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手术

2024-10-22

颌骨骨折手术(通用10篇)

颌骨骨折手术 篇1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 颌面部外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颌骨位于面下1/3, 位置突出, 易受到打击致伤, 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70%[1]。下颌骨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疼痛、出血肿胀, 下唇麻木、张口受限和咬合关系错乱, 导致患者咀嚼、呼吸、吞咽、言语等功能障碍。循证护理, 即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实践中, 将可信的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 获取实证, 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 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过程。2013年2月-2014年1月, 笔者所在科室对9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循证护理,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疗程,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为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 男76例, 女20例, 年龄16~79岁, 平均36岁。所有下颌骨骨折均为单发性骨折, 骨折部位:颏孔区26例, 正中联合25例, 下颌角25例, 髁状突17例, 下颌升支3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骨折的分类和特点设计切口, 斜线、双线、层片状和粉碎性骨折, 伴有明显移位, 采用口内入路, 下颌角、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入路, 骨折断端复位、脱位牙用牙弓夹板固定后, 准确对位咬牙合关系, 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并用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 部分病例配合颌间牵引以稳定咬合关系。

1.3 护理方法

采用耳鼻喉科循证护理方法进行围术期的护理。 (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总负责并制定护理计划, 2名责任护士负责收集患者信息, 2名质控护士查找循证证据。所有成员均受过循证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查找能力。 (2) 评估主客观情况并确定问题及目标。详细采集患者信息, 充分把握患者病情及诉求基础上查阅相关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 结合主治医生的诊疗计划, 提出切实可行的且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以期患者积极参与配合, 达到骨折良好愈合, 咬合功能恢复良好, 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1 病情观察及护理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生命体征。口腔颌面的创伤常伴发颅脑或胸腹部的严重损伤, 如不及时抢救可能致死或严重致残。通常,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和出血性休克是导致伤员死亡的两个原因[2]。文献[3]报道, 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 导致下颌骨前部向后下移位, 引起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循证护理中,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 有无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 及时清除进入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及异物, 必要时行颈段气管切开术。出血的急救应根据创伤部位、出血源、出血程度和现场条件,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止血, 再根据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皮肤色泽与温度、尿量等因素评估休克发生的可能性, 及时补充血容量, 防治失血性休克。合并颅脑损伤的下颌骨骨折, 应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脑脊液漏, 对于下颌骨骨折伴发伤后昏迷的伤员, 要详细了解昏迷持续时间, 有无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 及早发现并报告值班医生, 做相应处理。

1.3.2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多由瞬间突发意外事故所致, 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思想准备, 容易表现出惊恐和不安, 甚至出现情绪休克[4]。颌面外伤后可能使患者由一个健康正常人突然变成一个张口受限、言语不清的患者, 角色的快速转变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情绪波动较大, 加上对预后美观和功能的担忧, 顾虑重重使得患者焦虑和痛苦[5]。因此, 采取全程的优质循证护理服务,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关心和开导患者, 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和预期结果, 辅以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对疾病建立清晰的认识, 缓解损伤对患者心理上造成的焦虑和紧张。在循证护理过程中, 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对患者服务, 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术前护理

除急症手术外, 手术前均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常规检查。术前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 如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消肿治疗以消除组织水肿为手术创造条件。开放型的伤口, 行颜面部清创缝合术, 术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责任护士应熟悉患者的病情, 仔细询问患者药物食物过敏史及既往病史, 分析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循证护理计划及其措施。术前还应该完善术前准备:做好皮试及术前备皮;嘱患者术前6 h禁饮食及水;术前1 d晚上保证睡眠, 术日晨起排空大小便;备好术后的吸引器、急救药品及氧气等。

1.3.4 术后循证护理

1.3.4. 1 病情观察

所有患者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患者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 待4~6 h后给予患者半卧位, 利用面部静脉回流减少组织水肿[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用吸引器及时吸出口内渗血及分泌物, 观察有无规律性吞咽动作, 确保呼吸道通畅,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口外创口注意观察敷料是否潮湿, 创口愈合情况。

1.3.4. 2 口腔护理

术后患者抵抗力差, 术区疼痛和肿胀不适导致张口受限, 口腔自洁能力较差, 特别是行颌间结扎后患者口腔内分泌物、血液及食物残渣滞留口腔, 增加了细菌繁殖的机会, 加之局部组织水肿, 静脉回流不通畅容易导致创口感染, 故口腔护理对促进创口愈合和骨折愈合起关键的作用[7]。对能够自行漱口的患者, 嘱患者自行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选用抗菌止溃含漱液和生理盐水交替漱口;对不能自行漱口的患者, 患者取半卧位, 弯盘处于颊部下方, 用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和0.5%洗必泰从牙缝和磨牙后间隙注入, 依次冲洗颊部、龈沟、牙间隙及结扎物, 边冲洗边回抽, 反复冲吸直至口腔内无明显残留物。牙弓夹板、结扎钢丝及牙齿间不能冲洗清除的食物残渣用牙科探针轻轻取出, 然后用棉签和牙刷清洁。操作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过度引起伤口复裂、缝线滑脱、固定物松动及脱落。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含漱。为维持口腔的清洁, 防止感染, 可配合使用雾化吸入, 实时动态观察口腔内的环境变化。

1.3.4.3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由于张口受限及手术切口疼痛, 特别是术后进行颌间牵引的患者, 由于张口受限, 影响吞咽功能, 无法正常咀嚼食物[8]。同时, 多数患者肠胃功能正常, 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促进骨折及伤口的愈合有重要作用。循证护理过程中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饮食营养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予以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并且易消化的食物, 如牛奶、豆浆、鱼、肉汤等。对于行颌间牵引的患者, 通过磨牙后间隙置入吸管直达口腔后部, 用吸管将食物慢慢吸入消化道;必要时以静脉输入高度营养物质并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从而保证营养的供给, 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

