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意义

2024-08-04

信息化意义(通用12篇)

信息化意义 篇1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模式也由传统化向数字化发展,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刻不容缓和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遇到的困难提出加强领导,落实资金和和设备,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规范管理机制,保障档案数据安全运行;建立复合型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等措施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原始档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并能有效为科研生产服务。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措施,意义

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档案信息化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和规划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利用。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用现代管理学理念,提高档案现代化水平,服务于社会的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的新型工作模式[1]。

1 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

1.1 加强领导,落实资金和设备,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

就目前而言,许多档案馆的馆藏资料都年代久远,利用率低,档案管理仅仅就是保管,案卷不丢失即可,档案管理人员手工进行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业务基础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费时费力,由此可见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档案数据信息采集方式如图1所示。

各基层单位领导应该重视档案工作,着力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将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和评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发展规划,确保档案信息建设所需的资金。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档案资料都是纸介质,有些可能破损严重,需配备扫描仪等设备将这些资料电子化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准确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检索、编目、统计等,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将档案实体管理变为数据信息管理,档案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1.2 为档案数据安全运行提供规范的管理机制

档案信息化首先是对档案实体进行数据化,数据的存储和传输依赖于完善的档案局域网,目前,我国数据运行安全主要依赖设置复杂的密码和防火墙,但是运用防火墙技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只是确保档案信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拓扑结构网络中正常运行,而不能全面有效地保障数据运行安全。

图1档案数据信息采集方式

图2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

只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如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档案数据查借阅制度等,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设置用户口令并安装杀毒软件、重要数据库系统进行加密、设置不同用户数据访问权限、档案数据信息不得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相联、严禁在工作机上运行来历不明的软件等,通过规范的管理机制和一系列措施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运行。

1.3 建立复合型的管理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现阶段档案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档案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都已牢牢掌握,但是却对计算机档案管理技术知之甚少,年轻的档案管理者仅仅懂得计算机档案管理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原则、方法却懂的不多,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仅仅是计算机操作人员,对电子文件如何形成,数据如何存储、利用不清楚,计算机出现问题也只能等技术人员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积极组织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建立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批既懂得档案业务知识,又能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1.4 选用设置合理、管理科学的档案信息化软件

市场上的档案管理软件五花八门,许多单位的档案软件系统开发缺乏规划性,导致档案信息化软件没有通用性和实用性,以核工业集团为例,同一种软件系统,由于计算机型号不同,运行硬件环境不同或者档案信息规范化的分类编码不一致,有的单位可以正常运行,有的单位却无法安装,由于缺少技术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影响,制约着档案信息化的步伐。

由此可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相配套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档案的自动化管理,档案数据一次录入后可以反复使用,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在档案部门内部实行数据共享,数据录入后,通过档案管理软件可以打印案卷目录、卷内目录、自动统计档案信息形成报表,通过模糊查询、组合查询或者分类查询的方式从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的查借阅工作也更加方便准确[3]。

2 档案信息化建设意义

2.1 减少纸质档案使用率,保证其完整性

纸质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由于年代久远,利用频繁,许多已经页面破损或者字迹不清,无法正常使用,而这些档案都是老一辈先人智慧的结晶,一旦丢失就不可复制,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档案库房里的纸质档案都会因为利用频繁出现或多或少的磨损,而档案信息化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除了在信息输入时需要使用档案原件外,其他很少再接触原件,档案信息存储在光盘、硬盘等介质上,可以有效减少原始档案使用率,保证原始档案完整性,但若按照以前的方式保存为纸质档案,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扩建库房,而且仍难避免出现氧化、虫蛀、霉变和鼠类的破坏。

2.2 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按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人员要根据纸质目录从库房中查找所需档案,在登记本上进行登记,使用人员归还后还要放回库房,这样既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还低,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后,只需通过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既可实现检索查询和全文阅读,所有查借阅资料都可打印审批表并有浏览借阅记录,若有资料超过规定期限未还,通过档案管理软件就可对过期不还者自动催还[4]。

2.3 科技档案利用率提高,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

长期以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重视资料的收集和保管而轻视开发利用,且宣传力度不够,科技档案借阅要求单位领导作批示,这便造成科技工作者在认识上进入误区,认为档案馆是保密部门,不能随意进入,对档案馆的库藏资料不清楚,且受传统的查询利用手段的限制,查全率和查准率都不理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效率,许多年代久远的纸质档案经信息化后,科研人员在内部局域网即可完成全文查阅和预览,为下一步决策服务,档案利用率提高,科研人员能利用现有资料更好的工作。

3 结论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要分阶段有计划实施,它的基本推动力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

从长远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档案工作人员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仓库的保管者,而是既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专业人才,工作效率有效提高,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编研工作,当然,目前档案信息化只是一个蓝图,很大部分档案馆还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的阻力很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逐步实现,只有分阶段有计划实现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婉媚.档案管理之档案信息化建设[J].赤子,2012(7):124.

[2]范相洲.创新档案管理机制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3]崔丽君.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J],2006(11):37.

[4]雷亚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改进[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200-1201.

[5]周风云,赵焕中,姜桂娥.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J].山东档案,2004(2):35.

信息化意义 篇2

(2)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建立了信息门户。这些“门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从而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占领市场的先机。这些门户已经超出r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两大应用的结合点:这些门户对高科技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会带来信息时代技术革命的飞跃。

(4)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困难企业脱困。

他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科研开发结合为一体,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寻求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改善管理,早日走出困境。

信息化意义 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信息化;概念;目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教学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教育教学系统、教育教学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的应用作为基础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使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人们所共享,使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被人们开发出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协作工作、协作教学、协作管理.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虽然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的巨大魅力和生命力已经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主要还是处于教育信息化阶段,积极构建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是现代化教学工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建设任务。

二、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目的

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教学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并不能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

三、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对学校产生的重要意义

1.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把信息化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从以往的传授为主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现“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可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动力,提高课堂效益。目前,上海、杭州、深圳、山东等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目光超远,领跑全国教育,在实施整体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一批批先进学校率先步入了“教育云”时代,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了“翻转课堂”。

2.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把信息化运用于学生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便捷化、趣味化。教育信息化把教室变为 “学室”,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学校“围墙”,创造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即“打开你的电脑(手机),学习你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信息化运用于各类活动,可以实现学生活动的趣味化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将教学资源在网上发布,更多的应是通过网络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与体验。学生可以在“科普宫馆”里冥想尝试,在“艺术殿堂”里临摹感悟,在“文学海洋”中畅游搏击,从而感受生活的五彩绚丽。

