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学习

2024-08-28

留学生汉语学习(精选12篇)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1

1 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现状

1.1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掌握

语言的声调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汉语的美感在于阴阳顿挫的语调, 很多时候, 语调可以表达出语言的一种情感, 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语调的韵律也是一件值学生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 汉语的声调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 出现这种错误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汉语普通话中7个辅音是韩国语言中不存在的, 当一些需要辅音发出时, 韩国学生往往不能发出标准的音阶。所以, 要锻炼韩国学生的气流摩擦发音, 强制训练以后, 发出韩国语言中没有的辅音音阶。

韩语的元音和汉语的元音发音方法不同, 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韩国留学生除了要模仿正确的发音口以外, 还可以指定一个朗读的计划, 通过朗读掌握发出汉语声调的技巧, 并且不断的复习,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1.2 学习对外汉语的过程中, 在对韩汉语中注重文化的渗透和词汇的运用

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的过程中, 要意识到文化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一门国家的语言, 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这样才可以真正感受到汉语的沉淀过程。同时要注意在对韩国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介绍时应避开容易引起不快的地方, 尤其是涉及传统节日和古代战争方面要格外注意, 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

汉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词汇的运用。由于中韩语言文化中存在语法的差异, 因此, 在语句中对于词汇的正确导入, 是韩国留学生比较大的一个挑战。因此, 韩国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语汇置换问题, 需要沟通不同的社会、历史和道德意识, 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掌握了词汇的正确导入, 可以让韩国留学生更好的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1.3 掌握成语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 大部分韩国留学生不太善于运用成语进行交流, 这是对文化知识欠缺的一种表现。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所以, 学习成语对于留学生而言, 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 由于对文化知识不了解, 留学生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意义, 以偏概全。所以, 在成语的学习中最好将成语融入情境之中, 以成语故事的形式来教授, 这样既融入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同时又使课堂生动, 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牢记成语的意思。

2 对外汉语学习的前景展望

2.1 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 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 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所以, 对外汉语的发展方向将会注重于对外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 在文化课上也会增加中国传统艺术和礼仪的更多内容, 如剪纸、书法古代的婚礼, 冠礼等, 让留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2.2 对外汉语的学习研究将推陈出新

传统的对外汉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学的部分, 新的对外汉语学习理念是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对外汉语的整体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习目的。由于更多学习者的加入, 提高了对外汉语的学习地位, 因此, 将会有越来越多关于留学生学习对外汉语的研究新作面世, 这将给学习对外汉语的学习者们一次新的思想注入, 同时也可以满足对外汉语学习者们更多的需求。

2.3 科技化的普及将提高对外汉语学习的新景象

网络化的普及, 让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科技化的教学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 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 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 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 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 开辟教学的新路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比如一些手写输入技术, 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都将为对外汉语学习开辟新的教学途径。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的教学教材, 在教材中, 将会融入这些先进的技术促进科学研究, 为汉语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带来更多的便利。

综上所述, 对于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的现状, 应该注重语言的声调以及语法的良好运用, 多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是提高汉语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对外汉语的发展前景, 要以提高对外汉语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为学习目的, 共同为对外汉语的发展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泉, 冯志伟.一种新型词频统计方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学术, 2010, (1) .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2

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作者:杨刚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缅甸留学生为对象,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后发现:第一,其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第二,其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

关键词:缅甸留学生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汉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Y229)阶段性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基金项目“桥头堡建设中扩大云南省缅甸留学生规模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Q1203)阶段性成果

云南在地域上与缅甸山水相连,文化宗教传承上与缅甸同文同种,便利的交通和人文环境,使云南长期以来都是缅甸学生留学的首选地。和其他省区相比,云南对缅甸的汉语国际推广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

2012年来云南学习的万余名学生中,60%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缅甸。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缅甸籍学生约占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30%,仅次于泰国学生和老挝学生。对缅甸留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汉语学习规律,制订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目前对缅甸留学生汉语教学与推广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的缅甸留学生为样本,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分析其汉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缅甸未来的汉语教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对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华文学校等学校的缅甸留学生为对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面谈为辅。调查持续1个月,发出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受访对象中,男性30人,女性55人。

1.2 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涉及学习汉语的原因、课堂表现、学校课内外活动、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

1.2.1 学习汉语的动机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首要因素是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层次。85名学生中有80名想在中国高校继续攻读学位深造,占受访人数的94.12%,在这样明确的学习动机下,中国高校的招生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到大学的招生广告之后选择到中国学习的;现实的生活需要是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另一主要因素,调查对象中,89.41%的学生都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后能听懂汉语、看懂汉字,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大都来自与云南接壤的缅北地区,随着两国边境交流的日益频繁,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76.47%学生家长都要求子女学习汉语。对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促使缅甸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63.53%的学生表示,其对汉语、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也注意到,受访学生中,具有华人血统的达47.06%,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也是影响其学习汉语的因素之一。

1.2.2 课堂表现

从调查情况看,缅甸留学生大都专心听讲,但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安排的任务,能准时完成的仅占52.94%,课后缺少督促、约束应是主要因素。缅甸留学生普遍不喜欢发言,比例高达58.82%。

1.2.3 学校活动

调查对象中,4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在他们看来,此类活动既不能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也不能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我们也注意到,缅甸留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和自卑感,交际范围狭窄,仅局限于同班和同胞之间。

1.2.4 兴趣爱好

缅甸留学生的兴趣爱好较为多元化,70.59%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欣赏歌曲,40%的学生喜欢饮食,这符合年轻人求新的心理特点。52.94%的学生兴趣与经济贸易相关,经了解,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贸易行业,家庭背景及父母期望是主要因素。2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分析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动机如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外部动机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内部动机能驱使学习者取得长远的成功,而外部动机只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短期的学习效果。

2.1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

2.1.1 学历与非学历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缅甸留学生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可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语言生)两类。学历生在中国攻读学位,学习成绩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这些学生通常学习较为努力,学习动机强,学习持久性也长。

非学历学生(语言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日常生活和现实交际的需要,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动机则相应减弱。非学历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进入中国高校深造而先学习汉语,由于需要获得“汉语水平考试”相应等级才能录取,同时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做准备,这些学生学习动机也较强,学习持久性也长。

2.1.2 华裔与非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在缅甸留学生中,华裔和非华裔的学习动机差异明显。华裔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往往胜于非华裔学生。华裔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将汉语作为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而非华裔学生学汉语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和兴趣。

2.1.3 不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可细分为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教师、学校的态度等。所调查的缅甸留学生,有的为了“用汉语进行交流”,有的“想了解中国文化”,有的“想考取中国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上述不同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学习动机。前二者随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学习动机逐渐减弱,后者则能把学习坚持到底。

2.1.4 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性格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影响。男生性格通常大大咧咧,学习容易草草了事,女生性格细腻,学习比较深入。

内向学习者和外向学习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愿意发言、不想参加活动,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锻炼。性格外向的同学成绩不一定出色,但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进步较明显。

2.2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外部动机

2.2.1 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不一定是因为“汉语热”,而是受到祖父母、父母的影响。对华裔学生而言,基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家人都希望其学好汉语;对非华裔来说,由于其家族大都与中国人存在经贸往来,为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希望子女通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以便与中国公司直接往来。

2.2.2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应具备开朗、友善、真诚的性格特点,同时要显示出心理健康和个体适应的品质。在教学上,多使用启发式和任务型教学法,以便使课堂生动活泼。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次对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发现:首先,缅甸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其次,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再次,教师对缅甸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影响。而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总体而言,缅甸留学生学习动机与汉语学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呈正比例关系,即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能力和汉语水平随之提高;学习动机减弱,学习能力与汉语水平则相应降低。

参考文献:

[1]吴应辉,杨叶华.缅甸汉语教学调查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8(3)

[2]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3)

