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爆裂型骨折

2024-05-14

脊柱爆裂型骨折(精选8篇)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Z-Plate钢板治疗脊柱椎体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比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观察分析前路Z-Plate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 并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和前路Z-Plate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路Z-Plate钢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关键词:椎体爆裂型骨折,前路Z-Plate,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Z-plate系统1994年由Zdeblick设计并使用, 它是在Amstrong钢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1]。它在设计上遵循了内固定尽可能坚强、抗拔出力强、低切迹、顶部锁紧、安装简便的原则[2]。

脊柱骨折, 尤其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治疗较困难, 致残率较高, 是临床骨科领域中的难题之一[3]。对脊柱椎体爆裂型骨折的治疗, 临床多采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进行治疗, 2011年~2013年我院对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入我院治疗的32例脊柱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经CT确诊。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8例, 车祸伤24例。损伤部位:T4~T12不同部位损伤者16例, L1~L4不同部位损伤者16例。

1.2治疗方法:将32例脊柱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16例, 对照组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用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

1.3疗效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肌力、运动、感觉采用ASIA评分及FIM评分。

1.4研究方法: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应用对比法, 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与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不同情况。

1.5统计分析: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神经功能评定:用Frankel分级法[2]对患者的神经症状进行等级评价,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表1所示:

经手术治疗, 32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完全恢复正常16例, 8例有部分恢复, 1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无任何恢复, 未见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02级。对术前与术后随访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Frankel分级进行秩和检验, 二者均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2运动、感觉及自主功能评定:32例患者手术前后运动、感觉及自主功能评分如表2所示。

对32例患者术前与术后进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t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32例脊柱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肌力、感觉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效果良好。且前路Z-Plate钢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4讨论

脊柱骨折的治疗原则, 首先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恢复椎管内径, 其次是重建脊柱稳定性, 为脊髓神经恢复和棘旁肌平衡创造最有利的条件[4,5]。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CT和MRI检查得临床应用亦普及, 已明确爆裂性脊柱骨折所致的脊髓受压人多数来自硬膜囊的前方[6]。经后路椎弓根复位的椎体由于其内松质骨仍塌陷, 常引起椎体“蛋壳”样改变, 是导致日后病变椎体高度丢失、后凸成角复发、矢状位力线异常、引起顽固性背痛等的主要因素[7,8,9,10]。而前路手术可在直视下将致压物骨碎块、椎间盘向远离脊髓、神经根的方向提拉以切除, 减压直接、彻底, 给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1], 同时, 术中加重神经、脊髓再损伤的可能性较小, 对未损伤的后柱结构无破坏[12], 因此患者术后无论是脊髓神经功能、脊柱生理弯曲、还是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都得到了良好恢复, 且并发症少。

总之, 经本研究临床疗效观察, 前路Z-Plate钢板治疗系统能有效地增加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有助于植骨融合, 有利于受损神经的恢复, 脊柱生理曲度的恢复, 运动、感觉能力的恢复, 便于早期活动, 减少甚至避免了后期的并发症, 是治疗脊柱椎爆裂型骨折较理想治疗方法。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2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43-02

近年来,医疗科技飞速发展,骨科中针对骨折治疗的设备及操作技能得到了深入研究、开发,及不断完善。椎体成形术渐引起临床重视,其通过将凝固性材料向椎体内注入完成,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相关生物力学试验研究中表明,可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降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1]。本次研究选择的治疗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现将资料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3-78岁,平均(49.6±2.5)岁。均为新鲜单节段骨折类型。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4例,高处坠落伤36例。其中T11处3例,T12处10例,L1处16例,L2处7例,L3处3例,L4处1例。术前伤椎后凸角度及高度均采用X线片行胸腰椎正侧位测量;行CT扫描检查,以对伤椎骨折累及范围、有无椎间孔或硬膜外狭窄进行确定。行脊柱MR检查,以对后韧带及脊髓损伤进行观察,均为爆裂性骨折类型。

