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2024-08-24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共12篇)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篇1

色彩作为美术的传达媒介之一,其强烈的视觉直觉效应,使它在美术学科艺术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美术》学科艺术教育功能,加之良好的色彩素养需要从儿童时期就得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所以,色彩应该及早用于美术教学,并要把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贯穿到一系列的课业训练之中。为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艺术教育特色,探索色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辐射作用,在色彩的教育教学方法上,我们做了一些教学实验研究。

一、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系统地增加色彩理论知识

从中学《美术》的整套教材来看,关于色彩的知识显得较为凌乱,教学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色彩知识从前到后跳跃幅度较大、难成体系,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这样,尽管色彩也是中学美术的教育重点,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其应有的教育潜能却很难体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教育效果。因此,要提高色彩的教育效能,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就要利用其可用的材料,补充其不足。

比如第一册《基础图案》教学单元,教学重点是图案的形式法则、造型方法和构成式样,虽然色彩也是图案造型的重点要素,教材上提供的图例也有丰富的色彩,但教材的文字内容既没有提及色彩在图案造型中的变化规律,也没有点出色彩在传达艺术美感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从表面看,学习图案造型只要学会或了解了图案的形式、造型途径、构成式样就达到目的了,却忽略了如果没有色彩,图案造型的艺术美将难以体现,《基础图案》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基础图案》对于中学生而言,了解其艺术形式、体味其艺术美就可以了,具体的造型方法、构成式样等知识都较为枯燥,而且难度较大,学生不必一一掌握。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依靠教材提供的图例之外,补充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案应用实例,如图案在服饰、工艺品、家居装饰、家庭用品、饮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色彩在图案造型中是如何应用的,不断变化的色彩对图案形式美感的影响,用事实说明色彩在图案造型中的艺术作用,既能反过来帮助学生领悟图案艺术的形式美,又可为下一步装饰色的教学奠定基础,以完成教材在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教学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并列的位置。色彩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双基”教育一向是重点。实际教学情况是,受客观学时和学生美术素质的限制,如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项齐头并进,最后的教学效果明显两项都抓不好,尤其是色彩的教育教学。

由于色彩对视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对儿童而言,色彩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初印象,好的色彩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色彩有理由最早用于美术教学并贯穿始终。目前美术教育现状是关于色彩的教育明显不足,从小学到初中都存在这种情况。为了弥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得到较为丰富的色彩教育。

1.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方面的教育

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色彩素养。俗话说见多才识广,在被动刺激下,人能够产生强烈的色彩印象。于是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依据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色彩图例,带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色彩,指导学生使用各种色彩媒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和用色能力。色彩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感受色彩美、鉴赏色彩美、再现色彩美、创造色彩美,使他们自觉地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2. 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

色彩教育重在意识教育。施教过程中,思维训练的价值要大于色彩知识教学本身。良好的色彩意识能启迪智慧,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色彩意识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点明书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对比色、冷暖色等,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自然中、艺术作品中、社会生活中感觉色彩的存在状态是千变万化的,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训练他们的色彩意识,并促进色彩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3. 在增进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教育

色彩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离不开色彩。色彩的变化无穷无尽,微妙而神奇,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无限的联想空间,而且能使他们产生创作冲动,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

艺术与艺术之间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管是什么门类的艺术,它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目的都是传达“美”。色彩本身就是美的使者,能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象化成美丽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学生任意联想画面,最好把联想的画面画下来;摘一段《语文》书上的散文或者朗诵一首诗,如朱自清的《春》、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等,指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意境创作插图。这些做法,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又可以巩固他们的色彩知识,锻炼他们实际应用色彩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表明,色彩教学切忌死板,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培养他们良好的色彩意识,塑造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其已有的艺术发展水平上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完善《美术》学科的艺术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篇2

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导下,分别由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组成的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群众组织。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协会工作的宗旨,也是协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如何发挥协会的各项功能,切实把服务作为协会工作的主线,寓服务于管理和教育之中,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每个协会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索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协会的凝聚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私营会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会员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准、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给协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提高广大会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协会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开展党建活动,做到政治上关怀。协会要紧紧围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中心开展工作,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广大会员,使他们重视自己的政治生命,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一是要加强党建工作,确立党在个体私营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个私协会必须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并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各分会要成立党支部,注意把那些优秀的个体劳动者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在会员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已经在私营企业中建立的党组织应当尽快纳入协会党委的领导之下;要通过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党的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二是要积极为个体私营劳动者争取政治地位。要注意发现和培养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中的典型,并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劳动模范的名额,不断提高广大个体私营劳动者的政治地位,促进其提高政治觉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协会要结合个体私营企业的特点,紧跟形势,因势利导,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会员的职业道德,使其诚实劳动,守法经营,优质服务,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活动,逐步消除社会对个体私营者的偏见,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

充分发挥仪式的教育功能 篇3

开学典礼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大好时机。如何充分发挥开学典礼的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笔者主管的几所学校,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不一样,但都撤掉了主席台,典礼由孩子全程主持,注重了对开学典礼教育价值的追问和追求。

