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2024-09-22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精选10篇)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1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 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 向体表突出所致[1]。腹外疝是外科的多发病, 其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多见, 腹股沟疝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本文对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98例腹股沟疝患者, 女72例, 男126例;年龄20岁~72岁, 平均年龄52岁;直疝36例, 腹股沟斜疝1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99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2 h常规使用1次抗生素, 均选择腹股沟斜切口, 无张力疝修补术保护好暴露的髂腹下神经及游离的精索, 疝囊不大者未给予切开。将疝囊及内容物还纳入腹腔, 将修剪好的补片置于精索后方, 以补充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处, 用粗丝线缝合在腹壁上的牢固处, 缝合切口, 术毕。传统疝修补术采用Bassini法。

1.3 术后处理

2组患者术后均切口常规沙袋压迫4 h~24 h,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 传统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4 d下床活动。

2 结果

2 组患者经手术均痊愈后出院。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2组相关指标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方法的特点

其将腹股沟管周围不同组织高张力缝合来修补腹壁的薄弱或缺损,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 (1) 手术把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不同组织相互缝合, 术后张力高, 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区紧张性疼痛, 牵拉感较强。 (2)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劳动的时间较长。 (3) 复发率较高, 达5%左右。 (4) 优点是费用较低。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证及优点

(1) 中老年患者。 (2) 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腹股沟疝。 (3) 复发疝。另外有文献报道也适宜巨大疝、切口疝、滑疝、复合疝等, 对此笔者体会不多;但其不适宜儿童疝, 对于嵌顿时间长、绞窄性疝及局部组织有明显水肿者, 也不适宜此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以下优点: (1) 无需腹壁松弛, 不受麻醉限制, 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均可完成手术, 使部分患者在门诊完成手术成为可能。 (2) 操作过程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 切口较小, 局部损伤少。 (3)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张力性”的缝合, 术后患者无牵拉样疼痛, 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 术后恢复快,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术式。 (4) 手术适应证较宽, 对老年患者、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更为适合, 有严重内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等传统性疝修补是禁忌证, 而无张力疝修补能顺利完成手术。 (5) 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人工材料植入, 防治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 缺点:由于材料较贵, 患者实际支付住院费用较传统术式高,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开发出价廉物美的材料, 让更多的患者愿意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 (7) 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国外报道为0.5%, 国内小于1%, 本组无复发病例。进一步降低复发率除与疝的类型、患者年龄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 规范操作技术也很重要, 应由训练有素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

3.3

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 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痛苦小 (无牵拉感) , 进食早, 无精索水肿及尿潴留发生, 解决了以往疝修补术局部严重的牵拉感和恢复缓慢的缺点, 并降低了以往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我们认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可以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希望其能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

摘要:目的 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缺点。方法 将198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行传统疝修补术, 99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患者下床活动早, 能早期进食, 精索无水肿, 无疼痛发生, 重体力劳动者无复发。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更好, 人造网片的使用是疝修补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传统手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6.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2

[关键词]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79-02

疝是由于人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经腹壁非正常缺损或薄弱部位而突出于体表外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慢性咳嗽及习惯性便秘等疾病造成长期腹压增加,或是先天性、后天性腹壁薄弱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造成。无张力疝修补是疝外科发展出的一种修补理论,是相对于传统修补而言的一种手术方式[1]。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66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29例,女4例,平均年龄(39.8±4.8)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平均年龄(40.8±3.9)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腹股沟疝男性最常见(仅10%为女性),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是后天发生,因用力、举重物、咳嗽、肥胖导致腹部内压增加而对腹股沟部位肌肉产生压力而引起。很多患者得了疝气后,由于惧怕手术等原因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最后形成巨型或复杂疝,甚至发生疝气嵌顿从而危及到生命[2]。同时有文献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高龄疝病患者越来越多。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与现代解剖学和现代材料学密不可分。