1.2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给予止痛药及基础麻醉药物应用,对手术床进行调节,以伤椎为中心,使伤椎为过伸状态,加用适当手法应用,在外力作用下促使其达到复位目的。采用C型壁X线机进行透视,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后,用13G粗、10cm长的穿刺针,经双侧椎弓根外上缘在局麻下行穿刺操作,进入中前1/3次伤椎椎体。椎管内情况采用静脉造影观察,在进入椎体后,用穿刺针协助上下终板复位,将磷酸钙自固化骨水泥(呈糊状)于伤椎内注入。术后早期避免负重活动,可在床上行肢体功能锻炼和翻身动作,通常在手术结束后4w采用腰围保护下,下床开展活动训练。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43.5±2.5)min,磷酸钙和自固化骨化泥在每个椎体间平均填充(5.7±0.5)ml。填充材料渗漏7例,但均未引发神经症状出现,同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依据X线片显示,与手术前比较,术后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术前及术后椎体后壁高度相关压缩率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术后椎体具体后凸角度存有差异(P<0.05)。主后患者疼痛显著缓解(P<0.05)。平均行10个月随访,术后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及前壁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椎体成形术已在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老年脊柱骨折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为一项脊柱微创技术[2]。随着解剖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填充材料的发明,在创伤性脊柱骨折类型中也渐引入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但多在脊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以使椎体强度得以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对于临床胸腰椎骨折的类型,包括爆裂性骨折、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及合并脊髓损伤的骨折类型等。手术治疗为常用手段,但手术存在一定创伤,术后具有较并发症发生率,且医疗费用高。而保守治疗影响骨愈合,导致慢性腰背痛、畸形等后遗症。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 2010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腰椎爆裂性骨折共 40 例,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12 例; 年龄 34~ 56岁,平均42岁。40例均为高处坠落伤。ASIA分级: B级8例,C级25例,D级7例。损伤节段: L1椎14例,L2椎16例,L3椎10例。并发有血胸的27例,出现失血性休克8例,并发下肢多发骨折的4例。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检查,均表现为不稳定的爆裂骨折,累及三柱。在40例患者中22例在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系统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导航组) ,另18例在传统的术中X线定位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传统组) 。

1. 2 手术方法及典型病例示意

1. 2. 1合并症治疗术前有27例患者合并有胸腔积血,对于大量胸腔积血的患者术前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合并下肢骨折的患者术前给予临时制动,对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二期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合并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入院时即开始积极抗休克治疗。

1. 2. 2手术治疗流程

1. 2. 2. 1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系统下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流程全身麻醉,先俯卧位后路切开显露伤椎相邻的两个椎的棘突,在伤椎上位椎棘突安装导航Tracker并注册,3D - C型臂球头Tracker注册,同轴扫描伤椎节段并传输至导航仪,注册校准工具和其他工具。随后在导航图像引导下,结合直视技术根据棘突、关节突和椎板等解剖学标志定位。钻孔后探针探测“五壁”证实椎弓根骨道完整,分别在伤椎相邻椎两侧椎弓根拧入椎弓根螺钉,在椎弓根钉尾开口部安装经预弯前凸连接杆,拧入固定螺帽,以纠正后凸成角。随后行纵向撑开,以恢复椎体及椎间隙高度,安装横向连接杆。改右侧卧位,切口选自第12肋骨腋后线起点沿12肋骨下缘表面至肋骨尖。继续向脐上方向延长至腹直肌外侧缘,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沿肋骨方向切断背阔肌、前锯肌,切开肋骨骨膜并剥离,撑开肋骨并显露膈肌和肋膈角,沿下段切口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膜后间隙钝性分离,显露腰大肌,钝性剥离,沿腰大肌走行分离并分别显露伤椎椎体、上下间盘结构,切除伤椎体以及上下椎间盘、终板,显露终板骨面,根据撑开长度截选钛网,网内填入切下的椎体松质骨碎块,并将钛网植入椎体之间,随后在伤椎上下临椎体内平行植入单钉棒前路固定螺钉,连接棒嵌入后尾端尾帽螺钉锁定,逐层缝合、术毕。

1. 2. 2. 2传统X线定位下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流程手术流程省略导航术前注册的步骤,术中椎弓根定位采用X线定位下进行,手术过程大致同上述的手术流程。

1. 2. 2. 3术后康复计划术后早期即开始下肢康复锻炼,如踝泵练习及股四头肌及功能锻炼,6周内卧床休息,预防卧床并发症,6周后开始在胸腰部支具保护下逐步下地活动,术后3个月拍片复查,骨折愈合良好后可去支具恢复日常活动。