[3]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文字运用,2008(2)

[4]杨刚.海外华裔青年文化适应的调查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5]黄海蓉.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群体特征与短期汉语教学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6]吕玉兰.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之所见 篇3

关键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引言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民族区别无外乎语言和风俗习惯。作为民族地区的学生如何更好更快的学好汉语,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与成绩,适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需求,已成为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界存在的最大难点,也是我们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正视和重视的教育关键所在,因此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通过这几年的双语教学工作,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民族学生来说,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生,学习汉语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要想真正解决首先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下,希望能推进今后的汉语教育教学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牢靠,很多学生记不住汉字。主要原因是学生汉语基础没打好,对汉字的结构不了解,在学认新字时往往不会把握技巧,汉字也不会给他留下大致的结构框架,因此不易记忆。另外很多学生爱写错别字,碰上看拼音写汉字的题,往往都是错别字,要不然就写不出来,但如果给汉字注音则问题不大,说明学生对汉字的字形记忆较困难,而拼音又和他们的新文字有几分相似,因此记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其次是汉字里面的多音字和形近字较多,再加上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较差,平时的词汇量积累不够,很难读准汉字的正确读音和辨析清楚形近字的区别。

(二)学生的汉语发音很不标准,主要表现在汉语拼音读法错误,音调不准。

(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说汉语的机会很少,除了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汉语,平时基本不说。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没有太多说汉语的机会,大多数在乡下的民族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从小习惯了用维语交流,如果刻意让学生说汉语也不现实,所以很多学生在校时能说几句汉语,回家了基本不会说了,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汉语一直处于一种学习--忘记--再学习--再忘记的过程,最终汉语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没有提高。

(四)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是很强烈,多数学生表现出不在乎。(五)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纪律涣散,不按时交作业,不复习预习、不朗读、背诵课文等。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行为习惯不在乎,从小没有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都不够好,个别学生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也就很难注意到。

(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表现在汉族教师用汉语教学,汉语基础差的民族学生基本听不懂,而汉族教师不会说民语只能照顾汉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差生也很无奈。这里主要是简单的汉语都听不懂的学生,讲课时教师无法用民语进行解释,想教会这些学生很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便尽早地改变目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的现象,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学好汉语的看法。

一、针对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不牢靠问题,我认为可采取的主要办法是,首先教会民族学生学会分析汉字8种字形结构,如“独体”、“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教会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采用字形结构记忆法;其次,不断加强生字练习,多写汉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汉字的结构。另外,在授課的过程中要多对多音字、形近字进行对比讲解,结合各种语境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组织学生听写汉字、多音字、形近字,强化记忆,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严格、具体”,及时对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讲评,并要求学生订正作业。

二、针对学生的汉语发音不标准,我认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教学中重视汉字拼音的练习,多让学生读课文、读词语,教师要及时准确的纠正错误的发音,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轻声最不好发音,所以教师要在纠正发音时给学生讲解发音的技巧;另外,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汉语歌曲和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汉字发音的规律,养成好的习惯,其次就是加强双语教师的汉语发音标准化,确保学生接受的都是正确的准确的发音,俗话说“错误的一旦学会就不好再纠正”。

三、针对学生说汉语的机会很少,我认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教师要从积极的方面,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在平时日常交际中用汉语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多应用汉语,教师和学生平时交流时也用汉语。

四、针对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够,我认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孩子们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从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那种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学习形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主动做。

五、针对课堂纪律乱,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我认为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加强学生纪律意识,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可耻的行为,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学习。

六、针对汉族教师只能用汉语教学不会说民语,造成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我认为可以采取的办法有,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拿汉语讲解,然后让班里程度好的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用母语讲解一下,从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积极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照顾到汉语基础差的学生,保证更多的学生都能听懂所授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教师培训时间对双语教师进行双语培训,以便今后更好的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教会他们听、说、看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能够拿起自己手中的笔,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来倾吐自己心中的感受。让学生试着写写句子、段落、甚至是日记等。记下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诸多感受。逐步锻炼,使其能够用汉语写作文。在用汉语写作文之前应该让其用心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写,关键是要摆脱母语的语法习惯。用汉语语法去思考应该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整篇文章。我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方法得当。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是能够学会,并且能够学好汉语的。学习汉语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总之,只要不怕困难,坚持学习,是没有学不会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吐尔逊阿依,《时代青年教育》-《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2012.3

2、沈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之我见》2007.5

3、刘忠民,《语言与翻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之我见》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研究 篇4

目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相对于学习本身研究的众多理论成果,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随着它的重要性逐渐被发现,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研究领域。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可分为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生理因素指年龄、性别、种族等一般因素;认知因素包括语言潜能、认知风格等; 情感因素包括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Krashen (1982) 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 将动机、自信心和焦虑作为三大情感变量, 当学习者缺乏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或者焦虑不安, 情感上处于抵触状态时, 或者学习者认为语言课堂会使他的缺点暴露时, 情感过滤器会关闭, 这时他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不会到达他的语言习得装置。其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的焦虑即语言焦虑被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是最妨碍学习的情感因素。语言焦虑不是个例, 它普遍存在于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当中, 这样的焦虑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加工和输出阶段都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其原因在于, 焦虑的学习者容易沉浸在他们对任务反应相关的自我感知中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任务上, 而这些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自我感知会和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思考争夺有限的认知资源, 最后导致高焦虑学习者的学习成就不如低焦虑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因此, 有必要重视第二语言学习者焦虑的研究, 找出其焦虑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从而帮助学习者扫清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而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放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环境中, 便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焦虑,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末,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语言焦虑的定义及表现

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 又称心理异常, 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得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惧怕感的情绪状态。Horwitz和Coppe等人将语言焦虑定义为“由外语学习的独特性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感觉和行为的独特心理”, 并将外语课堂学习焦虑分为三个方面: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评价恐惧。交际畏惧是指个人对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考试恐惧或焦虑是指带着恐惧心理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 或个人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焦虑。负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 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 以及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

语言焦虑进一步可以反映为某些具体行为, Arnofd (2000) 总结出四类语言焦虑的表现迹象:①回避:如“忘记”答案;装出粗心的样子;迟到、早退, 等等。②身体动作:如扭动不安;玩弄头发或衣物;抖动身体, 等等。③身体不适症状:如抱怨头痛;肌肉抽动;身体各部位有莫名疼痛, 等等。④其他迹象:如用功过度;有完美主义倾向;回避社交;不敢正视他人;对他人有敌意, 等等。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 汉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做出以下表现:①迟到、缺课;②默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或一角, 从不参与课堂发言与小组讨论; ③课上总是低头看书或抄写汉字, 避免与老师有目光接触, 或者直接拒绝老师的提问;④课上被老师提问时, 脸色发红且声音颤抖;⑤课下与老师同学聊天, 即便最简单的表达也很少说汉语;⑥排斥参加口语考试, 特别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口语考试。学生的焦虑表现远不止于此, 也并非偶然, 当他们存在语言焦虑时, 必然会有如此反应。

三、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

Young (1993) 总结并归纳出六种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①竞争; ②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 ③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④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⑤课堂活动形式;⑥语言测试。Arnofd (2000) 认为, 学习者缺乏认同感和文化差异及缺乏对模糊现象的容忍度可能导致焦虑。Priee (1991) 通过对高焦虑学生的访谈, 发现无法成功交际带来的挫败感、学习者不愉快的课堂经历及语言课的难度会让学生产生焦虑。

在上述学者归结的原因之上, 本文结合汉语学习课堂谈谈语言焦虑产生的三大原因。

1.国别差异下民族心理的影响。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日韩学生的语言焦虑感明显高于欧美学生。从民族性格和心理倾向来看, 日韩民族的性格偏向内敛羞涩, 崇尚“耻感”文化, 他们通常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 做事总是谨小慎微, 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更容易产生语言焦虑。而欧美国家崇尚自由及“罪感”文化, 他们做事一般听从自我内心的呼唤, 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也会比较轻松。