现代解剖学的不断发展使局部解剖学的研究更加精确深入,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由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引起的[3]。组织的退变导致复发疝病的绝大多数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时难以找到再次用于修补的合适的组织,局部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一定程度降低了组织的抗张力强度,易导致修补失败,增加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而近年来随着现代材料学的发展,如早期的聚酯补片、涤纶补片解决了因组织的退变导致的疝病手术治疗较难找到合适组织的难题,聚丙烯补片和四氟乙烯补片为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正是由于这些现代人工合成材料的应用才发展成为当今的无张力疝修补术[4]。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采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疝修补片或疝修补网塞修补腹壁缺损的一种疝修补术。该术比较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不仅可以使术后复发率降至极低,还具有术后恢复快、不需长时间卧床休息、术后伤口及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少、伤口不适感觉轻等优点[5]。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更具人性化,术中只需要较小的麻醉用量,且针对性强;创伤小,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禁忌证几乎没有,实现真正的微创、安全、有效。局麻下的腹股沟疝手术时患者在手术前后无需禁食,也不用下尿管、拆线,这对老年患者尤重要,老年患者术后不用卧床,家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陪护负担,费用也减少,不用限制患者行动,复发率低[6]。对于有合并症的疝气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合并症,无张力疝修补术结合腹腔镜微创技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入院的腹股沟疝患者中抽取80例, 男53例、女27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57.8±6.7) 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腹股沟疝并无手术禁忌症, 且均了解手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抽取出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 男26例、女14例, 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 (56.3±6.2) 岁;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7例、女13例, 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 (58.2±6.8) 岁。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补片和艾瑞网塞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其具体手术方法如下[3]:硬膜外麻醉, 术中不对腹股沟做广泛解剖, 仅将疝囊高位游离行至腹膜外脂肪层, 小疝囊可以直接收回进腹腔, 大疝囊横断后结扎, 但不做高位结扎。放置艾瑞网塞于疝环内, 缝合疝囊顶部与锥形充填物的尖端以进行固定, 纳回后再将将疝囊内周围组织与锥形填充物进行缝合固定。将精索游离, 在其后方放置补片, 与耻骨结节、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进行缝合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进行统计, 并观察患者的镇痛剂使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患者受到手术损伤更小, 恢复更快。详见表1。

注:对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与参加劳动或运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对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使用止痛剂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高, 再次手术后复发率较初次手术更高[4]。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但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术式本身设计上的缺陷, 如在修补后张力较高并排局部组织对腹压张力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等很多设计上并不符合外科手术的原则和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特点[5]。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拥有传统修补术所不具备的操作方便、张力小、微创术、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 能够明显的减少患者治疗痛苦、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二次手术几率。在临床上颇受患者和医疗人员青睐, 已逐渐取代传统修补术而成为腹股沟疝的首选手术方法[6]。

注: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同样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缩短手术和术后下床时间, 控制并发症、减少复发率, 减少患者痛苦, 并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 这种更为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特点及外科手术原则的术式应当推广到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海, 白剑, 侯湘德, 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1) :3 911-3913.

[2]朱淼, 张国强, 周苏君, 等.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2) :74-75.

[3]郭兢津, 梁伟雄, 张彤, 等.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39 (22) :4128-4131.

[4]姚保民, 张长安.疝环充填式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2) :236-237.

