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课

2024-06-18

初中物理实验课(精选12篇)

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考点内容分配更长的教学时间, 针对试卷有效解题技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导致初中物理的实验课程往往得不到重视, 很多的实验课甚至只是由教师简单地介绍实验原理就草草带过, 或是教师先行讲解, 学生只能机械化地针对教师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实验, 对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远远不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应该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课充分重视起来, 因为实验课是对理论教学的很好的补充, 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 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也比生硬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来的更加深刻。同时, 通过综合性实验将多个部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体系的建立。

一、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 应该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教师示范性操作,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以及进行这样的实验设计的意愿, 尊重得到的数据, 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 得到结论, 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重复教师的操作, 将实验原理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记忆, 甚至要求学生一定要得到与实验预期完全相符的数据。如果这样, 会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充分, 对实验课程丧失兴趣, 甚至有学生为了数据“漂亮”而捏造数据, 在物理学习的初期就产生了与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精神严重不符的坏习惯。

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 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 再通过实验数据印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实验初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滑动摩擦力, 比如物体的质量、压力、表面粗糙度、接触面大小、运动的速度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对如何设计实验才能在实验次数最少的情况下就对每一个变量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进行验证。逐一变量进行探究, 然后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推导出F=μN的公式, 与教科书上的公式相互印证。在此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如何针对多个变量有效设计实验、逐一进行验证的过程, 以后学生面对多个可能的变量共同决定统一输出的时候, 可以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完善初中物理的教学体系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 我们采用分模块教学的方式, 针对声学、光学、电学、力学、运动学分别对学生进行介绍, 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首先将其分入到相应的物理学部, 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但是缺点是各学部之间的联系不够, 使学生不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物理学习体系, 例如很多学生反映运动学和力学之间的联系、或者电学和磁学之间的联系、或者声学与光学之间的联系等。因此, 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平台, 有效地利用综合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实验中充分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跨学部进行思考, 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的物理学习体系, 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如在光学和声学的实验课设计中对波的认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声波、水波、光波、电磁波都有波的性质, 但在生活中的表现却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接收太阳发出的光波但却听不到太阳产生的声波?这样, 能使学生先建立起机械波、电磁波的概念, 然后就可以针对两者性质传播方式的不同, 分别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学生可以自行准备实验器材, 也可以由教师帮助准备实验器材, 然后在实验室研究不同的波的传播方式的不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 这样立体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更容易记忆。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既增强了动手能力, 又了解了物理知识, 对物理知识更深的印象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同时, 在很多的实验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 这样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 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颖, 有的也存在一些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很难让学生真正记忆并理解, 而通过实验的方法则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合理有效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上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富光.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 2013 (4) .

[2]徐敏.浅谈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 2012 (11) .

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2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

一、研析实验,在课前准备上下功夫。

实验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肯花时间精心钻研教材,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实验,教师在授课之前,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抓准实验重点和实验难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同时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好实验中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有的放矢的去寻找实验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课堂才会由此变得更精彩、有效。

例如:利用铅笔就能很好地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两手指压住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握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摩擦力存在说明二力平衡;铅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将铅笔横放在手指上,使之水平静止,可找出铅笔的重心位置。

二、研读学生,在课中引导上做文章。

学生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最活跃的因素,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基础的好坏,实验能力的强弱,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想象力是否丰富等。为了获得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研读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实验为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有效实验,有效的实验课堂=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只要学生在实验,在想,在动,就不怕学生实验不成功。因此,教师应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所得。教师还要照顾实验能力较差、层次低的学生,使他们成功实验,体验物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验要求应有层次性,基础差的主要是体验实验,基础好的还有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估和交流。教师应设计一些典型生动的实验,充分展示问题或现象的奇异性,加强悬念,创造生动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持久的直觉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操作能力的增加,教师再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来认识规律,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产生较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不同特点的学生知识得到积累,实验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第一步:提出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步:猜想、假设。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第三步:设计实验。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第四步: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第五步:交流与评估。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表扬学生,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改进实验,在课后拓展上创新。

