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精选8篇)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1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是阻生齿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病症情况,易引起邻牙发炎或龋损等情况,临床常表现出牙龈肿痛、下颌肿胀、口臭等症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导致糖尿病并发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几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1]。临床对阻生牙的治疗大多采取拔除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并发糖尿病,易造成患者创口愈合困难,并发感染或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增加了手术的困难,所以临床在治疗中应良好控制患者血糖的情况下,对其采取适宜的拔除术进行治疗。下面本文就该院32例糖尿病患者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探讨,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接收的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5.5±7.9)岁。所有患者均经血糖及叩诊等确诊病情,其平均空腹血糖值为9.8-21.3mmol/L。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男7例,女9例,年龄18~50岁)和观察组(男8例,女8例,年龄19~52岁)两组,每组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尿糖、血糖、叩诊、X片牙片等检查,并均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采取适量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并注意观察其三餐前后的血糖情况,待其血糖控制并稳定在7.0mmol/L时可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治疗[2]。手术当天仍需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检查,确定其血糖仍平稳在7.0mm1/L后,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牙片检查及其实际病情状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劈冠法进行治疗,术前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采取适宜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待药效起效后将其未漏出阻生牙的牙龈进行切口,并逐层切开,待阻生牙漏出后对其进行劈凿,之后用牙挺将大块牙骨挺出,之后将碎骨清理干净并对其进行冲洗,清理完成后进行缝合,之后取止血棉给予患者让其咬紧,进行止血及消毒,咬合时间为30 min,观察是否有出现现象,并采用抗生素给予患者进行口服,防止感染。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涡轮机钻法进行治疗,使用涡轮机将患牙牙冠钻开,从根部将患牙挺出,待整个患牙挺出后,观察其是否有牙骨碎渣存在并将其清理干净,之后将钻眼缝合,也采用抗生素进行感染治疗。同时应注意在整个拔牙过程中均需对两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监测。
1.3 观察指标
结果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舌侧骨损伤率、邻牙损伤率、术后出血及感染情况,和发生低血糖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16例患者采用劈冠法治疗后,其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舌侧骨损伤的有3例,损伤率为18.75%;邻牙损伤的有1例,损伤率为6.25%;术后出血的有3例,占18.75%;术后感染的有2例,占12.50%;发生低血糖的有1例,占6.25%。观察组16例患者采用涡轮机钻法治疗后,其平均手术时间为25 min;舌侧骨损伤的有1例,损伤率为6.25%;邻牙损伤的有0例,损伤率为0;术后出血的有0例,占0;术后感染的有1例,占6.25%;发生低血糖的有0例,占0。两组对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发率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临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在良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采取阻生牙拔除术进行治疗。且本文对涡轮机钻法及劈冠法进行了探讨,结果涡轮机钻法的手术时间、创伤性、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均明显低于劈冠法,说明其使用的有效性。涡轮机钻法是通过涡轮机将患牙钻眼根除的一种拔除方法,具有用时少、创伤性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感染几率小等优点[3];而劈冠法是通过切口将患牙劈开,一块一块将其拔除的方法,因此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增多,并易引发感染等情况。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采用涡轮机钻法拔除治疗,效果显著,并具有创伤性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的拔除方法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接收的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对照组采用劈冠法进行拔除治疗,对观察组采用涡轮机钻法进行治疗,之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对比中,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采用涡轮机钻法拔除治疗,效果显著,并具有创伤性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
参考文献
[1]何克伟.糖尿病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0):1498-1499.
[2]江玉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护理配合体会[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1):202.
[3]何克伟.糖尿病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0):1498.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2
关键词 恒磨牙 活髓 牙根纵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77
牙根纵裂是指发生于牙根的从根管延伸到牙周膜的纵向折裂,是一种非龋性牙体病,常累及进行过牙髓治疗的无髓牙,病因较复杂,以医源性因素为主[1,2]。本文论述的牙根纵裂是指牙髓处于活髓状态,且牙齿冠部不受波及,只发生在根部纵形折裂的病例,这种牙根折裂被认为是一种牙髓-牙周联合病变[3],多发于下颌第1恒磨牙,虽然其发病率不高,但目前对其诊断还有一定困难,治疗亦预后不佳。本文通过临床病历回顾,研究导致下颌第1磨牙活髓状态下发生根折裂的因素。
临床资料
笔者整理在基层下乡时因医疗条件限制不能保留而拔除的下颌第1恒磨牙根裂病例,选取其中活髓牙根纵裂28例29牙,全部保存术前X根尖片的门诊拔牙手术病历(拔除牙齿形态的详细描述显示诊断无误者)。其中男15例15牙,女13例14牙;年龄分布于40~49岁1例1牙,50~59岁2例3牙,60~69岁16例16牙,70~79岁7例7牙,80岁以上2例2牙。
结 果
患者常表现为患牙冷热刺激痛,偶尔可见自发痛和夜间痛者,咀嚼时咬合不适或疼痛,但多数能定位;牙周反复肿胀,一般在就诊前的0.5年或1年出现症状。临床检查发现,患牙一般无龋,未作牙髓治疗,温度试验可诱发疼痛,松动可在Ⅰ~Ⅲ度,叩痛(+),深牙周袋,部分患牙牙龈萎缩,根分歧暴露与根裂相应部位牙红肿、充血,少数可出现瘘管。口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或咬合关系紊乱,患牙面有不同程度的磨耗,侧方时有异常动度。
