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2024-08-28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精选10篇)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1

上消化道穿孔病情起病急, 病情发展迅速, 属于普外科常见急腹症, 其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而多数患者属于空腹穿孔, 穿孔直径<0.5 cm, 一些患者穿孔已经闭合, 腹腔污染程度较轻, 对于这些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哪种治疗方式, 需要结合患者病情与自身情况来决定[1]。本文抽取2010年2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 研究分析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2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8岁~57岁;病程最长6 h, 最短1 h, 平均病程2.9 h;穿孔直径<0.5 cm, 51例, 穿孔直径>0.5 cm或复合型溃疡患者29例。分组标准:空腹穿孔、年龄偏小、身体素质好、穿孔小且无感染性休克症状的患者为乙组, 采用保守治疗;餐后穿孔、身体素质偏差、年龄较大、穿孔大、较多腹腔积液、复合型溃疡的患者分为甲组, 采用手术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在入室后行常规消毒和麻醉, 之后进行溃疡穿孔修补手术, 用7-0号丝线在穿孔病灶全层缝合4针, 大网膜束缝合;进行大部切除手术, 采用Bill-Roth型胃空肠全口颈缝合, 切除75%的远端胃部组织, 对腹腔进行冲洗引流。

1.2.2 保守治疗

取半坐卧位, 进行胃肠减压。西米替丁、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静脉滴注, 直到患者恢复正常饮食, 改用口服上述药物。采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 利用H2受体阻滞剂以及质子泵来保护患者的胃黏膜。及时补充液体,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所有溃疡都愈合, 无并发症;有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 经过治疗过后, 并发症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治疗显效25例, 有效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0.0%;乙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 有效2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35, P<0.05) 。甲组发生并发症5例 (12.5%) , 乙组发生并发症2例 (5.0%) , 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409, P<0.05) 。甲组住院时间为 (7.1±4.6) d, 乙组住院时间为 (13.5±3.2) d, 乙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441, P<0.05) 。

3 讨论

上消化道穿孔年龄较大, 病情较重, 腹腔内感染面积大的患者, 应采取手术治疗, 可将溃疡彻底治愈, 使消化道穿孔不再复发[2]。但是, 手术治疗需要支付较高的治疗费用, 如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很难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同时, 手术治疗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一定的痛苦, 术后也可能产生并发症。而在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胃穿孔已封闭, 穿孔时间超过24 h, 穿孔面积不大的患者则可采用保守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费用较为低廉, 且治疗效果较好, 有效率高, 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保守治疗仅采用药物进行救治, 无法直达患者穿孔部位或溃疡部位, 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效, 因此, 保守治疗耗费时间长, 且见效缓慢。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甲组采用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低于乙组的97.5%;而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 低于甲组的12.5%;甲组的住院时间要比乙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由于治疗溃疡新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 使得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明显, 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都各具优势和不足。因此, 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法, 才是提高上消化道穿孔治疗有效率的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 对上消化道穿孔外科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月进行外科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分成甲组和乙组各40例, 其中甲组采用上消化道穿孔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乙组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比较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乙组总有效率为97.5%, 甲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上消化道穿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 在患者实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 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可提高治愈率, 有效减少并发症, 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穿孔,外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范德富.上消化道穿孔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附11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050.

[2]曾轶晖.184例上消化道穿孔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3) :64-65.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2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和对照组(保守治疗)各102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一年,观察组总有效率94.1%,复发率13.7%;对照组总有效率82.4%,复发率34.3%,两组疗效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外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胃溃疡

【中图分类号】 R656.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69-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gastric ulcer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204 cases of gastric ul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urgery) and control group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102 cases observed and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is. Results: The follow-up year, the total effectiv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1%, the recurrence rate of 13.7%; control group, 82.4% total efficiency, the recurrence rate of 34.3%, and relapse rate compared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gastric ulcer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and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Surger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astric ulcer

