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体验活动(精选12篇)
课堂体验活动 篇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能不能提倡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老师从文本出发,设计一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课堂设计紧扣课标理念,用语文教学的视角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化学习的理念,尽量让课堂做到活动板块清晰明了,活动内容指向语文,活动方式追求情趣,导学过程相互推进。依据不同的课文,找准训练点,设计恰当的语文活动。
一、整合教学内容,活动板块化
我在教一篇课文时会思考课文可以提炼哪些能力训练点,针对语言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应该怎样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我首先会根据课文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板块。
在引导学生学习《吹泡泡》一课时,根据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我是这样思考的: 《吹泡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讲述的是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吹泡泡,泡泡经过她的手和嘴,透过她的眼和心,吹出了童年的梦的内容。于此,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吹泡泡的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具体的; 2体会肥皂泡的美丽、神奇以及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板块。活动一: 根据课文描写的泡泡水制作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进行实践操作,然后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进行情境再现,演示和解说相结合,接下来师生结合课文再进行评价。要学会制作泡泡水,必须研读课文的制作过程,带着任务学生能更主动地去理解揣摩课文表达的意思。演示的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评价的过程就是对动作描写、感情朗读的深入指导和训练,这样把阅读理解和能力训练通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活动二: 课文是如何将肥皂泡的美丽描写得细腻而有序呢? 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打乱句子顺序,请学生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第四自然段都是描写泡泡形状的句子,并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这就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提供了素材。学生在排序的过程中,必须说明理由,其他同学亦可进行自由表达,补充。排序的过程带来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句子间微妙的内在联系。第二,将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描写简化,取消排比句,改为“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透明而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越飞越高……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让学生对比两种写法的异同,体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表达的作用。活动三:组织一场吹泡泡的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泡泡水,大家一块儿吹,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的习作也就异彩纷呈了。
附学生习作: 我迫不及待地要检验自己研制的泡泡水是否成功,我把吸管放入泡泡水中,再深吸一口气,轻轻一吹,哇! 杯子里冒出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泡泡宝宝,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一对对好兄弟。我把吸管蘸上泡泡水,提起来轻轻地吹,吹出了许多泡泡,漫天飞舞,五彩缤纷,有的泡泡两个连在一起,像个葫芦,有的三个连在一起,像个陀螺似的在旋转……
二、明确主题任务,活动自主化
我认为目标越明确越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围绕任务展开学习,用成果展示的方式来检验和体现学习效果,这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思考和实践有很大帮助。
用任务驱动法,学生是奔着目的去准备,学习劲头就大不一样。我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一开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要演绎笋芽儿破土而出的过程,结合课文描写,看哪个组表演得最惟妙惟肖。因为最终是通过表演剧本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的,这个带任务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小组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他们要确定和分配角色,要了解角色的特点。角色不同,形象和读法就不同; 心情不同,态度不同,表情和语气就不同。而这些,都必须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篇课文,写作上有这些特点: 故事情节具有曲折性,一系列动词写得细腻而准确,对话富有童趣。语文学习当然不是为表演而表演,是要把教学任务融在活动之中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学应相互推进。该抓住的重点词,我会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去理解和积累。如种子破土而出时的一系列动词我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恰当的动作来表现。对表演的评价,就是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如角色分配是否恰当、动作表情是否理解准确等,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让课文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最后我让学生仿写一个童话故事,春天来了,你能想象一种动物或是植物是怎么来到春天里的吗?
三、课堂内外结合,活动系列化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结合课文,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体验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我在教学《有趣的作业》一课时,就尝试将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文讲述的是学生把春天带到了教室,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春天的快乐。我也布置学生去大自然找春天,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然后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来和大家分享。学生找到的春天各不相同,有的带来了桃花,有的带来了种子和嫩叶,还有的甚至带来了春泥和新鲜的空气。在完整地体验了找春天,说春天两个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把这次分享活动写成习作,怎么写呢? 学生自然有学习写作的需要,我再让大家学习课文《有趣的作业》。学这篇课文时,很自然地和学生讨论课文的选材,写作内容、顺序和方法,再联系我们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习作。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的语言和方法,又结合了自己的观察体验,有思考有创新。
附学生习作: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院子里的几颗樱花树上结了好多花苞。放学了,做完作业,我趁春雨姐姐小憩时间,我来到樱花树下玩耍。我认真地观察着花苞,想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阵风吹过,有樱花的香甜,但又有一股特别的味道,我说不清是什么,只觉得有点像爷爷带我下田时闻到的气味: 不香也不甜。但,让人觉得舒服。我蹲下身子用铲子铲了铲,这股味道更浓了。啊! 我知道了,这是泥土的清香,这是春天的泥土。
春天的泥土会让万物复苏: 种子会发芽,竹笋会破土,蚯蚓会在泥土里快乐地沐浴。人们把三月十二日定为植树节,我想应该是这个季节的泥土养分充足,会培育出茁壮的大树的原因。
爸爸告诉过我,四季的泥土并不一样。春天的泥土很肥润,有活力又有粘性,燕子常衔泥土来筑巢,我多么希望小燕子能把巢筑在我种的树上,让春天的泥土保存到冬天,明年又换新的泥,这样,我就可以留住春天。
活动体验式课堂设计的初衷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能力”。通过精心为学生设计和搭建的活动平台,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活动为书本、学生和生活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有限的课堂已成为探索的乐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会了语文,而且学会了学习语文,在他们心中,语文课不再是枯燥单调的教师一言堂,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了他们自己的事。
课堂体验活动 篇2
摘 要 传统哲学课教师“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低下。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根据中职学生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等提出了在本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 体验 活动体验式教学 中职
传统哲学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直接影响了本课教学的效果。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创设情景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引发体验。例如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我选择让各小组学生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并让她们谈感受来导入新课,这一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上的不同,从而感悟这句话“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这一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所以她们就印象深刻,而且能体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达成感悟知识的目标。
(二)互动对比,合作学习
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源,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我把学生以5~6个人一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医学院12级中职学生展开“对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校文明班评比项目各班的情况,各小组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确定调查内容,并做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并谈感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调查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文明班集体的获得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对同学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从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解决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反思自省、体悟内化
反思自省是学生对其所获得的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反思自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二是回顾反思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思考自身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体会与感悟,发现在亲历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发展以及不足。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内化:第一个活动是各组派代表谈感悟和收获,以取长补短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实际可行的提高本班的集体观念的方法和措施。这环节通过启发,学生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都说了出来,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了解了别人的不足,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这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又锻炼了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活动环节是“个人自省,发现问题。”要各组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写下: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写好后以不记名的形式交给各小组长做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勇于承认自己不足之处的勇气,达到自省内化的目的,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重新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巩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通过活动产生自我体验,促使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这一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点题重申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是小组填写评价表,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之间更加努力、团结、向上。课堂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谚语、成语、名言等,然后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延伸体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从收集的资料和合作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再次感悟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寻求知识的“协作者”,并与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享受求知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使《哲学与人生》课的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以活动体验为载体 创设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体验教学;活动体验;精彩课堂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所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道德情感与生活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那么在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合理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学习呢?结合案例《你帮我,我帮你》(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教学来谈谈。
一、活动中感悟,激发情感共鸣
活动是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品德课堂的体验学习中,我们要把活动作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积极组织各种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心智发展还未进入到抽象的层面,所以,我们的活动要尽量围绕能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也就是要选择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
《你帮我,我帮你》教学一开始,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握儿童特点,精心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活动“蒙眼取球”。学生一听要做游戏,都积极参与,调动了注意力。第一次游戏结束了,在设置的障碍面前,选手当然拿不到球。
师:你觉得想游戏成功容易吗?