2.学生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对学生间竞争不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学习, 一两年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语言水平。但实际当他们努力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发现仍然无法很好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时, 常常觉得痛苦、失望, 甚至对自己以往的学习产生质疑或者进行否定。另外, 学生潜意识中都会感到和周围同学处在竞争中, 如果出现课堂发言说错话、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情况, 有些学生就会特别在意, 他们认为老师、同学们肯定会笑话自己, 难免会加重学习者的焦虑感。

3.教师对语言教学的错误认识。有些汉语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思路, 他们常常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 不能适应当前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味地讲解有很大弊端, 老师说得越多, 越可能涉及学生还没有掌握的词汇、语法, 同时, 学生听不懂的地方也越多, 这不仅会使课堂失去活力, 而且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焦虑感。同时, 有些老师的纠错方式不当, 如有错必纠、纠错态度严厉等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四、应对语言焦虑的对策

分析语言焦虑原因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应对语言焦虑的对策, 下面从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两个角度阐述。

1.学习者正确 看待汉语学 习并且做 好各项准备 , 是有效消除焦虑的良方。学习者应认识到学习汉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最好能给自己制定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在具体学习中, 应努力做好每天的课前预习和复习及考试前复习。课堂上, 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任务, 参与小组活动、师生互动, 意识到说错话并不是件丢人的事情。课余生活中, 能较多地运用汉语和中国各种群体打交道, 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2.教师应正确发挥指导者作用。首先,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做一些心理辅导, 告诉他们学习中出现焦虑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对其不必投入过多关注, 同时让学生正确看待老师的纠错和考试, 这些都只是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的手段, 并不是比赛或竞争。其次, 汉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设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 建立良好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注意纠错的方式, 学生出错时要纠大放小, 不必有错必究, 多表扬, 少批评。最后, 在教学法的选择上, 应多选择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减少以个体为单位的活动, 这样可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

五、结语

语言焦虑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阻碍作用的重要一环, 以往教学中常常被师生双方忽略。现今, 汉语教师除了努力补充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外, 还应具备人文情怀, 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如果能帮助他们消除或缓解学习焦虑感, 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施仁娟.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状况、成因和应付方式研究.语言教学研究, 2005.

[2]崔敏.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焦虑及克服.《甘肃高师学报》, 2003, 第8卷 (4) .

[3]钱旭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 .

[4]李丹, 秦惠敏.论韩日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表现出的语言焦虑及教学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第21卷 (6) .

[5]方画.美日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对比研究.硕士论文, 2008.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5

【摘要】:近年来韩国外语教学都以交际能力为中心展开,原因是人们发现之前以语法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并不成功,于是开始对语法教学产生质疑,并认为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必要,而且认为语法教学是无趣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对于交际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最近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在韩国的升温,很多学习者都要求只学口语,不学语法,可见不仅是学术界,国内的很多学习者也认为语法学习没有必要。本论文认为,虽然不能说在实际交际中语法正确必不可少,但如果能了解并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那一定会对实际的语言交流大有帮助。尤其对学汉语的韩国人来说,韩、汉两种语言语法体系有很大不同,那些汉语独有或固有的语法项目对于韩国汉语学习者而言是非学不可的内容,对韩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必不可少。随着韩国汉语学习热潮的兴起,有关对韩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在多方面的进行着,但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研究者对于汉语、特别是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却不多见,即便有,多数也仅限于简单的韩、汉语言对比。另外还有一些有关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但是如何针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切实有效的语法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当的少。可以说,相对于韩国国内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和学习者的迫切需求,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本论文以“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为题,调查、分析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语法难点有哪些,并且将它们按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然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汉语初级阶段的语法强化教学方案并应用到实际授课中去,再通过调查,检验语法教学的效果。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汉语和韩语语序的对比,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汉语的语序及语法,了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好各种语法项目;为教师提供语法强化训练方案,为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论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动机、目的、必要性、研究对象以及论文组成。第二章对二语习得理论中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首先阐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其中特别介绍、分析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有关的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然后回顾并整理自2000年到2008年间的相关研究,总结已有的成果和不足,所搜集资料包括上海和北京地区各大院校韩国硕士毕业生的论文以及《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四个核心期刊上刊登的有关韩、汉语言研究的文章。第三章围绕本论文的主题“语法(语序)”展开,通过对韩国语和汉语语法特征的简单对比来预测韩国人认为有难点的语法项目(特别是语序部分)。本章对韩汉语语法特征进行简要回顾,然后重点比较了韩、汉语的语序特征,预测了韩国汉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法(语序)难点,指出在汉语学习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确定了需要教的语法内容和教学注意事项。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调查部分,即三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调查对象为上海地区的韩国人,不考虑其发音和声调的准确性,完全以

汉语语法项目为中心进行了调查。三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大多数在上海平均生活了三年以上,而且汉语学习时间平均在一年半以上,大多数为大学生,此外还有初、高中生和家庭主妇上班族等多种年龄段和职业的人。调查方法为,用韩语给出要表达的意思,要求被调查者使用所给的汉语单词进行排序,组合出合乎所给意义的汉语句子。三次调查中,第一次调查了对外汉语语法中36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每个语法项目出两道题,共72题;第二次调查从第一次调查结果中,选出学习者偏误率最高的18个语法项目,每个语法项目出四道题,共72题;第三次调查从第二次调查结果中再选出10个语法项目,每个项目出四道题,共40题。三次调查的结果如下:学习者的汉语语法难点依次为趋向补语、可能补语、连动句、状语、定语、动量补语程度补语、被字句、把字句、‘有点儿/一点儿’句。从三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韩国汉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母语韩语的影响,其中补语、连动句等语法点因在韩语语法里没有对应的项目,所以韩国学生需要通过专门学习方可充分理解并掌握。第五章论述如何教好和学好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语法难点。本章首先以韩国学生最大的学习难点“趋向补语”、“可能补语”和“连动句”为例,从教师、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示了相应的语法强化教学方案,然后对该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对象为2008年3月到2009年在中国学习了6-8个月汉语的初级班学生,对比的对象为在笔者任教的汉语学校学习的学生(接受过语法强化训练)和其他汉语教学机构的学生(未经语法强化训练)。调查结果是:未经语法强化训练的学生的语法偏误

率偏高,平均为60.9%,经过语法强化训练的学生的语法偏误率比前者低36.5%。所以在学习期限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语法(语序)的方法应该更有效。第六章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流利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学校的外语教学也从以前的重视阅读理解和语法知识习得为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的外语教学以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人们对“交际能力”这个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人以为提高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不需要进行语法教学。其实,对于目标语的掌握,听、说、读和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很重要,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掌握了目标语的语法知识,必然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欢迎他们参考、借鉴本论文提出的语法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相信他们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让希望拥有良好汉语交际能力的韩国学习者重新认识到语法学习的必要性,并在教师带领下,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建立系统的汉语语法(语序)概念,并学会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高质量的语言交流。最后,也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对其他有志于对韩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在本论文的基础上,作出更高水平的研究。【关键词】:语法项目训练语法难点语序对比偏误对韩汉语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95 【目录】:论文摘要7-10ABSTRACT10-17第一章绪论17-231.1研究动机17-191.2研究目的与必要性19-211.3研究对象及方法21-23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23-422.1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考察23-342.1.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过程23-262.1.2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26-342.2韩汉语研究现状34-42第三章韩汉语法特征与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42-863.1韩语与汉语语法的特征42-733.1.1什么是语法42-433.1.2韩语语法特征43-493.1.3汉语语法特征49-533.1.4韩汉语语序特征比较53-733.2.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73-863.2.1语法教学的意义73-753.2.2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75-803.2.3语法教学的方法80-823.2.4语法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82-86第四章在沪韩国人汉语学习者语法掌握情况调查86-974.1第一次问卷调查88-914.1.1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内容894.1.2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89-914.2第二次问卷调查91-934.2.1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内容924.2.2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92-934.3第三次问卷调查93-954.3.1第三次问卷调查的内容944.3.2第三次问卷调查的结果94-954.4问卷调查的结果95-97第五章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语法能力强化教学对策97-1725.1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对策97-1175.1.1教师97-1005.1.2教学内容100-1015.1.3教材1015.1.4教学方法101-1175.2韩国学生汉语语法能力强化教学与学习的设计和实践117-1725.2.1教学软件资源的前期准备117-1365.2.2课上语法(语序)强化教学方法136-1605.2.3经过语法强化教学训练的韩国学生语法掌握情况调查

