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2024-09-20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通用8篇)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篇1

各省辖市、苏州工业园区国税局、常熟市、张家港保税区国税局,省局直属税务分局: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我省国税征管工作实际,全面落实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省局决定借鉴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转变税收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为全面推进这项重点工作,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充分认识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纳税户急剧增长,与税务干部人数持续维持低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难以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各地要紧密联系税收征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全局的主要矛盾,统一对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思想认识。

其次,要充分认识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利条件。2003年,全省国税系统借鉴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论,建立了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2006年以来,以CTAISv2.0综合征管软件为基础,开发完成了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三位一体,外部信息交换顺畅的综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2.0江苏优化版。2007年以来,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税源联动管理机制等。这些重要举措不仅表明,风险管理的一些具体要求已经存在于税收征管实践中,同时也为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税务机关在推进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运用好这些有利条件。

税收风险管理涉及各级各部门和税收征管各主要环节,专业化分工要求高,统一协调性要求高。因此,各级要十分重视加强对实施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的领导小组直接承担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税源联动管理联席会议直接承担各级风险管理的协调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和税源管理的各环节,要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统一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通过调整完善管理职责和运行流程,使联动机制迅速融入到风险管理的新格局中。经过努力,全省国税系统按照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监控评估等程序架构,形成以提高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控管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征管资源优化配置,专业分工清晰明确,上下互动、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

二、转变管理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细化省市局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配置,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省市局在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省市局的业务管理部门要从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体制,向行政管理加实体管理的职能体制转变;要从政策制度管理为主的职能导向,向政策制度遵从管理的职能导向转变,努力使省市局直接融入到风险管理的大流程格局中,逐步承担起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目标规划管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风险应对支持管理和上收管理”等重要职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工作任务重点包括:

建立风险分析识别管理工作机制。要筛选、整合监控决策系统中的税源预警监控指标和税源管理联动指标,建立省级风险特征指标库。计统部门牵头管理日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主要从事税收风险的宏观分析,包括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税收风险分析;税种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税种管理、专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管理中、各专业管理中的税收风险分析;征管部门主要从事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稽查部门、税种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对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等典型案例解剖,开展微观风险分析。

建立适应风险分析识别要求的风险信息情报管理机制。征管和信息中心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基于监控决策系统的信息查询分析模块,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是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采集地税、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信息;提升跨地区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

建立协调统一的风险应对管理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做好专项检查、行业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和分部门风险应对的计划安排。省局本级开展各税种、各专业管理联动纳税评估,由征管处牵头负责。专项检查工作,由稽查局牵头负责。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为基层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做好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研发工作,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模本、评估审计指南等,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这项工作,由省局征管处牵头负责。对基层一线遇到的复杂政策和征管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提供专家指导帮助。部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省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联系部分大企业直接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这项工作主要由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负责。

建立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管理和保障机制。征管和计统部门要发挥联席会议秘书部门作用,做好全系统风险管理的规划管理工作,对规划期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系统性安排。对规划期风险管理工作作出及时的总结评估,为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持续完善提高提供依据。

省辖市局要按照省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做好本地区风险管理规划工作。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纳税人产业分布结构状况,及遵从风险发生的主要特点,建立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参照省局的部门分工,组织好日常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建立风险等级排序管理工作机制,根据本地区税收风险发生的特点和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相关参数的调整维护,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省局的统一规划,做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应对指南、模板的编制工作。结合省局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安排,制定本地区联动纳税评估、整合专项检查等规划部署工作。对部分复杂事项实施上收管理;按照大企业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上收大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对一线一些风险应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的支持帮助。做好全年风险管理总结评价和绩效评估工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明确细化县以下税务机关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县局以下国税机关在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中,要以科学组织实施风险应对为主轴,以推进县局实体化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税收管理的综合效能。县局机关要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县局机关要认真落实“把审核、审批等事务性工作前移至办税服务厅”等规范要求,进一步清理、简化考评考核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不断提高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管理的职能比重。具体职能包括:在纳税人较多的地区,直接承担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管理;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纳税人风险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的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直接承担部分复杂事项的组织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行业风险应对管理;按照风险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分析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省市局上收管

理的协助配合工作等。在纳税人比较多的地区,按照风险类型实施专业化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管理、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事项,也可以由县局所属的专门机构承担。

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管理员制度,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职能体制。要合理分解户管员管理职责,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具体职责分解范围,由省辖市作出统一规定。要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在专业机构或县局等更高层面上,建立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不再实行划片分户的管理模式,根据风险等级排序针对不特定纳税户,开展大企业管理、专业评估、行业管理等工作。省局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些县(区)局,作为全省县局实体化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试点单位;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全省县局实体化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指导意见。省辖市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征管状况实际,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科学安排好风险应对工作。在风险应对策略选择上,要从偏重税收执法,向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转变。在风险应对对象确定上,要从无差别的平均管理,向基于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转变。在风险应对模式选择上,要改变不区别“纳税人规模、风险类别”实施单一应对的模式,对大企业实施个性化的分析、监控,对中小企业按行业、风险类型等实施效能型管理。在风险应对方式上,要从简单地开展实地稽查取证方式,向重点做好申报数据、基础信息与相关涉税信息比对审核和案头分析工作转变。在风险应对技术应用上,要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开展应对处理的能力。

四、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推广应用信息平台,做好税收风险管理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全省上下要全面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知识的培训,省局分次分批完成对各级领导和师资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在五月底之前培训到全体国税干部。年内,各地要根据省局的部署要求,做好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关的以“纳税评估、税收经济分析、财务会计知识、税务稽查、反避税、计算机操作”等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能练兵,为落实税收风险管理要求提供智力保障。

省局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成功开发了基层管理平台,近期将完成基层管理平台的上线部署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基层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一是要认真组织好基层管理平台的操作培训工作。各地要组织力量系统解读基层管理平台的主要业务功能设置,迅速培养一批熟练操作的业务骨干。上线初期要确保各级各部门都有专人能够熟练操作使用,基层分局的综合管理岗、各税源管理部门均有专人能够熟练操作使用,年底前力争达到从事专业管理的税收管理员人人都能操作应用。二是要按照基层管理平台中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明确风险特征库的管理岗及相应的责任人员,承担本级风险特征指标的分析解读、采集编写、选择维护等工作。要明确风险等级及应对策略选择的管理岗位及相应的人员,承担纳税人风险等级的解读、干预以及不同等级纳税人风险应对措施选择等工作。各级要明确本级各部门与风险特征库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逐步适应并加强对风险特征库、风险等级排序、高风险纳税人应对策略选择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工作。设置好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分配、风险信息补充采集等专门管理岗位,确保各项功能衔接顺畅,发挥设计效果。三是要做好基层管理平台与监控决策系统中风险特征库、联动管理平台、流程管理系统中相应工作流之间的信息流贯通对接和数据验证工作。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篇2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 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 金额越查越大, 究其原因, 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 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

2.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 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 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造成的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执法方式简单, 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 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 税收风险制度性评估指标

