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折

2024-10-09

下颌骨折(共7篇)

下颌骨折 篇1

下颌骨在面部位置突出, 易受损伤而导致骨折, 目前成人多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儿童下颌骨与成人下颌骨相比有所不同, 其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且骨皮质较薄, 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时容易损伤恒牙胚, 且因骨皮质薄使固定不易牢靠, 儿童处于乳恒牙交替期, 乳牙冠短小, 牙根吸收牙齿不稳定, 不宜采用传统的颌间为了探讨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牵引复位固定, 因此儿童下颌骨骨折宜采用正确、保守的治疗。现将该科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在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和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上分进行分析、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7例, 男女比例4.3:1;年龄:3~13岁, 平均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 (67.6%) , 运动伤5例 (13.5%) , 跌伤5例 (13.5%) , 坠落伤2例 (5.4%) 。骨折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4例 (37.8%) , 下颌骨正中骨折伴髁状突骨折7例 (18.9%) , 下颌骨体部骨折8例 (21.6%) , 其中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2例 (5.4%) , 下颌角区骨折6例 (16.2%)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曲面体层X线片, 下颌骨CT三维重建检查。除2 例下颌骨体部开放性骨折且移位大者, 采用全麻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详见表1。

1.3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检查, X线、CT检查, 术后1年内随访, 在咬合关系、开口情况、开口型、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进行疗效平价。

2 结果

37例患者, 术后1年定期随访, 优:33例, 开口度>30 mm, 开口型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片见骨折对位、愈合佳。良好:4例, 其中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2例, 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伴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2例, 开口度>25 mm, <30 mm, 开口型轻度异常, 咬合关系轻度错乱, X线片见骨折愈合佳, 稍有错位。良好4例中有2例继续随访3年,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开口型正常, 另外2例失访。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 交通事故伤为首发致伤原因, 运动伤为10岁以上儿童, 跌伤、坠落伤儿童年龄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车辆急剧增长, 交通事故增多, 外伤随之增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1], 同时很多驾驶员缺乏儿童乘坐的安全知识, 致使儿童受伤随之增多。10岁以上儿童多自行活动, 一般无家长陪同, 特别是男童体育运动时, 自控性差, 容易受伤。较小儿童多因家长看护不利, 儿童活泼好动, 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造成受伤[1]。

儿童下颌骨骨质柔而富于弹性, 骨折时一般移位不大, 有时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儿童下颌骨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内固定时稍有不慎容易损伤恒牙胚, 从而造成恒牙萌出异常, 严重者导致恒牙列的合关系异常、牙列异常。而且儿童下颌骨骨皮质薄, 不易固定牢靠[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内固定手术有可能干扰下颌骨正常发育, 导致功能异常、面型异常。

儿童的乳牙列的牙冠短小, 乳恒牙交替时, 乳牙根吸收导致乳牙不稳固, 恒牙部分萌出, 牙冠短, 儿童4岁后下颌骨发育加快, 牙齿间距离增大, 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因此易采用保守治疗。

本组病例中, 对于下颌骨正中骨折, 无移位或移位较小者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或采用凝塑胶夹板固定。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因患儿乳、恒牙均稳固, 牙间隙不大, 且髁状突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采用小环颌间结扎后, 髁状突骨折侧磨牙区加合垫治疗。2例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因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 手法复位后效果较好, 且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 予下颌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配合颅颌弹性绷带固定, 术后注意开口训练, 功能训练, 可有效避免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4]。余骨折患儿因牙齿间隙较大, 但乳恒牙稳定, 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 利于口腔清洁, 便于检查[5]。另外2例患儿因坠落伤, 开放性骨折, 移位大, 排除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后全麻下予微型钛板内固定[6], 有条件者可采用可吸收钉进行内固定。各种治疗方法经术后1年的定期随访, 均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保守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骨折部位, 骨折移位情况, 患儿牙齿间隙, 乳、恒牙稳固情况, 恒牙萌出情况,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混合牙列期骨折, 不必强求合关系完全复位, 因恒牙萌出后合关系还可自行调整。对于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的患儿, 注意防止托槽脱落。小环颌间结扎时, 小环是否松脱、断裂。下颌骨多发骨折注意术后开口训练, 咬合训练。

本组病例中除2例坠落伤外, 余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富于弹性, 除极大的瞬间暴力外, 移位均较小。对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患儿, 要对患儿全身状况做出综合评估,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局部伤情临时处理, 详细排除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方可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骨折线周围粘膜肿胀情况, 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 及时予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期间可不用或适当使用抗生素。

所有治疗方法均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并要求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督促、帮助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检查固定物, 防止脱落后误吸、误咽。

综上所述, 儿童下颌骨骨折选用适宜的保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25.

