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预防效果

2024-05-20

临床预防效果(共12篇)

临床预防效果 篇1

产妇在分娩时,随着胎盘的剥除多会伴有一定量的出血(100~300 ml),若分娩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500 ml,则称为产后出血,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由于出血过多常导致严重贫血和失血性休克,是致使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对于提升产妇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显得至关重要,也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长期致力解决的问题[1]。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可有效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为探讨其临床疗效,以作者所在医院72例产妇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本院妇产科进行经阴道分娩的72产妇作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排除前列腺素、催产素禁忌证,无严重血液疾病、高血压、青光眼、哮喘等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初产妇24例,经产妇12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5.1±3.6)岁,平均孕周(38.4±1.8)周,男婴19例,女婴17例,平均体重(3.64±0.61)kg。观察组初产妇22例,经产妇14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24.8±3.4)岁,平均孕周(38.5±1.6)周,男婴16例,女婴20例,平均体重(3.64±0.61)kg。两组产妇年龄、孕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对照组产妇分娩胎儿后立即于臀部肌内注射缩宫素注射液20 U。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立即口服米索前列醇片0.4 mg。

1.2.2 出血量测定[2]

容积法:胎儿娩出后,羊水排尽后,将大弯盘置会阴部收集娩出的胎盘和排除的液体。称重法:送回产妇回病房休养,使用已称重的卫生巾继续收集血液,每隔2、8、24 h进行更换,计算增加的重量,参照1.05 g:1 ml比率换算成容量。最终出血量=容积法所得血量+称重法所得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率及产后不同时间出血量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6例(16.7%),产后2、8、24 h出血量分别为(245.3±25.4)、(280.6±47.2)、(345.2±56.6)ml;观察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2.8%),产后2、8、24 h出血量分别为(165.3±73.2)、(196.8±65.3)、(234.7±54.2)ml。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1.1%),分别为轻度恶心、发热、寒战、心慌气短各1例,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8.3%),分别为发热1例、寒战2例,两组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胎儿和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使子宫壁的血窦闭合,因此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但当遭遇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全身性慢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时可能会导致产后24 h出血量>500 ml,导致产妇产褥感染,遗留后遗症,若处置不慎会造成失血性休克,导致产妇死亡[3]。

缩宫素又名催产素,是一种常见的增强宫缩的药物。缩宫素的t1/2较短仅为1~6 min,产妇的子宫平滑肌受刺激的程度与其体内孕激激素、雌激素水平有关,若体内分泌量不足,会严重缩短缩宫素的持续时间,药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4]。

米索前列醇于1985年瑞士首次上市,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对组胺、五肽胃泌素、胃蛋白酶分泌等具有抑制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产妇分娩后立即服用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引起子宫收缩,使子宫壁的血窦迅速闭合,有效预防产后2 h的出血。强烈的子宫收缩可压迫胎盘剥离处断裂的血管,使血管腔狭窄,减少血流,减少24 h内产后出血量[5]。该药经口服吸收后,可被迅速吸收,药效作用时间久,使用方便,给药方式多样如:直肠、舌下、口服、经阴道等。此外价格低廉,无需冷藏易储存,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医院。本研究中,服药之后无严重不良反应,与肌内注射缩宫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常见的发热、寒战,症状轻,属于一过性反应,稍作护理,即可恢复正常,提示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相比,具有作用迅速、药效持续时间久、显著降低产后出血事件发生及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预防产后出血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借鉴。方法 72例进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1.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具有作用迅速、药效持续时间久,显著降低产后出血事件发生和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预防产后出血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缩宫素,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吴东华.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为剖宫产后的产妇预防出血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285-286.

[2]陈承.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2,18(31):31-33.

[3]杨亚霞.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8):2499-2500.

[4]王璎.联合应用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从,2014,12(9):137-138.

[5]彭雪静.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评价.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548-549.

临床预防效果 篇2

据英国《柳叶刀》杂志网站日前报道,骨质疏松者骨折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医生经常建议患者补充维生素D和钙以防骨折。但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家对5300名前内发生过骨折的老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补充维生素D和钙对防止骨折意义不大。

研究小组将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四组,一组单纯补充维生素D,一组补充钙,一组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一组服用安慰剂。在经过62个月的跟踪之后,将近700人发生骨折,但每个小组的骨折者比例大致相同。

负责这一研究项目的阿德里安・格兰特教授说:“我们的试验发现,经常补充维生素D和钙,无论是单独补充还是合用,都不能有效预防近期发生低创伤性骨折者二度骨折。”科学家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

临床预防效果 篇3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小儿;预防接种;临床效果观察

小儿计划免疫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为预防疾病、保证小儿健康的效果好、投资少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接种率、增强接种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对护理质量有更高要求。制定干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本次选取小儿预防接种病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与全程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0例预防接种儿童,男123例,女77例,年龄1个月至6岁,平均(2.9±1.7)岁。疫苗种类: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等。家长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的小儿病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随机划分,组间接种疫苗种类、儿童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方案在预防接种中开展护理工作,包括密切观察、健康指导、对症支持等。观察组加强全程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预防接种前干预 掌握所管辖区儿童情况,重视计划免疫档案的建立,就接种的必要性、意义向家长告知。嘱家长接种前做好小儿饮食管理,避免食用刺激性强、易过敏食物。向家长问询近期小儿机体状况,行全面体检,并了解有无疫苗过敏史及禁忌证。营造等候室温馨、安静的氛围,接种前由家长陪伴小儿,缓解恐惧、紧张心理。

