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次全切

2024-11-03

椎体次全切(共7篇)

椎体次全切 篇1

腰椎爆裂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脊柱的前柱、中柱和后柱往往都受到损伤, 由于中柱的损伤, 骨折块常常移位进入椎管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1]。对于神经损伤的患者, 伴有不稳定、脊髓压迫 (椎管侵占比大于50%) 、显著畸形 (椎体高度丢失大于50%, 后凸畸形大于30°) 或者合并以上任何情况, 手术干预都是最佳选择。手术治疗的目的:a) 神经减压,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b) 重建脊柱生理序列, 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减少并发症。只有在植入坚强的内固定物后才可能恢复脊柱的正常形态, 重建稳定性, 早日下床活动, 避免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同时也可避免不稳定骨折在愈合前对神经功能的潜在威胁。传统的前后联合入路存在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劣势,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 我们对18 例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一期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固定后柱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 男13 例, 女5 例;年龄20~55 岁, 平均38.6 岁。损伤节段:L1 3 例, L2 7 例, L3 6 例, L41 例, L5 1 例, 均为单一椎体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 例, 车祸伤4 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 A级1 例, B级6 例, C级5 例, D级4 例, E级2 例。术前常规X线、三维CT及MRI检查, 均为爆裂骨折且累计三柱, 以骨折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作为骨折椎体正常高度, 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 平均压缩73.0%;CT显示椎管内径平均压迫55.8%;伤后至手术时间为4~15 d。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 作后正中切口, 将两侧椎旁肌剥离并牵向外侧以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方结构, 以“人”字嵴定位法选好椎弓根钉进针点后, 于伤椎的邻近上下一个节段内拧入椎弓根钉, 安装生理弧度预弯的纵向连接杆, 锁定一侧螺钉后, 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进行撑开复位, 术中透视见伤椎高度基本恢复后, 予以临时固定。继而行后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 一般由影像学资料显示存在椎管明显压迫的一侧或有神经症状的一侧进入, 切除一侧的椎板、上下关节突、椎弓根至椎体后缘, 注意用双极电凝对椎管内静脉止血。将受压的马尾和神经根进行适当的松解, 行牵开保护后, 应用髓核钳将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咬除, 暴露伤椎上下方的椎间盘, 依次用绞刀和刮匙等去除椎间盘, 暴露上下椎体的骨性终板, 然后用骨凿、咬骨钳及高速磨钻切除椎体的后2/3, 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充分减压。椎体前方约1/3的部分予以保留, 但是椎体切除空间应使得钛网可以顺利植入。测量骨折椎部位椎体连同其上下椎间盘高度, 剪取相应长度的钛网并自体松质骨填塞, 先一侧置纵杆, 纵向撑开增加钛网植入路径的高度, 同时神经根拉钩保护下方的神经根, 避免损伤。正侧位透视证实伤椎高度恢复、钛网位置居中后, 旋松一侧连接杆锁定螺钉, 适当行椎体间加压, 使钛网固定于上下椎体之间, 再锁定连接杆螺钉。常规行关节突融合和横突间植骨。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消肿剂, 48~72 h拔除引流管。术后即可行双下肢肌等长、等张操练及直腿抬高练习。截瘫患者指导括约肌训练。术后1周伤口稳定后视情况在支具保护下逐渐下床行走锻炼,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随访以ASIA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和CT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 (以上下相邻健椎前高平均值作为伤椎正常高度, 术后伤椎的高度以上下椎体终板之间的高度减去上下椎间盘的高度) 、椎管内径及骨融合情况, 部分病例采用三维CT重建及MRI评估。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配对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5~4.5 h, 平均3.7 h;出血量680~1 500 mL, 平均980 mL。本组18 例中3 例术中见硬膜囊不同程度撕裂, 其中2 例术中见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被骨折的椎板和后凸到椎管内骨块卡压挫伤。本组无感染病例, 轻度脑脊液漏3 例, 表现为创口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液, 经换药、抗炎后愈合。

所有病例随访12~36个月, 平均25个月。除A级患者外, 其他各级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ASIA分级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73.0%至术后恢复接近正常[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 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值的95%以上, 恢复至 (90.73±8.21) %, P<0.05];椎管内径由术前平均占位55.8%至术后完全解除[伤椎椎体后缘与上下椎体后缘平齐, 椎管容积恢复到95%以上, 恢复至 (90.73±7.03) %, P<0.05];本组钛网位置倾斜1 例 (钛网与上椎体接触不完全) , 但并未影响融合, 也未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最终随访时, 钛网下沉与术后7 d内相比, 下沉在4 mm之内 (钛网下沉以钛网下沉于终板内长度来计算) , 钛网无松动、脱出。X线片提示钛网重建节段骨性融合, 无假关节形成和后凸畸形发生, 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

