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共12篇)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1
近年, 在协助制药企业进行灭菌设备验证中发现, 国内制药行业在设备的验证过程中只注重热分布实验、热穿透实验、生物挑战实验, 而忽略了其他一些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而验证的间隔通常选择1年为一个周期, 使某些重要过程存在一定风险, 一般过程验证的频繁性会增加验证成本。本文就灭菌设备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其所述灭菌设备包括湿热、干热、冻干、隧道烘箱等依靠温度控制达到工艺要求的设备, 但其验证思路不仅限于灭菌设备也可用于冷藏库等相关温度控制的设施。
1 测量设备的验证
1.1 测量设备的校准
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应在其被使用的范围内进行校准, 如:测温传感器、压力真空仪表、流量表、控制、监视和记录仪表等, 其校准证书中应包含校准数据来源、名义测试值、实际测试值、校准技术以及能溯源到被认可国家标准的每个校准值的修正值。
1.2 测量设备的确认
需要指出的是, 经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并不一定满足使用要求, 而测量要求应该从所生产的产品中导出, 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满足这些要求。这些要求有一些是针对设备的, 如: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稳定性等;有一些要求是针对测量过程的, 如: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允许测量不确定度、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因此, 在验证前首先应确定出所允许的测量误差, 测量设备一般可以按误差带半宽度的1/3~1/10的原则来判断传感器是否满足测量误差要求。如果是重要的测量过程, 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是允许误差带半宽的1/6~1/10;如果是一般测量过程, 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为1/3~1/5。
以设备中的测温系统为例:在灭菌过程中所要求的温度控制精度为 (200±1) ℃, 若此测量过程是一关键过程, 温度测量的误差取温度控制精度的1/10, 那么选择的测温系统的测量误差应为:
式中△ (T) ———温度控制上限1℃减去下限-1℃的1/2 (即半宽) 。
如果校准后的测温系统达不到此测量要求, 则应更换传感器。
1.3 其他影响测量过程因素的验证
除测量设备对测量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外,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测量准确度, 如管道的压力、电压的波动、环境条件、操作者的技能、资格等, 均应进行确认。
2 系统准确度验证
应在测量设备确认合格的基础上执行系统准确度验证, 质量保证部门应根据不同工艺的要求, 编制系统准确度校验要求表, 如表1所示, 随后的验证, 依据此表进行。
在任何可能影响系统准确度的维护后, 应执行一次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例如, 更换热电偶和调整后的仪表再校准。质量保证部门应明确一些特殊的维护是否要执行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 校验的频率取决于设备等级和仪表类型。如果降低准确度校验频率 (如6个月变9个月) , 应有明确文件规定降低频率的情况描述。
注:本表格内容、数据仅作说明性示例。其中控制等级可按药品生产、器具灭菌、服装灭菌等不同要求来控制。
2.1 系统准确度校验程序
(1) 设备传感器的未修正的温度指示/记录, 在任一操作温度下, 与验证仪表的传感器修正后的温度相比较。
(2) 验证传感器的测量端应尽可能的与控制、监视或记录传感器的测量端相接近。两个测量端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50 mm。
(3) 设备传感器系统 (传感器、延长线、仪表) 未修正读数与验证传感器系统的修正后读数之差应作为系统准确度记录下来。
(4) 当计算系统准确度时, 如果确定了一组修正系数, 那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始终使用这些修正系数, 确定的修正系数可以代数应用到被验证的传感器系统。
2.2 修正系数
可以使用的修正系数包括:
(1) 在初始校准报告或再校准报告中出具传感器修正系数。只能使用最近一次的传感器校准系数。
(2) 在最近一次的校准报告中出具控制或记录仪表的修正系数。
(3) 单独地对控制或记录仪表进行内部调整以修正偏离。
如果对控制点执行手动偏置法, 那么应有文件证明并指定对控制仪表的偏置量以修正系统偏差。例如, 要求设定点200℃, 实际设定控制仪表在201.5℃。具体实例如表2所示。
2.3 超过偏差的处理
(1) 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对相应控制等级指定的允许误差, 应有文件证明, 确定超差原因, 在开始生产产品之前采取纠正措施。
(2) 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的限定, 应执行下面的纠正方法 (但不限于此) :
1) 更换超差传感器/引线。
2) 更换超差仪表。
3) 如果原因完全或部分是因为被验证传感器位置偏离规定位置, 那么将其恢复到规定位置并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4) 允许在表1规定的范围内调整控制或记录仪表。同时应评价该调整对整个操作温度范围的影响。
5) 纠正措施执行后, 在任何生产工作开始之前, 应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2.4 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
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应包括: (1) 被校验传感器的校准证书; (2) 验证传感器的校准证书; (3) 被校验仪表的校准证书; (4) 校验日期和时间; (5) 设备记录仪表的读数; (6) 校验仪表读数; (7) 被校验仪表和传感器的修正值; (8) 修正后被校验仪表读数; (9) 计算系统准确度; (10) 验证结论; (11) 执行本次校验的技术人员资格 (内部执行) ; (12) 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 (如果非内部执行) ; (13) 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资质 (如果非内部执行) ; (14) 校验单位代表签字 (如果非内部执行) ; (15) 质量部门的批准。
3 温度均匀性检测
温度均匀性的检测应在系统准确度验证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企业应在执行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前确定设备的有效工作区和操作温度范围。之后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周期的验证。设备温度均匀性检测要求如表3所示。
注:本表格内容、数据仅作说明性示例。其中控制等级及验证周期可按药品生产、器具灭菌、服装灭菌等不同要求来控制。
3.1 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
在任何可能改变设备温度均匀性特性的修理或调整之后, 应执行一次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 (但并不限于此) :
(1) 提高合格操作温度的上限或降低合格操作温度的下限。
(2) 工作区的尺寸、数量、负载类型或安放位置变化。
(3) 加热元件的数量、类型或位置变化。
(4) 气流的模式/速率 (风挡位置、风扇速度、风扇功率等) 的变化。
(5) 保温材料变化。
(6) 控制传感器位置变化。
(7) 压力设定 (供压系统) 变化。
(8) 运行参数调整。
(9) 工作区体积或位置变化覆盖了以前未检测的区域。
所有设备的改变应依文件规定, 质量保证部门依据修正方式和特殊的配置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初始的温度均匀性检测。
3.2 温度均匀性检测要点
(1) 设备较小的修理、更换损坏元件或定期的维护等, 这些为恢复设备原始状态且预期不影响温度均匀性特性的操作, 不需要再做温度均匀性检测。所有设备的修理均应该依文件规定, 质量保证部门依据修理方式和特殊的配置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初始的温度均匀性检测。
(2) 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应在操作范围的最高、最低温度, 以及任意两工作点的中间点进行。
(3) 周期检测温度点可以是合格操作范围内的任意点。另外, 最好在每年的周期检测中有一次在操作温度范围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执行。
(4) 温度均匀性检测时的设备参数设定应尽可能复现生产中设备的正常操作。
(5) 负载条件下的均匀性检测, 可以在装有实际产品负载、模拟产品负载的情况下进行。一旦建立了初始检测方法, 后续的检测也应用同样的方法。如果要改变, 也应再执行一次初始均匀性检测以确认修改后方法的有效性。
(6) 热穿透试验中, 如果传感器被缚于或插入模拟载荷, 模拟载荷的厚度一般不应超过10 mm, 否则应考虑模拟载荷材料的热传导率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并在验证结果中加以修正。需要注意的是:从实际验证过程中可以发现, 热穿透时间是滞后于设备温度控制传感器达到计时温度的时间, 也就是说当设备开始进行标准灭菌时间 (F0) 计算时, 实际负载内的温度是低于设备控制温度的, 而当设备温度下降时, 负载内的温度仍在持续上升。根据试验负载的体积与材料不同, 所表现出的时间间隔也是不同的, 因此实际生产中加热时间依据检测数据的结果进行修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温度均匀性检测中传感器数量及安装位置
(1) 对工作区体积<0.085 m3的设备, 一般在4个角和中心各布1支传感器。
(2) 对工作区体积>0.085 m3的设备, 在8个角和中心各布1支传感器。
(3) 对工作区体积>6.4 m3的设备, 增加的传感器应均匀地分布于所验证工作区的最佳位置。
(4) 当采用在工作区外围热辐射方式给产品加热时, 增加的传感器应均匀地分布于工作区的外围。
3.4 温度均匀性检测的数据收集
(1) 数据的收集应在设备和检测用传感器到达每个检测温度的允许下限值之前开始, 以便清楚地发现设备或传感器是否超过温度均匀性允差上限。如果设备被预稳定 (如隧道烘箱) , 数据采集应在检测载荷一进入加热区就开始。
(2) 一旦数据采集开始, 应至少每2 min记录一遍所有测温传感器的读数 (包括验证用传感器和设备测温、控制传感器, 仅用于过温保护的传感器不需记录) 。
(3) 检测、记录和控制传感器绝不能超过均匀性确定的上限温度。设备应保持在检测温度直到所有的检测传感器稳定。稳定后, 数据采集应持续至少30 min。所有的检测热电偶必须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 检测过程中不允许替换传感器, 以便它们可以高于或低于最小或最大温度。
(4) 对于连续加温设备的检测, 可以按体积分布检测用传感器, 也可以按平面法。采用体积的方法, 传感器以三维形式布置到工作区的代表区域 (如篮子形或碟形) 或整个空间。使用平面法, 传感器布置在垂直于设备传送方向的一个平面内, 以便通过该平面穿过设备测量整个被测区的工作区体积。无论采用体积法还是平面法, 都应测量整个工作区, 不同的是传感器的分布和数量。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 要确定整个工作区全部检测到。
3.5 温度均匀性检测传感器失效的处理