1.2.2 接种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对疫苗的批号、有效期认真核对,注射器及疫苗质量需合格。与小儿在注射前亲切交流,消除其陌生感,提高配合依從性。对注射部位进行检查,排除炎症、硬结、瘢痕,注射器依据注射部位及小儿年龄合理选用,保障安全。拔针后,注射部位用无菌棉签压迫片刻,为防感染、药物流出及出血,禁反复按揉。

1.2.3 接种后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工作完成后,密切观察患儿10~30min,待无任何不适后准许离开。向家长完善相关指导工作,包括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小儿注射部位清洁、干燥,休息睡眠需充足,避免剧烈活动等。若注射部位有瘙痒感,为防感染,禁用水浸泡或用手挠抓。接种疫苗后,少数小儿有程度不等的异常反应出现,如皮肤局部硬结疼痛、发热、呕吐、腹泻、恶心等,需依据具体情况个体化、对症对理,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到院就诊,防范恶性事件发生。疫苗需多次接种时,需就间隔时间向家长强调,以按时接种,保障预防免疫效果[2]。

1.3 指标观察 ①家长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对家长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总分为100分,≥80分及格。②不良反应:记录硬结、发热、呕吐、恶心、腹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经统计示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恶心呕吐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发热、硬结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是主要易感传染病人群之一,对疾病缺乏较强低抗力,有计划性、按规定预防接种,是有效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手段。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对疫苗知识认知不足,对疫苗接种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过度恐惧,小儿接种依从性不高[3-4]。护理人员针对上述情况,需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定期举办讲座,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使家长知晓接种率的提高、计划免疫的有效实施,是防控疾病发生的关键。此外,虽经多年临床观察,疫苗接种具较高安全性,但对小儿而言,仍为外来物质,受个体敏感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有程度不等的硬结、恶心呕吐、腹泻、发热情况发生[5]。加强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的全程护理干预,做好安全防范,是降低不良事件率的关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硬结、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加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确保预防接种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翠敏,陈晓燕,张悦.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1244-1245.

[2] 张应旭,曾茹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婴儿预防接种成效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8):2021-2022.

[3]黄晓宇.全程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343-344.

[4]Walter EB,Allred N,Rowe West B,et al.Cocooning infants:Tdap immunization for new parents in the pediatric office[J].Academic Pediatrics,2009,9(5):344-347.

临床预防效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抽取我院住院产妇:年龄21岁~40岁, 孕周足月妊娠孕37周~42周, 血红蛋白100 g/L以上, 凝血功能正常、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无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的自然临产者27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 观察组176例。

1.2 方法

观察组给药方法:在产房当产妇将胎儿娩出后立即口服卡前列甲酯栓[1] (东北制药总厂生产, 国药准字H10800007) 2枚 (1 mg) 舌下含服;对照组治疗方法:在产房待胎儿娩出而胎盘尚未娩出时肌注缩宫素20 U。

1.3 观察指标

观察胎盘娩出过程, 产后出血量的计算方法采用称重法及容积法。称重法:出血量 (m L) =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 (g) -接血前敷料 (g) /1.05 (血液比重g/L) ;容积法: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 放入量杯测量失血量。观察含服药物前后产妇血压变化及各种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出现3例 (1.7%) 产后出血, 对照组出现10例 (10%) 产后出血,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9, P<0.01, ) 。2组第三产程用时与分娩后2 h出血量比较, 见表1。

2.2卡前列甲酯栓的副反应:观察组176例, 其中出现恶心2例、腹泻2例, 均无需治疗, 为一过性症状, 且消失快, 未出现其他副作用。

3 讨论

卡前列甲酯栓商品名“卡孕”, 属终止妊娠药, 临床上常与米非司酮序贯应用来终止早期妊娠。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子宫兴奋作用, 被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 用法为在产妇将胎儿娩出后, 助产医师戴无菌手套将2枚 (1 mg) 卡前列甲酯栓放入阴道, 贴附于阴道前壁下1/3处, 停留约2 min预防药片被排出阴道。其目的在于就近经黏膜吸收后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 增强子宫的收缩力及收缩频率, 因子宫内压力增高使血窦和血管在高内压作用下迅速闭合,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我们为了使药物能够完全被吸收, 采用产妇分娩后立即给予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 以期以最小的剂量达到强烈而持久的刺激, 使子宫平滑肌增强收缩, 起到治疗因宫缩乏力造成产后出血的作用。对其他靶器官很少产生不良反应, 栓剂口腔黏膜给药途径方便, 并且能迅速吸收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患者在含服卡前列甲酯栓后同时口服复方苯乙哌啶片2片可以拮抗卡孕的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平稳度过第三产程[2]。

子宫的肌纤维从解剖角度看呈内环、外纵、中交织分布,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对分娩的过度紧张、恐惧而缺乏信心引起肌纤维不协调收缩, 造成产后宫缩乏力;产妇分娩时间过长使机体极度疲劳、全身衰竭也可引起产后宫缩乏力;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 (多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 、平素有子宫肌壁损伤等同样可以引起宫缩乏力。此时, 胎儿娩出后胎盘剥离面的血窦不能闭合、充盈的膀胱以外力作用使已剥离胎盘滞留宫腔或子宫肌肉收缩不当将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胎盘剥离不全部位的血窦开放等, 均是产后出血的原因, 因此加强子宫肌肉协调有力的收缩是促进血窦闭合、胎盘快速娩出的的关键措施。观察组采用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正是利用了其具有使子宫平滑肌增强收缩的作用。对照组采用缩宫素20 U肌注, 缩宫素是多肽类激素子宫收缩药, 可使子宫颈扩张而子宫体收缩将胎盘娩出, 能够起到止血缩宫排出胎盘的效果。