3 讨 论

3.1 腰椎爆裂骨折的特点

a) 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 创伤大, 且全身合并症多。本组中8 例伴有脊柱以外的损伤;b) 与胸椎骨折相比其手术操作更强调恢复腰椎的承重功能, 获得持久的无痛性稳定, 避免椎体塌陷、后凸畸形造成的远期腰部疼痛;c) 由于腰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椎管宽大, 而爆裂的骨折块移位、椎间盘破裂移位、后纵韧带撕裂、神经根管结构形态改变导致的根管狭窄, 均可引起神经根受到挤压, 加之受伤过程中神经根被牵拉、震荡产生水肿、受挤压, 从而出现神经根损害表现。还有较多病例存在硬膜囊撕裂, 并经常发生神经组织卡入骨折的椎板之内, 往往需要经后路手术解除其卡压并且修补硬膜囊。

3.2 腰椎爆裂骨折以前采用的手术方法

a) 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通过撑开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恢复椎体高度, 并通过后纵韧带的牵拉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复位突入椎管的骨折块, 以达到减压的目的。虽然具有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少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a) 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撑开这种间接的复位方法, 力量较小, 并且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后纵韧带多遭到破坏, 难以通过韧带整复进行骨折复位, 椎体高度恢复往往不理想, 术后残余后凸畸形的概率较大[2]。 (b) 由于压迫来自椎管前方, 单纯后路椎板减压不能达到有效的减压目的, 经后路环形减压效果较好, 但会造成中柱的破坏, 从而加重前柱支撑力量的不足。b)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对脊髓减压具有明显优势, 手术可在直视下摘除椎管前方的致压物, 避免过多地牵拉和干扰已损伤或处于水肿期的脊髓和马尾神经, 去除影响椎体愈合的崩裂入椎体骨性终板内的椎间盘组织。前路手术与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 其具有减压范围广泛、神经损伤的风险减小、椎体间植骨支撑后伤椎高度恢复理想等优点[3]。但其手术解剖复杂, 手术创伤大, 副损伤多, 难以解决椎板骨折塌陷导致的硬膜囊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椎间移位或脱位、关节突绞锁等问题, 且只能对前中柱进行固定融合, 后柱不能进行固定, 没有达到完全稳定的三柱固定。c) 前后联合入路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手术减压、骨折复位和术后的稳定性方面效果是最佳的[4], 但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出血多、干扰腹腔脏器, 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本术式的特点

a) 有效复位、彻底减压。经后路将伤椎椎体后2/3切除, 利于复位, 撑开后能够达到同前路手术一样的复位效果。对于合并有椎间移位或脱位、关节突绞锁等前路手术不能很好复位的爆裂性骨折, 本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可将椎管前方压迫脊髓和神经的骨块完全清除, 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本组患者术后的椎体高度平均恢复到正常的96.82%, 椎管容积平均恢复至正常的95.79%, 该手术的复位和减压效果明确。b) 三柱稳定。正常状态下, 椎体承受75%~80%的压力载荷, 后部结构只承受余下的20%~25%。在脊柱损伤术后, 在内固定器械与脊柱之间, 存在载荷分布的改变, 形成三种载荷—承载通道:前区 (椎体) 、中区 (椎体后方结构及植骨块) 、后区 (内置物) , 在前柱骨与椎间盘结构缺陷时, 单纯后路内固定, 应力将全部集中在后方器械上, 在施以压力时, 内置物张力强度明显增加, 撑开时易对器械产生较大弯曲力。本手术在后柱固定的同时, 还进行了前中柱的钛网支撑, 增加了固定强度, 减少了后方内固定物的负荷, 基本达到正常的载荷状态[5,6]。c) 创伤相对较小, 并发症少。本手术通过一个切口, 即可达到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效果, 可以处理椎板及椎体骨折引起的压迫, 达到脊髓环形减压, 便于复位冠状面或矢状面畸形, 便于处理由骨折引起的硬膜和神经根的损伤。钛网支撑植骨克服了大块植骨稳定性差、有吸收、支撑强度不够、导致后期塌陷、高度丢失等缺点[7]。