1.3.4. 4 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中使用微型钛板固定骨断端,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初期稳定性,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可以进行早期张口锻炼[9]。指导患者术后1 d开始进行收缩和放松咀嚼肌群, 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行开口和口腔操训练。开口训练的方法为:患者用自己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上下中切牙牙冠处, 做类似剪刀样的开闭运动, 逐渐张口致耳颞部酸胀为度, 3次/d, 10 min/次。颌间牵引拆除后, 开口运动时开口度以3个横指为度。口腔操训练方法为:口唇放松, 取息止牙合位, 舌自然放平, 然后像口腔内有食物一样进行咀嚼运动, 使颊部肌肉和下颌骨活动, 同时使磨牙做尖窝交错运动, 以引起的疼痛能耐受为度;其次, 有节奏的叩击上下牙齿, 先叩两侧磨牙20~30次, 再叩门牙20~30次, 3次/d[10]。

1.3.4. 5 疼痛护理

疼痛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 它会降低饮食、睡眠和休息质量, 不利于术后康复。责任护士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正确观察和评估并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于疼痛剧烈不能耐受的患者, 必要时口服镇痛药物治疗, 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1.4 评价方法

通过循证护理的实施, 下颌骨骨折患者是否达到: (1) 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或消失; (2) 手术切口愈合正常, 骨折愈合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 (3) 掌握漱口的方法, 保持口腔清洁; (4) 积极乐观,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11]。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 一共包含20个问题, 每个问题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级评定,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2 结果

9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循证护理, 95例伤口及手术切口无感染, 为Ⅰ期愈合;有1例钛板植入区出现排异反应, 伤口感染并出现皮肤瘘道, 经局部冲洗、换药及抗生素治疗, 半年后取出钛板, 感染治愈、瘘管愈合, 骨折正常愈合。93例咬牙合关系恢复至术前, 3例患者牙齿缺失严重, 未恢复咬合关系。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准确, 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良好, 经过义齿修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显示, 96例患者, 护理满意为92例 (95.7%) , 基本满意为3例 (3.2%) , 不满意为1例 (1.1%) 。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为本的理念正慢慢渗透到医疗的每一个细节中。循证护理正是遵循了这种医学模式, 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研究证据和文献,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诉求, 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 将三者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强调运用证据,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它强调护士整个护理过程中不能单凭临床经验和未经验证的理论, 而应遵循科学原则和证据进行护理实践。本临床研究中对96例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密切注意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及时清除口腔异物、血凝块等, 保持了气道的通畅。由于均为突发事故导致的骨折, 患者毫无思想准备, 失去心理应对能力,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 加之相关疾病和治疗知识的教育, 消除了患者焦虑和紧张心理, 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开口训练降低了术后颞下颌关节紊乱和关节僵直的发生, 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了良好的形态和功能, 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疼痛护理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循证护理的实施对下颌骨骨折术后良好康复和早期愈合不仅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增进了护患和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同时, 循证护理的应用强化了全体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意识, 更新了护理理念, 提高了护理质量。

颌骨骨折手术 篇2

【关键词】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牙弓夹板

从2006年的10月份到2011年的11月份,这段时间中我院对50位出现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在治疗之中都用了外固定系统辅助骨折复位方法,此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良好,为患者有效减轻了病痛的折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治疗方法的简介

1.150例患者中男性占到45位之多,女性患者仅有5位;患者的年龄在19到58岁之间,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之间的差距为38岁,可见颌骨骨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身上均会出现;50例患者中的体重范围从55kg到82kg不等;经检查全部病例的内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均正常,没有任何的手术禁忌;患者存在面部畸形和咬合混乱两种外在症状。

1.2手术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仪器分别为美国OSTEOMED坚硬固定系统,MINI系列型钛板,因为钛板要用在上颌骨和下颌骨两个部位,所以钛板的厚度也有两个标准,下颌骨用的是厚度1毫米的钛板,上颌骨用的钛板较薄一些为0.8或者是0.6毫米,固定用的钛钉为2毫米;带钩不锈钢牙弓夹板通用型。

1.3治疗方法

1.3.1在手术进行之前要拍摄全景片和双侧颞颌关节片、和谷CT以及三维CT重建片,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之多的拍片准备,是为了全方位的了解病人的颌骨骨折情况,以防后期的手术方法、手术部位和手术切口的确定会产生误差,会对手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2手术之前不光要进行细致的拍片准备,还要有系统的临床检查,将拍片和临床检查进行分析之后,有些病人可能还需要做外固定手术。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将上下牙弓进行固定,然后观察颌骨骨折情况,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对牙弓夹板做灵活的调节。

1.3.3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了。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全麻鼻腔气管或是全麻器官切开,只有下颌角部和升支骨折使用口外切口进路,除此之外均用口内切口进路。钛板的塑形功能要想得以体现,需要将钛板放到颌骨的曲线部位,若是放在其他部位,则不能将钛板的塑形功能得到体现。此外,因为面部的血管神经较密集,所以钛钉在固定时要异常小心,确保避开压根和面部血管神经,以免对患者的康复留下隐患。

1.3.4手术后的第二天要着手做颌间弹性牵引固定,牵引方法不是统一的,需要根据手术中颌骨的复位情况来确定实际的操作方法,有的情况要采取分侧牵引或是个别调整才能使病人恢复咬合功能。一般情况下医生要天天进行咬合的测试和调整,一般连续5天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弹性牵引在病人面部一周后基本可以除去。出院后病人要定时的到医院拍片,使医生能够掌握病人的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钛板和钛钉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也不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需取出。

2手术治疗结果

50位病患的手术都非常的顺利,患者的咬合情况和面部形象都恢复的相当健康,其中进行牙弓夹板外固定术的6位病人,治疗效果更是让人惊喜和满意。

3讨论

此次50位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是传统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在以往的应用中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项治疗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选用容易与牙弓贴合、容易和牙齿固定的扁平状钢构板,这种材质、这种造型的材料的选择使治疗显得较为舒服。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的牙齿出现松动或是牙齿缺失,这种治疗方法就难以对病人使用,此外,颌间固定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中病人无法正常进食、沟通和清洁口腔,易造成病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口腔疾病等。

在我们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复杂的骨折情况依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无法得到令患者和医生满意的结果,这种“遗憾”的出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种治疗方法的不足。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外固定术对患者进行5天的固定,使骨折尽量恢复到原位,若是在这5天之中,病人的咬合关系还不能达到要求,就需要對其进行特殊的调整。人的面部神经血管都比较密集,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伤害病人,就需要以内固定为主,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成功,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林野,王兴,伊彪,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85-87.