3.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教学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相比,在信息获取、加工、反馈、互动、交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充分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创设教学管理的优良环境,使各种教学管理资源、教学管理要素和教学管理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结构转变为以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过程优质高效的目的。

4.促进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教育教学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5.促进教学管理的公开化和民主化。把信息化运用于学校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化操作可以建立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开展学籍、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教研成果和财产装备、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的分析统计及应用。还可以建立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促成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创新,给教学管理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教育教学管理形成数字化、开放化、民主化的学校教学管理新格局。通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家长、教职员工和学生发布信息,实现“校务公开”,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僵化的管理模式,促使公众参与和监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准确及时的管理信息。教学决策来自于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掌握,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随时随地为学校领导提供教学方面的各种信息,也便于学校的各项决策能及时发布和执行。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高中学校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黑河教育;2004年03期.

[2]郑颖立;地方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6期.

国外税收信息化现状及借鉴意义 篇4

一、德国税收信息化概况

在德国, 纳税人的信息已经全部纳入了税务管理系统信息集中处理的范围内。税收管理系统网络覆盖面广, 数据准确性高, 纳税人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及时、方便、准确地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 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办理各类涉税事项。税务局可以利用网络对重点纳税人进行监控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税款征收, 实现了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入库的全过程监控。

二、美国信息化建设概况

从1960 年开始, 美国国税局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在纳税申报、纳税资料收集管理、税源管控、税务核查等方面的都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 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计算机征收管理网络。为了提高自身的纳税服务质量, IRS还加强对税务网站的建设。IRS的官网可以提供直接下载的在线表格, 非常方便纳税人的使用, 网站内有一个纳税咨询区, 对于纳税人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统一进行答复。通过对税收征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 2002 年纳税人电子申报率由1998 年的20% 提高到了34.8%。2012年美国纳税人电子申报率已达90% 以上。

三、国外税收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经验借鉴

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对税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观点, 也值得我国借鉴。Nagy K. Hanna认为目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 需要把ICT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和税务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Kun Chang Lee认为当前的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 利用网络的手段来实现税务信息化。 Uyanga Sambuu, Zolbayar Chuluunbat认为通过税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 税收征管体制也将随之发生改变。Antonio Cordella, Leslie Willcocks提出税务信息化过程中, 可以通过IT服务外包来创造公共价值。Henri Korver, Maarten van den Broek认为税务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 否则将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Eugene认为:掌握信息资源丰富的一方可以通过向掌握信息资源贫瘠的一方传递信息, 并从中得到好处。因此, 在税务信息化的过程中, 税务机关应该首先提供信息。

上文中3 个国家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给了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带来许多启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明确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 税务部门应该以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使税务部门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为目标, 最终达到提高征收管理服务质量的目的。虽然我国近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 但由于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和利用, 造成了税务信息数据的严重堆积, 共享性、开放性也不足, 管理效率较低, 偷、逃、骗税行为仍大量存在。

2. 必须以优化税收管理模式为基础。上述发达国家的税收信息化管理均是以科学、严谨的税收管理模式为基础。税收信息化发展基础带来了高度集中的税收征管方式, 使直接税收成本明显减少。资料显示, 德国的税收成本就从1970 年的1.9%下降到2011 年的0.8% ;而2011 年美国的税收成本还不到0.3%。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管理体制进行支撑, 税收信息化建设将会失败。同样也证明信息化技术只能作为管理的补充。

3. 必须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税收征管网络体系。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顺利地进行, 就必须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各种相关软件的开发, 并将数据集中整合。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水平, 吸收和培养既精通税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一个广泛的、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流动库。目前, 金税三期正在逐步建设从国税总局- 省市局--地市局- 区县局的四级网络体系, 也正在推广全国统一的征收管理系统, 但是仍存在国地税数据比对差错率高、第三方数据采集困难, 数据无法完全共享等问题, 需要通过系统的建设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会军.地方税税源监控信息化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杨煜川.关于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4]Irs.electronic tax administration, a strategy for growth.pdf/p3187.pdf.2013.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及意义 篇5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才给社会以及经济带来全新的格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信息化应用非常普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就应该不断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确保档案建设的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相接轨。本文具体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角度出发,探究档案管理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目的;意义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4.000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一个企业中,档案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成为一种趋势。档案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健康的发展,就应该不断的加强档案信息化的有效建设。要有效的结合比较先进的网络管理方式以及信息化技术,确保企业档案朝着数字化管理方向发展。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档案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就是要结合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网络作为管理的平台,对于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以及开发。确保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的确保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或者是网络技术,能够准确实时的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字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

1.1 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

以往比较传统的手工收集档案管理方式来看,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相对来说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人工操作效率也比较低,费时费力。如果企业采用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就能够更加快速的实现对数据的收集管理,拥有着自动化、网络化以及实时化的优势。而且录入的数据也能够进行重复利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1.2 能够确保更加快捷方便的检索查询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的快,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数据化的有效处理,从企业档案管理传统的检索方式来看,需要管理人员亲自动手去找所需要的档案,根据具体的记录,去存放档案的库房中仔细查找,这种方式既费时又费力。而利用计算机对所需要的档案进行检索的话,速度比较快,而且查找出来的信息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准确,这样就有效的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检索更加的快速方便,为确保企业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1.3 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以往比较传统的档案存放管理来看,是需要工作人员亲自操作的,整体上来说,存在着工作效率比较低,人工查询的速度比较慢,占用空间比较大的缺点。而且档案需要保存的时间比较长,对于传统纸质的档案来说,容易受潮、变质。长久以往会导致纸质档案不能使用。而且档案在长期翻阅查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磨损或者是丢失的现象。相对于这种比较落后的档案管理方式来看,不能够满足目前企业的具体需求。而采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手段之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人员也不需要进行繁重的手工劳动,工作人员利用比较先进的网络手段,能够更加快速的收集以及编撰档案管理工作。

