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不良反应(共10篇)
麻醉不良反应 篇1
局部麻醉药主要包括酯类和酰胺类。在局部麻醉药应用过程中, 不良反应主要有两大类, 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所以, 局部麻醉药在应用过程中, 要严格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提高局部麻醉药的应用效果。局部麻醉在临床应用广泛, 而局部麻醉时用到的局部麻醉药除了有局部影响神经传导作用外, 同时还能产生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本文对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与其相关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1 局部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药品, 简称局麻药。在保持清醒的情况下, 可逆地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一般的局麻药的作用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其中酯类麻醉药主要有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等, 酰胺类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1.1 普鲁卡因
普鲁卡因属短效脂类局麻药, 毒性较小, 亲脂性低, 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 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注射给药后1~3min起效, 可维持30~45min。
1.2 丁卡因
丁卡因局麻作用比普鲁卡因强, 比普鲁卡因大10倍。毒性亦较大, 比普鲁卡因大10~12倍。一般不做浸润麻醉。能透过黏膜, 主要用于黏膜麻醉。作用迅速, 1~3min即生效。维持2~3h。
1.3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 其维持时间较长, 且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其毒性较普鲁卡因大, 局麻时用量应比普鲁卡因少。
1.4 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起效较快, 作用时间长, 应用日益增加, 多用于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由于本品对运动神经阻滞差, 尤适用于上胸段硬膜外阻滞, 避免了呼吸肌肉阻滞引起的呼吸困难。胎儿/母亲血浓度比率为0.3左右, 所以产科应用较安全, 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可用于酯类局麻药过敏患者。
1.5 高乌甲素
高乌甲素药理作用特点: (1) 强效镇痛:相当于吗啡镇痛作用是普通镇痛药氨基比林的7倍, 镇痛效果与哌替啶相当, 而镇痛效果维持时间更长, 更是曲马多的替代品种。 (2) 作用持久:高乌头的麻醉异构体有较强的由深层至浅层的麻醉作用, 临床证明局部麻醉作用等同于可卡因;神经传导阻滞作用是可卡因的5.25倍, 是普鲁卡因的13倍;浸润麻醉作用远强于普鲁卡因和可卡因。 (3) 高度安全性:具有高安全性, 无成瘾性、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对免疫系统也无蓄积、刺激、变态反应以及毒性作用。经临床应用证明, 在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范围内无1例中毒病例发生。 (4) 降温消热:对各种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临床证实解热作用优于氢基比林, 其降温作用等于阿司匹林等西药。 (5) 抗炎消热:对多种炎症模型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渗出、肿胀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同时, 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消除耳廓、足趾、关节、下肢肿胀、抑制球内芽肿形成。
2 不良反应
局麻药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两类, 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1,2]。
2.1 过敏反应
局麻药过敏反应较为少见, 在少量用药后立即发生类似过量中毒的症状。一般认为酯类局麻药比酰胺类发生过敏反应为多。彭丽等[3]报道, 在整形手术中应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时出现2例过敏反应。所以, 在术前要询问过敏反应史和家庭史, 麻醉前做试敏, 用药时可先给予小剂量, 若患者无特殊主诉和异常再给予适当量。另外局麻前给以适当巴比妥类药物, 使局麻药分解加快,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药, 并予以抢救。给予吸氧、激素等缓解症状, 病情恢复后再观察一段时间。
2.2 毒性反应
局麻药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反应。
2.2.1 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神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和脊神经毒性反应。 (1)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内局麻药浓度在短时间内升高, 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相关中枢症状[4,5]。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主要是因阻滞了大脑皮质的抑制通路, 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兴奋;阻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通路, 兴奋通路功能会相对增高, 引起神经系统兴奋甚至出现惊厥。当局麻药剂量增加时, 抑制与兴奋平衡环路减弱, 最后抑制作用占优势。所以, 局麻药产生的中枢神经毒性主要是中枢神经移抑制能力降低。 (2) 局麻药脊髓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和马尾神经综合征。前者多见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完全恢复后早期, 其次是硬膜外麻醉, 患者主要是感觉异常, 多发生在躯干下部, 如臀部、股部等, 多为双侧, 表现为烧灼样疼痛、部位固定且持续疼痛、痉挛性疼痛、放射性疼痛等, 疼痛程度不一, 持续时间可达5d, 甚至更长。后者发病不如前者高, 但是预后差, 患者可表现为永久性神经运动和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肛周、骶尾区、阴囊、下肢麻木及感觉减退, 大小便障碍、双侧股四头肌及下肢肌肉无力等[5,6]。
2.2.2 心脏毒性:
有文献[7,8]报道, 局部麻醉时应用布比卡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与布比卡因对心肌的电传导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关, 心脏会产生折返抑制, 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局麻药心脏毒性与局麻药效能、脂溶性及神经传导效能成正比。其中左旋布比卡因的毒性比右旋布比卡因要小。高钾血症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局麻药的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开放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限滞剂对布比卡因导致的心脏毒性有防治作用。其中局麻药对心脏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丁卡因、依替卡因、右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总之, 在局部麻醉术中应用局麻药, 麻醉医师除要清楚麻醉药物的相关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外, 还要了解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对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要严密观察, 对心电图变化要进行监测, 一旦出现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反应, 要沉着对待, 同时采取有效处理确实, 力保局部麻醉安全。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王辉, 封雪琼.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 :998-1000.