3.4 放置钛网的注意事项

a) 仔细处理椎体后2/3骨性结构, 清除彻底, 切除的空间要足够容纳钛网, 显露清楚脊髓和伤椎及上位椎体同节段的神经根, 并进行牵开保护, 避免造成损伤。b) 行纵向撑开以增加钛网植入路径的高度, 从神经根肩上置入, 同时避免钛网边缘刮破硬脊膜导致术后脑脊液漏。c) 注意钛网长度和直径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L1钛网直径为19 mm, L2、L3为24 mm, L4、L5为25 mm。钛网的长度应精确, 过短支撑不够, 过长则植入困难, 容易造成终板破坏, 导致术后钛网下沉。d) 钛网置于椎体后壁的中轴线上并距椎体后缘0.5 cm为最佳。e) 术中检查前纵韧带的完整性, 其为术后对抗过伸和旋转外力的保护带, 并维持残余前1/3椎体的位置, 防止钛网向前方移位。

参考文献

[1]Atlas SW, Regenbogen V, Rogers LF, et al.Theradi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burst fracture of thespine[J].Am J Boentgenol, 1986, 147 (3) :575-582.

[2]Knop C, Fabian HF, Bastian L, et al.Late result ofthorae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 2001, 26 (1) :88-99.

[3]Mariotti AJ, Diwan AD.Current concepts in anterior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trauma[J].Orthop ClinNorth (Am) , 2002, 33 (2) :403-412.

[4]Koreverssis P, Baikousis A, Zacharatas S, et al.Combined anterior plus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versusposterior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for mid-lumbar (L2~L4) burst fractures[J].Spine, 2006, 31 (8) :859-868.

[5]Eichholz KM, Hitehon PW, From A, et al.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thoracolumba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cadaveric spine[J].J Nenro Surg Spine, 2004, 1 (1) :116-121.

[6]Hitchon PW, Tomer J, Eiehholz KM, et al.Comparison of antero-lateral and posteriorapproach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J].J Neuro Surg Spine, 2006, 5 (2) :117-125.

[7]Ayberk G, Ozveren MF, Altundal N, et al.Threecolumn stabilization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alone:transpedicular placement of distractable cagewith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J].Neurol MedChir (Tokyo) , 2008, 48 (1) :8-14.

椎体次全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9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 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 (54.2±4.3) 岁, 病程1.0~7.5年, 平均病程 (4.3±1.4) 年, 病变部位:C3~57例, C5~713例, C4~73例, C3~66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麻醉后给予患者取仰卧位, 拉伸颈部, 保持颈部的生理弯曲度, 于颈前右侧做一个弧形切口, 在C臂X线机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 切除病变的椎体部位, 进行减压, 椎体的后方则采用潜式减压的方式进行减压, 然后进行周围的修正, 形成一个1.5cm左右的骨槽后, 再根据骨槽进行钛网的选择, 一般选用的钛网宽度要再1.6~1.7cm左右, 将前面切除下来的松质骨填至钛网中, 然后将钛网植入减压部位, 注意其不可突出于椎体的前缘部分, 然后对此部分区域采用钢板于前路进行固定。后所有患者的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状态进行评估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临床效果采用Odom标准进行评估, 优秀为症状体征消失, 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工作;良好为症状体征大幅度改善, 工作生活也基本可以进行, 可为疼痛等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 工作生活不能进行, 优良为优秀与良好之和[2]。 (2) 生存质量的评估涉及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及环境评估四个大的方面, 每个方面均以100分表示此方面达到最佳状态, 分值与此方面的状态呈现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中之类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 软件包选用SPSS14.0,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29例患者经随访12~24个月优秀20例, 良好7例, 可2例, 优良共27例, 优良率为93.10%。同时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出现, 无塌陷、松动及感染等的出现。

2.2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估

29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比较, 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及环境评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尤其是多节段的颈椎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也应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 对于压迫病灶的直接去除对于改善临床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单纯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则对其术后的椎体稳定性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进行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则对此问题进行了解决, 自体骨植入加钢板的固定使其稳定性更佳[3,4]。

本文中我们就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的综合疗效进行观察, 发现其综合疗效较佳, 体现在治疗总优良率方面, 不良反应也未发生, 同时对其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的评估也体现了其疗效方面的优势, 说明了其全方面的效果。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较佳,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建立, 李志忠, 王晶, 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6) :1226-1228.

