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2024-05-14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共9篇)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1

新农村新松山新变化

摘要:暑期期间走访锦州松山新区,调查当前农村的各个情况,了解新农村的新变化。

关键词:农村 变化 发展 明天 希望

据悉,之所以将新区取名“松山”,是因为松山是历史名城,内含了古战场的战争传闻。清康熙、乾隆等皇帝从北京到沈阳祭祖,曾多次往返过松山。松山还是古代交通驿站和军事卫所,明末清初松锦大战主战场就在松山,我国十几部史书都曾提到过松山。

锦州市松山新区,由锦州市的凌南新区和南站新区合并而成,原名辽宁省凌海市松山镇,原本只是个小型的乡镇,当地也只是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锦州市政府向南发展战略——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是开发区、南站新区、凌南新区、太和区以及高速公路、102国道沿线的节点县(城镇)等区域。凌海市要结合锦州湾整体开发,构筑沿海工业经济带,松山这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

从前的松山就是现如今的松山街道,很小,而现在的松山下辖凌南街道办事处、松山办事处、巧鸟办事处和锦州市果树农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较过去翻了四倍多。

过去的松山隶属于凌海市,而现如今经城市规划,被划归到锦州市,成为锦州市南部的一个哑铃型新城区,成为连接老城区和开发区的枢纽。“十一五”时期乃至未来10年,锦州在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中的总体思路是: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一港、一区、一带、一面”总体布局,重点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为切入点,以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水平和建设凌海工业经济带为增长极,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提升港口城市首位度,率先突破,带动、辐射、服务辽西沿海经济区。而松山新区将是锦州市全新规划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切都预示着松山未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现在仅仅是个开始。

最明显的就是公路的修建,从前的102国道很窄,就好像是单行线一样,而且松山附近最主要的公路就是102国道。不过近几年新修了很多的路,102国道也重修扩建了,原来的老102国道有的地方没有完全拆,比较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双行线,路面宽,路中间还有花坛,到了花开的季节各种颜色的花比自家养的还好看,路边柳树成荫,绿化带很宽,到现在已经在路两边形成两带树林,附近的居民饭后会在林子里闲坐,聊天,微风袭来,凉爽宜人。其他公路如京沈高速公路也经过松山,渤海大道更是贯穿南山,成为连接锦州老城区与各南部新城区的主要干道。在不久的将来,轻轨也将开始动工开建,估计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笔架山,这直接促使笔架山地区房价上涨,“要想富先修路”,的确如此。

公路修通后,公交车的便利也走进了松山寻常百姓的家里,过去想要进城买东西,都要转乘好几次车,又费时间又费金钱,特别不方便,农民每次进城都要买好多东西,因为去一次城不容易,太麻烦了,可现如今的农民进城不用过多考虑,非常方便,站点就在自家门口,20分钟一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时候去,票价才两元,成行进20分钟进抵达市中心,方便快捷的公交加速了松山人发展前进的脚步,208、209路公交车以及南环路车造福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

苦谁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自打松山新区建成后,学校教育也和锦州市接轨,锦州市二十一中学原名凌海市松山乡初级中学,过去的初中生中考的时候知道报考凌海市的各个高中,凌海市第一高级中学、凌海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不过随着松山的发展,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可以去锦州市最好的高中——锦州中学、渤大附中等他们学哥学姐当时想都不敢想的高等学府,松山因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变得更有希望了。

农民的思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不再是他们一成不变唯一重视的产业,养鸡、养牛、种植蔬菜、温室花卉、温室水果等农副产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同时面点、熟料制品等小型加工产业也正在农村兴起,据调查锦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锦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已有15万户,注册资金30.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锦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布局。农民赚钱的思路可谓是拓宽了,致富经越来越丰富了,好多城市居民都羡慕农民有那么多的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造福着广大农民。

松山新区仍然保留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全区将继续打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有利于南站新区和凌南新区两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性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功能,有利于该市城市南扩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步伐,两区合并也是锦州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锦州市政府的发展决心,相信淳朴善良的松山人,松山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好!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2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根。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文化的作用是其它要素所无法代替的,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农村文化建设的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软实力具有提升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很多农民尤其是领头富裕的农民在改善物质生活、提高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可以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以此对其业余生活予以不断丰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此确保自身能够实现全面发展[1]。