1. 2. 3典型病例患者女性,50岁,高处坠落伤,诊断为: L2椎体爆裂骨折,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C级,为不稳定爆裂骨折,遂行腰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前检查CT、术后复查X线片见图1 ~ 4) 。术后3个月患者自行步入病房,下肢肌力恢复正常,大小便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可见椎体高度较术后即刻拍片无变化,内固定物位置良好。

1. 3观察指标及随访术中观察指标为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以( x珋± s) 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后椎体压缩率比较及两组螺钉置入的优良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8. 0。

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腰部疼痛,下肢肌力、感觉恢复情况,大小便有无障碍; 观察术后伤椎高度变化,脊柱有无再发后凸畸形改变,内固定有无松脱、断裂。评价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采用Lee等[2]的方法,其中伤椎高度采用测量侧位X线骨折椎体前壁、中间和后壁高度,并取三者高度的平均值,压缩前椎体高度取相邻两个椎体高度的平均值。评价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精确度采用术后腰椎X线/CT检查,以未穿过椎弓根五壁,固定的深度超过椎体的2 /3但未穿过椎体前缘为优; 其余只要穿过即记为偏。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3 ~ 48个月的随访,平均25个月。患者无腰部疼痛,复查X线片可见植骨融合椎体无塌陷,内固定有无松动,神经功能恢复明显。8例ASIA B级患者恢复为D级,25例ASIA C级患者中有18例恢复为E级,7例恢复为D级,7例ASIA D级患者全部恢复为E级。

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90 ± 20) 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75 ± 14) min,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导航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 578 ± 35) m L,传统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 745 ± 40) m L,导航组平均手术出血量较传统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40例患者术前伤椎的平均椎体压缩率为( 53. 2 ± 9. 6) % ,术后即刻拍片复查椎体平均压缩率为( 6. 5± 7. 5) % ,术后18个月后复查为( 5. 7 ± 3. 5 ) % 。术后椎体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 05) 。术后18个月后椎体压缩率较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在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下进行置入,共置入132枚螺钉,其中位置优良为127枚,5枚椎弓根螺钉发生偏移,优良率为96. 4% ; 18例患者采用传统X线定位下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其中位置优良的为96枚,优良率为89. 5%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讨论

腰椎爆裂骨折是较为严重的脊柱损伤,常伴有椎管内占位和脊髓损伤,需行减压手术。对于涉及三柱的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适宜,单纯的后路减压固定效果不够,而且椎体前中柱呈“空壳样表现”,影响稳定性,容易发生内固定折断、椎体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结合前路手术,可以达到前方椎管的彻底减压。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不论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或者传统的X线定位,椎管减压均很彻底且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损伤节段上下椎体间进行钛网植骨,恢复了椎体高度及脊柱矢状面的平衡。从理论上讲,根据Load - sharing分型[3],评分在7分或以上并有脊椎脱位的应行前后联合手术。

在同一个椎体置入的椎弓根螺钉越多其置钉的准确性要求越高,多次定位调整钉道的位置会导致钉道增宽,螺钉容易松动,固定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错误位置的螺钉可能会引起神经、血管损伤。因此,准确的置入螺钉成了手术成功的保证。随着20世纪90年代脊柱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成功应用,脊柱导航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准确性高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

本研究中,导航组的螺钉位置优良率达到96. 4% ,与国外报道[4]的脊柱导航下植入螺钉的优良率相近,并且节省了反复定位及广泛的软组织剥离,使植入螺钉的时间更短、患者的出血量减少。国内徐林等[5]也报道,采用脊柱导航系统较传统的方法在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率、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上有显著性优势。虽然导航手术在植入椎弓根螺钉前准备工作较多,但并不增加总的手术时间。而且良好位置的椎弓根螺钉,特别对于椎体高度低于平均水平的患者来说,为前路手术在椎体侧方植入椎体前路螺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患者与手术医师也减少了术中放射量的摄入,临床优势明显。

总之,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在术中能够经后路精确植入椎弓根螺钉,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彻底,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体高度无丢失。脊柱导航系统联合前后路手术是治疗重度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伟.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脊柱骨折和不稳定的固定手术[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1):1218-1219.

[2]Lee ST,Chen JF.Closed reduction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2004,100(Suppl4):392-396.