[2]王育东.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4) :137-138.
[3]彭丽, 欧阳帆, 王红梅.整形手术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致过敏2例报道[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12) :1816.
[4]张凤琴.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引起抽搐2例[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1) :976.
[5]郭建荣, 岳云.局部麻醉药脊髓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8, 17 (6) :78-82.
[6]余云明, 阳兴, 秦俊.局部麻醉药神经毒性及其治疗 (附7例报道) [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53-54.
[7]游建平, 郭艳.表面麻醉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9) :2353-2354.
[8]孟春, 张彦, 梁禹.麻醉药对脊髓创伤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203-204.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篇2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5.不要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麻醉不良反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自愿要求分娩镇痛产妇80例, 年龄21岁~36岁, 平均26岁, 孕周37周~41周。纳入条件:初产妇、单胎头位、预计胎儿体重2 500 g~4 000 g、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将8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娩镇痛方法
产妇宫口开大3 cm (进入活跃期) 后进入分娩室, 由麻醉师进行腰硬膜联合麻醉。麻醉穿刺成功后, 注入首剂量舒芬太尼6 μg, 硬膜外置管并安装镇痛泵持续泵入舒芬太尼12 μg+罗哌卡因30 mg, 维持速度为4 mL/h, 如产妇仍觉疼痛, 可自控给药, 每次自控镇痛给药2 mL, 给药锁定时间30 min。麻醉师主要负责镇痛效果的观察, 助产士负责产程进展及产妇生命体征的观察。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分娩镇痛常规护理, 即做好分娩镇痛知识健康宣教, 产妇宫口开大3 cm (进入活跃期) 后进入分娩室, 嘱产妇排空膀胱, 助产士给予建立静脉通道, 对产妇进行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及对胎儿持续胎心监测, 指导产妇取舒适卧位, 即在产程活跃期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均可, 宫口开全后取膀胱截石位。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建立静脉通道后, 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及甲氧氯普胺10 mg, 然后再由麻醉师注入麻醉药, 有宫缩乏力者给缩宫素2.5 U的静脉输注。助产士根据产程进展及胎方位情况选取所需的体位, 如确诊为枕后位或枕横位, 指导并协助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对侧侧俯卧位、半坐卧位或坐位。宫口开全后取半坐卧位+膀胱截石位, 即抬高床头45°, 使产妇成半坐卧位, 产后即予金月子暖宫贴贴在内裤外侧, 对准气海穴 (脐下) 进行温热熨灸, 每日1贴, 连用3 d。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宫缩乏力、皮肤瘙痒、恶心与呕吐、胎心异常、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缩宫素的作用
给产妇分娩镇痛的同时子宫平滑肌收缩也受到抑制[1]。本研究结果可见, 对照组产妇在镇痛后均发生宫缩乏力, 而实验组产妇在镇痛开始后助产士即用低浓度缩宫素静脉输注, 保证了有效宫缩, 即宫缩间隔时间为2 min~3 min, 持续35 s~40 s, 以促进产程进展。但使用缩宫素时助产士要视宫缩调节滴速, 严格控制滴速, 最多不超过30 gtt/min, 密切观察宫缩及胎心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3.2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体位护理的重要性
产妇仰卧位时, 增大的子宫长时间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流及子宫血流减少, 易引起胎盘循环障碍, 造成产妇低血压及胎儿缺氧[2]。本研究根据产程进展及胎方位情况选取所需的体位, 如枕后位或枕横位, 指导并协助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对侧侧俯卧位、半坐卧位或坐位, 利于纠正胎方位, 促进产程进展。宫口开全后取半坐卧位+膀胱截石位, 即抬高床头45°, 使产妇成半坐卧位, 避免因仰卧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和胎心异常, 同时也减轻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三角区, 减轻膀胱黏膜水肿, 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见, 实验组低血压、胎心异常及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3 地塞米松与甲氧氯普胺的作用
麻醉性镇痛药存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3]。本研究中, 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0%、皮肤瘙痒发生率为37.5%、尿潴留为发生率20.0%, 比温燕梅等[4]研究的结果稍高。地塞米松能有抑制组织胺的释放, 达到稳定细胞膜、控制瘙痒的作用。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阻断药, 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 (CTZ) 中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 使传入自主神经的冲动减少, 从而呈现中枢性镇吐作用, 此外, 本药可刺激催乳激素释放, 具有催乳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见, 实验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说明在使用麻醉药之前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及甲氧氯普胺能有效防治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