2、农村文化建设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乡风文明”,其主要表现是农民在科学知识、思想观念、行为操守、道德规范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但是,目前很多农村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而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化,以艺术与文化等方式对传统落后、丑恶现象进行鞭挞,对时代新风进行宣传,陶冶世人,这被称为建设我国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3、农村文化建设的加强,对地方特色乡土的发掘与保护文化极为有利

农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文化,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大的丰富作用,该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对人民共同生活具有维系作用的一种价值观与世界观,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地方特色、乡村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形成极为有利。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不牢固的农村文化建设根基

农村所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轻文化建设,重经济建设,很多老百姓所形成的理念是经济建设具有切实存在的,而且短期就能够获取效益,可以将一个人的政绩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本身是虚构的,短期内很难见效,很难体现出政绩。很多基层干部与群众在理解“大文化”层面上依旧比较肤浅,他们觉得文化建设其实是扭秧歌、演戏、唱二人台等,并未有农村文化包含着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以及教育科技等的意识,其实文化本身属于侧重于思想工作宣传与意识形态的综合范畴,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农村文化支撑力度不够

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有经济做支撑,更不用说建设本身就具有薄弱基础的农村文化事业,多年来,经费不足是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事业造成困扰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对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制约的瓶颈。建设农村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乡村自筹与上级拨款,但是这两者都缺乏保障性。很多农村尽管投资建有文化室或者文化站,然而,因为建设资金不足,使得很多配套设施都缺乏完善性,无法使其作用进行正常发挥[2]。

3、我国农村文化形式与内容缺乏丰富性

只注重经济繁荣,不重视文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农民在努力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造成忽略,尽管这些群众迫切希望可以拥有更多文化娱乐活动,比如,有欣赏好戏剧与电影的欲望,希望得到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然而,因为管理或者经济因素,使得有组织、有纪律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极为有限。导致农民生活单调、农村文化活动缺失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实践,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领域在我国农村所涉及的新现象与新问题相对也比较多,建设农村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指导,对农村文化建设原则与特点进行科学把握,将农村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与我国农村特点相符合的文化发展模式,以此对我国农村文化向健康、正确法相发展形成一种正确引导。

1、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必须对文化建设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性予以全面理解,对文化建设内涵进行科学把握。就本质而言,文化是有机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包括物质要素、精神要素、文字语言要素以及社会组织、规范体系等要素。而且文化本身的特点是普遍性、继承性、区域性、渗透性、共享性以及多样性等。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活动的方式联系全社会,而且对我国社会文化也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发展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组织,根据当地群众需求,使我国老百姓生活文化水平得到切实性提升,必须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创建具有地方特征的地域性文化。

2、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原则予以正确把握

就某种程度来说,农村文化对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凝聚、社会沟通、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以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致力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必须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性予以明确,也就是说,应该全面把握农村文化服务主体性,从根本上说,文化建设是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群众就是文化消费者。所以,应该对当地居民文化层次、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要将当地老百姓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制定与多数群众消费相适宜的文化产品。

2)系统实施,全面推进。若要实现地域农村文化的全面构建,就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保证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目的具有明确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其原则及特点为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科学把握,将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创建与农村特征相符合的文化发展模式,同时对农村文化健康、科学发展方向予以正确引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理念,依照群众文化之需,不断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文化资源共享途径及范围。

参考文献

[1]成敬君.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前沿.2009(01):158-159.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3

一、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强调文化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双为”方针。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农村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农村文化机构从无到有,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由少到多,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电影放映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曲艺说唱活动,田间地头展开的劳动比赛,科技咨询、示范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使整个农村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文革”开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也未能辛免于难,机构被砸烂,队伍被解散,整个农村文化活动被引入歧途。“文革”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文化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将文化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打破了官办的传统体制束缚,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农村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得到了发展,乡镇基本上设立了电影院,文化室,体育场所等。电视、音响、图书、报纸等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了解外界的渠道不断扩大。这个时期的农村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加快,城市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融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衰败的景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现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逐渐消失,农民的文化活动更多表现为看电视,上网,赌博、宗教等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落后。虽然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也曾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等,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文化设施极为简陋,甚至是空白。目前大多数农村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占用,农民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指出,农民期待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