(1) 集中性指标

反映主要税种或税率所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少量税种或税率能筹集到大部分收入, 则税制透明度较高, 管理较容易, 税收政策功能更有效。这一指标越大越好。

(2) 分散性指标

反映小税种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 比例越小, 说明收入越分散。小税种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税收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必须把小税种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 这指标越小越好。

(3) 税基侵蚀指标

反映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的接近程度, 由于两者客观上存在差距, 通常实际税基小于潜在税基, 实际收入总会小于其理论收入, 应尽可能地缩小其差距。由于不同税种的潜在税基不同, 这一指标应分税种进行统计, 侵蚀程度越小越好。

(4) 从量性指标

反映从量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由于从量税不能随课税对象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它对总收入的影响是较大的, 从最优税制分析, 这一指标越小越好。

(5) 征收时滞指标

反映税款的缴纳滞后于规定期限的长短。由于欠税会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受到通货膨胀、利率调整、汇率变化等的影响, 应将征收时滞降到最低限度。

(6) 税收刚性指标

反映课税的强制执行和惩罚程度。如果违法行为得不到强制执行和惩处, 法定税制与有效税制就会产生偏差, 损害税法的刚性, 导致税制逐渐被扭曲。这一指标越趋向合法性与合理性越好。

(7) 税收成本指标

反映税收成本占总税收的比重, 包括管理成本、纳税遵从成本、税收福利成本、政治费用等指标。一般税收成本大小与风险程度呈反向变化, 降低税收成本, 实际上是在降低税收风险。

(8) 税收效率指标

反映税制是否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有效运行, 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与额外收益最大化。该指标越高, 说明税制越优化, 税收风险越低。

(9) 纳税人满意度指标

它取决于以下因素:政府与税收的合法性、税务组织结构性质、税务官员的素质、纳税服务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税款的使用效率等。逻辑上讲, 纳税人满意度越高, 税收风险就越小。

2. 税收风险征管性评估指标

(1) 税收收入质量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收总体质量。包括以下几种。

税收弹性指标: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若税收弹性好则税收风险较低。

宏观税负指标:反映税收占GDP比重, 体现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功能、政府可支配能力、征管力度、纳税人负担水平。宏观税负越是适度, 税收风险越低。

微观税负指标: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负担水平, 越是趋向于公平, 税收风险越低。

税收收入结构指标:反映各税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应该与最优税制模式、税源变化等因素相吻合, 相关度越高则税收风险越低。

(2) 税务机关征管水平指标

该指标考察征管效率, 效率好则征管水平高, 税收风险越低。主要有以下几种。

登记率:反映实际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占应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的比重, 反映税收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登记管理程度, 登记率高则税收征收率也高。

申报率:反映在纳税期限内纳税人履行申报的情况, 未按时申报表明纳税人出现异常, 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无法监管或税收流失。

入库率:反映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款与按期应缴纳入库税款的比例, 主要衡量纳税人实际履行税款支付义务的程度, 以利于采取多种方式, 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 税收执法风险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临的风险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税务机关复议及诉讼胜率:反映税务机关受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次数, 以及在复议和诉讼中维持判决的比例。

执法过错率:反映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过错行为尚不构成违法的情况。

职务违法率:反映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情况, 包括执行税法本身的违法和涉及税收人员廉政方面的违法。

(4) 纳税遵从度指标

该指标考察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主要如下。

公开经济与地下经济中的税收流失率: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税法遵从程度对税收收入影响情况。

纳税人违章率:反映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况, 情况严重时, 税务机关要考虑加大执法力度或开展专项整治。

纳税人犯罪率:反映纳税人违法移送司法定罪的情况, 指标达到一定比例, 说明涉税犯罪破坏正常的税收和经济秩序, 风险程度极高。

三、防范与化解税收风险的对策

其一,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增强抵御税收风险能力。只有经济发展, 税收收入才能增长, 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二,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我国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仅为2/3左右, 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脱离国家预算, 减少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作为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的重心所在、加快“费改税”的步伐, 是减少全局性税收风险的重要措施。

其三, 优化税制改革。简明优化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税收风险。第一, 完善税收立法;第二, 优化税制结构;第三, 改革完善税种;第四, 优化税种体系;第五, 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体制。规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既能有效控制税收风险, 又能明晰界定风险责任。

其四, 队伍建设与监督制约并重, 应对执法风险, 一是树立税收风险意识;二是加强执法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 从利益与制度上限制税收执法人员违纪违规的动机和行为, 防范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其五, 强化税源监管, 减少税收流失。强化税源监管能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可以实现税源向税收的切实转变。一是实施税源分类管理, 精细化监控;二是细化户籍管理;三是严格发票控管, 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有利于堵塞发票管理的漏洞。

其六, 深化纳税评估, 有效防范税收风险。纳税评估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 弥补管理弱化不足的缺陷, 强化监控功能, 改善征纳关系,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摘要:税收风险包括税源监管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 防范风险首先要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制定对策,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优化税制改革, 强化队伍建设和监督制约, 强化税源管理, 深化纳税评估。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篇3

一、准确把握风险管理的内涵,理清思路,规范管理,搭建科学控制的软环境。

在谋划这项工作之初,章丘市国税局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首先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考评等不同风险管理的要素入手,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岗位风险控制工作的意见》,对全年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提出了全年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通过采取内外结合、由点到面推广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把建立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于一体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全年工作任务;把模板化建设和预警指标库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把全面预防风险、持续化解风险作为全年工作目标。围绕深化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分阶段工作进度配档表。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工作机构风控办,内设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巡查评价、人力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保障五个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深入开展岗位风险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工作行为。围绕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章丘市国税局对照现行管理制度和岗责体系,组织专人对高风险岗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组织全员展开讨论学习,并认真填写了《岗位风险控制规范表》。按照工作流程的各个节点,界定风险控制的具体内容,做到对各环节的全程跟踪,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模板化、规范化,使每名干部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为内控预防提供了控制依据。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将高风险岗位风险疑点及控防措施进行整理,编写了《高风险岗位电子手册》,对每个高风险岗位所包含的内容分别进行提示,快捷方便指导岗位人员工作应用。电子手册包括风险等级、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政策依据、工作标准、风险疑点、控制措施、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共九项内容,涉及高风险岗位106个,政策依据29件,工作标准141条,疑点提示150个,控制措施149项。

二、明确风险控制的管理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探索建立税源预警指标库体系。

为牢牢把握风险预防工作的主动性,章丘市国税局把 “五个转移”作为今年深化风险控制工作重点,尤其把“控制对象由内控向外控转移”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了以离散分析原理为基础的预警指标库构建框架。通过以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将现有控管企业重新归类划分具有相同作业性质的行业小类,建立起品目库。结合现有的预警分析评估系统,测算重点行业的预警值,提出了行业疑点指标库建设构想。首先以工业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机械制造业”下具体品目为“塔机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对其拟定的7类涉税指标、生产要素指标、财务分析指标进行采集、统计、测算、分析,计算该类产品相关指标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不同指标的平均值波动区间,分析其偏离程度,进而确定相关疑点企业及疑点指标。利用这一预警方法,充分暴露风险源,畅通了风险渠道,使得风险信息发生数量较同类行业增长了3倍。当前,章丘市国税局已经把煤炭运销、石料加工等行业纳入了预警指标库管理。通过上述预警控防指标的选择、建立,初步构建起了一个预警灵敏、指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预警控防指标库雏形,进一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提高了税收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选择预警疑点次数较多的12户塔机企业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税款63万元,户均评估税款5万元以上。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推行岗位风险巡查和痕迹管理,涵盖风险管理全过程。

