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疗效分析

2025-01-05

内固定疗效分析(精选10篇)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切开内固定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2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 采用切开复位, 用记忆合金肋骨接骨器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呼吸状况明显改善, 胸廓恢复正常形态, 住院时间平均8天, 痊愈出院。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前肋骨折全部固定能够明显减轻疼痛。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前肋骨折,疼痛,记忆合金肋骨接骨器

胸部创伤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遇到, 血胸、气胸、肺挫伤、肋骨骨折等创伤常并发存在, 影响患者的生活, 更有甚者, 危及患者生命。肋骨骨折直接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其中多根多处骨折所产生的后果最严重。手术内固定降低了病死率, 减少了并发症, 加速心肺功能及运动系统功能康复, 是临床治疗严重胸部外伤后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知识的丰富, 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 尤其是连枷胸的治疗, 已开始受到关注]。由于手术固定器械与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采用内固定器械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多根及多段肋骨骨折, 已成为治疗胸外伤的主要措施, 并越来越倾向于操作简单和微创化。

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12月对2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 经记忆合金肋骨接骨器固定,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外伤性多发肋骨骨折并同意行肋骨切开内固定的患者共28例, 并通过X线、C T及肋骨三维重建检查确诊。男21例, 女7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 (45.6±9.5)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6例, 交通伤10例, 撞击伤2例。开放性骨折2例, 闭合性骨折26例;右侧骨折15例, 左侧骨折13例, 伴有双侧骨折3例;肋骨骨折数3~9根, 平均 (4.5±1.5) 根, 部分肋骨呈粉碎性骨折患者5例;合并创伤性湿肺3例, 血气胸18例, 严重呼吸功能障碍2例, 胸壁塌陷、畸形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 肺部湿啰音, 胸部C T证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液气胸。其中伴有中等程度病情以上的血气胸15例, 伴有肺叶不张5例。全部采用记忆合金肋骨接骨器固定。

1.2手术方法

肋骨接骨器为记忆合金材料制造的肋骨接骨板 (苏州康力骨科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标准号Y ZB /国00102010) 。常规行全麻双腔气管插管, 单侧骨折患者取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上抬并固定于支架上;双侧骨折患者先对损伤严重的一侧胸部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口根据肋骨骨折部位而定 (上下各能够暴露2处骨折最为理想) , 切口长短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数量而定, 如骨折部位距离太远, 可选择2个或更多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组织, 注意尽量沿肌纤维走向进行切开解剖, 避免切断肌肉, 在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后清除周围失活及挫伤组织。如发现胸膜破裂者应以此进入胸腔探查有无肺脏损伤或胸腔积血等情况, 并给予相应处理。在距骨折断端2~3cm处切开骨膜, 在清除嵌入的组织后给予解剖复位, 接着撑开周围肌肉组织, 将记忆合金接骨板浸泡在冰盐水中塑形, 用撑开钳将其形状与骨折局部肋骨形态相吻合, 迅速置于复位好的骨折处, 接骨器覆在断端, 敷上浸泡有40℃左右热水的纱布垫, 接骨板即自动咬合固定, 检查无松动后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他骨折采用相同手法治疗。前肋骨折尽可能全部固定, 后肋骨折可根据局部对胸廓支撑作用, 酌情固定。术后根据胸膜破损情况决定是否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 术后加强引流管管理和呼吸道管理, 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能够忍受疼痛, 不影响咳嗽, 咳痰。呼吸状况明显改善, 胸廓恢复正常形态, 术后胸片显示接骨板稳定, 未发生肺不张和脓胸, 2例伴发肺部感染, 经抗感染等治疗, 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8天。疗效满意。

3 讨论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的常见损伤, 约占闭合性胸部外伤的80% ~90% , 尤以4~7肋多发性骨折居多。所有肋骨共同构成胸廓, 并支撑其固定形态, 是胸腔保持负压状态的基础, 多发性骨折可导致胸壁坍塌, 损伤胸腔内重要组织、器官, 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因此,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一经确诊即应进行积极治疗, 采取各种方法保持骨折肋骨稳定, 以恢复胸廓的稳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肋骨骨折治疗的理念不断创新,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逐渐用于肋骨骨折的治疗, 并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推崇。肋骨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 其用于肋骨骨折的内固定具有损伤小、固定稳妥等优点。有学者认为, 肋骨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 其爪形部分有良好的抗扭曲作用, 术后极少有旋转移位的情况发生, 加之厚度较薄能够与肋骨表面紧密贴合, 有利于恢复胸廓正常形态, 对外观及骨髓腔的影响小。考虑所使用的接骨板与组织相容性好, 术后可永远不取出, 能够达到长期固定作用, 所以对凝血块及坏死组织不必完全清除。

有作者提出不用对所有肋骨骨折进行固定, 减少异物存留, 我们经验认为, 术后疼痛, 影响呼吸运动, 患者拒咳, 使痰液滞留肺内, 发生坠积性肺炎, 全部固定骨折效果最为理想, 考虑患者经济原因, 可选择性固定肋骨, 对发生在不同部位的骨折有选择性对待, 因为肋骨活动是以肋骨头为支点运动, 带动整个胸廓运动, 所以前肋活动幅度最大, 对局部软组织及神经刺激最为明显, 这就要求尽可能对前肋骨折全部固定, 可减少减少疼痛。

4 结论

1) 肋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缩短住院时间。

2) 前肋骨折固定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刘青春, 吴光航, 邵松林, 等.抓握式接骨板治疗肋骨骨折71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3]王义胜.肋骨骨折的外科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4]陆熠, 郝永强.纯钛爪型肋骨内固定板在多发肋骨骨折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3.

