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折手术(共10篇)
膝关节骨折手术 篇1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1,2],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均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2~66岁,平均(35.6±15.4)岁,受伤原因:车祸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16例,重物砸伤14例。骨折部位:股骨髁上骨折20例,股骨髁间骨折25例,胫骨平台骨折15例,胫骨上段骨折20例。AO分型:33-A2型18例,33-A3型22例,33-C2型16例,33-C3型10例,41-A3型9例,41-C3型5例。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25例,Ⅱ型36例,Ⅲ型19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微创LISS内固定组)5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微创LISS内固定治疗,根据股骨、胫骨CT检查,选择合适的胫骨股骨LISS钢板进行固定,硬膜外麻醉,股骨下端外侧切口,胫骨上段前外侧入路,首先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间接复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膝关节内侧或者外侧小切口,对股骨髁面或者胫骨平台进行辅助复位,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通过C型臂X线机进行监测,骨折断端间接复位,骨折对线保持良好。在钢板和胫骨股骨位置接触良好的情况下,用定位器固定从而保持钢板和骨折部位紧密的关系,拧入自攻型锁定螺钉,经皮置入远端螺钉,骨折两端保证3~5枚螺钉。术后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5 d进行下肢功能康复器功能训练,1周后进行负重训练,进行股四头肌、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胫骨、股骨骨折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髁关节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工作及生活行走障碍,无髋关节、膝关节、髁关节活动受限;良:胫骨、股骨骨折有间断性临床症状,膝关节、髁关节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有时稍有疼痛,工作和生活行走稍有影响,髋关节、膝关节活动角度受限<20°,髁关节活动受限<10°;可:胫骨、股骨骨折、膝关节、髁关节临床症状明显受到限制,工作、生活行走距离受到限制,髋关节、膝关节受限角度为20°~40°,髁关节活动受限角度10°~20°;差:胫骨、股骨骨折、膝关节、髁关节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作息时间,需要扶拐走路,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角度>40。,髁关节活动角度受限>4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63.3%),χ2=38.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波及膝关节面,手术治疗要求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不仅可以巩固复位效果,同时可以保证术后功能的恢复。LISS是最近常用的微创内固定系统,主要是利用外固定支架原理,固定杆和骨折平面贴合紧密,螺钉的头部和钢板的孔之间有合适的螺纹,螺钉和接骨板组合锁定后角度和轴向稳定性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退钉和术后移位。LISS内固定系统在远离骨折的切口从肌肉向下插入,经皮拧入螺钉,对螺钉孔轴心定位,其对骨面无压迫、无骨膜剥离,骨膜血运较为明显,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本研究通过微创LISS内固定和常规内固定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手术创伤较小,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另外LISS固定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远端锁定装置可以提供较好的固定和远端骨折块复位,适用于一些骨质疏松患者和远端骨折块较短的骨折;(2)固定器可以经过皮放置在肌肉之下,不需要扩大软组织切开和骨膜剥离的范围,从而减少软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微创LISS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创伤小,功能恢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祥,才中民,王琦,等.LISS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性骨折近期效果.广东医学,2006,27(7):1017-1018.
[2]万春友,金鸿宾,夏群,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5):288-293.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 篇2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19-01
一旦发生踝关节骨折,将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至关重要。当前对于此疾病的治疗,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式,如手法复位、手术治疗,为了解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8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予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所收治的82例踝關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的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CT、X线检查,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区间19~61岁,平均年龄为(32.5±2.3)岁;骨折类型:18例旋后外旋型,12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后内收型,3例旋前外展型;致伤原因:17例交通意外,9例高空坠落伤,7例运动损伤,8例其他。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区间18~63岁,平均年龄为(33.9±3.2)岁;骨折类型:16例旋后外旋型,13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后内收型,5例旋前外展型;致伤原因:19例交通意外,10例高空坠落伤,8例运动损伤,4例其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予以手法复位治疗,在实施复位前,需对患者的X线片、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观察,以掌握其损伤机制;随后,取平卧位,依据损伤受力反方向,2名助手在牵引的辅助之下展开复位操作,之后,以“U”形石膏予以外固定处理。随后,对X线片加以复查,若复位效果并不理想,应将石膏拆除;且在“C”型臂透视下,对骨折进行再一次的复位处理。在复位效果理想的情况下,维持石膏固定5~6周。在此过程中,可对患者予以消肿、止痛药物,且依据其肢体肿胀状况,对石膏的松紧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且嘱咐患者开展早期锻炼。
观察组:对该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即在骨折后的3~7天内,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即对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依据受伤的严重程度,予以切开复位,并实施固定治疗,顺序一般为外踝、内踝、后踝。其中,对外踝关节予以接骨板内固定,且将防滑接骨板置于后侧,将重建接骨板固定于外侧[1]。采取可吸收钉对后踝进行固定处理;以螺钉对内踝关节加以固定处理。为避免感染的发生,术后对患者予以抗生素治疗。在14天后,患者可进行下地不负重行走,30天后可开展踝关节的部分负重,即展开上下阶、半蹲以及下蹲等训练,在三个月后,可完全负重,随后即可脱拐训练,在训练期间,不可操之过急,应做到循序渐进,从慢至快,且尝试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
1.3效果判定标准
采取Baird-Jackson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加以评估,该评分的主要评定指标有X线测量、踝关节稳定程度、踝关节活动范围等。该评分的满分是100分,其中,优为96分~100分;良为91~94分,中为81~90分,差为0~79分[2]。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展开分析,并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有21例优,15例良,其优良率为87.8%;对照组中有11例优,16例良,优良率为65.9%。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相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人体内的众多关节中,踝关节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承重关节,由于其关节面比较小,因而在受到压迫或者是撞击之后,极易发生踝关节骨折[3]。在骨折之后,若不及时予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治疗,那么将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又或者是发生骨髓炎,继而对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上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通常是采取手法复位的方式,虽然该种治疗方式对骨折局部的创伤并不大,然极易出现复位偏差,从而不利于骨折的有效愈合。对于此病的治疗,其关键点就在于复位的准确度,促使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恢复正常。而对踝关节骨折予以手术治疗,可将骨折切开且对其进行直接操作,以使关节面的完整性、平滑性获得更好的恢复,继而达到更好的复位效果[4];除此之外,还可迅速开展踝关节的功能恢复锻炼,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创伤性关节炎等[5]。完成复位之后,依据内踝、外踝等,予以不同的固定方式,可较好的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恢复。经研究发现,实施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后的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即87.8%>65.9%。由此可见,相对于手法复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患者予以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行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应旭,朱春冀,吴晓晗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J].中外医疗,2015,24(15):89-89,151.