为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拟定了《岗位风险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税收征管基础检查工作在全系统内部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项风险控制巡查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成立了风险控制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巡查责任、巡查重点和工作分工。然后成立两个巡查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开展巡查,巡查工作中实行底稿制。在巡查过程中,两次召开局务会听取进度汇报,指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巡查共发现六大类31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进行了原因分析,根据问题类别,划分“立即整改、正在整改和无法整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整改。

通过开展巡查工作,一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风险控制巡查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促进了征管基础资料的规范和完善。发现了日常征管工作中在文书使用、程序操作、资料报送、签字盖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补充整改,使基础资料大大完善;三是全局上下提高了工作认识,特别是广大税收管理员更加深刻认识到,工作严肃认真对于防范执法风险的重要性,一旦放松要求,细小的疏忽,将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四是提高了本职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的自觉性。不少工作人员意识到,要想干好工作,防止执法风险和执法过错的产生,就必须学好业务,把握工作依据,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高标准、零差错的开展各项税收工作。如果抛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单纯依靠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开展工作,势必会对造成征管工作失误,产生执法风险。

四、实现风险控制的常态化、固态化,加强和完善体系建设,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使风险内控预防工作常态化、固定化,章丘市国税局全面形成了这项工作的“三级管理”组织模式,建立起以党组为决策机构、管理分局和业务科室为管理机构、风险控制办公室为监督机构的三级内控组织机构。三级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开展工作,共同实现对内部环境的综合治理、外部环境的协调制约,实现了稳健保障、高效决策、快速反应的保障。与此同时,章丘市国税局不断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岗位风险和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和《岗位风险和控制布控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强化过程控制,及时把风险控制在过程当中,使风险不能扩大和蔓延。并且,对原有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了梳理,修订完善了复审复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等制度,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执法过错,确保了各执法环节密切衔接,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风险防控监控体系。截止7月底,共监控各类税收执法工作记录59140条,未发生一条执法过错,执法正确率达到了100%。

税收风险管理指标 解释分析 篇4

税收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纳税人少缴税款,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进行的管理,其主要管理手段是通过税收风险指标对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管理员核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专项整治等应对措施消除风险,以达到提高征管质量的目的。

风险指标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原则。

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相关数据违背经营常规的要求。如往来金额过大,库存过大,成本费用过大等。

二是申报税款低于当期各项税收平均指标或最低指标。如企业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增值税低税负,所得税低贡献率,长期有收入无税款等。

三是风险指标数据的取得要有征管信息系统的支持,即能通过征管信息系统提取到该数据。根据上述原则选取的风险指标按照企业经营过程和申报结果可分为:资金往来异常,货物异常,收入异常,成本费用异常,税负异常,抵扣异常等六大类,三十五个指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后,随着对各种风险指标的研究,成熟一个添加一个,以满足风险监控的需要。

现将六大类三十五项指标详细分述如下:

一、A级风险指标也称特级风险指标(6个)

A级风险指标主要是对可能存在虚假交易和虚开虚抵隐患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最高级别的税收风险。

A1、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后未收回的货款,出现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除本期销售没收回货款外,上期销售也有大量没收回的货款,这就是只销售货物不收回货款(或基本不收回货款)的情况。一个没有经营性现金流的交易行为我们有理由怀疑其交易的真实性。如果其交易存在虚假或部分虚假,则虚开的风险是巨大的。

另外,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现象也可能是企业乱记账,乱对应科目造成。例如,企业销售的未开票货物(以后还要开票),正确的应记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而企业错误地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库存商品(产成品、在途商品)的减少等。A2、应付帐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付账款是核算企业购进货物应付未付的货款。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企业销售的货物购进时都没有(或绝大部分没有)付款,购货长期不用付款使交易的虚假成分增大,虚开的风险也很大。A3、新认定一般纳税人3个月销售收入超过1个亿或6个月超过3个亿:虚开隐患。

按正常规律,新认定一般纳税人经营初期由于资金、市场营销经验、客户忠诚度等原因短期内销售收入一般不会很大。对在短期内销售暴增的新开业户应注意其经营业务的真实性,防止虚开和突然注销。

A4、期间费用总额大于销售收入的30%:虚抵,虚开隐患。

企业毛利率一般不会超过30%(个别企业除外),如果期间费用大于销售收入的30%,则企业经营根本无利可图,是不能正常运转的。企业期间费用大于30%一般是由于非正常费用挤入造成的,最常见的一是多列运费,二是多列成品油,三是多列过桥过路费,四是虚构工资津补贴等,五是多列其他各项杂费等。其中许多项目既多抵进项税又多列支费用。A5、增值税超高税负企业:所得税隐患,虚开隐患。

商贸企业税负超过2%(即企业有11.76%的毛利),从增值税负的角度反算,企业的毛利均超过了正常水平,但在实际经营中,这些企业税负高并不是因为毛利高造成,而是由于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进项发票所致。即这部分企业入账的成本费用中有很多发票的取得是与实际经营不符的,即有的是找来的假票,有的是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发票,有的是代开的其他发票,还有一些是白条入账,这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进货发票和费用发票在计算所得税时是不能列支的,那么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隐

患。由于这些企业进项发票无法正常取得,使我们对其业务的真实性很难判断。因此这些企业中极易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隐患。

A6、存货与留抵税金不匹配:虚开隐患,虚抵隐患。

企业留抵税金是反映存货中所含的税金,其最大数额不应大于存货×17%。造成留抵税金大于存货×17%的原因一是企业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即成本大于收入。二是有非成本因素的税金抵扣过大,如固定资产、运费、成品油、农产品等。三是进项票取得不及时,即估价入库的货物已销售,但进项发票滞后取得。以上无论哪种情况,税收上都存在明显疑点

二、B级风险指标也称高级风险指标(10个)

B级风险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可能存在十分明显的偷税行为,而且数额可能较大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高级别税收风险,绝大部分存在明显的偷税疑点。B1、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现象:偷税风险。

所谓“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就是根据我国增值税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用一个相对准确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企业理论上应纳的增值税额,用这个理论应纳税额减去实际缴纳的税额就是存在的理论少缴税额。

根据增值税设计原理,企业应纳增值税=企业毛利额(增值额)×17%,但中国的增值税实行扣税法计算,一些费用项目固定资产的进项是可以抵扣的,主要包括运费、汽油费、固定资产、等。同时,我国增值税是按月计算的,所以还应考虑到期初期末留抵税金的影响,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中还包括一些活劳动(非抵扣项目),经测算,一般工业成本中的非抵扣项目占5%以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得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公式:

