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资本

2024-09-30

国际产业资本(精选12篇)

国际产业资本 篇1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当前,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 如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顺利实现我国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 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回答。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对外投资,产业安全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等。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环境、资源约束彰显, 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正面临着世界上同类国家的挑战。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创新, 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对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国的“十二五”规划、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有强调。本文将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一个简要回顾, 在讨论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思路, 希望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1 国际产业转移的几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通常是指某个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是国际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 国际产业转移也将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历史上曾出现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

第一次, 时间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完成后, 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19世纪前70年中, 英国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 国际贸易的1/5到1/4。[1]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内市场、资源等的限制, 英国将大量的资金投向法国、德国和北美大陆。此次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解决了英国的市场、资源等问题, 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另一方面优化了承接国的产业结构布局, 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次, 时间是20世纪50、60年代。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从美国到日本、德国 (当时的联邦德国) 。美国把钢铁、纺织等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了日本、德国, 自己则致力于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次国际产业转移使日本、德国实现了二战之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次, 时间是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日本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高耗能、污染大的重化工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东亚国家或地区, 自己则重点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型工业以及电子、航天等部分高附加值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此次产业转移使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 并实现了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过渡, 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第四次, 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是产业转移的输出地和输入地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即输出地有日本、美国, 也有亚洲“四小龙”, 输入地有东盟四国 (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 但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日本主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将产业结构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而亚洲“四小龙”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之后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的矛盾、生产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 [1]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也有一些转移到中国内地。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 理论界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描述, 更多的是把二战之后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作为重点。而且, 在二战之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划分时间和划分阶段上, 不同的学者是不同的。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这里主要是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2.1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例如, 一国某企业通过在东道国投资设厂将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技术转移出去, 或者通过向东道国出口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等实现产品的国外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国际投资、并购进入一个新阶段。据统计, 遍及全球的6.5万家跨国公司支配着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 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和2/3的世界贸易, 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 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2]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

2.2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了产业链整体搬迁的趋势

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某跨国公司的投资通常会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 如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研发设计等。可以这样描述, 现在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再是传统的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整个产业链条或者国际生产网络的转移, 更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本土化战略, 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 引起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2.3 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

传统国际产业转移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当代国际产业的转移除了制造业以外, 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新的热点。例如, 金融保险、物流服务、电信业、技术咨询、研发设计等都出现了跨国界转移的新趋势, 一方面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带动, 一方面是因为服务企业本身有跨国界经营的冲动。东道国往往劳动力成本较低或者市场潜力巨大, 跨国经营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趋势使输出国海外投资扩张、海外市场扩大, 使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

2.4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包括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 跨国公司不再囿于传统的以寻求比较优势、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为动机而向外转移某些产业, 开始注重全球市场布局、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在坚持对东道国封锁核心技术的前提下, 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自己则加大研发力度, 继续在新技术方面领跑世界。

2.5 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多样化

对外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 跨国公司突破了原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单一形式, 实施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战略, 投资形式大致有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建立战略联盟、贴牌等。跨国公司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方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在客观上也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为东道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多种途径。

3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

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方兴未艾, 对我国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机遇。如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顺利实现我国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认为, 基本思路如下。

3.1 加大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形式主要是“三来一补”, 这种形式使我国较好地引进了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发挥了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但是, 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却没有完全达到。跨国公司始终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而不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只是处于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 仅能赚取微薄的劳务费用。长期下去将进一步拉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最终会危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现在, 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上述高端产业来华投资。同时, 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力争拥有一些自主高端技术。

3.2 在制造业领域, 应重点引进高端设备制造技术等

高端设备制造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 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因此, 发展壮大高端设备制造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意义重大。我国已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控制等取得重大进步。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端设备制造产业存在较大差距。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高端设备制造领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然依靠进口, 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3]因此, 面对国际上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我们要在自主创新的同时, 想方设法有针对性地承接此类产业,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步发展。

3.3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要确保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的安全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 原材料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能源的依赖和对于原材料等的争夺也愈加激烈。发达国家会通过一些技术转移、投资等向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等部门渗透, 获取自己的利益, 甚至控制一个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等部门。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比较稀缺的国家, 主要能源资源中,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铁矿石、铜矿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即使相对丰富的煤炭, 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因此, 一方面要引进一些新能源、新材料项目, 另一方面要使我国的相关企业“走出去”。

3.4 引导外资向服务业投资

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和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出版等现代产业。现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例依次是第一产业最低, 第二产业次之, 第三产业最高。这种比例结构被认为是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或者经济发展质量比较高。

资料来源:龚雨,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FDI的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 2012.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这说明,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国民经济质量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服务业的占比仍然比较低。不过, 从2012年7月28日第五届全球外包大会提供的数据来看, 2011年, 中国服务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63.6%, 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65%,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45.8%, 预计未来5到8年, 中国将成为全球离岸外包第一承接国家。[5]

3.5 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空前提高, 如在纺织服装、家电、通讯设备制造、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的需要急需国外资金、技术。这些为我国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行对外投资, 一方面将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 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改善外汇储备结构, 增强外汇储备资产安全;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将我国一些式微的、产能过剩的产业转移出去, 降低经营成本,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从而提高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6 注重地区平衡, 有重点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在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我国还必须注重东中西部地区的平衡问题。一是有意识地将一些技术水平适宜的国外投资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引导;二是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有了很大改善, 投资环境逐步好转;[6]要素资源比较丰富, 生产经营成本相对低廉。东部地区开始步入高加工化阶段, 低成本发展的空间趋于缩小。有关研究表明, 从2007年以来,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客观上为实现上述转换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浩进.国际产业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11 (3) .

[2]孙雅娜.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 2006 (10) .

[3]郎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直指“高端”[N].经济日报, 2012-08-20.

[4]用价格杠杆撬动绿色增长[N].经济日报, 2012-08-24.

[5]全球外包大会:中国将成为全球离岸外包第一承接国家[EB/OL]. (2012-7-28) [2012-9-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28/c_112559538.htm

[6]刘居照, 杨文悦, 李海平, 张婷婷.我国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 2012 (2) .

国际产业资本 篇2

国际产业竞争这个概念并不令人陌生,许多论著中都有意无意地涉及到,可见这个客观存在是容易被看到的。可是作为范畴加以准确界定与系统分析,这项工作却还未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一个新概念。

如何认识国际产业竞争这一新概念?首先,它是国际竞争的三个层次之一。这三个层次是:企业的国际竞争、产业的国际竞争、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国家竞争)。一般来说,谈论最普遍的商品的国际竞争,大多是指企业的国际竞争,是企业围绕着商品的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而展开的市场竞争。企业为增强自己竞争力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能较快地在市场上见分晓。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要从国家的综合实力来分析,这个层次的竞争最终必然会在市场上大量表现出来,但是,从增强竞争力的努力付诸实践到市场上节节胜利,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过程,有的努力甚至要在很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在市场上。产业的国际竞争则是另一个层次。对产业国际竞争,直观地可以定义为各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分别在一个个产业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竞争,经济学论文《国际产业竞争论(上)论文》。它的内含应这样展开:

1,产业竞争是多环节的竞争,是由这些环节的国际竞争的综合:①产品的出口;②物资的进口;③劳务的输出;④劳务的输入;⑤技术的引进;⑥技术的转让;⑦资本的输入;⑧资本的输入。等等。因此,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就体现在对外经贸的各个领域:①商品贸易的竞争,②劳务交易的竞争,③技术转让的竞争,④引进直接投资的竞争,⑤跨国经营的竞争。

