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肠梗阻(通用7篇)
单纯性肠梗阻 篇1
在外科, 单纯性肠梗阻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 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痛、吐、胀及闭。基于该病的病理特点, 为详细了解中西结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6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6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 男38例, 女28例;年龄26~69 (47.51±1.04) 岁;病程3~14 (8.52±1.04) 年;中医辩证:疽结型5例, 瘀结型19例, 痞结型42例;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3例, 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资料, 均没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医护人员应指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禁食水、补液, 同时纠正机体中水电解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采用抗生素有效预防感染, 并采用胃肠减压及清洁灌肠等措施。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及天枢等穴位, 对其进行强刺激的针灸治疗, 每次留针时间为15~30min。同时采用大承气汤对患者实施灌肠措施, 通过胃管注入或者是低压保留, 2次/d。
1.3 疗效判定[1]
无效: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出现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有效: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 经X线检查, 肠腔中存有少量积液;痊愈: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经X线检查, 肠腔中没有积液。治疗总有效率= (有效+痊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 对照组为75.76%,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讨论
在外科, 单纯性肠梗阻疾病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 该疾病具有发病急, 并发症较多等特点[2]。大承气汤对单纯性肠梗阻疾病效果显著, 该药剂中的大黄具有泻热通便、荡涤肠胃的作用, 芒硝具有帮助大黄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的作用, 两种成分同时使用, 对单纯性肠梗阻疾病效果显著,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针灸足三里穴位, 具有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及调节脾胃的作用;针灸内关穴位具有理气镇痛的作用;针灸天枢穴位具有止痛及调理中焦肠胃、通畅气机的作用。上述穴位合用, 可使患者气机得畅、脉络通畅, 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疼痛。西医疗法可很好地弥补中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很好弥补西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素吸收、有效改善肠循环方面的缺陷。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肠梗阻疾病效果显著。本次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肠梗阻疾病临床效果显著,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肠梗阻疾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永明.急性肠梗阻346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9) :66.
[2]高云峰.生长抑素对单纯性肠梗阻的辅助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8) :182-183.
[3]蔡文德.68例结肠癌并急发性肠梗阻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2) :138-139.
单纯性肠梗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治疗对象为临床诊断为非绞窄性急性单纯性肠梗阻, 年龄在70岁以下, 全身情况尚可, 血压在正常范围, 无心、肝、肺、肾等严重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0例, 女性10例。16岁以下10例, 17~30岁11例, 31~50岁6例, 51~70岁3例。病程2d以内11例, 2~3d17例, 3d以上2例。临床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16例 (全部有腹部手术史) , 蛔虫性肠梗阻10例 (其中16岁以下者8例) , 其他原因所致肠梗阻4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禁食, 输液, 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26例病例胃肠减压。蛔虫性肠梗阻给服西药驱虫剂1~2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有绞窄征象者及时手术治疗。
以大承气汤加味为基本法:牛膝15g、芒硝15g (冲服) 、厚朴15g、积实15g、木香12g、莱菔子20g、大腹皮12g。粘连性肠梗阻加桃仁10g、赤芍20g。蛔虫性肠梗阻加乌梅12g、川楝12g。16岁以下剂量酌减。每剂浓煎200m L左右, 3次分服 (胃肠减压者分3次由肠管注入) , 呕吐者每次1~2汤匙频服。一般6h内服完, 根据病情转化连服用1~3剂。首剂首次可服药液总量的1/2。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经治疗痛、吐、胀、闭四大症状消失, 梗阻解除者为治愈;连续服用中药3剂, 超过24h梗阻未解除或24h内出现绞窄征象需中转手术者为无效。
2.2 结果
本组治愈26例、占86.6%, 无效而改用手术治疗4例、占13.4%。治愈病例至梗阻解除服用中药剂数分别为:1剂18例、2剂6例、3剂2例。
2.3 典型病例
男, 69岁, 某林场退休工人, 住院号001123。5年前因化脓性胆管炎行胆道切开减压术。术后次年起多次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肛门不排气、不大便等症, 均经保守治疗2~3d后缓解。约20h前再度发生上述症状而入院。检查心肺无异常。腹部中度膨隆, 右上腹有一约16cm长手术疤痕, 脐周隐约可见肠蠕动波。下腹部及脐周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 可闻气过水声。腹平片示右中腹液平面。血、尿常规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急性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入院后嘱禁食禁水, 给予输液, 静滴青霉素钠及氨苄青霉素, 胃肠减压, 同时给前述处方中药一剂按本组服药方法煎后胃肠注入, 2h后, 自诉腹痛腹胀加剧, 可闻频繁响亮肠鸣。药后3h左右开始肛门排气, 腹胀腹痛症状渐减轻, 不久连续3次排出多量水样便, 诸症渐消。观察3d后病情未出现反复治愈出院。
