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肠梗阻术(精选7篇)
传统肠梗阻术 篇1
外科临床治疗中常见粘连性肠梗阻, 主要是腹腔炎症、手术创伤引发的, 占肠梗阻发病率的20%~63%[1]。粘连性肠梗阻使用保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 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且存在多种并发症, 例如腹膜炎、肠坏死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虽然开腹手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解除粘连, 但是新创面、新粘连的发生率较高, 造成术后再梗阻的病发率较高。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使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以对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进行探讨与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3~76岁, 平均 (43.7±5.9) 岁;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15~74岁, 平均 (43.8±5.6)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 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气管内插管。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肠梗阻手术进行治疗, 切口位于正中或是以原手术切口进入, 不能对粘连进行盲目分离, 找出患者梗阻部位, 减少破坏肠壁浆膜层与腹膜, 松解粘连, 肠坏死患者需进行肠切除术治疗, 而团状粘连患者需进行局部粘连, 无法直接切除肠梗阻部位, 以原手术切口为起点, 进入腹腔尽快查找梗阻部位[2]。若患者肠粘连广泛的话, 粘连需利用手或是剪刀进行钝性、锐性分离, 全程分离小肠, 尽量不损伤肠管, 肠管扩张严重的患者需进行减压手术, 若患者的肠坏死、肠绞窄严重, 不能进行修补的话, 需要尽量保留患者的肠管, 进行肠吻合、肠切除术治疗, 并对浆肌层进行修补[3]。观察组患者使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 游离患者全部小肠, 对于粘连部位进行松解, 在与阑尾根部相距1 cm的盲肠壁位置进行荷包缝合, 并切除阑尾[4]。利用M-A管进行肠内支撑, 通过阑尾根部, 回到盲肠, 最后再插入小肠, 与Treitz韧带相距15 cm, 以盘状排列肠袢, 在侧腹壁悬吊荷包缝线, M-A排列管需腹外固定, 实施腹腔引流[5]。半个月后, 等患者戳孔腹壁与造口之间隧道形成后, 可将M-A管拔除。患者服用石蜡油, 遵循60~100 cm/次的原则, 分次拔管1次/d, 连续2~3 d, 瘘孔会自行闭合, 且患者肠内残管在术后21 d内排出。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6~12个月的随访[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管损伤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管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到, 对照组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在腹部手术中, 粘连属于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属于机体对于外来异物或是手术创伤的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 并不是所有的粘连都会造成肠梗阻[7]。只要患者的肠管顺利通过肠内容物, 肠梗阻就不会出现, 除了肠管遭受卡压外。一般情况下, 粘连性肠梗阻使用保守治疗均可痊愈, 但是少部分患者仍需进行手术治疗, 大大增加了患者新粘连形成的风险, 因此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手术治疗仍存在极大的隐患。
小肠内排列术分为肠内排列与肠外排列两种, 肠外排列所需时间较长且操作繁琐, 在肠管固定过程中, 需要精确把握长短;肠内排列则是利用肠管, 构成规律性粘连, 有效降低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M-A管属于肠内支撑管, 操作极为简单, 且减压引流效果较好,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8]。虽然小肠内排列术的操作极为复杂, 需要将患者的小肠全部松解, 并进行M-A管的插入, 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小肠内排列术的安全性, 且对肠管的损伤较小。小肠内排列术主要是利用M-A管来对患者肠道进行减压, 不仅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肠道蠕动功能, 而且还为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便利, 降低患者场外营养的用量, 保护患者肠道黏膜所具备的屏障作用,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从住院后随访中就可看出使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效果较好。小肠内排列术在进行固定排列时, 肠黏膜受到导管的压迫可出现溃疡出血, 术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以避免引发功能性梗阻, 因此在术后8~10 d, 即可拔除排列管, 以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小肠内排列术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 置管动作的轻柔:医护人员注意动作的轻柔性, 避免对肠壁黏膜造成损伤, 以免造成出血, 尤其是肠壁水肿严重的患者; (2) 术后, 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 以降低患者肠间、腹腔的感染发生率; (3)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钝性与锐性分离中, 要保护患者肠管, 切除分离难度较高的肠管; (4) 在M-A管插入过程中, 要注意插入方向, 保证侧腹壁戳孔, 保证腹膜与肠壁缝合的固定, 以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本次探究中, 笔者选取其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管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国庆等[9]资料中指出3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使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进行治疗, 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与复发病例。与笔者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小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而且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了经济负担,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智刚.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在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1.