X线表现:患根在X线片多表现为断片错位,根管腔下段、中下段或全长变宽,边界整齐,无论增宽的长度多少,均波及根尖端(在根尖部有根尖吸收的表现),少数可见根裂的折断部分与牙体分离。所有患牙均有广泛的牙槽骨吸收,在有水平吸收的基础上常伴有达根尖的垂直吸收,或表现为达根尖部分牙周膜腔增宽和硬板破损。
离体牙牙体形态:观察发现28例29牙中,折裂线涉及近中根(或近中颊根)的26牙,涉及远中根的7牙,其中5牙折裂线同时波及近远中根。患牙往往牙冠发育沟较深,多伴有面重度磨耗,其中24牙患根近远中径变薄,其中11牙牙根垂直长度变短,牙根变异只见到患根根尖过度弯曲者2例。
讨 论
关于活髓牙牙根纵裂,首先由我国学者报告,国外文献少见。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磨牙,尤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多见[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其病因尚不甚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创伤、牙周炎、咬合疲劳和牙根发育缺陷等因素有关。曾艳等研究发现因面形态改变而导致的过大力与异常方向的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条件[5];在体研究发现干扰及不协调因素所致的过大力和异常方向的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病的重要因素[6]。
牙根纵裂作为一种牙周-牙髓综合征,是牙周病变以后继发于牙髓病或牙髓病后继发于牙周病,目前尚未作出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表现结合X线的特殊表征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一般在就诊前半年甚至一年即出现症状,随症状逐渐加重而就诊,这就使诊断和保留牙根纵裂的患牙更为困难。
对于活髓状态下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发生根折时,要从病因及临床症状分析,该病有渐进的病程,且牙根纵裂一般仅发生在一个牙根,如能及早发现,在病变局限,未波及其他牙根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保留健康的远中根,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可使较多的患牙免于拔除。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新鲜折裂牙比陈旧折裂牙在治疗和修复效果上要好得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修复十分重要[7]。
针对易患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病的可能。如:牙周科对面形态变异较大的牙齿干预性调,及时祛除口腔内不良修复体和对牙列缺损进行科学有效的修复等等。
参考文献
1 Bender IB,Freedland JB.Adult root fracture.J Am DentAssoc,1983,107(3):413.
2 Chan CJ.Lin CP,Tseng SC,et al.Vertical root fracture inendodontically versus non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Oral Surg0ral Med 0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9,87(7):504-507.
3 王嘉德,黄若男.牙根裂临床分析及治疗的初步探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4,2(4):223-225.
4 卢华芳.牙根折裂.中华口腔科杂志,1980,15(1):29.
5 曾艳,王嘉德,周书敏.牙根纵裂患者牙情况的临床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222-224.
6 曾艳,王嘉德,周书敏.牙根纵裂患者的咬应力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142-143.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3
关键词:下唇感觉异常,阿替卡因,第三磨牙,拔除术
选择安顺市人民医院及外院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发生下唇感觉异常的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2006年在本院或外院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中, 术后发生下唇感觉异常者7例。年龄23~52岁, 平均37.5岁, 男3例, 女4例。患者均表现为下唇感觉异常, 即局麻拔牙术后同侧下唇经常或间歇性的感觉不适, 有蚁走感、麻木感、沉重感或针刺感。下颌第三磨牙埋伏阻生4例, 近中阻生1例, 水平阻生2例。
1.2 治疗方法
使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 (含肾上腺素) 作局麻实施拔牙术。术后给予抗炎、维生素B1、维生素B12、激素、热敷、理疗等。
2结果
7例患者中3例完全恢复正常, 恢复时间为10~180 d, 4例一直存在下唇感觉异常, 其中低位水平阻生2例, 埋伏阻生1例, 近中阻生伴局限性骨髓炎1例。随防时间为1~5年。
3讨论
3.1 发生感觉异常的机制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普鲁卡因注射神经干内不会直接损害神经[1], 而注射针尖刺伤或撕伤下齿槽神经及其周围的血管, 则可导致神经内血肿或周围血肿。随后机化形成瘢痕时神经受压迫, 造成它们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解剖关系和手术创伤所致永久性下唇感觉异常, 可能与手术中去骨、劈牙、使用牙挺或刮匙搔刮牙槽窝不当等因素造成下齿神经的直接损伤有关, 也可能是术后水肿或血肿压迫引起神经的间接损伤。
影响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下颌第三磨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 阻生类型和拔牙方法等。对本组4例永久性下唇感觉异常患者追踪观察至今, 分别以骨埋伏阻生、低位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出现下唇麻木为多见。其中以X线片示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影像重叠, 术中搔刮拔牙创窝时有落空感者为多见。发生下唇感觉异常除了与手术操作过深和损伤了下颌管有关外, 还与患者年龄、牙根发育情况, 阻生程度以及X线片显示牙和下颌管接近有关。
3.2 年龄因素对术后感觉异常恢复的影响
4例永久性感觉异常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 这说明组织再生的速度和愈合是否完善与年龄因素有关, 尤其是神经细胞, 其本身再生能力很低, 甚至在出生后便失去繁殖增生能力[2]。一般而言, 年龄小, 血液供应丰富;新陈代谢能力旺盛, 组织生长能力和再生能力就愈强, 反之则差。对下齿槽神经的功能性恢复, 虽然有学者认为至少在2年内是有希望的。但据笔者观察:对伤后6个月不能恢复的病变可定为永久性感觉异常。
3.3 预防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麻药首选阿替卡因, 麻醉方式可选用麻醉仪, 以减少注射针头刺伤或撕伤下齿槽神经及其周围的血管, 避免导致神经内血肿或周围血肿。
抽取麻醉药液时, 仔细观察注射针有无倒钩, 若发现次品, 一律弃用。注射麻醉药时, 不要反复穿刺, 以免增加刺破血管致刺伤肌肉组织, 撕伤神经的机会。
严格遵守口腔《临床医疗操作规范》。术中应保持术野清晰, 光线明亮。避免断根后盲目用药, 以免损伤神经。对术中遗留于深部的根尖, 以下情况可以不取:根尖无病灶、视野不清或根尖弯曲, 取出困难较大, 会造成较大创伤而致伤口愈合不良, 造成神经直接损伤者。
为减少医疗纠纷, 要求术前常规拍摄全景片。注意阻生牙位置、牙囊间隙、下颌管情况及其与下颌第三磨牙牙根的关系。对复杂而手术难度较大者,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征得其同意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后再进行手术拔牙[3]。
对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牙时, 应首选涡轮钻磨去骨及钻磨开沟分牙法。此法没有用凿或锤击时震动的痛苦。术后并发症 (张口受阻、反应性肿胀、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留骨折或骨袭等) 少。
参考文献
[1]顾玉东, 等.周围神经药物性损伤.上海医学, 1987, 1 (7) :19.