临床将产妇分娩后前2 h内出血量超过400 m L及分娩后24 h累计出血量超过500 m L者称为产后出血。其中大多数人分娩后前2 h出血量占到24 h累计出血量的80%, 所以预防产后出血的重点应放在控制分娩后前2 h子宫出血。我们选择卡前列甲酯栓在分娩后立即舌下含服, 快速达到有效血浓度, 能够起到控制分娩后前2 h出血的效果。而缩宫素的半衰期 (T1/2) 仅为3 min~4 min, 当缩宫素与固定数量的受点结合后增加药物剂量并不能继续引起子宫收缩, 且缩宫素到达体内很快被胎盘产生的缩宫素酶所分解, 故临床效果不及观察组的卡前列甲酯栓。我们的资料显示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为 (5.2±1.3) min, 而对照组为 (8.3±2.2) min;产后前2 h出血量观察组为 (104.0±21.0) m L, 而对照组为 (208.0±32.0) ml,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产后出血发生方面观察组仅3例, 对照组10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卡前列甲酯栓能够增强宫缩, 缩短第三产程, 因此在第三产程给药, 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卡前列甲酯栓舌下含服预防产后出血具有方便、快捷、安全、价廉、高效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足月阴道顺产276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 其中观察组176例, 胎儿娩出后卡前列甲酯栓2枚 (1mg) 舌下含服;对照组100例, 单独肌肉注射缩宫素注射液20 U。观察2组第三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第三产程、产后2 h和产后出血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 卡前列甲酯栓较缩宫素注射液有更强的缩宫作用, 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 副作用小, 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波动, 对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后出血,卡前列甲酯栓,缩宫素,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顾秋颖, 杨欣.卡前列甲酯栓对防治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0) :236-237.

预防医学临床实习计划 篇5

(2014-2015)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学习和掌握临床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培训质量。为了能使带教老师和实习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和要求,更好地落实各院校的实习计划,按各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大纲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订2014年8月-2015年1月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计划。

一、目的要求

通过为期近20周的临床实习,培养实习生初步具备公卫医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和专业技术两方面。

1、要求实习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医护工作,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掌握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学会正确书写病历等医疗文件,掌握常见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本领,初步掌握危重急症的处理原则。

3、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献身的精神。为毕业后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

二、实习科目与时间安排

1、实习科目:主要实习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防保科。

2、实习时间安排: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时间共20周。安排如下:内科6周,外科4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防保科2周。可根据各科室设置及工作安排调整实习生的轮科时间。

三、教学方法和落实措施

1、每次实习生初进病房时,由带教老师介绍病房情况、病房制度和常规工作。并介绍一般诊疗常规、诊疗用品及病历用纸的取用与安放等情况。

2、实习医院各科室应将学生实习时分管的病人,具体操作项目、实习过程、带教老师记录等原始材料保存好,以备检查。

3、在学生实习期间,医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对不按时上、下班(迟到、早退),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学生,要严格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纪学生报学校学生处和医院实训管理处研究给予纪律处分

直至停止实习。

4、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履行实习医生职责,在上级老师指导下,认真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和技术操作,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5、学生在每科实习期间,要认真完成病历的书写,并交与带教老师进行修改,记录所管病人的详细治疗过程,否则出科成绩将以不及格论处。

6、学生在实习期间要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作风严谨,若发现有弄虚作假,乱开处方,谋取私利等不良行为,医院与学校将严肃处理。

四、考核

1、政治思想考核:

每科实习结束时根据平时实习生政治学习、政治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团结互助、工作责任心、爱护公物和为病人服务态度等方面,由个人写出小结,科室带教老师作出考核具体意见。全部实习结束时,先由学生个人作自我鉴定,教育处签署详细的鉴定意见。

2、业务考核:

(1)平时考核:教育处、带教老师要随时了解实习生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通过病历书写、查房、技能操作、值班等方式,考核实习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技术操作的正确和熟练程度,特别注意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待病人态度,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并请各科室同志及相关人员协助做好考察工作。

临床预防效果 篇6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临床预防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研究实施地点为大连市西岗区两所幼儿园。两所幼儿园等级、规模、卫生条件均相仿。该地区饮水氟浓度大约为0.1~0.3 mg/L。共选取330例3岁儿童, 遵循标准化原则, 以下几类儿童未被选取:父母文化程度或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偏低的;调查期间需做牙齿矫正的;有釉质发育不全、先天缺牙等牙齿发育异常的;过敏体质的;智力低下不易配合的。调查期间若儿童感冒、胃炎、肠胃不适或口腔溃疡疱疹性口炎等口腔黏膜破损, 将暂缓使用氟化泡沫, 待病好后再使用及调查。