商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95%)×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对每户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计算解决了用行业平均税负进行监控导致的疑点不准确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某企业毛利率是20%,税负应达到3.4%(20%×17%),但该企业通过各种作弊手段使自己的税负始终在2.1%左右,而税务机关对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税负监控值为1.8%,虽然该企业实际税负较低,但税务机关始终监控不到,实际上该企业的偷税率仍在38.24%((3.4-2.1)÷3.4×100%),对这类企业,通过理

论少缴税额的计算就使其暴露在税务监管之下。

对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的企业,虽然指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但存在问题的具体环节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才能找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其纳税额与所挣毛利额差距很大的线索,这类企业容易存在虚抵、延压收入等税收问题。

B2、存货为负数:多转成本等偷税风险。

存货是不应该为负数的,存货负数反映为企业多结转了成本,造成这种的原因一是人为抬高结转成本价格,二是人为多转数量,三是销售产品与实际结转产品的品种不对,如销售了5个水杯,结转了5个轮胎等,税收疑点相当明显。

B3、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货物时先收货款但没有发货的款项。预收账款一般是在企业销售的货物比较紧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购货需要先付款预定,否则买不到货。因此,有预收账款的货物凭其紧俏程度一般不应有大额存货。如果企业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则可能存在货物已经发出但没有记销售的情况。

B4、存货大于销售收入的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商业企业存货是库存商品,工业企业存货是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按照存货周转率的要求,企业的存货一年至少要周转5圈以上,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20%。在企业存货周转率考核中,低于3(圈)的为不达标,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33%以上为不达标,反映为存货太大。

存货周转率=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存货周转率

假定当期累计销售成本为100,若周转率最低为3,则平均存货=100/3=33.33。

假定企业销售毛利为10%,则存货最高(剔除个别特殊企业)应占销售收入的30%,超过30%则为异常状况。

另外,从实际经营情况看,存货达到销售收入30%,则意味着存货够3.6个月销售,已经超出企业一般备货2-3个月储量的要求。

企业超大库存往往是货物已经销售,但不记销售、不转成本、不申报纳税而长期趴在库存中隐藏,使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形成库存虚数。有的企业库存商品明细账记载某商品进货后几年都不动,实际早已无货,且数额巨大,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库存,税收疑点十分明显。B5、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虚转成本,价格倒挂,偷税风险。

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就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由于市场行情原因,有时企业可能短期或个别交易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情况,但如果某企业长期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则存在较大异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售价没问题,是人为多转成本造成了成本大于收入。二是企业成本没问题,是人为压低开票价格,使开票价低于实际交易价格,从而逃避纳税。三是企业低价销售是为了促进销售数量吃厂家的返利,这部分返利最少应能抵消企业低价销售部分的损失,但这部分返利企业往往不记账。B6、全年有销售收入无增值税企业:虚抵,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有销售收入但没实现增值税的企业,这显然是异常状况,但出现这种状况的企业往往用以下理由应对税务机关:一是开业初期进货量大,所以一直没抵扣完,或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进货多,全年也没抵扣完,一直有留抵。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各种地区代理商、总经销等企业,但实际上企业存在着定期返利或实际销售后人为不记账仍在库存商品账户中趴着等状况。二是长年低于进价销售导致不实现税款,主要是经营公用事业产品的企业,如水、电、热力、煤气、天然气、汽柴油等国家控制价格的单位,但实际上国家对这些单位都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或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对区域总代理企业低价销售产品造成长期不实现税款,主要是区域总代理和生产厂家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实际购买价与开票价格不符,厂家通过对总代理考

核,在月底或季度末对代理商价格进行调整或让利。四是其他人为压低产品售价,造成购销倒挂或人为虚抵进项等也是造成长年不实现税款的原因。因此无论什么情况,全年不实现税款都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应彻底查清。

B7、应收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收账款为负数就是实际收回的货款多于应收的货款,即多收回了货款。正常情况下是不应出现的,这种情况一般是企业将收回的货款记在应收货款的反方以隐瞒收入造成。另外,导致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还可能是企业乱用错用科目,隐瞒其他事项造成。B8、应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应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9、预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预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10、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低于总收入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商业零售企业特别是经营终端消费品的烟酒、食品、手机、家电、服装、汽车修理等企业一般应该有无票收入,因为这些企业100%地开票纳税是很难做到的,根据过去已发案件统计和省局纳税服

务处对个体零售纳税人调查及国有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绝大部分高于30%的事实等,其无票收入一般在总收入的30%--70%之间。

三、C级风险指标也称中级风险指标(10个)

C级风险指标是对不直接涉税项目异常进行的监控,这些项目虽然异常但是不能直接确定其是否存在偷税,还需要结合账簿和企业经营情况检查后确定。这些指标异常,涉及偷税风险较大,但须进一步核实,是中级风险。

C1、其他应收款大于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是核算不涉及货物交易的应收应付款项。按正常说其应是不涉税科目,但有的企业就是钻这样的空子,将有货物交易的本应计入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款项专门混入其他应收、其他应付科目,这样就要求将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比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要求进行异常监控,当然,也可能是股权交易、资金拆借、分红分息、返利等形成的。

C2、其他应付款大于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的说明。

C3、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一般是由以下情况造成。一是企业是兼营单位,有营业税项目,如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收入等,这样导致申报收入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企业财务核算上是否将增值税项目和非增值税项目的核算严格分开,是否存在两个项目在一个帐内核算,营业税业务的抵扣税金在增值税项目抵扣;所得税方面,两项业务的成本计算和结转截然不同,有无乱转、多转成本费用现象。二是税务机关评估、稽查中查出的少计收入部分只补充申报了流转税,没有补充申报所得税,或只补充申报了所得税没有补充申报流转税,或者只调整了损益表的收入没进行纳税申报表调整,导致三者收入不一致和少缴税款。三是人为故意或计算错误造成。有的企业将销售材料收入、下脚料收入、废品收入等故意不申报增值税,只申报所得税等,造成三者不一致和少缴税款。C4、增值税超低税负企业:可能存在虚抵、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我们对工业、商业零售、商业批发三大类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得出,95%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7%以上,95%的商业批发企业毛利率在0.8%以上。因此,正常经营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税负应在1.19%以上(毛利率7%×税率17%),商业批发企业税负应在0.136%以上(毛利率0.8%×税率17%),当然对非正常经营和亏损企业则另当别论。

对低税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掌握单个商品的销售毛利率,测算其合理税负应该是多少;对超低税负企业,要通过评估和稽查手段进行检查剖析,每查一户要彻底解决一户存在的问题。

要注意超低税负企业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的区别,超低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很高,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

C5、所得税超低贡献率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支出、少列收入、偷税的风险。

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最低毛利率为7%,商业批发最低毛利率为0.8%,企业费用率占毛利率的比例一般为30%-40%之间,我们按高费用率40%计算,毛利中最低应有60%是纯利,即工业的纯利率为4.2%(7%×60%),商业的纯利率0.48%(0.8%×60%),那么,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1.05%(4.2%×25%),商业批发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0.12%(0.48%×25%),对毛利率数值的采用只是按一般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取值,个别特例企业不足以影响指标的实用性。