[2]杜俊鹏, 张书峰, 曹振杰.经鼻导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小儿重症粘连性肠梗阻[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6 (3) :12-14.
[3]曹雪源, 所剑, 王权, 等.应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2, 16 (4) :380-384.
[4]刘智刚, 尚东, 毕伟, 等.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24 (12) :1037-1039.
[5]廖国庆, 何茂良, 李宏帅, 等.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应用单根Forleys导尿管行肠系膜固定小肠排列术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22 (3) :66-67.
[6]邵华, 孙威, 蒋本春, 等.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36 (18) :99-100.
[7]展鹏远, 郑兰东, 皇甫深强.小肠内排列术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6 (32) :29-30.
[8]陈军杰, 刘卫怀.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28 (4) :36-38, 41.
[9]李国庆, 任金祥, 王旺河, 等.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4 (12) :1228-1229.
宠物犬肠梗阻修复术 篇2
1发病情况
1岁龄雌性哈士奇犬, 顽固性呕吐, 4 d未进食, 饮水后呕吐加剧, 精神沉郁, 喜卧。
2临床检查
体温39.6℃, 触诊腹部疼感强烈, 十二指肠部位触摸到硬物。X光检查触诊时疼痛部位的肠道内有异物 (见图1) , 其他无异常。
3诊断
根据该犬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X光检查, 确诊为异物性肠梗阻。
4治疗
根据主治医师建议, 该宠物犬应立即接受肠梗阻修复手术, 但主人不同意。隔天病情加重再次来复诊, 该宠物犬精神高度沉郁、剧烈呕吐、表现中度脱水, 心率87次/min, 口腔黏膜发绀, 体温降到37.3℃。根据病情, 决定先调整该宠物犬的各项生理指标, 进行不间断的输液, 目的是使体内的离子和酸碱达到理想水平, 输液1 500 ml后该宠物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经X光检查可见大部分肠管明显扩张, 而且有套叠 (见图1) 。医生再次建议手术治疗, 主人同意。
4.1麻醉
麻醉前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05 ml/ (kg·w) , 速眠新注射液0.1 ml/ (kg·w) 肌肉注射实施麻醉。麻醉后, 仰卧保定并扎好留置针, 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和维生素C合剂补液。手术部位剃毛, 局部消毒。
4.2手术
脐下2 cm腹中线做4 cm长切口, 切开皮肤、疏松结缔组织, 小心提起腹膜, 剪透腹膜并钝性分离使腹膜开口大小适当, 探查腹腔。由于有套叠和扩张处, 肠管较粗, 而且十二指肠部也扩张, 剪开脐部扩创, 将肠管拉出腹腔外, 发现肠管大部分扩张, 还有两处较短的套叠 (见图2) , 将肠套叠整复后, 发现套叠处肠道已经变黑, 浆膜轻度破损并有粘连。逐步检查肠管, 发现整个肠管都有充血现象, 但还没有坏死;自十二指肠起始有一长索状异物, 一直延伸至套叠部。
从肠管状态最佳的十二指肠降部切开肠管, 取出长约50 cm的抹布 (见图3) , 用青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缘。常规缝合肠管后, 再用青霉素生理盐水冲洗, 彻底清洗暴露肠管, 之后还纳于腹腔复位。由于整个肠道充血, 而且有粘连, 为防止腹腔感染、肠道粘连,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用3 000 ml生理盐水 (37℃, 含有青霉素) 清洗腹腔, 冲洗数遍后缝合腹腔, 并做结系绷带。术后用肌注1 ml苏醒灵4号, 苏醒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4.3术后护理
术后禁食48 h、72 h后饲喂流食, 逐渐加量;静注0.9%生理盐水加头孢曲松纳以及甲硝唑溶液, 连续给药1周, 以防发生腹膜炎;7 d后拆线, 排便正常。
5讨论
5.1为防止本病发生, 主人应加强对宠物的饲养管理, 注意营养均衡, 防止异食癖。
5.2一旦发生宠物异食现象, 尽快诊断, 必要时尽早做修复术, 以免延误诊治的最佳时机。对已经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的病例一定要做好术前准备, 应用氯化钠溶液扩充血容量, 碳酸氢钠调解体内pH, 林格尔溶液调解体内离子平衡, 并掌握好补液量。
5.3输液时输液的温度和清洗腹腔时使用的生理盐水温度最好加温至36℃, 减少机体能量损失, 加快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
5.4术中注意无菌, 多次冲洗腹腔, 并投抗生素。术后加强护理, 特别是术后的饲喂, 控制流食量, 逐步增加易消化的营养料。
【相关链接】
辽宁省对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违法行为实行“黑名单”制度
8月10日, 辽宁省省畜牧兽医局制定出台了《辽宁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违法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即对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实行“黑名单”制度。
