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肿瘤切除论文(共6篇)
垂体肿瘤切除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外科技术。方法 总结20例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6例, 大腺瘤14例。功能性腺瘤16例, 无功能腺瘤4例。头痛17例, 视力减退伴视野缺损14例, 闭经、泌乳12例, 肢端肥大4例。结果 术中显微镜下肿瘤全部切除13例, 大部切除7例。术后短暂性尿崩症4例;脑脊液鼻漏1例。结论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外科技术。
关键词:蝶窦,垂体腺瘤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越来越多地适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结合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20例患者, 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6例, 女14例, 年龄35~62岁, 平均42岁。病程0.5~4年。临床表现:头痛17例, 视力减退伴视野缺损14例, 闭经、泌乳12例, 肢端肥大4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垂体冠状CT扫描、MRI增强扫描检查, 微腺瘤 (<10 mm ) 6例, 大腺瘤 (10~30 mm ) 14例, 大腺瘤中2例肿瘤侵入单侧海绵窦。
1.3 内分泌检查
常规于术前行垂体激素、皮质醇激素及甲状腺功能学检查。术后72 h内复查激素水平。其中催乳素 (PRL) 升高12例, 生长激素 (GH) 升高4例。
1.4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仰卧位, 头后仰15°~30°, 碘伏纱条鼻道消毒, 于一侧鼻孔骨性鼻中隔前方切开鼻黏膜, 沿鼻中隔分离两侧黏膜, 解剖显露蝶窦开口, 打开蝶窦前壁并处理蝶窦黏膜确定鞍底, 于鞍底中部打开鞍底 (骨窗直径约在1.0~1.2 cm, 电凝鞍底硬膜后, “十”字形剪开 ) , 探查肿瘤, 刮圈及吸引器反复刮除肿瘤注意对垂体、垂体柄及鞍隔蛛网膜的保护。确定基本全部切除肿瘤后, 电凝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瘤腔内填塞明胶海绵, 用人工可吸收硬膜修补硬膜切口, 再用明胶海绵涂以生物胶修补鞍底, 两侧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 术后6~72 h内拔除。
2结果
术中肿瘤全部切除13例, 大部切除7例, 术后病理学分类:PRL腺瘤10例, GH腺瘤4例, PRL和GH混合性腺瘤2例, 无功能腺瘤4例。术后1个月内头痛缓解者15例;视力改善14例。术后6例PRL恢复正常。4例PRL有不同程度下降, 4例GH腺瘤术后肢端肥大症状均有改善, 1例GH检测正常, 术后短暂性尿崩症4例, 使用垂体后叶素或弥凝片20 mg/d, 1~2周停止。
3讨论
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中,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已成为治疗的发展趋势和标准手术, 因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所推崇[1,2]。
该入路手术路径短, 鼻腔内伤口小, 术毕无需缝合, 减少了感染机会;它不必剥离梨状孔下缘和切除前鼻嵴, 避免了上牙槽神经损伤所致的上唇部麻木, 术后不出现鼻中隔穿孔;同时鼻中隔的主体不切除, 术后无鼻外形的改变;术中出血少, 不需要输血。显微镜下手术由显微镜提供术野的照明, 放大和一定景深范围的立体观, 术区三维深度感强, 由鼻道扩张器提供的“开放通道”加之熟悉的显微镜使术者工作舒适, 符合常规手术习惯, 在处理一些出血较多情况时较方便。
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应重点强调以下几点:①术前常规行冠状CT扫描, 明确肿瘤大小、质地、生长方向和蝶窦气化、分隔, 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设计治疗方案,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②正确寻找蝶窦开口, 正常情况下蝶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底部的蝶筛隐窝内, 顺鼻中隔和上、中鼻甲去寻找, 如未能找到蝶窦开口, 应确定鼻扩位置是否正确, 可以通过收缩黏膜、部分切除中鼻甲后部以扩大视野;③鞍底位置的确定, 防止损伤邻近结构, 海绵间窦出血可电凝或压迫止血后继续手术;④肿瘤刮除应轻柔, 注意侧方生长肿瘤;⑤应注意颅底重建, 多层重建, 硬膜修补尤为重要,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可尽早行腰大池引流。提高肿瘤切除程度需要注意:①鞍底骨质和硬膜切除的范围应足够大, 外侧达海绵窦内侧壁, 前到鞍结节, 后方到上斜坡; ②肿瘤切除顺序:从下方开始, 沿两侧下角、侧方、两侧上角、鞍隔前隐窝, 最后切除肿瘤中央部分;③肿瘤切除后使用弯头吸引器伸入鞍内用温盐水冲洗术腔, 可进一步切除附壁肿瘤;④防止鞍隔过早进入鞍内, 尤其在合并卒中的患者, 一旦过早降入鞍内, 可使用棉片将鞍隔顶起, 再进一步切除肿瘤。
根据本组病例的初步治疗经验, 作者认为: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是目前利用微创技术治疗垂体瘤的理想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宏伟, 于春江, 闫长祥, 等.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附56例报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340-342.
