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2024-06-05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精选12篇)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1

1 收集处理模式

根据处理规模可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划分为单户规模、多户规模和村庄规模, 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的治理。从污水的产生、收集、处理及资源化的全过程考察, 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两种收集处理模式:一是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 二是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

(1) 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

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是将家庭产生的几种废水如厨房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厕污水等全部汇合在一起, 混合收集、处理。这种收集处理模式主要存在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一般已实现自来水入村入户, 冲水马桶等用水器具也普遍安装。该种方式以水作为载体, 将粪便或厨余进行稀释和输送, 省去了旱厕等黑水收集处理系统, 比较卫生方便, 受到农户的青睐。但是其缺点是用水量大大增加, 忽略了黑水、灰水的资源化回用;另外黑水、灰水混合后处理难度加大。

(2) 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

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是指在农户污染源产生点对黑水、灰水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该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污染物从源头分开, 可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不需耗用大量的水输送粪便, 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 降低了处理量和处理难度, 也有利于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缺点是收集处理系统比较复杂, 费用较高。

有专家提出, 除了黑灰水需要分离处理外, 黑水中的粪便和尿液也应进行分离处理, 由此, 基于尿液分离的源头控制卫生概念近年来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 这不仅可有效回收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而且可简化后续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将尿液分离后直接、间接利用是目前欧洲一些国家 (如瑞典、丹麦、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 分散式污水处理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以及粪便、尿液分离收集处理模式符合全过程环境管理理论的产生源控制优先原则, 有利于节约用水、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以及降低处理难度, 是目前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的推荐模式。因此,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 应尽量采用沼气池厕所、堆肥式、粪尿分集式等生态卫生厕所;在水冲厕所后, 应采用沼气净化池和户用沼气池等方式处理粪便污水, 产生的沼气应加以利用;尽量使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 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生活杂排水;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 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 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 在上述地区应尽量使用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冲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要实现黑灰水分离以及尿液粪便分离具有一定的困难, 不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从实际情况出发,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按灰水、黑水和灰黑混合水三种水质分别处理是比较现实合理的。

2 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

(1) 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针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特点以及其处理的难点, 在选择处理技术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因地制宜

农村地区, 经济条件较弱, 应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形地势、可利用的水塘及废弃洼地, 优先采用节能降耗、管理方便的生态处理技术, 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系, 可采用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 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 节约建设、运行成本。此外, 还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 加强生活污水的源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2)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很大。当污水排放量较小时, 容易造成处理系统的资源浪费, 污水排放量大时, 容易超出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 造成出水恶化, 所以, 应尽量选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污水处理技术。

(3) 管理维护简单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对污水处理技术了解较少。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操作复杂, 农村居民可能由于知识有限而无法管理, 这样装置出了问题后就可能无人修理、维护, 进而退化、毁坏, 失去净水功能。因此应选用运行管理简单, 维护方便的污水处理工艺。

(4) 低耗高效

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政府的投资和支持, 因此生活污水的处理应尽量选用造价较低、运行费用省、管理费用少的工艺。

(5) 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农村地区虽然土地面积较广, 但是对有些农村地区来说, 大部分是山地、丘陵, 可供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所用的土地很少, 考虑到农村今后的发展, 应节约土地。应考虑采用占地面积较小的污水处理工艺。

(6) 无二次污染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 在使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 有时也会带来空气污染、蚊虫增多、化学药剂污染等其它环境问题, 因而,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 应尽量选择无二次污染或少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总体来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应结合农村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综合考虑, 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高效和简便易行的原则。

(2) 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比选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可大体上分为生物、生态技术两种, 生物技术主要指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滤池法、化粪池法等, 生态技术主要指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

针对农村土地稀少, 生态处理方式受限的情况, 许多学者提出了组合生态与生物处理方法的模式, 经实践验证其不但处理效率高, 而且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低, 非常适用于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生物生态组合模式主要包括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处理组合技术、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处理组合技术、生物+生态深度处理组合技术三种形式。其中化粪池或沼气池对后续生态工艺往往只是起到一个预处理的作用, 处理效果有限, 负荷减低作用也有效, 其往往不能有效达到减少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因此, 通常所说的生态+生物组合技术中的生物技术往往指的是好氧生物技术, 好氧生物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SBR法、膜生物反应器法、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等。

在大城市中, A2O工艺、膜生物反应器、SBR等工艺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A2O工艺能耗较高、对管理水平要求也高, 另外其抗冲击负荷能力有限, 易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 使它不适合水质水量变化都非常大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法处理效果较好, 但是价格非常昂贵, 此外其容易发生膜堵塞, 需要定期更换, 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 其维护是一个大问题;SBR法的一个突出缺点是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 同膜生物反应器一样, 在农村地区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生物滤池法由于能耗低、运行简单、无废弃污泥问题等特点被有些学者推荐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但是生物滤池法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供氧条件较差, 填料易堵塞, 易滋生蚊蝇等, 另外其抗冲击负荷能力也比较差, 这影响了它对水质水量变化大的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水质、水量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这已经在很多实际工程运用中得到证实。与活性污泥法相比, 生物接触氧化法不仅能够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 也能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 另外, 其所产生的剩余污泥较少, 不需污泥回流, 无污泥膨胀等问题。接触氧化法所具有的这些优点, 使其对于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结语

本文介绍了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模式, 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本文考虑对接触氧化法进行一定的改进优化, 在保证其处理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其运行成本, 使其适用于农村单户生活污水的处理。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近二十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加重, 水体受到污染, 导致众多湖泊严重富营养化,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Ⅳ类及Ⅳ劣以下水质的断面达到了42.7%,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26个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 中, Ⅳ类及Ⅳ类以下水质湖泊占了76.9%。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地表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们饮水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污水治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收集处理模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参考文献

[1]何少林.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2006.

[2]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9.

[3]李海明.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与实用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 (9) :177-181.

[4]王晓昌, 彭党聪, 黄廷林.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概念、系统和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5-47.