《办法》规定, 违法行为的认定以畜牧兽医部门、公安机关及法院等做出的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判决为依据。公布方式为, 在“畜牧兽医在线”官方网站上以“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形式公布, 供公众查阅。并通过报纸等媒体公开曝光, 向省及违法行为人所在市、县发改、财政、人行等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并建议有关部门将违法行为记录作为相关项目、资金、信贷等管理的重要参考,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省畜牧兽医局决定, 对在记录公布期内的违法行为人, 不给予畜牧兽医项目、资金等扶持, 其生产经营行为将受到定期跟踪监督。
《办法》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传统肠梗阻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48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24例。观察组男性17例, 女性7例, 平均年龄 (43.5±2.1) 岁, 平均腹部手术次数 (3.1±0.2) 次, 其中, 单纯性肠梗阻13例, 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照组男性15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 (42.7±1.8) 岁, 平均腹部手术次数 (2.7±0.5) 次, 其中, 单纯性肠梗阻12例, 绞窄性肠梗阻12例。上述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严重腹疼、呕吐、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分离粘连带, 切除坏死肠管, 小肠顺序横排, 缝合断缝位置, 术后置管引流。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应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手术治疗[3, 4]。依据患者术前的诊断结果选择切口, 进腹后对腹腔情况进行探查, 以对梗阻部位及发送原因定位, 有肠粘连的对其行松解术, 对无法松解的致密型肠粘连肠袢, 在保留小肠长度足够的情况下可进行切除, 或于梗阻上、下两段肠袢手术, 对相关适应证肠坏死患者可视情况一期行肠切除肠吻合。自Treitz韧带位置到回盲部位彻底游离至粘连消除, 肠减压完成后, 肠腔肠管通畅, 对肠管浆膜损伤进行修补, 彻底止血, 并行浆膜化缝合。内置管肠固定空肠造口术方法:取一根直径0.5厘米的乳胶管, 长度根据肠管长度而定, 常规消毒。于乳胶管中段剪数个侧孔, 间距在5~10厘米之间, 且侧孔长度应小于乳胶管道1/3。于空肠上段距离Treitz韧带约15厘米位置处选择入口, 放置准备的肠内置管, 经空肠回肠穿至回盲、阑尾部, 自阑尾末端穿出, 并缝合固定妥当, 若已切除回盲部, 可选择结肠处肠壁做一造口。肠排列管引出处包埋约8厘米 (隧道式) , 自腹壁位置处引出。于壁层腹膜引出处固定好肠管与腹壁, 腹腔整理后将肠道顺序、轻柔地送回腹腔, 尽量接近于生理性排列, 置引流管后逐层关腹。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开展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的形式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 以R<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数据对比示意表如下表所示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下出现粘连性成梗阻病症的机率呈现出显著发展趋势。粘连性肠梗阻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此类病症在发病年龄、发病性别方面均无显著特异性[5]。从流行病学研究角度上来说:粘连性肠梗阻以小肠肠梗阻为主, 其发病率占到了肠梗阻整体性发病率的2/5左右。与此同时, 此部分患者当中4/5以上均有腹部手术史。从粘连性肠梗阻的致病原因角度上来说, 以腹腔炎症以及腹腔异物为主, 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期。患者临床表现随粘连性肠梗阻的粘连程度以及粘连部位差异而有所不同。临床诊治中对于表现有腹部胀痛合并排气、排便不畅的患者, 需要进行深入检查, 以判定其是否患有粘连性肠梗阻。而对于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病症而言, 肠梗阻粘连相对于混乱, 从而导致单次治疗效果不佳, 复发率较高, 对于患者生存质量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临床诊治中对于严重性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的治疗方案可以分为内置管肠排列术以及外固定排列术这两种类型[6,7]。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采取外固定排列术可能于肠管转折位置并发梗阻, 并引发包括腹膜炎以及肠瘘在内的多种并发症, 安全性欠佳。故建议采取内置管肠排列术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在临床治疗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置管肠排列术临床治疗中胃肠麻痹仅限于结肠以及胃部, 而小肠的吸收及蠕动功能均能够在术后早期予以有效恢复 (临床实践证实:小肠术后6~12h实践内即能够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可靠性输入) 。