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神经

2024-11-09

下颌神经(精选4篇)

下颌神经 篇1

腮腺的毗邻结构十分复杂, 穿经腮腺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耳颞神经、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 对颌面外科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瘤切除术以及美容外科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对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造影药物灌注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下颌后静脉及其与面神经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不仅可以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宝贵资料, 而且可以为临床颌面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 (男23具, 女9具) 、64例头面部标本均由包头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行层次解剖, 逐一找出腮腺管、面横动脉、面神经颊支、下颌后静脉、面神经、颈外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面横动脉, 观察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等腮腺床诸结构。

实验数据经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下颌后静脉的回流和长度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分为前、后支回流, 共43例, 占67.2%。少数不分前、后支, 与耳后静脉合为颈外静脉, 有21例, 占32.8%。下颌后静脉长度为28.09±21.75mm, 静脉无瓣膜。下颌后静脉起点处距颧弓下缘25.61±18.22mm (8.98~42.60mm) ;下颌后静脉分为前、后支处至下颌角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6.04±13.80mm (0~33.92mm) 。

2.2 下颌后静脉的外径

分支型下颌后静脉与不分支型下颌后静脉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合并计算。下颌后静脉近端与远端的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后支比前支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前支比较P<0.05

2.3 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 共55例, 占86.0%。7例 (10.9%) 下颌后静脉过面神经上干的内侧, 而位于下干的外侧;2例 (3.1%) 下颌后静脉过上干外侧, 而位于下干内侧。

3 讨论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分为前、后支回流, 少数不分支, 无瓣膜。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比较恒定, 大部分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1]。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近于十字形交叉, 它们之间很少有腮腺组织分隔, 多直接相贴[2]。因此腮腺及耳颞区手术以下颌后静脉为标志, 容易寻找面神经, 并可减少并发症[3]。

应用CT和MRI可以清晰显示腮腺肿瘤内的血管, 但显示面神经较差。由于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较恒定, 所以通过观察下颌后静脉可进而推测出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 避免手术时损伤面神经。面神经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 在腮腺瘤手术前判定瘤体与面神经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肿瘤的位置可能影响到手术的难度和持续时间[4]。下颌后静脉是替代面神经在CT或MRI中用于确定腮腺分叶位置的最准确结构[5]。在实施腮腺手术时, 利用面神经与下颌后静脉的位置关系对于判断腮腺瘤与面神经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6,7]。另外徐坚民等[1]认为, 腮腺内面神经及腮腺管和下颌后静脉等径路上的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深、浅部定位的正确率为94.9%。

4 结论

下颌后静脉大多数分为前、后支, 少数不分支, 无静脉瓣。绝大多数下颌后静脉走行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 少数过面神经上干内侧而居下干外侧, 极少数过上干外侧而居下干内侧。

参考文献

[1]徐坚民, 沈天真, 张孟殷, 等.腮腺及其周围间隙MRI解剖标志对肿瘤定位的价值[J].头颈部放射学杂志, 1998, 32 (5) :309-312.

[2]Kopuz C, Turgut S, Yavuz S.Distribution of facial nerve inparotid gland:analysis of 50 cases[J].Okajimas Folia AnatJpn, 1994, 70 (6) :295-299.

[3]Kawakami S, Tsukada S, Taniguchi W.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nd retromandibular veins as guides to expose the facialnerve branches[J].AnnPlastSurg, 1994, 32 (3) :295-299.

[4]J.Alexander, Peter PG, Gert-Jan.The location of ParotidGland Tumor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 on MagneticResonance Imag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J].OralMaxillofac Surg, 2002, 60 (9) :992-994.

[5]El-Hakim H, Mountain R, Carter L, et al.Anatomic land-marks for locating parotid le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nerve:cross-sectional radiologic study[J].J Otolaryngol, 2003, 32 (5) :314-318.

[6]Ragbir M, Dunaway DJ, Chippindale AJ.Prediction of thepositon of the intraparotid por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on MRIand CT[J].Br J Plast Surg, 2002, 55 (5) :376-379.

[7]Arivoshi Y, Shimahara M.Determining whether a parotidtumor is in the superficial or deep lobe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8, 56 (1) :23-26.

