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2024-10-10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精选9篇)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1

心功能不全又称为“心力衰竭”,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减弱, 以致心脏不能充分排出由静脉回心的血液, 造成动脉系统缺血, 静脉系统淤血, 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症候群[1,2,3]。

1 心功能不全

1.1 病理生理

它是一种多原因、多表现的“超负荷心肌病”,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识到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神经体液紊乱发生。90年代后逐渐明确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2 症状及临床表现

(1) 稍活动或劳动即感心慌、胸闷、气促。 (2) 尿量减少, 短时间内体质量明显增加。 (3) 卧位性干咳。 (4) 夜间突然憋醒或伴有喘息。 (5) 不能完全平卧或平睡, 平卧后即感到胸闷气短, 且需垫高枕头或取半卧位才舒适。 (6) 咳痰, 开始吐白色痰, 量比较少, 然后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或洗肉水样痰, 并伴有口唇或面色青紫, 大汗淋漓喘息。 (7) 不少老年病人常出现精神症状。 (8) 全身静脉回流不畅或出现静脉淤血情况。

1.3 心力衰竭治疗

(1) 治疗原则:不能仅限于缓解症状, 应从长计议,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 病因治疗:a.基本病因的治疗:针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b.消除诱因:感染和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应予以控制。 (3) 一般治疗:a.休息;b.控制摄盐。

2 常用药物

2.1 正性肌力药

2.1.1 强心苷

药理作用: (1) 加强心肌收缩力。 (2) 减慢心率; (3) 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传导性;自律性;有效不应期; (4) 利尿和扩张血管。

临床应用: (1)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对伴有房扑、房颤、心室率快的心力衰竭疗效最好;瓣膜病、风心病、冠心病疗效较好;疗效不好有伴有机械性阻塞的心力衰竭和甲亢、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症等诱发的心力衰竭。疗效较差并易中毒的有肺心病、严重心肌损伤、活动性心肌炎等。 (2) 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房扑,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毒性反应:本类药物安全范围小, 个体差异大, 最常见早期中毒症状是胃肠道反应、中枢反应、、黄视、绿视和中心暗点、心脏反应。

用药方法: (1) 全效量, 又称“洋地黄化量”。a.速给法。适用于病情较重, 近两周内未服过强心类药物。要求在24 h内给完。b.缓给法。于3~4 d达到全效量。 (2) 维持量。给全效量后, 每日给一定的剂量以维持药效。 (3) 每日维持量疗法。

2.1.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氨力农和米力农。共同特点为兼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扩张血管作用。

氨力农:增加心输出量, 左室充盈压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但对心率和效应无明显影响。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 常见胃肠道反应, 也有血小板减少和肝损害, 尤以口服多见;静脉给药可产生严重心律失常。

米力农是氨力农的二代产品, 作用强于氨力农, 口服给药无严重不良反应。不主张长期应用。

2.1.3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特点是通过兴奋心脏的β1受体和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以及多巴胺受体, 分别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和扩张血管作用。代表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异波帕胺等。

用药注意: (1) 较轻的心力衰竭一般不宜使用; (2) 宜在血流动力学监护下使用; (3) 长期应用, 可因β受体下调而产生耐受性, 疗效降低; (4) 可诱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2.2 血管扩张药

能减轻心力衰竭时用于神经内分泌反应而引起的水钠潴留和周围血管收缩, 并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能明显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结果和预后。

分类: (1) 以舒张小静脉为主:硝酸酯类药物; (2) 以舒张小动脉为主:肼屈嗪和钙拮抗剂; (3) 均衡扩血管药, 硝普钠等。

药理作用: (1) 扩张小动脉; (2) 扩张小静脉; (3) 改善左室舒张末期顺应性。

注意事项: (1) 适用于对正性肌力药物、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但不能代替正性肌力药物。 (2) 不要使动脉血压下降超过10~15 mmHg。

2.3 β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1) 抗交感神经作用; (2) 阻断突触前膜的β2受体; (3) 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 可使β受体上调; (4) 阻断α1受体。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疗效最好的是扩张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应该在患者病情稳定时使用。

分类: (1) 非选择的β1和β2受体阻断药, 如普萘洛尔; (2) 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如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等; (3) 兼有β1、β2、α1受体阻滞剂, 如卡维地洛。

用药原则: (1) 早期联合, 所有NYHAⅡ~Ⅲ级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及早使用;与ACEI和利尿剂联合使用, 必要时加用地高辛。 (2) 小剂量开始, 谨慎缓慢加量; (3) 长期治疗, 疗程至少3个月。

注意事项: (1) 3种不良反应:低血压, 水钠潴留和心力衰竭恶化, 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 (2) 禁忌症为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 (3) 宜选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等亲脂性β受体阻断药, 减少猝死率; (4) 长期用药后不能突然停药, 以免出现撤药反应。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ARB)

2.4.1 ACEI

ACEI药理作用: (1) 抑制循环中和局部组织RAAS,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 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的量减少, 减轻血管紧张素Ⅱ的不利作用; (2) 影响缓激肽的降解; (3) 抑制心肌重构。

ACEI临床应用: (1) 难治性心功能不全; (2) 各型高血压, 对伴有左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急性心梗、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为首选药。

ACEI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轻微, 患者耐受良好。常见有低血压, 刺激性干咳, 高血钾、低血糖、血管神经性水肿, 长期应用可见血锌降低、皮疹、味觉和嗅觉缺损、脱发等。对无尿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哺乳妇女和对ACEI过敏者禁用。

2.4.2 ARB

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替米沙坦和坎地沙坦等。这类药物可强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 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产生缓慢、强大而持久的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 及逆转心血管重构作用;能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促进尿液、尿酸排泄, 明显降低血浆尿酸水平。

ARB临床应用: (1) 心功能不全; (2) 高血压。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有头痛、眩晕;剂量过大可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2.5 醛固酮拮抗药

药理作用:螺内酯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是导致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临床应用:用于心室收缩功能不良而致的心力衰竭, 在应用了ACEI、β受体阻断药和利尿药后, 仍有严重症状者, 均可选用螺内酯。

不良反应:久用致高血钾;嗜睡、头痛;女性面部多毛、男性乳房女性化。

2.6 利尿药

分类:排钠、排钾、排氯类, 如氢氯噻嗪、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环戊甲噻嗪;保钾排钠类, 如氨苯蝶啶、螺内酯。

药理作用:通过对肾脏的直接作用, 排钠利尿。用于心力衰竭时, 利尿药可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肺淤血、消除水肿。

用药原则: (1) 有心力衰竭症状者均应用利尿药, 但应与ACEI或β受体阻断药合用。 (2) 应注意它所导致的低血压、氮质血症与电解质紊乱。长期维持, 水肿消失后, 应以最小剂量无限期使用。

摘要:了解当前临床治疗心功能不全用药现状。对治疗心力衰竭药物进行细致分析, 以便于综合施治。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焦民安.漫话心衰[M]//临床医疗治验.2版.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7:93.

