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2024-07-16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精选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篇1

物理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 是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能力,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情景,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把各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本人针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趣的活动氛围, 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了解、强化知识, 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经验,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声现象》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许多动物的叫声; 在《热现象》教学中, 让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光现象》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照镜子、“折断”的筷子、瓦缝下的光斑, 雨后的彩虹等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耳熟能详、充满智慧的生活现象,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求知欲,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可以促进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 让学生做一个实验, 将一枚硬币放到一只碗中, 移动硬币到从碗沿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 并保持眼睛、碗的位置不动, 用木棒按住硬币不动, 慢慢向水碗中加水, 随着水位的升高, 就会看到硬币。做完实验后, 学生会想: 加了水, 为什么就能看到硬币呢? 这样做, 能把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新颖别致、简单易懂, 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三、重视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可作如下互动。师: “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 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上台操作, 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师: “你是根据什么, 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的?”生: “奥斯特实验证明, 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是否会与电流方向也有关?”师: “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二位学生上来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调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由于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捷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也进入到农村初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方式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主要表现为: ( 1)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将声、光、色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能随时方便地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运用多媒体可以规范实验操作,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效果好、灵活性强、可见度高、交互性强的优势, 可使学生规范整个实验程序。 ( 3) 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实验效果, 应用多媒体手段, 可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使现象明显、清晰。

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结归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能让学生一通百通,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物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 结构严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 如若能把每章内容按知识框架梳理出来, 则能方便以后复习。若能把课本上、资料上已形成的规律和推论总结记录下来, 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若能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归纳在一起, 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反思, 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是运用恰当的教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 知识的掌握, 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激发不能仅靠哪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当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篇2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要求每个读者不但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和写作内容,而且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叶老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灵相契合。”

无论那一位作者,他们想写出好的文章,都必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然后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而作为读者,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才见到作者,熟悉作者,了解作者,才能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叶老还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这就是说读者通过阅读去感受作品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的形象和意境,才能得到美感,才能受到形象的感染。而作品中的苦与甜,爱与憎,哀与乐不都是从语言文字里表达出来的么。如果只限于对语言文字的表面理解,那么文章中的景、文章中的情也就无法感受到,更无法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意境。

我们现在来看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堪称静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如果单就文字解释,那就是:枯藤缠绕的老树,黄昏时的乌鸦,溪流上的桥,旁边居住的几户人家,西风一阵阵吹来,古道上走着一匹瘦马。这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有什么好奇的呢?几种事物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代表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无论如可也领会不到这首小令的意境。要想真正地领悟它,就要顺着作者的构思,论文代写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坐下来静心地想一想,然后再睁大眼睛仔细地看一看。这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18个字,而是在想象中正看眼睛来,看这18个字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虽只有九种事物,但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动与静的结合,明与暗的搭配,背景与主题的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古道的苍凉,秋风的萧瑟,落日的雄浑,人物的悲凉,画面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张开想象的翅膀,依照作者的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位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要去干什么?他究竟要到哪里去?他的故乡在哪里?他的亲人何在?这点是作者更高的一筹,他给我们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悬念。游子身在景中,触景生情,禽鸟都有自己的安巢,而自己的归宿何在?凄苦之情油然而生。作品的意境是多么的清幽、安适,而感情又是多么的悲凉、惆怅。至此,读者应感受到作品恬静的意境,从中得到美感,更加体会到游子的凄苦,收到了形象的感染。那么读者和作者的心也就融在一起了。

这里是岑参的两句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就它的字面意思讲是:北风怒号,席卷大地,白草被折断,边塞的八月大雪纷飞;雪花飘落到树上,远远望去,像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两句诗是总写边地绮丽的雪景。那么是的已经有如何呢?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作者他不是单单地描写边塞的雪景。更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看作者在描写当中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看,这里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一个“卷”字,写出了狂风怒吼的声威,一个“即”字点出了作者的惊喜之情,一个“飞”字绘出了雪花飘落之紧,好一派肃杀可怕的景象。然而,作者一个“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了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人们都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恰与雪压冬林媲美,更比“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强似三分。这虽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但在诗人眼里,却变换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却感到无限的欣喜和温暖。此刻我们就会领会到诗句的意境,是多么的开阔,壮美,而过感情又是多么的惊喜。作者真可谓是造景奇绝,匠心独运,而读者则是心旷神怡,如在画中游一般,妙哉,美的享受。