1.4 便于信息的安全以及保密

对于企业来说,档案是其所拥有的比较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档案信息拥有着比较高的价值。一旦企业档案信息丢失或者是泄露,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而采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有效的加强信息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能够快速的、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检查,确保档案信息是否缺失。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保存来说,拥有着快捷性以及保密性,能够有效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同时利用加密等手段,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丢失以及盗窃,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利益。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重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省成本资源,就没有专门设立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所以也就谈不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即便有些部门监管档案管理信息的发展,也只表现在形式上。平时在工作中,监管人员也只是对档案进行简单的收集或者是分类,工作人员不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技巧,而且在工作中责任心也不强,因为没有设置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专门的库房,所以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存在着不安全性。也没有重视到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因管理不当,就会导致企业档案大量流失。

2.2 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在市场上还有许多比较传统的企业,这些企业受着传统思维的限制影响,再加上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就会导致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依然采用手工操作,没有创新的发展观念,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对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质疑。这些企业与一些新兴企业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新兴企业来说,认识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愿意投资建设档案信息化部门,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看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基础。这样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接纳更多的信息,有效的结合网络技术,不断开发档案资源,能有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在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中,有些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存在着老化的现象,档案管理相关技能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这就会严重影响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档案信息化的有效开发,但也只局限于简单的介绍、汇编以及保管等基础的信息存储方式。不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高层次的建设及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4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手段 4.1 建设规范统一的管理平台

要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就应该建设规范统一的管理平台,要对信息采集标准,应用软件标准等方面内容作明确的规定,对有关规定不断的进行规范统一,要确保管理平台能够与其他的信息系统实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4.2 加强电子文件保管及技术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首先一定要改变自身的观念,要认识到电子文件保管的重要性,要积极服从企业的统一管理制度,强化自身的技术,从而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慎重的对待档案管理及更改工作。各部门采用的档案管理电子系统也应该与档案管理部门系统相一致,确保能够实现一体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采用规范化的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加强和资源的共享力度,减少了不必要的物业及财力的浪费。

4.3 采用云储存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文件的数量会不断的增加,所以会给存储带来一定的压力。这时企业就可以采用云储存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储备量比较大,而且具有数据储存及业务访问的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在线储存空间,并且最大程度的保障数据的安全性,这就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加大资源的利用率。

5结 语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在档案管理中,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能够有效的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能够确保档案信息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以及利用,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信息化意义 篇6

摘 要从长远来说,保证教育公平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手段。面对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通过搭建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等形式,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缓解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开始发生变化,社会资源往一部分地区倾斜,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城乡的贫富差距,使我国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方针也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从长远来说,保证教育公平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手段。然而,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的推进,并将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仍然非常严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抓住教育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机遇,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对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

在战略层面,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将教育公平确立为我国的国策。随后,教育公平的概念多次在国家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议中有所体现。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教育均等化。各省级相关部门为响应中央的号召,也纷纷出台推进教育公平的相关政策。

在实践方面,第一,为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我国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1]。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为中西部教育投入超过500亿元,这些资金除了用于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设施,还用于给予当地教师补贴,以及用来开展中西部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给予师范生一定的减免,鼓励大学毕业生进入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第二,为了推进区域化的教育公平,国家给予贫困地区几百亿的拨款,专门用于学校设备升级,使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拥有足够的教室、桌椅、图书等,同时改善学校的宿舍,满足学生和教师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三,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国家建立了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学费减免、学费贷款、路费补贴等等,避免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中断学业[3]。目前,国家已经为这类学生提供了过千亿的政策性补贴。第四,为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推进城乡的教育公平,国家进一步扩大高校对于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2013年,在实施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22个省市中,农村户籍学生的重点高校录取率达到总录取人数的7.2%,达到27.8万名。同时,我国也对乡村教师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贴,积极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在当地参加高考,目前已有近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

二、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推进了教育渠道的多元化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除课堂教学以外更多形式的教育渠道,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平台,教育信息化使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形式在传统单一的人与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形成了人与机器、“人-机器-人”的教学形式,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也将出现,如人与物的教学形式,等等。这种教育资源获得渠道的多元化,将使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校和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依据自身状况选择更加高效的教育渠道,从而推进教育公平。

2.教育信息化推进了各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信息化能够推进各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促进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利用网络平台,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能够在任何一个能够连接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网络课堂的学习,接收文化知识。随着移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网络已经在我国普及,这为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提供了硬件设施的准备。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都是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有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才能接收名师传递的信息和知识,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只能拥有相对薄弱的教育资源。而教育信息化使欠发达地区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听名师的课,获得与发达地区相等的教育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教育公平。

3.教育信息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没有条件实现小班授课,大部分的班级都拥有几十名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给学生发问和回答问题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这一部分有限的时间往往被个性活跃、学习基础好的学生“霸占”了,长期持续会从某种程度上打消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拉大差距。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第二课堂”,为他们建立了课堂之外的联系,为性格相对内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提供了向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请教、交流的平台,老师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依据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给予不同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使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能够逐渐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从而推进同一班级内的教育公平。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阻力

1.不同地区信息化观念的差异

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使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这也导致我国信息化观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往往有着较强的信息化观念,这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农村居民的信息化观念相对薄弱,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也是相对小的。

2.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差异

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性的地区差异,财力雄厚、人才集中的一线、二线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先进、完善,而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比较落后。如经济发达城市学校的数字化显示设备整体要比其他地区的分辨率高。

3.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

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区域差异,信息技术人才的区域分布也存在显著的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如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资源共享往往处于一个相对的范围,面向一个城市或某个特定群体,而不是面向全国。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城市的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等等。

四、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观念

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目前还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观念是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只有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其他领域的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观念,才能使我国在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方案,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价值最大化。

2.建立信息化教育理念

在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相关人士要时刻将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三个概念联系起来,在发展教育时,不能忘了信息技术的提升。只有拥有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不要闭门造车,努力整合各方资源,主动向教育落后的地区倾斜,才能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只有三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才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让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才能为经济、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共享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3.完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是一项复杂宏大的工程,必须以政府为核心,整合各方资源,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搭建与完善,使全国范围内的学习者都能利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课程、文档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资源配置动态化、网络访问便捷化,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查询、上传、更新等功能,保证了学习资源利用的及时性和教育资源的有用性[4]。

如人大附中推出的基于“网上远程授课”与“当地课后辅导”相结合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提供人大附中的直播课程和由当地学校老师针对课程内容组织进行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的相关视频。这样就实现了网络教育的另一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网络教育资源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缺陷。