对低贡献率企业检查和低税负企业的检查基本相同,一要靠日常对企业毛利和纯利情况的掌握和监控,二要靠账实结合的评估检查。

C6、运费抵扣异常:可能存在虚抵运费、偷税的风险。

运费抵扣税额占到总进项税额1%以上的视为异常,应予以检查,主要是防止虚抵运费,既影响增值税又影响所得税。

C7、有在建工程又有留抵税金:可能存在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凡有在建工程的,其工程材料往往与生产经营的原材料、商品货物等容易混淆,在建工程进项税予以抵扣,部分生产材料被在建工程领用但仍摊入生产成本,还有基建运费、利息等混转现象。因此,凡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均应对其详细检查。

C8、固定资产大额抵扣,导致当期不实现增值税:可能存在超范围抵扣、偷税的风险。

要查看固定资产是否本单位应抵扣的项目,有无将土建部分抵扣,或将关联单位的固定资产抵扣等。查看大的项目中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是否正确等。防止多抵和虚抵固定资产。

C9、农产品抵扣异常:农产品收购企业的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98%,其他企业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10%,可能存在虚抵农产品、偷税的风险。

对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经销企业,主要包括棉花、花生、粮食、油菜籽等,如果农产品抵扣税额超过98%或经营额过大,要结合实际分析其购销存数量的真实性,以防止虚开收购发票多抵进项和向下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使用农产品作为原辅材料的企业,如酿酒、食品加工等,农产品抵扣比例超过全部进项税额的10%(不含面粉加工)的要进行详细检查,看是否真实需要那么多的农产品,有无从农产品收购企业接受虚开的现象。

C10、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金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真销售、虚假损失、不转进项税等偷税风险。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是核算流动资产盘亏、报废、损毁但还未经批准转销处理的损失。该项损失中既涉及已抵扣税金的进项转出,又涉及批准核销后减少应税所得,因此该项损失应查清具体形成原因和处理是否正确。

该项损失在税收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将已销售的货物不记销售,长期在库存中趴着,库存较大无法掩盖时,通过盘亏、报废、损毁等各种理由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并分期或一次转入损失处理,冲减利润,但对其所涉及的进项税金往往不予进项转出,能蒙混过去就蒙过去。

四、D类风险指标也称一般风险指标(9个)

D类风险指标是指对间接涉税的科目、项目出现数据异常可能导致税收问题进行监控的指标,该类指标异常一般可能出现少缴税款的问题,但不是恶性行为,是一般性税收风险。

D1、营业外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营业外收入是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收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数额较大时,就需要弄清该部分收入到底是什么收入,是否应该纳税,防止有的企业将应税收入故意计入营业外收入以逃避纳税。如有的企业将下脚料收入和销售废品收入,违约金收入等计入营业外收入。

D2、补贴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补贴收入主要核算税费返还和财政补贴款,这部分收入中财政补贴是免税的,但返还的税费是要合并缴纳所得税的,如福利企业退还的增值税及有的企业把上级部门各种费用性返还等都计入补贴收入,这都是要合并纳税的。因此应查清补贴收入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D3、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预提费用主要核算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利息、修理费等。但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当期费用或对不同属期的费用进行人为调节,故意多提预提费用;还有的企业将不属于预提范围的事项进行预提,如预提运费,预提工资等造成核算期预提费用较大。因此,如果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则仅预提费用就消耗1%的利润,应详细查清预提的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当期所得税。

D4、待摊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待摊费用主要核算各种预先支付但不能一次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包括开办费、预付的租金、保险费、修理费等。如果待摊费用金额过大,则很可能企业将不属于待摊费用的项目混入了待摊费用。如将基建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摊派、集资款、捐献,以及运费、上级管理费、统筹费、违约金等各种杂费列入待摊项目。因此,待摊费用较大时就有扩大成本费用挤占利润之嫌。应查明每笔待摊费用的真实性质。

D5、营业外支出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主要是查企业是否将应由税后列支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种罚款、滞纳金、违约金、赞助、捐赠等列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对应列入营业外支出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净损失、各种减值准备等要查看其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多列支出的现象。

D6、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无投资收益:可能存在帐外经营或隐瞒分红、分息,偷税的风险。

对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没有投资收益的要查看其投资项目的性质、座落地点、机构级次、股份比例、及分配方案、纳税方式等;看是否有应分配所得、是否按规定纳税,有无帐外经营等。D7、其他应收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8、其他应付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付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9、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超过总进项40%:可能存在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额超过总进项40%说明该企业经营的商品或消耗的原料从国外进口占比较大,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看其从国外进口的货物是否企业必须的,查看其生产经营现场是否真正有国外进口货物及消耗比例是否正常,查看其进口完税凭证手续是否齐全,交易是否真实。

关于税收风险提醒有关指标解释

一、税收指标

二、财务指标

三、配比指标

一、税收指标

(一)本期增值税税负=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收入

(二)增值税税负变动率=(本期增值税税负-同期增值税税负)/同期增值税税负

(三)增值税修正税负=(应纳税额+NVL(本期免抵税额,0)+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免抵退税额=离岸价格*汇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1)当月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 退税额=当月留抵税额 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2)当月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 退税额=免抵退税额 免抵税额=0

(四)进项税额控制额差异率=(进项税额控制额-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农产品13%、海关完税凭证13%或17%、废旧物资10%)+本期运费支出数×7%。

(五)本期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率=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额/进项税额

(六)本期运费占应税收入比=抵扣运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

(七)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比=进项税转出额/进项税额

(八)本期应纳税额占进项税额比(国际处专用)=应纳税额/进项税额

(九)息税前利润率(国际处)=(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资产期初数+资产总额期末数)/2)备注:企业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或收入体外循环等方面的风险

(十)本期材料投入百分比=(防伪税控开具金额-固定资产进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简易征收)+货物销售额(免抵调)+货物销售额(免税))?

(十一)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进项税额-申报抵扣运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存货期初数-存货期末数+NVL(本期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中的组成计税价格,0))/主营业务成本

(十二)本期销售收入结构异常=(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应税销售收入)/本期应税销售收入

(十三)主营业务成本差异额风险识别(大企业处_通用)=(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累计折旧期末数-同期累计折旧期末数)+本期工资薪金支出-(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2-主营业务成本

(十四)本期预收账款余额与全部销售收入比=预收帐款月末数/(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简易征收)+货物销售额(免抵调)+货物销售额(免税))

(十五)本期生产型出口企业还原增值税税负=((销项税额+货物销售额(免抵调)*0.17-(进项税额-进项税转出额+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评估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注:不包括出口销售额,即扣除出口因素影响。

二、财务指标

(一)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同期毛利率)/同期毛利率

(三)销售费用率=(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四)存货变动率=绝对值(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存货期初数

(五)存货周转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初数+存货期末数)/2)

(六)存货周转变动率=(本期存货周转率-同期存货周转率)/同期存货周转率

(七)销售收入电费比=抵扣电费金额/主营业务收入

(八)产值耗电变动率=((本期购进电费/本期近似产值)-(同期购进电费/同期近似产值))/(同期购进电费/同期近似产值)