从这一角度上来会所, 在术后早期通过内置管肠营养物质输入的方式, 对于避免肠道再次严重性黏连以及促进肠蠕动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院本次临床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正常排气的所耗费的时间仅为 (17.2±1.3) d, 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方案下, 患者肠道得以更为迅速的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内置管肠排列的方式, 确保了手术治疗后期至患者康复阶段, 肠道内部营养供给的有效性[8]。在临床护理中, 医护人员可自患者小肠远端位置以滴注的方式给予肠道营养物质, 确保了在患者恢复正常进食之前一段时间内营养吸收的充分性。此种手术治疗方式难度较低, 可操作性强, 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因手术治疗所产生的经济负担, 因此也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9,10]。与此同时, 相关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在针对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的过程当中发现, 98%以上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标志着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同样显著。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内置管肠排列术仅为预防术后患者再次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最后治疗手段, 仅适用于部分存在广泛且严重粘连的患者进行治疗, 对于粘连程度较轻患者并不适用[11]。我院本次临床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肠梗阻患者均并发多次粘连性肠梗阻病症, 同时经过多次治疗仍无显著效果, 从适应证角度判定可采取内置管肠排列术患者, 由此也就使得此种治疗方式下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我院本次临床研究资料证实: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采取内置管肠排列术进行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48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采取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 对照组采取为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内置管肠排列术进行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内置管肠排列术,肠梗阻,粘连,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 钟芸诗, 姚礼庆, 许剑民, 等.急诊肠镜诊疗技术在急性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11;91 (8) :524~527
[2] 柳渊洁, 王东红, 盛丽, 等.茴香枳术汤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血浆D-乳酸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32 (5) :640~642
[3] Arulmolichelvan A, Sivaraman A, Muthukrishnan A, et al.Cecal volvulu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malrotation presenting as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2;21 (4) :389~391
[4] 吴印爱, 刘献棠, 谢尚奎, 等.结直肠创伤及癌性梗阻Ⅰ期手术、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的临床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0;14 (2) :1~4
[5] 王志伟, 吴印爱, 刘献棠, 等.经肛双管引流对梗阻性左侧结肠癌患者一期术后肠腔内细菌数量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0;14 (3) :3~5
[6] 张林, 杨传永, 陈贵武, 等.肠内置管排列及经管肠内营养治疗复杂肠梗阻[J].临床外科杂志, 2004;12 (6) :386~387
[7] 李维权, 宋茂民, 肖振山.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28 (1) :77~79
[8] 宋利民, 陈伟棠.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附160例报告) [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2007;6 (3) :198
[9] Scott-Coombes D M, Vipond M N, Thompson J N.General surgenons attitudes to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bdominal adhesions[J].Ann R Coil Surg Engl, 2003;75 (2) :123~125
[10] 王海兵, 钟华琴.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 (28) :38~39
传统肠梗阻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性, 38岁, 已婚。于五年前曾行剖宫产手术, 近一个月出现间断腹痛腹胀, 伴排气排便不畅, 无恶心呕吐, 无发热食欲不振。一周前症状加重腹疼剧烈,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于2009年2月25日收入院。