[3]Mc Cormack T,Karaikovie E,Gaines RW.The 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 of spine fractures[J].Spine,1994,19(15):1741-1744.

[4]Kosmopoulos V.Schizas C.Pedicle screw placement accuracy:a meta-analysis[J].Spine(Phila Pa 1976),2007,32(3):111-120.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其中男性43例, 女性35例。年龄25~45岁, 平均为 (37.2±6.8) 岁。按致伤原因分为车祸伤46例, 坠落伤22例, 砸伤7例, 其他3例。按损伤部位分为胸椎伤26例, 腰椎伤38例, 胸腰椎合并伤14例。根据Denis分型标准分类, A型25例, B型32例, C型6例, D型10例, E型5例;根据合并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与否,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 年龄25~40岁, 平均为 (38.2±6.8) 岁, 对照组40例, 年龄25~45岁, 平均为 (37.8±7.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全麻气管插管。暴露损伤脊椎处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 将骨折部位的椎板和黄韧带切除, 现行牵引复位, 祛除碎骨块, 用L形骨凿入椎体后壁推挤, 扩开椎管容积, 释放受压脊髓。而中柱韧带结构和纤维环破裂患者, 需摘除膨出髓核。椎弓钉固定, 仔细探查神经根管挤压损伤情况, 根据损伤情况确定具体手术方案, 需要植骨的患者行自体髂骨移植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级情况、损伤椎体形态变化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情况。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级共A、B、C、D、E五级, 其中E级为最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使用Barthel指数, 评分标准:最高分100分。>60分:良, 生活基本自理, 41~60分:中度残疾, 日常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重度残疾, 日常生活明显依赖;≤20分:完全残疾, 日常生活完全依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α=0.05为标准,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级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损伤分级较对照组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3, P<0.05) , 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级仍较对照组严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1,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形态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形态各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研究组患者椎体形态的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前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患者, 术后依旧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损伤类型, 多由车祸伤或者坠落伤等所致[3]。由于其部位特殊,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易合并脊髓损伤, 如不及时治疗, 可遗留脊髓神经功能永久性损害, 预后不良。现阶段针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4,5,6], 可选择的术式根据具体损伤情况不同进行选择[7,8]。

单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预后较好[9,10], 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良好, 神经受压情况可以得到缓解, 遗留的后遗症状也比较轻微。最近有学者发现手术过程中若合并脊柱中韧带结构损伤, 则对于手术及其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11]。脊柱中柱韧带结构与纤维环结构对髓核和脊椎具有极大的保护作用, 通过生理应力作用支撑整个脊椎, 承担重量, 发挥轴承作用。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 支撑和维护作用减弱, 髓核就很容易脱出, 而髓核是椎间盘的营养结构和渗透的重要结构, 一方面引起神经受压,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术后脊椎的生理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治疗前合并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组患者的神经损伤分级明显较对照组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3, P<0.05) , 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级仍较对照组严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1, P<0.05) ;证明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对患者的手术治疗也是个关键因素, 而且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组患者椎体形态的改善情况也明显差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那么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脊柱中柱韧带结构损伤组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也依旧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术后神经的恢复情况也一般。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09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31.35岁;高处坠落伤16例, 交通意外伤13例, 跌坐伤1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6 h~8 d, 平均3.5 d;损伤节段为:T1210例, L115例, L23例, L3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X线、CT检查, 确诊为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根据Frankal分级:A级11例, B级8例, C级8例, D级3例。

1.2 方法

术前, 患者完善相关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 如有合并颅脑、胸腹外伤的患者先处理相关部位外伤, 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全麻后, 患者取俯卧位, 将胸肩部及骨盆两髂嵴处垫高, 悬空腹部, 常规消毒铺巾后, 以伤椎棘突为中心纵行切开各组织, 剥离椎旁肌后充分显露棘突、关节突、横突、椎板, 以人字嵴定位法确定从椎弓根进钉的位置及方向, 分别于病椎上下临椎的椎弓根打入4枚椎弓根螺钉, 再次行X摄片或C型臂透视, 确定螺钉的位置及深度, 合适后根据病情确定是否进行脊髓减压, 如需减压将病椎的棘突、椎板及上下椎1/3的椎板切除。将切下椎板和棘突碎骨剔除软组织, 剪切成骨粒或人工骨植于去皮质化后小关节突、椎板、横突骨面。切除椎板骨窗以明胶海绵覆盖, 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 常规给予甘露醇脱水、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 根据引流量情况24~48 h拔除引流管卧床2~3周, 视下肢肌力情况, 在胸腰骶支具保护下, 行负重或非负重功能康复锻炼[2]。