参加游戏生:摇摇头,很难的。
师:在游戏的时候,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我的眼睛看不见,都走歪了呢!
师: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生:要是有人帮助我,我一定能走过去拿到球。
……
对于那些看游戏的学生,也是感受颇深。
师:你们在看游戏的时候,特别是他走错方向的时候,你们最想做什么?
观看生1:大声的告诉他。
生2:真想上去拉他。
生3:我去帮助他,肯定能成功。
……
学生在活动后,都能体验到了别人的困难,激发了需要被帮助和帮助别人的欲望,情感自然流露。于是,第二次游戏,小选手在同伴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球,游戏也成功完成。
这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由情育理并促进行为养成,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在这里,老师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只让学生从中感受、体会、省悟、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老师只是稍作点拨、提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完成其品德内化的前提条件。
二、情境中体验,充实自身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只有创设生动的、有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制造特定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逐渐完成从情到理的深化。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你帮我,我帮你》在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到助人的第一步后,接着出示了三个情境,下雨了没带伞,提不动水,不会跳绳。这三个情境在学生的身边随时会遇到,而且较为典型,分别代表了学习上,生活中,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再进行换位体验,体验他人的困难和内心感受。这些遇到困难的情景,来源于学生的平时生活,就像是发生在每个人自己身上一样,当然更容易让人理解,引起共鸣,以此产生助人的行为。
三、注重实践,深化情感体验
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位妈妈每天做家务很辛苦,还为年老的母亲洗脚,她的孩子也端着一盆洗脚水,晃晃悠悠地向妈妈走过来。在那稚嫩的“妈妈,我给你洗脚!”的叫声中,妈妈哭了,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而体验往往是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重视课外实践体验,抓住每一个教学的契机,进行体验学习。
《你帮我,我帮你》在做足了情感和道德的铺垫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追忆,找找身边的助人榜样。回忆自己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遇到困难时的情感体验,选择印象深的体验诉说。这样学生结合的自身的体验,对他人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引起共鸣,以此产生助人的行为。
师: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小朋友帮助过你,借你一块橡皮,教你认识了生字,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都带给我们了快乐,你还记得他们吗?
生1:上次我的铅笔断了,佳佳借我铅笔。
师:是啊,你说谢谢了吗?
生:谢谢你帮助了我,我很高兴。
师:真有礼貌,那就把“助人之星”贴在佳佳的胸前吧。只有爱帮助人的孩子才能拥有它呢。
……
学生们都踊跃的发言,诉说着自己受过谁的帮助,或是曾经帮助过哪个朋友。“谢谢”“不用谢”充满了课堂。事先准备的“助人之心”徽章也贴在了爱帮助人的学生胸前。
孩子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时,孩子们已从被动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体验学习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我体验的英语词汇课堂活动 篇4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不管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还是英语教学中的五项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课前明确目标都十分重要。每节课开始老师都该做一件事, 那就是把目标写出来, (在黑板上或在下发的讲义上) 让学生课前明白, 课后便于反馈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如:在MMU的课堂上, 这节课我们想要提供给你有用且有趣的课程, (1) 让你学习可供你教学之用的实用课堂活动。 (2) 更熟悉有效教学的现代理念。 (3) 说大量英语提高自信心和流利度。 (4) 了解更多关于英国的生活方式, 多民族多文化的英国社会。 (5) 找到能带回中国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材料。 (6) 进一步扩大你的英语词汇, 在听读方面理解更深刻, 在读写方面更自然。 (7) 探索这个城市和周围地区, 了解新事物和我们的现在和过去。 (8) 在课程里和我们国家找到乐趣, 找到在家的感觉。
二、体验词汇教学课堂活动
词汇教学被看作是一个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 形成语言能力。课上, Dorothy就教词汇专门介绍了好几种有趣的方法: (1) aural (通过听) ; (2) visual (通过看, 如图片等) ; (3) tactile (通过触摸) ; (4) kinesthetic (通过身体活动) 尤其是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by doing the word”令人印象深刻。老师还是一位导演和演员, 自己或让学生演出词汇。
例一, 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如“brush your teeth”的词组, 然后叫一个学生到前面并展示“slowly”或“angrily”的卡片, 该生以这种方式表演动作, 其余学生猜这个副词。猜中者得分并表演下一个哑剧, 以小组为单位累记得最多分获胜。
学单词不如学短语, 如形容词和名词搭配, 动词和副词搭配, 准备随时运用。而专为我们准备的四周400词词汇本就是要求我们每天记录下新了解的短语及它们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或会话里的频率。TTT grids (tic-tac-toe grids一种九词方格) 可以在许多场合运用来教词汇, 如围绕同一主题的九个词汇复习。
例二, 把下列重要的人生事件以逻辑排列顺序, 并添加三个更重要的词汇。
借助九个不同词汇推断能与它们联系起来的词汇。
例三, 下列单词有什么共同点?