160-172第六章结论172-1786.1本文的主要结论172-1756.2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175-1766.3论文不足之处1766.4论文可能产生的作用176-178附录1第一次问卷调查178-186附录2第二次问卷调查186-193附录3第三次问卷调查193-198附录4经过语法强化教学训练的韩国学生语法掌握情况问卷调查内容198-201附录5未经语法强化训练的初级班学生的调查分项偏误分析201-216附录6经过语法强化训练的初级班学生的调查分项偏误分析216-227主要参考文献227-233后记233-234

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 篇6

第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情感对语言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汉语教学对民族学生来讲,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学本身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最直接的来源是教师的情感动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要是教学有独特的方法,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要是教学无方,则会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有兴趣的同学索然无味而兴趣大减。

初中的学生年龄小,心理幼稚,对教师的印象直接影响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我常常用目光扫视全班,使学生感到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颜面是感情的“晴雨表”,具有丰富的内涵。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百分之七言词+百分之三十八声音+百分之五十五面部表情。另外,当教师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平时我注意多与学生接触 ,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相信,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能促进交际教学中的默契配合 。

第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首先要创造汉语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打电话、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其次,通过开展听写,默写词语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些比赛其实就是创造一种学以致用的气氛,使学生们感到学汉语的成就感,有“用武之地”。在比赛中,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就会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于是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学习效果也就不断提高。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减轻,学习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能得以长久。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心态。在每一次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时,我经常问一些问题,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听写词语、朗读课文、口语对答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由于引入了这种竞争机制,学生们课后互相帮助,课堂上个个不甘落后,争当第一,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第三、恰当评估激励,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取得好成绩,成绩好时,他们就信心十足,反而会垂头丧气。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估,对成绩略差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手段,鞭策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使他们再接再厉,更努力;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表扬。让所有的学生觉得学汉语是很轻松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上课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都要及时给予棒,真棒,等语言进行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学生的优点就会坚持下去,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使學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每当我用表扬、鼓励之词来对待学生的回答时,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这些表扬、鼓励之词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入手,才能找到学生汉语学习的突破口,因势利导,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实现从“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7

一、唇齿音“f”的偏误案例、分析及策略

1. 唇齿音“f”的偏误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韩国留学生在发唇齿音“f”的时候,虽然听起来与汉语很相近但却不是正确的发音。比如:他们会把皮肤(pífu)发成(píbu);把头发(fā)发成头(pā);把我妈妈是家庭主妇(zhǔfù)错读成我妈妈是家庭主妇(zhǔpù);

当然他们在发吃饭(chīfàn)这个音时,他们常常发成(chīpàn)。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留学生经常会把唇齿音“f”发成“b”、“p”,他们认为这几个音是相同的,当他们在发“f”这个音的时候的时候通常把它发成“b”或者“p”;当在发“b”这个音的时候,常常又发成“f”或是“p”。我们还发现,韩国学生并不是把所有的“f”都发成“b”、“p”。比如在“不服(bufu)”

这个词中,韩国留学生的发音并没有出现混淆。因此,我们发现在一个词中,当第一个字的声母是“b”,第二个字的声母是“f”时,留学生的发音比较准确。

2. 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出现这样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韩语中没有唇齿音“f”;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他们固有的韩国语思维模式造成的,在韩国留学生的思维当中,他们的语音系统已经定型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因此当遇到新的语音系统时,已有的语音系统与其发生冲撞,新的语音系统会在不断修改和碰撞中完善。

在汉语语音当中,“f”是一个唇齿音,是通过牙齿和下唇的接触,慢慢摩擦所发出的音。因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所以不容易发音。因此教师在讲解“f”这个语音的时候,需要用夸张的动作演示,用上齿咬住下唇,并同时吹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在学生模仿时要及时纠正,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当学会发单个音时,给出相关拼音的字,如:“发(fɑ)”“饭(fɑn)”“飞(fei)”“风(feng)”“房(fɑng)”“夫(fu)”让学生在完整拼音中进行练习。

二、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偏误案例、分析及策略

1. 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的案例分析

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zh,ch,sh和z,c,s是他们的发音难点,他们经常把这两组发音混淆。比如:他们经常会把“狮子(shīzi)”发成“(shīzhi)”;他们常常把“我要回宿舍(sùshè)”发成“我要回宿舍(shùshè)”;他们还会把“自私(zìsī)”说成“自私(zhìshī)”。

通过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舌尖前后音的时候只注重自己母语中没有的舌尖后音而忽略了舌尖前音。

2. 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韩国留学生之所以在发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时会出现混淆,是因为在韩语中没有舌尖后音。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留学生在学习“zh,ch,sh”的时候,发音不准确。虽然在韩语中有一组子音与汉语的舌尖前音很接近,但是这组韩国语子音的发音部位是介于舌尖前和舌尖后之间,这就导致留学生在发汉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时会出现混淆。

既然我们找出了偏误的原因,在这里我们说一说在教学中的对策。首先,我们应该要把汉语中的舌尖前音和韩语中的子音区分出来。其次,让留学生了解汉语的舌尖前音和韩国语的一组子音是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在于发音时舌位前后的不同。

在汉语中“z、c、s”舌位比较靠前,而“zhi、chi、shi”的舌位比较靠后,舌头需要卷起来。

在教学中,使用顺连法,先教简单的“s”然后带出“z”“c”。汉语的“s”与韩国语子音“”发音很相似,可以先让留学生通过母语对比掌握“s”的发音,然后再学习“z”,“c”的发音。发音的时候时,要让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和发音部位,在发音的过程中舌尖要和上齿背或者下齿背形成阻碍,然后再打开一条很窄的缝隙,让气流摩擦而出。当舌尖前音掌握之后再学习舌尖后音“zhi”“chi”“shi”。

为了让学生区分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可以用手势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手比作舌头,指尖到掌心依次是上齿,齿背,硬腭,软腭,让学生体会发音时舌位的位置。在发舌尖前音的时候,把手是伸平的,让学生体验到把舌尖平伸向齿背,然后气流从舌尖后的中部凹槽和齿背的缝隙中流出来。在发舌尖后音的时候,把手卷起来,让学生明白需要把舌尖翘起,然后抵住上颚,舌尖底部朝向前方。

除此之外,在教语音的过程中,要结合语境给出词语、句子进行练习。

三、舌尖后浊音“r”和边音“l”的偏误

1. 舌尖后浊音“r”和边音“l”的偏误案例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韩国留学生很难掌握舌尖后浊音“r”和边音“l”。很留学生会把汉语“r”发成类似“l”的音。辟如:“在大连我看到了海上日出(rìchū)”,他们常常说成“在大连我看到了海上日出(lìchū)”;还有的学生会把“他乐(lè)于帮助别人”说成“他乐(rè)于帮助别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他们不会说“我先去读汉语课文,然后(ránhòu吃饭”,而会说“我先去读汉语课文,然后(lánhòu)吃饭”。

