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应用

2024-10-09

创面应用(精选10篇)

创面应用 篇1

体表部位因肿瘤切除, 或外伤、烧伤后瘢痕切除后形成的较大的复杂创面, 皮肤缺损不能直接缝合, 皮片又不能直接移植修复, 为此, 针对每个创面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创面。我院自1997年7月年至2012年8月为20例患者实施该手术, 获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 0例患者, 男性1 5例, 女性5例, 年龄2~6 0岁。其中头部2例, 腋窝5例, 腹部2例, 腹股沟2例, 膝关节2例, 胫前5例, 足背2例, 缺损面积10cm×20cm~13cm×35cm。所有病例均成功采用游离皮瓣, 或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一次性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

根据病损部位皮肤缺损大小, 特点, 选择相应的适合皮瓣, 如:缺损区域, 骨组织或神经等重要组织外露, 或功能部位, 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 或其附近的带血管蒂部皮瓣进行修复。创面的处理要求彻底, 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皮瓣要求大于缺损1~2cm。如果是游离皮瓣, 最好是一个动脉, 两根静脉, 或可靠确切的知名动静脉吻合, 术后常规皮瓣下负压引流3~4天, 防止皮瓣下积血, 供区根据创面的大小可以直接缝合, 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

2 结果

本组患者20例, 其中2例术后皮瓣远侧的边缘出现静脉性淤血, 予以活血化瘀, 针刺放血等综合治疗, 皮瓣一期愈合;1例考虑吻合口处血管蒂部受压, 予以2期修复后愈合;1例远端皮瓣皮肤的角质层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余病例均一期愈合, 愈合良好, 随访1月至2年效果满意 (如图1-6) 。

3 讨论

(1) 皮瓣在修复有重要组织外露的复杂创面中有特殊的优点, 它可以覆盖外露的重要组织, 同时又具有抗感染的功能, 因此对于此类创面, 首先皮瓣;如对电击伤造成腹股沟骨组织外露患者的修复, 选择带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为主的超长皮瓣, 经过蒂部的去表皮并把皮瓣反向折叠覆盖创面, 外露的骨组织被充分覆盖, 同时可以最大地重建腹股沟功能, 愈合后避免因瘢痕挛缩而造成的行走困难。 (图1、2、3) 由于该皮瓣的血管相对恒定、表浅、手术简单、血管可靠、设计皮瓣大小灵活, 腹股沟区为腹部皮下脂肪最薄处, 不显得臃肿[1], 如果皮瓣过大, 可以考虑做延迟皮瓣, 或带腹壁下动脉的穿支皮瓣, 即穿支皮瓣:DIEP.

(2) 对于腋窝的功能重建, 选择肌皮瓣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重建腋窝功能时候, 可以选择背阔肌肌皮瓣, 可以把胸背动静脉完全解剖出来, 游离或带此动静脉为蒂部的背阔肌肌皮瓣来重建腋窝的功能, 如果皮瓣设计的巧妙可以完全展现出腋窝的一顶四壁形态, 愈合后, 上肢活动自如, 在这一点可以弥补用断层皮片修复带来的缺陷。背阔肌肌皮瓣具有切取的组织量大、血供丰富、蒂部解剖恒定、血管蒂较长可以灵活设计皮瓣、供区功能障碍不明显等优点, 是临床上最为广泛的应用的肌皮瓣之一[2]。在修复腋部创面、重建腋窝的形态时, 背阔肌肌皮瓣时首选方案 (图4、5、6) 。

(3) 对于腹部因肿瘤切除造成的巨大缺损, 可以设计TRAM皮瓣横行腹直肌皮瓣, 如果考虑皮瓣远端血供障碍, 可以携带远端的腹壁下动静脉, 把腹壁下动静脉和对侧的胸廓内动静脉吻合[3], 这样就避免了因皮瓣过大而造成皮瓣远端坏死的情况发生 (图7) ;

(4) 对于修复因肿瘤侵犯头皮、头颅甚至硬脑膜的大范围的创面, 建议选择携带知名的头部动静脉皮瓣, 或远距离的游离皮瓣, 如本例, 对于因切除头皮鳞状细胞癌后造成的巨大缺损, 可选用股外侧游离皮瓣, 术前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皮支探测, 并参考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部位来设计皮瓣[4], 切开皮瓣外缘, 向内翻寻找皮动脉穿支, 根据需要按肌走行切取肌皮瓣或皮瓣, 供区在7cm-8cm宽, 可以直接缝合;若创面较大, 不能缝合的, 可以移植断层皮片修复 (图8)

总之, 在临床中, 选择何种皮瓣, 特别是复杂创面的修复, 应该从整体上去考虑, 具体问题具体去分析, 整形外科医生在修复创面的时候, 多从整体及功能上考虑较多, 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植皮来暂时封闭创面, 在此点上, 比烧伤外科医生要考虑的多一些, 这也就要求整形科医生对局部的解剖要更加熟悉,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避免因做皮瓣失败给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摘要:目的:探讨皮瓣在修复重建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12年8月, 应用游离皮瓣、带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20例因肿瘤或外伤形成的复杂性创面, 创面有重要组织外露或功能部位, 缺损最大约13cm×35cm最小10cm×20cm, 切取相应的大小的皮瓣覆盖创面, 继发性创面直接缝合或以植断层皮片覆盖。结果:2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修复后的形态自然、功能恢复程度良好, 随访1个月到2年余形态自然。结论:对于复杂的创面修复, 术前精心设计、针对每个患者的创面的特点,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选择适合的皮瓣可以最大程度地修复创面, 形态和功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关键词:复杂创面,合适皮瓣,修复重建

参考文献

[1]宫旭, 路来金, 丰波, 等.髂腹股沟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29) :198-199.

[2]盛辉, 曹东升, 汪春兰, 等.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8, 24 (1) :78-79.

[3]朱家恺.显微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1-344.

[4]唐茂林, 徐永清, 张世明.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224-232.

