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缺失(共3篇)
磨牙缺失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经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缺失的前磨牙只做全冠修复与全冠修复后再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两种修复方法对其折裂的影响。方法105例患者, 共138颗患牙, 其中上颌前磨牙63颗, 下颌前磨牙75颗;69颗牙只做全冠修复, 另69颗牙做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修复后1、2、3年进行复查, 了解患牙折裂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只做全冠修复的69颗患牙1年复查11颗患牙折裂, 2年15颗患牙折裂, 3年23颗患牙折裂。而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69颗患牙折裂1年复查3颗患牙折裂, 2年5颗患牙折裂, 3年5颗患牙折裂。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23, P<0.01) 。结论 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联合运用可延长经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的前磨牙寿命。
关键词:折裂,全冠,可摘局部义齿
正常牙列外形规则, 整齐, 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 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 因而在咀嚼运动中可以互相支持, 分散咀嚼压力, 提高咀嚼效能[1]。正常咬运动时第一磨牙处于力中心, 后牙缺失多导致咬中心前移, 咬不稳定者较多[2]。当患者由于第一、二磨牙均缺失时, 力集中在前磨牙上, 使其负担加重。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 使更多的牙体组织丧失, 硬组织的脆性变大, 很易发生折裂。合理的修复可以减少患牙折裂的发生。本文着重对已行根管治疗且单端游离前磨牙的病例进行了分析, 并分别采用全冠修复及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方法予以治疗。追踪观察疗效,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105例, 共138颗均做完善根管治疗的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 女性59例;年龄53~72岁, 平均年龄63.5岁;其中上颌前磨牙56颗, 下颌前磨牙82颗。
1.2 纳入标准
1X线片显示:患牙均做完善根管治疗。2患牙近中与对侧均无缺失牙。3患牙远中游离缺失。4患牙牙周无异常。5患牙均无松动。
1.3 方法
已做根管治疗的患牙需要通过X线片了解根管充填情况, 将138颗患牙分成A、B两组, A组69颗患牙, 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 下颌前磨牙41颗, 将69颗患牙常规牙体预备后取模, 制作, 粘接, 全冠修复。B组69颗患牙, 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 下颌前磨牙41颗。第1步:常规牙体预备后取模, 制作, 粘接, 全冠修复。第2步:全冠修复后再次取模, 制作, 游离缺失处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4 复查评价
分别于修复后12、24、36个月进行复查, 嘱患者发现患牙折裂后及时复诊。在随访期间, 对两种不同修复方法患牙的折裂率进行比较, 患牙折裂率低的为好的修复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13.0统计学软件, 对全冠修复及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患牙的折裂率及临床评价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诊情况随诊观察12~36个月, 平均24个月。
在69颗全冠修复的患牙中, 有23颗折裂;69颗全冠加可摘修复的患牙中, 5颗折裂。折裂时间, 见表1。
2.2
69例全冠修复折裂率为[33.33% (23/69) ], 明显高于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7.25% (5/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2, P<0.01) , 见表2。
注:*与全冠修复比较, P<0.01
3 讨论
前磨牙具有特殊的解部形态, 牙颈部相对较细, 在承受咬力时, 尤其是在没有完整的边缘嵴的情况下, 更容易出现牙尖劈裂。同时, 前磨牙的牙颈部病损 (楔状缺损、牙侵蚀症、龋) 多见, 经过根管治疗后牙颈部剩余牙体组织少, 导致牙齿抗力进一步降低, 极易出现冠在牙颈部的折断。所以, 对牙齿抗力的分析很重要, 根管治疗后牙体的修复应该成为整个根管治疗的一个部分。在早期制定治疗计划时就应该缜密分析, 妥善安排, 修复前则要考虑根管治疗后牙齿的变化, 兼顾修复体在口腔中所面对的抗力, 所需的耐久性和功能权衡利弊, 选择安全、损害小、患者适宜的修复方式[3]。
本研究针对两种修复方式对患牙冠折的发生进行分析总结, 只做全冠修复的69颗患牙中有23颗从牙颈部冠折, 其中有5例为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联冠修复后同时发生冠折。分析原因:因为正常咬运动时第一磨牙处于力中心, 当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同时缺失时, 力中心就转移到前磨牙, 导致前磨牙颈部应力集中。患牙长期咬负担过重致使患牙冠折。全冠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69颗患牙中只有5颗折裂。其中有2例患者修复后自感戴可摘局部义齿不适, 自行摘下, 1年后冠折复诊时才告知。另1例患者1年后复诊时主诉咬硬物后折断。另2例2年后折裂, 分析原因:因为牙颈部由大面积楔状缺损牙体硬组织过少而致折裂。因楔状缺损改变了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当釉牙本质界缺损时, 中断了釉质的应力向牙本质传递, 导致缺损区及釉牙本质界应力集中。随着缺损高度的增加, 应力的集中程度增加[4]。牙的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一方面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丧失而下降, 患者常常由于对侧牙或邻牙缺失, 使硬组织发生应力疲劳, 长期积累而导致牙折[5]。另一方面年龄的增加和牙髓活力的丧失可使牙本质失去水分, 牙齿的脆性增加, 也可使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下降。本研究中年龄平均63.5岁, 相对偏大。这类由于年龄、牙髓失去活力引起的牙齿机械性能降低, 临床上虽然不可控制, 但如果选择合理的修复方式也可延长患牙的寿命。
参考文献
[1]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5.
