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结核

2024-12-13

浅表淋巴结结核(共6篇)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1

淋巴结结核, 医学简称CTBL, 是除肺结核以外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结核病, 发病部位遍及全身浅表淋巴结, 有腋下、颈部、锁骨、腹股沟等,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颈部淋巴结结核[1]。淋巴结结核发病大多都不会局限于单处淋巴结, 常常多个淋巴结同时发生, 该病发生的显著症状为浅层淋巴结肿大, 逐渐形成体表的肿块[2]。临床症状主要为低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严重者肿块破裂, 给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淋巴结结核发病初期症状较轻, 也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患者忽视, 体检时也不易被发现, 所以临床诊断浅表淋巴结结核需要找到更便捷、更高效的诊断方式[3]。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疾病的诊断方面运用广泛, 近年来运用到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广受各级医院好评。现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探寻其在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 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详细的诊断方法以及诊断分析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对本院就诊的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其中男性患者65例, 女性35例, 年龄24~62岁, 平均 (44.12±3.45) 岁;病程5~17d, 平均 (7.32±1.12) d;腋下、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人数分别为30例、52例、18例。患者均感到患处发热、肿胀、低热、疼痛。初诊为浅表淋巴结结核, 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1.2 方法

采用本院正常使用的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调整至8~10MHz。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 将患处完全暴露。对淋巴结肿大处采取纵、横两个切面的不间断扫描。观察淋巴结形状、边界清晰度、大小、有无包膜、规格、是否为均匀回、融合情况、钙化斑的大小、周边血流分布等, 对纵径/横径值进行严格的记录, 由本院超声科资深医生对图像进行仔细分析。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准确率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查结果浅表淋巴结结核为阳性共54人, 其中46人为非淋巴结结核引起的浅层淋巴结肿大。后经病理学检查为57.00%的表淋巴结结核阳性率, 即本次检测的准确率为96.49%, 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

2.2 超声表现

对确诊的54名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常发部位单侧或两侧多个结节表现出低回声, 排列多成串状, 排列方向沿大血管。②发生肿大的淋巴结大多为呈圆形或类似圆形, 起初包膜边界清晰、完整, 皮质与髓质边界较为清晰, 少量受到压迫的淋巴结门消失或移动到周边。③随着时间的进程, 淋巴结结核发展, 内部回声逐渐减弱, 一些结节发生相互融合的现象, 边界逐渐模糊, 内部回声无规律, 较为杂乱, 结节内部存在液体性暗区, 基本诊断为有脓液产生。部分结节回声光点较强, 后方有身影出现, 可诊断为结核钙化灶。④部分肿大的结节发生破裂现象, 向皮下伸展的血管出现低回声现象。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使用频率较大的现代诊断方式, 又称之为B超或彩超, 对于全身所有器官都可以做到很好的检查, 临床中对于心脏的检查运用最为广泛, 其中肢体血管、腹部、妇产检查等也运用较多。多普勒超声目前可分为5种:分别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连续式、高脉冲重复频率式、点选通式、脉冲式, 其中脉冲式多普勒在临床中运用频率最大。对于本文研究的浅表淋巴结结核, 临床中大多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于浅层淋巴结肿大者, 尤其需要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淋巴结结核进行早期诊断[4]。因为淋巴结结核发病初期症状较轻, 也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患者忽视, 体检时也不易被发现, 所以临床诊断浅表淋巴结结核需要找到更便捷、更高效的诊断方式。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疾病的诊断方面运用广泛, 近年来运用到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广受各级医院好评[5]。

临床中对浅表淋巴结结核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了如下总结, 根据患者症状以及患病过程, 可将淋巴结结核划分为初期以及酿脓破溃期。发病初期有一枚或几枚结节出现, 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 但按压有坚硬感, 能够在皮下推动, 患者不会感到疼痛[6]。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数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 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 包膜比较完整, 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类圆形。患病中期:随着病情逐渐加深, 淋巴结核处的皮肤颜色加深, 显示为暗红色, 不能够在皮下推动[7]。后期进行超声检查, 病变的淋巴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部分结节呈串分布或部分融合, 与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而, 边界的清晰度逐渐降低, 回声减弱。晚期:对淋巴结结核进行按压逐渐有波动感产生, 疼痛加剧或出现流脓、溃烂等, 部分患者发生全身病变。

