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精选12篇)
充分发挥 篇1
苏教版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编者几乎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配有插图。 插图是课文的“ 第二语言”, 可以对课文内容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这里的文本对话指的不仅是课文内容, 而且还指课文中的插图。 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是具有语义关联性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对课文插图进行发掘运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基于插图情节, 保障说的效度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插图, 往往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了生动的情节场面, 因此, 我们要善于对插图中的情节进行充分挖掘, 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1.借助插图情节, 激发说的兴趣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直观化的课文插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课文插图中的生动情节,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例如, 《 雨点》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所配的插图是对雨点落到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描绘, 并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情节进行了生动刻画。 在教学中, 笔者基于插图中描绘的情节, 出示了“ 雨点落在 () 里, 在 () 里 () ” 这样的句子, 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看到插图中可爱的小雨点, 就会产生说的欲望,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生动的课文插图进行说话练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而且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2.借助插图情节, 推进说的深度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还不大, 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 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表现出浅显性和表面性。 而课文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说明,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课文插图来推进学生说的深度。
例如, 在《 狼和小羊》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围绕“ 狼要吃小羊”的情节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如果只是基于课文中的内容, 就不能够对狼想方设法找借口要吃小羊这个情节进行有深度的说话。 这篇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则是对“ 狼要吃小羊”这一情节的描绘。 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这幅插图进行说话练习。 通过观察课文插图, 学生就能够在说话的过程中表现出狼的凶恶与小羊的可怜, 也明白了狼一会儿说小羊弄脏了水, 一会儿又说小羊在骂它, 都是在为了吃掉小羊找借口。 这样, 学生就能够对课文进行想象性拓展, 从而让说话练习有深度, 也深刻理解了课文。
二、放大插图细节, 推进读的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匹配性是十分强的, 特别是一些插图中的细节, 往往是对课文内容最好的说明。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将课文插图中的细节进行放大, 从而推进学生对文本品读的深度。
1.借助插图细节, 理解文本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言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 教师可以巧用插图, 因为插图中的一些细节能够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深刻。
例如, 《 美丽的丹顶鹤》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中有“ 引吭高歌”这个词语。 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 学生往往不能够理解得很到位, 而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则对丹顶鹤“ 引吭高歌” 的细节进行了描绘。 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这幅插图, 然后提问:“ 同学们, 你在这幅插图中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有一名学生说:“ 我看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还仿佛唱着嘹亮的歌儿。”此时, 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对丹顶鹤“ 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情景进行想象, 然后再让他们说一说“ 引吭高歌”的意思, 这样, 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很到位了。
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细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能够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从而让学生的文本阅读走向高效。
2.借助插图细节, 感知文本意境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背后蕴含的意境进行感知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 学生才能把课文读厚。 文本意境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含性, 并不能直接地被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捕捉到, 而课文插图中的一些细节则是文本意境的有效体现。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的细节来感知文本意境。
例如, 《 北大荒的秋天》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文对秋天的北大荒的风光及丰收时的景象进行了描写, 作者通过文本语言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北大荒的秋天的丰收图, 可谓是意境深远。 在深入解读课文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对北大荒十分陌生, 所以对于课文中描写的“ 大豆摇铃千里金”的丰收景象, 如果只是通过阅读静态的文字, 是很难体验到的。 这篇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对北大荒秋天“ 大豆摇铃千里金”的刻画。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就引导学生对这幅插图的细节进行观察, 让学生将插图中秋天的画面印在脑海中, 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对文本意境进行感知。
三、补充插图空白, 拓展写的广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可是, 现在多数学生怕写作文,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都人为地将读与写割裂开来, 使学生的写成为了无本之源。 其实, 在苏教版教材中, 有一些课文插图是留有文本空白的, 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课文中的插图空白进行补充, 这样, 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写的广度。
例如, 《 林冲棒打洪教头》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文以“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为题, 但是对林冲是如何棒打洪教头的情节没有进行详写, 只是通过“ 洪教头措手不及, ‘ 扑’ 的一声倒在地上, 棒也甩出老远。 众人见此情景, 哈哈大笑起来”进行简单描述, 课文中的插图也没有描绘出林冲与洪教头是如何打斗的, 给学生留下了空白。 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对插图中林冲与洪教头这两个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仔细观察, 并且在观察他们的表情与动作的基础上对两个人打斗的情景进行想象, 并且让学生用笔写下来。 这样, 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并进行了补白练笔, 从而让读写相得益彰。
总之, 教材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是融为一体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课文插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要充分挖掘出课文插图所蕴含的说、读、写的语言功能, 要凸显出课文插图的语言张力, 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练习。
充分发挥 篇2
沙市完小骨干教师管理
一、骨干教师基本情况及现状
目前我校总人数27人,长沙市级骨干教师2人,浏阳市骨干教师3人。其中名教师1名;市教学能手2名;市教学新秀 1名;还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3人。
作为骨干教师,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吸纳,敢于实践,是先进教学理念的承接者和传播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者。
二、具体做法
学校十分重视骨干教师作用的发挥,把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发挥其作用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1、选用骨干教师担任学科引领者
由于骨干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和引导作用,所以我们选拔责任心强、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导主任、学科组长,带领学科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教学经验,负责备课、听课、作业检查等日常教学工作,并让骨干教师承担专项研究任务,组织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由于他们业务过硬,工作认真,处处能