3 体会
(1) 单纯性肠梗阻的原因以粘连性和蛔虫性多见。西医非手术疗法可纠正病人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改善病人全身情况, 经胃肠减压等处理, 多数病人梗阻可望解除。但这种疗法是在观察中消极等待, 由于见效慢, 转化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机率也相对增大。用中医通里攻下方药行气整肠、攻下通便, 使治疗变得积极主动, 解除梗阻所需时间缩短。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挥两法各自优势, 相得益彰, 疗效明显优于单独西医治疗, 可降低手术率, 并可在基层医疗单位进行。
(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进功能, 能促进肠套叠的还纳和肠扭转复位, 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和降低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牛膝、厚朴还有显著抑菌作用。因粘连和蛔虫引起者分别佐以活血化瘀、驱虫之剂, 使加味大承气汤功效更趋于完善。这些可能是以通里攻下法为主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原理。
(3) 诊疗中应认真检查和观察病情, 注意适应症的选择。以下情况应列为通里攻下的禁忌:全身情况不良、梗阻严重、绞窄性肠梗阻、疝嵌顿性肠梗阻、肿瘤压迫性肠梗阻、疑有肠穿孔或坏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减少盲目性, 方能提高治愈率。
(4) 在服用中药以前, 要抓紧时间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适当补钾是提高疗效的一个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卢崇亮.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2 (11) :928.
[2]金万亮.大承气汤冲剂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0, 6 (6) :386.
单纯性肠梗阻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2012年收治单纯性肠梗阻 (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第七版教材《外科学》) 患者99例, 其中男47例, 女52例;年龄16岁~74岁, 平均41.2岁。以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 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禁食, 给予胃肠减压, 液体治疗, 补充水,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大承气汤[2]加减组方:生大黄15g (后下) , 厚朴15g, 枳实10g, 柴胡10g, 木香10g, 香附10g, 炒莱菔子15g, 桃仁10g, 赤芍15g, 每日1剂, 加水500ml煎至200ml, 每日2次, 每次100ml胃管注入。
1.3 护理
1.3.1常规护理方法 (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 胃肠减压, 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 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患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知识缺乏, 对严重程度、预后不了解, 往往情绪急躁, 易激惹;另外患者由于疾病出现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着症状, 以及治疗所采取的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引起的不适, 更易使患者出现恐惧和焦虑紧张, 情绪低落, 烦恼急躁, 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特点、文化修养, 家庭背景等, 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指导。热情耐心地给患者介绍跟疾病有关的知识, 讲解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 特别是胃肠减压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护理。 (3) 病情观察:在保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和有效, 并观察引出液的性质、量、颜色;记录出入量;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 是否缓解或加重;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恶心、呕吐, 呕吐物的性质、颜色;腹胀是否减轻;注意病人有无脱水、休克症状, 及早发现肠较窄现象。若患者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或在阵发性加重期间仍有持续性疼痛;听诊肠鸣音可不亢进;呕吐剧烈而频繁;病情发展迅速, 早期出现休克, 经抗休克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有明显腹膜刺激征, 体温升高, 脉搏增快,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出现不对称腹胀, 腹部有局部隆起或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等均应怀疑患者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护士应及时告知医生, 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4) 休息与体位:尽量使患者保持半坐卧位, 因为半坐卧位可以减轻腹胀对膈肌的压迫, 减轻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1.3.2中医疗法护理在鼻饲中药煎剂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注入中药煎剂的温度易保持在38℃~40℃,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及方法, 以消除疑虑, 能积极配合治疗。首先用注射器尽可能抽干净胃内潴留物, 注入10ml温开水, 取煎剂100ml缓慢从胃管注入, 再注入10ml温开水冲管, 夹闭胃管2h, 然后持续胃肠减压, 间隔4h同法再鼻饲中药煎剂100ml, 同时观察用药后效果, 腹痛、腹胀是否减轻。胃肠减压在肠梗阻的治疗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 降低肠内张力, 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 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因此要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 防止堵塞、受压、扭曲、脱出, 及时倾倒引出物, 观察引出物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
