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治疗(精选10篇)
创面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在2006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慢性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式引流术治疗) 和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治疗) ,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清洁程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使用次数、换药次数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于慢性创面患者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 有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慢性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创面治疗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表创面在外科治疗中较为常见, 慢性创面患者经传统换药治疗的疗效较差, 创面经久不愈, 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慢性创面造成的局部组织缺损原因有多种, 影响因素较多, 病情复杂, 研究一种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治疗措施是世界创面愈合研究学者一直研究的重点[2]。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研究出一种新的创面处理技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 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创面处理的常规技术, 可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3]。为了探讨VSD治疗慢性创面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52例慢性创面患者分别采取VSD治疗和传统常规换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06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慢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 且创面感染较严重, 伤口未愈合时间在30 d以上。现将5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18例, 女8例;年龄20~66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2±1.8) 岁;创面面积在5 cm×6 cm~6 cm×10cm。对照组26例患者中男17例, 女9例;年龄21~70岁;创面面积为6 cm×6 cm~7 cm×9 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创面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均衡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传统换药治疗
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创面换药治疗, 彻底清除创面, 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创面清洗换药, 每次换药时首先应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创面周围皮肤 (注意勿将酒精流入创口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及疼痛) , 再用蘸有0.1%利凡诺的棉球清洗创面, 将其表面坏死组织及异物清除, 最后用已消毒的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 在上面添加棉垫或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在换药2~3周后, 待创面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再行皮瓣修复或创面植皮术。
1.2.2 VSD治疗
1.2.2. 1 VSD材料
(1) 医用泡沫敷料: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吸水性、透气性能良好, 无毒环保, 抗张力强, 质地柔软, 内置多侧孔引流管, 使用时可根据创面大小修剪。 (2) 多侧孔引流管: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硬质硅胶塑料管。 (3) 透明密封薄膜: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具有半透性, 医用手术贴膜。 (4) 负压吸引装置:中心负压吸引, 负压维持在120~400 mm Hg。
1.2.2. 2 VSD使用及治疗方法
(1) 备皮:术前将创面周围的毛发完全剔除, 周围的皮肤用75%的乙醇进行脱脂处理后, 应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洁创面, 清除死皮及痂皮, 以便术后紧密粘贴生物透膜。 (2) 彻底清除创面:仔细探查伤口及受损组织, 在将表面坏死组织及异物彻底清除的同时, 应尽量保留可存活组织, 将受损的肌腱、血管、神经进行修复。 (3) 敷料裁剪: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形态及引流区的形状、深度、长度修剪、拼接成大小合适的VSD敷料, 注意应平整的覆盖在创面表面, 切不可比创面面积小。将修剪好的多侧孔引流管VSD敷料填充子在被引流区, 应确保医用泡沫敷料与需引流创面紧密接触, 不得留有缝隙。用丝线间断缝合创面与医用泡沫敷料边缘, 简单固定。清洁创面周围皮肤, 将整个创面用半透性粘贴薄膜粘贴封闭, 覆盖范围应>2 cm的创缘健康皮肤。对于手、足等特殊部位伤口可采用“包饺子”粘贴法。 (4) 接通负压装置:将多侧孔引流管和中心负压吸引连接, 开放负压至120~400 mm Hg, 若引流管较多, 可将多根引流管并采用Y型接头联成1~3个接口后再连接负压 (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引流通畅且有出血性或脓性液体, VSD材料块明显瘪陷, 未发现薄膜下积聚液体) 。1周后将VSD敷料打开, 若创面有新鲜的肉芽组织, 则进行皮瓣修复或创面植皮术, 若未发现新鲜的肉芽组织, 则进行第2次VSD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清洁程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疼痛程度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疗效[4]:治愈:创面溃疡愈合, 表面痂皮脱落。显效:创面干燥且未发现分泌物, 创面溃疡面积缩小4 cm以上, 创面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有效: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 2cm<溃疡缩小面积≤4 cm。无效:创面分泌物量无明显变化, 溃疡面积缩小在2 cm以内甚至扩大。
创面清洁度[5]:90~100分:创面干燥, 无坏死组织及分泌物;75~90分:创面水肿消退;60~75分:创面生长出新鲜、粉红色肉芽组织, 但轻触容易出血;<60分:可保证皮瓣或植皮转移成功。 (3) 疼痛程度。根据NPIS (数字化疼痛强度积分表) 进行评估[3], 0分:无疼痛;1~3分轻微疼痛, 可耐受;4~6分:中度疼痛, 疼痛较明显, 需服用镇痛药;6~8分:重度疼痛, 无法耐受;8~10分:极重度疼痛, 需用镇痛药物, 正常生活及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5.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 应用t对其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1表示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见表1。
注:*表示差异对比, P<0.05
2.2 两组治疗情况。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使用次数、换药次数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外科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 以往传统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换药治疗, 但慢性创面愈合所需时间较长, 疗效较差, 皮植及皮瓣修复面积较大, 极易损伤周边健康皮肤, 且治疗费用昂贵。Fleischmann德国外科医师在1993首次提出将VSD应用于四肢感染性创面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我国裘华德教授在1994年率先引进这种新型的引流技术, 并进行适当的改良[5], 自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 其安全、有效性得到临床广大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6]。
VSD技术与传统换药治疗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1) VSD技术可在有效预防引流区积液, 缩短感染伤口愈合及感染腔闭合时间,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本组研究表明, VSD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换药组。 (2) 促进创面血液灌注:VSD技术可有效刺激血管增生、扩大毛细血管, 增加创面血流量, 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增生, 本组研究显示, VSD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换药组。 (3) 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负压吸引可持续移除创面坏死组织、渗液及污染物, 促进机体中纤溶蛋白激活物及其他酶的释放, 促进伤口内胶原组织生长, 进行自溶性清创, 持续的负压、低氧环境可直接抑制细菌生长。本组研究表明, VSD组的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 有效减轻组织水肿, 保持创面湿润环境:VSD技术可减轻创面局部水肿, 使创面微血管的后负荷减轻, 促进创面局部血液微循环, 使创面保持湿润环境, 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增加创面愈合营养供给, 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同时VSD技术应用的半透性生物膜可有效减少外界细菌入侵, 有效减少感染,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 也可减少因换药频繁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创面患者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 有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新江, 张元生, 许同舟.VSD在创伤性骨髓炎伴大块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解剖与临床, 2010, 15 (4) :281-283.
[2]李靖, 陈绍宗, 李学拥, 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0, 17:75-77.
[3]黄春育, 梁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7 (9) :52.
[4]汤苏阳, 李春伶, 董继红, 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伤愈合中周围神经末梢分泌的P物质及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11, 8 (32) :7171.
[5]胡恺轩, 章宏芳, 周芳, 等.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25 (4) :279.