比如,结合今年抗战纪念日的阅兵仪式,我们希望引导学生“鉴往知来”,所以组织了一场以“铭记历史,心向祖国”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其中,有奖竞答环节将典礼推向了高潮。事先设计的关于抗战知识、二战常识、阅兵式上的亮点等问题,因为有书籍、学具等小奖品的刺激,孩子们竞相抢答。原来,在开学典礼之前,这些竞猜环节均已全校公告,各班级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此活动,给小学生普及了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常识,渗透了“拒绝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自小就感知:越理想就得越现实,越是追求和平,就越是需要有实力。

而另一所学校,因为整体搬迁,在新校区的首个开学典礼应如何进行?经过深思之后,我们决定围绕“认识新校园”组织今秋的开学典礼。典礼上,每个孩子写一张寄语,表达自己对新学校的期望,分别在班级和学校展示出来。每个孩子的卡片背面都印有一张校园某个角落的景观图,与同伴一起“按图观景”,并在观景的过程中“收获”奖品。

还有一所学校,是新建校,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新生,所以围绕“认识同伴”策划组织开学典礼。仪式上,教师装扮成喜洋洋、大灰狼迎接每一个孩子,并一一拥抱,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都非常重要;所有孩子在父母或老师的引领下,走过红地毯,体验“我是学校的主人,我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每个孩子手持开学护照,现场结识五位新伙伴,并在一周内要结识十位新伙伴和一位新朋友。

开学典礼,要少一些程序化的仪式,多关照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办好开学典礼,让孩子向往美好,心向学校,依恋学校,期待上学。

少一些宏大的开幕仪式,多一些隆重的颁奖典礼

如今,大家往往十分注重活动的开幕:请重量级人物到场、讲话、揭牌,甚至不惜重金来一场高大上的歌舞表演。学校也比较重视盛大的开幕式,比如“科技节开幕式”、“体育艺术节开幕式”等等。这本无可非议,但这些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谁呢?无疑应该是学生和老师。这样的开幕式,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地位在哪里?活动价值在哪里?

笔者主张开幕式应尽量从简,但是各种颁奖典礼、表彰仪式应尽可能搞得轰轰烈烈。比如很多孩子获奖了,学校要尽量将颁奖仪式搞得宏大、庄重一些,请家长、班主任、老师给孩子逐一颁奖。有时甚至可征求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确定颁奖嘉宾,有孩子选择同伴、好友、亲人来学校为自己颁奖,学校为其一一摄影留念,也可将颁奖场景的照片放大张贴在校园里的醒目位置。

在我们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的结业式,孩子们就会评出各类奖项,每次颁奖需要大量时间,我们也坚持让每个孩子一一领奖。哪怕耗时长一点,也尽量让每个孩子上台领奖,让孩子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体验。我们倡导家长盛装出席孩子的每一次“重大活动”。

哪怕是每次的临时性奖励,我们也尽量安排在升旗仪式、课间操等全校性集会时发放。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孩子们的颁奖仪式呢?目的是积累孩子们的成就感。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更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断地累积孩子们的成功体验,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激励,可以激发自信,促使他们努力向着更大的目标奋进,由小成功逐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多种功能 篇4

一“、智慧树”:指明写作方向

优秀的评语就像一棵智慧树, 把智慧之果送给孩子们品尝, 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 指明写作方向。

学生小王在一篇作文中记叙了自己和伙伴约好周末去骑车远足, 结果伙伴们全都爽约的事。此文文从字顺, 但写法过于简单。我在评语中建议:“孩子, 你还记得我们不久前学的《桥》吗?它有两条‘线’:一条线写老汉组织人们过桥, 一条线写雨势的变化突出情势越发危急。”我和小王讨论后, 明确了修改方案:一条线写自己怎么等同伴, 另一条线写天气的变化。修改之后, 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明起来, 情节更加生动, 更好地表达了“守信”的主题。

二“、育人园”:导正写作取向

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方面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班上有两个孩子起了争执, 阿培一气之下把小马的乒乓球拍摔烂了, 后来赔了小马60 元钱。第二天, 小马爸爸让小马把钱还给了阿培。

小马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作文, 但从文中我隐约感觉到, 小马还有犹豫和不情愿之意。我找小马谈心, 给他讲了六尺巷的故事, 并在他的作文后写道:“我很欣赏你爸爸的做法, 这样的特殊‘作业’, 一定会让你铭记一辈子的。小马, 你有空多品味一下‘千里来信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诗句的深意, 相信你会体悟到爸爸的良苦用心!”后来小马把作文修改了一下:“还钱后, 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赞赏的目光落在我身上, 我感觉浑身热血沸腾, 充满了自豪感。这时, 我才明白, 爸爸是对的!”