1.2 方法
取一根长约340cm的一次性使用吸引引流管, 在距屈氏韧带15~20cm处切开肠壁插入引流管直至回盲部。这样全部小肠内均由此管从肠腔内支撑, 引流管尾端从左侧腹壁戳创引出, 固定于腹壁。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2周。
2 护理
2.1 术前治疗和护理
2.1.1 绝对禁食水, 卧床休息。
2.1.2 采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通里攻下为主, 辅以理气开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促进梗阻解除。 (1) 准备阶段1~2h, 遵嘱行充分有效的胃肠减压加静脉补液, 复方大承气汤1付200ml胃管注入后闭管。 (2) 胃注后1h, 遵嘱采用电针: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 留针30~40min。 (3) 胃注后1h30min, 腹部按摩。 (4) 胃注后2h, 遵嘱中药灌肠:复方大承气汤500ml或中药200ml加温水至500m灌肠。
2.2 术前护理
2.2.1 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 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2.2.2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保证其在最佳心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2.3 术后护理
2.3.1 防止固定管滑出
小肠内固定管由左侧腹壁戳创引出, 接无菌引流袋, 妥善固定床旁。嘱患者及家属陪护在患者活动时和夜间要保护好引流管, 防止意外滑出。由于硅胶管细滑, 特别是随着肠蠕动的恢复容易滑出。应严格交接班, 护理细致、到位。
2.3.2 做好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
患者术后第二天引流管处碘酒、酒精消毒, 更换敷料。换药时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 隔日换药一次, 渗出物较多时要随时更换敷料, 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湿疹时, 给予硼酸溶液湿敷或氧化锌软膏涂擦, 保持局部干燥, 直到内固定管拔出。对有皮肤过敏患者使用纸胶布, 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3.3 保持术后有效的肠减压
术后早期内固定管可做肠减压, 接无菌引流袋。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 保持有效的肠减压, 观察记录24 h引出液的性质、颜色、量, 严密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及肠蠕动恢复情况, 避免严重腹胀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
2.3.4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内固定管一般2周左右, 继续做肠内营养留置16 d。患者对留置导管多有恐惧心理, 为患者讲解留置此管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拔管时间, 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3.5 出院指导
(1) 适当的体育锻炼, 散步、打太极拳。 (2) 合理的饮食起居, 劳逸结合, 以荤素、粗细搭配及含纤维素食品为宜, 保证胃肠运化通畅。 (3) 忌暴饮暴食及过食黏腻、生冷食物。 (4) 适当服用蜂蜜以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可自行按摩腹部有助排便。 (5) 坚持用药, 定期复查。
3 体会
肠粘连的发生与创伤、手术造成腹膜或肠浆膜破损、腹腔弃物或胃肠道消化液的刺激、腹腔脏器缺血或炎性改变等因素有关。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之一, 术后小肠内固定管的护理尤其重要。如果小肠内固定管护理不好, 可影响手术效果, 给患者造成痛苦。本例患者加强小肠内固定管的术后护理, 熟悉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做好带管期间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术后效果令人满意。
摘要: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在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疗法辨证施治, 缓解期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预防梗阻复发。结果 急性期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解除, 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成功。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效果好、无复发。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震宇.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 8 (1) :3-4.
[2]朱忠俊.小肠内固定治疗和预防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03, 11 (5) :236-237.
[3]裘月娟.中西医结合病种护理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季兵.小肠内固定术预防和治疗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1, 9 (9) :23.