3.4 暖宫贴的作用
镇痛药物降低了膀胱膨胀感和膀胱平滑肌功能, 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易发生尿潴留及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暖宫贴内的药芯使用时的最高温度达60 ℃, 平均温度50 ℃, 持续时间12 h以内, 能产生的远红外线温热理疗作用[5]。药芯还具有暖宫护阴, 温经化淤, 促使产妇子宫及血管尽快恢复正常的收缩规律, 促进其恶露的排出, 减少盆腔静脉淤血;同时促进膀胱区血液循环, 改善产后膀胱肌肉张力, 消除产后膀胱肌肉功能性障碍引起的小便困难。
综上所述, 积极护理干预能减少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母婴安全, 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渺, 杨慧霞, 史彗星,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产程进展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 6 (1) :32-33.
[2]韦秀芬, 祁明洁, 王小龙.半卧膀胱截石位配合拉玛泽闭气用力运动在第二产程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6A) :53-54.
[3]周新春, 王新本, 崔小花, 等.氟哌利多联合地塞米松防治术后镇痛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 (10) :30-32.
[4]温燕梅, 关慧冰.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镇痛分娩的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4) :26.
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篇4
副作用: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药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再次,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麻醉不良反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下肢手术患者30例 (包括截肢2例, 血管吻合术1例, 胫腓骨骨折22例, 膝关节置换术5例) , ASAⅠ~Ⅱ级, 无止血带使用禁忌, 年龄36~65岁, 平均年龄54岁, 其中男23例, 女7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5例。两组止血带压力均为45kPa, 每持续1h放松10min后再继续, 手术持续时间平均2.5h。
1.2 方法
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盐酸戊乙奎醚1mg。麻醉前开放静脉通路, 静脉全身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5μg/kg、阿曲库铵0.8mg/kg行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后, 止血带使用前让术者先抬高患肢5min, 用橡皮驱血带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驱血, 以减少静脉淤血。麻醉维持用阿曲库铵、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其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剂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组1在止血带充气前15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1mg/kg, 组2在止血带充气前15min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于手术切皮前5min静脉给予0.05mg芬太尼。术中若患者收缩压超过180mmHg (1mmHg=0.133kPa) , 加深麻醉亦不能奏效, 静脉给予拉贝洛尔, 心率超过130次/min就少量分次给予美托洛尔。两组输液量根据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长短作相应调整。
1.3 监测
术中常规监测直接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和双频谱指数 (Bispectralindex, BIS) 。记录患者止血带充气前、手术开始切皮后和止血带充气后30min和60min的MAP和HR;记录麻醉维持用镇静、镇痛药物量。术中BIS控制在40~60, 呼末二氧化碳控制在30~40mmHg。观察两组患者术中MAP和HR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中降压药拉贝洛尔的使用情况。
1.4 统计分析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定量资料的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和充气前的MAP和HR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组1的MAP和HR在止血带充气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组2的MAP和HR在止血带充气后30min和60min均增高, 与充气前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见图1、图2) 。组1术中循环很稳定, 只有1例因收缩压超过180mmHg而临时加用拉贝洛尔, 组2中所有患者均因止血带充气后收缩压超过180mmHg加用拉贝洛尔, 且效果不佳 (见表1) 。小剂量氯胺酮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5min内拔管, 没有主诉噩梦或麻醉后精神问题。而空白对照组有3例患者苏醒延迟, 可能与术中麻醉药剂量加大蓄积有关。
注:*表示与充气前比较P<0.01, 有统计学差异。
