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踝关节骨折

2024-07-22

C型踝关节骨折(精选8篇)

C型踝关节骨折 篇1

C型踝关节骨折为踝关节骨折中最重一型, 好发于20~60岁患者。年轻者以暴力伤为主, 年老者以扭伤为主。功能灵活又是负重关节, 所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最为重要。踝关节为皮下关节, 周围软组织多, 复杂。C型骨折中周围韧带、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严重, 治疗困难。尤其是开放伤。2006年10月-2010年10月, 采用手法加克氏针治疗C型踝关节骨折66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样均为AO C型踝关节骨折66例, 年龄为20~60岁, 男40例, 女26例。闭合性骨折51例, 开放性骨折15例。患者关节活动受限。根据影像学表现, 按照AO分型C型。均急诊手术。

1.2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 平卧位, 上止血带。开放骨折先彻底清创。先在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 然后取内踝前方纵弧形切口, 显露骨折断端, 内踝骨折根据骨折片的大小, 复位后选用2枚2.0mm交叉克氏针固定, 如果没有软组织嵌入, 三角韧带断裂可不显露也不必缝合, 针尾截短折弯埋于皮下。内踝复位后, 踝关节大体复位。外踝骨折采用从外踝上方约3cm处开始, 纵型切口, 有后踝骨折者腓骨后外侧切口。尽量少地剥离软组织。把嵌入的软组织提起, 解剖复位后亦用克氏针由下胫腓骨穿1枚克氏针与内踝克氏针相交叉。针尾可留于皮外。后踝复位后由后向前穿2枚交叉克氏针, 其针尾留于前侧皮外, 关闭各切口, U型石膏外固定。

1.3术后处理

使用抗生素3~5天。抬高患肢约50cm。U型石膏外固定6周。 术后第2天开始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6周拆除石膏进行踝关节屈伸锻炼, 逐步负重, 12周弃拐完全负重行走。16周后有克氏针退出者将其拔出。

1.4结果

本组66例术后3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 其它病例均Ⅰ期愈合。术后无骨不连、畸形愈合。临床疗效按照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评分评定, 优48例, 良12例, 可5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0.9%。

2讨论

AO C型踝关节骨折为踝关节骨折中最重一型, 好发于青壮年患者。踝关节功能灵活又是负重关节, 所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最为重要。踝关节为皮下关节, 周围软组织多, 复杂。C型骨折中周围韧带、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严重, 治疗困难。尤其是开放伤。根据关节韧带链带关系, 实施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 然后切开复位行两两交叉的克氏针, 能稳定其骨折。方法操作简单, 不死板, 破坏小。踝关节骨质为松质骨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 利用手法加多枚克氏针固定治疗C型踝关节骨折不失为一种简单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C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效果。方法:对采用手术治疗66例C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1~2年, 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2~18周。结果: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48例, 良12例, 可5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0.9%。结论:治疗C型踝关节骨折先手法复位, 再克氏针固定效果良好。

关键词:克氏针,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EGOL K A, WEISZ R, HIEBERT R, et al.Does fibular plat-ing improve align-ment afte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6, 20 (2) :94-103.

[2]LOW C K, PANG H Y, WONG H P, et al.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 1997, 26 (2) :172-174.

[3]TORNETTA P.3rd.Competence of the deltoid ligment in b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 after medial malleoar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0, 82 (6) :843-848.

[4]KUKRETIS, FARAJ A, MILES J N.Does position of syn-desrnotic screw affect functional and radiogical outcome in ankle fractures[J].Injury, 2005, 36 (9) :1121-1124.

[5]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20.

[6]李春, 王晓旭, 廖瑛, 等.单切口治疗双踝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9) :1391-1392.

C型踝关节骨折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架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51-01

随着锁定钢板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为桡骨远端严重骨折治疗提供了又一选择。临床中采用在AO分型对桡骨远端在高能量损伤中出现粉碎性骨折并伴有节面塌陷和移位的不稳定的完全关节内的骨折C型桡骨远端骨折。此类型骨折行手法复位,效果差,常会留下许多

遗憾,而在采用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后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和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25-67岁,平均47.6岁;按AO/OTA分型[1]。C1型8例,C2型10例,C3型1例;外固定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7-63岁,平均45.3岁;按AO/OTA分型,C1型16例,C2型9例,C3型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型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为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病程1-3天,

所有患者通过X线片确诊为C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均在伤后5天内进行。

1.2 方法

患者仰卧位,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进行.锁定钢板组:采用前臂远端掌侧切口,于桡侧腕曲肌与掌长肌间分开,从桡侧切开深层旋前方肌向尺侧牵开,完全显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折端积血及软组织,牵引复位骨折块,恢复关节面平整,桡骨高度及掌倾角,尺偏角,术中可辅以克氏针对移位分离严重的折块固定,如骨折处骨缺损多,则引植骨,伤口处置橡皮引流条,手术后24小时内拔出,术后即开始引手指功 锻炼,2周后引腕关节功能锻炼。

(二).外固定架组:使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分别在桡骨背侧和第二掌骨背侧做约1.0cm小切口,避开指伸肌腱,钻孔,旋入外固定针穿过对侧骨皮质,安装外固定架,在C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恢复桡骨长度,调整掌倾角,尺偏角,尽力使关节平整,复位时可适当用克氏针对移位分离明显的骨碎块引撬拔,复位满意后,将外固定架各关节锁紧固定。定期复查X线片。

