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2024-06-06

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共5篇)

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以人为本, 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生产生活中现实问题入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 作用更为突出。因此, 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要着重抓好“四个基”。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是新时期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最大的约束。根据民族地区实际, 可以采取“四通五改” (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 的措施,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村寨环境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推动乡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状况, 推广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也是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民族经费、以工代赈、社会帮扶等是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尽管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 地形地貌客观上决定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资金巨大, 有限的基建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 不能对道路、水电设施从根本上得到改造, 常常因为经费投入不足, 不得不根据资金选择建一些较为狭窄的低等级公路, 常常是那些“晴通雨不通”的泥土路, 一遇洪水灾害就损害严重, 不得不反复投入大量人力维修。同时在有能力补足资金时, 对这些道路进行拓宽和上等级时, 则必然使前期投入成为一种浪费性的损失。因此, 建议对民族地区在基建上的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考察其受益面给予一次性到位的资金投入, 使道路建设、水电设施、通讯设施等有根本性的改观。这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基建上的困难, 同时也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抓好“基础产业”发展

抓好基础产业发展,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财源建设, 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从调整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入手, 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子。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从事规模生产经营, 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传统的小生产农业才会逐步转变为现代大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民”或“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 扶持企业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 把产业发展与农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优点是:一头是公司等形式的经济实体, 一头是成千上万的农户, 通过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行为, 在生产经营上将农户组织起来, 使分散的农户的经济活动结合为一体, 达到有组织的规模经营效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 一般应采取由乡镇和村联合组建“公司”或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形式。对内, 组织和管理本乡镇农业生产活动、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对外, 联系有关部门、企业, 组织购销两头市场。如乡镇可组织资金投资于生产经营“公司”, 通过有关站 (所) 组织原材料和技术, 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母畜、仔畜, 以及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规模经营, 分户管理, 然后“公司”统一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这样, 可以很好地解决规模经营、扩大市场等单个农户难以为之的问题。

注重特色产业培育, 努力培育“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扶持方法主要采取项目支持, 专业户、重点户示范, 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化经营, 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以及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在产业发展方面注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首先要注意地区特点, 针对不同村寨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 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如在山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资源富集地区, 围绕资源开发做文章, 增加群众的收入。在旅游沿线的地方,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 繁荣少数民族经济。其次要注意民族特点。利用传统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 不仅容易为当地少数民族所掌握, 也容易取得成功。围绕这些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也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

三、发展农村“基础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硬件帮扶, 民族地区各县、乡、村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师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很多贫困、边远乡村的学校不但师资质量不能保证, 甚至数量上也难以达到要求。孩子父母多在外打工, 无力监管自己的子女, 老人无法负担辅导孩子教育的重任, 造成普遍的教育效果的不如人意。因此, 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解决好中小学寄宿生住宿问题。尽最大力量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 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 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 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开展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活动,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扶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 扶持农家乐建设, 把发展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结合起来, 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 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基层党组织在带领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改变贫困面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

首先, 选好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班子建设, 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 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选进乡村党组织班子, 确保农村一线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 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拔录用村支“两委”干部, 聘用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 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 能够为建设新农村出力。

其次,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村支部要积极吸收那些致富能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 注重“后备军”的培养工作。要培养一批勇于带头致富, 善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带头人,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对支部的建设要采用新的教育培养机制, 新的党员活动载体, 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 要让那些有觉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加入党组织,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示范作用, 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再次, 强化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加大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学习参观考察外地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好带头人。要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 不断地教育党员干部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建立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机制, 选派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培训班深造, 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让他们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 解放思想, 开拓眼界, 进一步增强村党员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

我们相信,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 民族地区的积极参与, 全社会的共同帮扶, 一个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快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福泉市委党校)

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日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抓好农村科普工作尤为关键。

一、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切实抓好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中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民中小学文化水平和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不能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是一句空话。抓好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和农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农村科普工作必须围绕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展开,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收增效,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他们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对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让他们在参与科普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小养成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生活、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要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普工作量大面广、涉及领域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一是调动各职能部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如农业、水利、畜牧、农机、林业、气象、卫生等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密集、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工作。二是调动各级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群众团体的积极性。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三是利用各级干部培训学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农村远程教育等设施,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四是调动各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竭诚为他们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切实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五是根据《科普法》的规定,除财政要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外,还要广辟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费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规定,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央要求“各级科协要充分发挥科协拥有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优势,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中国科协提出科普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要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服务;二是要为农民安居乐业和捉高生活水平服务;三是要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服务。为此,2006年全区科协系统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文化活动51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26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建立科普基地20个,带动和辐射农户30万余户,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和农民增收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配合地委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地区科协确定在全区20个试点村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程,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篇3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利津开发区、凤凰城街道党工委加强领导、明晰责任、狠抓落实,党员冬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此次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针对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后产生的新“两委”成员及农村全体党员干部,以增强党性、提高党员素质为重点,培训内容实用、培训形式多样。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建章立制,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长效性,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党员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凤凰城街道,党员教育培训,基层党建