在工作区角落位置的检测传感器不允许失效。像短路或连接松动这种可恢复正常温度读数的临时现象, 不被认为是失效的传感器。检测期间, 如果相邻两只传感器没有失效且传感器失效的数量未超过表4中的值 (角落位置除外) , 不被认为造成检测失败。
对每一支失效的传感器, 其确定产生的原因应由文件证明, 并采取纠正措施, 以防止或减少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失效。
3.6 温度均匀性合格/不合格的判定
如果检测满足了所有以前的要求和下面各条款, 就应判为合格:
(1) 检测传感器、控制或监视传感器读数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超过生产工艺要求的正温差。
(2) 检测传感器、控制或监视传感器的所有读数在表3要求的温度允差范围内。
(3) 温度均匀性检测, 是在验证规则要求的时间内完成。
3.7 温度均匀性检测失败处理
如果温度均匀性不在表3规定的允差范围内, 应确定偏离的原因并以文件形式证明, 设备不得再用于产品生产, 直到纠正措施完成, 检测合格为止。
对于按减小的频率检测的设备, 如果温度均匀性检测失败, 应回复到表3指定的初始的检测频率进行检测。直到完成表3指定的成功的连续检测次数, 才可以再减小检测频率。
如果纠正措施是调整 (偏置) 控制仪表, 不要求重新检测。但调整不得超过表1的要求 (最大允许调整量栏) 。
3.8 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
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 设备名称与编号; (2) 检测温度; (3) 检测传感器及其位置, 包括一个详细的图表、描述或适用的包括负载的照片; (4) 修正系数以及所有传感器在每个检测温度的已修正或未修正读数, 应指明读数是否已修正; (5) 检测单位 (如果不是内部检测) ; (6) 检测单位签字 (如果不是内部检测) ; (7) 检测人; (8) 检测开始日期和时间; (9) 检测结束日期和时间; (10) 检测仪表编号; (11) 检测结论; (12) 检测传感器失效的文件证明 (如果有) ; (13) 表明检测传感器和所有被测区域的控制或监视传感器关系的时间和温度数据; (14) 在每个温度的数据处理结果; (15) 质量组织批准。
4 结语
本文从测量设备的验证、系统准确度验证、温度均匀性检测三方面分析了灭菌设备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 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 目的是使人们对其能足够理性与规范地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轻和地方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AMS2750D PYROMETRY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2
机电设备清查的情况汇报
山西中强煤化有限公司:
根据公司安排,按照晋天德财字[2015]1号文件统一要求,德通煤业机电技术科立即成立了以科长为组长、设备管理员为副组长的机电设备清查小组,于2015年10月26日开始机电设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机电队、运输队、综采队等设备使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财务科的监督指导下,历时四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机电设备清查盘点工作已经结束,现将有关盘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电设备使用状况说明
对井上下机电设备逐台进行盘点、登记、建账,井下老巷道密闭、井子滩煤业、史家沟煤业由于井口封闭未进行井下设备盘点。井下机电设备都在正常使用当中,不存在闲臵或损毁现象。地面存在部分闲臵设备,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兼并重组之前和改扩建期间使用设备,属于淘汰设备或不能利用设备,主要包括:原主扇风机及配电设备、原副立井提升机及配电设备、原主立井提升机及配电设备、原矿灯房充电架、家用小型热水锅炉7台、煤电钻综合保护装臵3台、S9系列电力变压器2台、S7系统电力变压器1台、斜井人车5台、推土机1台、压路机1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2台。
2.机修车间和斜井库房全新设备,由于人员配臵不足、1 利用率太低、设计变更等原因闲臵,主要包括:扣管机1台、剥皮机1台、切管机1台、万能液压机1台、电动单梁起重机1台、电动套丝机1台、瓦斯抽放泵4台、煤矿坑道钻机1台。
3.井子滩煤业、史家沟煤业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地面供配电设备、原提升设备、原运输设备、原通风设备、94台液压支架等。
二、与财务对账情况
机电设备现场盘点完成后与财务账目进行核对,对不合理的设备分类重新进行了划分,对不属于设备的材料、配件进行了筛选。机电设备共2007台件,其中动力设备761台件,传导设备33台件,综机设备392台件,生产设备641台件,运输设备11台件,工具仪器及生产管理工具128台件,电子设备41台件。不属于设备的材料、配件765件。
(1)盘亏设备: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KBSGZY-315/10/1.2/0.69)1台,净值109401.71元,经查证是由重复出库导致;给煤机2台,煤筛子1个,净值32578.56元,查无实物,可能挪移至别处或拆散使用;共4台件设备,盘亏净值14.2万元。
(2)报废及毁损设备:4台皮带智能保护器报废,净值47205.93元;1个机尾架报废,净值5221.74元;1台300绞车报废,净值6166.52元;3台潜水泵报废,净值8318.87元;共9台件设备,报废资产净值6.6万元。
(3)盘盈设备:251台件。副立井罐笼、操车设备、2 缓冲托罐装臵包含在副立井安装工程中,没有单独列入固定资产。新购臵的调度绞车、局部通风机、部分低压防爆开关没有及时入账。存在部分账外的低压防爆开关。
(4)不属于设备的材料、配件765件,主要包括传感器、阀门、接线盒、保护装臵、7.5KW及以下的小型潜水泵、7.5KW及以下的小型电机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案
1.机修车间存放43台待修低压防爆开关,开关内部电气元件缺失严重。由于多个厂家生产配件采购困难、专业电气维修人员缺乏,一直没能修复。下一步准备招聘1名专业电气维修人员,对所缺电气元器件进行统计、申报材料计划后进行修复、改造。
2.钻探队库房存放6台待修ZYJ-430/170架柱式液压回转钻机,于2011年7月开始使用,生产厂家已倒闭,经多次维修,无法修复,已无使用价值,现申请报废处理。
3.对于不应纳入固定资产范畴的材料、配件、小型工器具等调整账目。
4.前期设备管理力量薄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做到实时跟踪管理,设备资料档案不齐全。今后要加大管理力度,规范设备领用、交回、使用,完善设备技术档案。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3
【关键词】铣工;问题;处理方法
0.前言
铣工的主要工作就是零件的加工,这在机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零件只有进行加工,满足一定的尺寸,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铣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所用的设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生产工具不断产生的同时,铣工也面临着对新设备的适应问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铣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
1.铣工的工作特点和基本要求
在机器设备生产中,绝大多数的机器零、部件需要通过切削加工来达到规定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以满足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要求,这件重要的工作由铣工来完成。铣工的工作特点就是,工作量大,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很高,因为有的零件即使出现一点点小的问题都会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因此铣工的工作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在这些工艺流程中,铣削占据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道程序主要是用来对零件进行加工,铣削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首先它是用旋转的多刃刀具进行切削加工,所以效率特别高,加工范围广。其次就是这道程序的精度很高,而且生产设备本身就属于精密设备,设备的质量很高,工作性能好,效率高。可以说,铣工所使用的设备代表着本行业的最新水平,因为随着人们对机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全面,因此作为零件的制造者,铣工使用的设备必须担负起这个重任,以便满足现代生产的要求。
铣工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工厂对铣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例如很多工厂规定,铣工必须拥有操作铣床,数控铣床的基本能力,还要进行工件平面、沟槽、台阶、球面、曲面、螺旋沟槽等洗削加工能力和程序调试与在机床中断加工后正确恢复加工的运行控制能力。除了这些基本性能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及时进行维修,要熟练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经常对设备进行保养。通常情况下,刚接触工作的铣工需要跟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可以独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正是因为对铣工的能力要求很高,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才维持在不断上升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铣工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铣工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生产零件表面粗糙问题
零件的光滑度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工作效率,光滑度越好的零件,生产出来的机械在运行过程中摩擦力就小,反之,摩擦力就会越大,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会影响机械的寿命,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铣工做出的许多零件都是粗糙的,经分析,表面粗糙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铣刀刃口变钝;铣削时有振动;铣削时进给量大,铣削余量太多;铣刀几何参数选择不当;铣削时有拖刀现象。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做到每一步都小心谨慎,否则会事倍功半。
2.2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误差