[6]徐敏, 傅育红, 高慧秋, 等.封闭式负压吸引术治疗手足部创面9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4 (14) :53-54.
创面治疗 篇2
[关键词] 复春散Ⅰ、Ⅱ号;烧伤;创面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00-01
理想的烧伤创面用药能有效杀灭或抑制创面病原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组织生长愈合,特别是对于深度烧伤创面。笔者2008年5月~2011年5月用复春散治疗烧伤创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烧伤患者172例,男98例,女74例;年龄5~68岁,平均(31.5±0.8)岁;烧伤面积1%~19%,并排除吸入性损伤及其他基础疾病。172例患者随机分为磺胺嘧啶银(SD-Ag)组与复春散(吉林省通化市墨源灼伤瘢痕研究所生产)Ⅰ、Ⅱ号混合剂组,每组8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伤后24 h内来院治疗,彻底清创后用生理盐水分别将药物调糊状,涂抹于创面,厚约1 mm,暴露疗法换药。常规补液、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未合并其他疾病。
1.3 创面观察
用药后10 、14、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烧伤总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烧伤总面积×100%[1];愈合时间提前1 d以上为有效,相同无效;肉眼观察色素出现、消退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局部反应及愈合状况
两组创面均无感染,复春散组创面炎性反应轻,局部肿胀消退快,坏死组织结痂呈干性剥离状分离,脱痂早,上皮生长迅速。
2.2 两组创面伤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两组创面伤后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复春散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见表1。
2.3 两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
两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春散组创面伤后色素出现时间晚,色素消退时间短。见表2。
3 讨论
燒伤创面治疗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预后和转归,在短时间内闭合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减少瘢痕增生是治疗关键。SD-Ag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外用药,该药对创面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起创面疼痛,同时可能抑制表皮细胞生长,延缓创面愈合[2],此外银离子氧化呈黑色,影响美观,磺胺类药物有过敏反应。
复春散Ⅰ号主要成分是黄连、黄柏、大黄、乳香、没药、冰片、鱼腥草、血竭、元胡等,有抗菌和抑菌作用[3]。Ⅱ号主要成分没药、冰片、枯矾、滑石、海螵蛸、人参、血竭、红花等,有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痒痛、清热解毒、防腐生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防治瘢痕增生效果肯定[4]。复春散Ⅰ号治疗烧伤创面相关报道很多,创面分泌物少,能迅速形成干燥薄痂,炎症反应轻,避免因渗液潮湿,细菌生长繁殖导致感染加深创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D-Ag,但其收敛作用强,创面疼痛明显。添加Ⅱ号后早期具有活血化瘀、减轻疼痛、改善微循环、防止创面加深的作用;后期防腐生肌、祛除色素沉着方面效果明显。综上所述,复春散Ⅰ、Ⅱ号混合剂是烧伤创面局部用药的良好选择,特别适用于Ⅱ度烧伤暴露疗法的创面。
[参考文献]
[1] 陈玉林,黄康.创面愈合的评价指标[J].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080-1081.
[2] 常致德,张明良,孙永华.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1-35.
[3] 李仲兴,王秀华,赵建宏,等.应用M.H琼脂进行黄连对252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1,32(4):337-339.
[4] 蔡兴东,徐立琴,张丹萍,等.复春散Ⅱ号浸浴对瘢痕增生抑制作用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69-70.
难愈性创面27例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全身治疗,局部处理,皮片覆盖
由于截瘫、糖尿病、静脉曲张、烧伤、冻伤等因素引起的长时间迁延不愈的慢性创面, 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科2006年1 月—2011年6月收住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27例, 经全身和局部治疗后效果显著,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中男20例, 女7例, 年龄32岁~80岁, 平均年龄58岁。致伤原因:截瘫引起压疮2例, 其中1例窦道形成, 脑血管意外引起压疮19例, 糖尿病引起糖尿病足3例, 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皮肤溃疡1例, 大面积烧伤1例, 冻伤1例。创面大小在2.0 cm2~30 cm2之间, 平均12.4 cm2.创面深度从全层至骨膜坏死不等, 创面均感染, 创周呈紫红色, 肿胀明显, 基底为水肿或老化的肉芽组织, 不同程度存在坏死组织和白色或黄色脓性分泌物。尾骨外露4例, 深达坐骨并坐骨部分坏死1例, 足背肌腱外露2例, 外踝骨外露1例, 双手指骨外露1例。患者中1例为不全瘫于上级医院行股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出院回家后出现压疮69 d入我科, 1例为截瘫10年二次压疮形成2个月余入我科, 1例为脑血栓意识障碍后引起冻伤5周后转入我科, 19例因脑血管意外出现压疮于院内、院外分别换药5周~8周效果差入我科, 1例因下肢静脉曲张溃疡形成于乡镇卫生院换药4个月余, 初期效果好, 后期创面反加深加大入我科, 3例出现糖尿病足56 d~71 d不等后入我科, 1例为大面积烧伤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后转回我科。27例患者中1例部分手指皮肤、肌肉、肌腱、神经坏死截肢, 余经常规换药、外用药、手术等治疗后痊愈。
1.2 治疗方法
1.2.1 全身治疗
(1) 21例患者均有感染, 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2) 糖尿病患者病程均在10年以上, 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 请内科会诊治疗, 并给予糖尿病饮食后, 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内。 (3) 营养支持, 纠正低蛋白的同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改善微循环,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5) 高压氧治疗。 (6) 下肢静脉回流差者, 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以利静脉回流。 (7) 长期卧床行动不便者, 局部创面避免长时间压迫, 采用气垫床等, 并按时翻身叩背。
1.2.2 局部治疗
(1) 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利采用适当抗生素抗感染。 (2) 清除坏死组织后外用磺胺嘧啶银 (磺胺过敏者除外) , 有水肿肉芽者用3%的高渗盐水湿敷。 (3) 坐骨部分坏死者凿去坏死骨组织, 骨蜡封闭骨创面。尾骨外露者, 于骨皮质表面用电钻钻孔, 孔间距0.6 cm左右, 以骨髓腔明显渗血为宜, 以便培养新鲜肉芽为植皮铺平道路。
2 治疗结果
本组27例患者创面给予上述治疗后, 1例经截指换药后愈合, 余26例行中厚皮片移植或邮票植皮全部成活, 均Ⅰ期愈合。
3 讨论
3.1 全身治疗
控制原发病, 纠正营养代谢障碍, 控制感染, 对原发病的并发症给予针对性的控制治疗。比如蛋白质缺乏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和肉芽组织水肿;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功能降低, 引起创面渗血, 进一步加重感染;维生素C缺乏可使细胞间质和胶原合成发生障碍;锌缺乏延缓创面愈合;贫血使局部组织缺氧, 使组织过度纤维化;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使机体能量明显降低, 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影响创面愈合, 所以在治疗难愈性创面时需全身用药。
3.2 局部用药
创面局部外用药、外敷药及高压氧治疗中, 全身用药不及局部用药有效, 局部外用药有杀菌、止痛、减少渗出、利于引流、保护创面、促进创面肉芽生长作用。由于难愈性创面局部血液供应差, 炎症长期反复刺激周围组织, 使得周围组织肉芽老化、瘢痕组织形成而致创面难愈。局部治疗在无菌条件下去除瘢痕组织、老化肉芽、坏死组织后外用磺胺嘧啶银杀菌, 干燥创面[1]。在用药过程中利用液体的渗透冲刷和生物分解作用达到清除坏死组织、控制肉芽过度生长、消肿、消炎的目的, 减少难愈性创面周围细菌含量, 从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是难愈性创面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2]。高压氧治疗具有明显的消炎、抗感染作用, 能迅速消除创面组织的慢性炎性反应, 经高压氧治疗, 创面渗出明显减少, 创面干燥, 新生肉芽组织新鲜红润, 从而限制了创面炎性反应的扩张, 加速了创面愈合[3]。
3.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覆盖创面, 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手段之一, 因为难愈性创面通常病程长, 迁延不愈, 肉芽组织较多, 基底供血及患者全身状况差, 只有在全身及局部处理、手术植皮覆盖创面的情况下皮片才能得以成活。
综上所述, 难愈性创面愈合过程中不能以可预见的生物学步骤, 按时间规律有序地进行组织学修复, 从而引起创面经久不愈, 创面加深。各种难愈性创面中压疮因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 从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所致[4], 愈合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创面重塑。我们以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相结合, 加强营养, 创面清洁, 以促进肉芽及上皮细胞增殖, 加以手术覆盖创面, 达到去除患者病痛和缩短疗程之功效, 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黎鳌, 杨宗城, 汪仕良, 等.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23.