[2]谢树理, 廖怀章.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口腔医学, 2008, 28 (11) :604.

[3]吴滨.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00.

[4]胡敏, 王燕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43.

[5]刁胜启.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3.

[6]罗启雄, 罗启德.72例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探讨[J].口腔医学, 2010, 30 (10) :599.

下颌髁突骨折治疗的探讨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2例髁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治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在18~64岁,平均年龄29.5岁。非手术治疗组38例,年龄在19~48岁,平均年龄26.5岁。

1.2 治疗方法

对髁突脱出关节窝或向内侧成角大于45°的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对髁突位于关节窝且向内侧成角小于45°的髁突骨折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合并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的病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3 检测方法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后前位和曲面体层片,明确髁突位置和成角情况。术后6周及1年复诊,测量开口度、开口型,评价其咀嚼功能(咀嚼功能分3级;优良:能向受伤前一样咀嚼硬物;中等:只能咀嚼软的食物;差:只能进流质食物),同时拍摄下颌骨后前位片,测量髁突移位角度。计算手术和非手术患者治疗后6周和1年的平均开口度、开口偏斜距离、咀嚼功能优良率及髁突平均移位角度。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6周来院复诊的患者有48例,其中手术治疗组21例,非手术治疗组27例;治疗后1年来院复诊的有37例,其中手术治疗组18例,非手术治疗组19例。治疗后6周和1年,手术组的髁突移位角度和开口偏斜距离显著小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咀嚼功能优良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手术组的张口度明显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者相近(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对髁突骨折的治疗,在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间存在不同意见。成人的髁突骨折,采用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移位或错位的髁突不能得到解剖复位,导致髁突畸形、关节疼痛和下颌运动不对称。由于手术方法和器械的改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使移位或错位的髁突得到良好的矫正,为恢复其正常的下颌运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髁突骨折常伴有颞颌关节结构损伤,早期的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是关节修复的理想条件。若使受到损伤的关节长期制动会导致关节面的退化和纤维粘连,进而限制关节运动。只有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才能恢复正常的下颌运动。本项研究中,治疗后6周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开口度明显大于非手术治疗组。这可能是因为手术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即开始恢复正常的张闭口运动。对于髁突骨折患者,髁突移位越大,下颌运动受到的影响越大,开口度就越小。本研究中手术治疗组患者的髁突移位矫正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这也是其获得较大开口度的原因之一。在本研究的病例中,尽管非手术治疗能获得较好的咬合,但不能完全恢复下颌的生理运动。

手术治疗组患者移位的髁突得到解剖复位,下颌升高度得到恢复,因而其开口偏斜距离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可使移位的髁突恢复到受伤前的位置,恢复了髁突与下颌骨升支部的连续性,进而恢复下颌骨的正常位置和上下颌牙正常的咬合关系,其咀嚼功能也就得到很好的恢复。而非手术治疗仅给予颌间牵引,髁突及下颌骨不能得到解剖复位,因而,出现错颌,咀嚼功能较差。

本研究结果显示,髁突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虽使下颌运动得到良好的恢复,但侧向运动和升支的形态变化是不令人满意的,非手术治疗不完全的解剖复位常引起面部的不对称和颌平面的倾斜,以及前伸和侧伸早接触的问题,而且,非手术治疗需要长时间的颌间弹性牵引,与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固定治疗相比,更为不舒服。相反,手术治疗方法简单可靠,并发症少,颌间牵引时间短,能早期开口进食,既补充营养,又使关节功能得到锻炼,减少关节强直等并发症。从解剖和功能的角度看,对伴有移位或错位的髁突骨折,应尽可能采取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下颌髁突骨折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62例早期髁突骨折患者,其中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38例。术后随访6周~1年,拍摄髁突正侧位X线片测量髁突角度和检查开口度、开口型及咬合关系。结果 术后1年X线片显示,手术治疗组髁突移位角度明显小于非手术组髁突移位角度,手术组的开口度大于非手术组,开口型亦好于非手术组。结论 对伴随有移位的髁突骨折手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