[2]吕玉贤.应用洋地黄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体会[M]//临床医疗治验.2版.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7:71.

[3]张家铨.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54.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2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药内服;中药足浴;保留灌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16—02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住院患者,参照《肾脏医学》[2]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分期:Ⅰ期11例,Ⅱ期24例,Ⅲ期10例;原發病分类[3]:慢性肾盂肾炎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12例,狼疮性肾炎2例,尿酸性肾病3例。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护理干预组23例,常规护理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纳入观察前均已排除心衰、感染、容量不足等因素。两组病例的年龄及肾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中药灌肠治疗,灌肠中药为大黄30g、黄芪20g、蒲公英20g、生龙牡20g。再配以中药口服,药方由黄芪12g,当归12g,丹参12g,大黄8g(后下),女贞子10g,黄柏10g,太子参12g,川芎10g,益母草10g,枣皮15g,旱莲草25g,大枣10g等中药组成。

1.2.1护理方法 观察组从患者心理、饮食营养、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1.2.1.1情志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一般病程长,患者大多会有抑郁、消极、焦虑、易怒等情绪,因此,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4]。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药物带来的作用和副作用,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1.2.1.2 饮食调护 护理人员必须做好饮食指导,取得患者配合。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调节:应尽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肾脏负担,同时也要保证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多进食些低蛋白饮食,但量宜少。对一般体质的慢性肾衰患者来说,不宜食用过多的蛋白质。慢性肾衰患者饮食应注意不要食用辛辣食品、高钾食品等[5]。

1.2.1.3 口腔护理 慢性肾衰的病人,应做到饭前饭后漱口,睡前醒后常刷牙。采用生理盐水、10%银花水、10%板蓝根水、2%黄芩水等漱口。口腔溃疡者可用1%~3%过氧化氢漱口液漱口,后清水反复漱口;尿味明显时用双花和七叶一枝花泡水含漱;口腔糜烂可用冰硼散涂抹患处[6]。

1.2.1.4 皮肤护理 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7]在皮肤瘙痒时尽量不要搔抓,避免引起皮肤损害,皮肤护理可用地肤子水煎液擦洗,并嘱其常洗澡,或用温水擦浴,水温以40℃左右为宜,使机体微微出汗,对排出浊邪有一定好处。

1.2.1.5 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肛管用液体石蜡油将前端润滑,向肛门内缓缓插入20 cm~25 cm,滴注速度以10 ml/min为宜,为避免流速过快对肠壁的刺激。注入药液后,嘱患者依次变换体位,从左侧卧位转为平卧位再转为右侧卧位,使药液充分接触肠壁,以增加药物的吸收。且每次剂量不宜超过200 ml,并要缓慢滴入,滴注完需另抽药液时,将肛管反折。灌肠完毕停留五分钟将肛管拔出。患者有便意时,可嘱其深呼吸,以延长保留时间。每次灌肠药液应留5 ml~10 ml,以免带入空气引起患者腹胀、腹痛。药液保留在1 h以上。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心慌、气短、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8]。

1.3统计学方 使用SPSS 1.4统计学处理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SCR和BUN,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SCR和BUN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SCR、BUN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CRF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危重病症,给家庭带来经济、生活上的巨大负担,病人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乐趣等,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中药内服及中药保留灌肠可减轻肾周围压力,促进肾脏排毒,减轻氮质滞留,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进行性发展。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因此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中充分体现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效果比较.护理学杂志,2006,4(21):47-48.

[2] 冯萍,马行一,舒贝,等.慢性肾衰血透青壮年与老年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与社会心理因素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2005,26(1):5051.

[3] 雷洋洋,杨洪涛.大黄为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相关机理研究进展.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8-9.

[4] 傅江.益肾解毒汤保留灌肠并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1.

[5] 许乃芹,卢莹,许玮玮,等.32例慢性肾衰病人首次血液透析焦虑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970.

[6] 徐贞珍.改良法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5,19(9):1846-1847.

[7] 吴焕姣.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1):29562957.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 篇3

1 辨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繁多, 病机错综复杂, 目前大都认为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 脾肾虚损为本, 水湿浊瘀为标。许多医家并不拘泥辨证分型, 多从肾脾、虚实而治。

1.1 扶正固本法

方药中分别选用加味异功散和加减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虚型和肾虚型, 聂莉芳认为慢性肾衰首先应权衡标本缓急, 缓则治本, 采用相应益气、补血、养阴、助阳之法扶助正气, 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证, 宜气阴双补, 常用参芪地黄汤, 程惠学分别以香砂六君子汤和真武汤加党参、黄芪治疗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以参芪地黄汤和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治疗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 均取得良好疗效。

1.2 利湿泄浊排毒法

庞莉以自拟大黄附子汤治疗肾功能不全30例, 效果良好, 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存率。邹风华以五苓散为主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 疗效较好, 总有效率在70%以上。王钢以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药用生黄芪、当归、桃仁、赤芍、丹参、怀牛膝、鸡血藤、川芎、益母草等。

2 单味药物

2.1 黄芪

甘、微温, 归脾、肺经, 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 抗疲劳, 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有明显利尿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 能改善贫血, 能升高低血糖, 降低高血糖, 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细胞生长旺盛, 寿命延长。

2.2 冬虫夏草

甘、温, 归肾、肺经, 具有补肾益肺, 止血化痰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冬虫夏草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降温的作用, 可改善负氮平衡, 改善贫血状态, 水提液对大鼠急性肾衰有明显保护作用。