(九)本期万元产值电力耗用比=抵扣电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10000)

(十)本期投入产出率=本期近似原材料/本期近似产值

(十一)投入产出变动率=((本期近似原材料/本期近似产值)-(同期近似原材料/同期近似产值))/(同期近似原材料/同期近似产值)

(十二)销售额变动率=绝对值(主营业务收入-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同期主营业务收入

三、配比指标

(一)主营业务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弹性系数=ABS(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全部销售收入变动率)(1)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2)全部销售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二)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变动率弹性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三)主营业务成本差异额风险识别(大企业处_通用)=(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累计折旧期末数-同期累计折旧期末数)+本期工资薪金支出-(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2-主营业务成本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浅析 篇5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由于现今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细化,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征管越来越严格,使得税收风险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重视税务管理,控制和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事项和税务机关的重要关注点。大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购销量大、管理规范,经济地位重要,税源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大力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意识,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已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税收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

税收管理中存在着由于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致使税款流失的风险。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确认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并采取措施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税收风险管理对当前风险的确认,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公平性,提高工作效率;对潜在风险的确认,可以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同时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也有警戒提示作用,促进企业遵守税法。

(二)可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对税务机关来说,希望税收收入安全、稳定增长,并要求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收入。而税收风险管理能够事先预测并控制由于纳税人不依法纳税而导致的不稳定、不安全,保证税收收入的安全、稳定增长。由于有的放矢、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税收征收成本。

二、税收风险的成因

(一)现行税收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但按收入计划任务征税的税收管理体制却与此相矛盾。由于受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制约,我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的制定缺乏灵活性,可调整余地较小,不能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大幅度调整,税收收入计划任务基本上是只能升不能降,而上级又往往把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考核下级政府和部门的政(业)绩、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定有严格的税务部门的税收任务,而且还要保证地方级税收收入任务。基层人员为了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和数据而穷于应付,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有意和无意间由此导致的违背“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税收原则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会时有发生。由于税务机关调节税收的做法直接导致大企业不按经营实际纳税,这既动摇了税收的根基,又给税收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二)执法不规范及税收政策变化快

法律、法规、规章中赋予税务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人即使具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税务机关也可以利用“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加以否定,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风险大大增加。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务法规变化过快,临时性规章较多,税收政策不够稳定,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如果企业不及时跟进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就会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我区原享受15%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不按新法规定进行过渡期调整,继续使用原来的优惠税率则构成偷税,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

(三)企业办税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低导致的风险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办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对于税法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及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但在纳税行为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或者在表面上、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例如有的财务人员对别的企业开具给自己的发票不加辨别,收取假发票入账,即使业务真实仍需补缴税款,有的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防范税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鉴于大企业的重要经济和税收地位,对所管辖的大企业引入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按行业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将有利于税务机关充分认识税收风险所在,及时实施有效管理,避免税收流失。

(一)改革税收收入计划考核办法

要针对我国税制设计中的缺陷,积极研究解决办法,以堵塞漏洞,杜绝因税制设计缺陷而引起的税收流失。要加快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充实地方税税种,给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使地方政府能在法规范围内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从而减少越权干预税收的非理性行为。要改革税收收入计划考核办法,由高度的指令性计划考核改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由单纯的基数递增法向结合上年实绩、当年经济增长水平以及各种特殊因素等方面综合确定的方法转变,逐步与“税收负担率”相对接,以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

(二)积极引导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企业税务风险已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这就要求每个企业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必须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

映,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以纳税健康之身参与市场竞争。其次,在对外签订各种经济合同时,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纳税主体资格、纳税资信情况,防止对方当事人转嫁税务风险。对合同条款要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涉税歧义和误解,尽量分散税务风险,不要认为税务问题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关心重视税务风险问题。

企业不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信息收集功能。通过大量收集与纳税人相关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市场竞争情况、税务行政执法情况和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二是风险控制功能。当税收筹划可能发生潜在风险时,该系统还应能及时寻找导致风险产生的根源,使筹划者或经营者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遏制风险的发生。

(三)努力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企业涉税人员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更新和掌握税务知识,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应该加强对税务筹划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在产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管理和控制风险的中坚力量。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要使企业税务人员享有与其职务特点相适应的待遇和权利。作为税务机关,我们不但应该指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对大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而且应该进一步发展充实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有关项目的内容,提高其正确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税收问题先天具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使得企业仅凭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应付,企业的税务人员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企业发生的所有业务涉及的税收政策,特别是企业在发生特种业务时,税收政策可能规定的不明确,企业又不愿意或不方便和税务机关沟通,所以,寻找一个专注于税收政策研究与咨询的中介组织就显得十分必要。中介组织还可以作为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监控人,代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部分职责,更好、更专业地监督、发现企业的税收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

(五)加强对企业的纳税辅导和评估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 篇6

分局建设工作汇报

分局成立于2002年10月,负责鹿城镇371户企业和4601户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工作,分局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内设:一个风险管理股、二个基础管理股、一个综合股四个股室。分局现有正式税干20人,大专学历达100%,其中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17人取得本科学历;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100%,其中4人取得二级证书;5人取得中级职称,其中2人取得注册税务师职称。2011年县财政分配税收任务3050万元,截止到11月份已实现税收收入3867万元,占全局税收收入的1/3,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税收任务。分局连续多年获得上级机关和当地政府的表彰,2011年被团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分局税干在省、市局组织的学习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

今年以来,分局围绕“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结合分局税源状况,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创新税源专业化管理,通过调整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建立运行机制、落实各项措施等一系列管理新手段,引导税务干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岗位风险控制,降低纳税遵从风险,逐步建立起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税源分类管理为基础,多层次税源监控的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促进现代化分局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一、管理职能重组,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一)精心谋划夯实基础。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分局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多次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提高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召开动员会,进一步理清思路、凝心聚力。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在充分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城关分局探索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手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手册》、《税收风险管理风险处理制度》等配套办法,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营造外部环境。制作《致纳税人的一封信》,通过广泛发放,在公开栏和办税大厅张贴等多种渠道,及时将分局实施税源专业管理及人员岗责调整情况告知纳税人,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职能重组优化配置。一是管理职能重组。设立分局长岗、风险管理岗、基础管理岗、综合管理岗四个税源管理岗位,分局长岗负责税源管理的全面工作;风险管理岗负责税收执法风险和纳税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对税源进行风险防控;基础管理岗负责税源的户籍、申报、征收等日常性基础管理工作,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综合管理岗负责各类考核实施,税收综合档案管理。实行按事设岗,1

分岗管事,各岗位之间人员不混岗,相互监督制约,形成多层次税源监控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将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优先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专业化管理要求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风险管理岗位,增强大企业重点税源、高风险行业的监控管理力量。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管户数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三是进行税源分类。按照 “抓大、控中、平小”的原则,根据行业特点、规模大小、风险高低等标准,将税源分为一般税源和重点税源两类,确定一般税源规范管,重点税源专业管的税源分类管理模式,并且根据纳税人征管记录和管理情况,适时调整纳税人类别,实施动态管理。