(二)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基本上在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0/0左右徘徊,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其中的20%到25%之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纷纷涌人城市并期望扎根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也同时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主体的缺失,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很多乡镇缺乏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专业科班出身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创新,不仅不能开创新的文化形式,而且导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四)现行农村文化形式单调。由于农村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农民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非常单一,大多数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首先选择是看电视,其次是进行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则是更多的从事一些宗教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婚丧文化,尤其在丧葬文化,大有攀比之风,偏离了原来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意,越来越具有低俗之嫌。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次数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传统的露天电影、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等形式则难觅踪影,即使偶尔有这些演出,也因为观众太少而不了了之,这些文化形式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受欢迎,相比于室外,农民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

(五)传统农村文化不断流失。随着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开展,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以前颇受欢迎的说书唱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年纪轻的农民可能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和手艺,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蚀殆尽,也使得农民无从选择,最终转向了赌博、低俗、封建迷信活动。endprint

三、重建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持。作为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注重建设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农业信息。

(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村,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繁荣包括农村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在打造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城市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文化形式。要改变农村文化形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黄、赌、毒”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新面貌。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物质文明进步了,才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文化继承与创作活动,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文化。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逐渐衰落的现状,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的生活也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民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安康,而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让我们一起走进惠东县平山镇碧山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二、碧山村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

近年来,碧山村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作风转变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村两委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四个”结合,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维护村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具体做法如下:

(一)农廉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农村党员干部不同于公务员,台上是干部,台下就是群众,同广大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因此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碧山村注重加强村干部勤政廉政教育,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把“四民工作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成立了“四民工作法”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四民工作法”工作方案及操作规程,同时分别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户代表会议传达学习“四民工作法”的有关精神,并通过“四民工作法”宣传栏、横挂横额、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确保党员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民主管理。并对组务公开在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增强了组务公开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财务管理情况并接受村民质询的制度。

(二)新农村的建设,建设富裕村,碧山村是惠东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搞好新农村建设是碧山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组建公司,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通过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马铃薯、甜玉米种植等特色农业;兴建集体工业厂房1240平方米,出租年收入3.5万元;开设甘泉水厂,年收入约10万元;此外,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平安村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化解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建设平安和谐乡村。1.确保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 积极解决农村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和政策、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实行公示制。做好农村五保户补助资金的发放,粮食直补款的发放,落实考上大专院校的农民学生学费补助,每年对新考上大专院校的农民学生每人1000元的奖励等。2.深化村务财务公开 对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对村级财务实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让财务这个“热点”问题不“热”,“难点”问题不“难”了。推行年终民主评议制度,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评议,对群众意见较多的限期改正,连续两次不称职的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调整。3.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关注农村“残疾”儿童,邀请县关工委成员定期对他们进行上门辅导,争取扶贫资金对残疾人进行培训,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每年底对困难群众和贫困党员进行慰问;关爱老人和老党员,60岁以上老人和老党员村里每年每人分别发放生活补贴,免费体检一次。

三、碧山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碧山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工作秩序 “地”的问题一直是令碧山干部头痛而群众关注的老大难事,直接影响碧山的稳定。碧山村委采取组片负责,专项管理的办法,有效制止了乱抢滥占宅基地,出台了新拔宅基地办法。

(二)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建设碧山小学;投入资金完成16.8公里有线电视改造工程;完成了村文化广场、“农村书屋”、文化中心大楼建设工程;完善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形式文艺演出,播放党员电教片,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聘请优秀教师巩固办学,对村里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捐资助学,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三)文明乡风悄然形成,几年来,先后投入资金完成了村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路灯安装和旧房屋墙体粉刷工程;完善了600平方米小公园建设;完成350立方米库容的蓄水池工程建设;完成公共厕所、垃圾池和65立方米容量沼气池的建设;完成1.6公里村道硬底化工程建设和村道两旁的回填圭及村道绿化工程。成立村环卫队,改善环境 设点清脏,专人清运,拆除村委旧房建成新门店,规范了门前乱设摊点的现象,建成红白理事会方便村民办事。

