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2024-08-12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精选11篇)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1

关键词:颅内肿瘤切除术,药物护理,心理护理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病变,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随着显微外科的普及和手术技术的改进,颅内肿瘤全切除率明显增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周围组织的副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伴随的症状也明显增多。曾有学者统计,2 076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149例,发生率为7.18%;其中颅内血肿31例,发生率1.49%;颅内感染36例,发生率1.73%;脑脊液鼻漏、耳漏5例,发生率0.24%;神经功能丧失14例,发生率0.67%;丘脑下部损害3例,发生率0.14%;垂体功能低下9例,发生率0.43%;颅内神经损害11例,发生率0.53%;癫痫19例,发生率0.92%;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14例,发生率0.67%;严重脑肿胀2例,发生率0.10%;脑干损伤2例,发生率0.10%;化学性脑膜炎3例,发生率0.14%[1]。为了更好地防治颅内肿瘤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病症施护、重视个体化护理、加强症状护理尤为重要。

1 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

颅内血肿、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颅内感染等使术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

(1)避免诱因。告之患者可能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缓解其紧张情绪;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屏气。

(2)采用减轻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措施。指导患者缓慢呼吸、听轻音乐、引导式想象,以冷热敷及理疗、按摩、指压止痛法减轻头痛。呕吐多由于刺激迷走神经、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呕吐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情况发生。观察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状、量、色。同时防止颅内高压引发的严重阵发性黑曚、视力障碍,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采取降颅内压措施,防止失明。

(3)心理护理。患者术后伴脑水肿,头面部肿胀明显,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使患者倍感痛苦、焦虑,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使患者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理解、同情。应做好耐心解释的准备,适当引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4)药疗护理。颅脑术后的头痛一般不使用吗啡类药物,因其会使瞳孔缩小,不利于术后病情的观察,可口服罗通定。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时、按量遵从医嘱,告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大量使用止痛剂的后果。定时检测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及尿崩症的发生。

2 术后高热症的护理

2.1 体温监测

高热患者应定期测量体温。持续高热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会增加热能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产生多种并发症,如皮疹、寒战、出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昏迷甚至威胁生命。

重症监护期间,应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超高热患者应24小时持续监测体温变化。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降温措施,避免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2.2 降温措施

当体温超过39℃,持续高热加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代谢,加深原有疾病程度时,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头部置冰帽、冰枕,全身大血管处置冰袋。冰袋应用塑料袋套住后用双层棉布包裹后使用;冰袋内冰块不超过1/2,持续冰敷冰块者每30分钟更换一次部位,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变色、麻木等现象,防止局部皮肤冻伤;同时可用30%~50%乙醇擦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当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及呼吸加快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保暖。胸前、腹部、后项、足心为禁擦浴区。持续高热昏迷的患者可使用降温毯持续降温。每小时降温1~2℃,可根据病情调节,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症状时应加用冬眠药物,防止肌肉收缩影响降温效果。清醒患者不宜调温过低,因其难以耐受寒战症状的反应。必要时还可采用4℃冰盐水200ml加APC 0.42g灌肠或低温液体输注达到降温效果。

(2)药物降温。对于高热伴头痛的患者可采用药物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应加强观察,用药量适宜,以防体温降低过快致血压下降而引起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功能损害及虚脱症状发生。年老体弱患者不宜使用药物降温。

(3)冬眠低温疗法。颅脑术后持续高热不退的昏迷患者,可采用冬眠低温疗法。常用的药物:冬眠一号即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冬眠二号即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氢麦角碱0.6~0.9mg。半量或全量深部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g稀释后静脉缓慢输入,必要时4~8小时1次[2]。

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整个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15~30分钟观察病情并测量生命体征1次,体温稳定6小时后改为每小时一次。降温不宜过快,每小时下降1℃为宜。用药半小时后物理降温,如果患者出现寒战、肌紧张时,应停止物理降温,可酌情使用苯巴比妥0.1g肌肉注射后再采用物理降温;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快慢不等、点头样呼吸、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及时终止治疗,同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给予升压药、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注或行机械通气、脱水和激素治疗,配合CT等做相关检查。当机体代谢率低时应控制输液量,每日少于1 500ml,进食量也应减少,降温时间一般3~5日,加强翻身、叩背、吸痰,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眼睛的护理,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

氯丙嗪的使用会引起便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症状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使用缓泻剂。

复温的护理:复温时应先撤离物理降温,再停止冬眠药物,让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可使用加衣被、热水袋、激素等方法使体温回升,以免病情发生反复。

2.3 生活护理

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每日口腔护理2~3次,防止口腔炎、口腔黏膜溃疡症状的出现;大量出汗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湿透的衣裤、床单,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1次;让患者多饮水,多食易消化、富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液体每日摄入量应在3 000ml左右,热量应保持在12 540kJ以上,同时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滴液过快导致脑水肿加重。

3 脑脊液鼻腔或外耳道漏的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会出现紧张、恐惧、无助心理,应耐心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成功治愈的病例,安慰、开导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常规护理。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坐起,枕上铺垫无菌巾,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禁止手掏鼻腔及耳道,严禁从鼻腔吸痰、插胃管;告之患者避免打喷嚏、擤鼻、剧烈咳嗽、屏气或用力排便等动作,待耳鼻漏停止后2~3日方可坐起;同时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以预防颅内感染。

4 癫痫发作的护理

此症状多发生在术后2~4日,系脑组织水肿缺氧、皮质区受到激惹所致。

(1)及时松解患者的衣领、衣扣、腰带,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水,同时保暖防止感冒。

(2)及时、持续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饱和度过低时行气管切开术。

(3)及时把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筷子等小布卷置于患者口腔的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及颊部。

(4)对患者抽搐的肢体不能暴力按压。实施肢体约束时,约束带要松紧适宜,能伸进1个手指为宜,皮肤上要垫毛巾并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密切观察受约束部位的血运情况,并加床档派专人陪护,防止外伤。

(5)癫痫状态持续可遵医嘱及时、准确服用抗癫痫药物,同时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意识状况、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还要注意监测电解质的变化,以防引起低钠血症。

5 视力视野障碍的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术后生活。

(2)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保证外出时有专人陪护,以防烫伤、摔倒。

(3)术后脑水肿引起暂时性的视力障碍可使用甘油果糖20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并观察视力改善情况,如果视力障碍加重,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尽早手术。

6 颅神经受损的护理

面神经受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术后患者可能发生口眼歪斜,进食流涎,不能皱眉、闭眼,双侧面颊部不对称等症状。三叉神经受损可能引起颜面部麻木、疼痛、同侧咀嚼无力;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可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外展神经受损可引起复视现象;视神经受损可引起上眼睑下垂;前庭、耳蜗功能障碍可引起听力障碍等。

