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心功能治疗(精选10篇)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1
无功能垂体瘤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视力改变和视野受损,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既往有研究报道无功能垂体瘤患者术后可出现视力改变、短期垂体前叶功能变化[1]。从发现垂体肿瘤、手术切除及术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随访无功能垂体瘤患者术后垂体前叶功能的变化非常重要, 为探讨无功能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变化及替代治疗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重建规律。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36例无功能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该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无功能垂体瘤患者36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51±19) 岁, 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入院进行评估, 以后每年住院评估1次, 平均随访时间 (3.5±1.9) 年。患者入院前的症状包括:视野缺损27例, 头痛6例, 意外瘤3例。其中经蝶手术26例, 经颅手术10例。肿瘤完全切除20例, 大部切除10例, 部分切术6例。8例术后进行鞍区放疗, 其中大部切除术6例, 部分切除2例。予以直线加速治疗, 总剂量50 Gy, 2 Gy/d, 每周5 d。放疗于术后1个月开始。根据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方式, 将人群分为3组:A组:垂体瘤完全切除 (20例) , 其中男11例 (55%) , 平均年龄 (50±20) 岁;B组:垂体瘤大部分或部分切除 (8例) , 其中男4例 (50%) , 平均年龄 (52±19) 岁;C组:肿瘤大部切除或者部分切除并行术后垂体放疗 (8例) , 其中男4例 (55%) , 平均年龄 (50±18) 岁。3组人群肿瘤体积大小分别为: (20±7.6) 、 (33±8.9) 和 (35±9.5) mm, 3组之间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A、B、C 3组的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垂体前叶功能评估, 以后每年评估1次, 同时C组于术后1个月开始放疗。低血糖兴奋试验评估GH、皮质醇的储备功能;Gn RH兴奋试验评估LH和FSH的储备功能;由于第4代TSH测定方法的出现, 已经能够鉴别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因此没有进行TRH兴奋试验。垂体肾上腺轴的评估以皮质醇代替了ACTH。血清GH、皮质醇、TSH、LH、FSH及PRL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高泌素血症是由于病变累及垂体柄, 促使泌乳素抑制因子 (PIF) 释放增加。垂体功能低下是指激素基础值很低或者在激发试验中反应低下;垂体功能重建是指基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或者激发试验出现正常反应。术后出现肾上腺或者甲状腺功能低下的, 分别予以糖皮质激素或者甲状腺激素替代, 并在试验前停药。
1.3 实验方法
1.3.1 低血糖兴奋试验
空腹状态下进行, 抽取0分钟静脉血后, 予以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R (商品名:诺和灵R, 生产厂家:Novo Nordisk A/S, 批号:国药准字J20100041) 0.1~0.15 IU/kg iv (胰岛素0.1~0.15 u/kg iv, ) 然后分别于注射后30 min、60 min、90min、120 min抽血化验皮质醇、生长激素, 病人多在注射后15~45min发生低血糖, 对症状严重者在取血后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 m L, 提前终止试验。
1.3.2 Gn RH兴奋实验
实验于空腹状态下进行, 实验前抽取静脉血, 予以戈那瑞林 (商品名:戈那瑞林, 国药准字H10960063) 10μg溶于2 m L生理盐水中, 静脉注射后, 15 min、30 min、45min、60 min、90 min分别抽血化验LH、FSH。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率) 表示, 3组之间连续性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病变部位的随访结果
A组没有出现肿瘤复发, B组出现3 (37%) 例复发, 2例进行二次手术。C组有2 (25%) 例出现复发, 没有进行二次手术。
2.2 术前及随访结束时垂体功能评估情况
术前及随访结束后时分别进行激发试验评估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性腺轴和生长激素的储备功能, 结果表明术前3组之间的GH、F、TSH、LH、FSH、PRL异常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终点各组之间上述各指标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但是A组的患者随访结束时垂体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正常水平, C组随访结束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合B组, 和术前相比, C组随访结束时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和生长激素发生功能减退的比例明显升高。见表1。
2.3 各组激素替代治疗情况
C组激素替代治疗的发生率最高, A组随访结束时基本无需替代治疗, B组激素替代治疗的比例小于C组, 但是>A组, 3组之间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垂体功能重建的情况
A组于术后1年完成了垂体功能重建。A组术后1年没有出现新发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B组部分患者由于垂体瘤生长, 间断出现新的垂体功能损伤;C组不论有无肿瘤生长,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比例越来越高。
注:各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代表术前3组之间率的比较, P#代表术后各组之间率的比较, P*#代表总体人群中术前和术后激素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肿瘤, 在正常人群随机MRI检查时发现垂体腺瘤的几率为10%~38.5% (平均22.5%) [2], 生长激素分泌功能受损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垂体前叶激素, 该研究结果显示术前GH低下的比例明显高于F、TSH、LH、FSH低下的比例 (66.7%VS 22.2%、11.1%、25.0%、30.6%) , 随访终点时仍显示GH低下的患病率最高 (36.1%) , 这和蒋[3]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术后F低下的比例低于低TSH、LH、FSH的发生率 (19.4%VS 22.2%、30.6%、30.6%、30.6%) , 提示垂体-肾上腺轴 (HPA) 功能重建的比例要高于其它轴系, 这和Tominaga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该研究HPA轴功能重建的发生率比较高的原因可能和本试验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为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刺激试验不需要通过下丘脑, 而是直接刺激垂体分泌ACTH[5],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验的灵敏性, C组在随访结束时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比例最高, GH、F、TSH、LH、FSH低下的比例分别为:100%、67.5%、62.5%、100%和100%, 而且远远高于术前这些激素低下的比例, 考虑术后垂体功能低下比例升高的原因和垂体放疗相关, 因为放疗起效的时间较晚, 作用缓慢, 随着时间的延长, 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比例越高, 放疗后10年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7]。
该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 (1) 垂体功能重建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如果1年后垂体功能仍未恢复, 可能患者发生了永久性垂体功能减退。重建的时间一般在术后3个月~1年之间, 如果没有出现肿瘤的复发, 那么1年后基本不用继续随访并评估垂体功能; (2) 是否进行周期性内分泌的随访和评估取决于治疗方式。A组由于肿瘤完整切除, 随着随访时间延长, 垂体前叶功能基本完全恢复重建。B组合C组的肿瘤体积无明显差别, 但是术后垂体功能的恢复结局差异明显, 原因在于C组术后进行了垂体放疗, 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比例明显升高; (3) 垂体瘤手术未完全切除接受放疗时, 即使肿瘤没有复发, 数年后仍有多数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术后放疗有助于预防垂体肿瘤的复发, 很多专家推荐此疗法, 但是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因此术后接受垂体放疗的患者, 需要长期随访并评估垂体功能。有研究者认为, 术后放疗不仅可以影响到垂体的分泌功能, 还有可能损伤下丘脑的功能, 造成垂体促激素的分泌功能受损[8,9]。
