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处理

2024-10-21

创面处理(精选8篇)

创面处理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和促进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深度烧伤的患者一共有92例,根据是否采取即时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采取早期治疗,对照组对患者采取晚期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深度烧伤创面进行早期处理和促进创面修复,不但可以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同时对其外观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期处理,促进创面修复,深度烧伤创面

深度烧伤创面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危重症,患者在烧伤以后,其病情变化非常复杂,严重的患者还会引发全身感染,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必须要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进而降低患者感染几率。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7月 -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深度烧伤的患者一共有92例,对92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 -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深度烧伤的患者一共有92例,致伤原因包括有火伤、化学因素、热压烧伤以及其他原因,它们依次为32例(34.78%)、27例(29.34%)、18例(19.56%)、15例(16.3%)。受伤部位包括有肩膀、颈部、颈部以上、四肢、手腕以及踝部,它们依次为17例(18.48%)、10例(10.86%)、12例(13.04%)、28例(30.43%)、16例(17.39%)、9例(9.78%)。烧伤面 积在30%49%TBSA,平均烧伤面积为 (40.2±7.1)%TBSA。根据是否采取即时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当中,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在5-67岁,平均年龄为 (36.7±8.9) 岁;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0例。年龄在3-62岁,平均年龄为 (34.2±7.3) 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以给予对比。

1.2 方 法

观察组患者都在受伤以后6d以内进行处理。根据彻底清除创伤表面以后的烧伤情况,每天采取复方丹参20毫升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450毫升。另外,保留间生态组织,应该采取辐照氟银猪皮覆盖创面2-3d,受伤以后6天采取皮瓣或者大张中厚皮修复创面。对采取大张皮移植手术的病人,每天采取复方丹参20毫升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450毫升。之后采取切 / 削痂术。皮下血管网没有栓塞样改变的患者采取削痂或者浅切痂,反之采取切痂。削痂要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组织,不露脂肪,切痂要保留深筋膜组织和腱膜。对骨、血管、神经以及肌腱外露的患者,应该采取皮瓣进行修复。在手术当中进行死骨表面刮除手术,保持骨解剖的连续性,尽可能凿除炎性和碳化骨质。关节受损的患者采取关节融合手术[1]。

创伤表面肉芽组织出现以后,采取植皮以及换药治疗,没有给予两组肌腱以及神经修复术。临床手术以后采取广谱抗生素,1周以后辅助手指功能恢复训练,同时镜检植皮片的存活情况。

1.3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优:功能和外观恢复良好;良:部分功能受到一定限制,外观恢复较为正常;差:受损部位的功能和外观恢复不良[2]。

1.4 满意度调查

采取我科室自主研制的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其中包括有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本文一共发放92份,回收92份,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 0.05),详见表1。

2.2 满意度对比

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 < 0.05),详见表2。

3 讨 论

现如今,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全身感染,细菌主要来自创伤表面,深度烧伤创面大面积组织损毁和坏死,给细菌提供了繁殖的环境,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根据相关报道表明,烧伤6h以后创伤表面会有大量的细菌繁殖,同时侵入皮下组织。烧伤8h以后细菌会侵入到淋巴系统。烧伤5d天以后,每克烧伤组织的细菌数量会达到103-105以上。受伤以后7天,烧伤痂每克组织细菌数量> 108的病人,大约高达11% 左右。之后第二周会上升到55%,第三周会高达75%。根据组织坏死情况,在临床当中应该尽可能实施及时、有效的创面处理措施,使组织坏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烧伤以后继发性死亡率明显减少,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3]。

因为皮瓣血液运行丰富,抗感染力较强,回缩率较小,所以,众多临床研究人员建议在受伤以后7天以内扩创,之后采取皮瓣一期修复创面,进而对神经、肌腱以及血管给予有效保护。创伤表面良好愈合以后,肉芽组织当中会产生痂皮,并且相当严密。在给予治疗的时候,必须要将血痂联合自然脱落痂。另外,对于深度烧伤病人来说,由于创伤表面坏死,要根据其深度来决定切除血痂的程度。在这当中,深度烧伤病人大多数实施浅切痂术,将淋巴管以及皮下血管给予保留[4]。除此之外,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病人的四肢、胸部及腹部切痂,使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降低,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根据相关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对深度烧伤创面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创面愈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瘢痕组织增殖明显减少。手部等主要功能创面修复以后,应该采取主被动康复训练,进而使皮肤痉挛收缩和肌腱粘连明显减轻。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 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5]。

总之,对深度烧伤创面进行早期处理和促进创面修复,不但可以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同时对其外观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慢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慢性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05-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损伤后组织修复的过程及其可能发生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创伤愈合研究进入了一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新阶段。再加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众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对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针对创面修复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逐渐走向临床并应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

一,物理治疗

1,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治疗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的频率为1-3MHz,发射方式为脉冲式,其传递给组织的机械能一般低于3mg/cm2,能克服一般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组织所产生的致热副作用。研究发现LIPUS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及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增殖的作用。此外,低强度超声波能增强溶酶化活性和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2,高压氧治疗