1.3 疗效评价

通过术后X线片显示,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角度,以及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采用Gartland-Werley[2]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可,21分以上为差。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以末次随访为难,X线显示两组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面平整度均满足<2mm。锁定钢板组掌倾角恢复情况优于外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8-16周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标准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术后两组患者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及Gant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采取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用外固定架,学者们一直都在进行讨论,Knede]对外固定架固定88例和钢板固定9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术后治疗分析后认为:外固定相对于钢板治疗患者能更快地恢复功能,最终治疗结果优于内固定组。而Jeud]对75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随机对比分析认为外固定架治疗术后6个月时功能较锁定钢板差,一年后功能基本一致,而锁定钢板治疗时恢复情况更好,Wright]认为桡骨远端C型骨折钢板内固定,可提供稳定固定无复位丢失,并发症少,在关节面复位,掌倾角,桡骨长度恢复等方面明显好于外固定架。从本研究结果,体会到因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直接对骨折断端进行精细整复,并对一些分离骨块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可使桡骨的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得到满意恢复,而外固定架对于治疗因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避免了因切开复位对骨折局部血供造成进一步损伤,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尤其是对于开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不适合选用内固定材料治疗而要求获得满意或比较满意的骨折治疗效果,采用外固定支架更符合目前推行的BO原则要求的关节内骨折治疗原则,即达到了维持复位,又兼顾了软组织不再损伤及微创技术与骨折复位固定,近年亦有广泛报道和使用。

C型踝关节骨折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2012年5月-2014年5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骨三科诊断为桡骨远端C型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年龄63~80岁, 中位年龄70.3岁;女41例, 男57例。致伤原因均为摔倒后手掌扶地。其中伴有尺骨远端骨折10例, 伴有尺骨茎突骨折15例, 均伴有下尺桡关节移位。排除标准:多发骨折、病理骨折、腕部合并陈旧性创伤畸形、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在资料范围之内。依照自愿原则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术前评估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患侧腕关节X线检查、64排CT平扫及三维重建。

1.2.1 X线检查:标准前后位:手掌向下水平放置, 肘关节外展与肩同高, 屈曲90度, 前臂与腕关节位于旋转中立位。标准侧位:腕伸肌间沟与尺骨的尺侧面轮廓相吻合, 同时掌骨与桡骨位于同一轴线。标准的X线便于测量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参数。

1.2.2 64排CT检查: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 明确关节面塌陷程度, 发现隐匿的骨折。Mader等[5]认为对于关节周围骨折、撕脱骨折或者复杂关节周围骨折, 需要CT扫描才能避免漏诊, CT扫描方便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三维CT检查可使约50%桡骨远端骨折病例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

1.3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传统的直视下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

1.3.2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锁定钢板有限固定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仰卧位, 给予患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臂外展90度, 前臂置于小桌上, C型臂透视下初步牵引复位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 取掌侧部位切口, 探入腕关节镜 (30度, 2.7mm) , 并在其辅助下观察、清除关节内的血肿、碎裂软骨, 如果手法复位后关节面仍不平整, 则在关节镜监视下用克氏针撬拨复位, 恢复关节面平整性, 使关节面台阶<1mm, 复位满意后, 临时穿入克氏针固定, 如桡骨干骺端骨质有明显缺损, 则予以植骨, 起到填充支撑的作用。再次在C型臂及关节镜共同监视下, 确定骨折端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关节内损伤软组织得以妥善处理, 于掌侧采用斜“T”型锁定钢板进行骨折部位支撑固定。需要指出的是, 在关节镜监视下, 关节面复位不需要过多剥离软组织, 即使粉碎的骨折也可以通过有限固定支撑钢板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监视远端螺钉的长度, 是否穿入关节腔, 避免医源性损伤。

1.4术后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后24h内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予以切口每隔2d无菌换药, 预防感染, 术后2周视切口愈合情况拆线。均予以患肢前臂吊带悬吊, 并鼓励患者指间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周、6周、12周、24周门诊复查X线, 根据骨折端愈合情况指导患者进一步功能康复锻炼, 但严禁患肢早期负重。

1.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6], 进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最终结果判断。

2结果

2.1随访情况2组共98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 所有患者均随访1.5年,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周, 无1例术后感染及骨折不愈合。

2.2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疼痛评分以及功能评分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腕关节主动活动指标观察组背伸、掌屈、旋后、旋前、尺偏、桡偏等腕关节主动活动指标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腕功能恢复效果观察组腕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讨论

桡骨远端C型骨折为完全关节内骨折, 又可以划分为C1型, 即关节内简单骨折 (2块) 、无干骺端粉碎;C2型, 即关节内简单骨折 (2块) 、合并干骺端粉碎, 以及C3型, 即粉碎的关节内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 治疗方法繁多, 但由于桡骨远端参与组成的腕关节是全身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高的重要关节, 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 就有可能导致患者腕关节出现僵直、畸形等后遗症, 对腕关节的日常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因此, 临床上在对桡骨远端C型骨折进行治疗时, 多是采用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3,4]。