对英国文化知之甚少则会出现想破脑袋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的现象。原来这些词都与The Beatles (披头士乐队) 有关。
例四, 选一个话题, 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TTT grid, 每人用一分钟谈论所填的九件事, 加以比较, 各成员选的词有多少是一样的。Odd-one-out (把不同类的挑出来) , 用来热身, 复习或检查记忆。
例五, 挑出下面动词中一个与你上节课所学课文不相关的。
Pour, fall, build, evaporate, flow
(all related to water except“build”)
Add, subtract, help, divide
(all maths verbs except“help”)
例六, 从将要学的或将要听的材料选出一系列词, 每行中添加一个不属于的, 让学生两人或小组讨论, 根据主题猜出不属于的那个词, 接着读或听来验证猜测。运用关键词造句, 连句成文。
例七, 运用图片或首句作为写作道具, 小组学生依次写下一句直至故事完成 (最好有一个时间限制或字数限制, 以免故事太长) 根据创意和流畅度选出最佳故事;阅读短文, 概括关键词, 相互对比异同……
比较国内课堂, 我曾组织过几种词汇游戏, 在高二学生课堂上实施, 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八, 每小组选派一位成员上前抽签, 签上有5个单词, 然后用少于10个单词逐一描写或解释每一单词 (不能出现原词, 但可借助手势) , 其余同学能在2分钟内猜出全部5个单词, 他所在的组和抽签组各得100分, 如猜出4个, 则各得80分, 依次类推。
例九, 每组选派一位成员 (共6人) 上前面对大家背对幻灯, 每次幻灯片上都呈现出一个短语, 其余同学抓住机会描写或解释它, 如能在10秒钟内让前面的同学猜出此短语, 则双方小组各得100分, 11—15秒80分, 16—20秒60分, 依次类推。
例十, 一位小组成员上前被呈现一个单词, 其余组员通过提问猜该单词, 该成员只能回答“是”或“不”, 如果用少于5个问题就猜出该词则小组得100分, 6-10个问题80分, 11-15个问题60分, 如果60秒钟未能猜出, 机会就让给其他组, 猜对得50分, 猜错扣10分。
例十一, 每组选派一位成员 (共6人) , 一人为提醒者, 其余5人为竞猜者 (面对大家背对幻灯) , 提醒者和下面的同学被显示释义, 每条5秒钟并尽可能地记住, 竞猜者根据提醒者的描述猜出对应单词则各得50分, 如果30秒内未猜出, 提醒者的机会就让给下面同学, 答对各得20分, 依次轮流。
上述活动只要老师准备好要复习的内容, 提前做好幻灯片, 再用上一个计时器, 课堂就交给学生了。这种建立在计划性基础上的灵活性、随机性的课堂游戏竞赛可穿插于日常教学中, 实施过程中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 老师赢得学生的配合, 师生间充分理解与支持, 教师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 放得开, 收得拢, 既热烈活跃, 又井然有序, 且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适时的表扬与鼓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英语思维灵动性。
三、运用听写加强词汇记忆的课堂活动
英语听写可以激活学习者内化的语法预期能力, 而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核心构成部分, 因此听写提供有关学习者整体语言熟练运用能力的重要信息。在另一堂课上, Jessica让我们谈谈在国内是怎样给学生做听写的 (谁选取材料?材料有多长?锻炼了学生的什么技能?学生写下了什么?写在哪里?什么时候写?哪些学生写?怎样批改?谁批改?有多少自然性?有多少趣味?有多少用处?) 。通常情况下, 听写对中国老师和学生都是耗时耗力的活。我们讨论了每一部分怎样改变, 改变后有什么影响。 (说实话, 多年的教书让我们有些僵化和落俗套。) 能不能让英语听写过程生动有趣起来, 让听写者发挥主动性, 更多地参与其中并在听写过程中使用英语呢?有没有可能通过英语听写建立一种既有语言输入又有输出, 听写者可以用英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
下一步我们直观呈现出不同的听写类型。 (1) 听然后写下与实际相符合的, 把不符合的留空白。 (2) 块状听写。要求在每一行中写下短语或一组词, 然后把各行连词成文。 (3) 反意听写, 写下听到的所有相反的内容。 (4) 整体听写或合作听写, 先让学生明白听写内容只读一遍, 并且读时不可以做笔记, 读完后给出三到五分钟时间, 学生写下能记住的任何内容, 比如重点放在复数上, 再分组讨论, 小组各成员利用所记下的语言片段, 共同合作, 重建听过的短文。重建的短文应尽量接近原文。这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 流行于本世纪初的语言教学方法, 正契合了课标在教学建议中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 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切实提高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5) 奔跑听写。这种听写结合了记忆和奔跑:听写材料被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 每组有一位成员必须跑到外面, 记住尽可能多的内容, 跑回来听写给其他成员, 如此往复, 最先把所有内容听写下来的小组取胜。即使到后来, 跑的人已经上气不接下气, 大家也都乐此不疲。 (6) 进行反馈, 核对答案, 老师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听写把读的任务也交给了学生, 老师成了组织者和裁判者, 考查了学生的体力, 记忆力, 英语语音及快速阅读能力 (跑的同学) , 听力, 拼写, 英语思维和逻辑能力 (写的同学) 。
四、及时检测词汇课堂活动
在阶段检测方面, 为了明确教学词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以便及时调整计划, 我每个月都设计了一系列书面竞赛活动, 如:词汇竞赛, 查字典比赛, 翻译竞赛, 记忆大师赛 (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进行检测) , 如: (1) 写出段落中所有动词的形式; (2) 听上文接下文; (3) 听句子而改出与原文不同的词; (4) 根据课文进行缺词填空。每次检测都设置团体和个人奖, 个人奖中评出一、二、三等奖, 还有若干更需努力奖 (后几名) , 制作或购买奖品进行“隆重颁奖”并致以寄语。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一条重要评价原则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 以便对这三个过程加以改进。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是为课程与教学提供频繁而及时的反馈, 从而帮助课程工作者改进课程,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并且不与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挂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检测中得到老师更细致的评价, 也能自我评价学习上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以便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老师也能明确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不断取得进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词汇课堂活动过程中,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诸要素至关重要, 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学目标, 方法, 评价等几个方面把握好, 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告别忍受, 走出接受, 走进享受”, 词汇课堂教学活动定会效率倍增。
摘要:作者通过体验词汇课堂活动过程, 在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展开探究实践, 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面向全体与兼顾两头、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课堂组织与师生协调、计划性与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英语词汇,课堂活动,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轶群.激活英语听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9.
[2]赖曼珍.整体听写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7.
[3]彭小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与功能:案例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9.
课堂体验活动 篇5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生活态度,在工作中我也想把这种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像潘校长提出的那样“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这学期,我们班的快乐体验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日出游、寻找快乐
鲁迅先生说:“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们没有童年!”很是赞同,想起自己小时候和伙伴们在田野上快乐的玩耍,那美好情景至今久久不忘!想到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各种束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很少,很是可惜!
为此,我早在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就专门说了这样的问题,要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还多次利用校讯通告诉家长朋友,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儿,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中丰富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2011-04-08 12:38朋友您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这美丽的人间四月天,在这牡丹盛开的美丽季节,在这气候适宜的双休日,我们不妨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进我们的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行走在洛阳,感受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热闹场面,感悟着千年帝都的厚重文化!游山玩水,赏花品诗,领略文化,我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啊!