4.建立名师讲堂共享资源库

目前在线教育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真正系统的有品质的网络教学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人上传大量的教学视频,信息膨胀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者的搜寻成本,而依据低质量的、不系统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必然降低学习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是对学习者时间的浪费。因此,只有提升网络教育资源的品质,才能降低教育信息化的“副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高效性,推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应积极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名师讲堂共享资源库,通过立项的形式组建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团队,定期推出名师课程。

5.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教师队伍的素质差距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差距体现在各个层面,如城乡教师队伍的素质差距、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差距等等。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或者资金实力较强的学校,在拥有较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往往能够为教师队伍提供较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而教师队伍整体的高素质也使教师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着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提升的动力。而经济落后的城市,或者实力相对弱的学校,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这最终也拉大了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而网络平台的低成本和高效率,能够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同时也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理念,一方面能够发现自身与其他教师的差距,提升学习与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从而从师资力量上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进程。

6.建立物联网的教育共享资源

对于社会变化的快速反应,对于现实场景的图像化、视频化,都是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也要注重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教学视频的制作者除了要结合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提升教学内容的品质,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化,体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相对少,而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对于先进技术、先进方法的认知渠道。而利用物联网,对于现实世界的高新科技现象进行跟踪拍摄,并进行专业的解读,上传到教育共享网络平台中,能够让各地的学生通过教育共享网络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如在生产车间、植物大棚中安装物联感应装置和摄像头,使学习者能够实时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植物的成长过程,更加直观地提升教学与社会发展关联度,同时也使城市学习者能够观察植物的成长,使农村学习者能够了解产品的生产环节,有效推进教育公平[5]。

参考文献

[1] 李姗泽,范亮.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

[2] 怀宇,李景丽.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12).

[3] 周欣.浅谈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4(8).

[4] 陈耀华,陈琳.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5] 陈耀华,陈琳.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信息化意义 篇7

一有利于促进武警院校教育理论系统完善

教学实践活动是形成教学理论的基础,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使教学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催生了信息化教学形态的产生, 信息化教学实践有信息化教学理论作指导, 理论的牵引指导作用是实践活动保持正确方向和良性发展的条件。

尽管在中国教学信息化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但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理论研究, 则是近几年刚开始的。在这方面, 地方院校起步较早, 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的成果较少, 对信息化教学的系统研究成果也不多。武警院校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 无论是从宏观的教育层面, 还是微观的教学层面, 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即使有一些探讨, 也是个别的, 很不系统和完善。当前, 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 有必要对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可促进武警院校教育理论系统完善。

二有利于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科学发展

研究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 也是为了促进武警院校教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随着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开展, 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滞后于教学实践需要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 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和牵引。尽管武警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应用实践基础, 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需要收集、概括、研究和提炼, 才能使之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才能形成完善的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体系, 从而推动武警院校教学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近些年来, 在建设现代化武警目标的牵引下, 由于现代化的核心之一是信息化, 上级对武警院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硬件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 投入多了, 信息化教学设备先进了, 并不等于信息化教学水平就高了。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与教学规律相违背, 难以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再好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也会变成摆设, 往往投入的越多, 造成的浪费和损失就会越大, 因此, 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 必须反映信息化教学的客观规律, 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深化武警院校的教学改革

武警院校教学的基本矛盾是武警部队履行职责和部队建设需要对教学的要求与现有教学水平的差距。现代条件下的处突执勤反恐对武警部队官兵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武警院校教学要不断为部队培养出适应武警部队发展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现有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有新的活力, 才能缩小与部队需求的差距。

教学改革的实质, 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束缚, 建立新的教学机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将强制性地改变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的各方面, 将必然引起院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 研究武警院校信息化教学理论问题, 能抓住制约和影响教学水平的核心矛盾, 能较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有助于解决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有利于提高武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武警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化教学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信息化教学思想的认识还不统一, 信息化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进入教学实践, 信息化教学建设和应用的整体水平比较低, 信息化教学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严重脱节, 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的信息化素质不高, 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信息化教学是传统教学发展的新阶段,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推进信息化教学, 关键是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信息化教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把不断创新发展作为前提,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着眼点, 着眼于信息化武警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充分借鉴国内外, 军内外信息化教学的有益做法, 在信息化教学建设和实践过程中, 不断总结新经验, 发展新理论, 探索新模式, 闯出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车先明.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5

[2]吕云峰.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意义及模式研究 篇8

实现农业信息化服务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对于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完备而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将会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进行;将会促进从高耗、低效型传统农业向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将会促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力上的差距, 为农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对于搞活农贸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当前, 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 有时并不是农产品绝对过剩, 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所致。农业信息服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 将能保证农产品购销畅通, 促进农民增收;另外, 农业信息化服务能提供适合当地农民的农业新技术、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优质农业信息,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农民增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 深入研究农业特有而真实的信息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发展需要的特有信息服务模式, 就成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

近年来, 中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也有了进展, 有学者的研究角度从全国整体出发, 谈论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也有学者从局部地区考虑, 研究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在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理解, 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化服务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因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成为众多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多数学者认为, 农业信息化将通过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学者们特别注意重点剖析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郑红维 (2001) 认为, 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信息割裂与失真、信息标准化程度低等, 是阻碍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王炬 (2003) 认为, 农业信息利用能力弱, 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 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 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差, 农业信息技术实用性不强等, 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 农业管理体制造成信息的漏损, 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信息主体发育失衡, 信息人才缺乏等。在总结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之上, 许多专家学者就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提出了见解。梅方权教授 (2000) 提出了综合框架:一是制订中国农业信息化战略, 提出建设中国信息农业的长远规划。二是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 并逐步推进和支持省、市、县、乡信息网络的建设。三是选建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组织多学科力量, 进行系统实验, 逐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四是加强国际农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 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五是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 在大专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 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 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 从主客体方面研究农业信息经服务模式, 按照信息化服务的组织主体、客体来探讨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通过多模式的构建, 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局面, 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信息需求。

(一)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利民工程,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 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 政府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搞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要制定优惠政策, 从各方面创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确保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增加投资, 建设好基础网络, 搭建好基础平台;另一方面, 政府既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的领导者, 又是参与者, 应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落实、宣传、引导工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想方设法吸引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中来。同时, 要推行农业信息化建设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