2.3 大黄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 抑制肠内水分吸收, 促进排便, 有抗感染作用, 有利胆和健胃作用, 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可抑制残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 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 改善氮质血症。

2.4 丹参

苦、微寒, 归心、心包、肝经,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丹参能改善微循环, 促进血流速度, 能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能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激活纤溶, 对抗血栓形成, 能保护红细胞, 具有改善肾功能、保护缺血性肾损伤的作用。

2.5 三七

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三七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能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增殖, 具有造血作用, 能降低血压, 减慢心率, 减轻缺血再灌注时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防止缺血性肾衰的发生。

2.6 川芎

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川芎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抗血小板凝集, 预防血栓的形成, 能增加肾脏血流量, 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改善肾功能。

3 其他治疗

3.1 中药保留灌肠

通过中药直接接触肠道粘膜, 防止肠道毒素吸收, 促进毒物排泄, 抑制蛋白质分解及尿素、肌酐的合成, 保护肾功能, 常用药物是大黄、牡蛎、附子、蒲公英等。

中药药浴法:利用中医“开鬼门”的方法, 通过全身皮毛激发肺气, 通调水道, 发汗利水,

3.2 常用药物

麻黄、桂枝、大黄等。中药足浴法使用亦多, 效果良好。此外尚有针灸、中药外敷穴位、穴位注射等疗法, 均可提高疗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4 结语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 早、中期的防治极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采用多种方法, 利用多种途径, 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药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 延缓肾功能恶化有良好疗效。因此, 中医药在治疗慢功能不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许家松.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J].中医杂志1991, 33 (11) :12~14.

[2]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0, 1 (1) :49~53.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4

【关键词】 神经肌肉疾病;呼吸功能不全;力学

神经肌肉疾病指的是一系列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或肌肉的疾病,主要有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和肌肉疾病等分类。当呼吸肌或咽喉肌受累时就会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神经肌肉疾病进展到晚期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力学角度探讨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及衰竭的机理和特点。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发生的呼吸衰竭有两种类型:肺衰竭和泵衰竭。肺衰竭以肺内分流障碍所致的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泵衰竭所致的呼吸衰竭则以高碳酸血症为主要表现。

1 肺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继发于呼吸道误吸而反复发作的肺炎是。神经肌肉疾病会影响吞咽功能,导致喉上方误吸;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若发生胃食管反流,也会导致喉下方误吸。吞咽过程中,咽喉部菌群随着被误吸的唾液、食物、胃内容物进入肺内,会对气道产生直接的化学刺激,导致肺炎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可见,呼吸衰竭是导致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过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 泵衰竭

呼吸泵的功能是克服肺与胸壁的弹性和非弹性阻力,将空气吸入肺内,其功能衰竭常见于呼吸肌无力或呼吸肌疲劳。在呼吸泵运转过程中,负荷增大可以导致泵衰竭或者呼吸衰竭 [1]。分别考虑影响呼吸负荷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呼吸泵功能的各种因素对疾病的诊疗有很大意义。

2.1 能增加呼吸负荷的因素 肺顺应性下降,改变肺容量所需要的压力增加,成为对抗呼吸泵的一个重要负荷。研究证明,反复误吸导致的肺纤维化是肺顺应性降低的原因之一。由于肺顺应性下降,要完成一定的肺通气量,呼吸泵为克服肺的弹性阻力所做的功是大大增加的。而且,胸壁本身也可以使肺顺应性下降,导致呼吸泵做功有所增加。有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疾病的成人患者,肋骨框架顺应性减低,腹部顺应性轻度增加,其综合效应是使胸壁顺应性减低。

2.2 能影响呼吸泵功能的因素

2.2.1 正常呼吸泵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通常存在呼吸肌肌力下降,这可以直接导致呼吸泵功能减弱。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膈肌都是最主要的吸气肌,人们普遍认为膈肌的作用如同一个大的活塞,可以降低胸腔内的压力,促使空气进入肺内。

2.2.2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呼吸肌的力学缺陷 呼吸肌的肌力减弱和能力下降导致矛盾呼吸,也就是胸腹呼吸运动不同步。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胸腔和腹腔同时向外运动,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吸气时腹部向外运动而胸腔向内运动,而呼气时腹部向内运动而胸腔向外运动。研究者可以应用这种矛盾呼吸来分辨受损肌群。吸气时腹部向外运动而胸腔向内,这表明肋间肌肌力受损;如果吸气时腹部向内运动而胸腔向外,则表明膈肌肌力受损。虽然不同类型的原因导致的矛盾呼吸运动在外部表现上差异不是很大,但通过仔细观察各个呼吸时相胸腔和腹腔的相对运动方向,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膈肌或肋间肌肌力的异常。

2.2.3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呼吸功能评价 呼吸功能可以通过标准肺功能测试或短促呼气能力以及呼吸肌功能(特别是呼吸肌张力和疲劳状况)来评价,而呼吸肌功能可以用时间张力指数来评价。时间张力指数测定是能反映呼吸肌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一种便捷方法。

3 讨论

上述因素对临床上气道粘液的处理、呼吸肌锻炼和辅助呼吸等治疗手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呼吸肌肌力减低可导致咳嗽峰流速降低,这时插管就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器械。这类器械以正负交替的压力辅助患者吸排出气体并诱发咳嗽。研究显示,呼吸肌锻炼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和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最大吸气压力有改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重症肌无力患者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均有所增加。这些增强呼吸肌肌力的手段能否够真正减少这些患者的疲劳感、降低死亡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无创和有创夜间机械通气,都可用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呼吸肌疲劳的治疗。夜间通气可以减轻患者昼间高碳酸血症、乏力、呼吸困难、晨起头痛、嗜睡等异常表现。夜间通气有一种结转效应,即成功降低PCO2的患者通常在第二天保持较低的PCO2。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呼吸肌在通气后得到了较好的休息,次日更好地发挥了通气作用;二是夜间PCO2下降使得肾脏排出了更多的碳酸氢盐,代谢性碱中毒得以减轻,使得呼吸控制中枢的调定点下降。夜间通气和激励通气,可以通过增加潮气量来防止肋椎关节挛缩,从而改善胸廓的顺应性,降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病率。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所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如何深入地理解及测量其呼吸力学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和理论改善通气策略。长期机械通气对肺和胸壁功能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呼吸肌锻炼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复合呼吸肌锻炼对呼吸肌力的增强作用和休息疗法,对呼吸肌疲劳的作用也需深入评估。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对神经肌肉患者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4月门诊或住院病人228例, 年龄44岁~82岁 (69岁±12岁) , 男124例, 女104例;病程8年~17年;心功能Ⅲ级~Ⅳ级;心脏超声示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0%。 原发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168例, 扩张性心肌病22例, 瓣膜性心脏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164例) 和对照组 (64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符合《内科学》, 心功能诊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 (NYHA) 1994年修订标准。

