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精选8篇)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1
招远市农村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空间统计分析的核心是识别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将空间统计与GIS结合,以人均纯收入为指标把农村经济的分布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初步探讨了村域经济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招远市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模式,存在6个热点和4个冷点,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和GIS的结合,能够更深入的探索、分析农村社会经济的空阎模式和空间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空间统计的尺度问题、基于空间统计的抽样和深入理解空间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 者:傅新 李小娟 韩荣青 FU Xin LI Xiao-juan HAN Rong-qing 作者单位:傅新,李小娟,FU Xin,LI Xiao-juan(首都师范大学,3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韩荣青,HAN Rong-qing(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2(2)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农村经济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GIS 招远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2
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模式介绍
本文所称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 其思路启发来源于片警的辖区住户分布图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由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养殖户编号、养殖户基本信息表和养殖户门牌号管理构成。
1.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
从我市的情况看, 全市74个行政村, 最大的村住户可达600多户, 小的村只有100来户, 和龙城区周围几个村和各镇政府所在地村居民比较多, 但养殖户倒是比较稀少。绘图时可参照当地派出所民警自制的责任图。根据当地村的实际自然座落情况, 小的村可以按一个自然屯为基本单元, 大的村以东西南北道路为界可分4个基本单元而画出住户分布图, 一个方框代表一个住户, 村委会、诊疗所、商店和学校等地方可以特别标注。这样, 每个村就有了1~4张A4纸或A3纸住户自然分布图。
1.2 养殖户编号
通过摸底调查, 可以确定村里哪些是畜禽散养户, 哪些是非养殖户。然后对散养户进行编号, 序号可按村民小组顺序或者按自己的方位习惯编排, 从001开始向对应方框内填写号码就完成了。养殖户如有变动, 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可以编号或销号。
1.3 养殖户基本信息表
包括养殖户姓名、联系电话、畜禽养殖种类和养殖数量。散养户的养殖数量一般都是动态的, 禽类变化较快。对规模养殖大户或专业户, 要特别注明, 以便于重视和统计。方框图位置、编号和养殖户姓名必须对应一致, 不能出错。
1.4 散养户门牌号管理
散养户门牌号=动物+养殖户编号, 其样式可以是圆的或是方的, 但全市 (县) 统一为好。制作后粘贴或固定在大门显眼处。
2 农村散养户动物防疫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对散养户饲养情况底数不清
经过几轮村屯合并改革, 现在的行政村覆盖范围比过去大了很多, 尤其是镇政府所在地村区域较大、人员结构复杂、养殖户零星分散, 加上庭院养殖的隐蔽性造成了对散养户饲养情况底数不清的客观原因。村防疫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和村防疫员队伍不稳、更换频繁更是主要原因。外村防疫员负责防疫的一些村底数情况也难以准确。
2.2 对散养户的信息不畅通
与对养殖户情况摸底不清、摸底不用心有关。如果不掌握好散养户的基本信息, 就做不好防疫沟通和组织工作。
2.3 对散养户的动物防疫监管缺失
对散养户底数不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动物防疫漏洞和防疫死角的产生。
2.3.1 动物饲养中的免疫问题:
有不少散养户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低, 像禽流感、新城疫和口蹄疫等免疫预防项目尽管都是免费服务的, 但是往往因为害怕疫苗不良反应, 影响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对政府防疫工作大有抵触情绪而不愿配合。还有些养殖户居然把自己饲养的畜禽只当做随意能处理的私人财产, 可以自养自卖自食, 法律管不着。村防疫员面对这样的免疫“钉子户”, 一般都不愿意、不敢于得罪处理这些难题, 自然而然就让那些“钉子户”逐渐沦落为“隐身户”。有些位置偏远的和养殖隐蔽的就容易成为免疫漏洞户。免疫漏洞户和免疫“钉子户”就是基层动物防疫最大的潜在隐患,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动物疫情散发的风险。
2.3.2 产地检疫问题:
按正常程序, 养殖户如果没有搞规定免疫, 不搞报检, 就不能正常出售所饲养动物。从长远看, 散养“隐身户”的存在可以说是动物产地检疫正常推进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2.3.3 动物尸体处理问题:
在农村乱丢弃各种畜禽尸体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也是动物疫病直接接触感染的一大威胁。如果对散养户底数不清、信息不准, 就很难查找是谁的行为, 也不好进行无害化处理, 更谈不上管教、制约和处罚。
2.3.4 村防疫员考核问题:
从现行的兽医管理体制来看,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包括县 (市) 、乡 (镇) 和村三级防疫员队伍。对村防疫员一般采用合同聘用制, 其工资报酬还涉及到考核问题。村防疫员的主要工作量在散养户的动物防疫任务上, 如果散养户底数不清、不透明, 就无法准确衡量和落实整个村防疫工作量, 也无法正确评估村防疫员以春秋集中防疫为主的全年工作业绩。
3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3.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有利于增强基层动物防疫的进一步透明化升级。几张散养户分布图使全村养殖户的基本状况赫然醒目、一目了然;养殖户门牌号既是部门管理标志, 对散养户也有一种守法警示的象征意义。
3.2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 有利于构筑基层动物防疫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3.2.1 能够消除强制免疫项目中问题户的问题。
通过新的管理, 村里谁是过去的免疫漏洞户, 谁是消极钉子户, 谁家出现了免疫反应意外情况, 就一清二楚, 更有利于研究攻关和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免疫户的全方位无缝隙覆盖, 也有助于散养户免疫记录、村级免疫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3.2.2能够推动产地检疫项目的落实, 也能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养殖户的户籍有了, 动物免疫档案全了, 散养户的产地检疫也可以搞扎实了。举例说, 某某户饲养的牛出售或运输前有没有报检, 如果没有, 那是为什么, 牛去了哪里, 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有据可查, 都会有基本答案。养牛人和周围散养户一看, 不搞免疫还真不行, 就连自己养的牛都卖不出去, 马上有了危机感, 认识上去了, 以后的免疫就好搞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以检促防的效果。
3.2.3 有助于散养户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散养户的底数清楚之后, 村民的畜禽尸体乱丢行为容易被追溯, 进而可以监管, 让畜主按规定要求做无害化处理。
3.2.4 能够确保村防疫员考核工作的公平合理性。
散养户底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就是保证村防疫员考核公平合理的前提。
3.2.5 能够迅速提高对散养户的入户宣传率。
有了准确的散养户信息, 只要用心组织宣传, 都能接受畜牧兽医相关法条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法律意识, 逐步消灭散养户法盲问题。
4 结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 篇3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编者按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供求基本平衡,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最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根据对12个省118个县,以及这些省的995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的问卷调查,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1.经济增速高位回调,但依然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适当有所收紧,国民经济增速逐季回调,但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属于复苏过程中的高位调整,是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主动调控的预期结果。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并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的同期水平。分季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1.9%,下降到二季度的10.3%、三季度的9.6%,环比分别回落了1.6和0.7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趋缓。从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表明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