创面应用 篇2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面;应用

1 VSD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负压封闭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指以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覆盖或填充机体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各种创面,使创面得以全方位引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液,减少感染,加快肉芽组织生长,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VSD技术目前可在骨科、创伤外科、普外科、手外科、整形外科、烧伤科等多科室应用。

2 VSD使用的研究进展

2.1 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自从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次使用V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以来,刘云娥[1]负压封闭引流组病人1~2周后取下敷料时均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致密颗粒,丰富的毛细血管,分泌物减少,创面无水肿,再进行皮肤移植術,效果显著。

2.2 感染创面 VSD高负压封闭可以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和细菌等,减少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并且可促进局部血流量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促进了肉芽组织的生长,这样感染创面也缩小,经VSD治疗的创面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创面清洁且病原学检查转阴快。

2.3 皮肤移植 党亚军[2]游离植皮联合VSD加压包扎可促使皮片黏附,保持创面洁净,避免皮下渗液积聚,有利于皮片的存活,与传统的植皮加压包扎相比,抗生素的使用次数明显减少,平均换药次数也减少,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植皮的存活率也得到了提高。

2.4 腹部创面 王志华[3]接受VSD治疗的6例患者,5例腹壁感染创面经一次封闭负压引流后,见到新鲜的肉芽组织创面,直接缝合后愈合良好;1例因引流管堵塞经2次封闭负压引流后覆盖肉芽组织创面,缝合后愈合也良好。

2.5 皮肤溃疡 刘宁[4]15例患者经VSD技术治疗,去掉VSD敷疗后可见新鲜、致密、颗粒状肉芽组织创面,触之易出血,其中7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细菌培养,其中1例为阴性、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4例为大肠埃希菌,6例患者治疗后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创面二期采取多次常规换药或创口扩创直接缝合或行植皮手术覆盖创面,15例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

2.6 烫伤及烧伤 周岳平[5]观察组VSD联合冲洗液冲洗,治疗后3天,在封闭负压和液体冲洗的作用下,创面得到很好的湿敷,创面坏死组织开始脱落,被引流至负压瓶;第7天更换VSD敷料时见到创面坏死组织基本脱落;第14天创面清洁干净,可见新生的上皮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出现大量的坏死组织,第14天坏死组织更多,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SD联合冲洗液冲洗过程中VSD引流管堵塞的现象未发生过。

3 护理

3.1 保持创面的负压封闭状态,保持引流管在位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却勿牵拉、压迫、折叠。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3.2 保持有效的负压,压力保持在125~450mmHg,过高过低都会出现引流管阻塞。3.3 引流瓶应放在安全的位置,位置应低于伤口60~100cm。3.4 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贮液瓶内的引流量超过二分之一及时倒掉并记录。

3.5 创面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说明生物半透膜过敏,应停止使用。

3.6 密切观察负压,若出现敷料鼓气或不见管形,说明未成封闭状态,应检查是否漏气、扭曲、阻塞,如果漏气应在漏气处再次加压半透膜,如是扭曲应检查方正,如是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冲管,实在不行更换引流管。

3.7 VSD使用3周没见创面愈合或出现恶化,应停止使用,查找原因。

4 结论

VSD技术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与传统的换药引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VSD手术条件要求不高,用生物膜覆盖使创面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将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及时引流,防止其在创面积聚而浸泡,有效预防了多次换药导致的污染。②VSD使创面与外界隔离,通过该屏障作用,大大降低了感染的机会。③持续的负压引流使创面相对洁净,并改善了创面的血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④VSD负压调节慢性创面的明胶酶活性,改善了创面微循环。⑤VSD可以维持7~15天,不需多次换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护的工作量。⑥通过使用VSD,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且新鲜,二期植皮或皮瓣手术成活率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临床上的创面各种各样,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甚至在解剖结构上深浅不一,有的是感染创面,有的是非感染创面。应用VSD技术首先是使海藻盐泡沫紧密完全覆盖创面,但覆盖后,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创面生长情况,随着VSD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研究,相信将来会有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以适用于更多类型的创面,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刘云娥,刘淑珍,张银凤.VSD技术治疗下肢皮肤缺损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研究,2011,25(7):1938.

[2]党亚军,庞仲辉,张亚斌.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治疗中游离植皮联合应用VSD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8):3939-3940.[3]王志华,赵辉,魏炜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壁感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55-58.

[4]刘宁,李小兵,张静琦等.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烧伤杂志,2010,26(4):313-314.

创面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复杂骨科创面患者43例, 其中, 男性31例, 女性12例, 年龄在4~59岁, 缺损部位:四肢者42例, 骶尾部1例。创面大小为5 cm×5 m~20 cm×35 cm。

1.2 材料

负压封闭引流敷料: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 内置两条多孔引流硅胶管, 长30 cm, 其规格有3种分别为:5 cm×5 cm×1 cm, 5 cm×15 cm×1 cm, 10 cm×15 cm×l cm。透明薄膜:英国s&N公司生产, 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丙烯、三通接头, 具有单方面透气功能。负压源:采用病房床头中心负压。

1.3 方法

先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洗, 然后根据各个受损部位的特点进行修复。开放性骨折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应该先进行简单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修复时置入VSD辅料, 如果创面较大可采用多块VSD辅料拼合使用, 然后将辅料边缘和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进行缝合固定, 如果创面部位较深, 可将辅料填塞在腔隙内。 (如果创面分泌物非常多, 可用冲洗管持续冲洗) 用透明薄膜对整个创面空间进行封闭, 用“系膜法”对引流管周围进行封闭。封闭完成后接床头负压进行吸引, 压力采用20~80 k Pa[5], 调整负压大小至辅料收缩, 手摸时变硬为止。在负压引流7~10 h后可停止引流取出辅料[6], 然后观察创面, 如果肉芽新鲜者可直接进行缝合、转移皮瓣或植皮修复, 如果创面仍有分泌无则可换新辅料再次进行负压引流直至创面肉芽新鲜为止。所有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均进行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43例患者中有23例创面经过一次封闭引流后创面肉芽组织就非常新鲜, 然后13例患者直接进行了缝合, 8例患者进行了自身植皮, 2例患者进行了组织瓣移植。20例患者经2~4次封闭引流后进行了缝合、植皮或组织瓣移植。43例患者在缝合、植皮或组织瓣移植后均得到愈合或成活, 对其对方2个月~1年, 所有患者均无全身或局部并发症发生且创面愈合良好。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并发症:引流通路堵塞5例, 膜下发生积液者3例, 且经过生理盐水冲洗, 更换引流管后情况得到改善。