本研究对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检查结果为54.00%的阳性率。后经病理学检查为57.00%的表淋巴结结核阳性率, 即本次检测的准确率为96.49%。在后期检查中, 患者淋巴结结核超声表现逐渐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淋巴结肿大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浅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探寻其在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对本院就诊的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判断其诊断阳性率, 诊断准确率以及后期检测的肿大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结果: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浅表淋巴结结核共54人, 诊断阳性率为54.00%, 与最终病理学检查出57.00%的阳性率比较准确率为96.4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淋巴结肿大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浅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浅表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结核

参考文献

[1]刘奇志, 吴卫华, 王雷, 等.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 2016, 23 (1) :74-76.

[2]陈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 2015, 19 (1) :125-128.

[3]徐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对比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23) :95-95.

[4]杨海英, 冯斌, 樊安华,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部淋巴结核及手术定位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9, 6 (4) :349-351.

[5]周建桥, 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7) :529-532.

[6]俞群, 胡建群.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6) :2048-2049.

[7]汪侠, 李振华, 解宝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 2016, 31 (6) :1009-1011.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因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患者265例, 男147例, 女118例, 年龄5-81岁, 共检出颈部、腋窝、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490个。其中淋巴结结核、化脓性炎症、恶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其余病例均经抗生素治疗后复查明显好转。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患者取仰卧位, 探查颈部、腋下、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 观察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包膜、纵横比、淋巴门、皮髓质回声、血供方面及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融合等。在最大切面上测量长泾 (L) 及短径 (S) 计算L/S。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观察淋巴结血供类型: (1) 门部血供型; (2) 周边血供型; (3) 中央型。以脉冲多普勒测量淋巴结门区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Vmax) 和舒张末期峰值流速 (Vmix) , 并计算阻力指数 (RI) 和搏动指数 (PI) 。

1.3 数据处理

所测参数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 急性淋巴结炎 (37例) , 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41例) , 共121个淋巴结, 扁长或椭圆形, 形态规则, 包膜完整, 多数 (长/短) L/S>2, 皮质多呈均匀性增厚, 髓质回声较强, 淋巴结呈靶环样改变。CDFI:淋巴结内血流丰富, 规则分布, 呈放射状, Vmax:7.3-25cm/s, RI:0.49-0.63.

结核性淋巴结肿大 (31例) , 共79个淋巴结, 多个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部分结节融合, 呈团块状或串珠样排列, 边界欠清晰, L/S>2, 内部回声欠均匀, 部分结节内可见液化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回声钙化。CDFI:淋巴结髓质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淋巴结边缘血管丰富, Vmax:6.9-21cm/s, RI:0.41-0.60.恶性淋巴瘤 (59例) , 共127个淋巴结, 圆形近球形, 形状不规则, L/S<2, 包膜不完整, 回声减低, 髓质显示不清, 淋巴们偏移或消失。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以门部血管型居多, 淋巴结边缘血管丰富, Vmax:21.4-45.7cm/s, RI:0.69-0.81.

转移性淋巴结 (97例) , 共163个淋巴结, 圆形或椭圆形, 包膜不完整, 短径明显增大, L/S<2, 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 可见散在多个细点状强回声钙化灶, 少数者见到小片状无回声, 为不规则液化坏死区, 淋巴门偏移或消失, 皮质非均匀性增厚, 呈偏心靶环状, 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走行不规则, 淋巴结边缘血管丰富, Vmax:19.6-38.7cm/s, RI:0.73-0.94.