目前对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替代治疗的药物主要是氢化可的松 (没有条件时可以选用强的松) 和左旋甲状腺素, 尽管生长激素分泌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较高, 但是由于市场上生长激素价格昂贵, 因此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的人群并不多。但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目前会有更多的患者接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还需要更多此方面的临床试验, 寻找合适的替代剂量。
综上所述, 该研究表明术后接受垂体放疗的, 建议进行长期内分泌功能的随访, 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如果术后1年没有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则不必继续进行内分泌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无功能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变化及替代治疗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重建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36例无功能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受试者分为3组:A组:垂体瘤完全切除;B组:垂体瘤大部分或部分切除;C组:垂体瘤大部或部分切除并行垂体放疗。放疗在垂体瘤术后1个月开始。根据术后垂体功能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采用激发试验评估垂体功能, 包括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试验, TSH刺激试验和GnRH兴奋试验。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随访, 以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患者于术后1年垂体前叶功能完成了重建。术前GH低下的比例明显高于F、TSH、LH、FSH低下的比例 (66.7%VS 22.2%、11.1%、25.0%、30.6%) , 随访终点时仍显示GH低下的患病率最高 (36.1%) 。术后F低下的比例低于TSH、LH、FSH低下的患病率 (19.4%VS 22.2%、30.6%、30.6%、30.6%) 。随访结束时A组患者没有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B组间断出现新的垂体功能的损伤;C组于随访结束时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最高。结论 术后进行垂体放疗的无功能垂体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内分泌功能的评估;而肿瘤完全切除且术后1年没有发生垂体功能减退, 则不必长期进行内分泌随访。
关键词:无功能垂体瘤,垂体前叶功能,手术,放疗,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Halvorsen H, Ramm-Pettersen J, Josefsen R, et al.Sur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transsphenoidal microscopic and endoscopic 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a consecutive series of 506 procedure[J].Acta neurochirurgica, 2014, 156 (3) :441-449.
[2]Ammirati M, Wei L, Ciric I.Short-term outcome of endoscopic versus microscopic pituitary adenoma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13, 84 (8) :843-849.
[3]蒋翠萍.垂体瘤术后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3 (18) :369-370.
[4]Tominaga A, Uozumi T, Arita K, et al.Anterior pituit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results of longitudinal follow-up[J].Endocrine journal, 1995, 42 (3) :421-427.
[5]Yuen KC, Amin R, Cook MB, et al.Evaluation of the pituitary function with insulin tolerance (hypoglycaemia) testing: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using insulin lispro compared to regular insulin[J].Hormone research, 2008, 69 (4) :233-239.
[6]潘绵顺, 王鹏, 牛朝诗.功能性垂体腺瘤放疗[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1 (2) :121-125.
[7]付晓红, 周培志, 尹森林, 等.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变化及激素替代[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4 (3) :448-451.
[8]Pollock BE.Comparing radiation therapy and radio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 patients[J].World neurosurgery, 2012, 78 (1-2) :58-59.
[9]Kopp C, Theodorou M, Poullos N, et al.Tumor shrinkage assessed by volumetric MRI in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of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2, 82 (3) :1262-1267.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2
【关键词】臀肌挛缩;功能锻炼;小切口手术
Small Incision B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of the Timing of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Hao Jianhu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mall-incision surgery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after early exercise time. Method: 34 cases of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small-incision surgery early exercise time, method: wound healing, functional recovery, discharge times and other factors studied. Results: 34 patients after the first 1d that is functional exercises. 3d can get out of bed on average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ea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10d. 34 patients the wound heal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the average discharge is divided into nine points, 1mo average score of 10 points. 1mo after the effective discharge more than P<0.01 Conclusion: Small incision for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after getting out of bed early, can reduc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early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shorten hospital stay, improve surg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Functional exercise; Small incision surgery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造成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1]。手术松解或切除纤维挛缩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配合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5~21岁,平均(8.07±2.05)岁,其中14以下者30例(88.3%),均为双侧发病。34例均有步态异常,屈髋下蹲活动受限,不能并膝下蹲或并膝下蹲困难,髋关节弹响并触及弹动感。33例翘二郎腿困难。
1.2 手术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取侧卧位双侧消毒铺单,切口选定与传统部位不同,位于股骨粗隆上与挛缩带呈垂直方向,约长4~5cm.将挛缩带分离并切断,松解程度在台上检查患肢内旋、屈曲、伸直等功能,无运动受限和弹响为止。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将双下肢固定于并拢屈髋屈膝位
1.3 术后护理
1.3.1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及有无坐骨神经损伤表现,如足趾活动情况,足背有无麻木区,足背小腿外侧皮肤刺痛,有无减退情况等。观察绷带缠绕的松紧度,检查有无过紧引起的血循环障碍。术中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记录引流量,防止引流管脱出、受压,影响引流效果。