[5]徐步远, 上官惠敏, 仇建成, 等.改良式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7) :3163-3165.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82例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腹股沟斜疝,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患。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77岁,平均57.97岁;右侧斜疝57例,左侧斜疝17例,双侧斜疝8例,均为初发疝;其中合并慢性便秘8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前列腺增生症3例。此82例患者随机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各41例,两组患者年龄、斜疝发生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2](1)传统疝修补术,包括腹股沟管前壁修补和后壁修补两类。①Ferguson法通过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消灭腹内斜肌下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的间隙,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②Bassini法通过提起精索,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③Halsted法是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以把精索移置腹壁皮下层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④McVay法是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薄弱严重者;⑤Shouldice法是高位疝囊结扎后,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向上切开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最后按Bassini法缝合,此术式既加强了内环,又修补了腹股沟管薄弱的后壁。(2)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口入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同,找到疝囊。如疝囊不大,可直接游离外被物至内环;针对疝囊较大者,在距内环 4-5cm 处横断疝囊,近端关闭疝囊,远侧疝囊止血。根据疝环的大小选择网塞,用疝环充填物填充疝环缺损,再用网状补片缝合于腹股沟后壁,连续或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最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后出院。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36.63±5.21)min、(5.00±1.64)d,传统疝修补术组为(71.33±7.16)min、(8.03±1.57)d;且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术后轻度疼痛者12例(占29.27%)、中度疼痛者8例(占19.51%)、无感受疼痛难忍者,传统疝修补术组术后轻度疼痛者15例(占36.59%)、中度疼痛者7例(占17.07%)、重度疼痛者3例(占7.32%);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术后异物感4例、皮下血肿2例、尿潴留1例,传统疝修补术组术后皮下或阴囊血肿5例、阴囊积液3例、术后复发2例。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的薄弱或解剖缺陷,只有薄弱或缺损的部位得到加强或修补之后,才有可能彻底治愈[3]。传统疝修补术的治疗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修补为张力性修补,是把处于不同位置而又不是相同症状的结果进行张力缝合。若张力过大,可能会导致腱膜、韧带断裂,造成新的损伤,为疝的复发创造了条件,其临床术后复发率为10%-15%[4]。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应用合成纤维网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修补,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生理干扰小及不作疝囊广泛分离等优点[3]。除此之外,不仅因其所采用的填充物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增值,促使纤维细胞进入补片增加补片强度,还因其孔隙大小不适于细菌隐藏,而满足多形粒细胞自由进出,增强白细胞趋化和吞噬作用[6]。但无张力疝修补术术中应注意止血彻底,以减少创面渗血或积血导致人工网片与组织发生的亲和反应减弱;注意疝囊游离须达腹膜外脂肪,以减少游离不充分而导致填充物不能正确放置到位;注意网塞与补片大小选择合适,放置应与腹横筋膜平行,从耻骨结节铺展到内环,牢固固定周边,将补片内侧固定于距耻骨缘1.5-2.0cm的耻骨面的腱膜上,以防止复发疝或再发疝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张力疝修补术无论是在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还是在术后疼痛或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均较之传统疝修补术明显优化,P均<0.05,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回避了传统疝修补术许多缺点,特别适用于老年人、腹壁薄弱、伴有其它并发症、不能耐受传统手术或复发疝患者,是一項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健文,郑民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0):602.

[2]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9-416.

[3] 姜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1):209.

[4] 张东东,李凯,路夷平,等.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微刨外科杂志,2008,8(5):405-407.

[5] 孙禹,李继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61-2462.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5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材料

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股沟缺损, 内脏突出体表形成的疝, 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处肿块, 其主要内容物为肠[1]。外科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 与传统的修补术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并发症少, 患者恢复时间快、复发率低等特点, 已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2],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中, 男性31例, 女性14例, 年龄 (56.7±1.4) 岁, 病程 (3.5±1.3) 年, 其中斜疝34例, 直疝11例;对照中, 男性35例, 女性10例, 年龄 (53.9±2.3) 岁, 病程 (2.9±1.5) 年, 其中斜疝36例, 直疝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无张力修补术:硬膜外麻醉,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使疝囊暴露, 行高危结扎, 然后将内环口缝合缩小, 再根据患者情况裁剪出大小合适的补片修补, 补片四周与耻骨腱膜、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鞘缝合, 关闭腹腔行无张力缝合。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硬膜外麻醉,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使疝囊暴露, 游离疝囊, 远端不结扎, 回纳疝内容物后自疝囊颈部结扎, 行Bassini修补术, 术毕关闭腹腔并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与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3例 (28.9%) ,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5例 (55.6%) ,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复发1例 (2.2%) , 对照组复发9例 (20.0%) , 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股沟缺损, 内脏突出体表形成的疝, 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处肿块, 主要内容物为肠。男性由于腹股沟部位组织薄弱先天性潜在通道缺失等原因,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群体[3]。腹股沟疝早期易被误诊, 而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为外科手术, 传统疝修补术虽具有一定疗效, 但因其治疗原理为对缺损部分采用缝合修补, 易产生术后缝合张力大、手术部位有明显牵扯感、恢复时间长、切口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缺点, 患者治疗顺应性较低[4]。

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用材料的发展进步, 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渐得到了临床的普遍认可。其通常不破坏腹股沟区解剖结构, 而采用人工材料增强腹股沟后壁, 避免了传统疝修补术对正常解剖结构的干扰,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指征广、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和并发症少的优点[5],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证明, 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修补材料选择不当和手术操作不规范, 因此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时, 应严格规范手术操作, 充分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 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 妥善固定处理补片和网塞, 并控制好术后腹压, 术后早期严禁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以降低复发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7,8]。

本研究中,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患者 (P<0.05) ,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方面,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13例, 对照组并发症25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复发情况方面, 观察组发生1例, 对照组发生9例, 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确切, 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凌阳, 陈伦宽, 陈侃松, 等.三种不同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对照探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 24 (4) :619-622.

