计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国家税收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采取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综合来决定的。这种方法导致很多学生仅仅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突击学习,考完后又全部交给老师了,需要加以改进。一是可以参照注册税务师考试标准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对学生办税业务操作的考核来制定考核标准,评价的标准应偏向于按照现行纳税申报的准确性来确定。三是改革传统的以评价方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综合课堂案例分析表现、税务实训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国家税收的课程成绩。
独立学院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任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个层次进行优化。在改革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真正完善独立学院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实际有用的税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小安. 改进实践性教学,提高税务专业技能[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2011,( 3) .
[2] 杨光,武凤平.应用型本科《财政与税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探析 篇12
由于历史、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差距。首先, 三大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比例失调。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 劳动力过剩, 导致第一产业的效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比重过低。其次, 地区间产业构成差距较大。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 地区间产业同构化情况突出, 行业集中度过低。其中突出的是行政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 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 无法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二、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
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税后价格从而改变产品的供求关系, 即通过改变经济活动的收益或成本从而使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动, 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
(一) 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影响生产要素,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首先, 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的数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税收政策中对人口数量有直接影响的是社会保障税的设立和完善与否。若社会保障税未设立或不完善, 缺乏社会保障的公众很可能会选择多生孩子以老有所依, 从而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 也导致了一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输出的迫切性。其次, 税收政策改变资本的数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若税收负担过高, 企业的收益必然下降, 理性的投资者会减少投资, 增加储蓄。再次, 税收政策影响科技进步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科研费用投入、教育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等影响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均有重要影响,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费用、教育行业投资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均有所倾向, 这些都将对生产者的供给能力产生影响。
(二) 税收政策影响需求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税收政策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用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开支不断降低, 工业品、服务在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而导致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税收政策通过改变收入分配状况, 如选择开征遗产税等税种, 使财产的拥有状况发生变化, 从而对消费者需求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另外, 税收政策调高或调低消费品的价格也会影响产业结构。国家可以通过税种的设置和税率的设定, 使不同的商品承担不同的税收负担, 从而改变消费品的相对销售价格或消费品生产者的相对生产成本, 进而改变消费需求结构。而我国现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者的营销策略是以销定产, 消费者需求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
三、税收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是中央设立国家税务总局, 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在税收征管上采取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三种方式。在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上, 存在着税收征管权限交叉和税收执法权保障不足的问题;在税收收益权的划分上, 存在地方政府权利主体缺位的问题。在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 地方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决策主体, 这种决策系统导致我国地区间产业规模小、重复投资率高, 有些地方甚至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引入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制造业, 而不愿发展基础产业和需要长期培育的新兴产业。为了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台相应税收优惠措施, 大量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从而形成了极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 宏观税负过高不利于产业内在动力的扩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转变以往的经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模式, 逐步变为以出口、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要转变以往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据统计, 按照政府收入除以GDP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已经大于30%, 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较高的宏观税负使收入分配格局向着有利于政府的方面发展, 相应抑制了私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改变了二者的需求结构。由于私人消费是以满足各类需求为目的, 主要是集中在各类消费品领域, 而私人投资则以营利为目的, 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使得相关产业发展缺乏需求的刺激, 也使得企业法人缺乏扩大规模的动力, 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从需求结构方面影响产品的供给结构, 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 税收优惠政策的不统一导致产业结构偏差