1.3.3评价标准痊愈:48h内患者自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 腹部体征消失, 腹部影像学检查无肠梗阻迹象;好转:72h内腹痛、腹胀症状减轻,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不消失, 或病情反复, 最后采取手术治疗。
1.3.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算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算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疗效比 较, 观察组患 者总有效 率92.0%, 明显高于 对照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病, 引起肠梗阻的原因有多种, 临床以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 多见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 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可缓解。肠梗阻发生后, 大量的体液丧失、肠膨胀、毒素的吸收可引起脱水、酸中毒、感染性休克, 肠梗阻若发生肠较窄, 肠穿孔、肠坏死将危及患者生命。肠梗阻属中医肠结的范畴, 并认为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 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均能引起腑气不通, 阴阳关格或津液燥竭, 糟粕痞结, 致使肠道阻塞, 大便不通, 故成此病。中医认为肠为传化之腑, 以通降下行为顺, 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 对有非手术适应症者应严密观察, 可先行中药治疗, 无效时改为手术治疗[3]。有报道用粘连缓解汤[4], 大承气汤[5]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治疗肠梗阻, 效果显著。也有报道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疗效确切[6]。有研究证明, 许多中药对肠功能有保护作用, 如大黄、桃仁、赤芍等。有改善微循环, 对肠黏膜屏障作用有直接保护、防止细菌移位、促进肠蠕动, 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细胞因子的损伤作用, 有促纤溶作用, 松解及防止肠粘连的作用[7]。我院采用大承气汤加裁方辩证施治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0例, 结合西医治疗方法禁食、胃肠减压, 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使用抗生素等治疗, 通过精心护理, 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减轻痛苦, 减少医疗费用, 值得临床应用。在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若症状不缓解, 病情进行性加重, 出现肠较窄、肠穿孔迹象及时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8]。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 郑树, 等主编.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51-459
[2]杨杰.大承气汤在治疗肠梗阻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 (12) :71-72
[3]王晓红.肠梗阻的中药治疗与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 (10) :36-37
[4]杨雪峰, 马春瑜, 陈玉铭.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肠阻58例[J].光明中医.2010:25 (12) :2251
[5]陈洁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 (5) :325-326
[6]刘少逵, 王红, 郭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肠阻3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 (5) :492-494
[7]孙志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临床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 (24) :1106-1107
单纯性肠梗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5例。其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2~80岁, 有腹部手术史者3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腹部立位平片检查, 片中均显示有气液平面。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患者情况行全胃肠外营养, 应用抗生素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生长抑素 (奥曲肽) , 剂量为0.6 mg生长抑素注入500 ml生理盐水中, 用输液泵静脉滴注, 速度控制在21 ml/h。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血浆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D-乳酸含量、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血浆中的IL-6 (白介素-6)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含量。记录两组治疗后24 h、48 h、72 h胃肠引流液量。
1.3.2检测方法