产业竞争不仅包括围绕商品竞争所发生的商品经营,还包括商品竞争不曾涉及的资本经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企业不仅力图从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中得到资本积累的财力,还力图从资本有效运营的扩张中得到占领更多市场的机会。

2,产业竞争是双向的竞争,包括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内的双向交易的竞争。在某个产业内,能够出口商品、输出劳务、出口技术、境外投资,是有竞争力的表现;而能够通过进口物资、技术、输入劳务、引进国外资本,来提高本国这一产业的水平,也是有竞争力的表现。在双向交易当中,带来经济资源的双向流动,一是为优势生产要素扩张,二是为短缺资源弥补,从而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际产业资本 篇3

(一)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复苏,发达国家的FDI主导地位有所加强

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16%,为1.23万亿美元。2015年FDI流入总量跃升了38%,达1.76万亿美元,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320亿美元猛增至2015年的7210亿美元,是2015年全球FDI强劲反弹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已公布绿地投资项目也达到7660亿美元的较高水平。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的FDI流入量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9620亿美元,占全球FDI的比重从2014年的41%猛增到2015年的55%。欧洲的FDI流入量增长强劲,美国则在2014年的历史低位基础上翻了两番。发展中经济体FDI流入总量增长了9%,达到7650亿美元的新高。在全球FDI流入量排名中,前10大东道国中发展中经济体继续占据半壁江山。2015年,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增长了33%,达到1.1万亿美元,但仍比2007年的峰值低40%。主要发达区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欧洲的对外投资增至576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地区;北美的对外投资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

(二)全球FDI的行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服务业FDI进一步上升,国际生产继续扩张

第一产业FDI大幅减少,制造业FDI有所增长,服务业FDI增长趋势仍在继续。受2014年中期以来初级商品价格大跌的影响,石油和采矿行业的跨国公司大幅消减资本开支,而盈利的减少则影响了其利润再投资的规模,因此,第一产业的FDI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制药等行业一些大规模交易的出现,制造业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金额的比重提高到了50%以上。

从全球FDI存量看,服务业占比继续保持在60%以上。2001年,服务业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为58%。2012年,服务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63%,几乎是制造业的占比(26%)的2.5倍,是第一产业的占比(7%)的9倍。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国际生产趋势在2015年继续加强,多国企业的外国子公司的国际生产有所扩张,销售额和附加值分别上涨7.4%和6.5%,就业人数达到7950万人。外国子公司在东道经济体的经济业绩有所恶化,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从2014年的6.7%降低到2015年的6.0%。排名前100位的跨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因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所下滑,但就业人数仍在增加。受影响的行业有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货币波动和需求减弱也使相关企业受到影响。2015年,排名前100强的非金融类企业的外国资产下降了4.9%,超过2014年的1.8%,销售额下降14.9%,尽管就业增加6.4%。由于跨国公司国内业务运营良好,海外份额在总资产、销售额以及就业中的比重降幅在1.4%—1.7%之间。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表现出更多活力。每年,退出和加入前100强的企业数量呈动态变化,石油企业竞争力仍显不足。2014年,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海外经营活动日益扩张,其海外资产、销售额和就业分别增长11.2%,6.6%和2.2%。2015年的数据(未出)可能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趋势一致。

(三)主要发展中区域吸引外资在2015年出现分化

亚洲的FDI流入量增长16%至541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主要是由东亚(如中国和中国香港)和南亚(如印度)的强劲表现所推动;非洲的FDI流入量在2015年下降7%至540亿美元。北非FDI出现增长,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西非和中非)FDI大幅下降。初级商品价格暴跌使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非洲国家在贸易、投资和国际收支等方面都面临严重冲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的FDI流入为1680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南美洲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不景气等原因FDI下降;相比之下,制造业外资增长使中美洲FDI流入表现良好;转型经济体的FDI流入量进一步下降到约10年前的低水平,初级商品价格下跌、国内市场不景气、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紧张局势都对外资流入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经历2015年的低迷后,预计FDI将小幅增长。

(四)全球FDI将于2016年下降10%—15%,之后恢复增长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总需求持续疲弱,初级商品出口国经济面临困难,跨国公司利润水平下滑,以及政府出于反避税目的对反转交易采取更严格的政策措施。中期看,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回升,全球FDI有望于2017年恢复增长,在2018年达到超过1.8万亿美元的水平。贸发组织2016年的调研显示,跨国公司高管对2016年国际投资的整体预期并不乐观,之后两年则有所改善。2016年前4个月,全球跨国并购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预示了全球FDI的下降。跨国并购下降也反映了美国财政部为限制反转交易所采取政策措施的影响,该措施已经使得美国辉瑞制药与爱尔兰Allergan不得不取消了两者间高达1600亿美元的合并。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了4%,达127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在大规模海外并购浪潮推动下,中国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的主要外资来源国。随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加速,对外投资存量排名有望上升到第6或第7位。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产能合作在“投资合作”层面高度关联,但二者内涵并不具有很多重叠性、重合性和关联性。国际资本流动考察全球、地区以及双边投资政策、制度和投资者身份识别等宏观、中观层面的共性问题及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旨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全球统一的投资协定,虽然涉及微观企业发展问题,但着眼于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国际产能合作与上述问题相关,但更多关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特征,以生产网络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地区和全球价值链、重塑贸易投资格局为目标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研究的是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相关的宏观、微观和中观层面的问题。从规则层面看,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关注全球层面的议题和规则,国际产能合作更多从双边和区域规则入手,服务和完善全球投资规则。

(一)从政策维度看,趋势性开放与适度保护兼而有之

大多数新的投资政策措施都致力于推动开放和促进投资,与我国推动的国际产能合作相向而行,但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涉案比例提高,显示了其加强保护、自建后花园的利己主义,对我国向发达国家转移优势产能或可形成壁垒。2015年,85%的政策措施旨在扩大开放、促进投资,亚洲新兴经济体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新引入的限制性措施和规定主要反映了对战略行业中外国所有权的担忧。投资者和东道国间的仲裁案数量继续增长。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涉案比例提高,达到了40%,反映出发达国家一方面极力倡导排他性的TTP/TTIP的投资自由化,又在成员选择、议题设置及投资冲裁方面嵌入保护其跨国公司利益、自建利己后花园的新态势,为我国向发达国家转移优势产能增加了制度壁垒。

(二)从国家安全审查维度看,概念的模糊性隐含了执行的“随意性”

各国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具体立法和政策实践不同,涉及的措施从明确的投资限制到复杂的审查机制,有时则涉及宽泛的定义和广泛的适用范围,审查的内容不同,其要求潜在投资者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不同,执行时具有“随意性”。上述不一致带来的结果是,对于从事相似甚至相同的经济活动,外国投资者可能在不同的国家面临完全不同的准入待遇。另外,行业方面的准入条件一般是清晰、明确的,但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限制则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从而为投资保护主义提供了可能。在投资自由化盛行的当下,各国对待资本流入及其投资合作,似有开大门关小门的倾向,对我国倡议推动的以深化投资合作为主的国际产能合作平添很多变数。

(三)从国际投资体制改革进程看,需要产生多方受益的贸易投资新规则

各国已就国际投资体制改革的领域和方法达成共识,审查了各自的国际投资政策以及国际投资协定体系,制定了新的投资协定范本,并开始就签订新的国际投资协定进行谈判。各国继续签订新的高标准投资协定,同时也梳理、修订或重新谈判现有的数量庞大的国际投资协定,提高协定的质量和水平。国际投资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区域投资政策及规则的协调与整合,着手解决当前国际投资体制日益碎片化的倾向,推动新一代国际投资规则逐步形成。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恰逢历史机遇,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参与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利他全球化进程,书写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口成长及贸易投资政策和制度建设,丰富和完善为多方受益的贸易投资新规则。