[5]付洪博, 李慧玉, 何英华等.粪尿分集式厕所设计及粪便无害化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2, 01 (l) :5-9.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2

摘要:本文以某村的宅基地调查为例,针对农村宅基地调查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调查方法

一、农村宅基地调查的概述

农村宅基地调查是指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线、面积、用途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其意义首先在于土地登记工作中为确定土地权属、明析产权,其成果资料是保护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解决土地产权纠纷的重要凭据。其次,通过农村宅基地调查,还可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区土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该地区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有关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土地供需,规范土地市场等提供信息保障。

二、农村宅基地调查方法分析

本文以某村的宅基地调查为例,该村的调查主要从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方面进行了,具体表现在:

1、权属调查

1.1 权属调查及登记发证

首先收集宅基地权属相关资料、土地权利人户籍信息、权属变更信息、已发证信息等。然后,调查人员根据收集的权属材料、土地权利人出示的相关证明材料和勘测定界实测地形图,结合土地权利人的指界情况,核实土地权利人的名称、宗地界线、界址边长、土地用途、人口数量、面积、共有宗情况等内容。对于符合要求的宅基地,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将调查的内容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土地权利人及四至权利人在现场指界后签字盖章。调查完成后,由土地权利人在调查表上签章确认调查结果。初审后由土地权利人填写申请书。

在调查村小组组长、国土城建和相关工作人员、片区负责人和测绘单位组成的调查队伍带好仪器设备到每间宅基地前现场调查核实,根据审批状态和建设状态,现场调查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已发证已建。在调查底图上注记好调查编号,核实其证载信息及调查其使用情况。

二是已发证未建。如实客观的在调查底图上圈出该宅基地范围线,并在已发证宅基地表中注记好调查编号,核实其证载信息及调查其使用情况。

三是未发证已建。调查其权利人名称、实际门牌地址及在调查底图上标记宅基地范围线。在现场调查过程中,务必将《镇(街)村村小组农村宅基地调查表》中的调查编号注记在调查底图的宅基地范围线内,做到两者一致,并逐个核实《xx村已发证农村宅基地表》,防止漏调。若调查底图中无范围线的宅基地部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补测地形图。

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主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际归属,查清宅基地宗地界址位置、界线走向、面积、权利人等状况。调查成果经县级国土管理部门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确认符合条件的,以村名小组为单位制作公示图、公示表,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内公示地籍调查结果。公示期间无异议的,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确认。有异议的,且异议被采纳的,重新进行地籍调查。最后完善审批表、归户卡等资料,经人民政府最终确认后,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

1.2 权属调查结果

1.2.1 宗地划分与编码。宗地划分在所有权宗地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原所有权划分为地籍区的仍划分为地籍区,地籍子区在行政村和村小组界线上科学划分,宗地以每宗村民宅基地为单位。

1.2.2 公告及通知指界。分区、片发布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公告。作业队与镇政府、乡镇国土所积极配合,召集各行政村负责人召开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工作大会,统筹安排好时间和指界人,并提前分别送达土地权属界址调查通知书,通知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按规定时间到现场指界。送达的通知回执留存归档。

1.2.3 界址调查。宗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必须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界址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和相邻宗地使用权人到现场共同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1.2.4 界标点标绘。界址点一经确认,按规定实地设置界标。宗地调查必须在地籍调查表中标明界标种类、界址线的类别、界址线的位置及界址点间距等。宗地界址点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按自然数顺序编号。对于宗地套宗地的情况,界址点编号先编外围,然后接外围的顺序号继续编内部宗地的界址点号。宗地界址点编号在一个地籍子区内不得重复,但可漏号。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的编号在地籍子区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再使用。

1.2.5 绘制宗地草图。宗地草图要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应在现场绘制,并丈量界址点距离,绘制宗地草图。

2、地籍测量

农村宅基地测量主要是通过相关测量技术方法测定宅基地界址点位置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地形、地物位置,并绘制成地籍图.本文所用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利用GPS-RTK和全站仪精密测定宅基地的界址点,然后用所测界址点为控制点进行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最后根据外业测绘的界址点和界址线,进行遥感正射影像地物解译,从而绘制所需地籍图。

在该村的地籍测量过程如下:

2.1 控制测量。利用GPS-RTK技术对本村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做图根控制时,必须使用三脚架架设仪器,严格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取至0.001m)输入观测手薄,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计算统一用“图根点计算表”进行。

2.2 界址点测量。界址点测量以街坊为单位在图根GPS点或支站点上设站,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数据采集,严格对中整平、定向,并采集定向点坐标进行检核.且至少采集上一站2个以上界址点,将两次观测数据填写到“界址点平面坐标检查表”,作为检核成果.对于一些空旷地区的界址点,可使用RTK进行数据采集。

2.3 遥感影像地物解译

一是遥感正射影像图制作。在进行遥感图像正射校正前,首先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影像亮度调整、灰度调整、对比度调整以及去掉无用的斑点等,来提高遥感影像的清晰度。然后在测区内均匀选取了10个界址点作为像控点,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校正,最后生成所需要的正射影像图,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ERDAS软件中进行.二是影像解译。本项目影像解译的内容主要是项目区域的地物信息,为了提高解译的准确度和精度,将外业测绘的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叠加到遥感正射影像图上,以此作为地物要素的解译参照,进而对测区的所有地物要素进行室内解译.室内解译初步完成后,还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调绘,来解决解译过程中判别不准的情况和发生变化的地物,对于发生变化的地物要进行实地补测。

2.4 地籍图绘制

将实际测量得到的地籍要素和解译的地物要素分别进行叠加,经过整饰以后就得到所需的农村宅基地地籍图。

结束语

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方法对于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包括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所以一定要加强这两方面的调查,确保农村宅基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对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3

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对性格、爱好、习惯差异的学生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只有实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进行教学亦即分类推进呢?笔者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践认为应做好如下工作:

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或学业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要求相对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相对低,这种教学在实施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加大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因为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再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也就是为同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一套教案,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因为班额小,学生少了,老师的负担并不是很重,而教学质量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一、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建议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甲、乙、丙三个层次。以上层次只是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有进步,就会及时做出调整,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上一个层次靠拢。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二、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心启发,因势利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出个性化方案。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收获,主要是获得知识的成功感,从而使一些落后的学生不再自卑,重拾信心。

1、教学目标有深有浅。教学时教师为目标而教,学生为目标而学。一般将课堂教学单元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目标,即发展目标、中层目标、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指的是要求丙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综合及其复杂的分析,并可以灵活运用;中层目标指的是要求大部分学生即中高层次的甲、乙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与运用;基本目标指的是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其简单应用。

2、教学过程有快有慢。统一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快慢有别。这既适应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符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3、布置作业有多有少。一般情况下,可把作业分成三大类:基础题、必做题和选做题。富有弹性的层次性作业使学生摆脱了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降低,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4、考试题目有难有易。测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教学测试也必然要有层次性。测试分层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考试仍然采用合卷闭卷的形式,但仍要达到分层分类的要求。即考试题目的70%是相同的,30%的题目是不同层次的,其中提供给甲、乙类学生的题目偏向于能力和综合应用,提供给丙类同学的题目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加深和简单应用。教学测试的层次性并非固定不变的,既然我们的教学强调的是个性化,教师就应该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在测试中鼓励丙类中有进步的学生向乙类学生靠拢,乙类中的优秀学生也可以向甲类学生靠拢,引导和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突破。

5、评价标准有高有低。评价的作用是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建议,促其发展的途径。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分层目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因而学生成功的机会很大。对于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给予必要的及时评价,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有加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提问、观察、小测验等。要多表扬,多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其消除自卑感,获得成功体验。

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只有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度才会高。

1、老师要陪伴和参与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合作者和引路人。

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真正走到学生中,参与和陪伴孩子学习,老师会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随性地袒露心声,展露情怀,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2、老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对动态的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的后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

3、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和空间。

“学习是快乐的,思索是快乐的”。在这样的求学探知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农村土地流转现行模式方法探讨 篇4