检测D-乳酸时先用高氯酸处理血浆后 (去掉蛋白) , 再用酶偶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含量;测定血浆内毒素时先用改良过氯酸处理样本, 再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其含量;检测IL-6、TNF-α时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应日期的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送检, 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6、TNF-α的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后2 h、24 h的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观察组的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少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胃肠减压引流液量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72 h的引流液量分别为 (1 250±487) ml、 (1 089±430) ml、 (712±219) ml, 观察组分别为 (1 236±517) ml、 (789±340) ml、 (412±179) ml, 治疗后24 h的引流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48 h、72 h两组引流液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观察组患者每日的引流液量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单纯性肠梗阻主要是由腹部手术后引起的肠粘连所导致, 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是比较有效的解除梗阻的方法。胃肠减压可延缓单纯性肠梗阻病理过程的发展程度, 因此它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基础。在肠梗阻发生的早期, 应用生长抑素可以达到抑制胃酸、抑制消化酶分泌、延缓肠蠕动, 增加水电解质重吸收等目的, 故生长抑素与胃肠减压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肠内压, 提高单纯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愈率。国外有报道称[1], 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均可证实, 单纯性肠梗阻发生后采用胃肠减压与生长抑素连用的方法可有效减少胃肠减压时的引流液量, 患者的腹痛、腹胀等典型症状也会得到较快缓解, 肠道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也会比单用胃肠减压的患者明显提前。有人也报道称[2], 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 未加入生长抑素治疗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更易产生梗阻性肠绞痛, 且梗阻部位近端的肠管出现扩张或坏死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本研究中选择测定的指标包括患者的血浆D-乳酸、内毒素以及血清IL-6、TNF-α,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肠道黏膜的功能状态, 是反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性客观指标[3,4]。患者发生肠梗阻时, 肠腔内的细菌会大量增加, 毒素被大量分泌, 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报道称, 肠梗阻、肠穿孔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会比正常状态时大大升高, 病情程度越重, 此二者的含量越高[5]。生长抑素是一种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 它能刺激肝脏的单核-巨噬系统产生大量的巨噬细胞, 这些细胞可吞噬内毒素, 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5]。还有报道称, 生长抑素能使血浆中的 (尤其是门静脉) 中的尿酸、乳酸水平降低, 这可以有效减轻患者酸中毒的程度和症状。本文的实验结果也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后2 h、24 h观察组的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少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 胃肠减压的引流液量也逐渐减少, 这也证明了生长抑素的疗效是比较理想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机体会存在广泛的炎症反应, 生长抑素能有效稳定肠道黏膜, 使其尽量减少内毒素的吸收从而降低全身症状的程度。但笔者还要强调, 虽然生长抑素可用于单纯性肠梗阻的辅助治疗,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病理变化过程, 它的作用是尽量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故不能代替胃肠减压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治疗, 若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的患者仍需进行手术治疗, 这一点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生长抑素是一种有效的单纯性肠梗阻辅助治疗药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单纯性肠梗阻的辅助治疗疗效和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0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5例, 对照组采取胃肠减压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浆2 h、24 h的D-乳酸、血浆内毒素、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及治疗后24 h、48 h、72 h胃肠引流液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后2 h、24 h观察组的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少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 胃肠减压的引流液量也逐渐减少。结论:生长抑素是一种有效的单纯性肠梗阻辅助治疗药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单纯性肠梗阻,生长抑素,胃肠减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参考文献
[1]Balongo GR, Alconero FF.Intestinal wall damage in simple ileus in rab-bits:immune-modulator role of somatostatin[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9, 51 (58) :1030-l036.
[2]Kutun S, Ulucanlar H, Celik A, et al.Effects of octreotide on healing ofmechanical ileus in rats[J].Saudi Med J, 2008, 29 (4) :539-543.
[3]屈振亮, 杨春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肠梗阻、肠穿孔患者的动态观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9 (7) :326-328.
[4]佘佩吟, 蔡雪洁, 谢妙芳.生长抑素-思他宁在低位恶性肠梗阻治疗应用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院, 2007, 7 (12) :74-76.
