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共4篇)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篇1
距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骨折中的0.32%, 并随着现今建筑业、交通业的发展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距骨是不具备单独血供的, 往往在发生骨折后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另外由于其治疗方法较为复杂,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关于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距骨骨折患者34例, 男22例, 女12例, 年龄在17~52岁, 平均年龄为 (35.5±0.4) 岁, 按照受伤原因分为:车祸伤10例, 坠落伤16例, 砸伤8例。按照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4例, 闭合性骨折30例。按照合并伤类型:合并踝关节脱位3例, 合并内外踝骨折9例, 合并pilon骨折3例, 针对是否合并跟/踝骨周围骨折、骨折复位情况、骨折粉碎程度、骨折部位、手术时机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 并采用Mazur等制定的症状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价。
1.3 治疗方法
(1) 手术方式选择:对骨缺损的患者, 以可吸收螺钉、Herbert螺钉、空心螺钉进行加压固定;对开放性的骨折伴严重污染的患者, 给予彻底清创后以克氏针进行固定, 骨折复位均满意;对合并周围骨折的患者, 采取相应的内固定治疗;对复位不良伴骨折缺损的患者, 给予复位后, 以克氏针维持距骨外形及长度, 再将非加压普通螺钉拧入, 不采取加压固定, 避免发生骨折短缩现象;对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患者, 尽量保证骨折的对线良好和远近关节面的平行做到解剖复位;对伴关节面骨折的患者, 给予复位固定后, 需要进行关节面探查, 保证关节面平整和活动关节无发生障碍, 同时在C臂机下的引导下观察关节面已做到满意复位或解剖复位。 (2) 术后常规进行踝部的正侧位片拍摄, 观察患者的复位情况, 并参考Lindvall等[1]所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 对解剖复位、满意复位、复位不良情况进行评价。 (3) 术后皆采用厚棉花垫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 无需在关节内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4) 术后采取踝关节为中立位进行石膏外固定, 持续2周, 然后再拆除后给予中药熏洗, 同时进行踝部功能的训练, 嘱咐患者要定期复查X线片和CT片, 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 并在术后8周内严禁患肢负重。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Lindvall等所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对复位情况进行评价, 解剖复位:距骨体、颈骨折的端间无发生移位, 同时无出现向前的成角畸形;满意复位:骨折的端间允许有间隙在1~3mm或轻度内翻或成角为5°;复位不良:骨折的端间发生分离移位>3mm或对位不佳或内翻成角>5°。按照Mazur等制定的症状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2], 优:步态正常, 踝关节无肿痛可活动自如;良:步态正常, 踝关节伴轻微肿痛, 其活动度在正常75%左右;可:步态正常, 活动时可感疼痛, 活动度在正常50%左右;差:跛行, 踝关节伴肿胀, 静息行走均疼痛, 活动度在正常50%左右。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复位情况及疗效的数据采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合并跟骨骨折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影响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材料、合并踝骨周围骨折、复位情况、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有明显影响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中统计发现, 解剖复位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它复位情况的患者, 使用加压螺钉进行固定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较非加压螺钉治疗的患者要低, 主要是由于螺钉加压的作用, 能够影响距骨长度的短缩, 从而对踝与后足对线及术后功能恢复造成影响, 采用非加压固定的患者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距骨长度的短缩, 术后出现踝与后足对线不良情况明显降低, 因此, 临床上一般主张采用非加压螺钉进行固定。
距骨骨折的疗效主要受到术后并发症所影响, 包括距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不良等, 其中距骨坏死主要是受骨折的类型,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的粉碎程度和复位情况影响最大;创伤性关节炎主要受骨折部分影响最大, 以距骨体骨折的发生率最高;骨折愈合不良与骨折部分及复位情况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合并踝骨周围骨折、复位情况、骨折粉碎程度、骨折部位是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合并移位的距骨骨折, 应以切开行解剖复位内固定术为首选, 解决关节脱位是处理的首要方面, 手术需要应可能避免采取多切口的联合入路方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波, 杨惠林, 王根林, 等.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9) :1602~1603.
