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下颌颌骨骨折(共7篇)
下下颌颌骨骨折 篇1
面部骨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骨折移位愈合伴面部畸形, 并极大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随着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的频发, 因为对神经外科和骨科病症的处理而延误了颌面外科专科治疗, 或颌面外科的治疗不当导致颌面部陈旧性骨折伴面部畸形的患者明显增多。我们运用颌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2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从2008年开始将颌骨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临床, 我们选用单向的下颌骨内置式牵张器治疗2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
病例1:男, 35岁, 因车祸致双侧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粉碎性骨折伴多根肋骨骨折, 于当地乡镇医院治疗肋骨骨折并做颌间结扎及颅颌固定治疗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骨折。术后2个月即出现咬不适, 并逐渐加重, 半年后到我院就诊, 以右下颌骨骨折移位愈合入院。检查患者:颏右偏, 右下第一、第二前磨牙缺失, 缺牙间隙明显缩小, 整个下颌牙弓变窄, 右后牙正锁牙, 前牙覆盖8 mm, 前牙开牙, 上颌牙列整齐, 张口度3.0 cm.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后, 右下颌前庭沟处做切口, 翻起黏骨膜瓣, 见颏孔周围均有骨痂, 凿去部分骨痂, 在颏孔两侧位于下牙槽神经管下方约5 mm处, 安置骨牵张器, 并于骨牵张器两脚之间及颏孔前2 mm处, 用来复锯垂直锯开移位愈合的下颌骨体部, 操作中防止舌侧黏膜的撕裂, 冲洗创面缝合伤口。术后下唇无麻木感, 术后第6天将骨牵张器每日加力3~4次, 每次0.25 mm~0.4 mm, 1 mm/d, 牵引第6天摄X线片, 未见骨牵张器两脚固定螺钉周围有皮质骨的吸收。加力牵引共12 d, 牵开约12 mm后牙恢复正常咬关系, 前牙有接触, 骨牵张器保持8周, 牙关系基本正常。
病例2:女, 19岁, 因下颌骨骨折未处理影响进食1年入院。患者不慎从四楼跌下, 左股骨中段骨折及面部受伤, 在当地医院行左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左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清创术, 术中未做下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自感咬差, 影响进食。检查患者, 患者面部不对称, 颏部偏向左侧, 上颌前牙已缺失, 下颌牙弓明显变窄。在局麻下于左下颌前庭沟处做横形切口, 充分暴露下颌骨移位愈合处, 用矢状锯和薄骨凿凿开移位愈合的骨断端, 使之完全分离, 注意勿损伤颏神经、邻牙及相对的舌侧黏膜。骨牵张器的两脚分别用螺钉固定于两侧骨断端, 冲洗后缝合黏膜伤口。术后5 d, 骨牵张器开始加力, 直至下颌牙弓到达预期的位置, 具体方法同前。骨牵张器共加力8 d, 左下颌骨体部延长约8 mm, 基本恢复下颌牙弓的连续性, 颏部位于面中线上, 面部外形改善明显。为稳定下颌骨体被延长后的咬关系, 加用颌间牵引。6周后去除骨牵张器和颌间牵引, 1年后行口内缺失牙固定桥修复。
2 结果
2 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病例在做下颌骨截开术后均无手术侧下唇麻木感。置入骨牵张器后口内伤口无裂开及感染, 但异物感较强, 影响进食。每次加力延长骨间隙时, 患者均感疼痛明显, 自述可以忍受。拆除骨牵张器后, 已恢复的咬关系稳定, 且下颌偏斜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俄国矫形外科医生Ilizarov[1]分析了大量临床资料, 总结出被牵张的骨断端形成新骨的必备条件: (1) 皮质骨截断时必须尽量减少对松质骨的损伤; (2) 皮质骨截断后到骨牵张器加力中间必须有5 d~7 d的间歇期; (3) 骨牵张器加力不能过快, 每天约延长骨间间隙1 mm, 以确保骨间间隙新骨的生成, 防止骨断端形成骨不连; (4) 骨牵张器要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固定于两侧骨断端上; (5) 骨牵张器牵张到位的稳定时间至少是骨牵张器牵张时间的2倍。
3.2 我们在患者下颌骨移位愈合处做骨断端垂直截开术后, 安置以颌骨为支持的口腔内置式骨牵张器, 以延长受损伤侧的下颌骨体部、扩展下颌牙弓、恢复咬关系及面部外形, 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意在截骨前就牵引器安放位置及方向做好精确准备, 首先按术前设计摆放好牵引器, 修改牵引器固定壁, 使之完全贴合于颌骨的表面形态, 然后备好至少3个螺孔后再开始截骨, 在做下颌骨骨断端垂直截开术时, 两端邻牙的牙根周围必须保留至少约1 mm厚的骨壁, 以确保被凿开的骨断端间隙内有足量的新骨形成。
3.3 下颌骨牵引有可能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 在牵引过程中严格控制牵引的速度与频率, 以避免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 在牵引过程中一旦出现下唇麻木应立即减慢牵引速度。下颌骨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是轻微的、可逆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 如控制在每天牵引1 mm内对颞颌关节没有明显损伤, 本组2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和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紊乱症状。
3.4 颌骨牵张成骨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 无需供区提供骨组织, 目前已逐渐成为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颅面畸形的首选方法, 对于临床上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的陈旧性颌骨骨折, 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Ilizarov.The principles of the Ilizarov method[J].Bull Hosp Joint Dis Or-thop Inst, 1988, 48 (1) :1-11.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7-478.