1.2 材料

FLOAM氟化泡沫由加拿大的GERMIPHENE CORPORATION公司生产, 北京世恒尔力科贸有限公司代理销售, 已获到美国药物与食品联邦管理局 (FDA) 和美国牙医协会 (ADA) 的批准认可和推荐。氟化泡沫为氟离子浓度为1.23%的磷酸盐氟化泡沫。p H值为4。有苹果、甜橙、草莓等多种口味。

1.3 调查方法

330例3岁儿童不考虑班级的划分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每年2次应用FLOAM氟化泡沫;每年3次应用FLOAM氟化泡沫;空白对照组, 为期2年, 记录试验前后患龋情况。具体操作步骤: (1) 嘱受试者提前刷牙或漱口; (2) 将FLOAM氟化泡沫挤至大小适中的一次性托盘, 用量以不超过托盘容积的2/3为宜; (3) 将含有氟化泡沫的上下托盘轻柔地放入儿童口腔中, 嘱其轻咬以便泡沫充分布满牙面及牙间隙, 同时头略前倾勿吞咽氟化泡沫; (4) 1 min后取出牙托并让儿童吐出多余泡沫, 嘱儿童30 min内不要进食或饮水。

1.4 检查标准

龋患诊断按WHO口腔健康调查标准, 凡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发生龋性改变诊断为龋齿。以乳牙龋齿数、因龋齿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即龋失补 (decayed-missing-filled) 指数做龋齿数统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我院口腔医师于实验前及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查口腔龋患情况并记录。

1.5 资料整理及统计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前后儿童患龋率、龋均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评价龋病状况及其相关资料。

2 结果

试验前各组的患龋情况见表1。试验前各组受试者的患龋率、龋均均无统计学差异。

2年后复查, 空白对照组有1人失访。各组的患龋情况见表2。空白对照组的患龋率、龋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5) , 有统计学差异。其他2组之间的患龋率、龋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口腔中的牙菌斑利用食物中的糖分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酸, 使牙齿中的无机物脱矿, 有机物崩解, 从而形成龋齿[2]。而氟可以有效阻止牙齿脱矿, 帮助矿物质返回牙齿, 使正在孕育中的牙齿更坚固[3], 抵抗酸的侵害, 增强了釉质对脱矿的抵抗力, 减少龋坏的机会。氟化泡沫是目前国际使用较多的一种含氟类防龋产品, 它巧妙地运用泡沫的形式保存氟化物, 使牙齿表面和缝隙被数以千计的气泡附着, 连续不断地释放氟离子, 以最小的含量, 达到最大的氟吸收[4]。本次实验显示, 应用氟化泡沫组在实验后的患龋率、龋均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证明了氟化泡沫的抗龋效果。而每年2次应用氟化泡沫组与每年3次应用FLOAM氟化泡沫组实验后患龋率、龋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每年2次应用氟化泡沫即可有效地减少患龋率, 不需增加氟化泡沫应用次数。

据报道局部用氟有潜在的过量摄入氟化物而导致机体急性氟中毒的可能[5], 因此非常有必要由专业牙科医师使用。本次实验中采取了使用大小适中的托盘;限制泡沫量;头略前倾体位等一系列预防过量摄入氟的措施。在实验过程中及随访中均未出现氟中毒症状, 表明如果严格按照推荐的使用方法应用, 氟化泡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专业预防龋齿的方法。

4 结论

综上, 氟化泡沫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专业预防龋齿的方法。应用氟化泡沫操作简单, 每次只需1~2 min, 容易推广。同时氟化泡沫口味清香, 易于被儿童接受。3岁以上的儿童, 能够完全控制吞咽以后, 即可由口腔专业人员为其进行氟化泡沫防龋服务。每年2次应用氟化泡沫可有效地减少儿童乳牙患龋率。

参考文献

[1]汪颖烨, 王慧文, 黄诚茵.衙州市柯城区托幼机构儿童龋齿情况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 (12) :638-639.

[2]胡艳丽, 舒玉梅.焦作市5635名2-6岁儿童患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3) :1787.

[3]Hu W, Featherstone JD.Prevention of enamel demineralization:An in-vitro study using light-cured filled seala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5, 128 (5) :592-600.

[4]束陈斌, 冯希平.氟化物涂膜体外释氟情况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 1997, 5 (2) :6-7.

临床预防效果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近年来在我院采取阴道分娩的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均存在胎盘存留、凝血功能障碍等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研究对象的年龄在21~38岁, 中位年龄28岁;孕37~42周, 中位数为39周;孕1~3次, 中位数为2次;产1~3次, 中位数为2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两组的平均年龄、孕周、孕次和产次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 具体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产前常规护理和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3], 并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 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观察组在以上常规护理基础上, 采用产后出血预防性护理[4], 包括产前和产后预防性护理。

产前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 (1) 护士在产前1周对产妇进行护理评估, 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存在的健康问题; (2) 根据产妇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情况和心理状态, 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和交流, 及时发现其情绪和心理的异常变化, 尽心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过程中, 态度要和蔼可亲, 语气温和, 排解产妇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3) 要为产妇讲解分娩方式、过程、所需时间、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注意事项等, 使其深入了解分娩, 克服心理恐惧感。 (4) 对于身体状况不佳的产妇, 要为其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提高身体素质, 指导运动锻炼。对合并高血压、贫血的产妇, 要预测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前做好准备。