胃溃疡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胃酸及胃蛋白酶对于粘膜自身的消化有关,但胃溃疡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传统上以保守治疗为主,近年来主张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其恶变率及复发率,本文通过观察对比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胃溃疡患者,男127例,女77例,年龄在30~54岁,平均年龄为40.5岁,均经活检及内镜检查确诊,均排除溃疡穿孔、幽门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恶性病变的可能,溃疡面直径在3~18mm,处于活动期的溃疡数目为1~2个,无孕产妇、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均无近期内应用皮质类激素或非兹体类抗炎药物史,随机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和对照组(保守治疗)各102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从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保守治疗)进行常规的内科止血方法,并配合抑酸、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6~8周为一个疗程,随访一年,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1.2.2 观察组(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溃疡分型的特别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I型胃溃疡患者给予Billroth I式的远端胃部分切除,II型胃溃疡患者给予远端胃大部切除,切除体积超过总体积的65%,原则上主张Billroth I式的远端胃部分切除,III型胃溃疡患者给予Billroth I式的远端胃大部切除,并取其冰冻薄片进行活检,排除其发生恶性的情况后,可行良性溃疡的常规手术[1]。随访一年,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内镜检查结果由I或II级转变为0级,III级转变为I级以下;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结果由II级转变为I级;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内镜检查结果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一年,观察组总有效率94.1%,复发率13.7%;对照组总有效率82.4%,复发率34.3%,两组疗效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后疗效比较[n(%)]

3 讨论

胃溃疡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上升,胃溃疡的发生率在临床上越来越高,若无法及时进行治疗、治疗不当等均可导致其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生命。胃溃疡主要具有以下临床表现特点:(1)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较为严重,内科的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2)常常并发出血、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险性高;(3)长时间治疗无效可引起发生恶变,早期的胃癌往往与溃疡的症状类似,难以在早期鉴别诊断[2]。因此,对于胃溃疡的早期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成了临床高度关注的课题。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取的主要胃溃疡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治疗两种方式,传统上治疗胃溃疡多以内科的保守治疗为主,即应用H2受体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方法,一般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后才改行手术治疗,但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往往容易延误病情,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致患者的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治疗则是以胃窦部切除为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消除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减少体液性的胃酸分泌,并且通过对溃疡好发部位的切除及部分的胃体切除,有效减少神经性分泌[3]。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学敏,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方式对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0):82

[2] 蒋月林,胃溃疡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29-1630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6例, 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男30例, 女13例, 年龄21~43 (29±2) 岁;对照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19~41 (27±5) 岁。2组性别、年龄、病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予以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并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已按要求治疗1个月, 其目的是抑制耐药菌, 尽可能地控制病灶范围, 并抑制新生病灶的形成。根据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实施手术, 若病灶局限, 实施肺叶楔切或肺叶切除术;若一侧肺病灶广泛、对侧肺无明显病灶, 且病灶基本稳定, 则实行全肺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 疗程为9个月。

1.2.2 对照组:

单纯予以药物治疗。由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故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即 (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 , 疗程为9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痰液转阴率、治愈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痰液转阴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3.0%、88.4%, 高于对照组的34.9%、23.3%,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 低于对照组的14.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试验组3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残腔感染1例, 活动性出血2例;对照组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恶心、呕吐2例, 头晕、目眩4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耐多药肺结核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因此, 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已成为呼吸科的研究热点[3]。耐多药肺结核是指对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由于该病多合并肺部纤维空洞型肺炎, 并且肺空洞处难以闭合, 抗结核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增加了耐药菌的发生率[4]。而应用外科途径对肺部实施局部或全部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清除病灶,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耐药菌的产生。但应用外科途径进行治疗时应尽量保全肺的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 临床上多用二线抗结核药对耐多药肺结核进行治疗, 但该法的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并且极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即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5]。根据大量的临床报道, 通过早期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并在术后应用常规药物进行病灶控制, 可以预防二次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 实施早期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青, 林静.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和不良反应[J].当代医学, 2012, 18 (29) :138-139.

[2] 董长勇, 左秋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 :4973-4974.

[3] 边学峰, 孙强, 孟庆跃, 等.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8) :979-981.

[4] 高欣悦.外科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2) :65.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4

[关键词] 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外科手术;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5-01

急性阑尾炎属于临床上多发、常见的外科疾病,由于患者病情具有较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在阑尾切除手术处理中会有较大的区别。就病情而言,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阑尾炎,穿孔如未被包裹,感染扩散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2]。如果处理不当,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于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26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使用外科手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共26例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为23-64岁,平均年龄(32.5±8.5)岁。在发病时间方面具体如下:发病1到3天的达21例,发病3天以上10天以下的患者为3例,发病时间为12小时的只有2例。临床症状具体表现:有19例患者右下腹疼痛,有5例患者为持续性的下腹疼痛,有2例患者为持续性的腹部疼痛。通过手术前诊断发现:患者均有阑尾穿孔现象,其中有20例患者为急性腹膜炎,另外6例患者阑尾脓肿。