[5]张业强, 胡涛, 高小见, 等.爪形肋骨接骨板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2

[关键词] 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Pilon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6-01

笔者就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46例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科室治疗的46例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和对照组(普通组)各23例。治疗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8±6.8)岁。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8~64岁,年龄(35.2±5.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資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首先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法整复,在移位较大骨片处做一个小切口,把碎骨片复位,用螺丝钉对骨折处固定,然后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远近端。如果是Pilon 骨折则先向腓骨髓腔内插入一枚克氏针,然后对胫骨骨折处做复位与固定。对照组应用单纯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折固定。

1.3 评价标准

对参加该次治疗的所有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该调查表内容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填写要求:一般需填写建议,不满意需填写理由。本次实验发放调查表46张,回收46张,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23175195.65

对照组23128386.95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 n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

治疗组23183278.26

对照组23155365.21

3 讨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安全,伤口愈合时间较短,切口小;(2)有限内固定方法有助于受损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有利于胫骨骨折端的稳定及腓骨部位恢复肢体的长度[1];(3)外固定支架具有特殊的牵开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粉碎性骨折块更好的复位,从而使关节间隙尽快地恢复正常,对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2];(4)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方法比较可靠,应用范围较广,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4 d即可下地行走,骨折愈合周期较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精神和经济方面的负担。Pilon骨折手术中预后的关键是关节面的重建质量[3],关于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关节的外固定架,它是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手术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实验就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46例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建议在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患者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

[2] 沈洪兴,张春才.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2,8:505.

[3] 张波,黄雷,王满宜,等.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7):403-407.

(收稿日期:2012-02-01)

锁骨骨折内固定方法与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非手术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3岁;车祸伤8例, 摔伤4例, 受伤至固定时间最短1.5d, 最长10d。手术组48例, 男35例, 女13例;年龄15~60岁, 平均40岁。车祸伤20例, 摔伤18例, 直接暴力伤10例。根据X线片对锁骨骨折的分型, 其中锁骨中段骨折30例, 中外1/3骨折15例, 近1/3骨折5例, 伴肩锁关节脱位10例, 均无神经、血管损伤。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治疗

患者取双手叉腰位, 术者站于背后, 膝盖顶住患者后背, 双手向后牵拉双侧肩关节, 助手整复锁骨折端, 予8字肩锁固定带固定, 患者予三角巾悬吊8周。

1.2.2 手术治疗

1.2.2. 1 髓内针固定法

臂丛或局麻, 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做3~5cm横行切口, 显露骨折端, 将直径 (D=2.0~2.5mm) 头部带螺纹的克氏针逆行钻入远折端髓腔, 直至钻出锁骨至肩后, 整复骨折, 复位后由外向内顺行钻入近折端髓腔, 剪除尾端折弯后埋于皮下。本法应用10例。

1.2.2. 2 解剖型钢板固定法

臂丛或全麻, 仰卧位, 患肩稍垫高, 切口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切开皮肤、皮下, 长约7~10cm, 将折端复位后, 根据锁骨的形状选用解剖钢板, 最少需在骨折断端两侧各放置3枚螺钉。对于粉碎严重者术后患肢悬吊7~10d。

1.2.2. 3 钩钢板固定法

臂丛或全麻, 仰卧位, 患肩垫高。沿锁骨或肩锁关节前下缘做弧形切口入路, 以肩锁关节为标志向外沿肩峰下缘向后延长, 切开各层组织, 暴露锁骨远端及肩锁关节, 复位满意后, 将锁骨钩状钢板放于锁骨肩峰端, 调整好钢板位置后固定, 活动肩关节, 探查肩锁关节, 对能做缝合的断裂肩锁、喙锁韧带修复,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患肢三角巾悬吊一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 1.2.2.4记忆合金治疗方法

术前按骨折部位、程度、骨形、尺寸选择适当型号、规格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板。采用沿锁骨切口, 显露骨折端, 以一枚克氏针穿针搭桥复位固定, 使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再次测量骨直径, 选择合适的记忆合金接骨板, 在冰盐水中用撑开钳均匀撑开各环抱臂, 使每对环抱臂撑开距离略大于骨干直径, 将撑开的接骨板正确卡在已复位的骨折段, 然后用45℃消毒盐水均匀地热敷接骨板及各环抱臂, 接骨板恢复原状, 并抱紧患骨, 取出克氏针, 检查松紧度固定可靠后, 缝合。

1.2.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3~7d下地活动, 髓内针法用三角巾保护6周, 3种钢板法用三角巾保护3周, 练习握拳, 肘关节屈伸活动, 4~8周后用健手协助患肢逐步加大肩关节活动, 3个月内禁止患肢持重。

2 结果

非手术组复位后摄X线片, 解剖复位率40%, 随诊6~12个月, 每周调节肩锁固定带的松紧度, 每个月复查X线片, 一般1.2个月骨折处有少量连续骨痂, 3个月骨折线消失, 但其中2例因无法耐受锁骨固定带的固定, 行手术治疗, 3例3个月后骨折端明显移位, 无骨痂生长, 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组术后摄X线片, 解剖复位率98.1%, 术后随访6~10个月,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 髓内针固定组一般1.5个月骨折处有明显骨痂, 2.5个月骨折线消失, 内固定平均取出时间为3.7个月, 解剖钢板固定组一般3个月骨折处有明显骨痂, 5个月骨折线消失, 内固定平均取出时间为10个月, 钩钢板组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时间平均为术后6.5周, 4个月骨折端愈合良好, 平均取出时间为8个月, 记忆合金环抱器组术后3个月骨折线消失, 平均取出时间10个月。