1.3 治疗方法

参照《美国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5年修订版) 》, 给予两组病人充分利尿、强心、扩血管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措施, 并根据病人的适应证适当加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β-受体阻滞剂, 同时对诱因 (如感染等) 进行控制。治疗组加用益心舒胶囊 (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每粒0.4 g) , 每次1.2 g, 每日3次, 用药12周结束后统计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4.1 自觉症状

采用问卷打分 (百分制) 的形式, 问卷内容包括呼吸困难 (20分) 、胸痛或心慌 (20分) 、一般情况 (20分) 、精神状况 (20分) 及综合生活质量 (20分) , 由病人根据自身情况打分。

1.4.2 心功能情况

于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观察心腔大小、瓣膜及其活动情况、LVEF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美国纽约心脏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 心功能恢复Ⅱ级~Ⅲ级为显效, 恢复Ⅰ级为有效, 改善不足Ⅰ级或恶化者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自觉症状评分、6

min步行距离、LVEF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90例 (54.8%) , 有效64例 (39.0%) , 无效10例 (6.1%) , 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显效27例 (42.2%) , 有效27例 (42.2%) , 无效10例 (15.6%) , 总有效率8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疗程结束时复查三大常规、肝功能与肾功能等, 均无明显改变。

3 讨 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引起心室重构的终末表现, 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激活[3]。大量临床试验奠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的地位, ACEI能减少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死率, 在其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不全病人的预后[4,5]。但ACEI可能引起血压偏低, β受体阻滞剂易致心率减慢及负性肌力作用, 故有时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加不到有效剂量或完全限制使用。

益心舒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其处方由生晒参、丹参、麦冬、黄芪、川芎、五味子及山楂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养血安神的标本兼治作用, 配方合理[6]。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人参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 保护心肌细胞功能,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增加频率, 从而达到抗心肌缺血、抗休克及强心作用[7];黄芪有清除氧自由基, 扩张血管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增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显著降低脂多糖 (LPO) [8];丹参可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影响血小板聚集[9];川芎明显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并激活和释放生长因子[10]。诸药配伍益气强心、活血利水。其结果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肌收缩力, 强心、升高血压, 有效减轻了临床因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而出现一过性心力衰竭, 心率过慢、血压偏低等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加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后自觉症状缓解, 运动能力增强, 生活质量改善, 心功能指标好转, 与常规治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40.1241.

[2]方呸华.心力衰竭诊治的新进展[J].中国医刊, 2003, 38 (10) :39.41.

[3]戴闺术.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0) :641.642.

[4]Remme WJ, Swedberg K.For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l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 2001, 22:1527.1560.

[5]Cleland JG, Gemmell I, Khand A, et al.Is the pognosis of heart failure i mpoving[J].Eur J Heart Fail, 1999, 1:229.241.

[6]刘国仗, 吴宁, 胡大一, 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和建议 (Ⅵ心肌缺血药)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6 (6) :406.408.

[7]文世荣.参复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36例[J].中医药杂志, 2002, 43 (8) :620.

[8]李树清.黄芪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清SOD和LPO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 (1) :23.24.

[9]周小明, 陆再英, 汪文道, 等.丹参防治实验性再狭窄及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8) :480.482.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6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汗证益气温阳,滋阴止汗法

心血管病后期由于长期心肌病变, 大多出现慢性心功能不全;加之心血管病患者年事偏高, 脏器功能衰退, 故该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非常高, 尤其许多高龄老年人较多, 许多病人往往有出汗多症状。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 一般用抗胆碱药, 镇静剂, 虽然暂时有效, 但不宜长期使用, 副作用大。笔者在心血管内科工作, 对以上年龄大, 心功能III, IV级, 慢性心功能不全有自汗、盗汗之症者, 采用采用益气温阳、滋阴止汗法治疗, 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25例最小60岁, 最大92岁;男13例, 女12例;病程5~20年;有多年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史。常规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对汗证未系统用药治疗。病例的选择符合心血管病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基本药用附子、干姜、南沙参、黄芪、人参、麦冬、龙骨、牡蛎、麻黄根、糯稻根为主加减, 水煎温服, 1剂/d, 连服7d为1个疗程。气虚加党参、黄精、炙甘草, 阴虚者加麦冬, 五味子。血虚者加当归, 白芍。胸闷、胸痛者加延胡索、丹参;有阴虚症状者加山茱萸、沙参, 下肢肿甚者加猪苓、泽泻;纳差者加神曲、鸡内金;呼吸困难, 难以平卧, 双踝高度肿胀者加服螺内脂20~40mg, 呋塞米20~40mg, 1~3次/d, 口服。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生活自理, 伴发自汗盗汗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有效:生活能自理, 伴发自汗盗汗症状基本消失, 但偶有出汗多症状;无效:服用中药后自汗盗汗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痊愈20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

4 典型病例

宋某, 女, 81岁, 退休干部, 2009年12月8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史20年, 陈旧性心肌梗死17年。患者12年前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左冠状动脉置入支架2枚, 但8年前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端坐呼吸、汗多, 甚则整夜不能入睡。曾先后30余次在各级医院住院治疗, 效果愈来愈差。近2年年均住院3~5次, 给家庭经济和个人心理造成较大负担;间断服用地高辛0.25mg, 1次/d, 达7年之久。近1周又出现下肢浮肿, 压之凹陷, 端坐呼吸, 甚则整夜不能入睡, 小便频数, 饮食基本正常。静脉输注丹参、血栓通等及抗菌素类, 患者症状没有改善, 精神日益萎靡, 生活质量极差。有时下床上厕所平地步行约十米远心衰症状即发作。来住院时见双下肢浮肿, 头晕乏力, 白

