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中的情感挖掘

2024-09-23

音乐鉴赏中的情感挖掘(精选4篇)

音乐鉴赏中的情感挖掘 篇1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 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 与音乐紧密相连,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们在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时, 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淡化知识传授的痕迹, 让学生在感受、探究、创作过程中主动提出对知识的需求, 感动于音乐所带来的美, 在无痕当中真正感悟生命的真谛, 从而实现美育的大教育观。那么,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该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引导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 就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情境的创设, 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一个良好的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进行想象,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 多媒体的运用更能结合音乐作品, 发挥出很好的情景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作品中, 更是可以大展身手的。如:在鉴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水中的倒影》时, 在放音乐的同时, 播放动漫画面:平静的水面, 忽然, 微风吹起, 飘落下一片树叶, “碰”到水中, 泛起微波, 在阳光的照耀下, 波光鳞次栉比, ……这样, 让学生的视听结合,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课时, 教师还可以鼓动学生积极跟随着音乐的节拍及旋律的起伏, 做出自然的肢体活动, 有时闭目聆听, 有时安然感受。让优美的旋律自然流淌到他们的心底。在他们的笑脸上浮现出的是投入, 是满足。可见, 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另外, 教师的语言, 体态的表演, 都是可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响应的想象, 有时甚至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提高音乐鉴赏的效率。

二、着手意境, 引出情感共鸣

审美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教学, 都可以从意境着手, 以情感为切入口。这也符合音乐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学生非常欢迎的民族器乐曲,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曲乐的引子由古筝模仿的几声远处钟楼的钟声, 轻飘而来, 原来已是夕阳西下, 月上东山。紧接着音乐的固定性音型演奏的出现, 给人以夜深人静的美景。花影尝叠, 微风轻拂水面, 泛起的阵阵涟漪, ……水云深际, 渔歌晚唱, 矣乃归舟, 万籁寂静……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 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 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引起了学生的音乐的情感共鸣, 才能使音乐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鼓励创造, 引起情感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在于老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 引起感情升华。

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在学生理解音乐内涵, 引起了情感共鸣之后,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者为作品创编伴奏等进行再创造,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二度创造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中延伸情感, 达到创造美。例如:在让学欣赏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 (格林卡曲) 时, 先让学生唱熟主旋律《送嫁歌》《卡玛林斯卡亚》。然后, 请学生听好音乐的节拍, 旋律的起伏, 音量的强弱, 然后用双手进行指挥家作品, 聆听音乐。这不仅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音乐, 而且, 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的内涵。

音乐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新实践, 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 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律动、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 或者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和结构特点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堂的讨论的环节去进行的。

注重情感体验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听觉器官, 得到音响效果, 会直接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相撞击, 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 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 置身于音乐的意境, 与音乐表现的内容情景同呼吸, 共命运, 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 得出自己满意的结果, 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有责任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去体验音乐, 感受音乐,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品味到充满生命原汁的音乐之美。

音乐评论中情感的挖掘 篇2

1 音乐情感表现分析

音乐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将人类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达到彼此交流, 彼此温暖和关怀的目的。

1.1 音乐情感表现的形式

(1) 激情通常是由过度情绪压抑和兴奋引起的将激情融入到音乐中, 它所体现出来的情绪是猛烈、爆发而短暂的。 (2) 音乐心境这种情感体验通常是音乐激情过后, 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持久、微弱, 并对整个精神活动造成影响的情绪状态。 (3) 音乐应激是紧急情况下, 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1.2 音乐情感表现的特性

1.2.1 音乐情感表现的对象性

任何情感都是内心状态的一种反映感情的对象通常是做为具有感情特征的事物出现的, 它在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浸透着感情。

1.2.2 音乐情感表现的主客一体

在对艺术作品的评论中, 评论家往往会以作品产生的价值感情为主线, 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即在欣赏和评论艺术作品时, 是把作品本身美的价值感情与自身随作品而出现的多种感情融合为一体的体验。

1.2.3 音乐情感表现的层次性

音乐情感的层次性可通过公式“音乐情感=形式性情感+生活性情感”表现出来。

(1) 形式性情感。

音乐情感是一种抽象的自我意识, 它对人的情感影响是瞬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它的产生还是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事物即在现实生活中, 它完全依赖于生活或概念观念, 是不完全独立的。但是, 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

(2) 生活性情感。

音乐是人类精神的载体, 它以自律的形式性情感为基础, 同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情感与他所生活的现实生活可以认为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 音乐可能引起的想象和思想, 与特定的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并最终以极高的情感表达传递出来。