(1)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嘱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勿用冷水洗脸或冷风直接吹在脸上,可热敷按摩面瘫部,每日2~3次。进食时防止烫伤,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吞咽困难者手术后禁食,必要时鼻饲饮食,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3)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可采用湿盐水纱布、凡士林纱布、蝶形医用胶布、眼罩等保护角膜。眼药的使用:白天用诺氟沙星、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数次;晚上用红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眼膏涂眼一次,以保护角膜;或用贝舒复滴眼液每日数次,以促进角膜上皮的再生,必要时行上下眼睑缝合术。

(4)辅助治疗护理。首先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使患者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应对术后治疗生活,行理疗、按摩、针灸、中医药、高压氧治疗和佩戴助听器等,使其尽快康复,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7 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

此类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可出现肌力减退、失用性萎缩、足下垂、关节僵直、粘连、挛缩,还可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故护理尤为重要。

(1)术后保持床单干燥,皮肤、衣物清洁,每日床上擦浴1次,防止出现压疮。

(2)术后2日可指导患者家属给患者行肢体功能被动锻炼,每日活动大小关节各3~5次,每次15~30分钟,力量和活动幅度循序渐进。卧位时保持肢体功能位,肢体落空处局部垫软枕。

(3)外出检查时专人陪护,防止患者摔倒受伤。8精神症状的护理

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兴奋、狂躁、多语或淡漠、不语、痴呆等异常行为,此时应尽量避免刺激,由专人陪护,对患者态度要和蔼、真诚、细心。患者外出时,要进行陪护,防止自伤或他伤;患者单独外出时要在其衣服上放置明显标识,以防走失。

参考文献

[1]用文明,徐根贤.手术并发症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于桂花.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2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

胃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是目前我国应用于治疗胃溃疡和早期胃癌最普遍的手术方法;传统的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2/3~3/4,包括胃体大部、胃窦部、幽门和部分十二指肠球部;胃大部切除后胃肠道的重建有毕氏Ⅰ式和毕氏Ⅱ式.护理措施: 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

接受胃大部分切除病人,对接受大型手术常顾虑重重,必须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顾虑,调动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术前各种检查治疗

2.饮食和营养

择期手术病人饮食宜少食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

3.消化道准备

术前3天给予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以清洁肠道,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术前置保留尿管。

4.贫血的护理

遵医嘱予输血、输液;多吃红小豆,红枣等补血食物。

护理诊断:

1.切开疼痛:由手术损失引起

2.恐惧、焦虑: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恐惧手术引起,了解病情者因器官缺损、损形而引起

3.知识缺乏:由于未接受专门教育及文化程度有限引起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减少或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吻合口溃疡、碱性反流性胃炎、营养障碍、贫血、感染

预期目标:

1.病人能够认识疼痛的原因,病人能够采用放松技术有效的缓解疼痛

2.病人对残胃癌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勇敢面对

3.给予术前宣教,使患者理解主动配合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的治疗

4.病人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5.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症得到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

术后护理

进行监护,全麻未清醒前,按全麻常规护理,专人陪护,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常规氧气吸入(3升/分)。清醒后,取30度斜坡位,利于腹腔渗出液低位引流,腹部上腹带,这不仅有利于病人呼吸,而且还可减少伤口缝合处的张力,减轻疼痛与不适,要鼓励病人深呼吸。禁食期间,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提供病人所需要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素,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遵医嘱予输血,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贫血,有利于伤口愈合。引流管护理:

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有效的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告知患者保留胃管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拔管,并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胃管扭曲、阻塞、或者滑脱,定期温热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保持通畅。定期检测生化指标,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患者无紊乱。

胃空肠营养管的护理:在注入营养液前,鼻肠营养管盘好后放于病人耳郭,并用胶布固定,开口端将赛子赛紧。在护理中,特别要注意固定,我们每日检查更换胶布固定,以防导管整体脱落。

尿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妥善固定。并注明引流管的名称,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留置尿管期间,每日会阴擦洗两次。

拔管护理

通常在术后3-4天,胃肠引流量减少,腹胀消失,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病情稳定24h引流胃液小于200ml可拔除胃管。胃肠引流量明显减少,遵医嘱拔除胃管和胃空肠营养管。

饮食护理: 胃切除手术后,病人在1-3d内肠功能可逐渐恢复,当肠道通气后,以有排气者会有饥饿感,应按流食原则先给少清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蛋花汤水果汁等,每次饮用100ml左右,每日餐次为7~8次,饮食应保证新鲜,温度适宜。

病人进食后无明显恶心呕吐后,可进食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燕蛋羹等,一般一天进食5~6次左右。

病人进半流质饮食2-3周后,如无不良反应,可改为软食,再经2周左右后,可进食普通饮食。但不宜进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和油腻之品、忌烟酒。在胃切除术后的恢复期,要注意慢慢的增加饮食量,逐渐减少进餐次数,最终恢复到正常人的饮食。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一般在术后24~48h开始试灌,这时小肠蠕动功能已恢复,量由少到多,浓度从稀到浓,患者术后第2天营养管开始为0.9生理盐水慢滴,病人无不适,术后第3天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液瑞素500ml慢滴,病人无不适。并发症

一、出血二、十二指肠残端或吻合口瘘

三、梗阻:(吻合口、输入段、输出段)

四、倾倒综合征

五、碱性反流性胃炎

六、消化吸收功能和营养障碍

出血:术后早期出血包括腹腔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内。其原因主要因术中缝合、结扎及止血不完善所致。术后后期出血多发生于术后7~10天,其原因主要因吻合口部分坏死组织脱落或血管接缝扎线过早脱落所致,为继发性出血。临床表现:烦躁、出汗、脉快、血压下降、进行性贫血及胃管内抽出较多量的鲜血,甚至呕血、黑便等。

处理:如出血量少且速度慢,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进食、应用止血药物、冰水洗胃、输新鲜血等,若经积极治疗无效且血压继续下降,应及时再次手术。

低血糖反应

为餐后迟发综合症,较少见。临床表现:一般进食后2~3小时发生。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慌、出汗、手颤、嗜睡等。主要原因:食物过快进入空肠,葡萄糖过快吸收,血糖呈一时性突然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当血糖下降后,胰岛素仍在继续分泌,于是出现低血糖。治疗:注意饮食调节,少量多餐。出现症状时稍进饮食,尤其糖类即可缓解。