3 讨论

锁骨骨折发生率较高, 约占全身骨折的6%, 以中1/3及中外1/3最为多见, 而直接暴力的所致的粉碎骨折日益增多。随着医用新材料的普及应用以及人们对骨折治疗的期望值增多, 近年来多数学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手法整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的不稳定锁骨骨折。并且通过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比较, 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仅少数病历需要手术疗法, 如开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不连等的观点[1]。现代研究发现, 保守疗法有72%的畸形愈合率, 30%的延迟愈合率, 骨不连并发症[2]。因此我们通过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中, 只要术中良好复位, 坚强内固定,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愈合到禁止体力活动, 大部分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恢复。下面将术者体会总结如下。

3.1 克氏针内固定组

克氏针内固定组手术切口小, 骨膜剥离少, 内固定物取出简便, 适合单纯横行、短斜行骨折。连学全等[3]研究证明, 一枚直径2mm克氏针力学强度完全符合锁骨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但克氏针内固定的缺点是其对抗轴向应力不够, 容易出现钢针滑动, 针眼感染。

3.2 解剖钢板组

该组具有: (1)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2) 钢板形状符合锁骨自然生理形态, 术中不需塑形, 不仅具有重建钢板的优点, 而且避免反复折弯造成钢板强度下降。稳定了骨折端, 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条件。保证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

3.3 钩钢板

局部解剖型设计, 完全符合锁骨“~”的外形, 肩峰下关节外放置钢板, 钩部位于肩峰后下方, 对肩峰影响小。并利用杠杆原理将锁骨维持复位, 在锁骨远端, 骨折两端产生持续稳定的压力, 同时肩锁关节下有一定的微动, 避免长时间固定造成关节废用和关节僵硬, 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物力学原理。

3.4 记忆合金组

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重量轻, 耐腐蚀, 耐疲劳, 抗剪切性高, 生物兼容性好, 而且操作简便。但记忆合金在我们治疗过程中发现有如下缺点:骨折部位的骨膜需充分剥离, 甚至骨折块亦需游离, 而且在取出内固定过程中不易取出, 需截断后分段取出。尤其该材料价格昂贵, 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负担。

4 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锁骨骨折, 非手术治疗优点在于创伤小, 操作简单, 缺点是复位不确切及容易再移位, 随着各种内固定材料的不断问世, 是骨折稳定性有了不断的提高, 其中有克氏针、解剖钢板、钩钢板、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具有固定可靠, 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至于选用何种治疗方法, 要根据骨折类型、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 因此对于锁骨骨折是否处理妥当, 方法正确, 恰当的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中保护断端周围血运, 遵循内固定操作原则, 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2100.

[2]程国林, 李继春, 邓建.锁骨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5) :387.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4

第一作者简介:石通和(1974.2-),男,大学本科,骨外科主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智德医院骨外科主任。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29 例患者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16例,腰椎结核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化疗6~12个月,佩戴支具3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X片,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果: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少量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外固定制动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柱结核;截瘫;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可导致腰痛、脊柱破坏变形、窦道形成、神经脊髓损伤等。体质消耗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9月开展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截瘫2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本组29例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13~74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胸椎7例,胸腰椎16例,腰椎6例;其中单节段8例,多节段21例。患者均有病变节段不同程度的疼痛、脊柱破坏变形; 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Frankel分级: E级3例, D级16例, C级8例,B级2例。病人有或无结核病史,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后凸,皮肤窦道,下肢麻木无力或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截瘫,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0~25°,平均6°。

1. 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2~3周正规四联抗痨治疗,抗痨治疗后复查血沉、肝功能、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血沉有明显下降者,一般<30mm/h即可,体质差者给予支持治疗。对于伴有肺部结核者,术前常规行肺功能检查。体温基本正常,病人一般情况明显改善后行手术治疗。依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手术入路:胸椎结核取肋骨切除胸膜外入路,胸腰椎结核取胸腰联合入路,腰椎结核取腹膜外入路。术中显露病椎后,切开脓肿,吸净脓液后,刮除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质,清除压迫脊髓的死骨、变性的椎间盘,显露出脊髓外硬脊膜,充分减压脊髓,用双氧水、稀碘伏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植入自体髂骨(部分加用肋骨),钛板,椎体钉内固定,固定螺钉尽量选在非病变椎体。置入链霉素和生物蛋白胶。术后即佩戴专用矫形支具绝对卧床,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卧床4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继续3~4联抗痨治疗,疗程6~12个月。抗痨治疗其间每月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

1. 3 疗效评价。

脊柱结核的治愈标准: ①术后病例经药物治疗半年以上,全身情况良好,无发热,食欲正常,局部无疼痛。②血沉多次复查均在正常范围。③X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植入骨块生长良好。病变区域轮廓清楚,无异常阴影。④恢复正常活动和轻度工作3~6月,无症状复发。

2 结果

手术切口29例均甲级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结核症状无复发,血沉在正常范围, X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己骨性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日常生活可自理;影像学观察:X片均显示植骨块密度和位置无变化,骨小梁通过融合区或有明显骨痂与相邻椎体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期内角度丢失为0~25°,平均6°;按Frankel标准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全部获I级以上改善,达到脊柱结核的治愈标准。