产后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 (1) 严密观察产后2 h身体状况, 并测量出血量。 (2) 每15 min给予按摩子宫, 挤出宫腔积血, 注意子宫高度及膀胱充盈等情况, 及时督促产妇排空膀胱, 以免膀胱膨胀影响子宫收缩。 (3) 注意产妇情绪, 提高焦躁和面色苍白者的关注程度,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降低出血量。

1.3观察项目:准确测量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 运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方法: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护理满意度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情况和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的比较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的比较:对照组产妇中, 产后2 h出血量为 (147.2±26.3) m L, 产后24 h出血量为 (252.7±25.9) m L;观察组产妇中, 产后2 h出血量为 (87.4±25.7) m L, 产后24 h出血量为 (143.8±26.1) m L, 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的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之间的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对照组产妇的总满意度为70.9%, 观察组产妇的总满意度为94.5%, 见表2。

秩和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 (Zc=2.09, P<0.05) ;卡方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护理总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 (χ2=10.75, P<0.05) ,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情况和总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分娩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 L称为产后出血, 80%发生在产后2 h内。其发病原因较多, 如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和胎盘因素等。这些因素可以互为因果, 也可以并列存在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子宫收缩乏力, 可减弱肌纤维有效压迫血管而出血。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并存时, 更易发生产后出血。

阴道流血、继发性贫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为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如果出血过多, 可能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产后出血可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甚或威胁生命安全, 护士应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

为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 可在产前和产后进行预防性护理, 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和措施, 避免或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概率。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监测并及时了解产妇身体功能的变化情况, 评估并排解产妇心理问题, 开展分娩和预防产后出血的有关知识, 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并顺利渡过分娩过程, 避免和降低产后出血和大出血的发生机会。

笔者随机选择近年来在我院采取阴道分娩的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结果表明, 对照组产妇中, 产后2 h出血量为 (147.2±26.3) m L, 产后24 h出血量为 (252.7±25.9) m L, 护理满意度为70.9%;观察组产妇中, 产后2 h出血量为 (87.4±25.7) m L, 产后24 h出血量为 (143.8±26.1) m L, 护理总满意度为94.5%, 两组产妇的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以及护理满意情况和总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情况和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预防产后出血意义远远优于最好的治疗。做好阴道分娩产妇产前产后预防性护理, 要求护士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可以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显著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新敏.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197-198.

[2]陆月娥, 甘锦爱, 周结芬, 等.健康教育应用于产后出血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5) :317-318.

[3]胡晓鹰, 叶彩眉.实施预见性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4) :63-65.

临床预防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近年来经治90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分级标准,且均为2型糖尿病。

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26例;年龄介于43~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从腹部手术种类看,急性阑尾炎19例,慢性阑尾炎11例,机械性肠梗阻15例,粘连性肠梗阻21例, 腹服沟区疝12例, 外伤性肠破裂8例,肠间脓肿4例。

1.2 术前预防措施

90例在明确诊断为上述疾病且符合手术指征的糖尿病患者,除充分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外,在术前3~5 d内严格监测血糖,5~6次/d,将血糖控制在5.6~11.2 mmo1/L之间;同时,调整好全身机能状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特别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热量的摄入按20~25 Kcal/(kg·d)计算,每日三餐热量按1/5、2/5、2/5分配。 如血糖轻度升高或病情较轻者,单用调整饮食和运动疗法可使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者,术前可不给予用短效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到手术要求。 对禁食患者在24 h内按葡萄糖100~150 g供给人体热量,胰岛素的用量按葡萄糖5.0~7.5 g配短效胰岛素1~ 2 U静滴,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1]。 对急诊手术病例,在做好紧急术前准备的同时,在严密的血糖监测下进行手术。

术前抗菌药物的应用。 其应用原则与非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用药一致,即术前无明显感染者在术前30~ 60 min给予预防性用药,一般在术后24 h内停药;如术前有明显感染者,要选择有效抗菌药物积极控制感染, 视其感染轻重可单用或联合用药,一直用到有效控制感染为止。

1.3 术中预防措施

该组病例在术中缝合腹膜后撤去皮肤小方巾和已用器械,换手套,另取未用过的消毒器械依次用血管钳提起组织各层,根据手术切口污染情况选用含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5次,再用甲硝唑液冲洗2次, 经彻底清除细小凝血块后, 最后再用含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次,切口用无菌干纱布吸干,切口周围皮肤用酒精消毒,用生理盐水洗手,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皮肤缝合后选用5 m L注射器抽取5 m L常规注射浓度的头孢菌素液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匀注射入切口皮下组织。 如需引流者,在关腹前另作切口引流。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继续控制好血糖在安全范围,加强血糖的监测,术后3 d内一般2~3 h复测血糖1次,术后多数患者不能进食,仍需静脉补充葡萄糖和胰岛素,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当患者术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后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病情稳定后恢复到术前糖尿病的治疗。

均衡补充营养,按热卡限量补充热量,术后总的饮食控制原则为低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高维生素、 蛋白适量。 药物的应用除胰岛素外,重点选用丹参、潘生丁、654-2,维生素C,阿司匹林和B族维生素以改善血管病变[1],全面调整患者的机能状态 , 促进术口愈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要处理好不利于手术口愈合的相关因素和相关疾病。 要随时观察全身情况及术口的变化,做好间断换药处理,如术口有感染,则必须及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直至感染控制。