(1) 指导老师:许滔, 主任医师,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科主任。天汗多, 静坐亦可以内衣全湿透, 入睡后汗一般。体质偏胖, 饭后脘腹胀闷, 呼吸困难, 抬肩挺胸, 十分痛苦状。常规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中医辨证为阳虚水湿停聚, 上凌心肺。治拟益气温阳, 利水止汗法, 方用上药加减。药用:制附子20g、干姜15g、细辛3g、人参10g、黄芪40g、葶苈子30g (包煎) , 车前子 (包煎) 、大枣20g、茯苓3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枳壳10g、厚朴10g、陈皮10g。水煎温服。地高辛0.25mg, 1次/d;螺内脂20~40mg, 呋塞米20~40mg, 均3次/d, 口服。患者平时服用的降压药原剂量不变。服药5剂症状减半, 呼吸顺畅, 小便量多。但白天仍汗多, 静坐亦可以内衣全湿透, 入睡后汗不多。故加用龙骨12g、牡蛎10g、麻黄根10g、糯稻根10g, 服用10剂后, 静坐时无汗出, 饮食睡眠如常, 生活基本自理, 下肢浮肿消失。嘱停服利尿剂, 加丹参10g、鸡内金10g、神曲10g, 巩固2个疗程 (20d) 。随访5个月上症没有反复。

5 讨论

临床上老年冠心病者, 多见伴有自汗、盗汗之症, 有些仅在睡眠中出汗, 醒来后汗止, 是以盗汗为主;而有的患者在白天也出汗多, 更甚者是动则汗出, 为自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 因为汗为津液所化, 而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主血, 故汗为心液。由于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心阳虚则自汗, 心阴虚则盗汗;自汗多属气虚不固, 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自汗久可以伤阴, 盗汗久则可以伤阳, 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2]”。胸痹病人汗出较多见是由于心气虚衰、心神不宁所致, 气虚阳弱, 不能固摄卫表则汗出。而血的生化之源不足, 则引起阴血内耗, 导致心阴虚, 心阴不足, 心失所养又使病情加重。清代叶天士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 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3]。”所以笔者在临床上用益气温阳滋阴止汗法方法治疗, 以附子、干姜以温阳止汗, 南沙参、黄芪、人参、麦冬益气滋阴, 古谓“涩可固脱”, 龙骨、牡蛎、麻黄根、糯稻根共凑固表止汗, 标本兼疗。临床上效果颇佳。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70~173.

[2]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215.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市三个中心诊疗的CHF患者60 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0 例, 男17 例, 女13 例;年龄55~75 (64.83±2.23) 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8 例, Ⅲ级12 例。病程3~5 (4.56±1.34) 年;合并冠心病18 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7 例, 扩张型心肌病3 例, 风湿性心脏病2 例。 观察组30 例, 男16 例, 女14 例;年龄56~73 (64.69±2.31) 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9 例, Ⅲ级11 例。 病程3~5.5 (4.57±1.21) 年;合并冠心病17 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8 例, 扩张型心肌病4 例, 风湿性心脏病1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Framingham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以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级;同时排除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达Ⅳ级水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以及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等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措施, 包括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以及防治心室重构等药物, 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养心汤口服治疗, 基本组方如下:炮附子10g, 生黄芪30g, 生白术15g, 人参15g, 茯苓20g, 白芍15g, 葶苈子15g, 大枣5枚, 泽兰30g, 丹参30g, 枳壳15g, 泽泻20g, 甘草5g。 心气虚重者重用黄芪50g, 脾失健运者则加砂仁、陈皮、木香、焦三仙, 血瘀甚者则加桃仁、红花, 痰热壅肺者则加小陷胸汤, 阴虚少苔者加五味子15g、二冬15g, 1 剂/d, 水煎分2 次服;4w为一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治疗临床效果, 评估药物治疗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包括: (1) 疗效标准:显效:患者呼吸困难、肢体水肿、心悸以及胸闷、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 心功能评级改善;心电图显示ST段有所改善;有效:患者呼吸困难、肢体水肿、心悸以及胸闷、胸痛等症状有所缓解, 心功能评级未见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稍有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目标。 (2) 血浆BNP水平检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空腹晨起采取静脉血4m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BNP浓度,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3) 超声心动图分析: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左室射血分数 (EF) 及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 (E/A) 。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心动图及BNP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EF、E/A及BNP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药物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患者出现一例患者轻度恶性, 两组均未见明显的药物治疗副作用。

3 讨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CHF的病死率仍然极高。 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统计显示全美有心衰患者500 万例, 年增长数高达50 万, 年死亡数高达30 万。 在国内CHF的患病率也高达0.8%~1.1%, 目前心衰已经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该类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 患者将出现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人体各脏器出血组织灌注不足, 并同时存在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 死亡率极高, 属于临床危重症之一[1]。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医药在对CHF的治疗方面己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 既往研究证实, 中医药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 作用持久, 安全性高以及治疗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 在临床的应用当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收到了普遍的关注。 我们采用自拟养心汤治疗CHF,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EF、E/A及BNP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自拟养心汤能够改善心衰患者心脏的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脏排血量, 提高心脏功能, 改善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同时可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改善BNP的释放, 显著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并改善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认为, CHF属于中医 “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心气虚引起血瘀, 血瘀又进一步导致水停心下, 最终出现喘咳、水肿、心悸等症状[2]。该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 水饮内停、血脉瘀滞、痰浊不化为标, 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3]。养心汤组方中炮附子、生黄芪为君药, 黄芪补气, 善补胸中之大气, 大气若壮旺则气滞者行、痰浊者化、血瘀者通, 附子属温壮肾阳之第一要药, 下可补肾阳益火, 中可温脾阳健运, 上可助心阳强心, 益气温阳故可治其本;丹参、人参、葶苈子、泽兰共为臣药, 能泻肺利水, 和血活血, 补气通络, 共治其标[4,5];佐以有理气之功的枳壳能使气下痰喘止, 玉竹调血气、润心肺、令人强壮, 生白术、茯苓、泽泻利水饮, 白芍能除血痹、破坚积;补气健脾之大枣与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联合施治, 标本兼治, 共同起到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治疗的目的, 且药物安全性评价显示该方剂组成联合西药治疗CHF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7-23.