1.2 手术治疗及相应措施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之前应将抗生素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抗生素應确保足量。由于在手术中易造成切口污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切口,行手术时宜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选择切口时应从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出发,切口一般位于右下腹直肌,长约5-7cm。切开腹壁进入腹腔后吸尽其内的脓液,分离粘连之后暴露出阑尾,对其系膜至根部进行分离、切断以及结扎等处理。具体处理:努力清除阑尾坏疽组织后,阑尾残端行荷包内翻缝合包埋或浆肌层“8”字缝合包埋,并放置引流管,然后缝合好腹膜层,使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仔细清洗切口。如有脂肪组织已被污染应加以清除。手术结束后,还应做好抗感染治疗、进行切口后续处理等工作。

2 结 果

对患者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经病理证实均为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本次研究的26例患者均达到了手术目的,没有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并顺利出院。

3 讨 论

作为普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急性阑尾炎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基本都能治愈。在外科手术中,阑尾切除术的应用频率较大,是一项最为基本的手术类型。目前,阑尾炎的病死率为0.1%-0.5%[3-4]。这种手术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大,据报道,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在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比例为9%左右[5]。切口污染是导致切口出现感染的直接原因,为了减少此类感染发生的几率,在术中对腹腔和切口进行反复的清洗是十分关键的,可以使用甲硝唑以及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彻底的冲洗以降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后采取红外理疗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腹腔脓肿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经过手术处理后较易出现的并发症,右下腹放置硅胶管引流,引流出残余的腹腔炎性或脓性渗液,及部分坏死组织,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根据引流情况一般3-7天拔管,能有效减少或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研究显示,在无菌环境下对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并辅以相应的处理措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小,值得在外科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珩焜.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110-111.

[2] 邱军,王雪清,张波.腹腔镜治疗坏疽穿孔性阑尾炎87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1,34(33):243-244.

[3] 刘振涛.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9):129-130.

[4] 岳明.68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0(7):116-117.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以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患者或者其家属知情同意。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 分两组:A组78例:其中男性50例, 女性28例;年龄在25~72岁, 平均年龄 (37.6±6.86) 岁。B组78例: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0例;年龄在27~74岁, 平均 (38.5±7.8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经过临床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患者经过影像或细胞学检查, 且检查结果支持临床诊断。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的辅助检查, 以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与周围组织有无浸润粘连、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患者进行麻醉, 包括全麻或局麻, 麻醉后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选取手术治疗方式。A组: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B组:行甲状腺全切术。

1.3 评估标准

两组患者在给予手术治疗后, 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患者相关临床表现消失为优;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为良;临床表现无缓解甚至发生恶化为差。有效率= (优+良) /总病例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 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治疗的A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差的例数分别为57、19和2例, 而行甲状腺全切术的B组患者术后效果优、良、差的例数分别为30、6、3和0例。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分别为97.4%和96.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如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后, A组患者术后有1例 (1.3%) 出现了声音嘶哑, 而B组患者术后有4例 (5.1%) 出现了声音嘶哑。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术后引起喉返神经损伤的几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在临床的检出率随着越来越多及越来越精确的检查手段的出现, 其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 因此对于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4]。

临床上采用多种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医治, 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5,6]。陈大勇[7]对院内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统计:研究中所有受试对象根据自身肿瘤大小、周围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包括单侧甲状腺切除术、单侧+峡部+对侧大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仅两例患者分别发生了喉返神经的损伤和术后出血。对患者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 5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治疗, 1例患者因发生远处的肺转移出现死亡。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笔者选取了院内1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分别行甲状腺全切术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比术后的效果。该研究中, 笔者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不同手术方式, 结果显示两种术式的有效率分别达到了97.4%和9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手术方式引起的喉返神经损伤的几率分别为1.3%和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金雄伟[5]的研究结果一致, 金雄伟等[8]对32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发现患者在实施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后, 临床症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效果都较为明显。且甲状腺全切引起的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高于甲状腺单侧切除, 提示随着甲状腺切除范围的增加, 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也增加。

综上所述, 甲状腺全切术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都较为明显, 但是术后引起患者的喉返神经损伤的几率有差异, 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将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该次研究以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A组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 B组行甲状腺全切术。将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一般情况作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术式医治后, 治疗的效果都较为理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患者治疗后, A组有1例患者发生喉返神经的损伤, 概率为1.3%, B组有4例发生 (5.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 甲状腺全切术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都较为明显, 但术后对于喉返神经损伤的几率有所差异,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周国林.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3, 19 (5) :944-945.

[2]王洪东, 王伟, 殷彤.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510-511.

[3]林俊荣, 李芬兰, 翁伟建, 等.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8) :147-148.

[4]李英才, 马秋洁.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4) :22-24.