倾倒综合征:为餐后早发综合症,较多见。

临床表现:进食后,尤其是近甜食后,10~20分钟后发生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心悸、出汗、头晕、乏力、发热感,肠鸣和腹泻等。主要原因: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容积缩小,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大量高渗性食物迅速进入肠道,吸收大量细胞外液到肠腔,以致循环血容量骤然减低而造成。

预防:手术时避免胃切除过多、吻合口过大、进食开始应少量多餐,避免过甜过浓的饮食。进食后平卧10~20分钟。

术后活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胃肠活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做好基础护理,注意引流管道在位,避免脱落,同时注意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有无渗液渗血,按时换药,保持切口清洁,以促进切口早日愈合。

生活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整洁和舒适,定时开窗通风,维持病房适宜温度,促进病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轻松乐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避免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刺激患者。

加强口腔护理

每日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加强皮肤护理

每日皮肤护理2次,预防褥疮。

健康指导

1、胃切除手术后由于容量减少,宜少量多餐,并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饭、面条、馒头,面包等。一天进食3~4次,七、八成饱为度,如感到饥饿,可随时进食,荤素搭配,不必过多进食高级补品而伤胃。

2、手术后,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应感到舒适,如术后仍有某些症状,或出现新的情况,应即到手术的医院复查。

3、胃癌患者在手术后仍需继续化疗,应遵医嘱执行。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3

【关键词】头颈部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08-02

临床上,对于头颈部及头皮处的巨大肿瘤切除之后的缺损修补,一直是困扰医师们的问题。[1]体表的恶性肿瘤,有相当一部分好发于头颈部及头皮处,如不加以足够的重视,或诊疗技术不够高,则极易使病情迁延,肿块生长巨大,行切除术后留下巨大缺损,难以修补。本院于2006—2011年间收治头颈部及头皮恶性肿瘤患者40例,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并于术后进行修补,现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病例中,有31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9年,平均5个月。患者均自觉头颈部或头皮部有体表包块,无疼痛与压痛,肿瘤的瘤体分布在1.1x0.7cm—12.0x9.0cm。10例存在表面破溃现象。本组40例患者在术前的检查中,均包括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头颅CT,肝脏B超,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在头颅CT扫查过程中,有8例检查出肿瘤有颅骨转移。2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5例为术后肿瘤复发的患者。术后,经病理科检查,有20例为鳞状细胞癌,4例为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为基底细胞癌,4例为纤维肉瘤,2例为皮脂腺癌。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切除肿瘤瘤体。注意在切除时,范围要比肿瘤边缘多出2cm以上,深度达到帽状腱膜。如患者骨膜受累及,应切除病灶以及周边2cm范围内的骨膜。(术中发现21例) 如颅骨也受到累及,则在切除病灶时切除周边2cm范围之内的颅骨(术中发现10例)。如硬脑膜也受到累及,连同硬脑膜一并切除(术中发现2例)。肿瘤瘤体切除之后,应立即送往病理科活检。[2]

1.3 修复方法

①在切除肿瘤之后,如果创面在6cm以内,并且骨膜得以保存,则可以采用O-Z皮瓣移位修补法或者双侧头皮旋转修复法。若创面面积较大,则游离移植中厚皮片。②肿瘤侵犯骨膜,而未侵犯颅骨的患者,如创面较小(小于6cm),同样可采用O-Z皮瓣移位修复或双侧头皮旋转修补法。若缺损过大,则采用邻近的带肌皮瓣(如斜方肌)移位吻合,或采用血管吻合游离皮瓣(前臂桡侧皮瓣)。③如肿瘤有颅骨转移或侵犯,而未累及硬脑膜,将受累及的颅骨及周边2cm范围的正常骨均去除,采取继发创面植皮法,轴型头皮皮瓣移位修复法,或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④若肿瘤已累及颅骨以及硬脑膜,同样将病灶及累及骨和周边2cm正常骨切除,利用阔筋膜游离移植的方法修补硬脑膜,继发创面植皮。⑤移植的头皮或皮瓣裸发区,运用II期头皮软组织扩张法治疗。缺损颅骨亦应II期修复。术后观察移植处血液供应情况,血运不佳这应用高压氧治疗。[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采用游离中厚皮片移植的患者15例,采用皮瓣移植者25例。病灶均已切除,术后随访3年以上均无复发。有2例出现局部皮片或皮瓣坏死,经过换药等护理后均已愈合。2例患者施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

3 讨论

对于头颈部头皮恶性肿瘤,如果切除不彻底,则极易复发,而且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多,其恶性程度会逐渐增高。[4]因此,不应对怀疑可能为恶性的患者进行术前穿刺活检,应强调首次切除务必彻底,干净,无残留。术中冰冻送检,以查看其是否恶性,是否浸润等。如累及头颈部淋巴结,应进行淋巴结清扫。由于解剖特点所致,头皮处血供十分丰富,术中出血较多。[5]为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在术前10天用丝线将肿瘤瘤体周围的皮肤缝扎,之后再进行切除手术。

对头皮部的恶性肿瘤,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颅骨切除的患者,主张术后随访3年以上,如果肿瘤未复发,则可进行颅骨修补手术。如果随访5年以上,肿瘤未复发,则视为临床痊愈,之后可针对裸发区进行治疗,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总之,广泛彻底地清楚肿瘤,以及针对不同的侵犯程度进行切除,修补,移植,术后精心护理,细心观察,是治療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曾纪章,黄晓元,雷少榕等.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皮瓣修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5):658-660.

[2] 徐华,董佳生,祝联等.游离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复杂创面[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5):454-457.

[3] 孙洋,姚远,朱祖俊等.局部皮瓣在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83-1585.

[4] 杨锋,刘志坤,曾健等.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策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8):5462-5463.