为解决组织缺氧问题,高压氧(HBO)治疗已逐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经过HBO治疗,可以逐步提高局部组织氧分压,是目前最为有效提高组织氧分压的措施。在正常及缺氧组织HBO治疗均能提高其组织氧含量,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其理论基础是所有创伤组织都缺氧,而且慢性创面组织缺氧更明显。氧气是细胞氧代谢及能量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组织氧分压的提高可以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白细胞杀伤力,不仅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而且也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3,电刺激治疗

通过研究发现,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加快慢性溃疡及创面的愈合速度,实验证明电疗法组的溃疡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快1.5-2.5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进细胞的迁移、促进再上皮化和真皮的重建、增加成纤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调控作用等,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但是电刺激治疗对细胞增殖及分化、迁移的作用机制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人工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应用

在机体皮肤遭受创伤后,机体自身修复主要包括质肉芽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形成、创面再上皮化、瘫痕形成、创面收缩及重塑等一系列过程。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缺损修复是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是由于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来促进或抑制创面愈合。生长因子的参与和调控涉及到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目前所知创面愈合主要与以下几种细胞生长因子有着密切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通过对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促进细胞增殖及分化;促进伤口周围组织的血管化;对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和降解有调节作用;诱导相邻细胞合成细胞因子。这些生长因子的作用通常是促进创面愈合,然而在慢性创面中有些生长因子是较少表达的,通过研究并使用外源性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虽然众多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有效性,但是这些人工重组的生长因子毕竟属于基因工程药物,其药理和毒理问题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并且在临床应用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总而言之,在创面愈合中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机理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局部组织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只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方式之一,其作用并不能代替外科清创术以及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创面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皮肤缺损创面,如何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治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促进创面的尽快修复。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改革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新技术,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促进深部创面引流的全新方法。它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且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缩短治愈时间,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在负压封闭引流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充分引流,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通过负压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创面缺氧情况;减轻创面及周围组织水肿;促进创面细胞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创造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负压机械应力加快创面组织细胞的增殖。另有试验研究发现,通过负压吸引还可以对创面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一定的张力,导致细胞发生变形,从而诱导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创伤学的飞速发展,对于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方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

此外,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干细胞的应用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可取代因衰老死亡,创伤或疾病损伤失活的组织细胞。其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融合等过程均可以修复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皮肤损伤或缺损,从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小兵等,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几个重要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

创面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2例烫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 2组在性别, 年龄, 烫伤面积和烫伤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给按一般烫伤方式处理。实验组在烫伤发生第一时间积极行早期处理和创面修复。实验组在烫伤发生后立即用冷水持续冲洗伤部, 或将伤处置于盛满冷水的容器中浸泡, 面部等不能冲洗或浸浴的部位可用冷敷。冷水冲洗、冷敷、浸泡可以减少渗出和肿胀, 从而避免或减少水泡形成。伤部冷却后才可小心地将贴身衣服脱去。如有水泡形成可用消毒针筒抽吸或剪个小孔放出水液即可。如水泡已破则用消毒棉球拭干, 以保持干燥, 不能使水液积聚成块。创面清理干净后, 涂敷保生愈合膏或抗生素软膏, 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

2 结果

实验组烫伤组织愈合时间短, 恢复效果好, 少数患者留有疤痕, 但疤痕不明显, 无其他后遗症。对照组烫伤组织愈合时间长, 恢复效果差, 大多数患者留有疤痕, 部分患者疤痕明显, 少数患者伴有其他后遗症。

3 讨论

烫伤的治疗原则: (1) 保护烫伤区, 防止和尽量清除外源性沾染; (2) 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或休克; (3) 治疗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4) 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 并尽量减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5) 预防和治疗多系统器官衰竭。患者烫伤后, 常需要有多种措施综合治疗, 但是其中心问题仍然是创面的处理, 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 烫伤创面的处理, 贯穿着整个烫伤治疗的全过程, 处理是否恰当, 就成为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目前, 临床上对烫伤创面的处理大多采用抗菌消炎液、药物喷涂等暴露、半暴露的方法[1]。