1.3.2 术后体位:术后采取卧位,双臀部垫一沙袋以压迫止血,双髋采用带弹性绷带缠绕,膝下垫软枕,使双下肢保持屈髋60度,屈膝30度位,以防止松解的臀肌粘连。
1.3.3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青少年,大多数对手术过程不了解而产生很重的恐惧感、术后疼痛更加加重了患儿心理负担,所以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进行安慰,介绍手术目的、过程及如何配合手术,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鼓励患儿有效地解除心理压力,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术后治疗和护理。
1.3.4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①关节屈曲训练法:术后第1d卧床行主动直腿抬高,双下肢交叉运动。第2d练习屈髋屈膝,即双膝并拢固定,膝下垫软枕,髋关节中立位屈曲约60度,膝关节屈曲约30度,同时练习平卧内收内旋大腿,双手抱膝屈髋运动,被动并膝屈髋、屈膝运动。以患者感觉不疼痛为宜,逐渐加大运动幅度。②下蹲训练法:术后2~3d,指导患者双手扶床栏慢慢行下蹲训练,双下肢并拢,脚跟着地慢慢下蹲,一般蹲下2min再慢慢站起,5次/d,每次5~10下。③步态训练法:术后3~5d鼓励患者下床练习行走,患者挺胸抬头,双上肢向前平伸。护士双手扶患者双手,踩直线双足交叉行走,3次/d,每次沿5m直线来回行走,并随时调整患者姿势,使其协调,术后1wk左右患者大多能自行行走,外“八”字渐纠正。④综合训练:患者在完成上述训练后综合进行下蹲训练,翘二郎腿训练以及交叉慢走步训练。锻炼幅度、强度渐大,掌握循序渐进原则。
1.4 功能评价标准:疗效评定标准1:并膝下蹲 自如蹲起3分,能蹲,起稍借力2分,能蹲,起需完全借力1分,借力仍不能蹲起0分。疗效评定标准2:屈膝屈髋90度以上交叉重叠双下肢:自如交叉3分,能交叉需稍借力2分,能交叉需完全借力1分,借力仍不能交叉0分。疗效评定标准3:步态:无意识控制无鸭步态2分,有意识控制时无鸭步态1分,有意识控制仍鸭步态0分。疗效评定标准4:条索物滑动:无滑动无阻力2分,有滑动有阻力1分,无滑动有阻力0分。四项指标分别称为疗评1,疗评2,疗评3,疗评4。四项得分总计满分为10分,<6分为差,6~8分为良,>8分为优[3]。
2结果
2.1 功能锻炼:本组34例患者术后第1d即进行功能锻炼,平均3d均能完成下床训练。术后平均住院14d。3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2.2 功能评价:34例患者术后7d功能评价,平均为9分,符合优良标准,主要是步态纠正不到位。30d平均为10分,患者自我感觉满意度为100%。术后第30d效果明显优于术后第7d,P<0.01(χ2=11.724),结果见表1。
3讨论
3.1 功能锻炼方法与时间选择:多数学者认为臀肌挛缩症诊断明确即可手术,保守治疗无效,但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则效果更佳。目前有关康复训练的方法尚未达到共识。有的主张将下肢伸直牵引,有的学者主张术后将患者并膝位膝下垫软枕,轻度屈膝,有的学者不作任何固定。笔者则主张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经过观察发现术后第1d即进行关节屈曲训练 ,术后2~3d即进行下蹲训练,步态训练,然后过渡到综合训练。适合于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手术切口小,损伤小,利于早期进行功能训练,而训练早,功能恢复快,保证了手术效果。但应注意正确指导功能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功能训练要因人而异[4-6]。注意倾听患者主诉,随时调整训练计划。对惧怕疼痛而不愿配合功能锻炼的患者,要明确告知。早期训练可以改变挛缩带周围正常组织的伸展舒张情况,减轻术后瘢痕粘连,恢复髋部功能。教导患者配合,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3.2 出院指导:术后由于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出院后要继续完成训练,指导患者跑、跳运动,加强步态训练,并鼓励、监督患者坚持以上训练,对训练方法、训练时间、训练达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吴伟, 吴士洪. 小切口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12例[J]. 中国骨伤, 2008(4):35
[2]秦海辉, 史迎春.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术后体位及功能锻炼[J]. 河北医学, 2009.15(8):24~26
[3]叶斌, 孙宏伟. 臀肌挛缩症的微创治疗[J]. 伤残医学杂志, 2004,12(4):10~12
[4]张明学, 黄英. 关节镜下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康复与护理[J]. 现代护理, 2004, 10(7):610~611
[5]黄金, 姜冬九. 新编临床护理常规[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8~459
[6]丁淑贞. 临床护理工作规范管理流程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41~152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手术的男性患者有198例, 年龄29~72岁, 平均58.2岁。纳入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下, 没有造瘘患者;②有固定的性伴侣超过1年时间;③术后半年内未再服用抗癌药物及接受化疗;④术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 (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IIEF-5) 评分低于21分, 术前性功能正常患者;⑤自愿接受勃起功能障碍恢复治疗的患者, 签知情同意书。按上述标准纳入98人, 其中结肠癌患者45人, 研究中脱落4人, 纳入研究共41人, 平均年龄53.6岁;直肠癌患者53人, 研究中脱落6人, 纳入研究共47人, 平均年龄54.2岁。
1.2 治疗方法
①口服他达拉非片 (厂家:美国礼来公司;批号:20140503;规格:5 mg×14片) , 1次/d, 5 mg/次, 服用3个月;②分别于接受他达拉非治疗前、接受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采用IIEF-5进行评分, 不能来医院的患者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IIEF-5评分。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IIEF-5评分标准, 勃起功能障碍的程度分为:5~7分为重度, 8~11分为中度, 12~21分为轻度, 22~25分为正常。疗效判定如下:①治愈:性功能完全正常, IIEF-5>21分;②显效:性功能明显好转, IIEF-5积分由重度转为轻度;③好转:性功能好转, IIEF-5积分由重度转为中度;④无效:性功能无好转, IIEF-5积分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各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数据均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后IIEF-5评分比较
结肠癌患者治疗前IIEF-5评分为 (11.61±2.25) 分, 治疗后为 (18.32±1.13) 分,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直肠癌患者治疗前IIEF-5评分为 (8.42±2.12) 分, 治疗后为 (15.15±1.67) 分,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评分比较, *P<0.05。
2.2 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结肠癌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85%, 直肠癌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3.19%,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结肠癌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术中会造成盆腔自主神经以及血管损伤[10,11,12], 后期的放疗具有血管毒性和神经毒性[13,14,15], 再加上患者心理因素等, 术后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不射精液、排尿困难、性欲降低、阴道干涩等一系列并发症[16,17]。本研究只观察了男性患者术后的性功能问题。
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 PDE5I) 是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线用药[18], 代表药物有西地那非、伐地那非和他达拉非。其中他达拉非属于长效制剂, 小剂量长期服用具有副作用小, 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19], 并且有研究显示其具有改变阴茎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20], 故本研究选用此药物。
肠癌术后“养”好肠道功能 篇4
李雁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肿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肺癌、胃癌、肠癌、食道癌、肝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脑瘤、肾癌、骨髓癌等多种癌症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结直肠癌手术后,由于手术切端吻合、手术中肠道受到机械刺激等原因,患者常出现厌食、腹痛、腹胀、便溏、便秘、或便溏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严重者甚至出现营养不良或腹水的症状。大肠癌术后1~2年内出现慢性腹泻的患者高达80%以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的高发生率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不便。那么,如何改善结直肠癌术后的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呢?