[2]王爱民, 杜全印, 孙红振, 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重建颈椎生理曲线:10例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8) :149.

[3]Katsuura A, Hukuda S, Saruhashi Y, et al.Kyphotic malalignment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promoting thedegenerative process in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levels[J].Eur SpineJ, 2001, 10 (4) :320-324.

椎体次全切 篇3

山东青岛海慈医疗集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 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 (nHA/P66) 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37~75岁, 平均50.5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3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疼痛、酸胀不适, 上肢及手指麻木无力、存在胸腹束带感, 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 大小便障碍;主要体征为肢体存在不同程度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和Hoffmann征阳性。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扫描以及MRI检查, 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常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主要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 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赘增生等非特异性征象;CT扫描发现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骨赘形成;MRI检查示颈椎间盘变性向后突出及骨赘形成并压迫脊髓 (多为2个节段) 。

1.3 材料

应用椎体支撑体, 由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和聚酰胺复合生物材料制备的新型纳米仿生骨。该材料为中空圆柱体, 外径11.13 mm, 中空直径5.7 mm, 长度18~35 mm, 其侧方有多个3 mm壁孔和上下两端1 mm×0.3 mm沟槽。

1.4治疗方法与术后处理

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垫软枕, 采用颈前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保持颈部置于后伸15°~20°, 行颈前右侧斜切口或横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 分离血管神经、筋膜, 充分暴露病变椎体以及椎间盘前方。C型臂X线机定位, 透视下定位需要减压的椎体, 在相邻上下椎体的正中各拧入椎体螺钉1枚, 放置Caspar椎体撑开器, 切开前纵韧带, 切除临近的椎间盘, 再在相应的椎体上纵行开槽减压, 开槽宽度为两侧颈长肌内侧缘偏外1~2 mm。切除后纵韧带、上椎体后下缘、下椎体的后上缘和骨槽两侧椎体的骨赘, 刮除相邻椎体终板软骨面。撑开器撑开至合适的高度以恢复生理前凸及椎间高度, 测量骨槽长度和宽度, 选择合适的n-HA/P66, 中空部分填充切除的椎体所获得的颗粒骨并嵌紧, 植入开槽减压区, 探查稳定后适度加压, 选择适宜长度的钢板, 采用专用器械按步骤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均未累及脊髓, 切口内置橡皮引流管1根, 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常规监护, 应用脱水剂、激素以及抗生素治疗;佩戴颈围3个月,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及床边活动, 术后定期复查。

1.5 随访指标

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按JOA评分方法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时, 要求拍颈椎正、侧位、动力 (过伸过屈) 位X线片。

判断融合的标准为3个方面[4]:a) 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无运动;b) 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存在运动、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透亮带、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无连续的骨桥形成均视为假关节形成。治疗后颈髓功能改善率计算公式:[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17-治疗前评分) ]×100%。

1.6 疗效判断标准

优:四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自我感觉无明显异常, 排便功能正常, 可参加轻劳动且生活可自理;良:四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自我感觉较好, 偶尔肢体无力, 易疲劳, 生活可自理;可:运动功能受限制, 手指无力, 下肢常打软腿跌倒, 仅能借助手杖行动, 生活尚可自理;差:步态不稳, 双手无力握物, 不能作精细动作, 常需卧床[5]。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于术后6~8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 融合率为100%。随访3~12个月, 平均8个月。术后3、6、9、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50.09%、54.93%、62.72%、70.93% (见表1) 。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 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 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40例患者中, 优17例 (42.5%) , 良18例 (45%) , 可3例 (7.5%) , 差2例 (5%) , 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CSM是由于椎间盘、椎体后缘及韧带组织退变增生, 椎节松动与不稳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及局部创伤性反应, 甚至出血, 进而激化、骨化或钙化, 最终形成骨刺, 导致颈椎椎管容量减少, 从而压迫脊髓、血管, 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CSM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一经明确诊断, 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半年无效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是目前治疗双节段以上颈椎病较为常见的方法, 其减压效果确实, 自体骨是骨移植的金标准[6]。但取自体髂骨不仅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操作, 增加手术和住院时间, 而且取骨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达30%左右[7]。异体骨容易诱发宿主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融合率低, 同时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8]。钛网植入会导致颈椎椎体间高度的丢失和曲度的变化, 术后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等情况, 而且其力学强度高, 植入的松质骨缺乏应力刺激影响愈合[9]。