2 结果

该组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 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 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0 d。 术后随访12~24个月,近期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代谢和营养障碍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并可继发维生素、水和电解质紊乱。 据统计,约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全身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特别是高血糖的波动更易引起或加重微血管病变的代谢障碍,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其特异性,表现在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物质沉积、致内皮受损,影响内皮细胞功能,阻碍胶原合成,切口易裂开或延迟愈合[2]。 由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管壁粗糙,管道变窄、弹性减弱,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淤滞,血细胞聚集,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和并发感染。

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规律的转变,糖尿病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糖尿病开腹手术患者也在随之增加。 因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弱,抵抗力降低,创口及感染灶组织再生相对迟缓, 致使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 因此类患者伤口愈合不佳, 易造成感染,从而出现慢性伤口[3]。 对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感染率、 给予相应的措施进行营养支持是减轻患者痛苦及负担的前提。 因此,做好糖尿病人开腹手术后伤口愈合工作,是保障患者生活及就医质量的必要条件。

据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的继发感染率为32.7%~ 90.5%,切口感染率为17.3%[1]。感染可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又可加重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部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而高血糖又使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的趋化移动能力和吞噬能力,机体防御能力显著下降,同样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4]。

对于腹部手术来说,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5]:术后切口引流不畅,血肿形成;局部感染;切口内遗留死腔;组织缺损或肿胀致切口在高张力下缝合后裂开;如感染、疖肿、龋齿等作为感染灶,在手术创伤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血源性感染。

根据以上糖尿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本组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采取的预防措施的特点表现在。

3.1 对术前预防措施的认识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腹部切口感染的前提。 只有血糖很好地得到了控制,才能有效阻止由高血糖所带来的继发性各种损害,有效改善术区大小血管特别是微循环的功能状态,促进切口愈合。

术前抗菌药物选择。 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常为内源性,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一般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类联合应用预防切口感染时, 但要适当辅以护胃和解痉类药物,防止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避免恶心、 呕吐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切口张力增大或裂开,增大感染几率。 临床应用证明,抗菌药物术前30~60 min给药, 可明显抑制细菌生长。 如果术后给予患者抗菌药物,因细菌在组织液的高营养状态下已快速繁殖,致病力增强,抗菌药物所起到的防治作用相对减弱,效能下降。 所以目前多主张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尤其是二类和三类手术切口的患者。

3.2 对术中预防措施的认识

术中换钳操作及用含抗菌药物生理盐水冲洗和抗菌药物切口皮下组织浸润注射,是进一步减少术口污染及术后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治愈率。

同时,要注意切口的清理与缝合。 常规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可大大降低切口的感染率。 双氧水冲洗时释放出的初生态氧有杀菌作用,同时它的发泡作用可松动各种炎性因素在组织表面的贴附, 辅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使之残留可能减至极少量,即使缝合后, 组织正常的免疫作用即可抑制细菌生长。 污染严重的切口如化脓穿孔性阑尾炎使用严格的冲洗方法能明显减低切口的感染率。 在化脓穿孔性阑尾炎等三类切口术中缝合腹膜后,除了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外,加用0.5%甲硝唑浸泡清洗5 min左右,再缝合切口各层, 此法效果很好。 此外,良好的缝合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缝合时不留死腔,视情况掌握好缝线张力以利引流。 缝合张力较大的组织时,不亦全部进针于切口两边等宽处。 采用宽窄间隔缝合方法,避免缝线应力集中形成皮缘紧缩带,影响血运,进而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张力越大的切口,建议缝针边距差别越大, 这样能更好地平衡切口周围张力,以免影响血运,导致组织清除炎性因子能力下降。

3.3 对术 后预 防措施 的 认识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注意检查伤口情况。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数量和性质,保证引流管的畅通,定时不定时检测患者的尿糖和血糖。

术后患者因营养缺失,血糖水平控制差,易出现并发症。 术后可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注意合理控制血糖, 适当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身体的需要。 同时,术后患者应激反应逐渐消除,身体逐渐得到恢复, 饮食量也随之增加。 医务人员应注意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加强术后的血糖监测措施,根据患者自身血糖情况, 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物进行及时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胰岛素时,要控制机体应激反应、胰岛素的吸收速率、个体引发的胰岛素敏感度、食物吸收速度、运动量和激素水平等使血糖水平波动的影响因素,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

术后在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应合理应用654-2、丹参、阿司匹林、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药物,对术后切口愈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654-2具有一系列改善微循环功能,调节血液粘度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的多项药理作用[6];丹参可改善全身大小血管血循环及微循环;阿斯匹林对血小板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而抗血小板聚集;维生素C具有氧化还原作用,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术口肉芽组织生长;B族维生素,参与物质代谢,营养神经,改善术口局部代谢,促进术口组织修复。 同时,合理用药体现在抗菌药物的有效、合理应用:根据临床相关经验可以给予抗肠道细菌药物进行治疗,若伤口出现感染时,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选择最为有效、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可见, 术后合理用药在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该研究观察表明,该组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 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1 d。 术后随访12~24个月,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差,伤口组织生长较慢,易出现愈合不佳、切口感染等不良并发症。 同时, 伤口可以导致血糖出现应激性升高反应,加重糖尿病病情,给患者心理及生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要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必须采用以良好血糖控制为前提,结合术中换钳操作及术中术后合理应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以近年来经治90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 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0 d。术后随访12~24个月,近期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是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临床预防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0 月~2015 年6 月在本院产检的孕妇, 孕龄12~20 周, 筛选出有发生妊高症风险的高危孕妇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 追踪观察至分娩结束。年龄20~37 岁, 平均年龄25.6 岁, 其中经产妇35 例, 初产妇65 例, 均为单胎妊娠, 均无心、肝、肾、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0 例。