[2]吴佳铭.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 :333-342.

[3]颜蕾, 薛文海, 尹立俊.益心汤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 (9) :1-2.

[4]周汉建, 熊肇军, 谢旭晶, 等.血浆BNP快速检测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4 (5) :326-328.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8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芪苈强心胶囊,脑钠肽因子

慢性心功能不全 (CHF) 是一种以心室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难题。目前针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已从短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 正因为如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螺内酯等药物的应用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时已作为首选, 而不再是传统的单靠强心、利尿药物的应用。芪苈强心胶囊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药复方制剂, 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CHF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 男性29例, 女性21例;平均年龄 (54.7±15.5) 岁;心功能Ⅱ级9例, 心功能Ⅲ级20例, 心功能Ⅳ级21例;基础病因:冠心病11例, 风湿性心脏病13例, 先天性心脏病5例, 扩张型心肌病12例, 高血压心脏病9例;BNP (728.6±298.9) ng/L。对照组50例, 男性27例, 女性23例;平均年龄 (53.6±15.6) 岁;心功能Ⅱ级8例, 心功能Ⅲ级23例, 心功能Ⅳ级19例;基础病因:冠心病13例, 风湿性心脏病15例, 先天性心脏病4例, 扩张型心肌病10例, 高血压心脏病8例;BNP (731.1±294.6) ng/L。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住院患者均给予雷米普利 (ACEI) 、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针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 每日3次, 口服;对照组加用银杏叶片3片, 每日3次, 口服。在治疗1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测定其血脑钠肽因子 (BNP) 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症状改善评定标准

患者复查时, 一般活动下未感心慌、闷气, 夜眠好认定为显效;心慌、闷气较前好转, 但活动后仍可出现闷气, 夜眠好认定为有效;心慌、闷气无明显改善, 夜间不能平卧, 双下肢水肿间断出现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0.05

3 讨论

血浆脑钠肽因子 (BNP) 是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负荷下由心室肌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室壁张力增加, 心室肌内BNP分泌增加, 血BNP浓度增高, 其增高的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慢性心功能不全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 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患者病程长, 逐渐伤及脉络, 从而导致心气、心阳亏虚, 以致气血、津液运化无力, 水津代谢失常, 导致气虚血淤、阳虚水泛。心力衰竭晚期还可形成“亡阳”“脱证”等危重证候[2]。因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补气活血和温阳利水为主。本研究表明:在西医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不仅能使血BNP明显下降, 而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悸、纳差、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其中黄芪中的皂苷与洋地黄类药物作用相似,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 改善心室构型, 稳定心肌细胞膜, 此外还具有扩张血管和利尿的作用;附子温阳化气以治心气虚乏、心阳衰微之本, 用为君药;丹参利血活血, 对缺氧心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葶苈子具有强心和利尿的作用, 可增加心脏排血量, 减慢心率, 扩张血管, 降低肺静脉压, 减轻心脏前负荷[3], 人参补气通络, 共为臣药;红花活血化瘀, 泽泻利水消肿, 香加皮强心利尿, 玉竹养心阴以防利水伤正, 陈皮畅气机以防壅补滞气, 皆用为佐药;桂枝辛温通络, 温阳化气, 兼引诸药入络, 用为使药[4]。纵观全方, 以益气温阳为治络、强心之本, 辅以活血通络, 兼用利水消肿药以治其标[5],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此药可以更好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赵雪燕, 杨跃进.B型利钠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8) :590-593.

[2]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83-285.

[3]李刚毅, 苏廷秀.治疗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及葶苈子应用之管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5, 9 (3) :18-19.

[4]何居仁, 马丹军.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探讨[J].上海医药, 2000, 21 (1) :25-26.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篇9

1 文献检索方式和结果概述

1.1 文献研究对象、类型

符合POI诊断的、与针灸治疗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文献。

1.2 检索策略

中文文献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198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3年)上分别以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再设置针刺、针灸、艾灸、温针灸、电针、腹针、耳针(穴)、穴位埋线为检索词分别对上述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

英文文献检索方式:在PUBMED (1966~2013年)上以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分别和acupunctur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oxibustion、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abdominal acupuncture、ear acupuncture、catgut implant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1.3 检索结果

通过以上检索方式,英文文献共得到1篇,与中文文献重复,剔除不用。入选36篇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其中实验室研究文献6篇,临床文献30篇,包括与针刺相关文献5篇,艾灸相关文献12篇,衬垫灸(温针灸作为对照组)相关文献1篇、电针相关文献6篇、耳穴相关文献3篇,穴位埋线相关文献3篇。

2 针灸治疗POI的临床研究

2.1 常用干预措施及病例数概述

文献中治疗POI常用的针灸干预措施有毫针、电针、衬垫灸、艾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单独选用毫针针刺治疗POI的临床文献2篇,病例分别是30例[8]、15例[9],均为病例观察。针刺配合其他疗法(中药、隔姜灸)文献3篇,使用针灸治疗者分别是20例[10](针刺配合中药)、20例[11](针刺配合中药)、32例[12](针刺配合隔姜灸)。选用电针治疗POI的临床文献有6篇,4篇为病例观察,治疗病例数分别是13例[13]、12例[14]、32例[15](治疗方式为电针结合盆底肌按摩)、34例[16](治疗方式为电针结合耳穴压豆);随机对照试验2篇,其中1篇[17]试验组使用人工周期药物结合电针疗法36例,另1篇[18]试验组使用电针疗法配合中药口服安慰剂)13例。使用衬垫灸治疗POI临床文献1篇[19],试验组20例(使用衬垫灸),对照组12例(选用温针灸)。艾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POI文献12篇,观察病例数(随机对照试验选试验组)在20例[20,21]和86例[22]之间分布。选用耳穴压豆治疗POI的临床文献4篇,1篇[14]配合电针疗法(如上文所述),另外3篇分别配合相应内服中药,分别为30例[23]、15例[24]、20例[25]。穴位埋线治疗POI的临床文献4篇,1篇[26]穴位埋线配合内服中药治疗30例,另3篇分别治疗病例33例[27]、66例[28]、66例[29]。