(二) 市场链模式

市场链模式, 也就是生产企业+农资经销商+农户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其内涵与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农业生产企业寻找合适的经销商, 目的是通过经销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第二阶段, 经销商寻找合适的示范农户, 目的是通过本地熟悉的示范农户安排进行新产品的试验;第三阶段, 示范农户安排进行新产品的试验;第四阶段, 实验效果检验, 达到试验好效果;第五阶段, 推广阶段, 经销商筹划现场会、观摩会、演示会等, 邀请农户参观, 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快速推广,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该模式中, 要实现信息双向交流, 即分正向和反向信息流, 正向信息流是指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向示范农户传授新技术、新产品的关键技术信息的过程;反向信息流是指经销商向生产厂家反馈试验过程信息。这个行为, 是随着市场发展进行的, 完全属于市场行为, 符合生产厂家、经销商、农户各自经济利益需要。这一需求转化为信息流, 再通过利益纽带的牵动自发组织实现, 形成了信息流高效双向传播。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成熟,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农资和农机公司, 也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农业现场会, 展示最新和最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 包括现场示范、产品展销和技术讲座等, 以展示最新的设备和仪器, 提供降低损耗和增加收益的技术服务, 对农民进行现场调查, 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实用的研讨会, 目的是把农户和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和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 调研咨询模式

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特点、生产发展状况、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管理者和广大农户的信息需求, 向各类用户提供单项的、多项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随着市场化的转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业信息化服务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逐渐由无偿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或是两者结合型转变, 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有偿使用。其作用如下:第一, 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信息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性, 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 可以使农业科技信息单位和人员增加收入, 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第二, 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单位和工作者增强经济效益观念, 提高科技信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 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同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加速农业科技信息成果和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服务。

(四) 合作纽带模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通过培训会、组织会员活动等多项活动方式, 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知识,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信息传播效率高、辐射面广的优势, 所以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组织模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桥梁, 通过这一组织所进行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一方面, 农民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以较高的价格销售出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 还可为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提供技术和信息、机会和渠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和农民的纽带, 起到上下沟通、传情达意的作用, 可以协助政府把农业与农村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好, 也可把农民的意愿和需要反馈给政府, 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和农村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龙头企业、市场与农民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作用, 促使农民的产品有了通畅的销路, 生产企业有了充足的生产资料, 商家也有了稳定的货源, 为企业、商家和农民架起一座双赢的金桥。

(五) 协调示范模式

协调是指协会组织协调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农业协会也有了较快发展, 这些协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通过组织行业性展览会、观摩会、培训班等活动, 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 更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协会作为行业性团体组织, 比较熟悉市场变化和动向, 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通过建立协会网站、编印会刊, 定期发布行业性信息, 更好地指导协调行业发展, 促进信息交流传播。通过建立协会与会员的信息双向流,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技术培训和交流分析活动, 不断充实协会的信息量;通过协会中骨干会员充当科技信息员的功能, 利用他们与农民天然的联系, 及时把科技信息传到农民手中, 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

示范指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作用。农业科技示范户具有较强的市场创新和市场风险意识, 他们尝到了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的甜头, 他们掌握了这些新信息, 所以他们获得了更大更好的收益。实践证明, 农业科技示范户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辐射源, 是最有说服力的示范典型。他们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走向生产实践的第一实践者和检验员, 他们是最先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进行试验的, 一旦试验成功, 就可以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就会达到新技术成果的快速推广, 就会地带动周围农民应用新技术和新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六) 传媒辐射模式

传媒辐射模式也就是农业传媒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近年来, 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伴之而来的是为农业服务的农业新闻出版媒体单位数量的增多, 逐渐形成了面向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多方位、立体宣传网络。从客观条件上讲, 这些农业传媒单位拥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 能够为广大农业工作者送去他们所急需要的各种信息。目前, 农业传媒单位逐渐重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能够结合农村发展建设需要, 出版农业与农村需要的出版物, 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 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摘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并依据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组织主体、客体情况, 从政府主导型、市场型、咨询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组织协调、示范户带动、媒体宣传等方面, 探讨了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22-26

[2]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27-31

论信息化监狱的意义及核心构成 篇9

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在某种意义上说,监狱文明程度恰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犯罪的总是极少数人,监狱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因而监狱往往成为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由于高墙大院的隔离,社会对于监狱也总是存在一种心理上的隔膜。实际上,监狱和任何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一样,都经历着人类文明的洗礼。中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剧烈变动之中,监狱也同样感受国家现代化浪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随着建设法治国家成为治国方略载入宪法,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如何适应法治建设的发展,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获得同步发展,这是我国监狱面临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监狱的功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就是使监狱从一个罪犯关押场所转变成为罪犯的矫正场所,并且不断地提高矫正的水平和质量。信息化监狱是对监狱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罪犯矫正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全面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高监狱的管理和矫正犯罪的水平。

无论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还是监狱本身发展的需求,加强对监狱信息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与社会同态发展,更好地履行监狱的本质职能,就必须全力加快监狱的信息化建设,以现代科技成果来提升监狱整体水平,以期达到矫正罪犯的目的,为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服务。

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实战应用水平,使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成为民警的常态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安全防范、矫治服刑人员中的作用。

1 信息化监狱的概念

1.1 信息化监狱的定义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职能。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今天,积极推行监狱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现代监狱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信息化监狱呢?就是在监狱系统中把现代信息技术(IT技术、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与监狱业务工作相结合,控制和集成管理监狱职能的所有信息,实现狱内外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提高监狱工作效率的技术。信息化监狱,可说是监狱的又一介于监狱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新的形态,信息化监狱不仅可以使监狱的物质形态智能化,而且可以使监狱的意识形态数字化。

1.2 信息化监狱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监狱建设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监狱外部诸多机关和内部部门,如公安、检察院、法院、武警部队等都要与之发生信息流。在系统内,与监狱管理局、省司法厅乃至司法部或是兄弟监狱也因职能工作的串联与贯通,产生信息流;因此,监狱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监狱系统内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工作协同,实现与外部机关应用系统、各级部门关联的综合性信息化工程。该工程将建设以司法专网为中心,实现司法系统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跨省区、跨监狱的信息交换、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的综合与分布式信息系统。

2 信息化监狱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监狱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监狱是以监狱行刑和矫正模式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它的管理理念、行刑和矫正思想、制度和特定的监狱文化等,必需与信息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发挥其为监狱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信息化监狱建设的过程,也正是监狱不断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过程;是监狱管理、行刑矫正理念不断融入信息社会文化体系的过程,是监狱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2 有利于监狱惩罚和矫正职能的全方位发展