2 音乐评论中情感的挖掘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Beethoven) 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寻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贝多芬将其一生地经历化为音乐, 通过音乐来传达他的情感。因此, 对于一个优秀的音乐评论家而言, 除了具有相当高的文学写作水平外, 还需要善于用接近音乐的方式和深入音乐的途径去聆听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大众。

2.1 从节奏中挖掘情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将其与乐音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在音乐评论中, 要想更好地挖掘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对于节奏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非洲音乐中, 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通过鲜明的节奏, 人们可以将生产工具或用具等的敲打发声融入到演奏中, 形成一种以强刺激为重要特征, 且节奏鲜明的音乐范式。再如, 我国戏曲艺术中, 也存在完整的打击乐体系——“锣经”, 它不仅打出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外部动作节奏, 同时还表达了形象的内部情感变化。20世纪音乐史中, 打击性音响就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 它不仅自由多变, 同时还不断变化着重音点, 将人们从一种规矩方圆的节奏中解放出来, 将整个情感的表达空间无限的扩展了。

当然, 这种打击形式只是节奏的一个极端表现形式。在一些古典音乐中, 音乐节奏基本上都是趋于一种稳定或超稳定的状态, 而现代音乐多会融两种以上的节奏于一体, 破坏音乐稳定的内在结构, 使人产生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符合后工业化社会人们的心理感知结构特性, 将人们日益复杂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表达了出来。

由节奏所以引起的人们心理上的美感, 一方面是由于它与与心跳频率的关系, 心脏的跳动是随着节奏的击拍速度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刺激了神经细胞的活跃, 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另一方面,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由此便会产生一种具有运动特性的美感。此外, 在社会慢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对美的欣赏习惯, 也是产生节奏美感的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 节奏在整个音乐的情感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评论只有从音乐的节奏出发, 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性, 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2.2 从声音中感受情感波动

情感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才得以表达的, 而声音的色彩变化又是随情感的波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任何一种情感, 哪怕只是细微的情丝波动, 也都会引起声音色彩上变化, 从而使发出得声音中带有了情感色彩。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那些那些变化无穷、动人心魄的声音, 就是内心奔游不息的情感的传达, 可以说声音的变化根植于心中的情感, 是情感所留露出来的最美妙的音符。因此, 在欣赏音乐, 评论音乐时, 我们只有仔细聆听歌唱声音的变化, 才能从中感受到最微妙、最朦胧、最难以言表的情感波动。

2.3 从作品演绎中体验情感

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情感是音乐评论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一个评论者的情感感受力决定了其对音乐作品鉴赏水平的高低。不同的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价值和文化是不同的, 所体现的时代和阶级特征等也有所不同。评论音乐作品的最初原则就是要最真实地还原作品本身所凝聚的情感。当然, 音乐作品的情感还需要通过表演者的演绎来表达, 他在还原作品本身情感内涵外, 还会将个人的修饰和对作品的个性体验, 如声音、举止、眉目以及其思想和价值取向等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因此, 在进行音乐评论时, 除了客观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外, 还需要对其再创作过程, 即演绎有深刻的理解。

3 结语

音乐情感是音乐的内在灵魂, 它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中。在进行音乐评论时, 只有从细微处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表现的艺术手法, 细心聆听每一个音符, 从能够感受到作曲家所表达出来的音乐情感, 然后通过相当高的文学写作能力, 将这种音乐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摘要:音乐评论在培养大众的消费品位和情趣, 以建立一个有序的文化消费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音乐评论的角度, 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层次挖掘。

关键词:音乐,情感,挖掘

参考文献

[1]周新叶.音乐情感剖析[J].艺术百家, 2005 (4) :91~94.

[2]蒋盛益, 李霞, 李碧, 等.音乐情感自动分析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18) :4112~4114.

[3]曲超, 马晔.小议音乐情感中的男女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223~224.

[4]肖晓莲.节奏——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形式[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4) :59~60.