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2例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9年8月-2003年8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32例, 其中男26例, 女6例, 年龄8-68岁, 平均37岁。下颌正中骨折8例, 颏孔区骨折10例, 下颌角骨折6例, 髁状突骨折2例, 下颌角并髁状突骨折6例。

1.2 固定材料

小型钛板 (厚1mm, 长度4孔) , 螺钉直径2mm, 长7mm (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1.3 固定方法

1.3.1 手术进路

下颌颏部、体部骨折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部、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切口。

1.3.2 钛板位置

颏孔后下颌体区钛板水平放置在根尖与下颌神经管之间;颏孔前区放置根尖下5mm处, 间距5mm下方水平放置另一钛板;下颌角区钛板沿外斜线放置, 当骨折块不稳定时在下颌骨下缘作补充固定。

1.3.3 术式

术中首先用细钢丝做暂时颌间结扎固定咬合关系, 将小型钛板成形后在骨折两端钻孔, 螺钉固定, 使钛板与骨面相贴。

1.4 术后处理

除22例骨折移位不明显外, 其余10例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固定, 最短2d, 最长10d, 平均6d。术后常规给予静滴抗生素7d。每日清洁口腔。

1.5 疗效评价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开口度变化, 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常规摄片, 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 伤口均在7~8d拆线并愈合,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术后复查拍片显示骨折线愈合良好, 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颌间栓结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常用方法, 骨折复位及固定确实可靠, 但该方法固定期间不能张口, 影响说话和进食, 影响张口度的改善, 也不易进行口腔清洁。动物实验还证实颌间固定能引起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坚强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张口度改善程度和速度均优于颌间结扎者, 术后营养状况好。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为骨皮质骨板固定, 放置在唇颊侧即可,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下颌骨骨折, 创伤小, 而且容易满足生物力学要求。

预防手术合并症:①恢复咬合关系是手术成功的标准, 常由于术中咀嚼肌收缩力过大, 不易准确复位。术后钛板不足以对抗肌肉收缩力, 不易稳定咬合关系, 术前行颌间牵引有利于移位较大的骨块复位, 可有效减少术后咬合干扰的发生。对于错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 术后必须辅以适时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②使用钛板时必须准确成形, 与骨面贴合, 否则拧紧螺钉后骨块位置会出现移动;③骨折线两侧钛板上每侧至少固定2个螺钉, 钻头的直径和螺钉直径应配套, 钻孔的位置不宜过于靠近骨折线, 钻头尽量与骨面垂直, 并一次完成;④手术切口应距附着龈至少5mm, 保证缝合时切口两侧有足够的可移动软组织, 缝合时对位要准确。

参考文献

[1]林野, 王兴, 伊彪, 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85-87.

[2]李金荣, 主编, 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形外科图谱[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4.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体会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平均31.5岁。平均住院天数20 d;正中骨折15例,颏部骨折18例,下颌角骨折12例,骨髁骨折6例。车祸伤36例,砸伤12例,撞伤2例,下颌骨囊肿导致的病理性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有咬合错乱、张口困难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术前访视病人,阅读病历,了解病情及所施手术情况,作必要的心理疏导。术中患者取仰卧位,枕下垫一头圈托起头部,固定好四肢,两腿间垫一软枕,上方垫一中单用固定带固定,松紧适宜。采用局部麻醉或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材料为小型钛板(厚度1.0 mm,长度规格4孔、6孔、8孔,螺纹钉直径2.0 mm,长度6.0~8.0 mm)。手术方法[2]:大部分病例采用口内切开复位固定;如为下颌角、下颌升支部多发性骨折、髁状突骨折可采用口内口外联合人径。做口内切口后分层剥离组织黏骨膜,暴露骨折断端。术中手法复位,使骨折断端对位,作暂时性的颌间结扎固定,恢复患者正常咬合关系。根据Champy固位原理[3]在下颌骨应力轨迹进行小型钛板固定的位置选择,复位后作钛板固定。术毕,冲洗创口,严密缝合口内外创口。术中器械护士应该熟悉手术步骤,主动敏捷地传递手术器械,保持器械台平整、干燥、无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术后口内应用口泰漱口液漱口,常规予抗生素应用7 d,术后7 d内进食半流质,1周后软食,合并髁状突骨折者2周后进流质饮食。