家长朋友很是赞同,并表示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出去游玩。我们班的吴柏润同学在假期期间去桂林游玩了一番,在游玩的过程中,他的爸爸妈妈不仅引导他认真观察景物的千姿百态,而且要求他一路上都带着笔和纸,见到好的诗句、词语、话语都认真记录下来,以便为以后用,很是用心。孩子回来后就写了一篇《桂林游记》,其中我摘录了几段,和大家分享:半路上,我还见了象鼻山。从后面看,象鼻山像一只逃跑的老鼠;从中间看,象鼻山像一头在漓江里伸着鼻子喝水的大象;从前面看,象鼻山像一只在地上觅食的刺猬。真是奇态万千!(我在班里读到这个比喻句后,一些孩子也在日记中仿用了这样的句式,如有个孩子这样写被子叠好的形状:从前面看,像一块面包;从侧面看,像一条蜷曲的蛇;从后面看,像一个山坡。)
导游告诉我们,桂林桂林,桂树成林,这就是桂林名字的由来。还告诉我们,到桂林玩要带“两相”:一是充分发挥想象力,那里的山是三分相像,七分想象,越想越像,不想就什么也不像;二是要带相机,看见了优美的景色,你要赶快按快门记录下来。
桂林的风景真是让人咏赞不已,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咏桂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南宋官员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陈毅元帅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等等。
这篇杰作的诞生归功于孩子的认真,更应该归功于家长朋友的用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朋友带孩子出去游玩,同样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积累知识,回家指导写游记,像郭鸣镝妈妈带孩子去西安,回来孩子写了《西安游记》的一系列文章;王嘉澍家人带孩子出去游玩,孩子写了《游木札岭》文章等等;这样要求引导是非常好的,天长日久,相信这种好的习惯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益处的!
二、参与种植、体验快乐
“种植园”是我们新区分校的一个特色活动,也是做得很扎实的一项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初步具有探究科学的精神,学校在教学楼后面开辟出了一大片种植园地,让二到五年级各班承包种植。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多次带着孩子们到菜地去参观,让孩子们认一认每块地里种的植物,告诉他们植物各自的特性,孩子们每到一块地边,都要驻足好长时间,蹲下来看一看,和植物近距离接触一下,十分喜欢。很多孩子问我什么时候我们班也能有一块菜地,我笑着说到二年级就有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早点上二年级。
到了今年春天,我们班终于领到了一块地。当我把这一喜讯在班级公布后,孩子们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都争着要加入种植园兴趣小组。
3月8日,我邀请了几位家长朋友带着小锄头、塑料袋和孩子们一起去种植园整地,他们捡石子、翻地,个个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泥,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说脏,没有一个人说累。翻完地,撒上肥料,孩子们把生菜的籽撒到地里去了,他们为菜籽浇完水后都不愿离开,等待着这圆圆的小菜籽能长成白菜?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的小腿可算是受累了,只要一下课,就跑到种植园看一看,看看小菜籽是否有什么变化,发芽了没有;要不就追着我问:“老师,我们要给菜籽浇水吗?他肯定渴了!”个个满脸的认真样。每次去种植园浇水都是拒我于菜地之外。说到浇水,我们班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3月14日下午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向往常一样,和孩子们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学习。
孩子们在读书时,在讲台上的我朝窗外瞟了一眼,好像看到有人在我们班的种植园边(因为种植园就在我们班教室后面),不知道在做什么。因为前几天刚种上菜籽,所以种植园正在特别保护中,谁如果在菜苗发芽前踩地,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我随即走到窗口看看是谁在干什么。当我走到窗前,眼前的一幕让我无比感动:是我们班的周铭哲爷爷!他拿着一个饮料瓶子,里面装有水,正一点一滴地、细心仔细地给菜园浇水呢!因为瓶子很小,他浇完一个地方,赶紧就跑到挺远的洗手间接水回来继续浇,直到把我们班种的两块地都浇好,我们班的浇完之后又把全校的菜地浇了一遍……
一位花甲老人,住的地方又很远,可为了我们班的种植园,这么用心,这么下劲,看到这一切,不禁泪涌眼眶。等孩子们读书声停,我把刚才的发现告诉给他们,孩子们立刻向窗外张望,都急切想看到这位“幕后英雄”。我对孩子们说“咱们都到窗边,向周铭哲的爷爷表示我们由衷地感激!”孩子们随即转移到窗边,异口同声地说:“谢谢爷爷,爷爷辛苦了!”“谢谢爷爷,爷爷辛苦了!”
此时的我们,被真情包围着,被感动包围着,更被幸福包围着……
通过孩子们和家长朋友的细心照料,我们种的生菜的菜苗破土而出了。孩子们围着菜地,小脸乐成了花。他们有的大叫“生菜发芽了!”;有的抚摸着菜苗,自我陶醉;还有的着急地问“生菜什么时候可以吃呢?”等等。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边照看菜宝宝,一边写观察日记,收获可多了!
四月份蔬菜成熟了,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菜地收获了果实,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要求孩子们回家在大人的帮助下做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在美食节上供大家品尝。第二天,孩子们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菜:水果沙拉、奶香珍珠、碧玉珍珠、日本寿司......看到孩子们相互间介绍着美食,谈论着美食,品尝着美食,回味着美食,我能感受到他们通过辛苦的劳动得到的丰收喜悦。下学期,我们还要带领孩子们在这片暂时属于我们的土地上,播种出属于我们的劳动喜悦,把这项活动做得更好!
三、图书贸易、分享快乐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宽学生读书来源,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得到锻炼,提高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和综合素质,我们学校在4月20日举办了第二届校园图书贸易节。
为了做好这次交易,我提前在班里做了动员:每人至少带3本以上适合阅读的书籍,鼓励多带,每本参加交易的图书必须要征得家长的同意。图书要求是自己已经看过用过且是比较完好的,不得购买新书参加交易活动,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购买图书,另外还发校讯通请家长根据市场规律,帮助学生给交易图书合理定价,请家长朋友鼓励支持孩子参加这次活动。
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就准备好所要交易的图书,按要求认真地在每本书上填好了所需的内容,等待着下午的贸易节开始。我告诉孩子们这次贸易节除了有必须的“营业员”和“促销员”外,还要配备摊位“经理”、“导购”、“保安”、“保洁员”和“会计师”等工作人员,平时爱看书的孩子都能参加,别提孩子们有多高兴了!
有些被任命的“促销员”提前就预订好顾客所要买的图书,有些为了能多卖几本书,还打出了“买一赠一”的优惠方式,也就是买一本书赠送一个小礼物(气球、贴画等),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在贸易节上,这些“促销员”更是用心,他们用自己的独特的宣传语来推销图书,如:“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二一班的书全部是经典,赶快来买呀!”通过大家的努力,这次交易活动,我们班共卖出去了80多本书,共计550元,这都要感谢孩子们的良苦用心!
有些孩子在贸易节上买回来自己喜欢的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了,或是自己享受,或是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真是快乐无比!孩子们回家也是爱不释手!孙成昱妈妈在作业中这样签字:今天下午的图书贸易活动很好,孩子终于当上了这两天盼望已久的图书导购员,成功地卖出去了四本书,同时又买了六本自己喜欢的书。其中的《三毛流浪记》,孩子是回家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并感动地流泪了。他很同情三毛的遭遇,很憎恨那些欺负三毛的人,并说长大要帮助像三毛一样的人。妈妈说:那就要从现在学好本领,长大才有能力帮助自己想帮助的人。孩子点了点头,我也为孩子的正义感而高兴!