改善肠癌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主要靠“养”。
1. 调适心态
除肿瘤复发或合并感染所造成的肠道功能紊乱外,对于肠癌术后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患者应放松心情,正确对待,了解其在一定时间(约2年)后可逐步缓解,同时注意饮食和腹部保暖。
2. 腹部保暖+饮食搭配
肠癌术后,应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复伤阳气,使脾胃更加虚弱。此外,由于手术影响,胃肠功能减弱,临床多见脾胃气虚、湿热蕴结的情况,患者入食即泻,大便稀薄、不成形。因此不宜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以避免其刺激肠道。应多进食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纤维的食物。
推荐食物
山药:补中益气,有平补脾胃的效果。食用方法:可以切片煎汁当茶饮,也可切细加米同煮为粥。
米仁:又称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合肠癌术后长服,可祛除余毒。食用方法:煮粥、煮水均可。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适合肠癌术后大便溏薄、舌苔粘腻的患者。食用方法:可以煮水,或磨粉加入其他食材共煮。
3.中药调理四型体质
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利水渗湿是中药调理常用的方法,主要从改善患者体质入手,临床上常将患者体质分为四型,根据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调理法。
①脾胃虚寒型:症见倦怠无力、面色无华、腹部隐痛、喜按、大便溏,治疗以补气为主,常用黄芪、人参、肉桂、吴茱萸等药物。
②中气下陷型:症见气短、少气无力、纳后腹胀、便溏、甚至大便失禁,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红枣、人参等。
③肝气犯胃型:症见口干、口苦、烦躁胸闷、喜太息、大便不畅、泻后不解,常用柴胡、郁金等配合健脾药物治疗,亦可食用芹菜、豆芽菜、陈皮、金橘等。
④湿盛型:症见厌食恶心、大便溏、里急后重、四肢沉重,常用参苓白术散,亦可食茯苓、白扁豆、米仁等。
4. 中医传统疗法
肠癌术后肠道功能紊乱除了使用中药外,也可用一些中医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如耳穴、足底按摩、推腹按摩、穴位按压,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推荐按摩保健法
腹部按摩:用手掌按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顺序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适用于术后便秘、肠道蠕动减慢者。
穴位按压:可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作为保健穴位进行按压,可起到健脾的作用。
神阕灸:肠癌术后长期腹泻、大便溏薄者,可以选用神阕穴(部位在肚脐)进行灸疗,灸一壮,以达到温补胃肠的目的。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5
关键词: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康复,中医,治疗策略
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呈持续升高趋势,中国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原发性肝癌等发病率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根治术给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1],但是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作为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2],给患者带来痛苦。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 是指胸腹部手术后不能及时恢复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常见于腹部肿瘤术后[3],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 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腹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术后胃瘫) 、术后功能性肠排空障碍( 术后肠麻痹) 。
PGD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由于手术创伤、麻醉方式、术后应激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术后胃肠激素紊乱、神经系统失衡,胃肠功能会不同程度遭受抑制,造成胃肠蠕动缺乏协调性。现代医学对于PGD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治疗措施包括静脉使用大量的液体治疗,以达到预定的增加心输出量的目的,可以改善内脏灌注; 使用促进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避免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预防感染、解除痉挛状态、止痛、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及相关激素,但仍然缺乏针对胃肠功能障碍的主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降低PGD的发生率,但是临床效果有限。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快慢是决定术后能否迅速痊愈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脾胃学说”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方法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理”
现代医家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脉络受损、气滞血瘀和手术创伤致脾胃脏器受损,府剑英等[5]认为手术损伤脉络,术中出血,术后陈积留滞,使中焦气机郁结而致胃瘫。朱太平等[6]根据现代手术操作原理提出: 手术造成胃瘫的原因除了金刃所伤,耗伤气血,脉络脏腑受损外,手术过程中的暴露冲洗等操作使寒邪入胃,水停为饮使胃失和降也是其病机所在。术后肠腑功能失常而导致胃瘫,水饮、糟柏、气滞血瘀等内邪阻滞肠腑而导致肠麻痹。蔡晓刚[7]认为手术耗伤正气,首先影响到的是肝主疏泄的功能,造成气机不利,通降失常,进而导致脾胃失于运化,肠道传导失司,属于中医学“肝木横犯脾土”的病机。当代医家认为术后单纯恶心呕吐在于脾胃虚弱,外邪侵犯脾胃,胃气上逆,如彭秀晴等[8]提出,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属于外邪,外邪侵犯脾胃,使脾胃受损,运化失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成恶心呕吐。术后腹泻病因病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水湿不运和肠道失固,《内经》云“湿盛则濡”,刘政军[9]认为正气内虚是许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根本发病原因,而手术进一步加重正虚,脾胃虚损,水湿运化不利而生濡泄。曹波等[10]认为肿瘤患者正气内虚,手术耗伤气血,肠道正气不足,失于固摄,而致腹泻,加之水谷不化,中气下陷、肾阳不足等原因,终成滑脱,将使病情危急。笔者认为,对于以上当代医家的观点应该综合归纳,抽丝剥茧,消化道肿瘤不离人体中焦脾胃,而一切影响脾胃气机升降的原因都可以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以,追本溯源,中气升降失常和气机太过、不及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具体分析如下。
1. 1 中气升降失常
笔者认为: 中气者,土也,在人为脾胃,为天地人身初始之气。中气运转,则生两仪( 阴阳) ,阴阳升降,三才( 三焦)成形[11]。故曰: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由于贲门到阑门( 胃、小肠) 属中焦为太阴脾和阳明胃所主,中焦脾胃主腐熟通降、生清降浊。阑门到魄门属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主通降糟粕。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其中太阴脾胃主升,阳明胃肠主降,三焦者,升降之道路也,胃降则上焦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水木升腾,中焦脾胃运转,则上下交通。所以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是以中气( 脾胃) 为根,阴阳( 太阴、阳明)为本,三焦为道; 阴阳、三焦、五脏六腑之功能,皆是中气的变化,皆是土枢四象的表现。而中气( 一气) 周流不畅,则变生诸病。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方面,中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了该病的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
1. 2 气机太过、不及