(三)健全机制加强监督。一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分局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成立风险识别专门小组,有计划的对税收征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并对风险管理结果进行监督。成立风险评估专门小组,对风险识别结果进行分析,实施风险等级排序。建立风险处理制度,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施风险处理,并向风险识别岗位反馈风险处理信息。通过目标的引领、监督与改进,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联接起来,形成循环,推动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开展二级风险评价。以税收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为主线,建立自我评价、风险评价小组评价的二级评价机制。税源管理人员借助征管软件异常数据信息、税收行政执法软件预警信息和风险管理岗位的税源监控信息,对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手册》,按月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面、综合的自我评价,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同时分局成立风险评价小组,根据税源管理人员填报的《岗位风险自我评价表》,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执法人员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存在的管理风险,提出风险预防措施并监督改进,力争执法“零风险”。三是完善监督考核。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激励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奉献于党,永葆党的先进;与每名税干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根据税干的岗位职责,签订《岗位风险防控承诺书》,引导税务干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岗位风险控制,防范内部执法风险产生;按照“流程规范,控制有力”的要求,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手册》及工作实际,制定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不同岗位考核标准,建立了计算机考核、案头考核、实地考核相结合的奖惩激励机制,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高效运行。

二、落实管理措施,降低纳税遵从风险。

(一)一般税源规范管理,实现税负公平。一是完善税源档案。深入摸排税源,逐户登记造册,分行业、分税种建立电子和纸质两套税源档案,全面准确

掌握各类纳税人税负情况。二是实行两级巡查。基础管理岗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对新开业、停歇业、变更注销的纳税户信息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风险管理岗人员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对各路段风险易发事项进行复查,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三是强化定额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三个阶段七个步骤进行税款核定,阳光操作核定环节,召开税负核定民主评议会,在城区显著位置向社会全面公开税款核定情况,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做到税负公开、透明,防止不廉行为发生。

(二)重点税源专业管理,强化信息管税。一是提升信息管税水平。设立重点税源涉税信息数据库,包括项目管理信息库,合同管理信息库,商品房销售信息库,工程施工进度信息库,发票管理信息库,申报征收信息库,基础管理岗负责信息采集,风险管理岗负责信息分析、应用。二是深化纳税评估。风险管理岗通过对重点税源数据库信息的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评价,选择有疑点的企业开展专项纳税评估。采取电话、信函、网络、约谈、实地核查等方式核实疑点,针对调查核查情况作出评定处理。并向基础管理岗提出加强税源管理、改进纳税服务建议,提高纳税遵从。三是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及发票管理等日常管理情况,对企业纳税遵从度进行评定,对纳税遵从度高的企业实行“绿卡”服务;对纳税遵从度低的企业实行严格控管,加强纳税辅导、发票管理、税收稽查,降低纳税风险。

(三)创新服务注重实效,促进纳税遵从。一是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在办税服务厅设置企业“绿卡”服务窗口,开展办税实践日活动,实行“绿卡”服务的企业到办税服务厅可直接与值班人员或导税员联系,在指定服务窗口优先办理申报等涉税事项;到系统内其他办税服务厅可享受政策咨询、业务辅导等优先服务。二是延伸开展“一对一”纳税服务。对纳税信用较好的企业纳入“一对一”服务范围,发放纳税服务联系卡,随时与企业保持联系沟通;通过纳税服务平台或采取上门服务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税收政策告知企业;定期会晤、走访、听取企业的涉税诉求,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涉税问题。三是创新纳税辅导方式。对新办证的纳税人及时进行开业辅导,使其尽快熟悉办税流程,掌握税收政策。对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按计划开展日常辅导,解决纳税人对税收法规的模糊认识;对A级信用单位和“一对一”服务企业实行专项辅导,有针对性的宣传税收政策;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纳税人采取集中辅导,实施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教育,切实提高纳税意识;对下岗职工及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采取个别需求辅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落实优惠政策;针对纳税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送税法进商场、进社区、进校园、宣传张贴、现场解答、发放传单的形式为

纳税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税法宣传辅导。三是客观评议保证质量。发放问卷调查,征求纳税人意见的建议,召开纳税人代表和社会监督员参加的企业恳谈会和述职述廉会,听取纳税人反映, 及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确保纳税服务措施落到实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税收收入大幅增长。1至11月份,分局组织入库税收3867万元,同比增收1279万元,增幅达50%。通过实施税源分类管理,成效显著,1至11月份,房地产、建筑业等重点税源实现税收2993万元, 同比增收1469万元,增幅达96%,其中纳税评估入库税款180万元。

(二)税收执法风险明显降低。一是风险管理岗加强对基础管理岗的执法风险监控,税收管理员过于集中的管理权限得到了分解。二是风险评估小组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自己评自己”的评估模式。三是加强监督考核,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1-11月分局税干未发现一起不廉行为,未接到一个纳税人投诉,执法行为零风险。

(三)征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征管软件数据监控模块显示,纳税人户籍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纳税申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非正常户与正常户并存、税种鉴定错误等异常数据信息明显减少,异常数据信息由原来的每月300余条减少至每月10余条,反映出税源基础管理更加规范到位。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篇7

大企业具有集团性、跨区域、行业性、跨国性经营, 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复杂, 财务核算体系比较规范和健全, 税收筹划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等特点。大企业的纳税遵从度相对比较高, 但仍然存在税收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对税收政策理解的偏差, 筹划不当, 内部税务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其它特殊原因的造成的对涉税风险的忽视等。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大企业纳税人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对税法不遵从所产生的税收流失的不确定风险为对象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包括科学实施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置和风险绩效评价, 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和满意度, 防范和降低税收流失风险。

1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1.1 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在税收实践中, 还有很多税务管理人员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认识模糊, 更多还是基于传统“一刀切”治税理念, 缺乏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 不论是否存在实际税收风险都视为有风险, 不论遵从风险等级大小, 都实施无差别的统一管理, 导致征纳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信;征管力量偏重于税收风险全面的无差别管理, 没有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 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降低税收风险, 反而造成了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纳税人满意度不高, 征纳关系紧张, 征管资源浪费严重, 征管质量效率不高。

1.2 机构与岗位职责有待于科学合理设置, 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有待于建立

由于受现有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等因素影响, 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大企业管理与其它管理机构之间、大企业管理内部部门之间管理职责和岗位管理职责重叠交叉, 未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要求科学设定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责, 大企业管理机构与其它管理机构之间, 大企业管理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 管理岗位之间的管理职责划分, 建立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1.3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征管资源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一, 由于大企业规模大, 业务复杂, 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高, 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也较高;与之相比, 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管理人员配备显得力不从心, 缺乏精通税收、财会、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语等复合型管理人才, 部分税务干部素质难以适应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第二, 缺乏建立高级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机制, 把优秀的管理人才优先配置在业务性比较强、风险比较大的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 实行征管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 造成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新性不高, 管理质效偏低, 税务干部执法风险也较大。