三“、放大镜”:增强写作信心

评价者要尽力发掘作文中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如有个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笑着笑着, 豆大的泪珠却从我的脸上滑落, 留下淡淡的痕迹, 笑声也变成一种哀怨的抽泣”。我批上:“你的描写让我分明感受到了你的心在滴血, 画面感太强了。”这样的评语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除了语言运用, 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找优点, 如写作顺序、篇章结构、写作态度等。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不断受到激励, 提高写作水平。

四“、靶心矢”:指出写作问题

我觉得评语要像正中靶心的箭矢, 切忌千篇一律。例如, 有个学生写了《“然”班级》,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用“然”组成的成语串起整篇。有位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一看题目, 就吸引了我, 忍不住往下读。再往下读, 不管是‘然’老师, 还是‘然’同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笔描写, 都‘一目了然’。我很钦佩你知道这么多‘然’。但也要注意, 这样的文章, 可以偶尔为之, 如果经常写, 就会陷入文字游戏, ‘枉然一场’, 本末颠倒。”这样的评语, 就是在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之余, 有针对性地提醒小作者不要过多在文字上纠结, 避免误入写作歧途。

五“、开心果”:唤起写作兴趣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读生动有趣的语句。幽默风趣的评语, 学生会竞相传阅, 哈哈一笑之余, 唤起写作兴趣。

学生小诗写了一篇 《孟浩然成名医啦》的作文, 讲述了爸爸问四大名医是谁时, 他和妈妈张冠李戴乱说一气的有趣事儿。文章刊登在班上的《作文周报》时, 我的评语是:“好险, 好险!好在小诗同学没有问我‘四大名医’是谁, 要不然我说出‘李白’‘乔布斯’这样的答案来, 教室的屋顶岂不要被同学们的笑声掀翻了?读了这篇文章, 你是不是也有回家考考爸爸妈妈‘四大名医’的冲动呢?”我把评语念给小诗听, 她听了, 咧着嘴, 乐得合不上了。

充分发挥党校的功能和作用 篇5

一、党校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重要历史责任

始终把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放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首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党校作为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党的重要理论阵地,负有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和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历史责任。

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我们党对先进性建设的自觉意识和先进性理论的不断推进上。

党的先进性,还突出表现在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上。重视和发挥党校阵地作用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8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党校事业的发展历来同党的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息息相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从干部教育培训抓起,从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成立55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新疆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培养大批各民族的共产主义干部的指示,新疆分局开办了地方干部训练班(自治区党校前身)。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全疆各地开办各级各类干部训练班25个,培训学员3661人。到1952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新疆干部总数从27000多人增加到47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从3000多人增加到29500多人,为新疆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自治区党委连续几年在自治区党校举办地厅、县处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近万人次。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区各级党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教学,使党校的阵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加强。实践表明,党校应当而且也必须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责任,这是由党校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决定的。

二、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强化党校功能和作用的重要契机。根据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全区党校系统认真扎实地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做文章,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党校的作用。

1、强化党校办学的新理念,从办学方向上体现先进性的要求。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形势特别是培训目标的变化,制定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加强队伍和学科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等八个方面的整改措施,并作为长效机制确定下来;拟定了校(院)“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进一步牢固树立了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为学员和教职工服务的意识,使办学宗旨和方向更加坚定,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对党校在先进性教育和先进性建设中的责任更加明确。

2、优化学科布局和队伍结构,从学科和队伍建设上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培育优势,体现特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重点发展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区域经济、政治学等特色强项学科。加大了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从而强化了党校在先进性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主体条件。

3、加强社会调研并形成合作交流机制,从学风上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发展、乌昌经济一体化及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等重大举措,组织主体班学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有关地州和县市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到高等校、科研单位考察,建立了学员和教员科普教育基地及实习调研基地。与有关地州协商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开展了合作项目研究,选派了一批青年干部和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创造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风的浓厚氛围。

4、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先进性的要求。积极推进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结合的培训转变,在教学中突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贯彻党章等内容,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及其实现形式,强化了学员管理、考核和党性锻炼,为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必要保证。

5、加强先进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从科研重点和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功能上体现先进性的要求。2005年8月,我们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党校系统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其中一些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具有超前性,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进入了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大型调研的方式,带动地州、县市党校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开展了科研工作。

三、发挥党校阵地作用的思考

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也不断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内涵。为了不断推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党校自身的职责,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首先,要始终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使党校在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在前列,站在先进性理论研究的前沿,成为保持党员和领导干部先进性的重要基地。

其次,要进一步把握党校教育规律。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校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提高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科学理论和践行党章的能力。

第三,要进一步探索干部成长的规律。不断强化学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第四,要进一步发掘研究理论和总结经验的功能。通过领导干部培训和调研,推动先进性建设,形成实践成果;通过总结经验,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取得制度成果;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问题,注重理论创新,取得理论成果。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系列课题研究,推出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做到在党委、政府决策中能看到党校的科研成果,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宣传中能听到党校的声音,在有关部门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中能有党校的咨询应用服务,不断拓宽党校的功能和作用。

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6

一、打开文化之门,挖掘数学瑰宝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在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七巧板的流传,圆周率的得出,指南针的发明,“高斯的故事”等数学瑰宝,以及《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传世之作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然,彰显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数学+文化”,更不是数学史料的点缀,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机融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渗透数学文化,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这种文化底蕴的积淀将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一块基石。

如,“圆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研究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写道:“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上述案例中,数学文化在课堂流淌。教师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数学文化中遨游,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用心去触摸数学内在的文化本质,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有关圆的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带领学生欣赏圆形拱桥、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等生活中、人文中的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而且在欣赏的同时,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悄悄浸润学生的心田,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