[2]程相文, 吴晓华.慢性溃疡病的病因治疗和创面管理[J].创伤外科杂志, 2007, 9 (2) :190.
[3]刘晖, 杨起菁.高压氧在手术治疗小腿皮肤难愈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7) :693-694.
创面治疗 篇4
关键词:磺胺嘧啶银软膏;烧伤;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
烧伤创面的处理是贯穿着烧伤治疗全程,外用药物的选择是烧伤创面处置的重要环节。作为广谱抗菌药物磺胺嘧啶银软膏是我院临床治疗烧伤创面的常用外用药。2005年7月至2008年10月,本科接受由热液导致的Ⅱ゜烧伤患者117例,烧伤创面给予磺胺嘧啶银软膏应用并进行临床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科接受热液烧伤患者117例,性别分布:男67例,女50例;年龄分布:8-57岁;烧伤原因:热液烧伤。烧伤面积:3%-31%;烧伤深度:浅II゜例,深II゜72例。
1.2治疗方法
1.2.1创面处理 患者入院后烧伤创面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创面附着异物和污物,尽可能保留创面局部剥脱的表皮组织并铺展覆盖创面。烧伤创面形成的水疱且未破裂,给予低位开口引流,保留泡皮覆盖创面。通过上述处置烧伤创面局部给予清洁或保护、减少创面的感染机会。烧伤创面给予无菌单层碘伏纱布覆盖再均匀涂以磺胺嘧啶银软膏,厚约1~2 mm,给予半暴露疗法,每日换药一次。
1.2.2 全身治疗 患者入院后烧伤创面局部疼痛不能耐受,可肌注鎮痛药物。烧伤患者全身综合治疗在烧伤创面痊愈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患者病情适时、适量的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药物防治全身感染;肠内营养或外营养兼顾的营养支持疗法。
2治疗结果
本组117例浅II゜和深II゜热液烧伤患者创面给予磺胺嘧啶银软膏创面和全身综合治疗取得创面良好痊愈效果。临床疗效创面观察:117例热液烧伤患者,换药4-6次烧伤创面逐渐干燥、渗出物减少;浅II゜烧伤创面痊愈10-13天。深II゜烧伤创面痊愈14 - 30天。
3讨论
烧伤患者创面局部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受到损毁,病原微生物易侵袭导致感染,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热液作用皮肤局部,热力导致创面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栓塞;全身使用抗生素难以达到局部,控制创面定植的细菌,烧伤早期外用抑菌或杀菌剂是一种有效的措施[1]。磺胺嘧啶银软膏在本研究中应用如下:1、创面应严格清创,彻底消毒。2、禁用过氧化氢降低磺胺嘧啶银软膏药效。3、磺胺过敏者禁用。4、定期生化检测避免造成药物性肝肾损害。5、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6、每次换药时应尽量清除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等。
目前,磺胺嘧啶银是最为广泛应用的烧伤创面外用药,其特殊的药物有效成分,决定其特殊的抗菌作用。银离子作为重金属和细菌体内的DNA和RNA结合,使细菌遗传物质的复制受到抑制达到抑制细菌繁殖;银离子沉积于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内促使其干燥的收敛作用,改变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磺胺嘧啶在结构上类似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四氢叶酸合成过程,导致细菌合成DNA和RNA遗传物质障碍[2-3]。磺胺嘧啶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酵母菌和真菌等。本研究中热液烧伤患者均应用磺胺嘧啶银软膏能够控制创面感染、促使创面干燥成痂。临床创面疗效显示:热液烧伤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干预的同时浅II゜和深II゜烧伤创面给予磺胺嘧啶银软膏治疗后创面良好痊愈效果。磺胺嘧啶银软膏治疗热液烧伤创面后能减少创面感染率,促进浅或深II゜热液烧伤创面自愈。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湿润烧伤膏和磺胺嘧啶银干性暴露法治疗深度面部烧伤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 25(2)160-162
2. 李辉. 磺胺嘧啶银临床应用回顾[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2): 71-74
智能创面灌注-负压治疗仪的研制 篇5
关键词:创面,灌注,负压治疗,蠕动泵
0 引言
如何快速、高效、优质地修复软组织缺损, 一直是整形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创面修复方法可概括为“彻底清创—敷料覆盖—组织移植”, 但这种方法对于组织缺损大、渗出液多、合并细菌感染的创面修复效果不理想。1993年, 德国Fleischmann发现创面密闭并保持负压状态可降低创面细菌负荷,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1]。1995年,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 正式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2]。经过近20 a的临床应用, 证实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于急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4]。但研究人员也发现,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存在创面清洁效果差、长期治疗可靠性下降、创面治疗方法单一的缺陷[5]。有学者认为, 将创面灌注与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相结合, 有助于弥补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不足, 促进创面愈合[6,7]。
目前, 创面灌注-负压治疗装置多采用重力灌注-主动负压方式, 即利用重力作用使灌注液滴入创面中, 同时利用治疗装置所提供的负压将灌注液自创面排出。此类装置存在创面清洁效率低、装置体积大、工作噪声高、创面压力无法周期变化的弊端, 限制了创面灌注-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研制了智能创面灌注-负压治疗仪 (以下简称治疗仪) , 已获得1项国家专利 (ZL01320029949.5) 。
1 治疗仪整体设计
1.1 设计思路
根据创面治疗需要, 利用单片机控制蠕动泵和负压源的工作状态, 可实现创面持续灌注-负压吸引、间断灌注-负压吸引、持续负压吸引和间断负压吸引4种治疗模式。通过蠕动泵将灌注液主动输注至创面, 以主动灌注取代重力滴灌, 便于精确控制灌注容量, 提高灌注效率, 减小装置体积。借助病房中央负压系统进行负压吸引, 有助于保证创面压力稳定, 减少装置运行的噪声。预设管道压力感受器实时监测创面和管道压力, 可及时预警创面无法密闭、负压引流不畅等情况。
1.2 治疗仪基本组成