(四)投资者的国籍身份识别重要且复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不可或缺

国别及国际投资政策经常需要区别对待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企业。在国家政策层面,对外资企业的最大持股权进行限制的投资政策相当普遍。80%的国家至少在一个产业对外资有股权限制,发达国家为90%,发展中国家为76%。服务业,特别是传媒、交通运输、通信、公共设施、金融以及商业服务业,对外资的股权限制相对更多。在国际投资政策层面,双边及区域投资协定一般都对来自协定成员国及非协定成员国的企业区别对待,即协定在投资者保护及其他方面提供的好处,理论上仅限于协定成员国企业。在国际投资所有权结构日益复杂、投资者国籍日益模糊,以及所有权和控制权背离更加普遍的情况下,一些政策和法规在执行和操作中缺乏实效,对产能合作提出了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五)对中国资本走出去影响最大的是各国的安全审查政策

中国企业大规模增加对外投资,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强化了其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政策。在正常情况下,外国在美国的投资仅仅需要常规审批,不会引致安全审查。美国的安全审查对中国在美国的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案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如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海尔并购美国家电生产商美泰克,西北有色并购美国优金公司,及沸沸扬扬的华为案,等等。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者的态度相对开放,但最近也收紧了对矿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澳大利亚希望外资占股比例下降,对澳大利亚主要矿业公司的投资比例应低于15%,对新的矿业投资项目也不能超过50%。

三、思考和建议

(一)研究投资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特点、重点,为产业资本走出去提供精准服务

近些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部分出于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疑虑,纷纷调整了有关政策,加紧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和监管。这在当前给中国的对外投资带来了一定困扰。为促进以投资合作为重点的国际产能合作,各国政府需要在国家安全审查的政策空间与审查程序的透明度及公正性方面作出恰当平衡,降低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对资本流动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不利影响。国别投资政策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成为我推动投资合作的重要考量和实施依据。

(二)签署更多高水平的投资协定,促进投资便利化

目前,全球统一的国际投资体系尚未建成。未来既是全球投资体系面临重大改革时期,又是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全球投资协议谈判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提高议题设计和参与谈判的能力,不仅要更加注意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当前利益,而且要统筹兼顾,制定有利于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具有动态优势的投资规则,保障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在国家层面吸引外资的政策体系中,应更加重视投资便利化,使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与完善国际投资协定内容中的投资便利化相向而行。

(三)在投资自由化及监管之间寻求适度平衡,确保外资流入得到保护

从平衡投资自由化和投资监管角度建议:一是提高信息披露要求,更好地掌握投资的最终所有者。二是重新评估基于所有权的国内及国际投资政策的作用及效果,在可行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其他政策,如竞争、税收、产业发展政策等,代替对外资企业股权进行限制的政策。三是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引入新的条款,如“利益拒绝条款”、“实质性商业活动条款”等,防止通过外国投资者利用空壳公司或复杂的所有权结构滥用获取国际协定给予的权利。四是加强国际协调,特别是在有关“实际控制”、构成实质性商业活动的标准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并在甄别投资者最终所有者等问题上加强合作。

(四)关注国别投资政策取向、行业和地区要求,为产业资本走出去提供市场准入和行业指导

国际产业资本 篇4

10月29日, “2013中国 (随州) 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湖北省随州市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目的, 掀开了随州专用汽车“节能、环保、绿色时代”。

本届论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 是主办方首次与地方政府共同联合, 集行业协会力量和地方特有经济优势举办的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

行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

随州是我国最早生产专用汽车的地区之一, 是我国专汽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 依托二汽 (现东风汽车) 雄厚的工业基础, 随州专汽产业也迈开了自己的步伐, 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企业开始起步。当时的随州汽车产业, 随州专汽产业也迈开了自己的步伐, 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企业开始起步。当时的随州汽车产业, 基本上是以湖北省改装厂为龙头, 以随州天风改装厂、随州驰乐改装厂为支柱, 并由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加上湖北齿轮厂、油泵油嘴厂、车桥厂等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由此形成了随州中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的雏形。

上世纪90年代, 国家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二汽集团公司将随州车轮厂、楚风收至旗下, 随州车轮厂由此改名为东风随州车轮厂, 楚风改名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原楚风改名为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依托东风, 并与东风交叉发展。

90年代末, 原楚风、天风、驰乐三大改装厂的领导、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 纷纷租赁厂房到征地建厂, 实现了从小规模生产到家族企业再到现代化企业的飞速发展, 资产从200万元到数亿元。

2000年, 地级随州市成立后, 程力、楚胜等一大批本土民营专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州专汽产业被纳入全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的行列。

2007年12月27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块金字招牌授予随州。随后, 随州市委市政府又紧抓机遇, 推动本土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嫁接重组, 随州专汽产业的聚集效应不断放大, 驰名企业如中国三江航天、中国重汽、中国恒天、武汉三环、厦门海翼等强企纷纷抢滩随州。目前, 专用汽车已成为随州的支柱性产业, 随州也已成为湖北省汽车工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

今年年初,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发了《关于随州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复审结果的决定》, 决定继续授予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这也说明, 随州的专用汽车产业已获得了相关部门充分肯定, 其发展势头强劲, 未来前景广阔。

战略体系引导产业方向

截至到今年8月,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随州市汽车机械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40家, 年产销1亿元的就有40多家, 可年产专汽15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600万套。其中, 随州具有专用汽车生产资质企业22家, 在国家公告的目录中主要有各种专用载货车、客车、校车、低速汽车等各种汽车。企业密集度、资质密集度、产品密集度和产业规模, 全国其他地方无可媲美。

按照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 随州市专汽年产销量还将达到21万辆, 汽车工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力争到2020年成为1000亿元产业。

此次论坛在随州召开并将永久落户随州, 就是集随州产业优势, 及国内外行业智慧, 促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 进而推进全国专用汽车乃至汽车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 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精品名牌, 已成为汽车产业, 特别是专用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中心任务。

湖北是国内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是为国家国防和社会经济建设立下卓著功勋的二汽集团的摇篮, 因此, 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湖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随州是湖北省汽车工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 其专用汽车产业不仅是随州市的支柱性产业, 就是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次论坛以“节能环保绿色时代”为主题, 深入研讨中国专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策略和模式。国内外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论坛, 进行深入交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学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克振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工信部产业司副司长卢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黄刚等14位领导和行业内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许克振在致辞中说,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 已将其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 写进了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专用汽车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其纳入全省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省直主要职能部门都与随州市签订了专汽之都“厅市”战略合作协议, 助推随州全力打造中西部专用汽车龙头产业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力争到2020年, 专用汽车产值突破1000亿元, 实现专汽之都梦。

国际论坛助力专汽之都建设

10月29日, “2013中国 (随州) 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现场,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 以及来自企业的代表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对我国卡车及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产生的影响;我国汽车行业管理政策发生的变化;中重卡面临的问题;在道路交通及政策频发的严峻形势下, 连同我国专用汽车如何拓展海外市场等行业问题, 作了主题演讲, 并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学桐对随州专汽产业十分关注并寄予厚望。在参加论坛前一天, 他专程参观了随州专用汽车展览。在湖北齐星、大力客车、江南专汽等展区, 他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 并仔细询问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国际国内市场等。“知名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发展都很重要, 随州通过办专汽论坛、专汽展览来宣传推介自己, 这点非常值得肯定, 给客户给市场展示了一个新的形象。”杨学桐希望随州专汽要继续发挥品牌效应, 把专汽之都名片擦亮, 质量和水平要和国际接轨, 拓展国外市场。“专用汽车要实现多品种和个性化, 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他说:“随着城镇化发展, 希望随州未来能瞄准市场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探索更多个性化的专汽品种, 并提高质量水平, 来占领更大的市场, 打出一片新天地。”

