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后缩畸形

2024-12-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下颌后缩畸形(共3篇)

下颌后缩畸形 篇1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赣南地区较为常见的错颌畸形,它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对患者的侧面外形和功能影响最为严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大都有下颌后缩[1]。由于下颌后缩是安氏Ⅱ类错颌的主要特征,因此,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改变患者的侧面外形,是Ⅱ类错牙合矫治的首要治疗目标。我们选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用于生长期的安氏Ⅱ类患者,首先纠正骨骼的矢状不调,再在骨骼关系正常的基础上进行Ⅱ期的固定矫治,精细调整牙位,从而达到美观、功能最佳、面型协调的完美效果[2]。临床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安氏Ⅱ类有明显下颌后缩且下面高短或正常的错牙合畸形病例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0~15岁,替牙期或恒牙初期,无矫正史,对每例病例收集矫治前后的模型及头颅定位侧位片。

1.2 判断下颌是否后缩及后缩程度的方法

1.2.1 肉眼观察

自然头位,嘱病人吞咽咬牙合至正中位,从侧面观察软组织颏前点与假想眶平面(Simon氏)间水平位置关系[3]。下颌后缩者,颏点位于眶平面上或退后。再让患者下颌前伸咬合至切牙的正常覆盖位置关系,如果患者是下颌后缩,则此时侧貌明显改善。

1.2.2 常规头影测量

项目有SNA、SNB、ANB、U1-PP、L1-MP、U1-L1、PP-MP、ANS-ME/N-ME等,根据测量的结果分析下颌后缩的程度及其机理。

1.2.3 时机选择

常结合身高、体重及体征变化辅助确定矫治的最佳时机及预测治疗后情况,必要时拍摄手腕骨片。

1.3 治疗方法

对处于生长高峰前期确认下颌后缩的患者,应及早采取双期治疗。首先常规采用功能矫治器促进下颌向前发育。常用的矫治器有肌激动器(Activator)、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Ⅱ型功能调节器(FR2)等,矫治器每天不少于12h,戴的时间越长,疗效出现得越快[4]。合并有上颌前突者同时抑制上颌。待上下颌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盖关系时,再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因为功能性矫治器只能促进颌骨的发育,对于牙列不齐打开咬合关系及调整磨牙关系等,还需用固定矫治器来完成。

2 治疗结果

收治的25例病例,均采用了肌激动器(Activator),要求患者除吃饭和刷牙外全天戴用。Ⅰ期矫治时间在6个月~1年,后牙基本上能导至中性位,然后改用固定矫治器,Ⅱ期矫治时间在0.5~1.5年之间。2 5例病例经双期治疗后,面型及侧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均达到正常。

典型病例:李某,女,12岁。正面观:开唇露齿,面下1/3稍短。侧面观:颏部后缩,颏唇沟深。口内检查:替牙牙合,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1 0 m m,深覆牙合Ⅲ度,X线头影测量显示A N B 8.5°,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舌倾,正常平面角。

诊断:骨型Ⅱ类,下颌后缩;安氏Ⅱ1分类,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上前牙前突。矫治计划:双期治疗,不拔牙矫治。Ⅰ期戴activator矫治器调整颌骨关系、改善侧貌。Ⅱ期Roth直丝弓矫治器精细调整牙位。Hawley保持器保持。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见表1。治疗前、Ⅰ期治疗后及双期治疗后牙合像及头颅侧位片见下图。

(1)~(6)治疗前、Ⅰ期治疗后、双期治疗后的正、侧位像;(7)~(14)治疗前、Ⅰ期治疗中、双期治疗后牙合像;(15)~(17)治疗前、Ⅰ期治疗后、双期治疗后的头颅侧位片。

3 讨论

3.1 儿童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目标是促进下颌骨向前的发育,使之与上颌骨相协调

对于下面高短或正常的下颌后缩畸形,最好使用功能矫治器治疗。患儿戴用功能矫治器时,下颌处于前伸位,这有助于刺激下颌向前的生长,同时反作用力对上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功能矫治器还能控制后牙和前牙的萌出比率。它能通过阻挡下切牙的萌出同时允许下后牙萌出来整平下牙弓Spee曲线,打开前牙覆牙合。而且功能矫治器可以控制上下后牙的萌出比率,做到让下后牙向前向上萌出,而阻挡上后牙的萌出,从而有利于调整后牙的Ⅱ类关系。因此对于下颌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均发育不足的患者,使用功能矫治器后有助于后牙萌出,可以改善下面高过短。对于下面高正常的患者,虽然功能矫治器的治疗使后牙萌出,但同时患者的下颌髁突和升支也会有垂直向生长,最终前后面高比例仍然协调[5]。

4.2 使用功能性矫治器的最佳治疗时间为生长高峰期及高峰前期

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处于生长高峰期,首先根据年龄判断,一般女性9~10岁进入生长迸发期,14岁青春生长迸发期结束。男性12~13岁进入生长迸发期。但有时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需明确患者是否处于生长高峰期,可摄手腕骨片,一般来说,拇指尺侧籽骨出现,钩骨钩钙化,第三指中节指骨骨骺成帽状可作为青春期的指征,再结合年龄、第二性征,牙龄钙化萌出情况及行为龄等综合考虑。如果生长发育已经完成或已成年再使用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或双重咬合等[6]。因此对发育已完成或成年患者在治疗时应考虑通过代偿性拔牙来内收上前牙或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安氏Ⅱ类错治疗的进展与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1:4~5.