治疗仪由STC12C5A60S2型单片机、蠕动泵、电磁阀、LCD12864型液晶显示器、MPS20N0100D-D型压力传感器、报警器、锂电池、储液瓶和废液瓶等部件组成 (如图1所示) 。
1.3 治疗仪工作原理
治疗仪通过单片机控制蠕动泵和负压源工作, 将创面灌注液定量输入创面中, 随后通过负压抽吸作用排出创面灌注液。具体而言, 治疗仪共具有创面持续灌注-负压吸引、间断灌注-负压吸引、持续负压吸引和间断负压吸引4种治疗模式。
1.3.1 创面持续灌注-负压治疗模式
选择治疗仪至创面持续灌注-负压治疗模式, 设定治疗仪运行时间、蠕动泵流量和创面负压值。单片机控制蠕动泵以预设速度进行创面灌流, 同时电磁阀开放, 中央负压将创面分泌物及灌注液引流至废液瓶并保持设定压力。治疗仪运行时间截止后, 单片机控制蠕动泵及电磁阀关闭。
1.3.2 创面间断灌注-负压治疗模式
选择治疗仪至创面间断灌注-负压治疗模式, 设定治疗仪运行时间、蠕动泵流量、负压源开放时间、创面负压值和创面灌注/浸泡时间。单片机对负压开放时间进行计时并控制电磁阀开放负压管道, 利用中央负压将创面渗出液排至废液瓶中, 保持创面负压状态。负压开放时间截止后, 治疗仪进入创面灌注模式, 单片机计时创面灌注/浸泡时间, 通过电磁阀关闭负压管道, 启动蠕动泵向创面输注定量液体, 液体输注完毕后, 蠕动泵停止工作, 电磁阀仍保持关闭。创面灌注时间截止后, 治疗仪再次进入创面负压状态。重复上述周期, 直至治疗仪运行时间截止。
1.3.3 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模式
选择治疗仪至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模式, 设定治疗仪运行时间和创面负压值。单片机控制电磁阀开放, 中央负压将创面分泌物引流至废液瓶并保持设定压力。在此种治疗模式下, 蠕动泵始终保持关闭状态。
1.3.4 创面间断负压吸引模式
选择治疗仪至创面间断负压吸引模式, 设定治疗仪运行时间、创面负压值、电磁阀开放及关闭时间。单片机控制电磁阀开放并计时, 中央负压将创面分泌物引流至废液瓶并保持设定压力。当电磁阀开放时间截止, 单片机控制电磁阀关闭并对关闭时间计时。随后重复上述周期, 直至治疗仪运行时间截止。在此种治疗模式下, 蠕动泵始终保持关闭状态。
1.4 报警功能
治疗仪处于运行状态时, 若电磁阀开放3 min后, 负压端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创面压力仍高于0 k Pa时, 单片机启动报警器, 发出警报信号, 提示创面密闭不良;治疗仪处于创面持续灌注-负压模式或间断灌注-负压模式时, 灌注端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创面压力高于-20 k Pa时, 中央控制器启动报警器, 发出警报信号, 提示创面压力过高;当负压端压力传感器测得的负压吸引管道压力超过-20 k Pa时, 中央控制器启动报警器, 发出警报信号, 提示负压管道堵塞。
2 结构设计
如图1所示, 治疗仪壳体内安装有单片机、液晶屏、蠕动泵、电磁阀、传感器、锂电池、稳压器、报警器。STC12C5A60S2型单片机工作频率达35 MHz, 具有8通道10位A/D、2路PWM/PCA和1路高速计数通道[8]。因治疗仪设定参数较多, 选用可显示8×4行汉字的LCD12864型显示器[9]。蠕动泵采用直流电动机, 利用脉冲宽度调制 (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 将微处理器P1.3接口设为PWM接口, 采用查表设计法进行流量控制[10]。MPS20N0100D-D型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AD620放大, 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10]。壳体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可活动的储液瓶和废液瓶, 废液瓶与壳体内的负压管道相通, 储液瓶有管道与蠕动泵相连。储液瓶内的液体通过蠕动泵、创面敷料、负压管道流入废液瓶中, 此过程密闭无渗漏。
3 电路设计
(1) 显示器设计。显示器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LCD12864型液晶显示器VCC端电压为4.8~5 V;V0端连接电阻R90, 用以调节显示器亮度;PST端赋值为1, 设置显示器以8位并行工作模式运行[10]。
(2) 蠕动泵设计。蠕动泵电动机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蠕动泵采用直流电动机式, 设置单片机STC12C5A60S2的P1.3端为PWM接口, 利用PWM脉宽调节蠕动泵直流电动机的转速, 达到精确调节灌注液体容量的目的。驱动电路加载光电耦合器TLP521, 可有效减少电动机启动的干扰[10]。
(3) 真空压力测量。真空压力测量部分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MPS20N0100D-D型传感器信号 (1、2) 经滤波器 (R3、R4) 滤波后送入放大器+3、-2信号输入端;信号放大倍数通过调节电阻RG调整;5端设置为信号参考端, 电压为VCC/2;信号放大后输出到单片机的A/D接口[10]。
4 使用方法
使储液瓶和废液瓶与治疗仪相连接, 根据治疗需要设定治疗模式、创面灌注量、创面灌注/浸泡时间和创面负压时间, 同时设定中心负压吸引源压力为-16 k Pa。将预制灌注及负压管道的海绵敷料放置于清创止血后的创面上, 被覆半透膜, 使创面保持密闭状态。治疗仪灌注接口与负压吸引接口分别与敷料对应接口相连接。启动治疗仪, 进行创面治疗。
5 应用效果
(1) 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将创面灌注与创面周期性负压治疗相结合, 在提升创面清洁效率的同时, 保证创面压力的周期性变化, 有助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创面愈合[11]。
(2) 提高治疗安全性。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创面及管道压力的变化, 及时预警创面密闭不良、灌注过高及负压管道堵塞等紧急情况, 保证治疗安全性。
(3) 缩小治疗仪体积。以蠕动泵主动灌注的方式取代创面重力滴灌, 无需将储液瓶居高悬挂, 改善了治疗仪的便携性, 方便其进一步推广。
(4)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充分利用中央负压源进行负压吸引, 消除真空泵运行噪声, 为患者创造更加舒适的修养环境,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6 结语
目前, 国内外创面灌注-负压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重力滴灌-负压治疗领域, 主动灌注-负压治疗设备研发鲜有报道[12]。创面重力滴灌-负压治疗装置存在无法实现灌注液精确调节、缺少管道压力报警指示等弊端,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我们研制的智能创面灌注-负压治疗装置利用单片机智能控制创面灌注、负压和预警诸模块工作, 借助国内病房广泛设置的中心负压源, 简化了治疗仪内部结构, 提高了创面主动灌注-负压治疗的自动化、智能化及安全性水平, 有助于创面主动灌注-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i M, et al.Vacuum s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 1993, 96 (9) :488-492.