[2]陈思娅, 陈秀梅.老年人咬支持状况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6 (3) :230-231.
[3]冯琳, 高学军.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 (11) :696-698.
[4]杨文丽, 林雪峰, 朱娟芳, 等.人工楔状缺损对牙颈部应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 (2) :118-124.
[5]董艳梅.牙根纵裂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断[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 (10) :627-630.
磨牙缺失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选用的病例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4~2008 年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安氏Ⅰ类错; ②面部对称发育良好,无偏颌及平面倾斜;③研究区拔牙方式包括拔除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和不拔牙;④全颌曲面断层片示研究区存第三磨牙牙胚,牙冠已发育完成,无畸形;⑤研究区第三磨牙无倒置阻生;⑥第三磨牙未列入正畸治疗;⑦牙列完整,除第一前磨牙或第一磨牙外,无缺牙或多生牙; ⑧拔牙患者支抗选择为轻中度支抗。
本研究共纳入拔除上颌第一磨牙矫治、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病例各20 例(年龄为17~30 岁,平均年龄为26.3 岁);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病例各30 例(年龄为18~29 岁,平均年龄为24.5 岁)。
所选病例均由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医生按统一标准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仪器为西门子公司产的OrthoCD 专业头颅定位X线机,图像放大率为11.9%。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系列固定矫治器矫治,治疗中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系统。全部患者均由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同一正畸医生完成。
1.3 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分析法
用透明硫酸纸对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进行描图,由作者本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描记,定点及测量结合Ricketts,Akcam,Orton- Gibbs 及国内葛元输等人的测量方法并作了适当调整[2,3,6,7]。
1.3.1 测量指标
上颌第三磨牙测量指标(图 1):
UM3- FH:上颌第三磨牙牙冠长轴与眶耳平面相交的后下角(眶耳平面为眶点与耳点的连线)。
U- ES (上颌萌出间隙):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点与上颌结节后缘切线的距离。
U- ES/UM3:上颌萌出间隙与上颌第三磨牙牙冠近远中长度的比值。
下颌第三磨牙测量指标(图 2):
LM3- MP:下颌第三磨牙牙冠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的前上角(下颌平面为下颌下缘最低部的连线)。
L- ES(Xi) (下颌萌出间隙):下颌第二磨牙最远中点与到下颌升支中心点Xi的距离。
L- ES/LM3:下颌萌出间隙与下颌第三磨牙牙冠近远中长度的比值。
1.3.2 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测量线距,量角器测量角度。
1.3.3 测量方法
在透明硫酸纸描记图上定点及画线,标记所测量的各项指标。用游标卡尺及量角器测量研究所需的测量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组、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组和非拔牙矫治组之间第三磨牙各指标测量值前后改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者再进行两两比较。
2 结 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 1、 2)正畸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上颌:U- ES;下颌L- ES(Xi)]及其与牙冠近远中长度的比值(上颌U- ES/UM3;下颌L- ES /LM3)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 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 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UM3- FH)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LM3- MP)在3 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① P<0.05; ② P<0.01
3 讨 论
3.1 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评价方法
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常从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这两方面进行评价。本实验定点及测量参考Ricketts、Akcam、Orton- Gibbs 及国内葛元输等人的测量方法并作了适当调整[2,3,6,7]。在以往研究拔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影响的报道中,多以平面和(或)第二磨牙长轴作为基准平面来评价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然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常导致平面及第二磨牙长轴发生改变,因此认为全颌曲面断层片上测得的平面或第二磨牙长轴作为基准平面不能准确反映矫治前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有研究表明全颌曲面断层片中下颌平面[8]和眶耳平面[7]是相对可靠的基准平面,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骨性标志(下颌平面、眶耳平面)作为参考,能够更准确反映矫治后第三磨牙位置的变化。
第三磨牙牙根在发育过程中常向远中弯曲,其牙体长轴与牙冠长轴常不一致,临床中更看重牙冠长轴与平面的角度[2],因此我们选择牙冠长轴用于评价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
第三磨牙牙胚在初始发育时,上颌第三磨牙向远中倾斜,而下颌则向近中倾斜[9],与本实验所选病例中第三磨牙的萌出方向相符。因此用上颌第三磨牙牙冠长轴与眶耳平面相交的后下角,下颌第三磨牙牙冠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的前上角作为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且一般认为该角度的增大为萌出角度的改善。