这次贸易节培养了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使闲置在家中的内容健康有益的图书得到再利用,充分发挥有益图书的价值,为学生搭建了好书大家读的平台,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四、参观活动、延续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其他同学在家的读书环境,与书交下深厚的友谊,这学期,我抽出空余时间开始进行一项活动——参观天使的书房。
我通过与学生沟通,和家长交流,加上在班里的观察,每周先选出一位在读书方面做的好的孩子,作为家访对象。然后再邀请几名爱读书的孩子一起去参观。
我们先后参观了吴柏润家、王嘉澍家和苗党豪家等。在吴柏润家,我们了解到吴柏润在家是很爱看书,他回家写完做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就一直看书,而且他看的书非常丰富,各个领域都很感兴趣,的确是个“小书虫”!他的爸爸妈妈藏书也很丰富,看来他这样的爱看书与浓厚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王嘉澍家书柜的书摆放错落有致,第一层放他经常喜欢看的各类书,第二层放工具书,第三层放的是看过的书。他看书也很广泛,特别爱看有关科普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另外,他还很爱弹钢琴,还专门为我们弹奏了几首曲子,显示了在艺术方面的天分。
到苗党豪家参观,除了孩子热爱读书外,就是他的懂事,对长辈特别尊敬。我们到他家,他就像个小主人似的热情招待着我们。苗党豪的妈妈还把我每周通过校讯通发的古诗专门抄在一个本上,和孩子一起温习,很是用心,真让我感动!(这是因为在校园开放日中,家长朋友到校听了我们班的一节古诗展示课后,发现孩子们背的诗好多他们都没听说过,所以就提出来,能不能把每周孩子们背的诗通过校讯通发给他们,他们也想背一背,也想回家和孩子一起感受古诗的魅力!)
我把参观每一个孩子的书房都拍了照片,洗出来在教室展览,很多孩子课间竞相欣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激励与引导,我也会坚持把这项活动进行下去。
课堂体验活动 篇6
【关键词】体验活动教学思想政治课堂
学完《政治生活》后,学生很可能只是在头脑中留下几个抽象的概念,几条干巴巴的原理,这与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合格公民的核心目标相距甚远。如何让他们真正将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了《政治生活》理论的生活意义,这是值得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认真思考的。
让我们先來看一个教学片断:《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教师讲授:“在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其中,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这里特别强调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参与管理村务,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学生一边听着一边忙着在书上标注、识记。但又有谁知道,他们此刻是否真正了解就在他们身边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组织?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显而易见,单纯靠教师讲授,无论讲得多么透彻、有条理、有逻辑,对于学生来说,《政治生活》也只是外在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体系,无法产生心灵共鸣。这与学生长期在校学习,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很大关系。如何让学生体验参与政治生活的真实过程呢?笔者认为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政治生活的能力,提升公民素养。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通过创设近乎真实或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来同化或顺应所学《政治生活》理论。
一、 模拟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活
所谓模拟活动,就是在以真实情境为原型的人为情境中学习、操作的教与学活动。我们还是以《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中“村民自治”为例,采用“模拟活动”来看一看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公民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不同。活动开展如下。
第一步:宣传动员。把我们班作为一个村,班上42位学生作为42位村民,大家共同参与村里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共创幸福生活。宣传发动之后,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响应了这个活动。第二步:组织模拟。第一是模拟选举,由42位“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长”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全面负责“村”里的各项事务。第二是模拟召开“村民会议”,“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会议”既负责民主选举,又负责民主决策,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通过。第三是制定“自治章程”,通过完成书本探究中的填表:我心目中的《村民自治章程》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第四是收集“村务”问题。收集汇总整理“村务”问题,为在“村民会议”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村民”们收集的“村务”问题很多,如“村民”乱扔垃圾,影响“村里”的环境和形象。请“村民”们出谋划策并通过小组讨论为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村民”们通过实实在在地体验、感受、领悟、思考,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首先应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而后由负责宣传的“村委会委员”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本领。
二、 创设真实的民主政治活动场景
教师创设真实的民主活动场景,如调查、访问、游戏、观察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索与创造的体验,培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例如在《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教学中,通过设计现场“分苹果”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探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道理。过程如下。
第一步:活动要求。一是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8人,选出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各一名。由组长主持本组活动。二是制定分配方案。苹果只能分给组内5个人吃,分苹果之前各组集体讨论、制定分苹果的规则和程序,从而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分配方案。三是由组长负责将苹果切分给同学,监督员、记录员做好相应工作。
第二步:演示交流。在活动中,学生非常活跃,并按活动要求有序进行交流,每组由组长将活动记录投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并发言。如某某为第一组的组长上台交流,她先将记录表实物投影而后开始表述:我们这组分苹果制定的规则一是一多劳多得。组长、记录员、监督员都付出劳动的,他们应该有一份;二是按个人喜好,如某某不喜欢吃可以放弃这一份;三是少数服从多数,在分的过程中我们是投票、协商、公平解决的。活动记录相对简单,但发言和点评相当精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相互赞赏,意见不同时相互争论。例如对于领导的作用:有学生指出,获得利益时,领导靠边站,在做事时,领导要冲在前,要无私、奉献、牺牲;也有学生提出,领导与群众也是平等的,为什么获得利益时,领导靠边站?……学生思维
非常活跃,主体表达意识很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习规划,解决问题。做是一种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第三步:共同体悟。在各组交流后,我们来假设,把这个苹果放大为关系大家的切身重大利益。那我们又该如何来正确对待和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进一步思考应树立怎样的公民意识?在大家讨论发言后,归纳总结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意识。整个活动,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智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能动、创造的主体人格。学生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想的成长,品质的提升。
三、 组织丰富多彩的政治学科社团活动
模拟联合国是对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多边机构的仿真学术模拟,是为青年人组织的公民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的外交代表,参与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代表们遵循议事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来阐述观点,为了“国家利益”辩论、磋商、游说。他们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通过写作决议草案和投票表决来推进国际问题的解决。在模拟联合国,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等多边议事机构的运作方式、基础国际关系与外交知识,并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我们将书本学习的内容延伸到我们的社团活动课中,组成《模拟联合国》社团。第一步:招兵买马。在高二学生中采取自由报名形式,组成一个社团并选出社长。第二步:模联的介绍,具体了解模联的规则和流程。第三步:进行议程培训,主要是立场文件的写作与演讲,进行小组辩论等。
在实践中,我们组织了以下活动:针对乌克兰危机,扮演不同的国家角色。第一步:随机分配一个国家角色给参与代表,并下发相关文件,让其了解此次事件背景,要求其思考在此次事件中代表该国采取何种外交手段促使其利益最大化。第二步:每一位代表模拟写一份立场文件表明该国的立场。各代表根据主席团下发的发言名单依次上台陈述该国观点及其措施。在一位代表发言完后,其他代表可针对某一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如俄罗斯提出武力解决,与会代表可针对此陈述或反对意见及其理由。第三步:与会代表将共同草拟一份决议草案,该草案经联合国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
在模联的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收获不少,认识了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促进了他们对于当前的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让他们以国际的眼光来看问题。同时模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公开发言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
艺术需要灵感和创造,教学需要智慧和技巧。体验式活动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知识的内在意蕴,在活动中习得体验,弥补课堂的不足,求得价值的认同,指导规范自己的政治生活,过好政治生活,做合格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课堂体验活动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验学习,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活动,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引导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体验的欲望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书的价格如下: (1) 《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2) 《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3) 《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4) 《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在讨论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激发。
二、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合作中,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有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教师提供的四个图形,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的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目的是运用转化思想,借助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模型,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脚手架”;第二次是在一位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出长方形后,我再次组织学生用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拼出长方形以外的其他图形,目的是在前面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聚焦———三角形的面积理解的一般意义就是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出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得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数学理解更透彻。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要让学生的探索成为可能,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精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就能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芳把积攒的800元压岁钱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在信用社储蓄一年,那么到2010年3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到附近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调查、计算、思考,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了解了金融知识,增长了见识,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课堂体验活动 篇8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该如何实践问题导学。