首先最常见的是刀具的误差。铣工的工作流程里,铣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铣床上使用各种不同的铣刀可以加工水平面、垂直面、斜面的零件,在铣床上可进行钻孔、铰孔、铣孔和镗孔等工作。但是在一些工厂中,由于设备使用时间过长,而且为了节省成本,工厂也没有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或维修,就导致刀具工作过程中摩擦力增大,更严重的会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与实际生产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误差,不满足生产需求的话就会被淘汰[1]。刀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能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
其次就是热误差,热误差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温度升高,或者生产出来的零件温度太高,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就会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与实际需求相比具有一定的误差。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生产环境温度太高,或者没有对设备及时进行维修维护,生产设备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太大,就导致工作时整体温度升高,零件温度升高,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
2.3加工过程中造成安全事故
铣工面对的通常是大型设备,而且由于设备精密,很容易就发生安全事故。在构件摆放、拼装、移动、翻身、滚动、滑动时极易发生物体打击、压手、压脚等工伤事故。用风动工具进行铣、铲作业时,如果一不留神,就容易造成止风带承压过大损坏和接头脱落,飞起伤人[2]。这些事故已经多次发生,因此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这些悲剧的发生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设备的故障问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也没有及时进行检修,这就为铣工敲响了警钟,在使用之前或者在设备没有进行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机械转动部份、电气系统、润滑系统等进行检查,确实完好后方可使用,疏忽不得,不要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另一方面就是铣工在工作过程中技术问题,虽然铣工通常都具备很多的工作经验,但是每年都会有新型设备产生,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注意事项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没有掌握住正确的使用方法,就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3.面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3.1多次测量,及时检修,减小误差
铣工生产出来的零件精密度通常都要求很高,不能有丝毫误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应时刻把减小误差的意识放在心中。例如,在测量过程中经常出现系统误差,这是由于设备的性质决定的,如果采取一定措施可以消除这种误差,例如在铣削加工的自动测量中所产生的温度误差总是一个恒定的值,这样一种误差可以经过计算从测量结果中消除掉。随机误差也经常出现,这种误差是人为决定的,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测量方法有误或者读取数值时的视角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测量的时候,要多测几次求平均值,这样就能使误差降低到最小。减小误差,这是铣工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果不具备这项能力,哪怕生产设备很先进,生产经验很多,生产出来的零件也不能满足需求。
3.2工作严谨,安全操作
安全是生产中最大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铣工要时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不要掉以轻心。下面将简单介绍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采用螺栓或焊接方法组装大型构件时,要防止螺栓因受力不均产生断裂,连接螺栓的紧固必须使用测力扭矩扳手,使连接螺栓受力一致,达到紧固的目的。如果只是用普通扳手,很容易造成受力不均而造成安全隐患。要经常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对设备进行试运行,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汇报、及时解决,而且要认真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虚心向别人请教,每种设备之间都会存在不同,小的细节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生产相关负责人,要重视员工们的安全知识培训,还要经常对它们的技术水平进行考察,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加工设备在不断创新,对零件的精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铣工作为直接生产者,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铣工在加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工作素质,及时处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4
1 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调查
一旦出现检验结果超标情况, 检验员需向上级领导及时报告。应保存检验过程中的样品溶液以备调查之需。上级领导及检验员应尽快调查实验室内部情况, 调查具体内容包括调查检验中是否有实验室错误、评估检验原始数据, 例如试剂的制备和实验操作或仪器是否发生故障等。
(1) 检查样品的制备是否正确。
(2) 对仪器参数和检验方法, 以及该方法此前的使用情况的正确性进行确认。
(3) 检查所使用文件的正确性并复查色谱, 光谱, 数值和计算。
(4) 检查是否使用了合适的玻璃仪器。
(5) 对分析时使用的培养基、稀释剂、化学药品、试剂及对照品和标准品进行检查。
(6) 检查使用的仪器和实验室系统是否运行状态良好;同时还要对校准及校准日期和仪器维修记录进行检查。
(7) 如果有其他样品, 在复查的同时进行检验。
(8) 因抄写错误、计算错误等造成的检验结果超标的情况, 则要进行纠正, 并再对已改正的结果进行复核。要是纠正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则记录并汇报结果。
(9) 对样品进行再检验需上级领导批准, 让原检验员对原有样品的超标项进行两次重复实验。如可能, 安排第二个检验员同时进行分析。如果结果还是显示超标, 那么将原检验结果和再检验结果一起作为最终的报告结果, 判定样品检测结果为不合格。要是重新检验的结果符合标准, 要回顾其历史趋势, 可判定样品是合格的, 原检验结果和再检验结果一起作为最终的结果。
调查微生物检验结果超标情况, 除了要遵循上述调查步骤外, 针对超标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 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保证要正确。
(2) 检验员保证要有合格的检验资质。
(3) 保证计算是正确的。
(4) 所用的培养基、稀释剂和检验设备的阴性对照结果保证是阴性的。
(5) 所用培养基的质量检查确认是合格的。
(6) 环境确认是合格的。
(7) 超净台、培养箱、灭菌锅和其它的实验室系统确认已校正, 并运行正常。
(8) 确认在同一时间段内所检验的其他样品使用了相同批的培养基, 以及稀释剂和检验设备合格与否。
(9) 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规定, 微生物出现不合格的检验结果时, 报告一次检验结果, 不再检验。
进行实验室内部调查后, 如果实验室没有发生错误, 向上级部门报告结果, 进行实验室外的调查。该调查应包括对生产和取样程序的回顾, 并且经常包括附加的实验室检验。
(1) 生产的回顾:包括生产物料、维修和工程。调查应包括所有可能的生产地点。全部再检查一次生产工艺的记录和文件, 以对可能引起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的原因进行确定。
(2) 附加的实验室检验:在调查的实验室阶段, 要用到很多操作。包括对一部分原样复验和重新取样。复验:复验的样品应该与最初检验的那一批样品是相同而均一的。重新取样:重新取样应采用最初取样所采用的相同合格的、经过验证的规程进行。若调查确定了原来的取样方法存在不足, 则须研究一个新的正确的取样方法, 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2 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的处理程序
(1) 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重新进行复验。原样复验必须由另一名检验员执行, 而不是原先的检验员执行。
(2) 对试液、流动相、标准液等重新配制, 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测定。原样复验结果合格, 再检验结果将取代最初检验结果。
(3) 经调查分析, 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确认不是检验失败, 原样复验中如果没发生实验室错误, 推测样品或有问题时, 对样品和取样过程进行调查。
(4) 当证据显示样品有问题或复验用的样品不足时需重新取样测定。同时, 确定抽样的正确, 取样员自身对样品不存在污染, 正确的样品的处理、混合、分发, 具有代表性的取样等。
(5) 若在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中没有错误发生, 进行生产过程调查。可以推测是由于人为原因或设备原因或其他原因偶然引起的产品失败。进行实验室以外的调查。
(6) 质量管理部门协同生产部门负责对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如需要, 与仓储部、能源部等相关部门协同调查, 方便确认原因。
(7) 质量负责人应当评价所提出的改正措施和处理方案合理性, 确定要不要做实验来对该调查报告和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改正措施进行验证, 并严把质量关。
3 产品的处理
对调查作结论, 包括结果评估, 批产品质量确定, 质量负责人做出放行决定。必须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开展这些工作, 一批不合格, 不限制开展进一步检验确定不合格的原因以采取纠正措施。
(1) 质量负责人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解释。初步检验结果超出质量标准的, 并不表示这一批不合格而必须被否定, 应予以调查, 调查的结果包括复验结果都应进行解释, 以评价该批次产品, 并作出关于否决或放行的决定。
(2) 那些找出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原因, 怀疑数据调查无效的, 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的不能对批的质量进行评估。只有在对检测事件的观测能合理地确定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后, 才能否决一组离散的测试结果。
(3) 如果调查显示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被证实了, 则此结果应该用来评估批的质量。一个证实了的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表明, 批质量不符合已建标准, 这一批不合格, 不得放行。对未得出结论的调查, 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在批处理决定中应予充分考虑。