[2]孙青芳, 卞留贯, 赵卫国, 等.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109-110.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经鼻碟入路肿瘤切除的垂体腺瘤病人中, 男7例, 女9例;年龄29岁~72岁, 平均52岁;头痛、头晕7例,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1例, 肢端肥大1例, 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3例, 精神不振、眼睑下垂1例, 激素水平异常5例;病程2 d至3年。
1.2 结果
出院时, 本组病人术后并发颅内出血1例, 头痛、头晕症状消失6例, 视力视野好转8例, 无明显改善2例, 3例泌乳素增高者术后激素水平下降。1例肢端肥大术后生长激素下降, 术后垂体功能低下5例, 出院后需激素替代治疗7例, 并发轻微尿崩症10例2 d, 3 d好转, 8例并发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后均纠正。本组病人除1例并发颅内出血病人自动出院外, 其余病人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病人入院时, 认真评估其意识、瞳孔、视力、视野、有无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症状, 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安全防护。配合医生做好病人的各种检查, 如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内分泌、电解质及视力视野检查。病人如有口鼻腔、蝶窦炎症, 术前抗感染治疗。术前1 d遵医嘱静脉输注地塞米松。术前1 d下午剪鼻毛清洗鼻腔, 动作小心, 勿损伤鼻黏膜。准备大腿部皮肤以便术中取此处脂肪修补鞍底。术前指导病人练习张口呼吸, 适应术后呼吸模式的变化和鼻腔闷胀感。训练方法:用棉球紧塞鼻腔或用手捏紧双鼻, 用口呼吸、发音、进食, 每天3次或4次, 每次30 min。练习有效咳嗽排痰, 床上大小便[3]。术前22:00进食水, 术日晨佩戴腕带, 留置尿管, 更换手术衣。
2.1.2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和家属对手术过程和预后缺乏了解, 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 介绍此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优点, 并请术后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和家属的思想顾虑, 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4,5,6]。单独面对家属时, 应将手术风险如实相告, 使家属有心理准备, 并教会其一些心理应对方法,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病人从手术苏醒室回病房时, 严格交接, 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全面了解病人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及鼻部敷料有无渗血、各种管路是否在位通畅, 并及时记录。
2.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和家属进行术后宣教, 使其了解术后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2.3 体位
病人术后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抬高床头15°~30°, 便于手术切口引流, 减轻头面部水肿, 也可使颅内组织因重力作用, 向下压迫硬脑膜切口处, 便于愈合, 同时还可防止脑脊液鼻漏的发生[7]。
2.2.4 口腔护理
拔除气管插管后病人口腔干燥、有异味, 及时给予口腔护理, 了解口腔情况。如有血性分泌物从后鼻道渗入咽后壁流进口腔, 应指导病人轻轻咳出并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促进病人舒适。术后病人经口呼吸, 口腔易干燥, 可用湿纱布置于嘴上过滤湿化, 并经常漱口, 避免口腔干燥。
2.2.5 吸氧
持续面罩吸氧5 L/min, 每日雾化吸入3次。
2.2.6 观察鼻腔渗血情况
如鼻孔外敷料有渗血或口腔内不停有血性液体吐出,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3.1 颅内出血
术后24 h易出现颅内出血。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变化。当病人出现精神状态变差、意识障碍程度加重、瞳孔大小发生变化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心率变慢、血压升高及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时, 要立即通知医生, 建立静脉通路, 备齐抢救药品, 协助进行CT等检查, 如需再次手术者, 要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2.3.2 尿崩症
为垂体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应监测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如每小时尿量超过200 mL (应排除应用甘露醇后正常尿量增加) , 尿色变淡, 尿比重<1.005应及时报告医生, 可遵医嘱给予抗利尿激素使用, 并注意观察疗效, 防止无尿现象的发生。
2.3.3 电解质紊乱
手术当天和手术后第1天4 h~6 h复查电解质1次, 如无尿崩发生, 可改为1 d或2 d复查1次。如有尿崩, 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 如有腹胀、恶心、呕吐、肌无力、心电图T波异常等低钠、低钾表现时, 应根据医嘱及时从静脉或胃肠道补充。血钠高者, 可1 h~2 h饮白开水100 mL~200 mL并停止静脉输入盐水。根据情况随时复查, 及时调整。一般1 d或2 d即可纠正。
2.3.4 脑脊液鼻漏