3 讨论

3. 1 胸腰椎结核发病率高:

目前,全球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例数居世界第一位。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中发病率最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50%左右。脊柱结核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由于胸腰椎结核常引起椎体破坏,压迫神经,导致截瘫,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治疗颇为棘手。

3. 2 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胸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必须全面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病变程度,不可任意扩大手术指征,通常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明确结核病变部位和寒性脓肿;②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③窦道形成并经久不愈;④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存在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征象; ⑤病变节段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全身情况差,有明显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其他部位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对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应属于脊柱结核的手术禁忌证。在临床实际上,对某些病情较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者,小儿患者以及全身情况较差、重要脏器疾患而手术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均宜非手术治疗。对有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或不稳,化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合并完全截瘫或局部脓肿即将破溃时应尽早手术,一旦发生截瘫者应尽早施行手术。在抗结核药物的控制下,及时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可以大大缩短疗程,预防畸形或截瘫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我们认为,术前患者应接受至少2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以血沉降低和全身状况的改善为指标;当血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时即可行手术治疗;术中结核病灶必须清除彻底;术后化疗一般要维持6~12个月。

3.3 手术方式探讨:

20世纪50年代国内方先之提出了单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术。其目的是清除病灶及椎管内脓液、干酪样坏死物、死骨,保障抗痨药物渗透,促进病灶愈合,解除脊髓压迫。不足之处是病灶清除后椎体间残留较大的空间,由于脊柱前中柱结构的破坏和缺失,造成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加重,及由于椎体骨随时对脊髓的压迫和椎管狭窄,造成迟发性神经损伤。20世纪60年代,香港Hodgson、Stock首创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因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的重复性而被广泛接受,被誉为“香港术式”,成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但存在局部稳定性不足,术后卧床时间长,后凸畸形矫正力不足等缺点。近十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病理的深入认识、脊柱内固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为解决上述术式中常见的植骨块塌陷吸收等并发症,以及在矫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的不足等问题,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之后,一期或二期使用前后路内固定,即刻增加了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加以维持,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张正廉[1]认为对于脊柱后凸畸形,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可避免内植物和感染病灶直接接触,同时提供了可靠的内固定,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马远征等[2]统计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h,平均出血450ml。说明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风险大,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存在明显的弊端。而单纯的病灶清除术无法提供早期脊柱稳定性,术后需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已被大量临床病例所验证,金大地等[3]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1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患者,16个月随访结核均治愈无复发,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矫正角度达18°。对于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患者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病灶清除是否彻底,减压是否充分,对术后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其优点在于显露清楚,能够在直视下彻底清除椎体及周围的病变,椎管减压充分,安全可靠,不易损伤脊髓、神经根及大血管,脓肿清除可减轻其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破坏,防止结核菌血性播散[4],病灶清除后方便椎体间植骨融合。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恢复被结核破坏了的脊柱正常序列及其生理弯曲,稳定脊柱和减少畸形。前路椎间植骨具有支撑作用,能够部分矫正后凸畸形,而且植自体髂骨融合快。近来文献报道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的同时辅以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更好的矫正了脊柱后凸畸形。我们本组29例患者远期随访中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无明显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我们认为这是规范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内外固定治疗的共同结果。手术前我们为每个患者专门制作个体化矫形支具,该支具既贴身又坚强,术后立即24h佩戴专用矫形支具并绝对卧床,由脊柱专科护士指导翻身等护理,卧床4周后下床仍佩戴支具3个月以上,有效的内外固定制动治疗能减少植骨块松脱机率。手术中我们取三面髂骨前路椎间植骨,其支撑作用较好,同时辅以内固定,避免植骨块塌陷吸收,这些都是取得良好远期治疗效果的基础。

3.4 感染手术内固定使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六十年,但该不该使用内固定?什么情况下使用内固定?目前仍有争议。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病灶局部得到可靠制动,防止术后畸形矫正的丢失,有利于脊柱结核的愈合。然而目前有过度强调通过内固定来增加脊柱稳定性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内固定虽然显著提高了重建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但同时牺牲了脊柱的节段运动功能,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邻近节段的退变。内固定只是提供暂时固定,术后脊柱局部要达到坚强稳定要依靠牢固的骨愈合,而非内固定。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多,前路内固定位于病灶内,是潜在的感染源,若结核未控制或再活跃,再次取出内固定物困难。另外对有窦道的病例也有风险。临床上有报道内固定术后感染、脓肿、窦道发生,甚至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引起周围脏器与血管损伤等病例,导致手术失败。前路手术内固定物置入未受影响的椎体,手术术野暴露需增宽,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Yilmaze等报道应用前路内固定,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50%。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脊柱结核手术应用内固定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扩大内固定应用范围和固定节段。我们认为,脊柱结核治疗应用内固定的适应证为:①脊柱结核已造成严重的椎体破坏和塌陷,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以植骨修复骨缺损和恢复椎体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稳定性有显著损害者;③脊柱严重或进行性后凸畸形需要矫正者。对于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椎体结核、附件结核,单纯行病灶清除或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就已足够。

总之, 胸腰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一期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内固定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马远征,胡明,才晓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68-73

[2] 张正廉.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4,27(4):10-12

[3] 金大地,陈建庭,张浩,等.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900-902

[4] 秦世炳,董伟杰,管波清,等.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3):141-144