新教材安排了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都有意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不要轻易放过。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让空矿泉水瓶、废纸、小蜡烛头都能废物利用,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物理,愿学物理。如在讲《凸透镜成像》后,课间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的?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有的把凸透镜放在其他同学的眼前,看同学的眼睛,他们“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在学了《浮力》后,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将瓶底切除,取下瓶盖,倒立矿泉水瓶,把乒乓球放到瓶里“堵住”瓶口,向里边加水,乒乓球没浮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没使乒乓球浮起来。我说:“看我的。”我把矿泉水瓶盖盖上,结果乒乓球一下就冒了起来,露出水面。“老师,这是为什么?”我说:“你们想想浮力产生的原因”,同学们高兴地笑了。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篇4

一、认真分析教材, 了解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吃透教材, 了解学情是基础。打好此基础,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吃透教材, 包括掌握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要清楚拟教学的内容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教师必须清楚。了解学情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情感心理、物理知识基础等的了解。

根据以上要求, 对《电阻》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的阐述:1.通过实验操作, 试着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据此认识导体能够导电, 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 进而了解什么是电阻。2.学会按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 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实验中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 懂得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如此一来, 教学目标就得以细化, 细化后的目标不大不空, 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理念下, 新教材具有许多特点, 其中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具体来说, 就是学习内容是基础性的, 而展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并且开放的。《电阻》这一节内容在编排上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表述语言不死板, 富有一定的诗意, 并且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供挖掘利用的资源。在教学设计时, 这些资源就可用于辅助达到情感价值维度的目标。

二、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境的创设与呈现

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 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就不能单从知识的角度考虑, 还考虑设置相应的参与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参与机会, 在参与中学习方法。学生参与需要情境, 什么样的情境合适?这就要根据内容设定。具体的办法通常有讲故事、配图画、播动画、赏音乐等, 可利用小黑板、多媒体、现场演练等多种形式实现。一般情况下, 应设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体认到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产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个环节:问题的设置与出示

教学过程中,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考的马达, 是学生思考的触发器。整个过程中,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若干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现。问题的设置要合理,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宜过难, 也不能太简单, 必须遵循“跳起来摘到桃”的原则, 让学生有所付出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

如给学生讲《电阻》这节内容时, 可设置的问题有:“大家想想, 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有效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并提出要求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 力图在实验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随后组织学生利用课桌上的现有器材:电池盒、若干导线、金属丝、铅笔芯、开关等自主设计和实验, 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等问题解决清楚, 教学目标也相应地得以实现。

由上可见, 问题的设置与提示,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不要提出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的问题。无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完成, 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个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提出了新的物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 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 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排斥“接受式”教学, 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 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 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不论采取哪些方式, 都要考虑以下几点:为达到目标学生要开展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要开展哪些活动?怎样活动?

如教学“导体长度改变可以改变电流大小”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接入长度不同的金属丝改变电流大小, 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在长度不同时的变化情况, 然后总结交流, 达成共识。教学“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内容时, 可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接入其他相同只有材料不同的导体, 看电流变化及灯的亮暗变化, 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个环节: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地引入生活,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 (包括小制作) , 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 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教师在操作时要给予适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 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接受挫折,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 发挥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如学完《电阻》这部分知识后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制作调光台灯, 但要强调用电安全, 实验过程中采用直流电。

总之, 如果说备课是把文本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过程的话, 那么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专家辛德尔所称的“师生共同构造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完整地备课形式, 即是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也应包括师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地、互动地、动态地对课程资源进行三度开发, 因此, 课前的那份教学设计,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再生。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析教材, 了解学生实际;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6

一、课前精心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定理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重视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在演示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教师又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而导致演示实验失败,而只能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演示实验失去了实验的必要,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反还会让学生对教师失去尊重与信任,对物理学习失去激情与动力,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依旧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机械接收者。因此,我们要重视演示实验,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到实验技巧熟练、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实验技巧要熟练。教师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要表现出熟练的技巧,流畅而顺利,否则这个操作出点故障、那个操作出点问题,停停做做、做做停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专注于实验,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产生不良影响。