[2]郭秦炜, 胡跃, 林焦晨, 等.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 (3) :206~208.
距骨骨折手术治疗分析39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 男29例, 女10例;年龄23~55岁, 平均32.5岁。坠落伤21例, 车祸伤15例, 其他3例。合并踝部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脱位3例。根据Hawkins分型, Ⅰ型骨折5例, Ⅱ型骨折25例, Ⅲ型骨折9例。
1.2 手术方法
Ⅰ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切口进入, 将伸肌腱和血管神经束牵向内侧暴露距骨颈, 以1枚松质骨拉力钉 (或1枚可吸收钉) 从距骨头向体部成15°角拧入。
Ⅱ、Ⅲ型骨折均行急诊手术 (伤后24h内) 。采用硬膜外麻醉。Ⅱ型骨折患者, 以前外侧切口进入, 显露跗骨窦的距骨腹外侧, 对抗牵引下将前足距屈, 复位距骨头、颈, 再握位足跟使其内翻或外翻, 复位距下关节。从跗骨窦外侧的较厚皮质骨区, 用2枚直径1mm克氏针交叉向距骨体打入2枚导针, C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选用合适长度的直径为4.0mm的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沿导针拧入, 拔除克氏针。Ⅲ型骨折往往伴有内踝骨折, 采用踝前内侧切口, 于胫前肌肌腱内侧缘进入暴露距骨颈内侧骨折面, 先将前足跖屈位牵引, 以解除肌腱、韧带等对距骨体复位的阻挡, 然后背屈并外翻足跟部, 以增大跟骨与胫骨下端的间隙, 用拇指向后向前推距骨体, 并在距骨外侧施压, 迫使距骨体纳入踝穴, 同时复位距下关节。用2枚导针45°交叉角向距骨体打入, 1枚导针从内踝尖向外上45°角打入, C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选用合适长度空心拉力钉打入, 并跨过骨折线凿成梯形骨槽, 取自体髂骨块嵌入。分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抗生素使用3d以预防切口感染;β七叶皂甙钠针20mg静脉滴注3~5d消肿。拆线后短腿石膏管形固定12周, 拆石膏后视X线复查情况进行活动。若骨折线模糊, 行非负重下主、被动踝关节活动;若骨折线仍清晰, 再行石膏固定12~24周, 直至骨折线模糊;若骨折线消失, 可恢复日常活动。
2 结果
术组除2例外出打工失访外, 37例获得随访, 随访1.5~6年, 平均3年。按Hawkins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后踝及踝关节外形正常, 踝关节功能正常, 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距骨体无坏死、塌陷, 本组12例 (32.4%) ;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后踝部有轻微外翻或内翻畸形, 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 X线片示骨折愈合, 距骨体坏死、塌陷不明显, 有轻度踝关节或距下关节炎, 本组17例 (45.9%) ;可:足踝部偶有疼痛, 日常生活受限不明显, 后跟部有外翻或内翻畸形, 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30°, X线片示骨折延期愈合, 距骨体部分坏死、塌陷、有中度踝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 本组6例 (16.2%) ;差:足踝部疼痛, 日常生活受限, 跟部、踝部有外翻或内翻畸形, 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30°, X线示骨折愈合, 距骨体坏死、塌陷, 重度踝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 本组2例 (5.4%) 。本组优良率为78.4%。
3 讨论
3.1 距骨的解剖特点和损伤机制
距骨分为三部分, 即体、颈、头, 体的上部为滑车, 与胫骨下端的关节面相接, 内侧的半月形关节面与内踝相关节, 外侧的三角形关节面与外踝相关节, 全体构成踝关节。距骨体中间凹进, 两边突入或鞍形, 前宽后窄, 经过距骨体的轴线与距骨头的轴线相交约20°。距骨体下面有前、中跟关节面和距骨沟, 前跟关节面有时与中根关节面相连。距骨的血供来自: (1) 胫前、胫后、腓动脉借骨膜血管网供给所有非软骨面; (2) 跗骨窦动脉和跗骨动脉以及内部血管网为距骨血供重要来源。距骨损伤的机制可分为4个阶段。 (1) 踝关节和足极度背屈造成距骨下关节囊撕裂, 距骨颈在中、后关节无移位垂直骨折, 经距骨颈供应距骨体的血管损伤, 即HawkinsⅠ型骨折; (2) 外力继续, 造成骨折移位, 距骨体半脱位、脱位, 供应距骨体的颈部血管和跗骨窦、跗骨管动脉同时损伤, 即HawkinsⅡ型骨折; (3) 暴力再继续, 造成胫距关节脱位, 距骨体完全自踝穴脱出, 骨折面向上、向外卡在内踝和跟腱之间, 距骨体的血供均损伤, 即HawkinsⅢ型骨折; (4) 在此基础上若患者反应性跖屈或采用不适当的手法复位, 可造成距舟关节脱位, 即HawkinsⅣ型骨折。
3.2 距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
按Hawkins分型选择手术方法。Ⅰ型:白晓东等主张非负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 我们采用松质骨拉力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Ⅰ型骨折虽然骨折无移位, 血管损伤轻, 但是保守治疗存在骨折错位、骨坏死的风险, 通过拉力钉 (或可吸收钉) 内固定, 可对骨折端加压, 促进骨的愈合。本组5例全部获得骨愈合。Ⅱ型:距骨体两支血管受损, 虽有40%~50%发生骨坏死, 但通过复位内固定治疗, 多数仍可获得骨愈合。本组25例, 22例骨愈合良好, 3例出现局部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Ⅲ型:距骨体的所有血供受损, 90%以上发生骨坏死。本组9例, 采用单一踝前内侧切口完成手术, 以避免双切口加重来自跗骨窦、跗骨管的血供损伤;同时跨骨折线自体髂骨块植入, 增加了骨愈合的可能性。结果仅出现2例骨不愈合, 疗效判定差。