儿童下颌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7例, 男女比例4.3:1;年龄:3~13岁, 平均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 (67.6%) , 运动伤5例 (13.5%) , 跌伤5例 (13.5%) , 坠落伤2例 (5.4%) 。骨折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4例 (37.8%) , 下颌骨正中骨折伴髁状突骨折7例 (18.9%) , 下颌骨体部骨折8例 (21.6%) , 其中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2例 (5.4%) , 下颌角区骨折6例 (16.2%)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曲面体层X线片, 下颌骨CT三维重建检查。除2 例下颌骨体部开放性骨折且移位大者, 采用全麻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详见表1。
1.3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检查, X线、CT检查, 术后1年内随访, 在咬合关系、开口情况、开口型、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进行疗效平价。
2 结果
37例患者, 术后1年定期随访, 优:33例, 开口度>30 mm, 开口型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片见骨折对位、愈合佳。良好:4例, 其中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2例, 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伴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2例, 开口度>25 mm, <30 mm, 开口型轻度异常, 咬合关系轻度错乱, X线片见骨折愈合佳, 稍有错位。良好4例中有2例继续随访3年,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开口型正常, 另外2例失访。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 交通事故伤为首发致伤原因, 运动伤为10岁以上儿童, 跌伤、坠落伤儿童年龄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车辆急剧增长, 交通事故增多, 外伤随之增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1], 同时很多驾驶员缺乏儿童乘坐的安全知识, 致使儿童受伤随之增多。10岁以上儿童多自行活动, 一般无家长陪同, 特别是男童体育运动时, 自控性差, 容易受伤。较小儿童多因家长看护不利, 儿童活泼好动, 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造成受伤[1]。
儿童下颌骨骨质柔而富于弹性, 骨折时一般移位不大, 有时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儿童下颌骨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内固定时稍有不慎容易损伤恒牙胚, 从而造成恒牙萌出异常, 严重者导致恒牙列的合关系异常、牙列异常。而且儿童下颌骨骨皮质薄, 不易固定牢靠[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内固定手术有可能干扰下颌骨正常发育, 导致功能异常、面型异常。
儿童的乳牙列的牙冠短小, 乳恒牙交替时, 乳牙根吸收导致乳牙不稳固, 恒牙部分萌出, 牙冠短, 儿童4岁后下颌骨发育加快, 牙齿间距离增大, 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因此易采用保守治疗。
本组病例中, 对于下颌骨正中骨折, 无移位或移位较小者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或采用凝塑胶夹板固定。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因患儿乳、恒牙均稳固, 牙间隙不大, 且髁状突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采用小环颌间结扎后, 髁状突骨折侧磨牙区加合垫治疗。2例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因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 手法复位后效果较好, 且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 予下颌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配合颅颌弹性绷带固定, 术后注意开口训练, 功能训练, 可有效避免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4]。余骨折患儿因牙齿间隙较大, 但乳恒牙稳定, 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 利于口腔清洁, 便于检查[5]。另外2例患儿因坠落伤, 开放性骨折, 移位大, 排除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后全麻下予微型钛板内固定[6], 有条件者可采用可吸收钉进行内固定。各种治疗方法经术后1年的定期随访, 均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保守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骨折部位, 骨折移位情况, 患儿牙齿间隙, 乳、恒牙稳固情况, 恒牙萌出情况,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混合牙列期骨折, 不必强求合关系完全复位, 因恒牙萌出后合关系还可自行调整。对于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的患儿, 注意防止托槽脱落。小环颌间结扎时, 小环是否松脱、断裂。下颌骨多发骨折注意术后开口训练, 咬合训练。
本组病例中除2例坠落伤外, 余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富于弹性, 除极大的瞬间暴力外, 移位均较小。对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患儿, 要对患儿全身状况做出综合评估,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局部伤情临时处理, 详细排除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方可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骨折线周围粘膜肿胀情况, 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 及时予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期间可不用或适当使用抗生素。
所有治疗方法均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并要求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督促、帮助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检查固定物, 防止脱落后误吸、误咽。
综上所述, 儿童下颌骨骨折选用适宜的保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25.