2.物价指数逐月走高,通胀预期明显增强。近年来,物价指数走势呈“U”型特点。金融危机爆发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曾达到8%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指数一路走低,2009年曾连续9个月出现负增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逐月走高的态势。今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CPI由一季度的2.2%、二季度的2.9%,上升到三季度的3.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9月份达到3.6%,为近23个月新高。进入四季度以来,物价翘尾因素虽然有所减弱,但通胀预期仍然较强。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流动性和货币条件持续宽松,美元汇率走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攀升,通胀预期升温,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预期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风险加剧,今年以来由于政策打压,大量聚集在楼市、股市中的流动性资金很可能充分释放,加上农产品、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形成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实现全年物价涨幅3%的调控目标难度较大。
3.国内货币政策仍较宽松,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经济增长,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²)同比增幅由金融危机前的约15%猛增到25%以上,最高时达到近30%。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收紧,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正回购操作等回笼了部分货币,并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到20%以下,三季度货币供应增长有所回升。总体上看,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仍然较为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后期国内货币政策取向将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管理,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略有升值态势。自今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势明显,到10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65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特别是9月份以来升值幅度达到2.3%。当前,人民币升值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看,美国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空前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力度,同时还意欲同其他一些大国联手施压。从国内看,外汇占款增加,显示出当前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已“由出转入”,热钱流入趋势明显,而热钱流入又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二)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1.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以来,面对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主产区普遍持续低温、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况,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及农业生产发展。农业部门采取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灾害并减少损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500万亩,总产在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3589万吨,同比增长2.7%。水产品产量3486万吨,同比增长2.5%。预计四季度,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养殖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往年,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一度较为严峻,曾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现象。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订单增多,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农民就业岗位增多,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1~5月,到中部和西部就业的外出劳动力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和2.1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得益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支付劳动者报酬增长10%以上,增速快于上年同期。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增长,进一步显示出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需求较为旺盛。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显示,1~5月,农村外出劳动力月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6.5%。
3.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较高速度增长,平均增速达到7.7%,在这一基础上,今年的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99元,增长8.7%;工资性收入1773元,增长18.7%;转移性收入362元,增长17.2%;财产性收入135元,增长19.4%。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资水平呈现“双增”态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9.8%。三是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全年来看,预计农民增收6%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望达到8%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降至2.94: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同时,农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3%,也比城镇居民增速快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速双双快于城镇居民,10多年来尚属首次。城乡收入和消费关系出现的上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政策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抓紧制定《农业信贷法》和《农村社区再投资法》,明确和强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比例和增长幅度。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一是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二是扩大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加大对订单生产的支持,推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在总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渔民转产转业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定产品、特定产业补贴制度,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为基础,增加标准化生产补贴,探索建立重大技术推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集约化。