术后人体气机的“太过”与“不及”产生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四大并发症,即恶性呕吐、腹泻、胃瘫、肠麻痹。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故《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然而,气机只有符合规律的升、降、出、入运动,保持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的作用。气机失衡会影响到人体气机的平衡协调运动,导致“气机不畅”或“气机失调”的病理病变,从而出现手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比如气机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升降出入受阻,气的运动不及,脾胃阳气不及( 功能受限) ,从而出现胃瘫和肠麻痹;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可以产生术后恶心呕吐; 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出现术后腹泻。
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法”
2. 1 明确病机,区别不同
笔者认为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辨证,首先应区别于普通外科患者。普通外科患者,多为青壮年,身体强实,正气充足,脏腑机能健全,体内的主要邪毒为手术所致气滞血瘀,治疗时以攻邪为主即可; 而肿瘤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脏腑机能减退,加之肿瘤消耗,正气不足,阳气渐衰,加之手术损伤,虽然可能存在手术所致气滞血瘀及肿瘤所致热毒、湿阻、寒凝等内邪残留体内,治疗时不可一味采用攻伐之法,应注意扶正、温阳等治疗。
2. 2 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是笔者治疗该病的又一特色。本病患者病性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全身表现多与其正虚相关,而局部表现则多与病灶局部所存在的邪实相关。如胃瘫患者术后可见盗汗或自汗、乏力、发热等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湿热内阻等全身表现; 局部则可有痞满、胀痛,喜温恶寒,甚至恶心呕吐等局部虚寒气滞瘀阻症状。相反,若不对局部与全身进行分开辨证,就容易出现虚实混淆的情况,在治疗立法时攻邪与扶正左右为难,邪实不祛,症状不消,疾病难愈,而患者已是正气大虚,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更是后天乏源,攻邪又恐伤正,简单地攻补齐下则可能出现治疗缺乏针对性,起效慢甚至药物作用相互抵消等与立法组方原意相违背的情况。
2. 3 恢复气机升降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但是由于术后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所以条达肝气和理顺脾胃之气升降是治疗的重点。其病因病机是在患消化系统肿瘤以后,正虚的基础上受到手术进一步耗伤,脾胃虚弱是其疾病关键,是疾病之本,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标为实,术后胃瘫、术后肠麻痹辨证以脾虚不运、升降失常为主,主要表现为虚性证候,治法是恢复脾阳,而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则以平胃降逆与升提气机为主要治法,主要表现为实性证候。
3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方药”
在中气升降失常、气机太过、不及的“理”与恢复气机升降、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的“法”的指导下,遣方用药的关键是根据病种,选择中药给药途径。笔者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的口服、胃管或营养管灌注等,外治法以中药灌肠、中药膏剂外敷、针灸推拿等。
3. 1 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以内治为主
内治是中医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除了口服外还有经肠内营养管滴注等手段,对于术后恶心呕吐与术后腹泻的患者可用中药内服的方法。术后恶心呕吐以降逆止呕为主,“降”是主题,但不能直接降,需要把上逆的胃气向周围分散,该类患者往往以全身脾胃虚弱,局部胃气上逆为主,因此内治立法为运化脾胃,平冲降逆,常用旋覆代赭汤合平胃散作为底方,随症加减,常用药: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大腹皮、莱菔子、旋覆花、代赭石等。
腹泻常见辨证可分为寒泻和热泻,但消化道肿瘤术后腹泻以胃肠传导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主要病机为脾虚不固,其主要矛盾在于本虚,多属于阴盛阳虚的特点,偏于寒泻。由于术后免疫力低下,功能不足,要扶助胃肠功能,立法应以补脾固涩为主。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天癸将尽,肾阳不足,加之手术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往往辨证为脾肾虚寒,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多有清晨腹泻,腰膝酸软,肢冷,神疲乏力,因此,常以小建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作为基础方,同时配合干姜、细辛等温热中药以加强局部温里散寒之功。
3. 2 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外治为主
术后病人存在禁食水或因胃肠功能紊乱不能配合服药,故对术后胃瘫和术后肠麻痹的患者大多不能接受内服汤药治疗。而中药外治法是采用外敷、涂抹、灌肠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穴位、鼻腔、肠道、阴道、关节等人体局部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 《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清朝外治大师徐灵胎提出: “若其病既有定处,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物从毛孔而如腠理,通经达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脾阳不足为主,运脾通阳即是补脾。大量的临床观察显示,通过中药外治后,多数患者可在术后7 到14 天恢复胃肠功能。
3. 2. 1 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是指通过直接灌肠或肛门滴注的方式,使中药汤剂进入患者直肠。具体方法为:将药物浓煎至100 m L后,控制温度为39 ~ 41°C,使用去除针头的输液器进行肛门滴注,插入肛管深度约15 ~ 20 cm,灌肠结束后嘱患者先采取左侧卧位,继而右侧卧位,最后平卧约30 分钟后坐起,以使药物在肠道内尽可能散布,尽量让药物在肠道内保留药物1 小时以上后排出,以保证药液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
笔者的临床使用体会是: 灌肠药物不会经过胃肠吻合口,有利于其愈合,并能够减轻胃肠道负荷,避免中药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而且能对胃肠道神经系统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药理感受器产生刺激,促使肠道蠕动,产生自主性排便,排气反应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灌肠方药较为灵活,常以调胃承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正虚者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 腹胀明显者可加香附、柴胡、莱菔子等行气通腑; 气滞常用芳香行气之品如: 木香、沉香、枳实、厚朴等;血瘀患者则多用活血破血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如穿山甲、全蝎、蜈蚣等; 伴恶心呕吐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生姜等降气化痰止呕; 舌苔厚腻脾虚湿盛者可加豆蔻、砂仁、苍术等;内有郁热可加黄芩、黄连、栀子等。
3. 2. 2 中药膏剂外敷中药外敷治疗是将中药方制成特殊的制剂贴敷于病灶局部或特殊穴位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心得: 药物对穴位局部的刺激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起到特殊的治疗效果; 作用直接,起效快,操作筒便; 防止口服药物加重胃肠负担。左明焕等[12]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65 例,先将艾条点燃后于上脘、中脘及神阙穴施灸5 分钟,待局部皮肤温热后将外敷药物敷于以上穴位,再于外敷处施灸15 分钟,结果总有效率96. 92% ,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13. 21 ± 6. 27) 天。
外敷治疗具体方法是将既定的方药研磨成粉或直接选用配方颗粒[13],每次以普通药勺取2 满勺,以适量黄酒、醋、蜂蜜、姜汁调成糊状后均匀涂于10 cm × 10 cm医用贴膜上,再将贴膜贴敷于患者目标穴位或者局部皮肤。每次贴敷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保留2 ~ 3 小时后揭下,每天1 ~ 2 次。以黄酒、醋、蜂蜜以及姜汁作为调和剂,主要因为酒性发散,作为亲和力较强的有机溶剂有助于药剂的调和,选择食醋调和既能够增进疗效又能帮助调理诸药; 生姜辛温,归脾胃经,能降逆止呕,以姜汁作为调和剂即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又能帮助药物引经直达脾胃,其自身降逆止呕之功又能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蜂蜜具有一定的黏性,使用蜂蜜还有助于药物与皮肤更好地贴合,促进药物吸收。而此四者均为生活中常备之品,便于获取,成本较低又对人体无害,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继续自助治疗。