(4) 对最初的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没有被确定为无效, 全面调查显示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没有反映批质量, 还是应予放行。在做这样的决定时, 质量负责人应小心谨慎。
(5) 针对失误事件已经确定的, 应向上级领导和部门通过调查情况。要是原料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超出了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 那么须告知原料供应商。
4 结语
为了使药品的生产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应该从原料进厂到产品的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 都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作保证, 以确保各项活动的协调进行。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大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做好与药品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 减少超出质量标准的检验结果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义卓, 丁海燕, 罗昆.新版药品GMP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4) :236.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5
针对公司2007年6月18日对我项目部慈音寺安置小区工程安全质量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及处理情况:
一、安全方面:
1、项目部微机、仪器等安全问题,晚上加强看守。
2、5#楼顶层斜屋面抹灰作业,简易脚手架搭设稳定性差,要求加设钢管立柱,达到安全施工要求。
二、质量方面:
1、1#楼上人屋面有渗水,沥青莰缝开裂,屋面排气管根部周边没处理好,砂浆保护层开裂。对其进行返修处理,排气管根部施工完毕后采取措施加固,其它未施工的楼号引起重视。
2、外墙、内墙及厨房墙砖、灶台面砖、卫生间墙砖出现空鼓现象,对所有楼号进行检查后返工处理。
3、木门、铝合金窗户的材料问题,加强进料环节的质量管理。
4、内外墙抹灰严格按技术交底进行施工,不允许一遍成活。
以上问题要求于7月20日前整改完毕。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6
【中图分类号】R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4-02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9]。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0-12]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13]。张惠平等[14]调查发现,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锐器机会多,被刺伤的人数是最多的,其中被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HBV为6%-30%,HCV为1.8%。林平等[15]报道,临床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中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锐器伤。
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具体环节
导致针刺伤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安全产品使用的滞后,注射用具使用后处理不当等,具体环节多发生在:
1.1 分离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被刺伤占14%。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被刺伤占17.9%,将针头丢弃在一般地方或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被刺伤占26%,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时被刺伤占4.2%,抽取药液加药时被刺伤占13.65, 输液完毕拔针时被刺伤占16%。抽血注入试管时被刺伤占2.3%。其他被刺伤占6%。
1.2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是针刺伤发生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首先,岗前培训薄弱,不知道怎样防止锐器伤害,锐器伤害后如何处理及其意义等[16]。护士在进行临床操作时不佩戴乳胶手套来防止传染;为减少支出而不使用锐器盒放针头[8]。其次,个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促成因素。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下,41.0%的护士没有发生针刺伤,30.8%的护士多次发生针刺伤,这与护士的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可能与自我防护意识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关系有关。再次,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与发生针刺伤有很大关系。我国各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均明显不足。我国医护比为1:0.68,护士床位比为0.4;1,临床护士常年在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使其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身心疲劳下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由于采血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决定了采血护士接触潜在危险因素的机率较多,为降低潜在危险因素,应综合分析危险因素,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管理。有效预防采血人员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稳定采血队伍,以保证采血队伍健康和谐发展。虽然采血护士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2 针刺伤的防护
2.1加强采血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有报道称在针刺伤后只需0.04ml的血液就足以使伤者感染。因此,加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2.2规范操作,加强防护 護士应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用手接触献血者的血液及血样本,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及用手接触感染过的针头。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采血过程中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消毒(或更换手套),避免献血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采血完成留取血标本时应单手操作。将血液交与另一工作人员热合时,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用专用托盘进行传递,以防刺伤。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针头取下后应立即丢弃到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
2.3使用安全性能高的产品 有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因此提倡使用安全性能高的注射器、采血袋、负压标本试管、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等,以降低针刺伤的危险性。
3 刺伤后的处理
3.1刺伤后紧急处理 采血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挤出部分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水冲洗伤口,并用安尔碘消毒浸泡3min,待干燥后贴上无菌敷料,必要时注射相应的疫苗预防感染。并在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报告相关科室,做好职业暴露后的管理,给予受伤者正确指导和提供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3.2免费为工作人员提供乙肝疫苗。对于没有乙肝表面抗原的人员完成3次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接种乙肝疫苗但对疫苗无反应或对抗体效价已下降者,受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尽早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注射1次。
3.3对被可疑HCV感染的血液污染后,局部伤口处理,暴露后尽快做HCV抗体检查,定期随访,必要时进行干扰素注射。对被可疑HIV感染的血液污染后,应立即抽血检测,第3个月、6个月复查,随访6个月,还可预防性服药。
针刺伤已成为严重危害护士健康的问题,也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由于采血护士主要的工作是血液采集和留取血样本,与血液接触的机会教多,因此特别需要对护士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全面防护理念。而工作人员自身应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保持身心愉快,从多方面进行自我防范,关注自身健康,保障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士进修杂志,1999,01.
[2] 李健,护生岗前教育的几个要点,中国护理管理2006,03.
[3] 顾仁儿,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6,03.
[4] 刘翠月,张品超,洪瑞乔,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护理管理杂志,2005,04.
[5] 李菊英,谢玲玲,贺锦花,曾艳花。曾红云,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2005,06.
[6] 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
[7] 王蕾,王晓黎,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护理与康复,2006,01.
[8] 周英凤, 职业性危害对护士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杂志,2004,15.
[9] 李映兰,李丽,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 护理学杂志,2006,02.