[3]Krug E, Berg L, Lee C, et al.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traumatic wound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steps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Injury, 2011, 42:S1-S12.
[4]Gabriel A, Shores J, Bernstein B, et al.A clinical review of infected wound treatment with vacuum assisted closureR (VACR) therapy:experience and case series[J].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 2009, 6:1-25.
[5]Rycerz A M, Slack P, Mc Nulty A K.Distribution assessment comparing continuous and periodic wound instill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using an agar-based model[J].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 2013, 10 (2) :214-220.
[6]Allen D, La Barbera L A, Bondre I L, et al.Comparison of tissue damage, cleansing and cross-contamination potential during wound cleansing via two methods:lavage and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with instillation[J].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 2014, 11:198-209.
[7]Norris R, Chapman A, Krikler S, et al.A novel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ed metalwork in orthopaedic patients using skin closure over irrigated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dressings[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2013, 2:118-124.
[8]秦相林, 张海兵, 张盈盈.基于STC12C5A60S2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设计[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6) :837-840.
[9]周鹏.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多功能测温仪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 2013, 32 (1) :26-29.
[10]付振山, 侯强, 于春玲, 等.基于STC负压吸引和灌注装置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4 (8) :137-141.
[11]Wolvos T A.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with instillation: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J].Surg Technol Int, 2014, 24:53-62.
创面治疗 篇6
鞍山市铁西医院对耳廓深度烧伤采取保持创面干燥, 溶痂后异体皮覆盖, 及时去除裸露的耳软骨的方法, 避免了耳软骨炎的发生, 从而避免了小耳畸形的发生, 保住耳廓的形状, 取得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8例, 168只耳廓烧伤。烧伤总面积4%~90%TBSA, 单耳受伤48例, 双耳受伤60例。受伤原因:火焰烧伤74例123只耳廓, 热液烫伤13例18只耳廓, 沥青烫伤6例7只耳廓, 化学烧伤10例15只耳廓, 电烧伤5例5只耳廓。深度:深Ⅱ度74只耳廓, 深Ⅱ度Ⅲ度并存94只耳廓。多发生在耳轮、对耳轮部位。
1.2 治疗
(1) 患者入院剃去耳周毛发, 最初3~5d每日换药2次, 用洗必泰棉球清洗受伤的耳廓及周围创面, 保持局部清洁, 用碘伏油纱半暴露; (2) 避免耳廓受压, 保持局部干燥; (3) 一旦溶痂及时去除痂皮, 露出新鲜创面立即以异体皮覆盖; (4) 一旦有耳软骨裸露, 成人用哌替啶止痛, 小儿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于床旁用手术刀切去裸露的耳软骨; (5) 肉芽创面较大, 难以保守愈合的适机植入自体皮消灭创面。
2 结果
108例168只耳廓中, 有3例5只耳廓缺损2/3, 4例6只耳轮上1/2缺损, 3例4只耳轮下1/2缺损, 其余外形基本满意。108例168只耳廓烧伤均未发生耳软骨炎。
3 讨论
3.1 耳廓深度烧伤, 易发生耳软骨炎。目前采取早期切痂异体皮过度, 之后植入自体皮的方法治疗耳廓深度烧伤。
3.2 本人认为早期处理最为关键。在防止耳软骨感染方面, 早期采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避免局部受压的措施。
3.3 一旦创面开始溶痂,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用异体皮覆盖, 破坏了细菌滋生的环境。
本组病例异体皮均来自患者手术剩下的同种皮片, 有利于间生态组织的恢复, 减少自体皮移植的盲目性。
3.4 耳软骨一旦裸露将无保留意义, 应立即切除裸露部位, 防止细菌沿着裸露部位进入, 感染整个耳软骨。
创面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年龄19岁~83岁, 平均年龄 (48.2±1.4) 岁;合并糖尿病12例, 高血压10例;病种包括糖尿病足10例, 创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4例, 压疮9例, 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 腹部术后脂肪液化8例、腹部切口感染5例。面积10 cm×8 cm~35 cm×20 cm。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血糖控制至正常水平。
1.2 材料
中心负压、负压引流瓶、连接管、消毒纱布、吸痰管、三通接头、保鲜薄膜 (或外科贴膜) 。
1.3 方法
将所有创面彻底清创, 尽量去除坏死组织, 敞开潜在腔隙。使用新洁尔灭浸洗创面及创周皮肤, 彻底止血, 干纱布擦拭创面皮肤。将新洁尔灭纱布湿覆创面4~6层, 根据创面大小将吸痰管剪出多个侧孔并放置于湿纱上, 后覆盖消毒干纱, 保证覆盖范围超过创面边缘5 cm以上。用外科贴膜固定, 将创面引出的引流管 (吸痰管) 通过连接管连接于负压吸引装置, 如有多个创面可使用三通接头将其合并为一个创面。设置完成后, 接通负压, 确保无漏气后将压力维持在90~220 mm Hg之间。
2 结果
50例患者Ⅱ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平均为 (3.7±0.3) 次, 两次手术相隔时间平均为 (19.2±2.4) d, 各种创面经VSD吸引后行Ⅱ期手术均治愈。
3 讨论
闭式负压引流疗效确切, 可以使创面得到更好的保护, 由于创面封闭, 可以避免病菌的侵入, 刺激创面各种生长因子的生成, 减轻组织水肿, 改善创面局部微循环, 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3]。现将使用体会总结如下。
(1) 消毒剂的选择方面临床最常用的是碘伏, 此种消毒液以碘为主要成分, 其优点有渗透性强, 药效持久, 作用迅速。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碘伏过敏的情况, 长期使用碘伏会导致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不利于观察创面及创周的颜色。因此, 在本次实验中消毒液均使用以苯扎溴铵为主要成分的新洁尔灭, 其浓度为0.1%, 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敏症状。
(2) VSD吸引能促使局部静脉扩张, 增加回流, 减少组织水肿, 对于四肢创面应尽量抬高, 促进血液回流[4]。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避免创面受压、引流管受压打折、以及粘贴薄膜漏气, 保持持续稳定的负压。负压标志是创面处纱布质硬, 粘贴薄膜及纱布与周围组织贴附好, 无漏气声。一般负压压力维持在150 mm Hg左右较为安全, 对于糖尿病足创面应适当降低压力, 防止患足缺血坏死。对于腹部等较软创面应适当增大压力, 压力范围为90~220 mm Hg。在四肢使用负压吸引时, 避免环形加压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3)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Ⅰ期难以修复的难愈创面, 对于糖尿病足为干性坏疽, 肌腱暴露, 截肢可以大大缩短住院时间, 但由于给患者身体及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创伤, 并不为患者所接受。单纯换药治疗, 即使最终康复, 其住院时间大大延长, 给患者及其家属也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血管病变, 其皮瓣修复难以成功, 使用负压吸引, 待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后植皮治疗, 可明显缩短住院天数。
(4) 大面积皮瓣撕脱伤患者由于皮肤缺损, 难以Ⅰ期缝合。由于皮肤碾挫严重, 即使采用皮肤反取回植的方法, 有时也难以完全修复创面。采用皮瓣转移修复的方式, 还应考虑患者年龄、一般情况、血管情况以及Ⅱ期整复等一系列问题。采用VSD负压吸引后行手术植皮, 适应证较广, 手术效果确切。