起到带头作用,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使我校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2、聘用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师傅
近年来,在我校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较多,要让他们独挡一面,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时间的锻炼。我校建立了“蓝青工程”制度,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徒结对后,师傅要指导徒弟的日常教学,带领他进行教学研究。
3、推荐骨干教师上公开课或示范课
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他们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教学智慧的展示。能够给广大教师以思考和启迪。每学期我们都安排骨干教师上公开课,上课者全力以赴,听课者积极踊跃,可以说每次开课对于上课者、听课者的教学水平都是一个提高。
4、举办骨干教师经验汇报会或专题讲座
骨干教师成长的历程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又因为他们就在广大教师的身边,因此把他们的经验、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更亲切生动、令人佩服。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作经验汇报或专题讲座,形成了我校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了广大教师向高层次的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优质资源优势,建立起王霞飞名师工作室。按照学校拟定的名师工作室工作条例,建立更为明确科学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有目的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层次优秀教师培养工作。由名师王霞飞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水平,也形成了浓厚的研
究氛围,促进了教师向教育、教学的高层次发展。不仅提高了本校教师培训的工作水平,也承担起其他兄弟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发挥了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5、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由学校各科骨干教师精英组成,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多方位指导,加强榜样引路作用。同时对学校组织教师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审、意见反馈,指导老师撰写论文的一些要求和方法,使老师们学会总结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提升,提高自身撰写论文的水平。
总之,我校骨干教师能立足自身岗位,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着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他们对周围的辐射引领作用,以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声誉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1、各个学科骨干教师分布不平衡,有的学科缺乏像“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这样更高层次的引领者
2、极个别骨干教师躺在荣誉上停滞不前
极个别骨干教师把荣誉称号仅作为个人的荣誉,时间一长呈现懈怠之势,对自己不再有更高的要求,躺在已有荣誉上停滞不前。
五、针对出现的问题,我校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根据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的需要,以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继续让培养对象与骨干教师结师徒对子,签订师徒合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做到教育资源共享。以青年教师为培养重点,传、帮、带、教责任到人,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在教师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的过程中,对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定期辅导或跟踪指导,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及引带作用,使培养对象从骨干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教育科研的经历及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增强其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其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各项制度
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的首列,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有中心,有重点,将有关目标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方案,尤其是在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使用等方面,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为促进教师尽快成才,使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学校将根据教师自己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进行严格考核大力表彰先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同时要求教师建立个人档案和信息资料库,对照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升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篇3
一、轰轰烈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1、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在学校党支部和校长室的领导下,在各科室的配合下,学校工会从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出发,认真研究青年教师队伍特点,选择符合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热点问题,轰轰烈烈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3月11日下午,我校邀请教育局原人事科长程宏衍老师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专题讲座,教育全校青年教师既要“脚踏实地”,认真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又要“仰望星空”,加强理论和经验学习,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步伐。5月4日中午,学校团支部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号召全校青年教师“激扬青春,奋进‘五四’”,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10月19日下午,我校邀请特级教师周建新校长作“教育,我们追求什么”专题讲座,拓宽青年教师教改思路,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理念,树立做智慧型、全能型新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人生追求。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使我校青年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了他们为教育事业不懈追求的工作激情。
2、围绕市局要求开展师德师风教育。2011年是教育局开展文明行业创建的关键年,我校围绕这一重点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首先是专题讲座引导。前面有叙述,此处简略。其次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双周三下午3:40- 4:40是全校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围绕创建文明行业展开,要求平时有摘录,期末写心得。再此是开展了师生文明用语的征集和师德师风征文的评比。经过校内评比,择优推荐参加市局评比,一人获二等奖,两人获三等奖。最后是做好年末师德师风考核。师德师风考核涉及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要求,严肃对待考核,认真组织考核。通过学生测评、家长测评、同行测评汇总结果。坚持行政把关的原则,既不让考核流于形式,又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
二、扎扎实实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我校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扎实实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要做了三项工作。第一,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工会主席参加每周五的行政例会,了解学校工作开展情况,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工会具体工作写进学校一周工作计划,工会年度工作写进学校工作计划。第二,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学校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离不开工会的有效监督。在学校党支部和校长的关心下,工会认真行使校务公开监督权,规定教师关心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在学校网站和公示栏内公开,接受全校教师和社会的监督。第三,发挥教代会作用,让民主管理深入人心。2011年度,我校共召开召开了三次教代会,分别进行了学校教技副主任竞选、教导处副主任竞选和校长民主测评。这是我校民主管理学校中的大事。竞选做到事前公开,竞选公正、事后公示。实践证明,通过竞选的三位学校中层得民心,有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三、和风细雨推进学校民心工程