下颌神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90例我院口外科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需拔除下颌阻生磨牙的患者, 其中颊向阻生12例, 水平阻生31例, 垂直阻生40例, 舌向阻生7例。90例患者术前经X线片检查, 46例患者智齿根尖部与下颌管上缘的距离超过1mm, 将这46例作为A组,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2例, 年龄20至48岁, 人均年龄为 (33.6±5.3) 岁, 其余44例中, 下颌管移位成角影像3例, 牙根尖偏曲影像2例, 下颌管狭窄影像1例, 牙根尖变暗影像2例, 下颌管白线中断影像5例, 这13例作为C组, 其中女性4例, 男性9例, 年龄22至46岁, 人均年龄为 (33.4±6.1) 岁。44例患者中, 余下31例作为B组, 其中女性15例, 男性16例, 年龄为18至49岁, 人均年龄为 (33.8±5.9) 岁, 3组年龄等资料比较大致相同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术前X线片, 观察牙齿的位置, 牙冠形态, 萌出状态、阻生牙阻生状态, 并评估智齿周围的骨质有无吸收及牙齿周围骨密度。所有患者均排除拔牙禁忌症, 采用2%利多卡因对颊神经、舌神经及下牙槽神经性阻滞麻醉, 将粘骨膜翻瓣切开至第二磨牙, 用高速涡轮牙钻将智齿周围骨阻力消除或将智齿切为两部分, 分别拔除, 术后对牙窝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项目

观察3组术后出现神经损害及对症治疗后下牙槽神经改善情况。

1.4 数据处理方法

文中数据以SPASS17.0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当P<0.05时, 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术后90例患者下颌智齿均顺利拔除, 术中有2例发生断根, 断根原因为根部细小变曲或根部阻力大。见表1

注:与A组、C组比较, *P<0.05, 具有统计意义。

3 结论

本文中对90例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有7例 (7.8%) 发生神经损伤, 较为严重的有1例 (1.1%) , 和文献报道比例相符。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原因除下颌管与智齿根尖的解剖因素外, 还和术者手术技巧有关, 在用高速涡轮钻切割分牙、磨除阻力中, 因对下牙神经与阻生智齿的解剖关系不明确, 导致钻头磨切过深, 造成下牙槽神经受损。因此, 为尽量避免下牙槽神经受损, 术前应仔细分析阻生牙与下颌管的解剖关系, 对于有高风险病例, 应告知患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拔牙时, 使用微创拔牙技术以及先进的拔牙工具, 用牵拉器械使术野清晰, 在遇到多根牙、弯牙时, 需分根拔除, 在使用涡轮钻切割牙齿时, 避免钻头磨切过深, 术中尽量避免下颌管受到不良应力, 并应尽量避免断根, 以防止下牙槽神经管在取根时发生意外而破裂, 术后应积充分止血, 术中若患者一旦有下唇麻木症状, 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 给予对症治疗, 后期可对患者采取针灸或局部理疗的方式, 以尽量减轻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 下颌智齿拔除术前应先了解牙槽神经的解剖特点, 与患者充分沟通, 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法等, 可预防下牙槽神经的损伤, 发生神经损伤后, 应对症治疗, 后期采取针灸及理疗的方式, 可减轻神经损伤, 并促进其愈合。

摘要:目的:究在下颌智齿拔除后预防下牙槽神经损害的方法。方法:收集90例我院口外科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需拔除下颌阻生磨牙的患者, 将90例患者分为三组, 三组患者均拍X线片, 制定手术方式拔除下颌阻生牙, 观察3组术中神经损伤情况。结果:90例患者中, 7.8%的患者发生神经损伤, 1.1%患者损伤较严重, 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最高的是B组, 其次是A组、C组, 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意义 (P<0.05) , 对症治疗后, 仍有1例患者症状未缓解。结论:下颌智齿拔除术前应先了解牙槽神经的解剖特点, 与患者充分沟通, 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法等, 可预防下牙槽神经的损伤, 发生神经损伤后, 应对症治疗, 后期采取针灸及理疗的方式, 并促进其愈合。

关键词:下牙槽神经损害,下颌智齿,方法

参考文献

下颌神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9-07~2013-05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160 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81例, 女79 例;年龄61~80 岁, 平均 (68.0±0.2) 岁。共测量260 个牙, 其中第一磨牙125 个, 第二磨牙135 个;第一磨牙左、右侧测量者10 例, 第二磨牙左、右侧测量者16 例, 其余均为单侧测量。入选者下颌骨发育正常, 面部无外伤、手术史。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Kodak 9000C CT扫描机。最小分辨率0.076 mm, 成像时间15~20 s, 扫描数据结果以DICOM格式输出, 导入设备自带Kodak dental imaging software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定位测量。