3 讨论

1984年, BRUNETON等[3]首次报告, 用7.5MHz高频实时超声观察浅表淋巴结病变。近年来, 随着超声仪器的发展, 高分辨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有助于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但鉴别的标准各家报道不一, 本组研究发现, 良恶性浅表淋巴结在形态、包膜、纵横比、淋巴门、皮髓质回声及血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病变淋巴结体积增大, 一般以短径>5mm作为体积增大的指标。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常是局部病灶引流区淋巴结均匀, 弥漫性增大, 外形保持淋巴结原有的椭圆形, L/S>2, 本组研究认为单一长径测量不宜作为异常淋巴结诊断标准, 病理状态下淋巴结L/S值较为合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 观察淋巴结进行性增大比单次径线测值更有诊断价值。本组研究中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结L/S<2, 而反应性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结L/S>2, 但两组间也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但L/S能给以直观印象, 仍有较高实用价值。

本研究还发现良恶性淋巴结皮髓质厚度比例差别显著, 病理检查显示恶性病变淋巴结内髓质结构破坏严重, 癌细胞呈巢团分布, 因此超声显示淋巴结高回声髓质消失, 表现为皮质过厚型。而良性病变淋巴结内部结构破坏不严重, 皮髓质分界清, 超声显示为中等厚度型或皮质过薄型。

在血流动力学方面, 淋巴结炎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结结核血流流速及阻力指数 (RI<0.7) 呈相对低速低阻表现。而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结血流流速及阻力指数 (RI>0.7) 呈相对高速高阻表现。这可能是恶性淋巴结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 结内结构被破坏, 使结内血管紊乱, 血流增多但屈曲狭窄或结内血管被癌细胞推移、挤压所致。

高频彩超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不可只根据单一声像图指标。多种良性SLNE与恶性淋巴结声像图存在一定的交叉, 必须利用多个声像图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CDFI及频谱多普勒分析可以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尽管如此, 仍有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 此时要结合临床病史以及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或淋巴结手术活检仍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武.表淋巴结超声检查及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8:5 (1) :16-27.

[2]张俊华, 汪源源, 董怡等.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提取的评价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 25 (1) :172-173.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1) 年龄大于16周岁 (包括16周岁) , 男女不限; (2) 体查发现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 (3) 同意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排除标准: (1) 年龄小于16周岁, 或大于80周岁; (2) 合并严重心脏病、肺病、肾病或不能耐受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的患者; (3) 多次入院检查患者。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48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研究, 男26例, 女22例, 分别因肺癌 (2例) 、食道癌 (1例) 、鼻咽癌 (4例) 、甲状腺癌 (3例) 、肺结核 (11例) 、颈部肿物 (27例) 而前来检查颈部淋巴结。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上述病例病理结果分别为淋巴结结核22例, 细菌性淋巴结炎2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慢性淋巴结炎1例, 反应性增生1例, 恶性淋巴结21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 (n=27) 和恶性组 (n=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长径和短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本研究获东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患者在CEUS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设备与技术方法

1.2.1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设备

采用Siemens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 9~14 MHz线阵探头。

1.2.2 造影剂

采用Sono Vue (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 。Sono Vue干粉剂59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m L溶解, 震荡至少30 s, 配置成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

1.3 研究步骤

患者平卧位, 在颈肩部垫枕头, 充分暴露淋巴结肿大部位, 选取最大淋巴结为目标淋巴结进行观察。

1.3.1 常规超声检查

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 (包括是否有液化、钙化) 、纵横比、淋巴门、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

1.3.2 超声造影检查

启用超声造影模式, 选定淋巴结最佳扫查位置或最大切面, 焦点置于淋巴结探测水平, 将机械指数MI设为0.06~0.09。经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2.4 m L造影剂微泡混悬液, 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5 m L快速冲管。造影剂注射后6 s开始计时, 录像存储大于3 min。造影过程中为确保图像显示深度、焦点位置和MI恒定, 要求患者平静呼吸、保持体位、避免移动和吞咽[4]。

1.3.3 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限期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或手术切除。使用16 G一次性组织切割针进行取样。穿刺取出的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标本长度大于3 mm。以病理结果作为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金标准。