[5]左世东, 何家林, 廖恒祥.2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多功能保留外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7) :91-93.

[6]郑新亮.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5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1) :417-418.

[7]陈大勇.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3) :60-61.

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疗效

甲状腺结节是普通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成人中约4%可发生甲状腺结节, 以中年女性较多见。甲状腺结节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甲状腺结节主要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等, 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见;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则以甲状腺癌为主, 另外还包括甲状腺淋巴瘤、转移瘤等[1]。结节可以单发, 也可多发。甲状腺结节虽然多数为良性, 但其具有压迫且易发生恶化, 因此应对生长快、质地硬、不活动的结节施以手术治疗[2]。而手术中的意外损伤, 常导致患者声音嘶哑, 不可逆呼吸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探讨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对该院从2009年2月—2011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1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1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115例, 年龄19~71岁, 平均42.5岁。病程1个月~15年。术前均行触诊检查, 查血化验T3、T4、TSH, B超等确诊为甲状腺结节。单发结节82例, 多发结节98例。临床表现:颈部肿块53例, 颈前压迫不适或咽部不适98例, 声音嘶哑18例, 呼吸或吞咽困难12例。

1.2 方法

手术方法:对上述1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肿物摘除54例, 患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45例, 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69例, 患侧甲状腺叶+峡部+对侧大部分切除12例。术后患者均经冰冻切片及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该院相关人员对上述患者随访1年。

1.3 疗效标准

痊愈:冰冻切片及病理检查正常, 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但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0%,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15%;无效:B超检查, 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好转。症状体征未减轻, 疾病复发[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率+好转有效率) 高达94.5%, 其结果表明其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效果明显, 见表1。

2.2 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

所有患者均无无切口感染, 大出血, 窒息及气管切开等并发症发生。其中暂时性声音嘶哑者1例,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2例;随访1年后, 有4例患者发生复发。结果表明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3 讨论

据临床资料表明:在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数每年每百万人中有39例, 特别是在中年女性中较多见。在我国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 其他种类因比较少见。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结节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 一般表现为甲状腺腺体内不均质的增生结节, 一般是多发, 也可以单发。后期可发生囊性变并在局部形成纤维化、钙化等;多由弥漫性甲状腺肿演变而成, 初期弥漫性肿大, 两侧常对称;后期形成结节时, 双侧常不对称[4]。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种类, 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腺瘤两种。多数为单发结节, 包膜完整;肿瘤组织结构与周围甲状腺组织显然不同, 肿瘤内部结构具有相对一致性;周围组织有受压现象[5]。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以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及未分化癌多见, 前期多无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 肿块逐渐增大, 质硬, 吞咽时肿块移动度减低。未分化癌上述症状发展迅速, 并侵犯周围组织。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6]。

由于手术过程中易发生意外, 造成喉返神经损伤, 引起声音嘶哑等并发症, 因此手术中应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当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 应首先分离神经, 将其牵拉于身体垂直的位置, 避免手术切割时造成损伤。一旦发现喉返神经损伤, 应及时修复治疗;因此这需要手术医生熟悉颈部解剖及熟练规范的操作方法。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复发, 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崇亮, 张显岚.甲状腺结节的诊治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 (4) :282-285.

[2]苏伟, 黄美雄, 王在同, 等.各临床因素对甲状腺癌的筛选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16 (3) :148.

[3]张美蕊.细针抽吸活检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J].中华外科杂志, 2011 (11) :641.

[4]刘胜新, 罗金波, 欧阳和平.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和不显露喉返神经的体会 (附414例报告) [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1) :62.

[5]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38.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收治的胆管肿瘤患者共50 例, 男24 例, 女26 例;年龄30 岁~85 岁, 平均年龄 (61.8±3.2) 岁;病程1 d~16 年, 平均 (3.5±1.0) 年。胆囊癌32 例, 其中男12 例, 女20 例, 平均年龄 (62.2±2.6) 岁, 55 岁以上患者24 例 (75.0%, 24/32) ;胆管癌18 例, 其中男10 例, 女8 例, 平均年龄 (60.1±3.0) 岁, 55 岁以上患者13 例 (72.2%, 13/18) 。临床分期:Ⅰ期2 例, Ⅱ期8 例, Ⅲ期23 例, Ⅳ期17 例。临床表现:胆囊癌患者首发症状右上腹痛24 例, 黄疸9 例, 消瘦7 例;胆管癌首发症状黄疸11 例, 腹部肿块8 例, 消瘦5 例, 右上腹痛4 例。Ⅰ期、Ⅱ期首发症状以右上腹痛为主, 而Ⅲ期、Ⅳ期患者首发症状则以黄疸、腹部肿块为主。

