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成形术

2024-07-15

下颌角成形术(通用3篇)

下颌角成形术 篇1

方颌畸形[1]是指由于骨性或肌性原因导致的面下部过宽,面部长宽比例失调,从而呈现方形面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以面型过方影响美观前来就诊。目前用于矫治下颌角肥大以及减小面下份宽度的整形手术通常被称为下颌角成形术(gonioplasty or mandibular angloplasty),主要包括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和下颌角截除术2 种术式[2,3]。下颌角成形术需要切除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下颌骨,而此是否会导致下颌骨应力应变发生变化,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以年轻牙列完整的健康女性为实验对象,建立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和下颌角截除术2 种术式的人类下颌骨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研究分析下颌角成形术后下颌骨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下颌角成形术前后3 种模型建立

1.1.1 建模材料及设备

选择一例下颌角肥大牙列完整的年轻女性。西门子螺旋CT机,联想电脑(基本配置:sp2800+,内存1 G),WINXP及DOS6.22操作系统,三维重建软件Mimics9.0,快速成型软件Rapid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ous。

1.1.2 下颌骨螺旋CT扫描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R3型16 排螺旋CT机,扫描条件:以咬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沿下颌骨下缘向上进行横断扫描,共得83 层。

1.1.3 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将CT所得的DICOM格式通过Mimics软件、Rapidform软件及Abqaous软件处理,得到完整下颌骨模型,并通过软件按照手术最终效果进行切割,最终得到良好的3 种下颌骨模型:完整下颌骨:196 641 个单元,270 019 个节点;下颌角截除术后模型:196 632 个单元, 274 762 个节点;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模型:189 382 个单元,265 840 个节点。

1.2 加载方式

1.2.1 咬合加载方式

在本实验中统一采用对正中咬合功能下的边界约束进行设计。

1.2.2 肌力加载方式

此实验统一采用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及二腹肌5 组肌肉的肌力加载方式, 各肌力向量参数[4,5,6]。肌力考虑成集中力形式,选择肌附着部位若干点,分别将肌力向量施加在选定的节点上。从各组模型中选择的30 个测量点平均值进行计算比较。

1.3 约束条件

此实验把髁突抽象为固定的铰链约束,对下颌后牙功能尖的节点进行约束,用以模拟正中咬合。对9 组肌肉采用杆单元模拟其约束,杆单元即为只受拉力而不受压力的非线性材料。

设置髁突上表面节点在X轴方向位移为0, Z,Y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引用材料力学性质:设各组织为各向同性均质材料、其弹性模量及泊松比[7]。

1.4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的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对3 种模型下颌角及髁突颈部的应力应变值进行比较与统计学分析, 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获得了完整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两种手术方案:一为截除双侧下颌角;另一为截除下颌角区骨外板,即把颏孔后至下颌角升支后缘区域的骨外板矢状劈除。运用布尔操作对下颌骨模型进行处理后建立3 种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图 1)。

a: 正常下颌骨模型; b:下颌角截除术后模型; c: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模型

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发现3 种下颌骨在ICP咬合方式下,在髁突颈部、乙状切迹及下颌升支前后缘都出现较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在经过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模型中,其截骨线处出现明显的集中应力区。

应力情况: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在下颌角区及髁突颈部应力值(28.411 N, 52.643 N)都大于正常下颌骨(6.668 N, 16.802 N)和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13.159 N,18.04 N),且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大于正常下颌骨(P<0.05)(表 1, 图 2)。

应变情况: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在下颌角区应变值(0.263 8 mm)大于正常下颌骨(0.132 1 mm)和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0.093 6 mm)(P<0.05),且正常下颌骨大于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P<0.05);在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0.017 81 mm)大于正常下颌骨(0.012 17 mm)和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0.013 14 mm)(P<0.05),而正常下颌骨与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 1, 图 3)。

A:正常下颌骨;B:经过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骨;C:经过下颌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

3 讨 论

研究表明有限元分析在骨组织生物力学方面具有高度的准确性[8,9,10,11]。与传统的实验应力分析方法相比,其优越性表现在:(1)能够给出模型任一部位的应力及位移状态;(2)可以反复使用同一模型进行各种不同加载条件进行计算,保证了模型的完全相似;(3)借助计算机处理庞大的数据,计算准确率高;(4)无论研究对象的几何形态、材料性质、支持条件和载荷方式多么复杂,都能进行分析。

现今很多国内外的学者担心进行下颌角成形术后,会影响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分布,从而影响颞下颌关

节生理功能,以及由于不当的咬合导致下颌骨意外骨折。本研究发现在正常下颌骨中,整个下颌骨应力分布较为连续,应力主要集中于髁突、喙突、乙状切迹、下颌升支前后缘,但最大应力位于髁突,进一步说明髁突是受力的关键。从下颌骨形态看,结构突变或薄弱位置,如颏孔、下颌角等位置,也是应力集中区。从本实验图形及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下颌角成形术对下颌骨应力应变变化产生不同影响。