颌骨骨折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 (1) 2005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 (2) 病历资料完整; (3) 下颌体及下颌支骨折, 伴或不伴面中部骨折; (4) 患者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齿槽及髁颈区骨折患者; (2) 病例资料不完整或出院后失访患者。最终符合标准纳入的病例57例, 其中男41例, 女16例;年龄19~47岁, 平均 (29.3±13.7) 岁。骨折原因:交通伤25例, 高处坠落伤19例, 击打伤9例, 其他钝性伤4例。所有患者行手术干预的时间为受伤后4 h~31 d, 平均6.3 d。

1.2 方法

按治疗时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骨折在2周以内手术固定, 有38例;延期组:骨折在2周以上手术固定, 有19例。骨内固定术为非加压、单层骨皮质固定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术, 小型钛板置于Champy理想线上, 意即下颌体部骨折, 钛板固定于斜线内侧平坦骨面上的牙根与下齿槽神经管之间[4]。下颌中线骨折则水平并行二钛板进行固定[5]。

用Excel表格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对5种并发症进行评估, 骨折部位发生感染、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张口受限和术后咬合不良。其中感染的评定方法为切口红肿、流脓或有窦道形成, 甚至发生皮肤坏死和固定板外露;骨折畸形愈合界定为骨缝愈合后出现的患者自述或客观存在的咬合不正;术后第4、8、12周检查, 张口度<3 cm为张口受限;骨折不愈合界定为骨断端存有相对运动、X线片显示无骨痂形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术后获得6~12个月随访, 平均9.5个月。共有2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 占38.6%。其中10例患者发生咬合不良, 5例患者发生张口受限, 4例患者发生感染, 3例出现畸形愈合, 无骨折不愈合发生。

2.2 手术时机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早期组的术后并发症, 如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张口受限和咬合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延期组。早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1%, 延期组为73.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延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是否严重、治疗时间和方法是否合适, 都会直接影响到其治疗效果。按照传统的治疗原则, 下颌骨骨折复位固定, 要在全身情况稳定下才能施行。若是遇到伴有颅脑或身体其他部分损伤严重等情况下颌骨骨折, 在急救时要对患者出现的休克、出血、颅脑损伤等情况进行优先处理, 最佳治疗时机也会因此延误[6]。这时不适合对下颌骨骨折进行早期、详细的治疗, 固定手术只能延期, 从而导致骨折错位愈合或不愈合, 在这种状态下施行固定术, 并不能带来理想的疗效。为了避免骨折假关节形成或骨折不愈合, 使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 笔者总结经验如下。对于合并有严重复合伤患者, 以挽救生命为首要任务, 在生命抢救告一段落后, 应用创伤控制理念, 适时地进行一些诸如临单颌牙弓固定、牙栓结、骨内钢丝结扎等微创或无创的治疗, 避免进行第二次身体的打击[7]。可最大程度地减少骨折应延期处理而导致的骨折不愈合、骨折错位愈合、或骨折延期愈合的风险, 这样不仅可促进咬合关系的恢复, 亦可大大提高延期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为了克服其他骨折治疗方法的弊端, 笔者多采用坚强的骨折内固定 (钛金属板内固定) , 不仅可以使骨折得到尽快复位、恢复咬合关系, 还可为骨折缺损其内固定支架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无咬合的患者, 这种坚强内固定方式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不仅加快了骨折愈合的强度, 亦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程度。另外, 这种内固定方式可以选择口内切口, 术后不留疤痕, 不影响美观, 而且手术微创、操作简单[8]。

有学者曾发现, 依从性好的患者, 在骨折后3 d内进行手术, 术后都不会发生感染[9]。李慧刚[10]发现, 依从性好的患者, 骨折3 d后再进行手术, 发生并发感染的概率也不会因此明显增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组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延期组。

术前, 大多数患者咬合均发生了改变, 这是由下颌骨局部解剖因素所导致的。如未能尽早通过手术对咬合关系进行处理, 术后容易发生咬合不良[8]。本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组的咬合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组。因此, 有必要尽早进行手术干预来改善术前就发生改变的咬合关系, 确保在正常的咬合情况下进行坚强的内固定, 延长颌间结扎时间和消除小的颌干扰, 可有望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 即使稍有不满意也可行短暂的牵引弥补。早期组的张口受限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延期组。建议术后除进行炎症预防外, 应适时开始张闭口锻炼, 以防止张口受限的发生。

另外, 下颌骨独特的解剖生理学, 给延迟手术带来了不少技术难题。咬肌、翼内肌等诸多肌肉附着在下颌骨上, 手术复位和固定时, 骨端会受到某些骨折肌肉的牵拉, 导致手术难度增大, 这就要求术者要有较高的手术技术[11,12,13]。技术方面, 术前应针对伤势较重而导致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以一个相对稳定的牙颌为标准建立参考平面, 并设计完善的外科模型, 以便根据骨折程度选择移位较少、术后效果较好的颌平面进行手术、如此高难度的手术, 术者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则很难驾驭[14]。

综上所述, 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早手术, 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不同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57例, 根据治疗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组 (骨折在2周以内手术固定) 和延迟组 (骨折在2周以上手术固定) ,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张口受限、咬合不良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 共有2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 占38.6%。其中发生咬合不良10例, 发生张口受限5例, 发生感染4例, 出现畸形愈合3例, 全部患者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早期组的术后并发症, 如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张口受限和咬合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延期组。早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1%, 延期组为73.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 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颌骨骨折手术 篇4

关键词:上颌骨鼻前棘骨折;鉴定标准;分析

一、案例资料

张某,男,62岁,2015年2月14日被他人打伤,当天入院摄鼻部CT示右侧鼻骨线性骨折,为进一步明确骨折形态,建议被鉴定人行鼻部薄层CT扫描,2月16日、2月21日检查示右侧鼻骨线性骨折合并上颌骨鼻前棘骨折。