[2]宫焕松, 郑维波, 罗菲.无张力修补术治疗86例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8 (1) :138-139.

[3]王兴良, 王超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患病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 (5) :568-569.

[4]孙刚, 赵英男, 李冬, 等.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平片及疝环填充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 2015, 43 (4) :348-350.

[5]KOUHIA S, VIRONEN J, HAKALA T, et al.Open mesh repair for inguinal hernia is safer than laparoscopic repair or open non-mesh repair:a nationwide registry study of complications[J].World J Surg, 2015, 39 (8) :1878-1884.

[6]黄卫.糖尿病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 2015, 27 (2) :260-261.

[7]李安学.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7) :183-184.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6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研究,外科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 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 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 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1]。

无张力疝修补是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 目前已得到专家共识, 传统疝修补术已经逐步被无张力疝修补术所代替, 本研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的术后疗效,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与传统疝修补术的差异, 并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填充式与平片式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03例, 年龄在32~79岁之间, 男73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59.3岁。分为三组, 传统组的19例患者中, 初发疝17例, 复发疝2例, 男13例, 女6例, 平均年龄58.7岁;充填组的43例患者中, 初发疝38例, 复发疝5例, 男31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9.7岁;平片组的41例患者中, 初发疝37例, 复发疝4例, 男2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9.1岁。三组患者在年龄、初发疝、复发疝、男女性别等方面经方差分析, P均>0.05, 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无张力疝修补材料: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的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 为美国Brad公司生产的mesh-plug定型产品。

1.3 手术方法

传统组19例患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填充组43例采用填充式疝修补术,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后, 取5~8cm的腹股沟切口, 寻找患者疝囊, 游离精索, 显露疝囊。如果疝囊过小则进行高位分离, 而不进行高位结扎术。如果患者疝囊较大时应做横断切开然后进行高位分离, 近端疝囊做缝合但是不进行高位结扎, 内翻疝囊将其推进患者腹横筋膜后方, 远端疝囊先行止血操作然后旷置;直疝疝囊患者则直接将其纳入腹腔中;在内环口内填充聚丙烯网塞, 尖端对向腹腔, 底部平齐疝环, 填充完毕后观察手术区域活动性出血情况, 然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后切口压盐袋24h。平片组41例采用平片式疝修补术, 切口同填充疝修补术, 游离精索, 寻找疝囊后高位游离至颈部, 如疝囊较小仅作疝囊高位分离, 过大的疝囊予以横断, 完全游离后还纳入腹腔, 缝合腹横筋膜, 修剪网片, 内侧成圆弧状, 将网片剪开, 开口底部套住内环口处精索, 网片平坦地放置于精索后方, 内上缘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缝合, 外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 内下方覆盖耻骨结节, 并与距耻骨缘约1.5cm处的腱膜组织缝合固定, 网片开口形成的两个尾端交叉缝合, 重建内环口, 注意保持网片的平坦及松紧度。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关闭腹股沟管, 术后切口压盐袋24h。

1.4 术后用药及并发症处理

术后采用常规静滴头孢西丁注射液抗生素 (过敏则选用非青霉素类抗生素) 3d, 合并前列腺炎、慢阻肺、尿梗阻、妇科疾病等患者分别术前对症处理, 术后出现并发症积极处理。

