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2024-10-2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共12篇)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1

一、移动通讯技术的兴起

2013年1月15日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 手机上网占七成以上, 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 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

1. GSM技术。

GS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用户在签署了“漫游协定”后可实现漫游, GSM的优势在于高的数字语音质量和低费用, GSM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用户身份模块 (SIM) , 可以保存用户数据和电话簿, 用户更换手机后还能保存自己的信息。利用GSM技术图书馆可开展短信、咨询等即时信息服务。

2. GPRS技术。

GPRS技术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 提供广域的、端到端的无线IP连接, 可以稳定地传送大容量的高质量音频与视频文件。具有“高速”和“永远在线”的优点, GPRS的用途很广泛, 包括浏览互联网, 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等。

3. WAP技术。

WAP为无线应用协议。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 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 广泛地应用于GSM、TDMA、CDMA、3G等多种网络, 提供了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途径, 只要有了一个支持WAP的手机, 就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访问互联网。

4. J2ME技术。

J2ME是Sun公司为了把Java应用于移动通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消费性电器而推出的一项技术。可提供HTTP、TCP等高级的Internet协议, 通过协议让用户在相同的带宽下, 实现WAP方式下不能实现的各种传输要求。J2ME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能清楚地辨认分析出用户需要访问的信息是本地的还是因特网上的, 克服了WAP访问模式下字节逐一传输的方式, 提高在相同带宽下的下载传输速度, 推广了无线Internet的各项应用。J2ME技术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 使软件开发商很容易地开发出适合不同运行平台的应用程序, 或者是开发出的应用程序能在千差万别的手机平台上实现相同的功能, 受到移动通信设备广泛采用, 如:移动电话、智能卡、个人电脑记事本和掌上电脑等。

二、移动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

互联网、电信网的结合, 使得读者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发展, 能够将信息资源精准地推送到每一个拥有设备的用户。读者需求类型多范围广, 从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扩大到网络小说、新闻资讯、视频资源、有声读物等多媒体资源, 实现在电纸书上编辑、标注、评论、转发等个性化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 读者“读”与“写”并重的交互式阅读, 随时随地实现休闲娱乐各种方式层出不穷, 高校大学生正是时尚阅读的主力军[2]。

三、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展

1. 基于SMS的短信推送服务。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短信服务普及率比较高。通过短信平台, 将读者请求或定制的图书馆服务内容, 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读者手机上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业务, 主要包括借阅信息查询、书目查询、新书推荐、图书到期提醒、预约、续借、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最早开通基于SMS模式的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平台, 清华大学从2007年开发并使用了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 向读者提供短信, 提醒图书到期催还、预约取书等通知, 通过OPAC服务自助推送馆藏书目信息短信推送服务, 目前还提供多种电子期刊最新文章信息彩信推送服务等[3]。在笔者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 由于短信服务对移动设备的要求较低, 几乎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等多所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都采用短信推送服务。

2. 基于WAP的移动服务。

WAP是使移动通信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开放的国际标准, 是一种窄带宽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搭建WAP网站, 可以如同电脑浏览网页一样, 登录图书馆主页, 提供读者导航、馆藏推荐、馆情动态、馆内指南、活动信息、读者留言等图书馆信息。采用WAP网站可以提供比SMS模式更为丰富和强大的功能, 建立图书馆WAP网站, 用Java+Struct+Hibernate技术开发, 衔接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及平台OPAC, 可实现读者书目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用户密码及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 利用EJB技术, 实现访问整合的数字资源库, 与数据库提供商合作购买数字图书及电子期刊, 推出数字资源全文阅览服务, 读者只要拥有一部能够有WAP浏览器的手机, 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WAP平台提供本馆概况、馆藏目录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馆藏预约续借、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留言反馈等多个模块。可以在线浏览图书馆最新消息和资源动态;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浏览与收藏等功能;提供图书荐购、读者反馈等功能;提供学术微博交流平台, 支持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个人中心提供显示模式、订阅消息时间及订阅内容等设置功能。

3. APP移动服务。

APP (Application) 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App可整合LBS、QR、AR等新技术, 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作为资源搭载的多类型、集成化技术平台, 在功能上具有资源的有效挖掘与集成、方便获取及迅速广泛传播、个性化定制与推送、功能丰富及形式有趣等许多优势, 能够很好地将图书、手稿、图片、音视频、珍贵史料等馆藏资源以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阅读和浏览, 还能将特色资源推送给特定的用户。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图书馆利用APP等新技术提供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底成功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的图书馆客户端, 开始利用APP为用户提供馆藏目录查询等1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个人借阅记录查询等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系列电子书APP, 将馆藏电子书以APP形式供用户下载阅览。

4. 移动定位服务。

利用GPS跟踪定位技术, 根据移动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 为读者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确定图书馆的具体位置, 确定图书馆某个科室的位置, 确定某本书的具体架位。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使用Innovation Interfaces公司的OPAC可以显示馆藏地的平面图, 再结合移动定位技术就可以确定每一本书的具体架位, 并可以在手机终端显示图形化路线图, 帮助不熟悉排架方法的用户快速获得文献。移动定位服务向读者呈现生动、立体的架位导航图, 使读者清楚方便地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 帮助读者快速精准地找到目标图书。目前深圳图书馆使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图书定位功能, 期待RFID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领域, 将给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新变革。

5. 二维码应用。

二维码 (QR) 作为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一座桥梁, 可实现与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的无缝连接。利用二维码的信息识别功能, 将手机二维码与图书馆的用户身份识别相结合, 用手机二维码进行用户身份识别。将手机二维码与OPAC检索相结合, 建立OPAC检索大厅和借阅地点之间的虚拟通道, 读者使用手机拍摄二维码即可获取书刊的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索取号以及架位相关信息。出版物二维码技术应用调研与开发项目已经验收通过, 图书出版时将会贴上二维码, 图书馆编目图书时直接识读二维码即可读出图书的信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二维码扫描功能, 只要在有照相功能的移动设备上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后直接扫描二维码, 就可以扫码上网自动链接到相应数字资源。

四、克服局限共谋发展

移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移动图书馆深受师生欢迎,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个性、即时便利等特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移动设备同电脑相比其自身软、硬件的局限性 (屏幕小、输入不便、网速较慢、增加消费开支) ;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的显示屏幕规格多样, 大屏幕智能手机的阅读效果明显优于屏幕尺寸较小的非智能手机。电子图书存在如TXT、HTML、PDF、DOC、UMD、JAR等繁多格式, 造成移动终端阅读文档困难等诸多问题。移动技术应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提高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解决不同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问题;制定标准转换技术, 完善不同格式的全文转换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读者权利。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服务方式, 相信在图书馆、读者以及业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 解决当前图书馆移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探索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有效地促进高校学术和科研活动, 推进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

[2]鄢小燕, 张苏闽, 谢黎.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2 (5) .