手术后2 d或3 d拔除鼻腔填塞物后, 应注意观察口、鼻腔内有无液体流出, 如有水样液体流出, 可用糖试纸测试或收集化验。出现脑脊液鼻漏者应绝对卧床, 采取半坡患侧或仰面卧位, 禁止经鼻吸痰或插胃管, 禁止鼻腔内冲洗、填塞或滴药, 防止逆行感染。指导病人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排便。蛛网膜下隙置管者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每天记录引流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2.3.5 垂体功能低下
肿瘤对正常垂体有压迫作用, 手术也有损伤正常垂体的可能。术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晕、恶心、呕吐, 伴血压下降、精神差、食欲不振等症状, 应和低血钠、低血钾相鉴别。如为垂体功能低下, 术后可遵医嘱静脉输注地塞米松, 逐渐减量, 如无精神差、食欲不振等症状可改为口服泼尼松。
2.3.6 视力视野改变
手术后多数病人视力障碍症状得以改善, 但有少数病人可导致视神经损伤, 术后应注意病人视力情况, 一方面做好心理安慰, 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做好生活护理,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病人术后24 h内如有头痛剧烈、视力下降逐渐加重或伴有意识丧失时可能为颅内出血所致, 应协助病人立即行CT检查并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摘要:对16例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的垂体腺瘤病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心理护理, 术后认真观察病情, 给予合适的体位, 做好健康宣教及口腔护理, 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 16例病人除1例并发脑出血自动出院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护理
参考文献
[1]雷霆.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17.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07.
[3]户瑞玲.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13 (1) :84-85.
[4]何江明, 朱松辉.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A) :57-58.
[5]贾桂萍, 张建华.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8B) :2114-2116.
[6]张会梅, 张根莲.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191-192.
垂体肿瘤切除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3例,男130例,女193例。年龄13~71岁,平均41.5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135例,头痛表现为双颞胀痛,程度较轻;视力下降155例,视野缺损132例,月经和泌乳改变133例,性功能下降82例,肢端肥大症41例,库兴综合征11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复视14例,多饮多尿31例。内分泌检查:催乳激素增高187例,生长激素增高49例。全部患者均行CT或(及)MRI检查,腺瘤直径<1cm者21例,直径1~4cm者283例,>4cm者19例。垂体卒中急诊入院者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经口鼻碟入路
唇下黏膜切口,剥离双侧鼻中隔黏膜和鼻底黏膜。将鼻中隔软骨推向左侧,放入扩张器,到达蝶窦前壁,找到蝶窦开口。其它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1.2.2 经单鼻孔碟入路
术侧鼻孔内滴入麻黄素溶液1~2m,使用扩张器,先缓慢撑大鼻孔外口,之后再将扩张器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连同鼻中隔其表面黏膜同时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双侧蝶窦开口,找到蝶骨嵴将其作为中线,以双侧蝶窦开口作为上界凿开蝶窦前壁并适当扩大至10~15mm。进入蝶窦,清理窦内黏膜,再凿开鞍底,切开硬膜进入蝶鞍内可见肿瘤。先切除肿瘤后部,再切除两侧,最后切除肿瘤的前上部分。手术结束时,用明胶海绵填塞创腔封闭鞍底,双侧鼻腔填塞儿士林纱条。
2 结果
经口鼻蝶手术35例,主要是在开展手术初期的患者。其余病例均行单鼻孔入路。手术时间约15~60分钟。本组病例死亡2例,其中1例因为术中定位不准,造成脑干损伤;另2例因为脑脊液漏致颅内感染无法控制死亡。术后视力及视野好转率达94%,内分泌症状改善达82.5%。术后均行CT及MRI检查,术后随访3~6个月,肿瘤全切率76.8%,次全切除15.9%,大部切除7.3%。
3 讨论
3.1 经蝶窦入路的手术适应症及优点
经蝶窦显微手术是大多数垂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1]。其相对禁忌证仅限于肿瘤广泛向侧方生长侵犯中颅窝,急性蝶窦炎,蝶窦气化不良,则需谨慎考虑经蝶手术。经碟手术入路暴露直接,不开颅,如果不造成鞍隔蛛网膜的损伤,实际是一个颅外手术,不易造成颅内感染及损伤,且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借助显微镜及照明优势,使术野显露清晰。有经验的手术医师能探查肿瘤的大小及边界,彻底地切除病灶,保存正常垂体组织。我院应用显微技术经蝶手术垂体腺瘤的治疗均有很好的效果,全切率可达76.8%,术后一般7天出院,并发症少,充分体现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3.2 完善的术前检查及应注意事项
经碟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前应常规行内分泌学检查,可以为肿瘤进行激素分型,用来评价手术效果,指导术后治疗。同时可以进行完整的内分泌功能评估,防止垂体功能低下及危象的发生。术前的CT、MRI的评估极为重要,可以了解肿瘤的形态和大小,向鞍上生长的情况,对海绵窦和颈内动脉侵犯的程度,以及肿瘤的质地。我们认为,肿瘤的大小以及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的程度都不是手术难易的关键因素,只要质地柔软,鞍上部分的肿瘤就有可能全部切除。如果肿瘤质地硬韧,切除的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就会大大增加。肿瘤的质地在MRI上的表现为:长T1长T2说明肿瘤含水量高,质地较软,等T1等T2说明含水量较少,质地较硬[2],因此术前要充分预知肿瘤切除的难易程度。