[2]中山医院病理学教研组.病理学 (试用教材) , 1977:34.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4
关键词:口腔正畸,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影响因素
在人体口腔内, 第三磨牙就是人们所说的智齿, 其为萌出最晚的一颗牙, 第三磨牙的发育尤其是下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由于阻生等的影响可引起冠周炎、第二磨牙远中牙面龋坏或发生骨缺损, 进而引起下颌切牙发生拥挤, 并且会对牙弓关系产生影响, 因此第三磨牙的状态一直受到口腔医师的关注[1]。本文对影响口腔正畸患者治疗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患者56例, 其中男30例, 女26例;年龄13~29 (23.1±12.5) 岁。均接受直丝弓矫治器治疗, 疗程为4~24 (10.4±2.7) 个月。治疗前接受曲面断层片观察均未发现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 未出现牙冠畸形或萌出畸形。
1.2 第三磨牙状态评估方法
经透明硫酸纸对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曲面断层片进行记录, 并对下颌第三磨牙的前倾角度、间隙/宽度比值进行测量。第三磨牙前倾角度测量方法为:第三磨牙前倾角度是下颌第三磨牙同第二磨牙长轴间的夹角, 在测量时将咬合面中点同根分歧的连线作为牙长轴, 若是第三磨牙的牙长轴较第二磨牙的牙长轴向近中发生倾斜时则为正, 而若是向远中倾斜则为负。间隙/宽度比值测量方法为: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就是牙冠近远中径的最大距离,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则是下颌第二磨牙牙颈部同牙槽骨交点到垂直于眶耳平面过下颌升支前缘切线的垂直距离, 对下颌第三磨牙的间隙/宽度比值进行准确的计算, 可代表第三磨牙萌出的间隙。对治疗前后第三磨牙前倾角差值进行计算[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下颌平面不同者、治疗前前倾角不同者、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不同者、是否接受拔牙治疗者的前倾角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牙龄前倾角度变化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第三磨牙的发育情况和萌出会对牙弓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施正畸治疗时, 将4个前磨牙拔除的患者, 其第三磨牙的顺利萌出能保留咀嚼功能, 而对于非拔牙患者而言则需尽早预测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 并对其实施早期拔除处理, 可对下颌前牙拥挤状况的复发及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预防。本文对影响正畸治疗后影响第三磨牙状态的相关因素展开了分析探讨。针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状态而言, 一般是采取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度、磨牙后间隙或将两者结合进行早期的判断。曾有学者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自然发育及萌出情况展开研究, 最终发现, 前轴倾角度直立或后倾的第三磨牙, 会由于时间的不断延长, 而萌出到正常咬合高度。近几年有学者经CT扫描对第三磨牙倾角展开了研究分析, 结果证实, 第三磨牙阻生会受到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另有文献报道, 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可对阻生进行准确的预测, 若是前倾角度变大则会使阻生的可能性得以显著增加。下颌平面角也是对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下颌平面角同第三磨牙阻生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有学者指出下颌向前旋转生长, 升支前缘吸收有限, 从而会引起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而产生明显的阻生。另有学者指出两者之间不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3]。
本文通过对比发现, 下颌平面不同者、治疗前前倾角不同者、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不同者及是否接受拔牙治疗者在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前倾角变化也不同。
综上所述, 下颌平面角、拔牙、治疗前的前倾角度、间隙/宽度比值等可对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的状态产生影响, 临床应对其给予关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宁.影响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改变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5) :728-732.