[3]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EB/OL]http://lib.tsinghua.edu.cn/m/.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2

从去年开始,多个地区的图书馆与书店纷纷展开合作,打着“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的旗号向读者提供移动外借服务。随着移动外借服务的初步发展,图书馆与书店之间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对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新模式在推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优化移动外借服务模式是移动外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数字阅读内容应运而生,加之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阅读设备的大范围普及,我国国民的阅读格局早已开始发生了变化。2016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这些数字也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大多数读者的首选。因此,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4年5月份,内蒙古图书馆联合内蒙古新华书店开展移动外借服务,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众多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纷纷效仿。本文根据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的具体模式,分析其对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的意义,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判断其发展前景。

图书馆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的含义及基本流程

一直以来,书店和图书馆都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社会职能。虽然我国出版行业长期以来尤其强调文化属性,但是书店是市场洪流中的一员,不得不注重经济效益和商业模式。而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代表,其属性更侧重于公益性。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两者相互独立;但面对读者时,图书馆提供的免费阅读服务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书店的读者群体,从这个层面看,书店和图书馆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如今,全国多个地方的新华书店和当地图书馆开始合作,推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图书借阅服务模式:读者在书店选书,图书馆为读者买单。

内蒙古图书馆联合内蒙古新华书店率先推出的“彩云服务平台”就是这种图书借阅服务模式,在随后的半年中,全国不少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也纷纷开展了类似的活动,例如太原市图书馆和太原书城合作发起“你选、我购,图书速借”活动,云南省安宁市图书馆与安宁新华书店合作设立新书借阅点“书香驿站”,镇江新华书店联手江苏大学图书馆推出“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山东省日照市新华书店望海店与日照市东港区图书馆合作开展的“市民读书、政府买单”文化惠民活动等等。

以上各地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大致相同,都涉及到图书馆、书店、读者三个主体,这三方之间的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机结合,彼此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图书馆和书店通过商谈签订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这种商流活动是后面形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基础。移动外借服务中,三个主体所产生的信息流活动是关键,包括书目确认、读者身份认证、读者行为确认、图书信息入库等环节。图书馆传统采购模式要求书店将书目物流配送至图书馆,然而在移动外借服务模式下,物流是一大特点,读者自己承担物流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采购模式所产生的物流成本。最后,图书馆为读者买单,与书店结账,使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由开环转变成闭环,使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可以反复不断地运作下去,所以资金流是整个服务模式的保障。

读者进入书店选好书目后,如果想要尝试移动外借服务,首先必须要有图书馆借书证。针对没有借书证的读者,一般情况下,图书馆都会在书店设立办理图书馆借书证的业务点,方便读者。读者凭借图书馆借书证就可以办理借书手续,但是根据系统对图书信息的判断,有两种情况限制读者的借阅行为:第一,购书范围限制,即纯外文书籍、教辅教材、工具书、音像制品和少儿卡片读物以及绘本等不纳入移动外借服务活动内;第二,复本量限制,即图书馆为读者买单的图书达到了复本量限额,满足了馆藏要求,就不再为读者购买。如果读者所选书目均不受以上条件限制,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会将图书进行盖章、贴条码、贴防盗磁条、上传图书编码信息等图书馆编目业务操作。之后,读者就可以将图书借走,在规定借阅期限内将图书归还到图书馆即可。系统会自动提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入馆编目并最终入藏流通。按照协定的时间周期,图书馆会和书店结账。

推行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之所以能实现,并在多地推广开来,必定是因为这一服务模式能给三方主体都带来益处,因此,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的意义可以从图书馆、书店、读者三个角度来分析。

1.对于图书馆的意义

图书馆和书店都能为读者解决阅读需求,二者共同为读者提供阅读场所。然而,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往往书店“人满为患”,图书馆尽管环境好、设备佳、服务免费,却不如书店火爆。显然,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重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在加强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相比于认为应增加学术类书籍、外语类书籍、多媒体视听资料、无需改善的读者比重,认为应增加新书品种的读者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4.3%。读者对书刊更新及时程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分别只占29.8%和34.7%,这说明公共图书馆书刊更新及时程度并未达到读者预期。在服务使用主要障碍调查中,认为书刊更新速度过慢的读者占24%,所占比重最多。从重庆图书馆的例子可以看出,读者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图书馆馆藏书目品种不够,以及新书更新不及时。

2.对于书店的意义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移动外借服务带给书店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图书馆保证了书店一部分营业额。网上书店的壮大、出版社的竞争、教材免费政策的实施都迫使书店更加重视馆配市场。图书馆传统采购流程需要先对外招标,很多外地图书供应商会和本地书店竞争。移动外借服务模式要求图书馆和书店必须是同地区,以方便读者借书、还书,所以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有利于书店争取图书馆的采购业务,提升图书销售量和营业额。而且,图书馆采购经由上级定期预先划拨采购费用,图书馆根据拨划经费进行购买,这一特点决定了图书馆的现金支付能力较强,基本上没有坏账呆账,可以保证书店稳定的收入。

3.对于读者的意义

首先,读者的借阅时间增多。公共图书馆的营业时间非常有限,朝九晚五的读者下班,图书馆通常也都准备关门了,但书店的打烊时间却可延长至晚上八九点。

其次,缩短了读者与新书见面的距离。根据图书馆传统工作流程标准,一本新书从采购到上架需要经过采购、验收、登录、分类、编目、技术加工、入藏(排架和上架)等程序,时间长达20天左右。等到可以借阅新书的时候,可能读者早已没有借阅需求了。而在书店,新书上市后读者就可以借阅,不必等很长时间。

最后,读者享受到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图书馆采购人员所采购的书目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借阅需求。一般来讲,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工作均由采购员负责,采购员的采购行为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方面,采购员采购图书时会不自觉地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类型,并会主观地揣测读者借阅需求;另一方面,采购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领域都在有限范围内,难以采购到合适的图书来满足众多读者的不同借阅需求。图书馆把选书的权利交给读者,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能最大限度得到满足。说到底,移动外借服务是馆配后台的流水线服务向前台私人订制服务的一种延伸。

推广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把书店作为延伸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前线阵地,将读者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服务享受者,读者在传统采购工作流程中的位置向前发生了转移,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有效地缓和了图书馆馆藏与读者需求不一致所导致的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很多地区的图书馆都已通过移动外借服务开始联合各出版发行机构搭建“云平台”,将图书馆和所有出版发行机构的资源与服务集成整合,让图书馆和各大书店成为“云图书馆”的服务终端,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的任一书店直接下单借阅图书。但是,移动外借服务模式依然存在局限性。

1.复本量有限影响读者的服务体验

根据购书经费、馆藏结构等要求,图书馆对采购图书的复本量有严格的控制。移动外借服务中也不例外,各地图书馆对图书复本量限制在2-5本之间。也就是说,要想享受到一本书的移动外借服务,读者需要抢在前2-5位,一旦所选图书复本量满额,那么这本书的移动外借服务则终止。读者要想阅读这本书,只能前往图书馆借阅或者自己掏钱购买。显然,复本量控制和满足读者借阅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移动外借服务中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因为读者掌握采购决策权,增强了读者借阅需求,复本量却没有同比扩大,所以导致矛盾加剧,强烈影响读者的服务体验。

2.占用书店资源

提供移动外借服务的场所是书店。虽然图书馆提供信息系统设备等技术上的支持,以及安排工作人员在书店为读者提供服务,但是移动外借服务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占用书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一方面,为了配合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书店也会安排一部分员工进行宣传、引导、信息管理等工作。员工精力的分散和工作量的增加会影响书店原有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在书店设立柜台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图书馆编目业务的操作,工作人员与设备的增多势必会占据书店一部分空间。

3.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采购模式

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大家看到了改变传统采购模式的可能。但事实上,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采购模式。传统的图书馆采购模式需要进行招标,如果书店中标,那么书店就要按照约定份额替图书馆采购书目并配送到图书馆。读者借阅的书只是图书馆整年采购计划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图书供货商按照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加工好再直接配送到图书馆。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向努力:

第一,移动外借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需要增加图书复本量;另一方面,随着移动外借服务开展规模的扩大,资金投入也变得尤为关键。目前,内蒙古图书馆已和当地三家国有书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移动外借服务。内蒙古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是800万元,只有60%用于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另外40%还要用来保证基本馆藏。对于更多书店的申请合作,内蒙古图书馆只能拒绝。读者的借阅需求有不确定性,不易把握,多增加一个布点,就容易出现资金不足导致移动外借服务搁浅的情况。因此,移动外借服务的发展需要提高资金投入来支持。

移动外借服务的资金来源有两个。第一,政府拨款。图书馆可以向政府提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资金支持。第二,出版社赞助。图书馆和书店可以找出版社合作,在读者选书的时候,优先推荐提供赞助的出版社的图书,或者把他们的图书摆放在书店最佳位置,做好陈列,引导读者借阅和购买。