2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 术后伤口无感染, 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伤椎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5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A级3例恢复至B级, 4例恢复至C级;B级4例恢复至C级;C级4例恢复至D级, 1例恢复至E级;D级3例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随访病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 示胸腰段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 植骨获得骨性愈合, 无明显矫正度丢失。随访期间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退出, 无假关节形成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未发生神经根损伤。

3 讨论

爆裂骨折是脊椎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 好发于胸腰段, 常造成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 必须及早行手术治疗, 才能解除骨折对硬膜及神经根的压迫,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脊柱骨折后, 伤椎及邻近椎体结构遭到破坏, 使得整个脊柱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 治疗应以复位骨折, 恢复伤椎高度,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恢复椎管容积, 彻底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目的, 因此,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十分重要[3]。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利用韧带整复的原理, 通过脊柱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的牵张, 使椎管内的椎体前缘的骨折块复位,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完全解除了骨折块对脊髓的压迫, 从而达到椎管内间接减压的目的, 为脊髓神经损伤的恢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并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运动节段, 可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发挥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有着显著的生物力学优越性,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但是, 尽管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牢固, 但它只能起到临时固定支撑作用, 永久牢固只能靠骨性融合。此外, 术后早期合理的腰背肌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循序渐进地进行, 能增强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 提高腰椎稳定性。

综上所述,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疗效可靠,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 采用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即刻伤椎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大部分病例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2级。随访期间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退出, 无假关节形成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结论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可靠。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何小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8) :202-203.

[2]张禹, 段荣华, 高波.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5) :60.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11例术前已行X片及CT检查,确诊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术前按Frankel分级分为:A级4例,B级9例,C级36例,D级5例,E级0例。Frankel分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为A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仅存某些骶区感觉为B级;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为C级;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为D级;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为E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减压设为A组,男患者42例,女患者15例,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3.1岁。后路减压设为B组,男患者40例,女患者14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5.3岁。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A组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斜仰卧位,左侧垫高。左侧腹腔外入常规切开,分离肌肉,显露并结扎患椎及相邻脊椎血管。确定患椎相邻脊椎,放置垫板及螺钉。暴露患椎,去除碎裂后突的骨块,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在椎体撑开器下将截取的大小合适的自体髂骨块植入已开骨槽。并行前路钢板或前路钉棒固定,并做好引流。缝合切口。B组取俯卧位,硬棘外麻醉,将腹部悬空。常规切开,暴露患椎及其相邻脊椎,在患椎上下1~2个椎体上植4~8枚椎弓根钉,并安上2棒,切除患椎椎板行后路减压,撑开复位患椎,复位后突碎骨块,解除对脊髓压迫,行横突间植骨融合。引流,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以Cobb角、伤椎高度比、椎管占位率、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腰背痛来进行前、后路减压治疗效果对比。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为0.05,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短期手术效果见表1。从表1可以观察出,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短期内均恢复效果明显,但A、B两组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椎管占位率:t=1.9714,P>0.05;Cobb角:t=1.8905,P>0.05;伤椎高度比:t=1.1045,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于0.5~1.5年回访A、B组患者,观察神经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A组中长期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指征[3]:有50%以上椎管受累的爆裂性骨折,30°以上的脊柱后凸,迟发性神经损伤,以及明显的不稳定骨折和骨折脱位。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传统的手法是从后路进行治疗,简单易行,也比较成熟,创伤小,出血少。但是,是否所有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都适合使用后路减压术?前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到底如何?医学界对脊柱爆裂骨折的前路减压做了尝试,虽然前路减压术相对于后路减压术比较复杂,需要经过胸、腹腔的重要脏器以及血管,但前路减压术不会对脊髓造成二次损伤[4],使得行前路减压术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11例患者进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探讨前路减压术是否具有临床优势。