2010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 (AAOS) 也发布了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指南:经手法复位后, 桡偏>10度, 桡骨短缩>3㎜, 关节面分离移位或径向错位>2㎜, 均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因此,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 手术必须要达到以下目的:⑴恢复正常的腕关节解剖关系, 包括桡骨长度的恢复、桡骨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恢复、下尺桡关节对应关系的恢复、正常轴向力学传导分布的恢复、关节面平整的恢复等;⑵手术固定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包括能够为骨折的愈合提供充分的初始稳定性, 同时能够满足腕关节功能锻炼的需求, 不会因为腕关节的功能锻炼而发生骨折端移位或碎骨块移位。

传统的直观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较为准确的复位和固定, 包括恢复桡骨长度、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 但要想准确的复位关节面则意味着更大范围的软组织剥离, 手术损伤大, 术后愈合慢, 且容易损伤神经、肌腱等组织, 影响到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7,8]。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 是近些年骨科临床上新兴起的一种临床手术方法, 我们首先在C型臂透视下初步牵引复位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 再在关节镜辅助下观察、清除关节内的血肿、碎裂软骨, 并通过克氏针撬拨复位难复的关节面, 同时辅以掌侧锁定钢板有限支撑固定, 获得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 既满足了手术需求, 又避免了过多的软组织剥离。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具有切口小、损伤低、恢复快、疗效高等优点, 还能早期发现是否合并TFCC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损伤等由骨折导致的软组织问题, 同时可以清理腕关节、清除游离体、修整软骨面, 在关节镜下最大限度复位关节面, 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9,10]。

通过对比分析显示, 在这些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中,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锁定钢板有限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术后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 在术后腕关节主动活动指标 (背伸、掌屈、旋后、旋前、尺偏、桡偏) 的评分上明显高于常规手术患者, 且腕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到了94.0%, 明显高于常规手术患者 (83.3%) , 2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手术诊治中,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锁定钢板有限固定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加快患者术后的愈合恢复, 减轻疼痛程度, 利于腕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从而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永成, 邱贵兴, 马信龙, 等.骨科疾病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9.

[2]王满宜.创伤骨科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35.

[3]章伟文, 李学渊, 蒲爱华, 等.腕关节镜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3) :208-210, 213, 297.

[4]李洪瀚, 严康宁, 钟志辉, 等.关节镜辅助下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11) :1680-1683.

[5]Mader K, Pennig D.The treatment of severely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Strat Traum Limb Recon, 2006, 9 (1) :2-17.

[6]张世民, 李海丰, 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18-319.

[7]苏松森, 刘永青, 余海滨, 等.腕关节镜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5) :698-699.

[8]梁正忠, 廖湘波, 王海龙, 等.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3) :159.

[9]赵友明, 叶聪聪, 郭伟军, 等.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 2013, 26 (12) :997

C型踝关节骨折 篇4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常同时伴有韧带、半月板、软骨等结构损伤。 传统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存在手术创伤大且难以处理关节腔内合并损伤等缺陷, 治疗不当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和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1]。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关节镜和C臂X线机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13例, 女3例;年龄26~45岁, 平均年龄36.7岁。胫骨平台骨折9例,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6例,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伴胫骨髁间棘骨折1例。手术时间为外伤后3~20d, 平均12.8d。并发症:半月板损伤5例, 涉及交叉韧带3例, 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术前常规X线摄片检查、CT扫描或MRI检查了解骨折情况, 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情况。