[2]谢树理, 廖怀章.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口腔医学, 2008, 28 (11) :604.
[3]吴滨.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00.
[4]胡敏, 王燕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43.
[5]刁胜启.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3.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体会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平均31.5岁。平均住院天数20 d;正中骨折15例,颏部骨折18例,下颌角骨折12例,骨髁骨折6例。车祸伤36例,砸伤12例,撞伤2例,下颌骨囊肿导致的病理性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有咬合错乱、张口困难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术前访视病人,阅读病历,了解病情及所施手术情况,作必要的心理疏导。术中患者取仰卧位,枕下垫一头圈托起头部,固定好四肢,两腿间垫一软枕,上方垫一中单用固定带固定,松紧适宜。采用局部麻醉或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材料为小型钛板(厚度1.0 mm,长度规格4孔、6孔、8孔,螺纹钉直径2.0 mm,长度6.0~8.0 mm)。手术方法[2]:大部分病例采用口内切开复位固定;如为下颌角、下颌升支部多发性骨折、髁状突骨折可采用口内口外联合人径。做口内切口后分层剥离组织黏骨膜,暴露骨折断端。术中手法复位,使骨折断端对位,作暂时性的颌间结扎固定,恢复患者正常咬合关系。根据Champy固位原理[3]在下颌骨应力轨迹进行小型钛板固定的位置选择,复位后作钛板固定。术毕,冲洗创口,严密缝合口内外创口。术中器械护士应该熟悉手术步骤,主动敏捷地传递手术器械,保持器械台平整、干燥、无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术后口内应用口泰漱口液漱口,常规予抗生素应用7 d,术后7 d内进食半流质,1周后软食,合并髁状突骨折者2周后进流质饮食。
1.3疗效判定标准
效果优: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度3指(4 cm以上)。良: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欠佳(前后牙部分开颌1 mm,左右或个别牙错颌),张口轻度受限2指左右。差:骨折未复位,错位畸形愈合,明显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1指左右[4]。
2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咬合关系、张口度及下颌骨X线检查骨质愈合情况。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按以上标准判定:本组优44例,良5例,差1例,不正常1例。优良率96.1%。
3 讨论
3.1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是指一个骨折部位有多条骨折线,超过一个游离骨折片(直径不小于1 cm)[5]。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颏部、下颌体部、下颌角、下颌支、牙槽突、髁突及冠突骨折。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为高能量作用下的损伤,受力点往往就是骨折的发生部位。绝大多数患者有一处粉碎性骨折,极少数有两处、多处及全下颌骨骨折。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牙齿咬合紊乱、骨的异常活动、下颌运动受限、面下部畸形。骨折的碎骨片移位及相互嵌顿可表现有下颌矢状向的缩短,面下部的增宽,会造成下颌骨在三维方向上收缩。双侧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可引起舌后坠而发生窒息。多数患者还出现颏部及下唇麻木。
3.2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坚固
内固定颏、下颌体、下颌角、下颌支骨折的坚固内固定使颌骨骨折的治疗有了质的飞跃[6]。坚固内固定与传统的钢丝结扎、克氏针固定相比,钛板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骨折端的稳定性高,加快了骨断端愈合,缩短了颌间拴结时间。钛板具有良好的相容性[7],有较强的机械性能,有利于骨界面的传导与塑形,并具有良好的抗磁性。坚固内固定组织学上表现为没有外骨痂形成的新骨直接连接,类似于软组织的I期愈合,称直接愈合[8],钛板与钛钉留置体内不需取出,避免再次手术,并减轻其经济负担,钛钉多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多个稳定性三角形支架,从而产生对骨折面绝对的稳定性,利于骨折愈合。如果多发性骨折伤后软组织瘢痕的形成和牵拉,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固性,可以在微型钛板内固定完成后辅以颌间牵引固定,以保证术后骨块在正确的位置上愈合。
摘要:目的 总结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措施,探讨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体会。方法 收集2007年4月~2010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51例,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按标准判定:效果优44例,良5例,差1例,不正常1例。优良率96.1%。结论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固定及恢复咬合关系均有一定难度,坚固内固定技术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效果可靠。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79.