第二,移动外借服务需要建立制度保障。图书馆与书店合作过程中,难免有摩擦和利益冲突的地方。为了保证双方合作的利益和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的持续发展,图书馆和书店应该建立一套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在合作开展移动外借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移动外借服务启动之前,图书馆和书店应该对彼此的情况有所了解。书店要明确自身的服务能力,准确估计软件、硬件条件,确定自身的营业水平和服务内容能否保证移动外借服务的持续开展。图书馆一方面要保证信息系统设备和人力资源齐全,明确自身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对书店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理念有准确的判断和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对象。移动外借服务启动之后,图书馆与书店应加深工作沟通,及时反馈服务信息并妥善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服务措施。

第三,移动外借服务需要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自动化服务。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设备与图书馆数据库的对接成为图书馆服务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利器,为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借阅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江苏大学图书馆与镇江新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读者可以在书店利用智能手机完成借阅流程中的选书、查重和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也就是说,读者在书店看到想借阅的图书,用手机扫描该书的ISBN条形码获取图书基本信息,手机应用程序将此信息与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和征订目录进行比对,立即将是否可以在书店借阅该书的判断结果反馈给读者。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自动化移动外借服务,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会更加便捷和通畅。对图书馆和书店来说,有利于解放人力资源,降低了读者身份认证的难度;对于读者来说,有利于确定图书借阅信息,避免在借阅过程中因选书不能借阅而产生尴尬,避免在选书上精力浪费。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 篇3

关键词:移动计算 移动数字图书馆 移动服务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93-03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under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Abstract Mobile computing i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y,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of library users' needs will move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features more obvious trend, Library should be built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services platform, multi-faceted, multi-space an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words mobile computi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宣告着社会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移动计算时代。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移动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者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成为简易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在移动计算时代改进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

1 移动计算概述

1.1 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涵盖范围广泛的新兴技术,是计算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并被认为是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技术方向之一,它将开辟人类计算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计算体验。同时,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将得到真正的提高,并进而催生出很多新的功能设计和应用模式。

移动计算使用各种无线电射频(RF)技术或蜂窝通信技术,使用户可携带他们的移动计算机、个人数字助手(pDA)和其它电讯设备自由漫游,由于依赖了电子信报传送服务,使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能保持联系。一些厂商,如Microsoft等正在制造支持移动用户的特殊接口。如,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将恢复桌面排列和在最后会谈中打开的文件,就像计算机从来都不关闭一样。

1.2 移动计算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计算时代,时间和空间的解放将为人们的生活于学习带来诸多的便捷且有效。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访问任何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如,在野外、家中、办公室等均可以实施对公司相关信息的获取,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传播与修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灵活;也如人们在上班闲暇之时及时获取学习信息,不走进课堂、不翻阅纸质书本却能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但移动计算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可靠性差等,具体来说,移动计算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1)移动性好,可靠性差。移动性是移动计算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移动设备可随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接入不同的网络,并保证不因网络的切换而对用户所享受的服务类型和质量有所改变,保证与实现了设备和服务的移动性。但因无线网络本身的可靠性,移动计算环境的易受干扰和不安全性(如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导致带宽与速率不稳定),移动终端可能带来问题(如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电源供电、通信费用问题)等因素,在构造一个移动应用系统时,必须注意到移动计算的可靠性问题,并在终端、网络、数据库平台以及应用开发上做一些特定考虑。

(2)信息资源丰富,网络通信不对称。三网融合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用户能便捷获取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但移动计算的网络通信并不对称。一般来说,移动计算网络的固定服务器节点具有强大的发送设备与功能,但因受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移动终端节点的发送能力却有限。因此,下行链路(服务器到移动终端设备)和上行链路(移动终端设备到服务器)的通信带宽和代价相差较大,且易引起信道不稳定、不能适应传输多媒体数据等问题。

(3)网络条件多样,通信断接频繁。移动计算时代,因为人们需要通过移动计算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因而网络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条件会丰富多样,如既可以是高带宽的固定网络,也可以是低带宽的无线广域网(CDPD),但由于受到了电源、网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终端设备一般会频繁的采取主动或被动地连接、断开工作方式,甚至长时间处于断接状态,影响用户的连续网络行为。

2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特征与服务认识

2.1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用户的表现特征

(1)移动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83.8%[1]。说明人们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行为,相信随着安卓、IOS等智能终端系统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更新,这一趋势将呈现更进一步加大趋势,作为图书馆用户的自然人也就对移动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2)立体式服务成为时代的诉求。移动计算时代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使得读者不易满足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服务实现立体化、多空间、24小时也会成为读者的诉求,图书馆需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建构立体化信息传播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任何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环境,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

(3)读者个性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呈现。移动设备的个性化使用及图书馆丰富资源的便捷获取服务,使得手持移动终端读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去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资源的呈现也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而形式多样,读者个性化特征将进一步明显体现。

2.2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认识

自几十年前电子书的概念出现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一直重视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在移动计算时代利用技术同时,图书馆也还需注意读者的移动阅读趋势更加明显与移动服务需求增强这些特征,2010年出版的《移动计算与图书馆》[2]也认为“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数据可用,很少有人再需要通过计算机连接信息世界。相反,他们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界面。在网上冲浪、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和通讯。在过去10年中,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接口之一。图书管理员必须注意这一变化,关注前沿,为未来的图书馆移动交互作好准备。”可喜的是,我国图书馆界敏锐的观察到了手机用户和移动阅读人群增加的趋势,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与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做出了表率,许多图书馆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获取到期提醒、新到书目等服务,还可以享受到读者互动、资源查询等服务,三网融合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视、手机、网络来便捷访问图书馆的服务跨越。我们也还有理由相信,随着图书馆的努力,新的移动服务项目还将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但在为这些进步和实践欣慰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移动计算应用的主要内容还是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的补充,手机图书馆也独立于图书馆集成系统之外,设计方面缺乏对于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需求的系统研究,没有充分考虑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潜力,没将相关技术有机地整合进图书馆的集成系统[3],无力承担图书馆应对移动计算挑战的重任。

3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服务机构越来越注重和善于利用平台进行工作,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教育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组织,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与冲击表现得应对自如,并总能利用技术去服务读者。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平台化趋势,图书馆界在建设、利用读者服务平台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LIS)、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研发的“掌上国图”、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的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图书馆、上海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东莞图书馆的INTER-LIB、深圳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界如果要真正借力移动计算技术,也就必须构建与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

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可分为文献资源层、服务应用层和服务推广层三个层次的构建。在文献资源层,图书馆需整合现有的资源,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资源主要由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三方构成,资源种类的丰富有利于读者的便捷获取,但也给统一服务平台的构建带来了问题与考验。2006年以来关联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国会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OCLC等也参加到关联开放数据项目(Linking Open Data,LOD)[4]之中,并将所藏资源发布为关联数据统一资源描述符—RDF语句,以供更多的人能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层构建中,可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发布为RDF语句,以便资源标示的国际标准化与下一步关联数据的发布与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是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用设计,如通过手机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和杭州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图书馆可借鉴他们的设计、开发、运行经验,开发多个终端服务接口,如图书馆iPad客户端,并通过这些平台端口实现资源的检索、阅读、下载、推送、定制等个性化服务。服务推广层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介绍、引导、推广与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对于可能因平台使用不适或不掌握相关技能者而可能产生焦虑的读者实施应用介绍与引导,对不了解移动服务平台的读者通过短信广告、视频介绍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去推广移动服务平台。通过以上三层体系的构建,最后达到构建一个服务立体化、多渠道、多时空的服务平台,体现出移动计算时代的服务特征。

4 结语

移动计算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以手机感知为代表的移动体验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超级计算,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在于技术引领的理念创新,并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改变原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手段,进而影响和冲击到图书馆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移动计算时代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了解移动计算及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无疑将有助于图书馆人创新思路,拓展服务路径。本文只是对移动计算的概念、特点及内涵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进行了思考认识,最后对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简单设计,但图书馆界还需对平台的相关技术、标准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亿 数字阅读将进一步细分[EB/OL].[2012-03-01].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353.htm.

[2]Griffey J. Mobile Computing and Library[M].Schuman Publishers,2010.

[3]范并思.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6.