1.2 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首先施行膝关节镜检查, 经膝关节前外侧或前内侧入路置镜, 灌洗关节腔, 清除关节腔积血, 清理关节内游离骨块、骨折间隙血凝块, 镜检明确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骨折部位、范围、形态和半月板及韧带损伤情况。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关节内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等结构损伤。Lysholm报告胫骨平台骨折, 3.8%~10%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 5.4%伴有交叉韧带损伤, 33%伴半月板损伤。国内侯筱魁等[2]报告41 例胫骨平台骨折中, 伴半月板损伤21 例, 占51%;前交叉韧带损伤7 例, 占17%;内侧副韧带损伤7 例, 占17%。本组16例, 常规关节镜检, 重点检查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的位置及范围、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有否合并损伤。关节内有骨或软骨游离体可镜下摘除, 有骨剥落时应行软骨缺损区修整, 较大的软骨游离片给予复位。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一般是周围性撕裂或桶柄样裂或瓣状裂。 损伤处理的原则是:红区损伤同时予以修复, 白区和红-白区损伤行镜下切除术。本组2例半月板周围性撕裂, 用可吸收缝线将破裂部分间断修补缝合, 1例半月板桶柄样裂、瓣状裂者给予半月板成形, 1例半月板完全破裂者予以切除 (尽量保留其基底部) , 1例裂口小, 未予处理。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本组1例均先行平台骨折复位固定再在关节镜下行髁间棘钢丝固定。前交叉韧带损伤 :本组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 1例完全断裂, 留待二期镜下重建;1例部分断裂给予其损伤纤维刨削清理, 探针探查其韧带张力正常, 未予处理。内侧副韧带损伤:本组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 完全断裂1例及部分断裂2例, 皆于骨折固定后行小切口缝合。 (1) Schatzker I型骨折:通过手法复位或斯氏针、骨膜剥离器等器械撬拨复位。关节镜和C臂X线机观察复位情况满意后, 以2~3枚6.5mm皮质骨螺丝钉经皮固定;镜下监视防止螺丝钉侵及关节面。 (2) 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平台凹陷骨折可在胫骨平台的前下方3cm 处穿入直径2mm 的克氏针, 在关节镜和C臂X线机监视下, 利用交叉韧带重建定位器辅助使克氏针从塌陷骨块中央穿出, 再用一直径8mm 穿心钻顺导针在胫前扩一骨窗, 然后用一直径8mm 的空心铳击棒沿导针向近侧铳击, 抬起塌陷关节面, 使其与周围未损伤关节面持平。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查证实骨折复位良好后抽出导针, 取髂骨填充塌陷骨块抬起后所遗留空腔, 可再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骨块。复位成功后, 取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区, 并以支撑钢板固定。对于合并的损伤, 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3) SchatzkerigⅣ型骨折:先在拟放置支持钢板侧作有限纵行切口, 显露关节外骨折线, 不切开关节囊而行关节外复位, 用支持钢板固定, 靠近关节面的2枚螺钉暂不固定;关节镜下通过关节面下方骨窗向上冲顶关节面, 复位满意后植入自体骨并将2枚螺钉完全固定。 (4) V型 (双髁骨折) :于关节镜和C臂X线机监视下先整复一侧骨块, 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再整复另一侧骨块, 以松质骨螺钉 (应通过对侧骨皮质) 固定两侧骨块, 如骨块大且不稳定, 可分别于内外髁部各做一有限切口 (两切口相距7cm) , 各置一块钢板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遵循“早期活动, 后期负重”的原则,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 48~72 h拔除负压引流后即开始CPM下关节功能训练至出院;可调角度的下肢支具固定4~6周, 术后6~8周患肢避免负重, 10~12周后完全负重。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创口或关节感染、皮肤坏死、创口不愈合或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2~20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 未出现关节僵硬、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表现。全部屈膝达110°以上, 3~4周即见骨痂形成, 3~4个月即达骨性愈合, 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20°以上。采用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 优14例, 良2例。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 约占各种骨折的4%, 50%患者合并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3], 处理比较困难。治疗不当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随着现代骨科的发展,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概念不断更新, 目前骨折治疗的原则从AO演变为BO, BO即生物接骨术 (biological osteosythess) 原则, 即利用合理的复位技术, 尽量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 强调有效的固定而非坚强固定, 以达到骨折合理的生理固定。在此基础上, 1997年Krettek等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技术的概念, 即MIPPO[4]。MIPPO利用骨折间接复位技术, 经骨折端两侧小切口, 采用皮下或肌肉下插入接骨板, 横跨骨折端予以桥接, 螺钉固定骨折远近两端以获得有效固定[5]。田云等采用T型L型钢板或GOLF钢板经皮微创植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疗效好[6]。微创处理, 通过关节镜和C臂X线机监视下达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是一种关节内骨折处理的理想方法, 其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关节镜检不切开关节囊, 术中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 (2) 镜下视野宽敞, 可整体了解关节面塌陷、移位的具体位置及范围, 并为手术小切口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3) 关节镜下可以发现关节内其他结构损伤, 并可在镜下做处理; (4) 切口小、感染机会少; (5) 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以上优势, 主要体现在对SchatzkerⅠ~Ⅲ型骨折的治疗上, 对于Ⅳ~Ⅵ型骨折仍有争议。赵金忠等[7]认为对于高能量损伤所致的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该技术应用价值不大, 因为此类骨折复位内固定操作常需广泛切开, 对骨折部位观察已经很直接, 再用关节镜就体现不出优势。虽然侯筱魁等[8]应用关节镜技术在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Ⅴ、Ⅵ型的治疗上做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笔者认为由于关节镜只能观察胫骨平台一个平面, 虽然结合C臂X线机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但对复杂骨折难以了解骨折全貌, 骨折复位固定时, 仍需切开关节囊, 这样就失去了使用关节镜的价值。故本组笔者均选择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对于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仍选择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本组患者采用关节镜结合C臂X线机监视下能使胫骨平台骨折精确复位和内固定, 同时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创伤小、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符合BO要求,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eigel DP, Marsh JL.Highenergy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Knee function after longer followup (J) .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2, 84:1541-1551.

[2]侯筱魁, 王友, 史定伟, 等.关节镜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1) :26-28.

[3]陈峥嵘, 译.O’Connor关节镜外科学 (M) .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544-547.

[4]Krettek C, Gerich T, Miclau T.A minimally invasive medial ap-proach for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 (J) .Injury, 2001, 32 (1) :4-13.

[5]Perren SM.The technolog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osteosynthesis (MIPO) (J) .Injury, 2002, 33 (1) :6-8.

[6]田云, 周方, 姬洪全.微创植入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2) :142-143.

[7]赵金忠, 盛家根.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J) .实用骨科杂志, 2000, 6:154-156.