单纯性肠梗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22例作为分析对象, 男77例, 女45例, 年龄在31~84岁, 平均 (53.9±2.8) 岁。将122例分为两组, 即A组与B组, 每组61例, 两组的发病次数、梗阻部位、年龄及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采用X线及胃镜置入鼻胃管后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 同时禁水禁食, 给予奥曲肤、地塞米松及抗生素等, 使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B组:禁水禁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给予其他治疗药物。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时, 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或左前斜位, 麻醉口咽黏膜后, 经鼻腔、食管将梗阻导管插入到胃部。当导管已经完全被插入胃部时, 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送入胃幽门、十二指肠, 导管前段进空肠后, 将蒸馏水灌入导管的前球囊, 灌入的蒸馏水为10~15 m L。利用肠道蠕动携带导管、球囊向小肠远端行进, 同时对前气囊进行回抽, 使后气囊保持充盈状态, 以便通过X线造影观察前端小肠情况。确保胃内的导管处于松弛状态, 胃内预留的导管长度为30 cm左右, 在面颊处固定鼻外导管, 以便能够实现持续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排便或排气时间、拔管时间, 同时还比较了两组置管治疗的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检验法为t检验, 计数资料为χ2检验, 如P<0.05, 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组中置管治疗成功的有45例 (73.77%) , 16例转为手术治疗;B组中治疗成功的为54例 (88.52%) , 7例转为手术治疗, 两组置管引流治疗的成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340, P =0.037) 。另一方面, B组的引流量高于A组, 排便与排气时间短于A组, 拔管时间也短于A组,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后, 梗阻近端的肠管与梗阻部位之间不断积气, 且肠管内部的液体无法自主达到肠远端并排出体外, 如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解除梗阻, 则将造成肠管动脉血流严重受阻, 并由此导致肠穿孔或肠坏死。肠穿孔及肠坏死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感染、休克或死亡等[2]。对于粘连性小肠梗阻, 如采用手术的方法解除或分离粘连, 则仅能够起到暂时缓解肠梗阻的作用, 且术后发生再粘连的风险极大;一旦出现再粘连, 不但会加大治疗难度, 还会引起严重并发症[3]。对此, 在临床上应优先考虑采用减压治疗法缓解小肠梗阻症状, 减少肠管积液、积气, 将恶性循环路径阻断, 从而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置管引流是常见的减压治疗技术, 本研究对122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实施了保守置管减压引流治疗, 其中A组为常规鼻胃管引流治疗, B组为经鼻肠梗阻导管引流治疗。结果证实B组置管治疗的成功率达到了88.52%, 而A组仅为73.77%, 两组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差异明显 (P<0.05) , 提示经鼻肠梗阻导管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鼻胃管引流。相对于鼻胃管而言, 经鼻肠梗阻导管的长度较大, 可到达空肠, 因此不但可以实现胃部减压引流, 同时还对小肠具有明显的减压引流作用, 置管后可迅速引流小肠管梗阻部位的积液及积气;而鼻胃管仅能对胃部实现减压与引流, 因此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引流量可明显增加, 排便或排气时间可明显缩短。在本研究中B组的引流量高于A组, 排便与排气时间短于A组, 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此外, 肠梗阻导管的前端球囊可不断推向梗阻部位, 因此有利于保证减压引流治疗的全程性, 同时还能缩短置管时间与改善减压治疗的效果。本研究中B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 (P<0.05) , 与目前的研究结论大致相符。综上所述,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效果优于鼻胃管, 可推广用。
参考文献
[1]和西涛.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临床比较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426-428.
[2]解刚强, 孙君军, 金建光, 等.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山东医药, 2012, 52 (10) :67-68.
单纯性肠梗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均为单纯性肠梗阻,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18~81岁,平均46.9岁;15例为胃部分切除术后引发,14例为胃穿孔修补术后引发,1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引发,12例为胆囊切除术后引发,15例胃癌根治术后引发,12例为大肠癌根治术后引发,4例为具有结核性腹膜炎病史。所有患者均行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及常规治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分别行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两组年龄、病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先在十二指肠内放入长约4 m的特制肠梗阻导管,随着胃肠的蠕动,将导管前端直接送抵患处,对患处前端实施减压处理,将胃肠内容物尽量吸出,同时经内腔将10~15 ml生理盐水注入气囊,拍摄卧位和立位腹部X线片,对肠管气体影像的增减情况进行观察,从而评价梗阻部位及原因,以确认治疗方式,将豆油通过导管注入,一般观察周期为3 d,在此期间应进行胃肠减压、充分补液及静脉营养等操作,以使胃肠道水肿程度减轻[1]。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导管护理[2]