3 讨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是一种全新的创面治疗方式, 它可以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当其在1994年被裘华德教授引进到国内后, 就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43例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后, 创面愈合非常良好, 无大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临床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负压封闭引流是用聚乙烯醇辅料覆盖创面, 并以半透膜对整个创面进行封闭[7], 然后给予一定负压将创面内的坏死组织或积液通过引流管导出的技术, 其主要应用于复杂难愈性创面的皮肤溃疡、褥疮、糖糖尿病足等[8,9], 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对创面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创面肉肉芽组织新鲜, 使得伤口愈合率和植皮或皮瓣移植的成活率都大大提高高, 有效的提高了创面的修复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仅治疗效果好, 能够提高创面的愈合率和植皮皮或皮瓣移植成活率, 而且其操作简单、快速, 使其成为创面修复中的的很好选择。创面组织在负压的环境下, 感染和炎性反应的概率都大大大减少了, 而且促使了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 使得外露的肌键和骨骨骼面积大大减小甚至被新鲜的肉芽全部覆盖, 大大改善了创面的环环境[10]。创面的改善使得手术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 降低了修复的难度度和被截肢的危险。同时良好的创面环境也促进了术后伤口的愈合, 减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

综上所诉, 掌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并将其应用到临床中, 可以很很好的解决复杂创面的修复问题,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三风, 刘志豪, 戴志波, 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对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09, 15 (6) :150-151.

[2]雷林革, 沈美华, 何如祥, 等.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 :1340-1341.

[3]Reinds, Gert Jan, van Oijen, et al.Bayesian calibration of the VSD soil acidification model using European forest monitoring data[J].Geoderma, 2008, 146 (3/4) :253-254.

[4]邹晓防, 蒋玉洁, 曹卫红, 等.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1) :165-166.

[5]Suh WM, Kern MJ.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traumatic VSD in an adult requiring an ASD occluder device[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9, 74 (7) :211-212.

[6]李炎炎, 杨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应用中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12, 41 (20) :1097-1098.

[7]唐天生, 林达强, 张毅, 等.外固定器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5 (7) :1166-1167.

[8]张郑, 张汝敏.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Ⅲ度烧伤保留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创面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3) :35-37.

[9]武继伟, 杨连根, 李晓东, 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3) :579-580.

慢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篇4

【关键词】慢性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05-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损伤后组织修复的过程及其可能发生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创伤愈合研究进入了一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新阶段。再加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众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对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针对创面修复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逐渐走向临床并应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

一,物理治疗

1,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治疗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的频率为1-3MHz,发射方式为脉冲式,其传递给组织的机械能一般低于3mg/cm2,能克服一般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组织所产生的致热副作用。研究发现LIPUS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及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增殖的作用。此外,低强度超声波能增强溶酶化活性和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2,高压氧治疗

为解决组织缺氧问题,高压氧(HBO)治疗已逐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经过HBO治疗,可以逐步提高局部组织氧分压,是目前最为有效提高组织氧分压的措施。在正常及缺氧组织HBO治疗均能提高其组织氧含量,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其理论基础是所有创伤组织都缺氧,而且慢性创面组织缺氧更明显。氧气是细胞氧代谢及能量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组织氧分压的提高可以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白细胞杀伤力,不仅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而且也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3,电刺激治疗

通过研究发现,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加快慢性溃疡及创面的愈合速度,实验证明电疗法组的溃疡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快1.5-2.5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进细胞的迁移、促进再上皮化和真皮的重建、增加成纤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调控作用等,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但是电刺激治疗对细胞增殖及分化、迁移的作用机制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人工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应用

在机体皮肤遭受创伤后,机体自身修复主要包括质肉芽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形成、创面再上皮化、瘫痕形成、创面收缩及重塑等一系列过程。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缺损修复是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是由于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来促进或抑制创面愈合。生长因子的参与和调控涉及到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目前所知创面愈合主要与以下几种细胞生长因子有着密切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通过对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促进细胞增殖及分化;促进伤口周围组织的血管化;对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和降解有调节作用;诱导相邻细胞合成细胞因子。这些生长因子的作用通常是促进创面愈合,然而在慢性创面中有些生长因子是较少表达的,通过研究并使用外源性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虽然众多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有效性,但是这些人工重组的生长因子毕竟属于基因工程药物,其药理和毒理问题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并且在临床应用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总而言之,在创面愈合中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机理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局部组织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只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方式之一,其作用并不能代替外科清创术以及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创面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皮肤缺损创面,如何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治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促进创面的尽快修复。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改革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新技术,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促进深部创面引流的全新方法。它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且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缩短治愈时间,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在负压封闭引流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充分引流,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通过负压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创面缺氧情况;减轻创面及周围组织水肿;促进创面细胞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创造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负压机械应力加快创面组织细胞的增殖。另有试验研究发现,通过负压吸引还可以对创面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一定的张力,导致细胞发生变形,从而诱导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创伤学的飞速发展,对于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方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

此外,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干细胞的应用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可取代因衰老死亡,创伤或疾病损伤失活的组织细胞。其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融合等过程均可以修复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皮肤损伤或缺损,从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小兵等,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几个重要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

创面应用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到2015 年10 月间接收的15例创面复杂缺损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13 例, 女性患者有2 例, 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0 岁, 最大年龄为61 岁, 平均年龄为 (38.23±4.75) 岁;患者致伤原因为, 7 例电烧伤, 3 例热压伤, 2 例褥疮, 3 例火焰烧伤, 15 患者致伤部位包括胫部, 肩胛部等部位。