[2]王大为.安氏Ⅱ类错双期矫治[J].口腔正畸学,2003,10:182.

[3]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3.

[4]林久祥.现代口腔正畸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08.

[5]傅民魁.口腔正畸专科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0.

[6]王友君.双期矫治在安氏Ⅱ类合并下颌后缩错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7):438.

下颌后缩畸形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安氏II类1分类错,ANB≥5°;上颌基本正常,以下颌后缩为主;侧面观软组织面型呈下颌后缩型,下颌前伸后面型较协调;②前牙覆盖≥5 mm;磨牙及尖牙为远中关系;上下牙列拥挤Ⅰ度以内;③垂直骨面型为正常角度或低角;④根据腕骨X线片分析,判断患者骨龄为MP3:F- FG,即所有样本均处于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⑤患者身体健康,既往未接受过正畸治疗。治疗结束指标:磨牙关系为中性或中性偏近中;前牙呈浅覆盖≤3 mm。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2 例,其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龄10.7~13.5 岁,平均11.8 岁。未按性别分组,仅观察治疗前后变化,探讨治疗机制。

32 例患者治疗前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2 组。F组采用Forsus矫治,共16 例(男10 例,女6 例,平均年龄12.1 岁);FR组采用FR- Ⅱ矫治,共16 例(男9 例,女7 例,平均年龄11.7 岁)。

1.2 矫治方法

F组采用美国3M公司的成品Forsus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后,安装Forsus,1~2 个月复诊加力;达预定治疗目标后维持2~3 个月,进一步稳定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拆除后采用Ⅱ类牵引保持。FR组按标准由本院同一技工制作FR- Ⅱ型功能调节器,嘱患者最少夜间戴用12~14 h;达既定治疗目标后换为斜面导板保持3 个月或直接进行第二期固定矫治。

1.3 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方法

矫治前(T1期)、后(T2期)对每个患儿均在正中咬位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扫描入电脑,采用Winceph 7.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按Pancherz分析法(图 1)结合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所有项目测量2 次,取平均值。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进行治疗前后以及两组间变化比较的t检验。

标志点、基准平面及测量项目:蝶鞍点S,鼻根点N,髁顶点Co,颏前点Pg,关节点Ar,下颌角点Go, 上中切牙切缘点is(Ls),下中切牙切缘点ii(Li),上磨牙点ms,下磨牙点mi,上下齿槽座点A(SS), B; SN平面: 过S、N点的参考平面;OLP平面:过S点且与OL平面垂直的平面;OL平面(上颌平面):过上中切牙切缘点和上颌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点的平面;MP平面(下颌平面):通过颏下点(Me)与下颌骨下缘相切的平面;覆盖is/OLP- ii/OLP;磨牙关系ms/OLP- mi/OLP;上颌基骨的位置ss/OLP;下颌基骨的位置pg/OLP;上颌切牙位置 is/OLP;下颌切牙位置ii/OLP;上颌磨牙位置ms/OLP;下颌磨牙位置mi/OLP;髁突位置Co/OLP;下颌骨长度pg/OLP+Co/OLP; 下颌升支高度Ar- Go;下颌体长Go- Gn;上中切牙角度Ls- SN;下中切牙角度Li- MP。

2 结 果

F组平均戴用Forsus矫治器(7.3±1.1) 个月,FR组平均戴用FR- Ⅱ型功能调节器(10.5±2.3) 个月。2 组患者治疗后ANB角均明显减小,下颌骨长度增加,覆盖减小,磨牙关系改善。FR组SS- OLP减小1.86 mm,有统计学意义,表明FR- Ⅱ对上颌骨水平向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Forsus对上颌骨影响轻微,与F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从Li- MP角来看,2 种矫治器治疗后下前牙角度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其都不能完全控制下前牙的唇倾;在其唇倾的角度上,也存在着差别(P<0.01),F组下前牙角度唇倾较多(表 1)。