惩罚犯罪和改造矫正罪犯,是现代监狱的两项基本职能。这决定着监狱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惩罚和矫正罪犯去运行。如何保障监狱各项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惩罚和矫正作用,是现代监狱的重要话题。积极推进信息化监狱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监狱各项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充分发挥监狱职能。信息化监狱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监狱工作的方方面面,是监狱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如,办公自动化等办公技术,可以提高监狱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降低开支,规范程序;多媒体技术以及各和种矫正软件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监狱教学资源、丰富教育矫正形式,深化教育效果;监狱音视频热线的开通及电子心理咨询的运用,可以触及罪犯的心灵深处,有利于改造和矫正罪犯;监狱与其它政法机关的网络互联,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协作。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信息化监狱的建设,有利于监狱各项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面充分发挥监狱的职能。

2.3 有利于提高监狱科技水平

信息化监狱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监狱可使监狱的各项工作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主要表现为:借助计算机相关技术,锻炼监狱矫正工作者的手、脑协作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实现科技强警;拓展监管、矫正和安全防范的时空因素,增强监管功能,丰富矫正手段和资源,提升技防能力等。因此信息化监狱建设,可提高监狱科技水平。

2.4 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塑造监狱文明形象

封闭管理是传统监狱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封闭,导致了社会对监狱的很多误解,更有罪犯家属道听途说,“魔鬼化”监狱。因此,使监狱接受社会监督,使社会了解监狱,向社会宣传监狱,有利于提升监狱形象。在当前的新形式下,透明行政,已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开发创建监狱门户网站,实行狱务工作公开,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发布相关监狱信息,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增强监狱工作的透明度,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塑造监狱系统文明形象,提高监狱的社会服务水平,使社会公众认知监狱,支持监狱工作,从而参与罪犯的改造、矫正,进一步促进监狱的改造和矫正质量的提高。

3 信息化监狱的核心构成

3.1 信息化监狱技术架构

信息化监狱建设基础建设是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监狱工作过程中,为监狱工作建立起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监狱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信息化监狱的技术架构是指支撑监狱信息化的基础,是在全局层面上,通过硬件架构、软件架构、系统架构、网络架构实现监狱信息化的系统集成。网络、通讯和信息识别技术的综合应用,构成了信息化监狱的技术支撑平台。信息化监狱的网络和硬件平台,由覆盖全国各监狱的计算机网络和各级数据中心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部、省和监狱内部局域网,实现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从部、省到监狱三级专网,实现监狱系统纵向联网;部、省、监狱三级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级数据的存储和共享等。

3.2 监狱办公自动化及门户网站

监狱办公自动化包括公文处理系统、公文交换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IP电话系统、档案系统和行政后勤服务系统等。而门户网站是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基于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公务处理等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平台,借此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服务、互动交流、信息发布等功能。

3.3 警务人事管理信息化

警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的监狱警务人员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对警务人事管理业务进行管理和对矫正工作者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警务人事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据信息化,即把各类警务人事资源以信息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供查询;二是流程的信息化,即把监狱已经规范的一些工作流程如工资、警衔、考核管理等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定下来,使有关业务工作更加高效、规范;三是管理的信息化,即运用一些数学模型、信息管理模型和计算机信真模型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控制和分析,为人事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警务人事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人事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警衔管理信息化、工资管理信息化、考核管理信息化和人才测评信息化。

3.4 监管安全防范信息化

监管安全防范信息化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监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所构成的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安全检查系统、控制系统等,或者由这些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或网络系统。在信息化监狱中,监管安全防范信息化是最基本,也是运用最为广泛有效的,一般通过边界防范系统、区域控制、视频监控、人身安全保护等,实现高效的监狱安全防范。多层次的监狱安全防范体系,可实现与武警、公安联动,做到反应处理快速、信息沟通便捷、指挥调度有力,全面提升各级监狱管理部门的安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5 监狱应急处置信息化

监狱应急处置信息化是指在监狱应急处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而提高监狱处置突发事件的科学性、有效性、实战性。监狱应急处置信息化包含应急处置业务体系与技术支撑两部分,应急管理业务体系通常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置运转体制、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应急处置组织机构;技术支撑就是“应急处置综合管理平台”。

3.6 狱政管理信息化

狱政管理信息化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罪犯考核、奖惩、处分、生活管理与医疗卫生等内容,从而优化狱政管理环节,提高狱政管理效率的过程。狱政管理是监狱最日常的工作,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涵盖罪犯行刑的全过程,因而在信息化监狱中,狱政管理信息化尤为重要。罪犯基本信息是监狱管理和矫正犯罪的基础。所有对罪犯的考核、奖罚、教育等都源于罪犯基本信息的状态,也只有对罪犯基本信息的开发、设计科学、全面,狱政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得到有效的运转,实现预期的目标。

3.7 刑罚执行信息化

刑罚执行信息化将监狱刑罚执行的流程、内容以及刑罚执行相联系的人、机、事件信息资料经过数据加工,形成准确、快捷、有序运行的工作应用系统,促进监狱刑罚执行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执法质量的不断提升,保障执法从内容到程序的有序规范进行。

3.8 教育改造信息化

教育改造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造业务实施管理和对罪犯实施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应用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信息化监狱的重要组成内容,教育改造信息化包括教育改造管理信息化、心理矫治管理信息化、矫正质量评估管理信息化以及教育改造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改造活动信息化等。

3.9 劳动改造管理信息化

罪犯劳动管理信息化就是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罪犯劳动管理工作中去,它是将传统的劳动管理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等技术对罪犯在劳动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管理,实现对罪犯改造状况管理的信息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矫正质量。

3.1 0 监狱信息安全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信息有大量的涉密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保障其信息安全是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首要关注的。需要通过系统设计、人员培训、制度保障、组织构架和技术架构等一系列措施,运用综合方法,才能实现监狱信息安全,而监狱信息的运用都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4 结语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2010年的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大力加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努力开创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新局面”。信息化监狱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涉及到监狱系统、其它政府机关(如:公安系统、检察院、法院)、武警部队等,该工程将以建设司法专网为中心,实现司法系统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跨省区、跨监狱的信息化工程。既涵盖了司法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又涉及到信息化监狱标准的制定,既包含全系统的资源共享,又囊括信息化监狱内部的核心应用问题,本文所阐述的信息化监狱的核心构成,只是从信息化监狱的功能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监狱的十大构成。如有不当,请专家指正。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不断进步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监狱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监狱工作中的实战应用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狱管理成为民警的常态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安全防范、矫治服刑人员中的作用是信息化监狱建设的最终目标。文章从当代监狱的主要职能入手,分析了信息化监狱建设的意义,提出了信息化监狱的核心构成。