3.2 不同矫治方法对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影响
拔牙矫治后上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U- ES)及其与牙冠近远中长度的比值(U- ES/UM3)均有显著性增加,且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组增加明显多于拔除前磨牙矫治组和非拔牙组。相应的: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前后其第三磨牙萌出角度(UM3- FH)有所改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前后其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则出现减小。
拔牙矫治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L- ES)及其与牙冠近远中长度的比值(L- ES/LM3)均有显著性增加,且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组增加明显多于拔除前磨牙矫治组和非拔牙矫治组;但第三磨牙萌出角度(LM3- MP)则无明显变化。
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和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3 组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与葛元输等关于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研究相似[3]。文献回顾时也发现不论拔除第一前磨牙还是拔除第二磨牙矫治相比于非拔牙矫治上颌第三磨牙倾角改变均具有差异性,但下颌第三磨牙倾角的改变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10,11]。这可能与第二磨牙前移,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失去邻面接触,第三磨牙有向近中倾斜的趋势有关。这种趋势对于矫正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是有利的,而对于下颌第三磨牙则可能会有加重向近中倾斜的趋势。
3.3 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是评价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无论萌出间隙的增加还是萌出角度的增大,都不能完全保证第三磨牙能正常萌出[4,5,12]。同时,全颌曲面断层片只能评价第三磨牙近远中向的位置,并不能反映其颊舌向的位置,有局限性。因此对于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观察,再结合使用牙颌模型可能得到更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4 小 结
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和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各组间并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Ay S,Agar U,Bicakci AA,et al.Changes in mandibular third molar angle and position after unilateral mandibular first molar extrac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6,129(1):36-41.
[2]Orton-Gibbs S,Crow V,Orton HS.Eruption of thirdperma-nent molars after the extraction of second permanent molars.Part1:Assessment of third molar position and siz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1,119(3):226-238.
[3]葛元输,刘进,郭鑫,等.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与保留(十六)——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第三磨牙位置和倾斜度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3):186-187.
[4]De-la-Rosa-Gay C,Valmaseda-Castelln E,Gay-Escoda C.Spontaneous third-molar eruption after second-molar extrac-tion in orthodontic patient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6,129(3):337-344.
[5]Staggers JA.A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second molar and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0,98(2):430-436.
[6]Ricketts RM,Turley P,Chaconas S,et al.Third molar enu-cleation:Diagnosis and technique[J].J Calif Dent Assoc,1976,4(4):52-57.
[7]Akcam MO,Altiok T,Ozdiler E.Panoramic radiographs:A tool for investigating skeletal patter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12(2)3:175-181.
[8]Larheim TA,Svanaes DB.Reproducibility of rotational pano-ramic radiography:Mandibular linear dimensions and angl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6,90(1):45-51.
[9]Peterson LJ.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impacted teeth//Peterson LJ,Ellis E,Hupp JR,et al.Contemporar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M].St Louis:Mo:Mosby,1998:215-248.
[10]Artun J,Behbehani F,Thalib L.Prediction of maxillary third molar impaction in adolescent orthodontic patients[J].An-gle Orthod,2005,75(6):904-911.
[11]马宁.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2):277-280.