[2] 王加爱.正畸治疗患者磨牙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7) :90-91.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5
1 下颌第三磨牙拔牙的常见原因
下颌第三磨牙常因其周围组织存在阻力而不能萌至正常的咬合位置, 并发症比其它牙齿多, 可反复发作冠周炎、颌面部蜂窝织炎、颌骨骨髓炎、颌骨囊肿或肿瘤及引起下颌牙列的拥挤[1,2,3,4]。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可能只是“暂时性”阻生牙, 多发生于20~30岁, 是引发急性冠周炎的主要病原牙[2], 临床上大部分垂直阻生牙是在这个期间拔除的。而近中阻生牙和水平阻生牙相对于垂直阻生牙可称为“永久性”阻生牙, 它不但可诱发急性冠周炎及其严重并发症, 而且更多的是诱发自身及邻牙远中龋坏、牙周损害和颌骨病变[1,2,3,4], 导致本身及邻牙疼痛, 因此必须拔除。
2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局麻药是通过阻断钠通道, 限制钠离子流动, 从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钠通道, 如河豚毒素 (TTX) 阻断类钠通道等民。并且, 推断出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5]。局麻药进入细胞膜后, 在胞质侧与钠通道的内孔区连接一起, 阻塞钠通道, 达到局麻效果。
3 局麻失败的原因分析
3.1 局部炎症因素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常因反复引起冠周炎、颌面部蜂窝织炎和颌骨骨髓炎, 或阻生牙自身及邻牙龋坏, 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和牙周炎而必须拔除。拔牙时炎症未彻底治愈, 是麻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1.1 炎症对局部组织pH的影响
局麻药以未离解的碱性形式进入细胞膜, 而以离解的酸性形式阻断钠通道。局麻药这两种形式所占百分比取决于药物的离解常数pKa和局部组织pH。炎症介导的酸中毒可能会导致局麻药“离子捕获”, 使局麻药呈离子型不能穿透细胞膜而致局麻失败。尹新芹等[6]用碳酸氢钠碱化局麻药施行拔牙术, 起到良好的增强局部麻醉效果。但炎症组织比正常组织有更强的缓冲能力, 实际的pH改变可能不足以引起局麻药的离子捕获[7]。即使在炎症严重的情况下, 局部组织的pH可以解释上颌牙齿的浸潤麻醉失败, 而不能解释神经阻滞麻醉的失败。
3.1.2 炎症对疼痛感受器的影响
组织损伤或化学炎症性递质激活或致敏疼痛感受器如缓激肽能激活细胞表面的缓激肽受体, 使无髓鞘细胞纤维的疼痛感受器兴奋;前列腺素E2则能降低神经元的阈值。周围神经元的致敏和激活能提高对麻醉药的抵抗性[8]。
炎症可改变疼痛感受器上钠通道的成分、发布和作用[9,10]。河豚毒素 (TTX) 耐受型钠通道包括NaN和PN3, 此类钠通道对利多卡因较不敏感[11]。当暴露于炎症递质PGE2后, 其敏感性能提高两倍以上[9]。Hargreaves等[12]证实人类的牙齿上至少有两种类型的钠通道, 包括PN3。另外, 炎症可引起牙髓组织神经末梢向牙髓中释放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等神经肽, 而这些神经肽可引起逆行性血管扩张[13], 因此, 在进行拔牙劈开牙冠时患者会感觉疼痛。
3.1.3 炎症对中枢神经致敏作用的影响
牙髓和根尖周组织疼痛感受器的激活或致敏可使冲动发放到三叉N节和大脑, 使中枢敏感, 引起疼痛过敏, 导致局麻失败。
3.2 药物因素
有研究显示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的渗透力较差, 局部浸润麻醉时效果不理想。多用神经干阻滞麻醉, 但成功率不足50%。阿替卡因渗透力强, 麻醉效果是利多卡因的1.5倍, 普鲁卡因的1.9倍[14];并且有器械制作工艺好, 用药量少等优点, 有利于防治牙科畏惧症的发生[15]。
临床上, 局部麻醉药经常与血管收缩剂一同使用, 药物在组织中停留时间长, 可能使药物在钠通道上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快速免疫反应, 从而降低麻醉效果, 尤其是在重复注射后[16]。
3.3 心理因素
牙科焦虑症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患者对拔牙常会产生恐惧心理, 尤其是初次拔牙患者没有拔牙的体会, 对拔牙的疼痛存在着恐惧。有调查显示, 在根管治疗过程中, 局麻注射是引起患者焦虑症的因素之一。牙科焦虑症患者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耐受性降低, 即使温和的刺激也能引起夸大的疼痛反应[17]。
3.4 操作因素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需同时麻醉同侧下齿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如果穿刺点、注射角度和注射深度不正确, 或由于患者局部解剖因素影响, 操作者未能准确进行调整, 使注射针未能达到注射部位而造成麻醉不充分, 都是麻醉失败的重要因素。另外, 牙齿可能受某些变异的神经支配也是造成麻醉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4 局麻失败的处理
4.1 补充麻醉
补充麻醉是提高麻醉效果的首要选择。补充麻醉增加了局部麻醉药的剂量, 而增加局麻药的剂量能扩大阻滞范围[18]。医生在进行补充麻醉前要对注射位置的解剖及变异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注意观察下颌形态, 分析可能引起下颌孔位置变化的因素, 调整进针点和进针深度。一般说, 下颌升支宽度愈大, 下颌孔到升支前缘的距离愈大, 进针深度要相应增加;下颌骨弓愈宽, 注射器应尽量往对侧磨牙区靠近, 以便使针头易避开下颌骨内斜嵴, 从而准确到达下颌孔位置;下颌角角度越大, 下颌孔的位置相应变高, 注射时进针应适当加以调整, 这样必然提高麻醉效果。
Nusstein等[19]研究表明, 对于不可复牙髓炎患者进行单纯的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有30%~80%患者麻醉无效, 是正常牙髓麻醉失败的8倍。因此, 对于患有牙髓炎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如果需要进行劈冠拔除时, 可通过骨内途径进行注射。有临床显示, 对于牙源性疼痛患者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后, 再通过骨内途径进行注射能增强牙髓麻醉效果[20]。但此项技术需要穿破骨皮质并需要特殊设备。