1.2 方法

对15 例患者均采用肌瓣及肌皮瓣进行修复, 首先将患者进行麻醉, 观察患者的损伤情况和创面的大小, 并且根据不同患者的创面面积大小设计肌瓣及肌皮瓣的形状和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肌瓣及肌皮瓣的大小应略大于创面的面积, 此时需要将创面进行清理, 将坏死组织完全剥离后, 将皮瓣及肌皮瓣转移到患者创面处。采用腓肠肌皮瓣修复胫前缺损3 例, 采用背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胛部缺损5 例,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损伤4 例, 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损伤3 例。如有患者出现其他部位缺损, 应就近选取质地相近的皮瓣修复, 过程中应注意要小心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护患者损伤处周围的组织, 避免出现人为的组织损伤, 待完全覆盖住创面并进行平整后, 将肌肉组织, 皮肤组织以及皮肤依次进行缝合, 后需注意患者创口的清洁, 防止发生感染和并发症, 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 并对患者的创口进行严密观察, 无异常情况, 15 天左右即可拆线[2]。手术后观察患者治疗特点和效果。

2 结果

15 例患者经过1 次手术治疗后, 创面均得到修复, 肌瓣及肌皮瓣均成活, 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出现创口积液感染、其他并发症等情况。

3 讨论

创面复杂缺损是临床中常见的损伤类型, 患者出现损伤后创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外露或其他组织外露的情况, 若治疗不及时或未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会给患者留下较大创伤,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同时不得当的修复会使疤痕很长时间难以消失或恢复,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损伤处的美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现, 同时生活压力也与之俱来, 在人们工作或出行的过程中, 常常因为多种原因而导致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损伤和缺损的现象, 这也导致近年来临床中接收的创面复杂缺损患者数量较往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患者创面以及病情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化, 这就使得在临床的治疗过程当中, 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难度都有所增加, 稍有不慎就会对患者留下较大影响, 从而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口碑[3]。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人们对于美观额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修复方法因为很容易留下较难恢复的疤痕, 也就很难再满足临床的要求。相关研究有报道, 近年来应用的肌瓣及肌皮瓣修复创面复杂缺损效果良好, 其肌瓣及肌皮瓣本身在选择和使用时可以在创面附近进行裁取, 但须注意两种组织之间必须存在协同性, 转移的肌瓣及肌皮瓣对身体的影响小, 这样在手术过程中既可以保证身体的功能不受到太大影响, 有可以保证移植过去的肌瓣及肌皮瓣有很高的成活率, 从而保证手术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尽快康复, 同时选择作为肌瓣及肌皮瓣的部分可以在创面近处, 合适使用的任何一处进行选取, 这样也为手术的进行提供了较大便利[4]。另一方面, 肌瓣及肌皮瓣本身就具有活性强, 且血运好的特点, 而复杂创面缺损一般都具有损伤大, 且损伤处细胞自我修复功能差的情况, 将肌瓣及肌皮瓣转移过去, 可以有效地为创面的血运和恢复提供帮助, 同时促进创面的愈合, 在恢复的过程当中通过较强的血运和活性能够减少感染的可能, 帮助创伤处抵挡外来病菌的侵蚀, 从而增加其耐受性, 以便于较好的恢复。根据肌瓣及肌皮瓣的众多良好特点, 其可以应用于不同部位的修复, 因其本身血运好的特点, 在移植到创面后可以较快的适应, 同时丰厚的组织也可以保护局部的创面, 使其减少外来和荷载力的影响和破坏, 亦有助于恢复[5]。但是在肌瓣及肌皮瓣使用的过程中需注意, 选用的组织如果是用于缺损非常严重且血运很差的地方, 就应该保留肌瓣及肌皮瓣的重要血管, 同时注意其血运的特点, 针对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保证手术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健康情况。

本次我们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到2015 年10 月间接收的15 例创面复杂缺损患者, 应用肌瓣及肌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表明, 15 例患者经过1 次手术治疗后, 创面均得到修复, 肌瓣及肌皮瓣均成活, 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出现创口积液感染等情况, 这说明, 通过选择合适的肌皮瓣加上严密的手术操作, 对患者损伤处进行修复, 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运情况, 从而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也保证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了因为治疗不当而带来的风险。综上所述, 应用肌瓣及肌皮瓣修复创面复杂缺损, 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创面的血运情况, 帮助抵抗外来病菌的侵袭, 同时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临床中治疗效果确切, 故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冰, 熊猛, 林鹤, 等.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复杂创面:重建组织完整及功能需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9 (15) :2351-2355.

[2]沈余明, 胡骁骅, 温春泉, 等.小腿联合肌皮瓣治疗创伤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优先出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 27 (9) :1061-1064.

[3]邢新, 薛春雨, 李蠡, 等.岛状肌皮瓣 (肌瓣) 在颈胸部重度创伤性创面早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6, 22 (4) :265-267.

[4]陈代全, 范辉, 胡国伦, 等.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1, 17 (7) :630-633.

创面应用 篇6

关键词:银锌霜,烧伤晚期,残余创面

1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 男36例, 女21例, 最大年龄72岁, 最小5岁, 致伤原因热液烫伤23例, 火焰烧伤17例, 化学物质烧伤5例, 电烧伤2 例, 入院时最大面积80%TBSA, 最小面积3%TBSA, 出现残余创面在伤后21~35d。

2 创面情况

本组病例均为烧伤晚期残余创面, 创面宽度在0.8~4 c m之间, 大部分创面表面有脓液少量有脓痂, 味臭, 基底肉芽生长不良, 老化水肿刺激创面不易出血。4 0例创面愈合后水疱破溃所致, 9例为植皮术后残余创面, 8例Ⅲ度创面为溶痂后形成, 个体残余创面面积约6%TBSA, 最小0.5%TBSA。

初始治疗方法, 27例外院用黑色中药膏包扎, 15例抗生素纱布包扎, 6例凡士林油纱布包扎, 7例用雷佛奴尔湿敷, 2例用碘伏外涂。

创面细菌培养, 40例为绿脓杆菌, 8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7例为特异变形杆菌, 2例为阴沟杆菌。