二、分析讨论

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第5.2.4t条“颌骨骨折”能否评定为轻伤呢?首先,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鼻腔下壁前2/3为上颌骨腭突,后1/3为腭骨水平部,其前方由上颌骨形成鼻前棘,较上颌骨额突,解剖结构更为微小,骨质菲薄,易骨折;其次,鼻骨与上颌骨额突、鼻前棘(或梨状孔侧缘周围区域)等在解剖上紧密毗邻,上述位置发生骨折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后和鼻骨骨折相同或相似,并常伴有鼻部软组织伤,通常这些骨折造成鼻背部塌陷畸形的发生率并不高,大多也无需复位等特殊处理,单纯填塞即可,故依据此条规定评定为轻伤不符合鉴定标准的原则。

其次,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第5.2.4o条中“鼻骨骨折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的规定评定为轻伤二级,参考案例,被鉴定人张某上颌骨鼻前棘合并右侧鼻骨线性骨折,显然,不符合该条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5.2.4t条“颌骨骨折”已明确指出牙槽突骨折及一侧上颌骨额突骨折除外,而上颌骨鼻前棘骨折无论是从解剖结构上,还是临床处理及预后上,对人体损伤的程度都无限接近此标准,最终,该案例未予评定轻伤。

三、笔者体会

颌骨骨折手术 篇5

关键词:三维CT,MPR,重组影像,颌骨骨折手术,指导价值

颌骨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且近年来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传统常采用X线片诊断, 但颌骨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 诊断中一般较难显示深层结构的骨折, 诊断准确率受到限制[1]。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 三维CT技术因可对骨折情况进行全面的显示, 而逐步得到临床的认可, 同时, 在应用三维CT的同时, 配合MPR进行联合诊断, 具有更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就三维CT联合MPR诊断对颌骨骨折手术的具体指导价值进行探讨, 为临床诊治颌骨骨折提供相应临床参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接收的颌骨骨折患者80例, 按照临床诊断方式不同,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0例。其中, 观察组男30例, 女10例;年龄在18~46 (32.5±2.6) 岁;下颌骨骨折15例, 上颌骨骨折20例;上下颌骨合并性骨折5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1例;年龄在17~47 (32.8±2.7) 岁;下颌骨骨折16例, 上颌骨骨折20例, 上下颌骨合并性骨折4例。所有患者中, 单发性骨折28例, 多发性骨折5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骨折程度等基本资料上比较, 均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1.2.1.1 检查方法

采用三维CT结合MPR检查。采用GE公司 (美国) 生产的螺旋CT进行颌面三维扫描, 扫描层厚在2mm, 工作电流35m A, 电压120KV, 从眼眶上缘直至颈三椎体进行连续性全面扫描, 扫描完成后应用CT处理系统进行三维CT图像重建;同时, 采用MPR技术获取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图像。分别由放射科以及口腔科的2名副主任医师以及2名主治医师对患者的三维CT与MPR影像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诊断, 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同时, 将术中对骨折情况的确定结果与三维CT联合MPR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并对此种联合诊断方式在颌面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具体的评价[2]。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X线片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不同诊断方式对颌骨骨折的诊断结果与临床术中确诊结果分别进行比较, 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并分析所得数据, 并采用χ2检验相关计数资料,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确诊的40例患者中, 三维CT联合MPR共诊断出39例, 诊断符合率为97.5%, 其中, 上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0%, 下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95.0%, 上下颌骨合并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确诊的40例患者中, X线片共诊断出31例, 诊断符合率为77.5%, 其中, 上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81.3%, 下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75.0%, 上下颌骨合并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75.0%。观察组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 对颌骨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颌骨骨折临床较常见, 及时准确诊断, 并根据诊断结果确定手术方案, 可尽早改善患者的痛苦, 并可有效防止因诊断不当导致治疗措施不合理, 而最终导致患者骨折处出现畸形愈合。传统X线片检查在颌骨骨折的诊断中曾发挥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但对深部的骨折较难准确显示, 临床诊断的整体符合率相对较低, 部分患者因错误诊断, 导致治疗不合理, 并引发畸形愈合等情况[3], 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

三维CT是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而出现的一种更有效的诊断方式, 操作简单, 且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对患者而言安全可靠,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维CT避免了X线片诊断中对深部骨折诊断中存在的弊端, 对所有的骨折类型均可作出比较准确的显示, 通过将诊断结果输入到CT数据处理系统中, 并通过进行图像重建, 可对患者的骨折情况准确全面显示, 可对骨折的具体部位、骨折发生数量以及骨折的方向等整体的骨折关系进行准确判断, 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有效减少和避免误漏诊的发生。另外, 部分喙突骨折以及髁骨骨折患者, 因下颌窝外侧壁发生遮挡, 较容易出现漏诊, 如同时结合MPR进行诊断, 可有效避免漏诊现象的发生[4,5]。同时, 联合诊断利于临床准确制定手术方案和正确治疗。

本文研究显示, 与采用X线片检查的颌骨骨折患者相比, 采用三维CT联合MPR诊断的临床效果更显著。联合诊断组临床确诊的40例患者中, 三维CT联合MPR共诊断出39例, 诊断符合率为97.5%;X线片组临床确诊的40例患者中, X线片共诊断出31例, 诊断符合率为77.5%;联合诊断组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 对颌骨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P<0.05) 。

综合可知, 三维CT联合MPR诊断颌骨骨折诊断符合率高, 所重组影像对颌骨骨折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杰, 胡祥文, 尤欣, 等.螺旋三维CT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8) :2252-2253.

[2]谢旺祥, 高亮, 丰章坤, 等.三维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6) :857-858.

[3]金正海.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技术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J].工企医刊, 2009, 6 (5) :46-47.

[4]郑灏, 颜雨春.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09, 2 (6) :114-115.