3.3 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事项
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要求术者对局部的解剖结构非常熟悉,蝶窦及鞍底的定位及打开应严格中线操作,凿开蝶窦腹侧壁时必须要以蝶窦开口为标记,蝶窦开口是蝶窦的上界,在双侧蝶窦开口的下方及内侧凿开蝶窦是安全的。因为蝶窦中隔往往偏于一侧,蝶窦中隔不能作为鞍底凿开的中线结构,而要以鼻中隔后缘上部作为确定垂体窝中部的解剖学标记[3]。鞍底为凸向鞍内的球形隆起,并且不会有随脑脊液的波动,如果有波动,说明位置不对,凿开前应前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结构,寻找鞍结节隐窝,为鞍底开窗的上极,外侧为颈动脉隆突的内缘,如果不能确定鞍底,应行X线术中定位。一旦迷路盲目凿开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误伤颈动脉及海绵间窦会造成大出血,甚至造成脑干损伤,脑脊液漏,危及生命。本组病例在早期有1例因误伤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死亡,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种致命的并发症未再发生。大部分肿瘤质地较软,切开鞍底硬膜通过各种角度的刮匙轻柔反复的刮除肿瘤并不困难,但对于向鞍上或者海绵窦扩展的大的肿瘤,应注意避免损伤颈内动脉及海绵窦,这时术者的经验和手感就非常重要。切除肿瘤时的顺序非常重要,要由浅到深,先后方,再两侧,最后前方,避免鞍隔过早塌陷,影响肿瘤的切除以及鞍隔损伤造成脑脊液漏。手术时应注意正常垂体的保护,特别是微腺瘤,以免术后出现永久性尿崩症和垂体功能低下。正常垂体在显微镜下呈淡黄色,稍韧,不易被吸除。Sumida等报道,56%的正常垂体位于肿瘤的后方,28%包绕肿瘤,8%在肿瘤后上方[4]。我们术中发现,大部分病例的正常垂体位于后方或者后上方,因此切除肿瘤时不可过多向后方搔刮并要轻柔,避免损伤正常垂体。
大部分垂体腺瘤质地较软,但有5%~13.5%的纤维性腺瘤质地较韧,不易切除[5]。Hirofumi NAGANUMA[6]等认为,质地较韧的腺瘤如果胶原纤维超过5%就可以定义为纤维腺瘤,纤维腺瘤大部分为非功能腺瘤。从影像学上看,CT不能区分纤维腺瘤和质地柔软的肿瘤,70%的纤维腺瘤在磁共振T2像表现为和周围脑组织相同的等信号,另外30%为质地较软的腺瘤。本组病例有27例术者认为肿瘤质地较韧,手术切除困难,其中非功能腺瘤24例,肿瘤直径大于2cm者24例。对于纤维性垂体腺瘤,应在直视下分块切除,先切除鞍内部分,然后根据肿瘤的质地血供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粘连程度仔细解剖,当鞍内部分切除后,部分患者鞍上部分肿瘤会随着脑脊液的波动下降到鞍内,尽可能切除肿瘤,但不可过分牵拉分离,否则容易造成鞍上动脉出血,垂体损伤以及严重的脑脊液漏,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手术应适可而止,必要时可二期手术切除。本组27例纤维性垂体腺瘤中,只有6例全切。
经蝶手术打开了鞍底和硬脑膜,鞍隔塌陷,不管有无脑脊液漏,都应该常规重建鞍底。我们早期取腿部肌肉和腹部的脂肪组织混合医用胶填塞鞍内,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后来我们应用明胶海绵人工硬脑膜混合医用胶填塞鞍内防止脑脊液漏以及压迫止血效果也很好。如果术中发现脑脊液漏比较严重或者因为脑脊液漏行二期手术封闭漏口,还是应该取脂肪或者肌肉组织更稳妥。
摘要: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1月~2008年底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323例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及视野好转率达94%,内分泌症状改善达82.5%。肿瘤全切率76.8%,次全切除15.9%,大部切除7.3%。结论: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疗效满意,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手术死亡率低等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垂体腺瘤,经蝶窦入路,显微外科
参考文献
[1] Comtois R,Beaurgard H,Somma M.et al.The clinical and endocrine outcome to transsphenoidal microsurgery of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s. Cancer,1991;68:860
[2]杨超,张恒,王海军,等.术前MRI评价垂体腺瘤质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J].癌症,2002;21(6):675-677
[3]胡军民,薛德麟,马廉亭,等.蝶鞍区的应用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18
[4] Sumida M,Uozumi T,Mukada K,et al.MRI of pituitary adenomas:the position of the normal pituitary gland.Neuroradiolony,1994;36(4):295
[5] Iuchi T,Saeki N,Tanaka M,et al.MRI prediction of fibrous pituitary adenomas. Acta Neurochir(Wien),1998;140:779-786
垂体肿瘤切除论文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5例, 其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26岁~68岁,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7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腺瘤6例, 垂体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2例。所有病例都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 治愈出院。