[2]郑卫东.小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分析.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5):382-38
[3]Champy M,Lodde JP,Schmitt R,et al.Mandibular osteosynthe - sis by miniature screwed plates via a bucc approach.J Oral MaXillofae Surg,1978,22(l):14-21.
[4]赵清.下颌骨骨折66例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29(9):64-65.
[5]王浩,唐友盛.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19(6):440-441.
[6]归来,三维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4):196-198.
[7]焦艳军,范亚伟.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应用.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9,8(2):105.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8例, 年龄5~67岁, 平均年龄 (49±4.3) 岁, 受伤原因:自己摔伤6例, 交通事故18例, 重物打击3例, 高处坠落2例, 其他1例;治疗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7~71岁, 平均年龄48.7岁, 受伤原因:自己摔伤5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打击4例, 高处坠落1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CT检查, 确诊髁状突左侧骨折23例, 右侧骨折28例, 双侧骨折19例, 共89侧髁状突骨折, 对照组患者髁状突骨折程度较轻或没有明显移位。两组患者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没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患的实际受伤情况和CT检查结果, 明确患者骨折部位、类型并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骨折轻微移位且没有明显的咬合关系错位的11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颌间结扎固定的传统治疗方法, 并进行弹力牵引固定;骨折部位发现明显移位现象及陈旧性、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切开伤口进行复位, 具体方法是:进行插管麻醉, 作切口显现髁状突骨折部位, 尽量下拉下颌升支使髁状突复位,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选择是摘除还是钛板固定, 本次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中单板固定36侧, 双板固定28侧, 冲洗创口确定髁状突骨折部位复位, 咬合关系恢复, 缝合创口包扎, 术后辅助颌间牵引治疗, 24 h后可解除。
1.2.2 术后护理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常规抗炎治疗, 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可在术后1~2周进行张口训练。
1.3 评价标准
骨折复位良好, 咬合关系正常, 术后3个月可以正常说话为优;骨折复位良好, 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术后3个月可以小口径说话为良;骨折部位有明显间隙, 术后3个月说话不清为差。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照组患者优17例, 良11例, 差2例, 优良率达到80%;治疗组患者优25例, 良10例, 优良率100%。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患者骨折处没有准确复位, 重新手法复位后愈合, 1例患者术后1周伤处有轻微感染, 经过清洁护理后愈合;治疗组4例患者面部神经受损,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后2个月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
下颌骨髁状突是骨折易发部位, 其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在治疗效果和适应患者上两组患者各有优缺。髁状突的再生和改建能力较为薄弱, 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有自行复位的能力, 因此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没有明显移位, 或只是轻微移位可选择保守治疗, 通过手法复位、牵引固定及关节的自行恢复能力, 骨折部位也能很好的复位, 但是保守治疗容易引发关节紊乱症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一般是重度移位或粉碎性、陈旧性骨折的患者, 它能准确的看到髁状突骨折部位和脱位程度, 最先限度的进行复位, 钛板固定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手术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加速愈合, 最大程度的恢复面形和关节功能的正常, 但是手术治疗是在患者骨折部位消肿后, 此时骨折部位已发生粘连, 复位前需要先进行骨块分离, 可能造成骨坏死, 且手术治疗容易损坏患者的面部神经, 影响术后面形的恢复。
3.2 并发症的发生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手术区域内涉及的神经组织较多, 特别是面部神经, 因术中有牵拉, 必然会造成面部神经的损伤, 但这种症状在术后药物治疗后会消失, 并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另手术治疗引发的并发症还有很多, 髁状突不能准确复位会造成关节错位或粘连, 加重患者的疼痛, 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因此发生此种现象后患者需及时到医院治疗, 防止骨折部位畸形生长;张口受限, 原因可能是术后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训练[1,2]。
3.3 术后功能锻炼
不论采用哪种手法方法进行治疗, 术后应积极进行功能训练, 进一步提高恢复速度, 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功能训练一般在骨折部位固定后进行, 一般是术后1周, 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决定, 功能锻炼一般持续3~6个月, 最大限度的稳定患者的恢复状态, 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两组患者术后1周均进行了功能训练, 6个月后的定期复查中张口度均达到了30 mm以上[3]。
本文研究的两组患者属于骨折程度不同的患者, 两组数据并不具有可比性,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论是选择哪种治疗方法, 术后患者都要定期到医院复检, 并按照医师嘱咐进行功能训练, 以达到尽快恢复的目的。
摘要:目的 观察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因治疗方式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都比较高, 各项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根据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其的恢复。
关键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童永清.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6) :485.