颌骨骨折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15例, 女11例;年龄21~56岁, 平均38.5岁。骨折部位:左侧髁突骨折14例, 右侧髁突骨折12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空跌落伤9例、外力打击5例。所有患者髁突未脱出关节窝, 患者关节囊内结构无严重破坏, 全部经下颌骨CT检查及口腔全景片明确诊断。26例髁突骨折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耳前切口11例, 颌下切口15例。

1.2 方法

(1) 耳前切口入路:本组11例患者采用此入路方法, 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于耳屏前至发际位置做拐杖型切口, 切口下端最低至耳垂, 不超过耳垂平面, 切口弧形部分自耳轮角弯至患者发际内, 切口总长约3cm。沿颞深筋膜的深浅两层中间的间隙进行翻瓣, 将包含在皮瓣内的节段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一同翻起保护, 沿颧弓表面进行分离。垂直部分沿耳屏前, 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选择腮腺包膜浅层、外耳道软骨处与腮腺后缘之间进行分离, 随即将腮腺上部及包埋在腺体组织中的面神经颞支、颧支以及颞浅动、静脉朝前下方牵拉, 暴露出颞下颌关节韧带和关节囊。依次打开部分韧带、关节囊和骨膜, 显现下颌骨断端。 (2) 颌下切口入路:本组15例患者采用此入路方法,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鼻腔插管。设计在自耳垂下1cm顺沿下颌升支后缘向下, 紧绕下颌角在其下方约1.5cm处做平行下颌下缘的切口, 切口向前止于咬肌附着附近。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等, 顺沿筋膜深面朝上翻瓣达下颌下缘, 目的是将包埋在皮瓣内的面神经下颌缘支部分一同翻起保护, 紧贴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分别打开骨膜及咬肌附着, 显现下颌骨断端。 (3) 固定方法:我们医院所应用的钛板钛钉, 选择的是宁波慈北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对有足够骨质的髁突骨折患者使用2块1.0mm的四孔桥小型钛板和6mm钛钉, 分别固定于髁骨颈后外缘张力带和前缘的压力带上, 对某些骨质条件不足的髁突骨折患者使用一块钛板固定, 在髁颈后外侧缘实施张力带固定。在钛板固定前均进行颌间结扎固定, 恢复并固定上下颌骨原有的咬 (牙合) 关系。固定前需先用止血钳夹住髁突端朝外牵拉, 待钻孔成功并将钛板钛钉固定于上面后将其复位, 再与下颌升支端固定牢固。

1.3 效果评价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均行口腔全景片及下颌骨CT片检查, 术后第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 客观评价开口度、开口型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等。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半年开口度达到3.75cm, 上下颌咬 (牙合) 关系正常;有19例患者3个月复查时开口型恢复正常, 6个月复查时开口型有21例正常, 5例患者开口型向患侧偏斜, 随访期内经功能训练指导, 患者加强功能训练均逐渐恢复正常, 12个月复查时完全正常。耳前入路的1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患侧额纹消失, 表明面神经颞支损伤, 经给予神经营养、理疗治疗后, 有1例在随访期内未能恢复正常。颌下入路手术治疗中有1例患者出现患侧口角歪斜, 这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受到损伤, 经给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因为下颌骨髁突及其周围解剖组织相对结构复杂, 所以对于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手术治疗问题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聚焦点[3]。手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 其手术入路应以提供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创伤、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为目标, 目前手术治疗的选择包括传统的耳前入路方式、颌下入路方式、颌后入路方式、口内入路方式及某些改良入路方式[4]等。但是这些各种切口入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因为不同部位的髁突骨折究竟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方式最佳目前尚有争议。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师希望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手术路径, 达到既能充分显露骨折区, 又能同时减少患者手术中创伤, 避免损伤面神经的目的。

宋冀晖等报道称[5]采用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 其优点是能够使术区的重要结构得以充分地暴露, 良好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 便于髁突充分复位以及小型或微型钛板的牢固、准确固定。但我们在临床手术实际操作中却发现, 由于腮腺浅叶绕过下颌骨髁颈及下颌升支后缘与颌后窝内的腮腺深叶是相连的, 单纯依靠沿着外耳道软骨分离腺体上部后朝下推开腮腺浅叶显露出髁颈骨面的程度是有限度的, 实际术野其实较小。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 髁突骨折断端受翼外肌的牵拉都会向前内方向移位一些, 患侧下颌升支朝上移位, 结果使骨裂隙明显缩小, 更进一步缩小了手术操作空间。有时必须沿下颌升支后缘切开腮腺深叶或 (和) 浅叶组织来暴露骨折断端, 因为在此时切开腮腺腺体部位完全依靠手术操作者的临床经验, 有很大的盲目性及危险性。如果切开部位靠近后内侧, 就能远离和保护面神经颞支、颧支.但是却增加了损伤下颌髁颈内侧深面颌内动脉可能性, 如果切开长度向耳垂部延长, 则有增加面神经干损伤的危险性。本文中经耳前入路1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颞支损伤, 在1年的随访期内未能恢复。

颌下入路以皮肤切口到下颌髁突区较短的操作距离, 对面神经有较小的损伤概率, 并且手术瘢痕比较隐蔽的和术中容易操作等优点, 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解剖学家研究表明有70%~80%人体面神经在腮腺内分为两支:颞面干和颈面干, 并且发现从面神经颞面干分出了上颊支, 而从面神经颈面干分出了下颊支, 两者之间的交通仅有18%, 而面神经颈面干各分支之间的交通支只有12%[6], 因为手术需要一个相对神经少的空间, 在面神经的下颊支和下颌缘支之间就存在这样一个空间, 通过颌下入路可以近乎垂直地暴露和固定下颌髁颈或中低位骨折, 我们采用此手术入路的解剖依据即在此。俞光岩等[7]认为面神经周围支发生医源性损伤很常见, 但是我们为了避免面神经损伤, 术前医师应充分熟悉面神经解剖位置, 手术中应尽量保护面神经, 避免使用手术刀、电刀、血管钳和缝线, 使用拉钩时也应避免暴力。手术中即使下颌缘支损伤, 也多由于翻瓣牵拉所致, 所以发生率较低并且多是可逆的。本文中颌下入路患者15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下颌缘支损伤, 并且在随访期内很快恢复。