2 手术方法
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鼻部用肾上腺素3 ml+生理盐水30 ml收缩鼻黏膜血管, 减少术中出血, 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 头后仰25°, 鼻面部用0.5%碘伏消毒, 鼻黏膜用0.05%碘伏消毒, 铺巾。先用一块中单、一块开刀巾包裹头部, 术者用Cushing扩张器撑开鼻腔, 暴露蝶窦开口, 用咬骨钳从蝶窦开口向下扩大蝶窦前壁达蝶底, “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取瘤钳或小刮匙和吸引器谨慎地清除肿瘤, 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填塞瘤腔止血, 鼻腔用油纱条压迫止血, 标本送检。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准备
术前1 d访视患者, 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 手术的过程、要求。告知患者术前去除饰物、手表、义齿, 进入手术室后输液, 进行心电监护、采取卧位等, 减少陌生感及恐惧心理, 检查鼻毛剪除情况、鼻孔滴药情况。向患者宣教氯麻 (氯霉素+呋麻滴鼻液) 的作用, 术后用硼酸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并解释术后鼻腔填塞油纱条可引起气道不畅, 可用口呼吸, 并多喝茶、多漱口, 术后3 d~4 d可取出油纱条。手术后须注意不能用力打喷嚏, 不可挖鼻孔, 如有便秘, 可使用缓泻剂。
3.2 手术器械及物品的准备
常规开颅器械包、经蝶手术器械、显微手术器械、显微镜、双极电凝器、双套吸引器, 并保证器械的性能良好, 另外, 根据不同手术医生习惯不同, 准备各种不同器械。
3.3 术中配合
(1) 巡回护士配合:热情接待患者入手术室后, 检查、核对患者及术前准备, 了解术前1 d饮食及睡眠情况, 为患者保暖, 建立静脉通路 (留置针) , 协助医生做好各种穿刺。全麻平稳后, 摆放手术体位, 取平卧位头后仰25°, 检查身体各个部位, 防止受压, 骨隆突处垫软垫, 检查静脉通道、导尿管是否通畅, 协助医生摆放术前调试好的显微镜。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并使用抗生素, 根据手术需要, 随时调整双极电凝及负压吸引器的大小, 及时记录术中棉片的数目, 输液、输血量及尿量。冲洗盐水勿走空, 根据手术需要随时调节流速, 一般为30~60 ml/min, 保持术野清晰, 防止过快冲洗造成颅压增高及对脑内主要结构过强刺激[2]。 (2) 器械护士配合:术前15 min~30 min洗手, 整理器械台,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棉片, 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固定好吸引管、吸引头、双极电凝线、双极电凝镊, 递枪状镊夹持肾上腺素盐水棉片, 递Cushing扩张器撑开右侧鼻腔, 递双极电凝镊烧灼黏膜, 用骨凿凿开蝶窦前壁, 微型咬骨钳、旋转咬骨钳咬除部分蝶窦前壁。递双极电凝镊、骨蜡止血, 侧孔吸引器持续吸引, 递微型咬骨钳、旋转咬骨钳咬除鞍底骨性组织, 确认硬脑膜递11号刀“十”字形切开, 递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取瘤镊、取瘤钳、垂体瘤刮圈、吸引器清除肿瘤组织, 用小药杯盛装少许生理盐水接取切下的肿瘤组织, 送病理检查。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止血后清点棉片, 油纱条填塞鼻腔, 手术完毕。
3.4 术后护送
手术结束后, 观察皮肤是否有压伤, 等全麻清醒后, 与麻醉医生共同护送回病房,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手术顺利完成, 并积极配合手术后的治疗及护理, 向责任护士交待术中麻醉及用药情况、术后注意事项等。
4 体会
垂体位于蝶鞍内, 位置较深, 手术经鼻蝶入路, 操作空间有限, 因此, 不仅需要医生良好的手术技能, 而且还需要功能良好的仪器设备, 以及熟练的手术护理配合技术, 才能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通过配合设定专科护士, 负责相关设备检查保养, 保证设备仪器的性能良好, 将心理护理融于手术护理配合过程中, 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通过学习并制定手术护理配合流程和配合要点, 加强术中、术后病情观察,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式, 总结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和操作程序。结果手术配合默契, 手术效果满意, 无1例因护理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进行。结论只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熟悉手术原理和仪器的性能, 密切配合手术, 术后做好器械和仪器的养护工作, 才能确保每1例手术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永芳, 吴欣娟, 徐德生.41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12) :711
垂体肿瘤切除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8~65岁,平均39.6岁。临床表现:视力及视野障碍15例,内分泌障碍12例,颅内压增高症状13例。术后均病理诊断:垂体腺瘤。
1.2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CT和内分泌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患者内分泌素的情况。肿瘤直径均为4.0~5.5cm(15例)。