四、碧山村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碧山村领导班子那里了解到碧山村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村民心中的美好愿望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小组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够到位 现在,在村民的思想中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以及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村委可以通过扎实开展村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使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不安于现状,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二)农业生产条件仍然比较落后 据我们了解,碧山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的,尚不具备有效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备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对土地、道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行集中处理。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篇5

截至XX年底,全省省级新农合试点总数达88个县(市、区),占有农业人口县(市、区)总数的65.67%,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覆盖农业人口4585.38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5.59%;参合农民4063.18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6.98%,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国第一;平均参合率88.61%,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到第三季度筹集基金总额12.87亿元,受益农民2333.81万人次,占参合农民的57.44%,比全国同期高22个百分点。四年来,新农合累计为4588.04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5.77亿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会议指出,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前一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标志着我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新农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截至目前,沂水县各乡镇农民参合积极性高涨,全县农业人口98.97万人,参合农民已达92.08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93.89%,筹集资金1390.75万元。

我们村也统一部署,积极贯彻上级下达的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方面,我村对于贫困户给予免费办理合作医疗证的优惠;在春节来临之计,我村干部给予贫困户50元,100元,150元的补助和分发春联;零捌年的土地政策也有所变动,但目前的情况是,农民普遍缺乏种粮的积极性,他们宁可将土地抛荒,进城打工。不少地区抛荒高达百分之五十,抛荒三分之一的比比皆是。农民为何不愿种粮呢?简单的说就是划不来。一则农产品经济效益差,二是现代科技让产量上去了,可种粮成本的增幅却大于增产带来的收益。所以我村抽取农民手中的地(包括部分口粮地),进行集体中植(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虽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无益的,但是这是处理土地的一项好政策。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6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7

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以农村社会管理为视角, 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可以代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高、中、低水平的城市, 即唐山、保定、张家口进行深入了解,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共回收调查问卷780份, 其中有效问卷752份, 有效率为96.41%。调查内容主要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民对当地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认知、未来预期等。

1 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文化活动多样化, 集体文化活动缺乏

1.1.1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多样化

在针对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文化活动调查中, 农民的选择不再是集中看电视、看书、看报和打牌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前几年相比, 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所占比例正在下降。2008年与2012年农民日常文化活动的比较结果见表1。

%

同时,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方式逐渐多样化, 上网、文化表演等形式逐渐活跃, 农民参与比例接近10%, 与往年相比有很大提升;唱卡拉OK (歌舞厅) 、跳舞或健身活动等新潮的文娱活动也逐渐渗入到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相对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中, 老年群体的参与度较低。虽然他们的空余时间相对于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更加充裕, 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被调查的村庄很少设立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群体平时的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晒太阳、看孩子。调查结果显示, 有24.49%的老年人平时的活动就是在家帮儿女们带孩子。与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不同, 老年群体偏好戏剧、历史类节目, 但是能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娱乐节目比较少。

1.1.2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除了个体性文化活动, 集体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但与往年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还在不断多样化, 文化下乡活动、各类演出、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均有涉及, 具体见图1, 其中农村露天电影是农民一项比较重要的文化活动, 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也占很大比例。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农民集体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的。通过调查发现, 农民对文化下乡活动的满意度不高, 不满意的比例高达43.6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主导的集体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虽然集体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但是内容空泛或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开展活动的频率小, 这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原因。

1.2 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封建陋习普遍存在

由于现代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 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或节日感兴趣的农民群体逐渐减少, 尤其是青年群体。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83.58%的农民感觉村里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 青年群体缺乏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关注度。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庙会活动的开展频率正在减少、农民参与度逐渐降低, 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如今的庙会活动缺乏特色, 无法激起农民参与的热情。除了春节、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呈萎缩趋势外, 传统的民间工艺技术的保护和继承也受到很大冲击。

在问到“你村里赌博的人多吗?”时, 仅14.08%的被调查者表示本村“没有赌博现象”。在参与赌博的群体中, 数量最多的为中年男性, 占46.86%;其次是中年妇女, 占20.71%;再者是老年人, 占14.85%。其中49.72%的农户认为, 形成赌博风气的原因是村里的娱乐活动太少;30.03%的农户认为, 赌钱玩着刺激、有意思;20.25%的农户认为, 玩牌赌钱比较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