工信部产业司副司长卢希出席论坛, 并发表了题为“做强专用汽车, 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的主题演讲。“中国商用车行业已连续4年全球第一, 但‘大而不强’, 创新、研发等方面尚有差距。”卢希指出当前国内商用车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差, 雾霾严重, 如果汽车减少废气排放, 以上现象都有望减轻。”卢希还特别指出:“生产一致性管理也是专汽生产的重要手段, 交管部门在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时, 发现一系列商用车‘大车小标’现象, 均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如果企业积极贯彻生产一致性管理, 保证产品与样车一致, 符合国家标准, 则很多交通事故有望从源头上杜绝。”他认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要做好监管, 才能将专汽行业做优、做专、做精、做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演讲中指出:“事实证明, 过去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廉价劳动力等换来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产业升级的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告诉我们, 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解决‘大而不强’、受制于人、核心技术空心化等困扰我国汽车行业多年的痼疾。具体来讲, 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新形势下专用车市场的新需求, 善于发现未被人开发的市场蓝海, 在专用车产品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上做文章, 在专用车核心技术和高精尖技术上下功夫, 并结合轻量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技术和车联网技术等新的技术潮流, 通过不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 来为自己打开新的盈利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王昆介绍了汽车及部件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工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朱向雷分析了中国卡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黄刚分析了中重卡行业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SCSC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周齐提出了高效运输与车辆专业化建议;中集车辆集团代表杨光辉介绍了中集在全球专用车市场上的进取之路;依维柯 (中国) 商用车有限公司代表李英杰指出进口商用车中国战略一定要重视产品质量;芬兰希尔博副总裁Frank van de Weem与大家一同分享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随车货运装卸解决方案……

2013年是随州实施“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 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少级战略的关键年。此次论坛对随州加快推进“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促进湖北专用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将对推动中国乃至全球专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兴产业国际经济论文 篇5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多国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这些国家纷纷着手规划,优化新兴产业布局,推出促进政策,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拟对一些代表性国家、区域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益启示。

(一)美国:以新能源为驱动力寻找经济新契机

近年来,美国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和宽带网络等产业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显示出美国期待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因技术应用成本较高而没能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美国政府在依靠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和纳米技术尤其是IT产业称雄世界多年以后,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就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上。自以来先后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和《美国能源独立及安全法》,提出了对光伏系统投资和使用的激励政策,明确了到2025年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

美国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坚持政府牵动、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三者联动,其中的核心环节则是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借助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还采取了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二)欧盟:把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

与美国努力探寻新的可利用能源不同,欧盟各国纷纷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希望通过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开展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结合本国特点促进经济发展。

欧盟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最重要做法之一是建设统一的市场,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要求各成员国开放能源市场,制订共同能源政策。为了实现环保和减排目标,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为代表的环保指令等。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欧盟实行灵活的市场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在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上不断推陈出新,制定了很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以保证欧盟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实现。

(三)日本: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日本在应对危机、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过去的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就运用产业政策重点扶植计算机、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号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一

定程度的资金扶持。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所占比重将上升到20%;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在产业政策方面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继续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节能领先计划、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新能源创新计划、核能立国计划、综合资源确保战略、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强化能源紧急应对和制定能源技术战略。具体的目标是:2050年之前实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量60%~80%;在左右将太阳能发电规模在20的基础上扩大20倍;建立购买家庭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新制度;3年内在全国3.6万所公立中小学中集中设置太阳能发电设备;3~5年内将太阳能系统的价格减半;环保汽车和绿色家电方面,3年后开始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和销售,到2059%的新车为环保汽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环保车的普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日本政府根据每种能源的特性和发展阶段,进行相关产业群的培育,并为风险性投资提供支持。

日本是一个运用产业政策时间较长、效果较好的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方面,日本坚持实行政策引导。例如,在政策投资的公共设施中,积极采用与新能源有关的设施,并通过提供诸如补贴和税收等措施扩大市场需求。在新能源利用方式方面,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产业群、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产业群、风力及生物质能等地产地销的商业模式,形成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结构。在促进创新技术开发和试验证明方面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开发和推广高效利用能源的创新技术,扩大对新能源风险性投资的支持。

(四)韩国: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低碳与绿色新兴产业

国际动画产业十大趋势 篇6

乔斯琳·克里斯蒂总结的十大趋势为:“跨媒体”品牌规划大行其道;App应用市场规模扩大,新产品新平台来势汹涌;数字IP成零售商新宠,《愤怒的小鸟》后继者竞相卡位;面向儿童的网络电视平台和网络动画内容风生水起;电视频道主动适应“双屏”收视风潮;美国儿童电视频道收视率此消彼长;玩具巨头积极涉足自主内容创作;3D电视成儿童电视市场下一焦点;“混搭”风格的电视节目脱颖而出;“众募”进入儿童电视内容领域。

1 “跨媒体”品牌规划大行其道

跨媒体制作的业务模型,要求在品牌初创阶段就有一位品牌“管家”来控制整个创意开发过程,规划和指导独特的故事和体验在多个平台上同步展现。

美国制片人协会定义了一个“跨媒体制作人”(transmedia producer)的职位。该组织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推出新职位了——“跨媒体”概念对于内容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历时五年推出的电影《复仇者联盟》,是近来最成功的跨媒体操作案例。

在《复仇者联盟》推出前,漫威公司花了四年时间,先分别用4个独立的电影“介绍”了最终出现在《复仇者联盟》中的四个主要角色(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浩克、雷神托尔)。在每一部影片推出的同时,漫威还发起了全新的玩具、日用消費品和数字媒体攻势,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这些有几十年历史的经典英雄形象。这一策略收效显著。“复联”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0亿美元,衍生产品也在世界范围内热卖。

有了“复联”这样一个跨媒体运作的成功范本,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希望看到新项目中有更为完整的跨媒体规划方案。于是,很多制片人开始在项目计划书和推介书中把自己的项目定义为“跨媒体知识产权”,以吸引频道和投资人的注意。

2 App应用市场需求大增

2012年,不少专门针对儿童的App应用突破了百万级的付费下载门槛。

研究还表明,对于那些可玩性很强的App应用,父母并不介意付费下载,尤其是当这些应用还带有一定教育元素时。

许多App应用的开发者仍然缺乏给孩子设计游戏的经验。许多人不理解低年龄用户在认知、情感、社交能力发展方面的特殊需要。但是通过品牌合作方,他们能够获取这些基本的人口学信息,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4岁的孩子和7岁的孩子在内容体验方面有着根本不同的需求,这样就能开发出目标市场定位更加明确的App。

但我们对于App应用的创意执行还停留在表面阶段。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App应用开发商们能够推出迸发着真正创意火花、打破思维定式的创新产品,将动画片中尚未透露的故事呈现给消费者,增强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简单重复。

今年,iPad Mini的问世势必对儿童消费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和传统iPad相比,iPad Mini轻、小、薄的特点更加适合儿童用户——2012年北美地区的孩子们希望得到的圣诞礼物排名中,居首的正是iPad Mini。

3 数字IP成零售商新宠,《愤怒的小鸟》后继者竞相卡位

《愤怒的小鸟》2011年创造了1亿美元收入,其中30%来自衍生消费品。现在零售商们争先恐后地想复制它的成功。2012年夏天的拉斯维加斯国际品牌授权展上,至少有十几个新的数字IP(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内容或形象)进入授权市场,几乎所有大型零售连锁机构和销售商都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完整地研究。