有人说:一部作品就像一架钢琴,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就是琴键,而读者就是琴手;琴手要想奏出绝妙的乐曲,那就要潜心研究琴法,努力钻研指法,熟练掌握技法,只有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入境入化得程度,才能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而这个旋律,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心曲。

漫谈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趣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了解、强化知识,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经验,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声现象》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许多动物的叫声;在《热现象》教学中,让学生描述沸腾现象;《光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照镜子、“折断”的筷子、瓦缝下的光斑,雨后的彩虹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耳熟能详、充满智慧的生活现象,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求知欲,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促进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一枚硬币放到一只碗中,移动硬币到从碗沿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并保持眼睛、碗的位置不动,用木棒按住硬币不动,慢慢向水碗中加水,随着水位的升高,就会看到硬币。做完实验后,学生会想:加了水,为什么就能看到硬币呢?这样做,能把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新颖别致、简单易懂,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作如下互动。师:“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上台操作,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师:“你是根据什么,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的?”生:“奥斯特实验证明,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是否会与电流方向也有关?”师:“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二位学生上来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调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由于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捷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进入到农村初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方式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主要表现为:(1)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将声、光、色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随时方便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可以规范实验操作,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效果好、灵活性强、可见度高、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使学生规范整个实验程序。(3)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可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使现象明显、清晰。

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结归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能让学生一通百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物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结构严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如若能把每章内容按知识框架梳理出来,则能方便以后复习。若能把课本上、资料上已形成的规律和推论总结记录下来,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若能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归纳在一起,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运用恰当的教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不能仅靠哪一种教学方法,而应当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篇4

1.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实验观察

实验教学中, 特别是演示实验, 学生能否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缺乏认真准确观察的实验教学, 不利于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也严重制约实验能力的培养。目前, 实验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实验教学仪器配备比较齐全。但因有些实验仪器体积较小使得能见范围小, 不利观察, 造成“前排学生看门道, 中排学生看热闹, 后排学生看不到”的现象。例如初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要让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微小移动这一现象, 就不能让学生全方位的观察, 如果借助现代电教设施进行实物投影就能弥补其不足, 利用投影器、摄像机、视频展台等对实验进行局部或全部放大后, 就可使全体学生准确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或实验现象。

由此可见, 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应用于实验教学, 可以弥补普教实验仪器的缺陷, 同时为学生概念和定律的理解掌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后的实验观察, 不仅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辅助实验教学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初中实验条件的限制, 使得一些物理课题不能实现实验教学, 一些课题里仅靠实验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 测大气压强的托里拆里实验由于做实验的水银有毒不能在课上演示;讲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单摆实验, 由于单摆运动, 使教师在分步讲解时, 没法与实验同步;连通器的应用船闸, 不能让学生到实地去观察。

没有计算机以前, 往往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补”, 把“死”的说成“活”的, 使得“传统”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难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新的突出优势, 能够跟实验实现“优势互补” (不是全面替代) 。

3. 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技能训练工具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如通过虚拟一个刻度尺, 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从各个角度观察刻度尺, 并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测量训练 (如让学生测量圆柱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 导线的直径) , 当测量完成后及时给出反馈信息 (包括测量方法和读数) , 让学生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通过对虚拟刻度尺的观察及其测量训练来完成对刻度尺的结构、测量方法及读数的意义建构。一些较复杂的物理仪器的使用如电流表、微小压强计等, 学生往往在操作时盲目性较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反复模拟实验过程, 使他们理解了原理、测量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实验技能后, 再到真实仪器上调试相关数据, 这样, 既减少了盲目性, 效果又十分明显。

