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共8篇)
尿路梗阻 篇1
尿路梗阻性疾病是泌尿系疾病中的常见病, 常见病因有:泌尿系结石、炎症、肿瘤及先天发育畸形等, 长期梗阻会导致肾功能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 解除梗阻尤为重要。随着多层螺旋CT (MSCT) 的普及, 因其扫描速度明显加快, 扫描范围增大, 图像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大幅提高[1], 后处理功能强大, 其在输尿管病变检查上的应用日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2月经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 (MSCTU) 确诊的50例患者, 旨在探讨其在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本组50例患者,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5~79岁, 平均年龄46岁。输尿管结石患者38例, 其中35例近期有肾绞痛及肉眼血尿史;非结石患者12例;其中10例有尿频、尿急、血尿、腰部困痛、不适等症状, 2例无任何症状, 体检中发现。其它影像资料有KUB、IVP、B超、MRU等。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临床资料证实。
CT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 检查前空腹, 饮水500~800mL, 仰卧位, 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 扫描参数:120kV, 380mA, 所有患者先行全尿路平扫, 然后经前臂静脉注入7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或碘海醇, 快速团注, 行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全尿路扫描, 部分患者需延迟扫描, 之后将扫描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
图像处理:在工作站对所获容积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维重建, 重建方法有: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再现 (VR) 和曲面重建 (CPR) 。以全面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数量、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获得高质量的泌尿系统影像。
2结果
3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 共发现结石47枚, 阳性结石29枚, 阴性结石18枚;结石发生在输尿管下段为28例, 中段为6例, 盂管交界处4例;其中右侧为26例, 左侧12例;有6例同时伴有肾盂、肾盏结石。轴位像结石表现为管腔内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致密影, CT值:120~280HU, CPR重建图像显示结石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 其上方的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积水, 积水扩张较重时, 对比剂显影不佳 (图1、图2、图3) 。4例炎性狭窄, CPR像表现为狭窄段输尿管逐渐变细, 呈锥状, 管壁稍增厚, 边缘光整, 局部无异常密度影, 其以上输尿管扩张。3例输尿管结核, 轴位像显示肾盂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 管腔狭窄, CPR图像显示输尿管管腔狭窄和扩张交替出现, 能清楚地反映病变的部位和形态, 获得病变的整体印象 (图4) 。1例输尿管肿瘤, 轴位像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影, 增强后有异常强化, CPR图像可全面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周围情况。2例膀胱肿瘤, 表现为膀胱侧后壁局限性增厚, 呈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影突入膀胱腔内, 且累及输尿管口, 致肾盂、输尿管积水, 增强后肿瘤强化, CPR图像能显示尿路全程, 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 (图5、图6) 。1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MIP显示输尿管折曲、扩张积水, 逐渐变细、狭窄, 并向中线靠拢, 走行在下腔静脉后方 (图7、图8) 。1例肾盂及输尿管重复畸形, 同时合并巨输尿管, 输尿管下端囊肿, CPR、MPR、MIP、VR多种重建能明确重复肾盂、输尿管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肾盂、全程输尿管及膀胱的大体形态及相对狭窄的程度 (图9~13) 。3讨论
尿路梗阻的原因很多, 常见有泌尿系结石、肿瘤、炎症及先天发育畸形等, 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做出诊断, 解除梗阻原因, 则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肾功能评估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基础[2]。由于上尿路位居腹膜后, 解剖路径长, 毗邻关系复杂, 虽然对其病因诊断方法多, 但各有局限性和不足, 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传统泌尿系检查方法有KUB、IVP、逆行肾盂造影、B超、普通CT、MRU等;KUB主要是作为初步筛查的检查方法, 只能对输尿管阳性结石做疑似诊断, 阴性结石不显示, 不能观察肾、输尿管、膀胱的结构, 而且图像质量受投照条件、肠腔气体、粪便等因素影响, 造成诊断困难;IVP是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常用方法, 正常情况能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以及膀胱, 当肾脏功能不全或无功能时, 则延迟显影或不显影;逆行肾盂造影为有创检查, 如果因输尿管梗阻造成插管失败, 则不能检查;以上三种检查方法由于图像密度分辨率低, 无法观察肾实质、输尿管及膀胱壁及其周围病变;B超受人为因素、腹腔胀气、钙化等因素影响, 对盆腔病变定位、定性差;普通CT由于存在层厚、层间距, 容易漏诊;MRU结石容易被高信号尿液所遮盖;因此诸多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相比而言MSCTU有它独特之处, 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CT尿路造影 (CT urography, CTU) 由Zanowitz等 (1985) 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3], 其基本原理与IVU相同, 但CT密度分辨率远比普通X线高, 而且不受肠内容物、脊柱等影响。多层螺旋CT (MSCT) 具有快速采集、单次扫描覆盖范围大、微体素成像、亚秒级扫描、三维容积数据采集及强大后处理功能等优点, 能够重建出高质量的尿路立体图像[4]。重建方法多种:最大密度投影 (MIP) 利用最大密度重建, 图像对比度较好, 但输尿管内对比剂充盈不良时难以较好的显示输尿管, 故仅适用于梗阻程度较轻的患者, 对于重度积水患者效果不佳。容积再现 (VR) 可获得类似于X线尿路造影的影像, 但对于狭窄程度和范围有夸大倾向。多平面重建 (MPR) 可以做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任意角度平面重建。曲面重建 (CPR) 是沿输尿管走行方向确定其位点及连线, 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 获得从肾盂致输尿管膀胱入口连续性或要求段的输尿管图像。CPR及MPR技术能清晰显示整个泌尿系统全貌, 可以任意旋转, 从不同角度观察输尿管的走行, 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使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加精确。综上所述, MPR图像尤其是CPR是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的最佳重建方式[5,6]。
本文3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 经过传统方法行泌尿系检查, 有35人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积水, 有28人明确诊断为输尿管结石, 而行MSCTU检查之后, 所有患者都得到了高质量的影像资料, 清楚显示结石的数目、位置、形态及与扩张积水的输尿管的关系。输尿管结核的患者, 通过MSCTU检查后, 多方法的重建图像能够了解病变的范围, 管壁增厚及梗阻情况。输尿管、膀胱肿瘤患者经MSCTU检查后也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位置、强化特点以及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1例肾盂及输尿管重复畸形, 由于一个肾无功能, 肾盂输尿管不显影, 所以无法在MIP、VR重建图像上显示, 而MPR、CPR两种重建方法却能很好的将双肾盂、双输尿管之间的关系清楚的显示出来。
结果表明, 在诊断尿路梗阻病因方面, MSCTU较传统方法KVB、IVP、B超等有明显的优越性, 不仅可以准确显示梗阻及部位, 还可以通过多种重建图像较直观地显示结石、狭窄、先天性畸形、肿瘤等常见的梗阻原因, 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使病变的定位、定性更加准确, 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及术前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因此, MSCTU是目前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建男, 高丽媛, 刘影, 等.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19 (9) :620-622.