[2]谢华杰.踝关节骨折40例手术治疗分析[J].医药前沿,2012,22(29):197.
[3]潘永雄,洪劲松,潘长卿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1,06(3):325-327.
[4]郭华,易林,张平安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13(7):877-879.
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54岁,平均34岁;伤后2~10 d手术。按Schatzker的分类法:Ⅰ型11例、Ⅱ型7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前交叉韧带胫侧止点撕脱骨折3例,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3例。
1.2 手术方法
先按常规方法对膝关节腔行关节镜检查,注意有无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如有则作相应处理。重点进行胫骨平台的骨与软骨损伤的观察和判断,寻找X线或CT上可疑骨折线(块),确立骨折分型,明确骨折移位程度后,做如下处理。1.2.1Ⅰ型(单纯劈裂骨折)先行关节镜检,采用标准关节镜前外侧入路及前内侧入路,冲洗关节腔,彻底清除积血及软骨碎屑,对遮挡视野的滑膜组织予以有限的刨削,检查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有无损伤,充分观察关节面骨折及塌陷情况。对有血凝块附着处应重点检查,这往往是骨折线所在部位。用探针将血凝块拨开清除,可清楚看见骨折缝隙,有移位者骨缝宽、高低等。对于边缘型骨折,常被半月板覆盖,应用探针牵开,即可观察到。骨折复位时,可用探针插入骨缝,清除小碎片,撬拨骨块协助复位。关节外另做小切口,通过关节内撬拨及关节外直接对骨折块的推挤、牵引复位,应用2~3枚松质骨拉力螺钉(螺钉直径4.0 mm或6.5 mm)及克氏钢针固定骨块,防止骨块旋转。固定时螺钉应位于关节面下0.5 mm,加压应适当,如加压过大,镜下可见骨折处关节面碎裂隆起;同时监视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对复位后关节面仍残留不平整(<2 mm)者,可以刨削处理,使其表面光滑。
1.2.2 Ⅱ型(劈裂、塌陷骨折)
关节镜下可见部分平台凹陷,有时见小碎块,对其应尽量保留、复位。明确骨折和平台凹陷部位、范围后,关节外另做有限切口,关节腔内外配合复位。如塌陷骨块复位困难,可在骨折处插入小骨刀将骨块由下往上顶(撬)起,在关节镜监视下,使平台表面平整;骨缺损处,用自体髂骨或异体骨填塞,以支撑塌陷区骨块,促其早日愈合。劈裂骨块可用2~3枚松质骨螺钉固定,如该骨块较大不稳定,可加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本组采用AO胫骨平台钢板2例)。1.2.3Ⅲ型(单纯中央塌陷骨折)塌陷部位于胫骨负重区域,在软骨下干骺端3~5 cm处开一骨窗,选择适当角度对准塌陷区,在关节镜监视下,用骨膜剥离器尾端向上将塌陷骨块均匀、缓慢顶起,直至关节面恢复平整,塌陷骨块下植骨支撑,再经皮下平行于骨块下拧入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支撑骨块,如塌陷范围广而深,外侧皮质骨残留太薄,估计早期活动容易再骨折者,可用T形或L形支撑钢板固定(本组3例)。1.2.4Ⅳ型(内髁部骨折)处理原则同Ⅰ~Ⅲ型。先在需要安放支持钢板侧作有限纵形切口,显露关节外骨折线,不切开关节囊,关节外复位应用支持钢板固定,靠近关节面的两个螺钉暂不固定,于前外侧或前内侧入路插入关节镜摄像头,在关节镜监视下,通过关节面下方所开骨窗向上冲顶关节面,复位满意后植骨并拧入最后两枚松质骨螺钉。
1.2.5 Ⅴ型(双髁骨折)
损伤较严重,但其干骺端与骨干仍保持连续性。于关节镜监视下先整复一侧骨块,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再整复另一侧骨块,以松质骨螺钉(应通过对侧骨皮质)固定两侧骨块,如骨块大且不稳定,可分别于内外髁部各做一有限切口(两切口相距7 cm),各置一块钢板固定(本组2例)。
1.2.6 Ⅵ型(胫骨平台及骨干骨折)
多为粉碎性,稳定性极差。术中仍可借助关节镜明确平台损伤情况,协助复位。本组2例骨折复位后常规采用AO平台钢板内固定。
1.2.7 本组病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5例,缝合3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例,予以钢丝固定。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予以缝合。
1.3 术后处理
根据术中骨折复位与固定和合并损伤的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石膏托外固定,且须行早期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3~4周后活动关节。其余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适当屈伸膝关节,1~2周后行下肢CPM被动锻炼,并鼓励早期主动锻炼。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10周扶双拐部分负重,Ⅳ~Ⅵ型骨折术后12周扶双拐部分负重。应用抗生素5~7 d。
2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个月~5年,平均2年4个月。疗效评定根据国际HSS膝功能制定的标准[2]:优22例(85~100分),占66.7%;良9例(70~84分),占27.2%;一般2例(60~69分),占6.1%;无差者(60分以下),优良率为93.9%。无关节镜使用的合并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栓塞及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负重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上存在争议。有文献报道[3]保守治疗的优良率达77%,而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仅达45%。近年随着技术进步,更倾向于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准确复位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牢固固定以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尤其是创伤退变性关节炎的发生。关节功能恢复的程度通常与关节面骨折复位的精确程度成正比。在传统的手术中,广泛地显露是关节面准确复位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Ⅳ~Ⅵ型骨折中,有时甚至需要Z形切断髌腱或作胫骨结节截骨。