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护理分析

在临床上手术治疗是甲状腺良性肿瘤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甲状腺良性肿瘤是普通外科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之一,但是由于其位置非常特殊所以要求治疗的难度就加大了,为此医护人员必须在术前仔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及各项体征的检查结果,术中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相结合是成功的关键,术后认真特殊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这是临床治疗的6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被作者随机分成两组,对观察组30例患者,在术后使用特殊的护理方式。而对照组30例患者只给予一般常规护理,通过对比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正确评价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甲状腺良性肿瘤摘除术后护理要点进行仔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从2011年7月~2012年6月,本院对6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认真的选取,并且将本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有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3岁。在对照组中有12例患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症状,18例患者为甲状腺腺瘤症状。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3岁。在观察组中,有21例患者出现结节性甲状腺肿现象,有9例患者出现甲状腺腺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如何进行治疗才能时间短见效快,作者在临床60例该病患者进行测试,给对照组的30名患者使用普通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30名患者,作者除进行常规治疗以外,还进行特殊护理,首先是一般护理,术后患者回到监护病房后,要患者一定要平躺6 h以上,还要对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严密监测,十分注意血压、血氧及不定时的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肿胀、出血及引流管有无阻塞现象。6 h以后可以使体位成半卧位状态,有利于促进呼吸及引流。而全麻的患者,要在未清醒时,固定其体位并保持平卧位,要让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因麻醉反应导致呕吐物进人呼吸道,造成呛咳或窒息。

1.3 术后仔细观察处治

(1)患者在手术后的48 h内,要密切对患者切口有无肿胀、有无出血,引流管是否通畅进行认真的观察。(2)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神经损伤、低钙以及呼吸运动等方面有异常的表现。(3)体位,患者在手术后通常要采取半坐卧位的姿势,以便于患者的引流和呼吸顺畅。但是,对于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平卧位姿势,头向一侧偏,从根本上防止麻醉反应,导致呕吐物误吸使患者的呼吸道出现阻塞现象[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经过检测的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和检验,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院经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在痊愈的时间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0例患者的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低钙抽搐的现象,有1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危象的症状;而在30例对照组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低钙抽搐的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危象的症状,有2例患者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的症状。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迅速的处理后,在并发症的发生的情况上患者都将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治疗方式,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少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甲状腺瘤手术中对侧腺体大部分摘除、执行颈淋巴结进行清洁的扫术,或者采取放射性的碘治疗方式等工作,对于手术的范围以及疗效和肿瘤相关的病理类型进行有关分析,应注意避免患者的神经受损,并且要保护甲状旁腺,一般患侧甲状腺可大部分切除,如腺瘤较小可行单纯腺瘤切除。临床由于对甲状腺瘤的患者进行甲亢导致恶变出现的可能,在原则上,应该执行相对早期的手术进行摘除处理。所以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特殊的护理,对患者并发症的降低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腰椎管内肿瘤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5

【关键词】 肿瘤摘除;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08-01

椎管内肿瘤中医诊断:脊痹病.西医诊断:椎管内占位椎管内占位症状,一般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臀部疼痛,开始行走表现为刺痛,行走一段时间后以胀痛为主,不能平卧,体位改变可致臀部疼痛加重,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行肿瘤摘除术可解除神经压迫,以利神经功能恢复。但这类手术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发生术中神经根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瘫痪,死亡等。故每例手术的成功不但与医生的高超技术有关,更与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精心护理有着密切联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至今我院脊柱科开展椎管内肿瘤摘除术治疗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岁。6例患者出现呕吐,呼吸困难,血压不稳,收缩压<60mg,但意识清楚。

1.2 结果 6例患者出现反应后,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雾化吸入,加速静脉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患者谈到手术就会紧张,而高度的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护士的宣教至关重要。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与心理变化,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的注意事项,介绍医生高超的技术及先进设备,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增强对手术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教会深呼吸,有效咳嗽,嘱戒烟酒。根据医嘱做药敏试验,配血,手术区备皮等,告知患者手术前一天晚10点以后禁食水,手术当天去掉身上所有活动物品,如:戒指,假牙,手链等,妥善保管好贵重物品,必要时由护士临时代管。

2.2 术后护理 患者术毕返室,术处腹带固定,协助睡卧气垫床,头低脚高平卧位,防止脑脊液外漏并利伤口压迫止血,予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双腔鼻导管氧气3升/分持续吸入,观察双下肢体活动情况,负压引流管,导尿管,镇痛泵是否在位通畅并妥善固定中,导管有无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及尿液的色,质,量并作好记录,若引流液色泽鲜红或量增多,须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术后禁食水6小时。护士做口腔护理一次,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病房保持无明火,不自行改变体位。交代患者及家属:1.多饮水,每日1500ml,减少尿路感染机会,预防尿结石形成。2.间歇夹管,每3至4小时放尿一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3.及时倾倒尿液,尿袋平面低于膀胱,防止逆行感染。患者术后平卧4小时后由护士协助一字形翻身,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并记录。以后每2小时均由护士协助翻身,防止褥疮发生,直至患者能自动改变体位。禁食水六小时后指导患者进食清淡富营养食物,如黑鱼汤、蒸鸡蛋等;每日洗必泰稀释液清洗会阴及尿道口,保持清洁,引流袋每周更换两次。负压引流拔除后,指导患者下肢直腿抬高锻炼,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指导家属协助锻炼,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一般7---10天医嘱予平卧位,嘱患者仍需绝对卧床休息,每天坚持双下肢锻炼,如踩单车,防止肌肉萎缩,为下床做准备。加强营养摄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便秘。术后半月遵医嘱停气压治疗,术后15天,指导患者佩戴腰围下床行走。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6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41岁, 因头晕乏力9 d, 于9月25日入院, CT示右侧肾上腺腺瘤, 左侧肾上腺内支增厚, 10月5日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行右肾上腺肿物切除, 手术顺利出血少, 12:40时术后安返病房, 16:00时病人恶心欲吐, 无胃内容物吐出, 突发意识丧失, 口唇颜面发绀, 立即通知抢救小组, 紧急气管插管后以休克原因待查急转重症监护 (ICU) , 病人血压不稳定, 最低至69/45 mmHg (1 mmHg=0.133 kPa) , 经补液、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后升压效果均不明显, 最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 重复使用2次, 10 min后病人意识转清, 血压恢复正常, 次日拔气管插管, 2 d后转出ICU, 5 d后出院。

2 原因分析

2.1 肾上腺危象

肾上腺危象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病人CT提示左侧肾上腺增生, 故左侧肾上腺还存在分泌功能, 不会引起肾上腺危象。再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病人一般都有贫血、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偏高、血钠偏低、血钾偏高、血糖偏低, 该病人当日化验提示:血糖9.3 mmol/L, 血钾4.2 mmol/L , 血红蛋白110 g/L, 最后经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后予排除。

2.2 神经源性休克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血管扩张, 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 脑供血不足突发晕厥。这种晕厥的特点是一过性, 时间不长, 上述病人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所以不考虑。

2.3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 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该病人胸片和心肌酶谱均提示正常, 所以可以排除。

2.4 失血性休克

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即可发生休克, 该病人2次CBC提示血红蛋白为110 g/L和120 g/L, B超提示无胸腔及腹腔积液, 故予以排除。