[2]刘哲, 王龙信, 秦卫军, 等.老年患者上尿路梗阻致肾积水的病因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9 (22:) :2061-2063.
[3]Dalla-al mal, Mor r a A, G rot to M.CT-u rog r aphy[J].R ad iol Med, 2005, 110 (3) :170-178.
[4]陶然, 赵跃华, 刘金, 等.螺旋CT多层面和多维重建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8 (6) :382-384.
[5]李振华, 郭健飞, 杨宏伟, 等.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 (附37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8) :482-484.
[6]刘建新, 唐光健, 蒋学祥.输尿管压迫阴性CT尿路造影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7) :1788-1789.
尿路梗阻 篇2
【关键词】 上尿路结石;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治疗;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95-02
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共收治了40位由于上尿路结石所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医院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切实记录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比较分析了最优的手术方案。具体的治疗记录如下:
1 患者的病例以及治疗方法
1.1 患者病历 本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23-74岁,平均55岁,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患病时间在一天到4个月之间,患泌尿系统结石症的时间长短不等,集中为数月至40年。这些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尿血症,15例有脓尿,尿量在500-200ml/d为15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有28例,水肿10例,高钾血症7位。这些患者的尿液中,血尿素氮大约在8.0-45.9mol/L,血清肌酐在199-1900μmol/L之间(其中血清肌酐含量大于1200μmol/L的患者有6例),血红蛋白含量为59-145g/L。对这些患者进行KUB及B超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上尿路结石的大小在0.55cm×0.8cm-6.6cm×4.8cm之间,双肾结石4例,肾结石1例。经过检测发现这些患者中有1位为阴性结石患者。
1.2 处理方法 ①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在手术时,要求患者采取俯卧的姿势,抬高肾区,B超定位,由B超引导穿刺针进行,持续时间至尿液流出方可,置入导丝,然后再置入导尿管,拔出导丝,固定引流管,接尿袋引流。这一手术要求保持手术过程的流程无停滞。②输尿管镜下碎石或插管:在硬膜外或腰麻下,用F9.5-11.5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并尽量取石,在直视下插入F4-6D-J管,如结石进入肾盂,则置D-J管后行ESWL或待二期处理。③ESWL体外冲击波碎石:B超定位,工作电压为7.0-15.0W,冲击次数600-4200次,平均3000次。④开放手术:根据结石不同位置采取不同手术,肾或输尿管切开取石,双侧梗阻者尽量同时手术,双侧输尿管手术采用下腹正中切口。
2 结 果
接收经皮穿刺肾造瘘的患者有9例,他们的肾积水比较严重,均在中度以上,其中脓肾7例,尿毒症期6例,并發出血1例;采用ESWL方法治疗的患者有4例,其中肾结石患者为1例,输尿管结石3例,碎石后未能排出1例;输尿管镜碎石18例,成功14例,失败2例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发输尿管损伤2例,均保守治疗;开放手术8例,并发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
这些患者中,手术后有23位患者完全恢复,13位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属于较为失败的结果。他们的病历资料显示,手术后肾功能恢复的实践大概在4-16d,一般的患者恢复时间为七天,各手术治疗方法对肾功能恢复的作用无明显的差异。
3 讨 论
3.1 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优点 ①操作简单、创伤小、较为安全,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②可双侧同时进行;③可以在难以判断分肾功能的情况下挽救更多的肾脏,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肾功能,为下一环节的治疗提供依据;④有助于脓肾早期诊断和治疗。
3.2 输尿管镜下碎石或者插管手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针对双侧的梗阻状况进行治疗,减少了手术次数,创伤小,成功率高,有益于患者创口的恢复。同时手术中采用常规置D-J管,能够有效地解决输尿管狭窄的问题,可以提高肾功能的恢复效果,在所有治疗方法中效果最好。
3.3 ESWL方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症的方法经历的时间已经很长,各项手术技巧和细节技术也趋于成熟,是治疗结石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成功率十分高。但是对于由于结石引发的肾功能衰竭症,治疗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①碎石后(尤其是在患者的结石碎片较多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输尿管中形成二次梗阻;术后的恢复时间较长,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不利于肾脏的及时恢复;②结石碎片有可能会影响输尿管的粘膜,并且如果发生二次梗阻现象,极有可能引起炎性息肉,纤维增生,肉芽包绕,再次阻塞结石碎块的排出效果。但是在治疗时,对于第二环节的治疗,ESWL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尿路梗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53岁;病程5~10年。其中出现尿路梗阻症状患者29例, 无症状患者11例。40例患者均经静脉尿路造影术 (IVU) 及先行超声检查后表明是上尿路梗阻但原因尚未明确。
1.2 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通过选用美国GE Lightspeed的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 要先平扫全尿路, 后扫描排泄期全尿路、肾实质期及肾皮质期[2]。设定的扫描范围为从耻骨联合上缘到第11胸椎下缘。通过对肘前静脉进行非离子型造影剂碘醇注射, 剂量为100ml, 门脉期自注射后75s, 动脉期为25s。依据肾脏的积水状况对尿路的造影扫描所需时间做出判定, 若是积水者通常需延迟2h, 延迟时间最大可达6h, 若是无积水者则仅需延迟半小时左右即可。扫描参数主要为:扫描时间14~22s, 重建间隔1.25mm, 薄层重建层厚1.25mm, 螺距1.375, 管电流300mA, 管电压120kV, 均为一次屏气即完成[3]。在对各项扫描完成后, 传输所得的原始数据到工作站, 同时选用容积重建 (VRT)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建 (CPR) 及多平面重建技术 (MPR) 进行三维重建处理。