1.3疗效判定标准

效果优: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度3指(4 cm以上)。良: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欠佳(前后牙部分开颌1 mm,左右或个别牙错颌),张口轻度受限2指左右。差:骨折未复位,错位畸形愈合,明显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1指左右[4]。

2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咬合关系、张口度及下颌骨X线检查骨质愈合情况。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按以上标准判定:本组优44例,良5例,差1例,不正常1例。优良率96.1%。

3 讨论

3.1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是指一个骨折部位有多条骨折线,超过一个游离骨折片(直径不小于1 cm)[5]。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颏部、下颌体部、下颌角、下颌支、牙槽突、髁突及冠突骨折。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为高能量作用下的损伤,受力点往往就是骨折的发生部位。绝大多数患者有一处粉碎性骨折,极少数有两处、多处及全下颌骨骨折。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牙齿咬合紊乱、骨的异常活动、下颌运动受限、面下部畸形。骨折的碎骨片移位及相互嵌顿可表现有下颌矢状向的缩短,面下部的增宽,会造成下颌骨在三维方向上收缩。双侧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可引起舌后坠而发生窒息。多数患者还出现颏部及下唇麻木。

3.2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坚固

内固定颏、下颌体、下颌角、下颌支骨折的坚固内固定使颌骨骨折的治疗有了质的飞跃[6]。坚固内固定与传统的钢丝结扎、克氏针固定相比,钛板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骨折端的稳定性高,加快了骨断端愈合,缩短了颌间拴结时间。钛板具有良好的相容性[7],有较强的机械性能,有利于骨界面的传导与塑形,并具有良好的抗磁性。坚固内固定组织学上表现为没有外骨痂形成的新骨直接连接,类似于软组织的I期愈合,称直接愈合[8],钛板与钛钉留置体内不需取出,避免再次手术,并减轻其经济负担,钛钉多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多个稳定性三角形支架,从而产生对骨折面绝对的稳定性,利于骨折愈合。如果多发性骨折伤后软组织瘢痕的形成和牵拉,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固性,可以在微型钛板内固定完成后辅以颌间牵引固定,以保证术后骨块在正确的位置上愈合。

摘要:目的 总结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措施,探讨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体会。方法 收集2007年4月~2010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51例,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按标准判定:效果优44例,良5例,差1例,不正常1例。优良率96.1%。结论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固定及恢复咬合关系均有一定难度,坚固内固定技术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效果可靠。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79.

[2]郑卫东.小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分析.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5):382-38

[3]Champy M,Lodde JP,Schmitt R,et al.Mandibular osteosynthe - sis by miniature screwed plates via a bucc approach.J Oral MaXillofae Surg,1978,22(l):14-21.

[4]赵清.下颌骨骨折66例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29(9):64-65.

[5]王浩,唐友盛.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19(6):440-441.

[6]归来,三维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4):196-198.

[7]焦艳军,范亚伟.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应用.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9,8(2):105.

下颌骨折 篇5

关键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坚强内固定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 其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30%[1]。髁状突由于其位置较高, 本身结构细小, 肌肉牵拉力量较大, 时间稍长形成断端粘连后使用保守治疗很难使其复位, 手术治疗难度增大。因此, 在全身情况允许情况下, 应早期复位固定。本文对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8年3月经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7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人70例。其中男性49例, 女性21例, 年龄l7~58岁, 平均34.2岁。其中单侧髁突骨折56例, 双侧髁突骨折14例;单纯性髁突骨折32例, 伴有下颌骨等其它部位骨折的多发性骨折38例。受伤原因:车祸46例 (65.7%) ;跌伤13例 (18.6%) ;工伤7例 (10.0%) ;斗殴3例 (4.3%) ;其他1例 (1.4%) 。

