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疗效分析(精选11篇)
手术疗效分析 篇1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其主要症状为右下腹疼痛, 部分疼痛为转移性, 常同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临床上多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然而, 研究表明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 不仅切口较大、术后并发症 (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肠梗阻) 发生率较高、术后恢复较慢,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阑尾炎患者96例, 其中48例行传统开腹手术, 48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 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下腹部疼痛、反跳痛及阑尾点压痛等症状, 包括单纯性阑尾炎51例, 化脓性阑尾炎35例, 坏疽性阑尾炎10例。其中, 观察组男28例, 女20例, 年龄21~68岁, 平均 (41.54±2.73) 岁, 病程0.5~5小时, 平均 (2.8±1.21) 小时;对照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23~71岁, 平均 (43.31±1.96) 岁, 病程0.5~4.7小时, 平均 (2.6±1.3) 小时。所有患者均知晓自身病情, 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切除术, 首先在患者脐部上缘作长约1 cm的弧形切口, 将气腹镜穿刺进入腹腔中, 注入CO2形成气腹;随后使用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 设置主副操作孔, 一旦发现积液, 应立即吸净;经由主操作孔置入肠钳, 拨离肠管与腹网膜, 沿结肠找到阑尾;将无齿爪钳从副操作孔置入, 将阑尾尖端提起, 随后使阑尾动脉与阑尾尖端系膜分离, 将阑尾结扎切断;使用超声气化对残端进行处理, 并缝合切口。 (2)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阑尾切除, 首先对患者行硬外膜麻醉, 随后在右下腹作长约3~9 cm的麦氏切口, 结扎阑尾动脉及其尖端系膜, 并切除阑尾, 对阑尾残端进行缝合。病情严重者可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抗生素的使用、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 显著少于对照组14.58%,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传统的开腹手术的临床应用已有100年之久, 远远超出于1983年临床上开始应用于阑尾切除的腹腔镜技术, 临床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有人认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切口较小, 损伤轻, 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肥胖患者或阑尾难以找到的患者来说, 常常需要将切口扩大, 以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腹腔镜技术的探查技术能够全面了解腹腔脏器的情况, 这是传统的开腹手术无法做到的[2,3]。
本次研究中, 采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的患者术后无切口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仅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 发生率2.08%;而行开腹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58%。包括切口感染4例、切口出血2例、肠梗阻1例, 这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开腹手术会因术者视野受限, 导致清理不彻底有关;而腹腔镜下切除的患者则能够彻底清洁盆腔, 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这表明腹腔镜下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相比较, 具有更高的安全和可行性。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可能与手术设备的应用以及腹腔镜对机体盆腔、结肠、小肠的全面探查有关。就术后恢复而言, 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比观察组要长, 表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4,5]。
综上所述, 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可行,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 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4.58%,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 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治疗,阑尾切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辅江.传统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120例临床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1) :27-28.
[2]姜冠华, 韩兴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 :35-36.
[3]徐维宇.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9) :63-64.
[4]王保刚, 孙国会.腹腔镜阑尾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盲肠后位阑尾炎疗效对比[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12) :78-79.
[5]潘秀贞, 雷周满.腹腔镜与开腹阑尾炎切除术的护理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230-231.
手术疗效分析 篇2
(一)手术用血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不断更新的相关专业临床输血指南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确定手术用血执行标准:
1、失血量小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70g/L者原则上不应输血,但应输注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以补充血容量。
2、失血量大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7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大于血容量)时,可先以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的扩容液补充血容量,再输注红细胞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输注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纠正的贫血患者。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和白蛋白。
3、失血量过大有效循环血量30%,HCT<0.20,HB<60g/L者,且仍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可输部分全血。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
4、小儿、孕妇、70岁以上老年患者依据其心肺功能与免疫状态可适度放宽输血标准。
(二)成份血的适应症
1、悬浮或浓缩红细胞:可用于所有手术用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2、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3、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4、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5、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6、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手术科室合理用血评估表”(附表)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注意窗口期问题解说。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手术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5ml/kg内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5ml/kg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在30ml/kg以上,除报主管院长审批、医务科备案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签字核准,急诊手术用血后2个工作日内由手术主管医师及时补办《大量用血审批表》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失血量不超过有效循环血量20%或<20ml/kg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手术、麻醉医师应当从患者血液管理角度重视患方在手术用血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针对性指导提高其血液健康康复能力。且应将评估与健康指导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主管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手术科室合理用血评估表”(附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手术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一份放入病历,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慢性鼻窦炎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篇3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0-01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在小儿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病因研究尚不清楚,通常临床上慢性鼻窦炎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变态反应和感染是导致慢性鼻窦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患者通常会出现鼻黏膜肿胀,鼻窦的窦腔狭窄,腔内的分泌物出现引流障碍,从而导致出现炎症[1]。一旦发病,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主要有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外径路手术治疗方法两种。其中,鼻内镜手术治疗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新方法。鼻内镜手术可借助内窥镜来进行,清除鼻腔病变的基础上,可有效的保留鼻腔和鼻粘膜的粘膜结构,可有效地方面患者通气,促进患者鼻腔、鼻粘膜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0例,均经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6.5岁。经过鼻腔检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黏膜肿胀何充血、中鼻道内可见脓液、下鼻甲出现肥大。X线检查可见鼻窦的内黏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厚,上颌窦出现液平面。按1997年海南鼻科会议的标准对慢性鼻窦炎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具体情况见下表。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分型和分期(例)