[2]李宏.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 :141.
下下颌颌骨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21~49岁, 平均 (35.2±2.3) 岁;其中包括下颌骨体部骨折38例, 颏旁骨折17例, 下颌角骨折25例;按照致病因素划分, 交通事故伤31例, 跌落伤19例, 打架斗殴伤17例, 其他伤害1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开口限制、咬合紊乱及颜面畸形等临床症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选型
选择由福克斯公司提供的2~8孔内固定钛板及其配套螺钉, 内固定钛板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L型和Y型等几种。
1.3 方法
术前给予对照组患者局部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并借助X线片、CT诊断等方式, 对患者的下颌骨骨折类型、咬合情况及具体位置等进行确定, 术中尽可能将其骨折断端予以充分暴露, 并通过临时颌间结扎的方式, 以帮助患者恢复咬合关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钛板内固定治疗, 将骨折断端的游离碎片及其软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 以免导致骨折愈合性差的情况出现;然后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选用相应形状的钛板, 选用2个小型钛板, 于患者两颏孔位置的骨折线上进行平行固定, 选用1个小型钛板, 于其颏孔后位置的骨折线进行固定。小型钛板要保证与下颌骨表面不存在张力密合。待固定完成后, 将颌间结扎解开。同时于术后给予全组患者常规抗生类药物治疗, 治疗时间为1周;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漱口, 可考虑选择0.05%洗必泰液来进行;术后1 d指导患者食用半流食物, 术后3 d开始食用较为松软的食物, 对于部分伴有高位髁突骨折的患者, 需要予以进食10 d左右的流食指导。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马陈民等[4]的下颌骨骨折疗效判断标准, 将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若患者治疗后骨折复位情况良好, 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 张口度在3指左右 (即超过40 mm) , 则视为优;若患者治疗后骨折复位情况基本改善, 咬合关系有一定改善, 前后牙存在部分开颌约1 mm左右, 左边与右边牙或少数牙有错颌现象, 且张口度限制大概为2指, 则视为良;若患者治疗后骨折未见复位, 咬合关系存在明显的紊乱现象, 张口度限制大概为1指, 则视为差[3]。治疗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3个月~1年的随访发现, 观察组42例患者中, 有39例骨折获得有效愈合, 经X线显示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治疗优良率达到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81, P=0.039) , 见表1。
3 讨论
下颌骨属于颅面部所有骨骼中最大的一种可活动骨。由于在面部上, 下颌骨的位置相对突出, 所受到的保护相对较少, 很容易在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发生骨折[4]。在当前, 临床在治疗下颌骨骨折时, 一般可通过采用钛板内固定、颌间牵引固定、加压钢板固定和钢丝结扎术固定等几种方式, 来帮助患者恢复颌骨功能、重建骨折前的咬合关系, 以及确保颜面恢复对称等。
就钛板内固定而言, 一般认为, 该治疗手段具有以下几点典型特征: (1) 所选材料体积较小、质量轻、柔韧性好, 弯曲时不容易断裂等; (2) 生物相容性高, 可将其长久留置在颌骨而不需要取出; (3) 固位力度强, 治疗后能够恢复患者下颌张闭口肌群的自然力, 并在进食半流食时, 不影响下颌骨咬合力; (4) 固定效果显著, 能够取得骨折一期的恢复效果; (5) 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咬合关系, 可在早期完成张闭口动作, 并进半流食[5]。除了上述特点外, 给予下颌骨骨折患者钛板内固定治疗, 还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势, 不会给患者的面部美观带来太大影响, 同时也减少了因口外皮肤入路而导致的瘢痕、面神经损伤等可能性, 使得该术式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6]。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4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显示有39例骨折获得有效愈合, 经X线显示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治疗优良率达到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 (P<0.05) , 提示钛板内固定可有效应用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 效果较为令人满意。不过在实际操作中, 行钛板内固定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咬合关系紊乱、面神经或牙损伤, 以及钛板外露和骨折愈合效果差等并发症, 分析原因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术后不注意口腔卫生、颌骨解剖因素以及发生局部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7,8]。
在本次研究中, 38例下颌骨体部骨折者骨折线周围的牙齿、松动的牙齿 (一度至三度) 通过结扎固定均可以保留, 效果好, 根折的牙齿需要拔除;25例下颌角骨折者的智齿 (第三恒磨牙) 手术采用口内切口, 结合颌间结扎一周, 绝大部分需要拔除, 5例患者术中未拔除, 术后3周感染, 抗感染后仍拔除;颌下切口, 两块钛板坚固内固定大部分病例未拔除;17例颏旁骨折者行口内切口, 坚固内固定手术, 牙齿均未拔除。
经本研究表明, 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出院,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佳代.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45例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6) :34-35.
[2]鲍光辉, 付跃进, 张卫健.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41-42.