1.2 手术器材

手术采用的钛板及钛钉为西安中邦商贸公司生产的口腔颅颌面外科专用的坚固钛板系列。小型钛板厚度1.0mm, 分别有2、4、6及8孔等;螺丝直径2.0mm, 长度8~12mm, 采用配套钻头、螺丝刀。

1.3 手术方法

患者行全麻术前体检, 排除手术禁忌证。常规拍摄X光片, 螺旋CT三维成像, 了解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根据骨折部位, 手术采用耳屏前及颌下切口入路。囊内及髁突稍上部位骨折采用耳屏前进路, 术中紧贴外耳道切至颞浅筋膜浅面, 暴露颞浅动脉, 注意保护位于动脉前方的面神经, 沿颞浅动脉外侧缘将血管游离, 顺其走行方向切开颞浅筋膜长约3.5cm, 分离显露骨折部位, 将骨折端内肉芽刮净, 松动骨折面, 使其解剖复位后。在髁突的后外缘张力区用钛板固定。髁突线及髁突下骨折采用下颌进路, 一般向后稍绕过颌后入路, 切至颈深筋膜浅层时保护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将其向上翻起, 从嚼肌附着处切断嚼肌后向上分离, 暴露髁颈部进行固定。单纯下颌角骨折, 在外斜线上张力区可用一个钛板固定。髁状突骨折采用厚1.0mm钛板和2.0mm直径螺钉沿外斜线张力带作单层骨皮质固定。术后用抗生素1周, 每日口泰含漱。2周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周后进软食。

1.4 评价指标

(1) 张口度: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测定, 以mm表示; (2) 咬合关系:与张口度同期进行, 检查咬合关系改善情况; (3) X线检查:拍摄曲面断层片、下颌张口后前位片、CT片观察髁突的变化, 必要时行三维CT重建, 使髁突的位置更加直观; (4) 咀嚼力 (计量) 评价:普食为优, 软食为良, 流质较差; (5) 面神经损伤和关节及其周围肌肉弹响、疼痛等[2]。

2 结果

(1) 张口度:术前平均张口度 (26.2±7.0) mm, 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为 (38.4±6.3) mm, 张口度明显改善, 已达到正常张口度水平。 (2) 咬合关系:术后65例 (92.86%)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5例 (7.14%) 因术后感染或固定螺钉脱落出现咬合关系紊乱, 牵引后下颌后缩, 咬合关系不理想。 (3) X线检查:术后65例 (92.86%) 髁突无移位, 骨折无错位, 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 其中5例 (7.14%) 螺钉、钛板松动, 髁突有再移位, 但角度<30°。 (4) 咀嚼力及面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 咀嚼优良率66例 (94.29%) , 较差4例 (5.71%) 。面神经损伤7例 (10.0%) , 其中4例 (5.71%) 颞支损伤, 3例 (4.29%) 下颌缘支损伤, 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

3 讨论

下颌骨髁状突是构成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结构, 具有特殊的功能, 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 常因下颌骨颏部受撞击, 尤其在张口时受伤发生骨折, 且多发生于髁状突颈部。骨折后因肌肉牵拉、升支部受力和推压, 逾半数的髁状突骨折髁状突头部从关节凹内脱位或移位。由于翼外肌的牵拉, 尤以向内侧移位最为常见。

髁状突骨折的处理原则是重建伤前的咬合关系, 恢复下颌升支的正常高度和保障下颌生理运动功能。对髁状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少的髁状突骨折经保守治疗, 均能获得满意效果[3]。但髁状突骨折后, 髁状突受翼外肌牵拉常向前内方移位或完全脱位导致咬合错乱和开闭口运动障碍, 则应积极施行解剖复位手术治疗。

通过本组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笔者体会, 利用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 复位准确, 固定可靠, 安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46.

[2]吴春云, 施晓军, 李颖.24例髁突骨折经下颌后凹进路行坚强内固定的疗效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1) :20~22.

[3]李冬仙, 张印斗, 柳新华.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纵横, 2001, 17 (4) :316.