1.2 影像学检查46 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诊出35 例 (76.1%) , 11 例未检出患者中以慢性胆囊炎、结石为主;CT检查32 例中检出28 例 (87.5%) , 4 例未检出患者中误诊为慢性胆囊炎2 例;肝胆管造影4 例中检出2 例 (50.0%) 。

1.3 治疗32 例胆囊癌患者中, 手术治疗25 例, 其中根治切除术8 例 (胆囊切除2 例, 标准根治术4 例, 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 例) , 姑息切除术10 例, 剖腹探查术7 例;非手术治疗7 例, 为肿瘤广泛转移、身体状况较差或患者要求。18 例胆管癌患者中, 手术治疗14 例, 其中根治切除术7 例, 姑息切除术3 例, 剖腹探查术4 例;非手术治疗4 例, 为肿瘤广泛转移、身体状况较差患者。治疗与临床分期情况见表1。

注:*术中腹壁多发结节, 冰冻切片腺癌, 未切除病灶, 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增生结节;#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1.4 随访通过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随访, 平均随访1 年3 个月, 均随访到人。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同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多因素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生存情况50 例患者中1 年生存25 例 (50.0%, 25/50) , 3 年生存11 例 (22.0%, 11/50) , 中位生存时间为1 年15 d。

2.2 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根治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 年, 姑息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 年, 剖腹探查术中位生存时间0.3 年, 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5 d。根治切除术患者1 年、3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术式 (χ2=6.89、8.47, 6.65、5.49, 均P<0.05) 。见表2。

2.3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TNM分期、患者年龄、治疗手段等多因素纳入分析, 发现TNM分期、治疗方法与胆管肿瘤预后成正相关性 (P<0.05) , 而年龄、肿瘤部位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P>0.05) 。见表3。

3 讨论

胆管肿瘤具有发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的特点, 临床就诊时往往多数处于中晚期, 预后较差。本组50 例患者中Ⅲ期与Ⅳ期肿瘤患者40 例 (80%) , 多为中晚期。目前临床用于胆管肿瘤检查的手段包括超声、CT、造影等, 其中超声检查结果可能受患者胃肠道气体干扰[3], 本组患者CT检出率虽然较高, 但由于患者多处于中晚期, 对预后改善无太大影响。为此早期诊断疾病且积极治疗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目前临床治疗胆管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 与该疾病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有关, 建议中晚期患者行根治切除术, 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4]。根治切除术包括单纯胆囊切除术、标准根治术及扩大胆囊癌根治术, 其中标准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胆囊病灶、胆囊床肝组织、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旁及肝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超半肝切除、癌灶+ 肝叶切除、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累及周围器官如胃、十二指肠等切除。相关研究表明, 胆管肿瘤患者行扩大根治术后5 年生存率14%~24%左右, 且胆管癌5 年生存率相比胆囊癌高, 这可能与胆管癌患者多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关。本研究15 例患者经根治切除术治疗后, 1 年生存率、3 年生存率分别为50.0%, 22.0%, 明显比其他治疗 (姑息切除术、腹部探查术及非手术治疗) 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根治术可提高胆管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另外临床实践发现, 肿瘤切除后预后效果与肿瘤浸润、远处转移与否等密切相关, 为此术前需全面检查, 了解肿瘤浸润情况, 是否转移。本研究通过预后多因素分析, 发现TNM分期、治疗方法与胆管肿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为此需进一步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 一旦确诊及时给予根治术或其他手术治疗, 以提高远期疗效[5]。同时术后需定期复查 (CT、B超) , 了解肿瘤控制情况 (是否复发或转移) , 并根据患者意愿、身体状态等适当给予放疗或化疗治疗, 以稳定手术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3 年生存率, 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根治切除术可对胆管肿瘤患者预后有所改善, 但该疾病整体远期疗效较差, 建议早期诊断出疾病且积极给予有效的外科治疗, 以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斌, 张柏和, 刘辰, 等.解读胆道肿瘤TNM分期变化, 规范胆道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3) :255-257.

[2]邱应和, 刘辰, 易滨, 等.181例进展期胆囊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 (9) :655-658.

[3]王越, 葛春林, 张军, 等.96例胆囊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 (11) :828-830.

[4]王海, 刘巧玉, 张峰, 等.改良式高位胆管癌根治术疗效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2) :89-91.