作者单位:419323 湖南省怀化市智德医院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92处骨折) 患者, 男41例, 女15例。年龄18岁~49岁, 平均年龄34.1岁。单发骨折32例, 多发骨折24例。致伤原因:砸伤41例, 摔伤6例, 机器绞伤2例, 挤压伤7例。闭合性骨折43例 (57处骨折) , 开放性骨折13例 (35处骨折) 。骨折部位:掌骨颈骨折44处, 掌骨干骨折31处, 基底部骨折17处。

1.2 手术方法

(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妥后, 以骨折端为中心, 取掌骨背侧纵切口, 暴露骨折端, 清理骨折端的瘀血及软组织, 复位骨折,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掌骨微型钛板塑形后置于掌骨背侧固定, 掌骨干长斜形骨折用单纯螺钉固定, 掌骨干横形骨折及严重粉碎性骨折用微型钛板固定。术中注意保护指侧动静脉。 (2)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七叶皂甙钠消肿, 悬吊抬高术肢。术后指导患者适量手部功能锻炼,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个月~12个月, 平均9个月, 53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 3例患者发生感染, 经过换药治疗后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0周 (8周~12周) 。功能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 优41例 (69处) , 良10例 (15处) , 中3例 (5处) , 差2例 (3处) , 优良率为91.2%。微型螺钉、微型接骨板固定者骨愈合后继续功能锻炼, 直至认为手指功能恢复无明显进展即行微型螺钉、微型接骨板取出术。术后继续主、被动手指功能康复锻炼数周后, 认为无明显功能进展则行TAM系统评分。

3 讨论

掌骨骨折除具有长管状骨骨折所共有的特点外, 还有其特殊性, 即掌骨短小, 近关节肌肉、肌腱附着点多, 结构复杂, 功能精细, 骨折后较小的移位、成角都会影响手的功能[1]。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对最终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对掌骨骨折治疗要求较高。掌骨成角畸形以及所有的旋转畸形都会造成对应手指的功能障碍[2]。顾玉东[3]提出手部骨折的治疗应达到:力求解剖复位、轻便又牢靠的固定、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而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虽然治疗方法简便, 但是不能满足良好的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经常造成骨折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具有解剖复位, 钛板固定不经过关节, 操作简单, 固定确实可靠, 术后早期即可进行手指的伸屈活动练习, 有效防止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特点, 对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同时, 微型钛板厚度小, 占用空间小, 并且有一定的可塑性, 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较小, 术后又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这些特点均优于克氏针、普通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因而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具有骨折固定牢靠, 愈合时间短, 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微型钛板、微型螺钉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微型钛板、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掌骨骨折56例 (92处) 。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5个月12个月, 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 (8周12周) 。功能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的评级标准[张长青, 田光磊, 胡琪, 等.AO微型螺钉内固定术在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1) :828-831.], 优41例 (69处) , 良10例 (15处) , 中3例 (5处) , 差2例 (3处) 。优良率为91.2%。结论 微型钛板或单纯微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掌骨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 具有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关键词:掌骨骨折,微型钛板,微型螺钉,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张伟宏.微型钛板治疗掌骨干骨折[J].医学文选, 2005, 24 (3) :377-378.

[2]王树寰.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3.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6

关键词:钢丝内固定,鹰嘴骨折,尺骨

尺骨鹰嘴骨折是创伤骨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如果骨折的复位手术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肘关节的活动,造成肘关节障碍,影响生活[1]。一般来说,尺骨鹰嘴骨折是因为暴力所致的高能量损伤,大部分的骨折线会波及半月状关节的骨折。如果手术时关节面对合不整齐,就会留下创伤性关节炎的隐患,导致关节疼痛、功能障碍[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2012年9月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76例档案作为这次研究的主要资料。调取的档案中,男5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21岁;左侧受伤36例,右侧受伤40例。造成的原因:车祸原因54例,跌倒损伤22例;包括66例闭合性损伤患者以及10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开放性损伤患者在急诊采用清创固定,而闭合损伤通常在伤后5~7 d内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麻醉手段:常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形式,驱血后用臂上止血带。手术的切口选择:开放性损伤采取在原伤口的基础上酌情放大,闭合性损伤的切口选在鹰嘴内侧3 cm左右,并且要求平行于鹰嘴外侧缘,顺着尺骨的外侧缘延长至骨折远端,大约骨折线外3.5 cm处。治疗方法:显露骨折端,将嵌入的软组织和血肿尽可能的清除,直视到下伸的直肘关节,用大的复位钳把骨折部位的鹰嘴复位[3]。将肘关节稍微弯曲,取长度合适的松质骨螺钉穿过用钻头钻出的小孔,将前侧尺骨皮质同尺骨联结。钢丝内固定治疗将尺骨近端横向钻孔后,把钢丝穿过钻孔,通过肱三头肌附着后与下面的螺钉相互相连,并把钢丝的内外侧拉紧,让它在尺骨的北侧形成稳定的走势[4]。钢丝弯折后将其放在附近的软组织中,手术的同时还应该测试肘关节能否达到正常的活动范围,放开止血带,进行彻底的止血,然后追逐层进行缝合[5]。

1.3 效果评价标准

最好期望:肘关节屈伸活动自由,或者比健康人减少5°左右,前臂在旋转过程中没有任何疼痛感;良好期望:肘关节的屈伸与健康人相差20°左右,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限制不明显,肘关节在旋转过程没有疼痛的感觉;较为理想:肘关节的活动范围仅被保留了45°,肘关节在活动中无疼痛或者稍微疼痛;较差: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都被限制在45°内,肘关节有疼痛的感觉[6,7]。