工会把民心工程做成暖心工程,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主要做了四项工作:第一,为在职员工过一次生日。工会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在每位教职工生日前送上一张生日蛋糕卷,在生日当天发一条短讯祝福语。第二,为退休职工过一次老年节。今年,我校邀请全校57名退休教师在重阳节到校,安排专人接送、安排专人招待、介绍学校发展情况、为70、80岁的教师送上生日蛋糕、为他们提供了叙话的平台。第三,及时探望困难职工、伤病职工。平时,只要有教职工住院、开刀,工会都会及时前往探望,把学校和组织的温暖及时送到。我校困难职工唐月芳患有糖尿病、肾衰竭,长期在家养病,家庭经济拮据。为此,学校工会在今年的春节、五一、教师节多次上门探望,带去水果、鱼肉、大米、慰问金,让她能安心度过每一个节日。第四,及时了解职工需要,向行政提出合理建议。今年11月,天气转冷,为了能让教师吃上热饭热菜,工会倾听教师意见,及时向学校行政提出建议。学校总务处当天赶到常熟,连夜买回加热设备。第二天,教师在学校食堂就吃到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在学校网站的校务公开栏,教职工提前一周了解到下周菜谱并能根据自己口味做出适当修改。管理无小事,正是把这件件小事做细做实,如和风细雨温暖了大家的心。民心工程做成暖心工程,把全校教职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发了大家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四、兢兢业业组织各项工会活动
工会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给予大家的应该是温馨的人文关怀,收获的是大家的向心力。工会工作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活动的触角要伸向教职工的各个层面,关爱辛苦耕耘的每一位教职工。为此,我校工会先后开展了2011迎春联欢会,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与晨曦小学、周市中学、新镇中学开展校季篮球比赛,参加了路北片羽毛球赛。三月份组织女职工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健美操比赛获得二等奖。六月份组织周市镇教工2队参加周市镇第五届红歌赛获得一等奖。11月份承办教育局中小学教师“清风拂校园,和谐育新人”演讲比赛,我校选手参赛获得二等奖。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我校教职员工的身心,增强了他们以校为荣的责任心,为建设和谐校园、创建文明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之,我校工会在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把工会建成教职工最信赖、最温暖的家。
充分发挥美术色彩教育功能 篇4
一、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系统地增加色彩理论知识
从中学《美术》的整套教材来看,关于色彩的知识显得较为凌乱,教学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色彩知识从前到后跳跃幅度较大、难成体系,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这样,尽管色彩也是中学美术的教育重点,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其应有的教育潜能却很难体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教育效果。因此,要提高色彩的教育效能,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就要利用其可用的材料,补充其不足。
比如第一册《基础图案》教学单元,教学重点是图案的形式法则、造型方法和构成式样,虽然色彩也是图案造型的重点要素,教材上提供的图例也有丰富的色彩,但教材的文字内容既没有提及色彩在图案造型中的变化规律,也没有点出色彩在传达艺术美感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从表面看,学习图案造型只要学会或了解了图案的形式、造型途径、构成式样就达到目的了,却忽略了如果没有色彩,图案造型的艺术美将难以体现,《基础图案》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基础图案》对于中学生而言,了解其艺术形式、体味其艺术美就可以了,具体的造型方法、构成式样等知识都较为枯燥,而且难度较大,学生不必一一掌握。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依靠教材提供的图例之外,补充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案应用实例,如图案在服饰、工艺品、家居装饰、家庭用品、饮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色彩在图案造型中是如何应用的,不断变化的色彩对图案形式美感的影响,用事实说明色彩在图案造型中的艺术作用,既能反过来帮助学生领悟图案艺术的形式美,又可为下一步装饰色的教学奠定基础,以完成教材在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教学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并列的位置。色彩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双基”教育一向是重点。实际教学情况是,受客观学时和学生美术素质的限制,如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项齐头并进,最后的教学效果明显两项都抓不好,尤其是色彩的教育教学。
由于色彩对视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对儿童而言,色彩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初印象,好的色彩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色彩有理由最早用于美术教学并贯穿始终。目前美术教育现状是关于色彩的教育明显不足,从小学到初中都存在这种情况。为了弥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得到较为丰富的色彩教育。
1.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方面的教育
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色彩素养。俗话说见多才识广,在被动刺激下,人能够产生强烈的色彩印象。于是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依据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色彩图例,带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色彩,指导学生使用各种色彩媒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和用色能力。色彩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感受色彩美、鉴赏色彩美、再现色彩美、创造色彩美,使他们自觉地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2. 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
色彩教育重在意识教育。施教过程中,思维训练的价值要大于色彩知识教学本身。良好的色彩意识能启迪智慧,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色彩意识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点明书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对比色、冷暖色等,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自然中、艺术作品中、社会生活中感觉色彩的存在状态是千变万化的,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训练他们的色彩意识,并促进色彩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3. 在增进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教育
色彩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离不开色彩。色彩的变化无穷无尽,微妙而神奇,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无限的联想空间,而且能使他们产生创作冲动,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
艺术与艺术之间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管是什么门类的艺术,它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目的都是传达“美”。色彩本身就是美的使者,能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象化成美丽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学生任意联想画面,最好把联想的画面画下来;摘一段《语文》书上的散文或者朗诵一首诗,如朱自清的《春》、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等,指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意境创作插图。这些做法,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又可以巩固他们的色彩知识,锻炼他们实际应用色彩的能力。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篇5
——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白沙学区教育工会
林修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劳动关系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当前每一名工会成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因
劳动关系具有普遍性。劳动关系涉及社会的每一位劳动者和每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单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员工本人的进步发展、收入高低及家庭生活,而且也影响单位的工作秩序、人际环境和事业发展。从整个社会看,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关系具有权益性。所有劳动争议、劳动纠纷都是因为权益问题而产生的。由于权益问题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极易引发各种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应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具体到单位,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不和谐因素,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