在外敷药物的选择方面,《本草问答》言: “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因此外敷药须用易透皮吸收的药,如行气药、活血药、虫类等,芳香药味,能够透过皮肤、黏膜吸收是中药外治得以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疗效。根据归经选药: 外敷常常是贴敷于特定穴位,选择一些归脾胃肠经的药物,循经直达病所,如肉桂归脾、肾、心经; 陈皮归脾、肺经; 半夏归脾、胃、肺经; 吴茱萸归脾、胃、肝、肾经; 川椒归脾、胃、肾经等。辨证选药: 以“通”为用的中药: 温阳( 川椒、干姜、丁香、肉桂、吴茱萸) 、行气( 木香、槟榔、香附、枳实、枳壳、厚朴) 、化瘀( 乳香、没药、延胡索) 、祛痰化湿( 半夏、陈皮) ; 以“降”为顺的中药,如枳实、代赭石、旋覆花等,并且应慎用柴胡、葛根、升麻、苍耳子、蝉蜕、紫苏叶等升提之品。外敷穴位常选用神阙、上脘、中脘、下脘。
3. 3 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可运用于胃肠功能紊乱四症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普通针刺治疗、耳穴治疗、温针灸、穴位注射、艾灸。汪洋等[14]将22 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中西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91% ) 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45. 45% ) 。灸法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作用于人体可起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癥散结等作用,孙华[15]将17 例胃肠功能紊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温针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穴位注射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西医药理将西药注射液注射于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将针灸与西药的作用相结合共同起效,李艳等[16]将33 例胃癌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胃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通过辨证使用针刺艾灸,可在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调整全身气机,使气机升降有常,使患者尽快康复。
4 结语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5例, 女8例, 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62岁。其中三切口颈部吻合5例, 经左胸弓上吻合6例, 弓下吻合2例, 发生于术后第5~60d。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在手术后出现肛门不排气或延迟排气或者肛门排气后停胃肠减压, 进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改半流质饮食情况下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等,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内可含有胆汁, 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体检:术侧呼吸运动减弱, 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可有振水音。胸透或胃肠造影示胃体积增大, 胃内有较多潴留液、胃肠造影或胃镜检查示胃扩张, 蠕动减弱, 但幽门部基本通畅。
2 治疗及结果
13例患者经针灸理疗、胃肠减压、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输液、纠正电解质、全身支持疗法及一些胃肠动力学应用等综合保守治疗, 均痊愈出院, 缓解时间最短3d, 最长60d。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胃的运动不仅受神经系统支配, 而且受某些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胰泌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等调节。对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 由于切断了双侧迷走神经可使胃张力减低, 蠕动减弱, 好多患者手术前有进食困难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 同时由于手术应激可促进一些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 更加重了胃功能紊乱, 影响胃排空。这种状态常在患者术后3~5天即应恢复[1]。若术后3~5d仍然存在或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应考虑为术后胃排空障碍。常见诱因为精神紧张、恐惧、饮食结构改变、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及一些抑制胃肠运动药物的应用。
3.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一些辅助检查易确诊。总结本组病例, 对于术后没有进食的患者可以用76%泛影匍胺或稀钡剂口服造影, 对病情许可者应予行胃镜检查。但有吻合口穿孔的危险, 掌握适应证。因为在胃镜下基本可排除胃机械性功能障碍, 防止误诊而延误治疗。同时可吸出胃内容物, 减轻胃负荷, 有利于胃功能恢复。当然胃镜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风险, 并且要求操作者要有熟练技术。目前有一些无创检查正在临床应用, 如核素扫描等。
3.3 鉴别诊断
须与机械性胃排空障碍相鉴别。二者在治疗上截然不同。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一经确诊, 多主张早期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经保守治疗即能治愈[2]。二者有以下一些区别: (1) 临床表现: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临床症状较重, 呕吐物或胃引流物多接近于胃分泌物, 内不含胆汁;功能性排空障碍临床症状偏轻, 呕吐物或胃引流物较少, 低于口腔及胃分泌物, 内可有胆汁。 (2) 辅助检查:钡餐或胃镜检查示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常表现为胃蠕动增强, 严重时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梗阻部可在幽门部或胃其他部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常表现为胃蠕动减弱, 造影剂不排空或者排空明显延迟, 且幽门部通畅。
3.4 治疗
3.4.1 一般治疗
(1) 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吸出胃内容物减轻胃负荷, 促进胃张力恢复。 (2) 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持酸碱平衡, 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保持内环境稳定。 (3) 加强营养, 提供足够热量, 可适量输注白蛋白、全血或血浆。
3.4.2 药物治疗
(1)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对食管和胃的平滑肌有显著的促动力作用, 能促进胃的排空。 (2)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的促动力药, 其作用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并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 促进乙酰胆碱释放, 发挥胆碱能作用, 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进作用。 (3) 红霉素:作用原理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 发挥胃动素样作用, 对胃有显著促动力作用[3]。近年临床实践表明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术后特别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无力疗效显著。
3.4.3 针灸理疗
针刺中脘、足三里、关元、中级、内廷穴位, 效果明显。本组中3例术后8d胃肠功能没有回复, 给予针灸理疗后当天就见效果, 3d后流质饮食后正常。
3.4.4 在胃镜下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放置成功后可给予肠内营养治疗, 效果很理想。既改善了营养问题又消除发生吻合口瘘导致患者死亡的恐惧。该组病例中又3例是放置营养管后让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合并其他综合治疗后治愈的。在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中心卫生院目前没有特殊情况所有食管手术或者较大的胃肠手术都预先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减少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冯先富.食道癌术后并发早期胃梗阻四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 1983, 21 (1) :53-54.