甲状腺外科手术60例疗效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60例我院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于2009年5月到2011年1月间收治患者, 患者中位年龄55岁, 平均年龄56岁, 年龄在15~64岁之间, 男女发病比例为1 ∶ 1.1, 其中女34例, 男26例。

1.2 各甲状腺病症构成

经手术后60例病例确诊的甲状腺患者的病症情况看出患病较多者为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 但是最多的则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具体构成如下:其甲状腺癌为2例 (3.3%) , 桥本病为4例 (6.7%) 患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为34例 (56.7%) 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为5例 (8.3%) 患者, 甲状腺腺瘤为12例 (20%) 患者, 他病症为3例 (5%) 。见表1。

1.3 甲状腺病症的构成

结节性甲状腺肿仍然为较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疾病, 仅次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率的还有甲亢和甲状腺腺瘤, 近年来与目前临床报道相一致的现象, 桥本病和甲状腺癌患者的发病数量有所上升。甲状腺亢进患者的发病率在本院临床资料显示低于桥本病。

1.4 手术方法

对于良性患者而言, 全组60例患者中, 行颈丛麻醉于手术麻醉时。手术行一侧的结节摘除和次全切除以及腺叶切除;依据患者患者年龄, 肿瘤发生部位和TNM分期等原因, 手术时对于患有甲状腺癌的患者而言, 行对侧及峡部次全切除加患侧全部切除, 甲状腺垒切除术以及患侧腺叶全切除术。

1.5 麻醉方法

60例患者中10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后外加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手术, 全身麻醉 (全麻) 后46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进行手术, 采用局部麻醉后4例患者进行手术。

1.6 并发症发生

1例 (1.7%) 术后大出血患者, 2例 (3.3%) 喉返神经损伤患者, 手术后1例 (1.7%) 患者甲状腺功能出现下降。共4例6.7%并发症发生率出现并发症患者。

1.7 术后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手术后60例患者有5例 (8.3%) 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 有4例 (6.7%) 患者进行了替代治疗。治疗方法为每天患者通过口服途径服用100 μg左旋甲状腺素片 (优甲乐) , 然后根药量调整据患者血液中的TSH、T3及T4含量进行。手术后应进行甲状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 应保持TSH在1.0 mmol的范围, T3, T4在血清中处于保持正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如果在手术之后甲状腺良性病症患者出现替代治疗即时进行, 保持患者血液中TSH、T3及T4的水平正常, 给患者甲状腺素补充。

1.8 术后复发率

随访进行对31例患者 (随访率51.7%) 出院后患者。结果复发率为13.3%, 8例患者发现出现手术后复发。其中2例为甲状腺癌患者, 2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4例为甲状腺腺瘤患者。

2结果

60例患者有甲状腺癌2例患者, 甲状腺腺瘤4例患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患者。共8例13.3%复发率手术后甲状腺复发。60例患者出现1例 (1.7%) 手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出现下降, 1例 (1.7%) 患者术后大出血, 2例 (3.3%) 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共计4例并发症患者, 6.7%发生并发症率。

3讨论

目前临床上, 甲状腺病症谱也在发生逐渐变化, 近年来甲状腺炎也呈现上升趋势的发病率, 而且甲状腺疾病呈现上升趋势。桥本病已经超过了甲状腺亢进, 其已明显增加发病率[3]。目前一个重要原因认为是缺碘造成发生甲状腺疾病。滤泡上皮在缺碘后机体长期TSH的刺激下, 增生异常会发生[4]。诊断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提升也明显增多了检出水平, 为甲状腺疾病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的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5月到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手术的60例甲状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出现1例 (1.7%) 手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出现下降, 1例 (1.7%) 患者术后大出血, 2例 (3.3%) 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共计4例并发症患者, 6.7%发生并发症率。60例患者有2例患者为甲状腺癌, 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患者。共8例13.3%复发率手术后甲状腺复发。结论 按照治疗甲状腺的正确方法进行手术能明显降低甲状腺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疗法,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周遵珊, 赵源庆, 梅栩彬.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31 (4) :231-233.

[2]刘经组, 李亦工, 黄宗堂.27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嵇床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 8 (4) :481-484.