传统肠梗阻术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2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23~47岁,平均年龄为(36±2.47)岁;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1例,消化道穿孔术8例,肠扭转术6例,肠破裂修补术4例,其他2例;研究组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24~48岁,平均年龄为(35±3.15)岁;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0例,消化道穿孔术9例,肠扭转术5例,肠破裂修补术4例,其他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有过腹部手术史,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无排气、排便,腹胀、腹痛以及呕吐等;经X线片诊断发现患者腹部立位有扩张肠管以及阶梯状液平面;本次研究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的签字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分离组织粘连,将坏死的肠管切除,并重新排序小肠,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放置引流管。研究组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根据术前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切口,探查腹腔后发送梗阻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定位;对于存在肠粘连的患者,行松解术;对于无法松解者,可保留足够长度小肠后行切除术。对于有相关手术适应证的肠坏死患者,可视病情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从Treitz韧带会到回盲部位,并游离至粘连消除,对肠进行减压,疏通肠腔、肠管,并对损伤的肠管浆膜进行修补,止血后行浆膜化缝合。内置管肠固定空肠造口的方法主要为:取直径为0.5 cm的乳胶管常规消毒后,在乳胶管的中段剪开数个侧孔,选择空肠上段离Treitz韧带约15 cm处作为入口,放置肠内置管,并从回盲、阑尾末端穿出,缝合固定后切除回盲部,并在结肠处行一个造口;对肠排列管引出处进行包埋,并从腹壁引出,固定好肠管以及腹壁后按其顺序将其送回腹腔,放置引流管后关腹。
1.4 效果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为(2.47±0.12)d、肠鸣音恢复的时间(4.12±0.83)d、平均住院天数为(13.29±3.18)d;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为(4.02±0.36)d、肠鸣音恢复的时间(6.48±1.92)d、平均住院天数为(19.28±2.35)d;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 治疗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肠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肠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病极易反复发作,临床上,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肠排列术为主,其目的在于提升机体抵御能力的基础上,避免梗阻的再次发生[2]。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肠排列术有两种,一种是外固定排列术,一种是内置肠管排列术,前者虽具一定疗效,但其术后肠瘘、腹膜炎等并发症较多。与外固定排列术相比,内置肠管排列术的操作简便,且适应证更为广泛;排列管的韧度及弹性均较好,不会导致肠管粘连成团;呈阶梯状的排列,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能够促进肠内容物的运送;有利于促进肠胃的蠕动,确保肠管的通畅[3]。本次研究中,采用内置肠管排列术的研究组,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与郭建伟[4]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表明,应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不仅能够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抽取6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置管肠排列术,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作彬.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与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0):11-12.
[2]赵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206-207.
[3]马震,曹春远.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56.
传统肠梗阻术 篇6
影响[2]。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多采取手术,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共计7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 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 需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入院之初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肛门排气停止等临床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26~61岁, 平均 (47.3±3.1) 岁;病程3~8个月, 平均 (6.1±2.1) 个月;单纯性肠梗阻19例, 绞窄性肠梗阻16例。试验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27~62岁, 平均 (48.3±3.4) 岁;病程4~8个月, 平均 (6.6±2.2) 个月;单纯性肠梗阻20例, 绞窄性肠梗阻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并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取平卧位, 手术操作切口取在右侧位置经腹直肌处, 确保患者肠道梗阻部位充分暴露, 对肠梗阻部位实施全面的粘连松解处理, 处理完毕后对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试验组行内置管肠排列术手术治疗。手术切口的选择以术前诊断结果为依据, 切口做好后对患者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 确定肠梗阻部位。有肠粘连的部位做松解处理, 对于致密型粘连肠可在保留小肠足够长度的情况下进行切除。肠减压完成后, 确定肠腔肠管通畅的情况下对肠管浆膜损伤处进行修复, 确保完全止血, 将浆膜缝合。内置管肠固定空肠造口术的方法为先取一根直径为0.5 cm的乳胶管, 长度确定后对其进行消毒, 乳胶管中段每隔5~10 cm做一个侧孔, 在空肠上段距离Treitz韧带约15 cm处做入口, 将准备好的肠内置管经空肠回肠处穿至阑尾和回盲处, 最后至阑尾末端穿出, 进行缝合固定。肠排列管应于腹壁位置处引出, 引出处应包埋约8 cm, 在壁层腹膜引出处将腹壁与肠管固定好, 固定好后将肠道按顺序、轻柔地送回腹腔。为患者放置引流管, 之后逐层关腹。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另外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疗效判定:显效, 治疗后, 患者恶心、腹痛等症状完全缓解;有效, 患者腹痛、恶心症状部分缓解;无效, 治疗后, 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甚至有加重现象。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以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术后, 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发生切口感染8例和2例, 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9%和5.7%, 试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4.20, P=0.040) 。
2.3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显效15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7.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 发病后患者小肠一般粘连在一起, 小肠蠕动性降低, 进入小肠的食物无法被充分吸收和消化, 患者肠道逐渐失去正常功能, 对患者生活产生严重影响[3]。严重粘连性肠梗阻较一般肠梗阻粘连治疗难度有所增加。临床上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一般可采取外固定排列术和内置管肠排列术两种方法[4]。外固定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可能于肠管转折位置并发梗阻, 容易引发肠瘘和腹膜炎等并发症, 总体治疗效果欠佳。
内置管肠排列术与外固定排列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该方法借助小肠对肠管进行支撑, 肠管状态更容易进行调节, 可以有效避免在转弯处形成直角和锐角, 能有效避免肠道梗阻再次发生[5];另一方面, 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会对患者肠壁血管造成损伤, 避免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采用该方法治疗, 术后能够更快恢复, 术后愈合较快[6]。该手术方法操作也较为简单, 手术安全性可得到有效保证。本研究中, 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以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 切口感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治疗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术后恢复较快, 安全性较高,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兵, 钟华琴.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8) :38-39.