[4]W3C. Linking Open Data [EB/OL].http://www.w3.org/wiki/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Projects/LinkingOpen

Data#FAQ.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模型研究 篇4

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包括手机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包括的内容比掌上图书馆更为宽广。本文对此方面的划分主要依据硬件设施的不同, 笔者认为一些移动设备, 如平板电脑、IPad等体积较大的设备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访问, 因此也叫做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出现的时间不长, 当前对移动图书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即使是在此方面的定义也不完善。笔者认为, 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 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同移动图书馆结合在一起, 利用移动网络将服务范围无限增大, 面向广大民众提供最快速、最方便的信息服务, 有利于推广公共文化。

2. 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

当前, 移动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有短信、WAP模式、应用程序等, 笔者分析了国内外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网站和WAP访问, 在研究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利用调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总结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 认为其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通报、业务与查询、阅读与服务、个性化定制等, 由此可以看出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类型相当普遍。

3. 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掌握最真实最全面的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 了解当前我国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现状, 以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摸清不利于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因素,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力求全面掌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效果与增加用户体验, 认真研究了人们喜爱移动图书馆的哪些方面, 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建设移动图书馆的方向。本次调查主要依靠网络调研与用户问卷两种形式。访问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和“985”高校图书馆的网站, 利用网络搜索和WAP访问, 掌握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设计出高质量的调查问卷, 鼓励读者利用智能手机体验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效果, 也就是增强用户体验。

4. 数据分析

4.1 开通时间

高校图书馆在移动图书馆方面起步较早, 如高校中的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等都是开展移动图书馆较早的大学, 其提供服务模式主要依靠短信通知与OPAC检索。公共图书馆在移动服务方面起步较早, 在2011年以后才开始出现。辽宁省图书馆是开展移动服务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但调查其在2011年以前的服务可以发现, 其还是以短消息服务为主;吉林省和国家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也较早, 国家图书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发展最为迅速的移动图书馆, 它推出的“掌上国图”可以使人们得到1000多种图书和20多种报刊的阅读。

4.2 业务模式

当前,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当中, 主要服务模式包括三种:4.2.1SMS, 也就是手机短消息服务。在移动图书馆出现的早期则主要应用这种服务模式, 主要包括信息推送型与请求应答型, 功能不全。4.2.2WAP, 这是一种窄带宽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 是依据国际标准利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实现的。它是传统短信服务的有效补充, 传统短信服务主要依靠信息推送, 传输的信息不多, 不能实现随时的互动。4.2.3客户端, 也就在客户的移动设备上安装图书馆提供的软件, 利用软件访问移动图书馆服务器, 有利于实现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我国高校当前一般采用SMS与WAP两种服务模式, 公共图书馆大多应用WAP服务, 只有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与上海图书馆等单位能够提供客户端服务, 用户利用智能手机可以实现下载与阅读。

4.3 服务功能

移动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主要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 所以要设置功能时要考虑到用户的各种需求。早期的移动图书馆主要依靠短信服务, 利用单向短信发送图书馆信息, 可以为用户提供预约提醒、图书到期提醒、讲座日程安排、最新动态等服务,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都应用了这一模式;双向短信不但可以使用户及时得到系统发送的信息, 而且读者也利用特定程序实现图书续借、新书查询与挂失、注册等服务。一些发展较快的高校还可以提供OPAC检索, 也利于用户操作, 大多是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上的一些功能, 但这些功能有力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为移动图书馆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之, 通过对移动图书馆的调研分析, 可以了解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水平和不足之处, 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提高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质量, 提升移动阅读的阅读质量, 提高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满足国民浅阅读、深知识的需求。构建移动图书馆联盟, 倡导移动学习, 对于实现图书馆“随时随地无障碍获取图书馆资源”有重要意义;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移动阅读的推广, 并将直接服务于终身教育、边远农村地区, 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移动图书馆的不断创新服务有助于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和知晓率, 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现实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移动图书馆建设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而移动图书馆包涵多个方面的内容, 涉及到用户需求、服务体系、模型研究、资源筛选与知识产权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移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充分考察了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意图以移动阅读为前提, 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移动图书馆。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模型研究,信息社会

参考文献

[1]江波, 覃燕梅.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12 (01) .

[2]魏群义, 侯桂楠, 霍然.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12 (01) .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5

1 当前图书馆服务现状

当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很多读者都是依靠图书馆才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精神食粮,很多城市和地区也都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中心。文献类的资料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很多图书馆也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标志,引导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些也都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图书馆虽然在文化传递和资料的调阅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实际上是明显不足的。当前很多图书馆在提供座位上都出现了供需矛盾,座位相对比较少,但是希望阅读的读者却非常多,这样就出现占位等不良的现象。作为图书馆所能够提供查阅的资料平台也并不多,在一些图书馆内部的资料查询系统终端上调取一些资料也不方便。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了,当前的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更加具备优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更进一步优质化,对于当前图书馆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6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移动服务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资源

分类号G250.7

On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ibrary Mobile Service in Our Country

Lu Jing

Abstract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provides good chance for library to develop the mobile service. The library circles in our country raises a new hot tide of the mobile service research and practice. But the library mobile service faces some main obstacles such as ideas bounds, copyright restricts and technology limits, etc. The library circl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the library mobile service; construct the platform of the library mobile service copyright management so as to clear away the copyright obstacle;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website and the resource navigation database of the mobile library to ensure the technology’s realization of the mobile service.

KeywordsMobile library. Mobile servic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Digital resource.

1 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最新研究述评

1.1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进展

随着3G移动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强,传播信息的影响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为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新信息化环境下,利用手机、电子书阅读器、ipad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多样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服务模式和新发展趋势。自从移动服务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学者便密切关注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积极展开研究并尝试在图书馆应用。为了探寻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现状和趋向,找到本文的研究突破口,笔者检索了我国三大类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移动服务”为篇名进行检索(模糊),得到一些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献。为了揭示图书情报领域有关移动服务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选取2013年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述评。检索记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中国知网数据库“移动服务”检索记录表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见:http://www.cnki.net;数据更新于2013年10月2日。

笔者对2013年发表“图书馆移动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进行了初步分类,发现国内最新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模式[1-4];基于新技术的移动服务系统设计或构建[5-10];对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研及分析[11-12];移动咨询服务与移动多媒体服务[13-14];泛在环境中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及趋向[15-16];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版权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17-18];针对特殊情况或地域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等[19-20]。

1.2最近研究评述——基于逆向思维的分析

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这是信息技术革新在图书馆的应用尝试,同时也是图书馆利用新技术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益探索。移动阅读的普及、移动设备终端的进一步开发以及3G/4G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21]。从2013发表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较多学科领域(包括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针对“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问题积极开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进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进、服务手段的创新以及提升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水准和社会价值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预计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热潮还会持续。但笔者初步发现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居多,且有些内容前后重复,而联系实际的案例研究极少;大多是描述和借鉴国外的经验,而针对我国国内实际经验的总结较少;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解决策略,但显得空泛,有些条件不具备,在实践中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而最主要的遗憾是,最近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往往是“歌功颂德型——唱高调”:大谈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好处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对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所遇到的障碍和现实困境则视而不见。事实上,图书馆先弄清楚障碍和现实困难,然后创造条件加以改进和克服,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开展移动服务,也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存在的障碍成为阻碍移动服务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从表1的统计数据看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学者系统、客观地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障碍这一问题。从发表的刊物来看,笔者特意关注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其2013年均发表了3篇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文章,可谓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但尚未刊载图书馆移动服务障碍方面的论文。据此,笔者基于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尝试探讨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障碍及其策略问题,这也可算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吧;目的是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并与同行进行交流。