[3]李正江, 唐平章.黄一容, 等.外科手术在甲状骧淋巴瘤处理中的作用.中华肿瘤杂志, 2009, 21 (6) :464-466.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9

【关键词】 改良根治术;保乳术;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20-02

近年来,乳腺癌的患者越来越多,给女性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很多患者能够实现早期诊断,得到根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1]。以往乳腺癌多行根治手术,然而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心理问题仍是一大难题,患者失去正常的第二性征后,一时难以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不适应,由于美观及担心正常夫妻生活受到影响,心理负担重。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外观及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的例数越来越多[2]。为探讨保乳手术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将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根治术组与保乳术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为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36.2±5.5)岁;肿瘤位于左侧乳腺的有38例,肿瘤位于右侧乳腺的有42例;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肿瘤直径小于3cm,肿块距离乳头大于3cm;B超显示不存在肿块弥漫性钙化;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患者希望保乳,并在经济上可支持[3]。

1.2手术方法

1.2.1改良根治术组 切口选择沿乳晕或放射状切口,根据肿瘤的位置而定,对腺体组织进行切除时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扩散程度选择乳腺段或叶的切除。切缘可疑阳性时要送快速病理检查,如切缘显示陽性,则必须将切除范围扩大直至切缘显示阴性[4]。淋巴结清扫范围腋下清扫至腋静脉,外侧清扫至背阔肌,手术结束后术区放置负压引流管,将皮肤缝合后进行加压包扎。

1.2.2 保乳术组 采取梭形切口,切口位置视肿瘤所处位置及乳房外形而定,在距离肿瘤边缘3cm以上取切口位置;皮肤切开后游离皮瓣,将乳腺连同胸大肌筋膜一起分离,分离至胸大肌外缘下,清扫胸大小肌间的淋巴结。清扫锁骨下和腋窝的淋巴结,清扫完成后用蒸馏水冲洗创面,吸尽温水后,于胸壁及腋下各放置一根引流管,缝合后对创面进行加压包扎[5]。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保乳术组40例患者出现1例并发症,为上肢水肿;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3例,1例骨转移,1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改良根治术40例患者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上肢水肿,9例切缘皮瓣缺血;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2例,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根治术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多于保乳术组,而两组患者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见表1。

.讨论

对乳腺癌患者的基本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改良根治手术是得到公认的经典手术方式,疗效好,可以对腋窝的淋巴结进行根治性清扫,安全性高。其优点是对上肢的功能影响小,保留了胸廓外形,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结合放、化疗,手术效果较好。但其缺点是由于失去重要的第二性征,患者心理创伤大,对自己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感,研究发现女性失去第二性征后对性生活的兴趣减少。另外,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多,本研究中40例患者1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有上肢水肿、切缘皮肤缺血坏死等。

近年来对乳腺癌的研究逐渐加深,对疾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发现术后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式相当[6]。因此保乳术式逐渐得到实践,保乳手术相对于改良根治术,其优点是术后保留乳房,对外形影响小,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由于保留了第二性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保乳术组40例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明显少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且两组相比在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保乳术的缺点为其局限性相对较大,有研究证明年龄较小患者、肿瘤较大、分期较晚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笔者认为不宜行保乳术式的情况有:肿瘤大小直径大于3cm,肿块与乳头的距离小于3cm;早、中期妊娠为绝对的禁忌症;B超提示病灶多中心分布;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本研究排除了以上情况的患者,手术在安全范围内施行,手术效果好。但在临床中仍需注意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对于早期患者,严格仔细查体准确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的大小及位置,严格掌握适应症。术中切除范围要大,直至切缘显示阴性为止。术后联合放、化疗综合全身治疗。

综上所述,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手术疗效明显好于改良根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保留了第二性征,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钦清,董芳,孟春鸣,等.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24-25.

[2]于刚,李庆凤,王绍朋,等.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近远期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21-22.

[3]齐敬东,付宝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文摘,2013,(32):68.

[4]刑中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的疗效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462-463.

[5]张炜.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561.

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纵膈肿瘤患者23例, 男15例, 女8例;年龄8~60岁, 平均42.5岁。良性肿瘤20例, 恶性肿瘤3例, 胸腺瘤胸10例, 畸胎瘤6例, 神经源性肿瘤3例, 胸内甲状腺肿1例, 支气管囊肿1例, 淋巴肉瘤1例及食管肿瘤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分析、胸部CT与X线检查确诊[2]。