二、采撷数学之美,传递怡人之情

华罗庚说过:“数学有无穷的美妙。”数学美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洁美、构图美、思想美、格式美、对称美、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数学的这些美无不展现于数学的每一个角落。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的目标就是“真”和“美”。所以,数学教学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作为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美育融进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发现与领略美,体验与感悟美,理解和欣赏美,追求并创造美,进而对数学产生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浓厚而持久的兴致。

曾看到过一节课,课题是“轴对称图形”,课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生活中的轴对称: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蜜蜂;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雄伟的天安门、埃菲尔铁塔……伴随着老师的激情旁白,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孩子们沉浸在美丽的画卷中,感受到对称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美,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越了课堂,飞向了遥远的数学世界,产生了想了解数学世界的积极情感。数学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合理运用。数学的公式之美、图形之美、推理之美、数形结合之美都值得我们采撷和展现,只要教师善于从审美心理出发,通过讲解和演示,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使数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赋予数学内容以美的生命、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享受数学展现的美,进而形成数学美感,就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三、渗透思想方法,成就思维之旅

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它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如果说数学知识是一个人的躯体,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个人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知识的数学渐渐被遗忘,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却留存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成为他们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终身受益。

一位数学老师教学“多少、大小”时,创设了森林里动物举行拔河比赛的情境。在课件呈现动物们参加拔河比赛的画面后,教师请各小组学生数一数每支参赛代表队各来了几位队员,然后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粘贴表和若干小动物图片,让学生将小动物图片整整齐齐贴在表格中。这个环节过后,教师说:“小动物就要进行拔河比赛,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助它们设计比赛方案?”学生跃跃欲试,方案一是4只小白兔——4只小猴;方案二是4只小白兔——5只小松鼠;方案三是4只小白兔——3只小熊;方案四是4只小猴——3只小熊;方案五是4只小猴——5只小松鼠;方案六是4只小猴子——3只小熊。教师将六种方案展示出来,让学生判断哪种比赛方案最公平,学生都说4只小兔和4只小猴拔河比赛最公平。于是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小兔和小猴只数一样多?”学生说:“可以把小白兔和小猴一个对着一个比。”教师给予表扬并引导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白兔,用三角形片代替小猴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小白兔和小猴一个对一个比,小白兔没有多出来,小猴也没有多出来,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比较两个物体数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对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动物代表队进行排队整理,初步渗透了统计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抓住“公平”与“不公平”这一关键问题追问学生怎么知道小兔只数和小猴只数一样多,在学生充分摆、画、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

现行教材主要是按知识结构编排,对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极限等思想方法散见于整套教材之中,而且内隐于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之中,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主观随意性很大,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外化,使有形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无形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齐头并进,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四、捕捉人文因子,收藏精神之粮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历程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听一位老师执教“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始,教师创设了大象伯伯给小动物们发奖金的情境。通过大象以不同方式发1元奖金解决了“1元=10角”这一知识难点。这个环节过后,教师穿插了童年积攒一角钱的艰辛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1元等于10角,1元里面有5个2角和2个5角等知识后,教学围绕小动物们处理奖金的方式展开,小狗把钱存进了森林银行,小猪去超市买了棒棒糖,小猴子开了一家文具店。最后教师让学生针对小动物的不同做法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同时渗透了多元价值引导。对童年的回忆,让孩子知道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通过小动物们对奖金的不同处理方式,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不要像小猪那样吃光用光,可以积少成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人格的润泽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还要充分挖掘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等教育因素,利用好德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储备,获得美好的精神收获。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教师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能为学生开拓文化视野,用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用高尚的道德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必能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充分发挥社会学科责任教育功能 篇7

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这就要求人们从学生时代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较为系统地进行培养。学校的各科教学过程中均包含了责任意识教育的成份,而社会学科尤其富含社会责任教育的素材,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功能。

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是非常必须的。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座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介入学整体性强,要把疾病的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联系到一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一个病理或实例,需要许多的挂图和板书,而这些又使用掉很长时间的课时,但学生却难以理解一些难点问题。如一个病理影像图,它需要科学的课程设计、清晰逼真的优质图像和生动变换的视觉效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难以使学生理解清楚,由于不理解,学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它可以使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的直观的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如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临床病例,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反复模拟诊病,从中体会总结,积累经验,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临床运用能力。教学的目的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病例课件所选皆为真实临床病例,学生观看这些资料时,被设计身处特定的情景中,犹如患者就在自己面前,便于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做出判断,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同学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后,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前由于有限的课时,教师难以向学生讲授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研究,而通过多媒体的课件使用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研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学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要在最短时间里,让学生接受很多的医学信息会导致满堂灌,而且大量的板书使课堂气氛呆板、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轻松状态下通过视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体验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来考察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能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评价一堂课、一位教师的重要标准。笔者通过对目前初中社会学科教材的研究,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望能引起共鸣。

一、克服隐逸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科学的奋斗观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夹杂儒家的某些基本思想,又加入了佛家尤其是禅家的一些处世观点。中国古代隐士不乏

觉、听觉同时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工作体会

介入放射学的教学着重于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认识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及理念的传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材提供的是建构知识、理念的对象,而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意境、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备课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教师的单向传播和学生的单向接受。

同时,多媒体教学需综合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但还有一部分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不太高,在课件的制作上有一定困难,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课件设计。这些不足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多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或增加自我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完美地实现和展示。

然而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上课方式大多为学生所了解的接受式教学,不容易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并用的方式进行,不要一味地依赖图文形式,需教师讲解的还需仔细讲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学颖,彭光春,王小宜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40242.