2. 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浊音“r”和边音“l”时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其次,可以从气流方面考虑,“r”的气流没有出路,但是“l”的气流分成两路,气流主要从舌头两边发出。在发声母“l”的时候,舌尖和上齿龈接触,舌头两边较放松,留有空隙,气流在舌尖与上齿龈间受到阻碍,通过舌头两边的空隙流出。但是当我们在发声母“r”的时候,舌尖和硬腭接触,两部位留有缝隙,气流通过时受到舌尖和硬腭的阻碍,气流没有顺畅的通路,只能从缝隙中挤出。

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r”发音的部位与卷舌音“sh”一致,但是声带却产生震动,让学生把“sh”音拉长并振动声带带出“r”。跟着老师所发的语音进行跟读,这依靠的是人的听觉,被动地接受。之后让学生进行听音、辨音,培养听觉,找到错误之处,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纠正。

四、总结

在汉语教学的语音阶段,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夸张法和模仿法,尽量放大语音和语音,声调和声调之间的差别,让留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汉语语音与母语和已学过的第二外语之间的差异。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加强舌头的灵活性,从而克服母语造成的干扰。

从总体上来说,虽然汉语和韩国语的发音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初始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对比的时候要合理适度,要考虑学习者的直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并结合词语、句子进行语境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进行发音,使学生在入门时掌握正确的发音。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义生.现代思维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隐性教学成本,成本收益分析

一、教学成本的定义

教学成本是源于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包含教育成本之内一般指学校培养一定数量合格学生在教学上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属于宏观概念。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特殊性在于其市场导向的特征较明显。高校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承担社会服务功能,因此,长期以来高校被认为是以育人为主的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一直受到忽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已不再是全额拨款单位,教育经费来源出现多元化趋势,教育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越发受到重视, 市场导向特征在高校局部领域显现。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中市场化较为彻底的一个领域,不必承担为全球育人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教学比重远大于科研比重,因此除了少量奖学金生外,留学生学费要远远高于同校的中国学生,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模式承担了为高校筹措经费的部分功能。正因为这种市场导向的理性特征, 对该领域教学成本的研究要着眼于微观层面最基本的供求双方, 需自下而上地审视和评判各类教学行为的可行性。因此本文所指的教学成本和上述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成本不同,区别在于视角是教育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而非学校。其“教学”二字包含了“教”和“学”两方面,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偏重于“教”的“教学”。

二、教学成本收益原理的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行为的两个主体, 也是我们教学成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货币表现形式来看,学生付出的和学习有关的成本主要是学费,在营利模式下,学生整体付出的学习成本一部分转化为教师的收益(剩余部分支付学校成本和收益本文不予考虑)。这种货币形式的显性关系很容易判断,但从隐性的非货币形式再来观察,情况要复杂得多。学生的隐性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显性成本中除了和学习有关的学费外,还有生活、住宿、交通等费用。学生的收益在于将来,是不确定的,这和学生的预判有很大关系。从教师方面来看,付出的显性成本是和教学无关的生活费用,隐性教学成本主要是时间和精力,而收益基本都是显性的,包括工资、奖金等可转化为货币形式的福利。基本结构如下图:

参考经济学相关理论, 教学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可简单概括为:剔除情感因素,在理性情况下,对师生双方来说只有在收益或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 相关教学行为才有可能长期稳定地发生并维持正常质量。从学生方面来说,因为收益不确定, 而且成本中的隐性部分包括很强的不确定性机会成本,因此学生的成本收益分析要比教师复杂得多。在师生这对主体关系中, 教师的成本收益相对来说更确定, 因此更可控,成为调节教学行为的主导因素。

三、教学成本收益原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现的很多现象,其中留学生结构变化方面就有很多典型例子例1:来华留学生一直以来以日本和韩国为主。由于日本和韩国的国民生活水平高于中国,而且离华很近,因此来华留学的显性成本较去欧美留学低得多。又由于同属汉字圈国家,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相近, 隐性成本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非汉字圈学生所要花的小很多,再加上日韩在华有大量产业投资对华经贸往来频繁, 将来就业时的预期值较高, 机会成本较低。综合起来看,来华留学是一个预期收益要大于成本的理性选择。例2:近几年,来华的韩国留学生明显超过日本留学生从人口规模和国民生活水平来看,这是反常现象。但最近中日关系陷入僵局,而中韩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因此两国留学生对将来的预期出现截然相反的判断。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对华依存度要高于日本,同时中国经济继续全球领跑, 因此留在韩国国内发展或去他国留学的机会成本都比日本小。例3:近几年,欧美来华留学的学生人数大增,和日本留学生人数下滑形成鲜明对比。非汉字圈学生学习汉语的隐性成本一直较高, 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才有可能达到日韩学生相同的水平。之所以来华留学人数猛增,主要还是因为欧美经济发展出现困境,年轻人就业形势不佳,而同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因此来华留学的预期和放弃的机会成本之比出现了逆转。尽管来华留学的欧美学生人数增加,但他们的隐性学习成本并没有降低,因此最后学有所成的人数比例还是低于日韩学生, 这从HSK考试的人员结构比例和通过率可以得到佐证。

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还可以用来大致评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众多研究成果、设想、建议的可行性。如有学者早就提出在教学中要大量利用电教设备,多使用PPT等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陈旧模式。这样的想法笼统地看的确很有建设性,而且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疲劳度,对汉语学习产生更大兴趣,有助于提升记忆力等,也就是说,可以降低学习者的隐性学习成本,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相信结果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从国外同行那里找到大量例证。但我相信这样的建设性意见会受到相当多汉语教师的抵制, 最后实施的可行性并不高。为什么? 从教师角度来看,这么做明显会增加教学成本。成人的二语学习不同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儿童偏重于兴趣的外语学习,要制作出能明显增强教学效果的PPT,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一般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内容,PPT的主要作用是代替教师的板书, 以节省板书时间。PPT列出所授内容的章节纲目即可,也可摘抄教材中部分文字材料, 或者补充一些其他参考资料, 增加一些图片。总体来说,制作这样的PPT不会花费教师太多时间和精力。而成人的二语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动态的展示效果很重要,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事实上,现在对外汉语教材制作得越来越精美,体例和图片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只是静态的展示,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制作出能达到教材水准又不与之重复的动态展示和美化效果,需要掌握很多制作技巧,大多数汉语教师没有这样的技能。即便掌握了这样的技能,花费的课外时间也是巨量的。如果花费大量精力制作出的PPT效果还不及教材水准, 反而不如在其他教学环节上加以改进更能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还有着课时量大、班级规模小、教学内容更新频率快、课型之间相关度低等特点,导致PPT的重复使用率低,更新节奏快,这些也会增加教师付出的总成本。在教师收益不变的情况下, 长期增加教师付出的成本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可以说精美的PPT更适合出现在公开课或演示课等短期行为中。如果真的要在汉语教学中长期大面积推广多媒体化,那么根据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只有两条可行途径,一是增加教师的收益,弥补付出的课外教学成本,如对制作精美课件的教师给予特殊补贴。如果国内汉语教师的总体收入水准能达到国外同行的标准, 我相信多媒体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小很多。二是努力降低因采用多媒体化技术而让教师付出的教学成本,使成本的增加量在可接受范围内。如委托教材出版单位或专业技术团队统一制作可修改的标准课件, 并提供相应的素材库, 任课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修改使用;或者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门技术培训,提高自制课件的熟练度,鼓励教师交流共享课件,降低教学成本;或者重建教师队伍,淘汰不熟悉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引进已具备相应技能的年轻教师。最后一条在目前高校中几乎不可行,但如果在具有企业性质且追求教学技术现代化的汉语培训机构中,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余论和展望