1.4 诊断标准

1.4.1 常规超声诊断标准

常规超声下淋巴结血流分布分为无血流型、淋巴门型血流、周边型血流和混合型血流[5]。恶性淋巴结二维超声诊断标准包括: (1) 边缘不规则; (2) 淋巴结纵横比<2; (3) 淋巴门移位或缺失; (4) 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型、混合型血流特征且具有1种以上二维超声恶性征象或淋巴门型血流特征且具有2种以上二维超声恶性征象淋巴结, 可诊断为恶性淋巴结[6]。

1.4.2 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淋巴结超声造影影像分为: (1) Ⅰ型均匀增强型; (2) Ⅱ型淋巴门不均匀增强型; (3) Ⅲ型实质不均匀增强型; (4) Ⅳ型微弱增强型。超声造影结束后, 对造影录像进行回放, 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对硬盘存储的动态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评估病灶灌注情况。造影表现为Ⅰ、Ⅱ型为良性淋巴结, Ⅲ、Ⅳ型为恶性淋巴结[7]。

1.5 观察指标

(1)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 (2)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3)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颈部恶性浅表淋巴结ROC曲线下面积及联合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

1.6 统计学处理

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ROC曲线进行诊断试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造影影像学比较

良性组Ⅰ型4例 (14.8%) , 病灶内的所有区域较均一的弥漫增强;Ⅱ型20例 (74.1%) , 病灶内呈不均匀增强区且分布不均;Ⅲ型3例 (11.1%) , 病灶内未见明显造影剂灌注, 与造影前基本相同。恶性组Ⅰ型2例 (9.5%) , Ⅲ型17例 (81.0%) , Ⅳ型2例 (9.5%) 。见图1。

2.2 两组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情况比较

超声造影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组[91.67% (44/48) vs 77.08% (37/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 见表1。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见表2。

注: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

2.3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颈部恶性浅表淋巴结诊断效能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95%CI (0.824, 0.989) ]和0.771[95%CI (0.652, 0.889) ]。平行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8.9%和64.6%, 约登指数为0.64;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5.4%和96.7%, 约登指数为0.72。见图2和表3。

注: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平行试验:同时进行若干个诊断性试验, 其中一个阳性即可诊断;序列试验:同时进行若干个诊断性试验, 全部阳性才能诊断

3 讨论

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是包括感染、肿瘤在内诸多疾病的伴随表现。颈部浅表淋巴结的性质对于疾病诊断、分期、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理想的检测方法应该包括以下特征:准确性高, 可重复检测, 定量/半定量, 无创/微创。对于淋巴结多采用淋巴结大小、形状、回声、皮质的差异进行良恶性判断, 但有很大的局限[8]。

CEUS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 已经广泛应用于全身各脏器检查。Rubahelli等[9]对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进行CEUS检查, 发现CEUS可以提高检出恶性淋巴结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 提示CEUS能准确显示淋巴结内部的微血管灌注情况。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结疾病有不同的增强模式。良性淋巴结肿大由1支或2支淋巴门动脉供血, 淋巴门微动脉呈分支状分布至皮质, 静脉供血在副皮质区后微静脉处逐级汇合[10,11,12]。因此, 超声造影时在淋巴门开始加强。相较于正常淋巴结实质,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相对较少, 且常发现血管完全坏死。恶性淋巴结组织中包膜下窦和输入淋巴管先被入侵, 随后髓窦与小梁旁窦遭到破坏, 逐渐侵入淋巴结实质, 导致淋巴结实质中形成团块, 且大小不一[13,14,15]。在超声造影中,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无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研究显示, 良性淋巴结的空间结构无变化, 血流规则分布[16,17,18,19]。炎症时血管扩张, 血流增加, 其集中于淋巴门, 易于产生放射状分支。恶性淋巴结影像学上表现为淋巴结内条状血流信号, 粗细不均匀, 多位于周边, 走向紊乱[20,21,22]。