将观察指标在短期疗效中分为Cobb角、伤椎高度比、椎管占位率3项,中长期分为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腰背痛2项[5]。从表1可以看出,在短期疗效上,前路减压术与后路减压术并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都比较好。但是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在中长期的疗效上,前路减压术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后路减压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路减压术的原理是利用韧带,使椎体进行牵拉复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不少患者的韧带已经断裂,无法对椎体进行复位。部分患者椎体损伤严重,由于脊椎后方较前方薄弱,因此损伤也常较前方严重,此时,前方椎体不能完全提供支持,对脊髓的压迫主要来自前方,这种情况下行后路减压术无法有效解除压力。另外,在一些病例中,后路减压术无法移除脊髓前方椎体压迫,并影响到脊髓神经的恢复状况。在椎体高度丢失>50%,后凸畸形>30°的爆裂性骨折行前路减压术[6],剔除患椎,并植骨内固定,可提高椎体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上具有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7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54例,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短期手术效果以及中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短期手术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0.5~1.5年的回访中发现,A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B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减压术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上具有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关键词:胸腰段,前路减压,爆裂骨折

参考文献

[1]正平,史宝明.脊柱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术式选择[J].脊柱外科杂志,2005,3(1):9-12.

[2]王刚.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146.

[3]向春山.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76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4):83.

[4]冷辉,谢召勇,胡继平,等.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13(3):239-240.

[5]何贵生,耿孟录.后路减压RF、Luque固定及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15(6):446-447.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接收的病例76例采取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 其中男45例, 女31例;年龄19~72岁, 平均39.5岁。造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 交通伤21例, 重物砸伤8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分级:A级2例, B级5例, C级22例, D级30例, E级17例。术前患者做X线、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实施全麻, 俯卧位, 后正中切口, 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正常椎体, 据术前X线及CT检查, 在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确定椎弓根植入四枚椎弓根螺钉, 撑开复位;对于患者有神经压迫症状或术前CT椎管狭窄, 予以减压, 然后复位[2]。

1.3 疗效评估方法

术前、后对患者做X线、CT检查, 比较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脊柱后凸角等。神经功能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 仅存某些骶区感觉;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 无有用功能存在;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 可扶拐行走;E: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良好, 可有病理反射[1]。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6例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术前:脊柱后凸角 (3.87±0.43) °、椎体前缘高度 (39.47±5.21) %、椎管正中矢状径 (38.33±2.65) %;术后:脊柱后凸角 (23.76±1.39) °、椎体前缘高度 (88.97±3.28) %、椎管正中矢状径 (92.55±3.48)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前有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 术后随访时有92.11% (70/76) 的患者恢复, Frankel分级1级或1级以上, 疗效明显。

3 讨论

1982年Daniaux报道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 此法逐渐被推广。脊柱损伤后的稳定包括早期稳定和长期稳定。早期稳定来自于内固定, 长期稳定在于椎体自身的生物力学稳定的重建。脊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有利于患者重建骨折脊柱的高度及生理曲度,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选择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接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76例。术后患者骨折处基本恢复正常, 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等发生, 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有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 术后随访时有92.11% (70/76) 的患者恢复Frankel分级1级或1级以上, 疗效明显。综上所述,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 有利于患者重建骨折脊柱的高度及生理曲度,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接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76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脊柱后凸角、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指标。结果 术后患者骨折处基本恢复正常, 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等发生, 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 有利于患者重建骨折脊柱的高度及生理曲度,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蔡黎明.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4) :225-227.

脊柱爆裂型骨折 篇8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法(VRT)成像

脊柱爆裂性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4%,常见于胸腰椎,前中柱都受累,常可压迫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损伤机制是椎体的轴向压缩,形成上和(或)下部终板粉碎性骨折。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细节,能全面、清晰、多方位地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定位准确,显示骨折全貌,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0脊柱爆裂性骨折与三柱概念

根据Denis分类法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中柱包括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后1/3、后纵韧带;后柱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关节突等附件以及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1]。椎管狭窄程度分四度:0度,正常椎管;Ⅰ度,椎管狭窄1/3;Ⅱ度,椎管狭窄2/3;Ⅲ度,椎管狭窄2/3以上[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证实的70个脊柱爆裂性骨折病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5~70岁,平均41岁。检查前均有明显外伤史,其中高处坠落33例,车祸26例,跌坐伤8例,挤压伤3例。临床上均表现为受伤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下肢功能障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异常感觉和排尿困难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螺旋扫描,检查范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采集层厚0.625mm的影像资料,重建出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的二维MPR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再对所收集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评估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 结果