n-HA/P66是羟基磷灰石纳米化, 并选择与自然骨的胶原结构类似的聚酰胺复合制成仿生的、生物活性骨材料[10], 其作为颈椎椎体支撑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抗压、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类似, 嵌入椎体起到环形支撑和界面稳定的作用, 可维持颈椎的早期稳定、有效恢复并维持椎间高度和促进植骨融合。n-HA/P66表面四周有多个壁孔和沟槽。用椎体切除减压时咬除的颗粒骨填充人工骨中空部分, 即可以满足植骨的需要而无需额外取骨;其内腔填充的颗粒骨可通过周围壁孔和上下腔孔与周壁椎体骨质充分接触而达到多方位的融合, 提高植骨融合率。该材料亦有良好的成骨能力[10]。患者术后3~6个月n-HA/P66均与上下椎体植骨融合。

CSM的手术指证[3]:a) 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 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b) 诊断明确, 病程较长, 症状持续加重者;c) 颈脊髓受压症状虽为轻、中度, 但经1~2个疗程保守治疗无改善者。本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 无一例出现假关节形成。随访期间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 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 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 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等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 (n-HA/P66) 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SM具有稳定性好、安全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11]。

参考文献

[1]袁文.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3) :133-135.

[2]Saunders RL, Bernini PM, Shirreffs TG Jr, et al.Central corpectom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consecutive seri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evaluation[J].J Neurosury, 1991, 74 (2) :163-170.

[3]贾连顺.颈椎病的诊断学基础[J].脊柱外科杂志, 2004, 2 (4) :187-189.

[4]Wang JC, MeDonough PW, Endow KK, 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hre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 2001, 26 (6) :643-647.

[5]贾连顺, 袁文, 倪斌, 等.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13) :1260-1262.

[6]Currier BL, Papagelopoulos PJ, Neale PG, 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new poeterior occipito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3 (411) :103-105.

[7]Younger EM, Chapman MW.Morbidity at bone graft donor sites[J].J Orthop Trauma, 1989, 3 (3) :192-195.

[8]Rousseau MA, Bonnet X, Skalli W.Influence of the geometry of a ball-and-socket intervertebral prosthesis at the cervical spine:A finite element study[J].Spine, 2008, 33 (1) :, 10-14.

[9]Kanayama M, Hashimoto T, Shigenobu K, et al.Pitfall of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using titanium mesh and local autograft[J].J Spinal Disord Tech, 2003, 16 (6) :513-518.

[10]王学江, 李玉宝.羟基磷灰石纳米针晶与聚酰胺仿生复合生物材料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1, 11 (5) :1-5.

椎体次全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无术前声嘶或声带固定情况,无头颈部其它疾病手术或放疗史,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患者45例为全切组,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的患者45例为次全切组。全切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28~64岁,平均(44.26±7.15)岁;乳头状腺癌20例,滤泡状腺癌25例;病程1~3.5年,平均(2.2±1.3)年。次全切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9~63岁,平均(44.15±7.26)岁;乳头状腺癌21例,滤泡状腺癌24例;病程1~4年,平均(2.5±1.5)年。

1.2 方法

1.2.1 全切组手术方法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于颈前胸骨切迹上方大约2 cm处做弧形切口,切口长4.5 cm左右,切开颈白线至甲状腺被膜暴露喉返神经、腺体,行甲状腺全切术,术毕结扎缝合表层血管,止血后置引流条,逐层闭合。

1.2.2 次全切组手术方法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于颈前胸骨切迹上方大约2 cm处做弧形切口,切口长4.5 cm左右,切开颈白线至甲状腺被膜暴露喉返神经、腺体,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沿外侧缘将甲状腺游离,远离甲状腺下结扎血管,切除大部分甲状腺,保留一侧组织约6 g,保留甲状旁腺,注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及周围腺组织。

1.3 观察指标与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①手术时间;②术中出血量;③住院时间;④术后复发率;⑤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从医院病案中获取。术后复发率通过术后定期门诊B超复查、9个月随访获取。并发症:术后声音嘶哑,9个月随访喉镜示声带活动受限视为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口周麻木或四肢麻木、手足抽搐,血清学血钙检查低于正常值视为低钙血症;术后6~48 h血钙检查<2.0 mmol/L者或PTH(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测值低于9 pg/mL者,并有手足颜面抽搐或麻木者视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采用χ2检验,检验标α=0.05。