[2]王永岗, 张汝刚, 张大为.27例食道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8, 14 (4) :224-226.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5月我院康复科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住院患者121例,均因骨折术后致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其中男86例,女35例,年龄11~52岁,骨折术后病程14~29天;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19例,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14例,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术后4例,肱骨内髁骨折术后7例,肱骨外髁骨折术后3例,桡骨小头骨折内固定术后11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5例,尺骨上段骨折内固定术后16例,桡骨上段骨折内固定术后10例,复合型骨折内固定术后32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复查CR片,排除内固定失效或复位不良,且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迹象。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熏蒸
取配置好的中药(独活、秦艽、艾叶、透骨草、刘寄奴、苏木、赤芍、红花等)放入中药熏蒸机药箱内,加水1000mL,启动熏蒸机,蒸汽温度为45℃;患者坐在熏蒸机旁并充分暴露患肘,患肘对准蒸汽出口处熏蒸,每次30min,每天2次。
1.2.2 中药烫疗
荆芥、防风、川芎、甘草、当归、黄柏、伸筋草、透骨草、花椒、苦参、千年健、苏木、海桐皮、三菱、莪术、丹皮等混合打碎约绿豆大小,药物装入约10cm×15cm的布袋内,扎紧或缝合袋口,用高度酒浸泡并尽量密闭,1个月左右即可用;制备好的药包放入恒温加热器内(约50℃~60℃)加热一段时间,一般夏天7~10min,冬天12~15min,取出后熨烫患肘,以皮肤潮红为度,患者自觉不热且无舒感时更换烫包,每次用4个烫包,熨烫约20min,每日2次。
1.2.3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最好在熏蒸或烫疗刚结束后,康复技师徒手牵伸屈肘肌群、伸肘肌群,患者仰卧位或坐位,肘后垫枕,手握拳,腕关节背伸;术者行肘关节屈伸活动,曲伸至肘关节出现牵拉样疼痛,患者能忍受为度。完成屈伸动作为一组,每组约耗时30s,每天2次,每次约70~90组,以患者忍受程度为准。
1.2.4 支具应用
用低温热塑板(广州科莱瑞迪公司K1板)制作的动静态结合支具牵引肘关节;用各达上下臂2/3的低温热塑板材符合肢体塑形,最大伸直位和最大屈曲位各制作1个,白天治疗及功能锻炼为主,不佩戴,晚上休息时佩戴,18:00~24:00屈曲位佩戴,0:00~6:00伸直位配戴;每2天调整角度一次。
1.2.5 中药内服
内服中药软坚汤,组方:当归尾10g、白芍15g、赤芍15g、橘核15g、鸡血藤30g、路路通10g、柴胡10g、昆布20g,海藻各20g、甘草10g、炮甲粉3g(冲服);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1.3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活动正常值为屈曲145。,伸0°,活动范围0~145°,最有用的功能活动60°~120°。痊愈: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ROM>110°;显效:关节活动明显改善,60°≤ROM≤110°;有效:关节粘连僵硬情况部分改善,活动功能明显受限,ROM<60°;无效:关节活动无改善或加重[3]。总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
2 结果
121例患者治疗4~6周,痊愈71例,显效3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愈显率为90.1%。
3 讨论
肘关节周围骨折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及渗出,容易出现粘连、局部软组织疤痕化。手术复位固定后会加重软组织损伤,此时患者正常活动受限制,相关肌肉和关节不可避免地出现功能障碍[4];且术后制动,可造成肌肉、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理及生物力学的病理改变[5],部分患者肢体制动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困难。中医学认为肘创伤后筋骨受损,关节周围血瘀气滞,风寒湿邪乘机侵袭,阻滞经络、流注关节,关节周围气血运行不畅、筋膜挛缩,瘀血日久不去,久积成块,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变硬、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笔者采用中药熏蒸、中药烫疗等中医药外治法[6]可活血化瘀、软筋散结、温经通络、解痉止痛,提高手法松解治疗的效果[7];功能锻炼可避免关节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8,9,10];应用支具是为了防止胶原纤维的弹力回缩[11]。患者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治疗和功能锻炼1天后关节活动度有改善,但休息一夜或一段时间不进行锻炼,肘关节活动度又回到之前水平。夜间肘关节大多处于休息位,静态支具在肘关节最大伸直位或最大屈曲位固定可以使屈伸肌群和肌腱一直处于牵引状态,保证肌群和韧带结构稳定及康复治疗效果。内服软坚汤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经活络、通利关节,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2]。
本研究表明,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增加肘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包括中药熏蒸、中药烫疗、功能锻炼、支具应用、口服软坚汤等,观察患者疗效。结果:痊愈71例,显效3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愈显率为9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增加肘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8
1 病例
韦某,男,6岁。主诉:大便污裤、排便次数多6年余。现病史(家长代诉):患者6年前(出生约一月时),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诊为先天性巨结肠,住院行“经肛门拖出Soave法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成功,但术后出现污粪、大便次数较多,甚则数十次一日,反复至今。术后曾指导其进行过扩肛治疗,效果不明显,多方求治无效,遂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每日均有大便污裤,常数十次一日,性状黄软,脉细弱,舌质淡少苔。中医诊断:泄泻病(脾气亏虚);西医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障碍。治则:补益脾气,敛肺涩肠。
2 治疗方案
2.1 针灸
体位:患者采取俯卧位;
处方:合谷、列缺、肾俞、大肠腧、公孙、足三里、百会,命门,腰阳关;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命门,腰阳关用艾条灸;
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
疗程:10天为一疗程。
2.2 中药
黄芪建中汤合生脉饮加减。
一诊处方:黄芪25g,饴糖30g(烊化),桂枝10g,白芍20g,干姜5g,大枣15g,炙甘草10g,党参10g,麦冬9g,五味子6g,补骨脂9g,陈皮10g,枳实3g。五剂水煎服,100ml/次,3次/日,5天一疗程;
二诊处方:守一诊处方,同时加五倍子3g,补骨脂、麦冬加至12g。五剂水煎服,100ml/次,3次/日;
三诊处方:守二诊处方,五剂水煎服,100ml/次,3次/日。
3 治疗结果
经近三个疗程(针灸27次,中药15剂)治疗后,患者大便污裤现象消失,大便1~2次每日,疗效满意,遂停止治疗,嘱其回家善加护理,戒生冷;一年后随访,其家属诉仅因食生冷则易导致腹泄,平素一切正常,患者合家非常满意。
4 讨论
本案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在中医内科学并无明确记载,然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精神,据症状当诊断为泄泻。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必虚,故其症大便污裤,大便次数多考虑为脾气亏虚,导致脾之升清功能不用,清气下陷所致;而母病及子,脾虚日久多导致肺虚,故调脾之时亦应治肺;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泄泻病位在肠,所以又当肺肠同调;综上所述,治疗原则应为补益脾气,敛肺涩肠。
方选黄芪建中汤合生脉饮加减。原方黄芪建中汤功用为: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2]但笔者从其方名“黄芪建中汤”及其功用主治悟到:其“建中”即为温中焦而补其虚,健运中土而补脾气是也,用黄芪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益彰;生脉饮中麦冬、党参、五味子共奏调补肺气,敛肺涩肠之功;加五倍子,则收敛之功益强;加补骨脂则为兼顾脾阳根于肾阳,固脾肾而加强止泻之功;至于在众多滋补、收敛之药中加枳实、陈皮则为一补一泄,一收一散,防滋腻碍胃及收敛太过而气滞不行;全方共奏补益脾气,敛肺涩肠之功。服药一疗程时,患者来诊诉大便次数减少至一日四、五次,稍感口渴,其他无特殊,效不更方,遂守原方并加麦冬至12g以生津止渴,加补骨脂至12g、加五倍子3g加强收涩之力,再进一疗程;二疗程服药毕,患者诉大便已每日一至二次,遂守原方,嘱咐其再服一疗程以巩固疗效。
针刺取穴公孙——脾经之络穴(虚实同调),足三里——胃经之本穴(五行属性为土,虚实同调),合谷——大肠经之原穴(虚实同调),列缺——肺经之络穴(虚实同调),以上腧穴穴位属性虚实皆调,并且一以调脾胃土,一以调肺大肠金,合而言之即为脾肺同调,并有培土生金之意。另取大肠腧并灸腰阳关,使经气借艾之药力直达病所;取肾腧灸命门,意为补肾阳而助脾阳,亦有久病及肾之虑;加用百会则为引经气上行,加强升阳举陷之力。诸穴共收调补脾肺,收涩止泻之功。
经络在外,脏腑在内,针灸治外属阳,汤药治内属阴,《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笔者认为合于道则合于客观规律,故而针药结合可发挥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5 总结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只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则是又一难题,而这在临床中却不如手术本身那样得到重视,这或许跟在临床中并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有较大关系。本案例虽属个案,但其成功的结果为临床拓宽了思路,提示尚有中医方案可供选择,希望能令广大同行有所启迪,尝试采取中医方案对术后患儿加以干预,以尽量减小手术对患儿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其身心早日康复,更好融入社会。
摘要: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困扰着不少家庭,在临床中并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文章介绍了笔者将针药结合而成功的治愈了一例该病的经过,并详细分析了笔者的诊疗思路,希望能使广大同行有所启迪。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药疗法,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病案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0.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篇9
方法:在我院骨科实行功能锻炼护理措施,总结患者护理体会。
结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骨折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对骨折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护理措施,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8-02