[4]刘向辉, 彭品祥, 斯方杰.髁状突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6 (5) :386~388.

下颌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从2008年开始将颌骨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临床, 我们选用单向的下颌骨内置式牵张器治疗2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

病例1:男, 35岁, 因车祸致双侧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粉碎性骨折伴多根肋骨骨折, 于当地乡镇医院治疗肋骨骨折并做颌间结扎及颅颌固定治疗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骨折。术后2个月即出现咬不适, 并逐渐加重, 半年后到我院就诊, 以右下颌骨骨折移位愈合入院。检查患者:颏右偏, 右下第一、第二前磨牙缺失, 缺牙间隙明显缩小, 整个下颌牙弓变窄, 右后牙正锁牙, 前牙覆盖8 mm, 前牙开牙, 上颌牙列整齐, 张口度3.0 cm.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后, 右下颌前庭沟处做切口, 翻起黏骨膜瓣, 见颏孔周围均有骨痂, 凿去部分骨痂, 在颏孔两侧位于下牙槽神经管下方约5 mm处, 安置骨牵张器, 并于骨牵张器两脚之间及颏孔前2 mm处, 用来复锯垂直锯开移位愈合的下颌骨体部, 操作中防止舌侧黏膜的撕裂, 冲洗创面缝合伤口。术后下唇无麻木感, 术后第6天将骨牵张器每日加力3~4次, 每次0.25 mm~0.4 mm, 1 mm/d, 牵引第6天摄X线片, 未见骨牵张器两脚固定螺钉周围有皮质骨的吸收。加力牵引共12 d, 牵开约12 mm后牙恢复正常咬关系, 前牙有接触, 骨牵张器保持8周, 牙关系基本正常。

病例2:女, 19岁, 因下颌骨骨折未处理影响进食1年入院。患者不慎从四楼跌下, 左股骨中段骨折及面部受伤, 在当地医院行左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左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清创术, 术中未做下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自感咬差, 影响进食。检查患者, 患者面部不对称, 颏部偏向左侧, 上颌前牙已缺失, 下颌牙弓明显变窄。在局麻下于左下颌前庭沟处做横形切口, 充分暴露下颌骨移位愈合处, 用矢状锯和薄骨凿凿开移位愈合的骨断端, 使之完全分离, 注意勿损伤颏神经、邻牙及相对的舌侧黏膜。骨牵张器的两脚分别用螺钉固定于两侧骨断端, 冲洗后缝合黏膜伤口。术后5 d, 骨牵张器开始加力, 直至下颌牙弓到达预期的位置, 具体方法同前。骨牵张器共加力8 d, 左下颌骨体部延长约8 mm, 基本恢复下颌牙弓的连续性, 颏部位于面中线上, 面部外形改善明显。为稳定下颌骨体被延长后的咬关系, 加用颌间牵引。6周后去除骨牵张器和颌间牵引, 1年后行口内缺失牙固定桥修复。

2 结果

2 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病例在做下颌骨截开术后均无手术侧下唇麻木感。置入骨牵张器后口内伤口无裂开及感染, 但异物感较强, 影响进食。每次加力延长骨间隙时, 患者均感疼痛明显, 自述可以忍受。拆除骨牵张器后, 已恢复的咬关系稳定, 且下颌偏斜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俄国矫形外科医生Ilizarov[1]分析了大量临床资料, 总结出被牵张的骨断端形成新骨的必备条件: (1) 皮质骨截断时必须尽量减少对松质骨的损伤; (2) 皮质骨截断后到骨牵张器加力中间必须有5 d~7 d的间歇期; (3) 骨牵张器加力不能过快, 每天约延长骨间间隙1 mm, 以确保骨间间隙新骨的生成, 防止骨断端形成骨不连; (4) 骨牵张器要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固定于两侧骨断端上; (5) 骨牵张器牵张到位的稳定时间至少是骨牵张器牵张时间的2倍。