对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仍没有下颌髁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的结论性研究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 手术毕竟是治疗手术下颌髁突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骨折的目的是恢复下颌支的高度, 重建其稳定性, 保持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功能。手术治疗要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全面考虑, 防止和减少局部组织再损伤, 保护下颌骨折块的血运, 促进骨折愈合[8]。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骨折具有能准确复位、并且使患者面部形态及上下颌 (牙合) 功能得到恢复。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但是手术治疗的临床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损伤上颌动脉、创伤性关节炎、裸突的吸收、面部瘫痕等。因此选择手术治疗要谨慎。

摘要:目的 寻找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2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耳前切口11例, 颌下切口15例。患者术后全部复查口腔全景片及下颌骨CT片, 术后第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 客观评价开口度、开口型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半年开口度平均达到3.75cm, 上下颌咬关系正常;一年复查时开口型完全恢复正常。耳前入路的11例患者中有2例面神经颞支损伤, 颌下入路患者中有1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结论 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以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操作、不损伤血管神经为原则。无论是耳前入路还是颌下入路都存在着某些术后并发症, 选择手术治疗要谨慎, 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手术人路,并发症,分析

参考文献

[1]冯智强, 杨驰.33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回顾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7 (3) :209-212.

[2]张益.中国颌面外科高年资医师髁突骨折治疗观点一致性的调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0, 45 (4) :196-202.

[3]李祖兵.口腔颌面创伤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99.

[4]Tang W, Gao C, Long J, et al.Application of modified retromandi-bular approach indirectly from the anterior edge of the parotid gland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J].J Oral MaxillofacSurg, 2009, 67 (3) :552-558.

[5]宋冀晖, 卫巍, 马文慧.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7) :950-951.

[6]郭家平, 李志进, 董青山.等.125例髁突骨折l临床回顾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9) :540-541.

[7]俞光岩, 顾晓明, 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84.

儿童下颌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7例, 男女比例4.3:1;年龄:3~13岁, 平均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 (67.6%) , 运动伤5例 (13.5%) , 跌伤5例 (13.5%) , 坠落伤2例 (5.4%) 。骨折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4例 (37.8%) , 下颌骨正中骨折伴髁状突骨折7例 (18.9%) , 下颌骨体部骨折8例 (21.6%) , 其中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2例 (5.4%) , 下颌角区骨折6例 (16.2%)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曲面体层X线片, 下颌骨CT三维重建检查。除2 例下颌骨体部开放性骨折且移位大者, 采用全麻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详见表1。

1.3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检查, X线、CT检查, 术后1年内随访, 在咬合关系、开口情况、开口型、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进行疗效平价。

2 结果

37例患者, 术后1年定期随访, 优:33例, 开口度>30 mm, 开口型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片见骨折对位、愈合佳。良好:4例, 其中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2例, 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伴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2例, 开口度>25 mm, <30 mm, 开口型轻度异常, 咬合关系轻度错乱, X线片见骨折愈合佳, 稍有错位。良好4例中有2例继续随访3年,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开口型正常, 另外2例失访。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 交通事故伤为首发致伤原因, 运动伤为10岁以上儿童, 跌伤、坠落伤儿童年龄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车辆急剧增长, 交通事故增多, 外伤随之增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1], 同时很多驾驶员缺乏儿童乘坐的安全知识, 致使儿童受伤随之增多。10岁以上儿童多自行活动, 一般无家长陪同, 特别是男童体育运动时, 自控性差, 容易受伤。较小儿童多因家长看护不利, 儿童活泼好动, 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造成受伤[1]。

儿童下颌骨骨质柔而富于弹性, 骨折时一般移位不大, 有时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儿童下颌骨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内固定时稍有不慎容易损伤恒牙胚, 从而造成恒牙萌出异常, 严重者导致恒牙列的合关系异常、牙列异常。而且儿童下颌骨骨皮质薄, 不易固定牢靠[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内固定手术有可能干扰下颌骨正常发育, 导致功能异常、面型异常。

儿童的乳牙列的牙冠短小, 乳恒牙交替时, 乳牙根吸收导致乳牙不稳固, 恒牙部分萌出, 牙冠短, 儿童4岁后下颌骨发育加快, 牙齿间距离增大, 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因此易采用保守治疗。

本组病例中, 对于下颌骨正中骨折, 无移位或移位较小者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或采用凝塑胶夹板固定。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因患儿乳、恒牙均稳固, 牙间隙不大, 且髁状突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采用小环颌间结扎后, 髁状突骨折侧磨牙区加合垫治疗。2例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因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 手法复位后效果较好, 且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 予下颌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配合颅颌弹性绷带固定, 术后注意开口训练, 功能训练, 可有效避免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4]。余骨折患儿因牙齿间隙较大, 但乳恒牙稳定, 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 利于口腔清洁, 便于检查[5]。另外2例患儿因坠落伤, 开放性骨折, 移位大, 排除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后全麻下予微型钛板内固定[6], 有条件者可采用可吸收钉进行内固定。各种治疗方法经术后1年的定期随访, 均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保守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骨折部位, 骨折移位情况, 患儿牙齿间隙, 乳、恒牙稳固情况, 恒牙萌出情况,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混合牙列期骨折, 不必强求合关系完全复位, 因恒牙萌出后合关系还可自行调整。对于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的患儿, 注意防止托槽脱落。小环颌间结扎时, 小环是否松脱、断裂。下颌骨多发骨折注意术后开口训练, 咬合训练。

本组病例中除2例坠落伤外, 余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富于弹性, 除极大的瞬间暴力外, 移位均较小。对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患儿, 要对患儿全身状况做出综合评估,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局部伤情临时处理, 详细排除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方可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骨折线周围粘膜肿胀情况, 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 及时予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期间可不用或适当使用抗生素。

所有治疗方法均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并要求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督促、帮助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检查固定物, 防止脱落后误吸、误咽。

综上所述, 儿童下颌骨骨折选用适宜的保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25.