注:*表示两组额外降压药情况比较P<0.01, 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全身麻醉时使用止血带出现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加深麻醉不能奏效, 必须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且效果不佳, 甚至停用止血带, 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
3.2 止血带充气前15min静注小剂量氯胺酮 (0.1mg/kg) 可显著预防全身麻醉时止血带所致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早在1986年, 就有学者在一群健康志愿者中研究发现止血带充气后疼痛耐受的平均时间为31min, 而在镇静状态下能增至45min。米勒麻醉学也讲到, 止血带充气后45~60min, 全身麻醉患者会产生全身性高血压。而笔者的研究发现, 空白对照组在止血带充气后30min, 患者即出现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而且通过加深麻醉来降压不能奏效, 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甚至停用止血带。
止血带充气引起的术中高血压往往对增加麻醉药剂量和抗高血压药无反应。笔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同时笔者还发现止血带充气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泵入, 可以预防止血带充气引起的高血压和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止血带引起的高血压可能与外周伤害性刺激导致NMDA受体激活有关, 应用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减轻止血带引起的高血压[2~4]。也有学者认为, 止血带诱发的动脉血压升高与交感神经兴奋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后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有关[5]。
围术期高血压可能引起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高血压的程度也与术后无症状心肌缺血有关[6,7]。应用小剂量氯胺酮预防全麻过程中止血带导致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在国内尚属首次,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预防下肢手术时止血带充气期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下肢手术的患者30例 (ASAⅠⅡ级) ,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5例。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组1在止血带充气前15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1mg/kg, 组2为空白对照组, 记录止血带充气前、手术开始切皮时、止血带充气后30min、止血带充气后60min四个时间段的MAP (Mean artery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 和HR (Heart rate, 心率) 。结果:两组手术开始切皮后MAP和HR较止血带充气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但组2在止血带充气后30min和60min的MAP和HR均比充气前显著升高, 加深麻醉亦不能奏效, 必须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甚至停止止血带使用。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预防下肢手术时止血带充气所致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安全有效, 无不良副作用。
关键词:氯胺酮,全身麻醉,四肢手术,止血带,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Schmid RL, Sandler AN, Kaza J.Use and efficacy of low-dose ketam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a 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 and outcomes[J].Pain, 1999, 82:111-125.
[2]Satsumae T, Yamaguchi H, Sakaguchi M, et al.Preoperative small-dose ketamine prevented tourniquet-induced arterial pressure increase in orthopedic patient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 2001, 92:1286-1289.
[3]Takada M, Fukusaki M, Terao Y, et al.Preadministration of low-dose ketamine reduces tourniquet pain in healthy volunteers[J].J Anesth, 2005, 19:180-182.
[4]Park JW, Jung YH, Baek CW, et al.Effects of Low Dose Ketamine on Tourniquet-induced Haemodynamic Responses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J].J Int Med Res, 2007, 35:600-608.
[5]Tetzlaff JE, O’Hara J, Yoon HJ, et al.Tourniquet-induced hypertension correlates with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changes detected by power spectral heart rate analysis[J].J Clin Anesth, 1997, 9:138-142.
[6]Howell SJ, Hemming AE, Allman KG, et al.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aemia.The role of intercurrent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Anaesthesia, 1997, 52:107-111.