3.2 我们在患者下颌骨移位愈合处做骨断端垂直截开术后, 安置以颌骨为支持的口腔内置式骨牵张器, 以延长受损伤侧的下颌骨体部、扩展下颌牙弓、恢复咬关系及面部外形, 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意在截骨前就牵引器安放位置及方向做好精确准备, 首先按术前设计摆放好牵引器, 修改牵引器固定壁, 使之完全贴合于颌骨的表面形态, 然后备好至少3个螺孔后再开始截骨, 在做下颌骨骨断端垂直截开术时, 两端邻牙的牙根周围必须保留至少约1 mm厚的骨壁, 以确保被凿开的骨断端间隙内有足量的新骨形成。

3.3 下颌骨牵引有可能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 在牵引过程中严格控制牵引的速度与频率, 以避免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 在牵引过程中一旦出现下唇麻木应立即减慢牵引速度。下颌骨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是轻微的、可逆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 如控制在每天牵引1 mm内对颞颌关节没有明显损伤, 本组2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和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紊乱症状。

3.4 颌骨牵张成骨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 无需供区提供骨组织, 目前已逐渐成为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颅面畸形的首选方法, 对于临床上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的陈旧性颌骨骨折, 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Ilizarov.The principles of the Ilizarov method[J].Bull Hosp Joint Dis Or-thop Inst, 1988, 48 (1) :1-11.

下颌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男女比为1.6:1;年龄15~68岁,平均(34.5±4.3)岁;病程2 h~5 d,平均(36.4±7.5) h。致病原因:交通事故31例,摔伤15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咬合错乱和颜面畸形。所有患者未出现外耳道流血、脑脊液流出等情况。所有患者均经X线确诊为下颌骨骨折。

1.2 辅助检查

拍摄X线下颌骨侧位片、后前位片和全景片。X线显示34例为单发性下颌骨骨折,12例为多发性或粉碎性下颌骨骨折。

1.3 方法

所有46例患者均使用钛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中应先确认和恢复患者咬合关系,行临时颌间结扎,然后固定小型钛板。小型钛板应与下颌骨表面无张力密合。完成小型钛板固定后,打开颌间结扎。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0.05%洗必泰液漱口,每日1次,术后第1天进半流食,术后第3天进软食。

1.4 疗效标准

(1)优: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度4 cm。(2)良: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欠佳,前后牙部分开颌1 mm,左右或个别牙错颌,张口轻度受限2指左右。。(3)差:骨折未复位,错位畸形愈合,明显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1指左右。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优26例(56.52%),良17例(36.96%),差3例(6.52%),优良率为93.48%。所有患者均为一期愈合,无一例切口感染,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半年以上。骨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4±1.1)个月。住院时间12~15 d,平均(12.4±1.3) d。

3 讨论

下颌骨是颅面部最大骨骼,也是面部唯一可活动的骨,位置在面部较突出,缺少保护,遭受外力打击时容易造成骨折。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1)正中联合,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连接处,并处于面部突出部位;(2)颏孔区,位于下颌牙弓弯曲部;(3)颌角,下颌骨体和下颌支交界处;(4)髁突颈部,此处较细脆,无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有可能在此处产生骨折[2]。

治疗时,应首先处理休克、失血、颅脑损伤、防止窒息,作简单复位后,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应尽早作骨折层复位固定。复位同时应注意抗感染,加强营养补充,食物由软逐渐加硬,一般两个月内不应吃过硬食物。注意口腔卫生。目前认为下颌骨骨折的治愈标准是恢复颌骨功能、重建骨折前的咬合关系、保持颜面对称。

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避免了口外皮肤入路的手术瘢痕及面神经损伤的风险,避免了颌间结扎所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在术后能及时恢复语言和摄食功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利于促使伤口的愈合[3,4]。本组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优26例(56.52%),良17例(36.96%),差3例(6.52%),优良率为93.48%。证明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肯定,且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骨折愈合快,相同时间内所达到的骨强度较钢丝栓结的要高。钛的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高,质轻。钛板及钛钉留置体内不需取出,避免再次手术并减轻其经济负担,避免了栓丝固定发生的骨折延期愈合现象[4]。

综上所述,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卜寿山,尹林,徐杨,等.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3,19(9):566—567.

[2]田玉岭,赵灿,宋绍华,等.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108.

[3]孙刚.小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颔骨骨折127例回顾分析.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28(2):149—150.

上一篇:创面应用下一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