2 结果
4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 患有泌尿系结石18例, 其中单纯输尿管结石13例, 肾和输尿管多发结石5例;先天性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为9例;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5例;膀胱输尿管肿瘤3例;盆腔肿瘤外源性压迫2例;肾囊肿2例。
均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 膀胱、输尿管、肾集合系统及肾实质的立体图像表现都很清晰, 关于上尿路梗阻的原因通过输尿管经或手术病理的检查表明, 多层螺旋CT和术后的诊断相符概率达到100%。肾囊肿多螺旋CT检查:肾囊肿形态为圆形, 边界锐利, 呈低密度区, 跟肾实质的界面光滑, 肾脏在遭受压迫后出现萎缩失常现象。泌尿系结石: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看出输尿管的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结石的形态、数目、大小和位置;输尿管的周围关闭有水肿增厚现象, 腔内有高密度影;尿路梗阻端上部的输尿管腔中对比剂的充盈性略差伴有梗阻性积水现象;患者的患侧肾功能受到影响较差, 肾的周围发现渗出改变。肾盂、输尿管畸形: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输尿管和肾出现积水扩张的畸形现象。输尿管狭窄:多层螺旋CT检查可看出其狭窄的位置, 输尿管扭曲变形, 节段性狭窄, 同时有尿路扩张积水情况出现。膀胱输尿管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表明出病变自身的位置、范围, 以及输尿管的近段扩张积水情况, 输尿管壁有不规则增厚现象, 强化异常, 同时伴随输尿管梗阻, 膀胱输尿管的腔内软组织影。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肾盂肾盏输尿管出现积水扩张情况至全程, 膀胱壁不光整且有增厚现象。盆腔内肿瘤压迫或侵犯导致输尿管积水:多层螺旋CT检查表明肿瘤跟输尿管间的解剖关系, 肿瘤跟输尿管的界限并不清晰, 局部的管壁亦不光滑, 官腔狭窄, 经外部压迫或病变可导致输尿管扩张情况。
3 讨论
通常用于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措施主要为B超、IVU、普通MRU和CT以及逆行肾盂造影等。采用B超进行检查, 可受到肠道内气体、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 无法清楚地表明输尿管全程[4];采用IVU检查耗时较长, 需对腹部进行加压, 输尿管全段显示较难, 同时受到密度分辨率低的影响, 难以显示小肿瘤、阴性结石等病变[5]。MRU检查可对上尿路梗阻的形态进行立体显示, 但无法显示无尿路扩张的积水情况, 且对结石的分辨率较低、敏感度不强, 无法显示产生的微笑病变, 在临床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性[6]。逆行肾盂造影检查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 一些患者会因为下段输尿管走行迂曲或狭窄、输尿管口的开口有异常, 从而导致插管失败。在将多层螺旋CT应用到临床中以来, 再与后处理软件技术进行结合, 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优势也更为明显。多层螺旋CT检查速度快, 采用多排探测器与薄层容积进行接收和扫描, 并使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做VRT、CPR、MIP、MPR等三维处理, 根据每个不同的角度对输尿管梗阻、肾盂进行观察, 不只可以对病变、周围组织关系及囊括范围进行显示, 还可对泌尿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准确对上尿路梗阻定性和定位。若是患者的肾功能不好或是梗阻性比较严重, 在扫描时可稍微延迟, 若是扫描的影像显示不佳可依据病变处的解剖位置重建原始图像, 即可清晰显示出泌尿系统的积水程度及梗阻部位, 甚至还能对管内情况进行直观了解。多层螺旋CT虽有其优势, 但检查所需费用与IVP、KUB、B超相比要更贵, 并且经多次扫描后受到的X线辐射量也更大, 所以若是能通过IVP、KUB、B超等检查的泌尿系疾病可不必硬性要求选择多层螺旋CT, 特别是孕妇与儿童, 更要谨慎选择[7]。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在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后均得到了准确的诊断,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精确性。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检查是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IVP、KUB、B超等也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适当选择。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MSCTU) 技术通过MIP、MPR、VRT等对图像进行多个角度观察, 从而更为清楚地看出形成上尿路梗阻的形态与病变原因, 在诊断上尿路梗阻病变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相对于KUB、IVP等检查方法可给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诊断, 同时还可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做出精准的定性、定位诊断,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MSCTU) 诊断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2月随机抽取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后表明有尿路梗阻性疾病但原因尚未明确的患者40例, 均进行MSCTU检查, 随后在图像工作中将已获取的图像做三维处理, 即容积再现 (VRT) 、多平面重建 (MPR) 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 , 最后获取到泌尿系的立体图片。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膀胱炎累及输尿口狭窄情况者1例, 上尿路结石18例, 先天性畸形9例, 肾囊肿2例, 输尿管肿瘤3例, 外源性压迫2例, 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 手术最终结果与CT的诊断全部相符。结论 MSCTU经MIP、MPR、VRT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可更为清楚地看出形成上尿路梗阻的形态与病变原因, 在诊断上尿路梗阻病变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尿道梗阻,尿路造影术
参考文献
[1]殷瑞根, 王冬青, 赵亮, 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结石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5, 16 (11) :78-79.