1.3 图像处理取CBCT下颌骨曲面裁切位影像, 完整标记下颌神经管走向, 截取第一、二磨牙根尖处神经管走行图 (图1) 。然后平行第一、二磨牙牙体长轴截取下颌骨矢状位片, 显示标记的下颌神经管位置, 确定下颌神经管中心点 (C) , 经C点作一与地面平行的水平线, 该平行线与下颌神经管的外缘、内缘及下颌骨颊、舌侧骨板边缘分别相交A、D、B、L点。线BL的距离为颊、舌侧骨板的水平距离, 线AB的距离为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距离, 线DL的距离为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将两侧的下颌骨下缘的最低点连线, 通过下颌神经管上缘最高点E作该连线的垂线, 相交于F点。线EF的距离为下颌管神经上缘到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见图2。下颌神经管位置分型:将线BL平均分为3 等份, C点位于颊1/3 即为偏颊型, C点位于中1/3 为居中型, C点位于舌1/3 为偏舌型。各指标重复测量3 次, 取平均值。所有重建的CT图像由2 名影像中心主治医师共同读片分析, 所有数据均由1 名口腔科主治医师进行测量。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 第一、第二磨牙各测量距离比较采用t检验, 下颌神经管位置分型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2磨牙区测量数据示意图。A:下颌神经管外缘;B:下颌骨颊侧骨板缘;D:下颌神经管内缘;E:下颌神经管上缘;F:下颌骨下缘;L:下颌骨舌侧骨板缘;BL:颊、舌侧骨板间的水平距离;AB: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距离;DL: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EF:下颌管神经上缘到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

2 结果

第一、第二磨牙DL值均比AB值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32、45.278, P<0.01) 。第一磨牙BL、AB值均小于第二磨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134、38.134, P<0.01) 。第一磨牙DL、EF值与第二磨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2、0.341, P>0.05) 。第一、第二磨牙下颌神经管3 种位置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65, P<0.01) , 第一磨牙居中型102 例 (81.6%) ;第二磨牙偏舌型110 例 (81.5%) 。见表2。

注:*与AB比较, P<0.01;#与第二磨牙比较, P<0.01

3 讨论

下颌神经管是下颌骨内骨松质间的骨密质管道, 起自下颌小舌上方的下颌孔处, 沿下颌升支舌侧向下前行至下颌体部, 向前行走于根尖下方, 前行中渐靠近颊侧骨板, 至颏孔穿出, 呈S形, 在垂直轴呈凸向外前下方的弧形[3,4,5]。目前较为通用的研究种植前检查设计及测量分析的影像学方法为CBCT[6]。

40%~50% 的下颌磨牙缺失患者存在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问题[7], 主要是骨高度不足。当下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明显降低时, 牙槽骨基部的宽度吸收较少。手术中种植体若能倾斜一定的角度, 偏颊或偏舌越过下颌神经管, 可以有效利用下颌神经管以下的颌骨区域, 简化手术, 提高种植成功率。种植体植入方向应尽量和天然牙牙根长轴一致, 设计种植体的位置应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尽量分散合力, 防止应力集中。Krekmanov等[8]采用与牙槽嵴骨面倾斜角度植入种植体,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丁熙等[9]认为种植体倾斜角度在30°以内是安全的, 符合生物力学原则。按目前种植常规标准:骨宽度大于植体直径2 mm是安全的, 即骨宽度为6 mm时, 植入直径为4 mm的种植体是可行的[10]。柏钢等[3]研究得出下颌神经管距离颊侧或舌侧的宽度大于4.8 mm时, 其颊侧或舌侧的骨组织内可以植入直径为4.1 mm的种植体。本研究中, CBCT检查示下颌磨牙区牙槽骨严重萎缩下颌神经管走向偏颊或偏舌的患者, 手术时可以越过下颌神经管, 有效利用下颌神经管以下的颌骨区域, 取得理想的种植效果。影响跨下颌神经管的指标为AB、DL、EF, 颊侧骨板AB在第二磨牙区最厚, 平均厚度为8.07 mm, 在第一磨牙区的平均厚度为6.19 mm ;舌侧骨板DL在第二磨牙区的平均厚度为3.02 mm, 在第一磨牙区的平均厚度为3.30 mm。由此可见, 颊舌水平方向上第一、第二磨牙区颊侧骨板AB均大于4.8 mm, 均有足够的牙槽骨组织容纳种植体;而第一、第二磨牙区舌侧骨板DL大部分小于4.8 mm, 表明只有极少数患者舌侧骨板可以容纳种植体。垂直方向上第二磨牙区下颌神经管上缘至下颌骨下缘距离EF平均为11.19 mm, 第一磨牙区的EF平均为10.46 mm, 即垂直方向上第一、二磨牙区下颌神经管以下均具有足够的骨质种植区域。王丽萍等[11]选用4.1 mm直径的种植体, 超声骨刀向颊侧或舌侧倾斜一定角度跨越下颌神经管, 取得了理想的种植效果。