1.5 观察指标

对患者随访3~6个月, 统计三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男性阴囊血肿率、出血率、疼痛率、复发率等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Friedman M秩和检验分析, 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传统组19例患者术后感染1人、男性阴囊血肿3人、出血2人、疼痛6人、复发3人;填充组43例患者术后感染2人、男性阴囊血肿3人、出血3人、疼痛7人、复发3人;平片组41例患者术后感染2人、男性阴囊血肿2人、出血2人、疼痛8人、复发3人。经统计各占患者比率, 三组统计分析得出:三组比较P<0.05, 填充组与平片组两组P>0.05, 无统计学差异, 填充组与传统组、平片组与传统组比较后P均<0.05, 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注:经Friedman M秩和检验:三组得值χ2=7.600, P=0.022;传统组与填充组得值χ2=5.000, P=0.025;传统组与平片组得值χ2=5.000, P=0.025;填充组与平片组得值χ2=0.200, P=0.655

4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外科中常见的多发病, 老年人尤其多发, 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及腹横筋膜的缺损是导致腹股沟疝多发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复发疝, 由于正常组织被瘢痕或结缔组织代替使得这些组织愈合能力较差[2]。传统疝修补术虽然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了较好的修补, 但其忽视内环口内填充网塞, 尖端对向腹腔, 底部平齐疝环。最后将疝环与外对内环口的修补导致了高张力使得患者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复发[3]。

近年来, 我国各外科专家均对腹股沟疝治疗深入研究, 目前达成专家共识, 认为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 有效改善了传统疝修补术的弊端, 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和复发率, 此次实验, 本课题组对我院103例腹股沟疝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并通过回访进行统计, 实验中, 引进先进的人工修补材料, 用现代科学解决了传统疝修补术的高张力问题, 使得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从实验结果来看, 两组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疗效优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P<0.05,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之间进行疗效比较后发现, 在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P>0.05, 无统计学意义。可见,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相比较传统疝修补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对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方法的选择上, 则在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故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2012年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10) :833-835。

[2]朱俊文, 粱少华, 师慧涛, 等.合理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式[J].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 2010, 4 (3) :327-328.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100例腹股沟疝患者, 均为本院普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 男85例, 女15例, 年龄16~62岁, 平均年龄 (47.6±3.0) 岁。均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2003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直疝11例, 斜疝89例;初发84例, 复发16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即往有腹部手术史, 合并免疫缺陷、肿瘤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协助取偏健侧卧位, 脚高头低, 切口为弧形, 于脐下缘位置选择, 长约2 cm, 深度达腹直肌鞘, 向患侧牵拉腹直肌, 在腹直肌下方用手指行分离操作, 入腹膜前间隙, 取2个5 mm Trocar在腹直肌外侧缘水平于脐下2 cm处分别穿刺置入, 取10 mm Trocar由脐下切口置入, 行气腹建立, 腹股沟后间隙及耻骨后间隙用镜身分离。疝囊在腔镜直视下游离, 用套扎线结扎疝囊颈, 或将疝囊内翻入腹腔, 若疝囊完全入阴囊, 可在颈部对其结扎, 并切断, 旷置远端, 无需完全分出。卷曲15 cm×12 cm补片, 自套管鞘内放入, 对耻骨肌孔全部覆盖, 上缘处保证过腹横肌所具有的弓状下缘, 股管内口易发股疝处确保被下界覆盖。将套管拔除, 气腹缓慢解除, 促使腹膜在自然状态下恢复, 对补片行压迫固定。对照组:本组病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传统疝修补术, 高位结扎疝囊, 对腹股沟管管壁修补或加强。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手术完成情况, 有无中转开腹, 手术操作所需时间, 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 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2) 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法) 对术后1、3 d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3) 记录并发症 (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肿) 率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无中转其他术式, 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1、3 d VAS评分均居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 明显低于对照组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无复发病例, 对照组7例复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以往多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以高位结扎疝囊, 对腹股沟管管壁修补和加强为基本操作原则, 即强行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缝合在一起, 有较大创伤, 且张力较大, 术后局部疼痛感明显, 有牵拉痛, 愈合难度大, 且易复发, 故预后效果不佳[3,4]。近年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解剖学、微创学研究均不断深入, 如建立解剖上耻骨股孔概念等, 为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此项手术为经脐下缘切口达髂血管前方及下腹壁后方, 进入腹膜前区域, 此区域为初始发生腹股沟疝部位, 广泛应用大网片修补, 可起到有效治疗效果[5,6]。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修补操作在腹膜前间隙进行, 不进入腹腔, 无需打枪固定, 患者腹股沟管条件未对其造成影响, 故疼痛较轻、微创、缩短了术后恢复进程。其优势在双侧疝修补, 复发疝、老年人疝及巨大疝修补中均更为明显, 故国外已广泛应用[7]。但因需全身麻醉, 有较高的技术设备要求, 操作相对复杂, 国内开展有限。