[3]莫仲伟.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4 (2) :304-305.
[4]马陈民, 周雅芳, 刘玉杰, 等.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71-72.
[5]牛艳萍, 王建琴, 史月萍.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80.
[6]马雁平, 白玉强.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 :37-38.
[7]赵岩, 王新生, 赵一明.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上下颌骨骨折216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3) :111-112.
下下颌颌骨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1月收集的33例患者,均为下颌骨前部骨折,靠近颏正中附近骨折22例(均为粉碎性开放骨折),颏孔附近处粉碎性骨折11例。
1.2 内固定材料
小型重建钛板及配套钛钉,重建钛板厚度1.00 mm,长度有4、6、8孔等,螺钉直径2.00 mm,长度7.00 mm。
1.3 术前检查
影像学检查一定要详细周全拍摄多个位置的X线片,最好有三维CT影像资料,充分了解下颌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以制订手术方案。
1.4 治疗方法
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钢丝结扎固定上下颌牙齿以保持其咬合关系[3]。下颌骨正中骨折采用原伤口清创后加延长切口及颏孔区骨折采用颏下、下颌骨下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注意勿损伤颏孔神经血管。暴露骨折端后去除骨断端的软组织和小的粉碎的游离骨块,移位的骨断端按解剖关系复位。对骨缺损的部位采用自体髂骨做骨移植,应特别注意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选择适当规格的小型重建钛板,两颏孔间的骨折线上应平行固定两个小型钛板[4],利用重建钛板良好的可塑性,按照下颌骨的自然生理弧度塑形后与骨面贴合,固定重建钛板(钛板长度必须保证在两端正常骨组织各3个螺钉孔,钉子长度正好穿透下颌骨厚度为宜)。冲洗创口,并分层对位缝合创口。术后进软食,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5~7 d,口腔护理每天2次,术后10 d拆除缝线。
2 结果
33例患者术后检查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患者颌面部的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创口无感染发生,全部1期愈合,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由于是颌面部创伤,患者对于治疗后的容貌和功能的恢复心理预期都比较高,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将关系到患者的容貌恢复和正常的咀嚼功能恢复。对于开放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如果采用传统的牙弓夹板颌间栓丝结扎固定治疗,因固定时间较长,势必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造成患者因饮食不好而缺乏营养,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如果采用老式的钢板固定治疗,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器材,因为材料的原因,钢板较厚重,术后患者感觉不好,且因钢板强度较低,术后发生钢板断裂的危险较大,如因钢板断裂导致手术失败则必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并易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钛金属的生物相容性好,对组织无刺激,且耐腐蚀性好[5],不需要取出内固定物。小型重建钛板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预备,能完全贴合于骨面,不会对骨折段产生压力及局部骨吸收。坚强的内固定可以使下颌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6],避免因固定时间过长造成下颌关节僵硬,同时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和骨折的愈合,防止面部肌肉失用性萎缩的发生,减少面部畸形的发生。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下颌骨骨折骨缺损重建采用钛板固定,具有牢靠的固定、预弯钛板贴合于骨面,局部刺激性小,能够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缺损恢复,防止发生面部畸形。
摘要:目的:评估下颌骨骨折骨缺损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的可靠性及其效果, 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月应用小型重建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骨缺损33例。结果:33例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全部愈合, 患者颌面部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 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 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 创口无感染发生, 全部1期愈合, 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结论:下颌骨骨折骨缺损的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 避免了颌间结扎, 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钢板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关键词:下颌骨折,骨缺损,骨折内固定术,重建钛板
参考文献
[1]韩茂强, 赵政.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6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4) :424.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鲍光辉, 付跃进, 张卫健.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41-42.