当前,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所有制导向和区域导向突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已形成由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其他地区依次递减的区域导向体系, 其政策效应是诱导资源向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及开发区流动。但这种优惠政策体系已不再适合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尤其是不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与区域导向和所有制导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我国税收优惠的产业导向比较薄弱。现行的税收政策, 个别税种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鼓励技术创新, 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四) 较高的税收成本削弱了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税收的成本包括国家因征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和政府及企业等征纳税主体支付的费用。政府支付的费用包括行政机关为制定政策所花费的调研、立法等费用, 以及税务机关支付的办公费、设备费等;纳税者支付的费用包括办理纳税登记、纳税申报等费用和时间成本。这些费用都是为完成税收支付的, 并不包括在税收本身, 因此, 政府的实际税收收益应为税收收入扣除政府支付的税收成本的余额, 显然小于税收总额。而纳税人实际的税收负担应为需交纳的税款总额和为缴税花费的费用之和, 明显大于应交税收总额。当政府向某个产业增加课税时, 会造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销量的进一步减少, 即社会福利损失也进一步扩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较高税收成本的存在对调整产业结构的负面作用。
(五) 个人所得税缺乏对创新的激励不利于以人为本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 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的潜力发挥和价值创造是与其兴趣偏好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税收激励机制, 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现行个人所得税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较低, 没有考虑区域消费水平的差异, 导致工薪阶层承担了过重的税负, 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同时, 现行个税对个人投资入股的股息、红利等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私营企业主税后收益的个人分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存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重复课税的问题, 这与以人为本地优化产业结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
四、优化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 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
总体来说, 我国税收立法权的纵向划分, 应建立起以“中央集权为主, 地方分权为辅”的立法格局。在统一税政前提下, 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结合清费立税, 设置新税种, 在取消有关收费的同时使地方能够根据当地负税能力和公共支出状况, 对地税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还必须对财政管理体制做必要的调整, 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使基层政府摆脱财力匮乏的困境, 充分发挥税收的效率作用, 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税收管辖权上, 应通过立法明确国税与地税各自的管辖范围, 使两者能相互协调, 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纳税人进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在其法定职责内进行税收稽查, 不得超越职权或相互推诿。
(二) 形成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
过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会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因此要适当降低主要税种税率以降低宏观税负水平。首先, 我国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应当适当降低。其次, 还要清费立税, 对城市和农村不合理的收费要一律清理, 这样既节省了大额的收费管理费用, 也可减少因监督不力而使收入被挪用, 提高了收入的使用效率, 新的宏观税负必将低于原有的大口径宏观税负, 这些都是降低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的关键。
(三) 改革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
建议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逐步取消其区域导向和所有制导向, 代之以鼓励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导向。当前应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急待发展的新兴服务业、能够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产业、能够有效提高投资率的中小企业等给以重点优惠, 对于其他产业及企业则应慎重提供优惠机会。对于鼓励发展的产业, 应适当扩大优惠范围, 降低对优惠对象的门槛限制, 进一步简化优惠的审批手续以提高效率。同时转变税收优惠的方式, 鉴于加速折旧法、投资税收抵免、亏损弥补、费用加计扣除等方式的针对性较强, 使用较灵活,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可以广泛采用。
(四) 多角度降低税收成本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 税制确定就等于划定了征税效率实现的可能区间, 一套透明稳定、征纳双方容易掌握操作的税制, 对税收纳税成本和征税成本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其次, 必须集中税源, 集中对某些地区、某些重点税种的征收, 对于一些税收过少、征收成本过大的产业和地区应该给予减免。再次, 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 把税收成本与效率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同时在机构的设立、征管力量的配备、管理方式的选择上, 也应该将税收成本作为决策的重要权数。这样从多种角度降低税收成本, 使税收政策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尽可能最大化。
(五) 实施鼓励创新的个人所得税
首先, 要合理确定个税的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 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 并根据收入、物价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其次, 对个人投资的股息、红利所得, 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后,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的税率应下调, 以刺激投资。再次, 加大创新活动的税收鼓励, 对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以及各类奖励津贴收入分别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 以形成合理的激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机制。最后, 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回收期长的基础产业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只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才能使调整产业结构的终极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调控工具, 可以体现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特点, 是调控经济运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手段。分析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出税收政策建议, 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税收政策,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庄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税收政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06 (1) .
[2]、罗亭林.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税收政策应用[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3]、李文.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J].货币金融评论, 200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