[2]沈冰奇,张翎,冼利青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影像学教学效果[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9962998.

[3]余峰彬.医学教育探索,2003,2(增刊):46-49.

[4]徐米清.医学教育,2002,(5):44.

[5]马焰,赵民,陈刚.医学教育,2003,(3):17-18.其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把隐士分为隐于市的大隐,隐于官的中隐,隐于山林的小隐。

隐逸文化有其积极的影响,如隐逸意味着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隐士们在避世的同时,非常注重学问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以丰富个人内涵等等。然隐逸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消极避世的行为,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他们以隐逸的方式把自己和纷繁的世事隔离开来,不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勇敢的气势去拼搏,遇到问题是逃避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勇于实践和创新本身恰恰是当代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如果受古代隐士的影响,稍遇挫折就放弃自己的追求,社会责任感淡薄,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而且对祖国和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应充分挖掘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励志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为民族的振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比如,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7年5月第3版第42页“辽阔的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讲“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的第三位,有广阔的海域”,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今中国的农业生产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差甚远,要赶上去,重树中国人的形象需要当代青少年的努力拼搏;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教版2007年9月第二版第58页“知识改变生活”、第61页“学习改变命运”时,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重大科技成就,科技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当今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学习对个人的发展的关键作用等,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教版2007年9月第二版第73页“追求真善美”时,着重挖掘教材中关于“不畏科研过程的艰辛、危险,居里夫人怎样为科学发现而勇于探索”,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加强纠错意识教育,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人的认知总是滞后于事物的发展进程,对真理的认识是来自对实践过程的体验,或来自于他人对真理认识之后形成体验而间接传授所得,总之它们都滞后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所以,人们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也在所难免。虽然管理者或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也是难免的,但要随着对事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来纠正错误,调整决策,以免造成产生更大的损失。

在讲《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17页“失误与挫折”时,着重强调1958年全国掀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给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例子证明了国家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然后在讲《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23页“改革开放的年代”时,着重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这些错误的纠正,包括对于在文革期间被错误批判的一批老革命家的平反等,以及这些做法对今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的积极影响。从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的优点。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知错必纠的良好品行和自觉的纠错意识,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即必须要从全党的整个历史来看,而不能把历史割裂开来单看某一片段。在整个党史发展过程中,党犯了不少的错误,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中共的功绩是主要的,中共对自身的评价是客观的,中共是有能力纠正自身错误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等,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这从哲学上看,纠正了历史唯心史观的错误;从政治上看,纠正了个人崇拜现象的错误;从思想上看,确立了党的有错必纠和能纠的形象。教育学生一个人也好,一个集体也罢,犯错误是难免的,但要有纠错的意识和勇气,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史观。

三、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科学的环境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今天,全球各国都在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出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善待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56页———“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乎全球的问题”。“目前全球有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第65页———“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27%,受其影响的人口达4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初步树立起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性认识,以及保护环境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然后再辅以案例来说明,如日本的水俣病、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等。使学生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肆虐破坏,将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最后以某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古楼兰城的兴衰。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古楼兰城建置年代不祥,约于四世纪中叶沦为荒漠。关于古楼兰的消失众说纷纭———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说法二:楼兰灭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说法三: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不管怎样,楼兰荒废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守春认为,水的减少直到消失,除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从历史上看,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楼兰古国中的漫漫黄沙,便是古楼兰人对我们无声的倾诉。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的观念。而且,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教学,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是对教育影响极大、范围很广、涉及因素多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课堂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质的改变, 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校园网的兴起和教育域域网的开通, 信息技术正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显示的多媒化, 改善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学习;其在运用过程中的交互性, 构成了信息传递与接授间相互的、实时的交流;其超文本的组织方式, 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操作, 在课堂上展示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创设情景, 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善于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 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中, 我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很短, 因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我会选用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在课堂中, 我会采取提一个问题、讲一个故事、播一段录像、放一段音乐、画一幅图画、玩一次游戏、做一个实验等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学生状态,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当然, 要创设的情境称得上成功, 必须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内心产生主动的“我要学”的动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 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 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 猪八戒犯难了, 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

此时我关了多媒体, 利用常规教学手段, 指名一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让其他学生人人动手, 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 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 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 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 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

此时我设置问题, 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 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 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 我边评价小结边开机, 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此时, 我适时把握时机, 导入新课, 这样就牢牢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栓住学生的思想, 引导他们进入思考过程。

就这样, 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了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 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 积极地投入学习, 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 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让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形式运用, 突破教学难点