2 结果

常规应用抗生素注射6~7 d。X光线片显示成功复位的有73例患者,成功率达到96.05%。在手术后的7 d开始允许进行关节的屈伸性功能恢复锻炼治疗,2周后即可拆线,并加大屈伸活动的范围。2个月后进行复查的复位71例患者,合格率达到93.42%。本组的76例患者中,在手术后1年的随访调查统计中大部分患者没有切口感染、螺钉退出和肘关节反复疼痛的现象出现[5]。其中有最好期望患者36例,良好期望患者33例,恢复较为理想的患者4例,恢复程度较差的有3例。

3 讨论

3.1 刚丝内固定治疗法

3.1.1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移位的尺骨鹰嘴骨折治疗时,常常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其目的在于:(1)可以增加并保持肘关节的屈伸时的力度,便于以后的日常生活;(2)避免肘关节面不光滑而引起在治疗时不必要的错位;(3)恢复肘关节处的稳定性,增加骨折处的连结;(4)可以有效的防止肘关节处的僵硬[8]。

3.1.2 钢丝内固定治疗的基本原理

可以把骨折端处的张力抵消掉,而且能把它转变成压应力,使骨折断面的作用更加紧密,刺激骨折处的尽快愈合,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恢复。采用此办法比单纯的使用张力带或者克氏针髓内固定的方法更加的趋于稳定,这样不仅增加了骨折的稳定性,还可以给钢丝的附着找到着力点,从而避免了肱三头肌损伤造成的短缩、损害[9]。

常见的尺骨鹰嘴骨折有粉碎性骨折,这种骨折会造成手术过程中骨折复位的困难,使得骨折关节处的关节面不平滑和关节面处骨质的缺损,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即关节处恢复的速度和在最后够关节可以达到的活动范围,就取决骨折关节处的损伤程度,对于骨块比较大的可以采用多钢丝固定的办法,而骨块较小的可以加用“O”型钢丝固定碎骨头;对于那些在关节处有缺损的,采用松质骨的方法进行植骨;那些已经粉碎的而且不能良好复位的,常采用切除骨块的办法,截骨后重新创建滑车切迹[10]。

3.1.3 采用钢丝内固定法会出现的并发症

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均会产生并发症,就是常听到的后遗症,钢丝内固定治疗法也不例外。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肘关节功能发生障碍;钢丝连结断裂,脱落造成的二次手术;石膏托使用的时间过长造成了肘关节处失活,给手术后的恢复锻炼造成障碍,影响手术的效果。对于上诉并发症的预防,在手术前进行X光照片的研究分析,制定好手术方案和预备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骨折要准确定位,尽可能的避免刺激神经。

3.2 钢丝内固定同克氏法固定对比

尺骨鹰嘴骨折的类型属于关节内的骨折,治疗首先追求的是极可能的全面恢复关节面的形态,同时也应该加强手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锻炼,才能才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恢复关节的功能。对于尺骨鹰嘴骨折块的固定问题,使用单纯的“8”字型固定的方法很容易把尺骨鹰嘴部的骨折应力转变成压力,在这个位置上进行手术连接,可以获得连接上的最大稳定性,既可以减少被移位的可能性,也能更实现骨折部位良好愈合[11]。在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以后发现,虽然用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法固定的方法能使尺骨鹰嘴的位移最小,但是克氏法固定很容易在皮下滑出,引起疼痛和皮肤破溃等后遗症,不利用肘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而采用文中描述的钢丝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的方法,既有利于骨折固定和愈合,又具有一定的抗击张力扩张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外固定的时间甚至取消手术后的外固定。这种方法不但有效的阻止了尺骨鹰嘴四周分散移位,还使得骨折块之间产生相互的加压,骨折块就会向中央聚拢,有利于骨折的手术恢复。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64例,均通过DR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32.07±7.56岁;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6例;致伤原因:车祸6例,摔伤3例,高空坠落伤16例,重物压伤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1~65岁,平均33.07±7.96岁;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车祸9例,摔伤6例,高空坠落伤14例,重物压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加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并配合跟骨牵引术治疗;观察组则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行持续性硬膜麻醉,在腓骨后外侧作手术切口,进行腓骨复位并克氏针内固定,恢复患者腓骨长度;然后在胫骨前内侧作手术切口,切开关节囊和骨膜进行胫骨复位和内固定,并撬起塌陷的骨折块和关节面行解剖复位。根据患者关节面缺损程度进行植骨,恢复其胫骨长度,确认骨折复位后,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并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胫骨内侧固定。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参照Aazur等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价标准[1]拟定疗效标准。优:患者踝关节行动自如且无疼痛感,X线检查示关节恢复正常;良:患者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在运动时或剧烈活动时有疼痛感,X线检查示关节中度肿胀;差:患者跛行,疼痛感强烈,X线检查示骨折复位不佳,外观畸形。

1.3.2 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25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优14例,良7例,差11例,优良率为65.63%。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术后感染1例,皮缘坏死1例;对照组出现术后感染5例,皮缘坏死3例,血肿5例。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皮缘坏死、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Pilon骨折大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患者骨折的粉碎度较高,且常伴随关节面塌陷与软组织严重损伤。因此,Pilon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患者病残率高、并发症多,是创伤骨科中的首要难题。传统治疗Pilon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并配合跟骨牵引术治疗,然而其无法恢复患者的胫骨长度,且由于患者骨折部位的关节囊和韧带受到破坏,跟骨牵引无法使骨折完全复位,因此往往造成患者骨折复位不良,且预后效果较差[3]。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步骤已受到广泛认可,如恢复患者腓骨长度、干骺端缺损部位的植骨治疗、在胫骨内侧行钢板内固定等。植骨不但可帮助患者恢复其胫骨长度,还能减少畸形发生,并预防血肿形成,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患者骨折早日愈合[3]。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与采用传统疗法的对照组相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观察组其治疗优良率显著提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可见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兵.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48-50.