[2]李世杰, 杜静波, 马书亮.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5, 2 (6) :211-212.
[3]郑加贺, 马洁韬, 赵旭东, 等.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1) :154-156.
[4]闫国田, 白生, 张卫红, 等.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5) :63-64.
[5]许宜选, 刘霞, 汪伟伟, 等.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2) :103104.
[6]龙昉, 胡茂清, 麦栩榆, 等.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先天性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9) :142143.
尿路梗阻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8 年1 月-2014 年5 月收治急性尿路梗阻患者126 例, 均经手术治疗, 其中男69 例, 女57 例, 年龄25~65 岁, 平均 (45±4) 岁, 以尿路结石为主118例, 前列腺增生3 例, 输尿管先天性狭窄4 例, 下腹部肿瘤1 例。将其中45 例急性尿路梗阻导致尿外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 与81 例无尿外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比较。
仪器与检查方法:应用SIEMENS及ACUSON CV7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部探头频率3.5~5.0 MHZ,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侧卧位, 必要时俯卧位, 依次检查双肾、输尿管及膀胱, 对膀胱未充盈者先扫查肾脏, 检查时循扩张输尿管仔细寻找其梗阻部位, 对输尿管三个狭窄部位进行重点扫查, 对肾脏大小、肾周积液情况、结石大小、输尿管扩张程度分别进行测量, 将获得的资料图像置超声工作站保存、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 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比较肾包膜下积液及肾盂积水对超声诊断尿外渗的特异性、阳性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超声表现:126例患者均有急性尿路梗阻症状, 对照组患者81 例, 其中输尿管结石77例 (图1) , 前列腺增生1 例;输尿管先天性狭窄2 例。所有81 例中有12 例超声发现肾包膜下积液, 宽度2~6 mm, 平均 (3±2) mm;58 例超声发现肾盂积水, 肾盂积水宽度10~20 mm, 平均 (10±5) mm。病例组患者为45 例, 其中输尿管结石患者41例, 其中36例中超声发现不同程度的肾包膜下积液 (图2) , 肾周围积液为月牙形, 主要分布于肾下极处 (经CT证实为肾周包膜下积液, 图3) , 宽度4~10 mm, 平均 (5±2) mm, 38例超声发现肾盂积水, 7例由于肾盂积水量较少, 超声未能显示, 其中5 例是由于肠道气体干扰, 超声未发现肾包膜下积液, 仅见肾盂、肾盏、输尿管上端扩张。病例组中4 例非结石引起的肾包膜下积液, 其中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例输尿管先天性狭窄患者, 声像图显示一侧肾盂、肾盏明显扩张, 盂管交界处呈漏斗样扩张, 其下方输尿管显示不清 (后经造影证实为输尿管先天性狭窄) ;1 例患者为下腹部肿瘤患者, 超声发现肾盂、肾盏、输尿管上端扩张及肾周积液, 由于肠道气体干扰超声, 未能发现输尿管梗阻原因, 后经CT检查发现输尿管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并压迫输尿管。
以上数据按分组列表比较, 见表1。
两组病例在有无肾盂积水中的超声差异比较, 见表2。
肾包膜下积液及肾盂积水对超声诊断尿外渗的特异性比较, 见表3。
讨论
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为临床症候群, 文献报道的原发病因包括尿路结石, 腹膜后纤维化, 前列腺增生[1], 尿路内外肿瘤堵塞或压迫等[2], 其中以上尿路的输尿管结石及肾结石最为常见[3]。
两组资料显示, 在有无肾包膜下积液及肾盂积水这两个指标中, 肾包膜下积液对超声诊断尿外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资料发现, 尿外渗的最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尿路结石梗阻, 提示我们发现尿外渗时, 应仔细寻找有无输尿管结石梗阻。目前, 肾包膜下积液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明确, 至于积液性质较难确认, 但超声在显示上尿路是否存在梗阻方面较其他检查有一定优势, 其快捷、方便、费用低廉、创伤小, 适合病员的初步诊断, 尚可快速反复检查, 能动态观察尿外渗变化[4]。
肾周积液除尿外渗外, 还可在其他疾病上出现相似的临床症状和声像图表现, 应注意鉴别。 (1) 肾周脓肿。声像图表现为肾周脂肪囊内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内有散在絮状、点状回声漂浮, 部分有分隔, 此类患者临床症状有发热、伴有头痛, 全身痛及恶心、呕吐等;膀胱刺激症状, 由上行感染所致的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时即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以后出现全身症状, 血形感染者由高热开始, 而膀胱刺激症状随后出现。 (2) 急性胰腺炎所致的肾周积液。此类积液位于肾包膜之外的肾脏周围, 此时患者的疼痛多位于中腹部, 胰腺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患者血尿淀粉酶增高, 有助于鉴别。
肾包膜下积液及肾盂积水对超声诊断尿外渗的特异性、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超声对肾包膜下积液的检出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有无肾盂积水等其他超声特征表现。超声对积液的显示率高, 能早期、及时发现肾包膜下积液, 并能准确评价尿外渗程度及蔓延范围, 诊断并且可明确部分尿外渗病因, 观察尿外渗治疗后变化情况, 对指导临床治疗, 保护肾功能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是尿路梗阻致尿外渗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如超声检查发现肾包膜下积液应高度怀疑合并尿外渗, 需及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明确诊断, 以便尽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急性尿路梗阻所致尿外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应用SIEMENS及ACUSON CV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将结果分别进行四格表χ2检验。结果:126例经手术治疗急性尿路梗阻的患者中, 81例急性尿路梗阻无尿外渗, 45例急性尿路梗阻致尿外渗。结论:肾包膜下积液对超声诊断尿外渗的特异性较高, 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诊断急性尿路梗阻所致的尿外渗并评估尿外渗的程度, 并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及预后随访。
关键词:急性尿路梗阻,尿外渗,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庞浩鹏, 吴光耀.BPH患者双肾自发性尿外渗1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 (12) :323-326.