对动画公司来说,这种潮流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令人振奋——IP创作者可以不再只盯着电视或电影平台开发动画内容,亦可通过成本相对低廉的App应用,就可衍生出大量授权消费品。

另一方面,如果零售商们为数字IP的衍生产品提供更多的货架空间,就意味着传统影视动画IP的衍生消费品的零售渠道面临缩减。

现在缺少一套可靠、标准化的衡量指标,以确定一个App应用是否有可支撑起一个完整品牌授权项目的足够大的目标消费群。电视节目有尼尔森的收视率调查,但App应用目前缺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不过,尼尔森公司已经开始在为App应用的评估做一些初步的研发尝试,但这样一套指标广泛商用化,还需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验证。

4 面向儿童的网络电视平台和网络动画内容风生水起

网络电视运营商们最初专注于成年观众,然而,2012年他们迅速转向,开始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内容和服务。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因为孩子们对于他们喜欢的影视动画内容,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看。而且,家长们欢迎提供这些内容的平台,可以“稳住”孩子,让家长有时间料理其他家务,家长们愿意花钱来买这份安静和便利。

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并发布专门面向儿童观众片库的SVOD(一种付费视频点播服务,用户在固定的订阅时间段里可以收看一定数量的节目,而不是按点击次数收费)的运营商是Netflix。

Netflix自2011年8月推出这项服务以来,消费者在Netflix的Just for Kids儿童内容片库的点播总时长超过20亿小时。现在Netflix开始投资原创节目的开发,并积极在戛纳电视节上寻找投资项目。同时,它还在继续从拥有大规模片库资源的制片方和发行方处进行节目的批量采购。

Hulu紧跟Netflix步伐,推出Hulu Kids儿童内容片库。这是一个没有广告的流媒体内容板块,可以在互联网上和索尼PS3游戏机上浏览;BBC的iPlayer在英国发展得非常好,2012年已经推向全球市场;YouTube在一些面向最年轻观众的网络电视频道上取得了成功,包括Awesomeness TV和Smosh频道。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工作室,专门为Amazon Prime流媒体服务开发原创儿童节目。该工作室已经有一个学龄前节目在制作当中。

nlc202309031218

5 电视频道主动适应“双屏”收视风潮

尼尔森最近的研究显示,70%的平板电脑用户会在看电视的同时使用平板电脑。此外,由于iPad的保有量到2015年预计将翻一番,达到9050万,所以,电视频道也在努力开发多终端传送内容的方式。

迪士尼推出了“第二屏幕”的收视体验——让观众在电视上播放《小鹿斑比》《狮子王》等经典电影的DVD,同时在平板电脑上玩相关游戏,或阅读更多电影背景信息。迪士尼为这类用户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称他们为“观众用户”(viewsers),因为他们在同一时间既是“观众”(viewer)又是“用户”(user)。

卡通频道CN2.0的App应用充分利用了iPad可以竖起来使用这一特性,提供了一种分屏界面模式,观众可以在上半区观看动画片,在下半区同时玩与之相关的游戏。

6 美国儿童电视频道收视率此消彼长

美国儿童电视频道领头羊尼克频道,2012年早些时候的收视率急剧下跌了25%,此后只恢复了10%。一些人说,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势头,那些专门为尼克频道提供内容的动画制片方将面临恶性连锁反应:如果广告收入因收视率降低开始转移到其他電视频道,制片方未来能够从尼克频道获得的制片预算也将相应削减。

就在最近,迪士尼频道超越了尼克频道,成为美国儿童电视频道翘楚。并且,在细分频道的竞争上,迪士尼幼儿频道持续领先尼克幼儿频道,后者曾是学龄前儿童观众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卡通频道和PBS Kids也获得了尼克频道所流失的一部分收视份额。

7 玩具巨头积极涉足自主内容创作

在过去两年里,几乎每一个重量级的玩具制造商都成立了正规的制片体系。

孩之宝一直在系统化地发掘玩具产品线的内容潜力,为其旗下经典玩具和桌面游戏品牌开发电影大片和动画片。同时,孩之宝还拥有儿童电视频道Hub的股份,公司可以在这个频道上播出自创动画片。

美泰、Jakks Pacific,以及加拿大玩具巨头Spin Master公司都已加快这方面的步伐。

对于动画制作方来说,这意味着和大玩具公司开展衍生玩具的品牌授权合作将越来越难,因为玩具厂商已深深懂得保护自主动画IP的重要性。

8 儿童电视市场下一焦点——3D电视

索尼、探索频道和Imax三家合资的3D电视频道3-Net有一个专门播放儿童内容的时段,它的播映计划里包括Toonbox动画公司出品的3D电视动画片《Bolts & Blip》。

一些社会团体对于3D内容是否会对孩子们造成健康隐患及安全问题表示关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调查结果证明这些问题的确实存在。

据统计,2012年年底,3D电视机的全球销量达到4300万台,3D电视及周边产品的消费总支出达到3.38亿美元。

在新技术领域,发烧级GoPro摄像机、3D平板电脑、3D智能手机等便携式3D设备也开始涌向市场,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问世,将为内容行业注入新活力。

9 “混搭”节目脱颖而出

为加强竞争力,儿童电视频道也在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开始尝试将世界上所有的动画和非动画的创作风格、技法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全新的“混搭”风格。

近期在“混搭”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节目有卡通频道的Gumball(结合真人表演、2D、3D和木偶戏),以及BBC的 Strange Hill High 9(结合木偶戏、CGI、2D、视频特效)。

新IP方面,也开始有一些混搭风格的产品开始投放市场,比如来自北爱尔兰Sixteen South 频道的优秀学前教育系列片——Driftwood Bay。

10 众募进入儿童电视内容领域

成立三年多的kickstarter.com,是一个大众募资(crowdfunding,国内通常翻译为“众募”)网站。需要融资的创意项目,在网站上发布一个活动主页,设定融资目标额和截止日期,通过使用视频或文字的项目推介书来吸引和打动网站访问者,为项目募集资金。如果该项目在截止日期前达到设定的融资额,那么所集资金将会划转给该项目负责人,kickstarter.com网站会从中扣除5%的管理费。

相信假以时日,动画制片人可通过“众募”方式,完成一些涉及金额比较大的项目——对于动画行业而言,众募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国际产业资本 篇7

一、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一般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必然反映,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跨国公司根据国家或区域的要素禀赋对其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球配置。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二战至今,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调整和转移。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二次是在70年代,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使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韩国和中国台湾抓住时机;第三次是在80年代,这次产业调整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更为突出,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将重点放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上。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本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新一轮国际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逐渐高度化。

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等方式,将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而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第三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热点。

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以及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4、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产业国际转移得主体。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大约有50%左右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内。因此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子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至199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起步阶段。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还属于试验性质。金额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以加工贸易承接的国家产业转移最多。

2、1992年至上世纪末。

这一阶段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势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外国企业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投资。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逐渐转变为以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承接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3、2001年至今。

这一阶段也称作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高速增长阶段。随着我国成功入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政策逐渐开放,出口增幅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科技发展潜力得到充分的释放,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

(四)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外资大量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增长近17.1倍;合同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95.83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982.16亿美元,增长近10.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15.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增长近6.78倍。

2、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一般规律,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1.3%下降至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0%增长至2007年的48.6%,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6%增长至2007年的40.1%。外商直接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直接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国际产业转移改造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中间产业,使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实现了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产业结构高技术化,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产业结构高开放度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为进一步扩大吸引外资规模、优化外资结构和引导外资流向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国际贸易的形式来实现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另一种是采取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在东道国输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外溢效应等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一)计量数据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中我们主要考察两个因素,就是进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大增加,也成为世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考虑进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影响。我们用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衡量。