2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障碍

2.1观念束缚

目前,制约图书馆移动服务有效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图书馆员和用户观念的束缚:国内部分图书馆员从理念上对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未引起高度重视,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功能未能很好地推广,甚至有些馆员认为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较繁琐,现在实行尚为时过早;而相当一部分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这与图书馆未在网站上宣传有关;另外有些用户在观念上还未完成移动手机阅读的转变,也未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根据学者的调研结果,国外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已基本完成“短信息-WAP网站-客户端软件”的升级换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而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WAP服务尚未普及,手机上网费用高、速度慢;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还未开通移动信息服务,有些即使开通也仅限于短信息服务[11]。国内图书馆普遍存在“对移动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对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开发和投入不足,这就阻碍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读者不能充分了解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方式,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员和读者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是图书馆有效开展移动服务的基础条件之一。

2.2版权制约

近两年来,我国图书馆掀起“开展移动服务”的浪潮,读者利用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着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如数字化信息检索、掌上续借书籍、在线阅读电子书等。然而,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受到版权的制约,为读者提供的数字资源受到限制;而用户也受到版权的困扰,下载过程中担心侵犯版权。图书馆移动服务中潜在的版权侵权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用户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的版权侵权风险。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访问移动图书馆的WAP网站,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果读者出现集中、大批量的下载行为,将可能发生版权侵权行为,图书馆要负版权侵权连带责任。

(2)图书馆网络学科信息导航的版权侵权风险。图书馆在构建网络学科信息导航库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搜索相关信息并分类整理提供读者阅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这将会侵犯复制权;二是制作超链接,当版权人发现其作品被图书馆链接而不同意该链接行为时,图书馆应当及时断开链接,否则将被视为侵犯版权,特别是对于深度链接更易发生版权风险。

(3)移动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版权侵权风险。移动设备使得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变得方便、快捷,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需要大量的信息源作支撑,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大量的网络资源;这些数字资源有些在使用中要得到版权人的许可,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版权侵权行为。

2.3技术受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很好地掌握十分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服务技术,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建立了数字移动图书馆管理系统,开通了移动服务,但系统常常运行不稳定,技术不太完善,给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带来障碍。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缺乏健全、统一的移动服务技术标准,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转换技术尚不成熟,较难实现数字资源种类的兼容和清晰的全文阅读。加之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品牌多样、操作系统五花八门,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转换具有一定难度,给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推广带来不便。另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使用界面设计技术有待提高。用户界面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用户使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感觉和频率,用户界面设计的简洁易用性有助于触发用户的查询和检索行为,而我国图书馆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中对此未能引起高度重视。

3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对策略建议

3.1改变观念,加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宣传

由于用户思想观念未及时改变,加之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较多的读者不了解图书馆开展了哪些移动服务项目,也不知晓该怎样利用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老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是通过移动终端体验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一般较高。如果能调动这类人群积极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则可能有效地促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因此,图书馆首先应该努力排除移动服务的思想观念障碍,图书馆员应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宣传、BBS论坛、参考咨询及其他阅读活动等来大力推广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还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分析其差异性,激发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的热情,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可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和网络移动服务平台(如微博、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介绍和推送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提高公众知晓度,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来关注和体验移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3.2构建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

我国图书馆往往利用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IP地址限制、数字水印技术等实现版权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移动终端的多样化等因素决定了移动图书馆版权保护的特殊性。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受到版权侵权风险的困扰,首先从法律上来说,我国迄今没有颁布移动环境下与数字资源版权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仅仅依靠2006年发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行约束;而距今时间较远,环境和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显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用户数字资源的传递、下载等行为约束力不强或丧失。其次从技术上来说,移动图书馆面临着诸多版权管理和实现技术的挑战,如:如何防止用户对数字资源内容非法复制、传播和非授权访问,以保护版权人和图书馆的合法权益?图书馆如何采取有效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描述、识别、保护和监控?等等。因此,图书馆为了扫除版权障碍,应设法构建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由于电子书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数字资源之一,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可考虑以电子书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主要功能框架应包括: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对电子书进行版权管理,以确保电子书的成功制作;在电子书的引进阶段,设计外购电子书的分发版权保护和图书馆自建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在电子书的借阅阶段,设计科学的电子书借阅机制,对电子书的阅读时限和下载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既支持大规模读者的同时借阅,又保证电子书作者的版权保护[17]。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技术实现是较复杂的,但建好后对图书馆排除版权障碍的困扰,有效开展移动服务是大有裨益的。

3.3建立移动图书馆专业网站和资源导航库

对于图书馆来说,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移动图书馆专业网站和资源导航库,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解决不同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完善不同格式的全文转换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移动服务设备档次,确保移动服务的技术实现。具体来说,针对功能多样的移动终端设备,图书馆需升级和完善移动服务管理系统,为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配备不同的软件和设置丰富多彩的检索界面。图书馆应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积极利用当前新兴信息技术(如WAP技术、GPS技术、WIFI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等),积极对外开展协作,挖掘和向读者推送更多的移动信息个性化服务,让读者充分享受移动服务的乐趣。开展移动服务必须以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石,因此,图书馆应该建立丰富的资源导航库,如馆藏特色资源、读者“手机阅读库”、自身专有特色数字资源库等。这样,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手机阅读,扩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1 ]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

[ 2 ]陈虎,朱艳声.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方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9-42.

[ 3 ]张德云.3G手机环境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新视野[J].农业网络信息,2013(6):53-56.

[ 4 ]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

[ 5 ]郁峰,郁水根.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设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1):47-49.

[ 6 ]张宏伟,李馨.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构建与展望[J].图书馆学刊,2013(3):61-63.

[ 7 ]卢向华.基于Android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2-65,84.

[ 8 ]刘浩,武保民.基于APP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67-71.

[ 9 ]熊太纯.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32-35.

[10]谢丽华.探析移动技术带来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J].兰台世界,2013(17):30-31.

[11]龙泉,谢春枝,申艳,等.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及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3(2):173-177.

[12]郭诗云,于春.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及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2):17-21.

[13]黄红梅.经济型移动实时咨询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6-98.

[14]张剑.情境感知移动多媒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9):76-78.

[15]郑秋焕.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7.

[16]李臻,姜海峰.图书馆移动服务变迁与走向泛在服务解决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13(4):32-38.

[17]谢强,石慧.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3(2):102-106.

[18]梁建菲.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知识产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5):85,87.

[19]王玲,韩博文.面向考研群体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4-16.

[20]郭建宏.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J].沧桑,2013(1):166-168.

[21]戴晓红.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9):37-41.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7

一、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1.1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特点

过去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主要是以图书馆、馆藏资源为中心, 现在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应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方便用户查找信息资源, 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目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开始重视用户的需求, 对用户进行分析, 分析其信息检索的特征, 年龄等方面信息, 然后据此建立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移动信息服务, 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更加方便智能, 使图书馆用户更加满意。以用户需求为基础, 需要注重移动性、个性化和及时性, 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和调查, 而不是仅仅将图书馆的资源照搬到移动设备上。在对用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开发满足用户要求的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 研究用户的检索内容和策略, 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1.2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在移动环境下, 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与空间相关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与时间相关的需求。其中与空间相关的需求是地理性需求, 是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的需求。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 查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位置、交通路线等情况, 以及附近的服务设施等, 都是空间上的需求。虽然对空间的需求与娱乐、商业等相比不大, 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时间相关的也叫及时性需求, 是用户突然激发的对图书馆的查询、检索等需求。用户可能会利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消耗闲暇时间, 查询相关的技能资料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或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 阅读图书馆的多媒体内容等。与时间相关的需求通常具有突发性、临时性。这两种需求从用户的移动需求上来分析的。从整体结构来说,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还有服务支持系统、服务方式、服务提供者等因素。

二、如何促进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2.1重视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管理

要加强服务的互动性, 图书馆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要重视用户与图书馆的互动, 可以建立一个用户的移动互动服务平台, 增加图书馆和用户,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学习, 以及娱乐等, 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要加强移动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合作, 协同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各个方面, 加强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特点, 图书馆可以整合数据库、系统、数字化等资源, 形成统一的用户服务窗口。同时要提高服务的个性化和主动性。主动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 要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为用户提供定制, 或者个性化的检索等服务。