跨下颌神经管种植需要详细严谨的手术流程, 术前采用CBCT三维重建下颌神经管走行, 进行术前评估、测量、模拟种植;术中严格按照种植手术步骤,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外科手术导板指导手术, 应用避免损伤下颌神经管的手术器械, 手术时一旦发生大量出血, 应立即停止操作, 避免对下牙槽神经的损害[12]。

总之, 第二磨牙区下颌神经管大部分偏舌, 第一磨牙区下颌神经管大部分居中;在多数第二磨牙区及部分第一磨牙区偏颊侧越过神经管植入种植体是可行的。越过下颌神经管可获得的骨高度理论上为10.46~11.19 mm。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时, 行偏颊或偏舌跨下颌神经管种植术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对160例老年患者下颌骨患者行锥形束CT扫描, 在预定截面上测量下颌神经管至颊、舌以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结果 第一、第二磨牙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均小于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距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32、45.278, P<0.01) 。第一磨牙颊、舌侧骨板的水平距离和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距离均小于第二磨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134、38.134, P<0.01) 。第一磨牙居中型为主, 共102例 (81.6%) ;第二磨牙以偏舌型为主, 共110例 (81.5%) 。结论 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明显不足时, 在多数第二磨牙区及部分第一磨牙区偏颊侧越过神经管植入种植体是可行的。

关键词:下颌神经,下颌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牙种植,老年人 (65-79)

参考文献

[1]Penarrocha-Diago M, Gómez-Adrián MD, García-García A, et al.Vertical mandibular alveolar bone distraction and dental implant placement:a case report.J Oral Implantol, 2006, 32 (3) :137-141.

[2]Perdijk FB, Meijer GJ, Strijen PJ, et al.Complications in alveo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the atrophic mandible.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 36 (10) :916-921.

[3]柏钢, 陈建钢, 李渤.下颌神经管CT扫描及在下颌后牙种植中的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8) :481-483.

[4]李宁毅, 赵保东, 杨学财, 等.下颌管的走行及解剖结构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 (6) :446-447.

[5]胥爱文, 张利, 王君琛, 等.螺旋CT三维成像对下颌神经管走向的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5 (1) :12-15.

[6]周春武, 李清水, 刘海明, 等.CT指导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颧下嵴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4) :241-243.

[7]Johansson B, Friberg B, Nilson H.Digitally planned, immediately loaded dental implants with prefabricated prosthes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entulous maxillae:a 1-year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 2009, 11 (3) :194-200.

[8]Krekmanov L, Kahn M, Rangert B, et al.Tilting of posterior mandibular and maxillary implants for improved prosthesis support.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00, 15 (3) :405-414.

[9]丁熙, 陈树华, 陈日齐, 等.倾斜角度对种植体骨界面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2, 7 (4) :162-165, 174-205.

[10]陈江.口腔种植图谱手术与修复.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2.

[11]王丽萍, 张树标, 欧阳可雄, 等.跨下颌神经管种植在萎缩下颌后牙区的应用.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0, 15 (2) :63-67.

下颌神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8年6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86例, 86例患者手术前无一出现口角歪斜症状。8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50例;年龄23~66岁, 平均46.6岁;病史为3~42个月。根据临床检查, 58例患者为耳垂下肿块, 6例患者为耳后肿块, 22例患者为耳前肿块;26例患者局部触痛, 60例患者肿块无痛觉;42例患者为右侧肿瘤, 44例患者为左侧肿瘤;24例患者肿瘤处于深叶, 62例患者肿瘤处于腮腺浅叶;16例患者肿瘤直径超过4 cm, 46例患者肿瘤直径为2~4 cm, 24例患者肿瘤直径不超过2 cm。

1.2 手术方法

86例患者全部进行沿下颌缘支逆行解剖面神经方法进行手术治疗。24例患者进行腮腺全部切除治疗, 62例患者进行腮腺浅叶切除治疗。术前86例患者全部进行气-静复合全麻。术前患者头部转向无肿瘤一侧, 垫肩仰卧, 等麻醉成功后, 采用S型切口切开患者耳屏前皮肤, 将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切开后, 借助电刀将患者皮瓣向前后翻, 后侧要使得皮瓣达到患者胸锁乳突肌前侧边缘, 前侧则要翻瓣至腮腺前侧边缘。进行皮瓣翻开操作时, 可以清楚的看见关键的解剖标志, 即胸锁乳突肌表面行走的耳大神经。接下来要先切断且游离出深入腺体的耳大神经分支, 保护好该神经后再将胸锁乳突肌前侧边缘和腮腺后极进行分离。下颌缘支具体寻找方法较简单, 其具体走向与下颌骨下缘平行, 处于咀嚼肌表面, 可以在咀嚼肌表面的腮腺前侧边缘和下颌骨下侧边缘垂直交点下方和上方5 mm左右部位进行寻找。找到下颌缘支后, 逆向解剖会较容易的看见患者面神经主干和分支, 将腮腺峡部切断, 合并清除肿瘤和腮腺浅叶, 一般肿瘤会处于腮腺浅叶内, 所以两者可以一起切掉。但是如果患者腮腺肿瘤为恶性肿瘤或者肿瘤生长于腮腺深叶内, 那么肿瘤和腮腺深叶要在切除腮腺浅叶后在明视下再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完成后, 充填好患者胸锁乳突肌 (主要是带蒂转移上段部位) , 这样能够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凹陷, 导致面部畸形, 术后患者面部恢复效果更加理想。