在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颊侧牙龈粘膜转折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牙齿可能受变异神经的支配起到补充麻醉的作用。对有焦虑症的患者可利用阿替卡因或低kpa的麻药, 如甲哌卡因, 也能提高麻醉成功率。
4.2 患牙处理
在拔牙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进行冠周冲洗后, 局部牙龈用碘甘油涂药处理。对已发生龋坏并曾经发生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阻生牙, 必要时可先进行开髓和冲洗窝洞后上药处理, 可以减少患牙的局部炎症刺激, 减轻由于炎症因素引起的疼痛, 对提高麻醉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4.3 心理治疗
拔牙前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转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和行为给患者以温暖和信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合作。注射麻药后多与患者言语交流, 以分散患者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这样就能帮助患者克服对拔牙产生的恐惧心理, 取得更好的疗效。有观察显示[21], 通过心理治疗, 拔牙患者的恐惧心理是可以消除或转变的。
4.4 辅助用药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83 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中排除全口无牙患者和牙根尚未形成的患者,其中髁突骨折患者为105 名,根据全景片或病历中的牙式记录分别记录有无下颌第三磨牙及下颌角区骨折的情况。
1.2 Kelly下颌骨骨折分类方法
下颌骨骨折以Kelly分类方法分为: 正中部骨折是双侧颏孔之间; 下颌骨体部骨折是双侧颏孔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 下颌角骨折是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与升支部之间; 升支部骨折是从升支部至乙状切迹下方部位; 髁突骨折是从乙状切迹基底部开始至上半部分[3]。
1.3 Pell 下颌第三磨牙埋伏程度分类方法
下颌第三磨牙的埋伏程度是以Pell分类方法分为: 正常萌出:下颌第三磨牙牙冠最高点于平面或平面以上; 阻生萌出:下颌第三磨牙牙冠最高点低于平面[4]。
1.4 分析内容
1.4.1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
1.4.2 第三磨牙存在与同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关系
1.4.3 单侧下颌骨髁突骨折伴发的其他部位的骨折
1.4.4 双侧下颌骨髁突骨折伴发的其他部位的骨折
1.5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在SPSS/PC软件下进行统计处理,对每一变量参数进行统计描述与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的分布
在前面所提到的下颌骨骨折483 名患者当中有105 名伴有髁突骨折,其中男性为82 名(78%),女性的23 名(22%),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8.5±14.4) 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36.9±15.3) 岁。下颌第三磨牙埋伏程度与性别、 年龄、 受伤原因的关系如表 1。
2.2 第三磨牙存在与同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关系
在整个下颌骨骨折中,把下颌骨骨折和髁突骨折,分别与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否和埋伏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下颌第三磨牙缺失时出现髁突骨折发生率的增高(P<0.05,表 2)。
2.3 伴同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其他骨折
同侧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可分为:单独的髁突骨折,与下颌骨正中部并发的骨折,与下颌体部并发的骨折,与下颌角部并发的骨折。但这些骨折的发生率与下颌第三磨牙存在与埋伏程度的关系来看,无统计学差异(表 3)。
2.4 伴双侧髁突骨折的其他骨折
伴双侧髁突骨折的骨折可分为:单独的双侧髁突骨折,伴下颌骨正中部骨折,伴下颌体部骨折,伴下颌角部骨折。这些骨折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埋伏程度的关系结果来看,只有单独的双侧髁突骨折时,与下颌第三磨牙的缺失有统计学差异(表 4)。
3 讨 论
对于髁突骨折的年龄分布刘向辉和沈海华分别报告为2~64 岁和8~50 岁[5,6],本研究中髁突骨折的平均年龄为男女分别为38.5 岁和36.9 岁,均在此范围之内,符合Croce等研究(平均年龄33 岁)[7]。本文 中无第三磨牙组(n=46)的平均年龄为(44.06±18.6) 岁,明显高于其他组。考虑为本研究对象的分组引起的结果,无第三磨牙组中第三磨牙被拔除者的比例高于第三磨牙先天缺失者有关,还有儿童患者比例偏低其他研究也是影响此结果的原因。
影响下颌骨骨折的因素有患者的全身疾患,骨的状态,下颌骨周围肌群及软组织,牙的存在与否等下颌骨解剖因素和外力的程度、方向、施加外力物体的强度等物理因素。下颌骨解剖因素的研究中Kelly等[3]报告了有牙比无牙更容易发生骨折。Lee等[1]分析骨折患者的放射线片之后发现下颌第三磨牙埋伏程度越严重,发生下颌角骨折的概率更高。在下颌骨骨折原因分析中King等[8]报告:以暴力行为、 交通事故、 创伤、 坠落伤的顺序排列。但Fasola[9]报告在老年人中是以交通事故,坠落伤,暴力行为顺序排列。Zhu等[10]的髁突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埋伏程度和存在与否的研究当中是以暴力行为最多,之后是坠落伤、 交通事故、 其他等顺序排列。这些骨折的临床统计学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结果也有可能不一致。外力集中在正中部,可能性最大的是交通事故,侧面部施加压力最大的是暴力行为。在本研究中交通事故伤最多, 坠落伤与暴力行为相似。