成本收益中的要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扩展。如“精力”的提法比较笼统,每个人学习某种语言的单位时间内所花的精力都是不同的,一般我们取的是众多相似条件学习者的平均值,所以“精力”一词可以改为“标准精力值”。“标准精力值”和不同效率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者本身的耐受力有很大关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寻其中的关系。最终我们可以把所有影响的因子囊括在一个或若干个公式内, 这些公式并不是为了计算出精确的数值, 而是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各因子之间的博弈关系。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建立一个相关数学模型。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9

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求 (李柏令, 2013:133) [1]。二语学习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 指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时的努力程度, 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心理状态, 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高媛媛, 2013) [2]。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理论的发展, 二语学习动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主要从20 世纪60 年代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理论, 发展到80 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理论;再到90 年代的“三层模型理论”, 包括“语言层”“学习者层”和“学习情境层”。

最新的模型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学习环境的因素, 强调学习动机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 (赵咏, 2009) [3]。李绍鹏、杨连瑞 (2015) 4]指出,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逐渐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 最新的动机研究关注了环境维度, 并认为所有的环境因素均会对个体的认知和动机有影响, 也体现了动机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 说明了动机与认知、情感、时间、情境等因素的复杂交互关系。

近年来, 国内研究者汉语学习动机也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但是也存在不足。就研究范围而言, 对国外的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少;就研究对象而言, 针对小学生的研究非常有限;就研究内容而言, 对学习动机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 且目前还没有基于学习环境的学习动机研究。

据此, 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 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分析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期能够弥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在学习环境方面的空白, 并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一、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

(一) 调查的对象、方法与问题

本次调查在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小学部进行, 对象为1—6 年级 (6—12 岁) 学生, 全部是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其中, 一二年级共44 人, 三四年级共48 人, 五六年级共89 人。调查采用问卷法和提问与访谈法, 主要是通过开放性问题, 调查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以及他们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建议和需求, 来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因一二年级学生书写能力有限, 所以对他们采用课堂提问和课后随机访谈的方法。调查的问题包括: (1) 你认为, 你为什么学习汉语? (2) 在汉语课上你最喜欢什么? (3) 对于汉语课, 你有哪些建议与需求?

(二) 调查的结果

1. 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根据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并结合Marianne Nikolov (1999) [5]的调查分析, 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教师相关原因”“外部原因”和“实用原因”四个方面。“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与课堂和课程因素有关, 是学习环境的主要部分, 包括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所学课程等。“教师相关原因”是学习环境中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因素。“实用原因”包括对目的语环境的态度和实用价值等。

(1) 一二年级学生原因 (共104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做游戏很有趣”等, 共61 条 (59%)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很友好”等, 共27 条 (26%) 。第三, 外部原因:如“回家跟父母说, 很开心”等, 共10 条 (10%) 。第四, 实用原因:如“去中国旅游”等, 共6 条 (5%) 。

(2) 三四年级学生原因 (共113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好玩”“孙悟空的故事”等, 共65 条 (58%)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常帮助我”等, 共23 条 (20%) 。第三, 外部原因:如“学校安排的课”等, 共9 条 (8%) 。第四, 实用原因:如“去中国说汉语”等, 共16 条 (14%) 。

(3) 五六年级学生原因 (共211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课堂很有活力”等, 共98 条 (47%)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乐于跟我们交流”等, 共40 条 (19%) 。第三, 外部原因:如“学校想让我们学习更多语言”等, 共11 条 (5%) 。第四, 实用原因:如“理解不同的文化”等, 共62 条 (29%) 。

2. 小学生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

学生对汉语课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对汉语课堂活动的喜欢, 就直接加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教师相关”和“所有事情”等方面。

(1) 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90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10 条 (11%)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抛绣球游戏”等, 共70 条 (78%) 。第三,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10 条 (11%) 。

(2) 三四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122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8 条 (6%)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中国功夫”等, 共108 条 (87%)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词语”等, 共2 条 (2%) 。第四,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7 条 (5%) 。

(3) 五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232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7 条 (3%)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筷子与乒乓球活动”等, 共214 条 (92%)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等, 共8 条 (4%) 。第四,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3 条 (1%) 。

3. 小学生对汉语课的建议与需求。

需求是动机的基础, 对需求的满足会使动机得到强化。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社会文化知识类”和“不改变”等方面。

(1) 一二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27 条) 。第一, “跟老师一样”, 共2 条 (7%)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制作风筝”等, 共23 条 (86%)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汉语动物”等, 共2 条 (7%) 。

(2) 三四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49 条) 。第一, “跟现在一样”, 共10 条 (20%)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更多手工制作”等, 共28 条 (57%)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多学汉语句子”等, 共7条 (15%) 。第四, 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文化”等, 共4条 (8%) 。

(3) 五六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90 条) 。第一, “不改变”, 共29 条 (32%)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乒乓球比赛”等, 共25条 (28%)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写汉字”等, 共15条 (17%) 。第四, 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历史”等, 共21 条 (23%) 。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 学习环境, 尤其是课堂与课程及教师方面, 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生突出强调了以课程、课堂活动、教师因素为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在三个阶段分别占到59%、58% 和47%, 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相关原因在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也占到了26% 和20%, 起到明显的作用。在学生喜爱的内容中, 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是78%、87% 和92%。在建议和需求中, 关于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占到86%、57% 和28%。

2. 关于汉语和课堂游戏活动, 小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于课堂游戏活动, 绝大多数学生都带有明显的内在动机, 如“好玩”“感兴趣”等。对于汉语课, 学生也都表现出内在动机, 如“喜欢学习汉语”等, 而外在性动机较少, 只有少部分回答“有用、以后会用到”等。此外, 小学生的自主性也在发展, 对喜欢的内容回答得越来越具体。在回答最喜欢的汉语内容时, 笼统回答所有事情的比例由11% 降到了3%。

3. 工具性动机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强, 但总体上并不明显。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 在一二年级阶段, 工具性动机比较明显, 学生回答中的“实用原因”都属于工具性的, 如“旅游”“有用”等, 占到5%;在五六年级阶段“实用原因”占到了29%, 其中约有一半是工具性动机。

4. 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融入性动机因素明显增多。语言和文化知识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 从“活动需求”发展为“语言知识需求”和“自我提高需求”。学生最喜欢的汉语内容在五六年级有4% 是关于汉语本身的;学生的建议与需求中关于汉语本身的需求从7% 增长到了17%, 关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从0 增加到了23%。

四、结语

为了调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与学习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 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 综合了课堂、课程和教师等因素的学习环境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汉语和课堂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性, 且随着年级的增加,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 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所以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中, 要结合小学生认识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整个汉语学习环境, 包括汉语课程、教学材料、游戏活动和教师等方面, 以及家庭与学校因素和学生的兴趣、态度和需求等方面。

由于本文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有限, 仅仅调查了一所学校的小学生, 缺乏代表性, 且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的分析模式,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柏令.第二语言习得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高媛媛.从融入到自我——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 2013 (1) .

[3]赵咏.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 2009 (7) .