但由于手术创伤太大,常需一定时间的石膏或支具固定,很难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在早期临床检查中,即使行彩超、CT、MRI等检查也往往难以明确是否合并半月板和韧带损伤及损伤的程度。在常规手术中,为了检查关节内病变,往往切口大,且须切开关节囊,甚至在半月板下方切开,这无疑加重了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不利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和其功能的恢复,这是以往手术疗效低的原因之一。关节镜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2,3]:(1)不需打开关节囊,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术后切口肿胀、疼痛小,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本组除部分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损伤外,均在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2)膝关节面软骨和滑膜在常规手术中外露时间长,容易导致感染,软骨面干燥,日后容易产生退行性病变和关节内粘连。而关节镜监视下手术,可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3)可直接监视和协助平台关节面的复位,使复位更准确。骨折复位、固定的全过程均在关节镜监控下进行,既可防止螺钉进入关节腔,又可控制螺钉拧入的松紧度,有效避免了由于过度加压导致的关节面骨折块相互挤压而再度错位,对骨折复位后残留的不平整,能加以刨削或汽化仪处理,使关节面光滑,有利于减少创伤退变性关节炎的发生。(4)可全面检查关节腔,冲洗出关节内积血及软骨碎屑,减少膝关节外伤及手术的近远期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损伤。而这类损伤在开放手术中有时由于切口显露有限,很容易漏诊,特别是半月板后角损伤[4]。
Ohdera等[5]比较采用关节镜技术和传统手术方式分别治疗的两组患者,结果表明,关节镜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到120°仅需4周,而传统手术组则需要9周。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关节镜组解剖复位率达84%,而传统手术仅为55%。赵金忠等[6]认为关节镜仅适用于Ⅰ~Ⅲ型骨折,对于Ⅳ~Ⅵ型骨折应用价值不大,除了因为Ⅳ~Ⅵ型骨折很不稳定,操作难度大外,更重要的是,关节镜灌注液长时间顺多处纵形骨折线注入到小腿骨筋膜室内可导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7]。本组先于关节外复位并应用支持钢板固定,使骨折块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关节镜操作,有效地降低了关节镜操作的难度。同时,由于纵形骨折线闭合,大大减少了灌注液经骨折线向小腿骨筋膜室的注入。本组病例中无一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中体会:(1)对骨折初步复位后再用C臂X线透视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和膝关节的力线,是关节镜手术的有力辅助手段,可保证骨折的良好复位。明确螺钉的进针点和方向(尤其适合不需钢板内固定者),与关节镜配合,采用“经皮”进针方式,可进一步缩小切口,避免骨块周围软组织的广泛剥离,破坏骨块的血运,为骨折愈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达到“经皮”微创治疗的目的。但切口也不能太小,以能满足骨折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为原则。(2)对于韧带损伤的修复应在整复、固定骨折后进行,并且在韧带修复后,再次用关节镜检查关节面的平整,以防碎骨翘起或脱落。(3)此项手术要求术者有较熟练的关节镜技术,并与助手配合默契,才能缩短手术时间,避免遗漏关节内损伤和造成副损伤。(4)对于严重的高能量损伤,关节面塌陷明显、面积较大,关节面复位失去参照物,估计撬拨难以复位或可能引起关节面更加粉碎或者因骨折端劈裂移位较大引起关节囊破裂,关节镜检查时灌注液外渗,有引起小腿肌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危险等情况时,应慎重使用该术式,必要时改开放手术[8,9]。
参考文献
[1]侯筱魁,孙骏.胫骨平台骨折的现代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3):244-245.
[2]Ranawat CS,Shine JJ.Duo-condyla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Relat Res,1973,94:185-195.
[3]李世民,党耕町.临床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4.
[4]赵其纯,蔡道章,王其有.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087-1090.
[5]Ohdera T,Tokunaga M,Hiroshima S,et al.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tibialplateaufractures-comparisonwith open reduction[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3,123(9):489-493.
[6]赵金忠,盛家根.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00,6(3):154-156.
[7]Belanger M,Fadale P.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leg after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of a tibial plateau fracture.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iterature[J].Arthroscopy,1997,13(5):646-651.
[8]辛宏立.32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总结[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51-52.