我认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以一种新的理念, 打破了传统黑板教学的单调呆板, 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媒体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生动的动画及声音三维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 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循循善诱,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如反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我就用课件中的动画展现给学生, 能帮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细节,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 加深理解, 并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数学广角》———“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时,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开始研究, 课件出示两个点有且只能连成1条线段。利用课件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增加1个点, 这时候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只增加一个点, 为什么却增加了2条线段呢?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明确:增加的一个点可以和原有的两个点分别连成一条线段 (出示课件) , 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两条线段。这样, 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容易建立起一个“1+2”的连线影像。

我继续利用课件在3个点的基础上又增加1个点, 让学生明白增加的是哪三条线段。接着用课件将屏幕上演变成5个点, 引导学生思考5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线段呢?学生这时借用形象直观的演示, 很容易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 再增加1个点后, 又会增加4条线段, 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n个点能连接线段的条数。

在突破教学难点中, 我经常利用课件, 采取步步引导, 环环推进, 比起传统的教学, 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表象, 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 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 扫清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得更透彻, 学得更快更好。

三.多激发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必须用适当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热情, 并且注意力集中时, 才能进行创造性地思维。我认为传统教学的巨大习惯势力, 仍在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 窒息着人的智慧,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倡导教师要将现代科技多媒体用于教学, 这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对学生学习起到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为他们的理解创造情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 学生不易接受,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 在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 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记得我在教学《鸡兔同笼》时, 借用多媒体交给了学生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 题目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 有8个头, 从下面数, 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我在制作课件时, 先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了8只鸡, 让学生计算出脚的只数, 从而和笼里26只脚的条件产生矛盾, 得出假设的情况不成立, 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再利用动画将其中的一只鸡转换成一只兔, 这样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发现脚只数的变化规律, 得出假设的全是鸡, 利用脚的变化可以得出兔子的只数, 在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 抓住重点, 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学会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 借助多媒体的闪烁、声音、动画演示, 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启发思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层次选择, 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基于种种原因, 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形成教学中“有的吃不了, 有的吃不饱”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 完全可以突破这种现象。

实际教学中, 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好游戏的特点,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提高了课堂效率。我在计算机平台上把难易不同的题目设计成几个模块,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 选择感兴趣的练习形式。我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题时, 分三个层次设计练习题。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这样的练习,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都以高昂的激情进入下面的第二个层次“提升练习”:已知一组底高, 求另一条底边上的高。这样,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也能“吃饱吃好”, 也会给部分学生起到激励的效果,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取长补短。最后还进入第三个层次“智力题”:多个同底 (或等底) 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比较, 将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少数学生也品尝到了“山珍美味”。

我设计这样不同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 练完一个模块并完全正确后, 计算机会鼓励他进入下一个模块去练习 (像游戏过关一样) ,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个性化的练习中, 每个学生不仅能自我检测学习情况, 还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 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多使用网络, 拓宽教学视野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学生的视野也不仅限于书本的知识, 还通过上网可以搜集到很多的课外知识, 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根据我的经验, 我建议老师们, 通过多媒体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求n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时, 我利用多媒体查找, 制作了关于高斯小故事的课件: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 虽然十分聪明, 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 近似于文盲。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 工头, 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 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 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 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为 (1+100, 2+99, 3+98……) , 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 高斯9岁。这样的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多了解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王国奥妙的求知欲。

我2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因材施教, 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 既包含教学活动中老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 也体现了当前课改的核心, 即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 不断探索, 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 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 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充分发挥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 篇9

关键词:职工教育,综合功能,激励机制

职工教育是指在企业中全体职工有计划性的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职工教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的工作。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对企业全体职工进行有效的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企业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市场中参与竞争, 在其他物质商品因素相同的情况的下, 想要获得胜利, 员工的素质有着决定性因素。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 将职工的有效教育都当成是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最为重要的经营战略。

一、职工教育综合功能的含义

企业职工教育综合功能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员工进行全面以及整个过程的培养训练和教育功能。职工教育对其本身而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主要具有两方面:1.企业职工在进行教育或者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和当今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经济政治制度相互适应。这一点也是其内部规律, 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完善。对于职工的教育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有利的培训, 总体上体将职工的工作技能和潜在的生产力全面的转换成为实际生产力。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职工教育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功能;2.职工教育必须与职工的全面发展相互适应, 这便是职工教育所体现出来的外部规律。要求职工教育根据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以及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其特点, 为企业培养综合型人才, 使其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 针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职工教育有着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功能。

综合上文所讲, 职工教育的生产力功能是与全面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相关的;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功能, 则是有效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实现职工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相互统一的要求, 而与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生产力功能还是全面发展功能, 在对职工教育过程中两者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 对于职工的教育业随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企业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依旧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其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1.有些企业单位对于职工教育缺乏统一安排, 只是一味地注重独立性工作方面, 在工作中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协调;2.部分单位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上显得单一, 将计划之内的培训任务看成是重点, 而对于后期将会产生新的需求没有引起重视, 严重缺乏敏感性;3.培训中适应性的覆盖面相对较窄, 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对于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够重视;4.重视生产急需的短期效应培训, 轻视职工个性化培养发展;5.大部分企业只是重视培训工作形式上的推进, 对于有效考核和机制落实认识不足, 工作不到位。6.培训经费得不得保障, 有的单位不按规定提取职工再教育经费, 有的单位提取了教育经费但不用于职工培训, 使职工的教育培训难以落实。