3.3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距骨骨折的早期并发症为皮肤坏死和感染, 应提倡急诊手术治疗。尤其对Ⅲ型骨折, 急诊手术可避免距骨体脱位对踝部内侧皮肤的长期压迫, 同时注意术中应全层切开软组织, 贴紧骨面剥离, 避免分层暴露带来软组织各层分离、积血、坏死。手术必须驱血后在止血带止血下进行, 尽量不用电刀、电凝, 避免破坏残余血供。术后切口加压包扎, 防止血肿内感染。切口选择应少而有效, 尽量在单一切口内完成, 避免多切口而进一步破坏距骨的血供。对Ⅱ、Ⅲ型骨折, Mckeever、白晓东等主张Ⅰ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笔者认为, 多数Ⅱ、Ⅲ型距前骨折伴距下关节的半脱位、脱位均可通过手法整复, 不必Ⅰ期作融合术。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前提为踝关节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而Ⅱ、Ⅲ型距骨骨折的晚期并发症为创伤后骨坏死和骨折愈合不良, 踝关节功能难以完全正常。本组Ⅱ、Ⅲ型骨折未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其手术优良率较行距下关节融合组无明显差异 (78.4%/83%) 。距骨表面大部分为关节软骨面, 缺乏血运, 术中跨骨折线植骨可提高骨折愈合率。本组除2例出现骨坏死、骨不连、重度踝关节炎而行踝关节融合术外, 其余5例出现部分骨坏死、塌陷、中轻度创伤性关节炎, 透明质酸钠局部封闭、理疗, 减少负重活动量仍能生活自理和从事轻微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距骨骨折的特点、类型、手术方法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998年12月至2004年12月, 共治疗距骨骨折39例, 根据Hawkins分型方法, Ⅰ型骨折5例, Ⅱ型骨折25例, Ⅲ型骨折9例。Ⅰ型骨折采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Ⅱ、Ⅲ型骨折行急诊手术, 其中Ⅱ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切口暴露, 解剖复位, 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交叉内固定;Ⅲ型骨折采用踝前内侧切口暴露, 解剖复位, 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 伴有内踝骨折时同时复位内固定, 并以自体髂骨块跨骨折线嵌入植骨。术后短腿管形石膏外固定12~24周, 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后拆石膏行不负重下踝关节活动, 骨折线消失后恢复伤前活动。结果 除2例失访外, 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6年, 平均3年。根据Hawkins疗效标准判定, 优12例 (32.4%) , 良17例 (45.9%) , 可6例 (16.2%) , 差2例 (5.4%) , 优良率为78.4%。结论 距骨骨折虽然并发症多且后果严重, 但是通过急诊手术、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局部封闭、理疗等综合治疗, 可降低病残率。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距骨颈骨折的患者50例, 将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平均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女13例, 男12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为 (53.2±3.5) 岁;实验组患者中女患者10例, 男患者15例, 年龄19~83岁, 平均年龄为 (52.6±3.3) 岁。50例患者均为距骨颈骨折的患者, 检查后均确诊为距骨颈发生骨折。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首先应对患者卧位采取协助, 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 并对患者进行麻醉, 采用气囊对患者进行止血, 在踝关节处做一8~10 cm长度的切口, 直至足舟骨内侧和内踝尖上部2~3 cm处。使患者的踝部内侧向外暴露, 并且少部分剥离骨膜, 在内踝尖部位2 cm左右处, 对骨头进行截骨的操作。同时注意为患者清除骨折出现的骨头碎块, 在为患者进行处理时, 注意保持螺钉和骨头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最后, 将患者的足部用石膏将其固定, 保证固定的时间不少于6周便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患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术所用时间, 伤口愈合时间等, 来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疗效价值的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4.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2.