C型踝关节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1例, 男33例, 女8例, 年龄10~5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8 h。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 骑车摔伤15例, 跌伤18例。其中外踝骨折10例, 双踝骨折7例, 三踝骨折14例;伴下胫腓分离者10例, 患者表现为踝关节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 压痛明显且伴有功能受限。按Lauge-Hansen分型, 41例全部符合旋后外旋型骨折。并排除局部皮肤条件不允许小夹板固定、精神异常不能配合、石膏严重过敏等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

在局部麻醉或腰麻、硬膜外麻醉下, 患者仰卧, 患肢在上, 助手握小腿上段固定, 术者立于患肢远端, 两拇指顶内踝, 食、中指扣扳外踝, 将足内翻并内旋, 伴下胫腓分离者两手掌相对挤压内外踝, 纠正移位 (捺、正) [2]。如后踝骨折合并距骨脱位, 可用一手握胫骨下端向后推, 另一手握前足向前推, 并得以将踝关节屈伸, 利用紧张的关节囊将后踝拉下, 最后屈伸踝关节数次, 借屈伸活动的距骨对踝穴起模造作用。当然可根据患者就诊时局部肿胀程度决定是否彻底复位或先简单矫正距骨脱位后待肿胀消退后再次整复。部分不易解剖复位的患者可在“C”型臂下整复。

1.2.2 固定方法:

在足轻度内翻、内旋位置上骨折相对稳定, 先行石膏托固定, 石膏固定时下段稍偏向内侧, 预留外侧腓骨下段以放置外侧夹板, 并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放置棉垫矫正腓骨下段的残留移位和保护骨突部位, 夹板和压垫放好后标准三条绷带扎敷。最后将患肢放置布朗氏架抬高, 并注意观察患侧足趾的血液循环、感觉情况。1周左右肿胀消退复查拍X线片。待肿胀消退后可根据情况更换1次石膏托, 早期稍内翻、内旋位固定, 3周左右改为功能位固定。伴随下胫腓分离的在固定期间要严密观察, 定期复查X线片, 测量下胫腓之间的间距, 防止日后出现下胫腓分离导致的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1.2.3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

外踝处骨折在下胫腓联合水平面骨间膜或骨间韧带未损伤, 在对内外踝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 固定可靠后无需再进行特殊处理。对下胫腓后韧带, 横韧带断裂或后踝撕脱, 此时下胫腓联合可能完全分离。Ramsey等[3]证明距骨向外移位1 mm, 胫距关节接触面减少42%~51%。向外侧移位3 mm, 关节接触面积减少60%, 必然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故如何判断其分离更为重要, 最可靠的方法[4]是固定内外踝后摄X线片, 以证实是否分离。我们采用外侧小夹板固定属于弹性固定, 通过加压、加垫、调整扎带的松紧度等处理一般即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如果在X线片上仍出现距骨外移>3 mm, 应考虑在“C”型臂下微创切口用螺钉将下胫腓固定在一起, 固定应在12周左右取出, 有条件最好选用可吸收螺钉固定[5,6]。

2 结果

本组41例, 随访时间2~12个月, 骨折均正常愈合, 经规范中药熏洗配合康复锻炼功能恢复满意, 治愈率为100%, 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骨折畸形愈合或其他功能异常的发生。

3 讨论

闭合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多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机制, 手法推压移位的骨折块使之复位[7]。而复位的机制则依靠踝关节周围的韧带, 包括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下联合韧带, 以及周围的关节囊, 通过它们将外力传导到移位的骨折块, 以此来牵拉及旋转骨折块而使其回到正常位置, 并且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踝关节外旋型骨折外固定治疗体会: (1) 力争骨折达到解剖对位。特别注意不要忽视下胫腓分离, 骨折对位良好, 则预后佳。 (2) 外固定必须随着患肢肿胀的消退, 而随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中后期除绷带条绑缚外还可以用纱布绷带连续包绕, 从而使夹板不易松动和移位。内侧石膏托固定, 也应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换, 如患者消肿后内侧石膏松动明显则应更换, 一般在1周后患肢明显消肿时, 否则可能出现内踝、后踝骨折移位。 (3) 患肢功能锻炼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骨折早期固定后, 即可行足趾、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 既可促进肢体水肿的消退, 并可保持未固定关节的灵活性, 防治肌肉萎缩,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为日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4) 仅在外侧应用夹板固定的优势在于, 内踝和后踝在外旋型骨折中一般是小骨块的撕脱骨折, 内侧夹板对于这些小骨块的固定由于夹板塑性形差的原因往往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改进传统方法, 使内侧的固定完全依赖于石膏, 而外侧的腓骨骨折和下胫腓分离彻底交给外侧夹板的弹性固定, 并且外旋型骨折中腓骨的骨折的位置一般较高不波及关节面的为多, 属于骨干骨折整复比较容易, 即使有残余移位, 利用压垫调整效果也比较理想。

总之, 石膏固定的优点是可塑性强, 固定坚固不易变形, 但不能矫正残余移位, 无弹性, 松紧度不能随时调整。而小夹板固定并不是将骨折断端进行绝对固定的方法, 尤其超关节骨折固定效果不甚理想, 但是能保证骨折断端的解剖关系, 帮助骨折的伤处进行重新愈合, 并建立较好的平衡[8]。通过压垫矫正残余移位, 动态调整压力, 弹性固定骨折断端, 并可使大部分下胫腓分离得到较为理想的复位, 从而避免患者遭受手术的痛苦, 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与石膏形成必要的优势互补。加上我们对传统外旋型踝关节石膏与夹板联合固定方法的改进, 使二者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 而又互不干扰, 值得广大临床同道共同推广和研究。

摘要:目的 探索合适的保守治疗外固定方法。方法 从临床病例中随机选取41例外旋型骨折利用内侧石膏托联合外侧小夹板治疗。结果41例患者经随访骨折正常愈合, 治愈率为100%, 未发现有致残或其他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内侧石膏托联合外侧小夹板治疗踝关节外旋型骨折, 疗效肯定、操作简便, 值得广大临床同道共同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踝关骨折,石膏,小夹板

参考文献

[1]张安祯, 李桂文.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85:112.