髁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比较常见,从解剖形态来看闭口时髁突位于关节窝内, 直接受到外力的可能性小,是以其他部位间接传达外力所致,单独或与其他部位骨折伴发。所以这些间接的骨折与伤害的原因有很大关联,并且受外力的方向和传达外力过程的影响。Mercedes等[11]在下颌骨受力时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向下颌骨正中部垂直方向以107 N/m2力度施加1 s,结果正中部所受力最高,并且应力也集中在下颌角与髁突部位,特别是髁突颈部。如果没有下颌第三磨牙时,下颌角可带有连续性,所以发生髁突骨折的几率更高。髁突虽然不是牙齿萌出的位置,但以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形态与构造比较脆弱,间接的受到外力就很容易发生骨折,所以应该与邻近的下颌角骨折和下颌第三磨牙的有无与埋伏程度有关。Zhu等[10]在调查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否与髁突骨折的关系中发现,无下颌第三磨牙时髁突骨折的概率增高,存在下颌第三磨牙时正中部与下颌角骨折较多,无下颌第三磨牙时正中部与髁突骨折的较多。本研究结果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缺失时,髁突骨折增加,与Zhu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随着埋伏程度所区分的髁突骨折的发生度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与Lida等[12]研究的部分萌出的第三磨牙的有无跟髁突骨折的发生关系有一定的差异。与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中,正中部骨折最多,与交通事故和坠落伤当中正中部所受外力的影响有关。
从研究成果来看与下颌第三磨牙的有无、有关的同侧或双侧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可分为:单独的髁突骨折,正中部骨折,下颌体部骨折,下颌角部骨折,但只有单独的双侧髁突骨折在无下颌第三磨牙时骨折率增高。同侧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中,单独髁突骨折、正中部骨折来看,下颌第三磨牙缺失的情况更多。
4 结 论
(1) 同侧下颌第三磨牙缺失时,同侧髁突骨折的概率明显增高。
(2) 同侧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与否及埋伏程度无明显关系。
(3) 双侧髁突骨折并发的骨折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否及埋伏程度关系,只有双侧髁突骨折在下颌第三磨牙缺失时增高。
综上所述,下颌第三磨牙的缺失是影响颗状突骨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之一。
摘要: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存在与否、埋伏程度与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关系。方法:收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980~2009年间下颌骨骨折的住院病历及全景片,记录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同侧下颌第三磨牙缺失时,髁突骨折发生率增高(P=0.032),单纯双侧颗状突骨折时与下颌第三磨牙的缺失有关联(P=0.028)。结论:下颌第三磨牙的缺失是影响颗状突骨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髁突骨折,下颌骨骨折,下颌埋伏第三磨牙
参考文献
[1]Subhashraj K.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mandibular thirdmolars on angle fractur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5):968-972.
[2]沈海平,周建国,沈燕,等.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骨角区骨折关系的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636.
[3]Kelly DE,Harrigan WF.A survey of facial fractures:Belle-vue Hospital,1948-1974[J].J Oral Surg,1975,33(2):146-149.
[4]Patil PM.Unerupted lower third molars and their influenceon fractures of the mandibular angle and condyle[J].Br JOral Maxillofac Surg,2012,50(5):443-446.
[5]刘向辉,彭品祥,斯方杰.髁状突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16(5):386-388.
[6]沈海华,赵汝权,何女.髁突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1):94.
[7]Croce A,Moretti A,Vitullo F,et al.Transparotid approachfor mandibular condylar neck and subcondylar fractures[J].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10,30(6):303-309.
[8]King RE,Scianna JM,Petruzzelli GJ.Mandible fracturepatterns:A suburban trauma center experience[J].Am JOtolaryngol,2004,25(5):301-307.
[9]Fasola AO,Obiechina AE,Arotiba JT.Incidence and pat-tern of maxillofaci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Int J OralMaxillofac Surg,2003,32(2):206-208.
[10]Zhu SJ,Choi BH,Kim H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esence of unerup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nd fractures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34(4):382-385.