2.实验操作要规范。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熟悉各种器材的使用,整个实验操作规范而正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实验失败,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实验操作的榜样,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也能规范操作。

3.实验现象要明显。只有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从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因此最好不要做那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直接目测结果的实验,如能量守恒定律,常规实验无法测出转化前后的能量,固体的热胀冷缩,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这类实验最好不做。否则只会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并没有益处,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误解。

二、预留充足空间,做好探究性实验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要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在做好教师演示实验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在实验的安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探究性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自主探究性实验中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物理科学探究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记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教师不能事先告诉学生结论,若事先告诉学生,那么,探究实验就变成了验证物理原理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探究之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从而引发实验探究主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2.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猜测与想象是基于对表象认知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当引出实验主题后,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再经过实验来验证。猜想、验证、总结,这正是真理的形成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机械操作者,而是要在实验前让学生结合所学来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分析猜想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有科学根据。所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

3.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手脑结合,实现了手脑的协调发展,可以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在实验中,我们要充分放权,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性,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利于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刍议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7

那么, 实验课该怎么上?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地研究学生在实验课上要做的实验, 对于该实验用到的原理、器材、步骤、现象、结果以及在实验中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对于每一个实验,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力争自己先做一遍, 因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够及时发现实验中易出现哪些问题以便于教师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二是了解实验所花的大致时间以便于教师把握整节课的节奏。例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 一般老师认为要做这个实验太简单了, 就这么点大的烧杯, 这么点水要烧开还不容易吗?其实如果你在实验前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话, 我想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因为影响这个实验的因素太多了, 如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水量的多少、一开始水温的高低、散热的快慢等, 尤其是如果酒精灯的火焰调得太小, 水温一开始很低, 没有事先准备好盖子等等, 要想烧开这些看似不多的水确实需要好多的时间, 时间之长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这个实验的实验效果以及实验的时间, 从而影响到你这节课事先预设的进度安排。除了以上的准备之外, 教师在上课前还要认真检查一下所有的仪器, 看看仪器的数量是否足够, 每一个仪器是否都能正常使用,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为仪器的关系而使学生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其次, 在平时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经常说:怕上实验课。为什么怕呢?了解一下主要原因, 原来在实验课上学生很难组织, 往往是老师还没有开口, 下面的学生已经开始动了,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根本插不上话, 教学的秩序非常糟糕,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实验习惯养成上出现了问题。在实验课上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大有帮助的。这些习惯包括, 实验前对所要做的实验进行认真预习的习惯, 到了实验室按指定位置就坐的习惯, 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大声喧哗的习惯, 有问题举手向老师提问的习惯, 实验中不故意损坏仪器的习惯, 实验结束后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的习惯等……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必须靠我们平时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

第三, 在实验过程中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有些教师认为实验课上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教师只要维持好秩序就行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如在让学生做实验之前, 教师可以花适当的时间, 给学生指出实验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这样既可以突出所做实验的重点, 也可避免因学生的不当操作损坏仪器而影响实验的进程, 这样做显然比起教师什么都不讲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教师绝对不能不理不问, 而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 再如当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之后, 教师很有必要和学生对所做的实验作个总结等, 也就是说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 整个实验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体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以引导提示, 但不可直接将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肯定, 这样做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也有助于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四, 充分开发资源, 全方位开展物理实验活动。

对于实验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缺少这样或那样的器材, 其实有许多器材就在我们的身边, 物理教学界很早就有“瓶瓶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观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倡导利用“瓶、水、纸、线、铁丝、木棒、玩具”等作为实验器具, 尽可能不花钱就能做实验。另外在做好课堂实验的同时, 在社会热点问题中找寻物理实验元素, 倡导学生在课外、在家庭做实验也是不错的一种做法, 这样做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就在我身边”,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当然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高, 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 这对于物理课堂上实验的教学也是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五, 实验完毕, 教师要布置学生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仪器用具、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学生写完实验报告后, 教师要对报告进行批改。批改后, 要对报告的完成情况 (结合实验室的操作情况) 进行总结, 表扬好的典型, 批评做得不够好的做法。只有这样, 教师在下一次实验提要求的时候, 学生才会感到“有所谓”, 也才会把实验课当成一堂真正的课去看待。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的一点看法。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规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8