[2]王敖明, 江建春, 俞沛文, 等.石氏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三踝骨折43例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3, 25 (8) :22.

[3]Ramsey PL, Hami 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 of contact caused by lateral shift.[J].Bone Joint Surg (Am) , 1976, 58 (4) :356-357.

[4]宋兴建, 刘淑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7 (6) :594-595.

[5]张伟, 汪诗波, 侯春林, 等.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2) :116-117.

[6]王卫国, 蔡锦方, 赵刚, 等.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6) :151-153.

[7]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743.

C型踝关节骨折 篇6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 6岁。致伤原因: 交通伤15例,扭伤12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均为旋前外旋型,按照Lauge-Hansen分类,Ⅲ度12例,Ⅳ度18例。断裂部位: 中间断裂4例,内踝起点断裂9例,距骨止点断裂17例。患者踝关节内侧均伴有严重肿胀和不同程度的淤血。术前均对患者常规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 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1. 2手术方法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侧股部上止血带,采用患侧臀部垫高仰卧位,涉及后踝骨折时采用漂浮体位[1]。修复顺序是: 外踝、后踝、下胫腓联合、三角韧带。涉及后踝的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后在同一切口内完成后踝固定。修复三角韧带的手术切口一般以内踝尖端为中心,作一长约5 cm的后弧形切口。注意保护内踝前缘的大隐静脉和伴行的隐神经。切开深筋膜、踝内侧屈肌支持带和胫后肌腱鞘,显露并向后牵开胫后肌腱。先后探查三角韧带浅层和深层的损伤情况。显露三角韧带深层困难时可以外翻踝关节,注意不要损伤其后侧的胫神经和胫后血管。根据三角韧带深层断裂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 4例中部断裂者用肌腱缝合线直接间断穿线缝合韧带两端; 9例内踝起点处断裂者,在内踝远端打入2枚骨锚钉进行缝合修复; 17例距骨体部内侧止点断裂者,在距骨内侧面三角韧带止点的两边打入2枚骨锚钉, 缝合修复韧带断端。将缝合好的三角韧带深层的缝线收紧打结,打结时应注意调节缝线的松紧以维持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张力平衡。然后间断缝合修复三角韧带浅层,分层关闭切口[2]。

1. 3术后处理和疗效评定应用短腿石膏托固定4周。拆除石膏托后主被动活动踝关节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术后6周部分负重,X线片示骨折愈合方可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踝 - 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疼痛情况。

2结果

患者伤口均获一期愈合。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13. 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 ~ 16周, 平均12. 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 - 后足评分为84 ~ 99分,平均94. 6分,VAS评分为0 ~ 6分,平均1. 3分,无踝关节不稳定表现。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4。

3讨论

3. 1三角韧带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三角韧带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跨过踝关节和距下关节2个关节,主要起自内踝前丘,韧带束包括胫舟韧带( 起自前丘前缘,止于舟骨背内侧面) 、胫跟韧带( 起自前丘内侧面,止于载距突内缘) 、胫距韧带( 起自前丘后部和后丘的内侧面,止于距骨内侧结节和载距突) 和胫弹簧韧带( 起自内踝,延续于跟舟跖侧韧带上缘) 。深层仅跨过踝关节,主要起自丘间沟和后丘,韧带束包括胫距前韧带( 起自前丘和丘间沟,止于距骨内侧关节面前部的远端) 和胫距后韧带( 起自前丘后面和后丘前面,止于距骨后内侧结节)[3]。生物力学研究[4]发现,三角韧带的强度是踝关节外侧韧带强度的2倍,切除外踝后,在80 N力作用下,距骨可向外侧移位2 mm,如果仅再切断三角韧带浅层, 距骨移位未见增加; 如果仅再切断三角韧带深层,距骨向外侧移位可达4 mm。三角韧带浅层或深层断裂均会使距骨外翻增加,而深层的断裂会使距骨外旋增加。切断三角韧带浅层可使跖屈位时距骨外旋增加,在踝关节非负重跖屈时,三角韧带是限制距骨后移的主要结构。由此我们得出,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共同限制距骨外翻和后移,在限制距骨外旋和外移方面深层起主要作用。

3. 2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特点三角韧带断裂常合并外踝骨折或下胫腓联合分离等踝部其他损伤,极少有单纯断裂。旋前 - 外旋型损伤,即AO分型C型骨折( 联合韧带上损伤) ,是指足受伤时处于旋前位,踝内侧结构被牵扯而紧张。外旋力量先使三角韧带断裂或内踝撕脱骨折,距骨进一步前移及外旋迫使腓骨沿其纵轴旋转,造成下胫腓韧带损伤,后踝撕脱骨折,最后腓骨远端骨折。其严重程度可分成I ~ Ⅳ度[5]。三角韧带稳定重建对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重度踝关节骨折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三角韧带及内踝保持完整时,单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无明显影响; 而合并内侧结构损伤时,下胫腓联合明显分离并对踝关节载荷传导产生明显影响。外旋力施加于踝关节时,切断所有下胫腓之间韧带,下胫腓联合仅有轻微分离增宽,但三角韧带全部或部分断裂时,腓骨将产生明显后移。 因此,在本组旋前外旋型损伤患者中,下胫腓联合均有损伤。