3 治疗与结果

3.1 全身治疗

对于残余创面较大并有全身感染表现者, 根据创面和血培养结果选择高效敏感抗生素静脉滴, 对于残余创面较小, 无明显炎症反应者, 不用抗生素,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以外营养方式, 首先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再次口服为主, 间断静脉营养, 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原素, 特别是维生维生素A,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7 m m o 1/L以下。

3.2 局部治疗

创面用0.5%碘伏棉球轻轻去除表面脓性分泌物, 动作要轻柔, 以肉芽创面不出血为限度, 如有焦皮应用剪刀剪除, 尽量不要让创面出血和疼痛, 肉芽创面刮除至纤维板层, 将银锌霜皮肤粘膜抗菌剂涂于创面上, 每日换药1次。

3.3 治疗效果

创面使用银锌霜皮肤粘膜抗菌剂3d后, 创面肉芽新鲜, 创面可见皮岛生长, 特别是创面边缘有新的上皮生长, 小的创面5d可愈合, 大的创面2~3周肉芽长平, 伤口表皮化愈, 愈合时间平均12d, 病人使用银锌霜皮肤粘膜抗菌剂后, 无疼痛, 换药后感到舒适, 精神状态好, 食欲增加, 睡眠佳, 有利于创面愈合。

4 讨论

烧伤残余创面的产生和长期不愈是有很多原因, 其中以局部感染, 全身营养差, 低血浆蛋白血症和创面微循环较差为重要因素。创面细菌大量生长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不但影响创面上皮的生长, 而且对新生的上皮有破坏作用, 外用银锌霜皮肤粘膜抗菌剂后创面分泌物减少分泌物培养无菌生长。

银锌霜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其机制是带正电荷的银离子 (Ag+) 被负电荷的细菌吸附于表面, 银离子穿过细菌外膜, 与菌体内D N A的双螺旋键中硷基缔合, 致使细菌丧失分裂繁殖能力, 从而达到抑菌或杀灭细菌的目的。

银锌霜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痛作用, 它能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 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近几年来我院使用银锌霜治愈晚期残余创面后, 及时使用弹力带压迫, 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遏制成纠纷细胞的过度分化增殖, 防止胶原蛋白粘多糖过量的合成与分泌和过多的沉积, 减轻了肌成纠纷细胞收缩所致的瘢痕挛缩。

银锌霜治疗晚期残余创面疗效明显, 方法实用, 操作方便, 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1]:98~99.

[2]陆树良, 谢挺, 牛轶雯.创面难愈机制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 2008, 24[1]:3~5.

创面应用 篇7

关键词:小腿外侧皮瓣,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表浅,皮下组织薄弱,容易遭受外来暴力或频繁经受摩擦等损伤,一旦受损后易出现继发创面形成,骨、肌腱、关节容易外露,处理不当可出现坏死、感染,临床处理较为困难[1,2]。2004年7月-2012年7月,本科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25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5~60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足跟压疮4例,重物砸伤3例,肿瘤1例。创面伴有骨外露11例,内置物裸露7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3例。急诊修复14例,择期手术11例,其中应用VSD负压吸引技术5例。应用小腿外侧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游离移植修复足背部创面6例。其中8例将皮瓣内感觉神经与创面内感觉神经进行吻合。皮瓣面积最大27 cm×12 cm,最小9 cm×5 cm。

1.2 手术方法

术前均用超声多普勒探测伤肢胫前血管、胫后血管、腓血管的行程、直径及腓动脉皮支穿出的部位和血流情况。作游离皮瓣时应同时明确患侧和健侧肢体血管情况。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

手术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术中彻底清创,创面污染轻者一期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污染、损伤重、组织活力分辨困难者二期清创皮瓣移植修复。其中5例应用VSD负压吸引技术覆盖创面,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触之出血。

沿小腿外侧皮瓣后缘切开皮肤,直达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在深筋膜下向前游离皮瓣,可缝合深筋膜与皮下组织,以防止分离损伤血管皮支。此处可以遇到腓肠外侧皮神经,可根据需要决定切取长度。在腓肠肌外侧缘附近,应注意由肌间隙或比目鱼肌穿出的皮支和肌皮支。如较粗的皮支是来自比目鱼肌、坶长屈肌的肌皮支,向深部解剖时,应用精细微血管钳或显微器械,仔细解剖,可保留0.5~1.0 cm肌袖于血管周围,以免损伤肌皮血管,选择较粗的1~2条皮支和肌皮支作为皮瓣的轴心点,重新调整皮瓣的远近端及前后缘,以保证皮瓣的血供。剪开影响显露的比目鱼肌、坶长屈肌部分肌纤维,探查腓血管、胫后血管,明确其走形。再切开皮瓣前缘,浅筋膜下分离,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切取腓浅神经,继续分离至外侧肌间隔,贴腓骨骨膜后分离。腓血管紧靠腓骨,游离时连同腓骨外侧骨膜一并切取,避免损伤腓血管。此时皮瓣切除完成。

若行带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远端创面,在切断一端血管前用血管夹阻断血管5~10 min,待证实皮瓣无血运障碍时,再将腓动静脉近端切断,行皮瓣移位。若行小腿外侧皮瓣的游离移植,应先解剖分离腓动静脉血管蒂的近侧端,显露出可供吻合血管的适宜长度和直径之后,再向远侧端解剖游离。带蒂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时可通过皮下隧道移位至缺损区,也可以切开供区与受区之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蒂处可保留一定宽度的皮蒂与切开皮缘缝合。游离小腿外侧皮瓣的腓动静脉分别与足背动静脉吻合,皮瓣内浅静脉与大隐静脉吻合,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深神经吻合。皮瓣下放置引流管,供区行皮片移植,打包固定。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制动,以预防血管痉挛及植皮坏死。

术后常规解痉、抗凝和消炎治疗,感染创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选择适宜抗生素。抬高患肢,皮瓣处予以烤灯保暖。