1.4 信息数据的质量和风险分析监控的质效有待于提高

第一, 受现有环境和涉税信息报告法律制度的制约等因素影响, 征纳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很突出, 具体表现为税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和配合机制, 税务部门与工商、国土、统计等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涉税信息共享和交互机制, 使得大企业涉税信息数据来源和渠道狭窄, 质量不高。第二,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大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度不够, 风险分析识别、测度、排序的监控体系没有建立,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1) 强化、深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把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大企业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通过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提高大企业征管质效, 实行针对性的差别化管理和服务, 有效的保护纳税人权益, 促进征纳关系和谐,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提高纳税遵从度, 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进而实现更高层面的战略目标, “为国聚财, 为民收税”, 保证国家公共财政安全, 维护税务机关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公共形象。

(2) 全面组织学习, 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 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大力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大企业涉税信息调查采集、税收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预警监控技术和方法以及大企业审计、评估及相关的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电子账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广泛开展技术和经验交流, 使大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不断学习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法规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能力, 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税收风险管理业务知识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

(3) 明确划分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 特别是税务稽查和基层管理分局的风险管理责职。日常涉税事务性属地管理事项, 如登记、申报、审批、发票管理等应该是基层管理分局的职责, 而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和职责主要是开展对大企业的专业纳税服务、涉税事项调查、税企沟通、风险监控、纳税评估和审计等;大企业的税务稽查应划归同层级的税务稽查局;大企业内部机构的职责划分应该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设置相应层级的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和专项审计等相关部门, 明确相应管理岗位和职责, 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组织、协调、运行机制。

(4) 依托涉税信息数据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技术平台。做好大企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利用工作, 一方面要科学、系统、全面、及时有效地采集大企业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涉税信息数据, 企业的行业信息、历史数据, 通过开展联系会议制度建立有效的税企沟通机制, 及时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大企业的涉税诉求等, 同时加强对征纳之外的第三方部门, 如从工商、海关、银行、统计部门等部门涉税信息的综合采集、比对和利用, 尽最大可能获得广泛充足的信息数据源;另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大企业遵从风险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 将统计分析、财税分析与行业风险分析相结合, 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预警监控等;建立与同一层级税收风险监控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和运行机制, 完善大企业遵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分析监控模型, 依托计算机技术手段, 搭建大企业税收风险监控平台, 根据大企业遵从风险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应对控制体系。

(5) 按照差别化、递进式的原则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管理体系。在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基础上, 科学分析识别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 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纳税人采取优化纳税服务和咨询辅导、风险提醒等服务方式应对;对中等偏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案头审核分析和税务约谈等方式应对;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开展税务审计, 对高风险纳税人推送给统一层级税务稽查局进行风险应对处理;建立随着纳税遵从度的降低, 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 税收风险等级的提高, 风险应对控制逐渐由优化服务到辅导性服务, 由柔性管理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 执法的力度和刚性逐渐加大的差别化、递进式的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管理体系, 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 实现真正意义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遵从度、降低税收流失风险的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

(6) 加强税法宣传辅导, 实行个性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由于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业务性, 纳税人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税收政策完全及时理解和掌握运用。通过及时有效的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服务, 避免大企业对政策理解不统一、不深刻、不及时造成的税收风险;借鉴商业企业管理经验把大企业视为高端客户, 突出和强化个性化纳税服务, 强化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同时, 通过建立税企沟通机制, 了解大企业的具体涉税诉求, 建立税企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征纳关系, 同时突出为大企业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使大企业通过优化的纳税服务受到感化和激励、纳税遵从变得更加容易, 实现纳税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共同提高, 税收流失风险不断降低的税收风险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云松.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税务研究, 2006 (6) .

税收征纳纠纷的危机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税收;危机风险;脆弱性分析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公众对自身利益日益关注,对涉及社会公平和政府人员的报道特别敏感。加上部分媒体为吸引点击率,对涉税事件夸大宣传、错误报道,公众对税法的误解也有了增多趋势,给税务部门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防范税务危机、化解税务危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已成为税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在对税务行政执法风险进行分析时,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纳双方的纠纷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源,征纳双方即税务工作人员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的所有行政执法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直接面对纳税人、社会公众展开工作,属于各种矛盾、危机的高发地带。所以,如何处理好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每个基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合工作实际,对征纳双方的纠纷风险进行脆弱性分析:一是税企之间因工作摩擦产生的纠纷。主要有三种情形:税务部门执法不公而产生的纠纷;部分企业恶意偷税、逃税产生的纠纷;企业不了解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被税务机关检查出问题受到处罚,觉得非常委屈产生的纠纷。二是税法组成复杂,公众掌握困难。随着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税法制度趋于完善。但仍存在税种繁多、计算复杂,以及隐形税负占较大比例的情况。三是税法宣传不足,税收不能深入人心。目前,税法的基本原理和构成,仅限于企业财会人员和有关人员熟悉,普通民众并不了解。甚至企业的法人、管理者都对税法一知半解。四是税务人员危机意识淡薄。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往往容易出现惊慌失措或者完全沉默的情形,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容易对税务部门造成不利影响。五是危机应对不及时,间接促进事件发酵。细看近几次税务危机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税务部门出面澄清的时间明显滞后。针对于此,笔者主张建立税收工作征纳双方纠纷风险的危机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分三个机制:

一、危机预防机制

首先,对内促进制度化管理,做好事前监控。对税务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和“执法危机”警示教育,增强税务干部应对税务危机的意识。着力培育税务人员的居安思危意识、以人为本理念和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居安思危意识,剔除税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麻痹思想,起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作用;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人本理念,构筑起和谐征纳环境,达到铲除滋生税务危机土壤的目的;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时扑灭危机产生初期的“星星之火”,取得以低成本化解高危机的成就。其次,对外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税收服务质量。通过这种前“引”后“推”的方式将纳税主体的各项行为纳入正常轨道,从源头上制止税务危机产生的可能。

二、危机准备机制

首先,在单位内部组建专门的内部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选择熟悉内外部环境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设立税收咨询服务岗位,在税务危机到来时,第一时间出面解释、澄清、答复,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上减小对税务部门的影响。其次要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比如建立日常宣传计划、沟通计划及建立重要关系等。再次,收集各类信息数据,及时分析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干部参加模拟应对危机训练,从心理素质、信息沟通、危机处理方式等多方面提升干部的应变能力,从而保证所有干部面对危机时能沉着应对,各尽其责。

三、危机解决机制

首先,反映迅速。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伴随着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此时系统必然处在一片指责声中,唯一的办法是由税务系统税收咨询服务岗的工作人员以最短时间发表坦诚的声明,做出承诺,并及时对外通报。只有诚恳的态度才是挽救行政机关的唯一途径。其次,危机处理小组全面介入。在进行坦率表态后,系统应立即责成危机处理小组全面细致地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每天向外界宣布调查的进展情况。再次,通过信息数字化来实现税务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税收管理工作效能,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及时进行查处”的高速运转机制,最大限度的化解税务危机。

总之,在税收征纳纠纷的危机风险管理中应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危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参 考 文 献

[1]袁建军.税收征纳冲突解决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上一篇:语文标点练习题小学下一篇:连江职业中专学校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