大多数烫伤都不严重, 可以在家里、诊所或医院急诊室治疗。轻度烫伤应尽可能立即浸泡在冷水中。在诊所或急诊室, 应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洁创面, 去掉所有的残留物。如果污物嵌入较深, 可在局部麻醉下, 用刷子擦洗。已破或容易破的水疱通常都要去掉。创面清洁后, 才能涂敷磺胺嘧啶银等抗生素软膏。创面保护常用纱布绷带。保持创面清洁非常重要, 因为一旦表皮损伤就可能开始感染并很容易扩散。抗生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感染, 但不一定都需要。如果未接种过疫苗, 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烫伤治疗主要是处理好创面, 去除坏死组织, 去除水泡, 防止感染, 临床中, 对于一般烫伤, 可以这样处理: (1) 轻度烫伤:可将干废茶叶渣在火上焙微焦后研细与菜油混合调成糊状涂搽伤处能消肿止痛[2]。 (2) 用鸡蛋清、熟蜂蜜或香油混合调匀涂敷在受伤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3) 假如伤口起泡但没有破损的小面积烫伤情况下, 可以抓一些活的地龙 (即:红蚯蚓) 清洗干净上面的土壤, 用白糖使之化成糖水, 用棉签沾取涂抹于伤口上。可止痛并有一定疗效[3]。 (4) 手足皮肤烫伤后;立刻把酒精 (浓度75%) 倒在盆内或桶内将伤处全部浸进酒精中即可止痛消红防止起泡。若浸1~2h, 烫伤的皮肤可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处不在轻易浸泡的部位, 可用1块药棉浸入白酒中, 取出贴敷在伤处, 并随时将酒淋在药棉上以防干燥。数小时后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4]。 (5) 切几片生梨贴于烫伤处有收敛止痛作用。 (6) 小儿烫伤后用黑豆25g加水煮浓汁, 涂搽伤处有疗效。 (7) 用双氧水冲洗, 碘伏消毒后, 最好用中药包扎疗法, 没有条件的可涂抹美宝湿润烧伤膏或京万红。 (8) 硫酸烫伤, 假如是浓硫酸, 需要立刻用布擦净, 然后再用冷水冲洗, 切不可直接用水冲洗, 否则会加重伤势。 (9) 皮肤被油或开水烫伤后可用风油精、万花油或植物油 (如麻油) 直接涂于伤面, 皮肤未破者一般5min即可止痛。 (10) 用金霉素眼药膏涂在伤处数分钟后可以消肿止痛。 (11) 烫伤后立刻抹些肥皂可暂时消肿止痛。 (12) 轻度烫伤后立刻将受伤部位浸泡在煤油里, 数分钟后可止痛, 并有消肿和防止起泡的作用。 (13) 鳖甲1个, 烧灰或加冰片少许研细, 用香油调和涂搽伤面1d3次即可。 (14) 热油烫伤, 切生土豆片敷在患处, 热了再换新的土豆片, 很快就能止疼, 而且不会留斑。 (15) 发生小面积烫伤时, 立刻涂点牙膏, 不仅止痛, 且能抑制起水泡。已起的水泡也会自行消退, 不易感染, 小面积二度烧伤1次即愈。严重烫伤威胁生命的需要立即治疗[5]。

摘要:目的 观察烫伤创面早期处理及促进创面修复的疗效, 探讨烫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52例烫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 2组在性别, 年龄, 烫伤面积和烫伤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烫伤发生第一时间积极行早期处理和创面修复, 对照给按一般烫伤方式处理。结果 实验组烫伤组织愈合时间短, 恢复效果好, 少数患者留有疤痕, 但疤痕不明显, 无其他后遗症。对照组烫伤组织愈合时间长, 恢复效果差, 大多数患者留有疤痕, 部分患者疤痕明显, 少数患者伴有其他后遗症。结论 烫伤创面的早期处理及创面的早期修复有助于烫伤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烫伤,早期处理,早期创面修复

参考文献

[1]秦黎华, 杨志巧.烧烫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18.

[2]徐先锋, 游后新.烧烫伤医疗技术蓝皮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45~46.

[3]徐荣祥.烧烫伤湿性医疗技术[J].北京光明中医烧烫伤创疡研究所, 2008.

烧伤后期残余创面处理 篇4

对于残余创面的形成和发生, 结合资料和本医院在数十年烧伤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经验, 总结如下。

1 残余创面多发生于深Ⅱ度烧伤创面和取皮较深的供皮区。究其原因, 由于深Ⅱ度创面留在真皮内的部分残存的皮肤附件, 如皮脂腺、汗腺残留, 在创面经过自行愈合或植皮修复后被堵塞或者变形。这样皮脂腺、汗腺等处的分泌物也就同时被阻塞, 形成潴留性小囊泡, 这样的环境容易发生感染成为小的脓肿, 而愈合的创面的表皮比较薄嫩, 容易发生损伤、移位, 形成小的水疱, 溃破后形成溃疡。

2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 由于自身可用于修复创面的皮源不够, 手术中间皮片间隔较大, 或植皮后皮片成活不佳, 致使创面未能及时修复。经过较长时间的愈合, 新生的表皮比较菲薄、不耐磨、张力承受度小, 小的损伤即可发生破溃。

3 对于部分痂下愈合的创面, 引流不畅, 痂下积脓, 脓肿破溃或经创面处理后结痂, 但痂下引流不畅导致再次发生感染创面溃烂难以愈合。

4 部分患者在烧伤创面愈合后的康复阶段不注重保护, 损伤上皮, 如患者下肢创面愈合后下地活动或者四肢经常处于低位时, 未给予肢体加压, 影响静脉回流, 下肢血液瘀滞、水肿, 新生的表皮常常出现水疱, 水泡溃破后创面糜烂或形成溃疡。

5 部分难愈合的创面是由于顽固性的感染所致, 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程长, 反复大量的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创面细菌严重感染及出现部分耐药菌株, 定植力强,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杆菌感染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氨, 创面呈碱性不利于上皮的生长, 而且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也会阻碍上皮的生长, 同时对新生上皮产生破坏作用。