[10] 隋秀梅,张道强,王远臣,锐器伤——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杀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71-1072.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7
关键词:游离皮瓣,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皮肤缺损成为创伤外科常见的损伤。另外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头颈部肿瘤行根治性手术后遗留创面的修复也越来越多。如果是单纯皮肤缺损,无肌腱、重要的神经、骨关节、血管外露的患者,就可以施行皮片移植修复;如果伴有神经、血管、肌腱外露,皮瓣手术成为修复缺损的主要方法[1]。游离皮瓣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2],近年来游离皮瓣的成功率在93%~98%[3]。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往观念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多为血管吻合技术失误[4]。我们对我院近年来的游离皮瓣病例进行统计学研究,对术后血管危象的病因及处理血管危象的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常见原因,从而制定更好的临床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3年3月至2014年7月共进行游离皮瓣手术243例,手显微外科123例,颌面外科120例。统计病例主刀医生均为有丰富显微外科经验操作经验的医生,其中手显微外科医生其显微外科手术操作量均超过50例/年,颌面外科主刀医生其显微外科手术操作量均超过50例/年,符合Chung-Su Lin[5]制定的显微外科准入标准。
1.2 统计分类方法
按皮瓣供区分为背阔肌皮瓣20例,腹直肌皮瓣2例,胸脐皮瓣4例,腹股沟皮瓣8例,桡动脉皮瓣46例,股前外侧皮瓣85例,腓动脉穿支皮瓣8例,足背皮瓣6例,第一指蹼皮瓣6例,腓骨瓣40例,髂骨瓣4例,游离足趾复合足趾瓣14例。
皮瓣术后危象根据病例记录单独统计,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手术记录、麻醉记录进行分析。手术均由符合资格的外科医生完成,吻合血管动静脉比1︰1的51例,1︰2的192例。动脉均用7~0至9~0显微缝线吻合,吻合技术均为两定点法单纯外翻缝合,静脉吻合则有显微缝线吻合及微血管吻合器[6]吻合,其中吻合器吻合10例。吻合器口径在1.5~2.5 mm。血管吻合者均为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师,应用3.5倍放大镜或5~8倍显微镜辅助吻合。术后均采用三抗治疗。抗凝术中使用肝素,术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40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术后血管危象的诊断根据临床观测结果,共有血管危象23例,其中静脉危象20例,动脉危象3例,术后血管危象的病因按Steven[7]定义分类并加以改良:a)皮瓣的选择;b)血管条件不佳;c)先天凝血障碍或恶性肿瘤高凝状态;d)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e)血管牵拉、扭转或受压;f)吻合技术失误及经验不足。
确诊血管危象病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对其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2 结果
2.1 出现血管危象的原因
a)吻合技术失误及经验不足7例,其中髂骨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腹直肌皮瓣1例;b)高凝状态3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2例;c)感染2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d)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2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e)血管牵拉、扭转或受压9例,其中股前外侧皮瓣3例,桡动脉皮瓣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腓骨瓣1例,足背皮瓣1例。
2.2 出现血管危象的预后
23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保守治疗5例,其中部分存活1例(为足背皮瓣),坏死4例(髂骨瓣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腹直肌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无完全存活;手术治疗18例,其中完全存活14例(股前外侧皮瓣6例,桡动脉皮瓣6例,腹股沟皮瓣1例,腓骨瓣1例),部分存活2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桡动脉皮瓣1例),坏死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髂骨瓣1例)。发生危象2 h内再次探查14例,全部存活,2~10 h探查2例,部分存活2例。10 h以上探查2例,全部坏死。
3 讨论
3.1 预防措施
在选择皮瓣时优先选择大众皮瓣。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往观念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多为血管吻合技术失误,但正如许多医学问题一样,血管危象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Serletti[8]报道一个熟练的显微外科医生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手术的失败率仅0.29%,但行腹直肌皮瓣手术的失败率高达2.9%[9],说明有些皮瓣因为解剖结构特点成功率高。本组研究中桡动脉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成功率高,与其血管恒定、粗大、变异小、可供吻合的血管蒂长有关。而像腓动脉穿支皮瓣、腹股沟皮瓣、腹直肌皮瓣、血管虽然较恒定,但血管细小,蒂短,操作困难,再次探查时因组织水肿、血管管径小、最终失败率较高。所以在选择皮瓣时优先选择大众皮瓣,当然也结合手术医师自己的经验与特长。
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及术后护理对减少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也起到很大作用。游离皮瓣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术后护理及观察必须仔细,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高,还需要从医生到护士整个团队的训练有素[10],术后皮瓣的血运观察多是护理人员完成,所以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见图1),若是石膏或敷料过紧压迫,及时松解就可能避免一次手术探查。统计中7例发现为术中血管吻合技术失误所致。1例为引流管置放不当损伤皮瓣营养血管所致,这些应当可以通过精细操作及经验积累尽量避免。占比最大的9例为术后组织水肿、血肿、敷料过紧等导致血管牵拉扭转受压所致,提示我们应多积累相关经验,如:a)皮瓣血管蒂张力适中,周边软组织要考虑是否因术后水肿压迫血管蒂部以提前行软组织松解加以预防;b)静脉吻合考虑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可起到支撑静脉血管壁作用,减少受压可能;c)术中需严密止血,防止血肿压迫;d)敷料包扎尽量松弛,肢体体位摆放需避免皮瓣血管蒂受压;e)血管危象出现瘀斑多从皮瓣周边开始(见图2),1例静脉危象术后10 h方才发现,就是因为皮瓣较大,敷料包扎密实,观察窗过小且位于皮瓣中心,导致危象发现过晚,最终虽然行二次手术血管探查,仍然出现皮瓣坏死(见图3)。所以游离皮瓣术后敷料包扎要松,皮瓣显露要充分。
警惕高凝状态带来的血栓形成风险。3例为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或肿瘤创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的血管危象。提示我们要警惕高凝状态带来的血栓形成风险。Serletti[11]报道7%白种人有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为凝血Ⅴ因子结构异常,会成为皮瓣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图2瘀斑首先出现于皮瓣周边
图3皮瓣部分坏死
维持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很重要。2例为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如血管收缩药物或一过性低血压所致。提示我们维持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很重要。术中应用强升压药会导致吻合血管持续痉挛从而形成血栓[12]。因为皮瓣切取后血管已无植物神经支配,所以强升压药导致吻合血管痉挛后无法像其他正常血管那样由植物神经调节松弛血管。皮瓣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期间常会更换麻醉师,外科医生需要与麻醉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醒麻醉师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注意预防感染。2例皮瓣坏死因术后感染所致[13]。培养均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提示我们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证术后引流通畅等预防感染措施对预防血管危象同样重要。
3.2 处理措施
诊断术后血管危象后应及时手术探查。我们统计数据显示在发生危象2 h内再次手术探查的皮瓣全部存活,发生危象10 h以上行再次手术的皮瓣全部坏死,说明手术时机非常重要,这也主要决定于整个治疗团队的素质。
本组病例保守治疗5例,无一例完全存活,部分存活仅1例,失败率达80%。说明保守治疗仅对一过性血管痉挛有效,一旦血管危象诊断确立,半小时内抗凝解痉治疗无效,应立即手术探查,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疗效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统计数据提示我们出现血管危象多需紧急手术,所以皮瓣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沟通,探查手术及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做好随时再次手术探查的各项准备,包括患者饮食、药品、麻醉、手术医生的配备等。
Nahabedian[14]报道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主要为静脉危象,动脉危象与静脉危象之比约为1︰4,我们统计的数据3例动脉危象,20例静脉危象,提示我们游离皮瓣血管危象主要为静脉危象,临床表现肿胀,花斑/青紫/瘀斑,张力增高,毛细血管反应延迟,针刺后立即有黑色血流出且不停止。国外报道采用医用水蛭治疗静脉危象,国内保守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急诊手术血管探查仍然是首选方案。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8
燃机、汽轮发电机组的润滑油在系统中主要起润滑、冷却、散热和密封的作用。我厂1#机组已投产7年, 前6年润滑油的油质始终良好。在2012-09的定期检测中分析发现, #1和#2机组润滑油的破乳化度指标明显上升, 从以往的12 min分别达到了19 min和21 min, 已接近极限值30 min。同时, 2台机润滑油的颜色和透明度也逐渐偏离标准, 由此判断, 润滑油经多年使用已出现油质劣化的现象。