[2]孙浩, 王凤力.超声检查在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4) :524.
[3]Hamoud K, Kaneti J, Smailowit Z, et al.Spontaneous peinephrie urinoma in pregrancy[J].Int Urol Nephorol, 1994, 26:634-636.
尿路梗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间于我院影像中心接受CTU检查的泌尿系梗阻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4至66岁,平均(38.9±14.8)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3天内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及MSCT、CTU检查,并经临床随访或组织病理学确诊。伴有血液系统疾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系统疾患者及对碘造影剂过敏者不在纳入范围中。
1.2 检查方法
1.2.1 IVP检查
IVP检查设备选择西门子X线机,患者空腹(6~8)h,检查前30min饮用600ml白开水,先摄全腹平片,再经肘静脉以(2~3)ml/s的速率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76%泛影葡胺)(60~100)ml,于注射药物后5min、15min、30min及45min时摄片观察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显影情况。
1.2.2 MSCT及CTU检查
CT设备采用GE 16排多层螺旋CT机,禁饮食(6~8)小时,扫描前30min饮水500ml。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患者剑突下缘,至会阴部位。扫描参数为电流380mAs,球管电压120 kV,层厚1.0mm,螺距1.375:1。先行常规CT扫描,再以3.0m L/s的速度经外周静脉团注碘造影剂(欧乃派克),并用30m L生理盐水冲管后,行动脉期(25秒)、静脉期(55秒)及延迟期(180秒)强化CT扫描,并于注射造影剂后15分和30分再行延迟期扫描。
1.2.3 图像处理
在后处理工作站对CT检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进行MPR、VR及MIP处理,全面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数量、密度、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及强化方式。对延迟期图像进行CTU重建处理,排除骨骼及胃肠道干扰,以充分显示泌尿系统影像,观察泌尿系统的梗阻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泌尿系梗阻的MSCT及CTU表现
MSCT及CTU对尿路梗阻的检出率为100%。尿路梗阻MSCT及CTU图像均表现为病变部位尿路狭窄,呈截断征、鸟嘴样或渐进性狭窄,其近端不同程度扩张。泌尿系阳性结石表现为明显高密度,形态各异,边界清晰,阴性结石表现为输尿管内等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泌尿系肿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变,有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同程度强化。泌尿系炎症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渐进性狭窄,增强扫描管壁呈明显强化。泌尿系畸形表现为肾盂肾盏、输尿管数量及形态异常,并可以见异位开口。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泌尿系梗阻病因的诊断情况比较
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确诊,泌尿系梗阻的病因有泌尿系结石28例,肾、输尿管及膀胱肿瘤9例,泌尿系先天性畸形6例,炎症8例,MSCT联合MRU对泌尿系梗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IVP的70.6%,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详见表1)。
3 讨论
泌尿系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结石、肿瘤、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肾功能评估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基础[3]。临床工作中,泌尿系梗阻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IVP、MSCT及MRI等,其中超声作为最常用的筛查方法,而IVP和MSCT、CTU常是患者术前检查必备的检查项目,对于有碘过敏的患者,可以行MRI及MRU检查[4]。
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MSCT技术发展迅速扫描速度明显加快,扫描范围增大,图像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大幅提高[5]。其后处理工作站功能强大,能够进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等。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延迟期扫描,可以得到理想的泌尿系影像,经后处理后可以得到CTU图像,在正常的CTU图像中,能够清晰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影像,其图像质量优于IVP[6],可以显示尿路的大致形态及其走形,能使密度较低或体积小的病变变成充盈缺损以检出疾病,可了解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等,判断病变的位置高低及其来源[7]。MSCT及CTU还可以从薄层图像中观察梗阻部位病变的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与管壁的关系、梗阻的程度等,对泌尿系梗阻病因性质的判断有较大的优势。本研究中,泌尿系梗阻的病因包括结石、肿瘤,泌尿系畸形及炎症,MSCT联合MRU对泌尿系梗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IVP的70.6%。研究显示,CTU有更高的时间、空间及密度分辨率,能更加清晰的分辨出泌尿系统的组织学变化,三维重建图像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诊断可以给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以提高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诊断敏感、特异性[8]。与超声和IVP相比,MSCT及CTU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诊断符合率更高。MRI及MRU虽然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但对泌尿系结石诊断情况并不由于超声及MSCT,且MRU为水成像,不能动态的观察肾脏的排泄功能。
综上所述,MSCT及CTU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对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符合率可提高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能力,并有效减少辐射剂量[9]。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清晰、准确、直观的影像,对所致梗阻的原因及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10],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MSCT联合CTU在肾尿路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泌尿系梗阻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及MSCT、CTU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泌尿系梗阻病因的诊断情况。结果:①尿路梗阻MSCT及CTU图像均表现为病变部位尿路狭窄,呈截断征、鸟嘴样或渐进性狭窄,其近端不同程度扩张。②泌尿系梗阻的病因有结石28例、肿瘤9例,泌尿系畸形6例,炎症8例,MSCT联合MRU对泌尿系梗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IVP的70.6%(P<0.01)。结论:MSCT及CTU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清晰、准确、直观的影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三维构建,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邓少兵,梁文琪,宣达,等.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与传统静脉尿路造影的显影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09;30(8):1161~1162