6 小的难愈创面多发生于瘢痕部位以及关节功能部位, 局部血运差, 长期卧床缺乏锻炼, 肌肉萎缩可致静脉回流障碍, 血运差的部位创面经久不愈。

7 大面积烧伤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 营养摄入不足, 创面的长期大量的渗出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微量元素缺乏或合并有糖尿病、结核等消耗性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均会导致创面难以愈合, 此外也与患者的年龄及全身营养状况有关, 年龄大的患者及全身营养状况差的患者, 残余创面也不易愈合。

8 还有一部分患者烧伤中、晚期创面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 所致创面与创缘皮肤出现湿疹样皮炎, 或者外用药物导致皮肤过敏, 自行抓挠破溃, 导致创面不愈或破溃。对于残余创面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 包括积极消除病因和采用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此, 作者特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8.1 目前普遍认为局部和全身浸浴是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主要措施: ①浸浴时液体机械冲刷作用彻底清除残余创面脓汁及坏死组织, 使痂皮或焦痂软化, 促进分离, 便于剪痂, 及有利于引流痂下积脓使创面易于脱痂, 减轻了患者换药的痛苦;②虽然残余创面细菌其细菌定植力高, 且多为耐药菌株, 但是, 通过浸浴本身的清洗及药液的杀菌作用, 在浸浴过程中可清除并杀死创面细菌和毒素, 降低创面细菌密度, 达到清洁创面, 有效地控制感染, 浸浴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 上皮扩展快, 促进残余创面的愈合;③浸浴后能尽早的恢复皮肤的ph值及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创面的修复愈合;④促进浸浴后敷料去除容易, 可减少伤员换药疼痛, 并可以防止去处敷料时对新生表皮的损伤而导致的破溃。笔者建议浸浴水温以37℃~38℃, 高于为宜, 浸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情况而定, 30~60 min为宜, 首次浸浴应少于30 min, 防止低血糖、低血压等的发生

8.2 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残余创面的治疗应用2%莫匹罗星软膏及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 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烧伤残余创面感染的细菌往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占61.5%, 其中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为76%, 甚至有的文献报道烧伤病房中MRSA在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比例高达84.6%。而且目前MRSA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了多重耐药性, 临床常外用的抗菌药物如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等因长期使用也已产生了比较高的耐药性, 疗效不佳。莫匹罗星的主要成分是假单孢菌酸A, 结构与异亮氨酸类似, 与细菌接触时, 假单孢菌酸A与异亮氨酸转移RNA合成酶结合, 从而破坏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起抑菌作用, 尤其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明显。故能有效控制残余创面感染, 促进创面愈合。 rhEGF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将人工合成的rhEGF基因片段克隆于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效表达后, 再经分离消化而制备的多肽类物质, 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也已证明rhEGF治疗烧伤创面具有明显促进上皮组织再生, 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应用莫匹罗星和rhEGF治疗烧伤残余创面, 既能有效地清除残余创面感染的细菌, 又能快速促进创面的愈合。

8.3 在对于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治疗中发现伤安素的应用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伤安素敷料可以减少创面渗液, 并能迅速有效地吸附伤口分泌物, 使创面清洁干净, 破坏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阻止细菌在伤口定植, 使创面在与外部隔离的状态下干燥、收敛, 从而发挥其吸附力强及抗炎作用。同时对创面受损细胞具有靶向性修复作用, 减少细胞死亡, 抑制肉芽组织的过度增生, 减轻肉芽的水肿, 促进和加速上皮细胞的再生与融合, 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时间, 并减少瘢痕增生, 具有靶向性修复创面, 促进愈合的作用。首先对创面进行消毒清创, 尽量去处坏死组织、分泌物, 然后裁剪创面大小的伤安素覆盖创面, 简单固定即可。无须过多外敷料包扎, 亦可创面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及人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后加覆伤安素。

8.4 烧伤后期的残余创面, 感染多是局部性的, 一般临床外用的抗生素可有庆大霉素、氯霉素, 其余抗生素应当局部禁用。当残余创面面积较大而且伴随全身感染时, 应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类抗生素。但由于烧伤患者后期免疫力下降和抗感染能力弱、肝肾功能的差等因素, 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因此, 烧伤患者选用抗生素时, 半合成青霉素, 第三、四代头孢霉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常作为首选药物, 肝肾功能差的患者以利奈唑安为主。

8.5 部分烧伤残余创面是非感染性的, 随着病程的延长, 创面肉芽水肿、肉芽老化, 有些是顽固性的水肿, 此时就需要消除肉芽的水肿, 尽量减轻因肉芽的水肿而造成的伤口不愈,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方法有①利用高渗溶液创面外敷, 如3%~10%的氯化钠溶液;②刮除创面肉芽。

8.6 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5 cm的创面, 应用自体皮移植覆盖创面是最好的办法。手术要点是:①术前彻底清洗创面, 尽量去处减少创面的坏死组织, 减少细菌的繁殖;②彻底清除水肿老化肉芽组织, 直至纤维板层;③取刃厚皮片进行移植, 尽量减少皮片间距。包扎外敷料无须多, 起到加压固定作用即可;④植皮后第一次换药时间在术后48~72 h, 头面部可以在24~48 h内换药, 同时再次较彻底清洗创面, 之后定期每天换药一次, 连续7 d。同样少量外敷料包扎即可, 头面部可以进行暴露或半暴露。