如何用心引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 篇10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享受拼音

在教材中拼音教学的第一课“a、o、e”时, 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便是一幅色彩鲜艳, 具有农家气息的一个美丽的清晨。如何利用课本资源, 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一开始我让学生看着这幅美丽的图画, 给他们讲了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有青青的小草, 绿绿的大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清澈见底。清早, 太阳公公还没有起床, 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字歌, 听她在唱:“a a a a, a a a a”。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了“o o o o, o o o o”。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 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 它跳着跳着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多美呀, 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 “e e e e, e e e e” (学生也兴趣盎然地跟着我唱起来了) , 这时我便开心地对孩子们说道:“这么多小鹅都跟来了呀!你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呀!”学生开开心心地听故事, 快快乐乐地学拼音。对于下面的拼音教学孩子们也兴趣十足,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又如, 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时, 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体认读音节, 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我为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宝宝i uü, 他们一起出去玩, 走着走着, 它们却迷路了, 这时怎么办呢, 它们可着急了, 瞧, 大Y, 大W两位大哥哥看见了, 大Y带小走, 大W带小u回家, 小ü没人领, 伤心地哭了, 大Y赶快来带小ü走, 小ü眼泪擦干净, 笑眯眯地和大Y一起回家了。听完了这个故事, 我再让孩子们当大Y、大W带三个小宝宝, 同时提醒他们小ü是笑眯眯的, 眼泪擦干净了。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 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 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 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 (ge) , 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 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 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 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 而是取形, 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这样学生就利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记住了整体认读音节!拼音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开发, 使教学富有趣味性, 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 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能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一种享受, 一种追求。

2 表演创设情境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抽象字符, 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 就要变无味为有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 联系生活、学习实际, 结合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 利用语言、动作表演等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儿童进行分辨比较, 培养儿童主动地运用比较分辨的方法记忆易混字母的形体。如:bd、pq、ft、nh、mn, 这些字母形体易混, 教师可用动作演示、谱曲唱歌的方法, 帮助儿童牢固地掌握好易混声母的读音和形体。如区分bd、pq时, 可让儿童伸出左拳, 拇指向上, 演示出b字母的形体, 再伸出右拳演示出d字母的形体, 然后让儿童将两拳相对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q字母的形体。边演示边教儿童说:“左拳b来右拳d, 两拳相对念bd;左竖朝上就念b, 右竖朝上就念d.左下p来右下q, 两拳相对念pq左竖朝下就念p, 右竖朝下就念q.”最后, 再用《新年好》这支歌的曲调教儿童唱易混声母歌。儿童边唱边演示边舞起来, 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牢牢地掌握了这些易混的声母, 而且兴趣盎然。

3 引发学生的思考

引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 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精心设疑, 促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b-p”“f-t”非常相似, 容易混淆, 学生在作业中常常颠倒。为了让学生区别,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四张卡片分别写有“b”、“p”、“f”、“t”放在课桌上, 然后请一位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卡片 (如“b”) 下座位去找同伴, 边走边说:我是b, 圆圆的肚子向右挺, 我的同伴在哪里?全班其他学生可随意举起一张卡片让这位同学辨认。最后将全班学生中持卡片“b”的同学请到讲台前, 举着卡片一齐说:我们是b, 圆圆的肚子向右挺, 我们是b, 坐在一起听广播, b、b、b.据此法可再对比学习其他三个声母。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难点,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深思。

4 让学生巧记音形

怎样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让学生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 同桌讨论编顺口溜, 记得准, 记得牢。如“鲤鱼跳跃t t t, 拐杖倒放t t t, 一枝铅笔l l l, 像个1字l l l”。教学声母f时, 我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音形, 学生在投影的启示下, 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尊佛像f f f”、“伞柄朝上f f f”、“像根拐杖f f f”。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 不仅学生容易记忆,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儿歌是儿童最喜欢的歌谣, 唱起来琅琅上口, 一个个摇头晃脑, 好不得意。如果你能把拼音字母或规则编成儿歌, 让学生去唱一唱, 学生就兴趣十足, 如“小ü小ü有礼貌, 见了j、q、x、y, 赶快把帽摘”。“有ɑ不放过, 没ɑ找o、e, i、u都有标在后”, 像这样复杂、抽象的规则, 如果利用儿歌,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学会了, 记牢了。总之, 通过儿歌, 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形, 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说唱, 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学会了汉语拼音。

总之, 教师的启发诱导与调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过, 只要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赛一赛, 让课堂充满童趣, 让快乐充满课堂, 一定能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11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学习 焦虑 状况 应对方法

焦虑是一种人类心理生活普遍存在现象,由于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人们所面临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让人们出现焦虑的程度及机会更为强烈,语言学习焦虑为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里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会对课堂语言学习产生一种有关信仰、自我意识、行为与感情明显焦虑的情绪,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智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后期研究侧重于动机与态度等情感因素上,现在更多研究者注意力更为关注焦虑情感变量,并对其应对方法进了探讨。

一、研究方法

对345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均已在4个月以上,有315名留学生完成了有效的问卷调查,在有效问卷调查的留学生里,年龄最小者为18岁,年龄最大为54岁,其平均年龄是24岁,这些留学生当中,欧美留学生为45名,东南亚留学生为31名,韩国留学生为121名,蒙古国留学生23名,日本留学生95名。所使用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包含FLCAS焦虑量表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当中的焦虑应付方法量表,FLCAS量表主要是由郝诺维茨在1986年所设计,并被证明具有很高效度与信度,已被广泛应用,其内容主要由33个问题所组成,考察了学生外语课堂中的考试焦虑、交际畏惧与负评价恐惧等。问卷调查里,把外语一词换成了汉语;而汉语学习焦虑的应对方法量表是依据部分学生预测,并参考有关学者应对方法量表进行设计的,此量表一共有20道题,主要包含问题解决、回避、求助、忍耐、幻想与其他六类应付因素。在量表里主要有5个备选答案,即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基本不用、完全不用与不确定,对于积极成熟应对方法给予1-5分的计数,而消极不成熟应对方法给予相反计数,并且留学生得分情况越高,其积极成熟应付方法就越多。

二、汉语学习的焦虑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其FLCAS量表的最高分数是140,最低分数是43,平均分数是89.45,低于80分留学生是低焦虑组,在80-99之间的留学生是中焦虑组,在99分以上的留学生是高焦虑组,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留学生均是84名,各占26.7%,而中焦虑组的留学生是147名,占到了总数的46.7%,其分组结果跟统计学中的低高中组分别为27%、27%与46%比例基本相近,这说明了分组还是比较科学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26.7%左右的学生为低焦虑情绪,但有接近一半留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焦虑,并且有1/4以上留学生具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焦虑的情绪,应该引起重视。在汉语学习过程里,留学生的应对方式量表最高分是88分,最低分是47分,其平均分是66.23分,要比理论平均分稍高一些,在这里平均分数为66分,比66平均分要高的留学生是157名,比平均分低的留学生为148名,运用积极成熟应对方式的留学生要比运用消极不成熟应对方式留学生多一些。FLCAS焦虑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间的总分主要呈现负相关,可以看出留学生越焦虑,应对方法也就越消极及不成熟。

三、汉语学习方法

1.留学生常用学习方法

学生遇到不明白地方,会自己查找字典,这是留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并将字典当作求助工具书,对字典进行查阅是非常方便的,又比较明了,可随时解答留学生的疑惑,也有些留学生担心给同学或者老师产生不好印象,就不敢过问别人问题,从而求助字典,问题得到解答之后,也会感到放心与轻松,降低了焦虑情绪;对大多数留学生而言,考试是件令人担忧及可怕的事情,为了避免面对不好成绩,留学生应该经常预习与复习课文,对于出现问题要主动解决,通过预习及复习,可有效辅助他们掌握所学内容,当准备工作做得好时,他们也就会有信心学好汉语了,焦虑感相应也会下降;有些留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说错话,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这种情况留学生,可采取小组学习方法进行汉语言经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还能促进学生运用汉语来交流,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增强汉语学习印象与记忆;对于留学生来说,下课后,教师很难找寻得到,家人无法帮助,大多数留学生愿意与同学课后聊天,对汉语学习经验进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可加深留学生间互帮互助感情,相互依赖与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学生间主动使用汉语交流的能力。并且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一些汉语性的歌曲来倾听与学唱,这些歌曲可以是流行的中国歌曲,自己国家翻译而来的歌曲,或者经典儿歌等,也可以选择一些自身喜欢的中国电影来看,通过这些学习手段,可以放松自身学习压力与焦虑感,在自身所营造的汉语学习氛围里,有效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汉语水平提高了,焦虑情绪自然会降低。