上文所讲的几点问题, 从其本质上而言是对职工教育的规律性和职工教育特性缺少深刻认识而产生的结果。所以, 对于职工的有效教育培训, 我们需要将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提高, 真正实现教育为生产服务。对于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和监督以及考核协调等, 都需要联合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指导作战, 将职工教育模式由单一型逐步转变为复合型, 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

如何才能真正将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发挥, 笔者觉得首先是需要抓好落实。以下便是本人详细说明:

(一) 具体措施保持“四个同步”

四个同步主要是:1.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规划和现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与制定职工教育计划和工作安排同步;2.制订整体工作目标与制订职工教育工作目标同步;3.落实单位工作计划与落实职工教育计划同步;4.业务技术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各类培训同步。

(二) 在具体过程中整体体现

企业在工作部署上可以全面的展现出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 主要还是在工作中的各个细节中得以完全体现, 笔者总结了四点, 仅供讨论:1.总体安排统筹化。总体安排统筹化是职工教育的基本要求。2.日常培训制度化。对于职工培训工作需要建立行之有效保障制度, 保证日常培训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絮地进行;3.适应性培训系统化。主要是对员工进行短期培训, 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手头工作;4.综合功能具体化。紧紧围绕生产实际, 让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三)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职工学习热情

职工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对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各项指标都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职工教育综合功能的重要作用。职工教育部门要全面负责好考核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岗位职工进行有效的综合性评估和考察。对于一些考核不合格或者达到岗位要求的员工, 依据岗位培训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性处理, 对于表现优秀的岗位职工则需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优先晋级, 优先使用。

(四) 制定目标, 确定方向, 团结协作, 锐意进取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荣誉感, 这样才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又一个攀登的阶梯, 然而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导航。在工作中为自己寻找一个榜样, 那么职工在企业里面工作由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进行带动, 将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充分的发扬, 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 保持学习技术业务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骆伯毅.关于企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问题的思考——从拟定我厂“培训质量评估管理规定”谈起[J].石油教育.2007 (01)

[2]刁吉海, 鹏程.全国职工教育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王成[J].企业文明.2007 (10)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篇10

电教教材的使用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之一, 而不是全过程, 它不能代替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师讲解。与此相反, 只有依靠教师精心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配合,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使用电教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目的

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 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投影片、幻灯片, 能放大, 能活动, 可以抽拉、覆盖、复合, 能集中或有层次地体现某一道德观点。录音可以单放, 也可以与投影片、幻灯片组合使用, 多以分角色的配乐朗诵描述故事情节, 创设道德情境, 或提示具体事例, 暗示一个道理。录像则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 展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事实或场景, 真实、确切、可信度强。教学中使用哪一种, 什么时候用, 如何组合, 需要教师总体设计, 要有鲜明的目的。

导入新课时演示:目的是提示示例, 设置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本课学习。

讲课过程中演示:1.先演后讲, 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提供感性材料, 或介绍故事内容, 提示明理的重点、要点, 为学生认识道德现象, 理解道德概念内涵作铺垫。2.先讲后演, 演示为强化、深化道德概念内涵提供典型例证, 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3.边讲边演, 讲解融化在演示的情景中, 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创设情境, 制造气氛, 提示示例引出道德概念, 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

练习中演示, 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评价, 产生道德迁移, 以指导道德行为。

总之, 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 适时、适量使用, 切忌盲目使用。

二、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 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 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 教学气氛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生动活泼。

三、演示与教师讲解要有机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 但是, 如果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 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 留下不完整的印象, 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 不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和比较深入的思考, 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与演示结合的讲解一般有两种作用: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图像内容, 从图像运动中感知故事 (或事例) 发展变化过程,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认识, 形成鲜明的印象。2.指导图 (图像) 文 (课文) 结合, 暗示或提示图像的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通过讨论、解说、提问、答疑等,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四、把握反馈机制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 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 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 并参与心理动力, 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1]可见, 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 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 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 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这个包括他们懂得了什么, 有哪些想法, 存在什么问题。然后, 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 给予强化、拓展、延伸, 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杈”思路应给予扭转, 帮助学生排除无效信息干扰, 将思路引上“正轨”, 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识能力的目的。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多样, 有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它是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发展道德认识能力, 有时确实起到其他教材 (如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所起不到的作用。当然, 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必须与系列化教材的完整性联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11

为此,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切实转变原来的那种片面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就对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在思想文化上,是不同的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这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观念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先向学生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才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以免是学生产生疑虑。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生活实际。要同学生进行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社会实际,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具体地说,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从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培养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成为爱国家、讲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材。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他突现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种途径。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忽视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政治课成了纯粹的说教,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可以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实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的魅力。

四、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寓教育与情境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抽象的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结合课本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整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探究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东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得到答案,最终受到深刻的启发,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民主的方法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把学生看做是自己教学的小助手,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意识。以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博大精深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学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的,教师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没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代理人:杨坤

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推荐人:王铁良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篇12