膝关节骨折手术 篇4
【摘要】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本组10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按照Maryland足踝外科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达优者75例(78足),达良者28例(30足),达可者3例(3足),本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优良率为97.2%。术后发现皮缘坏死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43-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Gengu clinical results and improve clinical standards. Methods: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07 - May 2010 Gengu treated 10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data, surgical treatment summary, the observed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group of 106 patients for a period of 12 months of follow-up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Maryland foot and ankle surgery score standard score, the results of excellent in 75 cases (78 feet), up to good in 28 cases (30 feet), can be reached by 3 (3 feet), this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fine rate was 97.2%. Found after skin flap necrosis in 1 case, wound infection in 1 case, cur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nclusion: Gengu patients with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with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has achieved very goo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Surgery; Effect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左右,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得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上一直存在争论,以往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等方法效果不够理想,且晚期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近年来,我院采用对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及经影像学检查确诊。106例患者中男68例(71足)、女38例(40足);年龄23~68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引起者73例,高处坠落引起者29例,其他4例;致伤至就诊时间3~18h,平均7.2h;合并胸腰椎骨折者13例,合并四肢骨折者15例,合并颅脑损伤者7例;按照Sanders骨折分型其中II型者62例,III型者39例,IV型者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106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致伤至手术时间为5~13d,平均7.8d,患者初诊入院时给予石膏托外固定,且给予止痛、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待患者患处肿胀基本消除后给予拍摄跟骨侧位、轴位片部分CT重建,检查跟骨骨折类型及错位情况。患者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单足骨折患者采用健侧卧位,双足骨折患者采用仰卧位,条件允许者上下肢止血带。手术切口选择为跟骨部内侧入路,切口位置选为跟腱内侧1cm左右,做“L”形切口止于跟距骨关节处。控制好切口深度,一般切口直达皮下筋膜沿跟骨骨膜剥离,充分暴露骨折端后将较小1.5~2.0mm克氏针打进伤口周围折弯暴露伤口,避免反复牵拉皮瓣引起血运障碍、坏死,将跟骨结节处思氏针进行同向牵引以逐渐恢复跟骨正常长度,之后向外侧翻开骨折的皮质部,以恢复跟骨内侧的正常解剖关系。对复位塌陷的关节面部位应充分暴露,如有缺损、塌陷的关节部位应自体髂骨取骨充填,植骨支撑后检查固定位置及充填满意度,术中透视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如跟骨解剖位置及关节面无坍塌,检查距下关节面的整复满意,再行跟骨内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中透视复位及固定满意后。松止血带止血,冲洗伤口后全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引流条或半胶管引流一般放置24~48h,期间给予加压包扎处理,注意伤口换药,患者静脉使用抗生素2~3日,个别肿胀明显或者伤口污染重者适当延长使用静脉抗生素时间,并通血管及对症处理。保持患肢抬高30~45度,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处肿胀、疼痛。术后第1周后让患者尝试进行小范围的踝关节自主运动及足部的内外翻练习,练习时间可跟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勿过度运动;术后2周左右内拆线,患者可拄拐进行室内运动,避免负重;术后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端愈合情况,跟据愈合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负重练习。
2 结果
对本组10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按照Maryland足踝外科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达优者75例(78足),达良者28例(30足),达可者3例(3足),本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优良率为97.2%。术后发现皮缘坏死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
3 讨论
跟骨骨折后足跟部常明显肿胀,不宜急诊手术,一般在伤后早期严格卧床,抬高患肢,足部进行冰敷及加压包扎,同时给予活血化瘀、脱水药物等治疗,一般待5~6d后肿胀即可渐消退,此时进行手术则出现软组织问题的几率明显降低[2]。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距下关节的对位关系和跟骨结节关节角,维持正常的足弓高度和负重关系。跟据Sanders分类,所有移位大于2mm的II型以上患者估计软组织条件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危险而且患者可配合术后康复治疗,均为手术治疗的指征[3]。跟骨骨折的治疗关节是最大限度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包括高度、宽度和关节面平整等。要使关节内骨折恢复良好的功能,需要尽可能的进行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因此恰当的手术入路十分关键。本组患者采取内侧入路进行手术,内侧入路可很容易的对骨折骨碎块复位、较容易恢复跟骨高度、软组织剥离相对较小、较好的控制内外翻畸形的发生,同时可保证内侧壁的精确复位及良好的骨质以利于内固定。在切开复位良好的基础上给予钢板内固定,可最大限度的保证骨折端解剖位置的稳定,以利于后期愈合。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极少,且随访观察优良率达97.2%,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挺,温剑涛,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3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25—26
[2] 孔建中,郑立程,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9,15(9):142—145
膝关节骨折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患有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8例;患者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0.9±1.6) 岁;膝关节骨折发生时间1~12 h, 平均发病时间 (4.7±0.5) h;治疗组中男性25例, 女性17例;患者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 (40.7±1.5) 岁;膝关节骨折发生时间1~13 h, 平均发病时间 (4.5±0.6) h。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 对照组治疗方式:根据骨折部位, 选取不同方向作手术切口, 将皮肤切开后, 逐层分裂, 使关节面和骨折端充分暴露, 依据骨折形状对合适的常规内固定手术方式进行选择。 (2) 治疗组治疗方式:根据CT检查, 选择LISS钢板, 硬膜外麻醉, 股骨下端外侧作手术切口, 选择胫骨上段前外侧入路, 膝关节间接复位, 采取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小切按照1∶1比例, 辅助复位股骨髁面或胫骨平台, 用克氏针和拉力螺钉实施固定。在X线机监的透视条件下, 骨折断端实施间接复位, 骨折对线良好, 保持足够的力线。通过观察钢板与胫骨股骨的接触情况, 定位器固定确保钢板与骨质位置关系处于正常状态, 拧入自钻、自攻型锁定螺钉, 远端螺钉经皮置入, 骨折两端用3~5枚螺钉[2]。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程度改善幅度、围术期不良反应、膝关节周围骨折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优:胫骨、股骨骨折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患者膝关节和髁关节症状彻底消失, 没有疼痛感存在, 行走没有任何障碍, 髋关节、膝关节、髁关节的活动能力没有受到任何限制;良:胫骨、股骨骨折等存在间断性临床症状表现, 膝关节、髁关节存在程度轻微的症状表现, 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 行走能力稍有影响, 髋关节、膝关节的活动角度受限程度在20°以下, 髁关节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在10°以下;可:胫骨、股骨骨折等症状表现有所好转, 膝关节、髁关节受到明显限制, 行走距离受到严重限制, 髋关节、膝关节角度的受限程度超过20°, 但没有达到40°, 髁关节活动角度的受限程度超过10°, 但没有达到20°;差:胫骨、股骨骨折等症状表现仍然存在, 膝关节、髁关节活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需扶拐走路,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角度受限程度超过40°, 髁关节活动角度受限程度超过40°[3]。
1.5 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并进行t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 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程度改善幅度