一、课前精心准备, 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定理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重视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在演示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教师又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 而导致演示实验失败, 而只能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演示实验失去了实验的必要, 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相反还会让学生对教师失去尊重与信任, 对物理学习失去激情与动力, 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依旧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机械接收者。因此, 我们要重视演示实验, 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要做到实验技巧熟练、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便于学生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 实验技巧要熟练。

教师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要表现出熟练的技巧, 流畅而顺利, 否则这个操作出点故障、那个操作出点问题, 停停做做、做做停停,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不能专注于实验, 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产生不良影响。

2. 实验操作要规范。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熟悉各种器材的使用, 整个实验操作规范而正确,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实验失败, 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实验操作的榜样, 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也能规范操作。

3. 实验现象要明显。

只有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 从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因此最好不要做那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直接目测结果的实验, 如能量守恒定律, 常规实验无法测出转化前后的能量, 固体的热胀冷缩, 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 这类实验最好不做。否则只会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 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并没有益处, 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误解。

二、预留充足空间, 做好探究性实验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提倡学生要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 我们要在做好教师演示实验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 在实验的安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因此, 探究性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在自主探究性实验中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物理科学探究的起点, 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个实验, 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读数、记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教师不能事先告诉学生结论, 若事先告诉学生, 那么, 探究实验就变成了验证物理原理了,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学生探究之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所在。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从而引发实验探究主题,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2. 鼓励学生猜测, 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猜测与想象是基于对表象认知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 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当引出实验主题后, 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 再经过实验来验证。猜想、验证、总结, 这正是真理的形成规律。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不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机械操作者, 而是要在实验前让学生结合所学来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 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分析猜想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要有科学根据。所以,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

3. 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探初中物理的实验课教学 篇9

一、演示实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感兴趣的, 他们总想看看将要发生什么新奇的现象。如果演示实验失败了, 即使补做成功,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威信也必然下降, 学生的心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习热情也会下降。因此, 在演示实验前做到课前预试是非常必要的, 对已经准备好的演示用品、仪器, 在临上课前要逐件检查, 防止做实验时缺少仪器药品导致实验失败。

二、在引入演示实验时要善于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奇特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运用其他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 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 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三、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和空间, 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演示生动的物理现象, 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实验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进行思维;二是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成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物理分组实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 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手脑并用, 使学生在实验进程中加深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品质, 具有批判性、探索性和求新性, 主要包括创新观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验能力。其中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理论、规律、原理都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概括出来的。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只有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 老师精心设计实验,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和自由活动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身临其境地投入到实践中, 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及定律与规律, 使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相互讨论, 老师最后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实践证明, 实验教学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能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到物理知识,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同时还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 它对于加深和扩展学生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重视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如开展小实验竞赛、小制作比赛, 开辟物理园地, 举办物理讲座, 组织各种物理科技兴趣小组。这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开拓思路、探索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思维”, 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启发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抽象的概括总结和归纳得出规律性,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以形成物理规律和基础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学功能, 有效的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效果 篇10

一、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

实验课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多为演示实验为主, 或实验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课效率比较低。每个实验前都要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 坚持亲自准备实验, 提前做好实验, 切不可只靠实验员的准备, 不然这样在课堂上有可能就会做错掉, 或者甚至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不要怕麻烦, 对实验现象差, 成功率低, 这样的实验我们要反复地做、不断地做, 要寻找它的突破口, 力争能够做到我们的演示实验一次性成功;学生分组性实验更要认真反复的去做, 在课前把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问题甚至是技巧进行总结, 在实验课前以预习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思考, 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节省实验课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 教研组内要积极地开展演示实验的探讨与改进, 对成功率很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应该要设立一个专题, 来共同的研讨。这样大家动手设计实验, 改进实验方案, 使得实验效果能够得以明显的提高。