目前,不同针灸疗法如毫针、电针、衬垫灸、艾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已在参与POI的临床治疗,但各临床文献病例观察的样本量不大,选用针灸作为单独干预方式的文献亦较少,随机对照试验更是有限。多数文献的治疗方式是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如西药人工周期、中药汤剂内服,或几种针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在POI的最佳针灸疗法选择上尚未见共识性的意见,大多临床医生仍在通过病例观察对各疗法的有效性做积极的探索,针对POI最优的针灸疗法或疗法组合仍在探索之中。

2.2 辨证特点和常用穴位

(1)辨证特点。

在治疗POI时,共有29篇临床文献使用辨病选穴,占96.67%(29/30),辨证选穴的文献只有1篇[8],占3.33%(1/30),涉及的中医证型有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脾肾阳虚。

(2)常用穴位。

在体穴的选择上,治疗POI的文献中涉及到的穴位有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关元、中极、血海、子宫、三阴交、神阙、卵巢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至阳、涌泉、足三里、气海、次髎、大赫、内关、公孙、太冲、太溪、天枢、中髎、归来、气门、合谷、气冲、中脘、期门、章门、京门。出现频次较高的几个穴位是三阴交17次(17/30,56.67%)、足三里13次(13/30,43.33%)、肾俞9次(9/30,30.00%)、关元8次(8/30,26.67%)、脾俞7次(7/30,23.33%)、中极6次(6/30,20.00%)、子宫和血海各5次(5/30,16.67%)、气海、天枢各4次(4/30,13.33%)、中髎3次(3/30,10.00%),多数穴位在文献中只出现1次。

有5篇文献应用耳穴压豆参与治疗POI,选用的耳穴汇总后如下:神门、卵巢、子宫、肝、脾、肾、心、内分泌、皮质下、耳中、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交感、促性腺激素点,出现频次较高的有内分泌5次、卵巢4次、肝4次、子宫3次、脾3次、促性腺激素点3次。

以上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OI以辨病选穴常见,体穴常用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耳穴以内分泌、卵巢、肝多见。在POI的针灸选穴方式、穴位处方上,虽然因体穴、耳穴本身的区别,有不同选穴原则和选穴结果,但对针灸临床而言,明确病位、辨病选穴的辨证方式在针灸临床医生中似乎更受欢迎[30],体穴的选取上虽然以足三里、三阴交出现的频次较高,但就整体穴位出现的频次总和来看,仍然是以集中在腰骶部、腹部的穴位常见,这与POI的病位(卵巢)密不可分。对于耳穴的选择似乎也不例外,内分泌、卵巢是出现频次较高的选择,它们是耳部与病位对应的穴位,该结果显示,选择耳穴时依据病位选穴亦是最常用方式。

2.3 治疗频次

针灸治疗POI的文献中随干预方式的不同,针刺频次存在差异。频次为每天1次的文献8篇,其中5篇为毫针疗法、1篇是艾灸(配合中药内服)疗法、2篇为电针疗法。12篇文献中的治疗频次为隔天1次,11篇为艾灸(配合中药内服)疗法,1篇为电针疗法。部分电针疗法文献中的频次及衬垫灸法的频次为每周3次或每周5次,耳穴压豆的频次为3天1次、5天1次或每周2次,穴位埋线的频次依据病症分期分为15天1次(治疗期)、1月1次(巩固期)。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针灸干预方式的治疗频次不同,毫针、电针针刺频次常见为每天1次多见,艾灸常见频次为隔天1次,耳穴压豆频次为3~5天1次,穴位埋线的频次则为15天1次(治疗期)、1月1次(巩固期)。影响针灸疗法治疗频次的因素很多,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外,与针灸疗法的作用效应有关,如穴位埋线的线体吸收有一个时间窗,一般认为,在线体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时间窗内,穴位受线体刺激一直发挥作用,所以,较之普通的针刺,其治疗频次显得不那么频繁,故文献中的频次为临床治疗期15天1次,巩固期1个月1次[26,27,28,29]。而对于耳穴压豆来说,多是配合中药或其他疗法使用,因治疗本身的属性,可以留存3~5天或更长,所以一般3[23,24]~5天[25]后才行下一次治疗。除此之外,针刺频次亦受医生的个人习惯或临床经验、患者的耐受程度或是否方便等因素影响,但针对相同的疾病,在选用不同针灸方式时,理应有区别地选用合适的针灸频次。

2.4 疗程

在针灸治疗POI的疗程中,不同的干预措施的疗程数(1~6个)不同,疗程总时间上也有差异。文献中最常见的疗程时间是3个月(90天),共15篇,占50%(15/30),其中11篇文献所用的干预措施是艾灸(结合中药治疗),4篇文献所用干预措施是电针;疗程时间为6个月(180天)有10篇,占33.3%(10/30),其中1篇干预措施是艾灸(结合中药治疗),2篇是电针,3篇为耳穴压豆(配合中药治疗),4篇是穴位埋线(或配合中药治疗)。

由以上可以看出:针灸治疗POI的疗程时间以3个月(15/30,50%)多见,也有文献治疗6个月(10/30,50%)后评价疗效。针灸治疗POI的疗程存在差别,耳穴压豆(结合中药)、穴位埋线这些针灸干预措施的治疗疗程集中在6个月,电针、艾灸(结合中药)疗法常用的疗程是3个月。治疗一定时间后观察疗效,该时间固然是由医生根据各种因素综合拟定,但肯定受疾病病理、预后等特定属性的影响,有研究认为[31],影响针灸疗程的因素多与病种、疾病的病程有关。但不同的干预措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针灸疗程的长短,POI的最佳针灸疗程如何,仍然需相关研究回答。

2.5 疗效评价标准与疗效

(1)疗效评价标准。

在针灸治疗POI的疗效标准拟定上,大部分文献[8,9,13]基于月经周期改变、女性血清激素水平(FSH、LH、E2)的转归,也有作者结合了kupperman症状积分[19]或自制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计分表[18]综合评价,部分作者[27,28,29]结合了夫妻性生活和女性生殖器官萎缩的改善情况。