1.3 观察指标

严格准确记录86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对术后患者进行8~66个月的术后随访, 严格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味觉出汗综合、面部神经恢复状况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

2 结果

根据手术后病理学确认, 本次试验86例患者中, 78例患者腮腺肿瘤为良性肿瘤, 其中4例基底细胞腺瘤、6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6例嗜酸性细胞瘤;8例患者腮腺肿瘤为恶性, 且为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8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4例患者手术后出现腮腺瘘病症, 给予引流管延迟拔除和换药治疗, 4例患者经过2~3周的治疗后全部治愈。

手术后8~66个月随访记录统计显示, 86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或者肿瘤复发病症。86例患者面神经均接受解剖, 术后仅有4例患者发生面瘫症状, 经过4周的维生素类药物、神经营养药以及激素类药物的治疗, 全部治愈, 剩余82例患者手术后恢复效果较理想, 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腮腺手术包括腮腺腺叶和肿瘤切除两种形式, 因为腮腺良性肿瘤也具有恶性病变的危险, 所以应尽早摘除。但是单纯的肿瘤剜出, 可能导致复发率的增加。所以, 临床中基本采用手术方式进行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 而腮腺与面神经之间密切关联性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5]。腮腺肿瘤往往会与患者面部神经在一定程度的发生粘连, 甚至是肿瘤包膜包裹或者紧贴神经分支, 这种状况在面神经鞘瘤中普遍可见[6]。所以, 如果不能够完全彻底将面神经解剖和保护, 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面瘫症状, 这将对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害。根据相关研究结果, 由于手术中对患者面神经误伤、钳夹或者牵拉过度, 导致患者出现术后面瘫的病例达到26.0%~51.0%[7]。另外。有研究表明, 腮腺肿瘤手术操作过程中, 如果面神经外血管失血过多, 也容易使得患者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出现面瘫症状[9], 因为由于缺血, 会导致乙酰胆碱水平下降, 而这种成分是合成神经元的重要成分之一, 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过度, 从而面神经损伤, 患者出现面瘫症状。

面神经及分支与腮腺的关系在治疗腮腺肿瘤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腮腺由颈深筋膜浅层所形成的筋膜鞘所包绕, 临床上据此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临床上也认为, 腮腺肿瘤的发生和生长是否影响面神经取决于腮腺肿瘤的性质以及腮腺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8]。换种角度来说, 恶性肿瘤会直接侵犯面神经, 而良性肿瘤仅进行面神经的压迫, 却不会直接侵犯面神经。而临床中认为, 在治疗腮腺肿瘤过程中, 应尽可能的进行面神经的解剖, 并最大限度的保留面神经[9],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通常来说, 解剖面神经有两种方法: (1) 先寻找面神经总干; (2) 先寻找下颌缘支, 再寻找面神经总干[10]。临床应用中, 第二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其优点是因为下颌缘支位置较浅, 其分支较少、变异较少, 手术更加方便[11]。在手术过程中, 应保持动作轻缓, 防止随意进行盲夹, 造成面神经的损害, 同时在术中也要求医生仔细进行血管的分辨和神经的辨别, 防止对患者造成损害。另外, 在术中也要及时进行止血, 保持创面的清洁, 但吸力不宜过大, 且吸引不宜直接接触患者神经, 防止医源性面神经损伤。

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 主要选用由末梢至主干顺序进行, 具体而言即是先将患者下颌缘支准确找出, 然后再将主干和其他分支依次找出[12,13]。这种手术操作方法, 医护人员能够清楚而准确的找到解剖标志, 神经分离容易, 而且能够安全保护好患者面神经, 手术整体创伤微小、手术术野清晰、手术操作简单可行, 能够使得术后患者面瘫发生率显著降低。

上一篇: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下一篇:学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