[2]高祥英.CTU对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60~161
[3]刘哲,王龙信,秦卫军,等.老年患者上尿路梗阻致肾积水的病因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2):2061~2063
[4]王艳,李岩,任永芳,等.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7):506~510
[5]孙建男,高丽媛,刘影,等.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9):620~622,637
[6]渠红.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对重复肾、输尿管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73~74
[7]顾钱峰,夏文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术前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82~2284
[8]董延鸣,徐伟,朱明洪,等.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8)3377~3378
[9]郑芸,杨贤卫,范真真,等.MSCT肾动脉造影与尿路造影同步显示对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4):264~267
尿路梗阻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60例临床拟诊为上尿路梗阻病变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按对比剂用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常规CTU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5~66岁,平均45.2岁;B组20 m L对比剂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2~61岁,平均43.5岁。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检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CT扫描方法: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扫描仪, 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上臂向上抬高过头。让患者屏气由头侧向足侧无间隔容积扫描,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层厚5 mm,层间距2.5 mm,扫描野300 mm,准直器宽度0.75 mm,Pich值0.9。A组采用高压注射筒经右前臂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 I/100 m L,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80 m L+30 m L生理盐水,按常规方法采集图像。B组经右前臂静脉人工推注20 m L,注射对比剂后15 min进行第1次扫描, 30 min进行第2次扫描,操作者目测输尿管显影情况,如未显影,可于120 min重复一次扫描。扫描完成后采用标准算法重建薄层图像,重建层厚1 mm,层间距0.5 mm。将薄层横断面图像数据传输至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和去骨后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输尿管结构。
1.3图像评估方法:由两名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取其一致意见,对意见不一致者,协商解决。
1.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分别对A、B组诊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剂量对比剂对输尿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所有受检者均完成了造影检查,均未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症状。以患者临床治疗、其他检查及随访复查综合资料作为评判标准,A组患者完全正确诊断,B组患者有一例未能明确诊断,组间诊断结论一致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32,P<0.05)。
2.2小剂量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明显减少: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平均3794.6 m Gy/人,B组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平均794.5 m Gy/人,所受X线辐射剂量减少79%。
2.3小剂量对比剂组患者所接受对比剂明显减少:A组患者对比剂用量80 m L/人,B组患者对比剂用量20 m L/人,B组患者对比剂用量减少75%。
3讨论
CTU于1985年由Zallowitz首先报道,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Dillman等认为CTU可以作为“一站式”检查方法解决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难题[8],2008年欧盟泌尿系放射协会把CTU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推荐了检查技术原则[9]。 但CTU技术也有一些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一是电离辐射,由于电离辐射剂量与扫描期相次数相关,CTU多次重复扫描势必明显增加X线辐射剂量;二是对比剂用量,随着含碘对比剂使用范围的增加,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7,10],日益受到临床关注;三是大量使用对比剂、重复多次扫描和高压注射筒等辅材的使用,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虽然有一些作者通过降低球管电压电流、减少对比剂用量、使用双能CT等方法来弥补CTU技术缺点,但未形成广泛应用[11,12,13]。
我们借鉴静脉肾盂造影的方法,直接手动推注20 m L碘对比剂,延迟15 min后扫描,如果输尿管已经显影,即检查结束,如果输尿管显影不佳,则患者起床活动,间隔15 min,即推注对比剂30 min后再行扫描,根据输尿管显影情况决定是否延迟扫描,如果输尿管未显影,可于120 min后延迟补扫描一次。所有患者的图像后处理过程中,我们没有采用VR图像,而是选用MIP、CPR和MPR,这是因为徐学勤等[14]对CTU各种图像重建方式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VR图像虽可立体显示尿路,但无法直接显示病灶,容易丢失信息,且无法提供对比剂充盈欠佳的局部尿路情况。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泌尿科医师最关注的问题是上尿路是否有梗阻,梗阻的部位在哪里,是什么性质的梗阻。因此造影的目的即在于明确这些疑问,对彩色立体图片并无多少兴趣。