2 结果

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游离小腿外侧皮瓣术后24 h出现动脉危象,经拆除蒂部缝线、全身应用罂粟碱、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后危象解除。1例远端蒂逆行转移小腿外侧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拆除蒂部缝线、抗凝、换药处理后成活良好。术后根据病情尽早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练。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早期皮瓣外形略显臃肿,半年后皮瓣外形好,不臃肿,质地耐磨,无溃破,吻合神经的皮瓣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足踝活动功能好。供区植皮成活好,小腿肌肉功能良好,无萎缩及肌力下降。

3 讨论

3.1 足踝部创面常用修复方法

足踝部创面修复方法很多,常见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等。但是这些皮瓣亦不尽完美,仍存在一定的缺点。腓肠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但修复足部远端的创面存在长度不足等缺点。胫后动脉皮瓣血供可靠,皮瓣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但往往牺牲一条主要血管,在同侧肢体存在严重血管损伤时不宜使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管蒂粗,但是皮下组织厚,外形臃肿一直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寻找血管蒂粗大可靠,应用灵活,皮瓣厚薄适中、外形满意、能够重建感觉的皮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3,4,5,6]。

3.2 小腿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小腿外侧皮瓣的供应动脉为起自胫后动脉的腓动脉,它沿途发出数支肌皮动脉、滋养动脉、弓形动脉,供应腓骨、邻近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小腿外侧皮动脉有4~8支。以第二、三、四支皮动脉的管径最粗大。其体表投影:以腓骨头为标志,它们分别位于腓骨头下方9、15、20 cm处穿出小腿后肌间隔。腓动脉下降至外踝上8 cm处形成两个终支,即外踝后动脉和穿动脉,参与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此即为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移的解剖学基础[7]。

供应小腿外侧皮瓣的腓动脉穿支有肌间隙穿支和肌皮穿支两种形式,其中肌间隙穿支解剖容易、安全,肌皮穿支解剖相对困难,容易损伤。本组病例肌皮穿支多见,肌间隙穿支较少。腓动脉是供应腓骨、比目鱼肌、坶长屈肌、小腿外侧肌群和皮肤的主要动脉。但是由于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的存在,切取该动脉后,上述结构的血供不受影响,可由胫前、胫后动脉的分支代偿。

3.3 小腿外侧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小腿外侧皮瓣具有以下优点:(1)小腿外侧皮瓣以腓血管为供血血管,为非主要血管,切取后对肢体血供影响小。即使合并有单一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仍可切取该皮瓣。(2)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变异少,血管口径粗易吻合,血管蒂长。(3)可携带腓骨、肌肉和皮瓣制成复合组织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和复杂的骨和皮肤软组织缺损。(4)小腿外侧为非负重区域,相对隐蔽,可供皮瓣面积大,皮瓣色泽、质地好,厚薄适中,术后不臃肿,设计根据局部创面大小实施;供区皮肤切取宽度不超过6 cm,可直接缝合。(5)皮瓣应用灵活,可顺行、逆行移位或游离移植。同时利用腓血管近、远端吻合修复缺损的受区主干血管,改善血循环;也可串联皮瓣修复巨大的组织缺损。但是小腿外侧皮瓣也存在一定的缺点:(1)皮瓣形成时,需在肌肉内细致解剖血管蒂及小腿外侧肌间隙深部游离血管主干,操作难度大,容易损伤腓动脉肌皮穿支,手术时间长。(2)皮瓣供区较前臂隐蔽,但对小腿外形仍有影响。(3)皮瓣切取长、残留创面较大时需植皮。(4)部分患者毛发较多,术后受区因毛发而影响美观[8,9,10]。

3.4 带蒂和游离小腿外侧皮瓣手术方式的选择

皮瓣修复创面的基本原则为能够行带蒂转移皮瓣的,不做游离皮瓣,能够局部转移皮瓣的,不做远位皮瓣。皮瓣的切取,不能够影响肢体的血运,供区创伤尽可能小,外形尽量美观。本组19例带蒂小腿外侧皮瓣均为修复同侧肢体足踝部创面,其主干血管至少保留胫前或胫后动脉。若患侧肢体胫前及胫后动脉血运同时存在障碍,不宜行同侧肢体小腿外侧皮瓣的转移修复。本组6例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均取自健侧肢体,患侧肢体至少一条主要动脉受损。皮瓣切取成功后,将游离皮瓣内的腓动静脉与受区内受损的主要血管残端吻合。

3.5 手术注意事项

(1)皮瓣血供的关键:除了主轴血管腓动静脉保持完好外,保全第二、三、四支皮动脉也至关重要,因为这3支动脉是小腿外侧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他们的体表投影位于后肌间隔、腓骨小头下9~20 cm范围内。其中第二支皮动脉最粗大,管径为1.8 mm。小腿外侧皮瓣无论取多大的面积,第二支皮动脉是最关键性的皮动脉,只有保存此动脉,皮瓣成活率才能提高。(2)自后方向前方解剖皮瓣,体位适宜,显露腓血管相对安全、容易,皮瓣血管不容易损伤。皮瓣的皮动脉多数是肌皮动脉,手术时必须切开部分比目鱼肌、坶长屈肌,方能显露各皮支的根部。应用显微器械操作,皮支周围携带部分肌袖,可有效保护皮支免受损伤。由于腓血管紧靠腓骨的后外侧,位置较深,游离较困难,故分离血管时尽可能带腓骨后外侧骨膜,可避免分离腓血管后造成损伤,同时避免术中对血管的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游离移植皮瓣时,尽可能将小隐静脉和其它粗大的浅静脉包括在皮瓣内,并在受区进行顺向吻合,可形成两套回流系统,减少静脉危象发生。术后制动,皮瓣缝合不宜过紧,蒂部保证宽松,无受压,皮瓣下放置引流。

参考文献

[1]杨占辉,王振普,石明国,等.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严重肢体组织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10:794-796.

[2]许亚军,陈政,姚群,等.两套血供的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4):276-279.

[3]台会平,刘杰,司小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2):8-9.

[4]谭森禄,孙长军,卢晓杰,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88-89.

[5]吴昊,王增涛,刘志波,等.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修复前中足脱套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5):398-399.

[6]韦仁杰,黄明棣,卢长巍.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7):889-890.