将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64岁,平均年龄36.0岁,临床Ι 型患者有7例,临床Ⅱ型患者有12例,临床Ⅲ型患者有1例;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7.0岁,临床Ι 型患者有6例,临床Ⅱ型患者有12例,临床Ⅲ型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术前均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3天,辅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喷鼻,禁烟禁酒。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丁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手术采取Messerklinger术式,借助鼻腔内窥镜,、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开口,行鼻窦开放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外径路手术治疗。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3天,酌情处理术腔。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按以下标准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的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出现。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经内窥镜检查可见窦腔的黏膜部分局部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出现。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经内窥镜检查可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统计学数据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比较数据见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两组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治愈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经X2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见下表。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表(例,%)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鼻窦炎在临床上的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临床上主要有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外径手术治疗的方法。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鼻窦炎内镜手术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3]。内镜手术较传统的手术治疗有着很多优势,由于鼻窦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普通照明可使整个结构及其周围的结构显示清楚,内镜系统具有很好的照明系统,能够从各个角度折射将其所有的解剖显示清楚,从而保证手术器械能够准确的进行操作,可以在充分清除病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鼻竇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临床实践证实,鼻内镜手术可有效的治疗慢性鼻窦炎,治疗鼻窦炎的创伤小,恢复快。由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腔和鼻窦,尤其是鼻腔的外侧壁的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旦鼻窦口复合体出现了堵塞,往往会影响鼻窦口的通气和引流,会引发鼻腔以及鼻粘膜的肿胀、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浆细胞上皮纤毛组织的脱落。因此,及时有效地开展鼻窦炎的内镜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4]。但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范围,在手术治疗之前应严格进行鼻腔和鼻窦的CT检查,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弄清病情,再确定手术方案。还应确定鼻腔外侧壁的病理解剖结构与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开展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医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解剖技能和操作技巧,在手术中注意保全鼻腔粘膜的完整性。避免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操作。
综上所述,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手术视野清晰,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成为耳鼻喉科临床医生诊断、治疗鼻科疾病的有效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吕俊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4(5):122-123.
[2]刘毅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9):20-21.
[3]易长龙.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4-135.
白内障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篇4
通过临床试验, 在对白内障复明的治疗方法中, 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视力减退和模糊, 是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症状,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对白内障的发生进行阻止和预防。而通过手术, 将患者浑浊的晶状体摘除, 同时对其晶状体的屈光度进行补偿, 可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对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 来我院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患者120例, 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 来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复明手术患者120例, 其中男62例, 女58例, 年龄42~86 (60±4.2) 岁。
1.2 方法
在手术前1d, 对所有患者双眼每间隔1h点1次5%氯霉素滴眼液。同时进行各种术前检查, 包括凝血时间、尿常规和血常规、并检查血压和血糖, 进行胸部X线和心电图检查[1]。若白内障患者在各项检查指标中合格, 则在手术当日再进行眼A/B超检查, 并测算人工晶体。在手术前15min内, 行球周麻醉术, 用3ml的利多卡因作为麻醉药物, 进行常规铺巾和消毒。对患者结膜囊进行清洗, 然后采用3.2mm的穿刺刀, 用开罐式破囊, 扩大切口, 将晶体核用水分离, 再将粘弹剂注入到其前后, 最后将晶体核用晶体匙取出, 将晶体皮质进行吸注, 在囊带和前房内再次注入粘弹剂, 将PMMA硬质人工晶体植入, 并进行粘弹剂的置换。将庆大霉素注射在结膜瓣下, 最后对患者的结膜囊进行清洗并包扎, 术后为预防感染的发生, 给予0.5%氯霉素滴眼液, 并在3d内用双星明滴眼液散瞳[2]。
2 结果
在手术当日, 有102例针孔视力≥0.05、80例≥0.3、25例≥0.6, 脱残率达85%, 术中出现的并发症状有溢出玻璃体, 同时发生后囊膜破裂, 最终造成人工晶体没有植入。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有眼内出现炎症、视网膜发生脱离、出现短暂性高眼压, 同时前房出现积血。
3 讨论
通过临床试验, 在对白内障复明的治疗方法中, 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视力减退和模糊是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症状,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对白内障的发生进行阻止和预防。白内障复明手术是一项非常严格和系统的工程, 必须精心进行组织和安排, 实行严格的手术管理, 根据实施手术所必备的条件, 对患者进行仔细筛选, 同时定期在术后进行回访和随访工作, 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护士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而手术设备和手术仪器也必须先进, 才可做有效的支撑, 这些都是使手术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3]。而通过手术, 将患者浑浊的晶状体摘除, 同时对其晶状体的屈光度进行补偿, 可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手术仪器采用A/B超、裂隙灯、消毒锅、进口显微镜等, 同时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和护士应该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这样才能产生较高的白内障脱盲率。在对本组60例白内障患者行手术当日, 有102例针孔视力≥0.05、80例≥0.3、25例≥0.6, 脱残率达85%, 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临床试验, 在对白内障复明的治疗方法中, 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视力减退和模糊是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症状,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对白内障的发生进行阻止和预防[4]。我们必须加大防盲宣传力度, 由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不仅有较低的推广和普及费用, 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疗效, 技术相对成熟, 对于大规模的防盲手术和低收入人群较适合, 可用于治疗白内障手术。
参考文献
[1]G Natchiar.印度阿拉纹 (Aravind) 眼科医院1998~2008年白内障手术回顾[J].实用防盲技术, 2009, 4 (2) :20-21.