2.5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指致敏原刺激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该病人因意识丧失前20 min静脉注射过白眉蛇毒巴曲酶2 U, 白眉蛇毒巴曲酶其主要成分系从长白山白眉蝮蛇冻干蛇毒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巴曲酶, 是一种异性蛋白。正常人体胃肠道具有多种消化酶, 使进入胃肠道的蛋白质性食物完全分解后再吸收入血, 而某些“过敏体质”者缺乏消化酶, 使蛋白质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 使异种蛋白进入体内引起胃肠道变态反应。此类病人常同时缺乏分布于肠黏膜表面的保护性抗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IgA) , 缺乏此类抗体可使肠道细菌在黏膜表面造成炎症, 这样便加速了肠黏膜对异种蛋白吸收, 诱发胃肠道变态反应。病人当时全身皮肤潮红, 静脉注射多巴胺, 甲基强的松龙。异丙肾上腺素时均不能使病人血压升高, 只有当使用肾上腺素时血压立即升高, 意识转清。药理教科书上明确说明肾上腺素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素为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药, 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心功能, 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 扩张冠状动脉, 可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1]。最后经ICU和专科医生共同讨论后确定该病人突发意识丧失系为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病人突然性病情变化, 令家属措手不及, 缺乏心理准备, 护士应稳定病人家属情绪,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对抢救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并为抢救争取时间。

3.2 环境准备

对于各种术后病人, 床边应准备消易呼吸器及连接管, 吸氧和负压吸引装置及吸痰管, 每班常规检查消易呼吸器功能。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丧失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CPR技能, 每年常规进行考核。

3.5 总结分析

针对类似病历, 组织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查房, 以吸取经验教训, 提高护理技能[2,3,4,5,6,7]。

4 小结

专科护士不仅要知晓和处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出血等, 意识丧失等突发情况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案例因护士发现及时、抢救到位、用药准确, 使病人术后恢复顺利, 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意识,原因分析,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定锋.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5.

[2]胡艳霞.气管切开病人意外情况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5) :166-167.

[3]王克爱.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5 (3) :7.

[4]贾振林, 李振科.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12例救治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3 (5) :6-7.

[5]李轶敏, 周亚昭.后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术中的配合[J].护理研究, 2007, 21 (9C) :2478-2479.

[6]李春燕.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Suppl.1) :90.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头面颈肿瘤切除后创面缺损106例, 男78例, 女28例;年龄17岁~82岁;病灶性质:上下唇疣状癌21例, 基底细胞癌34例, 鳞状上皮癌17例, 角化棘皮瘤6例, 色素黑毛痣26例, 脂溢性角化症2例。皮损部位:面部89例, 头部6例, 颈部11例;病灶切除创面最小12 cm, 最大面积11 cm×13 cm, 均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创面成功。

1.2 手术方法

病理评估病灶性质, 病灶切除范围均在肿瘤边界外缘3 mm~10 mm, 术中切下标本四边标记方位, 以利定位, 病理冰冻切片病检, 如残留病变组织方位再次补切, 确保肿瘤全部切除彻底, 余后设计局部皮瓣修复创面。

1.3 结果

通过严密细致的皮瓣观察和心理护理加基础护理, 本组病人分别采用相应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区,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12个月, 局部质地、色泽、外观、功能恢复均有较满意疗效。1例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 为肿瘤侵及颧骨颞窝深层组织所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手术部位系病人的颜面部, 容貌亦被损坏, 因此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充分解释工作。术前病人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护士应与之交谈, 根据不同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介绍手术的优点和效果, 说明手术不仅可以挽救生命, 还可以修复缺损、恢复功能, 并介绍手术成功病人的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 使病人了解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注意事项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护士术前鼓励病人勇敢面对, 减轻心理负担, 消除顾虑, 使其有心理准备又不至于因害怕拒绝手术, 树立顽强的意志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能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2 健康教育

护士向病人介绍整个修复术的有关知识, 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治疗、护理过程, 使病人不同程度地掌握相关知识, 取得护患的良好配合, 顺利完成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2.1.3 供皮区皮瓣准备

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病人健康状况, 仔细检查供区有无创伤或手术疤痕, 做好术区及供皮区的准备和护理, 选择无损伤及瘢痕的皮肤作为供皮区, 按无菌手术准备手术区皮肤。若是男性病人劝其戒烟。

2.1.4 病室准备

为了避免感染, 为皮瓣成活创造条件, 对病室紫外线消毒, 每日3次;消毒液拖地, 擦洗全室;各用物消毒备用。床单被套高压灭菌。控制室内温度, 使温度恒定在25 ℃~28 ℃, 温度过高会使病人不适, 温度过低, 局部血管痉挛, 影响血液循环。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保持安静、通风、光线合适的室内环境。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随时做好记录。

2.2.2 心理护理

头面颈皮肤肿瘤病人术后不仅局部功能受损, 而且外表容貌破坏, 不仅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也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护士要及时给予安慰, 减少病人术后的痛苦和情绪波动。

2.2.3 体位护理

术后保持正确体位是保证皮瓣动脉供血和防止静脉回流障碍的关键[1]。因此向病人解释体位固定的重要性, 使其密切配合治疗, 及时纠正不正确姿势, 防止皮瓣受压或牵拉, 避免皮瓣痉挛导致皮瓣缺血坏死。术后病人应保持仰卧位, 头正中制动, 禁止侧卧位。因侧卧时压迫供血动脉, 不利于皮瓣愈合。头位宜稍低, 若太高不利于皮瓣静脉回流。同时头部运动幅度不宜过大, 切忌头部左右扭转, 以免血管位置改变, 造成牵拉、痉挛、血栓甚至断裂。术后第2天即可按摩面部, 以利面部的血液循环。