本研究使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 采用低机械指数下灰阶谐波显像技术, 可发现各种疾病导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血流灌注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颈部浅表良恶性淋巴结肿大采取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 其诊断效能优于单独行常规超声, 为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两者结合运用, 尤其是序列试验, 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 减少创伤性操作, 更具有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 (CEUS) 对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48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 (n=27) 和恶性组 (n=21) 。两组性别、年龄、淋巴结直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结果: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91.67% (44/48) vs 77.08% (37/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95%CI (0.824, 0.989) ]和0.771[95%CI (0.652, 0.889) ]。平行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8.9%和64.6%, 约登指数为0.64;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5.4%和96.7%, 约登指数为0.72。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颈部浅表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 序列试验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4

关键词:常规超声,弹性成像,浅表肿大淋巴结,诊断价值

肿瘤转移性病变往往会在初期主要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症状,因此,对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进行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无创等优点,对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浅表淋巴结疾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这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结良恶性存在局限性。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前列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淋巴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弱得出结论,即相比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淋巴结病变患者共80例,经病理学检查后得到证实。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0.67±6.7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患者待检查的部位,对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仔细观察患者淋巴结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及其内部回声等情况,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淋巴门,是否存在液化现象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现象。然后再对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利用探头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微小振动,压放频率严格控制在2~4之间,保障图像的稳定性及其准确性。依据超声弹性成像图中编码颜色的差异,观察组织的弹性。其中,组织平均密度采用绿色编码表示,组织硬度低采用红色编码表示,组织硬度高采用蓝色编码表示。

1.3良恶性判断标准[1]

1.3.1常规超声诊断的判断标准

观察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淋巴门、内部回声、边界以及血流情况。对每一项进行相应的评分,其中,良性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评分为6~7分;恶性浅表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的评分为8~12分。

1.3.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判断标准

依据淋巴结内颜色的差异分级,共分为四级:(1)Ⅰ级:淋巴结内的颜色有80%以上为绿色与红色;(2)Ⅱ级:淋巴结内的颜色有50%~80%为绿色与红色;(3)Ⅲ级:淋巴结内的颜色有50%~80%为蓝色;(4)Ⅳ级:淋巴结内的颜色有80%以上为蓝色。其中,良性淋巴结主要为Ⅰ级与Ⅱ级;恶性淋巴结主要为Ⅲ级与Ⅳ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经病理活检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为良性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有46例患者为恶性淋巴结,主要包括6例淋巴瘤、40例转移癌;其中,转移癌有11例为甲状腺转移癌、有6例为乳腺癌转移癌、有23例为肺癌转移癌。

2.2两种检查方法的正确率分析

超声弹性成像组的良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4.1%,恶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3.5%,均高于常规超声组良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76.5%,恶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73.9%,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浅表淋巴结是指淋巴结位于患者的头颈部位、腋下部位或者是乳腺等部位。此类淋巴结往往会在疾病的早期出现病变,因而,早期正确诊断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对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声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诊断技术,该诊断方法具有无创、可反复检查等优势,但采用该技术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时,常规超声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常规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主要是依据患者病变淋巴结的长短径、内部回声、淋巴门以及血流等情况判断淋巴结的性质[3]。通常情况下,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相对较大,形态上往往趋向于圆形,呈现为不规则的状态,且往往存在融合现象。而肿瘤会对周围组织不断浸润,这样不仅会导致淋巴结边界变得不清,内部回声变得不均匀,呈现为散在的团状分布,同时会促使淋巴结内部出现砂砾样的钙化点或者是出现液化无回声区[4]。因此,常规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时诊断标准就会存在差异,容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现象。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这种诊断技术主要是通过给予组织一定的激励,经物理作用后产生移位、变速等组织响应,在基础上充分结合信号处理或者是数字图像等相关技术,对组织内部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进而充分反映组织内部的弹性模量。通常情况下,恶性淋巴结自身的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坏,促使淋巴组织出现持续性增生或者是坏死,同时还会伴随着血管的形成,进而促使淋巴结质地变得坚硬。而超声弹性成像则能够对组织硬度的变化进行准确有效地反映,进而做出正确的诊断[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组的良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4.1%,恶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3.5%,均高于常规超声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浅表淋巴结具有更高的价值,但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淋巴结病变的过程中,因诊断情况不同而导致诊断存在一定差异,特比是对于颈部组织而言,该部位的层次结构较为复杂,促使淋巴结受到的压力也会不均匀,从而产生不同的弹性成像。这也就是说,对于淋巴结分布相对平坦的区域而言,超声弹性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一些恶性淋巴结而言,因其往往会伴随着组织坏死或者是液化现象,会使超声弹性成像中出现绿色与边缘蓝色的图像,再加上不同病灶组织的硬度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从而导致诊断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是假阴性。因此,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均匀施压于探头部位,同时还应防止对淋巴结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产生影响,从而保障诊断的正确率。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赵文君,童明辉.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中的ROIA值与弹性评分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比较[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105-105.