[7]李学渊,胡瑞斌,梅劲,等.小腿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侧杂志,2012,35(3):194-197.

[8]魏人前,李颂梅.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前和足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6(19):455-456.

[9]林英权,林毅忠,黄新宇,等.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26(3):222-223.

创面应用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男22例, 女10例。平均年龄38.7岁。其中褥疮3例, 臀部、髂窝及四肢脓肿切开术后8例, 烧伤后创面3例, 术后切口感染15例, 坏死性筋膜炎2例, 会阴区气性坏疽1例。全部病例应用术尔泰前均经常规换药法处理创面及创口。

1.2 材料来源 采用山西皮尔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术尔泰产品, 其成分为羧氨基葡聚多糖钠生物胶体液, 属于壳聚糖类衍生物。

1.3 方法

1.3.1 分组与对照 选取同类型、创面面积大致相当的病例相比较。3例褥疮创面与2% 氯乳擦剂 (氯霉素粉2 g与乳白鱼肝油100 ml混合配制而成) 对比[1];8例脓肿切开术后与2%庆大霉素液对比;3例烧伤创面与0.5%碘伏纱布对比;15例术后切口感染及2例坏死性筋膜炎、1例会阴区气性坏组与甲硝唑液对比。

1.3.2 使用方法 应用术尔泰前先行常规换药,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创面周围正常皮肤以0.5%碘伏按有菌伤口从周围向中间消毒两遍, 内层敷料用无菌镊取下, 若有粘连应以盐水渗湿后再揭去。若有坏死组织给以彻底清除, 分泌物较多时以无菌干棉球轻沾吸去。然后用双氧水冲洗, 再用生理盐水洗干净后以术尔泰液冲洗。最后以术尔泰液湿纱布4~6层覆盖, 对照组以2%庆大霉素液湿纱布或甲硝唑液湿纱布4~6层覆盖, 褥疮对照组消毒冲洗后以2% 氯乳擦剂轻涂于创面表面, 外层再覆多层无菌纱布包扎。

1.4 对比指标

1.4.1 创面渗出情况:反应创面组织炎症程度。用+~+++表示。渗出在2层纱布以内者为“+”;渗出大于2层小于4层者为“++”;超过4层者为“+++”。

1.4.2 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修复情况 反应创面愈合的质量。用干燥及润泽和上皮扩展快慢表示。

1.4.3 病程长短 指同等面积及深度创面表面完全愈合情况。以10 d痊愈%数表示。

1.5 本临床指标为质反应指标, 故采用等级序值法检验分析。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因不同病情而在6~15 d脓腔闭合、创面干燥而获得痊愈, 平均疗程10 d。其中15例切口感染患者中有6例应用术尔泰换药3~4次有肉芽生长后, 给以二次缝合。其具体愈合情况见表1。

注:与术尔泰组对比:u>2.58, P<0.01

另外, 使用术尔泰后患者普遍反映疼痛减轻, 临床观察未显示有毒性、刺激性、过敏及致热反应, 应用方便, 安全可靠。

3讨论

感染性大创面由于面积大、局部循环差, 创面缺乏皮肤保护。所以愈合慢, 病程长, 治疗起来较困难。为促进感染性大创面愈合, 我们曾试用庆大霉素、甲硝唑、碘伏及氯乳擦剂等抗炎消毒药物外用, 但效果均不太理想。

创面的愈合取决于创面区组织细胞自身分化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生能力与局部生物活性物质的保护、调节与营养代谢。而组织修复的基础是修复细胞, 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2]。术尔泰的作用一是作用于创面组织减少渗出;二是保护组织及t-PA活性;三是阻碍微生物侵袭。因而它具有增强修复细胞功能, 调节与维持生物因子活性, 抗炎、抗渗出、抗感染, 促进上皮组织完全性修复和恢复间皮细胞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作用。从本组32例感染创面治疗的对比观察结果可以看出, 术尔泰对促进感染创面的愈合、减少创面渗出、减轻局部感染及组织水肿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它具有减轻局部疼痛、无菌、无热源、无细胞毒、无致敏和无刺激性的特性, 是外科感染创面换药的较为理想的药品。

摘要:目的 探讨术尔泰在换药治疗感染性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治疗组在传统换药术的基础上应用术尔泰冲洗及术尔泰纱布覆盖封包, 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法, 比较两组创面渗出、肉芽生长、病程长短及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渗出明显减少, 肉芽生长迅速, 愈合快、病程明显缩短。结论 术尔泰具有减少创面渗出及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保护组织活性、阻碍微生物侵袭等作用, 在治疗感染性创面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明显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术尔泰,换药治疗

参考文献

[1]井晓亮, 井风云.氯乳擦剂换药治疗感染创面71例.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第1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55-56.

创面应用 篇9

[关键词] 复春散Ⅰ、Ⅱ号;烧伤;创面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00-01

理想的烧伤创面用药能有效杀灭或抑制创面病原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组织生长愈合,特别是对于深度烧伤创面。笔者2008年5月~2011年5月用复春散治疗烧伤创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烧伤患者172例,男98例,女74例;年龄5~68岁,平均(31.5±0.8)岁;烧伤面积1%~19%,并排除吸入性损伤及其他基础疾病。172例患者随机分为磺胺嘧啶银(SD-Ag)组与复春散(吉林省通化市墨源灼伤瘢痕研究所生产)Ⅰ、Ⅱ号混合剂组,每组8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伤后24 h内来院治疗,彻底清创后用生理盐水分别将药物调糊状,涂抹于创面,厚约1 mm,暴露疗法换药。常规补液、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未合并其他疾病。

1.3 创面观察

用药后10 、14、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烧伤总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烧伤总面积×100%[1];愈合时间提前1 d以上为有效,相同无效;肉眼观察色素出现、消退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局部反应及愈合状况

两组创面均无感染,复春散组创面炎性反应轻,局部肿胀消退快,坏死组织结痂呈干性剥离状分离,脱痂早,上皮生长迅速。

2.2 两组创面伤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两组创面伤后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复春散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见表1。