1.3.1. 1 正确固定
该治疗所用导管应采用与普通胃肠减压管不同的固定方式,固定在耳垂处(此部位无汗腺存在,易于固定),同时最好在耳垂与鼻孔间留置10~15 cm长度的导管,以便于导管插入及充分利用前端的重量而顺利通过患处,并适时调整固定点。
1.3.1. 2 安全护理
要随时注意导管破损、脱出、阻塞及气囊破裂等情况,做好相应预防及处理工作。指导患者保持半卧位的姿势,以防导管出现扭曲打折,在导管上做好标记,随时对鼻腔外的导管长度进行记录,以评价导管脱出及深入状态,同时固定负压引流器,及时将引流液倒出,以防引起导管脱出。对于意识比较清楚的患者,要指导他们正确操作,保持动作轻柔,以防造成气囊的破裂或移位,严密看护意识不清者,以防出现意外拔管。尽量采用水止夹对管道进行开关。每日详细观察鼻腔外导管长度,向插管鼻腔滴石蜡,2次/d,1滴/次,保证导管润滑而便于随胃肠蠕动通过患处。将负压引流器连在有插口的接头上,每日对引流液进行观察和记录,先用50 m温开水进行冲洗后将营养液或中药经注水腔注入,然后将负压引流腔关闭,1~2 h后再开通。
1.3.1. 3 严密观察并发症
严密观察腹腔感染及肠管坏死等术后并发症,患者由于本身情况以及相关操作的原因,极易引发肠穿孔、出血及肠坏死等并发症,因此,要保证将合50~100 ml的中药经导管内注入患处,以免增加肠腔内压力,引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肠管出现坏死。同时要保证0.02 MPa左右的负压进行吸引,以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
1.3.1. 4 拔管标准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待肛门恢复排气后7 d将负压引流腔关闭,停止减压操作,继续观察7~14 d,经X线检查后,如无肠管积气积液现象,即可将导管拔出。
1.3.2 加强营养护理[3]
肠梗阻极易导致食物摄入不足,一半左右的患者会产生口渴或饥饿感,全胃肠外营养(TPN)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可有效对营养状况进行改善和恢复,防止营养不良的出现,同时还能使水电解质保持平衡。营养护理要在患者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排气恢复后进行,每次给予50~100 ml的营养液,同时对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肝肾功能进行监测。
1.3.3 日常干预[4]
1.3.3. 1 加强活动及体位护理
为便于患者恢复胃肠功能和促进导管通过患处,应对患者的体征及身体进行常规的监测和评价,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采用半卧位休息,并4~6次/d、15~20 min/次,进行适当的床下运动。
1.3.3. 2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
随时保持患者口腔清洁,3次/d,进行口腔护理,及时将鼻腔中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同时对于置管引起的咽喉不适患者可给予一定程度地雾化吸入治疗,以减轻症状。
1.3.4 加强心理干预[5]
患者由于腹胀、腹痛和导管插入引发的痛苦,常常产生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及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相关宣教工作,详细向其讲解手术的目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充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4 对照组的护理要求
对照组按照护理要求在术前及术后行常规护理,术前主要进行心理护理、体征观察、禁食水、胃肠减压及支持疗法等,术后主要注意麻醉后的护理,保持正确体位,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期观察生命体征和切口,同时加强对腹腔引流管和饮食的护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单纯性肠梗阻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管疾病的外科急腹疾病,常由炎症和肿瘤引发,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发病急、病情重,以腹胀和腹痛为主要症状,当腹腔内存在血凝块、滑石粉、线结以及消化道产生穿孔后流出的消化液、肠道内容物及细菌毒素等产生的炎症物质或肠管受损时,在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导致肠壁产生水肿和渗出,进而使肠腔狭窄和通畅受阻[6]。
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由球囊、主腔吸引器及球囊注水管组成,前端柔软的念珠状结构能够顺利地通过肠道弯曲处,前、后两端的气囊具有多个吸引侧孔,前端气囊的重力作用及胃肠蠕动有利于导管抵达和通过患处,通过对患端气体及液体的不断吸除,有效降低肠腔压力、缓解黏膜水肿状况,同时前气囊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预防侧孔对肠壁的吸附,从而实现缓解和治疗肠梗阻的目标。
良好的治疗是基础,科学、合理的术后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和机体免疫能力,同时能够充分保证导管的稳固性,防止出现导管扭曲、打折及脱落现象而导致的再次插管操作,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也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通过对42例患者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4 结论
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行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治疗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分别行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的排便时间(2.1±1.0)d、排气时间(24.8±9.6)h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15.7±4.1)d显著低于对照组(4.7±1.5)d、(47.2±16.7)h和(22.0±7.5)d(P<0.01)。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经鼻插入型肠胃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单纯性肠梗阻,护理干预,导管
参考文献
[1]杨炯,沈妙莉.经鼻小肠导管置入治疗小肠梗阻85例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11):228-229.