最早的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 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 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者之间流动, 从而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最早以法律形式出现是在2002年8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这是我们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换一种说法, 土地流转在2007年以前即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使用权的流转。在2007年以后, 集体土地的承包地经营权、建设用地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全部包含在了土地流转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在没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之下, 虚设的承包权不加以特别保护或者关注, 会变相的削弱或灭失。

土地流转的形式目前各地实践的做法大致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转包, 即农户经发包方同意, 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条件转包给第三者, 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关系。所转让的权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下的所有权, 在经营权范围及期限下行驶。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 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 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 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 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 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举个实践当中典型的例子———“康华模式”。 (1)

2010年8月以来, 康华公司从桂林所辖的灌阳、平乐、阳朔、灵川、临桂、雁山等县区, 由康华公司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农民的土地承包下来, 成功“流转”十万余亩土地。租用20年间, 不改变农田的权属及用途, 农民既可安心出外打工, 也可在家给康华公司打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康华公司在运营的设计上, 以公益和学术性的“漓江生态农业论坛”是推广和实践“康华模式”的一个平台。“康华模式”的本质是以“公司”的形式, 把学术范围内的理论“成果”, 尤其是农业科技前沿成熟的技术运用到“流转”过来的土地上, 转化成产品和商品, 从而达到了“推进特色农业示范点建设, 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的。

二是转让, 即农户经发包方同意, 把自己承包期内的土地全部转让给第三者, 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方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义务。所涉及的权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包括了使用权和经营权。

三是互换, 即农户为了便于耕种管理或者发展高效农作物, 经发包方同意, 把承包土地部分或全部调剂使用。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 涉及的权能即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权能。

30年前,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 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问题, 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为了让土地集中连片,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土地互换则有两种形式:一是由集体出面组织的互换, 二是农户之间的互换。

四是土地股份合作, 即以土地经营权证或承包人口为依据, 将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量化为股权, 农民凭土地使用权入股,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对土地实行招标承包或对外租赁, 农民按股分红。在土地入股过程中, 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 (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 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 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 , 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 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 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 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 也是利益的所有者, 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五是宅基地换住房, 承包地换社保。 (2) 以重庆为例, 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 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 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 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 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 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享受城市社保,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特殊的例子还有广东省内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都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 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

具体的各地的做法多样, 但大致的总结起来有以上的几种,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都没有什么, 但实际意义上, 这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地与农民之间的身分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法律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积极的影响下农民住到了新的高楼大厦, 成了股东, 同时体制上城乡分治、二元社会、城乡不和谐的状态得到了改善和工业化、城市化、土地稀缺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各地的城市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8%到至2010年城镇化率已增加至47.5%, 城镇人口约6.3亿人。

二、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两个特点, 其一, 所有的土地被分为农用地和非农用地:非农用地一律国有, 农用地则一律为农民集体所有。两者之间要转换只有通过行政手段, 无法基于市场信号和自由交易, 因而为行政圈地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同时大量的土地又很难和其他要素自由组合。结果是, 在耕地最为珍贵的国家, 土地的配置效率不高, 导致土地浪费的极度城市化。其二, 农民个体对土地只拥有定期的使用权和名义上的集体所有权, 而且这些权利只限于土地与农业的场合。一旦因居住、工业化、城市化等原因, 农业用地需要专做非农用地, 无论是基于公益性的理由, 还是商业性的理由, 除经特殊批准后作为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处理外, 农民对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及其大部分增值一律为国家垄断征用, 收归国有。 (3)

三、当前应对的思路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 稳定农民的地权, 同时要建立多样化的土地使用制度, 探索股权经营模式, 构建农地流转法律规制的框架。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前瞻性的法律, 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限制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限制, 及时有效地满足土地制度的需要, 节约社会成本。

规范土地登记制度, 明确土地产权, 落实对农村现有土地、农民承包土地产权证书颁发。

参考文献

[1]张爱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J].学习论坛, 2003, (7) .

[2]盖同弦.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学, 2001, (10) .

[3]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论纲——我国物权立法应重视权利群的配置与协调[J].中国法学, 1998, (2) .

[4]迟福林.中国农民的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

[5]龚启圣, 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映[J].中国农村观察, 1998, (2) .

农村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于各个行业之中,教育也不例外。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工程,创造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条件。但在农村中小学,许多教师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课堂教学过于传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和远程教育资源,用计算机或CD播放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接触的情绪在里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已在教育中应用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效益,是每个项目学校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创造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互动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声音和图形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的对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信息),还可以根据各种教学信息和知识的超文本的方法和管理的组织(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发展,旧的和新的概念,在建立中接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益,这是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尝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的形成提供契机,优化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从主导者变为促进者,教师变“喇叭”为“龙头”,教学过程变“描述”到“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师生互动方式。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互动功能,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网络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课程,结合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研究报告,写相关的研究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认知工具。

四、研究的内容 1.课题的表述及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有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地方,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延伸。是思维和问题之间的桥梁。

(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3)自主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知识。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在哪里,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处理,分析,讨论,这样的信息交换,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

自主学习主张创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发展,形成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研究的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注重对

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更新的认识,创新发展教师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环境为突破口,加强比较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教学的比较,分析其原因,总结实践经验,同时,继承与创新,持续改进,促进价值形成,获取更多经验。

(二)研究的方法

1、比较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前期准备阶段 进行课题申报,建立课题组,确立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学生测试,确定实验起点,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2018年5月)深化研究阶段 实验课的学习,实验指导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通过研究课,案例分析,经验和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交换,收集信息源,进行分析和比较,梳理出与教师的基本模式相一致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科和学生的情况采用基本模式,不断提高,不断充实,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变化类型。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关于教学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关于师资水平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营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关于教学观念及方式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有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站在教学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笔者总结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②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③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④学生的阅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 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四、关于评估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并且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那么教学的开展就应该考虑学社的智能强项而不是忽视或否定这些强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依然是用统一的标尺——标准化测试,来甄别学生的好与坏,写作文也有同一的格式和标准,老师永远都是对的,只要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样,那就是做错了。考试方法也比较单一化,只侧重学生的背诵能力,而对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难以考核。

五、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袁卫星说:“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之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求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从这些优美的描绘可以看出语文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主编.刘芳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7

1 立足实际, 发挥成人教育优势, 将农村基层医生转变成全科医生

目前, 我国有乡村医生130余万人, 他们中很多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扎根于广大农村, 这些乡村医生分布广泛, 对当地的卫生状况十分了解, 他们是农村患者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医疗工作者, 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 他们仍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力量, 并且短时期内他们的作用还是难以取代的, 因此, 要建立一支适应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队伍,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 把现有的乡村医生转变为全科医生。然而, 这些乡村医生普遍存在着学历低 (大都是大专以下学历) 、职称低 (大都是初级职称) 、技能低问题, 不仅难以适应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更是承担不了全科医生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责。要解决这些问题, 想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 门槛较低, 正好符合乡村医生提高学历、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愿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 开设成人高达专、专升本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 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系统教育。