[2]杨新.眼科流动手术车高效规模化白内障手术介绍—附849例849眼临床报告[J].新疆医学, 2009, 8 (5) :50-51.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要手术的异位妊娠患者8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各项指标,腹腔镜组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比开腹治疗异位妊娠的优势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轻、手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减少、手术后肛门排气所用时间缩小,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3-01
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异位妊娠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输卵管妊娠是妇产科中较严重的急腹症,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输卵管妊娠出现破裂,会导致腹腔内大出血,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危及孕妇的生命。目前,腹腔镜手术方法已成为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首选,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轻、手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缩短、手术后肛门排气所用时间缩短等优点,其效果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目前,我院采用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已收治异位妊娠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组42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岁;开腹组42例,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和静脉全身麻醉协同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妊娠部位和有无生育要求,来决定需要采用的手术方式。①输卵管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夹起输卵管伞端,将输卵管系膜及病灶近端进行电凝后,剪断输卵管。②卵巢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卵巢妊娠的患者。在卵巢孕卵种植部位进行楔行切除术,创面部位需要电凝止血。③输卵管妊娠囊挤出术:适用于输卵管妊娠的患者。在病变部位用分离钳进行挤压,将妊娠物从输卵管的伞端排出。④输卵管切开取胚术:适用于病灶尚未破裂,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将输卵管肿块表面的最薄弱处纵向切开1~1.5厘米后,从输卵管壁中分离、取出绒毛和血块,创面部位需要电凝止血[1]。
开腹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联合麻醉的方法,当麻醉药物发挥药效时,取下腹横切口6~8厘米,逐层进入腹腔。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且患者属于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及输卵管损伤程度较轻,可以采用输卵管切开术,取出胚胎后,再进行缝合;对输卵管损坏严重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采用输卵管部分切除术。
1.3观察指标通过观察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异位妊娠是最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位于急腹症的榜首,并且输卵管妊娠的患者比例和致死率最高。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采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已成为妇科手术中最早、最成熟的治疗方式[3]。本院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发现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与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轻、手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缩短、手术后肛门排气所用时间缩小,此外,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易行等特点[4]。因此,应用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小,很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效民.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1(13):272.
[2]宋庆恩.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64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4):4124-4125.
[3]向京.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3):305-306.
[4]况刚会.腹腔镜手术治疗42例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216.
100例鼻窦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江油市长钢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在13~70岁,平均(42.8±3.6)岁;病史0.5~30年,平均13.5年。其中Ⅰ型30例、Ⅱ型2期35例、Ⅲ型35例。
1.2 纳入标准
临床症状结合常规鼻腔鼻窦CT确诊的鼻窦炎患者。
1.3 排除标准
有颅脑外伤史及颅内肿瘤或颅脑手术史者;内分有泌疾病或先天性无嗅觉者;有神经科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病,排除毒物接触史及过敏性嗅觉丧失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手术行鼻窦内镜手术。应用局麻90例,全麻10例。在鼻内镜下应用切割器切除息肉,然后根据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变的范围或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其中全筛窦开放术56例,全蝶窦开放术44例,按术中环境同时施行上颌窦开放,保留窦腔黏膜及窦口黏膜。术后术腔填塞明胶海绵1~2d后取出,用3%双氧水冲洗,1周内每隔2d在鼻内镜下观察清理术腔,术后1个月每周来院随访1次。
1.5 疗效评价
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总有效为治愈和好转例数之和。治愈为手术后内镜下检查见鼻腔黏膜肿胀基本消退,术腔宽敞光滑;患者自觉鼻腔通气良好,头痛、鼻流脓涕等术前症状消失。无鼻腔粘连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好转为以上症状达到一定程度,但没有达到治愈的程度。无效为症状无改变。
1.6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疗效分析,见表1。
2.2 患者的嗅觉检测结果,见表2。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6%,两种术式的总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总体嗅觉水平术后12周检测结果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鼻窦炎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它可引起头疼、头晕脑胀,失眠健忘,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为病灶,影响周围组织发炎,尤其是眼病,如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尤其慢性鼻窦炎往往困扰患者多年[4]。本研究采用的全筛窦开放术是一种鼻内筛窦切除术[5],主要是针对治疗筛窦黏膜已经产生息肉样变,被息肉组织多替代,有多次息肉切除病史的患者。使用该手术彻底的话能够大大降低鼻息肉复发率,手术使需要充分开放筛房,然后将筛窦内息肉完全摘除。全蝶窦开放术[6]是经鼻腔直接入路,将中鼻甲后端向外骨折,在中隔后端偏外距鼻后孔上缘1~1.5cm,即蝶筛隐窝处用剥离子或吸引器探到蝶窦口,蛇牌咬骨钳开放蝶窦进行手术。危险较全筛窦开放术大,因此建议能使用全筛窦开放术的尽量使用全筛窦开放术。患者手术后要定期复查,开始时可每1~2周一次,并对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要及时清除,最好在内镜下操作,若有粘连应予以分离,直到术腔完全愈合。