[2]谢树理, 廖怀章.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口腔医学, 2008, 28 (11) :604.

[3]吴滨.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00.

[4]胡敏, 王燕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43.

[5]刁胜启.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3.

上颌骨骨折30例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上颌骨骨折,口腔颌面部损伤

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部损伤中常见的病例, 上颌骨是面中部的重要骨骼, 内有上颌窦, 结构较薄弱, 受损伤后易于发生骨折。表现为一般骨折的共同症状和体征, 如肿胀、疼痛、出血、移位及畸形外, 还有一些特有的表现[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上颌骨骨折患者3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上颌骨骨折患者30例, 男26例, 女4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9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例, 意外砸伤6例, 打击伤3例。单纯上颌骨骨折18例, 伴下颌骨骨折7例, 伴颧骨骨折5例。

1.2 方法

1.2.1 低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上颌牙槽突骨折或区段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 然后用牙弓夹板做单颌固定4~6周。单纯下垂移位的骨折可采用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使之复位, 并制动4~6周。偏斜移位的横断骨折手法复位困难时, 可行颌间牵引复位, 然后颌间固定3~4周, 并辅以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制动。骨折向后移位造成反牙合或向一侧旋转移位造成偏牙合时, 需切开复位, 恢复咬合关系, 并在颧牙槽嵴和梨状孔侧缘用接骨板做坚强内固定。当颧牙槽嵴粉碎或骨缺损>5 mm时, 须植骨。

1.2.2 高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高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移位, 通常需切开复位。手术应尽早进行。经冠状切口、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伤后7~10 d之内的新鲜骨折, 骨折块较松动, 可以直接复位。如果骨折后时间超过2周, 骨折已发生纤维性愈合, 或者骨折块嵌顿, 无异常动度, 则需截断翼上颌连接, 再行复位, 骨折复位后行坚强内固定。

1.2.3 矢状骨折的治疗

矢状骨折的复位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垂直骨折线与上颌骨低位水平骨折线连通, 这种骨折单纯采用颌间牵引即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另一种是骨折线垂直向上, 延伸至颅底或眶底, 采用颌间牵引难以复位, 必须通过手术解决。单纯上颌骨骨折时, 首先要复位腭中份, 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 然后再复位垂直力柱。如合并下颌骨骨折, 颌间固定前也要先复位腭板并完成腭部固定, 以获得正确的面部宽度, 然后再引导下颌复位。矢状骨折的固定一般设在前鼻嵴区。

2 结果

面部对称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29例, 1例面部畸表不对称不完全复位。

3 讨论

上颌骨骨质疏松, 软硬组织共同存在, 上颌窦内衬黏膜及眶腔的软组织, 损伤后一般出血较多, 止血不便, 但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上颌骨仅以薄弱的表情肌附着, 加之骨折线多不规则, 骨折后的骨片移位轻微或不明显。骨折线累及腔窦等解剖结构时易继发感染, 但临床上实际不多见, 很多病例伤后在未得到处理的情况下, 仍能自行愈合, 但多为错位愈合。

低位水平骨折多因前方外力所致, 骨折块因致伤力、骨重力及翼肌牵拉向后下移位, 造成面中1/3变长, 前部塌陷, 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或反牙合。如骨折系侧前方外力所致, 骨折块可能向一侧移位, 出现偏牙合。口腔检查很容易发现上颌骨异常动度, 鼻腔检查可见鼻出血和鼻中隔撕脱;如果骨折发生在一侧或区段, 骨折线纵裂牙槽突, 可发现牙龈撕裂、牙合台阶和区段骨折块活动。高位水平骨折常波及鼻、眶、颧、额等周围结构, 出现面部肿胀、眶周淤斑、结膜下出血、眼球下陷、复视、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损伤眶下神经, 造成眶下区及上唇麻木。骨折移位多呈嵌顿性, 骨异常动度不明显。骨折块向后下移位造成面中部塌陷, 呈“盘状脸”。向一侧移位, 造成面中部扭曲畸形[2]。

一旦诊断骨折, 只要全身情况允许, 应尽早处理。若肿胀疼痛明显, 无活跃性出血及开放性污染的情况下, 也可临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加强支持疗法, 密切注意伤情变化, 待肿胀大部消退后再行骨折处理。正确对位基本标准应着眼在咬合关系的恢复上, 即使无牙牙合也应上下颌相互关系协调, 以便日后义齿的修复。固定应力求坚固、有效, 保持复位的稳固与良好的牙合关系。对于骨折线上的牙齿, 虽仍有人主张拔除, 但目前多主张保留, 这不单是保留了牙齿, 还有减轻创伤、减少移位及促进愈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树夏, 顾晓明.现代颌面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 (2) :85.

颌骨骨折手术 篇9

【关键词】 下颌骨临床病例护理

下颌骨是唯一能活动的面颅骨,是构成面下1/3形态的骨性基础,是牙齿和舌等重要组织的支持结构。肿瘤切除、创伤及感染等因素常造成下颌骨缺损,导致面部畸形和相应功能障碍。多年以来,大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困扰颌面、头颈及整形等多个学科的难题。[1]

我院从1985——2000年为136例下颌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手术修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例分层

男女比例:患者136例,男96例,女40例。

年龄分层:15-25岁13例,25-55岁78例,55-73岁16例。

修复手段:钛制下颌骨移植85例,自体下颌骨移植51例。

2 临床护理主要的特点

接受临床护理的患者颌由于颌面部畸形的程度各异,时间长短不同,因此入院时的心理情绪也有所差别。尤其是那些畸形时间大于1年的老年患者而言,其心理状态更是值得医护人员时刻关注。这些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焦躁情绪,性格特征内向、自卑,对工作人员的动作、表情、语言、行为都极为敏感。患者对使用的修复整形材料、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状况等存在极大的疑虑,因此在对其进行沟通交流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从心理上排除其对手术的恐慌。

2.1 加强理解与同情,尽量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详细介绍手术的特点以及预期效果,使得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成功率以及主动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病例中,曾经有两位青年患者对异体体骨植入存有顾虑,后经过我方医疗人员的多次接触和悉心解释后,最终决定实施手术,顺利痊愈。