(二)计量模型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出口以外,还包括商业环境、政府政策等。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首先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1)其中,SIR表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来衡量,FDI表示我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来衡量;F T表示我国的对外贸易,用我国进出口总额来衡量,μ表示其他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异方差,便于对回归系数进行解释,对变量做对数变换。由于其中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SIR由于已经是百分比,我们不再进行对数变换。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经济现象中因果关系不明确的两个事物,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对建立的模型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Eviews4.0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见下表)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原因,模型建立是正确的。

(四)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我们模型中的变量是时间序列数据,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用

(1)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检验的方程如下: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三个变量SIR、log(FDI)与log(FT)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系数是半弹性,我们可以得知FDI对SIR的长期弹性是0.10009,FT对SIR的长期弹性为0.00165。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我国第二产业比例的格兰杰原因,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第二产业比例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少。

通过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得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少。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至70%,我国的比重只有40%左右,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引入过度的发展了我国的第二产业,国内第三产业获得的国外投资还较少。应当逐步引导国外资金、技术进入第三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2、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本文第三部分利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用产业转移的两大指标——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将其纳入到一个模型中进行观察和检验。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我国第二产业比例的格兰杰原因,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第二产业比例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可以得知FDI对SIR的长期弹性是0.10009,FT对SIR的长期弹性为0.00165。因而,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和扩大对外贸易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几点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应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国内市场需求较小,潜力巨大的矛盾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前外商直接投资潮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的趋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流动造就的全球资源要素流动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要依靠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要素,全面提升并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加大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有选择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实际上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导向。由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一、三产业比重太低,工业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着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问题,因此应大力加快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2、加大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

国内企业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会影响国内企业技术开发与消化吸收的能力。目前国内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生产设备也较落后,要参与国际分工,生产与跨国公司相适应的配套产品,必须要加大对国内企业的研发投资。

3、提高外资与我国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注重强化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是十分必要的。产业关联度越高,就越能较快地提高我国现有工业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当前跨国公司的最新动向是加强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分包、外购等方式剥离出去。

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淘汰国内落后产能。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稳步提高。因此积极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大力发展跨国经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国际产业资本 篇8

关键词:国际资本,房地产业,影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加上资本逐利性本质的驱动和国际房地产金融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膨胀, 使得国际资本的进入呈现总额逐年增长, 范围逐步扩大, 方式趋于金融化, 总体趋于多元化等特点。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上下游相关产业众多, 又与金融业紧密联系, 房地产业的风险很容易波及到其他产业, 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亚洲金融危机在利用外资方面也曾带给我们沉痛的经验和教训。

一、国际资本流入对房地产市场的正面影响

(一) 容纳国际规则, 加快我国房地产业国际化进程。

外资的注入不仅促使我国房地产业的开放度, 也为国内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的入驻、并购等, 更使国际房地产业运作规则被我国房地产业逐渐借鉴并容纳, 使我国房地产业的规范度、透明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加快了国内房地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最重要的是会出现“羊群效应”, 引来更多外资公司进入, 加速内外资房地产服务公司间的竞争, 使得房地产业各链条更加专业化, 形成更加细分的房地产市场链条, 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设计、施工、开发、运营、物业管理、财务咨询和房地产金融等各领域专业分工。

(二) 缓解资金压力, 促进我国金融创新。

众所周知, 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 国内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仅占资金来源的30%左右, 其绝大部分资金还是依赖银行贷款。与此同时, 除2008年下半年我国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而采用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外, 其他均为紧缩货币政策。所以, 近几年来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而外资此时进入房地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有利于弥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本短缺。

房地产与金融始终紧密相连。金融业的发展助推房地产业的发展, 同样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金融管理的创新。伴随外资房地产企业的进入, 为促进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现代股份制改造, 实施了以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MBS) 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ABS) 等业务试点, 加快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 引入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QFII) , 并于2005年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实证明,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 我国金融产品得到了丰富, 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体系得到了完善, 金融管理思路得到了创新和拓展。 (表1)

(三) 产生外溢效应, 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按照新增长理论, 对外开放和FDI的大量进入还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同时, 还有国内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发现, 我国房地产业每增加1单位产值可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增加1.416单位产值, 其中对金融业、保险业、商业的带动效应均为0.145, 居其他产业之首。房地产的发展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外资进入也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那么外资房地产的进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原因在于国际资本的流入, 尤其是FDI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使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表2)

据不完全统计, 房地产业与其他60多个产业相关联。换句话说, 房地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60多个产业的兴亡。比如钢铁产量的一半用于房地产建设;钢铁直接关系到煤炭、电力和运输行业, 运输行业又关系到石油。四大金刚“金、油、煤、铁”都基本与房地产密切相关, 由此延伸辐射到的其他行业更是数不胜数。因此, 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对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一定意义。

二、国际资本流入对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

(一) 助推房地产价格, 影响宏观政策有效性。

近年来, 不管是我国房价还是房价收入比都在节节攀高, 房价收入比更是远远超过了国际通行标准 (不超过3∶1) 以及世界银行认定标准 (不超过5∶1) 。可以基本判定, 我国有些城市房价畸高, 已经出现房地产泡沫。国际资本的流入尽管谈不上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始作俑者, 但却是吹大房地产泡沫的推波助澜者。

根据周建军教授《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合理性研究》 (财贸经济2009年第4期) 一文, 现引用其房价决定理论模型:

式中, PQ:房价;LQ:土地价格;GDP:经济发展形势;HI:房地产投资;NC:人民生活水平;M2:货币供应量;R:利率;JQC: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

其中, 上述公式上方的正负号是各解释变量的一阶偏导符号, 表示各基本经济要素增加时, 房价的变动方向, 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与国际资本紧密相连的M2。M2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包括流动中的现金、银行 (企业) 活期存款、居民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而国际资本的流入使得M2增加。根据上述公式的推导可知, 当其他变量不变时, M2增加时, 房价呈正方向变动。即国际资本增加时, 房价会上涨。2001年以来, 随着流入房地产业的直接投资逐年增长, 占比逐步扩大, 我国房价也随之不断追高。

面对楼市的过热, 我国政府同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公布房价目标定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 特别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 冻结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但收效甚微, 房价仍是一路高歌。说明我们从一条途径调控M2的同时, 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对M2进行补足。国际资本或国际热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补给源头, 同时还能带动更多内资进入, 从而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 导致资源配置失衡, 危害实体经济。

在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助推房价的同时, 因为心理预期的影响, 投资者会带着资本逐利性的本能, 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的投入, 转移其他产业资金, 从而把应该投入其他产业的资金改为投向房地产市场而导致资源配置失衡。

另外, 房地产行业长期高额利润, 使有的企业不惜抛弃主业投入房地产。比如, 四川长虹、雅戈尔、凯乐科技等都在从事房地产, 曾经作为新经济象征的联想公司同样也成立了地产投资公司。这也必将使其在本行业上的投入减少, 创新能力不足, 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最后甚至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这种恶果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日本和香港都已经有所体现。我国本身产业创新能力就有限, 房地产超高的吸引力只会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创新能力衰退, 勉强维持在低水平生产状态, 经济巨人只是在裹足前行, 对实体经济的危害不堪设想。