3.健全市场调控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构建分品种、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对粮、棉、油、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通过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控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积极发挥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对蔬菜、瓜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及时发布行业供求信息,健全行业自律组织,优化市场贸易环境等方式,引导市场有序平稳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严厉打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避免对农产品恶意炒作引起价格大起大落。
4.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针对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动植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的突出问题,加快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扩大试点,增加品种,提高标准,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综合补贴和农业保险补助制度,降低重大动植物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财政管理中心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4
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指导及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利用乡镇中心工作之余分期、分乡镇对全县“三资”代理业务进行全面培训,培训人员下沉至乡镇及全县361个行政村及社区,继续实行“就地培训”,切实加强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加强对惠农补贴“一卡通”业务人员培训
为使惠农资金及时、快捷、安全到达农户手中,对新增或新换惠农补贴“一卡通”业务人员培训进行业务培训,以便熟悉系统操作,确保数据及时有效安全录入,将资金及时、快捷、安全发放到户。
(三)、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制度建设
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为目的,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管理职能,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廉政建设,确保乡镇财政工作安全有效运行。
(四)、推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更换社保卡工作
社保卡具有就医结算、电子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金融支付等功能,并可以当身份证、就诊卡、银行卡、公交卡使用,社保卡强大的功能可极大方便群众,推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更换社保卡惠意义重大。
(五)、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1、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重要精神、中央、省、市反腐工作布署,以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乡镇财政干部学习教育常抓不懈、使廉政风险铭记于心。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5
分布式 Checksum 交换中心 DCC
,
同时 DCC 服务器间可交换公用的 checksum 数据。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6
宛城区溧河乡中心学校
2012年5月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南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乡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对全乡所有中小学校进行了调研。现将本次调研的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溧河乡有初中2所,小学10所,6个教学点,中学1150人,小学2740人。我乡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坚持政府通知入学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一视同仁对待在我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坚持和落实农村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与“三包”制度(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生管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留守儿童91人,占学生总数的2.34 %,其中小学27人,占29.67%;初中64人,占70.33%。在所有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18人占19.78%,双亲外出73人占80.22%。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交由祖辈照看的81人,占89.01%;交由亲戚照看的10人,占10.99%。(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我乡现有寄宿制学校三所,其中小学一所,初中两所,覆盖人口达 2
1620人,基本能够解决我乡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在这三所寄宿制学校中,共接纳留守儿童69名,占全乡留守儿童总数的75.82%。
近几年来,乡中心学校利用办公经费的20%,统一支配,多半资金用于寄宿制学校改善寄宿条件,使寄宿制学校的寄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我乡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管理问题,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安排好课余活动,特别是课外活动,更要统筹谋划、精密安排,做到有条不紊、责任到人、分工负责,尽最大努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建立了寄宿安全系列管理制度,学校与寄宿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管理。为保证制度严格和全面落实,各校还建立了领导值班制和定期检查制,经常对寄宿部所属的食堂、学生宿舍、学生作息状况、留宿离宿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了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所有寄宿学校为学生安装了免费亲情电话,设立“倾诉信箱”,建立了24小时亲情联系热线,确保了学生与家长间的即时沟通。创设了良好的住宿环境和生活条件。三是专门为寄宿学生免费开辟“与家长视频聊天”服务,确保寄宿学生“静得下心、留得住人、学得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在寄宿学校,加强亲情教育、理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课前温习、课后补习和结对帮扶。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看录像、听听新闻、下下棋类、写写钢笔字毛笔字、背一些古诗、搞一些手抄报、组织几次各种形式的比赛等。
(三)教育教学管理情况:
为了准确及时掌握我区“留守儿童”的所有信息,便于找准每一个“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利于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为了防止“留守儿童”辍学,我们建立了 “留守儿童”动态检测体系。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初,我们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对辖区内的所有“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绘制“留守儿童”摸底情况登记表,对没有上学的适龄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劝学责任包保制,并建立劝学包保工作台账。二是要求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等。三是对“留守儿童”身份发生转变的学生进行统计造册,对新增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批注。四是要求所有信息表格及时上报。
1、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建档和管理情况;
我乡积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信息体系。为全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确保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他们的受教育权真正得到了保障。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要求各学校将辖区内的留守儿童逐一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信息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个人爱好特长,家长或监护人姓名、外出地点、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都要掌握全面,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袋。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情感取向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定时不定时地跟踪记录,及时归档、分类管理,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与管理。