1.3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15例,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大小,均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取仰卧位,发际内双额冠状切口,开右额单侧骨瓣,下达眉弓,内侧到中线,骨瓣约5cm×6cm,沿矢状窦外1.5cm弧形剪开硬脑膜并翻向中线。在显微镜下,先经额底纵裂探入后释放脑脊液;再沿纵裂前部纵向分离,找到鸡冠后再向后依次暴露蝶骨平台、鞍结节、鞍上池;从胼胝体膝部向下依次暴露终板、视交叉及前交通动脉;打开鞍上池,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向外侧牵开右侧额叶,显露病灶。首先切除视交叉前部的肿瘤,先行囊内分块切除,避免损伤鞍区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待肿瘤部分切除后,再处理肿瘤与周围粘连的部分;对位于三脑室内的肿瘤,需切开终板,将视交叉向前推,在视交叉与前交通动脉间切除肿瘤;如肿瘤偏后可在前交通动脉后切除肿瘤。对于巨大垂体腺瘤的切除,要逐步深入,注意保护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视神经及视交叉等重要结构。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全切除率达73.3%。
2.2 术后并发症
暂时性尿崩症12例,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1例,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1例。
2.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不超过14d,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术前应用激素治疗的逐步撤除。术前视力及视野障碍者,术后12例明显改善,1例好转,2例术前已失明患者无改善。内分泌改变者,12例恢复正常,3例改善。术前颅内压增高者,术后均已解除。术后12例暂时性尿崩症经药物治疗,均痊愈。SIADH及CSWS者均痊愈。
3 讨论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其为多重供血,主要有垂体上动脉、垂体下动脉及来自被挤压及紧密接触动脉的新生血管,还有来自硬脑膜的供血。本组病例均为巨大型垂体腺瘤(≥40mm)。
对于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一般可采用单侧额下入路、翼点入路及额底纵裂入路。单侧额下入路可以很好切除鞍上及鞍内肿瘤。翼点入路更适合向一侧鞍旁生长的肿瘤,由于翼点入路仅能从几个间隙切除肿瘤,存在手术盲区,垂体柄保护困难,且对侧肿瘤难切除。经额底纵裂入路是一种较早开展的手术,但手术后并发症多,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及脑肿胀而受到限制。随着解剖知识的完善及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此入路在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及鞍后三脑室肿瘤的切除中均取得满意的效果[1,2]。经此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暂时性尿崩症。本组病例12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术中注意垂体柄、神经垂体及其供血血管的保护,可减轻尿崩症发生的程度。对于本组病例,笔者均选择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注意寻找垂体柄并保护之,其中10例位于肿瘤侧方,5例位于肿瘤后下方。
通过本组15例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笔者认为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1)开颅简单易行,且保留嗅神经,术后无嗅觉障碍;(2)术中直视下操作,无手术盲区,易做到全切除或近全切除;(3)易寻找垂体柄,术后垂体柄保留率高;(4)由中线向两侧牵拉脑组织,对下丘脑影响轻,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鞍区是颅内血管和神经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了解鞍区的显微解剖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要求术者熟悉该区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及重要穿动脉。该入路的缺点主要为:(1)有时需要阻断额部引流静脉;(2)不适合向鞍旁生长的肿瘤[3]。
总之,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为术者提供了安全广阔的手术视野,可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易于保护垂体柄,对下丘脑、颈内动脉的损伤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少。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全切除率达73.3%。大部分患者术前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为术者提供了安全广阔的手术视野,可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易于保护垂体柄,对下丘脑、颈内动脉的损伤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额底纵裂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
参考文献
[1]Fujiwara H,Yasui H,Nathal-Vera E,et al.Anosmia after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surgery: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terior interhemispheric and ba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es[J].Neurosurgery,1996,38(2):325-328.