采集的70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中,单个脊柱爆裂性骨折57例,多个脊柱爆裂性骨折13例,其中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53例,其中T10-L2椎体最多;本组病例中脊柱爆裂性骨折累及两柱36例,累及三柱34例;伴有椎管狭窄者67例,其中Ⅰ度椎管狭窄37例;Ⅱ度椎管狭窄21例;Ⅲ度椎管狭窄9例;本组病例中椎板骨折者18例,横突骨折者17例,棘突骨折者8例,椎弓根骨折者5例,关节突骨折者6例。本组有63个病例行手术治疗,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诊断一致。

3 讨论

根据Denis提出的脊柱三柱概念,认为脊柱损伤累及三柱中的两柱或以上者为爆裂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是由于脊椎遭受垂直轴向压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和/或旋转力作用,产生了椎体终板骨折及椎间盘的髓核疝入椎体,导致椎体自内向外的粉碎性骨折[3]。脊柱爆裂性骨折前中柱都受累,常压迫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3.1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基于强大的影像学数据之上,先进行容积扫描,在经过后处理,实现了任意角度方位的旋转以及切割,更全面显示了三维空间关系,清楚显示椎体内骨折线、椎管内碎骨片以及椎管、椎间孔变形等情况,特别是对小关节骨折以及细微骨折更有意义。多平面重组(MRP)可以多方位观察骨折情况,不同方位图像相互补充,清晰显示骨折细节,特别是脊柱后部骨性结构、骨折线的走向、骨折移位的方向、范围以及椎管狭窄程度,矢状位重建图像显示椎体前后部高度压缩的程度,冠状位重建图像显示椎体左右高度的变化以及椎体上下终板局部骨折塌陷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以及椎间孔内骨碎片情况。骨性椎管变形变窄,骨碎片突入椎管内均是提示脊髓受压的可靠征象,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判断是否有脊髓受压以及脊髓压迫程度。除此之外,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分辨率,可以适当调整骨窗及软组织窗,对骨质及软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对脊髓损伤以及椎管内血肿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VR技术是投射线通过容积数据时所有像素综合的图像显示,充分利用扫描信息,是一种较高形式的重建方式[4]。容积再现法(VRT)成像图像显示脊柱爆裂性骨折情况更加具有整体性,可以完全显示骨折全貌,定位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临床医师需要进行任意角度方位旋转及多角度重建,把临床医师怀疑的骨折处展现出来,显示了脊柱爆裂性骨折三维空间关系,空间感、立体感更强,并且通过任意方位旋转以及切割,对细微以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极大优势,明显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几率。总之,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医师判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的骨折线走向、关节细微骨折、骨折移位方向范围以及椎管狭窄程度提供了强大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更为直观方便。

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发展为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全面立体多方位的影像学信息,直观而立体,定位准确,可以完全显示骨折全貌,细节显示更加清晰,减少了误诊和漏诊,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路经提供可靠依据。

3.2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在脊柱爆裂性骨折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在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用相对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一般需要综合考虑骨质损伤、神经损伤、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及椎管血肿等几方面情况,CT横断切面图像结合矢状切面图像能观察椎管形态及测量椎管的狭窄程度,间接判断脊髓有无受压,但要明确诊断脊髓损伤、后纵韧带断裂要依靠MRI检查,对椎间盘损伤及血肿观察CT也不如MRI全面和明了[4]。CT做为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的重要检查手段,其重要性毋庸质疑,而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临床医师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疗提供了强有力并且更准确的影像资料,相互补充,更加全面直观,定位准确,可以完全显示骨折全貌,多角度旋转重建,把临床医师怀疑的骨折处展现出来,同时通过影像医师的全面细致观察诊断,减少了误诊和漏诊。

总之,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而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法(VRT)成像技术的成熟应用,对于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受临床医师青睐,及时方便快捷,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直观立体、更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意义重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路经提供强大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J].Spine,1983,8(8):817-831.

[2]张雪哲.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61-63.

[3]练旭辉,陈忠,叶文钦,等.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91-1093.

上一篇:企业并购风险防范下一篇: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