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窦口阻塞导致鼻窦内的感染其中鼻息肉是引起鼻窦开口阻塞的重要原因,而鼻窦的炎症刺激反过来又促进鼻息肉的生长。通过鼻窦内镜手术,将鼻息肉去除,并开放鼻窦开口,就能从根本上治疗鼻窦炎,达到根治鼻窦炎的目的。鼻及鼻窦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鼻窦解剖的特殊性、隐蔽性,过去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正常组织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复发率高。鼻镜内窥术可以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达到依靠鼻腔及鼻窦的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来治愈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手术中及手术后痛苦小、手术彻底及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并可以使手术扩大到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是治疗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理想方法。鼻窦由狭窄的管腔、空洞和间隙等构成,解剖结构复杂,其“孔小洞深”的特点,加大了鼻科医师处理病变的难度,单纯的肉眼观察,往往不能满足临床检查及手术操作的需要。由于仅凭肉眼观察鼻腔鼻窦视野有限,有时鼻腔鼻窦手术常有“盲人摸象”的感觉。鼻窦内镜可以直观准确的诊治鼻科疾病,对鼻科疾病的诊治具有划时代意义。鼻窦内镜手术设备由硬性鼻窦内镜、强力冷光源、图像存储系统、监视系统、电动切割吸引器等组成。鼻窦内镜是一种能对鼻腔鼻窦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有0、30、70°等不同的角度。由于有强力的冷光源照明,在配合电视监视下视野放大作用,直径为几毫米鼻窦内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管腔和鼻道内结构,对鼻腔鼻窦细微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为手术提供指导,避免术者术中“盲人摸象”的感觉。电动切割吸引器是一种微创手术器械,将切割病变组织和吸引溶为一体。高速旋转的刀头将病变切割粉碎并吸走,改变了传统手术中“抓”和“撕”的手术方式,更好的保留正常黏膜组织,减少了创伤,减少了器械“进”与“出”的动作。连续吸引装置克服了出血多、术野不清的问题,使鼻腔鼻窦手术达到了损伤小、保功能、痛苦少、疗效高的目的。
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已应用一百多年,其中不乏“根治术”方式,为求貌似“彻底”而不惜牺牲本可保留的鼻甲组织及鼻腔鼻窦黏膜功能等功能性结构,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而疗效却不能令人满意,颇为得不偿失。现代的鼻窦内镜外科技术专家认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在鼻窦内镜直视下清除病灶,消除该区域病变影响,开发被阻塞的窦口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经上述处理后,鼻窦内病变的黏膜可以发生良性逆转而逐渐恢复正常,达到微创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鼻窦内镜手术对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6%,两种术式的总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总体嗅觉水平术后12周检测结果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疗效很好,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手术,鼻窦炎,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文银,梁军,赵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20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1):52-53.
[2]徐文庆.160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33-34.
[3]王荣光.慢性鼻-鼻窦炎药物及外科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73-75.
[4]李芳,韩艳艳,王刚.鼻腔及鼻窦正压冲洗辅助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2):128-129.
[5]邓小岚,张俊杰.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手术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3):82-83.
手术疗效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2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腹部CT增强监察和胃镜病历诊断确诊为胃癌, 并排除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和由于心肺肾功能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9~71 (48.6±5.0) 岁;病程1~5 (3.8±0.6) 年。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31~69 (49.2±4.8) 岁;病程2~5 (3.6±0.7)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口胃癌切除术[2]。患者全麻, 取平卧位, 在腹正中15~20cm, 切口绕脐, 根据一定的顺序对腹膜腔的转移和种植情况进行探查, 而后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根据患者病情对大网膜进行分离、对胃周动静脉进行阻断、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清除, 或者对远端胃手术的吻合和消化道重建; (2) 试验组患者则采取小切口胃癌切除术[3]。切口从患者剑突至绕脐缩短至剑突下至肚脐上。
1.3 疗效观察
参照覃忠卫等的相关临床疗效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两项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而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我国, 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5], 而死亡率更占首位。研究发现, 我国每年新发现胃癌40万[6], 死于胃癌的患者接近16万, 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1/4[7]。关于胃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目前普遍认为和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慢性疾病相关。
目前, 对于胃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大、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 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人们对于医疗技术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的广泛应用, 采用腹腔镜行胃癌手术也已经逐渐开展, 腹腔镜手术具有患者恢复快、手术创伤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但对于一些基层医院或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 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无论从医疗设备还是医生资质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8]。因此, 为在简单实用和效果满意两者间取得平衡, 本研究采用小切口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小切口胃癌根治术, 既具备了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有不必额外增加医疗资源, 符合经济学原理, 也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手术的开展, 还可以提高患者术后乃至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效果也发现, 小切口手术的疗效更佳, 切口长度平均缩短了7.6cm, 由此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住院时间也缩短了超过4d, 表明患者恢复时间快, 住院费用也相对减少。此外, 虽然切口缩小了, 但手术的时间却并没有显著延长, 表示切口足以应对患者的病情需要。当然, 若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手术野过小, 难以看清病灶情况, 应该果断增大切口, 不要麻木进行小切口手术, 以免延误患者病情。最后,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均为3.3%, 表示可能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有关, 也与患者病情、体质相关, 而在切口大小的差异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手术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降低患者的围手术期痛苦, 降低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涛, 梁寒, 王晓娜, 等.160例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7) :408-410, 412.