2.2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它不仅是一项技术, 还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用户研究、用户服务、内容整合、系统管理等。要注重多网融合服务,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延伸, 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优势, 利用应用程度、WAP、短信等各种技术手段, 给用户提供在线阅读、预约、查询等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不断变化, 对于信息的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图书馆要创新资源展示的形式,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 对资源进行加工, 将资源植入到用户普遍使用的移动终端上, 使图书馆的视频、音频、图书、图片等内容, 都能够适应移动终端, 在其格式下展现给读者。

2.3解决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资源存储的问题

目前, 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多, 使其信息资源更加广泛, 包括了共享资源、网络资源专业数据库等等。图书馆要解决移动信息服务的资源存储问题, 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来处理, 帮助保存图书馆的数据, 而且保证数据不会损坏或者丢失。云计算方式下, 资源存储有了安全保障, 即使出现意外删除, 或者硬盘出现问题, 都不会影响资源, 图书馆依旧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可以采用资源联盟的方式, 根据专业学科, 收集特色资源, 形成有独特的数字化资源馆藏。

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与图书馆服务 篇8

知识的载体从最初的泥版、甲骨和青铜器,到后来的竹简、绢帛,直到纸的发明,知识一直是通过这些固化的载体在传播[1]。以纸为知识载体的纸质书籍,较其他固化载体有了革命性的飞跃,目前,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型文献任然占据着我国图书馆藏书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阅读时代即将到来,这种以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和传播知识的形式把知识从固化的载体中解放出来,必将给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1 移动阅读的崛起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诞生。它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然而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它的运算能力还不如一些高级袖珍计算器。从ENIAC诞生至今已过去65年,在这期间,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首先是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继而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处理器和存贮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数量越来越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贮容量不断增加。知识载体突破了纸质范围,开始向屏幕扩展,出现了诸如:便携式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手机、平板电脑等众多类型的移动终端。小型化、轻型化、大存贮容量的移动终端的出现是移动阅读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像《辞海》这样笨重的书籍,以前只能放在书橱里,将来也可以轻松地纳入自己的“电子图书馆”中,随身携带,实现移动阅读。今天137克的apple4S手机的功能比65年前的30吨重的庞然大物不知要强多少倍。

在移动终端不断发展的同时,与其配套的文本的电子化也日益成熟和普及。亚马逊、谷歌和苹果等公司纷纷开通各自的电子书店,电子书籍越来越丰富[2]。早在2009年,亚马逊就宣布其网站上的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了纸质书。最新调查表明,2011年,美国成年人每天花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为65分钟,2009年则为39分钟;花在印刷媒体上的时间为44分钟,而2009年则为55分钟,两年时间,情势发生了逆转。众多信息技术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数字资源建设的行列中,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更是吸引了方正、英特尔、微软、IBM等国内外IT公司的目光[3]。这说明,移动阅读正在崛起,并拥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此外,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深入生活,人们的阅读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上网看新闻、看小说等都是阅读行为,网络聊天、发微博的过程中亦会产生阅读行为。现在只要有适配的电子内容,就可以在上述移动终端上得到这些阅读服务。即便暂时离开了网络,还能通过购买数字产品,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文化消费,并且内容比传统方式更加丰富。比如有一本叫做《昆曲》的电子书,如果想查昆曲的资料,我们既可以看到昆曲的各种文字资料,同时还可以听到昆曲、看到艺术家的表演。移动阅读先进的语音功能,是它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网络与数字技术几乎涵盖了阅读、电影、音乐等所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因此,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引发了包括移动阅读在内的屏幕文化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到大众的纸面阅读。

2“移动阅读时代”的图书馆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一般需要读者来到图书馆,接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如借书、还书、咨询等,这是一种读者在图书馆里的面对面的服务。随着影响电子图书发展的各项技术瓶颈的突破,电子书必将风行,移动阅读时代必将来临。读者不需要来到图书馆,不直接面对工作人员,就可以得到图书馆的大部分、主要的服务,读者获得文献信息,更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云端阅读”、“云端咨询”、“终端下载阅读”、“手机图书馆”等概念将进一步丰富“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内涵、存在形式和服务方式。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

在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评价体系将会发生巨大变革。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不在取决于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在受制于时间和空间。一个小小的终端服务器能够存储上百万图书,大量用来运营馆舍和运输纸质书籍的资金可以用来改善和拓展图书馆的数字服务功能,图书馆可以真正实现24小时开放,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即使像古地图、古籍等难以出借和阅览的馆藏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化处理,在移动终端显示屏上放大或缩小,随心所欲地阅览。

在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足够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和服务,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货源”,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增加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或通过不断数字化原有纸质馆藏来实现。同时增加公共网络接口,供读者在线阅读或下载到移动终端上。在藏书方面,对纸质书来说是防止纸张腐烂、虫蛀等损伤,而对电子图书来说,是防止存储介质的划伤、失效或受到病毒的攻击。

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要求图书馆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种变革必然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应加强馆员队伍的建设,使图书馆人才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不但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同时需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知识、外语水平、网络检索技术的培训教育,以满足大众在移动阅读时代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更高需求。

3 结束语

考虑到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大部分老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以及大众的知识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要使他们转向移动阅读,尚待时日。同时,绝大部分的人类文化知识遗产乃是以纸质书籍的形式保存着,在可见的未来,它们依然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将是有形的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体。

但是,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移动阅读时代一定会到来。那时,人们并不关心图书馆外表展现的物理空间,而更看重图书馆能够提供怎样及时、准确和多样的信息服务。也就是说,用户不真正关心“图书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而是关心“如何联结网络”、“网络中有什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用户需要的检索质量将取代馆藏质量,而评价的对象可能是电子文献的供给率和更新率。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全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

摘要:文章介绍了移动阅读的发展及技术应用,预言“移动阅读时代”一定会到来,并将对传统图书馆带来深刻变革。“移动阅读时代”必将赋予图书馆全新的内涵,全新的功能和革命性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方式,“云端阅读”“、终端下载阅读”很可能成为“移动阅读时代”新的阅读形式。文章旨在引起国内图书馆界同行的研究兴趣,积极应对“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给图书馆可能带来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知识载体,移动阅读,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石向实,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8-71.

[2]肖沪卫.论电子图书与图书馆[N].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1).

[3]刘婵.电子阅读时代的来临[N].中国文化报,2011-01-06.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9

一、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比国外晚了3 到5 年的时间, 国外最早的移动图书馆可追溯到2000 年左右, 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推出手机的书目查询系统, 随后东京大学和欧洲的一些大学也陆续推出了手机查阅图书馆资料的移动图书馆。 中国出现最早的移动图书馆在2003年, 在2005 年起才有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首家“ 移动图书馆”是上海图书馆开通的, 读者可以通过随身的移动设备, 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享受到咨询和服务。 直至现在, 移动图书馆开通的信息服务有:书目文献检索、短信微信服务、网站APP服务。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地实现多元化, 2007 年之前的移动信息服务只有短信服务一种方式。

二、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特点

( 一) 图书馆资源的移动性

移动图书馆作为现在最主流的一种图书馆存在的形式, 移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科技, 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 在连呼吸时间都挤不出来的忙碌年代里, 时间是所有人最大的敌人。 而这种移动式的阅读只需有一个可上网的移动设备, 就可以免去你上图书馆查阅繁多信息找一本书的时间。 可以说, 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科技化的时代里, 移动图书馆将会逐步地取代传统的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将掀起阅读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 二) 服务时间的时效性

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是通过无线移动技术、互联网络把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更便捷地提供给读者, 通过这个服务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到图书馆的资源信息, 进行就地式的阅读, 这种具有强大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阅读方式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 三) 资源信息的广泛性

相比于传统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的一个极大的优势是信息资源的充足性。 可以说移动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 在移动图书馆里, 读者不仅可以获取到本馆的资源信息, 也可通过无线移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从互联网上获取或下载想要的其他信息资源。