容不规范;二是一些部门缺乏社会责任感,劳动条件和员工安全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不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强迫超时加班,不能按规定支付报酬,有的甚至对员工实行野蛮的劳动管理;三是一些单位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节和监督力度不够,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单位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机制,提高调处仲裁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扮演应有角色,让工会有效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会组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自己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这从理论上说起来简单,但具体到企事业工会工作的实践,却并不那么简单。
企事业工会在角色定位实践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在立足中国国情、加快自身改革中,至少要具体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同样,劳动关系要和谐,首先有赖于发展。工会组织只有坚持“促进企事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这样才能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在推进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就业,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必须注意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要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事业发展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职工各项合法权益的落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事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生产力要素在企事业达到最佳组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共建和谐企事业、共谋企事 2
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焕发企事业生机,增强企事业竞争力。要坚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事业活动”,借助这一平台,解决当前部分企事业尤其是中小企事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大力推广以和谐劳动关系促企事业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
同时,从企事业工会的环境特点来看,企事业工会所处的是特定企事业的具体环境。企事业工会要适应企事业特点,切实因企制宜地开展工会工作,并且要把企事业工会工作自觉融入企事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讲究策略,灵活运用。企事业生产经营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充满风险的动态过程,而且劳动关系改善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往往更多更直接地由企事业来承担。作为企事业工会,要在为职工维权的同时,主动了解和深入生产经营过程,排忧解难,自觉增加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助力,共谋企事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文化的建设者。
工会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是由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同时也可以代表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又具体体现在企事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开展企事业文化建设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方面工会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从企事业、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去。其次,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工会则拥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事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事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三,建设企事业文化需要各种 3
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种演唱会、体育运动会、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卡啦ok比赛、岗位练功、业务技能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事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会是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多是群众性活动,能够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倾听职工的呼声,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动职工广泛参与,因而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事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正是由于工会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并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做好企事业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工会任重而道远。
3、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作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
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事业的权利不断扩大,政府则由直接的参与者转变为立法和宏观调控者。
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我国工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不再仅仅是协助党政各项工作的一个助手,而首先是劳动关系两方主体中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追求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企事业一方在生产活动中居于指挥、管理的主导地位,效率、利润是企事业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处于被管理、被指挥位置的职工,希望的是良好的劳动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水平。显然,企事业一方与职工一方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企事业方以损害和牺牲劳动者权益来达到追求企事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强大的企事业抗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者一方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组织---工会,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权益,工会实际上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实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 4
要力量。如果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取自发的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其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引发更尖锐的冲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工会组织健全并有效运作,通过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存在的矛盾得以及时通过法制化的渠道化解和处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借助三方协商机制,从源头上表达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使整个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4、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职工群众的教育者
改革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广大职工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大部分职工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也有部分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付出了代价。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工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充分履行教育职能。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做好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避免出现对改革的逆反心理、仇视心理和消极情绪等不稳定因素,教育职工站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引导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创业意识。
广泛宣传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利益共同体教育,充分认识企事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引导职工热爱企事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依法订立集体合同对企事业和企事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引导职工严格遵守,依法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劳动保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加强职工素质教育,以职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事业的持续发展,引导职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企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加大帮扶力度