麻醉不良反应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1月26日—2008年11月25日我院收治胆石症病人228例, 其中女190例, 男38例;年龄18岁~76岁;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胆石症腹腔镜手术。
1.2 临床观察
在术后24 h内监察生命体征, 听取病人主诉反应, 发现全身麻醉下胆石症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均出现低体温、高血压、腹痛、呕吐、呃逆、胸闷、气促、咳嗽等情况。
1.3 治疗结果
经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病人呼吸、消化、生理反应都恢复正常, 未发生切口感染,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后低体温
①术后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 必要时可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②保持病房温暖, 室温24 ℃左右;③及时吸氧;④加强体温监测, 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 ℃以下的体温计, 必要时测直肠温度;⑤对静脉输入的液体或血液加温, 研究表明, 将输入的液体加温至37 ℃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1];⑥病室内可加用电热风, 必要时用电热毯包裹, 但注意勿烫伤病人。
2.2 术后高血压
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 一般首选硝酸甘油;③及时去除刺激因素, 如焦虑、疼痛、缺氧、寒战。针对病人的焦虑心理, 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对麻醉清醒后5 h~7 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病人应给予诱导或留置导尿, 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2.3 术后通气功能障碍
2.3.1 重视呼吸功能锻炼
①深呼吸运动:鼓励病人在术前1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 在吸气末停滞1 s~2 s后缓慢地呼气, 每日2次或3次, 每次10 min, 每分钟8次~12次。②有效咳嗽训练:教会病人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 随后胸腹肌骤然收缩, 将气冲出呼吸道。③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 松紧适宜, 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 加强病人有效的胸式呼吸, 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2.3.2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情况, 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啰音。
2.3.3 及时给予氧疗
术后必须常规给予吸氧24 h, 流量2 L/min~4 L/min, 一般遵医嘱执行, 对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 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2.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身麻醉术后,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在病人未完全清醒时, 要防止窒息, 床边应准备吸引器, 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如病人无力咳嗽、咳痰, 必须采用辅助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 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104 U+地塞米松5 mg雾化, 每次15 min, 每天2次, 以稀释痰液, 易于咳出。
2.4 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 病人常感到伤口疼痛, 24 h内疼痛明显, 2 d~3 d内逐渐减轻。伤口持续疼痛除影响病人休息和睡眠外, 还影响呼吸功能恢复, 增加切口感染率。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 应客观评估病人术后疼痛, 防止病人因对镇痛药副反应的误解而强忍疼痛。病人疼痛难忍时, 遵医嘱按时肌肉注射止痛剂或需要时使用止痛泵[2]。
2.5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2.5.1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 造成术后电解质的紊乱, 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 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 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 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 为低容量性低钠, 必须既补充容量, 也补充钠。
2.5.2 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 d~3 d, 肠蠕动逐渐恢复, 肛门排气, 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第2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也可帮助腹部按摩, 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 促进肛门的排气。
2.5.3 饮食刺激法
对于腹部手术的病人, 早期恢复自行进食, 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术后2 d~3 d仍未排气的患着先给予温开水、米汤, 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 肠蠕动恢复后, 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3 讨论
全身麻醉胆石症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 加之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 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同时, 手术时麻醉剂对体温调节中枢有抑制作用, 大量输液, 低温环境等因素会引起术后低体温。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反应, 可引起术后高血压, 术后2 d~3 d病人常感到伤口疼痛, 影响休息和睡眠。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 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术后低体温、高血压、通气功能障碍、疼痛、胃肠功能恢复慢等成为影响胆石症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
总之, 通过临床观察, 发现影响胆石症术后康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有及时、有效、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才能使胆石症手术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全身麻醉,胆石症,腹腔镜,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书娥, 尹灵朔, 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 1999, 18 (1) :12.
麻醉不良反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需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 ASAⅠ-Ⅱ级, 结节性甲状腺肿32例, 甲状腺瘤17例, 甲状腺癌11例。其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2-65岁, 平均 (46.7±8.4) 岁, 体重50-75kg, 平均 (62.5±8.7) kg, 随机分为长托宁组与生理盐水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以及甲状腺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人手术室安静后开始颈丛阻滞麻醉。采用0.25%布比卡因加1%利多卡因混合液 (不含肾上腺素) 行双侧颈浅丛阻滞, 每侧各注入混合液10ml;长托宁组患者麻醉前2min静脉注射长托宁0.012mg/k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l0m1) ;生理盐水组患者麻醉前2min静脉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检测并记录两组麻醉前, 麻醉后5min、10min、20min、30min的血压 (DBP和SBP) 、心率 (HR) 和血氧饱和度 (SpO2) 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见表1。表1可见, 生理盐水组在麻醉5min、10min、20min和30min后, 血压、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 (P<0.05) , 且明显高于长托宁组 (P<0.05) ;长托宁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循环参数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长托宁组比较, ▲P<0.05, 与T0比较, △P<0.05。