3 讨 论

3.1 2 种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的刺激作用

对于以下颌后缩为特征的II类错,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进行功能矫形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所以,下颌骨的改变是正畸医生最为关注,也是临床上争论最多的内容。本研究中2 组患者经过Forsus和FR- Ⅱ治疗后Pg到OLP平面的距离、下颌骨长度(Co/OLP+Pg/OLP)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治疗后下颌骨的水平向生长受到明显促进。功能性矫治器对下颌骨的改建作用具体又涉及到下颌体、下颌支、下颌平面角等的变化。本实验中,2 组治疗后下颌平面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不利的旋转,这对于下颌后缩面型的改善是有利的。

对于下颌升支长度的改变,结果显示,2 组下颌升支长度(Ar- Go)均明显增加,但增加的量有所不同,以FR组更为显著, 2 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文献报道[4],Ⅱ类错功能矫形治疗后,当下颌骨垂直向生长明显时, 下颌角趋于变锐; 当下颌骨前后向生长明显时, 下颌角趋于变钝。提示我们,FR- Ⅱ在促进下颌骨矢状向生长的同时,更能促进其垂直向的生长发育,其下颌升支长度的显著增加更能使下颌骨的生长方向趋向于有利于面型改善的方向,这与赵美英的研究结果相同[5]。

3.2 2 种矫治器对上颌骨的作用

注: F组、FR组各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之间比较: ① P<0.05, ② P<0.01

从矢状向看,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FR组, SS点到OLP平面的距离和SNA角度减小,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其对上颌骨的水平向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支持了McNamara[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关于固定功能矫治器对上颌骨的作用报道并不一致[7,8,9,10],本研究中F组治疗后SS点到OLP平面的距离减小0.42 mm, SNA角度减小0.47°,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上颌矫治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Forsus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FR- Ⅱ戴入后使下颌保持前伸位,后退下颌的肌肉反射性收缩,肌力通过矫治器传至上颌而产生了对上颌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力的分析角度看,Forsus对上颌牙列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但由于A点不是很好的骨标志点,容易受牙齿移动的影响。上前牙回收时,根部向唇侧倾斜移动可以使A点向前,可能掩盖上颌A点后退的真正效果,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3.3 对牙列的影响

功能矫治器对牙列的作用是其矫治效应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其中下前牙代偿性的唇倾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中,2 组治疗后Li- MP角均明显增大,表明其都不能完全控制下前牙的唇倾,而且F组唇倾较多,2 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别。这可能是因为Forsus属于牙支持型功能矫治器,当矫治器戴入时一部分力作用在下前牙上,而且24 h持续作用,使下前牙出现较多的唇倾;Fränkel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设计的FR- Ⅱ没有与下牙弓的牙齿接触,下颌的前移是通过其舌托达到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下前牙唇倾。提示我们,Forsus对下前牙比较直立的患者更为适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支抗以减缓下前牙唇倾。

4 结 论

Forsus和FR- Ⅱ型功能调节器2 种功能矫治器对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都有明显的下颌骨矫形效果,但对上下颌骨以及牙列的影响方式存有差异。Forsus矫治器适于上颌发育正常而下颌发育不足且下前牙较为直立的Ⅱ类患者, 不宜用于上颌发育过度和下前牙较前倾的患者。而对于下切牙牙轴比较直立、上颌基本正常或轻度前突而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患者,宜选用FR- Ⅱ型功能调节器。

参考文献

[1]Baccetti T,Franchi L,McNamara JA Jr,et al.Early dento-facial features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A longitudinal studyfrom the deciduous through the mixed dentition[J].Am J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7,111(5):502-509.

[2]段银钟.安氏II类骨面型的双期矫治[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1):148-151.

[3]周洪.功能性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10):595-598.

[4]Cook AH,Sellke TA,BeGole EA.The vari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wo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superimposition tech-niques.PartⅡ[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4,106(5):463-471.

[5]赵美英,罗颂椒,饶跃.Frankel矫治器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的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4):240-242.

[6]McNamara JA Jr,Bookstein FL,Shaughnessy TG.Skeletaland dental changes following functional regulator therapy onclassⅡpatients[J].Am J Orthod,1985,88(2):91-110.

[7]葛尚军,段银钟,戴娟,等.推杆式下颌前移矫治器的研制与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7):428-429.

[8]尹玉承,兰泽栋.组合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1错牙弓及颅面硬组织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67-70.

[9]刘颖萍,周洪,邹敏.Forsus矫治器治疗发育高峰后期下颌后缩的疗效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07,4(16):391-394.