1.1 教学质量有保障

成人教育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办学, 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有现成的教学、实习基地, 有能力组织一批从事过全科医学教学、经验丰富、有社区医院工作经验老师作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同时采取全脱产的教学形式, 可使学员排除干扰, 安心学习, 从时间上保证学习的效果。

1.2 教学内容有实效性

1.2.1 转变模式

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 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疾病本身, 而对于疾病的主体——人甚少研究, 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 这和他们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针对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 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使他们掌握社区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 树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科医学理念, 从思想上培养建立一种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1.2.2 增加技能

全科医生负责初级的卫生保健工作, 不要求掌握精而深的临床医学知识, 只需要具备解决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和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性, 而这正好符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我们在全科医学的教育中, 可以加入一些适宜技术的内容, 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 像拔罐、刮痧、针灸、按摩、理疗、穴位敷贴、中药足浴等, 既易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 又集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身, 是乡村医生开展农村全科医疗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

1.2.3 掌握方法

对乡村医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尤其是让他们到临床、社区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工作, 可以使他们熟悉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 帮助他们掌握社区病患接诊技巧,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病历的书写格式, 学会组织社区保健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乡村医生一出校门, 既学习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 又掌握了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工作的具体方法。

1.3 颁发证书有实用性

建议在学员顺利毕业的基础上, 由成教学院参照全科医生执业要求组织技能考核, 合格者颁发卫生部门认可的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 作为上岗资格, 以此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教育质量。考核不合格者, 必须接受培训机构的再培训, 直至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2 面对现实, 让高职教育参与培养全科医生, 以逐渐取代乡村医生

2.1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乡村医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 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那些学历低、未经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人将不能从事医疗工作;另一方面, 高校培养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在结构性就业难的状况下, 有的学生甚至宁愿改变就业方向, 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造成办学经费及人力资源的浪费。[2]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适当降低全科医生标准, 让高职教育加入到培养全科医生的行列中来。

2.2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优势

由于高职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不如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那么高, 所以他们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另外, 高职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教学成本相对较低, 更注重实践和技能操作, 有利于高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大批受过全科医学教育的卫生人才, 满足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让高职教育培养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适合我国的国情, 可以让全科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等达到相对的平衡, 将全科医学教育寓于高职医学专科教育中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的培养模式。

2.3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可操作性

在具体的操作中, 国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 培养适应农村卫生需求的全科医生, 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如减免学费等, 使他们一开始就能找准定位, 在学习期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出校门就能胜任农村全科医疗工作。

3 着眼未来, 以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 促进全科医生培养向高层次、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起步早, 发展比较成熟, 已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严格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如在澳大利亚, 培养一名全科医生, 必须经过5至6年的医学本科教育, 毕业后以实习生身份在公立医院带薪工作一年, 之后向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学院 (简称RACGP) 申请, 被纳人RACGP培训计划后, 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成为注册的全科医生。[3]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 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这种培养要求同时又要满足现阶段的农村卫生需求, 还存在不少困难, 但以医学高等院校为平台,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高素质大学生队伍加入到农村医疗建设中来, 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有助于改善城市与农村医疗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与全科医学服务向高层次、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4 加强岗位培训,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仅是在医学院校接受几年的医学本科教育, 还必须接受系统的再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在我国农村地区全科医学才刚刚起步, 加上卫生工作人员目前整体素质不高, 要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医学服务, 加强岗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4.1 建立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专门的全科医生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没有设立这样的机构的地方, 我们可以将培训分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理论培训基地, 以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为临床实习基地, 以已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城市社区医院作为社区实践基地。

4.2 培训内容重点突出

岗位培训, 应区别于学历教育, 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一些可操作性的知识, 如怎样进行社区疾病预防、怎样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活动, 怎样进行心理咨询等, 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变如案例分析、互换角色等。

4.3 培训的生源、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人员, 具体管理可由培训基地负责, 学员分批次进行培训, 国家从经费上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

总之, 由于目前还不能完全以西方国家的标准来培养全科医生, 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的作用, 互相结合, 互为补充, 建设一支以乡村医生为骨干, 以高职医学生为后备, 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为发展目标的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刍议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3) :189.

[2]王栋.对高等医科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11) :737.

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探讨 篇8

一、英语听力教学的一些实际困难之处

1.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1) 英语语速障碍。现行的英语课文领读带领读速度较慢, 老师上课时的语速也偏慢, 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了这种语速, 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 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所适从。

(2) 语音障碍。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 长此以往, 不能辨认一些易混淆的音素, 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 如:sheep/ship, house/horse, cheap/chip等。

2. 母语 (汉语) 干扰

许多学生在听英语材料时, 常受母语的干扰, 习惯用中文逐词逐句心译, 不能直接用英语思维, 由于多出了中间环节, 反应速度及记忆效果就受到影响。另外, 由于汉语句子结构和语序与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依赖汉语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理解错误, 不能做到听音会意, 且听的时候精力集中于心译, 无暇顾及联系上下文, 对于一些较长的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 心译就犯难了, 速度不仅较慢, 还容易出现理解错误。这势必容易引起厌倦情绪。

3. 学生学习的心理影响和其他干扰

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获取输入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最后吸收, 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在听音时的心理因素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时, 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使本可听懂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听者的动机是影响其听力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学生听音目的明确, 且有强烈的听音欲望, 其听音效果就好;反之, 如对听音活动无兴趣, 就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厌倦情绪。

二、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探讨

英语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提高、培养不断反思、调节自己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认知、情感、调控、交际与利用资源等学习策略的培养,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 突破语音障碍, 重视听写结合。

英语的语音知识包括不完全爆破、意群、连读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与语调。学生能正确辨音, 熟悉音变现象, 再加上了解句子重音与语调等的表意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就语音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再逐一进行专题训练。听写是听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形式, 它应贯穿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训练听力的方法是:听写结合, 及时纠正。

2. 培养良好的听力练习习惯。

在听力训练中,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 在做听力练习题时, 学生一定要先看题、读题, 在听之前获取更多信息, 在听录音之前, 事先浏览一遍问题, 确定自己听力的重点, 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可以集中精力获取相关问题答案的信息。在进行听力测试时一定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 专心致志、沉着冷静、静心地收听。平时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并给学生创造讲英语的机会;利用实物、简笔画、挂图、投影仪、表演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 练听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 安排好听力训练,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受到循序渐进的口语听力训练, 多开展英语学习活动, 利用好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接触鲜活英语并习得英语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

3. 重视心理辅导, 创造表扬机会。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注意、记忆、思维、感情、意志等所有的心理过程或特性的集中反映。英语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成功的欢乐。心理学家曾指出,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由于语言环境的关系, 学英语比学汉语更难一些, 因此, 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往往长期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 较差的心理素质无疑无助于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目标。学生一时听不懂语句是正常现象, 教师不应挖苦打击, 应以鼓励为主,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带领学生达到这种境地, 教学中应采用表扬等多种有效激励手段。根据学生的表现欲望,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创造机会加强他们对英语学习获得成功后的体验。