一、有效发问,激发探究思维
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蕴涵在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借助问题,使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文本的突破口。
(一)借题发问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带有较强的问题性,教师可以以题目为突破口,或设问或引导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由题目出发,师问:老师认为本课的题目应该这样写,放大“山”字,你是否同意?如同意,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如果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们还会说到放大“移”字和“愚公”。通过课题的辨析,可以使学生理清以下内容:移山的艰难包括愚公的老迈,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人力的单薄,还有他人的质疑(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激发,有效借助问题去探究文本,能抓住文章的题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
(二)疑中发问
语文教学时,当学生出现思维困惑时,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释疑。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两人的态度一样吗?写他们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愚公人物形象,与愚公形成对比)师问:有这么多的困难都阻碍着愚公,却没有阻止他移山的决心,可见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目标专一,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师问:通过对比,又可以看出智叟是个怎样的人?(除了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还会有学生说到智叟也有其“智”的地方,自然引出下一个辩论环节)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单靠理解字面意思还是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挖掘、感悟,学生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而“问题导学”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能起到重要的点拨作用。
二、适时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题导学”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借助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之中。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对于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谁智,千百年来人们都争论的喋喋不休,今天就让我们来个辩论赛,对这个问题来一番唇枪舌剑吧!(将两个班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愚公实愚,智叟实智。反方观点:愚公真愚,智叟乃智。学生各持观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教师小结:其实,愚公是大智若愚,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去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这和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体现在以下的诗句中:(幻灯片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巩固拓展学习空间,把学生引向生活大课堂
学生通过自己梳理所学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同时,巩固落实,完成当堂检测题目,当然当堂检测题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另外,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不绝的源泉。
以《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发问:有人说“愚公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当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联系自身学习经验,或者联系当下社会,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当代社会依然需要愚公精神,尤其是面对中考的我们更应该发扬愚公精神,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力争上游,这样才能决胜于中考。
总之,要让“问题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语文教师更多的积淀,更全面地把控“问题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创新的构建课堂探究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文本,探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莫里.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课堂体验活动 篇9
以前我一堂课都是按着教材,一字不漏地自我演讲式地教学,课堂气氛异常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地听,不理解的句子就死记硬背,不会写的字就多写多练,十遍不行二十遍,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积极性差,回答问题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气氛沉闷,真可谓“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完全找不到学生聪颖伶俐的影子。虽然知识都从我的头脑里搬进了学生的头脑里,但是看到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我在思索问题出在哪里呢?因此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在备课过程中给学生预设快乐
学生喜欢新鲜的东西,一种事情反复做上多遍,学生就会厌倦,而对那些经过一点加工的东西表现出无比的兴奋、好奇。所以语文课堂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和教材外的一切快乐因素,加工融入文本当中,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巢穴,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挖掘教材,不放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正如:“不要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四壁,不要机械地把知识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在课本周围应当有一块空地,让学生在其中思考所发生的活动。”如我在讲“祭奠”一词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理解为是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而举行的仪式。我课前翻阅了资料,又在网上查找了汉字的历史,利用多媒体出示甲骨文的字形,学生观察,古代人纪念亲人要有酒有肉,看“祭”字多像一个人恭敬地拿着三块肉正要放在桌子上,“奠”字像酒杯。又接着出示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祭奠”一词的演变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词的含义。又如《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学生通过预习自然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教师在讲授时,自然缺少了神秘感,再照搬文本,学生自然没了兴致。因此教师要知道学生的疑点在哪里,学生心里在琢磨为了一块玉太大题小作了吧?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玉?十五座城到底是什么概念?秦王缺心眼只为块玉?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预设了“世界上最牛的神奇宝物”的演讲稿,从战国的和氏发现“和氏璧”,讲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它制成“传国玉玺”,价值9000万亿元,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讲到历朝历代,一个个有关它的传奇故事,最后讲了“十五座城”的大小。从这个预设环节中,学生不但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还了解到这块和氏璧的历史价值,从而学习兴趣高涨,情绪激昂,充满了对和氏璧的敬畏感。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学生不由得敬佩蔺相如的胆识谋略,也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我竟然还有这个问题不了解,这样的心态一旦形成,就表明学习活动是他解决某个问题所需要的一种活动,便积极主动地进入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消除这种差距,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快乐,并设计好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快乐的时机与方式。
二、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快乐
语文学习在本质上应是享受性的,是文化文学的传递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为语文学习一种精神情感、心灵的享受过程。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激励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使之产生师生共鸣,感知同步,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欲望,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学生最喜欢什么?是别人送她礼物。如何让学生像接受礼物那样快乐地接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品味修养,博览群书,汲取更多知识,沉积情感态度,追求语文教学中更高的艺术境界,从而充满愉悦阳光态度,调控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如我在讲《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时,学生心情起伏激动,还回味在丑小鸭虽然丑但是它靠着自己不懈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说明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对收留它的农民赞不绝口。这些都是学生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表现,也是语文编排的初衷,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我鼓励他们自己编排音乐剧《丑小鸭》,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动人,学生开动脑筋,自制头饰,布置剧场,用报纸、彩笔制作服装,在网上搜集背景音乐,并自己编写组织语言、旁白等。这种音乐剧的表演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以后把适合编排的课文都进行了创作表演。如《农夫与蛇》《画风》《春雨的色彩》《晏子使楚》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课堂体验活动 篇10
一、过程完整:从“经验”到“真理”
从本质上看,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自然生长。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 :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于是,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 ,并以此作为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只是,我们需要注意,要想扎根经验、用好经验,必然先应正视经验、尊重经验。曾听过一节《7的乘法口诀》,考虑到学生已有“2至6的乘法口诀”的相关经验,一开课, 教师便问学生:“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分别是哪几句? ”很好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可是,一位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口诀时,一直坚持“四七二十四”。对此,教师立即暗示、启发、追问:“四七是二十四吗? 其他同学也想想看。”等有学生纠正成“四七二十八”,老师才继续教学……笔者认为, 既然是未经正式学习的经验展现,存在对错是很正常的。褒扬对的,打压错的,把对的塞给学生,把错的视为异端,这不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强加”与“灌输”吗?