下颌后缩畸形 篇3

1 临床资料

下颌后缩患者34例, 其中乳牙期8例, 替牙期19例, 恒牙期7例;年龄5~13岁, 平均7.5岁;深覆盖Ⅰ°10例, Ⅱ°12例, Ⅲ°12例;深覆颌Ⅰ°14例, Ⅱ°10例, Ⅲ°10例。为骨性功能性下颌后缩, 下颌可前伸至切牙对刃关系。每例患者均有记存模型, 拍面部正、侧位片及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

2 资料与方法

2.1 组成

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由带些面得联冠上下颌垫组成。上下唇弓, 单臂卡或箭头卡固位。

2.2 制作方法

常规取模后, 取软蜡片于下颌前伸至前牙对刃关系 (对于重度深覆盖可分2~3次前移下颌) , 同时后牙打开6~8cm处记录颌位关系, 并转移至颌架上。前联冠颌垫, 其中前牙区稍覆盖切端, 后牙为全冠, 边缘至牙颌部。取软蜡堤, 分别置于上颌两侧后牙区及下颌前牙区颌面, 按照已确定好的颌间距离, 修去过厚的蜡堤, 并与双侧上下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形成由前上向后下方向的斜面, 使斜面与水平面约成45°, 进一步修整颌垫, 使两斜面及上、下颌垫形成密切广泛的接触。蜡型制作完毕后, 取上、下颌模型, 常规包埋、烫盒、充填及热处理, 打磨刨光后制作完成。

2.3 制作要求

(1) 模型力求精确; (2) 确定咬合重建的标准:矢状方向上建立中性磨牙关系, 下颌向前移动两侧距离相等, 一般3~5mm。对于重度深覆盖, 可分2~3次前移下颌。垂直方向上覆颌越深, 垂直打开越大, 一般6~8mm; (3) 转移颌位关系准确, 并保持整个制作过程中颌间关系的稳定; (4) 矫正器技工制作要求与一般活动矫正器相同。

3 结果

34例患者中, 32例用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治疗完成后, 均侧貌协调, 前牙覆颌、覆盖正常, 后牙呈中性颌关系。疗程最长12个月, 最短3个月余, 平均4.5个月。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SNB角增大。

典型病例:男性, 9.5岁主因颏部后缩, 要求矫治, 检查:面部左右对称, 颏唇沟深, 颏部后缩。口内混合牙列, 牙位是左上中切牙。侧切牙、第一前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 右上中切牙、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 左下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 右下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双侧上下第一恒磨牙均是远中颌关系, 前牙覆颌5mm, 覆盖10mm, 上颌牙散在间隙。头影测量SNA73.5°诊断:安氏Ⅱ类错颌, 下颌后缩。矫治计划, 做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 每日尽可能长时间戴用, 最少12h, 促进下颌发育。3个月后, 双侧第一恒磨牙中性颌关系, 覆颌2mm, 覆盖3mm侧貌软组织协调。半年后头影测量SNB增大至78°。

4 讨论

4.1 对于下颌后缩畸形, 功能矫正器是一种有效快捷的手段

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适用于: (1) 肌肉功能异常引起的功能性错颌和早期骨性过错颌。功能性错颌为有神经肌肉参与, 下颌位置及闭合道改变的错颌畸形。 (2) 患者处于乳牙期, 替牙期或恒牙期具有有利的生长型。 (3) 牙列不存在严重拥挤。 (4) 安氏Ⅱ类患者, 最好是上颌正常或轻度前凸。

4.2 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的矫正力来源于咀嚼肌

戴入咬合后, 下颌受牙斜面的引导被迫向下、向前固定于新位置上, 打破了咀嚼肌的平衡, 颌下肌群和提颌肌群被牵拉。颌下肌群反射性拉下颌向后, 产生向后的力通过矫正器传导至上牙弓和上颌, 使其向前的发育受到抑制。同时下颌本身虽受到向后的拉力, 但其位置被矫正器固定, 因此矫正器对下颌施以向前的推力。此力是一种矫形力, 下颌每向前移动1mm, 可产生100g的力。这样上下颌互为支抗提供了充分的矫正力。

4.3 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有以下优点

(1) 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颌生长的潜能, 下颌前移可较好地改善侧面容貌。 (2) 矫正不受年龄限制, 无论乳牙期、替牙期即可开始治疗, 在尖牙、双尖牙尚未萌出时即可产生矫治效果。 (3) 治疗牙齿排列不拥挤的安氏Ⅱ类病例, 可获得理想的效果。而本文中34例中2例存在严重排列拥挤, 故矫治效果不佳。 (4) 反作用力作用于上颌骨, 由于此力经过上颌和上牙列的阻抗重心, 不会诱使产生旋转效应。 (5) 对垂直发育异常的深覆颌控制有效。 (6) 制作简单, 戴用舒适, 异物感小。 (7) 经济实惠。

摘要:很多骨性Ⅱ类错颌的儿童存在着发育不足即下颌后缩畸形, 它可能是由于下颌较小或下颌大小正常, 但是位置偏后所致。功能矫正器被认为是一种治疗肌肉功能异常引起的功能性错颌和早期骨性错颌的有效手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论文下一篇:IP地址及其管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