初中阶段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 要以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基础, 要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为前提, 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的训练, 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只要抓住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那么完全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听力水平的提高, 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相当复杂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就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 (4、5) .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9

1 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1.1 饮水困难

吃水困难是许多农村饮水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一些地处干旱地区、山地、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来说能够吃上水, 成为他们的心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很多农村远离水源地, 居住在山地、交通闭塞的地区, 这些地理环境、交通因素等制约, 使得水资源成为水生命的限制条件;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够, 水资源管理部门弱视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造成水源建筑如水库、水井、供水站等缺失或是运行机制不活, 这就影响了水源供应;而一些地方水资源丰富, 但是得不到有效保护, 因水电站水价达不到成本、水费征用低、供水规模小等原因, 造成水资源浪费, 进而影响了空间性的水资源配置。

1.2 饮水“危险”

吃不到干净的水, 已经不是城市饮水的专利, 随着农村经济片面性的发展, 吃“二手水”、喝“污染水”成为农村饮水普遍现象。大量的农药化肥不仅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破坏, 农建地膜广泛应用, 生活污水随处倾倒, 人畜粪便堆积等造成了饮水资源的污染;在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工业废水、化学废渣等大量排入河流、水库等, 这就造成了直接性的水污染, 进而影响农村饮水的质量性和安全性;对水质测量一般用于城市饮水, 而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中, 却因资金、设备或是观念的影响, 造成勘测困难, 这就制约了农村水质确认或是饮水质量提升。

2 保障农村饮水的建议

2.1 提升饮水安全认识

在经济业绩拼比的刺激下, 很多农村政府将农村发展仅仅定位于经济提升, 而忽视了经济条件下的环保、生态效能, 这就埋藏了水污染、水浪费因子, 进而造成饮水困难和非健康饮水问题的发生, 所以, 要实现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 必须进行领导层饮水安全意识强化, 以生态发展、水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的观念来武装自身, 从制度、设施、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护水、节水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一般来说,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环保、节水、护水意识薄弱, 在生活用水过程中, 往往出现大量水浪费、水污染现象, 如流水清洗、乱扔垃圾、废水乱倒等, 在农业用水中进行大水漫灌、地膜运用、肥料使用等, 所以, 要以教育、宣传的方式, 展开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的传播, 向农民讲述现代农村饮水用的紧缺性, 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和作用性, 促进农民环保意识和护水、节水意识的提升, 促进人人合理用水、人人节约用水的农村环境形成。

2.2 强化农村饮水相关机制建设

粗放式的饮水管理方式, 是农村管理的主流, 其基本体现在管理机制的缺失, 而在农村人口众多, 人口水资源安全意识差的环境中, 要实现饮水安全, 提升饮水质量, 必须要求以约束性的制度或是服务性的制度为保障。其一, 完善基础性制度。电价宽松、低价水费、免费用水等成为水资源浪费的条件, 而对各种水污染制约制度性的缺失, 则放纵了工厂、企业等主体的水污染行径, 这就要求, 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水价制度, 在适应农民生活实际的基础上, 以价格约束促使水资源节约;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水污染处理法规、条例, 规范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行为, 并对造成污染的现象进行力度性处理;做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保证供水源质量, 以从本源上消除水污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进行政策引导, 以相关环保优惠政策, 促使人们自觉环保行为的形成。其二, 进行用水监督。建立用水监督机构, 并配置相应的人员, 对人们生活用水方式、质量, 对工业排水标准、生产用水利用等进行监督与管理, 保证人们饮水清洁。其三, 强化水质检测体系。依照水质检测标准, 进行其系统完善, 并将其评估体系纳入项目工作之中, 同时, 进行水质监测机制建设, 在投入资金、设备、人员支持的条件下, 促使水质监测的进行, 提升人们的饮水质量。

2.3 加大农村饮水保障性条件建设

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是保障农村饮水的硬软件因素, 而只有这些因素综合性发挥作用, 才能够保证人们“饮干净水”。其一, 加强资金投入, 强化资金支持。将农村饮水管理列入政府资金管理中, 并将其预算, 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差、地理环境差的地区, 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以政府的最大力量来实现人们能吃上水。其二, 强化设备建设。一些地区蓄水设备、供水设备不足, 工程供水规模小等因素, 影响了人们正常饮水, 这就要求进行水库、蓄水池等基础性设备的建设, 针对老化设备、供水设施分散的情况, 进行设备维修、更置等, 实现设备适应于人们饮水的需要。其三, 强化技术与人才软件投入。采用净化水、水循环处理等方式, 来提升水质是扩大饮水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需要相应的技术与人才投入, 这就要求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 提升水检测、水净化等知识与技能, 对水净化技术进行选择运用于引进先进技术, 在综合经济因素、环保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技术性提升与应用;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 转变资源消耗、水资源浪费以及水资源污染的发展模式, 加快清洁生产;强化网络监测, 以信息化技术为全方位供水、高质量供水, 提供良好的条件。

3 结论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而保障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农民饮用水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指标, 但是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不足、农民环保意识缺失、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作用下, 农村饮用水出现一些问题, 针对其问题解决, 必须以制度保障、管理强化、资金投入、设备改善、软件投入、意识提升等各种手段的综合作用发挥为条件, 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和新农村建设。

摘要:针对现代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饮水困难、非安全饮水问题, 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力量, 通过制度性建设、硬软件投入与建设、人员环保意识提升以及相关性管理, 来改善共存饮水问题。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污染,保障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学丽, 王会芳.当前环境保护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11 (14) .[1]许学丽, 王会芳.当前环境保护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11 (14) .

[2]申屠勋玉, 赵丹青.膜法处理技术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J].水工业市场, 2011 (6) .[2]申屠勋玉, 赵丹青.膜法处理技术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J].水工业市场, 2011 (6) .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10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用水量和污水量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10年中国城镇的污水排放量将达270亿吨。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农村的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日益受到关注。建设部2005年1月完成的《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中,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渗入地下或排入邻近的河流,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2006年在中央的政策号召下,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蓬勃展开。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活污水排放进行治理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文章对北京郊县农村规划及农宅设计项目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农村污水排放治理作简要的探讨。

一、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和能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工艺。

1. 居住分散地地区

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分散处理生活污水的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北京郊县农村按北京市卫生村的标准将住户卫生间改为冲厕,作三格式化粪池,池后作渗水井,渗透至土壤排水。厕所主体结构分为地上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为洗手间,尺寸一般为1440×1440mm;地下部分为化粪池,结构尺寸为3720×1680mm,高1120mm。三格式化粪池容积比例为2∶1∶3,基础为100mm厚豆石混凝土,外墙、第一格与第二格隔墙为240mm墙,第二格与第三格隔墙可为120mm墙,池内壁采用1∶3的水泥砂浆打底,再用1∶2的水泥砂浆抹面。见图1, 2所示。