综上所述, 腹腹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可尽快恢复, 复发率低, 不良事件少,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100例腹股沟疝患者,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给予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无中转其他术式, 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1、3 d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居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无复发病例, 对照组7例复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腹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可尽快恢复, 复发率低, 不良事件少,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传统疝修补术,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腹股沟疝,效果对比

参考文献

[1]袁泉.平片式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对比.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3) :197-198.

[2]俞铖, 薛万江, 李鹏, 等.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4) :321-322.

[3]黄永坤.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6) :488-489.

[4]Sun M, 胡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前列腺活检、TURP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比较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7) :502.

[5]王明刚, 陈杰, 申英末, 等.非编织补片和编织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3) :401-403.

[6]刘文玉, 刘波.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B09) :11.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8

关键词: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临床指标,VAS评分,并发症

腹外疝是临床外科较常见的腹部疾患之一,具有较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随医疗水平的提高,无张力修补术逐渐取代传统疝修复术,为临床工作者与患者普遍认可。本文比较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对腹外疝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腹外疝患者8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37例,女3例,年龄42~67岁,平均52.8±4.9岁,斜疝29例,直疝11例,单侧28例,双侧12例;对照组男38例,女2例,年龄44~69岁,平均53.1±5.1岁,斜疝28例,直疝12例,单侧30例,双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部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腹外疝诊治指南》[1]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后,排除[2]凝血功能障碍、不耐受手术及腹部肿瘤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复术,患处局麻后做手术切口,采用Bassini术修复,确保腹股沟管后壁修补完整,0.9%生理盐水冲洗术中切口后缝合,视患者病情留引流管。实验组采取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平卧位消毒麻醉后,根据肿块大小作患侧腹股沟切口,逐层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至暴露内容物,提睾肌剪开至疝囊暴露,逐一切下疝囊,内容物放回至腹腔内,内环口结扎并缝合,巴德网塞补片置于患处,与肌腱、腹股沟韧带缝合并固定,精索后同样放置与固定;充分止血,0.9%生理盐水冲洗术中切口,视患者病情留引流管并切口缝合,保证外环可容纳一食指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术后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实验人员全程监测,记录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实验人员复诊与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如切口疼痛、术后感染、肿胀、阴囊水肿与鞘膜积液等。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相关临床指标与术后VAS评分

实验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 并发症

实验组切口疼痛、术后感染、阴囊水肿、肿胀与鞘膜积液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1)P<0.01

3讨论

腹外疝以腹股沟疝为主,约占90%,部分患者合并股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男性,因先天性腹壁强度较弱或外伤、感染或术后创伤,致筋膜组织疏松、脂肪组织与结缔组织侵入,常因腹内压增高诱导,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明显为主,伴腹水、前列腺肥大等症状,是目前临床较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3],严重影响老年男性健康与生活质量。传统腹外疝修复术虽能切除与修补腹外疝,但其张力较大,术后剧烈痛疼,且未彻底修复患处组织,复发率较高,可引发一系列恶性并发症。后有学者将腹腔镜用于腹外疝外科手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准确性[4]。法国学者Stoppal首次提出将补片放置缺损组织,依靠机体自体炎症产生异物肉芽肿填充缺损组织,补片技术逐渐受医疗界广泛关注[5];后经美国学者Lichtenstein不断创新,形成现在的无张力补片修复技术,可显著性减少术后张力及术区疼痛,从根本上杜绝解剖层次上的干预[6]。本研究表明,实验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切口疼痛、术后感染、阴囊水肿、肿胀与鞘膜积液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无张力修补术可显著性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率,进一步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

患者更易于接受无张力修补术,其疗效显著性优于传统术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逐渐成为腹外疝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双,杨斌,江志鹏,等.欧洲疝学会《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的解读[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251-255.