[11]Gallas Torreira M,Fernandez JR.A three-dimensionalcomputer model of the human mandible in two simulatedstandard trauma situations[J].J Craniomaxillofac Surg,2004,32(5):303-307.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从2002~2007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正畸门诊治疗结束的患者中选择。
1.1 病例选择标准
①成人患者,治疗前年龄>18 岁;②治疗前无缺失牙,且均完全萌出,第二磨牙不存在明显的错位;③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前后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④下颌单侧前磨牙处理方式包括不拔牙、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⑤治疗前存在未萌且有阻生倾向的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发育完成,根分歧出现,牙根发育状态不限,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均有此牙。
共选择患者80 例,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分为3 组: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见表 1。
性别比例用χ2检验,治疗前年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曲面断层片的测量分析
用透明硫酸纸对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进行描图,由作者本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描记。测量项目如图 1所示。
角1: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夹角(简称8/7),磨牙长轴为咬合面中点与根分歧的连线。
线距1:第三磨牙的牙冠宽度,即牙冠近远中最大距离。
线距2: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即下颌第二磨牙牙冠远中、下颌骨升支前界与下颌体交界点在 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
测量后计算下颌第三磨牙的间隙/宽度比值(简称比值)= 线距2/线距1。
正畸后萌出水平的判断:仅对X线片上根尖孔闭合的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判断,共116颗。包括非拔牙组26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50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0 颗。分为阻生未萌、部分萌出、完全萌出3 种状态。
1.3 统计方法
3 组之间下颌第三磨牙角度,间隙/宽度比值的前后改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水平的比较用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者再进行两两比较。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计算描记和测量误差,15 d后随机抽取7 名患者(共14 张曲面断层片)重复实验过程。结果用t检验分析,各值2 次测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2 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0.80。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间隙/宽度比值的变化量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3 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间隙/宽度比值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01);再进行两两比较的LSD检验,结果显示3 组之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表 2)。
2.2 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比较
经χ2检验,结果显示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的分布比率在3 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进行两两比较χ2检验,结果显示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的分布比率在拔第二前磨牙组与非拔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非拔牙组与拔第一前磨牙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二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处于完全萌出和部分萌出的比例均高于其他2 组,而未萌阻生组低于其他2 组。说明其萌出水平优于非拔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表 3)。
②:P<0.01, ③:P<0.001
①:P<0.05
3 讨 论
3.1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变化量差异没有显著性。表明对成人患者来说,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此结果与Artun 等[7]、Straggers 等[8]、Gungormus[9]的研究结果一致。但Saysel[2]的研究结果则不同,其研究显示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善显著大于不拔牙组,这可能是由于Saysel 的研究对象为12~13 岁的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态与成人存在差异,从而角度的变化也有区别。
3.2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影响
运用曲面断层片可以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10]。本研究用间隙/宽度比值来反映下颌的萌出间隙,因为曲面断层片有一定的放大率,对线距的测量并不准确,而用比值反映则更准确。因为研究对象为成人,下颌生长已经结束,因此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均是由于正畸牙齿移动引起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拔第二前磨牙组萌出间隙增加最多,其次为拔第一前磨牙组,增加最少者为不拔牙组。此结果与Sable 等[3]、Kim 等[4]、Richardson[5]、Gungormus[9]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实能够影响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因此在我们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该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尤其是对成人临界病例,更应该注意下颌第三磨牙的情况,如果磨牙角度基本直立,只是萌出间隙略不足时,拔牙矫治或许更有利于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3.3 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水平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有15%能够完全萌出,拔第一前磨牙组有8%可以完全萌出,而不拔牙组没有牙齿能够完全萌出,萌出水平的比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选取病例的下颌第三磨牙在治疗前均存在阻生倾向,由此可见拔第二前磨牙的患者经过正畸治疗后,增加了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萌出状况得到改善,而不拔牙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基本得不到改善。当然,还要看到即使拔牙矫正,仍有80%以上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处于完全阻生或部分阻生状态,也就是说正畸拔牙并不能完全消除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只是减少了阻生。此结果与Sable 等[3]、Kim 等[4]、韩春 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而Forsberg[11]却认为拔牙组牙量骨量不调更严重,更易阻生。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别可能与我们病例选择的标准有关。因为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探讨正畸治疗对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的作用,因此选取的病例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处于未萌且有阻生倾向的状态。如果不限制治疗前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状态,只是比较拔牙组和不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率,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4 结 论
对于成人正畸患者来说,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是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参考文献
[1]Capelli J Jr.Mandibular growth and third molar impaction in extraction cases[J].Angle Orthod,1991,61(3):223-229.
[2]Saysel MY,Meral GD,Kocadereli I,et al.The effects of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s on third molar angulations[J].An-gle Orthod,2005,75(5):719-722.
[3]Sable DL,Woods MG.Growth and treatment changes distal to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A lateral cephalometric study[J].Angle Orthod,2004,74(3):367-374.
[4]Kim TW,Artun J,Behbehani F,et al.Prevalence of third molar impaction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treated nonextractionand with extraction of4premolar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123(2):138-145.
[5]Richardson ME.The effect of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 on third molar space[J].Angle Orthod,1989,59(4):291-294.
[6]韩春,段银钟,杨振华,等.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579-581.
[7]Artun J,Thalib L,Little RM.Third molar angulation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orthodontic patients[J].Eur J Orthod,2005,27(6):590-596.
[8]Staggers JA,Germane N,Fortson WM.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s on third molar angulation[J].Angle Orthod,1992,62(2):135-138.
[9]Gungormus M.Pathologic status and changes in mandibular third molar posit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2,15(2):11-22.
[10]王文红,段瑞平,范群,等.运用曲面断层全景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2,18(6):536-538.