辩证护理在不同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十分重要,骨折患者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患者护理的全过程需用辩证的观点,将动与静相结合,功能锻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骨折炎症扩散,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我科自2008年来完善功能锻炼系统护理措施,几年来对预防骨折患者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1心理护理
骨折多数是由意外造成,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打击,容易引起惊慌、忧郁、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2。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若康复效果不好,不但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激发患者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锻炼的技巧。针对心理准备不足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给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术后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给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主动配合,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2功能锻炼护理
2.1早期护理。术后2周内,局部反应较明显,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肿胀。早期骨痂未形成,不应过度锻炼,劳逸结合,切勿操之过急。早期上肢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抬高患肢,将患肢向心性肌肉按摩,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训练,有助于消除肿胀。
2.2中期护理。术后2至5周内,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位肿胀程度减轻,骨折端稳定。此时期应适当进行关节和功能位锻炼,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恢复具体情况制定锻炼方案,在不影响骨折固位稳定的下,可较大幅度活动。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活动。在活动关节的情况下,有意识得将肌肉紧绷,能使肌肉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的锻炼:仰卧,两腿交换抬腿,伸直膝关节,足跟稍离地面,保持5s,放下。反复交换双腿进行锻炼,每天早晚一次,一次约5min。腓长肌的锻炼:按摩小腿部位,做双足背屈活动,每日2次,具有预防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的作用。不能自主锻炼的患者,可使用CPM康复机进行被动下肢锻炼,每天2次,每次约25min。当X线显示骨折端有骨痂大量形成时,可扩大活动范围增强活动力度。中期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肉力量,活动关节。
2.3后期护理。术后5周以后,骨折端的骨痂形成足够多,外固定物已去除,患肢会感觉很轻松,关节活动基本能恢复正常。此时期还需要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全面锻炼,加快患肢功能恢复,活动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最大限度。注意在锻炼时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转、剪切等不良作用力,锻炼的力度和部位不正确是导致关节痉缩和僵硬的常见原因。
2.4出院指导。骨折康复过程比较长,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详细指导,让患者在家进行康复锻炼。在家锻炼应循序渐进,锻炼的强度和时长应根据患者的承受力为限,避免锻炼不当引发再次骨折。上肢的锻炼以增强患者双手的握力进行锻炼,下肢锻炼以患者负重行走的能力进行锻炼。
3护理体会
骨科护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功能性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確的治疗态度,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自我体现。健康教育应涉及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护理技巧等。整理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进行辩证护理的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以及健康信息有效地传输给患者,改变患者消极思想,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1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护士通过基础护理的桥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医院应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医学伦理知识,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
3.2增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骨科护理工作环境艰苦、工作琐碎、人员接触复杂,需要护士用心工作,以南丁格尔为榜样,以病人为中心。将爱心、信心、责任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热爱护理工作,具备为病患及护理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3.3提高护理操作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医疗器械被引入,旧的知识已不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护士操作技能培训,让护士掌握先进医疗仪器的操作技巧,对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远平,张利红,龚元媛.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J].临床合理用药,2011.09(4):0123-01
术后心功能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及康复科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39.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3.1d;左侧27例,右侧33例;受伤原因:交通伤20例,高处坠伤15例,砸伤18例,摔伤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自行锻炼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合并损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自行锻炼;观察组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后早期:
术后回到病房立即给予患肢抬高约30°,术后24h给予局部冰敷,每次20min。术后1d开始进行床上患侧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及患侧踝泵运动。嘱患者收缩股四头肌,每2小时训练1次,每次5~10min。
1.2.2 固定期:
患肢术后以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注意石膏托的松紧度,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情况。在石膏固定期应防止股四头肌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行床上髋、踝、趾关节的主动活动[3]。(1)患者取仰卧位,将未受伤的腿屈曲,训练股二头肌,将足跟压向床面,压力由小到大反复训练;(2)取仰卧位,将未受伤的腿屈曲,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3)患肢不可负重,拄双拐站立,内收、外展患肢髋关节及踝关节,可锻炼股四头肌及小腿腓肠肌的肌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1.2.3 固定解除后:
外固定解除后,应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锻炼[3]。(1)患者取仰卧位,主动进行屈髋练习,膝部被动屈曲至患膝有牵拉感为止,反复进行,每次5~10组,每天2次;(2)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屈患侧髋关节90°,双手环抱于患肢大腿后方,做主动伸膝动作,使足慢慢指向上方练习股四头肌肌力,后放松数秒,重复上述动作,每次5~10组,每天2次
1.2.4 肢体负重练习:
患者术后3个月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进行负重练习[3]、主动活动。患者双手扶住床头,将双足分开略同肩宽,慢慢下蹲,将膝关节屈曲至45°~60°。增强膝关节伸、屈肌的肌力,逐步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术后4个月,开始患肢逐步负重抗阻力训练。可依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决定负重量[4]。先行髋、膝、踝关节的抗阻力练习,用双拐辅助行走,逐渐增加负重,并逐步过渡到拄单拐,最后完全依靠下肢行走。
1.2.5 适应性训练:
当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因病因时进行康复运动[5]。可通过骑自行车、慢跑、游泳等进行适应性训练,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1.3 关节功能评定标准[2]
优:膝关节屈曲>120°,无痛,可参加轻度体力活动;良:膝关节屈曲60°~120°,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可:膝关节可屈曲60°;差:膝关节屈曲<60°,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与移位,同时可合并半月板、十字韧带、侧副韧带损伤[4]。临床有报道骨折愈合情况与骨折类型、皮肤类型、内固定器械均有一定关系。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或康复锻炼不当,可造成膝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粘连、变性和挛缩,甚至造成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初期的康复治疗可使静脉血回流、消除患肢的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后期的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肢骨折端应力,促进骨痂形成、促进局部肌肉收缩、增加肌力、防止局部肌肉萎缩,使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选择正确的时机与方式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自行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闽,艾江波,帅浪,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2):11-13.
[2]路黎明,刘亚林.系统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0):39.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194.
[4]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