农村的三格化粪池和城市的化粪池有所不同,城市的1~3#化粪池是两格,4~9#化粪池采用的是三格式。农村的三格式的第三格有的防渗,处理后的水直接浇洒农田;有的不打底,第三格的水直接渗入地下。

三格式化粪池的冲厕进水COD值在2000以上,COD的去除率约35%,15cm厚的土层对COD的去除率为70%。根据上述数据,农村的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经15cm的厚土层基本能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要求,但排放自然水体仍然会造成环境水体污染。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考虑对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技术改造使其能对出水深度处理。

2. 村庄内区域抱团式

可按区域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生化处理方法。生化处理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稳定,使之变成无害的过程。处理费用相对低廉,运行管理较方便,处理方法一般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种类型。好氧处理的常见方法有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氧化沟、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法、好氧生物流化床等;厌氧处理的常见方法有厌氧塘、厌氧消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滤池等。

在农村区域处理中建议采用小型处理设备。小型的处理设备有MBR一体化处理设备、双生物膜—微絮凝过滤设备、曝气—软性纤维过滤生活污水一体化设备等。日本农村污水处理主要利用膜生物反应器,采用小型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污水处理装置体积小,操作运行简单。从污水分离出的污泥可运至农田作肥料。目前日本安装有800万个小型净化装置,服务人口3600万,在缺乏排水系统的偏远乡村应用很成熟。

(1)工作原理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综合了膜处理和生物处理的技术优点。膜生物反应器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物质截留住,活性污泥浓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可以分别控制,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器中不断反应、有效降解有机物,孔隙率≤0.08μm级膜将净水与杂质彻底分离,出水中SS值趋于零。绝大部分的细菌、微生物、热源、病毒随同它的载体一道被截留在污水中,后续消毒手段可作为杀菌的双重保险,避免了传统工艺可能会出现的水质不合格的问题,出水水质完全得到保证。它的前处理与后处理极其简单,所以占地小,可程控化管理。MBR反应器污泥浓度(MLSS)可达到3000~20000mg/l以上,所以有机物在MBR池内被自身分解氧化,基本不产生剩余污泥,极少需要排泥,不产生二次污染,仅需利用简单的PLC技术对水位进行自动控制、膜污染报警及开启相应反洗设施即可程控化管理。膜生物反应器主要由池体、膜组件、鼓风曝气系统、泵及管道阀门仪表等组成。

(2)工艺特点

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生物处理技术相比,MBR优势明显:

(1) 设备紧凑,占地少;生物反应器内将污泥浓度提高了2~5倍,容积负荷可大大提高。

(2) 出水水质好,可直接回用。

(3) 生物处理单元中污泥浓度高、泥龄长,对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4) 对于氮、磷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

(5) 操作简便可自控,易于实现自动控制运行、无需专业人员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

(3)工程实例

2006年北京西部门头沟区雁翅镇太子墓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全村共175户,475人。村内居民住宅院落较为松散,村庄南侧为109国道,道路南边为永定河。

预测污水量近期为40m3/d左右,远期为60m3/d左右。由于村庄东西方向较长,而且村中有南北向的排洪沟,因此因地制宜规划在村内南侧建四座小型中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未来可将各户化粪池的出水进行统一处理,全村污水采取二级处理后达标排放。地埋式膜———生物反应器膜装置及净化槽。净化槽采用地埋式环氧玻璃外壳,设备设置在地下,地表覆土作绿化。

(1) 主要设计参数:

调节池按T=6hr计算容积6m3

膜生物反应池按T=3hr计算后取3m3

中水池按T=5hr计算后取5m3

膜结构为平板膜,材质为聚氯乙烯,平均孔径小于0.4μm,膜组件为成套组合供应,可以在池内反洗。

(2) 投资情况介绍:设备投资32万元。

(3) 经济效益分析:如果中水回用,年节约自来水0.4万吨,1.5万元左右。MBR工艺因无需专业人员看管,所以无此部分费用。环境效益分析: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产生污泥量很少。

3. 大型村庄联合式

在人口较多的农村地区,可以一个村庄或距离较近的几个村庄联合设置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尽量采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方法有人工湿地、高效藻类塘、土地渗滤系统、无动力厌氧处理系统及SYS速分生物处理技术、“FILTER”污水处理系统(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等类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在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土地处理工艺有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以及由这五中基本工艺可组成若干复合处理系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污水的预处理设施;污水的调节与贮存设施;污水的输送、布水及控制系统;土地净化田;净化出水收集利用系统。其中,土地净化田是核心环节。目前国内新农村建设中应用较成功的是土壤复合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地沟式土壤污水处理技术。

(1)工作原理

地沟式土地污水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自然净化能力———植物与土壤净化力与人工生物系统相结合对污水进行净化的高效、低能耗、低费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地沟式土地污水处理技术源于日本,在日本的应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污水源水首先通过生物填料与土壤组成的截留过滤床,对污水进行过滤并截留污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和虹吸现象作为污水流动动力,将污水中的胶体微粒、固体微粒即溶解性的污染物,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吸附的作用下迅速有效的分离过滤,同时由土壤中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强化分解,成为简单的C、N、P等无机物,并通过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为种植在土壤中的植物所吸收、利用,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循环。因此,也称土地污水处理技术为自然生态处理技术。污水净化机理为土壤毛细的作用、土壤吸附、过滤作用、改性土壤的生物降解作用、土壤中植物摄取作用。

(2)工作流程

污水原水经格栅、沉砂调节池对污水中的大块污物及无机颗粒物予以去除,并进行水质水量的均化、调节,调节池出水经提升进入地沟式土地渗滤处理系统,经布水系统将污水均匀地投配到渗滤处理单元中,在渗滤处理单元通过填料层的再分配,利用土壤毛细作用上升至周围介质层(改性土壤或植物根系区),经过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以及表层土壤中植物的吸收利用后,得到净化和除臭,净化后的水通过收集系统直接回用或排放。地沟式土地污水处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A配水系统;B渗滤处理系统:经改良和加装填料的土壤处理模块为本工艺的核心处理段;C出水收集系统。见图4所示。

(4)工艺特点

(1) 先进的生态水处理技术,无噪音、臭气的二次污染,处理系统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住宅区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

(2) 运行费用低廉,仅为传统工艺运行费用的1/5。

(3) 可进行模块化分散处理设计,实现污水的就近处理,就近回用,在节约管网投资的同时,有利于农村管网的综合规划。

(4)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5) 无需设备机房,节省土建投资费用。

(6) 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5)技术经济分析

(1) 投资

按照日处理水量该处理技术投资为1500~25000元/m3污水(其中不包括污水管道敷设与土建投资),根据处理规模,100户以上的取下限值。

(2) 运行费用

如果可以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重力流排水则没有运行费用;否则按照每套系统设置两套污水提升泵考虑,运行费用0.08~0.15元/m3污水。