下颌角截除术后,新形成的“下颌角”上移,其肌肉作用距离缩短,从而产生与正常下颌骨相比,下颌角区的应力明显增加,然而新“下颌角”骨质增宽增厚,更不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应变减少;而此术对髁突及其颈部影响不大。这些说明与正常下颌骨相比,下颌角截骨术后虽下颌角受力增加,但是更不容易发生骨折,而对髁突颈部这一薄弱部位并未产生不良影响。

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骨质结构改变,新形成的“下颌角”区骨质变薄,同时由于部分骨外板截除,所以髁突向下颌骨传导力部分中断,进而产生与正常下颌骨相比,下颌角区及髁突颈部的应力应变均明显增加,且增幅也明显高于下颌角截除术。以上说明与正常下颌骨及下颌角截除术后相比,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所致下颌角区骨骼几何形状的改变会更明显的影响下颌骨髁突颈部及下颌角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使髁突颈部及下颌角区受力明显增加并且容易出现骨折现象。

本实验只进行了下颌角成形术后生理肌力加载下的分析,在真实情况中,可能由于患者的长期单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疾病、磨牙症或者牙齿缺失等问题对应力分布产生影响;下颌骨除经常处于静态负载之外还有动态负载;同时有的下颌角肥大的患者要同时进行两种手术。所以下一步的研究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研究不同咬合方式下的下颌骨应力应变情况;(2)研究同时接受两种手术后的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3)研究设计动态负载状态下的3 种模型之间的应力关系。

摘要: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下颌角成形术前后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变化。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及相关软件进行正常下颌骨、下颌角截除术及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3种下颌骨有限元建模,并利用abaqous软件对3组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结果: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角区的应力明显增加,而应变减少;髁突颈部的应力增加,应变则无明显变化。在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在下颌角及髁突颈部的应力应变均明显增加,且增幅也明显高于下颌角截除术。结论:下颌角成形术可以对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分布产生影响,其中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会更明显的影响髁突颈部及下颌角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

关键词:方颌,三维有限元分析,下颌角成形术,应力

参考文献

[1]Baek SM,Kim SS,Bindiger A.The prominent mandibularangle:Preoperative management,operation technique,andresults in 42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1989,83(2):272-278.

[2]Deguchi M,Lio Y,Kobayashi K,et al.Angle-splitting os-tectomy for reducing the width of the lower face[J].PlastReconstr Surg,1997,99(7):1831-1839.

[3]Cui J,Zhu S,Hu J,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ductionmandibuloplasty types on lower face width and morphology[J].Aesthetic Plast Surg,2008,32(4):593-598.

[4]Pruim GJ,De Jongh HJ,Ten Bosch JJ.Forces acting on themandible during bilateral static bite at different bite forcelevels[J].J Biomech,1980,13(9):755-763.

[5]Weijs WA,Hillen B.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cross-section of the human jaw muscles and their cross-sec-tional area in computer tomograms[J].Acta Anat(Basel),1984,118(3):129-138.

[6]Korioth TW,Hannam AG.Mandibular forces during simula-ted tooth clenching[J].J Orofac Pain,1994,8(2):178-189.

[7]Farah JW,Craig RG.Meroueh KA.Finite element analysisof a mandibular model[J].J Oral Rehabil,1988,15(6):615-624.

[8]Hart RT,Hennnebel VV,Thongpreda N,et al.Medeling thebiomenchanics of the mandible:A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tudy[J].J Biomech,1992,25(3):261-286.

[9]Voo L,Kumaresan S,Pintar FA,et al.A finite-elementmodels of the human head[J].Med Biol Eng Comput,1996,34(5):375-381.

[10]史真,丁寅,曹猛,等.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应力分布与位移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3):319-321.

[11]吴炜,孙庚林,王鹏林,等.下颌骨颏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应力遮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3):370-373.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后护理 篇2

实际下颌角切除量与电脑模拟设计下颌角切除范围[1]误差在5%范围内且左右下颌角对称为手术成功[3]。在80例术中, 90%病例下颌角切除误差在5%范围, 75%患者术后左右对称。3例因设计不当、5例因心理问题患者不满意。在术前医患双方要充分沟通, 密切合作, 以达到最高成效。

1术前准备

1.1 心理护理

大部分下颌角整形患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 盼望能通过手术“改头换面”。但这往往与术后结果会有一些差距。护士在患者入院后要介绍手术的过程、手术的复杂性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使患者对自己的手术有相对客观的认识, 认同手术的风险[4]。要通过介绍以往的成功病历, 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整形患者经常存在自卑心理, 护士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患者解除孤独和焦虑。通过介绍环境加强与患者沟通, 使患者了解主治医生及护士的情况等来缓解术前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 保护患者的隐私, 以取得患者信任, 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术前治疗与检查

患者在入院前应去除口腔内的感染病灶, 积极治疗牙周炎、牙髓炎等诱发感染因素。患者入院后做比例为1∶1的头颅正侧位和下颌全景片辅助检查, 可以确定下颌角肥大的临床诊断、下颌角肥大程度、下牙槽神经管的位置, 帮助确定手术方案, 如截骨量及范围等[1]。手术日要携带X光片, 还有其他术前各种化验。术前一周漱口液漱口, 每天3次, 预防口腔感染。术前一日晚进流质饮食, 术前6小时禁食、水。