[2]罗桂林, 肖春明, 李金龙.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切除手术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1) :17-18.
[3]鲍勇.47例胃癌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8) :142-143.
[4]覃忠卫, 韦道文, 吕建生, 等.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对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1) :1696-1697.
[5]范朝刚, 李国立.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5) :400-402.
[6]李贵生.胃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104-105.
[7]马军, 秦书逵, 张清媛.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7)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96-301, 323-331.
股骨颈骨折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32例, 男23例, 女9例。年龄19~78岁, 平均52岁;车祸伤10例, 摔伤22例。骨折类型:头下型6例, 头颈型10例, 颈中型7例, 基底部9例。就诊时间1 h~3 d。受伤至手术时间2~10 d, 平均5 d。骨折类型按解剖分型, 头下型6例, 经颈型19例, 基底型7例;骨折移位按Garden 分型, Ⅰ型2例, Ⅱ型21例, Ⅲ型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 d。
1.2 手术方法
适用于骨折块明显塌陷、移位或嵌入关节间隙、手法复位失败或伴神经损伤者。方法是, 根据骨折块位置, 选择前外侧或后外侧入路, 显露髋关节并使股骨头脱出髋臼。切除小的骨折片, 大骨折片须复位并用螺钉固定;骨折部塌陷者应撬起, 以白体松质骨衬垫。对塌陷大于负重面一半、粉碎骨折难以固定、合并股骨颈骨折者, 应进行人工关节置换。骨折端增强了稳定性, 经过2~3周卧床休息后, 即可在床上起坐, 活动膝、踝关节。6周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骨愈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可在术后1周开始下地活动。
2结果
32例患者, 行AO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14例平均住院时间18天, 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单, 伤口无感染。出现肺内感染1例, 泌尿系感染1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18例平均住院30天, 伤口无感染, 未出现肺内感染, 无泌尿系感染, 平均离床时间18天。
3讨论
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 性激素水平下降及营养吸收不良等因素, 常见骨质疏松, 股骨颈脆弱, 有时仅受轻微外力便可引起骨折, 如平地滑倒、床上跌下, 大粗隆部着地;或下肢突然扭转等间接或直接外力均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及儿童由于股骨颈部致密坚韧, 一般不易骨折, 骨折多系强大暴力所致, 如车祸、高处坠下等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伤, 除股骨颈骨折外, 常合并它处骨折, 甚至内脏损伤。偶有电休克可引起的双侧股骨颈应力骨折;因过度过久负重, 逐渐发生骨折之“疲劳骨折”或应力骨折。
良好的复位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复位不良将影响骨折的接触面, 降低骨折的稳定性, 阻碍股骨头血运的重建。复位后骨折端要求接近正常或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侧位片上股骨头与股骨颈轴线应呈一直线, 骨折端向前成角应限于20°以内, 若股骨头前倾或后倾, 如呈小于150°角, 即示有不稳定的复位[2]。手术方法常用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手法复位失败, 或固定不可靠, 或青、壮年的陈旧骨折、不愈合, 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前外侧切口暴露骨折后, 清除骨折端的硬化组织, 直视下经大转子打入加压螺纹钉, 同时切取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块植骨, 或用旋股外血管升支的髂骨块植骨, 或带缝匠肌蒂的髂骨块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也可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 用股方肌蒂骨块植骨治疗。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操作简便、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 对于合并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 经济状况不佳者, 不失为一种安全、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患者较长时间卧床易引起并发症, 而且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较高。折尾式加压螺纹钉直径较细, 对股骨颈的血运破坏小, 固定后能在骨折断端加压而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多钉固定又能维持骨折端足够的抗扭转稳定性, 有利于骨折愈合。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对全身情况尚好的高龄患者的股骨头下型骨折, 己合并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者, 可选择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自假体置换应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出现不少并发症, 如假体松动、断裂、髋臼磨损、中心性脱位等。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彻底解决了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问题。
股骨颈骨折术后应注意将患者摆放于外展微屈髋位, 可将枕头垫于腿下, 以抬高患肢, 减轻肿胀。起床的过程特别容易引起脱位, 起床时患肢不能越过中线或屈曲超过45°, 通常使用健侧髋部完成起床的动作, 使用患侧髋部先完成上床的动作。下床时坐高的带扶手椅子, 遵循90°原则, 即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下床时间上下午各1次, 每次不超过15 min, 以防静脉血滞留。注意观察患者动作的正确性, 保持动作准确的前提下, 逐渐增加动作力量、速度和复杂性, 最终达到康复目标。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股骨颈骨折患者32例, 采取不同的骨折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AO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术, 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使骨折早期得到坚强固定, 力求早期下地活动。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96-797.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8~72岁, 平均48岁;均为新鲜骨折。车祸伤26例, 高处坠落伤2例, 跌倒摔伤14例。合并有肩关节脱位8例, 合并同侧上肢其他骨折7例。按Neer分型, 二部分骨折12例, 三部分骨折28例, 四部分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患肩垫高, 臂丛麻醉。采用肩关节前内弧形切口, 由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骨折端, 注意保护头静脉。