音乐鉴赏中的情感挖掘 篇3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对各种音乐要素的学习,人们就不能理解音乐,而学校的责任就是为每个人提供通向音乐领域的钥匙。与其他音乐要素相比,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最突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一段优美的旋律,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平缓流畅,时而跌宕起伏,进而感染听众,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挖掘音乐作品旋律中蕴含的美,对于提升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挖掘音乐旋律之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无论什么学科,教师教学前都要研读教材,音乐也不例外。作为音乐教师,课前应仔细聆听作品,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再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只有老师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感悟音乐作品中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情感变化,之后才能把它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彩云追月》前奏部分音乐在钢琴的演奏下显得特别的虚无缥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联想到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浩瀚的夜空中有一轮明月,月光如水,有一对舞者正在翩翩起舞。于是,本课的教学就从这句旋律导入,课一开始,我就在钢琴上演奏这样一段前奏,问:美妙的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天气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缥缈的琴声,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被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夜晚,深刻体会到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二、挖掘音乐旋律之美让学生感悟情感内涵

音乐作品是由不同音乐元素进行自由组合而成的,其表现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主旋律或重点乐句,先让学生从聆听中感受作品的丰富多彩和多样的表现手段,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情感,从主旋律中寻找情感体验。如,在歌曲《飞来的花瓣》前奏部分的音乐,为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音乐是如此之美,就连花瓣的飘落也可以这样有意境呢?

我曾经听过一节音乐欣赏课《飞来的花瓣》,老师是这样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前奏的。师:今天我要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你能从前奏中感受到歌曲描写的这样东西它是飘落的,还是上扬的?(第一遍听完后,学生答“飘落”)教学中用“飘落、上扬”两个词语,不仅能将音乐的旋律特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还提示了学生旋律的美就在于它飘落时的灵动美。师:的确是花瓣在飘落,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做花瓣飘落的情景。(第二遍听)此时,教师带领学生用动作寻找情感体验。师:在花瓣飘落前震落枝头的那个音,你感觉到了吗?(第三遍听并重点感受最高音)师:不知你们有没有感受到花瓣在飘落时的细微变化,老师学你们的动作,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反复听了两遍)师:下面咱们再来听听钢琴演奏的效果。(第六遍听)师:作曲家用一连贯下行的音符和自由变化的速度把花瓣灵动的飘落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第七遍听)

以上教学片段,从“花瓣飘落”入手,把歌曲一连贯下行的音符和自由变化的速度挖掘出来,让学生用双手代替花瓣感受飘落,寻找音乐的美;把歌曲旋律的上下起伏描绘成花瓣飘落得忽上忽下的动态美;把最高音最强音的力度理解成花瓣在枝头震落的感觉;短短几秒钟的一句前奏,用了七次聆听,每一次的聆听都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充分挖掘了音乐中蕴含的灵动美,在音乐中寻找情感体验。

三、挖掘音乐旋律之美激发学生情感表达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在挖掘旋律美的同时,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和参与。在这种情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由感受而动情,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和表现歌曲正是我们的歌唱教学追求的目标。

例如,在给校合唱团排练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当中有个小字一组的sol,而且在这里用了九拍的长音。

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首先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这一乐句(学生自行设计动作)。之后,我问:歌曲旋律在这里是一下子把这个音拉高的,还是慢慢地推进?学生答:慢慢推进。接着我又问:那我们的双手是不是可以随着音乐一层一层地来表现音乐?当我们的情感到了最高潮准备唱“待”这个字时,你想怎样做?(做了释放,并定住的动作)我请学生用双手来体验旋律的强弱变化,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内心的情感被引发出来,情绪被释放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乐由情生”。

四、挖掘音乐旋律之美让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音乐更多时候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地去体验、探寻、领悟时,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因此,我认为要想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需挖掘作品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并设计合适的参与和体验方式。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有一首管弦乐曲《龟兔赛跑》,乐曲中用单簧管和大管分别表现兔子和乌龟的形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辨别和记住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运用图谱的方式帮助他们分辨单簧管和大管。首先告诉他们有两种乐器分别代表了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之后播放这两种乐器在乐曲中的片段,请他们辨别。学生很快说出明亮的音色表现的是兔子,因为兔子很灵活,跑得快;低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乌龟,因为乌龟动作迟缓,跑得慢,之后,我又请学生用图形谱的方式把他们的理解画出来。孩子们用起伏较大的波浪线表现兔子,用平缓的线条表现乌龟。这时,我再告诉孩子们表现兔子的乐器叫做单簧管,表现乌龟的乐器叫做大管。学生在聆听中,不仅感受到了兔子和乌龟的音乐形象,还认识了单簧管和大管。

音乐鉴赏中的情感挖掘 篇4

一、倾听

倾听是音乐鉴赏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音乐鉴赏活动最表象、最感性、最低级的一个阶段,虽然它简单到人人都会,但却是音乐鉴赏过程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都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倾听音乐即是“透过现象”的活动,其他一切音乐感知都是基于这一环节而达到的,脱离了音乐鉴赏过程中的这第一个环节,其他两个环节都将难以继续进行。