调查算命等迷信现象时发现, 有一半的农户表示自己算过命, 被调查者表示一般在家里有病患、子女订婚或结婚、给新生儿起名字、家里孩子考学等情况下去算命。调查数据显示, 95%以上的农民每次花费在10元以上;其中花费超过30元的被调查者超过30%;更有甚者, 个别村落的著名“大仙”、“天师”等单次收费超过100元。这说明当前农民对算命的信任度很高, 且愿意在这一件事上花费金钱。

1.3 婚丧嫁娶民俗衍生出新型文化产业

婚丧嫁娶是家庭中的大事, 对于农民来说尤其重视, 现今专门服务于婚丧嫁娶的民间乐队就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文化产业。调查结果显示, 78.88%的村民表示婚丧嫁娶时会请民间乐队来助兴表演, 而且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乐队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如唱戏、歌舞、相声小品、二人转、魔术杂技等, 其中农民请的最多的是唱戏表演和歌舞表演, 分别占34.37%和30.48%。

在调查民间乐队花费情况时, 被调查者的支出存在差别。94.92%的被调查者表示花费超过500元, 且在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区间比较集中, 所占比例分别为27.08%和27.93%, 这一情况说明农村在婚丧嫁娶上聘请民间乐队的投入并不小。

1.4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电视、手机仍然是农民家中主要的文化设备, 二者占67.88%的高比例;其次是影碟机, 占15.53%;受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自身收入的限制, 电脑、数码相机等相对高端的硬件设备在农村家庭中的购买率较低, 电脑占11.20%, 数码相机仅占5.4%。

在调查村镇公共文化设施时发现,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如有线电视安装、网线铺设、广播站、体育场地、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广场、报栏及户外健身器材等, 但并未普及。对于村子里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 56.65%的农户表示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 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1.5 农村文化队伍年龄大、人数少、技术低,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在调查文艺队伍建设情况时发现, 文艺队伍中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队伍的规模不大, 大于20人的队伍仅占14.23%。在文艺队伍的专业技术方面, 专业人员较少, 仅占7.48%。针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性方面, 被调查者年龄越小, 热情度和积极性越低, 30岁以下的农民仅有21.67%表示愿意加入。综上所述, 河北省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处于基础阶段, 文化工作者专业技术不高, 数量不多, 年龄偏大, 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建设。

2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宏观经济政策、个人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其发展,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之上, 从政策、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及区域位置等方面着手, 利用交叉列联表方法, 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对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

2.1 政策因素

由分析以往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可知,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文化建设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 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下放到基层落实不了。原因如下:首先, 从政策方面, 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仅仅是纲领性的总体计划, 并不具体且不详细, 导致基层政府不知如何开展文化工作;其次, 从政府工作人员方面, 对落实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审批、考核等制度不明确, 许多文化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后仍然是农民身份, 客观上打击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以上两点说明河北省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应继续深化、细致文化建设工作内容, 具体落实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

2.2 经济因素

选取民间乐队的花费情况作为列变量, 且其花费为单次聘请乐队支出额, 选取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作为行变量, 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发现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关系较复杂, 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 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情况的交叉列联分析结果与本次调查预期的结果不一致。大多数农民在聘请民间乐队上的花费处于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范围内;家庭收入水平“中等偏下”, 乐队花费超过2 000元的也比较集中, 且高出“中等偏上”家庭近5%。这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的家庭在婚丧嫁娶场合更加注重形式, 喜欢大操大办;而相对收入水平偏高的家庭并不太在意, 认为没有必要消耗过多的金钱。

2.3 区域因素

河北省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同, 区域因素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影响。地理位置离城市越近, 农村大学生愿意回村就业的比例越低, 山区的被调查者表示, 村里的大学生“相当部分回村就业”比例为10.4%, 而城市郊区的只有6.9%。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就业机会较多, 就业环境远远优于农村, 越靠近城市的村庄交通越便利, 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乡土情结”, 又可以在城市获得更高的就业环境;也可能是越靠近城市的村庄, 经济水平越高, 在城市就业的经济压力比山区农村的大学生要小很多。家庭地理位置与大学生返乡情况的关系见表3。