2.2.4 皮瓣的观察与护理

皮瓣的成活关系着手术的成败。术后1 d~3 d内记录观察皮瓣血液循环状况, 每小时1次, 术后3 d~7 d改为4 h观察1次[2]。主要观察颜色、温度、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以及肿胀情况;严密观察皮瓣血液循环的内容为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浮动及渗血情况, 毛细血管反应等指标, 并做好记录。耐心细致地全面观察, 综合判断, 及早发现问题, 以求早期处理。①皮肤温度:注意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较。一般移植皮瓣温度与健侧皮肤温度相差0.5 ℃~2.0 ℃, 若比正常皮肤温度相差低于2.0 ℃, 提示将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如皮肤温度突然增高超过正常范围, 且局部有刺痛感觉或疼痛持续加重, 提示有感染可能。②皮肤颜色:主要观察移植组织肤色是否红润、苍白、红紫。③肿胀程度:一般术后48 h内皮瓣稍肿胀, 根据肿胀程度可出现皮纹存在、皮纹消失、水疱。告知病人不要紧张48 h后会逐渐消肿, 3 d或4 d后静脉逐渐沟通, 皮瓣静脉回流即可迅速改善而消肿。④毛细血管反应:采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即用针头或棉签压迫皮瓣1 s后放松, 观察皮瓣恢复时间, 3 s~5 s内恢复属正常, 超过5 s则提示皮瓣微循环较差, 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当皮瓣肿胀明显, 呈暗红色, 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缩短或消失时, 常提示静脉回流受限, 组织低氧, 这时可在皮瓣上轻度压迫以促进静脉回流, 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形成组织栓塞和组织坏死。如出现静脉回流不畅, 可适当拆除部分缝线并应用针刺放血的方法对症治疗[3]。如果皮瓣颜色苍白、肿胀不明显, 指压反应消失, 提示动脉供血受阻, 及时报告医生, 如在2 h~6 h及时处理, 有时可使皮瓣免于坏死。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应与其他指标综合分析考虑。⑤浮动及渗血:如果皮瓣与移植床之间积血, 也会影响皮瓣存活, 这时皮瓣会有浮动, 向四周的活动度加大, 其原因可能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引流管堵塞, 此时应报告医生, 采取措施, 如用粗针穿刺抽液, 必要时应打开部分切口, 清除积血。

2.2.5 饮食护理及减少面部活动

病人的营养状况对于伤口的愈合, 术后能否顺利恢复, 减少并发症影响很大。应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刺激性小, 清淡的饮食, 避免进食过硬食物, 避免咀嚼过多而增加切口张力, 影响伤口的愈合。告知病人避免面部肌肉活动过多而导致创面出血。病人术后面部较肿胀, 影响进食, 导致进食比较困难。若进食量不够, 应从静脉中补充液体, 适当补充脂肪乳、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以改善营养状况, 增强抵抗力以利组织修复。糖尿病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

2.2.6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术后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 也是导致移植皮瓣血管痉挛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4]。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 (5-HT) , 5-HT有强烈缩血管作用, 不及时处理可致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故术后应及时给予止痛。局部包扎固定, 避免活动时损伤皮瓣, 引起疼痛, 包扎不要过紧以防压迫。术后所有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如注射、输液、换药、拔引流管等, 尽量减轻疼痛。

2.2.7 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血容量不足可引起心搏量减少, 周围血管收缩, 从而影响皮瓣血供, 威胁再植组织存活, 故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 补足血容量。术后按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如复方丹参等, 并行高压氧治疗以利皮瓣氧供。同时遵医嘱给予抗痉挛、抗血栓等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

2.2.8 预防伤口感染

早期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注意观察皮瓣区敷料有无渗血,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保持皮片引流通畅, 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 防止皮瓣空隙处积血、影响皮瓣成活。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每天3次, 术后应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 增加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规劝吸烟病人不要吸烟, 保持创面干燥, 利于伤口愈合。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定时开窗通风。

2.2.9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血管危象是游离皮瓣移植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24 h~72 h易发生血管危象, 且60%血管危象发生在24 h~48 h内[5], 以静脉回流障碍, 形成血栓为主。严密观察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 尽早发现血管危象;对游离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原因进行分析,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努力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除了要掌握手术技巧外, 围术期的观察、治疗原则和护理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皮瓣的感染和皮瓣坏死是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皮瓣坏死, 伤口裂开:若伤口全部坏死, 应再次手术, 去除坏死组织, 并转移皮瓣, 若部分坏死导致伤口裂开, 剪除坏死组织, 并再次缝合。

2.3 健康指导

嘱病人术后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3个月内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避免术区受到碰撞挤压及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指导病人出院后有规律地采取自检, 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就诊, 3个月~6个月后复诊。

3 讨论

头面颈是皮肤良性、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因肿瘤生长发展常造成面部外观及功能损毁, 手术彻底切除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有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 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应严密观察皮瓣色、形、质的状况, 及时排除影响皮瓣血运的因素及预防血管危象的各种护理措施, 给予正确的体位护理等措施, 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加强口腔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护理、预防血管痉挛及皮瓣感染、恢复期护理及康复指导、专业的术后定期回访等, 对提高皮瓣成活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组106 例病人, 随访6个月~12个月, 效果满意。通过对本组106例病人的护理,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注意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及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是手术成功的保证。面容外形恢复较好, 提示加强术后护理, 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是确保皮瓣移植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头面颈肿瘤,局部皮瓣,组织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巧君, 杨淑芳, 王英彩, 等.58例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小腿复杂伤软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702-703.

[2]谌永毅, 谢燕平, 彭翠娥.8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1) :993-995.

[3]刘东红, 刘元波, 于盛吉, 等.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体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 23 (1) :20-23.

[4]潘姚秀, 张全荣, 施海峰.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术后的血液循环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095-1096.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109例, 均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全部患者109例中术后有淋巴囊肿形成的患者70例, 无淋巴囊肿形成的患者39例。患者年龄40~54岁, 平均年龄 (52.34±8.54) 岁。

1.2 方法

按照患者的年龄情况、手术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等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同时比较有无淋巴囊肿患者的盆腔淋巴结数量、引流时间、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2]。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的χ2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如下: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等四个因素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有关 (P均<0.05) , 见表1。

2.2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P均<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淋巴囊肿实际上属于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最为常见近期并发症之一[3]。相关临床报道和病例资料上显示:一般情况下, 患者囊肿较小时, 往往在临床上无明显不适症状;但是当患者囊肿较大时, 其主要症状可表现为下肢水肿、泌尿系梗阻, 甚至可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 临床上针对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6,7,8]:导致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结果一致。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 在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措施: (1) 手术后要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进行实施监测, 及时对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 (2) 在选择引流方式时, 要尽量选择经腹壁引流的方式, 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延长引流时间; (3) 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要最大限度的术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腹腔化疗, 如何必须实施腹腔化疗也要确保化疗药物的低浓度[8]。

综上所述, 低血清白蛋白含量、经阴道引流、行腹腔化疗是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手段。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威胁因素, 从而为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 均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全部患者109例, 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等四个因素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有关 (P均<0.05) ;2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P均<0.05) 。结论 低血清白蛋白含量、经阴道引流、行腹腔化疗是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徐律, 柯晓慧, 黄一统.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预防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3) :5744-5745, 5750.

[2]姚远洋, 李云, 王悦, 等.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1) :32-35.

[3]梁志清.妇科肿瘤腹腔镜诊治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争论[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6 (3) :153-155.