做好困难员工的帮扶工作既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工会参与和谐劳动 5
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员工利益的各项工作,既要把关心困难员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作为工会的要务来抓,还要把增强员工竞争上岗的能力,理顺员工思想情绪作为帮困扶贫“送温暖工程”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真正急员工所忧、想员工所虑、解员工所难、谋员工所求,切实尽到帮困扶贫的责任。对困难员工的帮扶要从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帮扶、助学帮扶等综合帮扶拓展。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切实维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解决好困难员工的就业权。通过技能培训、组织学习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二是维护好困难员工的生存权。健全困难员工档案,组织开展员工互助互济活动,开展多种帮扶活动。三是保障困难员工子女教育权。要建立完善困难员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员工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员工子女在工会的帮助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困难员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工会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先要强化自身的维权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工会干部学习考核机制和学习培训制度,促进工会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工会干部,提高为员工说话办事的本领,树立工会在单位中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要不断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要确立正确的维权观,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维护好员工的具体利益;在活动方式上要在搞活基层、服务员工上下功夫,坚持深入基层组织员工、广泛动员员工、真心依靠员工、热情服务员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凝聚各层次员工;在工作方法上要在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体制上下功夫,要从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感知、了解、掌握员工的具体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为员工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维权服务。三是要努力扩大工会的影响。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是扩大工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工会要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作为,就要注重协调好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合作。
五、明确工会组织出力点,加强工会工作渗透力度
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工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工会和没有工会大不一样,工会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大不一样。而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定位把握的准不准,切入的够不够。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关键环节上,要按照政策制度,做好源头参与,事先介入工作,把可能产生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况,化解在可调节的范围之内。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依靠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常态化,要制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计划,做到细化和量化,增强可操作性,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员工广泛参与的局面。注重利益协调,促进公平。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协助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谋求在二次分配或多次分配中维护员工之间的平衡与公平。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同时还应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化,工会仍需花大力气探索研究和实践协调劳动关系新的有效形式和机制。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结构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员工是单位发展、壮大、稳定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追求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劳资双赢为目的和手段,正是工会的出发点。工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工会的周围,维护好他们的各种权益。
社会和谐,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达到“和谐 7
相处”,就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营造和谐氛围,从而使社会和谐的基础得到巩固。在和谐社会里,劳动关系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社会也难以和谐。所以说,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出力点已经明确,那就是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这对员工来讲,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情,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因此,工会就是要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如何充分发挥农药的药效 篇6
一、选择适当的农药
1. 农药的种类不同,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有差异,即使广谱性的农药,也不是对所有的病虫害都有效。杀虫剂不能治病,杀菌剂不能灭虫。
2. 昆虫口器不同,使用农药的种类也不同。咀嚼式口器的害虫用触杀剂或胃毒剂,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用内吸剂较理想。
3. 根据作物和病虫特点选择农药,如敌敌畏不能用于防治高粱蚜,因它对高粱会产生药害。
二、适时用药
适时用药是防治成败的关键。准确进行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才能确定防治时期,只有抓住有利时机,才能发挥农药的最佳效力。
三、准确掌握用药量
按照农药标签上的说明书,根据病虫的特点、作物的生育期、用药方法来确定药液浓度、单位面积用药量和施药次数,以达到好的防治效果。浓度过低或用药量过小,单位面积上没有足够的药量,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浓度过高或用药量过大,会产生药害,增加成本,还会加剧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增强。
四、讲究施药方法
为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和作物的安全,要讲究施药方法。
1. 药剂性能、剂型不同,施药方法不同。粉剂不能喷雾,可湿性粉剂不能喷粉。
2.病虫为害传播的方式不同,施药方法不同。防治地下害虫,必须采取撒施毒谷、毒饵、毒土或采取拌种的方法;防治气流传播的病害,应采取喷粉和喷雾的方法;防治种子传播的病害,应采取种子处理的方法。
五、看天气用药
气候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药剂的理化性质,又影响防治对象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药效。气温高可以提高药效,但易产生药害,施药量应适当减少等。
六、合理施用农药
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不同农药混合使用,这样做的优点是:
1. 扩大防治范围。一次用药可防治同时发生的多种病虫害。
2. 药剂混合后可改善药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高防治的效果。
3. 防止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
4.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经济用药。
但是,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不同种类的农药能否混用,主要决定于其化学物理性质。农药按照它在水中的反应,大体可分为中性、酸性和碱性三大类。中性农药包括各种合成农药(如1605、敌敌畏、乐果)、各种植物性农药及部分无机农药;酸性农药如硫酸铜等;碱性农药如石硫合剂等;中性农药之间、酸性农药之间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可以混用;中性农药与碱性农药可以混用;凡是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农药,都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农药混合后乳剂破坏、产生沉淀、对作物产生药害的不能混合。
七、交替使用农药
如何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 篇7
一、精简性
好的作业应该是少而精, 一方面体现在对知识点要求层次不同, 如哪些只需要了解, 哪些要求掌握, 哪些又需要运用,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按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出作业的适宜程度, 特别要针对重、难点知识, 通过作业予以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好的作业还体现在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 还能品味到思维的乐趣, 知识的升华。闻弦琴而知雅意, 通过一题的解决就能发散思维, 解决一系列同类型及相关问题, 使思维得以训练。同时还使学生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发展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支配5~7个小时空余时间, 才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做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白, 适量而有质量的作业才是最有益的。