对学生而言,亲历从“个人经验”到“科学真理”的升级过程,是其拥有完满学习体验的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暴露经验”不是标签化的教学噱头,而是实质性的课堂任务。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支持学生自由地、充分地、真实地梳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着力推动学生展示经验、分享经验、反思经验,从中提取有意义的部分来对接数学的本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细节。
1.“经验 ”的外化 :力求全体参与
毫无疑问,在学习新知前,每个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经验。但是,很多老师组织教学时,总习惯于让优秀学生表达经验,其余学生只作旁听,于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真实经验无法展现、难以亮相,“少数人的经验”掩盖了“多数人的经验”。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动性便淡漠了。在笔者看来,从“经验”到“真理”的数学化提升之路是每位学生都要经历的,且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露自身鲜活的已有经验。比如,上面谈到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在进行“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分别是哪几句”的设问后,不应急于指名回答,而应留出时间、充分放手,“逼”每位学生都试着写出自己经验中的“7的乘法口诀”,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不做旁观者而做行动者。这时所写的乘法口诀, 不求正确、完美,但求自主、真实。当然,有些教学内容或许不太适合让学生“写”出经验,教师也可以组织“每人都来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组内充分聊一聊”等活动形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有效参与中外化经验。
2.“真理 ”的获得 :紧贴认知改造
要使学生拥有完整的学习体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其感觉到新知就是从“我”的经验里生根、发芽、结果的。有意义的教学,既需要“外部影响”,更强调“内部改造”。这就需要教学引领紧贴学生展现的已有经验来顺势切入、随机展开。再以《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学生写出基于经验的乘法口诀后, 教师可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呈现。在此基础上,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跟进引导:第一,“虽然大家写得不一定相同,但为什么都按‘一七、二七、三七……’的顺序思考呢? ”挖掘其中有序思考的认知经验,并为凸显这些口诀“表示几个七”的数学本质埋下伏笔。第二,“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每句口诀的含义,并验证它的对错吗?选一句口诀试试。”通过多种表征方式的交流分享,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理顺前后口诀的联系,切身感受“几何直观”的力量。第三,“小红同学总是记不住‘六七四十二’,你有什么方法帮助她记住这句口诀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单句意义”及“相互关联”,来解决问题、巩固认识。由此,在“经验”的改造提升中 建构“真理”,学生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学习体验。
二、视野完好:从“眼前”到“背后”
对学生来说, 经历完整过程是拥有完满体验的先决条件。接着,我们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才算完满? 显然,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思想的感悟、经验的累积,都是完满体验的重要构成。很多老师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中,依然只是关注那些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那些内隐的思想与经验。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浸润课堂现场的“能见度”。所以,有效教学不光要有完整的过程,也应呈现完好的视野,使学生不仅能“看见眼前的”,还能“悟到背后的”。
1.既见 “课时 ”,又见 “课程 ”
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 对这一点老师们不会忽略。然而,对于那些隐含在每课内容中相对虚化的课程理念,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读懂、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体现的。也就是说,一线老师大多具备“课时视野”,但相对欠缺“课程视野”,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产生“近视化”弊端。比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中,对于例题“39+44”编排了如下图所示的基本算法,即“将加数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再相加”。
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40+44-1=83”的个性方法。对此,教师不敢多讲,匆匆带过,唯恐冲淡了基本算法。需要探讨的是,虽然本课教材中没有呈现这种方法,但是它所彰显的“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思想,却是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的“运算能力”的重要内涵。因而从课程视野来看,教师应在确保基本算法落实到位的前提下, 对这种个性方法予以适度聚焦, 使得“根据数据特点 ,灵活选择算法 ”的运算意识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最终将“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次具体的课时教学中。
2.既见 “现象 ”,又见 “本质 ”
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时,面对“80÷20”这道例题,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去零法”(即看作8÷2) 来算。假如教师只是满足于学生会算,组织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来巩固“去零法”,那么学生所能体验 到的只是 “先去零 ,再口算”这 种机械的 “现象”,而不是通透的“本质”。于是,很多教师都会顺势跟进,请学生研究:为什么可以通过“去零法”来口算? 并在广泛讨论、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小棒演示最终得出:80就是“8个十”,20就是“2个十”, 以“2个十”为一份 , “8个十”里包含这样的4份。也就是说,把原先以“一”为计数单位的两个数转化成以“十”为计数单位的两个数来除,是“去零”的数学背景及内在算理,其中还包含“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除”的意思,这就接近“本质”了。我们不难想到,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学生往往只会关注那些表面的、外在的、直观的“现象”,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本质”,是确保其学习体验得以完满的重要支撑。当然,从更高要求来看,揭示算理后,或许教师还应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80÷20”思考成“8个十÷2个十”呢?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怎样想”到“为什么这样想”的视界提升,使得“将两位数除以两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的转化思想“浮出水面”。显然,数学思想是数学本质的深层内核。
3.既见 “节点 ”,又见 “系统 ”
编入教材的知识点,不可能涉及某个领域的所有方面,只是选择了一部分符合学生现实、利于后续发展的“节点” 式内容加以 呈现 , 将多个“节点 ”贯穿起来 , 便构成了某个领域的数学系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从数学本体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内容,着眼“大系统”,落实“小节点”,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生长建构的“前世今生”。毫无疑问,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懂”数学。曾经听过一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集合》,教师课前进行了“你喜欢跳绳与踢毽吗”的调查活动 ,课中呈现 了四个小 组 (囊括了全 体学生 )的统计结果。 首先研究第二小组的情况,初步感知其中存在的“两种运动都喜欢”的“重叠”现象;接着研究第四小组的情况,重点探讨“重叠”现象,引出“韦恩图”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研究第一组、第三组的情况。第一组同学中“喜欢跳绳的”与“喜欢踢毽的”没有重叠,第三组同学中“喜欢踢毽的”同时都是“喜欢跳绳的”。整节课下来,以“交集”为教学重点,以“并集”“子集”为适当补充,学生全面感知到了两个集合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明晰了“重叠”现象的数学背景。 也曾听很多老 师执教此课 , 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只讲“交集”,不展背景,学生的眼界便被限制住了。
三、方式完美:从“浮夸”到“丰富”
对于数学学习的方式,课标2011年版要求:除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都将学习方式(尤其是后面三种)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课堂现场,诸如“我们动手试试吧”“自己研究研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的组织语言频繁 出现。这首 先是件好事,说明教师们很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但让人尴尬的是,很多本来只需“接受”的内容,也被用来“实践”“探索”“交流”,加上教师缺乏科学 策划与精心组织 ,教学活动显得费时且低效。所以说,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目前的数学课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浮夸现象。
事实上,不同属性的数学知识,需要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结论、规定等可以“接受”,内涵、规律、意义等需要“实践”“探索”“交流 ”。对此 ,教师须结合内容加强 分析、灵活选择。另外,各种类型的学习方式,都能助推学生学习能力的稳健提升。通过“接受”,能发展学生的倾听、理解、注意、记忆、反思等能力,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则能培养学生的策划、发现、表达、倾听、评价、质疑等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整体系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学习方式整合运用, 确保学生课堂体验的丰富性。