3 讨论
颈丛麻醉可阻滞迷走神经, 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加之病人术前精神紧张, 麻醉和手术的刺激, 可诱发体内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 也可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轻者头痛、心悸, 术中出血量增多, 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 甚至心脑血管意外。因此, 预防颈丛麻醉心血管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 生理盐水组在颈丛麻醉后的SBP、DBP以及HR明显高于麻醉前, 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麻醉前2min使用长托宁后患者的SBP、DBP以及HR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充分说明, 静脉注射长托宁能够有效预防颈丛阻滞麻醉后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有利于维持麻醉过程的平稳。
摘要:目的 探讨长托宁用于预防颈丛麻醉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进行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与生理盐水组, 每组30例。长托宁组麻醉前2 rain静脉注射长托宁0.012mg/kg, 生理盐水组麻醉前2min静脉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 监测并记录两组麻醉前 (T0) 、麻醉后5min (T1) , 麻醉后10min (T2) 、麻醉后20min (T3) 和麻醉后30min (T4) 的血压 (SBP和DBP) 、心率 (HR) 和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结果 生理盐水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和HR明显高于长托宁组 (P<0.05) , 两组麻醉前后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颈丛麻醉时辅以长托宁, 可减轻颈丛阻滞后心血管的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托宁,颈丛麻醉,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麻醉不良反应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于硬膜外麻醉下行盆、腹腔手术的急诊患者100 例, ASA分级Ⅰ ~ Ⅱ级, 患者年龄18 ~ 72 岁, 平均年龄45. 5 岁, 体重46 ~ 78 kg, 平均体重62. 3 kg, 男女比例为4∶ 5。患者接受的手术主要有阑尾切除术、小肠梗阻松解肠减压术、肠切除术、妇科卵巢手术和宫外孕手术等, 全部患者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 无吸毒史。两组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 硬膜外麻醉效果优良。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室后层流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3 ℃ , 开放静脉, 患者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 10 min后手术开始。常规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心电及血氧饱和度, 术中常规面罩吸氧 ( 2 L/min) , 根据手术要求调整麻醉平面, 维持阻滞平面能够满足手术需要。两组患者术中常规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 维持循环稳定。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托烷司琼和地佐辛, 当患者出现寒战时, 给予地佐辛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5 min静注托烷司琼2 mg, 手术开始前5 min静脉开始滴入含有地佐辛的复方氯化钠液体, 地佐辛剂量为0. 15 mg/kg, 输入时间在15 min。
1. 3统计学方法以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等一般资料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
2. 2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 (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心率 ( heart rate, HR) 和血氧饱和度 ( oxygen sattlration, Sp O2) 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 ( T1) 、手术开始前5 min ( T2) 、手术开始后10 min ( T3) 、手术结束时 ( T4) 各时间点MAP、HR和Sp O2。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和Sp O2值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 P >0. 05) , 见表2。
2. 3 比较两组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发生人数和程度观察寒颤程度采用Wrench分级: 0 级, 无寒颤; 1 级, 竖毛和 ( 或) 外周血管收缩和 ( 或) 外周青紫, 但无肌颤;2 级, 仅1 组肌群肌颤; 3 级, 超过1 组肌群肌颤; 4 级, 全身肌颤。对照组寒战发生率为44. 0 % , 观察组寒战发生率为4. 0 % , 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 P < 0. 05) , 见表3。
3 讨论
术中寒战是椎管内麻醉后常见的现象, 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与麻醉、室温、体表散热、大量补液、手术创面热量散失及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相关[1]。有报道硬膜外阻滞后寒战发生率在6. 3 % ~ 66. 0 % , 与年龄有关, 以青壮年发生率高[2]。术中寒战增加机体的氧耗量和CO2的生成量, 有可能导致低氧血症、乳酸酸中毒等,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麻醉后寒战的出现与患者术前精神紧张和焦虑相互关联, 精神紧张和焦虑增加寒战的概率和程度, 而寒战又可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和焦虑[3]。有人曾采用输注加温液体、保持患者体温及温度恒定等手段来预防寒战的发生, 但是收效甚微。
地佐辛是一种合成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激动- 拮抗药, 主要激动K受体, 镇痛作用较好, 并具有一定的镇定作用, 镇痛效价是吗啡的5 倍[4], 且不产生药物的依赖。临床常用布托非诺防治麻醉后寒战, 而地佐辛药理作用与布托非诺相符, 临床可用地佐辛替代布托非诺防治麻醉后寒战。托烷司琼为外周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内5 - 羟色胺 ( 5 - hydroxytryptamine, 5 - HT) 受体的高选择性抑制剂, 临床常用于预防、治疗手术和化疗后恶心、呕吐。地佐辛静脉滴注时患者经常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等, 给药速度越快越易出现, 托烷司琼对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麻醉后寒战药物、方法很多。本方法预先给地佐辛复合托烷司琼预防急诊硬膜外麻醉后寒战时, 效果较好且安全。
摘要:目的:本文观察了地佐辛复合托烷司琼在预防急诊硬膜外麻醉后患者术中寒战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阻滞下行急诊腹腔手术的患者10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 术中未预防性的给予地佐辛和托烷司琼;观察组50例, 患者在手术开始前5 min静注托烷司琼2 mg和静脉滴注地佐辛0.15 mg/kg。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y pressure, MAP) 、心率 (heart rate, HR) 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变化情况及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发生人数和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等一般资料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和Sp O2值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出现寒战的人数和程度比较, 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预先给地佐辛复合托烷司琼预防急诊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反应时, 效果较好且安全。
关键词:托烷司琼,地佐辛,硬膜外麻醉,寒战
参考文献
[1]朱寿美, 田玉芹.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寒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5) :1859-1860.