(5) 腹部手术患者, 由于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切口未能Ⅰ期愈合, 采用VSD负压吸引, 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而且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对于Ⅳ度压疮患者, 创面修复的方法有直接拉拢缝合, 肌皮瓣修复等, 可以有效地覆盖和填塞死腔。但在临床工作中也常遇到皮瓣下仍有少量坏死组织存在, 此时应拆除缝线, 采用VSD负压吸引, 促进创面愈合。
(6) 单纯使用湿纱负压吸引, 常会发现创面分泌物干燥结痂而堵塞管腔, 观察结果表明, 对创面行负压持续引流的同时, 应用输液式冲洗, 一般使用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 使分泌物处于湿润状态, 可避免管腔堵塞影响治疗效果。冲洗同时应及时巡视患者, 避免冲洗液滴入过快, 并严密观察贴膜情况。早期引流物黏稠时可加入糜蛋白酶, 使糜蛋白酶分解变性蛋白肽键, 可溶化创面适度清洁后存留的坏死组织, 是渗出液变稀[5]。
综上所述,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 (VSD) 技术对糖尿病足、骨筋膜室综合征、压疮、皮肤软组织缺损, 腹部术后脂肪液化、感染等创面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明显减少了换药次数及换药时间, 缩短了住院时间, 而且该简易负压装置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但是也存在吸水性差、透气性差、长期使用纱布较硬等不足之处, 如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一些吸水性强、透气性好、质软的特殊材料代替纱布。
摘要:目的 探讨简易式负压闭式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在临床各种难愈创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各种难愈创面治疗过程中运用简易式VSD技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Ⅱ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平均为 (3.7±0.3) 次, 两次手术相隔时间平均为 (19.2±2.4) d, 各种创面经VSD吸引后行Ⅱ期手术均治愈。结论 简易式VSD技术在治疗各种难愈创面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VSD,简易式负压,吸引,难愈性创面
参考文献
[1]Mullner T, Mrkonjic L, Kwasny O, et al.The use of negative pressure to promote the healing of tissue defects[J].Br J Plast Surg, 1997, 50 (3) :194-199.
[2]裘华德, 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4) :233-234.
[3]黄宏岖.封闭负压引流术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 :71-72.
[4]Scherer SS, Pietramaggiori G, Mathews JC, et al.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J].Plast ReconstrS urg, 2008, 122 (3) :786-797.
创面治疗 篇8
关键词:混合痔,复方黄柏液,坐浴,临床研究
混合痔为肛肠科常见疾病, 中、重度混合痔采取手术切除痔核, 但手术创面愈合时间长、疼痛、水肿、出血为临床常见难题[1], 其原因与术后患者精神紧张、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物理刺激等因素有关。中药坐浴疗法具有药物作用和温热效应, 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观察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创面的愈合率、疼痛程度、分泌物指标, 与高锰酸钾坐浴方案比较,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药物过敏、系统性疾病及其他影响创面愈合等患者, 手术方式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其中, 实验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36.4±14.7) 岁;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35.9±15.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及地奥司明片基础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 (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0950097) 坐浴, 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锰酸钾溶液 (1∶5000) 坐浴。坐浴治疗于术后第2天开始, 每次坐浴时间为10min, 直到伤口愈合。每日于早晨坐浴后观察创面并评价观察指标。。
1.3 观测指标
观察坐浴后患者创面的面积、分泌物和疼痛评分, 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4周后, 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内容确定。
患者创面分泌物的评分按量的多少分为0分、1分、2分、3分, 其中0分表示无分泌物, 1分表示少量分泌物, 2分表示中等量分泌物, 3分表示较多分泌物。
痊愈:患者上皮完全覆盖, 瘢痕坚实, 经1周观察, 创面无糜烂;显效:创面面积缩小75%, 肉芽新鲜;好转:创面面积缩小25%, 肉芽较新鲜;无效:创面愈合面积小于25%, 肉芽生长很少, 症状未缓解。总有效率按痊愈、显效例数计。疼痛采用NRS评分系统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按NRS评分系统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6h评分为 (6.92±0.52) 分, 术后7天疼痛评分为 (3.47±0.67) 分, 术后14天疼痛评分为 (2.13±0.42) 分;对照组术后6h评分为 (6.79±0.66) 分, 术后7天疼痛评分为 (5.22±0.32) 分, 术后14天疼痛评分为 (3.84±0.40) 分。统计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6h疼痛无明显差异 (P>0.05) , 术后第7、14天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分)
2.2 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
分别于创面第2、7、14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实验组患者术后第2、7、14天分泌物评分分别为 (2.55±0.41) 、 (1.62±0.53) 、 (0.45±0.37) 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 (2.62±0.38) 、 (1.97±0.29) 、 (1.03±0.27) 分;结果表明, 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分泌物无明显差异 (P>0.05) , 第7、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第28天,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结果表明, 在促进伤口愈合率、缓解疼痛及减少分泌物方面, 复方黄柏液熏洗疗效明显高于高锰酸钾治疗。
[n (%) ]
3 讨论
混合痔患者术式为外剥内扎术, 术后疼痛、水肿为手术方式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 疼痛的机制分为“不通”和“不荣”, 肛门术后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 气血不畅, 局部气血亏损而致“不荣”, 是肛门手术后疼痛的原因之一[4]。此外, 由于肛门的特殊功能术后难以持续保持清洁, 易外感邪毒, 或夹内热, 下注肛门, 久则致气滞血瘀, 经络阻滞。因此, 肛门术后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为原则[5]。
复方黄柏液是谢景龙医师立足于疮疡病病机,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消淤通脉、祛腐生肌功效的中药组方, 经多年临床应用证实, 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该方以黄柏、连翘为君药, 其中连翘清热解毒, 黄柏除疡中余热, 燥疡中之湿;以消肿散毒的治疮要药金银花[6]为臣药, 以蒲公英为佐药;选用攻毒散结、通络逐瘀之蜈蚣为使药。中药坐浴为传统医学治疗肛门疾病的主要方法, 除药物治疗作用外, 温热药液还可温通局部气血, 改善局部血运, 有利于缓解局部疼痛和水肿, 同时还可保持局部清洁, 达到控制病变、减少不良刺激、促进创面修复的目的。由此可见, 复方黄柏液坐浴可达到缓解术后局部水肿、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 具有杀菌的作用。文献报道, 高锰酸钾坐浴存在浓度较难控制、腐蚀皮肤、局部干燥不适等问题, 故临床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复方黄柏液一般外用于感染性伤口, 采用坐浴方法将药液控制在38℃~42℃, 既利用药物的作用, 也充分利用药液的温热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可有效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 保持创面清洁, 促进创面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痔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92-93.