1.2方法采用子宫动脉波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的方法对孕12~20 周孕妇进行早期预测妊高症, 再采用血胎盘生长因子和妊娠相关蛋白A进一步筛选[2]。治疗组从孕16 周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 (75 mg/d) , 于孕36 周停药;对照组为空白对照。100 例研究对象追踪随访至分娩结束。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妊高症的发生率为2% (1/50)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 (11/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自然流产、围生儿死亡、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子痫前期及剖宫产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 可能是由子宫螺旋动脉滋养细胞重铸障碍、胎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及释放细胞毒性物质, 最终导致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所致。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血小板集聚和血栓形成,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促进胎盘正常形成和功能, 达到预防子痫前期发生的作用[3]。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表明:治疗组从孕12~20 周开始口服阿司匹林75 mg/d, 治疗组妊高症的发生率为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自然流产、围生儿死亡、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子痫前期及剖宫产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早产、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围生期母儿健康无不良影响。临床观察未发现一例胎儿畸行或新生儿出血, 本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4]。

总之,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有早期干预和预防作用, 不增加胎儿及产妇出血的风险, 还可以预防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目前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对高危产妇, 建议从孕12 周开始口服阿司匹林75 mg/d, 加强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的检测, 规范孕期保健检查, 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症) 发生风险的高危孕妇,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治疗组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 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观察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妊高症的发生率为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自然流产、围生儿死亡、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子痫前期及剖宫产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 不影响围生期母儿的健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剂量阿司匹林,子痫前期,预防

参考文献

[1]徐婷婷, 邓春艳, 周凡, 等.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研究.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5) :21-28.

[2]张建莹.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疗效的meta分析.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Friedman AM, Cleary KL.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fischemic placentadiseas.Semin Perinatol, 2014, 38 (3) :177-182.

骨质疏松危害大,科学预防效果好 篇11

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加上平衡功能较差、骨关节和肌肉退变问题,意外跌倒导致骨折的几率很高。目前,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在一般人眼中,骨质疏松就是缺钙,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在病理变化中,骨质疏松主要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减少,使骨变脆而容易发生骨折,而钙只是骨的矿物质中的一部分,因此,骨质疏松并不只是单纯的缺钙而已。

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多为原发性,是由于人的自然衰老所导致,比较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退行性疾病,其中大家所熟悉的骨质疏松症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类临床症候,骨质疏松症比较严重的后果是容易诱发脊柱胸腰段椎体、手腕和髋部等部位的骨折。

由于老年人诱发骨折的因素里有骨质疏松的基础存在,所以大多数人发生骨折时并不需要剧烈的暴力,常常只是轻微的外力,所以诱发这类骨折的原因除了跌倒、撞伤等急性暴力外伤以外,还可以由提取重物、坐车颠簸、打喷嚏或者腰部的突然扭转等不经意的伤害引起。为此,每个老年人都不应忽视骨质疏松带来的影响。

中医讲究养生,生活中也常听到老年人说,自己骨质疏松了,所以每天喝骨头汤补钙,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骨头汤并不能起到补钙的作用。相反,如果骨头汤喝得多,对老人来说过于滋腻,反而造成血脂过高,阻碍正常血液养分的携带与转运,会造成组织营养不良,加重骨质疏松的状况。老年人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努力做到食物的多样化,遵循荤菜与素菜、粗粮与细粮互相搭配的平衡原则。

其次,老年人应当多吃碱性食物,防止钙的流失。尽管素食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但老年人也不能完全吃素,否则会影响钙的吸收。而在补钙的食谱上,奶制品、虾皮、鱼骨、动物骨、芝麻酱、豆类及蛋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奶中的乳酸又能促进钙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钙源。不过虾皮含盐分较高,在食用时可以用水焯一下再食用。

还要提醒的是,预防骨质疏松应该从年轻时做起。年轻时就应注重适当活动,改善生活质量,让自己的骨骼质量提高,重视预防骨质疏松,不要抽烟酗酒,避免食用过多碳酸饮料、咖啡以及浓茶。

骨质疏松的预防,很多人都知道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但不知道适当的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也十分重要。一些老年人怕冷,隔着窗玻璃晒太阳,这样起不到作用。维生素D只有通过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才能在肝脏肾脏中被活化,并有效与钙结合利用。所以,老年人在户外运动中接受阳光的照射,这样既可以有利于治疗骨质疏松,又可以做到强身健体。

在各类运动中,老年人可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慢跑、健身操、太极拳、气功等,包括床上的一些挺腰抬腿动作等。老年人最好不要去登山或爬梯,因为这会对老年人原本就开始退变的膝关节、踝关节产生进一步的伤害。老年人运动需量力而行,比如一些人喜欢打太极,但打全套可能身体条件并不允许,就可以利用个别可以承受的简易动作反复操练,如站高桩的云手、揉膝拗步合倒卷肱等组合动作。

老年人运动时,应避免在景观河道边、坑洼不平的路面上运动;运动前应热身等。为了做好自我保护,老年人最好身着较为鲜艳的服装,提醒经过的人们“避让”;携带合适的拐杖、助行器,增加身体的稳定性。