有近端脱位者先行关节复位, 复位后, 对于儿童予以克氏针交叉固定, 根据稳定程度, 可行多枚克氏针。针尾留于皮下或皮外。对于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复位后的骨缺损予同种异体骨植骨。复位后不稳定者可克氏针临时固定, 肱骨内旋易于钢板放置外侧。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 结节间沟后0.5~1 cm。放置导向装置及LCP钻头导向器。肱骨头一般用3~4枚锁定螺钉。骨折远端为皮质骨, 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普通3.5 mm加压螺钉或锁定螺钉固定。对于中年人骨质条件好的患者可行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近端螺钉及克氏针避免过长进入关节腔, 影响关节活动。肩袖损伤, 可将冈上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用不可吸收线或环扎钢丝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 合并肩关节脱位半脱位者关节囊修补。C臂透视下满意后冲洗伤口, 置引流后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抗炎消肿对症治疗, 术后第2~3天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及腕肘关节活动, 3 d拔除引流管, 克氏针固定者三角巾加胸带固定一个月, 其余固定三角巾悬吊两周。术后1周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2~3周开始外展锻炼, 术后4~6周复查X线片, 若骨痂形成可加大各方向主、被动锻炼。克氏针固定患者可根据情况拔出内固定物, 解剖钢板及锁定钢板患者可一年后根据拍片情况及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
2结果
平均随访6个月 (3~36个月) , 术后随访未见骨折端分离及张开, 一例伤口感染经换药二个月愈合, 一例术后一个月复查出现肱骨头向下半脱位, 可外展活动, 术后三年复查改善不明显。无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1~6个月 (平均为3.1个月) 。肩关节功能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 优25例, 良11例, 中6例, 优良率85.7%。
3讨论
肱骨外科颈处为松质骨与皮质骨的交界处,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Neer将肱骨近端分为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及肱骨干四部分, 以此为依据可将肱骨外科颈骨折分为四型, 对一部分骨折和部分二部分骨折大多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1]。但对于部分粉碎性难以闭合复位的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四部分骨折病例,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肱骨外科颈骨折是邻近肩关节的骨折, 周围肌肉比较发达, 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驰, 骨折后局部血肿与其附近软组织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 使肱二头肌长腱发生粘连, 如长期固定肌肉萎缩, 容易发生凝肩, 严重地影响肩关节活动, 尤其是老年人肩关节, 经过固定后, 往往发生冻结肩。
针对骨折端嵌插、无明显移位或一次手法能复位的骨折, 可保守治疗, 以免手术加重损伤。但有明显移位、手法难以一次复位成功、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需要尽早手术、早期进行锻炼, 以更好恢复关节功能。本组对于儿童行多枚克氏针固定对骨骺影响小, 固定时间短, 肩关节经锻炼活动良好。对于中年患者, 骨质强度允许, 可以行解剖钢板固定, 因塑形良好, 螺钉方向灵活, 术中方便, 虽剥离较多, 但外科颈骨折很少造成肱骨头坏死及不愈合。锁定钢板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的肱骨外科颈骨折[2]。近端锁定螺钉在肱骨头的三维分布, 可牢固固定, 有较好的锚合或较高的抗拉力, 没有动力加压钢板出现的螺钉在钢板孔中摆动的现象, 避免螺丝钉的松动;对骨外膜损伤小, 接骨板可最大程度保留肱骨头的血液循环;允许早期的功能恢复性训练, 肩关节僵直及骨折畸形愈合并发症少。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是对四部分骨折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3]。Prakash等[4]认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在减轻疼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但术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 而且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还不像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术那样成熟, 一旦手术失败没有很好的补救措施。本组患者没有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
由于该类骨折的患者容易出现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因此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处理方法总体分为两类, 即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所有并发症中, 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最高, 除了和手术导致创伤及疤痕形成有关外, 术后缺少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是允许进行早期康复的。早期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损伤和手术可以造成肩部结构的破坏, 在愈合过程中可以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 导致明显的肩关节僵硬, 从而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这些瘢痕组织只有早期开始牵伸才能保持一定的延展性, 减轻随后出现的瘢痕挛缩, 粘连和关节僵硬。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肌力训练, 开始时以等长收缩为主, 结合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抗阻练习;后期肌力增强和骨折愈合后主要以等张收缩为主, 逐渐增加负荷对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应注意被动和主动相结合, 康复早期的主动运动主要是关节终末角度附近有限度的主动关节活动, 不负重;骨折有初步骨痂形成后可以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关节运动。
摘要:目的 总结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 采用解剖型钢板及锁定钢板固定等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评分标准, 优良率分别为85.7%。结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由于应用相对坚强内固定, 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使患者肩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Neer CS.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PartⅡ.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three-part and four-part displaced.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0, 52:1090-1097.