二、形式多样化
从目前教师布置作业看, 多以书面形式或阅读、听、写等手段完成。这种作业形式只能以知识接受为中心, 而忽略了能力、素质培养。因此, 在作业的设计上应体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后, 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回家制作“小孔成像”。通过这个制作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同时从制作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小孔打的太大会影响成像效果?通过解决问题更深刻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又如讲完噪声危害后, 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生活区去调查研究各种污染的产生以及危害。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指导其更好地接触社会,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三、层次性及选择性
教师要因材施“业”, 有层次性地针对不同学生水平布置作业。某些教师、家长甚至认为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学习越差越要多做.这必然导致学生严重的抄袭现象, 对知识根本没有理解吸收就囫囵吞枣, 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结果是消化不良, 恶性循环。还不如让学生先做一些难度不高、数量不多的作业, 让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 通过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建立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以此为基础激励他们向高层次的学习迈进。
四、趣味性与实践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总是对那些趣味性以及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的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 而且易于接受、掌握。例如在讲完声音的三要素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作业, 为什么你往开水瓶中倒水时, 声音会不断变化?这样一道作业题几乎在生活中每天都能遇到, 很容易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产生联系, 触发联想。使知识得以活学活用, 同时让学生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体验到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五、答案的发散性及不确定性
学生的作业一般都是固定的答案, 固定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缺少自由生动的探究。因此设计作业, 可适当变化。如要求一题多解,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变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使分立知识之间产生相互关联, 形成知识体系, 并能通过此种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随机应变地应用所学知识。另外在某些作业中可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如地球如果停止自转,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在所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做一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答案, 扼杀学生的想像力。
充分发挥优势学生的榜样作用 篇8
教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不确定性,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中可能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辨别、筛选,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纠错、总结,不能视而不见。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
有时,课堂上,学生回答的是一个较有质量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学切入口,然而在课堂上因为它不符合教师的预设,往往会被白白地浪费了。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没有文本为依托的胡思乱想及时予以纠正。新课程标准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与否定接受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如有时学生的回答,其中一些显然是“胡思乱想”,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作为,无点拨、无指导,任凭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学生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教学的优质和高效是课堂生成与精心预设互动共生的结果。对学生的课堂生成置之不理,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过于严密,预设缺乏弹性的结果。
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否想过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预设好,那么类似的教学尴尬就会一直存在。“有效教学方式应该是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教学模式由‘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型’。”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才会使预设更具成效性。
这里,教师的学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也很重要,它是教师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基础。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实际的教学活动在很多时候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灵活、及时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其中,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内功。同时要多向实践学习,向教学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
课堂小组讨论中,通常情况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表现出更积极、更高质量的活动参与。因此,一部分人总是承担工作、回答问题、提供资讯,由此有些小组讨论衍变为教师和某些学生的对话,或某些优秀生的个人展示;而另一部分学生总是未能承担实质性工作,常常被动接受信息指导。课堂中的学习弱势群体时常成为小组讨论中的陪衬、成果的被动分享者,绝大多数学生成为无所事事的“看客”。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处理“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不应是随意的、粗放式的,而应根据教学具体目标细化教学行为,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优势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生生间的激励、挑战、促动等因素,激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小组讨论能真正有序、合作地进行,使全体学生都能开展有效学习。具体做法可以是:
组建活动单位
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历时短,空间跨度小,因此小组规模要小,典型的是2~4人为一组,宜按能力水平不同层次异质分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分配给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任务。
监督与介入活动
这是教师的职责,监督内容包括:活动进程是否有序,活动方式是否合作,活动内容是否围绕主题。介入活动要求教师不以旁观者、局外人的姿态施教,而应不时充当某一合作集体的一员,身临其境中施加教育影响。
评估和总结
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习活动进行描述性评价,它是课堂小组讨论中不可或缺的,应以显性的激励方式为主。
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多种功能 篇9
一“、智慧树”:指明写作方向
优秀的评语就像一棵智慧树, 把智慧之果送给孩子们品尝, 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 指明写作方向。
学生小王在一篇作文中记叙了自己和伙伴约好周末去骑车远足, 结果伙伴们全都爽约的事。此文文从字顺, 但写法过于简单。我在评语中建议:“孩子, 你还记得我们不久前学的《桥》吗?它有两条‘线’:一条线写老汉组织人们过桥, 一条线写雨势的变化突出情势越发危急。”我和小王讨论后, 明确了修改方案:一条线写自己怎么等同伴, 另一条线写天气的变化。修改之后, 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明起来, 情节更加生动, 更好地表达了“守信”的主题。
二“、育人园”:导正写作取向
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方面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班上有两个孩子起了争执, 阿培一气之下把小马的乒乓球拍摔烂了, 后来赔了小马60 元钱。第二天, 小马爸爸让小马把钱还给了阿培。
小马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作文, 但从文中我隐约感觉到, 小马还有犹豫和不情愿之意。我找小马谈心, 给他讲了六尺巷的故事, 并在他的作文后写道:“我很欣赏你爸爸的做法, 这样的特殊‘作业’, 一定会让你铭记一辈子的。小马, 你有空多品味一下‘千里来信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诗句的深意, 相信你会体悟到爸爸的良苦用心!”后来小马把作文修改了一下:“还钱后, 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赞赏的目光落在我身上, 我感觉浑身热血沸腾, 充满了自豪感。这时, 我才明白, 爸爸是对的!”