2 结果

2.1 手术基本情况

全切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复发、死亡及并发症情况

全切组无患者复发,次全切组6例(13.33%)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经再次手术后治愈;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并发症均给予相关处理,全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病理组织学甲状腺癌可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病程进展缓慢[5],超过90%的患者可存活10年以上[6]。外科手术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选,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7]。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切除范围的合理选择最为重要,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关键[8]。

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和滤泡状腺癌。滤泡状腺癌的恶性程度通常高于乳头状腺癌[9],一般是经过血液向骨和肺等远处转移,很少经淋巴系统转移[10],有小的滤泡,滤泡内没有胶质[11]。乳头状腺癌虽然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但恶性程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究竟是行全切术还是次全切术,还存在较大的争议[13]。该研究中,全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明显优于次全切组,而低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高于次全切组,住院时间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这一结论与相关文献报道[14]基本一致,而本研究中全切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相关文献报道[15]。

综上所述,分化型甲状腺癌全切术与次全切术各具优势,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比较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全切组与次全切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次全切组(P<0.05);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全切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次全切组的13.33%(P<0.05);全切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明显高于次全切组的4.44%(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全切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椎体次全切 篇5

1.1一般资料

全部纳入研究病例共120例, 均为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检查且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2]:年龄最大者46岁, 年龄最小者34岁, 平均年龄 (40.93±3.32) 岁, 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和精神疾病史, 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配偶性功能正常, 教育水平达到初中以上, 术前检查排除宫颈癌且附件功能正常, 自愿接受此次研究调查。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根据子宫切除的不同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行子宫全切术 (78例) ;对照组行子宫次全切术 (42例) 。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业人员指导填写问卷调查表, 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并签署保密协议, 调查表中包含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类型、手术时间、盆底功能和性生活满意度。所有患者均配合调查, 填写完毕后及时收回进行统计总结。

1.2.2评判标准

1.2.2.1性生活质量评判标准[3]: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半年内性生活发生频率、性高潮次数、阴道是否湿润、性生活满意程度和是否存在性交痛等方面将患者对性生活质量改变分为三个等级:增强、减弱和未有改变。

1.2.2.2盆底功能评判标准[4]:评价患者的盆底功能, 主要从阴道脱垂、膀胱与直肠膨出度和压力性尿失禁三方面入手。阴道脱垂程度分为三级:一级阴道未脱出阴道口, 二级为阴道顶端脱出阴道口, 三级为阴道完全脱出阴道口。膀胱与直肠膨出度分为三度:一度膀胱和直肠膨出, 但未脱出阴道口, 二度膀胱与直肠相连的阴道壁脱出阴道口外, 三度为完全脱出。压力性尿失禁分为三度:一度患者在腹部用力时即有尿液漏出, 二度患者在剧烈运动时会发生尿失禁, 三度患者在静止站立时就会发生尿失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盆底功能的改变, 及是否发生阴道脱垂、膀胱和直肠膨出及尿失禁。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经过子宫全切术后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患者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子宫次全切的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盆底功能比较

研究组在盆底功能, 包括阴道脱垂、膀胱和直肠膨出及尿失禁方面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讨论

3.1子宫切除术对术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 子宫切除后的患者十分关心术后是否会影响性生活的和谐程度。人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加希望今后的生活品质尽可能保持原状, 为此在行子宫切除术时是否保留宫颈这一观点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发现, 研究组患者经过子宫全切术后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患者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子宫次全切的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分析原因可能是与手术切除子宫的范围、患者的心理改变等方面有关。子宫颈的生理位置非常特殊, 正位于阴道顶端, 在性交的过程中可分泌粘液以润滑阴道[5]。但是手术后会改变盆底阴道、膀胱、 直肠的正常生理位置, 切断神经传导, 导致宫颈分泌粘液的功能紊乱, 导致阴道干涩。而且手术会使盆腔器官的位置发生改变, 阴道的伸展受到限制, 子宫的缺失可能会延迟甚至抑制性高潮的到来[6]。此外, 既往观念认为子宫是女性必不可少的生理器官, 子宫的缺失必然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患者的心理必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患者误以为这样就会丧失正常的性功能而从心理上逃避夫妻生活, 最终导致性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子宫次全切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心理给予安慰。实际上子宫切除并不会对患者性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且疾病消除后, 会减轻患者的性交痛, 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性生活。随着术后阴道的逐渐恢复, 瘢痕软化, 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会相应减小, 性生活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因此医护工作者应当在术前就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术后按社区范围由志愿者定期随访, 根据患者术后的性生活问题及时提供方法解决, 从根本上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