(3) 与其它技术相比较,见下表。

二、存在的问题

1. 在选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时应根据原水水质、排水量及处理应达到的程度,

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运行管理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与资金储备情况,可利用的场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高低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2. 中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没有形成规模。

注:本表中地沟式生态处理技术按照每套系统设置两套污水提升泵计算运行费用。

其治理技术多借鉴国外已有技术, 并不完全适合国内。我国的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许多种类各异、技术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但对于农村来言, 高效、低投入、低运行成本的技术才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所适用。

参考文献

[1]高明远.建筑中水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2]姜湘山.建筑小区中水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

[3]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中水工程实例及评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对农村经济精英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农村经济精英;作用;农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88-02

农村经济精英即那些比农村其他成员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这些资源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在农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这些人一般有着比较深厚的资本积累,并且对于农村地区的事务有一定的参与度。许多经济精英具有超前的胆识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发展形势往往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因此许多乡村的集体致富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这些经济精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农村经济精英形成的前提条件

(一)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经济变革是农村经济精英形成的经济前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因此获得了身份自由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1]。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乡村变革给农村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使得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再加上国家对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些都让农村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人靠个人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能力发展致富,并结成了广泛的社会联系,经验多,见识广,在农村中脱颖而出。

(二)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精英形成的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民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村民自治的推行,使农民自己有了选择带领自己致富的领头人的权利,他们真正掌握了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力[1]。民主意识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农村村民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农村经济精英参与农村事务提供了平台。同时,改革开放的推行,政治体制的变迁,增强了农村的自主性,真正了解农村,真正知道农民需求的是农民自己。所以,有了自主权利的农民发家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精英,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村民的发展期待是农村经济精英形成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了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同时也带走了计划经济,农民一时难以改变原有的被动意识,没有了干部的指挥,没有了组织依靠。面对广大的市场经济,面对第二、第三等非农产业,农民感觉到很陌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难以很好地在市场经济中发展[2]。这时就需要一些有经验、有见识的经济精英来带领他们,指导他们。同时,国家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导向强化了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民对乡村中的经济精英因此也具有很大的认同感。

二、农村经济精英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农村经济精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崛起的新型精英,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对农村的发展就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经济精英有助于发展农村的经济

农村经济精英作为农村的经济带头人,直接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他们有着很充分的市场资源、视野开阔、阅历丰富,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社会资本,他们能够为农村的投资引商带来很多选择,促进农村的经济进步。同时,有些经济精英出于个人想为乡村做贡献的心理,自己出资建设农村,农村硬件的配套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精英有助于建设农村的良好乡风

经济精英首先解决的是村庄的经济发展问题,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经济精英一般在村民眼中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他们一般有着高于其他村民的见识和教育背景,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村民的言行举止。并且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农村政治的决策会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从而影响农村地区一些有关秩序规则的制定。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改变农村的一些陈旧陋习,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并且适用农村的新规则,衍生新的文明乡风。

(三)农村经济精英有助于村民治理的进行

经济精英的政治参与能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为经济精英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平台,另一方面,经济精英也可以为村民自治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贡献自己的力量。经济精英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一般不太看重当村官的收入,他们参与政治多是为了个人名誉或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因此,村民更放心他们做自己的带头人。经济精英利用自己的社会阅历,可以提供出适合村庄并且符合时代的发展模式。同时,经济精英的政治参与,能够对体制内精英形成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样一来也加速了基层政治完善的进程,使得村民自治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

三、目前农村经济精英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精英与当地村民相比,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是农村村民比较羡慕的对象。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适应并很好地利用市场经济,让自己发家致富。要充分研究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认识他们的价值,同时也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的经济精英比较缺乏自我认知,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他们大部分远离了乡村,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了解了市场所隐藏的无限机会,熟悉了城市的生活模式,很多农村的经济精英选择离开农村,去追求更大经济上的满足。这样一来,经济精英与农村的居民就没有太多的交集,这些精英们的农村社交网络就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因为没有这些交集,村民对这些经济精英的认知就非常少,农村经济精英的影响力就会降低。农村经济精英作为农村的一大发展资源就很难发挥作用。

第二,由于农村是熟人关系社会,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广泛的宗族关系。这种熟人社会容易导致农村发展不均,出现经济精英带领一个宗族发展,同一个农村地区发展不均的现象,这容易导致农村地区的不稳定。由于这种很强的农村宗族关系网络,有的农村经济精英会把自己的资源,经济投资所提供的机会给自己的“熟人”,完全成为自己家族的代言人,如凭借自己的一些资源优势,为自己熟识的或有宗族关系的村民提供一些就业或外出打工的机会,而这样只是一部分村民获益,对于整个农村地区来说完全不够。特别是对于农村这样一个“患不均”的地区。矛盾就容易频繁出现,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发展。

第三,农村经济精英参与政治,但是不乏一些利益型的参与。农村经济精英因为有了经济上的优势,接触了市场,在文化发展上也比其他村民有所提升。所以有些经济精英想参与政治,通过政治参与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经济发展资源和渠道。因此,经济精英也具备了政治、文化上的优势,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但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和良好的乡村风气,经济精英的政治参与就容易带有利益导向,不仅不能为村民办实事,而且有可能导致经济权力向政治层面的渗透,使得一些农村组织被收买,导致权钱交易、基层腐败,对村庄治理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四、对经济精英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农村经济精英的出现是国家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证明一部分农村居民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并且成为把发展的机会带给更多村民的纽带。要想很好地发挥农村经济精英这一资源,就得很好地分析并解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精英的作用,带领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共同富裕。

(一)重视农村经济精英的培育和引入

面对农村地区经济精英的流失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既要注意在农村内部对农村经济精英的培育,也要重视从农村外部引入经济精英,让他们来很好地帮助和带领农村居民致富。对于农村经济精英的培育,这就要求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方面的建设,鼓励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对于有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的人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并使其成为带领全村甚至部分农村地区村民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经济精英的引入,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改变了传统农村的落后,改善其生活环境,才能吸引到很多想回家乡发展农村的社会精英。这样流失的经济精英就会回乡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二)重视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精英有可能带来的农村发展不均衡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经济精英的引导和沟通合作。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村经济精英对农村的发展行为。同时也要注重对于经济精英这一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提高村民的民主教育。大力宣传民主法律知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自主竞争的意识,改变长久以来依靠家族势力的习惯做法。只有这样才会增强村民间的凝聚力,推动新型基层农村组织的发展,使新型农村组织成为整个村庄利益诉求的窗口。只有使精英们认识到他们和广大村民有着广泛的利益共同点,才会更容易避免不均的经济发展。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正确引导精英治理

对于部分农村经济精英政治动机不纯,给村民自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经济精英治理乡村的程序和行为。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增强法制意识,克服经济精英滥用权力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确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即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结合,不轻视任何一环,不使任何缺失,否则就可能使农村自治走上歪路[3]。在农村经济精英参与农村政治,管理农村事务时必须格外注意这一点。

农村经济精英是新时代条件下农村的领导者,他们所持有的各种发展资源决定了他们在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只有给予他们这一群体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精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群体。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乡村精英治理是特殊环境的产物,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理想中的依法治理道路还有差距。但是,这种转变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重视发挥精英治理是有很大必要的。因为他们代表着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传统落后缺乏资本积累的农村,要想发展,就首先需要发展的“领头雁”。而这个需求在经济精英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精英对于乡村发展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能不断丰富理论。关于农村经济精英对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效用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刚志,季丽新.乡村治理中的能人政治模式[J].行政论坛,2003,(7).