8.7 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要注意患者的全身营养情况及并发症的处理。 大面积烧伤患者经过多次手术和麻醉的打击, 创面长期渗液, 局部细菌感染中毒, 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不断的打击, 使患者长期处于超高代谢状态, 负氮平衡, 甚至出现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治疗以肠内营养治疗为主, 肠外营养为辅的原则, 合理安排能量比例, 维持正氮平衡, 使总蛋白>55 g/L, 白蛋白>30 g/L, 血红蛋白>12 g/L, 红细胞>3. 6×1012。烧伤患者合并糖尿病, 经积极控制血糖后创面痊愈, 该类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餐前8~10 mmol/L左右为好, 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控制在8 mmol/L以下。血糖太低, 反而不利于创面愈合。另外, 适量补充各类维生素及锌、铜、铁、钙等, 才能加快创面愈合。

8.8 负压治疗, 对于某些烧伤后期的残余创面, 如深部组织外露, 坏死物质多, 肉芽不新鲜的创面建议采用负压治疗。

8.9 换药方法, 对于残余创面的换药, 主要目的是起到充分引流、彻底清洁创面, 给创面一利于生长的环境, 从而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一般建议以半暴露为主, 如果创面较清洁, 换药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如2~3 d, 必要时可以少量外敷料包扎。

面部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原则 篇5

1 临床资料

报告病例均来自住院患者, 根据三度六分法全部符合深度烧伤诊断标准[1], 共160例。男性114例, 女性46例。年龄:≤10岁28例, 11~20岁7例, 21~30岁57例, 31~40岁41例, 41~50岁18例, 51~60岁5例, 61~70岁2例, ≥71岁2例, 年龄最小者42天, 最大者84岁, 平均 (29.14±18.52) 岁。热水、蒸汽烫伤60例, 火焰、电弧烧伤52例, 爆炸伤21例, 化学灼伤27例。面积<1%者21例, 1~3%者60例, >3%者79例。深Ⅱ度浅型106例, 深Ⅱ度深型44例, Ⅲ度浅型10例。

2 结果

106例深Ⅱ度浅型, 无瘢痕增生 (0/106) ;44例深Ⅱ度深型, 瘢痕2例 (2/44) ;10例Ⅲ度浅型, 瘢痕7例 (7/10) 。瘢痕总发生率为5.63%, 但瘢痕多为零星散发, 轻度增生。

3 讨论

3.1 避免医源性清创损伤:

现代医学以为, 决定烧伤创面严重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各种不同物质的致热源及其作用于皮肤黏膜的时间;二是其他原因和烧伤后代谢产物的附加损伤。前者已经构成损伤, 临床无法阻止, 但后者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医源性因素对创面的再损伤往往被临床忽视, 就清创方式而言, 多数情况下是先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 然后再给予洗必泰、新洁尔灭等创面消毒, 有的甚至还用双氧水、酒精消毒创面。这些做法出发点是清除创面污染物杀灭细菌, 但产生的负面效应却造成了创面组织凝固发生蛋白水解。水解蛋白生成的各种活性激肽, 又刺激组织胺、5-羟色胺 (5-HT) 的释放, 加重了创面微循环障碍, 使已经损伤的细胞受到上述物质的刺激后再损伤释放出溶酶体酶。近年来发现溶酶体中水解蛋白酶的降解产物心肌抑制因子 (MDF) , 对心肌收缩产生抑制。MEBT的技术要点之一是除化学损伤和特殊污染外, 早期创面应避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和使用化学灭菌剂消毒。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对火焰、热水、蒸汽、爆炸等一般致伤因素引起的创面, 仅以比较简单的方式清创, 而创面的灭菌抗感染问题则通过湿润烧伤膏 (MEBO) 特有的药理作用来完成。

3.2 深度创面应早耕耘、早切划:

深度烧伤时创面除了组织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凝固坏死外, 微循环也同时发生了进行性障碍。研究发现, 在深Ⅱ度烧伤1~6 h内微循环障碍表现了毛细血管进行性血栓形成, 12 h形成完毕[2]。可见改善深度创面微循环状态, 阻止血流瘀滞与血栓形成, 是救活间生态组织防止创面加深的重要环节。我们观察到早期为红白相间、苍白色、渗液少、痛觉迟钝的深Ⅱ度创面, 在局部微循环没有改善的情况下, 12 h后往往发展为Ⅲ度创面。对此, 我们主张对苍白色, 痛觉迟钝的创面, 应该早作“耕耘”处理, 以松解创面组织, 降低组织内压, 改善微循环状态, 加快液化过程。深Ⅱ度深型创面有效“耕耘”的指标是:创面转红润, 渗液量增多, 弹性改善, 痛觉恢复。对于Ⅲ度创面则采取用手术刀作间距<0.3 cm的条状切划, 以此来弥补耕耘不到位的缺陷。无论是耕耘还是切划均必须按照MEBT提出的不麻醉、不出血、不疼痛、不损伤间生态组织的原则。

3.3 把握好五官区域的特殊处理:

面部形态特殊, 眼睛内外眦、鼻翼沟、耳甲舟窝等区域处于凹陷部位。在MEBT疗法中, 这些部位容易被药膏、液化物流淌浸渍。而鼻尖、鼻腔口、唇红区受呼吸影响, 创面又容易干燥结痂, 两种现象给临床治疗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四勤的创面处理方法, 即勤清液化物, 勤清分泌物, 勤清除干燥浆痂、勤涂MEBO。

面部血管丰富, 创面容易出血, 清创换药时必须动作轻柔。用拧干的生理盐水湿纱布或消毒的软质卫生纸, 轻轻拈去液化物、分泌物, 可以避免或减轻创面出血与疼痛。耳廓皮肤薄皮下组织少, 特别是在有全身多处烧伤翻身换药时, 耳廓创面容易被压迫摩擦。对此, 我们用消毒的软质纱布圈套于耳廓, 防止耳软骨受压坏死。经统计:治疗的160例面部深度烧伤者, 只有1例发生单侧耳廓部分缺损, 1例表现口角轻度挛缩, 其余患者的五官外观均正常。

3.4 控制增生肉芽创面, 促进上皮组织爬行:

在深Ⅱ度深型和Ⅲ度创面修复期, 临床常见到残余肉芽增生创面。肉芽增生组织实际上是一种炎症组织, 其中的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是主要菌群[3]。从病理学角度来看, 肉芽创面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并有较多的内皮细胞, 纤维母细胞及其合成物。为了促使增生的肉芽创面平复, 我们用3%~5%氯化钠溶液加庆大霉素在局部作短期湿敷并且加压包扎, 为创面周围上皮组织有效爬行创造条件。对于较大的肉芽增生创面, 也可采取手术清除, 自体皮覆盖, 从而避免瘢痕形成。

3.5 重视抑制肥大细胞对修复组织的影响:

肥大细胞参与了创面修复的全过程, 其脱出的颗粒散落在胶原基质中能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如5-HT, 组胺和肝素。其中肝素是硫酸粘多糖与碱性蛋白的复合物。虽然目前认为早期用抗组胺药对于改善微循环无明显作用[3], 但肥大细胞释出的血管活性物质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并可刺激内皮细胞增生, 甚至迟发瘢痕。对此, 我们采取美比欧瘢痕平与皮质类固醇霜剂局部交替外搽, 同时口服扑尔敏、赛庚啶、脑益嗪等抗组胺类药、稳定肥大细胞、抑制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 较好地减轻了上皮奇痒, 防止了瘢痕迟发。

面容关系着伤员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劳动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要素。临床医师在对面部深度烧伤救治时, 尤其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同情感。在创面处理过程中, 遵循MEBT生理修复原则, 把握好创面各阶段的处理环节, 可有效地避免瘢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荣祥.烧伤湿性医疗技术[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1, 13 (3) :4.

[2]徐荣祥.烧伤局部治疗的技术要点[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7 (3) :42.

创面处理 篇6

我科1994~2006年8月收治小儿烧伤276例,伤总数38.3%,收治小儿烧伤后疤痕增生,挛缩畸形,功能障碍,要求整形治疗者127例,占同期小儿烧伤数46%。据国内资料统计,小儿烧伤占烧伤总数的40%~45%,其继发畸形伴功能障碍有一定比例。作者通过276例小儿烧伤及127例小儿烧伤后畸形资料的分析,得出小儿烧伤创面处理的正确与否与继发畸形有密切关系。

1资料及结果

小儿烧伤276例,男性154人(56%),女性122人(44%),其比例为1.3:1,烧伤后继发畸形127人,男性84人(66%),女性43人(34%),其比例1.9:1。

年龄与面积分布:均12周岁以下(其中3岁的98人,4~9岁84人,8~12岁94人),最小5个月,平均4.6岁。

小儿烧伤后畸形部位分布:小儿烧伤继发畸形四肢占5%,其中手、足、腋部畸形多见,其次为面颈畸形(17%),躯干大片瘢痕增生(15%),会阴部畸形(13%)。

创面处理方法与后期畸形的关系,通过病史与治疗发现烧伤瘢痕增生,挛缩畸形主要与早期创面处理方法不当有一定关系,分析其原因:(1)深Ⅱ度创面涂SD-Ag保痂,痂下感染;(2)创面换药不及时,方法不当致创面加深感染继发瘢痕;(3)功能部位植点状皮;(4)创面网状植皮,网孔过大;(5)供皮区取皮过深;(6)特殊部分如手足、会阴植皮后包扎,固定不当。

2讨论

小儿烧伤由于生理特点所致烧伤面积>10%,早期有发生休克的可能,另外小儿烧伤后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小儿烧伤创面的处理较成人更加严格,对如何加强小儿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减少伤后畸形,我们体会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注重全身治疗的同时,要早期正确处理创面:小儿烧伤特别是重度以上烧伤往往伴有休克,入院后要立即准确计算烧伤面积,判断烧伤深度,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在抗休克的同时可进行简单清创,但应给予镇静、镇痛,避免因清创刺激而诱发和加重休克。