关键词:信息化监狱,矫正犯罪,核心构成

参考文献

信息化意义 篇10

1 制约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症结

(1) 统计制度方法滞后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行的传统工作模式下设计的统计制度方法、业务流程, 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按专业设置统计机构, 分专业设计和实施统计制度, 造成统计指标的重复设置, 各专业应用软件由各自独立开发, 强化了专业分割, 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 更重要的是形成数据割裂, 影响了信息处理过程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2) 资金困难, 投入不足, 硬件建设滞后。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统计部门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的最突出问题。统计业务费用支出不断增加, 而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的统计事业费远远不够, 同时有的县市地方财政也十分困难。这使得县级统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很少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导致统计部门在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硬件建设滞后。基层统计部门硬件设施一般比较差, 性能比较落后, 难于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基层统计信息化的发展。

(3) 统计手段落后, 统计信息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统计方法制度的滞后, 多年来统计调查手段也基本没有变化, 现行统计报表制度的种类还是月报、季报、年报全面调查;操作方法也还是层层布置下去, 级级汇总上来。我们通过实行部分企业网上报送的试点, 遇到的阻力依然是落后的方法制度的制约, 重复交叉严重, 效率低下。在IT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使用这种手段, 等于无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4)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化发展越快、水平越高, 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 要求也越高。网络安全的突出问题有网上信息被泄露, 篡改和假冒, 黑客入侵, 计算机犯罪, 病毒蔓延和不良信息传播等等, 影响统计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 但总的来讲,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运行安全因素, 包括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或被电磁干扰、线路截获等。网络信息安全因素, 包括机密信息由于公网线路截获造成的信息泄露、由于非法用户的入侵或合法用户越权造成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由于非法篡改、删除、插入造成的信息完整性被破坏等。管理控制的安全因素, 包括机房建设不规范、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制度不健全等。

(5) 统计信息人才的建设性问题。第一, 对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相对不够。由于基层统计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 部分县级统计部门领导对信息化趋势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 形成了“重业务、轻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工作得不到重视, 信息化人才价值得不到发挥、“隐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第二, 信息化人才专业数量较少、素质偏低。基层统计信息化人才普遍较少, 而且其大多属于“半路出家”型, 甚至有些是稍微懂得些微机知识的其他统计业务人员兼任, 大都没有深厚的信息化理论基础, 工作中大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以及单位领导安排的日常性工作, 缺乏开创性地搞好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积极性, 不能切实地为统计工作服务。第三, 对信息化人才选调相对不稳。基层信息化人才普遍存在人员流动较频、不稳定等问题, 不利于基层信息化的长足发展, 有时由于人员衔接不上, 而造成统计资料、统计信息丢失等问题频频出现。大部分基层统计信息化人才除了本职工作外, 还兼有其它的统计业务工作, 这些都使信息化人员缺乏精力和劲头, 不能全身心投入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第四, 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相对不够。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 知识更替加快, 这些不只要求信息人才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且迫切要求信息化人才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我, 否则就会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由于大部分基层信息化人才缺乏学习、培训机会, 致使知识更新速度过慢, 因而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需求。

2 加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以上薄弱环节, 我认为, 应该在今后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集中力量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进行统计制度改革要按照网络化信息采集的要求设计统计制度方法, 整合报表制度, 解决目前各专业统计报表之间指标不衔接, 标准不统一和重复、交叉等问题。建立统一的统计指标、统一代码和统一计量单位, 使各部门能够做到数据相互交换, 信息资源共享。

(2) 加大设备投入, 夯实硬件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统计缺乏专用电脑、设备落后的局面, 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中, 基层部分领导要认识到基层统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 基层统计部门应在现有的统计信息化硬件基础上克服困难, 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环节, 减少干扰, 提高质量, 优化工作流程, 推广网络报送系统的应用, 改变目前主要统计数据逐级汇总、上报的模式, 实行基层直报, 各级统计局同步获取数据, 各级汇总本地区数据的业务流程。

(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全面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努力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建设的骨干队伍。 (1) 要培养高质、多能的复合型统计信息人才, 营造良好的统计社会环境, 不断完善统计教育的形式。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展全民统计教育, 普及统计知识, 全面提高人们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基础知识水平。 (2) 加强各级、各类统计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为培养掌握现代统计技术和手段, 懂经济、工程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统计人才, 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用技术的能力。

今后,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是: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使统计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走在前面,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摘要:国内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特别是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集中力量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

关键词:基层统计信息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逢源.加快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统计, 2007 (3) .

[2]徐秋艳.网络经济时代关于统计信息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6 (9) .

信息化意义 篇11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自从互联网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以来,各方面的信息资源都实现了远程交换、共享和传播。为了基层党组织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效率,开创新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新阵地,就应该吸收现代科技的各种手段,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开通基层党组织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课等较为先进的形式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二、基层党组织电子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是要深入研究,要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主动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基层基层党组织工作效率,必须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更新内容、突出简便实用上下功夫。

二是要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学习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开辟语音信箱、信息“博客”和短信平台、NSN、QQ等途径,以变应变、以快制快,实现“网上政工”与“网下政工”的结合,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基层党组织推进工作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努力利用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平台,替代传统的工作方法,实现基层党组织管理上的技术创新,不断拓宽基层党内民主渠道和党群沟通渠道,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使党员群众直接参与了解和监督党的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基层组织工作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也给企业基层组织以更为广阔的天地,推动了企业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建设。

1.清晰的党组织结构。在推进企业党组织建设之际,根据党委、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组织结构,对党组织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因此能使整个党的组织结构以及党员的一些基本情况跃然“网”上,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对党务公开也大有裨益。

2.规范了支部组织的记录,让支部组织的生活更定期。此项目中,党员日常活动和民主谈心等活动的都有所记录,网络的主界面也会有相关的提醒,让支部书记记得自己应该开展的工作,工作日程,对支部书记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提高也很重要。

3.党员评议公开化。根据民主评议党员的先关要求,制定出党员评议表,支部要把党员的评议结果定期更新在网络上,给群众了解,同时让大家都能知道一些党员的成长情况,也能推动党员的成长。