通过倾听音乐,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节奏、音响、旋律,此外还可以了解到它的演奏乐器和方式,这些都直接刺激到我们的感官系统,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想。而当我们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时,便会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一种情感体验,在更高的层次上唤起更加深刻的心理感受。正如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古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以及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这些都是我们基于倾听而产生的直观感受。

然而,同样一种音乐,有的人听了之后甚是喜欢,有的人听了之后却觉得索然无趣,这就是由音乐鉴赏的主体性特点所导致的。就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的倾听者也是如此,不同的倾听者在欣赏同一段音乐时会唤醒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艺术鉴赏的主体性原则,不能一刀切,也不要强求倾听者作出一致的所谓正确的判断。

二、品味

在音乐鉴赏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倾听之后,接下来便需要我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细细品味音乐。品味音乐,就是对音乐作出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在品味音乐这一环节,我们不能像倾听音乐那样没有任何准备地去听,而要首先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手段、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认知音乐的外在形象,人们才能对审美形象进行感知,而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程度将会直接左右他对音乐的喜好程度和情感体验,不同的喜好程度和情感体验又会直接作用于人的音乐品味,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因此,在这一阶段,想要有准确的审美反应,我们不仅仅要对音乐的节奏、音响、旋律等有所了解,更要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去积极地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进行理解、想象和联想。

在品味音乐时,我们应该基于情感体验,努力地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中去,因为每一段音乐或许包含着一个故事,或许诉说着一段感情,或许表达了一种愿望,或许传达了一种信念,我们应该从音乐的旋律中去发现和感知这些隐藏的内容。也可能这时我们很难将音乐所承载的全部内容都理解,但我们已不再是停留在低级的、对音响声音的识别层面,而是真正进入了鉴赏活动中。此时,我们已经从音乐中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一些认知,无论它们准确与否。所以,我们必须经过细细品味才能领略音乐鉴赏活动带来的乐趣,也只有经过品味,才能提高我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思考

音乐鉴赏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这是音乐鉴赏活动的再创作过程,也是前两个环节的审美升华,更是音乐鉴赏的目的所在。思考,是我们通过倾听和品味音乐后对其做出的反思,是要用音乐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从而来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思考音乐这一环节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至关重要。

鉴赏音乐不是仅仅单纯地听完这部作品,而是要带有一定的感情去倾听、去品味、去思考。比如在鉴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人们会听到大量的带有强烈的定音鼓的旋律,这些旋律铿锵有力、充满能量,无疑会给人们的感情带来一定的冲击,让人们仿佛看到贝多芬在与双耳失聪的悲惨命运抗争。在这个充满斗志的音乐背后,人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去思考和联想,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要像贝多芬一样不屈不挠,攻克难题,勇往直前。在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精神层次上,思考可以使音乐精神和他们的内心精神达到呼应,唤起他们潜意识中的审美感知力,让他们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结合情感体验,通过思考音乐来培养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音乐是开放的,是浩瀚无边的,是不可触摸的,人们在接触音乐的瞬间或者长期以后都可能对其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面临复杂程度各不相同的心理活动,但在这一环节,从表象到实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艺术升华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思考音乐既不能仅仅依靠直觉,也不能只靠体验,而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来把握音乐的真谛,达到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上良好的音乐品位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思考音乐作品的内涵。当然,即使每一位倾听者的音乐鉴赏能力极其高超,但他们对于音乐所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也各不相同。当每一位倾听者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和诠释旋律背后的深远意义时,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扩展艺术视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形成正确的思想,才能体会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才能升华自己的认知,真正体会到音乐“美”。

总之,音乐的鉴赏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与情感体验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它可以分为倾听、品味、思考三个环节,但要想真正做到有效的音乐“鉴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过程。

摘要:音乐的鉴赏过程包括倾听——品味——思考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一项完整的音乐鉴赏活动中,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然而,要想使一项音乐鉴赏活动真正变得有意义,必须基于情感体验的前提,否则便无法称之为“鉴赏”,也无法让人领悟音乐的真谛。文章则是基于情感体验来探析音乐的鉴赏过程,从而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音乐鉴赏。

关键词:音乐鉴赏,情感体验,倾听,品味,思考

参考文献

[1]吴松芳.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01).

[2]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2006(04).

上一篇:ERP工程管理下一篇:化学成分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