(三) 破坏借贷平衡, 引发金融危机。

随着投入房地产资金的不断扩张, 房地产泡沫会不断复制与膨胀, 最后不堪重负, 泡沫破灭, 而增加金融体系的危险,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而目前现实已是如此,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其负债率均在70%以上, 自有资金仅占35%左右, 如果加上销售环节的住房按揭贷款负债率会更高。我们按照1∶40的比例 (即1美元进入房地产的同时会对应有40元人民币的贷款) 计算, 我们的信用额度将扩大到几千亿元以上。如果处理不当或像东南亚一些国家运用政策不当, 将会形成银行呆账或者外资的集体撤离, 从而诱发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 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风暴就是前车之鉴。

(四) 牵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殃及整个社会。

房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会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因为一个社会的资源总量是不变的, 房地产预算增加的同时就会相应减少其他领域或者产业的投资预算。与此同时, 房地产与土地供应紧密相连, 由于城市地价持续高涨, 土地作为人们心目中最安全、收益率最高的资产被大量保有, 使得本来就稀少的土地大量闲置或者低效率使用, 土地投机的倾向日益凸显。因此, 如果资本、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向房地产的过度集中, 加之投机侥幸心理的不断加重, 就会使得我国提倡的新兴产业无人问津, 经济结构调整会显得非常吃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会无疾而终。

同时,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房地产持有者与非房地产持有者、大都市圈与地方圈的资产差距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外资投资的房地产更多的是打着为上等服务的旗号, 在相同的环境下, 房价更是高出一筹, 这些都会招致社会分配新的不公, 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容易诱发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欧阳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财经科学, 2004.6.

[2]刘莉亚.境外“热钱”是否推动了股市、房市的上涨——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金融研究, 2008.10.

国际产业资本 篇9

1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对我国产业升级产生影响, 而且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差, 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含量、资本储备都优于我国, 因此, 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必然和我国有所差别, 国际产业转移将这种差别带入我国, 必然会引起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具有优化效应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向我国进行技术渗透, 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水平优于我国, 他们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无疑会将技术一并带入我国。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会采取技术转让的形式, 即将技术卖给我国企业, 他们担心我国企业获得技术会大范围地扩散, 很多同行企业就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损害移出国的经济利益。一般他们是采取跨国公司的形式, 对技术享有所有权, 而我国产业只能对移出国的产品进行模仿, 学习移出国的新产品以及新工艺, 探索移出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 国内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 必须进行改革, 这就促进我国企业改革创新, 提高技术水平, 进而优化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1.2 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了我国产业的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到我国增加该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 促进我国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规模的扩大, 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发达国家, 很多程度上是由于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下以及外汇不足等原因, 国际产业转移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国际产业转移为移入国带来了资本、技术, 克服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 带动了移入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所带来的由产业间供求关联关系、竞争关联关系以及技术关联关系而产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

1.3 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就业

国际产业转移增加了我国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 带动企业数量的增加, 企业增加必然会引起就业岗位的增加, 因此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我国劳动力就业。另外, 国家产业转移会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进而会影响我国的就业结构。国际产业转移会增加我国工业的比重, 因此就有很多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 劳动力结构会向工业部门倾斜, 这一倾斜的程度则取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以及我国通过吸收、创新所形成的新兴产业的规模。因此,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劳动力具有吸收、优化、结构调整的作用。

2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技术极差、产业极差的固化以及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等。必须理性对待国际产业转移, 趋利避害, 才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1 国际产业转移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在技术上长期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

西方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 一般转移的都是技术较为成熟或是在本国技术已经相对落后的产业, 这些技术在本国已经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在移入国再次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说移入国是不可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获得他国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技术。与此同时, 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将我国视为他们生产产品以及销售产品的海外阵地, 他们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控制其所有权优势, 限制我国的产业研发能力, 阻碍海外子公司在企业技术学习方面的深化以及技术溢出, 阻碍我国企业对西方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引进、吸收、利用、再自主创新, 因此, 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总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极差。

2.2 国际产业转移阻碍移入国发展本国民族产业

涉足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往往是获取利润的最佳选择, 因此, 跨国公司也偏好向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进军。由于, 跨国公司在该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往往要优于移入国的技术水平, 市场竞争机制就会使移入国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现阶段, 国际投资主要是选择“跨国并购”这一投资方式, 跨国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 导致移入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纷纷退出市场, 而跨国公司在移入国的市场份额则越来越大, 甚至出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现象, 这对移入国发展本国的民族产业是十分不利的, 甚至会扼杀掉本国的民族产业, 因此, 容易导致移入国与发达国家总是具有一定的产业极差。

2.3 国际产业转移会造成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西方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就是拓展海外市场, 在他国获得利润。由于本国的资源稀缺、原材料成本高或是由于该产业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等等, 移出国为了本国的利益, 就会选择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美其名曰是为发展中国家带去技术、资本,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其实却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3.1 提高外资的利用能力, 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

我国产业应当根据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变化的特征以及趋势, 积极地引进外资, 提高外资的利用能力, 实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 实现我国产业对外资接纳方式的多样化。我国产业对外资利用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例如逐步地提高外资间接投资比重;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适度放宽外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限制;积极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其他有效的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 如BOT投资、项目融资、海外投资基金等。

3.2 发展跨国经营, 利用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 我国也可以向别国进行产业转移, 通过产业转移在移入国获得利润, 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例如我国TCL集团在越南建立跨国公司, 生产彩电, 获得越南15%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通过发展产业转移, 建立跨国公司, 减少技术极差和产业极差带来的负面效应。

3.3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 从而带动中国产业升级

我国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高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首先, 应加大政府、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鼓励自主研发, 实现研发与引进并重。中国的研发费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因此, 必须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其次, 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障碍, 我国应不断地完善国内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分配体系, 建立有效的留人用人机制, 如薪酬、股票、养老金计划等。最后,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技术研发, 使我国可以获得发达国家在该产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减少技术极差。

3.4 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必须要出台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规范跨国公司的生产作业流程, 提高环境保护标准, 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对违法作业的跨国公司给予严厉处罚或者驱逐出我国市场, 提高跨国公司的环保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加强国际间合作, 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发展定位, 有的放矢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 鼓励发达国家的配套企业向我国整体转移, 帮助我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使我国企业能够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牛青山.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7) .

[2]李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化效应及我国的对策[J].特区经济, 2011 (10) .

国际资本大鳄来华当菜贩 篇10

继养猪的高盛、产奶的软银之后,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投资的国际资本大鳄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卖菜的黑石。

日前,以黑石牵头的国际私募财团已经向地利控股投资6亿美元。而成立地利控股的目的就是以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批发市场为依托,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蔬菜及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

黑石的这番动作,不由得让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德钧竖起了大拇指。“国际资本大鳄的眼光真准,真毒。”6月24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实际上,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物流与批发市场建设都急需投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农产品市场已经发展到4.5万多个,其中批发市场4500多个,年交易额近2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粮食、蔬菜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近90%,40%以上农产品实现跨省消费。

看似辉煌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隐忧。在我国, 初级农产品上市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加工产品与非加工产品的比值非常低,仅有0.5∶1,而发达国家为3.5∶1。日本、欧美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后才进入流通领域的。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已从数量快速扩张阶段转变到稳定数量、提升功能、创新方式的新阶段,此时正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今国家已经开始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予以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海外资金的投入可以说是正当其时。”黄德均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采访时则指出,外资投资中国蔬菜业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的投融资困局。国内风险投资者不但数量少,而且大都目光狭隘,只盯着眼前利益,对房地产等短期获得暴利的产业投资过多,而对蔬菜等农产品长线产业缺乏洞察力。

相比之下,外资投行拥有国际专业人才,从国际经验与发达国家产业成长规律中更容易判断哪些产业值得投入,重视长线投资与产业培育。

外资的大范围进入还表明了一点,农产品市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价值洼地了。“虽然分散经营农业利润低,但规模性投资利润很高,投1元可以赚到0.6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曾通过媒体表示。