[2]刘奇志,吴卫华,王雷,等.超声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6):826-827.

[3]唐诚,张家庭,张菊梅,等.超声弹性成像引导下浅表转移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3,24(9):1310-1312.

[4]阮吟,尹正银,孙医学,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9):1116-1118.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诊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16-78岁, 平均 (45.9±10.8) 岁。其中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38例, 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12例, 观察到浅表淋巴结共154个。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公司Logiq9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检查部位包括患者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等, 并观察记录淋巴结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回声等, 在最大切面上测量长径 (L) 及短径 (S) 计算L/S。观察淋巴结血流动力学表现情况和供血类型。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淋巴结门区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Vmax) 和舒张期末峰值流速 (Vmin) 并计算阻力指数 (RI) 、脉动指数 (PI) 。PWD取样线角度<60°, 所有数值均测量3个频谱取平均值[1]。

1.3 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数据以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非霍奇金淋巴瘤图像表现:浅表淋巴结较饱满, 主要以椭圆形和近圆形为主, 回声极低, 皮质增厚, 淋巴结门偏心或较窄。低度恶性淋巴肿瘤和中高度恶性淋巴肿瘤均分布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 其中低度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腹股沟, 共34个, 中高度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腋下, 共120个。低度肿瘤分布主要呈散状分布并且未见融合现象, 中高度有11例患者39例淋巴结存在融合现象。非霍奇金淋巴瘤浅表淋巴瘤中坏死现象不明显, 本次研究中只有1例患者。所有患者淋巴结图像表现均未见钙化现象。

低度恶性组患者与中高度恶性组患者淋巴结参数对比情况见表1。根据表中数据对比情况来看, 低度恶性组患者与中高度恶性组患者, 在L/S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流阻力指数 (RI) 、脉动指数 (PI)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峰值流速Vmax、Vmin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低度恶性组患者对中高度恶性组患者L/S、RI、PI相比较, P<0.05;Vmax、Vmin相比较, P>0.05

根据多普勒能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血流情况, 将其血供类型分为4种, 分别是无血流型、中心型、中心丰富型、周边型[2]。无血流型:两种均为探测到血流信号。中心型:淋巴结门处可见短线状或棒状血流信号;中心丰富型:血流自淋巴结门进入, 呈散枝状分布, 布满淋巴结;周边型:淋巴结周边有少量血流信号, 成星点状分布。低度恶性组患者与中高度恶性组患者淋巴结血供类型比较情况见表2。从表中数据情况来看, 此次研究患者血流分布表现主要以中心型和中心丰富型为主, 其中低度组中心型较多, 比例为61.7%, 中高度组中心丰富型较多, 比例为55%, 周边性最少见, 其次为无血流型, 两组患者血供类型之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低度恶性组与中高度恶性组患者血供类型分布比较, P<0.05