三“、放大镜”:增强写作信心
评价者要尽力发掘作文中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如有个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笑着笑着, 豆大的泪珠却从我的脸上滑落, 留下淡淡的痕迹, 笑声也变成一种哀怨的抽泣”。我批上:“你的描写让我分明感受到了你的心在滴血, 画面感太强了。”这样的评语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除了语言运用, 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找优点, 如写作顺序、篇章结构、写作态度等。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不断受到激励, 提高写作水平。
四“、靶心矢”:指出写作问题
我觉得评语要像正中靶心的箭矢, 切忌千篇一律。例如, 有个学生写了《“然”班级》,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用“然”组成的成语串起整篇。有位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一看题目, 就吸引了我, 忍不住往下读。再往下读, 不管是‘然’老师, 还是‘然’同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笔描写, 都‘一目了然’。我很钦佩你知道这么多‘然’。但也要注意, 这样的文章, 可以偶尔为之, 如果经常写, 就会陷入文字游戏, ‘枉然一场’, 本末颠倒。”这样的评语, 就是在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之余, 有针对性地提醒小作者不要过多在文字上纠结, 避免误入写作歧途。
五“、开心果”:唤起写作兴趣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读生动有趣的语句。幽默风趣的评语, 学生会竞相传阅, 哈哈一笑之余, 唤起写作兴趣。
学生小诗写了一篇 《孟浩然成名医啦》的作文, 讲述了爸爸问四大名医是谁时, 他和妈妈张冠李戴乱说一气的有趣事儿。文章刊登在班上的《作文周报》时, 我的评语是:“好险, 好险!好在小诗同学没有问我‘四大名医’是谁, 要不然我说出‘李白’‘乔布斯’这样的答案来, 教室的屋顶岂不要被同学们的笑声掀翻了?读了这篇文章, 你是不是也有回家考考爸爸妈妈‘四大名医’的冲动呢?”我把评语念给小诗听, 她听了, 咧着嘴, 乐得合不上了。
如何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 篇10
一、以乐辅德, 用音乐打动整个心灵
高中音乐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 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要阵地, 作为“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的音乐教学, 更应把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让学生在音乐课内感受美、欣赏美、识别美、创造美。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灵魂的净化剂。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流动的不应只是乐曲的旋律, 还要有学生的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带来的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 学校音乐教育要以乐辅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近代史上悲壮的抗日战争, 同学们了解较多。因此,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 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 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通过教学, 使他们既从音乐的视角重温了历史, 又从历史的视角创造性地“听”出了《黄河》的音乐特点,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音乐是美妙的, 但更美妙的应该是音乐所激发的情感。高水平的、深层次的音乐欣赏, 一定是艺术化、情绪化的欣赏。人是情感的动物,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白居易) ,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感受, 学会用“心”去听音乐, 用善“感”的心地去欣赏艺术珍品, 敞开心扉, 用火热的情感去享受音乐, 才会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 激起他们原本存在的美好情愫和淳朴的大爱。而一旦有了情感, 就会产生愉悦, 就会滋生兴趣, 进而产生主动接纳、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以乐促智, 音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本身就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创造之中, 作者需要呕心沥血地创造, 奏者需要完美无误地演绎, 歌者也需要个性鲜明地表达, 闻者更需要大脑的再创造!所以, 学习音乐的每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新习惯培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同时, 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展开思维的空间, 协调左右脑的平衡, 激发智慧的灵光。大家不要忘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奥尔特曼等都是喜欢音乐的。所以, 人们常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三、以乐怡性用音乐铸造美的灵魂
音乐总是在铸造美的灵魂。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 音乐教育更是一种灵魂的教育, 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许多真善美的东西, 引领学生追求美好、追求崇高、摆脱低俗、自私、愚昧, 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何为“追求崇高”, 音乐美引领我们体验美的愉悦, 达到美的意境, 同时, 感受到“大爱”的美。聂耳、冼星海作品中的共产主义理想、肖邦作品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民族主义精神等等这些音乐素材。都是我们学生应该接受的“大爱”的表现。这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他人、爱社会、爱家庭的一种崇高的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美国科学家得出研究结论:优美典雅的古典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名人, 如孔子、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 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 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 并且可以以乐促智, 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 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 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语文史地教材进行音乐教学, 开拓学生思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学精品被谱写成音乐作品, 如《春江花月夜》 (民乐合奏) 、《送元二使安西》 (古琴曲《阳关三叠》) 、《垓下歌》 (琵琶曲《十里埋伏》) 等, 在欣赏这些曲子时, 可以让学生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贯通到音乐意境中, 相辅相成, 开拓学生思维。
充分发挥联盟终端用户创新作用 篇11
会上,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竞争是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要充分发挥终端用户在联盟合作创新中的作用。与会人员还高度评价了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牵头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专项联盟”在警用、电力、石油等防护领域的创新成果。