[2]王丽波,何平,吴双,等.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50-251.
[3]邓柳,叶弘,汪普丹.3例导管转入术治疗结肠癌性梗阻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6):820-821.
[4]李薇,徐燕燕,王丹,等.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422-3423.
[5]梁瑞云,胡艳蕾,张秋玲,等.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9):1743.
单纯性肠梗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明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②年龄≤85岁。排除标准:①有手术切除指征;②严重且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③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④大量顽固性腹水;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10例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59岁;胆管细胞癌6例、肝细胞癌侵犯肝门区胆管1例、胰腺癌侵犯胆总管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SEMS植入治疗(治疗组)。同时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2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无手术切除适应证行SEMS植入治疗的15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5~81岁,中位年龄62岁;胆管细胞癌6例,肝细胞癌侵犯肝门区胆管3例,胰腺癌侵犯胆总管6例。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y,PTCD)引流24~78 h后,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有明显下降趋势后,治疗组患者予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对照组予单纯SEMS植入。
1.3 手术方法
1.3.1 PTCD
患者平卧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手术床上,常规消毒右季肋区,局麻后嘱患者屏住呼吸,使用微穿刺针(COOK,美国)自右侧腋中线第7~9肋间隙刺入,针尖朝向T11椎体上缘,当穿刺针尖距椎体右缘2~3 cm时停止进针。然后退出穿刺针芯,边退针边缓慢注入造影剂(碘佛醇),直至胆道开始显影时固定穿刺针,取下注射器可见胆汁自穿刺针尾流出。交换0.035in系统,引入超滑导丝,扩张穿刺通道,置入单弯导管(Terumo,日本)行胆道系统造影,明确胆道狭窄/梗阻部位、程度及范围。
1.3.2 胆道内RFA
行PTCD后,经交换导丝更换8F导管鞘(Cordis,美国),引入经皮穿刺式双极射频消融导管HabibTMEndo HPB(EMcisio公司,英国),将导管头端两金属电极中点准确定位于胆管受侵部位,连接射频发生仪,功率设置为10 W,消融时间为60~120 s,每次消融长度为25 mm[4,5,6,7,8,9,10],当狭窄/堵塞段长于25 mm时则分段、分次消融。
1.3.3 SEMS植入
行胆道内RFA后,经交换导丝送入支架推送系统,准确定位后放置SEMS(网状编织型镍钛合金胆道支架,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放置胆道引流管持续引流胆汁,引流2~3 d后再次超声/DSA下胆道造影检查明确胆管无扩张后拔出引流管。术后留置胆道引流管2~3 d,予保肝、利胆及抗感染等药物治疗。
1.4 疗效评价与随访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TBIL、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谷氨酰氨基转肽酶(γ-GT)水平变化;观察术后疼痛、出血、胆道穿孔、胆瘘、胆道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每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及肿瘤标志物,并于治疗后3、6、9、12个月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胆道支架通畅率差异。若TBIL升高且>120μmol/L或DBIL>100μmol/L、影像学检查明确支架内再发胆道梗阻者终止随访。随访终止者接受再次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姑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改用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P25,P75),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疾病谱、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共植入SEMS 28枚,成功率为100%,术后黄疸均不同程度减轻或解除。对照组15例患者共放置17枚支架(2例于左右肝管植入双支架),6例使用球囊扩张后再植入支架;支架放置部位:肝门区6例,胆总管9例。治疗组10例患者中共放置11枚支架(1例于左右肝管植入双支架)。治疗组中,所有梗阻胆道长10~35 mm,平均(21.6±7.5)mm,消融功率为10 W,消融时间60~120 s,平均(91.0±27.3)s,消融次数1~3次,平均(1.7±1.2)次。
2.2 两组术前、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DBIL、TBIL、ALT及γ-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复查肝功能指标,两组患者血清DBIL、TBIL、ALT及γ-G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谷氨酰氨基转肽酶
2.3 两组通畅率比较
治疗后3、6个月时两组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12个月时,治疗组支架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2。
A:胆管癌,PTC示胆总管中下段高度狭窄,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B:经皮肝穿刺植入SEMS并置入胆道内外引流管;C:治疗后6个月腹部CT示支架再堵塞;SEMS:自扩式金属支架