[2]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农村经济研究方法探讨 篇12

1 农村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

数据库建设分3个阶段:数据采集与处理、入库、成果汇总。其中的检查、处理和入库等先以图幅为单位,再以行政区范围为单位逐级进行,直到合乎数据入库质量和数据库运行的要求为止。

2 应用软件和数据格式

前端数据采集和图形、属性编辑采用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基于Auto CAD自主开发的MAPEASY,数据格式为.dwg;最终成果图形平台采用Arc GIS9.2,数据格式为.mxb;数据库平台采用Access2000,数据格式为.mdb;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南京国图地籍系列软件》。

3 数据采集与编辑

3.1 扫描数字化

对1∶5 000比例尺非外业标绘调查底图进行扫描数字化。扫描分辨率像素不低于300,扫描影像清晰,无噪声和明显污点。扫描影像数据按图廓点或公里格网进行定向,定向误差不超过0.1 mm。

3.2 图形矢量化

以扫描的图形和影像为采集对象分别对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和注记进行分层矢量化采集,同时录入属性数据。其中,线状要素采集主要采用分层方式进行。分层方式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处理。点状要素采集主要是先建立相关属性表结构,然后进行录入。注记包括权属单位和自然地理的名称,宗地、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编号与性质编码,水系和道路的名称,图例、图廓注记等,以属性形式录入到相应的数据表中。

3.3 图形坐标转换

将矢量化后的图形图面数据的坐标转换为平面直角坐标,首先要控制点数据采集,选取分幅图4个内图廓点为控制点。其次是依据控制点实际平面坐标进行图幅坐标转换,并对结果进行检查,如出现错误或误差较大时应重新进行采点转换。

3.4 内业数据采编

1)行政界线采编。镇行政界线按村界协议书逐段采编。行政界线形成后,以外业调查的界线位置和签订的村界协议书为依据进行检查,核对界址点、线与相关地形地物关系的正确性。

2)权属界线采编。当权属界线与其他地物或各类界线重合时,权属界线和其他地物或各类界线均以实际位置采编,作业中可拷贝数据分层后再切换线型。每个权属单元(即宗地)均是一个严格封闭的面状图形,采编时进行分级检查。权属界以镇为单位,形成由村界线构成的第一级闭合的、无缝隙的行政界线关系;再以村为单位,由村民小组、村、镇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构成第二级闭合的、无缝隙的土地权属界线关系。

3)地类采编。严格按照扫描纠正后的图形形状及在数字正射影像(DOM)上的相应位置跟踪矢量化采编。采编中不跑线,重合边线只采编一次,不出现悬挂节点或多余拐点。

4)单线线状地物采编。单线表示的线状地物要沿中心线采编,特别是不同地类图斑之间的线状地物位置,不能偏离中心线。

5)要素空间关系建立。采集的各要素必须建立空间拓扑关系。一是在各类界线之间,在边线交界处的交接,相交时既不出头又不可留有间隙。二是在权属界与行政界重合时要求二者都编辑(同位置拷贝),并分别放在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层中。三是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整体编辑是各权属界线重合时不重复编辑,且同一界线应当连续。四是数据采集完成后进行分层自动构面,形成行政区层、权属层和图斑层等。五是通过对采集数据的拓扑处理,形成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建立线状地类与图斑、图斑与图斑之间的包含与邻接等关系,并进行各种拓扑关系检查。

3.5 图斑和线状要素录入编辑

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添加图斑属性表结构。首先输入关键字段———图斑号和权属单位代码值,然后对标注图斑关键属性号进行检查,并对其他属性值录入和检查,最后对图斑、线状要素跨图幅拼接,最终形成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图斑层,并编辑进行存放。

3.6 图件编辑

在图形建库软件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拼接、分幅和调查图件的注记、符号化、图框、图廓、图例等编辑整饰工作,以统一的线型库、符号库、字库、注记、图例等编制成各种土地调查成果图件。

4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及数据检查

1)农村数据建库步骤包括导入数据检查、目标库配置、数据检查与处理、数据入库、入库数据检查(见图1)。

2)导入数据检查。以村为单位,将DWG数据转换为Shpfile,E00格式,并满足以下要求:空间实体无丢失;空间实体位置无偏移;空间实体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空间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将Geo Tiff格式的DOM栅格数据导入时,DOM数据分辨率精度不降低。

对导入数据在Arc GIS图形环境中检查,对所发现的问题,在Arc GIS中进行重建要素拓扑、组合或注记等编辑处理。

3)目标库配置。对目标库结构进行定义配置,以保证数据管理的规范性、索引效率、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库关系表的添加、删除、关联等维护;相关属性字段名和字段值以及数据描述等进行定义,形成数据字典等;以分幅索引图数据和分行政区索引图等方式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索引。

4)数据检查与处理。导入数据经质量检查后即可进入本步骤。本步骤逻辑检查内容包括数学基础、要素分层、实体属性、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矢量数据接边、非空间表格数据等方面,当检查结果为不合格时要进行相关内容的编辑处理。

5)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就是将数据质量符合要求的、分幅存储的或分行政区范围存储的土地调查矢量数据、DOM栅格数据,组成以调查区为范围、空间实体和属性结构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相互索引、物理上无缝存储的数据库实体的过程。

6)入库数据检查。数据入库以后,对发现错误或矛盾之处,应及时记录并修改。数据逻辑检查的内容包括个体数据检查和汇总数据检查两个方面。其中个体数据检查包括图斑的毛面积、净面积及扣除面积的逻辑检查;图斑的扣除线状地物面积与对应的线状地物的面积逻辑一致性检查;图斑的扣除零星地类面积与对应的零星地类的面积逻辑一致性检查;图斑的详查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的逻辑一致性检查。汇总数据检查包括村面积与各地类面积之和、图斑毛面积之和的逻辑一致性检查;镇面积与权属单位面积之和的逻辑一致性检查;权属单位面积与图斑毛面积之和的逻辑一致性检查;飞入地和飞出地的逻辑一致性检查;调查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之间各种对比检查。

综上所述,按照国家、省和当地的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一系列程序化的建库工作,使纷繁复杂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库得出的各项成果,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的要求,为准确地掌握响水县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提供了可靠保证,实现了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摘要:农村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并把土地利用情况和地籍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建立起来,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笔者就响水县土地二次调查的农村数据库的建设为例,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掌握全县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上一篇:中医院校大学语文下一篇:幸福班主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