中国分类号:D261.4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让农村党员成为带领广大农民推进社会发展的领头人,是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利津开发区、凤凰城街道党工委分批集中开展党员冬季培训工作。先后组织了3批为期6天的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集中培训班;以工作区为单位组织了16期培训班,对全部农村党员进行了集中轮训;以各党支部为单位,组织43个村党支部扎实开展了集体学习、讨论交流、民主评议、党员承诺等活动。为了推动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凤凰城街道党工委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党工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全体机关干部会议,进行调度指导,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责任落实。通过书记上党课、观看教育片、撰写学习体会、党员交流陈述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深入学习了党的政策理论、村财管理、三务公开、民主管理、集体经济等内容。突出强调培训纪律,把从严要求贯穿党员冬训工作的全民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党员的理想信念、纪律意识、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教育。

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的工作离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培训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党员偏向老龄化且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学理论、学政策不感兴趣,科学实用新技术又听不懂,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二是党员参加冬训不积极,存在培训迟到,上课懒散等现象,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三是培训内容理论性的多,实用性、操作性的少,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倾向于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而忽视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四是培训互动性不强,上面讲下面听,受训党员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和主动权。

党员是基层乡镇建设的骨干,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开展党员集中培训工作,对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在基层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对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一、创新形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以往的党员培训教育内容较为程式化,学习方法单调,学习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很难激发农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改变原始的“上课”模式,可采用案例式教学、交流研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寓声于教,增加党员干部学习的兴趣,提高党员干部自学和研讨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党员干部实践和考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体验活动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促进党员培训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二、丰富内容,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要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党员的纪律意识。其次,要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按需施教。深入调查,掌握基层组织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做好基层党组织的需求分析。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精心設计课程、编制教材,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抓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篇4

1 加强农机合作社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 有效整合了集体的力量, 已经成为加快推进农场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 提高了农机化的发展质量, 从而解决了农场资金短缺与农机配置水平低的问题, 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3年来, 社员自筹资金4000万元用于购买进口农机具。二是新机具、新技术通过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 加快了新机具推广步伐, 农场近几年更新农机具60台套, 并全部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间环节, 成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有生力量, 每年可为3000余户种植户提供服务, 作业面积达50万亩。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机械多、性能高、装备优良、大规模生产能力强等优势, 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合作社组织能力强、服务覆盖面大, 可以实现连片作业, 对促进农场青壮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劳务人员的收入和机组经济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

2 提高建设农机合作社规范的认识

红五月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 尽管发展较快、成绩显著, 但还存在着发展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建设不规范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 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规范化建设, 切实发挥作用。

2.1 建立组织, 强化领导

成立了农场场长任组长, 分管农机工作的副场长为副组长, 农机科、生产科的同志为成员的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场长负总责亲自抓, 农机副场长负分管责任靠上抓, 农机科负直接责任具体抓, 各区、站配合抓, 实施农场领导班子成员包管理区、作业站、科研站, 农机科包“社”等措施, 加强指导服务, 全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

2.2 加强宣传, 营造舆论氛围

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动员会、现场会、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宣传、板报和墙报宣传等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农场重视、社会支持、职工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3 严格标准, 规范建设

结合农垦总局和九三管理局业务部门的“五化”标准要求, 制定适合农场实际的规范化建设标准, 并印发到各农机专业合作社, 使其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规范创建。

2.4 加强服务, 保障创建效果

2.4.1 抓好培训。

每年农闲之际, 农场邀请专家、教授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财务、维修及驾驶操作等人员分别进行专题培训, 以提高经营管理、驾驶维修水平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2.4.2 抓好示范。

选择基础较好的合作社, 在政策上优惠, 资金上扶持, 业务上指导, 引领其高标准建设, 规范化发展。

2.4.3 抓好观摩。

定期不定期召开调度会, 组织观摩活动, 相互学习, 互相促进, 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推动其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2.4.4 抓好制度建设。

按照要求, 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规范的章程和各项制度;同时, 引导合作社规范民主管理程序, 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和积累机制, 确保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 确保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五化”标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切实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水平。

2.5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提高创建积极性

为开展好创建活动, 红五月农场除定期检查督导外, 年底按照验收考核办法, 搞好兑现奖惩, 对经考核达到五化标准的, 不受名额限制, 除颁发奖牌外, 将分别给予10000元的资金奖励, 并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 优先满足其购机需求;在大豆机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等农机创新示范区项目建设上, 优先安排其承担作业任务。对本活动开展不力, 考核结果落后的, 除在农机项目上不予支持外, 将给予通报批评。

3 推动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红五月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职工群众和周边农村、部队、林场提供全方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3.1 大力推行合同作业、订单作业服务

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 大力推行农机订单作业, 积极推进耕、播、收、运农机“一条龙”作业模式。根据机械品种、保有量、作业效率等, 提前搞好作业合同签订工作, 实施整区、整块地合同作业的办法, 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增加作业收益。