4.支部工作总结、考评信息共享化。工作总结作为支部工作的经最,支部的总结和自评是支部之间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一个大好机会,也是支部间的工作监督、评比的重要依据,能有效地刺激支部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进步,从而促进支更好地开展下一年的工作。基层党组织电子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党员教育管理及评价、支部全面建设、党务工作者的执行力三个方面的考核实施细则,把定期工作制度化、日常工作程序化。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指导和考核,推动了各物业项目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党员管理、支部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思考

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实践,逐步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完善,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关于基层党组织信息化的思考。

1.公开党员信息。在公开党员的信息册中,在信息化的时代能对党员名册的添加、修改、整理和分类统计(如平均年龄、学历概况、男女比例、民族比例等)等各个方面具有多项选择查询的功能。既能让支部工作(记录者)操作变得轻松,也应该让受众能更加完全、详细地了解党员的综合信息。

2.基层党组织文件制度覆盖化。在传统的公文、制度流转处理中,为了查阅某一个文件或制度之时要做工作非常多,通常它涉及的面广就要到档案室进行查询。但是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档案资料、文件制度的可查阅性就能更加明显地突出,在网络信息资源中,使想要了解信息的人都能方便地查阅到相关的档案信息。对于不宜公开的信息,也可按管理层级设置密码查询。

3.党务工作透明化。过往的一些基层党务组织,相关的组织活动、组织生活都是在结束以后草草地记录,对于记录的内容许多人都不清楚,只有记录者自己明白,对于党务公开工作有极大地不便。在党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网络系统建立起一套必要的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设立匿名登录查阅模式功能,因此也能让更多的党员、群众知道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情况,如对党费的收缴、使用,对党员的发展讨论、组织生活中活动开展情况,达到的效果,支委的评价等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推动党组织面向群众,推动党组织的建设。

4.基层党组织工作定期化。工作定期化就是让日常服务管理的工作能够在指定的时期哇过程,旨在让广大党务工作者提高积极性和警惕性,能做到按期完成工作,进而有效指导和带入一些刚入门的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此项工作只要通过软件程序的方式就能实现,党务工作者只要打开指定的链接,进入基层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就能明白已完成工作和未完成的相关工作。进入系统后,在主界面上会显示未完成工作项,被扣分项等。

5.把班组建设、共青团工作建设也纳入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班组建设、共青团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工作有着关联和相似之处,在开展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应一并将这两项工作同步考虑,为真正利用好网络、使党群工作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真正完善,达到目的和效果。

五、结束语

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今天,将科学技术和基层党务管理相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开放的党务工作信息平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程守升.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2]刘莉.应用党内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3]王欣娜.推进测绘单位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研究[J].世纪桥.2011年15期

探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多维度意义 篇12

一、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中的参考价值

这是公立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文书的保存和研究, 以此来为政府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有利于维护政策的延续性, 更为可行性调查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避免行政手段的滥用和重复, 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以本人供职的高邮建设档案馆为例。建设档案馆主要保存城市建设决策中的批复、各种报告、规划图纸等。这些档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城市建设是重大的政府行为, 关乎民生。在项目实施之前需要慎重地调查研究, 周密详尽地做好工程造价预算, 在此基础上拟定施工计划。由于城市建设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 在先期论证时, 必须要查阅档案。这样一来, 建设档案就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在档案信息化实现以后, 省去了繁琐的查阅、装订等环节, 运用电子设备进行查阅, 固然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增强了档案的共享性, 提高了传播速度, 运用效率也显著提升。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对资料进行论证。彰显现代化办公理念。档案保存的时间长度、阅读清晰度和保存质量也有了根本保证。

二、为政府行政提供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义在于简政放权。在法制的框架下治国。档案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

第一, 提高行政行为的清晰度, 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依据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获取行政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提高政府服务意识而制定的, 2007年起执行。档案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载体, 为公民监督政府、为政府建言献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信息化无疑是实现这一公开的根本保证。2007年以后, 各级各类政府的网站上都专门开辟了信息公开专栏, 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公开发布档案。

第二, 为监督完善政府决策提供保证。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监督机构, 其职责中重要的一项是监督政府行使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 提倡简政放权。一切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通过人大的批准。档案资料是政府行政行为的记录材料, 需要提交人大进行审议, 最终形成决议性文件。对政府行为的不良后果问责追责, 对人大审议提供法律依据。信息化使得决策更加透明, 易于传播, 是大有必要的。

三、对档案管理历史价值的追问

档案资料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历史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族、一个人都是存在于历史中的。档案资料是记录历史的材料。最终将成为子孙后代了解当今社会状况的参考。建设档案保存得是城市的记忆, 诉说得是历史的变迁。因而, 为城市报家底, 保存城市的记忆图像, 才是建设档案的终极作用。到高邮建设档案馆工作后, 在高邮市政府文化高邮建设的号召下, 我们恢复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迹。如高邮州衙门遗址、老东门大街遗址、高邮二王纪念馆等。在修缮过程中, 建筑的原貌图片和最初的施工图纸都是本馆保存和整理的。当那一幅幅图纸、图片化为实物的时候, 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档案的价值。

档案的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传递人文关怀, 传递历史记忆。这一点在信息化条件下, 遭遇了严峻挑战, 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笔者认为有三点内容, 值得注意:1.不忽视对纸质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历史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 它更多的是人文的载体, 是非功利性的。我们需要重视这类档案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中发现新的有用的史料。2.加大民间珍贵建筑史料的搜求力度。高邮古建筑很多, 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是城市建设的镜子, 很多档案散落民间, 需要细心搜集和整理。3.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历史档案是有大用的。有人认为钻故纸堆意义很小, 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功利性效果, 这种看法很错误。有的领导基于此种考虑就忽视了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其实, 档案也是一种资源, 如果有专门的人才进行整理研究, 未必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总的来说,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 我们不应该把档案管理仅仅定义为信息管理, 更应该追寻多重的、有特色的、凸显差异性的管理新模式。根据档案种类性质的不同, 探索新方法, 迎接新挑战。在此转型过程中, 我们要紧紧把握信息化与人文性的对立这一主要矛盾, 制定在方法上坚持信息化, 在内涵上追求人文关怀的档案管理策略, 实现档案管理的多重价值共生。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冯惠玲.政府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原位材料下一篇:尿路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