A:胰头癌,PTC示胆总管中下段截断,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扩张;B:胆道内RFA(10 W,60 s)后植入SEMS,放置胆道引流管;C:治疗后12个月腹部CT示支架通畅;SEMS:自扩式金属支架;RFA:射频消融
2.4 并发症
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7例和2例患者术中出现肝区轻度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治疗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性胆汁,造影复查提示引流管侧孔移位穿刺道的门静脉分支之故,再次调整引流管位置后血性胆汁消失。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胆道感染(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均经过抗感染治疗都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胆瘘、腹膜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
3 讨论
SEMS是目前治疗不可切除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但中位通畅时间仅为120 d[3],本研究治疗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2个月,对照组为6个月。经皮经肝植入SEMS重建胆汁引流通道以其准确定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适用于高龄、危重等常规外科引流手术禁忌者,从而提高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质量,获益明确。但由于支架放置后,肿瘤会继续进展并逐渐经支架网眼生长至胆道内,SEMS只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并未针对导致胆道狭窄、堵塞的根本原因即肿瘤进行治疗,因此胆道支架最主要的迟发并发症是胆道再狭窄、胆道支架再堵塞,是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原因[10,11,12,13,14]。作为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的胆道内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经内镜途径行胆道内RFA较早应用于临床,但该途径有内镜下切开乳突肌导致肠道细菌逆行从而引起胆道感染的风险,且对于处理高位胆道梗阻则显示出不足。经皮经肝途径则可有效处理高位胆道梗阻[15,16,17,18,19],且患者耐受性更好,DSA和超声引导相结合可以更加精确地穿刺目标胆道,从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在术中出现一过性肝区疼痛,1例患者因引流管放置不当术后引流出血性胆汁,调整引流管位置后出血停止。随访中出现5例胆道感染,与胆道狭窄累及乳头、术中将支架远端放置入十二指肠导致的逆行感染相关。治疗组并未发现直接因胆道内RFA治疗导致的胆瘘及毗邻组织热损伤等并发症。Itoi等[7]在活体猪胆管内进行的胆管内射频消融实验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在笔者前期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在常规消融条件下(5~10周)进行胆道内RFA可导致消融靶区域胆管壁坏死,消融区域胆汁温度上升并可经热传导引起毗邻胆管内胆汁温度上升,但均未发现毗邻胆管内皮变性坏死[20]。由于正常胆管厚度通常<1 mm,因此降低胆道内RFA并发症发生率的要点是准确定位消融部位,消融电极不能直接碰触正常胆管,否则可能出现正常胆道全层坏死至胆瘘。
本研究中,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TBIL、DBIL、ALT、γ-GT术后均明显下降,两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降黄效果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支架短期通畅率并未见明显差别,治疗后9、12个月时,治疗组支架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可以延长支架中远期通畅时间。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经皮肝穿刺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与单纯植入SEMS两者均可有效引流胆汁、解除黄疸,且两组近期降黄效果无明显差别。与单纯SEMS植入术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内RFA则可以灭活部分侵入胆管的肿瘤,从而达到局部控制胆道内肿瘤快速生长的作用,可以延长胆道支架植入术后的中远期通畅时间,可以作为无外科手术切除指证且肿瘤侵犯胆道的恶性胆道梗阻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本研究中病例数较少,日后仍需继续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RFA)联合胆道自扩式金属支架(SEMS)植入与单纯SEMS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及支架通畅率差异。方法 将2012年6月~2015年3月在海军总医院治疗的25例不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两组:10例接受经肝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15例接受单纯SEMS植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谷氨酰氨基转肽酶(γ-GT)水平;观察治疗后3、6、9、12个月时两组支架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谱及术前TBIL、DBIL、ALT、γ-G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TBIL、DBIL、ALT及γ-G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两组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12个月,治疗组支架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植入SEMS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可以提高胆道支架植入术后的中远期通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