破乳化度表示油、水分离能力的一项指标, 一般用破乳化时间表示。破乳化的时间越短, 破乳化度越小, 油的抗乳化性能也越好;反之, 破乳化度越大, 油的抗乳化性能越差。如果油的破乳化度较大, 且润滑油中所含水分达到饱和时, 则会因系统内循环产生的搅拌作用而使油质发生乳化。这不仅会破坏油的成膜和极压特性, 严重降低油的润滑性能, 使机械部件间的摩擦增大, 导致局部过热, 而且油中乳化状态的水会加速油质的劣化变质, 导致金属表面出现锈蚀、损坏, 进而影响燃机、汽机的安全运行。因此, 应高度重视润滑油的油质劣化问题。
2 汽轮机油破乳化度超标的原因
破乳化度超标的根本原因是油中存在表面活性物质——乳化剂。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性, 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极性部分较为亲水;非极性部分不亲水。当油中的乳化剂在油水界面上定向排列时, 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均会进入油相, 油水难以分离, 形成乳化液, 进而加大了油的破乳化度。影响油中乳化剂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1) 新油的精制程度不足。当新油的精制程度不足、油中残留一定数量的环烷酸、皂类等表面活性剂时, 将导致其破乳化度超标。 (2) 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氧化变质。油中的热氧化产物, 比如低分子环烷酸皂、醛等含有极性基团的表面活性物质, 可导致油的破乳化度超标。 (3) 被外界污染物污染。油被其他表面活性物质污染后, 会导致油的破乳化超标。
鉴于在前6年的运行中, 油质指标一直保持良好且新油均合格入库, 可排除新油不合格和被外界污染的可能。因此, 我厂润滑油破乳化度升高的原因是机组运行中产生的热氧化变质物增加了油中乳化剂的质量。
3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油质劣化的问题, 确保机组后期的安全、经济运行, 建议采购再生吸附设备处理, 以取代整体更换滑润油的方案, 从而达到快速改善油质、节省采购和检修费用的目的。取#1机的润滑油送至西安热工研究院进行了试验, 该试验用2%的吸附剂对#1机润滑油进行了再生处理, 处理前、后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试验前、后润滑油的颜色变化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用2%的吸附剂再生处理后, 该油的颜色、透明度、破乳化度和酸值的检测结果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且油的破乳化度达到了新油的质量指标。
在上述试验结果的验证下, 我厂同意采购西安热工院生产的具有吸附再生功能的QZTZ-6型滤油机。该设备采用了高效吸附剂, 该吸附剂具有很强的分子去极化作用和吸附性能, 能吸附表面活性剂和劣化产物。同时, 兼具精密过滤 (过滤精度为3μm) 和脱水功能, 可达到降低油的酸值、提高油的破乳化度、去除油泥、改善油的抗氧化性能和延长油的使用寿命等目的。
4 使用效果
使用QZTZ-6型滤油机对3台燃气机的润滑油进行再生后, 其润滑油的颜色和透明度均有所改善 (正体变化程度没有上述试验明显) , 破乳化度远低于新油标准 (≤15 min) , 如表2所示。
#1、#2和#3机组的润滑油经QZTZ-6型滤油机再生后, 我们检测了其抗氧化剂T501, 发现T501的质量降低了。这是因为在再生过程中, 除了会除去表面活性剂和劣化产物外, 还会除去T501抗氧化剂。因此, 我们在3台燃气机的润滑油中添加了T501抗氧化剂, 添加前、后的数据如表3所示。
再生处理后的油经过了2年的运行, 目前, 破乳化度指标与刚过滤时的相差不大。因此, 使用QZTZ-6型滤油机再生处理后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且可维持较长的时间。
5 效益分析
据了解, 我厂单台390 MW发电机组润滑油的总量约为270桶, 按目前采购价4 200元/桶计算, 每台燃气机需购买113.4万元的润滑油, 3台共340.2万元。按大修周期为6年计算, 可节约购油成本56.7万元/年。QZTZ-6型滤油设备采购总价为42万, 按机组附属设备折旧年限为16年计算, 该设备的折旧成本为2.625万元/年。再生滤油机耗材和设备的折旧成本如表4所示。
经计算, 在采用再生设备后, 每年可节约53.765万元的维护费用。
6 结束语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liasys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白蛋白 (ALB) 测定试剂盒 (溴甲酚绿法) 及质控品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白蛋白测定参数设置:一点终点法, 血清量5 μL, 试剂量250 μL (单试剂) , 主波长630 nm进行测定。
1.2 质量控制 实验前对仪器进行常规维护与保养, 并对血清白蛋白检测项目按质量控制程序及规则[1]进行日常校准及质控检测, 每个样品测两个平行管, 每管测2次, 取平均值。
1.3 采血及测定方法 采集20名健康自愿者空腹静脉血各5 mL, 将同一供血者的血液标本分装于2个采血管 (分离胶促凝管和普通干燥管) 中分离血清并即时进行血清白蛋白的检测, 对两管即刻检测值进行比较。随后将两管分离血清分别分装为3管, 共6管, 分别是分离胶促凝管室温 (20 ℃) 保存管 (分离胶20 ℃组) 、分离胶促凝管4 ℃冰箱保存管 (分离胶4 ℃组) 、分离胶促凝管-20 ℃冰箱保存管 (分离胶-20 ℃管组) 、普通干燥管室温 (20 ℃) 保存管 (普通20 ℃组) 、普通干燥管4 ℃冰箱保存管 (普通4 ℃组) 、普通干燥管-20 ℃冰箱保存管 (普通-20 ℃组) , 分别在不同保存时间下测定各组血清白蛋白值。
1.4 统计方法 测定结果以 (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管分离血清对白蛋白测定的影响
分离胶促凝采血管即刻值为45.36±2.98 g/L, 普通干燥采血管即刻值为45.40±2.76 g/L, 两组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保存时间对白蛋白测定的影响
两种采血管所分离的血清标本在室温保存12 h、4 ℃保存24 h以内、-20 ℃保存72 h以内对血清白蛋白的测定结果无影响, 但在室温保存24 h及以后、4 ℃保存36 h及以后、-20 ℃保存96 h的血清白蛋白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分离胶组比较P<0.05;△与普通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 血液标本的合理采集、分离及保存对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分离后放置时间太长, 使标本浓缩而结果偏高[2]。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一系列促进血清析出的血液分离胶采血管得到广泛应用, 该管较普通采血管析出血清的时间短、分离效果好, 能明显提高检测效率[3]。本次研究发现利用分离胶采血管所分离的血清与普通干燥管分离的血清对白蛋白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 而且两种采血管所分离的血清标本在室温保存12 h、4 ℃保存24 h以内、-20 ℃保存72 h以内的血清白蛋白检测结果相对稳定。但在室温保存24 h及以后、4 ℃保存36 h及以后、-20 ℃保存96 h的检测结果偏高, 可能由于标本水分的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测定结果偏高。因此我们在临床检验实践中为了保证血清白蛋白测定结果的准确, 一定要注意其对保存时间和温度的敏感性, 合理保存血清标本, 进而避免干扰临床医师对相关疾病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周新, 涂植光, 陈筱菲, 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3-54.
[2]胡小春, 曾祥军.COBAS、MRA生化分析仪样品架上标本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 2002, 23 (2) :121.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10
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安装一台压缩机, 难度相当大。由于涉及到与给水、电气及土建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并且机器体积庞大、重量超常。仅电机重量就几吨、几十吨、甚至上百吨, 设备一旦进入厂房, 每移动一点距离, 都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 设备就位前, 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1.1 检查施工现场应具备安装条件
基础应具备安装条件首先基础附近的地下工程已基本完成场地平整安装用的起重、运输设备具备使用条件;机器周围的大型设备及上方大型管道均已吊装完毕;同时具备配套用水、用电、照明及消防措施。
1.2 基础的验收及处理
首先对基础的外观进行检查基础不得有裂纹、蜂窝、空洞、露筋等缺陷;需要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 应铲出麻点, 麻点深度及密度应符合标准, 表面不允许有油污和疏松层;放置垫铁处的基础表面应铲平, 并用水平尺检验其水平度;检查地脚螺栓孔内是否有积水、碎石、泥土等杂物。其次, 对基础主要尺寸进行复核, 复核电机、主机基础标高是否与图纸尺寸相符;复核主机、电机基础中心线是否有偏差;检查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深度及垂直度是否符合标准。以上工作在设备就位前很方便, 一旦设备就位, 处理起来就困难较大, 甚至无法处理, 必须重新移掉设备。因此, 在安装之前, 对以上内容应详细检查。
2 主机的就位、找平及找正
2.1 电机的就位找平及找正
整机的安装顺序是:首先找正电机, 然后再以电机为基准来找正主机, 最后以主机中体滑道为基准来找正气缸。因此, 电机上作为定位基准的面、线、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及标高一定要严格符合标准, 稍有偏差, 主机、气缸便会远离基准线, 地脚螺栓偏离孔中心。电机找平时, 横向水平一般在电机主轴瓦口上, 纵向水平在电机轴瓦处的轴表面上。由于电机转子重量很大, 受重力的影响, 电机轴产生很大挠度, 形成两端翘的现象。正确的水平度为两端稍高, 且水平仪上两端高出程度相等。电机的就位。由于电机轴多采用滑动轴承, 电机轴存在一定的轴向窜量, 因此, 在电机轴与主机轴对中找正前, 必须定出电机轴的中心位置。一种方法是通过调整电机轴肩与轴瓦的轴向间隙, 从而确定出电机轴位置。
2.2 主机的就位、找平及找正
主机以电机为基准来找平、找正。主机与电机轴的联结是刚性连接, 主机与电机轴的对中, 是整个安装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其对中偏差为:颈向位移应不大于0.03mm, 轴向倾斜度应不大于0.05mm/m。机身的列向水平度在滑道前、中、后三个位置测量;轴向水平度在机身轴承座处测量。均以两端为准, 中间参考。机身的列向水平度在要求范围内宜高向气缸端。机身轴向水平度的倾向, 对于电机采用悬挂式或单独立轴承的, 在要求范围内宜高向电机端;而对于电机采用双独立轴承的, 则应相反。气缸于中体的连接, 在安装时一般采用拉钢丝方法来找正, 其安装原则为, 以中体中心线为基准找正气缸中心线, 在要求范围内其倾向应与中体一致。
2.3 联轴器安装
一般联轴器内孔和轴为过盈配合, 在安装时需加热联轴器或冷却电机轴,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 一般采用加热方法装配比较方便。首先, 由于联轴器质量太大, 散热太快, 用气焊烘烤很难将其均匀加热, 达不到预期目的;其次, 对于碳钢件, 加热时温度不允许超过400℃, 否则, 将引起金相组织变化而降低其性能。根据经验, 对于内径为150~300mm的联轴器, 可以放入机油中加热, 待其温度上升到180℃, 然后保温4-5h, 取出后用木桩迅速将其打入轴上。