2.2 预先通知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症状及其预防举措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配合医生进行细心周到的护理

2.2.1 术前准备 术前应及时处理牙垢和牙结合。对于存在牙周病、牙龈炎、粘膜溃疡等情况的患者,要让患者先治愈上述牙病。在手术的前3天,开始以1:5000的比例用呋喃西林液进行漱口。在手术前1天,进行常规备皮。术前半小时再以1:5000的比例用呋喃西林液进行口腔清理,并准备好气管切包等材料。

2.2.2 备妥手术材料 首先,需要用3%碘酒对钛制成品下颌支架进行浸泡消毒,以备手术之用。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新鲜异体下颌骨,并除去其内部的软组织,将其浸泡在0.1%新洁尔生理盐水中。将术中切除的良性肿瘤用液氮冷冻起来,并将其植入残缺区内

2.2.3 手术后护理

2.2.3.1 對呼吸道的护理 对该类手术一般采用全麻的形式,且由于手术的副作用较大、面部存在丰富血管等原因,在手术后处理区域会出现明显的水肿,因此在术后要注意让患者保持畅通的呼吸。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要靠氧气瓶输氧,并保持半卧位的姿势,使头偏向某侧。护理人员在术后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将气管切开包备于附近。一旦发现患者呼吸频率异常,马上帮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质。[2]麻醉容易产生喉头水肿的情况,进而导致发音嘶哑,用气管切开的方式可防止喉头梗阻。

此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颈部是否存在变粗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2.2.3.2 对术后伤口的护理 术后,患者口腔内外都会有伤口,且口内伤口处于严重污染的环境下,易发生伤口感染。本组病人采用鼻饲进食法,口腔采用生理盐水清洁后用75%浓度的酒精和0.5%的碘伏涂擦口腔内伤口。对于外伤口用敷料包扎每日5-6次。

2.2.3.3 下颌制动 完成下颌骨修复手术后,为促进伤口尽快修复愈合,必须控制下颌制动。本组病例中我院叮嘱患者少说话。在术后两三天内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进行结扎固定。3-6月内进食硬物。

3 讨 论

本组136名患者均在一周后成功愈合。试验证明,75%酒精和0.5%的碘伏能减少口腔内的细菌,保护伤口免遭感染。[3]为了达到伤口如期愈合,需用75%酒精和0.5%碘伏不断清理伤口。

试验证实纯钛人工下颌骨组合字相容性较好,异体新鲜下颌骨植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主要表现为下颌肿胀大约7-16天,颌下方切口引流处易出现淡黄色液体。术后三四天内,易出现排异现象,此时可采用激素和抗生素进行治疗。伤口一般在一期或以上就能愈合。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进行必要的早期下颌功能的运动和张口锻炼能促进骨断端新骨生成,加快伤口愈合。此外,护理时要注意维持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同时,在护理期间,应该及时为患者提供一些高蛋白质的食品,为患者增加必要的营养,也帮助伤口及早愈合。

参考文献

[1] 李忠禹.冷冻骨移植术在颌面整形中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1,13(5):507.

[2] 白碧荣.几种消毒剂对口腔手术后口内伤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医院感染杂志,1995,5(2):91.

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2例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9年8月-2003年8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32例, 其中男26例, 女6例, 年龄8-68岁, 平均37岁。下颌正中骨折8例, 颏孔区骨折10例, 下颌角骨折6例, 髁状突骨折2例, 下颌角并髁状突骨折6例。

1.2 固定材料

小型钛板 (厚1mm, 长度4孔) , 螺钉直径2mm, 长7mm (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1.3 固定方法

1.3.1 手术进路

下颌颏部、体部骨折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部、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切口。

1.3.2 钛板位置

颏孔后下颌体区钛板水平放置在根尖与下颌神经管之间;颏孔前区放置根尖下5mm处, 间距5mm下方水平放置另一钛板;下颌角区钛板沿外斜线放置, 当骨折块不稳定时在下颌骨下缘作补充固定。

1.3.3 术式

术中首先用细钢丝做暂时颌间结扎固定咬合关系, 将小型钛板成形后在骨折两端钻孔, 螺钉固定, 使钛板与骨面相贴。

1.4 术后处理

除22例骨折移位不明显外, 其余10例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固定, 最短2d, 最长10d, 平均6d。术后常规给予静滴抗生素7d。每日清洁口腔。

1.5 疗效评价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开口度变化, 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常规摄片, 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 伤口均在7~8d拆线并愈合,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术后复查拍片显示骨折线愈合良好, 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颌间栓结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常用方法, 骨折复位及固定确实可靠, 但该方法固定期间不能张口, 影响说话和进食, 影响张口度的改善, 也不易进行口腔清洁。动物实验还证实颌间固定能引起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坚强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张口度改善程度和速度均优于颌间结扎者, 术后营养状况好。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为骨皮质骨板固定, 放置在唇颊侧即可,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下颌骨骨折, 创伤小, 而且容易满足生物力学要求。

预防手术合并症:①恢复咬合关系是手术成功的标准, 常由于术中咀嚼肌收缩力过大, 不易准确复位。术后钛板不足以对抗肌肉收缩力, 不易稳定咬合关系, 术前行颌间牵引有利于移位较大的骨块复位, 可有效减少术后咬合干扰的发生。对于错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 术后必须辅以适时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②使用钛板时必须准确成形, 与骨面贴合, 否则拧紧螺钉后骨块位置会出现移动;③骨折线两侧钛板上每侧至少固定2个螺钉, 钻头的直径和螺钉直径应配套, 钻孔的位置不宜过于靠近骨折线, 钻头尽量与骨面垂直, 并一次完成;④手术切口应距附着龈至少5mm, 保证缝合时切口两侧有足够的可移动软组织, 缝合时对位要准确。

参考文献

[1]林野, 王兴, 伊彪, 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85-87.

[2]李金荣, 主编, 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形外科图谱[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4.

上一篇:教育过程公平下一篇: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