2术后护理

患者一般采用全麻手术, 术后48小时给予心电监护、面罩吸氧, 流量为2~3mL/min,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特别注意呼吸变化, 床旁备负压吸引装置及气管切开包。因为手术为口腔入路, 黏膜易发生肿胀, 并且由于术后伤口加压包扎, 易影响呼吸, 分泌物不易咳出。我们采取雾化吸入每天4次, 或侧身拍背排痰。术后一般采取斜坡卧位或半卧位。以利于面部消肿及引流管引流。保持口腔内清洁, 注意引流液的变化。口腔内留置引流管的直径多为2~3mm, 引流压力约抽吸5~10mL真空压力。我们用无菌空针作为负压吸引器, 使其与引流管连接, 并且固定在术区的外敷料上, 勿使引流管打折、脱出。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状, 如在2小时内引流物为血性, 量超过10mL, 提示术区可能有出血, 需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做好记录。术后3天引流物逐渐减少, 可拔除引流管。以后每日用淡盐水漱口, 口腔护理每日2次。术后禁食, 静脉补充每日所需。术后一周进流质食物,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出院指导

下颌角整形术住院一般为6~10天, 出院时去除外敷料, 嘱勿食坚硬食物, 咬肌在术后3~6个月逐渐发生废用性萎缩[4]。此时面部会出现自然优美的线条。

4小结

在下颌角整形术护理中, 护士应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具有慎独精神、全面的护理知识, 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心理的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密切的病情观察, 达到患者的满意。我们还应多向外国先进水平学习, 使自身护理经验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宁毅, 马彦博, 谷方, 等.下颌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与可视化模型[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8, 14 (1) :1-4.

[2]罗金超, 归来, 朱敬民.咬肌与颅面形态的关系[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 13 (4) :204-206.

[3]周常青, 王毅超, 李东.美容就医者体像障碍评分与术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 13 (5) :299-301.

下颌角成形术 篇3

关键词:口内切口,下颌角骨折,面神经损伤,咬合关系

近年来, 下颌角骨折患者的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由于骨折部位位于面部, 因此在对下颌角患者进行手术时, 应对手术入路切口进行周到性的考虑。手术切口既要有利于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手术, 又应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患者容貌造成影响。在此次调查中, 我院将探讨以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下颌角骨折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 并将其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例, 男6例、女4例, 年龄为23岁~60岁, 平均年龄为 (40.2±2.0) 岁;对照组患者10例, 男8例、女2例, 年龄为25岁~52岁, 平均年龄为 (41.2±2.3)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 医护人员需对其病症进行详细的了解, 包括致伤原因、致伤部位等。除了病灶位置进行X线片或CT等影像学资料检测外, 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生理功能检测, 了解患者的身体体征。

对照组患者以传统口外入路法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麻处理, 于下颌角下缘2cm处作手术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出骨折部位, 以颌间牵引法促进咬合复位, 并以微型钛板进行固定。对于骨折部分进行清理, 对颈阔肌、皮下组织及皮肤进行缝合, 置引流管, 并进行包扎。术后对咬合情况进行观察, 若咬合正常则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炎处理[2]。

观察组患者以口内入路法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麻处理, 切开黏骨膜, 暴露颌角骨折部位, 将骨剥器置入骨折缝线内, 缓慢拨动促进骨折部位复位, 使张口位逐渐转为闭口位, 促进咬合关系恢复。进行颌间结扎, 对外斜线外侧骨折线进行塑形, 以7号针头对皮肤进行垂直穿刺, 对螺孔位置进行确定后拔出定位针头。对原切口口颊黏膜处进行钝性分离直至皮下, 切开皮肤, 将穿颊器送入口内骨折端, 经套管插入直径为1.5mm的麻花钻, 转通骨皮质。 于套管内将螺丝推送至螺孔, 拧紧螺丝。完成后抽取套管, 对手术创面进行冲洗, 缝合口内切口。对口腔进行冲洗, 冲洗剂包括洗必泰及常规抗生素等[3]。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治疗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 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p <0.05) 。可见, 口内切口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

3讨论

近年来, 下颌角骨折患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以往, 临床上主要以口外切口入路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该种手术治疗法不仅术后并发症多, 患者恢复缓慢, 同时还可在患者下颌部留下明显的手术创口瘢痕, 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

为了减少手术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 临床上对患者手术治疗的入路切口进行更改, 将其由口外转移至口内。口内切口入路手术治疗法有效避免了面部瘢痕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 同时该种手术治疗法术后并发症少, 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恢复。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其在术后各项观察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见, 以口内切口入路法对下颌角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优势。

总而言之, 口内切口在下颌角骨折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种手术切口入路不仅可以减少手术瘢痕对患者造成的心理伤害, 同时还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恢复快等特点。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陈俊良, 何芸, 夏德林, 等.两种入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区骨折的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 2010, 21 (7) :54-55.

[2]蒋练, 邹四海, 黄桂林, 等.穿颊器联合口内切口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的临床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Z1) :68-69.

上一篇:制造及施工工艺下一篇:前牙残冠修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