[2]Shibuya M,Takayasu M,Suzuki Y,et al.Bifrontal ba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to craniopharyngioma resection with or without division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J].J Neurosurg,1996,84(6):951-956.
经口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2-54岁,平均40岁,全部病例均有头痛,另有肢端肥大4例(13%),闭经泌乳12例(40%),视力视野改变12例(40%)。本组病例全部经头颅CT扫描和MRI检查确诊,肿块在1-4cm大小,术前经内分泌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
1.2 方法
经术前准备后,经口鼻蝶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术后常规行放射治疗,3-6mo后复查MRI。
1.3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消失,MRI复查肿块消失。好转:症状改善,MRI复查肿块部分残余。
2 结果
经积极手术、放疗和精心护理,全组患者治愈24例(80%),好转6例(20%)。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因手术经口鼻蝶窦暴露鞍底,为预防感染,术前3d清洁口腔及鼻腔。具体方法:应用复方氯霉素滴鼻液滴鼻3-4次/日,滴药时头稍后仰,使药液充分渗入后鼻腔;朵贝氏液漱口Tid;术前一天剪鼻毛;必要时行鼻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指导临床用药。观察生命体征、瞳孔、视力、视野情况,注意头痛、尿量的变化,便于术后观察及对照治疗效果。术前3天行经口呼吸训练,以使其术后能更快适应完全经口呼吸模式,特别是老年垂体瘤患者、身体肥胖、睡眠时易打鼾、有肺部疾病患者。
3.1.2 心理护理
垂体瘤大多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肢端肥大、闭经泌乳等症状,致患者自我形象紊乱,生理上、精神上造成较大的损害。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应用亲切的语言使之了解其所患疾病的有关基本知识,治疗目的、方法及其预后,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之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和(或)其他辅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取得家属配合,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1.3 协助尽快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内分泌检查包括: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素(ACTH)、促甲状腺素(TSH)等的测定;视力、视野、眼底检查;常规CT或MRI检查。
3.1.4 改善营养状况
部分病人由于精神负担重,饮食睡眠欠佳,机体代谢紊乱,使其抵抗力低下,术后因鼻腔填塞又会造成食欲减退,吞咽困难,使营养摄入减少,可直接影响机体耐受力及局部组织的修复,故术前应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3.2 术后护理
3.2.1 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
术后48h绝对卧床休息,全侧卧位,上半身抬高40度左右,有利于渗血引出口鼻外,防止因平卧后舌根后坠、渗血及鼻腔填塞物滑脱至咽喉部引起窒息。观察渗血渗液情况,少量渗血可不做处理,量多应保持鼻腔填塞物的压力。术后由于填塞刺激及口腔粘膜切口肿胀,口腔常积有大量唾液及渗血,嘱患者及时吐出,勿吞咽入胃致恶心。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应在麻醉完全清醒后1-2h拨管,以防拔除过早口腔渗液误吸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3.2.2 认真做好术后口腔护理
经口鼻蝶垂体瘤手术后,患者只能张口呼吸,容易造成口腔干燥,积存于口腔的唾液及渗血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一旦口腔感染易并化颅内感染,因此术后做好口腔护理是预防颅内感染的关键。术后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6h即进行一次口腔护理,以后2次/d,在进行操作时注意保护切口,不宜用力擦洗,防止引起切口渗血。术后鼻腔填塞,改变了患者的通气习惯,改用口呼吸,而口腔粘膜不能对吸入空气进行湿化,导致粘膜干燥、口唇干裂。对此,可用湿纱布覆盖嘴上,对口唇干裂者涂石腊油。
3.2.3 严密观察尿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尿崩症是手术操作或瘤体本身累及垂体的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所致,是垂体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2天为多尿高峰期,尿量在4000-8000ml之间,持续1-5d,不超过1w,大多为一过性。观察病人有无口渴、多尿、多饮,准确记录24h尿量,必要时记录1h尿量,保持出入水量的平衡。随时观察皮肤的弹性、湿润程度,注意尿比重变化及颜色。对尿崩症的病人要满足其对水的需要,合理经口或静脉补液,防止发生脱水。协助医生行血钠、血钾、血氯的监测,以指导治疗。注射长效尿崩停时,应充分摇匀油剂后使用,静脉滴注垂体后叶时,严密观察血压。本组病例有16例发生尿崩症,通过认真观察和处理,3-5d尿量及比重基本恢复正常。
3.2.4 注意有无脑脊液鼻漏,防鼻源性颅内感染