(2)防止创面感染是减少后期畸形的关键:小儿皮肤娇嫩,一旦创面感染必定创面加深,影响预后疗效。因此创面早期正确处理是防止感染的必然措施。我们体会早期创面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创面判断要准确,处理要及时。混合Ⅱ度创面采用局部换药,半暴露为佳,早期辅以冷疗。深Ⅱ度以上创面早期切削痂大张自体皮移植,功能部位尤应如此[1]。切不可图简单省事,创面无选择性的涂SD-Ag。因SD-Ag厚涂脱痂慢,对小儿深Ⅱ度创面痂下易感染,且有抑制上皮生长之不足,因此小儿创面慎用。②在创面无感染全身无败血症的中小面积烧伤不要乱用抗生素,决不能依赖抗生素的应用而忽视了创面处理。③取皮要薄厚适宜,避免因取皮过薄而致术后皮片挛缩,过深致供皮区感染,生长瘢痕。④减少慢性刺激,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消灭残余创面。

(3)应用整形原则处理烧伤深度创面对减少后期畸形大有好处,特殊部位如颜面、颈部、双手、会阴及功能部位的深度创面,强调切削痂后力争用中厚大张皮片移植,这样可减少瘢痕挛缩,对愈后的处理及功能均有好处。对四肢、躯干部局限性Ⅲ度创面,我们采取切痂后创缘一期缝合。或行局部皮瓣转移封闭创面,如无感染预后较植皮为佳。另外,对深Ⅱ度创面我们试用清创后即覆盖异体皮,创面愈合时间短,瘢痕较少。

(4)创面植皮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小儿烧伤后由于疼痛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常难于合作。术后应加强护理,手部植皮术后应分指及功能部位包扎,可防止并指,拳状手,鹰爪手畸形。功能部位植皮后要指导病人早期行功能锻炼,配带弹力绷带,对减少术后皮片挛缩,瘢痕增生有较大作用。

(5)烧伤后畸形整复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目前烧伤患儿独生子女多见,烧伤后一旦继发畸形,家长思想负担重,迫切希望早期整形,且要求高。因此烧伤后畸形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应严格选择。

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时机,多数人主张瘢痕稳定后手术,这样继发畸形少。我们体会,小儿烧伤后瘢痕挛缩手术时机应相对提前,特别对功能部位,如眼睑、口周、颈部、双手、会阴处瘢痕畸形[2]。手术时机在创面愈合后半年内进行为佳,也可在瘢痕不稳定时期进行,这样可避免因瘢痕挛缩而加重畸形,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可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不良影响。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上彻底切除瘢痕,充分纠正畸形,对瘢痕切除后创面,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修复。

参考文献

[1]陈璧.深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与愈合后的关系.中华烧伤杂志,2005;21(1):9-11

创面处理 篇7

(1) 将1999年以来我科收治严重烧伤病人 (>30%TUSA) 597例, 以2003年7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表1) 。

(2) 将入院情况相似的病人 (伤后24h内人院, 抗休克措施基本一致) 按手术时机分为休克期切痂组和非休克期切痂组。

(3) 将1999年至2003年为第一阶段伤后10d浸浴治疗严重烧伤病人和2003年至20091年为第二阶段伤后4~5d浸浴治疗严重烧伤病人对比。

2 结果

(1) 临床烧伤创面早期处理方法的改进

将我院自1999年来收治的严重烧伤病人 (>30%FBSA) 597例, 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对比分析了创面早期处理方法不同与创面脓毒症发生率、治愈率和愈合时间的变化2003年始改进并应用于临床的创面早期处理方法包括烧伤休克期切痂、全身创面早期浸浴及时清除坏死组织等综合防治措施, 使创面脓毒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治愈率显著提高, 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个阶段严重烧伤病人治愈率, 愈合时间比较第一阶段治愈率为96.01%, 愈合时间为 (40.9±10.6) d, 第二阶段治愈率为98.09%, 愈合时间为 (35.1±10.1) d (P<0.05) (表2) 。

注:组间比较, P<0.05

(2) 休克期切痂组与非休克期切痂组患者术后脓毒症发生率比较, 我院2003年以后对深度烧伤创面早期植皮, 及时封闭创面是维持机休状态稳定, 加速创面愈合, 从而防治烧伤脓毒症, 提高治愈率, 因手术时间的早晚不同, 脓毒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休克期切痂组术后脓毒症发生率远较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低中 (P<0.05) , 见表3。

(3) 早期浸浴治疗与晚期浸浴治疗严重烧伤病人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的比较。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20例严重烧伤病人于伤后4~5d开始浸浴, 使创面清洁, 减少创面细菌数量和脓性分泌物, 促进坏死组织软化分离, 引流痂下脓液。尤其对Ⅱ度严重烧伤及化学烧伤效果甚佳。降低脓毒症发生率, 促进创面愈合, 提高治愈率。因浸浴时间的早晚不同, 脓毒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严重烧伤创面早期浸浴治疗后患者脓毒症发生率远较晚期浸浴组低 (P<0.05) (表4) 。

3 讨论

(1) 2003年以来我们改进创面早期处理方法包括创面早期外用表皮生长因子, 烧伤休克期一次性全身创面及早期创面浸浴, 消除坏死组织, 使严重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加速, 降低脓毒症发生率, 提高严重烧伤患者治愈率。