二、实验纪律

良好的实验纪律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在实验课上学生的精神十分兴奋, 对实验设备好奇心较强, 容易在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中溜号, 有些学生甚至是以玩为目的, 有些学生就像脱缰的马, 一些缺少经验的教师很难驾驭, 所以良好的实验纪律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验前应该强调实验的目的, 对学生可能发生的一些影响课堂的行为进行预防, 在课前先进行课堂纪律的强调。在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质量对课堂纪律也有很好的效果。在实验前给学生小组找出组长, 管理实验纪律, 分配好实验任务, 并且给学生分配好实验课时的座位, 在进入实验室时排好队依次入座, 特别强调老师讲解的时候手必须离开实验仪器,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比较周全的组织在会提升实验课在学生心里的地位, 使实验课变得比其他课更为重要, 学生的认真程度和重视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纪律也很容易保持, 达到上课时目的性更强, 大大提高实验课效率。

三、分组实验时的指导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很重要,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走弯路, 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质疑与问题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这是教师要充当指路人的角色, 给学生指出正确地道路, 对于实验能力较差的小组进行启发试的指导, 对于实验能力较好的小组指出实验中的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等能力, 实验中及时讲解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指出实验中的问题, 分析讨论实验的漏斗缺陷, 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提高能力。

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切忌不要慌乱, 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迅速的分析, 找出错误原因向学生解释, 在实验的过程中误差是难免的, 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和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到误差上来。例如:在晶体熔化实验的时候,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的温度可能会发生改变, 或者海波熔化时的熔点也不是48摄氏度, 这可能是海波晶体不纯或因为实验中的细节没有掌握好造成海波受热不均匀造成的, 并不有单纯的实验误差, 还有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 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敷衍了事, 甚至是编造数据, 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其真实性, 也无法分析误差的来源。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着对待, 实事求是, 正确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的所在, 才能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形成报告, 交流成果

实验的完成并不等于探究的结束, 每次实验总会有意外的问题或现象, 同一个探究课题, 不同小组的探究过程、结果的偏差程度、发现的新的矛盾不尽相同, 通过相互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自己探究情况的能力, 探究报告是最基本的交流材料, 所以每次实验结束后要精心撰写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要呈现探究的具体结论, 更要体现探究的具体过程, 实验探究报告的格式不要求千篇一律, 不同的实验探究课题所陈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侧重和各自的特征, 同一实验探究课题不同探究小组的报告有各自的风格, 但至少应包括:实验目的的确认、实验原理的阐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数据的记载、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陈述、实验误差的分析、新的矛盾的探究等。

物理离不开实验, 实验课是以培养设计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立意的课型, 要注重操作性, 体现合作性, 着眼探究性。实验课倡导“自主探究实验原理, 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提高操作技能与合作水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使学生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 发展实践能力与价值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结论作出猜想、设计方案验证猜想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讲实验和只演示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逐步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道荣.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2000, (05)

[2]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04) .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刍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 实验课 ;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03-01

当前初中物理教材有了很多丰富生动的图片与资料,强化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生成过程,而弱化了概念与规律以往的那种严密的逻辑体系。这种改变,契合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现状,也给了物理教师很大自主创新的空间,让老师有了更多机会实施创新性的教学。不过,这样一来,在教学设计时物理教师就不能轻松,因为要创新,就不能简单地参照现成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和当地实际,整合自己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物理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九年级物理《电阻》一节为例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实际

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材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时,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是基础。打好此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吃透教材,包括掌握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要清楚拟教学的内容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别是什么,教师心里必须清楚。了解学情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情感心理、物理知识基础等的了解。

根据以上要求,《电阻》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的阐述:1.通过实验操作,试着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据此认识导体能够导电,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进而了解什么是电阻。2.学会按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实验中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懂得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如此一来,教学目标就得以细化了。这样细化的目标不大不空,才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具有许多特点,其中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内容是基础性的,而展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并且开放的。《电阻》这一节内容在编排上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表述语言不死板,富有一定诗意,并且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供挖掘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些资源就可用于辅助达成情感价值维度的目标。