4.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处理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不只是把它作为多媒体展示工具来使用, 更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来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高速化和智能化, 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一些通用软件如Excel的数据处理界面形式非常接近物理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 而且能够将数据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给出, 并显示出最终的结果, 运用起来非常方便。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测定, 把记录表中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创建Excel数据表, 然后把实验数据表转化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应关系的数据表, 绘制点线图, 可有助于寻找相关物理量的关系。

二、有机整合的原则分析

1. 直观性原则

模拟实验比过去教师讲实验, 写实验, 学生读、背实验效果要好得多。然而, 不少教师认为做实验工作量大, 组织难度大, 既费时又费力, 不如模拟实验来得便利、精彩, 过分夸大的媒体技术, 导致一些简单易为、可见度大的实验也被其无情替代, 将立体的实验表面化, 大大降低了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强调其功能只停留在“数量”的增强而忽视“质量”的提高, 又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 很多实验教师不顾实验类型、目的、内容等客观情况, 使用电教媒体时不注意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而是贪多求全、盲目滥用, 引起学生过多无意注意, 不仅冲淡了实验教学的内容, 而且使学生的情绪低落, 感知模糊, 思维抑制。因此实验教学中现代媒体的使用要遵守科学性原则, 不仅要符合实验教学本身的规律, 而且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不仅要适时, 而且要适量;不仅要省时, 而且要高效。

3. 启发性原则

物理学体验磨练习漫谈 篇5

一、关于物理

1、物理是一门很有好玩的学科

地球为什么绕太阳运转?日食时间怎样算出来?

手机之间怎么就能通话?核电站是怎么一回事?

2、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生活中离不开物理:汽车、电视、照相等

高考中物理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物理对各位同学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3、物理是一门下苦功才能学好的学科

要记住所学的内容

要理解所学的内容

要反复体会所学内容的使用方法

要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

1、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是有联系的2、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是有区别的初中物理重在现象了解,高中物理重在理解原理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分析,高中物理重在定量计算

初中物理层次浅,高中物理要有较高的认识层次

三、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学习要主动

学习要有探究精神

学习要深入

四、高中物理内容组成: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来源于课本

实例。来源于实验、生活或对实际事物的想像

应用方法。来源于定理、定律对实例应用的体会

五、物理学习的要求

1、认真预习

2、认真上课

认真参与课堂;积极参与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言。

3、及时复习整理

4、认真完成作业

通过完成作业达成:理解所学内容

掌握所学知识的用法

作业要求:

漫谈物理实验教学理念 篇6

一、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内涵

物理实验教学理念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载体、以开展基础课程实验、经典实验、科技拓展实验等各种实验为内容,以体验、探索、钻研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基础扎实、思维理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展示“实验的魅力--发现;实验的本质--求真;实验的价值--应用。”让大家都知道:其实创新并不复杂,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创新。通过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实施,有助于打造一个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乐园。

二、运行“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

物理实验教学可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去开设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探索创新、团结协助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

1.精心设计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

教师依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实验为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完成基础课程实验。如在高中教材《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中,为了导出光的反射定律,可设计一个探究小实验:让学生向墙壁抛出一个乒乓球并反弹到实验伙伴那里。学生首先要预测要使球恰好反弹到,必须击在墙的哪一点上。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且得出一个普遍规律,在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然后教师再演示光的反射实验和折射实验,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自觉参与实验

学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规律、概念、现象。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据处理、报告撰写,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的论证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统筹安排复习实验,让学生感悟参与实验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只有形成知识体系,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的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基本上无必然联系。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往往即多、又乱。这样既妨碍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又影响利用这些实验去学习新知识。因此,在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的重新安排实验内容,形成综合复习实验。如基本现象的观测、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量的测量、基本规律的验证等等。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仪器,各种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4.选择合适素材实验,让学生自编自导实验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家都知道,“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教育工作者只不过就是要去营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校园创新环境而已。教师选择合适素材,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可在实验室内完成一系列科技基础入门实验、科技课程拓展实验、经典实验。