[2]江凤烟.曲马多预防硬膜外阻滞后寒战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6) :96-97.
[3]张红英, 李小玲, 孙莉.剖宫产术中寒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129-2130.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篇9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很复杂,一种中药常常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药学服务临床经验,就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做以探讨,以供借鉴。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2 不良反应分类
2.1 病因学分类
2.1.1 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1.2 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疗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两种。特异质反应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后天性代谢异常。变态反应也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从接触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2.1.3 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2.1.4 药物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經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2.2 病理学分类
2.2.1 功能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2.2.2 器质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因此鉴别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还应参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3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3.1 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3.1.1 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规范,服法不清楚或不详细,或出现禁忌中药同用现象。如远志有宁心安神、止咳祛痰、益智增慧的功效,用于临床前必须炮制,以保证用药安全,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甘草制、蜜制、朱砂拌远志等多种。如果处方上只写远志或远志肉是欠准确的,如强调镇静安神就用朱砂拌远志,突出止咳化痰应用蜜制,健脑增智宜用甘草制远志。有的药物处方疗程过长,也容易引起重要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因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作用,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
3.1.2 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给用药造成困难;中药在不同剂型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不同,例如双黄连制剂,各种口服制剂及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
3.1.3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方的好,有的则可能减低疗效。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证,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什么样的配伍变化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增加量的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其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3.1.4 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脱节 许多临床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常常导致误服、乱用。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中药有寒热温凉等药性特点,是治疗作用的基础。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功补倒置等药不对证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易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妇科出血症常用的宫血宁,临床效果很好,但有的体质虚寒患者服用药性寒凉的宫血宁后易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这点说明书尚未写明。
3.2 机体因素
3.2.1 体质 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如过敏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等。
3.2.2 性别、年龄 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造成蓄积中毒。
麻醉不良反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手术的192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需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且具有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书。同时已排除以下患者:需进行穿刺的部位有感染;凝血功能异常;有高血糖、糖尿病史;神经性疾病。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96例。研究组年龄为37~69 (48.7±5.2) 岁;ASA分级Ⅰ~Ⅱ级, 手术均为单侧乳房全切除术。对照组年龄为36~68 (48.5±5.9) 岁;ASA分级Ⅰ~Ⅱ级, 手术均为单侧乳房全切除术。2组患者在年龄、ASA分级、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开放患者的静脉通路, 给予吸氧, 并采用多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研究组采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
1.2.1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全麻诱导前给予面罩吸氧, 咪达唑仑1~2mg, 舒芬太尼5μg镇静。患者患侧上位, 穿刺点为胸3间隙中点延线外侧的2.5~3cm处。给患者行常规皮肤消毒, 用1%利多卡因局部侵润, 将周围神经刺激器正极的电极片贴于穿刺区以外的前外侧胸壁, 神经刺激针与负极相连。周围神经刺激器初始参数:3m A、2Hz、6V, 采用可留置的神经丛阻滞套件中的刺激针与皮肤垂直进针, 当针尖到达横突, 测量其插入深度并退针到皮下, 调节针尖方向, 将针尖穿过横突后再进针1cm, 待针尖穿过肋横韧带后, 可摸到相应阶段肋间肌收缩, 调整电流到0.3~0.6m A, 若仍收缩, 表明已经达到椎旁间隙, 回抽无气和血时可注入2~2.5mg/kg的0.5%罗哌卡因 (瑞典Astra Zeneca AB, 注册证号H20140763) 。若将刺激流调小发现肋间肌的收缩消失, 可调整针方向, 继续前进, 直至肋间肌收缩出现, 固定针, 测定和记录阻滞平面 (成功标志为温度或感觉减退阻滞平面>T3~T6) , 麻醉起效15min后进行全麻诱导。