家中杂物越多、越凌乱的居室,对老年人来说就越有跌倒隐患。沙发和床的高度不合适,老年人起身时会吃力;走动时经过电灯线和电话线、地面堆放过多杂物,一不留神也容易被绊倒。这些都是导致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隐形杀手”,但却经常会被家人忽视。因此,应定期收拾房间,调整物品的摆放布局。此外,在床边安装开关或台灯、在走廊里安装小夜灯等措施也很重要,尤其患有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年人,环境明亮通畅更为重要。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年朋友夜间起夜时不要匆忙,稍微坐一下再走,很多老人跌倒是因为晚上起夜没能充分清醒站立不稳所致。

临床预防效果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射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产妇中, 选择无前列腺素应用禁忌, 无内外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临产160例, 无明显产程异常和其他产时并发症, 于第二产程即分娩时纳入本研究, 其中初产妇145例, 经产妇15例;年龄20~41岁, 平均 (27.98±3.34) 岁;孕37+1~40+6周, 平均 (38.12±0.66) 周。将16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孕产次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于胎儿分娩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胎儿分娩后肌内注射催产素20U。

1.3 观察指标

(1) 产后2h内与2~24h出血量的情况 (具体测量方法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容积法为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 立即在产妇臀下铺一次性无菌单一块, 同时置一接血盆直接收集会阴流下的血液, 接血盆中的血液以玻璃量杯测量。称重法为分娩前将产妇所用的敷料、消毒单、纸垫、卫生巾一律称重, 产后将被血液浸润的用品再次称重, 新增加的重量按1.05g相当于1mL标准换算出血液量, 最后累计即产后2h、24h出血量) 。 (2) 药物不良反应 (血压变化及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 (mean±SD)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验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 成组设计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后2h内出血量 (143.36±32.83) mL、产后2~24h出血量 (178.3±56.54) m L、产后出血发生率1.25%, 均低与对照组的 (157.35±34.56) m L、 (210.76±62.7) m L、7.50% (P<0.05) , 见表1。观察组服用米索后发生恶心2例, 呕吐1例, 腹泻2例, 均未治疗症状消失, 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防治的关键时期是产后2h, 因产后2h出血量占产后24h内累计出血量的74.6%[3], 子宫收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的收缩和复旧, 从而不能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肌壁血窦而导致出血过多, 是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 能否及早预防和做出判断, 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及产妇的预后。因此, 积极恢复和加强子宫收缩是治疗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的关键措施[4], 常规应用催产素, 催产素静推后立即引起子宫收缩, 但其半衰期仅为3~4min, 催产素仅能刺激子宫上段收缩, 当受体位点饱和后, 增加药物剂量不起收缩作用, 而且大剂量的催产素可导致水中毒[5];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预防性应用催产素,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达7.50%;麦角新碱在使子宫上、下段收缩的同时也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使血压升高, 故对有血管病变者禁用[6]。

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E1 (PGE1) 的衍生物, 其特点是吸收好, 见效快, 给药15min内, 血浆活性代谢产物米索前列醇酸水平已达峰值, 血浆药物的半衰期为1.5h[6], 前列腺素在分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前列腺素F2α (PGF2α) 是发动分娩的关键, 因体中的PGF2α在分娩时达高峰, 较临产前增加10~30倍, 而半衰期较短 (仅1min) , 产后迅速下降, 故子宫收缩明显减弱[7], 此时利用外源性米索前列醇迅速提高母血中前列腺素的水平, 使子宫处于持续且较强的收缩状态, 可有效地解决产后2h的出血问题[8]。本资料研究显示, 观察组产后2h内出血量 (143.36±32.83) mL、产后2~24h出血量 (178.3±56.54) mL、产后出血发生率1.25%, 均低与对照组的 (157.35±34.56) mL、 (210.76±62.7) mL、7.50% (P<0.05) 。由于米索前列醇具有扩张血管平滑肌, 轻微短暂的降压作用[9], 本文观察使用米索前列醇产妇前后血压变化, 发现用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皆较用药前有所下降, 但对照组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米索除了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外, 还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本观察组中发现恶心、呕吐、腹泻均为一过性, 未出现其他不良表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米索预防产后出血具有价格低、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 对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血具有重要作用, 是预防产后出血的较好方法, 适用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0]。

摘要: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射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160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 对照组于胎儿分娩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胎儿分娩后肌内注射催产素20U。结果 观察组产后2h内出血量 (143.36±32.83) mL、产后2~24h出血量 (178.3±56.54) mL、产后出血发生率1.25%, 均低与对照组的 (157.35±34.56) mL、 (210.76±62.7) mL、7.50% (P<0.05) 。观察组服用米索后发生恶心2例, 呕吐1例, 腹泻2例, 均未治疗症状消失, 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米索前列醇对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重要作用, 是预防产后出血的较好方法, 使用方便、安全, 适用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25.

[2]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10.

[3]林建华, 林其德, 刘建华.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2) :89-91.

[4]全国产后出血防止协作组.中国妇女产时产后24h内失血量调查[J].中华妇产杂志, 2006, 7 (5) :336.

[5]夏鸽.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4) :88.

[6]韩莲, 李林.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30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1) :127-128.

[7]邸雯.含服米索前列醇预防156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1) :2572.

[8]王长林, 孙秀芳.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15 (9) :570.

[9]梁志.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4) :32.

上一篇:中长跑教学下一篇:环氧树脂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