一、利用补充实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序言部分, 并没有安排实验, 而作为第一节课, 应该要具备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因此, 在本节课导入中, 我安排了小魔术———三个补充实验:1.魔棒点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后, 再沾上少量高锰酸钾粉末, 在酒精灯灯芯上摩擦几下, 酒精灯被点燃。2.滴水生火。事先用脱脂棉包少量过氧化钠粉末, 用滴管逐滴加水, 脱脂棉燃烧。3.溶液变色。展示两瓶无色氢氧化钠和酚酞溶液, 再将溶液混合, 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了红色。学生首先看到不用火柴, 只用玻璃棒沾上些神秘物质就能点火, 这么神奇呀!紧接着看到水竟然能生火, 只知道水能灭火呀, 化学真的这么神奇呀!当看到两种无色透明的“水”混到一起竟然出现了那么鲜艳的红色时, 大家都沉浸在化学的神秘中, 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激起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补充实验, 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特点以及初中化学的基础性等因素, 在教学中, 教师反复强调、解释一些知识点, 仍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或难以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补充实验, 发挥实验的直观性与解释性, 突破这些教学难点。

1. 开展主题实验探究课

在新课程中, 大力倡导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 通过与同学间合作、交流、讨论, 来享受探究的乐趣。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主题内容的实验探究课, 具体内容如下:

(1) 多功能瓶使用的主题实验探究课

对于多功能瓶的使用, 教材中没有涉及, 在考试中又经常被考查到, 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在第二单元完成后, 进行这一主题内容的初级实验探究课, 在中考总复习时进行综合实验探究课。

初级实验探究课中,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首先是一个瓶的探究, 然后是两个瓶连接的探究, 最后是三个瓶连接的探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 即课前留部分作业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猜测实验现象, 课上实验验证。部分实验如下:

(1) 从a导管吹气, 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 (2) 从b导管吹气, 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

从a口吹气, A、B瓶的现象依次是什么?为什么?

从a口吹气, 两套装置中A、B、C瓶的现象依次是什么?为什么?

一堂课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的同学在吸气过程中, 喝到了水, 更加深了印象。

综合实验探究课中, 我们选取个别实验探究题进行课上实验。如下, 首先让学生猜测双氧水滴入锥形瓶后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再进行实验验证, 最后相似的题目学生再完成几道, 以加深巩固。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及实验装置的主题实验探究课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原理,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可获得二氧化碳的反应, 因而有必要在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安排了实验原理的探究课:给学生提供试管若干;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钙、碳酸钠、大理石等实验药品, 水垢、鸡蛋壳自备, 进行反应药品的探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教材中仅涉及了固—液常温型的简单装置。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 能力上要有所提升, 因此, 我安排了发生装置的探究课。

给学生提供仪器与药品:实验室常用仪器、带玻璃珠的U型管、漏试管、带孔的小药瓶;石灰石、稀盐酸、石灰水等, 自主设计部分实验发生装置如下:

通过这两节课的探究活动, 开拓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加深了对装置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提升了已有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从而较好地应对中考考查时的实验设计。

(3)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主题实验探究课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到底反应能不能发生, 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问题, 我们在第十单元常见的碱的性质后安排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探究课。一方面对学生原有的实验装置设计进行巩固与提升, 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角度的设计。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设计了20多种方案, 展示与交流环节进行了25分钟还意犹未尽, 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列出几种装置:

以上是利用压强变化产生了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发生。第二种方法是验证生成物, 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通入石灰水或直接加入石灰水。

2. 巧用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类实验, 充分利用好对比实验, 能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含杂质物质的处理上,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难以体会石灰石和碳酸钙、生铁与铁粉的本质区别, 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对比实验:

(1) 观察碳酸钙与石灰石的颜色与状态

分别向等质量的碳酸钙和石灰石中加入足量的盐酸, 对比产生气泡的快慢, 观察最终形成的溶液与剩余物。

(2) 分别向等质量的铁钉和铁粉中加入稀盐酸, 观察最终形成的溶液与剩余物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确实看到杂质的存在, 充分体会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本质区别。

在物质溶解性的了解上, 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组对比实验:

(1) 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

(2) 相同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溶解情况比较。

将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分析, 便于学生的理解。

3. 发挥实验直观性, 解释实验原理

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高中及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制取NO2气体, 使得气体的收集装置形象、直观, 学生不但能观察到密度大的红棕色NO2气体逐渐地将无色的空气向上排出, 体会到排空气法, 而且将NO2通入水中时, 红色的NO2转变为无色的NO气体, 确实看到气体与水的反应, 因而不能采用排水法来收集。

三、开发家庭小实验, 延伸课堂学习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完成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的家庭小实验, 不仅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 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我在教学中, 开发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如, 阅读纯碱、发酵粉、泡腾片的说明书, 从中推测其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 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又如, 波力海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煮鸡蛋, 体会放热反应。又如, 厨房中的物质鉴别问题:在厨房中, 如何鉴别食盐和蔗糖, 如何鉴别食盐和纯碱, 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菜刀为何会生锈, 如何除锈, 长期使用的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如何除去, 这些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性, 化学对生活的贡献, 充分体现了“化学从生活到实验室, 再从实验室回归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民文化与公民参与下一篇:早期肿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