[2]赵建新,高国璇,刘荫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腹外疝21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1):1078-1079.

[3]Demetrashvili Z,Qerqadze V,Kamkamidze G,et al.Comparison of Lichtenstein and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 of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s[J].International Surgery,2012,96(3):233-238.

[4]刘昶,李金松.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补片深部感染伴侵袭性阑尾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508-510.

[5]Bittner R,Arregui ME,Bisgaard T,et al.Guidelines for laparoscopic(TAPP)and endoscopic(TEP)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International Endohemia Society(IEHS)][J].Surg Endosc,2011,25(9):2773-2843.

665例疝修补术心得体会 篇9

【关键词】腹股沟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5-02

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12年2月共完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65例,现就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5例,男550例,女115例,年龄24~92岁,平均58.5岁。单侧疝600例,双侧65例,原发性疝615例,复发疝50例,均为传统修补术后复发。斜疝580例,直疝85例。合并糖尿病者120例,合并高血压者26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1"00例。

1.2 手术材料 采用南通华利康公司提供的医用聚丙烯修补网网片,商品名HOLYPRO,规格6cm*11cm。

1.3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一般检查,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者,控制血糖位于正常范围,合并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于160/100mmHg以下。

1.4 手术方法 在联合椎管内麻醉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步骤:首先取耻骨结节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连线处为切口,选取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腹内斜肌浅面进行精索分离,精索下端游离直至显露耻骨结节外上方处,上端则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处,距离疝囊颈3~5 cm处不必高位结扎,缝扎并离断疝囊,然后将成型后的疝囊与伞状填充物尖端缝合1针,从将填充物尖端与疝囊残端缝合一针固定后,将填充物塞入内环口,填充物尖端方向朝向腹腔,底部则与内环口边缘齐平并缝合固定,针数为4~8针,在精索后方置入平片(5 cm×10 cm),且精索由补片上端开口处通过,将补片的下端圆角与耻骨结节处缝合2针以上,间断性缝合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再向上牵开腹外斜肌腱上叶,间断性缝合补片上侧叶缘与其下的腹内斜肌腱膜或腹内斜肌,将补片上端开口缝合,针数为1~2针,最后皮下组织、皮肤。

2、结果

手术时间34~84 min,平均44 min。患者常规术后12h可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 d(4~16 d);术后发生尿潴留20例;阴囊血肿发生率0.45%(3/665);伤口感染率0.15%(1/665),均经伤口灌洗换药后愈合;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发生率0.75%(5/665),全部在对症处理半年后症状消失;获得随访632例,随访率95%,随访时间73~127个月,平均8个月,复发率为O.3%(2/665);无手术死亡。

3、讨论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部的内脏于腹股沟位置由腹壁的缺损处突出的病征,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腹外疝中所占的比例为90%。腹股沟疝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其胶原纤维降解加快及其产生减少,使其腹壁的组织抗张力强度降低有关,而老年人其合并症较多,包括肺心病、高血压、便秘等,这也使得老年人腹壁组织功能减退。传统疝修补有多种术式,包括shouldice低张力修补术它们的共同缺点都是有张力修补,不合理地将不相称和结构上已遭损坏的组织在张力下缝合到一起,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最重要因素。

自1989年美国的Rutkow医生首次施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与Bard公司合作于1993年提供由聚丙烯丝网制成的圆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广泛用于临床后使疝外科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人们称为现代疝修补术。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是引起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经典疝修补术有着缝合张力过高,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和高复发率等缺点及绝大多数复发疝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时局部组织结构层次很难准确找到;同时老年人组织退变,局部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抗张力强度减弱,易造成修补失败和复发,尤其是远期的复发。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新一代腹股沟疝修补方法,因其手术简单、快速,符合正常腹股沟管解剖,修补可靠,无张力,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已逐渐代替传统疝修补手术方式。

本组术后尿潴留20例,均为腰麻的手术患者。阴囊血肿积液3例,经穿刺抽吸后好转。发生阴囊血肿的患者均为疝囊大或复发疝患者。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文献中也多有报道,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均未给予特殊处理者半年后症状消失,因此对予术后慢性疼痛须耐心观察及对症处理,可不需再次手术处理。同时术中不进行广泛分离,