“两亿多的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规模很小,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产业链十分漫长,导致批发商从农民田间收购的蔬菜价格极低,城市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又十分高昂,批发、运输等环节存在暴利。比如,去年曾出现广西蕉农被迫几分钱一斤出售香蕉,而北京等销售地的市场价格还是每斤2至3元。”郑风田说。

“希望‘黑石们’的进局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我国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黄德均如是说。他还表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门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资和外资都可以尝试进入。

国际产业资本 篇11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FDI;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3;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11-02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首先从转移类型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是最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然后推进到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移,这其中是各国比较优势在起作用;其次从转移的主体来看是从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逐层推进。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到日本,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三次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四次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二、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1.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随着投资环境逐渐完善,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而制造业则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外商对我国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在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制造业内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从以前的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和加工工业。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发生转变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逐步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近年来,外商向我国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尤其是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更为突出,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已发生明显变化。

3.服务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步伐加快

作为全球跨国投资数额较大、比重较高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招商引资的新兴行业。

4.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发展迅猛

项目外包,是指企业依据服务协议将其生产运营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来做,企业自身则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项目外包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制造、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

5.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由于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导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外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1%,占全国的比重为32.3%。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9.9%上升到2005年的58.5%。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涉外税收总额年均增长24.7%。但应看到,外商投资企业追求的目标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外资大量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增长近17.1倍;合同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95.83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982.16亿美元,增长近10.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15.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增长近6.78倍。

2.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带动了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由于外商在决定对我国的投资时主要依据所进入产业的增长潜力、盈利能力等市场信息,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一般规律,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1.3%下降至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0%增长至2007年的48.6%,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6%增长至2007年的40.1%。外商直接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直接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失衡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失衡及地区发展部平衡。从国际外资流动的情况看,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发展缓慢,这与全球资本流动趋势并不一致,导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4.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少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至70%,我国的比重只有40%左右,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引入过度的发展了我国的第二产业,国内第三产业获得的国外投资还较少。应当逐步引导国外资金、技术进入第三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5.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外资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并购的最大目标国,全年跨国并购总值为68亿美元。

参考文献:

[1]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年10期.

[2]徐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第21期.

[3]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4]张林,唐艳萍.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J].东南演纵横,2010年第06期.

[5]李鹏非.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J].商业时代,2008年第21期.

[6]任超.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适用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5期.

研发费用资本化国际比较 篇12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2006年推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必须同时满足相关的条件, 才能资本化, 即确认为无形资产。具体条件包括: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 主要是从谨慎性角度考虑, 由于研发费用的投入往往不能确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根据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将研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研发费用中只有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资本化。因为符合上述五条标准, 基本能确定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未来可以带来可靠的经济利益。

从资产的确认标准来看,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合理的。但是从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角度考虑, 这样的规定尚有待改进。这就涉及到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问题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给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真实的会计信息, 同时还应该适当考虑企业对具体会计处理的诉求。由于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过于苛刻, 使得当期费用化金额过高。而企业大都具有使得当期利润为正的情结, 当期投入的巨额的研发费用都费用化, 不能在以后期间摊销, 这无疑是不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费用的。

二、国外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其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 SB) 。在IA S9中, 研究与开发成本均应在发生当期费用化, 除非是属于下列条件的特殊项目: (1) 项目清晰定义且相关成本能够确认; (2) 项目已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 并且管理层倾向于生产并促销、或者是使用对该项目的成果; (3) 能明确表明项目成果存在市场潜力; (4) 存在完成项目的附加资源。如果这些条件能够成立, 开发成本能够向前递延, 并在项目成果预期销售或使用的期限内摊销。开发成本递延净值不应超过其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值。IA SB的规定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对于研发费用主要采用的还是费用化, 只有满足了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主要也是从满足资产确认标准的角度出发, 来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

其二, 欧洲经济共同体指令。研究与开发成本被要求按无形资产的分类分开揭示。就成员国而论, 允许将该成本递延和确认为资产。研究与开发成本通常在5年的最大期限内被摊销。在例外的情况下, 成员国也允许有更长的期限, 只要在附注中解释原因即可。相对我国会计准则和IA SB的规定, 欧洲的规定要宽松许多。这其实也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分不开, 由于欧洲国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的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工作, 占据产业链的上游, 对研究和开发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出于鼓励研发的角度, 允许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并在满足披露义务的条件下, 能够延长资产摊销时间, 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投入研究开发工作的热情。

其三, 日本与韩国。日本规定, 在新产品、新程序和新知识上, 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如果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这些成本, 可以递延到未来会计期间。在现有的产品和经营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应当摊销于发生的期间。从中可以看出, 日本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我国要宽松一些, 不仅开发费用, 研究费用在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成本时, 也可以递延摊销。韩国原则上规定, 包括间接成本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必须在发生时记为费用。然而, 拥有未来用途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资本化, 并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进行摊销。可以看出, 韩国资本化的条件较日本苛刻一些, 拥有未来用途在实际中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两国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 比我国的力度更大一些, 不仅包括了开发阶段的费用, 还包括研究阶段的费用。这其实给人们一个启示, 能够在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 我国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

其四, 印度 (ICA I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 I发布了关于研究与开发会计的第8号会计准则 (强制性的) 。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然而其他费用必须在其发生年度借记费用。递延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杂项支出”项目下单独披露。印度的规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其将研究与开发成本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很好的解决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给企业当期利润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单独披露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的使用财务报表。另外, 将研发费用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还延缓了对研发费用的实际处理时间, 更好的看出研发费用产生的实际效果, 使得企业的会计实务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可靠和稳定的经济利益来决定, 相关的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三、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路径

从国外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后, 也为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提出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其一, 延后资本化的时点。由于研发费用投入到最终确认为资产, 所跨的会计期间比较长, 往往投入也不一定能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在研发费用发生以后, 会计期末可以将研发费用确认为递延支出, 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科目列示, 同时也对相应的这部分递延支出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详细披露。等以后期间, 如果这部分递延支出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 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按照无形资产准则对其按年进行摊销。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研发失败, 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费用化。这样能尽量考虑到资产的确认标准问题, 同时又避免了当期费用过高, 影响利润的情况, 可以将研发费用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推迟, 使得企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来。

其二, 扩大资本化的范围。由于我国的研发费用只有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才能资本化为资产。从鼓励企业研发热情的角度, 可以考虑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没有资本化的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时点可以考虑延后, 这样就尽可能消除了投入的支出能否产生资产的疑问。当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能够确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可以将这部分研发费用, 不论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 全部归集到资产的成本当中, 由未来的经济利益补偿这些支出。

其三, 加大研发费用的披露力度。由于研发费用的金额较大,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很大。从重要性角度考虑, 必须将研发费用的去向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一个准确清晰的解释。首先, 在研发费用的披露内容中, 要注意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对象的前景进行说明, 投入对象的进展, 能否资本化的确凿证据, 相关研发费用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的具体位置具体金额等。另外, 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失败的可能, 由于当期全部费用化, 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消极影响, 信息披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 在披露的形式上, 可以考虑在年报中进行详细披露以外, 加大半年报、季报的披露力度。必要的时候单独出具报告, 披露重大的研发活动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比如重大的研发活动成功的相关可靠证据, 预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是重大研发活动的失败, 可以预先给市场投资者做出交代, 避免未来信息披露时更大的市场反应。

研发活动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下游, 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 给企业营造一个鼓励研发的宽松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在未来制定相应准则或者是出台相关解释公告时, 可以考虑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松绑, 延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点, 扩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加大研发费用披露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青少年身心健康下一篇:住院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