[2]关洁明, 廖桂生.两种坐浴方法对混合痔术后疗效的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6) :19-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叶宇飞, 王名晶.中药熏洗对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2, 5 (9) :666-668.
[5]张坤, 丁克, 张晓杰.复方黄柏液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 2014, 33 (4) :277-279.
创面治疗 篇9
[关键词] 深Ⅱ°—Ⅲ烧伤;混合创面;削痂;自体皮移植
深Ⅱ°—Ⅲ°烧伤同时存在的深度创面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方法较多。对这种混合烧伤创面,我们采取早期削痂植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选择126例以深Ⅱ°—Ⅲ°烧伤混合创面为主的患者,采用早期削痂植皮的治疗方法。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年龄在2~65周岁。烧伤面积:5~62%TBSA。烧伤原因:火焰烧伤63例,热液烫伤51例,电弧烧伤4例,化学烧伤8例。所选择患者的创面主要分布于四肢及前躯。
1.2治疗方法
①手术时机:削痂手术通常在烧伤后3~5天实施,面积较小者尽早施行甚至于24小时内实施手术。大面积患者在休克期较平稳度过,术前各项检查结果中绝大多数无显著的异常下实施。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1周内施行第二次手术。②手术方式:所选患者的削痂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进行。单次手术削痂面积在5~40%不等。大面积烧伤创面第一次削痂后选用辐照猪皮覆盖,不予以植皮,一周内施行创面植皮,同时将第一次未削痂的创面进行削痂及辐照猪皮覆盖。面积较小者将手术人员分为取皮组和手术组,取皮和削痂手术同时进行。刃厚皮片优先于头部切取,不足者自其他部位切取;术中所需的中厚皮以鼓式取皮机切取。四肢手术则在持续止血带控制下进行,躯干部不用止血带,面积较大者躯干不列入第一次削痂范围。术者执辊轴刀削去创面痂皮和焦痂。深Ⅱ度创面削至组织呈瓷白色,湿润,有光泽,放止血带后创面有细小,密集的渗血点为正常层次。若创面呈灰暗、棕色、干燥,并可见有栓塞的浅层血管及瘀斑,放止血带后创面无出血,则为削痂太浅,未达组织层次。Ⅲ度创面削痂后,以露出光亮、鲜黄、湿润的脂肪为宜。若脂肪暗黄、无光泽、间或有栓塞小血管,则说明削痂未达到正常层次。[1]用双极电凝对活跃出血点进行止血,并行创面彻底冲洗后移植皮片。削痂创面用刃厚皮片邮票状移植,皮片间距约0.5cm,皮源充足情况下可密植及大张皮片移植;手、足及关节等功能部位的创面皮源充足则选用大张中厚皮片移植。③创面覆盖:以网眼纱布覆盖移植的皮片,经济条件较好者可用异种皮(辐照猪皮)或异体皮覆盖移植的皮片,外加厚达3~5cm的无菌纱布和烧伤棉垫加压包扎,四肢关节部位可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制动。④术后处理:静脉输注敏感抗生素3~5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术后3~5日首次检视创面,无特殊情况者于术后6~9日内再次启视创面,以后根据创面是否渗液进行换药。⑤愈后:创面愈合后采用弹力绷带压迫并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并指导其进行抗瘢痕治疗。
2 结果
治疗结果:所植皮片存活率绝大多数在90%以上。手术的患者创面绝大部分在术后3周内愈合,削痂手术后皮片存活不理想者3例,为术中止血不彻底致皮片下积血所致,其残余创面二次植皮后愈合。3周内创面完全愈合者占手术者总人数的95%。供、受皮区末见明显瘢痕或瘢痕轻微,四肢关节无功能影响或影响较小。从随访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患者对外观及功能的恢复情况都表示认可。总体上,创面早期削痂植皮的临床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3 讨论
1968年Janzekovic首先提出了削痂手术,为深度烧伤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组织和间生态组织创造了条件,这一手术方法已被临床医师广泛接受。一般而言,削痂用于深Ⅱ度创面,切痂用于Ⅲ度创面。对所谓的深Ⅱ°~Ⅲ°“混合创面”,虽然临床上常将其作为Ⅲ度创面来处理,而采取早期切痂植皮。尽管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出血较少,皮片成活较高等优点,但由于脂肪层被切除,肢体明显缩小,不对称,术后患者外观和功能恢复较差,儿童家长和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实际上,这里的Ⅲ°烧伤创面是指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浅Ⅲ°创面,不同于损伤累及深筋膜层乃至肌肉、肌腱及和骨质的深Ⅲ度创面[2](Munster称之为Ⅳ度烧伤[3])。对这种混合创面,我们采用一并削痂手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削痂手术保留了健康的脂肪层,保留健康脂肪层不仅不影响植皮的成活,还使术后外形丰满,功能康复效果好[4],因而具有切痂手术无法取得的优点。然削痂手术需要保留部分真皮网状层,手术操作要求高,创面断端血管破裂后出血量也比较大,且呈弥散性的,术中止血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的手术技巧及术者和助手默契的配合。四肢削痂时我们尽量使用止血带,不能用止血带时及时用热盐水纱布及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压迫、电凝等方法止血。蔡少甫等[5]报道肢体削痂植皮时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明显减少。我们手术时间一般选择在伤后3—5天是因为:过早坏死组织和具有活力组织间界面不清楚,常发生削痂过浅需第2次削痂。另外,创面处于渗出期,削痂后创面渗出显著;削痂过迟,感染机会增加,随着时间推移,痂下组织中也可有细菌,削痂仅去除坏死组织,未能去除感染源,可导致手术失败。另外,过迟削痂,暴露的焦痂变硬而不易削除,易发生削痂过深的现象[6]。但是,有学者主张大面积深度烧伤只要在全身状况允许下,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如患者机体状况稳定,最好在伤后24h内手术,可减少出血量,所植皮片易于成活,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7]。同时,有研究表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加深主要发生在伤后48h以内[8],24h内行削痂术可减轻创面的进一步加深,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9,10]。据此,大面积深度烧伤者在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我们也施行休克期(伤后48h内)削痂植皮手术[11]及小面积深度烧伤尽早甚至于24h内施行削痂植皮术。术中我们对不同部位创面分别移植刃厚皮片和中厚皮片,前者移植后容易成活,后者的抗皱缩和耐磨程度均比较好,移植于手、关节等功能部位,这样创面既得到了修复,又具有较好的功能及外观。实践中,只要手术中不过多损伤脂肪层细胞,术后创面不发生皮片下积血、创面感染等情况及细致的创面处理,用刃厚皮片乃至中厚皮片移植于深Ⅱ°—Ⅲ°混合度削痂创面,皮片成活良好并扩散愈合是完全可以的。术中创面操作仔细、创面严密止血,术后使用有效抗生素及良好的营养支持、创面细致换药是深Ⅱ°—Ⅲ°削痂植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烧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8—20.