①知识应用实验就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具体化推广到同类事物某个问题或某个现象,从而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如在学习了知识后,让学生设计交通法规的“三禁”--“禁超载、禁超速、禁止酒后驾车”实验。高中学生只要利用小车、轨道、钩码、秒表、细线、橡皮筋等常规物品,轻而易举地可操作演示:汽车的制动距离X与质量m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质量m越大,制动距离X也越大,所以要“禁超载”;汽车的制动距离X与行驶速度v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驶速度v越大,制动距离X也越大,所以要“禁超速”;汽车的制动距离X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有关,反应时间t越大,制动距离X也越大,所以要“禁止酒后驾车”。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生动演绎了交通法规为何要制订“三禁”,使社会现实生活与实验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空间、实现学习的拓展和迁移。

②科技课程拓展实验即将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社会现象等移植形成适合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验。如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移植为高中电磁学里的一个实验,让学生仔细查阅资料,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经过多次实验探究,每个小组都能成功制作一个“磁悬浮实验仪”。通过直观的手段把高科技简化为人人都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人人都是发明家,同时也为教师实验教学设计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

③开展小自作,撰写小论文就是引导学生对身边观察到的和课本上遇到的现象作理论上的思考和实验的验证,撰写科技小论文,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生动有趣比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神秘”科学就在他们学习的知识之中。

三、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疑惑

在实际教学中,那些问题需要实验,那些问题不需要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课堂进度,时间如何分配。在不同的实验中,学生如何亲自参与实验,教师提供那些帮助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不断总结、完善。

总之,通过这种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让大家都知道:其实创新并不复杂,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创新。对于学生而言,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在大千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感到现实的压力从而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方法,使他们的才能充分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规范,它的实施无疑有助于广大师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打造起一个能使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刘景世,论“论三个培养的实施策略”《中学物理》 2012.1 。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罗伯特.索尔箸,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漫谈高中物理教学 篇7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启蒙性,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注重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如何把教学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做到这些, 则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兴趣的激发

由于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启蒙阶段, 他们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 抱有很大的信心。而高中更应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创设物理情境, 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 多做实验, 比如演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棱镜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等等, 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有极大的兴趣。

2.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设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感受备深。教师要尽可能演示各种实验,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重信息反馈, 开展探究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 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 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同时, 要开展探究教学,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课堂设计

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着重注意按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同时要广泛阅读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弄清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确定重点、难点以及必须要渗透的物理思想。然后微观设计课堂教学, 微观设计是指对一个物理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例题、实验等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要突出预设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又要富有灵活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不断进行调整, 形成生发性课堂。

三、课堂互动

建立师生互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今天, 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关系呢?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实验创设情境并结合实际生活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引导并启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全过程, 达到掌握、巩固、检查、深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目的。

2.鼓励学生参与, 最终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教师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 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活动的附庸, 而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四、教学实验

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要提升教学的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重视各种演示实验

教师要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

2.注重课堂实验的吸收

首先, 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演示在课堂所要做的实验, 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提高成功率;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要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现给学生。例如, 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 学生不易观察, 通过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

五、课后反思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地回顾或重复, 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 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内容的反思

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 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 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 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2.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好与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 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3.方式的反思

漫谈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8

实验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普及实验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物理实验是针对探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以探究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一、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是实验教学的基础

要搞好物理实验,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完美的实验条件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保障。建立实验室档案,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科学分类、摆放、规范编号。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我们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坚持做到了“三防”:防潮、防腐蚀、防火。

二、实验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1)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常规管理。

实验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服务育人的思想,全心全意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

(2)实验准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对实验提前准备,先做一遍,对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任课教师。对每一件仪器都进行检查,及时调试维修,整齐摆放。实验结束及时检查,认真保养,以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