[4]于久猛.下颌骨骨折34例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7) :139.
[5]么甲申.下颌骨骨折术后颞下颌关节损伤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50-51.
下下颌颌骨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为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 男76例, 女20例, 年龄16~79岁, 平均36岁。所有下颌骨骨折均为单发性骨折, 骨折部位:颏孔区26例, 正中联合25例, 下颌角25例, 髁状突17例, 下颌升支3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骨折的分类和特点设计切口, 斜线、双线、层片状和粉碎性骨折, 伴有明显移位, 采用口内入路, 下颌角、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入路, 骨折断端复位、脱位牙用牙弓夹板固定后, 准确对位咬牙合关系, 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并用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 部分病例配合颌间牵引以稳定咬合关系。
1.3 护理方法
采用耳鼻喉科循证护理方法进行围术期的护理。 (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总负责并制定护理计划, 2名责任护士负责收集患者信息, 2名质控护士查找循证证据。所有成员均受过循证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查找能力。 (2) 评估主客观情况并确定问题及目标。详细采集患者信息, 充分把握患者病情及诉求基础上查阅相关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 结合主治医生的诊疗计划, 提出切实可行的且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以期患者积极参与配合, 达到骨折良好愈合, 咬合功能恢复良好, 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1 病情观察及护理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生命体征。口腔颌面的创伤常伴发颅脑或胸腹部的严重损伤, 如不及时抢救可能致死或严重致残。通常,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和出血性休克是导致伤员死亡的两个原因[2]。文献[3]报道, 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 导致下颌骨前部向后下移位, 引起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循证护理中,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 有无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 及时清除进入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及异物, 必要时行颈段气管切开术。出血的急救应根据创伤部位、出血源、出血程度和现场条件,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止血, 再根据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皮肤色泽与温度、尿量等因素评估休克发生的可能性, 及时补充血容量, 防治失血性休克。合并颅脑损伤的下颌骨骨折, 应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脑脊液漏, 对于下颌骨骨折伴发伤后昏迷的伤员, 要详细了解昏迷持续时间, 有无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 及早发现并报告值班医生, 做相应处理。
1.3.2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多由瞬间突发意外事故所致, 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思想准备, 容易表现出惊恐和不安, 甚至出现情绪休克[4]。颌面外伤后可能使患者由一个健康正常人突然变成一个张口受限、言语不清的患者, 角色的快速转变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情绪波动较大, 加上对预后美观和功能的担忧, 顾虑重重使得患者焦虑和痛苦[5]。因此, 采取全程的优质循证护理服务,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关心和开导患者, 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和预期结果, 辅以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对疾病建立清晰的认识, 缓解损伤对患者心理上造成的焦虑和紧张。在循证护理过程中, 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对患者服务, 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术前护理
除急症手术外, 手术前均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常规检查。术前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 如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消肿治疗以消除组织水肿为手术创造条件。开放型的伤口, 行颜面部清创缝合术, 术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责任护士应熟悉患者的病情, 仔细询问患者药物食物过敏史及既往病史, 分析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循证护理计划及其措施。术前还应该完善术前准备:做好皮试及术前备皮;嘱患者术前6 h禁饮食及水;术前1 d晚上保证睡眠, 术日晨起排空大小便;备好术后的吸引器、急救药品及氧气等。
1.3.4 术后循证护理
1.3.4. 1 病情观察