2.4 二次灌浆
二次灌浆层的灌浆工作, 一般应在隐蔽工程检查合格, 机器的最终找平、找正后24h内进行, 否则在灌浆前应对机器的找平、找正数据进行复测核对。二次灌浆层的高度一般为30~70mm, 且二次灌浆层的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 不得分次灌浆, 并符合土建专业的有关规定。
2.5 垫铁的放置
垫铁组的放置原则为:在地脚螺栓两侧各放置一组, 应尽量靠近地脚螺栓。当地脚螺栓间距小于300mm时, 在各地脚螺栓同一侧放置一组垫铁。相邻两垫铁组的间距一般为500mm左右, 每个垫铁组不超过四层, 高度一般为30~70mm, 其倾斜度一般在1/10-1/20之间。
2.6 压浆法放置垫铁
这种方法是用几组临时垫铁支撑机器并经过找平、找正合格后, 再对地脚螺栓孔进行灌浆。把搭配好的垫铁组放在沙浆上, 然后内外同时推进垫铁。垫铁四周的沙浆抹成45°光坡后进行养护。当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时, 拆除临时垫铁, 用正式垫铁来调整机器的安装精度, 同时打紧垫铁, 拧紧地脚螺栓。用压浆法放置垫铁的优点是:垫铁与基础的接触面积可以达到100%, 压强小, 稳定性高, 操作简单。
2.7 地脚螺栓的放置
在二次灌浆过程中, 在捣实地脚螺栓预留孔中的混凝土时, 不得使地脚螺栓歪斜或使机器产生位移。为确保地脚螺栓在机座螺栓孔中的正中, 在灌浆前, 在螺栓与螺栓孔之间加定位套, 定位套的内径等于螺栓外径, 定位套的外径等于机座螺栓孔的内径。等水泥凝固后, 再将定位套取出。这样, 进行二次找正时, 为机身的移动留出了足够的间隙。同时, 为以后使用过程中因基础沉降、重新找正创造了条件。
3 试运转
设备的试运转分为有负荷试运转和无负荷试运转。试运转操作步骤及检查内容参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或化工机器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
4 结语
总之化工机器安装时应在相关技术方案指导下, 按部就班按施工技术标准实施, 并注意联轴器安装、垫铁的放置以及压浆法放置垫铁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 就能保证设备运转的稳定性、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维修方便。
摘要:以大型压缩机的安装为例, 介绍了化工机器安装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处理。详细介绍了联轴器安装、垫铁的放置以及压浆法放置垫铁的优点。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篇11
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成之后,通常要对电动机及其所带的机械作单机起动调试。调试运行设备是在施工单位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正式生产或使用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运转,与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对比。目的是考验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的质量,验证设备连续工作的可能性,对设备性能作一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与设备制造出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工程的质量作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试运行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使电动机起动失败而跳闸,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机会便多一些。为了便于事后分析,而电机起动之前,我们就应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大型电动机更需要重视),并对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2 电动机起动前的检查与试运行检查
2.1启动前的检查
2.1.1新安装的或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机,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各项绕组之间及每项绕组与地(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前应拆除电动机出线端子上的所有外部接线。通常对500V以下的电动机用500V兆 欧表测量,对500~3000V电动机用10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按要求,电动机每1KV工作电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MB•Ω,电压在1kV以下、容量为了1000kW及以下的电动机,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0.5MB•Ω。如绝缘电阻较低,则应先将电动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再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才通电使用。
2.1.2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接线检查可以在未接电动机情况下先模拟动作一次,确认各环节动作无误,包括信号灯显示正确与否。检查电动机引出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相序和旋转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接地或接零是否良好,导线截面积是否符合要求。
2.1.3检查电动机内部有无杂物,用干燥、清洁的200-300kPa的压缩空气吹净内部(可使用电吹风机或手风箱等来吹),但不能碰坏绕组。
2.1.4检查电动机铭牌所示电压,频率与所接电源电压、频率是否相符,电源电压是否稳定(通常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为±5%),接法是否与铭牌所示相同。如果是降压起动,还要检查起动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
2.1.5检查电动机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缺油,定子与转子的间隙是否合理,间隙处是否清洁和有无杂物。检查机组周围有无妨碍运行的杂物,电动机和所传动机械的基础是否牢固。
2.1.6检查保护电器(断路器、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整定值是否合适。动、静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检查控制装置的容量是否合适,熔体是否完好,规格、容量是否符合要求和装接是否牢固。
2.1.7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接触是否良好,电刷压力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1.8检查启动设备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正确,规格是否符合电动机要求。用手扳动电动机转子和所传动机械的转轴(如水泵、风机等),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摩擦和扫膛现象。确认安装良好,转动无碍。
2.1.9检查传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传动带松紧是否适度,联轴器连接是否完好。
2.1.10检查电动机的通风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泄漏印痕,转动电动机转轴,看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摩擦声或其它异声。
2.1.11检查电动机外壳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是否可靠和符合要求。
2.2电动机试运行过程中检查
2.2.1启动时检查
2.2.1.1电动机在通电试运行时必须提醒在场人员注意,传动部分附近不应有其它人员站立,也不應站在电动机及被拖动设备的两侧,以免旋转物切向飞出造成伤害事故。
2.2.1.2接通电源之前就应作好切断电源的准备,以防万一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如电动机不能启动、启动缓慢、出现异常声音等)能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直接启动方式的电动机应空载启动。由于启动电流大,拉合闸动作应迅速果断。
2.2.1.3一台电动机的连续启动次数不宜超过3~5次,以防止启动设备和电动机过热。尤其是电动机功率较大时要随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情况。
2.2.1.4电动机启动后不转或转动不正常或有异常声音时,应迅速停机检查。
2.2.1.5使用三角启动器和自耦减压器时,软启动器或变频启动时必须遵守操作程序。
2.2.2试运行时检查
2.2.2.1检查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或有杂音。注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与要求的旋转方向是否相符。
2.2.2.2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对于380V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不宜高于400V,也不能低于360V。
2.2.2.3记录起动时母线电压、起动时间和电动机空载电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
2.2.2.4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电动机与设备之间的传动是否正常。
2.2.2.5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冒烟和焦味。
2.2.2.6用验电笔检查电动机外壳是否有漏电和接地不良。
2.2.2.7检查电动机外壳有无过热现象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轴承温度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对绝缘的轴承,还应测量其轴电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最高容许温度和最大容许温升见表1。
2.2.2.8检查换向器、滑环和电刷的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其火花情况(允许电刷下面有轻微的火花)。
2.2.2.9检查电动机的轴向窜动(指滑动轴承)是否超过表2的规定。测量电动机的振动是否超过表3的数值(对容量为40kw及以下的不重要的电动机,可不测量振动值)。
3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3.1故障外因
3.1.1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3.1.2起动和控制设备出现缺陷
3.1.3电动机过载。
3.1.4馈电导线断线,包括三相中的一相断线或全部馈电导线断线。
3.1.5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粉尘、潮气及对电机有害的蒸气和其它腐蚀性气体。
3.2故障内因
3.2.1机械部分损坏,如轴承和轴颈磨损,转轴弯曲或断裂,支架和端盖出现裂缝。所传动的机械发生故障(有摩擦或卡涩现象),引起电动机过电流发热,甚至造成电动机卡住不转,使电动机温度急剧上升,绕组烧毁。