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可预防术后腹股沟区神经性疼痛。本组修补材料为单丝股补片,网孔大,利于周围组织長入及巨噬细胞的浸入.网丝内不易隐藏细菌,故其抗感染力及固位性较好。本组一例切口感染为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及皮下脂肪厚,皮下脂肪液化后继发感染,预防切口感染主要注意无菌操作及切口缝合时尤其皮下组织应达到完全缝合不留死腔及缝合固定补片缝合针数应在固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如何减少疝术后复发一直是疝外科面临的问题,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率在10%左右,文献报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1%。本组术后复发率为0.3%,与文献报道相吻合,进一步表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是可靠的。通过复发病例分析发现,复发多发生在开展无张力手术的初期,主要原因为没将补片的下端覆盖耻骨结节和固定。如何预防术后复发,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网塞置入内环口前与疝囊断端缝合一针及网塞置人内环口后横筋膜需缝合固定3~4针,以防网塞滑脱、移位。如果内环口较大,网塞放入轻松,可将内环口先缝合数针,再放入网塞,防止疝内容物自网塞旁脱出。其次补片下方边缘超过耻骨结节1~2 cm放置,并缝合于耻骨结节坚韧的腱膜组织上,补片上缘应固定于腹横肌腱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处,补片的下缘应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补片周围必须间断缝合固定,使补片保持平坦。再次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但最好由专业组人员实施较好。另外对有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长期慢性咳嗽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在全身情况改善后,再择期手术治疗也是预防复发的原因。

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每组各30例, 同时选取3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为对照组。3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4例, 年龄25.0~78.0岁, 其中23例斜疝、5例直疝、1例复发疝、1例复合疝;30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5例, 年龄24.0~77.0岁, 其中24例斜疝、4例直疝、1例复发疝、1例复合疝;30例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3例, 年龄24.5~77.5岁, 其中24例斜疝、3例直疝、1例复发疝、2例复合疝。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 三组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传统疝修补术:根据腹股沟疝患者的具体分型, 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 分别根据Bassini、Mc Vay、Shouldice术式, 进行疝修补术。②无张力疝修补术:硬膜外麻醉状态下, 斜行切口, 分离疝囊, 高位结扎。于精索后方, 放置、固定聚丙烯补片, 术后砂带加压。③腹腔镜疝修补术:30例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患者中, 10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 20例实施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TEP) 。TAPP时, 全麻, 于脐下、两侧下腹切口, 置入腹腔镜, 切开腹膜, 横断疝囊, 分离内环口周围, 网片覆盖内环口, 钉合器固定。TEP时, 硬膜外或全麻, 于脐下2cm处做切口, 钝性分离腹膜前腹横筋膜间隙, 应用带气囊的Trocar分离并扩大, 穿刺Trocar, 处理疝囊, 网片覆盖, 钉合器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 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比较

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与张力疝修补术组相比, 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相比, 传统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P<0.05, 并且腹腔镜疝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最长, 详细结果见表1。

2.2 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著降低, P<0.05;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相比, 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复发率有所降低,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传统疝修补术不需要人工假体, 避免异物排斥反应, 操作简便, 手术技巧容易被掌握, 但是其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对较高,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随着手术技能的不断提高, 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弥补了传统疝修补术的缺点, 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3];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疝修补术以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 并得到了普遍认可[4]。

本研究结果表明, 从传统疝修补术, 到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 其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 充分显示了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优势, 但是其操作相对复杂, 设备先进, 住院费用高等特点, 不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弥补了传统疝修补术的缺点, 也明显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率, 并且住院费用也相对容易接受,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总而言之, 三种疝修补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分型, 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5]。

摘要:目的 探讨传统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每组各30例, 同时选取3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为对照组, 对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 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方面, 三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 根据腹股沟疝的具体病情, 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周宏.腹股沟疝三种手术修补方式的综合比较[J].交通医学, 2009, 23 (5) :552-553.

[2]钟志强.三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2) :31-32.

[3]陆佳骏.三种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 (6) :528-529.

[4]石玉龙.三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07, 2 (1) :104-106.

上一篇:科室核算下一篇:不良反应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