3 对策建议

3.1 地方政府应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工作思路, 将单纯追求经济绩效的工作重心转变为经济文化两手抓、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建设内容, 切实做好当地农村文化建设, 不形式化, 不做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制度, 建设农村文化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 文化建设资金除了政府划拨之外, 还包括社会筹资, 不论哪种资金都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都需要不断总结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规范人员管理制度, 调查发现, 河北省村文化干部或文化能人的政府编制得不到落实, 有的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仍是农民身份, 这一现象极大挫伤了其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队伍中大多数人是业余村民, 专业性不高、年龄还偏大;三是规范法制管理制度, 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防止出现资金挪用、贪污等现象[1]。

3.2 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差异

以年龄为划分依据, 发现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不同;以区域位置划分, 发现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和重点不同。基层领导应当根据这些差异区别对待, 解决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文化建设的结构性失衡。对于青年群体做好引导工作, 防止其沉迷网络、赌博等, 浪费青春。“由于经济条件对上网消费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对网络操作和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的影响及年龄增长形成的惯例思维对新生事物的排斥等, 农村老年群体正在被以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边缘化”[2]。老年群体的闲暇时间更加充裕, 也增加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基层单位可以针对其需求特征组织一些场面热闹的文化活动方式, 如看戏、文艺演出等, 以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地区也有其不同文化需求, 越接近城市, 其硬件设备越完善, 文化建设应注重形式、内容;越接近山区, 应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文化器材、网络信号等。

3.3 政府应鼓励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基石, 大力推进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乡村是民俗文化发源地,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民俗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发展至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 要加以保护。要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内涵, 不仅是“文化遗留物”, 更是当下活生生的文化现实, 发展当地民俗文化不仅要传承历史, 更要使之成为一项可获得经济效益的“阳光产业”, 为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3]。

参考文献

[1]董焕敏, 张霞.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以苏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2, 34 (9) :74-77.

[2]王见敏.基于农村居民秉赋视角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来自湖北省A市L镇的实地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4) :76-88.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篇8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日志 篇9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与文明建设,以党的九十寿诞为契机,我们进行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力推中原崛起”为主题的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队员们带着“五四”的热情和“关心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之社会重任来到西王镇,冒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草莓种植的详情和所遇到的技术困难,还用此次社会实践之前募捐来的资金,采购了一此学习用品捐赠给西王小学,于7月9日又专门搭车到当地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队员们的进取心、爱心与爱国精神让人深深感动。

7月4日,团队来到了调研地—冀州西王镇,实践队首先到西王小学进行了爱心捐赠,该小学校长赵瑞勤和镇政府的李组委的赞赏和感谢。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繁荣昌盛不竭的动力,所以,孩子们的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太原科技大学的社会实践代表队深切的认识到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因此在调研开始之前实践队向社会各界发起了爱心募捐,并借此次机会把大家的爱心带到了西王小学,希望能够对这里的基础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7月6号上午,实践队员就合作社的相关问题与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了近三个小时的深入交谈。在双方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了解到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政府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一些扶持政策和实行情况。

下午,尽管天气燥热,但队员们依然顶着烈日,进入田间地头,和正在劳作的农户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了社员和非社员对于合作社的一些认知和看法,以及合作社对于内部社员能够享受到的种植成本优势,销售价格优势,利润最大优势。同时还在农户的眼中看到了他们对于合作社发展前景的期冀。

7月7号早上,全体队员对于昨天的工作进行讨论汇总,交流并记录了一天所调查到的现象和问题,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团队接下来的入户调查的主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改进。

7月8号团队走访农户,与他们面对面交谈,更深一步地了解代庄草莓基地的观光农业发展史、前景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宣传河北省惠农科教信息,希望能解决农户在种植草莓以及其他农作物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农户更好的种植农作物带去便利,利于农村的发展,也更利于把科技知识传播到农村,为农村的发展作铺垫。

上一篇:燎原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下一篇:与早安有关的励志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