[2]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a small anterior-lat-eral deltoid-splitting-approach-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s.Zentralbl Chir, 2004, 129 (1) :43-48.
[3] Hessmann MH, Blum J, HofmannA, 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proximal fractures:current concepts.Eur JTrauma.2003, 29 (5) :253-261.
手术疗效分析 篇10
关键词:开放手术;关节镜手术;成人;腘窝囊肿
【中图分类号】R6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78-02
腘窝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主要并发于半膜肌腱滑囊和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滑囊处,与关节腔相连[1]?以往临床治疗大多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从后方如路实行开放囊肿切除术,这个手术方法存在的创伤比较大,且极易出现囊肿复发的情况[2]?后来随着关节镜在临床上的普及,成为了另一种治疗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30例腘窝囊肿成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复发率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腘窝囊肿成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关节镜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囊肿切除术方法治疗?60例腘窝囊肿成人患者年龄范围为35岁~75岁,平均年龄为(48.25±5.28)岁;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发病时间为3-12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6.95±1.88)月;其中膝部疼痛21例,弹响11例,纹锁8例,小腿酸胀12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35~65岁,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40~75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手术囊肿切除术方法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腘窝后方采用“S”形或后内“L’’形切口,将囊肿显露后,对其进行切除,然后缝合修补囊肿与关节的交通口?
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镜方法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在髌下前内?前外做切口,每个切口长约5 mm;前外切口置入视镜,在前内切口置入操作器械,按髌上囊一外侧沟一外侧间室一髁间窝一内侧问室一内侧沟一髌上囊的顺序依次探查关节内各腔室?30例患者关节镜下均发现有关节内疾患存在,其中半月板损伤17例,骨软骨损伤13例?先对关节内疾患进行处理,将半月板的部分切除,去除松動的软骨片,对软骨面进行修正?然后从前外入口,通过PCL内缘将视镜置入后内侧间室?通过视镜监视下先以穿刺针确定后内人口的位置及穿刺方向,接着在后内做5mm的切口,在穿刺进入后内侧间室?将视镜旋转后,通过探勾的协助下寻找囊肿内口,将内口扩大到5mm以上,将视镜伸人囊内,经后内人口将刨刀置人囊内,刨削囊内纵膈及囊壁,处理囊内病变?术后对原囊肿部位加压包扎?
1.3评价指标
对比手术前后Rausehning和Lindgren分级评定手术效果?0级:没有无肿胀和疼痛,没有活动受限情况出现;I级:出现轻度肿胀或者在剧烈活动后在胭窝处有紧张感,轻度活动受限;II级:正常活动后肿胀和疼痛情况,活动受限小于20°;Ⅲ级:休息时会可出现肿胀和疼痛情况,活动受限大于2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两组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比较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比两组Rausehning和Lindgren分级,有一定差异,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腘窝囊肿是腘窝内侧增大的滑膜囊导致的,关节囊较为薄弱的裂隙向外流出,形成囊肿;而且,腘窝囊肿的症状一部分出于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另一部分出于关节内的症状[3-4]?腘窝囊肿在以往的治疗中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的几率较大已经停止使用了?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手术治疗采取了关节镜方法和开放手术囊肿切除术方法,对比两类方法的疗效?
采用关节镜方法治疗可单纯后入路关节镜下囊肿切除,将视镜置于囊肿壁外,完整切除囊肿,并对囊肿和关节腔之间的交通口进行处理,避免关节液的单向流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在治疗中仅切除了囊肿并关闭了交通口,并未对囊肿形成的源头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且逐渐增加的关节内压力可能会出现关节囊的薄弱点向关节囊外疝出的情况,缝合不紧密的交通口是很好的薄弱点,更为狭小的交通口又能成为关节液单向流动的阀门[6]?相比较观察组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阔发了关节腔和囊肿的交通口,有效解决了关节内压力增高和关节液单向流动两个囊肿形成的主要问题?
本次研究中术后对比两组Rausehning和Lindgren分级,有一定差异,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没有囊肿复发的情况,对照组患者中9例囊肿复发,复发率为30.00%,证实了关节镜手术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成人腘窝囊肿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军,倪磊.膝关节骨关节炎腘窝囊肿的关节镜手术探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3):228-229.
[2] 黄德刚,贺华正,杨昕等.开放手术与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疗效对比[J].解剖与临床,2013,18(6):482-485.
[3] 汤立,程国林,尹华等.关节镜治疗伴有关节内疾病的腘窝囊肿22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0(6):537-538.
[4] 王敏,周浩,叶湛等.腘窝囊肿的关节镜下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7):731-735.