(2) 烧伤创面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伤后6h左右细菌便可在创面上生长繁殖, 并逐渐向深部组织侵袭。1周内, 痂下细菌定量与日俱增。因此, 早期切痂不仅可切除坏死组织, 减轻机体自身中毒, 还可去除感染之源, 是加速创面愈合, 提高治愈率的决定性措施之一。休克期切痂植皮组较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明显提前。

(3) 早期浸浴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晚期浸浴组。前者感染机会少, 感染易于控制, 恢复时间快, 功能恢复良好, 病人痛苦小。Ⅱ度烧伤创面可自愈, 促进创面愈合, 减少并发症发生。但要注意密切监测浸浴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对侵浴容器使用前后的严格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注:组间比较, P<0.05

创面处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2年至2010年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择100例,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年龄6~75岁, 平均年龄 (38.7±2.1) 岁。其中有32例头面部烧伤, 46例躯干烧伤, 11例上肢烧伤, 11例下肢烧伤。患者均在烧伤后24h之内到医院就诊, 并未出现明显的创面感染现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0.5%碘伏石蜡纱进行覆盖治疗, 依据患者的烧伤创面, 在0.5%碘伏中滴入适量液体石蜡油, 依照3∶2的比例, 将纱布浸湿之后覆盖在烧伤创面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烧伤创面, 然后采用1%聚维酮碘溶液纱布覆盖外层, 并覆盖两层无菌纱布, 之后采用胶布进行固定。依据创面情况对两组患者定时换药, 持续15d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1.3 疗效判定

烧伤创面干燥结痂, 并未出现感染及渗出等为治愈;烧伤创面基本结痂, 创面周围出现红肿等, 未出现感染和渗出, 但患者仍需继续用药为好转;出现痂下积脓或感染, 有较多的创面渗出液, 还需压对患者进行除痂处理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达94%, 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 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创面感染, 经治疗后治愈,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

3 讨论

门诊、急诊科常见的意外伤害病症之一即为烧伤。一些患者的烧伤情况较轻或范围较小, 不需要进行手术, 只需要通过对烧伤创面换药就能够保证创面的正常愈合。临床治疗过程中, 如果不能对烧伤创面进行正确、及时的处理, 极可能引发烧伤创面延期愈合或感染, 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部分功能障碍等。烧伤创面处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 进行处理时遵循保护创面, 减少渗出的原则, 对烧伤创面进行预防、控制感染, 应选用适当的外用抗菌剂, 还应将失去活力的组织尽快清除干净, 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创面进行封闭, 治疗时应积极采用预防手段, 防治烧伤后期出现瘢痕挛缩畸形, 确保治疗, 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外貌及功能。

烧伤创面与其他外伤创面相同, 都极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污染、感染, 如烧伤创面较大, 则会引发更大的污染机会, 加上机体烧伤之后, 皮肤损伤面积较大, 毛细血管扩张广泛, 会增强通透性, 极易丢失皮肤的屏障功能, 导致体内热量、水分流失, 一些有害的环境因子, 比如病菌等会通过烧伤创面侵入人体, 经全身血液循环流动达到人体的各个器官, 容易引发全身炎症, 造成脏器功能损害, 若情况严重会引发感染、休克和其他的内脏并发症, 或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MSOF) , 所以及时正确处理烧伤创面是极其重要的治疗环节。

碘伏属于碘、聚维酮的络合物, 具有很强的杀灭病毒、细菌、芽胞功能, 可有效确保创面无菌, 保证细菌素难以和胶原纤维、蛋白质溶解, 从而减少渗出, 缓解水肿现象, 降低烧伤创面的感染程度。0.5%碘伏可有效消除肿胀,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有利于创面愈合, 本次研究采用将0.5%碘伏和液体石蜡油依照3∶2比例混合, 然后将纱布块进行浸湿, 确保了纱布的网眼通透性, 且石蜡油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膜功效。将0.5%碘伏石蜡油纱敷在烧伤创面上, 可起到保护烧伤创面, 降低创面水分蒸发速率的作用, 能保持创面的湿润, 避免创面枯燥, 恢复创面部分生态组织活力, 促进肉芽生长, 对修复损伤皮肤有一定的疗效, 可加速创面愈合。采用此种方法符合烧伤创面的处理原则, 碘伏无腐蚀性, 性能稳定, 不会对黏膜、皮肤等造成刺激性影响, 减少了对创面的刺激, 患者在治疗时不会有较大的疼痛感。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实施0.5%碘伏石蜡纱处理烧伤创面, 比较对照组采用1%聚维酮碘溶液凡士林纱布处理烧伤创面, 临床效果显著,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0.5%碘伏石蜡纱处理烧伤创面应用疗效。方法 从我院2002年至2010年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取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0.5%碘伏石蜡纱进行处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1%聚维酮碘溶液凡士林纱布处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高达94%, 对照组治愈率为8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采用0.5%碘伏石蜡纱处理烧伤创面具有较满意临床疗效, 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现象,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烧伤创面,碘伏,石蜡纱

参考文献

[1]田全亮.碘伏纱条包扎治疗烧伤66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0) :129-130.

上一篇:石景山区下一篇:十年敬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