与常规CTU对比剂用量80~100 m L相比,我们的方法对比剂使用量下降了75%,对输尿管结石(图1~2)、输尿管狭窄(图3~4)、输尿管肿瘤(图5~6)、输尿管变异均能清晰显示,其诊断结论与常规CTU组诊断结论无统计学差异。在B组30例患者中,我们准确的诊断了29例,最常见的输尿管梗阻疾病是输尿管结石(21/30),由于仅仅对患者注射20 m L对比剂,因此输尿管内对比剂浓度较传统CTU方法低,反而使结石与对比剂密度差显示更明显,更利于正确诊断(图1~2)。B组误诊患者1列(1/30),患者输尿管梗阻扩张,误诊为输尿管肿瘤,膀胱镜证实无肿瘤,考虑发育变异,分析误诊原因可能与读片医师诊断经验有关。在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同时,由于减少了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X线电离辐射亦大幅下降。此外,由于对比剂用量较少,且不使用高压注射筒等耗材,对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有大幅度减轻。并且20 m L对比剂属于测试剂量对比剂用量,临床使用无明显禁忌证,因此我们的方法应用广泛。
从理论上推论,含碘对比剂在输尿管内的停留会形成相似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的时间-密度曲线,会形成一个波峰或者平台期,那么, 直接在波峰或者平台期扫描,则会达到一次扫描就可以完成检查,就可以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和简化工作流程。但我们本着医学伦理道德的要求,并未制定时间-密度曲线,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之一。另外, 本研究样本纳入量不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尿路梗阻 篇7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梗阻,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
超声及IVU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 对绝大部分疾病可做出正确诊断, 但对少部分病例诊断常有困难, 需要进一步检查。选择CT平扫加增强能取得良好效果[1], 因超声对中下段输尿管显示受肠管影响, 有一定局限性, IVU对肾排泄功能受损者不能充分显示, 无法做出病因诊断。而螺旋CT扫描可发现更多信息, 并可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从而获得较超声和IVU更多的影像资料, 为临床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14~65岁, 平均46岁。36例中有30例以腰痛或血尿为主诉, 另有6例无明显症状, 在超声体检时发现肾脏积水而行CT检查。36例均获得明确诊断, 其中输尿管结石26例, 肾结核1例, 肾脏萎缩1例, 膀胱肿瘤累及输尿管3例, 单侧异位肾1例, 肾盂肿瘤累及肾盂输尿管移行区导致梗阻1例, 肾脏肿瘤导致单侧肾脏无排泄功能3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MX8000多层螺旋CT机, 120kv, 200 mA, 时间1秒。检查前行常规胸腹透视, 发现腹腔有钡类、碘类造影剂等高密度者延期CT检查, 以免将高密度造影剂误诊为结石或将小结石遮盖而漏诊;检查前15~30 min, 饮用清水500~1000 ml, 扫秒前3~5 min, 经肘静脉注入10 mg呋塞米。扫描范围从肾脏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 层厚6.5 mm, 层距6.5 mm。增强时由静脉注入碘海醇60~100 ml, 注射速度2~3 ml/s, 且均进行全泌尿系的双期扫描, 肾实质期在注入造影剂后60~90 s扫描, 排泄期视肾功能情况而定, 肾排泄功能正常者扫描延迟时间为5~10 min, 肾排泄功能不良者延迟到30 min或更长;部分病例再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 (MIP) 或多平面重建 (MPR) , 以获得更清晰影像资料。
2 结果
36例梗阻性病变, 以结石为多见, 共有26例, 其中发生在肾盂输尿管移行区2例, 上段输尿管11例, 中段输尿管4例,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9例。其他为结核、肿瘤等病变。梗阻以上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有不同程度扩张积水。积水较重病例肾脏明显增大3例, 肾影稍有缩小10例。肾实质变薄较明显, 输尿管扩张一般在10~15 mm左右, 肾脏显影延迟者占28例。
3 讨论
3.1 尿路解剖生理特点
尿路由肾集合系统、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输尿管的特点是细而长, 跨度大, 存在生理性狭窄, 走行特殊, 位置较深, 一旦发生病变引起梗阻, 极易导致其上部分尿路积水, 最终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3.2 尿路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尿路梗阻性病变最常发生在输尿管, 因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的空腔性脏器, 软组织结构, 在没有造影剂充盈情况下与周围软组织缺乏对比, 其轮廓显示不清。传统的诊断方法有超声、腹部平片、IVU等。随着CT的普及, 对泌尿系统检查日益成熟。CT对尿路梗阻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非常高;根据文献资料:结石性尿路梗阻CT、B超及腹部平片+IVU, 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64.3%及37%;三种检查方法特异性分别为100%、36.2%及42.6%;非结石性尿路梗阻三种检查敏感性分别为91.4%、20.1%及22.7%, 三种方法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5.7%及87.5%;CT对尿路梗阻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查方法[2,3]。
3.3 结石为尿路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较大结石常规X线检查就能发现, 原因是泌尿系结石含钙量较高, 但较小结石传统方法可能漏诊, CT可作为首选, 因其分辨率高且为体层图像, 对直径<3 mm小结石也能明确诊断[4,5]。当输尿管内小结石有临床症状而但无泌尿系梗阻时, 可行增强检查, 进一步明确是腹膜后淋巴结钙化还是结石;增强后要延迟到输尿管显影再扫描, 以鉴别是结石还是非结石性病变。结石可以出现“软组织边缘征”, 即结石周围被软组织包饶。必要时可进行泌尿系三维重建, 给临床提供更直观的影像资料。本组26例结石, 24例均在术前明确诊断。
3.4 非结石性的尿路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明显优于超声及IVU, 文献报道三种检查方法确诊率分别为80%、6.3%、18.8%[6];输尿管良性狭窄多表现为狭窄输尿管管腔呈渐进性狭窄, 邻近或周围无异常软组织肿块影;结核导致输尿管呈串珠状改变, 肾脏显影延迟, 延迟扫描肾实质内见结核脓腔, 即肾实质内与集合系统相通, 囊内有造影剂填充;恶性狭窄多表现为梗阻处输尿管管腔内或管腔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 增强后肿块有不均匀强化。三维重建图像上有输尿管“截断样”改变。CT检查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腔内结构、管壁结构及邻近组织结构, 如管腔内息肉、血凝块、管壁肿瘤、邻近器官组织压迫性病变等;CT平扫加增强检查及薄层重建分辨率高, 能发现很小病变, 因延迟后腔内有高密度造影剂充填, 形成良好对比, 不会遗漏病变;在增强期输尿管壁强化后更容易辨认, 尤其是扩张不明显的输尿管;在排泄期若造影剂排入输尿管则更能发现输尿管内的充盈缺损;本组肾盂及膀胱肿瘤, 因累及输尿管造成充盈缺损而明确了诊断。
总之, CT用于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其独特的价值, 与超声、常规X线结合, 相互印证, 可取得很好的诊断效果。加之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 结合图像后处理等功能更能直观、立体、清晰、准确显示病灶, 为临床评估病情, 确定治疗方案, 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殷波, 宋永胜, 张辉, 等.多层螺旋CT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 (10) :757-759.