( 四) 服务方式的便捷性

移动图书馆不仅有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系统, 如图书馆管理系统、一站式搜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 也开创了新的服务系统。 读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作为终端来查询并获取图书馆的资源, 移动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大众喜欢的一个原因是其获取信息的移动设备优势, 使用率比较高的移动设备都是手机或掌上电脑, 而它们体积小、且容易携带, 极具便携性。

( 五) 信息服务的个性化

移动图书馆给读者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 也提高了读者主动接收信息的积极性。 移动图书馆有极大的自主性, 读者可以凭本身的自我需求建立自我的图书馆信息, 通过与图书馆OPAC系统进行关联, 就可以获得多样的信息服务。 移动图书馆运用了Web技术也进一步促进了其本身未来的发展。

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移动通信服务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影响下, 移动信息服务必然地诞生了, 而移动信息服务也改变了图书馆的存在形式, 图书馆的服务产生了功能性的变化, 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它在促进图书馆形式多元化的同时, 也曾一度改变了图书馆的原有职能。 虽然如此, 我国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历史还在起步阶段,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 一) 移动图书馆的普及率偏低

虽然在2007 年后, 我国的移动图书馆有了飞跃性的突破, 移动图书馆的数目有所增加、信息服务完善。 放眼整个中国, 从整体上看, 国内现有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约2500 家, 但有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不到100 家, 参与率严重偏低, 说明国内现在的移动图书馆还不够成熟, 还在起步摸索的阶段中。

( 二) 移动信息服务的技术不够完善

就国内已经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看, 移动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还是主要集中在短信服务, Wap和客户端服务。 目前最主流的电子阅读器和掌上电脑与移动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在国内移动图书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移动信息服务。

( 三) 对读者用户缺乏了解

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是信息时代必然的产物, 而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调研, 与读者进行沟通, 从而未了解读者用户的真正需求, 移动图书馆就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匆忙诞生了。 在开通移动信息服务前没有做好与读者的交流, 缺乏论证, 缺乏调研是目前移动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弊端。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它很难充分了解读者用户的需求, 进而无法提供准确完善的服务。

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对策

国内目前的移动图书馆还在一个刚起步的探索阶段,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 如何更好地普及移动图书馆和更充分有效地发挥移动图书馆的优势是今后移动图书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一) 积极参与移动图书馆的建设

在移动图书馆普及率还不高的今天, 移动图书馆还没真正地映入大众的眼帘, 扩大移动图书馆的规模是一方面, 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参与的积极性将严重影响其建设。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移动阅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移动图书馆如何摆脱原传统图书馆的影子,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

( 二) 移动信息服务的建设和完善

在Web2.0 阶段的互联网时代,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应用难度大大降低了, 大众参与网络技术生产和网络活动的基数明显增加了。 移动图书馆可以利用好这机遇, 把Web2.0 技术与图书馆的建设结合起来, 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让读者用户在自己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还能与广大不同的用户进行分享与交流。

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是信息化时代, 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必然的产物, 尽管目前的移动图书馆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偏低, 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不完备, 但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下, 移动图书馆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做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是让移动图书馆更好地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2) :35-41.

[2]张振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兰台世界, 2014 (11) :29-30.

[3]赵红霞.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4) :40-4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10

(1)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途径。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移动互联网, 而图书馆作为辅助学校及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机构, 更要重视开展移动服务的相关工作。因此, 每个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会使用移动图书馆, 以确保能及时解决读者使用移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 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应设置专门管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相关岗位, 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移动服务的推广业务, 并要负责读者使用移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研发性较强的图书馆课设研发小组, 并开发符合本图书馆特色的移动服务产品。在推广移动服务的过程中, 图书馆的各部门之间需互相配合, 并将服务理念扩展到推广活动的任一环节, 这样就能让读者明白图书馆已经展开了移动服务, 并可使用。

(2) 移动图书馆的开展要重视和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图书馆移动服务是刚兴起不久的新概念, 且大多数图书馆在管理、开展移动服务时都几乎没有经验。所以, 开展移动服务时, 图书馆需不断加强外界合作, 也就是说, 不仅要和别的图书馆进行交流, 还要重视和移动服务公司进行合作。

(3) 图书馆要根据科研项目推广移动服务并持续研究。自图书馆尝试开展移动服务至今, 很多公司相继推出了较成熟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产品, 但各图书馆管理员作为移动服务的提供者, 更加了解读者的需求, 所以, 各图书馆根据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移动服务, 有利于图书馆移动服务稳定、健康地发展。

2.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面临的挑战

(1) 相关版权保护问题。开展图书馆移动阅读活动时, 肯定会涉及数字资源版权的相关问题。我们着手策划、建设图书馆移动服务时,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有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 以便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将最好的阅读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解决好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重要方法主要是依靠模式不同的各种授权机制, 由于授权机制不同, 其特点也不相同, 因此, 在解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实际应用中, 各种授权机制可有机结合, 以补充其不足之处。

(2) 多样的移动终端影响。目前, 很多非智能手机及智能移动设备都切实存在着。多样性的移动设备及手机的快速发展, 既增加了人们的选择, 也加大了发展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难度。这是因为, 手机及移动设备不同, 其显示方式、荧幕尺寸及系统也不相同, 若想设计符合各种设备需求的相关移动服务产品, 那么其工作量就大幅度增加, 工程特别庞大。

(3) 网络速度问题。移动服务属于互联网应用的一种, 网络速度直接影响着移动服务业务的发展。因为网速制约, 图书馆移动服务在实际应用中, 很多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这就使得研发人员开发移动服务的应用功能时, 会放弃部分较好的创意。

(4) 图书馆缺少经费及移动服务工作人员。目前, 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技术能力, 这就加大了开展、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难度。此外, 经费不足的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由于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顺利运营离不开运营商的网络服务, 那么向运营商支付流量费用就成为各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移动互联网技术顺应时代发展, 已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图书馆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必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拓宽其服务领域, 并开展相关的移动服务, 使得图书馆服务模式得以创新。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管理及推广过程中, 各图书馆需拓宽思路, 多角度、全方面地在图书馆服务中贯穿移动服务理念, 以便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其资源, 为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雪聪, 关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及应用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25 (2) :75-78.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探究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 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7-01

移动图书馆顾名思义,具有移动的特点,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1.1 技术因素可行性

随着GSM、CDMA等手机网络以及Wifi、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据接收与处理终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不断推出、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提升了用户移动端的搜索体验,促使更多用户使用。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手机搜索有较好的便利性。用户随时随地查找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手机搜索迎合这种需求。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趋势,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与无线网络技术将图书馆原有服务和功能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即手持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业务查询,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服务方式。

1.2 社会因素可行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其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1]。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月手机报告》称,截至2012年2月,在所有美国成年人手机用户当中,53%属于智能手机用户,这一比例较2011年5月时的35%有所提升[2]。图书馆为迎合时代发展,创新服务,实现移动式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开通了“掌上国图”,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 网站、手机阅读及国图漫游五部分,其服务内容从国图动态、读者信息到全文阅读下载,基本涵盖了手机阅读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2007 年开发了TWIMS(即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短信、彩信服务、WAP 服务等,内容包括读者借阅查询、彩信期刊信息推送、馆藏电子资源检索等 [3]。

2 移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2.1 信息的定制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下,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享受图书馆的SMS(短信服务)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通知及信息提醒服务。

2.2 新书通报服务

定期将新入藏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及时通报新书信息,方便读者了解图书收藏情况,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到馆借书[4]。

2.3 文献预约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办理文献预先外借登记,以此享有文献优先借阅权,随后用户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即可。

2.4 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2.4.1多媒体信息服务 由于图片与声像比单纯文字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更能吸引用户且容易记忆。因此图书馆可以建立系列教学视频,还可对有意义的图片数字化,并推出“声”“色”俱全的电子书等,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用户利用3G等宽带优势和强大性能,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资源,既方便又快捷。

2.4.2 特色馆藏数字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既给人带来了欣喜又给人带来了困扰。正如奈斯比特所说:“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如何将纷乱复杂的信息过滤、组织,使其变成简单、有序的有效信息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教学课件、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数字化,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馆藏,还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根据自身具有的珍贵馆藏资源如手稿、画作等进行数字信息化,如德国巴代利亚州图书馆将馆内珍贵古籍和手稿数字化后,借读者移动设备访问[5]。

2.5 移动参考服务

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用户迫切希望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出信息咨询,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精准的回复。移动参考咨询服务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实时性强的贴心服务,如图书馆咨询员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信、QQ、MSN等即时工具,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各种移动端也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如用户可以与咨询员通过视频电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即时存在语言障碍也可通过手势交流,使表达更清晰,交流更顺畅,使移动咨询服务更加人性化。

3 结语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迎合用户需求,图书馆也已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利用移动通信互联技术将服务拓展到了移动空间,帮助用户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方便、更快捷,移动图书馆必将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所拥有智能手机数量已超功能机[EB/OL].[2012-03-01].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877.html.