[5] 解金三,袁奇亮,李振威等.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36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0):98.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 其中男78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 (41.3±6.2) 岁, 双侧慢性鼻窦炎伴发鼻息肉者72例, 左侧者25例, 右侧者23例, 病程0.6~20年, 且患有严重鼻塞和流涕症状, 部分患者伴随头痛和嗅觉弱化等情况出现,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
1.2 方法
手术应用wolf鼻内窥镜及wolf监视系统和电动吸切器。采用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术前均行强化麻, 哌替啶50~100 mg加非那根25 mg肌内注射。患者平卧手术床鼻腔喷1%左右的地卡因喷雾剂, 或者使用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麻醉鼻腔内黏膜, 也可以替换成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棉片。使用Messerklyngrt式手术法, 若患者存在息肉, 则应先切除息肉, 然后找出前后囱并在中鼻甲后2 cm处探入剥离器, 摘除钩突, 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 根据CT中显示的影像有选择的开放前筛窦、后筛窦、额窦以及蝶窦, 并对颌窦的自然口处进行扩大, 保证引流通顺[2]。若患者属于中鼻甲肥大, 则对部分中鼻甲进行切除;属于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则要进行等离子低温射频治疗;属于鼻内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则同样使用电动切割器进行切除;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手术后要给患者的中鼻道、额窦上口、筛窦术腔填塞进高分子膨胀海绵, 并在术后24~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2 结果
1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按照鼻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3], 其中96例治愈, 19例好转, 5例无效, 总治愈率95.8%。术后随访1年以上, 无明显并发症无鼻腔粘连现象, 无息肉复发。
3 讨论
3.1 鼻内镜手术的优势
耳鼻喉内科临床中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最常见的病症。其发病率很高, 该病的发生与鼻腔、鼻窦的病理改变以及解剖变异有密切的关系[4]。对于鼻窦炎, 使用药物治疗最多只能改善症状无法做到根治, 而传统手术不但治愈率很低, 术中出血量多, 而且复发率很高。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 不但可以彻底的清除病灶, 而且操作更为精细, 使创口较小,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鼻腔和鼻窦的黏膜以及正常结构, 保证患者鼻腔内能够进行良好的通气, 能够快速的恢复其身体的生理功能且手术损伤小。本研究中不同类型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均成功完成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并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3.2 手术要领和技巧
良好的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本临床经验表明, 术前盐酸哌替啶加非那根联合使用对术中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患者一般较清醒, 问之能回答问题, 使术者能够掌握患者的不适和异常状况, 减少某些不良并发症的产生。第一, 充足的术前准备关系着鼻内镜手术能否操作成功, 也影响着手术的疗效是否良好[5], 因此在进行手术前, 医疗人员应该进行仔细的鼻腔和鼻内CT检查, 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深度以及病变范围。同时施术者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鼻腔解剖结构知识。鼻中隔偏曲的同期处理中, 鼻中隔偏曲影响手术操作, 术中易损伤正常黏膜, 同时也会影响术后的术腔清理[6]。因此, 对于鼻中隔偏曲者, 要矫正鼻中隔偏曲, 纠正鼻腔狭窄, 以免手术时损伤鼻腔黏膜。本文120例手术中, 同期行鼻中隔矫正78例, 占65%,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 在内镜手术中, 对鼻中隔高位偏曲应给予矫正, 对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有着重要意义[7]。笔者在处理钩突是从尾端反向切向头端的方法不容易发生飘移。中鼻甲部位的病变处理, 要特别注意引流的通畅, 因为中鼻甲的解剖位置容易发生变异或者病变, 容易导致鼻窦炎的产生。此外, 由于人体中鼻甲对于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鼻甲切除手术时应只清除病灶部分, 尽可能的保留中鼻甲结构的完整, 鼻内镜术后转归约3个月左右, 术后复查清理非常重要。手术结束后要对患者进行换药指导并叮嘱患者定期前来复诊, 随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随访, 发现所有患者的复发现象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 手术前后的正确处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及换药室手术成功的关键。鼻窦内窥镜为治疗鼻窦炎以及鼻息肉有效治疗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 治愈42例, 好转7例, 无效2例, 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手术为鼻窦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具有视野清楚、病变清除彻底, 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鼻窦炎,鼻内镜
参考文献
[1]张瑁.鼻内窥镜治疗鼻息肉慢性鼻窦286例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9 (3) :61-61.
[2]周凤玲, 施福林, 樊秋婷, 等.184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 (7) :1092-1092.
[3]张雷.范正钢.李文雅, 等.复发性鼻息肉的鼻内窥镜修正术[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14 (9) :405-405.
[4]王朝永, 王平, 张麟燕,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3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202-204.
[5]陈朝阳, 蒋玲月, 刘解华.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对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5) :318-320.
[6]黄光友.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119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13) :119-120.
【手术疗效分析】推荐阅读: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12-02
手术疗效12-29
跟腱手术疗效12-15
围手术期疗效05-26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08-28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09-27
开腹切除手术疗效对比08-29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01-07
疗效-成本分析06-17
疗效评价分析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