(3)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配合老师,改进物理实验。

实验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实验员要与任课教师一起采取相应的改进办法。或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实验教学的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标下,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1)加强演示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寓教于乐,必须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而演示实验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采用新异演示、惊险演示、奇妙演示、对比演示等方法加强演示效果。如: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时,在试管底部放几条小活鱼,用酒精灯加热斜放的试管中水的上部,使水沸腾时,底部的小鱼仍在游动。“沸水养活鱼”这一奇妙的现象怎么能不引人深思呢?探究欲望自然而生。

(2)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探究实验中呈现出的新奇物理现象,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学生对实验的趣味性就会更加浓厚,就会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攀登,从而喜欢物理,热爱科学。如:教师把一块带上电的塑料泡沫块,往学生头上放,当塑料泡沫块快接近学生头部时,学生的头发会突然向上飞。此时必然全班哗然,学生学习静电学的积极性必然油然而生。

2.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天空

(1)创设质疑情境,插上创新的翅膀。

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应用是目的。实验前设疑,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质疑,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实验后解疑,意在培养应用能力。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给学生留下诸多悬念,使其成为诱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去。如:教师做一个瓶中吞鸡蛋的实验:将浸湿的酒精棉放入广口瓶中点燃,将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置于瓶口(鸡蛋大于瓶口),一会儿,鸡蛋便掉入瓶中。为什么?让学生边动手做这个实验边思考,运用什么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鼓励设计实验,激发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如: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组合,验证常用金属导电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认真设计,大胆创新,设计出许多方案,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自制教具,实现创新能力的突破。

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物,让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升华。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篇9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或提出的问题, 要能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想。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说”的第一阶段。当在课堂上讲授新概念时, 可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让他们根据预习内容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在这个过程中, 应注意营造和谐气氛,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的经验是:面带微笑, 态度和蔼, 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和自己对新知识的想法。同时, 教师应转变那种怕学生弄不懂, 出差错的想法, 要改变一味地把传授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全过程包下来的做法, 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另外, 教师对学生在“答或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千万不要草率处理, 更不能因为学生“说”错了, 而批评指责学生。学生在答问时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 对错误的答问教师应做到: (1) 不能打断学生的回答, 应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暴露无遗。 (2) 不要着急给出正确答案, 学生没有经过深刻思考, 效果不好。 (3) 不能批评讥笑学生, 这样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教学案例中, 归纳出如下几种提问的方法, 供参考。

1.直接提问法

这种方法是一般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通过教师的“表演”, 也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作出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合理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给予肯定, 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 要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和思维的结果, 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起到强化和鼓励的作用, 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学习。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简洁, 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我常用的评语有“对”、“很好”、“你叙述得很有条理”、“你分析得很透彻”、“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的思路简捷巧妙”等, 但切忌过度使用词汇, 过分夸张, 会造成教师的评价与答问实际不相符合。

2.抛砖引玉法

通过一个例题, 引出要讲授的新课, 但这个例题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在解题时既要用到上节课的知识, 又不能完全解出, 并且必须要运用新的知识。

3.制造悬念法

在每节课内容结束时设置悬念。可以通过某一个精心准备好的题目, 目的是留下疑点, “诱”学生去说。并在下节课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解开上节课留下的疑点。例如, 在讲授高一物理新教材《行星的运动》时, 可在本节课结束时, 留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配行星绕着太阳做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让同学们思考, 从而引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师要发扬民主, 营造气氛, 使学生有“话”便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演员, 上课时表情要丰富, 声音要柔和, 语言要幽默。和学生一起大笑, 又有何不可, 我们应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讨论, 畅所欲言,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力, 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开展学生说课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诱导学生说, 还可以让学生说课, 有人以为只有教师才能说课, 其实不然。例如, 在提出课题后, 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决课题的设想;在习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题设、题意、解题思路, 并评析解题结论, 看谁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另外在小结过程中, 可以由学生来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漫谈 篇10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 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 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 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 只要你能不断努力, 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勇于前进。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组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 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1) 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 (2)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 (3) 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 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难以掌握的内容, 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 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 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第三, 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 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 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在较长时间后, 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 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 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 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漫谈 篇11