2.教师教学方法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应该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汉语直接教授者是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在教授的过程,要注意态度亲和性,与学生间建立良好师生情,获得学生信任,降低留学生焦虑状况,同时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暗示法、语言团体学习法、交际法、自然法与语法翻译法等来实施教学,要注意不同国家留学生,所选择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像日韩留学生教学时,使用交际法与直接法就可能增加学生焦虑情景,运用团体汉语学习法效果就相对要好一些,让全班留学生围坐在一起,打破原有学生-黑板教学方法,这种全班围坐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心理得到放松,降低了焦虑情绪,让学生与教师间能相互倾听、理解与信任,从而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来放松学习情绪,降低焦虑感,像歌曲、电影与游戏等形式,在汉语学习的时候,可倾听自己国家翻译成汉语歌曲,或者耳熟能详的流行中国歌曲,以及非常经典的儿歌,通过歌曲放松汉语学习,有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电影,通过电影来学习汉语也是种不错的方法,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喜歡游戏,当人们心情烦闷的时候,玩游戏能够放松心情,让人们身心得到休息,在汉语学习时,可设置一些汉语游戏,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新奇与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

4.结束语

在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学习过程里,大多数留学生在遇到问题,出现担心、焦虑与不安情况时,经常采用的是积极成熟应对方法,尤其是向朋友求助与字典求助是最常用方法,对于消极、不成熟方法应用是比较少的,这说明留学生承受能力较好,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较为成熟。我们应该正视留学生的汉语焦虑状况,寻找更多更好的应对方法,降低他们的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瑞芳 杨伊生 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HSK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02

[2]曹晓玉 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06

[3]李丹 秦惠敏 论韩日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语言焦虑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留学生汉语学习 篇12

一个词语由音、形、义三部分组成, 词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邵敬敏编著的《现代汉语通论》指出: “词义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以概念义为基本内容, 同时也含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 例如感情义、语体义、古今义、雅俗义、语体义、修辞义、地域义、社区义、时间义等”。这说明词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仅具有理性义, 同时也具有各种色彩义。

词语的色彩义主要是指词义中依附在理性意义上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评价或词的使用范围、场合以及形象特点等的那部分意义。

本文采用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宾汉和刑向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词汇色彩意义的分类, 将词汇色彩意义分为形象色彩义、语体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文化色彩义。

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留学生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掌握情况。

二、 偏误的调查与分析

(一) 问卷设计和调查

1.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调查的方式获得资料, 被试是汉语水平为中高级 (HSK6-9级) 的越南留学生。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80份问卷, 收回95份, 有效率为95%。

调查方法为:向越南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不借助词典或他人的帮助独立答题。然后收回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知, 连线题平均正确率最高, 为87.5%;改错题平均正确率最低, 为47.3%;阅读理解题平均正确率为75.0%;阅读选择题平均正确率为65.2%。有答案供选择的题目正确率要高于无答案供选择的题目。

(二) 偏误分析

根据问卷题目的类型以及调查的结果, 可以把被被试学习现代汉语词语色彩义所出现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1.误代

这类偏误是指由于词语的词义相近而导致学习者用一个词去代替另外一个词, 这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掌握词语最准确的色彩义。学习者在学习词语的感情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样的偏误。在题目“我没有什么不良 , 但有旅行和集邮的 ”上, 有23%的人出现了不准确替代的偏误。另外在本次调查中, 有25%的越南学生在使用“果断”和“武断”两个词时也出现了用“武断”替代“果断”, 用“果断”替代“武断”的偏误。

2.错用

这种偏误是指由于不了解词语的使用场合或语用规则, 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了该词语。在学习词语的文化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种偏误。问卷的最后一题为改错题, 题干均有口语与书面语混淆的错误。这道题是问卷中正确率最低的一道, 说明被试对口语体词语和书面语体词语存在着严重的混淆, 不能分辨出词语所具有的语体色彩义, 也就出现了错用的偏误。

3.误解

是指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或特有的文化意义而造成的偏误。问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考察被试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情况, “小赵干起活来, 跟只小老虎似的。”这句话中的“小老虎”, 大多数选错的人都受到了“小”字的干扰, 选择了“力气小”这个选项, 他们没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核心在于小赵与老虎的相似之处。

4.搭配偏误

是指因没有掌握好汉语词语的搭配规则而造成的偏误。例如选词填空题当中的几道题目, 每道题都是在考搭配。“红艳艳”、“红扑扑”和“红彤彤”三个词的搭配关系, 错误率较高。“红艳艳”是指花的颜色红得鲜艳夺目;“红扑扑”只能形容人的脸色红。所以“红艳艳”要与花搭配, 而“红扑扑”只能与人的脸搭配。

(三) 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不同也就造成了词语色彩意义的不同。释义相同的词语, 在不同的语言中, 人们对他们的理解、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褒贬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同样是“骄傲”一词, 在汉语当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自以为了不起, 看不起别人;二是自豪;三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而在越南语当中却只有“自以为了不起”这层意思, 也就是说“骄傲”一词在越南语中是贬义词。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越南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对“骄傲”一词的错误运用。

2.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除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外, 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过程中出现偏误, 还因为学习者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首先, 汉语与母语中对应关系不明显的词语, 也就是汉语中有而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的词语, 容易由于没有掌握目的语词语色彩义而产生偏误。问卷中连线题里出现的四个词语“梯田”、“红娘”、“科举”和“四合院”均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 在其他的语言当中没有, 所以学习者若不能掌握这些词的汉语意思就无法灵活地运用。

其次, 词语的形象色彩义偏误也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这些词具体生动, 具有形象感。例如问卷中涉及“香喷喷”、“顶呱呱”这两个词的题目正确率最低, 说明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两个具有形象色彩义的词语, 而“笑哈哈”一词正确率达到了92.1%, 这说明被调查者理解了笑的时候会发出哈哈的声音, 同时也掌握了这个词所具有的声音形象色彩。 “心细”、“眼高”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色彩, 用“细”来形容“心”, 说明心思细腻, 用“高”来与“眼”搭配, 说明眼光高, 形容目标远大, 具有形态上的形象色彩。

再次, 词语的语体色彩义方面的偏误同样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的。问卷中的改错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习者作文中的错误, 基本上是在同一语句中语体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涉及语体色彩的题目的平均正确率只有47.34%, 一半以上的人不能正确地找出口语语体中用错的书面语。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具有口语色彩义的词语和具有书面语色彩义的词语并不能进行严格的区分, 同时也是由于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 近义词多, 意义不容易分辨, 加上书面语和口语词语本身存在着交集, 而且在给同义词释义时多数是区别理性意义的不同, 这就使词语的语体色彩容易被忽略。另外, 学习者对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境并不了解, 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具有什么样语体色彩义的词语, 这也是造成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词语的色彩义在汉语当中是非常常用的, 有时只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义并不能为交际提供帮助, 必须要掌握词语的色彩义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词语。词语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 本文只选取了四种进行调查, 并对偏误进行了归类。

近年来,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的升温, 很多国家的学) 习者在不断地学习汉语, 而作为友好邻邦的越南, 更是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越南学习者选择学习汉语。本文通过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学习情况所作的调查和分析, 希望能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在汉语学习中, 越南留学生时常出现理解和使用具有色彩义词语的偏误。本文对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偏误进行了分类, 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的色彩义时常出现的偏误有:误代、错用、误解、搭配偏误。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有二:一是母语的负迁移;二是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词语色彩义,偏误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赵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色彩义的释义问题[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6) :53-57.

[6]王瑛, 崔新丹.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及教学对策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语综合版) , 2005, (7) :93-94.

[7]张春玲.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语体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修辞》 (语文学刊) , 2008, (7) :164-167.

[8]舒雅丽, 阮福禄[越南].略论双音节汉越词与汉语双音节词的异同[J].汉语学习, 2003, 12 (6) :42-50.

上一篇:急诊外科创伤下一篇:节水灌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