我们来看一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20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如有困难,可动手“种一种”、画一画。显然,这是“实践”与“探索”的学习方式。经历这样的体验过程, 学生才能感受到植树问题模型构建的“山重水复”与 “柳暗花明”。这个过程旁 人无法替代 , 必须亲身介入,因而不适宜“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汇总展示了四种解题方法:A.200÷5=40 (棵);B.200÷5+1=41(棵 );C.200÷5+2=42(棵 );D.200÷5-1=39(棵 )。这时 ,就需要“交流”了。教师提出:“虽然四种解法有所区别,但第一步都是200÷5,说明这个步骤很必要。建议同学们组内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用200除以5? ”围绕这个核心问题 ,学生体会 到 :求出“总长 度中包含几个间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梳理形成“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三种情况,同时分析解法C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提炼概括:“同学们,植树问题的解题核心是求出总长度中包含几个间距,它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一类题目。接下来,我们翻开课本,自由阅读,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植树问题的。”在这里,学生主要通过“听取讲解”“自学教材”来实现“接受”。
追逐体验 点亮课堂 篇11
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孩子都接受过要珍惜时间的教育,可是对于时间的流逝却毫不在意。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对时间没有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本节课,我希望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时间的长短和转瞬即逝。
第一次——感知1秒
课伊始,我便播放神州八号升空前倒计时的情景,把身边的大事纳入到教学中。孩子自然地跟着视频一起倒计时,大声地数着10、9、8……1。我马上问道:“这些数字表示了什么,你知道每相邻两个数字相差多长时间?”“1秒!”很快有些孩子脱口而出。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自己的元认知,我想这比我开门见山说今天要学习秒来得自然。如此调动孩子视觉和听觉的体验,不仅培养了孩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秒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次——体验1秒的长短
在“感知1秒”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孩子听秒针发出的声音,学秒针走动的声音,并让孩子用其他声音表示“1秒”。孩子思维活跃,想出打哈欠、敲桌子、吹口哨、鸟叫声、拍手、跺脚、各种口技等方式表示“1秒”。然后让孩子想想:“1秒钟可以做些什么?”孩子又用喝一口水、走一步、写数字1、说三个字、甩头等动作表示“1秒”。孩子对“1秒”的体验变得清晰起来。
仅教学“1秒”这一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做一个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亲身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还要感悟数学知识的发展和价值。我用这样一段话告诉孩子:“1秒钟的确很短,短得我们只能快速地走一步,做一个小动作。但是,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这1秒,它将创造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价值。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秒钟能飞行2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一眨眼就不见了。三峡水电站1秒钟大约发电2700千瓦时,相当于3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2006年,中国1秒钟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67万元,用这笔钱大约可以捐助1000名失学儿童。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而他和第二名的差距不足1秒。”听完这些介绍,孩子惊讶无比,既感受了1秒钟的价值,也体会到了1秒钟的重要性。
第三次——体验1分钟
教学1分钟时,我先让孩子进行比赛口算,看看谁1分钟算得最多;然后请一个孩子朗读有关时间的文章,其余孩子估测时间,评选出估测能手。我一声“开始”后,霎时班级里只听见孩子朗读文章的声音,其余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间。孩子受到1秒钟的启发,心里想着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大多数孩子估测的时间居然和实际的时间一样。我不禁感慨,只要孩子愿意做、认真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最好。而对于1分钟的长短,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第四次——练习中体验
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练习中充分感知后,我出示了槟榔小学去年各班跑步比赛情况表。孩子看到比赛结果(跑步时间),不禁开心地大叫,去年是5班获胜,太棒了!这让孩子增强了班级凝聚力。紧接着进行睡觉比赛,第一组睡1秒,第二组睡1分,第三组睡1小时。孩子看到我的题目,不禁捧腹大笑。有的孩子说:“1秒一趴下去马上起来了,还睡什么!”还有的孩子说:“睡1小时,都不用上课了。”我想孩子在捧腹大笑那一霎那,老师不需多讲,就已经对时间单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课堂上老师要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在课的末尾,我让孩子对两首不同的歌曲做了比较,一首歌比较悠扬,另一首比较喧闹,让孩子在比较中体验到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下学习比在吵闹的环境下学习更能让我们的心情愉快。
教育点亮人们的生活。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会慢慢地学会珍惜时间,懂得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才是我们倡导体验式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槟榔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4)
走向体验润泽课堂 篇12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体验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同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民主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敢问、敢想、敢说的时空,学生心情愉悦,他才乐于体验数学.
1.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与鼓舞.教学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创造,使他们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多一点享受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将激励他们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探索,适时表扬、鼓励.譬如,“说错了也没关系”,“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你真能干”“真了不起”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情不自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学习气氛必然活跃.
2. 多提供“玩”的机会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心理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而使小学生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出示印有两幅卡通画的白纸(一张长方形的,一张圆形的),问:“你能把这两幅卡通画从白纸上剪下来吗?”学生非常喜欢剪纸的活动,剪得格外认真.当卡通画剪下来的时候,学生也体验了卡通画一周边线的长,为后面引出周长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玩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让“乐”贯穿始终,使体验在积极向上的情境中孕育、展开.
二、提供有效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愉快体验
“教育是人与人心理上最微妙的接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每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
如,在教学“1千米”的概念时,“1千米”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1千米,切实体会到1千米的长度,我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路程,并填好活动方案中的“方式”和“设想”两栏,说明等会比一比哪组设计得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呈现出了多种活动方案.这些方案,个个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学生之间真诚合作、公平竞赛,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愉悦.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非要真切的体验不可.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是抽象的,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描述了数学真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去研究、去填充那些“空白”,使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课时,认识秤之后,我出示了四包物品:棉花、黄豆、苹果、花生(都是1千克).先让学生猜一猜哪包会重一些.学生兴趣盎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我让学生分组称一称重量,及时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示了自己动手,反复称一称的实践活动,最后得出四包物品的重量都是1千克.然后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后,再通过称体重的游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1千克、几千克重量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这样,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才会终身难忘.
数学教学应该是建立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尽可能使他们从感官感知到内心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深层次上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方法的切实掌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课堂体验活动】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呼唤体验学习07-22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05-15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10-25
体验式课堂心得体会07-04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07-22
耐久跑的课堂教学体验06-19
有趣的活字印刷课堂体验故事07-06
关于体验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10-15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08-25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