[4]倪千喜, 唐迪红, 张九堂.妇科肿瘤后装逆向调强放疗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 (4) :286-288.

[5]陈兰英, 许秀梅.妇科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106-2108.

[6]徐晓燕.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2) :208.

[7]徐从蕊.综合护理干预提高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1) :1309-1312.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泌尿外科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采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35例, 其中男18例, 女17例。年龄21~66岁, 平均 (41.3±18.6) , 术前经CT诊断, 肿瘤大小为1.5~6.8 cm, 病变位于左侧18例, 右侧17例。术前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5例, 皮质腺瘤10例, 无功能腺瘤6例, 转移癌或诊断不明确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均给予降压、扩容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皮质醇患者, 手术前日开始补充皮质激素。

1.2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患者取健侧卧位, 在腋后线12肋缘下取点做1.5 cm的小切口, 逐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 钝性分离肌肉进入后腹膜腔, 导入自制扩张水囊, 建立后腹膜腔隙。用手指引导于腋前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方穿刺置入Trocar、腋后线切口置入Trocar, CO2人造气腹, 保持15 mm Hg压力。在辨清“一肌二线三带”的腹腔镜定位标志后, 沿着腰大肌向上依次分离, 剥离Gerota筋膜周围的脂肪层, 直到膈肌。暴露Gerota筋膜, 紧贴肾背面由下向上钝性和锐性分离相结合打开肾周筋膜和脂肪囊, 直到肾上极, 仔细游离肾脏上极腹侧至内侧, 在肾上极脂肪囊内寻找肾上腺肿瘤, 使用超声刀和吸引器游离肿瘤, 如果碰到中央静脉等较粗的血管时用多重钛夹或hem-lock闭合切断, 认真谨慎游离出完整瘤体, 切除肿瘤, 彻底止血, 瘤体取出后经腋前线穿刺孔放置腹膜后引流管, 腹膜后放置硅胶管引流。

2 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 手术时间为52~120 min, 平均58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 平均45 ml。全部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 术后未予镇痛泵。未发生伤口感染、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等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相符。住院时间4~10 d, 出院时患者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后腹腔镜的优点

自1992年Gagner等首次报道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以来, 该术得以迅速开展, 同时拥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 逐步成为肾上腺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笔者体会从后腹腔入路进行手术能直接、快速地进入到术野, 需要分离的组织也相对少, 这比较符合泌尿外科手术的原则, 同时不会受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干扰, 也可避免肠麻痹和损伤, 腹膜炎等腹腔并发症的发生。

3.2 手术要点

作为术者, 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CT或MRI, 尽量做到准确定位, 有助于对手术难度、术中肾上腺位置的判断;准确找到肾上腺是手术的关键[2]。手术时沿着腰大肌表面疏松的白色结缔组织, 向上分离到膈肌, 然后打开肾周筋膜、脂肪囊后在肾脏上极内侧可顺利找到肾上腺及其肿瘤。严格摆好侧卧位, 尤其是肥胖患者, 适度的头低脚低以及抬高腰桥有助于腹膜后空间的暴露。术者熟悉手术器械的功能、熟悉解剖部位、术中的操作动作轻柔, 从而避免部分内脏以及血管受到损伤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假如在术中若发生腔静脉或肾蒂大血管损伤或破裂出血, 手术区出血造成解剖关系不清时, 笔者体会应立即采取及时中转开放手术, 辨认清楚各层解剖关系后, 及时找准出血点进行处理, 经验体会不要盲目钳夹和电凝, 以免造成其他器官的损伤[3]。

3.3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包括腹膜损伤、肾上腺中央静脉损伤、严重高碳酸血症、伤口感染、腹膜后血肿等[4]。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手术的难点是肾上腺静脉的处理技巧, 手术区域暴露一定要符合肾上腺周围解剖特点, 在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 正确寻找手术中钝、锐性分离结合, 针对条束状结构使用超声刀电切, 如果一旦发生突然出血, 切不要盲目使用钛夹, 特别在靠近腔静脉处, 可用吸引器吸尽, 露出血点, 确认清楚后再用钛夹夹闭止血。笔者体会熟悉解剖关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术中耐心、仔细的分离, 是预防周围器官损伤最好的方法。本组未见发生大血管损伤出血、腹腔器官损伤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一种安全、简便的微创手术方法, 对腹腔器官影响小, 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点, 可以作为肾上腺良性肿瘤手术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结果 35例手术成功, 手术时间为50120 min, 平均55 min;术中出血3080 ml, 平均40 ml,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可作为肾上腺良性肿瘤手术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邱剑光, 高新.腹腔镜肾上腺解剖学与手术入路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8) :576-576.

[2]吴大鹏, 宋文斌, 杨志尚, 等.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212例临床分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3, 18 (1) :71-72.

[3]周利群, 宋刚, 黄晨, 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的效果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2 (8) :563-563.

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58.5岁。术前支气管镜检查均证实为肺癌,行左侧全肺切除28例,右侧全肺切除4例。

2 术后护理

2.1生命体征的观察

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若心率超100次/分,则需加以注意。注意呼吸次数及呼吸波形的幅度,若浅而快的呼吸波形,大多因术后疼痛及胸带包扎所致的限制性呼吸困难。呼吸幅度大且快,超过35次/分.,则应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注意听诊肺部罗音情况,若健侧肺底出现水泡音并逐渐加重,则是肺水肿的有力证据。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面色有无紫绀、有无痰液堵塞等。并常规吸氧3~4d(鼻导管给氧2—4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5%。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体位护理

全麻清醒后如生命体征平稳可采取低半卧位,两周内避免完全侧卧位以免纵隔过度移位引起休克,两周内更不可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时健康肺组织被压迫,影响气体交换,更加重缺氧,为患者翻身时予1/4侧卧位。

2.3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均遗留较大的残腔,保留一定量的胸腔积液是防止纵隔移位的必要手段[1],胸引管用止血钳夹闭,根据气管位置及病人状态决定开放胸引管,开放时排液要缓慢,不可过多过快放出胸液,以维持两侧胸腔压力平衡,避免纵膈摆动引起心脏骤停。检查气管位置的方法有2种:(1)将食指、无名指放在胸锁关节处,中指探查气管位置,此方法适合初学者;(2)将一手指指腹放在胸骨上窝,指尖探查气管位置,该法适用于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探查气管位置时,病人头要端正,稍前倾,1—2探查1次,发现偏移及时处理。当气管偏向健侧时,说明积液积气太多,应开放引流管,纠正其移位。一般术后48—72小时可拔除引流管。