[2]牟勇,黄东,胡春兰.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4):3228-3230.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2010年6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均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和诊断, 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124例, 女76例;年龄27~75岁, 中位年龄 (58.2±4.7) 岁;根据AO分型[3], 其中A型、B型、C型患者分别为26例、64例、110例;交通伤98例, 摔伤52例, 坠落伤21例, 打击伤29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期间给予内固定治疗, 经全麻[4]处理后, 患者取仰卧体位, 在桡骨远端部位行切口, 将旋前肌切开[5], 并显露出桡骨远端掌的侧面, 在直视条件下对骨折端进行复位, 骨折复位后使用克氏针固定, 并行锁定钢板或掌侧解剖钢板[6]治疗。术后不给予制动, 术后2 d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给予功能锻炼, 并逐渐酌情增加肩部、肘部、腕部的活动能力。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经臂丛神经阻滞后, 取患者的仰卧体位, 经X线透视定位后, 在患者的第二掌骨基底部位、骨干部位、骨折近端分别打入1枚、1枚、2枚外固定针, 连接好外固定架, 将装置撑开, 完成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固定, 最后将外固定装置锁紧。术后针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以及其治疗期间所选用的外固定支架指导其进行关节功能锻炼[7], 通常于术后3~6周后开始进行, 拆除外固定架后针对其手部、肩部、肘部、腕部进行个性化的锻炼。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 并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8]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关节功能情况评估

经临床比较观察,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0%, 对照组为7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在老年人群体中多发, 且对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骨折疏松患者的逐渐增加, 其临床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不便, 并逐渐引起临床关注。

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固定方案是可以提供稳定性强的力学环境, 尽量保证患者能够较早的进行关节活动, 降低关节僵硬和废用性萎缩的发生率。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维持解剖复位[10]。内固定治疗是该种骨折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但是因不稳定型骨折经常为粉碎性骨折, 采用内固定的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 容易导致局部血供或软组织损伤, 最终导致骨不连或难愈合, 增加感染机会[11]。同时, 内固定治疗需二次手术, 在增加患者创伤的同时也会增加其经济负担。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9

[关键词] 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胫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69-02

胡磊等[1]对胫骨骨折的研究指出,由于其解剖结构较为特殊,从而导致胫骨骨折治疗后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以及切口皮肤坏死等并发症,随着锁定加压钢板的运用,微创侵入性经皮植入技术得到了大量骨科医生的推广,为探究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对胫骨骨折的疗效,笔者对2007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平均(45.3±12.2)岁;对患者采用AO分类,A型29例,B型21例,C型15例;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11例,对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Gustilo分型,其中Ⅰ型7例,Ⅱ型3例,ⅢA型1例;受伤原因:31例为高能量损伤,34例为低能量损伤。开放性骨折患者在伤后3~9 h,平均(6.1±1.3)h实施手术,闭合性骨折患者为伤后5 h~9 d,平均(4.3±1.2)d实施手术。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并要求其为仰卧位,对患者常规应用止血带,并采用胫骨内侧切口,选定钢板后对其进行试放在胫骨内侧缘,并将其钢板的近侧以及远端插入口进行标记,一般切口长度为2~3 cm,而后切开皮肤以及其皮下筋膜,并运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以及深筋膜中分离出皮下隧道,在此过程中注意其皮下隧道不宜过长和过宽,以减少对周围组织血供的影响,而后将钢板插入皮下隧道内,并在远端运用克氏针将钢板固定在胫骨内侧,并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后运用克氏针将其近端也固定,待完成后运用C型壁X线对其进行检查,当骨折复位满意后,调整钢板位置,并以此钻孔,将其固定,术后要求患者进行屈膝45°,并抬高患肢,1 d后要求患者进行肌肉收缩以及足趾功能的锻炼,并在术后2 d将引流管拔出,并对其进行膝关节以及踝关节功能的锻炼,术后8周鼓励患者进行负重训练。

1.3 随访

对本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半年至3年的随访。随访中对患者的切口愈合以及骨折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采用Johner-wruh评分进行分析[2]。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其手术时间为50~100 min,平均(71.2±12.3)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其出血量为80 ~ 200 mL,所有患者均无输血;在术后每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其骨折愈合时间为8~10周,且无发生延期预后以及骨不连现象。对患者采用Johner-wruh评分显示,优59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胫骨主要是通过滋养动脉以及骨膜对其进行血供,其中滋养动脉的血供占有较大部分,当胫骨出现骨折时,其滋养动脉中断,从而使其骨膜的血供对其治疗预后有较大作用。林峰等[3]对石膏外固定的研究指出,由于胫骨骨折的愈合期较差,从而石膏外固定将对其膝、踝关节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其可并发肌肉萎缩以及患肢负重等,从而导致其在固定期出现骨折移位。李锋生等[4-5]认为对胫骨骨折的治疗要求其有骨折解剖复位,同时有坚强的内固定,这样不但可保证骨折块的解剖固定,而且对骨折块有较好的内固定,从而对骨折端的血供有较好的保护,同时早期的活动关节可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但其可导致在正常的生理刺激下,钢板下端的骨皮质将被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以及延期愈合等[6-7]。现阶段认为降低对骨折部位的血供的破坏,尽可能的进行间接复位以及非坚强内固定,减少对患者的手术伤害以及保留骨折端的血供,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骨折愈合[2]。