尽管此次研究表明, 子宫次全切手术对于患者而言比全切术所造成的性生活影响小, 对患者的心理起到抚慰作用。但是临床实践证实, 宫颈残留会有癌变的可能, 虽然有层层的术前检查, 但是并不能排除残留处会因淋巴血流受阻而引起炎症的可能性, 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7]。因此究竟是否保留宫颈应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而定, 在手术前应将手术的利害关系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斟酌利弊, 结合实验室检查, 做出准确的判断。

3.2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构成, 承载着维持盆腔脏器正常生理位置的功能, 各肌肉组织、韧带与神经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而行子宫切除术时会切断子宫部分韧带, 导致盆底支撑功能发生改变, 而且手术造成膀胱直肠的位置下移, 使盆底的整体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宫颈组织较为坚韧, 而阴道组织较为薄弱, 子宫全切较之次全切而言, 破坏盆底的范围更广, 阴道断裂处的承受能力更差, 更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8]。临床发现, 盆底功能障碍大部分是阴道脱垂、膀胱和直肠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 此次研究发现, 研究组在盆底功能, 包括阴道脱垂、膀胱和直肠膨出及尿失禁方面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从一定角度上来说, 子宫次全切带来的盆底障碍要明显少于子宫全切。

总而言之, 对于术后癌变倾向小的患者而言, 子宫次全切比子宫全切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高, 且盆底功能发生障碍率低, 心理压力及心理负担小。但是本次研究人数较少, 因此对于是否保留宫颈仍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波, 袁香梅, 王淑兰, 等.保留双侧附件的子宫次全切与全切术后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变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12) :739-740.

[2]赵雪, 廖兵, 高玉霞, 等.子宫全切及次全切除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9) :2930-2932.

[3]刘朝晖, 张丽君, 廖秦平, 等.子宫全切术对妇女性生活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9) :550-551.

[4]田艳红, 吴绪峰, 周光华.子宫全切与次全切除术对女性性生活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7) :165-166.

[5]李波波.保留双侧卵巢的子宫次全切除与全切除术后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3) :3072-3073.

[6]娄娜, 邓玉波.经阴道子宫切除术3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4) :577-578.

[7]李敏, 郭晓青, 谷祖善.100例子宫切除后性生活质量的临床分析[J].中国性科学, 2005, 14 (1) :13.

甲状腺次全切术的术前与术后护理 篇6

关键词:甲状腺次全切术,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甲状腺次全切术是治疗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原发性、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与术后护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此开展研究及探讨很有必要。我院对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接受甲状腺次全切术的患者168例,其中男62例、女106例,平均年龄43.5岁;甲状腺腺瘤10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8例;行颈神经丛阻滞88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80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常规护理:向患者说明病情、检查方法、一般疗效、注意事项,取得患者信任,完成皮肤准备。(2)心理护理:患者大多由于害怕手术意外、顾虑手术效果、担心术后颈部形象而内心焦虑;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来主动介绍科室环境、同类疾病患者治愈情况,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和焦虑感,树立治愈的信心,争取积极配合治疗。(3)专项护理:术前检查(包括:基础代谢测定、X线检查气管位置和血钙磷测定、心血管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喉镜检查等);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术前进行体位训练:将枕头垫在肩后,头向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每日2~3次,每次30 min~60 min;教给患者术后正确的咳嗽、吞咽方法,并要求患者练习)[1]。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前口服丙硫氧嘧啶,合并服用心得安,将患者基础代谢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才可进行手术治疗。

1.2.2 术后护理

1.2.2. 1 一般护理

术毕回房,给低流量吸氧和超声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4万U加生理盐水20 m L);患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给予常规输液,密切观察颈部切口及监测生命体征(回病房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4 h 1次,血压平稳后,6 h 1次,共测2 d)。术后6 h,可取半卧位或自由体位,改变体位坐起时,护士需手扶患者头部,避免张力。密切观察引流瓶内引流液体颜色和容量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更换[2]。