所有患者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患者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 待4~6 h后给予患者半卧位, 利用面部静脉回流减少组织水肿[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用吸引器及时吸出口内渗血及分泌物, 观察有无规律性吞咽动作, 确保呼吸道通畅,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口外创口注意观察敷料是否潮湿, 创口愈合情况。
1.3.4. 2 口腔护理
术后患者抵抗力差, 术区疼痛和肿胀不适导致张口受限, 口腔自洁能力较差, 特别是行颌间结扎后患者口腔内分泌物、血液及食物残渣滞留口腔, 增加了细菌繁殖的机会, 加之局部组织水肿, 静脉回流不通畅容易导致创口感染, 故口腔护理对促进创口愈合和骨折愈合起关键的作用[7]。对能够自行漱口的患者, 嘱患者自行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选用抗菌止溃含漱液和生理盐水交替漱口;对不能自行漱口的患者, 患者取半卧位, 弯盘处于颊部下方, 用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和0.5%洗必泰从牙缝和磨牙后间隙注入, 依次冲洗颊部、龈沟、牙间隙及结扎物, 边冲洗边回抽, 反复冲吸直至口腔内无明显残留物。牙弓夹板、结扎钢丝及牙齿间不能冲洗清除的食物残渣用牙科探针轻轻取出, 然后用棉签和牙刷清洁。操作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过度引起伤口复裂、缝线滑脱、固定物松动及脱落。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含漱。为维持口腔的清洁, 防止感染, 可配合使用雾化吸入, 实时动态观察口腔内的环境变化。
1.3.4.3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由于张口受限及手术切口疼痛, 特别是术后进行颌间牵引的患者, 由于张口受限, 影响吞咽功能, 无法正常咀嚼食物[8]。同时, 多数患者肠胃功能正常, 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促进骨折及伤口的愈合有重要作用。循证护理过程中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饮食营养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予以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并且易消化的食物, 如牛奶、豆浆、鱼、肉汤等。对于行颌间牵引的患者, 通过磨牙后间隙置入吸管直达口腔后部, 用吸管将食物慢慢吸入消化道;必要时以静脉输入高度营养物质并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从而保证营养的供给, 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
1.3.4. 4 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中使用微型钛板固定骨断端,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初期稳定性,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可以进行早期张口锻炼[9]。指导患者术后1 d开始进行收缩和放松咀嚼肌群, 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行开口和口腔操训练。开口训练的方法为:患者用自己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上下中切牙牙冠处, 做类似剪刀样的开闭运动, 逐渐张口致耳颞部酸胀为度, 3次/d, 10 min/次。颌间牵引拆除后, 开口运动时开口度以3个横指为度。口腔操训练方法为:口唇放松, 取息止牙合位, 舌自然放平, 然后像口腔内有食物一样进行咀嚼运动, 使颊部肌肉和下颌骨活动, 同时使磨牙做尖窝交错运动, 以引起的疼痛能耐受为度;其次, 有节奏的叩击上下牙齿, 先叩两侧磨牙20~30次, 再叩门牙20~30次, 3次/d[10]。
1.3.4. 5 疼痛护理
疼痛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 它会降低饮食、睡眠和休息质量, 不利于术后康复。责任护士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正确观察和评估并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于疼痛剧烈不能耐受的患者, 必要时口服镇痛药物治疗, 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1.4 评价方法
通过循证护理的实施, 下颌骨骨折患者是否达到: (1) 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或消失; (2) 手术切口愈合正常, 骨折愈合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 (3) 掌握漱口的方法, 保持口腔清洁; (4) 积极乐观,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11]。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 一共包含20个问题, 每个问题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级评定,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2 结果
9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循证护理, 95例伤口及手术切口无感染, 为Ⅰ期愈合;有1例钛板植入区出现排异反应, 伤口感染并出现皮肤瘘道, 经局部冲洗、换药及抗生素治疗, 半年后取出钛板, 感染治愈、瘘管愈合, 骨折正常愈合。93例咬牙合关系恢复至术前, 3例患者牙齿缺失严重, 未恢复咬合关系。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准确, 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良好, 经过义齿修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显示, 96例患者, 护理满意为92例 (95.7%) , 基本满意为3例 (3.2%) , 不满意为1例 (1.1%) 。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