本研究笔者采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对胫骨骨折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其手术时间为50~100 min,平均(71.2±12.3)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其出血量为80~200 mL,所有患者均无输血;在术后每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其骨折愈合时间为8~10周,且无发生延期预后以及骨不连现象。对患者采用Johner-wruh评分显示,优59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表明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具有恢复快以及损伤小、极大程度的保留骨膜促进骨愈合等特点,从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磊,胡召云,匡文忠,等.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安徽医学,2011,32(4):460-462.

[2] 朱如里,杨淮海,马永平,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2):196-197.

[3] 林峰,李国山,郭春仙,等.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7,20(12):853-854.

[4] 李锋生,陈瑞光,梁伟国.AO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手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广东医学,2009,30(6):979-980.

[5] 薛渊,王东,孙海钰,等.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44-45.

[6] 吕静,李玉龙,席剑,等.微创经皮置入锁定钢板固定在胫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49-150.

[7] 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212-213.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10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

随着交通事故等高能量创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粉碎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1]。手术治疗是该类创伤的主要疗法, 具备坚强固定、精确复位、及早进行功能锻炼等特点。然而, 进行传统手术复位往往会出现内固定失效, 复位不佳及切口并发症等不良现象。故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5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观察组27例患者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5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各27例。其中男47例, 女7例;年龄21~56岁, 平均年龄 (31.8±3.2) 岁。其中合并腓骨骨折患者13例;合并股骨骨折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9例;合并十字韧带损伤7例。患者受伤原因如下:高坠伤13例, 交通事故41例, 54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方法

术前, 54例患者均进行骨折部位石膏固定或牵引, 常规应用消肿药物, 抬高患肢。然后行CT扫描, 了解患者的关节面损伤状况和骨折形态, 检查患者是否伴有半月板损伤或者韧带损伤。于患者伤后5~10 d进行手术治疗。54例患者均采用腰麻。对照组患者采取正中切口, 然后由正中向两侧逐渐游离皮瓣。在胫骨近端显露之后, 进行关节面复位, 缺损的部位采用患者自体的髂骨填充, 然后再用克氏钉临时固定。经C臂透视后, 若复位满意, 则改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 内侧应用防滑重建钢板固定, 外侧应用高尔夫钢板固定。观察组采用斜切口 (由外侧平台的后外方至胫骨结节) , 切口长约6 cm, 然后打开关节囊, 探查患者半月板是否损伤及损伤程度。进行关节面复位, 然后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沿患者胫前外侧肌插入锁定钢板, 并通过近端松质骨进行螺钉固定。固定后, 向骨干端置入螺钉, 在内侧做小切口推顶或者撬拔内侧平台。经C臂透视后, 若复位满意, 则进行拉力螺钉固定。完成手术后, 再次经C臂透视观察固定及复位情况。最后, 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管, 并缝合切口。术后,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6 d。48~72 h之后, 拔出引流管, 并拍片。患者于术后2~3 d应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患者出现愈合延迟、切口张力过大等现象, 应暂缓锻炼。

1.3 观察指标[2]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进行手术的时间, 住院天数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定期行X线检查, 以便了解患者骨折愈合的状况。

2 结果

术后, 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且均获随访 (平均为18个月) 。术后患者行X线检查, 骨折处均对线对位。两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3.8%、85.6%。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浅表感染3例, 愈合延迟2例, 切口处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 1例;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浅表感染;出现并发症例数更少,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比较

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131.2±5.7) min、 (25.3±4.7) d, 观察组分别为 (100.0±3.9) min、 (17.8±3.4) d;两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 (20.0±4.5) 周, 观察组为 (19.3±4.4) 周,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原则[3]:解剖复位, 恢复力线, 高强度固定, 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软组织, 尽早进行功能训练, 以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外科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难点如下:高能创伤造成的骨折, 骨折块较小, 平台严重塌陷, 不易进行固定。膝关节处软组织差, 一旦处理不慎极易造成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受年龄、骨质疏松、植骨过少及负重过早等诸多因素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内固定之后常会出现高度丢失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可控因素 (即充分植骨,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不过早负重等方式) 来减少高度丢失的现象。但是, 少数骨折粉碎较为严重的患者仍存在复位困难现象。若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 进行精确复位, 扩大切口, 放置钢板, 极易出现感染、愈合不良、坏死等并发症。锁定钢板固定具有血供破坏少, 剥离有限、固定可靠等诸多优点。螺钉和钢板形成较为稳定的内部框架结构, 可以起到支持关节面, 维持对线对位, 防止远期复位丢失的作用。本研究表明, 与应用钢板内固定的对照组相比, 应用锁定钢板固定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谌业光, 王军, 武兴国, 等.改良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1) :72-73.

[2]梁一民, 李永华, 洪荣华.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 (1) :75-76.

上一篇: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下一篇:维护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