1.2.2. 2 饮食护理

术后6 h,根据患者情况可进流食,叮嘱患者小口慢咽,避免咳呛。

1.2.2. 3 并发症护理

(1)出血:嘱患者术后24 h内,静卧休息,尽量避免说话,密切观察颈部有无变粗、敷料有无渗血。(2)呼吸困难与窒息:出血压迫、气管软化、喉头水肿、喉返神经损伤致声带双侧麻痹可引起呼吸困难与窒息,发现患者烦躁、呼吸困难、发绀后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抢救,必要时行气管切开。(3)声嘶:永久性声嘶,在术后立即出现,需向患者说明,做好心理疏导;暂时性声嘶,术后2 d~3 d出现,3个月~6个月内可逐渐恢复,注意告知患者,耐心等待。(4)甲状腺危象:密切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以及意识的变化,如有异常(高热、脉搏快而弱120次/min、烦躁甚至昏迷,伴呕吐、水样泻),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临床观察发现,甲状腺危象出现前,患者反而会体温下降,密切观察体温的异常变化,是术后有效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关键[3]。

2 结果

本组接受甲状腺次全切术的168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出血、呼吸困难、窒息和甲状腺危象等严重并发症;除1例失访,暂时性声嘶患者85例,术后3个月~6个月均已恢复。

3 讨论

3.1 术前、术后密切配合能有效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甲状腺功能进亢患者的术前给药(口服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控制甲状腺症状,合并应用心得安,将患者基础代谢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以及意识的变化,特别是患者体温的异常下降)是甲状腺危象有效预防的关键。

3.2 必要的心理护理是开展围术期护理的关键

术前:大多数患者由于害怕手术意外、顾虑手术效果、担心术后颈部形象而内心焦虑,术后:很多患者会出现由于挫夹、血肿压迫与瘢痕牵拉所致暂时性声嘶;甚至个别患者因手术治疗的需要,切断、缝扎喉返神经所致永久性声嘶。这些都是甲状腺次全切术围术期护理的重点,对此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3.3 围术期护理的成功开展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本组接受甲状腺次全切术的168例患者中,无1例严重并发症。术前的一般、心理、专项护理,术后的一般、饮食和并发症护理,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

甲状腺次全切术术前、术后密切的护理配合,必要的心理护理,围术期护理的成功开展,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提高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袁玉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1例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221-222.

[2]王秀英.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护理配合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448-449.

椎体次全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的68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研究组男15例, 女19例;年龄29~61岁, 平均年龄 (39.52±10.33) 岁;甲状腺功能亢进2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甲状腺腺瘤11例。对照组男14例, 女20例;年龄28~63岁, 平均年龄 (39.81±11.09) 岁;甲状腺功能亢进2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病理及实验室检查并确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如病情观察、指导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行心理护理: (1) 术前: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主动、热情的进行接待;适当对患者进行病情的介绍, 并引导其对自身病情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患者进行疾病及手术有关知识的讲解, 使患者了解手术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告知患者平稳心态对病情和手术的积极意义, 嘱其保持平稳的心态;对有诉说心声的患者耐心的倾听其诉说, 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仔细回答患者的问题, 减轻其心理的疑虑, 使其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手术。 (2) 术中:麻醉时与患者交谈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提高麻醉效果;嘱患者说出不适感及时查找原因。 (3) 术后:患者手术结束, 麻药作用退却后, 接患者返回病房;严密的进行病情观察, 看是否有出血、胀痛等现象发生, 同时还应积极的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疼痛情况;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 嘱其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但不能用力转动颈部, 以避免出血、结扎线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为术前焦虑程度、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焦虑程度采用Zung焦虑量表进行测定[1], 得分越高, 程度越重。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前焦虑程度、住院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是目前治疗甲状腺疾病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具有起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2,3]。虽该手术方式具有微创的特点, 但仍不可避免的给机体造成创伤, 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致使术后并发症增多, 影响患者的恢复时间[4,5]。同时大多数患者由于对疾病有关知识和手术治疗情况缺乏了解, 常对手术、麻醉及预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 给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34例患者实行心理护理, 在术前积极的针对手术、疾病等知识进行宣教,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手术;术中转移患者注意力, 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积极观察病情, 并针对不良心理进行疏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研究组术前焦虑程度较轻、住院时间较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获取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了解心理护理在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的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术前焦虑程度、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前焦虑程度、住院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可有效的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焦虑程度, 缩短恢复时间, 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甲状腺次全切术,焦虑程度,住院时间,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韩玲.焦虑、抑郁评估量表在乳腺癌患者术前应用.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6) :396-397.

[2]钱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术中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0) :80-81.

[3]孙秀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术中护理体会.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232-233.

[4]郑珍珍.42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4) :446-447.

上一篇:诵读策略下一篇:企业政工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