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后, 患者的手术时间 (75.47±3.56)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105.46±4.38) min;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 (8.94±3.07) 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 (15.35±5.35) 周,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距骨颈骨折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 距骨是在胫腓骨和跟、舟骨之间的主要骨头之一, 在人体进行正常的活动时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距骨颈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距骨的颈部和距骨的体部出现了骨折的情况, 患者在出现骨折时, 许多时候足跟会出现先落地的情况, 使之脚后跟得作用力急剧增强, 使胫骨出现了损伤的情况。当骨折出现家中, 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时, 患者就出发生缺血性坏死, 病情加重[4]。距骨颈骨折的并发症主要为距骨颈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以及愈合时期出现畸形[5]。距骨的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生坠落之后, 由于患者的脚跟部先落地, 导致患者的距骨颈发生破裂, 严重损伤[6]。患者在关节面的关节出现破坏时, 患者便会由于感染等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在愈合的时候会出现背伸和内翻两类情况, 畸形愈合会导致患者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的障碍[7]。因此对于距骨颈骨折的患者, 做好治疗和防范工作是必要的。
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技术是一项目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一项技术, 运用内踝截骨入路能够很好地将距骨的颈部、体部、头部等部位充满展现出来, 可以协助医生精确的了解到距骨颈部的损伤情况, 以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此技术和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技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 且固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等众多优点, 为患者减轻了活动不方便的缺点, 此技术是依靠加压空心的螺旋钉来对患者进行固定骨折处的一项治疗方式。
通过实验发现, 运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能够明显的缩短手术的时间和术后伤口的愈合时间, 并且使患者出现发热、肿痛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恢复环境, 有助于患者的骨折情况恢复,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对于距骨颈骨折的患者, 运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此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选取近2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距骨颈骨折的患者, 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平均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式, 实验组采取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的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4.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2.00%) , 实验组患者经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后, 患者的手术时间 (75.47±3.56) min、伤口愈合时间 (8.94±3.07) 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105.46±4.38) min、伤口愈合时间 (15.35±5.35) 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距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 运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明显, 创伤小, 且固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距骨颈骨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中, 何维英, 宣晓国.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J].中医正骨, 2013, 25 (4) :36-37.
[2]王斌, 杨惠林, 张志明, 等.经内踝截骨入路中空加压螺钉治疗距骨颈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2) :168, 170.