对照组应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前膝关节屈曲度为 (48.61±3.18) °, 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为 (90.63±5.14) °,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应用LISS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前膝关节屈曲度为 (47.92±3.47) °, 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为 (112.07±5.49) °,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膝关节周围骨折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应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后膝关节周围骨折病情控制总及格率为69.0%;治疗组应用LISS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后膝关节周围骨折病情控制总及格率为90.5%。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3 围术期不良反应
应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期间有1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为26.2%;应用LISS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期间有2例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为4.7%。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LISS固定系统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微创内固定治疗系统, 该项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外固定支架原理, 使固定杆和骨折平面能够紧密贴合, 螺钉的头部和钢板的孔之间螺纹合适, 螺钉和接骨板组合锁定后角度和轴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防止退钉和术后移位等现象出现[4]。LISS内固定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在远离骨折的切口从肌肉向下插入, 经皮将螺钉拧入, 对螺钉孔轴心进行定位处理, 对骨面不会造成压迫、无骨膜剥离, 骨膜血运表现较为明显,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较短[5]。
采用LISS固定系统对患有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远端锁定装置能够保证固定效果良好, 远端骨折块完全复位, 适用于对一些合并患有骨质疏松和远端骨折块长度较短的骨折患者实施治疗; (2) 固定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直接经过患者的皮肤放置在肌肉之下, 不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切开切开处理, 从而使软组织损伤程度减轻, 使围术期感染发生率降低[6]。
摘要:目的 对应用手术治疗方式对患有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患有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LISS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程度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手术治疗方式对患有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手术,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邱南海, 邱东海.传统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92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52) :10365-10366.
[2]刘志祥, 才中民, 王琦, 等.LISS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性骨折近期效果[J].广东医学, 2010, 27 (7) :1017-1018.
[3]方志峰.微创LISS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9, 5 (5) :155-156.
[4]万春友, 金鸿宾, 夏群, 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 3 (5) :2892-293.
[5]钱金用, 姜景辉, 徐长明, 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骨折62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4 (10) :237.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 男性18例, 女性14例;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为36岁。左踝关节骨折11例, 右踝关节骨折21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均有明确的踝关节外伤史, 踝关节部位可见肿胀、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 骨折移位明显者可有畸形、骨擦音等, 经X线检查, 内外后踝的骨皮质出现不连续, 踝关节内的间隙发生改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l7例, 旋前外旋型10例, 旋后内收型3例, 旋前外展2例。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常规使用止血带。内踝采用标准内踝切口;外踝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如需显露后踝, 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 向后剥离就可以达到后方的骨折线。按照外、后、内踝的内固定顺序, 对外踝骨折用4~6孔钢板预弯后固定, 内踝骨折行加压螺钉、张力带钢丝固定。如有下胫腓联合分离, 则于踝关节上2cm处用l枚长皮质骨螺钉贯穿腓骨和胫骨外侧皮质固定, 方向从腓骨后外侧向前20~35°, 拧入此钉时踝关节呈功能位[1]。后踝可用松质骨螺钉前后方向加压固定, 术后视稳定程度选择石膏固定2~4周。拆除石膏后开始不负重主动活动踝关节, 8~12周后逐步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
根据Baird-Jackson (1987) 踝关节评分系统和X线评分标准[2]。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及X线测量距骨移位、距骨倾斜程度以及踝穴关节间隙的变化。96~100分为优;91~95分为良;81~90分为可;0~80分为差。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6~48个月, 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 随访结果为:优24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3.7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 踝关节的关节面较小, 但是负重很大。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上, 而在负重期的推进期, 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重的5倍。踝关节各部结合紧密, 以屈伸为主要动力方向, 以负重为主要功能, 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踝关节发生骨折后, 其解剖关系会发生紊乱, 治疗起来相对复杂。如果不熟悉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机制, 很可能在治疗中导致其他组织损伤, 会使术后并发症增多。所以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达到以下目的:必须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踝关节的负重面要和小腿的纵轴线保持垂直;要保持踝关节的关节面光滑;患者术后尽可能尽早行功能锻炼[3]。以往的手法整复位固定不能保证精确复位和稳固的固定。对于使用克氏针固定腓骨下段, 由于其不能控制远端腓骨的旋转, 克氏针易松动、退出、合并针孔感染而使固定失败, 尤其在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中难以得到解剖或维持解剖复位, 以致关节功能受损。解剖或锁定钢板能提供良好的固定强度和支撑作用, 有利于恢复并维持其长度。因此, 内固定是踝关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
踝关节的手术时机, 主要是根据踝关节的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而定, 早期手术治疗一般是在患者损伤后的8~12h内进行, 此时骨折关节肿胀原因多是血肿, 软组织没有出现水肿;晚期手术治疗是在损伤后延迟3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在临床上, 如果踝关节骨折局部出现高度肿胀, 皮肤已经出现水泡, 如果此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伤口的张力大, 会增加感染机会, 导致软组织坏死, 所以需要延迟手术。如果不能早期手术治疗, 可暂时行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等到软组织情况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4]。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容易发生患处肿胀和疼痛, 后期则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因此, 康复的目的首先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使局部的微环境向有利于关节软骨修复的方向发展。红外线灯理疗, 可缓解肌肉痉挛, 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 对炎症、疼痛、水肿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效果[5]。早期下肢被动活动一方面可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另一方面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改善静脉回流, 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效预防因踝膝部的持续制动导致的关节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使关节面得以塑形、磨合、恢复光滑, 提高治愈率。对踝关节而言, 手术是骨折治疗常用的主要手段, 但如不配合康复治疗, 容易导致肌肉萎缩, 肌腱粘连, 关节僵硬, 将会影响踝关节远期疗效[6]。
综上所述, 踝关节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同时配合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 其中:优24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3.75%。结论 踝关节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以及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梁军, 于建华, 郑得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603~607.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0~741.