二、认真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景的创设与呈现

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不能单从知识的角度去考虑,还考虑设置相应的参与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参与机会,在参与中学习方法。学生参与就需要情境,什么样的情境合适?这就要根据内容来设定。具体的办法通常有讲故事、配图画、播动画、赏音乐等,可利用小黑板、多媒体、现场演练等多种形式实现。一般情况下,设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最好,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在更能体认到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个环节:问题的设置与出示

教学过程中,问题才是启动学生思考的钥匙,是学生思考的触发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若干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现。问题的设置要合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也不能太简单,必须遵循“跳起来摘桃”的原则,让学生有所付出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

如给学生讲《电阻》这节课的内容时,可设置的问题有: “我大家想想,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有效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同学位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力图在实验中发现点有价值的东西”。随后再组织学生利用课桌上的现有器材:电池盒、若干导线、金属丝、铅笔芯、开关等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以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等问题解决清楚,教学目标也相应地得以达成。

由上可见,问题的设置与提示,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尽量不要提出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的问题。无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去完成,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施用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物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的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

如落实“导体长度改变可以改变电流大小”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接入长度不同的金属丝可改变电流大小的过程。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在长度不同时的变化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目标,可采用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接入其它相同只有材料不同的导体,看电流变化及灯的亮暗变化,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环节:教材内容的选配与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在操作时要适当引导,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接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創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并得到更好锻炼。如学完这部分知识后可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器材设计制作调光台灯,但切记强调用电安全,实验过程采用直流电。

总之,如果说备课是把文本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专家辛德尔所称的“师生共同构造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整的备课形式,即是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应包括师生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的、互动的、动态地对课程资源的三度开发,因此,课前的那份教学设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再生。

参考文献

[1]王庆.构建积极心理场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9)

[2]陆水明.关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从生活的“浅出”与“深入”谈如何进行物理教学的灵活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4(06)

[3]张淑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运用[J].快乐阅读.2012(22)

初中物理的虚拟实验 篇12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出, 注重全民素质的培养并且要求教学中有真实的情境, 有科学探究的环节, 有多种学习方式, 有评价反馈。这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 而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实验资源,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可以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还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 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 形成科学的品质。传统的物理教学以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目的, 对实验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因此实验教学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演示实验主要是教师做、学生看;分组实验则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 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活动。而按照新的课程理念, 演示实验应该重视学生参与, 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则要尽量采用探究式, 让学生真正进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实验不能只限于教科书规定的有限几个, 而是要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但是在真正的物理实验教学中, 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实验却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如实验设备资源紧缺, 实验室资源更新换代慢等现状, 很难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 可利用视听资料、网络资源等加强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优势, 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实验的不同环节, 信息技术都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在观察环节大大扩展实验的可视性和可重复性, 在数据采集环节使物理量的测量不但简单方便, 而且精度高, 在数据分析环节则让学生从机械、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 投入更有创造力的方面。因此,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三虚拟实验简介

虚拟实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 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各种虚拟实验环境, 实验者以交互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 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 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实验的场景, 并提供与实际实验的操作方法相类似的实践体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虚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 而且可以克服传统实验的各种制约和弊端, 从而有效地解决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虚拟实验概念的提出至今仅十几年, 但因其诱人的应用前景, 各国均在大力开发, 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虚拟实验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演示实验, 另一种是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用来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验现象, 一般不需要学生动手控制;而探究实验则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性学习, 一般都需要学生动手控制, 对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四结束语

目前, 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平台已在全国部分中学开始使用, 笔者也深入了解了物理实验课堂调研物理虚拟实验平台的使用情况, 调研结果表明, 该实验平台的使用效果还不错, 基本实现了研发时的预期目标。当然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我们和合作学校开展了长期合作, 会不断地完善虚拟实验平台的功能, 以期待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虚拟实验是对真实实验的模拟,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真实实验设备硬件不足的现状。但是虚拟实验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真实实验, 因为学生在真实实验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这正是虚拟实验所没有的。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虚拟实验应以真实实验为依托, 真实实验也应以虚拟实验为手段和辅佐, 做到虚中有实、实借助虚, 使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目的方面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廖伯琴、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下一篇:安装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