[3]郭前进, 王亮, 甄相周, 等.内踝截骨入路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术治疗HawkinsⅢ型距骨颈骨折[J].中医正骨, 2012, 24 (8) :49-50.
[4]胡胜, 李浩.经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距骨颈骨折14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5) :178, 179.
[5]陈海涛, 梁群英, 赵汝平, 等.经内踝截骨入路内踝前动脉舟骨瓣移植治疗距骨颈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12) :1135-1136.
[6]夏世银, 薛治宇, 彭凌.经内踝截骨入路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体骨折[J].中国骨伤, 2009, 22 (7) :541-542.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0.5岁。其中高空坠落受伤6例,运动受伤6例,交通事故受伤4例。14例CT初诊即确诊,2例首次漏诊,半年后再经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有患侧内踝后下方压痛点,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中,9例显示距骨后突内侧边缘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其中4例移位明显。
1.2 治疗方法:
3例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后3周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3例进行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4周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4例进行Herbert螺钉固定,术后1周可开始进行锻炼;2例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直接进行石膏外固定,6周后开始进行功能锻炼;1例骨折移位明显且严重的患者给予骨块切除术治疗;1例患者进行非手术保守治疗;2例漏诊患者后进行骨块切除术后[3]。
1.3 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满分100分,患足疼痛程度及频率占40分,日常生活中患足7项功能保留程度占50分,患足力线占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4]。
2 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漏诊患者后进行骨块切除术后疗效较为满意,采取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7例,良4例,可3例,差2例。见表1。
3 讨论
3.1 PMTT骨折创伤机制:
有关PMTT骨折的创伤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描述,曾有学者认为是由于三角韧带的后束在踝关节极度背伸时因旋转造成前位牵连,距骨后突内侧结节因此撕脱而骨折[5]。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根据距骨的解剖学特征,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附着有三角韧带后束,即后胫距韧带的止点。当足极度背伸外翻时,会使胫距韧带牵拉以发生累及距下关节面的PMTT骨折,骨折块可呈片状;在受到足跖屈内翻暴力的作用下,由于跟骨载距突向后方顶撞距骨后突内侧结节,也常会使其发生累及距下关节面的PMTT骨折[6]。
3.2 早期诊断:
P M T T骨折是一种罕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0.14%~0.90%,占足部骨折的3%~6%,早期诊断容易漏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踝后下方跟腱处肿胀并具有明显的压痛感;(2)拇长屈肌被牵拉实验表现常为阳性,阳性率可达85.7%;(3)踝关节X线正位片有时可见距骨靠近内踝尖处横行或三角形骨折线;(4)当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要及时进行CT检查,尽早明确诊断[7]。
3.3 治疗方法:
不同的临床症状可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未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可采取踝跖15°、内翻5°位石膏托外固定6周左右。对于累及距下关节面的PMTT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可进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可吸收螺钉固定,Herbert螺钉固定。对于严重的患者可直接进行骨块切除术。本文通过16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可吸收螺钉固定3例,Herbert螺钉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2例,手术骨块切除术1例,非手术保守治疗1例。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漏诊患者后进行骨块切除术后疗效较为满意,采取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7例,良4例,可3例,差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CT观察,确诊14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漏诊2例。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可吸收螺钉固定3例,Herbert螺钉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2例,手术骨块切除术1例,非手术保守治疗1例。结果 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漏诊患者后进行骨块切除术后疗效较为满意,采取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7例,良4例,可3例,差2例。结论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在临床较为少见,容易出现漏诊,诊断需采用CT观察。根据骨折部位和时间可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
参考文献
[1]Bau m hauer J F,Alvarez RG.Cont roversies in t reating talus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Am),1995,26:335-351.
[2]Ebraheim N A,Padaniliam T G,Wong F Y.Posteromedial processfractures of the talus[J].Foot Ankle Int,1995,16:734-739.
[3]李卫华,王岩,王满宜.距骨体与距骨颈骨折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