[3]陈海涛, 赵汝平, 李启中.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88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l (4) :25~26.
[5]艾春芳, 贾金生, 王卫粮.踝关节骨折98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8) :55~56.
复杂肘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24例, 其中男16例, 女8例, 年龄20岁~62岁, 平均年龄 (39.2±5.4) 岁。骨折位置:左侧13例, 右侧11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 摔伤6例, 撞击伤4例, 机器绞伤1例;闭合性骨折19例, 开放性骨折5例;骨折类型: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9例, 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7例, 肘关节脱位+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2例, 肘关节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4例, 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肱骨内髁骨折1例, 肘关节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1例。合并神经损伤情况:尺神经损伤3例 (运动障碍2例, 感觉和运动障碍1例) , 桡神经损伤1例 (感觉和运动障碍) 。所有患者骨折位置及类型均经CT扫描或X线确认。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必要时采用全身麻醉, 5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先行清创后行手术, 19例闭合性骨折患者则在适当术前准备后于5 d内进行手术。术前1周应用抗生素, 手术过程中应用C形臂X线机进行监视, 手术入路根据伤口位置、骨折部位、神经受损情况而定。尺骨骨折复位固定采用钉板, 桡骨头内固定时经皮交叉克氏针, 冠状骨折超过50%时则用螺钉固定。对于术前发现有神经损伤的患者, 骨折和关节复位后, 需探查神经压迫是否接触, 有无断裂和挫伤。
1.2.1 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
根据Hotchkiss分型方法, 9例患者中桡骨头Ⅱ型骨折7例, Ⅲ型骨折2例 (Ⅰ型骨折因无需手术未列入) 。其中Ⅱ型骨折需进行手术固定, Ⅲ型骨折则需人工桡骨头置换, 同时必须手术处理外侧副韧带复合体由外上髁止点处的撕脱, 内侧副韧带也可能损伤, 但不常引起后期的不稳定。为使受损伤的韧带维持正常张力和长度以加快愈合, 不能切除桡骨头, 并早期开始维持肱桡关节的接触[2]。
1.2.2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关节的“恐怖三联征”是指患者肘部发生严重高能量损伤, 车祸、高处坠落是其常见原因, 肘关节在伸直位受到纵轴方向的剪切和压缩, 造成肘关节脱位后伴桡骨头、尺骨冠状突骨折。需利用手术方法恢复尺骨冠状突的稳定性, 运用内固定、金属假体置换方法来处理桡骨骨折, 同时修复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及相关结构, 可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来辅助固定[3]。
1.2.3 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冠状突骨折虽然较小, 但不稳定, 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时会导致肘关节的陈旧半脱位及关节退变, 因此仍需手术固定。选择内侧直切口, 注意保护前壁内侧的皮神经, 游离并前移尺神经, 由尺侧屈腕肌两头间进入, 暴露冠状突骨折。用小“T”板或冠状突支持钢板固定, 同时保护内侧副韧带, 若不稳定, 加用缝合锚来修复外侧副韧带。
1.2.4 鹰嘴骨折脱位
尺骨近端骨折治疗中为重建半月切迹, 应使尺骨鹰嘴和冠状突获得解剖复位, 经鹰嘴骨折脱位一般不累及桡骨头和外侧副韧带, 但向后孟氏损伤常常累及, 虽重建稳定结构, 但仍可能存在不稳定[4]。冠状突骨折严重粉碎时修复困难, 可应用牵开器帮助骨折复位, 再加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来维持。桡骨头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 需置换, 维持肘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在于修复损伤的外侧副韧带, 同时稳定冠状突的骨折。
1.2.5 术后处理
本组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进行石膏托固定, 术后2周取下石膏托, 在医师指导下患者进行肘关节的被动锻炼, 锻炼完毕继续石膏托固定, 3~4次/周, 术后1个月将石膏托取下, 鼓励患者自主活动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采用Mayo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90分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一般, <60分为差。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 平均随访8.7个月, 本组24例患者经Mayo评分, 其中优10例, 良11例, 一般3例, 平均 (83.1±11.7) 分, 肘关节平均活动度 (104±15) °。1例尺神经麻痹, 保守治疗2个月逐渐恢复;2例钉道感染, 经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复杂肘关节骨折损伤机制复杂, 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骨和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受到破坏, 骨折块大多碎小而隐蔽、且不规则。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探查切口不宜过大, 术前应用X线片和CT重建是明确诊断、制定合适方案、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途径。运用手术方法来修复破损的骨性和软组织, 恢复肘关节功能效果已被公认, 固定后的肘关节若还不稳定, 可发生再脱位, 建议增用外固定架。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帮助维持肱尺关节的同心圆性活动, 也可保护患者骨性及韧带结构。此外, 早期的肘关节康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 减少关节粘连, 提高疗效, 但应循序渐进, 禁忌粗暴, 以免造成新的骨折损伤。
参考文献
[1]蒋协远.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3) :270-274.
[2]朱立军, 裴国献.肘关节骨折——脱位[J].创伤外科杂志, 2007, 9 (6) :575-576.
[3]严广斌.肘关节“恐怖三联征”[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3) :406.