磨牙缺失 篇3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资料齐全, 随访记录完整的42例牙髓炎病例, 其中恒磨牙组21例, 年龄13岁至65岁, 男性8例, 女性13例, 上磨牙10颗, 下磨牙11颗;乳磨牙组21例, 年龄4岁至11岁, 男性9例, 女性12例, 上乳磨牙13颗, 下乳磨牙8颗作为观察对象。
1.2治疗方法经常规X线片检查, 记录根尖周及根分叉病变情况。用碧兰麻局部麻醉, 常规制备洞型, 去腐消毒, 揭开髓室顶, 用锐利挖匙齐根管口处切除冠髓, 切勿扯拉, 将切下的冠髓全部清出窝洞。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 副肾素小棉球轻压片刻, 将氢氧化钙糊剂覆盖于根管口根髓断面上, 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暂封窝洞, 勿加压,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2], 观察1周后复诊。若无症状, 去除大部分暂封材料, 留一薄层作为第一层垫底, 其上用磷酸锌粘固粉作第二层垫底, 银汞合金永久充填。术后半年复查。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X线诊断情况根据硬板状况和根分叉透射区范围进行评价: (1) 硬板状况。依据硬板的完整与否进行观察; (2) 根分叉透射区范围。将根分叉透射区范围分为3等分, 自髓底分叉部至根尖分为根颈、根中、根尖三部分, 分别记录所波及的范围。恒磨牙和乳磨牙牙髓炎术前根分叉病变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与乳磨牙组比较, *P<0.01
2.2术后临床疗效及半年后X线表现临床疗效分为无症状、轻度不适、疼痛3方面进行评价, X线分为良好、有效、失败3个等级, 良好是指根尖或根分叉骨质透射区范围减小或消失, 有效力指术前术后无变化, 失败是指根尖或根分叉透射区范围扩大。见表2。
注:与乳磨牙组比较, *P<0.05
2.3病例中出现轻度不适者, 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口服3d, 每天3次, 不适症状消失;出现疼痛或X线片显示根分叉透射区范围扩大者, 去除充填物做根管治疗[3]。
3讨论
因恒磨牙和乳磨牙解剖结构的不同, 发生牙髓炎时引起根分叉病变的概率有很大的差异, 恒磨牙占4.76%, 而乳磨牙高达90.48%。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乳磨牙髓室底大多都有副根管[4], 而且形态各异, 根据根管走行又可分为4型, 其中髓室底与根分叉贯穿型 (交通型) 临床意义大, 且贯穿型根管内径大, 更利于髓室内炎性组织的扩散[5]。当牙髓有炎症时, 髓室底组织脱矿、变薄, 由于髓底组织破坏, 使部分非交通型根管可转化为交通型根管, 造成有害物质更易通过髓室底侵入根分叉组织。有时乳磨牙患牙髓炎, 牙髓尚未坏死, 即可出现局部牙龈肿胀, 也是因为炎症通过髓室底副根管扩散引起[6]。因此, 乳磨牙易发生根分叉病变, 且治疗效果欠佳。
本组病例中, 有1例恒磨牙牙髓炎X线片显示根分叉处骨硬板破坏。该患者口腔卫生较差, 龈下结石较多, 牙龈中度萎缩, 有牙周袋形成。分析认为恒磨牙髓底组织较厚, 侧副根管开口多位于牙根中下部, 髓腔中炎性组织很难扩散到根分叉处, 该病例引起根分叉病变的原因多考虑是由牙周病引起[7]。
活髓切断术可以保存活的根髓, 以保持牙根的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牙根尚未发育成熟的牙齿尤为重要, 但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治疗失败的原因, 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消毒不严格, 无菌操作不熟练, 根髓受到污染;二是充填物边缘不密封导致根髓感染;三是根分叉病变未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宫璇.根分叉病变的解剖因素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 2013, 6 (1) :49-51.
[2]邱子劲.磨牙根分叉病变或残根的保存治疗[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5, 15 (2) :94-95.
[3]任敏.牙髓病与根尖周病根管治疗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24 (5) :546-547.
[4]陈发明, 吴织芬, 金岩.牙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 (6) :520-522.
[5]王涛.磨牙半切术与修复治疗30例根分叉病变分析[J].山西临床医学杂志, 2001, 11 (10) :538-539.
[6]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370-372,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