王天凯对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基地和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专项联盟举办技术论坛、开展“点对点”技术交流以及警用防护等创新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应用型科学组织的市场化和企业化,如何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对未来纺织行业创新推进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对如何推进联盟建设并取得创新成果,王天凯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更好地发挥终端用户在联盟中的作用,把终端看明白、利用好,联盟就有了发动机;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上下游产业合作要有开放性思维,把资源最有效地利用起来;三是联盟如何最大程度吸纳资金、如何最大程度分担风险、如何最大程度使各方享受利益是急需研究的共性问题。
王天凯希望将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专项联盟推向国家级,同时在纺织行业选取一两家联盟进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姚穆强调,产业联盟合作要从原料、成品一直至终端用户,同时要做好后续的技术服务工作。李陵申指出,安全防护纺织品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品差别化等特征,“基地”、“联盟”应做好标准体系研究、提高检测手段、实行吊牌管理。陈伟提出,防护用纺织品是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警用面料开发要以轻量化、舒适化和智能化为方向。
会上,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表示,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基地成立以来,先后承办了两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牵头成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及“产业+终端用户”创新模式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联合上游企业、终端用户先后实施了“特警战训服面料开发技术研究”、“警用战训服特种功能面料差别化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等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开发了消防抢险救援、灭火服面料等新产品,纺织技术、标准、检测仪器联合攻关,为我国防静电纺织品技术提升和标准化做出了贡献。“基地”和“联盟”将继续围绕技术信息交流与产业链合作、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标准研究及配套检测仪器开发、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推动产业交流合作、科技成果创新及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严家民 文/摄)
充分发挥数学课堂“导”的作用 篇12
一、“导”在创设情趣
课堂情境极为复杂.从不同层面上看, 课堂既呈现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又呈现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还呈现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因此要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我们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 要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力, 同时也是成功的基石和保障.只有兴趣高涨,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 才会有敏捷灵活的思维, 为此我十分注意课前10分钟对学生情绪的调动,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给学生事先展示了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 让学生在一种庄严的气氛中萌发求知的欲望, 然后又给学生讲述了“赵爽弦图”的历史, 让学生饱含爱国之情, 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这样不仅不会浪费学习时间, 反而会提高课堂效率并且让学生了解历史, 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由此可见,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导”在以旧引新
数学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 知识的衔接极为紧密, 因此,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 以掌握新方法, 形成新技能, 就要靠我们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 合理挖掘新旧知识的交点, 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三、“导”在开拓思路
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 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着良好的积极体验, 能够满足全体的需要, 这就要求课堂练习从单一走向开放.教师可出示多层次的习题组,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 或分成几个层次, 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也可通过开放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是数学的特点之一, 所以我们要打破学生解题思路狭窄的禁锢, 积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以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 实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
四、“导”在归纳规律
数学中公式、法则、定理、概念都是抽象的, 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也是令他们困惑的一点,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不同的数学内容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如:对概念性知识要引导学生从诸多因素中, 抽象概括出本质的特征.对数学公式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推导推理, 使之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而对于计算法则, 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计算过程等步骤……
【充分发挥】推荐阅读: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08-24
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08-28
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09-17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08-18
充分发挥职工董事监事作用11-22
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11-14
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作用06-02
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职责范文10-09
要充分发挥秘书工作的参谋职能05-27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积极服务广大职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