关键词:探究;物理;教学

G633.7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笔者担任了我校物理教研组长,对于物理探究式教学如何取得有效性,笔者经常“课改课”教学,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

一、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构建探究式教学环境

《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构建物理探究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公平探究创造了条件。6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组。选好小组长,给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定好组规,为探究式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运行合作探究小组,实施科学高效探究式教学

(一)概括结论的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引导学习小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或探究时,得出结论是有规律可循的。复习教学通过小组探究,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方式一,研究的问题与某个因素有关;方式二,(当)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同时,某个因素越大(或小),研究的问题越大(或小);方式三,(当)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同时,研究的问题与某个因素成正(或反)比 。第一种表达方式最简单,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最详细、具体。下面为全班分别举例。例一,“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可写成: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2.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例二,“探究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结论可写成:当导体的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初中物理中凡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或探究都可用类似的方式去写结论,甚至在选择题也会出现类似的选项。学生一旦熟知這个方法,不但能快速地说出结论,快速地去判断说法是否准确,还能规范答题。在思考问题时也能自觉地去应用,可以说是一种见效很快的方法。

(二)激发兴趣的“数字接龙法”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有一类较为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电路图连接对应的实物图,此类题型中通过学习小组探究,教师指导应用“数字接龙”的方法会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具体探究做法是:首先在电路图的每个元件符号两端按顺序标上数字1、2,3、4,5、6,等等;然后在实物图的每个元件两端接线柱上标上相对应的数字1、2,3、4,5、6,等等;最后对照电路图把对应的数字连接起来就能完成实物连接了。只含有串联的实物图连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但含有并联的实物图连接很多学生就可能出问题了。往往搞不清怎么连元件是在干路上还是在支路上,特别是初学者中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还可能因为这一类题的不会做而失去学习电学的兴趣。这个时候让学生尝试探究“数字接龙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轻松愉快的完成答题,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能起到帮助。当然,学习解这类题关键还是要多理解、多探究。如果熟悉了,这个方法就可以弃之不用了。

(三)高效实用的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大家所熟知的合力的概念、等效电阻的概念就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还有平面镜成像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虚像也用到了等效替代法。其实等效替代思想的应用远不止这些,以下两处就可以用到,通过探究式教学,能为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一是在探究验证“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时,传统的方法是用伏安法测出两串联电阻的电流和电压,再根据欧姆定律算出电阻进行对比。这个方法有点重复繁杂,学生接收起来也不容易。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比如把一个5Ω和一个10Ω的电阻串联起来,学生自然会猜想等效电阻为15Ω。 探究验证时只要先把5Ω和10Ω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中,并同时串联一个灵敏电流计,闭合电路,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的位置。接着把5Ω和10Ω的电阻用15Ω的电阻替换, 可以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的位置保持不变,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探究验证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二是探究验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通电螺线管断电时往里面插入一根条形磁体,可以观察到周围小磁针的情况与通电螺线管通电时是一样的。从而就探究验证了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这个结论,通过组组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当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时,教师也可以调整条形磁体插入的方向,学生探究能快速比较得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可以说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中还会用到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在讲到电学计算时,强调P、U、I、R要一一对应,我就会跟学生打比方“I是孩子,P、U就是爸妈,R就像一个家(房子)。一个变,全家变,唯独R不变。”引导学生探究,往往能记牢P、U、I、R应当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讲到电压表的特点时,笔者会告诉学生“电压表能拿得起,放得下,最后再处理它。” 学生探究后往往能心领神会,知道在分析电路时先把电压表舍去、把电路简化,从而在学习中减少了很多的失误。

三、结论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篇12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教学内容, 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 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 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 得罪权贵, 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 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 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 那“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 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 学生即诗人, 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 读懂节奏, 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 而是用心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 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 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 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赏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 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 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 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 (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 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 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 (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上一篇:独创意识下一篇:IP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