2.4疼痛的护理

现代护理学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全方位的关爱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状况,满足健康需求,提高生存质量。而疼痛作为多种病症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伤害,严重的疼痛不但使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患者的疼痛问题。为其提供优质的镇痛服务。术后应用镇痛泵者应保持镇痛泵持续有效,无镇痛泵者应在患者疼痛不剧烈时根据医嘱使用止痛剂,如肌注平痛新,必要时可肌注杜冷丁,并观察止痛效果。做好心理护理。

2.5并发症的预防

2.5.1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肺不张 全麻清醒后应鼓励病人深呼吸和自行咳嗽排痰,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协助叩背、叩背每2小时一次,叩背时让患者取半坐位,操作者将手掌弯曲成弓状,由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规律地叩击患者背部,通过震动使分泌物自管壁脱落而易于咳出。对于体弱无力咳出者,可轻压气管环状软骨,刺激咳嗽。痰稠难以咳出者,可行雾化吸人(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5mg、加生理盐水40mL)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经过以上处理,痰液仍不易咳出,可采用鼻导管吸痰。

2.5.2防止急性肺水肿 严格限制输入液体的速度和总量,肺组织大面积切除后,残肺内动脉压力升高,液体易渗到肺泡内,形成肺水肿[2]。一侧全肺切除,肺血管床容量急剧减少,心脏后负荷增加,.若输液过多过快,易诱发左心衰竭[3],应限制盐份输入,除稀释抗生素、止血剂所必须的液体外,一般不再增加其他输液。一般24小时500ml—1000ml。如果必须用其他药物,液体总量也一定限制在2000ml以下。生理需要量的其他部分,鼓励病人经口摄入,通过自身调节,减轻心脏负担,输液速度一定要缓慢,除考虑药物在溶液中分解因素外,每日所输液体应均匀输入。需要在短时间内必须输完的药物,滴速也不能超过30滴/分。

2.5.3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即可指导进行脚踝、脚趾的主动运动,协助进行双下肢的曲、伸、抬运动,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在下肢静脉放置留置针。

2.5.4防褥疮 术后给患者垫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记录,观察皮肤情况。

2.6饮食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后6h,无恶心呕吐,可饮少量温开水。术后第一日晨起可给予清流质,如凭不适逐渐过渡到半流、软食及普食。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类食物,少食高脂肪,尤其油腻、油炸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防因长期卧床活动量少而引起便秘。

2.7心理护理

要关心和照顾好患者,多讲解术后成功的例子,使患者克服恐惧和绝望的心理,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出院健康指导

康复阶段,协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劳逸结合,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回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秦笃祥.临床胸部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22—223

[2]张天泽.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70—1201.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从我院2010 年2 月~2014 年5 月接收肾肿瘤患者中抽选 (共60 例) , 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 研究组30 例, 男20 例、女10 例, 年龄35~71 (55.2±3.2) 岁;病变部位:肾上极, 患者15 例;肾中部, 患者5 例;其余10例为肾下极;对照组30 例, 男19 例、女11 例, 年龄36~72 (55.3±3.3) 岁;病变部位:肾上极, 患者16 例;肾中部, 患者6例;其余8 例为肾下极。 2 组肾肿瘤患者年龄段、病变部位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疾病诊断 (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肾肿瘤病症诊断, 均经B超、CT检查确诊;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在4.0cm以下, 主要位于肾脏周围, 未明显性肿瘤转移现象; (2) 排除标准。 临床治疗前期将手术禁忌患者排出本研究。

1.3 方法临床研究组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操作:手术前期帮助患者取侧卧位, 行全身性麻醉处理, 并借助气囊扩张发扩建后腹腔空隙, 通过腹腔镜观察病变位置, 且明确标注。 应用超声刀将肾周围筋膜和脂肪囊打开, 行肾脏游离处理, 找寻肾肿瘤, 于距离肿瘤1.0cm处烧灼一圈, 适当保留肿瘤边缘脂肪, 经由腰大肌对肾周筋膜行分离处理, 剥离血管鞘, 随后使用临床常用夹子游离肾动脉, 依次切除肾肿瘤、肿瘤表面组织等。 检查创伤表面, 用可吸收线缝合;对照组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 于肾包膜下方注射相应剂量的普鲁卡因药物, 促使肾包膜隆起, 然后剥离肾极边缘, 确保切除平面充分暴露, 平切病变肾脏, 若术中于肾盂旁接触到较大的血管, 可借助钳夹结扎处理, 术后设置引流管。

1.4 评定项目临床预后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分析围术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 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t、χ2检验, 分别用、百分数表示,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 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 两组肾肿瘤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区别 (P<0.05) , 其中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3.3%,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0%。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B超技术的不断发展, 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疾病诊断率, 尤其是肾肿瘤病症的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 临床针对此病症患者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特点, 成为治疗肾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法, 且随着该技术的完善, 在肾肿瘤患者治疗中的适应证亦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临床手术前期充分把握手术适应证, 以提高整体效果[2]。

调查报告表明,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过程中需格外注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 热缺血时间越长对患者肾脏所造成的损伤越大, 故而术中需尽最大限度的将热缺血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便于减少肾脏损伤度, 本次患者的热缺血时间均在半小时内。 针对预后病症的复发来说, 为有效预防肾肿瘤的复发, 手术过程中需尽量沿着相对正常的组织边缘切除处理。 同时, 临床术中病理检查期间需使用剪刀, 这样不但能提高手术视野清晰度, 还可从根本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度, 为后续的病理检查提供条件[3~5]。此外, 针对创伤表面的止血处理而言, 需使用可吸收线, 并行引流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的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者1 例, 发生率为3.3%;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处理的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者6 例, 发生率为20.0%, 两者有区别 (P<0.05) , 且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 说明临床针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作用突出, 可加快康复进度, 减少并发症, 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接收肾肿瘤患者中抽选 (共60例) , 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 即:对照组 (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研究组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 预后对疾病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 和对照组的20.0%相比较低, 两者有区别 (P<0.05) 。并且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结论 临床针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作用突出, 可加快康复进度, 减少并发症, 值得借鉴。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肿瘤,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晓明, 韩晓闽, 马圣君, 等.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21例[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2) :512-513.

[2]向田能.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6 (8) :364.

[3]Ji Zhigang, Han Jingchao, Li Hanzhong.Analysis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renal tumors by[J].chin jj, 2011, 32 (5) :303-306.

[4]Lu Qing, Jiang Wei, Xu Enci, et al.Resection of laparoscopic partial49 cases clinical analysis[J].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2, 33 (5) :682-685.

上一篇:激发无限可能下一篇:西方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