踝关节骨折手术及康复治疗 篇8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康复治疗,护理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属于关节内骨折。据国内最近的统计, 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较过去明显上升。踝骨骨折是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脚踝局部肿胀、疼痛、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1]。但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 可以明显地提高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康复率。优良的复位加坚固的内固定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减少踝关节骨折并发症, 并能及早恢复踝关节的功能[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72例, 其中男50例, 女22例, 年龄15~58岁, 平均34岁。踝关节骨折类型:外踝骨折10例, 内踝骨折18例, 双踝骨折34例, 三踝骨折10例。72例患者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按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 而观察组采用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观察2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踝关节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 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 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 均有关节内骨折, 此外, 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 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 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 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 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 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1.2.2 康复治疗方法
踝关节骨折术后易出现的问题早期为疼痛和肿胀, 后期为关节活动受限, 踝关节骨折术后因开始康复过迟, 导致关节周围关节囊及韧带粘连挛缩, 严重影响踝关节的伸屈功能恢复。对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采取循序渐进与被动、主动相结合的原则, 并对运动情况每日填表记录。
1.2.2.1 增加踝关节骨折勾当度训练
坐立, 伸直膝关节, 作如下练习:踝关节背伸牵拉向后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跖屈牵拉向前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内翻牵拉向内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外翻牵拉向外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
1.2.2.2 踝关节骨折等长力量训练
踝关节外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 患足外侧抵住桌腿、墙面或门板, 向外侧使劲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 复原、放松10 s, 重复5~10次。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 患足内侧抵住桌腿、墙面或门板, 向内侧使劲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 复原、放松10 s, 重复5~10次。
1.2.2.3 踝关节骨折抗阻力力量训练
踝关节背伸抗阻力力量训练伸直膝关节, 运动踝关节使脚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跖屈抗阻力力量训练伸直膝关节, 运动踝关节使脚向前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内翻抗阻力力量训练伸直膝关节, 运动踝关节使脚向内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踝关节外翻抗阻力力量训练伸直膝关节, 运动踝关节使脚向外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 复原, 重复10次。
1.2.2.4 踝关节骨折半负重训练
坐姿小腿肌肉提升练习坐在椅子上, 患足放在地面上, 保持脚指头在地面上尽量提起脚后跟, 复原, 重复10次。单腿站立扶住墙、桌子或其他固定物体站立, 身体的重量向患足分担部分并维持该姿势15 s, 再把身体的重量放到健侧脚上, 重复10次。
2结果
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2个月后患者的裸关节活动度, 并进行比较, 2组裸关节活动度比较, 实验组优良率95%, 对照组优良率80%, 经统计学χ2检验, χ2=16.3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 正常受力时峰值约为体重的4倍, 其骨折发生率较高[3]。若踝关节发生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 治疗不符合该关节功能解剖特点即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并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治疗上多数倾向于手术治疗, 以求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和预后。
参考文献
[1]陈列, 宋鹏程, 柴贵杰.踝关节损伤1368例发病学分析及治疗体会.中医正骨, 1998, 10 (2) :15-16.
[2]毛宾尧.足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29.
膝关节骨折手术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自2 010年6月~2 0 12年7月收治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8例,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全部患者均于术后10日内出院,切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关节镜与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围术期护理,耐心细致的康复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关节镜;胫骨平台;前交叉韧带;围术期护理
胫骨平台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常同时伴有韧带?半月板等关节结构的损伤,处理不当会导致关节疼痛?不稳定和关节功能障碍 [1]?Schatzker Ⅵ型骨折是其中最复杂类型之一,予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骨折的同时一期处理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高难度?我们对18例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 010年6月~2 0 12年7月收治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 年龄21~67岁;左侧11例,右侧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坠落伤2例?术前常规行DR?三维CT检查,部分病例行MRI检查排除膝韧带断裂,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前交叉韌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1.2 手术方法
伤后至手术时间5~10 d ( 平均7 d ) ,均于患肢基本消肿后,术前患肢石膏托或骨牵引制动?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
手术要点:常规进行膝关节镜检查,取小切口不切开关节囊,使用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固定后,屈膝9 0°,取膝前内?外侧入路?通过高位前外侧入路进关节镜镜头,于胫骨结节内侧1.5~2.0cm 处纵行切开2.5cm,显露胫骨皮质,使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自胫骨结节内侧向前交叉韧带附着点前内及前外侧分别做2个4.5mm骨道(内可直接通过抓线器),爱惜邦缝线穿于过线器内,过线器自前交叉韧带根部紧贴骨面处缝过?抓线器经骨道伸入关节腔,将缝过前交叉韧带的爱惜邦缝线交叉后自骨道拉出到胫骨结节内侧,打结固定?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肌肉主动收缩功能锻炼,并用低分子肝素防止深静脉血栓,尽早进行C P M 功能练习,根据复查X 线情况决定患肢完全负重锻炼时间?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舒适护理
国内学者认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更好地做好心理支持[2]?我们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个人情况?心理状况,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介绍既往典型病例及疗效以提高患者的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术前宣教需个体化,护士要介绍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使其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2.1.2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正确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肢的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的屈伸功能训练[3]及踝关节的跖屈 及背伸运动?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这种锻炼的重要性,以便术后患者都能主动积极的配合,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
2.1.3 术前皮肤舒适护理
由于是关节内手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故而术前尽可能排除患者的易感因素?术前2天应协助患者清洗膝关节部位皮肤,剃去手术区毛发?术前1天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及邻近皮肤有无张力性水疱,有无破损或感染灶,用温水清洗患肢皮肤?术晨消毒膝关节局部皮肤,并用无菌巾包扎以预防感染这一并发症的发生[4]?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腰硬麻醉后常规禁食水6小时?患肢垫软枕抬高,保持膝关节屈曲15~20°,但不可将软枕垫于小腿处 ,否则会使交叉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韧带愈合[5]?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以及患肢的皮温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引流管受压? 扭曲,同时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 术后 2 4~4 8小时引流液变为淡血性且引流量少于50毫升即可拔除引流管?