[2]郭宏骞, 刘俊峰, 秦民益, 等.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8) :1285-1286.
[3]孙建喃, 高丽媛, 刘影, 等.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9) :620-622.
[4]Smith RC, Rosenfield AT, Choe KA, et al.Acute flank pain:comparisonof non-contrast-enhanced CT and intravenous urography·Radiology, 1995, 194:789-794.
[5]黄正林, 肖格林.IVP显示不良后CT检查的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3 (3) :51-53.
尿路梗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12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0~78岁, 平均 (42.1±1.2) 岁。术中留置50例, 经膀胱镜逆行置管10例。病种包括:肾输尿管结石34例, 输尿管狭窄11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5例, 肿瘤压迫输尿管6例, 巨输尿管症裁剪成形术1例, 腹膜后纤维化l例, 其他2例;对照组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21~79岁, 平均 (42.4±1.1) 岁。病种包括:肾输尿管结石33例, 输尿管狭窄10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6例, 肿瘤压迫输尿管7例, 巨输尿管症裁剪成形术1例, 腹膜后纤维化l例, 其他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术中顺行置管:术前可依据排泄性尿路造影显示输尿管具体长度, 选择适合的双J管, 术中采用大小长度合适的输尿管导管向上及向下插入输尿管腔内, 确定输尿管畅通后, 检测需放入双J管的长度, 以输尿管导管插入深度为依据, 再分别向上及向下将带导丝的双J管前端置入肾盂和膀胱。膀胱尿道镜下逆行插管:带导丝的双J管前端置入肾盂后, 再将导丝拔除。对照组:连续静脉复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再根据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相应的体位和切口。用导尿管冲洗输尿管, 管内通畅后再根据患者年龄采用不同规格的硅胶管, 在管一端剪3~4个侧孔, 侧孔端置入近端输尿管内, 到达肾盂处, 另一端在肾盂切口或输尿管切口下端切一空引出。用丝线固定, 并与附近组织缝合, 避免滑脱。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判定:显效:肾功能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肾功能部分恢复正常, 全身功能有改善;无效:肾功能未恢复,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上尿路梗阻在泌尿系统中暑常见疾病, 根据病因可划分为先天性如肾盂输尿管交界狭窄、肾囊肿等;肿瘤性如输尿管肿瘤、肾盂癌;炎症性如肾结核;代谢性如输尿管、肾结石等;上尿路的梗阻不仅可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及血尿等临床症状, 还可损害肾脏功能, 导致感染发热等严重并发症[2]。其治疗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梗阻部位、病因、有无继发感染、患者的基本状态、肾功能状态等采取相应措施。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目的均是解除梗阻, 改善肾功能, 去除病因, 预防并发症。对于一些严重感染, 全身情况差且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 应尽早引流梗阻, 改善全身情况, 控制感染, 使患者肾功能有明显恢复[3]。
双J管在治疗上尿路梗阻中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同时起内引流和内支架的作业, 使上尿路梗阻尽早解除, 保护肾功能; (2) 使开放手术后出现的狭窄、残留小结石、尿瘘等并发症明显减少[4]; (3) 双J管固定后, 患者术后3~5 d后可下床进行简单活动, 减少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负担; (4) 外流管需10~15 d后才可将导管拔出, 延长了住院时间, 使住院费用增。双J管较其安全高, 并发症少, 一般拆线后患者即可办理出院手续。
本研究采用双J管内引流术治疗上尿路梗阻, 临床疗效较好, 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与采用硅胶管外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且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双J管内引流术在治疗上尿路梗阻中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采用双J管内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硅胶管外引流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双J管内引流治疗上尿路梗阻对防止手术后尿路狭窄和漏尿有重要意义, 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疗效确切。
关键词:双J管内引流,硅胶管外引流术,上尿路梗阻
参考文献
[1]邹戈, 李杰贤, 林宇峰, 等.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在上尿路梗阻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1, 22 (10) :103-105.
[2]朱亚宏, 付科, 王进.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9) :1608.
[3]陈朝晖, 傅宗光, 刘小明, 等.经膀胱镜逆行置入双J管应用于上尿路梗阻性疾病[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6) :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