2.3 两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

两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春散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晚,色素消退时间短。见表2。

3 讨论

燒伤创面治疗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预后和转归,在短时间内闭合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减少瘢痕增生是治疗关键。SD-Ag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外用药,该药对创面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起创面疼痛,同时可能抑制表皮细胞生长,延缓创面愈合[2],此外银离子氧化呈黑色,影响美观,磺胺类药物有过敏反应。

复春散Ⅰ号主要成分是黄连、黄柏、大黄、乳香、没药、冰片、鱼腥草、血竭、元胡等,有抗菌和抑菌作用[3]。Ⅱ号主要成分没药、冰片、枯矾、滑石、海螵蛸、人参、血竭、红花等,有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痒痛、清热解毒、防腐生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防治瘢痕增生效果肯定[4]。复春散Ⅰ号治疗烧伤创面相关报道很多,创面分泌物少,能迅速形成干燥薄痂,炎症反应轻,避免因渗液潮湿,细菌生长繁殖导致感染加深创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D-Ag,但其收敛作用强,创面疼痛明显。添加Ⅱ号后早期具有活血化瘀、减轻疼痛、改善微循环、防止创面加深的作用;后期防腐生肌、祛除色素沉着方面效果明显。综上所述,复春散Ⅰ、Ⅱ号混合剂是烧伤创面局部用药的良好选择,特别适用于Ⅱ度烧伤暴露疗法的创面。

[参考文献]

[1] 陈玉林,黄康.创面愈合的评价指标[J].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080-1081.

[2] 常致德,张明良,孙永华.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1-35.

[3] 李仲兴,王秀华,赵建宏,等.应用M.H琼脂进行黄连对252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1,32(4):337-339.

[4] 蔡兴东,徐立琴,张丹萍,等.复春散Ⅱ号浸浴对瘢痕增生抑制作用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69-70.

创面应用 篇10

关键词:MEEK植皮,大面积,烧伤,肉芽创面

大面积烧伤切削痂后往往缺少自体皮源, 而异体皮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数量稀少, 由于皮源的缺乏, 患者创面通常不能及时封闭, 导致体液、能量大幅度流失, 感染死亡的几率大幅度增加[1,2,3]。现阶段临床多采用MEEK植皮技术和微粒皮移植技术对大面积烧伤进行治疗[4], 基于此, 该研究以该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3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为对象, 比较分析了MEEK植皮技术和微粒皮移植技术在大面积烧伤肉芽创面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34大面积烧伤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大面积烧伤的诊断标准, 患者烧伤面积均在60%及以上, 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7例, 男11例, 女6例, 年龄16~57岁, 平均年龄 (35.68±7.73) 岁;对照组17例, 男12例, 女5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 (35.72±7.9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微粒皮移植技术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MEEK植皮技术的治疗, 具体如下: (1) 使用滚轴刀彻底清除肉芽创面, 包括所有陈旧肉芽、坏死组织、纤维板。 (2) 使用生理盐水、护创液、庆大盐水反复清洗创面至形成新创面。 (3) 取自体刃厚皮片, 厚度为0.1~0.3 mm, 将真皮面贴于Meek专用软木盘之上, 切割后于表面喷涂胶水并粘贴至双皱薄纱之上。 (4) 依据患者的具体的创面和皮源情况, 微型皮片扩展比例分为1∶4和1∶6[5]。 (5) 使用Meek皮覆盖创面并缝合, 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天数, 并计算患者的植皮存活率。

1.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并经整理后的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用t检验, 计数资料患者植皮存活率用[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当P<0.05时, 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7例观察组患者中植皮存活16例, 存活率为94.12%, 17例对照组组患者中植皮存活13例, 存活率为76.47%, 两组存活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以上指标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中国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显著增加[6], 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由于皮源的缺乏, 患者仍有较大的概率出现需进行再次修复的溶痂后肉芽创面, 使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创面感染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选择合适的创面覆盖物意义重大[7]。自体皮为创面最为理想的覆盖物, 不仅具有良好的创面渗液吸收作用, 同时可为创面提供利于愈合的局部环境, 但自体皮皮源有限, 如何将有限的皮源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一直是烧伤创面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微粒皮移植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具有方法简单、创面愈合平整等优点, 但异体皮源的缺乏使该项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困难重重;Meek为微型皮肤移植技术的一种, 相较于微粒皮移植技术具有覆盖物获取容易、操作简单、性能稳定、植皮存活率高、成本更低等优点[8],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聚酰胺双绉纱不仅引流性能良好、性能稳定, 受外界因素影响少, 同时可大批量生产, 获取容易, 为理想的內敷料, 另外, Meek植皮技术有效克服了皮片稀缺的问题, 使用电刀切割技术, 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 手术所需的皮片面积显著减少, 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手术痛苦, 同时解决了皮片来源少、来源受限的问题。中国于2004年10月首次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总使用了Meek植皮技术, 并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次研究中, 接受MEEK植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植皮存活率为94.12%, 接受微粒皮移植技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植皮存活率为76.47%, 观察组患者植皮存活率更高, 两组患者植皮存活率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 此外,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符合已有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 MEEK植皮技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植皮存活率, 解决自体皮源稀缺的问题, 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叶胜捷, 张文振, 陈如俊, 等.Meek植皮术修复儿童严重烧伤创面的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 2015, 31 (4) :264-266.

[2]陈骥扬, 孙东原, 孟晖, 等.Meek植皮术及微粒皮移植术在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4 (9) :27-28.

[3]汪乐, 林雪松, 刘水娇, 等.MEEK植皮技术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 (1) :128-130.

[4]朱恩全, 李祥, 王晓雁, 等.不同植皮技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4 (2) :120-121.

[5]李文生, 徐银兰, 杨文元, 等.Meek植皮术联合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 22 (2) :213-215.

[6]张亮, 郭金龙, 高涛, 等.Meek植皮术联合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 2015, 47 (3) :161-163.

[7]李晓亮, 狄海萍, 夏成德, 等.大面积深度烧伤Meek植皮16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4) :442-444.

上一篇: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下一篇:下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