3. 3修复指证我们认为,三角韧带部分断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外踝、后踝、下胫腓联合修复后,在外翻应力下踝关节稳定、踝穴间隙正常,可以不修复三角韧带。但外翻应力试验发现踝关节内侧不稳定,说明深层和浅层都断裂,需修复三角韧带。另外,关节复位固定后,踝关节内侧间隙仍增宽大于等于1 mm者,可能为断裂的三角韧带或其他组织嵌入,需要手术探查关节间隙。通过合理的临床评估, 根据三角韧带断裂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缝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修复三角韧带,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4岁。交通伤15例,扭伤12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均为旋前外旋型,按照Lauge-Hansen分类,Ⅲ度12例,Ⅳ度1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99分(平均94.6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1.3分,无踝关节不稳定表现。结论 对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需要合理临床评估后选择治疗方案,根据断裂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缝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固定术,缝合技术,三角韧带

参考文献

[1]朱敏,徐永清,丁晶,等.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三踝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86-87.

[2]俞光荣,赵有光,夏江,等.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3):188-192.

[3]Hintermann B.Medial ankle instability[J].Foot Ankle Clin,2003,8(8):723-738.

[4]van den Bekerom MP,Lamme B,Hogervorst M,et al.Whichankle fractures require yndesmotic stabilization[J].J Foot Ankle Surg,2007,46(6):456-463.

解剖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跟骨骨折患者, 其中1例为双跟骨骨折。男17例, 女3例, 年龄18岁~55岁, 平均年龄31.5岁。术前均常规进行X线跟骨侧位、轴位及踝关节摄片。跟骨的两个平面CT扫描:半冠状面, 扫描方法垂直于跟骨后关节面的正常位置;轴面, 扫描方向平行于足底。按Sander分型, Ⅱ型6例, Ⅲ型8例, Ⅳ型6例, 均于伤后6 d~10 d手术。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大腿上段扎充气止血带。双跟骨骨折可取平卧位, 单侧跟骨手术采用侧卧位, 患肢在上。手术切口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注意保护腓肠神经, 于跟骨外侧壁骨膜下剥离并向上掀起, 形成包括腓骨长短肌及腓肠神经的全厚皮瓣, 分别在距骨、骰骨和腓骨远端打入克氏针, 采用无张力牵拉技术暴露骨折及距下关节。将外侧壁骨块掀开, 可清楚暴露跟骨关节面。以距骨下关节面作参照, 将关节面碎块撬拨复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 跟骨结节用大号点式复位钳或斯氏针做牵引以恢复跟骨高度, 外侧壁骨折复位后将解剖型钢板贴于骨面, 两侧挤压恢复宽度[2]。床边行侧、轴位X线摄片, 查看跟骨关节面平整情况, 跟骨高度、宽度是否恢复, 钢板位置是否合适, 如缺损骨质较多, 可常规植骨;如缺损不多, 局部可填塞明胶海绵以减少出血, 将钢板用螺钉固定。伤口缝合后不放置引流, 加厚纱垫加压包扎。如伤口渗透较多时勤换药, 保持伤口干燥。术后第2天局部开始红外线理疗, 2次/d, 每次30 min, 常规应用抗生素至伤口无明显渗出, 术后3周拆线。术后5 d~7 d踝关节开始逐步功能锻炼, 8周后在双拐保护下逐步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20例均获随访,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个月, 伤口渗出最长达2周, 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皮缘坏死。术后复查X线片, 角恢复至10°~36°.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13例, 良6例, 可1例。

3 讨论

各类跟骨骨折治疗共同的目标: (1) 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外形; (2) 恢复跟骨的高度; (3) 恢复跟骨的宽度; (4) 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隔减压; (5) 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 (6) 如果跟骰关节也发生骨折, 将其复位。因此对SanderⅠ型骨折或无移位的骨折应采用闭合方法治疗;Ⅱ型和Ⅲ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更合适;Ⅳ型骨折可根据骨折及移位程度, 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或切开钢板固定[3]。距下关节是联系中后足和踝关节运动的重要关节, 距下关节面的移位、不平整必然导致关节受力和运动改变, 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中, 我们直视下将距下关节面复位满意, 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因为角间接地反映了足跟的高度和足弓的角度, 手术中恢复角有助于恢复跟骨高度及足弓的外形, 有助于恢复后足正常的生物力学, 提高手术疗效[1]。我们也观察到术后角>15°效果要比<15°疗效好, 因此对于涉及跟骨关节面的有移位的骨折, 我们认为选择手术治疗比较适宜。另外, 我们采用外侧切口, 将外侧壁更好地复位, 避免了对腓骨肌腱的卡压。我们认为手术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重建角和Gissane角; (2) 利于恢复跟骨高度; (3) 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踝关节僵硬。缺点是费用高, 患者需二次手术取除内固定。