3.2 积极开展跨区作业服务

发挥合作社与外地合作社的联合作用, 积极组织社内机械、带动社外机械开展外出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增加作业面积、提高合作社经济收益。

3.3 积极推行“保姆式”服务

发挥合作社机械装备好、技术水平高的优势, 为外出打工、家庭劳动力缺乏及搁荒的职工实行半托或全托的“保姆式”服务,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3.4 稳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服务

充分发挥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 积极承包闲置土地或代理经营职工土地, 发展机械化农场, 为更多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规范化服务, 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挖掘土地潜力, 促民增收。

3.5 拓宽经营服务范围

抓好整治促流转建设美好新农村 篇5

**县国土资源局

各位领导,专家

为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经济建设,保护稀缺的耕地资源,近年来,**县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幅改善当地农田耕种条件。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四个加强”保证项目规范有序推进,同时以项目为推手,大力推进项目区的土地流转。现将项目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位于**县**乡,涉及**乡北洋村、北洋果林村、**村和孙湾村四个行政村,项目总面积1063.5218公顷,建设规模872.39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为4.7764公顷,总投资2530万元。在项目立项过程中,**乡合并归新集镇。项目实施后将改变项目区原来水利设施体系不配套,道路建设滞后,田块零星破碎,土地产出率低下的现状,把项目区建设成田成方,沟渠成网,建筑物配套齐全,排灌科学的高产出、高收入、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区。

二、具体做法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工作中我 们以“四个加强”保证项目规范有序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就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新集镇人民政府在项目区成立项目指挥部和国土局派专人吃住施工第一线,做好业务指导,协调施工中的各项工作。监理单位做好质量把关,控制工程进度,同时国土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督察工作,把好工程质量关。相关部门做到各司其职,保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加强制度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项目各项制度,规范项目建设。

1、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委托招标代理单位对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招标,依据《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委托镇政府组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拆迁补偿等辅助工程。

2、严格执行合同制度。与项目设计、招标代理、施工、监理、审计、竣工测绘等单位签订合同,用合同约订来规范项目实施。

3、严格执行法人制度。项目工程确定灌南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为法人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各级法人负责制,层层签定项目实施责任书。

4、严格执行公告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立项前调查公示、招投标和中标公示、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公示、群众补偿公示、项目管理制度公示等全过程公示,让项目区群 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

5、严格执行监理制度。为切实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委托江苏开源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为该项目工程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

5、严格执行项目审计制度。县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全县跟踪审计项目,工程完工后由江苏中正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进行了审计。

三是加强施工管理。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把好建筑材料关,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不得用于项目工程建设,前一道工序未检验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分项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自检、自评,监理单位客观评定质量等级,业主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层层严把质量关。加强对施工安全管理,始终把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抓在手中,从细节入手抓好各项安全工作,努力创造安全施工环境。

四是加强宣传。做好群众解释工作。宣传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我们的项目量大,任务重,施工中难免要遇到群众矛盾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群众阻挠施工现象,影响工程进度。乡镇做好对矛盾调处工作,做到多解释、多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保证项目按期完工。

其次在项目实施中以项目为推手,同时推进项目区土地流转工作,又以土地流转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工作中我们以“四个坚持”保证流转工作规范运行。

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 作。工作中我们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流转过程中在项目区村镇公示栏进行涉及农户、土地面积、金额进行公示、不违背农民意愿,实行平等、协商、有偿的流转方式。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新集镇专门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工作中首先由村委会与土地流转农户达成协议,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镇政府在县电视台公示,吸引各地商户进入项目区进行耕种经营,由村委会与商户签订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项目区流转后先后出现了粮食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大户、药材种植大户,在项目区形成了特色经营,同时新集镇还为流转大户向上级农业部门申请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做好市场引导,为新集镇培育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三是坚持权属明确,保障权益的原则。新集镇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按照“明确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依法保障流转双方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明确项目区原为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整理后,所有权不改变,将项目区承包权仍然确定给原有村民,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分包给商户,进行统一经营。保证项目区土地产权明晰,保障土地利益分配合理,有效解决了流转过程中的农村稳定问题。

四是坚持规范管理,完善机制的原则。在工作中,新集 镇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做好对项目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全力推进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纠纷调处机制,推进项目区土地规范、健康、有序流转。

三、产生效益情况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耕地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更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项目区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相通的格局,吸引了各种资金对土地种植的投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相继成立了丰禾、月忠、金松等21个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8000余亩。把土地从农民手里占有和经营捆绑模式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实现效益目标的最大化,形成统一的投资市场和经营模式,推动了新集镇食品销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物流企业的发展,使新集镇成为我县农业创富招商引资的一大品牌。有效推动了新集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通过实施我们花园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农村耕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亩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是政府得人心、百姓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的工程,意义重大。我们将以认真负责 的态度、扎实有效的作风,认真做好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

上一篇:湖北上市公司下一篇:意外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