3.2.2旋转部分不平衡或联轴器中心线不一致。
3.2.3绕组损坏,如绕组对外壳和绕组之间的绝缘击穿,匝间或绕组间短路,绕组各部分之间以及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发生差错,焊接不良,绕组断线等。
3.2.4铁芯损坏,如铁芯松散和叠片间短路。或绑线损坏,如绑线松散、滑脱、断开等。
谈软基处理过程监测及工程应用 篇12
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验证理论预测是否具备足够的正确性, 还能够针对当前设计方案进行深层次优化以及研究, 及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 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因为现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软基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监测环节, 从而为软基处理的施工环节提供较为精准的监测数据和信息, 成功实现信息化施工。因此, 软基处理时的过程监测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或项目运转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 软基处理过程监测概述
监测工作在软基处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通过埋设观测仪, 并使用先进化技术进行观测, 进而及时搜集项目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实际强度和相关性变形特点等数据, 综合所有资料展开详细分析, 并在最终环节中完成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当前, 监测工作在国内软基处理过程当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大量投入使用, 通过一系列工程实践可知, 监测工作在软基处理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以下为笔者对一般监测方法的论述。
首先, 浅层部分沉降监测法。
浅层沉降监测主要指的是在地表部分埋设沉降标, 进而凭借对该沉降标的观察和监测有效读取土体部分的浅层沉降数值。工作人员可凭借地表沉降标的沉降数值实现对软基施工情况的有效控制, 利用沉降时呈现出的曲线计算出软土最终的沉降量, 有效计算不同时期内软土的固结程度及残余的沉降量, 最终确定该软土地基处理的准确时间, 再对软基处理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
其次, 分层次沉降监测法。
工作人员对软土层不同深度的沉降数值进行监测, 进而获取软土层中不同深度的沉降时程的曲线, 充分了解填筑载荷对于沉降的相关性影响, 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沉降计算提供足够依据。
再次, 空隙水压力监测法。
地基土内空隙水压会发生变化, 并且其与地基土所承受的压力变化等有着密切联系, 需要通过对孔隙内水压力变化情况的掌握为后续施工控制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 提升施工质量。
2 实际工程应用
2.1 工程简介
某吹填以及软基处理工程居于已经建成的沿海大堤内侧部分, 工程建设前期, 该地曾用于水产养殖。据有关资料和数据显示, 该地区地形较为平坦, 且周围部分养殖塘较多, 区域范围内地面标高大致为3 m, 且养殖塘内深度大致为1.2 m, 平均标高约为2.4 m。该工程施工内容涉及到吹填、规划河道的开挖及软基处理过程。
除此之外, 该工程中吹填总量大约1 200万m3, 吹填土来源于工程外围邻近航道或者周边海域地区, 工作人员需要对吹填完成之后的地区展开软基处理。要想有效保证施工排水通畅, 工作人员应在吹填操作之前完成规划河道开挖相关性工作。
该工程最终完成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 将该地区的平均标高提升到4 m的高度;
第二, 有效提升地块区域以及道路区域的地基承载能力, 并要求地块区域中1.5 m深度内的地基承载力不小于50 k Pa, 道路区域内2 m深度的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80 k Pa。
2.2 软基处理内容
该工程的专业人员在对现场环境进行勘察之后, 将软基处理区域进行有效划分, 共有六个区域, 运用大功率的吹泥船将海堤外围部分的泥吹填至相关的指定区域内, 在一段时间之后再展开地基处理。
该工程实验真空预压浅表层的方式, 将需要吹填的区域划分成为若干个不同的软基处理区域。工作人员需要首先在吹填表面上铺设编织布, 并且将其间距设置为约0.8 m, 竖向排水通道的深度应约为3 m, 且配置塑料软滤管建立水平排水通道, 其直径约为50 mm。除此之外, 施工方使用真空泵提供足够的真空压力, 使用排水通道完成排水过程, 便于达到快速固结的目的。
2.3 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在软基处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第一, 监测的仪器一般为真空度测量仪器、空压计以及地标沉降标杆等。
真空度测量仪需要均匀放置在软基处理范围的四周及中心位置, 主要目的是提升真空度数值测量的准确度。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应注意真空度测头和真空泵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主要目的是以免对数据产生干扰, 且真空测头不能放置在滤管内, 并且需要在道路区域内埋设深层真空度测量仪器。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在埋设沉降标杆的时候应均匀设置, 以保证其能够对软基处理的整个区域达到全面性覆盖, 也可根据区域实际面积大小进行适当性调整。孔隙水压机一般埋设在软基处理区域的中心部位, 并结合设计深度进行分层次布置。
第二, 埋设监测仪器。
工作人员在实地埋设的时候应保护测头, 目的为防止测头出现损坏或者淤堵等情况, 膜下部分的真空度测头需要进行提前铺设, 其中深层真空度测头也应当提前埋设在排水板的内侧, 并实现牢靠固定。钢弦式孔压计的一个钻孔应埋设一支孔压计, 当其钻孔深度直至40 cm的时候, 工作人员应运用钻杆使得孔压计能够达到预定深度, 之后并使用淤泥完成封堵操作。施工人员在进行孔压计埋设的时候, 应注意保护仪器和连接电缆, 及时观察观测仪是否能够正常工作。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在埋设沉降标杆的时候, 应尽量避免密封膜受到损坏, 可在膜上铺设土工布, 并防止沉降标杆。
第三, 监测过程频率。
工作人员根据检测物理量的重要程度和监测的根本目的确定相关监测项目的频率。当其处在真空初始阶段的时候, 其观测频率应当相对较密, 方便有效掌握其密封效果。观测人员应按照以下频率进行监测:每隔4 h进行一次真空度观测, 每隔2 d进行一次沉降及空压等观测。
第四, 采集监测数据。
工作人员在监测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应按照上文所述的监测频率进行。如果遇到天气恶劣或者一些意外状况, 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加强数据采集工作, 并有效确保监测数据达到足够的准确度。除此之外, 在真空度正常 (80 k Pa) 的时候, 工作人员抽真空的时间应多于90 d, 且其沉降速度能够连续10 d维持在小于4 mm/d。但是,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其最后10 d的沉降速度值能够直接决定其能否对地基展开承载力实验以及泵停止、卸载等工作内容。主要工作流程是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获得沉降数据之后及时告知监理工程师, 并在相关数值完成验证之后以沉降速率等为基础, 指导施工方进行试验以及卸载。
第五, 监测结果与效果。
工作人员对该工程中各个软基处理区域的实际监测结果为:各个软基处理区域内的真空度维持在80 k Pa的时间已经超过90 d。虽然孔隙施压的监测结果和设计需求相符, 但是根据现场监测发现仪器测量的过程中准确度不够高, 且数据不具备足够的连续性。除此之外, 在施工人员完成软基处理之后, 第三方检测部门对该工程的地基承载力以及高程等进行科学检测, 并且邀请设计单位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固结程度进行科学计算, 结果表明, 安全符合相关标准, 并且最后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部门以及专家委员会的综合审查, 表明该工程的软基处理过程在质量和处理过程上都达到专业要求, 并充分体现监测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检测工作对软基处理过程能够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 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都有积极作用。
3 结语
大量实践表明, 软基处理过程中进行监测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监测方案如果能够成功实施, 并将监测结果成功运用到位, 那么其对于指导软基处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某工程为例, 分析软基处理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过程及结果发现:尽管监测数据能够与监测需求相符, 但监测数据出现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的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软基处理工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主要阐述软基处理过程中监测工作内容和方式, 并进行工程应用分析, 以期为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增辉.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交通世界, 2016 (20) :104-105.
[2]吴茂胜.塑料排水管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J].塑料工业, 2016 (6) :136-139.
[3]吴爱国.浅谈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技术[J].城市建筑, 2014 (4) :255.
[4]周传榜, 张仁利.浅谈软基处理中塑料排水板施工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视界, 2014 (16) :115.
[5]董彦会, 黄雪莹.浅谈软基处理 (抛石挤淤) 施工工艺[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4 (6) :104-105.
[6]王小铭.浅谈市政工程中软基的处理方法[J].江西建材, 2015 (13) :109-110.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推荐阅读:
发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06-27
基站闪断分析及解决处理过程07-08
正确处理复习过程的几个关系07-07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教学反思09-27
麻醉过程中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4.7.4.2)10-23
检疫结果处理论文05-29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处理办法08-16
搬迁补偿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