2.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术后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骨筋膜室综合征: 因该手术使用大量氯化钠溶液灌洗关节腔,而胫骨平台骨折后,一部分氯化钠溶液可以经过关节面的骨折裂隙渗入组织中,术后又常规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使得患肢肿胀较一般手术重,所以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度以及足趾被动牵拉疼痛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②止血带麻痹:该手术较复杂,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麻醉消退后,一定要观察患肢感觉?足趾运动恢复情况,特别是腓浅神经支配的足趾背伸运动能否完成,因为相对最容易损伤?③深静脉血栓: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尽早应用CPM机活动患肢,应用足底泵促进回流,并嘱患者经常主动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定时更换体位,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④关节内感染: 术前皮肤准备一定要充分,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体温?皮肤?切口情况和疼痛情况?
2.3 康复护理
康复总体目标为恢复患膝正常的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使患者对其患肢康复的确信度达到最佳点[6]?具体做法:术后麻醉消退,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舒缩股四头肌?①踝泵练习: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每小时做 5~10次;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3~4次/天,每次重复5遍?②由于双侧钢板固定,可以早期即开始膝关节主动运动:注意在0°~3 0°做主动的膝关节屈伸运动,10次/组, 2~3组/天,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以患者稍感疲劳为度?③直腿抬高练习:术后1周缓慢抬高患肢35°~45°, 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放松2秒,每日进行2~ 3组训练,每次30~50次? ④支具的应用:术后即开始佩戴可调式活动支具,术后 l 周 内主要于休息或睡眠时佩戴,限定活动范围在0°~30°,使移植物处于放松状态,避免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并可防止膝关节扭曲应力导致钢板松动?护理人员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术后佩戴支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佩戴支具才能达到预期 目 标?
3 小结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快,但是,这也对医护的配合要求大大提高,除提高医生水平外,还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形成完备的手术队伍,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地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膝关节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ubowitz JH,Eison WS,Guttmann D.Arthroscopic management 0f tibia1 plateau fractures[J].Arthroscopy,2004,20(6):1063-1070.
[2] 张艳勘,范会草,李贤等.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评价[J]?山东医药,2010,50 (5)::90~91.
[3] 张巧娥,杨巧巧.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6(4):312.
[4] 黄妙华,黄俐敏,严灿英?浅谈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9.
[5] 尚义美.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整体康复护理[J].临床医药杂志,2004,13(4): 307-308.
[6] Famg E,Hunt S A,Rose D J,et a1.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adiofrequency thermal shrinkage:A short-term follow-up[J].Arthroscopy,2005,21(9):1027-1033.
膝关节骨折手术 篇10
1.1资料:我院2012-2013年收治331名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49岁,其中男179人,女152人,胫骨平台骨折154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78人,髌骨骨折89人。均为闭合性骨折。
1.2方法:病人入院后常规接受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次/日,常规应用下肢静脉泵2次/日,入院后当天或第二天常规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入院后常规检查患者血栓三项(fg降解产物,c反应蛋白,D二聚体),如发现危极值,即d二聚体高于1000,则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用量改为2次/日。并复查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所有病人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接受下肢静脉泵2次/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如患者受伤后1周内未行手术治疗,则需复查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首次检查发现下肢静脉血栓者则增加低分子肝素用量,改为2次/日,治疗三日后复查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如复查结果仍然提示血栓存在,则行经颈内静脉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放置后可立即行手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术后1周开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用量为50万单位/日,1次/日,于血栓形成侧足背静脉缓慢滴入。持续时间7日。术后2周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常规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2 结果
其中77人存在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3人增加肝素用量后复查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发现血栓消失,术后未发现血栓再次形成;术后无人血栓形成;而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患者中28人经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25人溶栓后血栓存在,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无血栓脱落现象。无发生肺栓塞死亡病人。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以及骨盆骨折、手术的并发症之一,而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发病率约为3%,多数情况下发展迅速,现有技术条件难以做到及时、有效处理。所以现阶段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针对策略以预防为主,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则需积极处理,降低其在围手术期对病人治疗的影响以及降低其致命并发症的发生。
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人群中的血栓栓子多形成于腘静脉,形成原因遵循魏尔啸的血栓形成三原则[1]:获得性的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以上三种情况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以膝关节周围骨折为例,创伤所带来的严重组织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往往存在较严重的损伤,往往会引起机体对于损伤较强烈的炎症反应,造成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局部血流状态的改变,从初期的局部充血到淤血,以及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组织内,引起局部水肿,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而局部组织水肿同样影响静脉回流速度以及回流血量。最终导致静脉血液淤滞。而膝关节损伤手术前往往需要制动患肢,加重了静脉回流障碍。而下肢静脉泵的作用在于增加患肢的静脉回流量,降低淤滞于患侧肢体静脉的血量,减轻水肿,降低由于血液淤滞与组织水肿而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2]。而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栓子,则需进行早期溶栓,如效果不明显,下腔静脉滤器则可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选项来保证围手术期各项治疗的安全进行,可有效降低手术及术后血栓栓子脱落,甚至引起肺栓塞的机率,患肢围手术期的各种操作均容易引起血栓脱落,如搬动、术中的驱血,以及术后的为避免因为患肢制动引起关节功能下降的早期功能锻炼,这点与静脉血栓形成后需避免活动形成矛盾,下腔静脉滤器则可有效避免这种矛盾,而其缺点为费用较高。而永久性滤器也同样存在其固有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继发性血栓形成等。而下腔静脉滤器放置后仍旧进行抗凝治疗,可以防止静脉血栓复发以及由下腔静脉滤器引起的继发性血栓形成。而预防以及积极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则可有效降低致死性肺栓塞所引起的死亡率。而此研究则为对此套治疗方案的初步临床研究,尚需相关数据的完善,以及对于治疗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4 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此系列下肢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此类病人的围手术期致死率.[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03).
[2]Rosenthal D,Wellons ED,Lai KM,et al.Retrievabl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initial clinical results[J].Ann Vase Surg,2006,20:157-165.
参考文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