因手术操作使蝶窦破损,或肿瘤向下生长破坏鞍底,或由于用力咳嗽、屏气等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蝶窦破损所致[2]。由于脑脊液流入鞍底瘤床,且鞍底修补欠佳,填塞的肌块不够严密或脱落,而形成脑脊液鼻漏[3]。鼻腔填塞物潮湿又有血迹,病人主诉有液体流到咽部,说明有脑脊液漏形成,急性期呈血性,以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护理重点在于保持清洁,防止逆行感染。(1)卧床休息,枕上垫无菌巾,取头高位或半卧位并卧向患侧,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与撕裂的脑膜紧密贴附,以利闭合。保持此种体位至液漏停止后3-5d,促进早日愈合;(2)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屏气、咳嗽等,保持大便畅通;(3)严禁经鼻安置胃管,不可经鼻吸痰,禁止掏挖鼻孔,以免损伤鼻窦加重漏液,并应加强口腔护理;(4)及时清洁鼻腔前庭及漏出液,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防止液体逆流感染,不可填塞冲洗鼻腔;(5)必要时配合医师行腰穿引流脑脊液,以减少或停止漏液。
3.2.5 垂体功能低下的观察及护理
垂体功能低下的原因:(1)术中正常垂体受损;(2)激素替代治疗时过早停药或剂量锐减;(3)术后放射治疗时间过长。术后早期即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用药注意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以恢复正常需要的最小剂量为原则,逐渐递减用量。用药过程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神志淡漠、头晕、厌食、恶心、呕吐、乏力、心率显著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及时复查内分泌激素水平指导用药,同时向患者家属说明用药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按时按量给药。
3.2.6 脑水肿
术前肿瘤长时间压迫脑组织,术后尿崩引起的低钠血症、术后高热均可引起。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又可转而加重脑水肿,如不尽早处理,可使病情恶化。护理措施如下:(1)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2)吸氧,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3)按医嘱给予高渗脱水剂、利尿剂、激素。
3.2.7观察视力、视野
视力、视野障碍是鞍区肿瘤压迫视神经的结果,也可能为手术误伤或牵拉视神经而加重视神经的损伤,其表现为在原视力较好的基础上于手术后数日内视力、视野障碍逐渐加重,且常为单侧。护士应注意病人术后的视力情况,可在不同距离辨认指数,也可通过病人看周围的人或物对视力做粗略的判断,通过对鼻侧和颞侧能看到的最大范围粗略估计视野,并做好记录,以便动态观察。
3.2.8
饮食护理,注意消化道出血情况,病人不宜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饮食的质与量要循序渐进,术日禁食,术后1-2d进流汁,3-7d进软食,7d之后如胃肠功能正常可进普食,量要由少到多,以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畅通。因丘脑下部及脑干受损后可致胃粘膜糜烂、溃疡,消化道出血一般出现在术后2-3d,注意有无呃逆、腹胀、黑便及呕吐咖啡色胃液。如并发,按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2.9 出院指导
具体内容:出院后3个月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避免挖鼻及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如有无色透明液体由鼻腔流出要及时回院检查,按时进行复查,根据检查结果遵医嘱用药。
经口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这一技术的开展,开辟了垂体肿瘤治疗的新途径,尽管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肿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但由于其手术进路深、解剖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可能出现并发症,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此项业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术前护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严格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病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良辅,主编.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23-555.
[2]韩红梅.经口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
【垂体肿瘤切除论文】推荐阅读:
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08-10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10-01
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12-12
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08-08
纵隔肿瘤切除12-03
肿瘤切除术09-01
卵巢肿瘤切除术06-04
纵隔肿瘤切除术06-05
食管肿瘤切除术06-14
肿瘤切除吻合术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