[2]马震, 曹春远.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 :56.
[3]赵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2) :206-207.
[4]张玉端.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6) :132-133.
[5]吕贤荣, 刘春林, 丁苏明, 等.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 (4) :57.
传统肠梗阻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3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肠内排列术, 50例) 和对照组 (肠粘连松解术, 33例) 。研究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 (43.8±5.2) 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8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10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7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7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5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4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43.4±5.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 (1.4±0.7)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0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7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5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5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3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医师告知下了解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 自愿选择手术方式,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1) 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体征, 结合腹部超声、腹部X线或CT、实验室检查, 术后均明确诊断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 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绝对禁忌证。 (3) 排除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 排除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全麻插管后取仰卧位进行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肠内排列术, 入腹后仔细观察腹腔内整体情况, 于肠梗阻近端做小肠减压, 后逐步将粘连分离, 避免用手进行盲目钝性分离, 以免发生撕脱伤而造成肠管破裂;术中对于难分离肠管, 做肠切除和吻合术。将患者阑尾切除 (如阑尾已切除患者选取阑尾株开口处作切口) 后于残端插入双腔带气囊内固定 (M-A管) , 过回盲瓣并逆行进入空肠上端, 将所有小肠折叠排列, 每段距离15~20cm为宜, 阑尾残端作荷包缝合并固定, 将气囊缓慢退出回肠末端, 抽取气囊内空气, 固定于腹腔, 前端于右下腹作小切口后引出, 术后复查无特殊后拔出。对照组采用肠粘连松解术, 进入腹腔后观察腹腔整体情况, 找到肠梗阻位置, 对于无血运障碍肠管进行松解分离, 对于有血运障碍或肠管出现坏死或粘连难以分离肠管, 作局部切除对端吻合术, 逐步将粘连松解完全。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并给予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和早期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肠瘘、膀胱损伤、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 并发症采用率表示, 并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如P<α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疾病, 腹部手术后组织修复、积血或积液、腹部炎症等均可造成腹腔粘连, 粘连后导致肠道蠕动障碍, 从而导致肠梗阻发生[2]。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急重症, 通常伴有肠绞窄, 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可引起肠管缺血坏死, 引起腹膜炎, 严重者危及生命[3~5]。手术为分离粘连、解除肠梗阻主要方法, 传统肠粘连松解术能快速分离粘连并解除肠梗阻, 但对广泛粘连难以彻底分离, 手术易损伤肠管, 且术后易再次发生肠梗阻, 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6~8]。
肠内排列术为近年来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新型手术方法, 可将无法控制肠粘连变为可控制肠粘连, 更有效分离粘连和解除肠梗阻, 同时通过人为对小肠进行排列和位置固定, 能有效降低术后再次发生粘连和肠梗阻发生率[9]。本文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排列术手术操作较肠粘连松解术更为复杂, 因此手术时间较长, 但其术后可快速帮助患者肠道恢复功能, 从而缩短康复时间。肠排列术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方式, 有学者分别采取肠内排列术和肠外排列术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 发现针对轻、中度粘连两者疗效无差异, 对于重度粘连肠内排列术疗效更为显著[10]。肠内排列术需要于肠管作孔于肠内进行操作, 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 但疗效更为显著, 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粘连程度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有学者研究指出,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为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康复关键因素[11,12]。本文得出, 研究组患者术后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表明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