[3]邱玲.浅议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6):6-8.

[4]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83-86.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论文 篇12

关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黄群庆[1]于2004年在《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是这样定义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 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比如利用手机的短信或电子邮件功能, 接收图书逾期通知, 或咨询图书是否借出, 还可利用手机上网的功能检索馆藏图书的书目信息, 阅读在线全文书刊等”。

目前图书馆界认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概念是指为指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 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 (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手持阅读器、笔记本等) 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2]。

1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推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主要实现方式包括SMS、I-Mode、WAP、J2ME、IDB等几种服务模式。

1.1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服务模式

SMS也称为短信服务, 实质上是一种短信的存储和转发服务。发送人的短信通过SMS中心再转发给接收人, 短消息并不是点对点的, 而是始终通过SMS中心进行转发。如果接收人处于未连接状态 (可能电话已关闭) , 则消息将在接收人再次连接时发送。由于早期的移动通讯技术主要以短信服务最为普及, 因此SMS模式相对较为成熟,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从手机短信开始。图书馆采用SMS模式主要包括下行业务和交互式业务。下行业务主要用于读者被动的接受图书馆发送的信息通消息, 包括开放时间、新书通报、预约提取通知、图书到期提醒、图书馆讲座、图书催还等。交互业务是指读者利用手机向一个特定的服务号码以短信方式发送服务请求。主要包括证件挂失、续借图书、查询个人借阅信息、咨询问题、查找文献、提出建议等方面。由于短信服务模式对硬件要求低, 实现容易, 几乎所有开展移动图书馆业务的馆都支持该业务。SMS服务模式的特点为及时、快捷以及费用低廉, 缺点在于消息格式简单, 仅支持简单文本, 无法传输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 因消息长度受限, 难以实现复杂信息检索, 交互性能较差。

目前, 我国国内绝大多数的移动图书馆都能利用手机短信息进行推送服务和定制服务式。对于第一种推送类服务, 主要推送的服务内容有:图书馆新闻动态、会议讲座通知、图书到期通知、图书逾期通知、图书归还通知、预约图书提取通知、新书到馆通报等;定制类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参考咨询、建议留言等。

1.2 I-Mode服务模式

I-MODE服务模式是日本独有的一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由日本NTT Do Co Mo移动通信公司在1999年2月推出的, 这是一种移动电话服务。I-MODE用户可以随时连接因特网进行浏览、Email、网上购物、银行、订票、订餐等, 与一般PC机拨号上网不同, I-MODE更像专线上网, 这种随时随地传送信息的方式深受用户喜爱。日本移动公司采用分组交互叠加技术, 采用简化的HTML来编辑网站, 使传统的WEB网站很方便地转变为I-Mode网站。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均使用该技术开发OPAC查询系统, 提供馆藏查询、图书催还、续借通知等服务。但是这种模式除了日本, 在别国就会“水土不服”。

1.3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服务模式

WAP是由Motorola、Nokia、Ericsson等几家公司和美国的软件公司Phone.com最早倡导和开发的无线应用协议, 是使移动通信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开放的国际标准, 是一种窄带宽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3]WAP是线应用协议的简称, 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 目前最高版本为WAP2.0。WAP最大特点是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协议的开放性, 并可利用开发语言的优势, 开发出更具交互性的服务界面。采用WAP网站可以提供比SMS模式更为丰富和强大的功能。WAP技术已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无线联网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掌上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的WAP网站, 享受目录检索、查询开馆时间、存取电子期刊论文等服务。

WAP模式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用户管理模块、用户认证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可提供以下服务内容:馆藏书目查询、个人账户 (包括个人借阅/预约/到期/逾期等信息查询、个人资料修改、图书续借/预约自助服务等) 、参考咨询、图书热榜、新闻公告、讲座信息、留言板、帮助等。现在, 基于WAP模式的移动服务已逐渐成为更多图书馆扩展其服务的新窗口。

关于上网服务的费用, 主要是由手机运营商来收取流量费的, 而图书馆是不收取任何费用。

目前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等纷纷开展了WAP服务, 是目前国内图书馆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服务模式。

1.4 J2ME (Java Platform, Micro Edition) 服务模式

根据Sun的定义:Java ME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 主要用于消费电子设备, 如移动电话和视频电话、数字机顶盒、汽车导航系统等。1999年, 在Java One Developer Conference大会上, 正式推出了Java ME技术, Java语言的特性就是与平台无关, 而Java ME技术正好将这个特性移植到小型电子设备上, 使得不同的移动无线设备可以共享应用程序。

J2ME是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J2ME开发是继WAP之后又一崭新的移动开发模式, 采用J2ME开发通用的移动图书馆平台, 可以较为完善地解决WAP的不足, 系统功能、交互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支持JAVA虚拟机。卢向华, 姬晓辉等[4]针对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不足, 提出基于J2ME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 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架。贺利娜等[5]利用J2ME和J2EE技术构建了一种与系统、平台无的新型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刘玉生, 肖兴发[6]采用J2ME、SVG、PUSH等技术, 针对高校学生借阅书籍开发并实现了手机终端应用程序软件。

1.5 IDB服务模式

IDB信息服务方式是韩国Wl SEn29ine公司所研制的数据库查询的核心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无线网络, 利用移动终端的上网功能, 在互联网上直接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使用IDB服务模式最成功的例子是韩国的西江大学。西江大学与韩国Wl SEngine公司在2001年合作推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 提供了书目信息查询和个人借阅信息查询服务, 同时还提供了在线预约图书的服务。

2 几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比的比较

通过以上几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笔者发现, 这几种服务模式服务的前提都必须具备移动终端、服务内容大致相同, 它们的服务实现方式各有所长, 有的突出短信收发、有的提供wap网站、有的开发客户端, 有的提供数字资源的搜索下载功能, 满足了用户基本需求。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短信服务模式使用历史悠久、操作简单便捷, 信息提醒及时, 但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用户需求;WAP网站服务模式由于手机浏览器不如PC机浏览器方便快捷, 会导致受众不多, 另外wap手机上网会产生流量, 用户使用成本较高;客户端服务模式虽然内容丰富, 功能强大、扩展性强, 但是开发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能提供该服务的图书馆很少。

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目前, 对于图书馆界而言, 现存的这几种种服务模式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 未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单一服务模式上, 而应致力于发展既注重技术进步, 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复合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是上述多种服务模式的综合体。这种模式能够涵盖所有终端设备 (包括笔记本、平板电脑、掌上阅读设备、手机等) 及各种网络模式, 集信息中心、咨询中心、移动阅读、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APP应用于一体, 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是一种成熟、系统而不断革新的服务模式。

摘要: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伴随着移动图书馆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 提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 2004, 20 (5) :48-49.

[2]陈会谦.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趋势及经验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33 (4) :75-79.

[3]宋恩梅, 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23 (9) :34-48.

[4]卢向华, 姬晓辉.基于J2ME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22 (6) :38-41.

[5]贺利娜, 李嫄源, 田增山.基于J2ME和J2EE的手机图书馆研究与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19 (12) :63-66.

上一篇:颌骨骨折手术下一篇: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