临床表现:23例纵膈肿瘤患者经体检发现, 13例没有临床症状, 临床上表现胸闷3例, 咳嗽3例, 气促1例, 呼吸困难1例, 上腔静脉压迫症1例, 重症肌无力1例, 见表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采用的麻醉方式都是静脉复合全麻, 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常规开胸手术或胸腔镜微创手术。在患者手术前我们会为其行胸部CT与X线检查, 以确定肿瘤的位置, 并在手术时帮助确定手术切口。支气管囊肿和食管囊肿2例取正中切口, 胸腺瘤和畸胎瘤16例取后外侧切口, 淋巴肉瘤1例取颈部低领式切口, 神经源性肿瘤和胸内甲状腺肿4例取胸腔镜手术[3]。手术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配合进行化疗, 并定时进行胸CT与X线复查。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80~200分钟, 术后胸管引流2~5天, 失血量30~80ml, 住院6~12天。术后1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 22例患者保持随访, 随访时间0.5~1年。良性肿瘤患者, 术后并发症除发生合并肌无力、术后房颤1例, 肺部感染1例, 明显切口疼痛1例外, 均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合并肌无力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其他并发症患者持续药物治疗11个月后症状得以明显缓解。除1例恶性肿瘤死亡外, 1例发生脑转移, 1例经2次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即本次外科手术, 17例治愈, 4例好转, 1例恶化, 1例死亡。死亡患者为恶性胸腺瘤, 麻醉前呼吸困难, 发生窒息, 经吸氧后一度好转, 但最终因呼吸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 见表2。

讨论

外科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纵膈肿瘤患者一般伴有胸闷、气短气促、呼吸困难等常见症状, 但因其无明显的临床特征, 常被误诊。体检可有胸骨隆起, 局限性哮鸣音,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X线检查可见纵膈肿块阴影[4]。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一般使用X线检查作早期的诊断, 使用X线检查可以大致确定肿瘤的一些情况, 如它的大小和密度, 它在纵隔的位置以及它和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等, 这些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手术治疗中提供重要的参考。纵隔肿瘤常因其发病部位的不同而使他在治疗中要采用的方法和个体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差异, 能够作为诊断纵膈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当在临床中一经确诊为纵隔肿瘤, 我们应建议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应把肿瘤彻底清除, 如果有转移或并发的病灶, 也应该进行彻底的清除[5]。

处理严重粘连肿瘤时, 应先破坏瘤体的完整性, 清除部分内容物, 巨大实体瘤应先行切除少量瘤体, 待探查瘤体周边情况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处理敏感位置的肿瘤时, 应用血管钳钳断肿瘤蒂, 防止损伤椎管或脊髓, 造成患者截瘫;处理胸顶部神经源性肿瘤时, 应特别注意保护臂丛神经;处理恶性肿瘤时, 应选择在术中处理, 不必强行切除与周边器官组织粘连的肿瘤, 除非很必要时可以做部分肿瘤的切除处理。

所有患者经术前胸部CT与X线检查确定的肿瘤位置后, 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操作方便是选择切口的原则, 一般来说, 支气管囊肿和食管囊肿适宜取正中切口, 显露良好、视野开阔;胸腺瘤和畸胎瘤适宜取后外侧切口, 创伤大但是显露良好;淋巴肉瘤适宜取颈部低领式切口, 神经源性肿瘤和胸内甲状腺肿适宜取胸腔镜手术[6]。为防止术后复发, 手术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配合进行化疗。

术后除常规治疗措施以外, 还应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例如, 患病时间长的患者, 应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用药量;巨大胸腺瘤侵袭型肿瘤患者, 术后易并发重症肌无力危象, 应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 手术时不能为追求肿瘤完整切除而进入椎孔, 否则一旦出血, 既不能填塞, 又无法暴露止血;若术中出现肿瘤与大血管粘连紧密, 分离时应特别注意;恶性肿瘤患者必须及时进行化疗[7,8]。

总之, 在现行医疗条件下, 纵膈肿瘤的治疗, 手术是纵隔肿瘤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准确定位, 确定合适的手术切口, 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期。手术后还应注意进行必要的护理, 特别是恶性肿瘤在手术后, 应进行必要的放疗和化疗或者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病理情况, 采用不同方式针对性配合治疗。外科治疗纵膈肿瘤的临床疗效较好, 其关键还在于及时的诊断、正确的手术切口和方式的选择和恰当的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钟康元, 王瑞华.纵隔良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J].吉林大学学报, 2013, 15 (3) :173-175.

[2] 赵长明, 吕静, 谭程, 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 02 (6) :158-161.

[3] 孙楠.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3) :46-47.

[4] 柳荫江, 邱社祥, 陈秋兰.复杂纵隔肿瘤的外科诊治[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15 (5) :60-62.

[5] 李金超, 李守宏, 夏伟, 等.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致纵隔脓肿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12) :727-728.

[6] 李国锋, 王健, 饶展鹏.纵隔肿瘤外科手术和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1 (1) :53-75.

[7] 姚宏, 曹健, 马东洋, 等.颈部蜂窝织炎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4例临床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10 (28) :616-617.

上一篇:增长极理论与实践评析下一篇:高中历史思想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