(2)疗效。

单独评价针灸治疗POI疗效的文献和病例数量有限。现有的文献显示:毫针治疗POI的有效率(月经周期、体征和性功能变化)可达60%[9]、甚至86.7%(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8],有文献报道[12]毫针刺联合隔姜灸(神阙)有效率(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达90.6%。另有研究[14]显示,电针中髎、天枢的有效率(月经周期、症状和激素水平变化)可达58.3%,也有报道[16]电针盆腔八针配合耳穴压豆的有效率(月经周期、症状和激素水平变化)可达85.3%。有1篇随机对照文献的结论[19]显示试验组衬垫灸的疗效(月经周期、kupperman症状积分、激素水平变化)可达65.0%,对照组温针灸的疗效是58.3%。对于穴位埋线,有报道显示其有效率(月经周期、性生活质量和生殖器官萎缩情况变化)可达96.36%[29]和96.97%[27],也有随机对照试验[28]显示:穴位埋线疗程结束后的疗效(月经周期、性生活质量和生殖器官萎缩情况变化)为97.0%,10个月后的疗效是98.1%。

以上结果表明,针对POI患者,针灸无论在促进月经来潮、改善血清激素水平,还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或阻止女性生殖器官萎缩、提高性功能方面,都能有一定的良性干预作用,但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有效率不同。表明针灸治疗POI有即时疗效,但是不同疗法的有效率存在差别。另外,穴位埋线在治疗POI10个月后疗效仍然存在[28],说明针灸疗法对POI可能有远期疗效。然而,各文献针对POI的疗效标准的拟定尚缺乏统一意见,虽然多数文献均采用月经周期、血清激素水平的转归作为客观指标,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反映中医特色和自身优势的量表在文献中标准不一,故在评价POI的针灸疗效时各文献难免存在差别。另外,多数临床文献缺乏对照,其疗效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而在大部分随机对照文献中,艾灸、耳穴压豆、毫针多作为综合疗法的一种参与POI的治疗,其本身对POI的疗效难以评估。在数量有限的单独评价针灸疗效的随机对照文献中,电针文献1篇[18],试验组样本量11例;衬垫灸文献1篇[19],试验组样本量20例;穴位埋线文献3篇,试验组样本量最多的文献66例[28,29],故未来仍需大样本、高证据级别的文献验证针灸对POI的疗效。

2.6 随访

针灸治疗POI的随访文献有限,刘红姣等[28]在穴位埋线治疗POI疗程(6个月)结束后进行随访,分别在随访2个月、4个月、6个月、8个月、10个月各时点时评价有效率(月经周期、性生活质量和生殖器官萎缩情况变化),结果分别与治疗结束后无显著性差异,但10个月后,疗效较对照组(西药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显示针灸在治疗POI上可能存在远期疗效。

2.7 安全性

在提及安全性评价的文献中,包括艾灸、电针、耳穴压豆、穴位埋线干预方式在内,其中有文献报道显示患者可能因紧张出现晕针现象[15],其余针灸不良反应的报道未见。表明针灸治疗POI安全性较好。

3 针灸治疗POI的实验研究

针灸干预POI的实验室研究文献可检索到6篇,使用的POI的动物模型有小鼠和大鼠,选用的造模方式有雷公藤多苷灌胃[32,33,34]、环磷酰胺腹腔注射[35]、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36,37]。常用的针灸干预手段有穴位埋线、毫针针刺、张氏腹针,选用的穴位及频次:关元5次,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太溪、中极、肓俞、大赫、百会、水道各1次。研究周期最短8天[32]、最长20天[33,35]。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可使POI模型小鼠动情周期缩短、卵巢和子宫质量增加,血清E2水平升高,另外,穴位埋线还可减轻POI模型小鼠的全身不良反应(进食水、活动、皮毛光泽、耸毛和体重变化)[32,33]。关于针灸治疗POI的机制,王浩[35]通过中药汤剂和穴位针刺(取穴:关元、三阴交、百会,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进行补法捻针,每天1次,连续20天)对POI大鼠模型进行干预,发现针刺治疗组外周血β-EP水平和下丘脑β-EP含量较模型组均有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针刺可从多角度调整机体β-EP水平,可能是针灸治疗POI的起效途径之一。

以上可以看出,实验室研究亦证实针灸疗法对POI有效。文献选用的动物模型以化疗药物模型为主,针灸干预措施以毫针、穴位埋线常见,用穴上以关元穴频次最高,针灸对POI的疗效可体现在缩短动情周期、增加卵巢和子宫质量、提高血清E2水平以及减轻模型动物的全身不良反应。其起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针灸通过升高外周血和下丘脑β-EP水平,调节POI紊乱的NEI网络系统,进而防治POI[35]。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针灸治疗POI的临床研究文献显示,不同针灸疗法对POI有即时疗效,可能存在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针灸疗法多作为中医综合疗法的一种参与POI的治疗,单独研究针灸对POI效力的文献仍较少,这一方面可能是POI患者寻求治疗时的可选择方式较多,对西医、中药、针灸各疗法的认知不同,对针灸的效应靶点和作用层次有一定的认知局限,另一方面也或许是临床医生在治疗POI时希求更综合的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反映针灸对POI的预期疗效没有给患者、医生足够的信心,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证据级别的临床试验来验证针灸对POI的疗效,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并规范POI的针灸干预方式、穴位处方和相应的针灸标准,为临床提供依据。

在实验研究文献中,可干预POI的针灸方式多样、选穴处方亦不统一,研究结果多是对针灸在治疗POI过程中的疗效观察,对针灸的起效途径、起效机制的阐释较少。表明目前针灸对POI的实验研究仍是以验证针灸的有效性为主,在验证疗效的基础上,探索最佳针灸干预措施、优选针灸穴位处方并阐明针灸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应是针灸治疗POI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摘要:针灸治疗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临床研究文献显示针灸干预方式具体有毫针、电针、衬垫灸、艾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治疗POI时以辨病选穴常见,体穴常用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耳穴以内分泌、卵巢、肝多见。治疗频次、疗程随干预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针灸治疗POI有即时疗效,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针灸治疗POI的实验研究文献数量有限,针灸干预措施以毫针、穴位埋线常见,用穴上以关元穴频次最高,针灸对模型动物的疗效可体现在缩短动情周期、增加卵巢和子宫质量、提高血清E2水平以及减轻其全身不良反应,起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针灸通过升高外周血和下丘脑β-EP水平,调节紊乱的NEI网络系统,进而防治POI。

上一篇:指标评估下一篇:临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