下颌第三磨牙统计分析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12~2012-06就诊的需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患者208例, 男118例, 女90例;年龄20~43岁, 平均年龄31.7岁。均无拔牙禁忌证。将2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心理干预组108例及常规组100例。
1.2 方法
常规组行四手操作微创拔牙, 未给予特殊心理干预。
干预组由主诊医生和配合护士共同完成干预过程。建立心理干预模式, 以Gross[4]和Thompson[5]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本心理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该过程由5个部分组成: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采取二对一个体干预形式, 对108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1.3 评价标准
评价采用评价者单盲法。
1.3.1 根据患者对手术的反应及配合程度分级标准
A:沉稳型:心理活动藏而不露, 一般表现为沉着冷静, 反应缓慢, 话少, 有主见, 对麻醉、拔牙刺激忍耐力强, 能遵照医嘱, 积极配合医生手术。B:张乱型:心理活动多行之于言色, 一般表现为话多, 热情, 心虚神躁, 敏感, 不安, 承受刺激的能力较差, 医生稍有动作, 马上就闪、扯、叫喊。C:混合型:这类患者心理活动复杂, 表现好坏不定, 兼具A、B两型表现, 有的表面镇定, 内心慌乱, 较多为始则安静, 术时慌乱[6]。
1.3.2 对手术疼痛评估根据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痛苦或稍感不适;1级:轻微痛苦可忍受;2级:明显痛苦可忍受;3级:极度痛苦, 不能忍受, 发出呻吟。
2 结果
干预组中沉稳型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1) ;张乱型患者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 ;干预组和常规组中混合型患者数量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表1) 。患者痛苦体验比较, 干预组感知痛苦程度低于对照组 (P<0.01) (表2) 。
3 讨论
Gross[4]和Thompson[5]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本心理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该过程由5个部分组成: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本研究中心理干预模式从情绪发生过程的5个方面入手, 关注拔牙患者情绪发生整个心理过程。
注:①组间比较, P<0.01;②P<0.05;③P>0.05
注:①组间比较, P<0.01
首先是情景选择和情境修正。为主诊医生和四手配合护士制定着装规范及语言行为流程, 内容包括帮助患者熟悉周边环境, 主动自我介绍并告知患者可以在此获得哪些解答与帮助。在医生与患者就拔牙治疗方案达成共识后, 不急于开始治疗, 进一步与患者交流, 了解熟悉患者的机体状况和心理活动。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在情绪调节中是具有前瞻性的调节方法。让患者从心里选择并接纳、靠近医务人员, 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也是调节自身情绪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是整个心理干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患者情绪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是注意分配。包括分心和集中。对患者实施拔牙手术过程中让患者手握串珠, 默数珠子数量或紧握握力器分散转移患者对紧张情绪的注意力。指导腹式呼吸, 帮助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节奏频率和深度上, 达到缓解焦虑, 降低骨骼肌的紧张状态。
认知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认知不当患者的个别健康指导和使用正性暗示语言干预患者对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认知。播放视听教材实施健康教育, 减轻恐惧心理。医护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用含蓄、间接方式表达微创手术的优点, 标准拔牙术中的“四化”理念 (“标准化的器械”、“微创化的技术”、“规范化的操作”及“人性化的服务”) [7];配合护士对主诊医生技术的肯定和认同, 对医嘱指令绝对执行, 从而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不同的认知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认知改变主要是指通过改变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从而改变情绪的方法, 会影响人的情绪[8]。通过宣教片告诉患者微创拔牙手术是口腔科常见的手术, 安全可靠且优点多。有些患者接受过传统的拔牙方法, 在理解了微创技术之后, 能够很大程度上起到缓解恐惧程度的作用。在医患语言交流方面, 传统的做法是医护人员使用语言安慰, 患者往往是被动接受, 患者对主动给予的安抚、安慰性语言, 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排斥和“免疫”, 患者认为安慰性的语言是一种职业需要“医生护士对每个患者都这样说”。因此单纯使用安抚性语言的效果不够理想。正性暗示语言表面上是口腔医护人员的自然日常工作语言交流, 但患者会认为, 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是真实的资讯, 自然聆听, 会放松紧张心绪, 更有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主动调整心理[9]。本研究中认知干预的意义是让患者认识到:用微创技术拔除下颌第三磨牙, 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诸多优点, 从而产生肯定积极正面的情绪。
患者情境的选择、注意力的分配、认知改变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的原因干预, 反映情绪调节所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位置不断深入。对患者做的反应调节是针对已经激活并表达出来的情绪过程症状的结果干预, 本研究希望通过双管齐下的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以情绪调节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干预过程, 有助于降低患者因不良情绪所致生理水平的激活, 降低了患者的畏惧程度和疼痛感受,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使患者沉稳冷静积极地配合手术, 增强手术的安全性, 并且简单、易行、实用, 有一定应用价值。
干预模式以情绪调节作为理论支持, “以控制点带出干预面”, 在每个控制点上整理出具体实用的调节措施, 并为以后干预措施扩充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此方法尚存在以下几点需进一步思考完善:①心理干预模式有其对应范畴。患者保持适当心理应激有助于应对手术和康复, 大多无需医护人员干预。因此, 有必要术前对拟行微创拔牙的患者先采用心理状态评定量表做简单测评, 筛出负性情绪高于常模的患者纳入重点干预范畴, 也能更充分体现临床心理干预的效用和价值。②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深度。本干预只强调了心理干预过程本身, 而忽略了情绪调节心理干预所持续的时间, 尚缺乏对患者的回访和心理追踪。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手术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及具体措施, 并验证其效果。方法:208例行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 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108例及常规组100例。常规组行四手操作微创拔牙。干预组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建立干预模式, 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术中的表现分为:沉稳型、张乱型以及混合型, 对疼痛程度进行分级, 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中沉稳型患者比例增高 (P<0.01) , 感知痛苦程度较低 (P<0.01) , 张乱型患者比例降低 (P<0.05) ;2组混合型患者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理干预模式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降低患者的畏惧程度和疼痛感受, 确保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干预模式,微创,拔牙
参考文献
[1]张志霞, 周宏志, 刘瑶, 等.微创拔牙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3) :398-400.
[2]秦瑞峰, 胡开进.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10) :592-596.
[3]邵枫, 林文娟.应激对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 1999, 7 (3) :1-6.
[4]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J].Psychophysiology, 2002, 39 (3) :281-291.
[5]Thompson RA.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1, 3 (4) :269-307.
[6]冯源, 王虎中, 郭家平.心理暗示干预在老年人牙拔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4) :232-233.
[7]胡开进.现代标准拔牙术新理念[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10) :577-581.
[8]黄红嫚.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及其应用——以认知改变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33 (1) :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