3 结论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恶性程度不同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表现、血供类型和参数上均有较大差异, 在临床检查中可以作为有效参考标准。根据患者血供类型分布情况来看, 低度恶性患者以中心型较多, 中高度患者以中心丰富型较多, 这与临床同类研究文献的结果较为一致[3]。患者在L/S、RI、PI方面的显著差异表现可决定了其可以作为临床肿瘤恶性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 非霍奇金淋巴瘤浅表淋巴结不同程度恶性病变在形态和血流动力学上有较大差异, L/S、RI、PI能够作为临床有效参考标准, 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高频超声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诊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50例为研究对象, 应用多普勒彩超进行检查, 观察患者淋巴结图像表现、血流分布表现和动力学情况等特征。结果淋巴结以椭圆形和近圆形为主, 低回声, 血流分布表现主要以中心型和中心丰富型为主, 低度恶性组患者与中高度恶性组患者在L/S、RI、PI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低度组中心型比例为61.7%, 中高度组中心丰富型比例为55%。结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浅表淋巴结不同程度恶性病变在形态和血流动力学上有较大差异, L/S、RI、PI能够作为临床有效参考标准, 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高频超声,应用价值,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杨漪, 刘明瑜, 高玉环, 等.高频超声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4 (4) :336-338.

[2]刘明瑜, 万力.浅淋巴结病变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8 (6) :462-464.

浅表淋巴结结核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患者120 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30 例。观察组男40 例、女20 例, 患者年龄为60~ 80 岁, 年龄 ( 75. 0 ± 2. 5 ) 岁; 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 患者年龄为60 ~ 79 岁, 年龄 ( 74. 3 ± 2. 4)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1 年制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又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其中异烟肼300 mg/次, 1 次/d; 利福平450 mg / 次, 1 次/ d; 吡嗪酰胺, 口服, 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 15 ~ 30 mg/kg/d顿服, 或50 ~ 70 mg/kg, 每周2 ~3 次; 对氨基水杨酸1 000 mg / 次, 1 次/ d。连续3 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结核丸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 结核丸 ( 生产厂家: 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20025187) , 其主要成分包括龟甲 ( 醋制) 、百部 ( 蜜炙) 、鳖甲 ( 醋制) 、紫石英 ( 煅) 、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 1 丸/次, 2 次/ d。

1. 3 疗效判定指标 ( 1) 肺结核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对比。 ( 2) 颈部淋巴结结核判定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具体划分如下: 治愈: 颈部肿块消除, 临床不适消失; 好转: 颈部肿块减小体积≥1 /3, 临床症状改善; 无效: 颈部肿块无缩小趋势,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 % ) = 治愈率 ( % ) + 好转率 ( % ) 。

1. 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均数 ± 标准差) 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痰菌转阴率对比我院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观察比较,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 7 % ,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 3 % , 组间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

2. 2 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效果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40 例、好转16 例、无效4 例, 治疗有效率为93. 3 % ; 对照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18 例、好转22 例、无效20 例, 治疗有效率为66. 7 % ,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P <0. 05) , 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χ2=5.42, P<0.05

3 讨论

肺结核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回升, 老年人群因体质虚弱、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而成为肺结核的易感人群[2]。同时因老年患者对于肺结核病症知识不了解, 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引发颈部淋巴结结核, 增加了治疗难度。从中医学角度看, 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为“瘰疬”, 并以痰多、气虚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本次调查中我院重点分析了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效果。

常规抗结核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等, 上述药物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结核杆菌, 促进肺部病灶吸收, 加速痰菌转阴。结核丸是中药制剂, 其主要分为包括龟甲、百部、鳖甲、紫石英、生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等, 其中北沙参、生地黄、龟骨、百部、鳖甲等可滋阴润肺, 阿胶、熟地黄可提高免疫力, 天冬、龙骨、麦冬可止咳镇静。上述药物相配伍, 可止咳化痰、滋阴润肺, 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其在痰菌转阴率上无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可有效说明,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评价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120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结核丸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3%, 组间比较无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预防恶化。

关键词:结核丸,常规抗结核方案,老年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兰, 李玉琢, 贾新转, 等.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7 (1) :16-20.

[2]何亚荣, 李凤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 :122.

上一篇:精炼RH下一篇:信息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