1.2.2 全麻诱导:
咪达唑仑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027) 2mg, 丙泊酚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10058) 1~1.5mg/kg, 舒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4256) 1.5~1.8μg/kg, 维库溴铵 (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267) 0.1mg/kg, 气管插管后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1.2.3 全身麻醉:
2组手术过程中均给予舒芬太尼、维库溴铵输注和丙泊酚恒速泵入, 保持心率和血压是术前的25%左右, MAP>110mm Hg, 用12.5~25mg的亚宁定 (德国NycomeddGmb H, 注册证号H20090715) ;若切皮后MAP增高, 追加0.2μg/kg的舒芬太尼;SBP<90mm Hg, 用5mg麻黄碱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1022412) ;心率<50次/min, 用0.5mg阿托品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0020044)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使用丙泊酚。对照组术前PCA泵舒芬太尼100μg, 氟比洛芬酯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1508) 150mg, 雷莫司琼 (潍坊坊子中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7955) 0.6mg加入0.9%的氯化钠250ml中, 背景流量为5ml/h, 自控给药量为1ml, 锁定时间为15min, 手术结束后打开PCA泵。研究组术前30min经椎旁注入15ml 0.375%的罗哌卡因, 再接电子输入泵250ml0.25%罗哌卡因, 背景流量为5ml/h, 自控给药量为5ml, 锁定时间为15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后4、8、12、24h的Ramsay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较对照组显著性偏低 (P<0.05) 。对照组24h时Ramsay评分显著性的高于4、8、12h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各时点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椎旁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和乳腺癌手术, 但常应用于单次手术[1]。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较少[2]。椎旁间隙在肋骨头和肋骨颈之间, 脊神经穿过椎间孔, 分支形成较小的神经根, 通过交通支与位于肋间神经前侧的交感链相连[3]。胸椎旁神经阻滞能辅助麻醉药直接作用于单侧肋间神经, 产生一侧胸壁麻醉[4]。在乳腺癌手术中采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能阻滞乳房、胸壁等大部分的感觉神经, 减轻患者的疼痛, 对患者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5], 可以预防乳房切除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6,7,8]。全身麻醉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应激, 稳定内分泌, 但不能完全阻断中枢传导, 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应激反应、不良反应等[9]。两者联合使用不仅能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能保留患者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另有文献报道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能明显的降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的几率[10], 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 Ramsay评分相对较低较稳定, 无过度镇静现象, 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在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对患者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92例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研究组乳腺癌手术中采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对照组乳腺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 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观察2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较对照组显著性偏低 (P<0.05) 。对照组24h时Ramsay评分显著性的高于4、8、12h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各时点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 Ramsay评分相对较低且稳定, 无过度镇静现象,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乳腺癌手术,Ramsay评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Schnabel A, Reichi SU, Kranke P,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ravertcral bldcks in breast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ct trials[J].Br J Anaesth, 2010, 105 (6) :842-852.
[2]肖萍, 张蔚青, 肖炜, 等.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及镇痛[J].浙江医学, 2012, 34 (19) :1509-1511.
[3]付强, 郑传东.开胸术后应用椎旁阻滞镇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学, 2012, 9 (4) :107-108.
[4]Schnabel A, Reichl SU, Kranke P,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raver-tebral blocks in breast surger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Br J Anaesth, 2010, 105 (6) :842-852.
[5]杨娜, 胡崇辉, 黄晓霞, 等.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4) :586-587.
[6]陈莉丽.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 2011.
[7]肖萍.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及镇痛[D].杭州:浙江大学, 2012.
[8]崔江涛.乳腺癌根治术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恢复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 (7) :1039-1040.
[9]胡云娥.单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4) :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