[2]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常致德,张明良,孙永华等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22—23.
[3]Munster AM,:Classification,natural history,and prognosis.Burn Care for the house officer p.2 William & Wilkins Bartimore/London.
[4]郭振荣.我国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进展.中华烧伤杂志,2000,16(1):11—13.
[5]蔡少甫,郑庆亦,陈锦河,等.烧伤患者肢体削痂植皮手术中止血带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5):308—309.
[6]黎鳌烧伤学/黎鳌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17.
[7]郭振荣.深度烧伤创面修复[J].感染、炎症、修复,2006,7(1):3—5.
[8] Williams WG, Phillips LG. Pathophysiology of the burn wound. ln: Herndon DN. Total burn care[M].London:WB Saunders Company Ltd, 2000.63—70.
[9]陆树良,向军,金曙雯,等.烧伤后24h内削痂防治深Ⅱ度创面进行性加深的组织学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4):235—237.
[10]陆树良,廖镇江,向军,等.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小时内削痂的临床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6):326—328.
创面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收治的40例臀部及下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45~77岁之间, 平均 (58.4±6.7) 岁, 糖尿病患者13例, 褥疮10例, 放射性溃疡9例, 烧伤瘢痕溃疡8例, 难愈性创面部位, 骶尾部19例, 坐骨部13例, 大转子3例, 小腿及足部5例。
1.2 方法
患者术前纠正全身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状况;对创面进行清创时,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使创面尽快转为红色肉芽组织。术前常规负压引流治疗6~21d。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测仪探测创面周围穿支血管的体表投影并进行标记[2]。根据创面部位及大小在基底部及边缘0.5~1cm, 切除范围以见到正常组织或者出血点为止, 后选择邻近的皮瓣或者肌皮瓣修复创面, 根据术前血管供应情况, 保证皮瓣包含在主要血管之内, 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血管供应的完整性, 在分离血管蒂时要将其他的血管支进行结扎。皮瓣以穿支血管为蒂局部进行旋转或者推进修复, 供瓣区域可直接缝合。随访6~24个月, 观察修复效果, 并总结修复经验。
1.3 疗效评定
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 优: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及皮瓣无红肿, 切口甲级愈合;良: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伤口有红肿、经过抗炎及对症治疗, 切口丙级愈合;差:皮瓣全部或者部分成活, 术后皮瓣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 切口不愈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 所有皮瓣均成活, 皮瓣颜色、质地、外形与周围皮肤一致, 功能满意。恢复优34例, 良6例, 优良率100%。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4岁, 肛周脓肿清创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20d入院, 术前以封闭负压引流治疗13d, 术后根据血管位置设计V-Y推进皮瓣, 左侧旋转修复创面, 术后一期愈合, 随访无复发, (见图1 (1) (2) (3) ) 。
3 讨论
难于性创面的因素较多, 临床上常见的有电灼伤、热压伤等严重的放射性损伤;褥疮、糖尿病溃疡和疤痕性溃疡进行性加深加重, 其共同特点是损伤层次深。损伤范围大, 甚至合并血管、神经和骨膜不同程度的外漏和损伤, 创面周围组织有一定的隐匿性损伤, 局部组织缺乏修复和再生能力。解剖学研究表明, 臀部皮肤穿通支血管主要来自臀上、臀下动脉及第4腰动脉和髂腰动脉的降支, 绝大多数为肌皮穿支, 因此臀部及以下创面为应用穿支皮瓣修复的良好适应症, 并可以根据散在分布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修复深度创面。难治性创面在修复国策过程中要求切除创面的范围要足够大[3], 并包括周边萎缩的皮肤、有色素沉着的病变皮肤, 一并切除, 达到正常组织质地或者有出血点为止。在选用皮瓣时。采用多普勒显像仪探测血管及穿支是否存在, 明确走形及血管的血流状况[4],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更要明确皮瓣的血液供应。手术中应用皮瓣或者肌皮瓣是因为其血运丰富并且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可以保护深部组织得到保护和覆盖, 对于患者皮肤外观和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切取皮瓣时,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要进行充分的评估, 做出正确的判断。将整形外科应用到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患者术后组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臀部及下肢难愈性创面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收治的40例臀部及下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6~21d, 后根据患者组织缺损的位置选取邻近筋膜皮瓣进行修复, 随访6~24个月, 观察修复效果, 并总结修复经验。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 所有皮瓣均成活, 皮瓣颜色、质地、外形与周围皮肤一致, 功能满意。结论 将整形外科应用到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患者术后组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外科整形,综合治疗,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贾赤字.重视刨面愈合研究提高烧伤治水平[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19 (6) :323~325.
[2]付小兵.进一步重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0 (8) :449~451.
[3]杨志祥, 赵波, 王芳, 等.局部重度放射性溃疡的治疗[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治杂志, 2008, 16 (3) :25~227.
【创面治疗】推荐阅读:
创面敷料10-14
创面处理10-21
创面应用10-09
创面复杂缺损05-15
压疮创面08-13
深度烧伤创面08-31
术后创面修复09-27
慢性创面修复研究11-04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09-20
银质针治疗的原则及银质针针刺治疗程序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