如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的选择很关键。我们通常待局部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水疱干燥结痂后再行手术。手术中注意不能游离皮下, 需将至骨膜的皮瓣一并掀起。因跟骨为松质骨, 骨折后渗血较多, 我们采取不放置引流条用厚纱垫加压包扎, 术后伤口常规红外线理疗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未出现皮缘坏死及伤口感染。嘱患者由受伤始到伤口拆线须禁止吸烟。

评价足后部的功能是困难的, 对于重视影像学资料还是临床症状始终存在争议。切开复位内固定后, 距下关节与对侧相比总是显得僵硬, 但无论怎样活动, 患者无不适感觉, 而且可以正常穿鞋子。这样, 许多患者仍然可以保留某些适应路面不平, 行走的功能, 如上下梯子、台阶, 甚至登山。总之, 随着骨折的粉碎程度和软骨损伤程度的加重, 结果就会变差。如果发生距下关节的疼痛性关节炎, 再次进行融合手术时, 足后部有较好的骨排列, 手术操作远比非手术治疗 (患者的跟骨有嵌插, 变宽) 容易得多。关节内和关节外骨折均得到解剖复位的患者, 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2]。

摘要:目的 总结用解剖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5年—2009年采用解剖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按照Sander分型:Ⅱ型6例, Ⅲ型8例, Ⅳ型6例。手术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结果 本组20例均获随访,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个月, 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皮缘坏死。术后复查X线片, B hler角恢复至10°-36°, 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13例, 良6例, 可1例。结论 采用解剖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应注意手术时机和术后伤口的正确处理。

关键词:跟骨骨折,关节内骨折,解剖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

参考文献

[1]李喜功, 孙俊英, 殷浩,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10 (5) :421-424.

[2]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83-590.

C型踝关节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27例为男性, 15例为女性, 年龄在23到56岁间, 平均为31.7岁。骨折原因:31例为交通事故所致, 8例为坠落受伤, 3例为其它。骨折分型:30例为闭合性的骨折, 12例为开放性骨折, 6例为并骨盆骨折, 8例为肋骨骨折。受伤部位:25例在右侧, 17例在左侧。以AO/ASIF进行分类:有7例为A2型, 13例为A3型, 16例为C2型, 6例为C3型。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 就进行皮牵引, 并持续一周时间后, 再行手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在硬模外实施麻醉, 且连续使用。受伤较重患者, 则选择吸入全麻。取平卧位, 再让其膝关节成30°~60°的弯曲。选择股骨下段的前外侧到其髌骨的旁外侧, 取直切口[2]。随后, 进行逐层切开, 把髌骨迁至内侧, 或是向内侧进行翻转, 让其股骨远端得以充分暴露。同时, 选取克氏针把较大块骨并接所产生的平面实施临时固定。而对于中间骨缺损的位置, 则使用自体骨或是异体骨等进行填充。在C臂透视中, 其显示复位固定为满意时, 进而对其它损伤实施修复。在术后, 选择加压包扎, 且以石膏对其患肢进行2周时间的固定, 过后再采取辅助下的训练。当4周以后, 就让其患肢实行负重训练。

1.3 Kolmenn的评判标准

优:膝能伸直, 且屈曲>120°, 没有畸形现象, 没有疼痛发生, 也不西药药物缓解;良:则膝能伸直, 且屈曲在90°~120°间, 有微痛或是无痛, 不需要药物进行缓解, 其肢体短缩在1 cm以下;中:膝不能伸直, 其屈曲在60°~90°间, 有微痛出现, 有时需要药物进行缓解, 其肢体短缩在1~2 cm间;差:膝不能伸直, 其屈曲在60°以下, 并需要应用药物进行镇痛, 对其工作及生活都有严重影响。

2 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到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占64.29%, 12例为良, 占28.57%, 2例为中, 占4.76%, 1例为差, 占2.38%, 其优良率达到92.86%。

3 讨论

在以前, 临床中对那些由高能量损伤致使其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 治疗方法通常都是采取牵引固定方式, 其特征为:可以使患者骨折得以迅速生长, 在术后, 发生不愈合的概率较低[3]。但由于其存在一定弊端, 即:牵引治疗, 耗时过长, 若骨折涉及到关节面, 则难以进行良好复位。这会致使膝关节功能出现大部分的丧失。现在,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 一般都是选择在其股骨远端实施锁定钢板治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碎裂骨块进行固定, 避免关节成角及畸形的出现, 对膝关节功能也实现最大限度保持。在本次研究中, 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在经过锁定钢板治疗后,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12例为良, 2例为中, 1例为差, 其优良率达到92.86%。这表明, 锁定钢板治疗对股骨远端发生C型股骨的患者, 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对其预后也存在显著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 其预后非常良好,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的C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采取锁定钢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 其骨折都得以愈合, 时间在39个月之间。根据Kolmenn的评判标准:27例为优, 12例为良, 2例为中, 1例为差, 其优良率达到92.86%。结论 对于股骨远端发生C型骨折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 其预后非常良好,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治疗,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新炜, 李云恺, 左金良, 等.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体会.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4) :618-619.

[2]周骏武, 胡召云, 匡文忠, 等.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安徽医药, 2011, 15 (11) :1402-1403.

上一篇:野黄芩素下一篇:财经公关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