对留守儿童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活动
上优先参与和指导,给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每天挤出一课时与留守儿童交流、每周走访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每月与他们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敦促留守儿童每学期写一封亲情信。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等制度,在学校设立了配有亲情电话、专用视频的“留守儿童之家”,对帮教老师、帮学同伴、帮扶干部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和自护自救等教育开展情况;
我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健康课教学和学科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同时接受心理咨询。三是建立心理偏常学生档案,采取正确引导、对症下药、区别对待、环境干预、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疏导,矫正。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乡学校长期坚持的系列教育内容。为了促使“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原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思想上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我们对“留守儿童”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加强了个案分析和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对这些学生区别对待,提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健康课这个主渠道,深入开展青春期教育。重点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宣传、青春期体征正确认识等。针对“留守儿童”家长教育和关怀的缺失,我乡要求学校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热心家长好老师”主题实践活动:主动为学生解疑释难,帮助学生认识并珍爱生命,促
使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护自救能力差的特点,我们采取营造氛围、强化知识、重视技能的策略有序推进。一是在校园内,广泛运用文化橱窗、校园广播站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二是利用主题班(队)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三是深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应急逃生演练。有效增强了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联系卡》、“三包”、“一对一”教育帮扶等制度落实情况。为了给“留守儿童”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和共同成长的权利,教师就必须付出比教育其他孩子更多的、更艰辛的劳动。而这些付出仅仅靠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建立促进工作落实到位的相关制度。几年来,我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管理中,建立并落实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我乡针对各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把爱心爸爸或者爱心妈妈以及班主任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为了防止留守儿童失学,我乡实行了“三包”措施,即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以此关爱学生,让他们回到课堂。学校校长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能做到三个“一口清”即:人数一口清、信息一口清、管理一口清;班主任能够做到“四个到位”即:信息摸底统计到位、关心学习生活到位、教育服务到位、帮教扶助到位;教师能做到“五个明确”即:包保对象明确、帮教目标明确、包保内容明确、包保过程明确、包保责任明确。
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四)校内外结合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1、构建“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情况;
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实际出发,按照要求,着力打造“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适时开展家庭教育、爱心教育、伦理教育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远去,爱心却无处不在。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
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净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杜绝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受侵害情况。
充分认识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家庭安宁幸福的重要性,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效果“六落实”。要求学校为流动人员的子女打造上学的绿色通道。组织近100名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并实施希望工程资助贫困留守儿童。成立“爱心妈妈联盟”,为留守儿童献爱心,与学校结对帮扶贫困生,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每月对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根治“黄、赌、毒”对孩子的污染。乡文明办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提供优惠和免费服务。乡关工委、综治办联合在学校开展建立青少年维权投诉站活动,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主要问题:
由于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外出流动人口将会进一步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将会进一步增多,这无疑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更多的压力,同时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从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顾孩子的一切。根据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
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如溺水、触电、打斗等时有发生。
四、思考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 9
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
“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学初始我乡就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4、为了每个留守儿童不落后、都进步,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及时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分析得失,查漏补缺。实行“导师”制,给留守儿童都配备了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差异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化学习、适应性教学”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抗挫努力。采取“近距离”的教学方式,经常与他们促膝交谈,用信任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心语式的交流,使他们消除了孤独、自卑的心理,培养自尊、自
信、自强、自立精神。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7
自2003年10月7日,云南省政府决定把大理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之后,大理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6月《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批准后将具体实施。大理一下子走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排头兵。
前景是鼓舞人的,但在大理州1市11县中,绝大部分地区、人口处于农村,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必将严重制约着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更好融入到城市经济圈中,才能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最终实现大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优化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在农村的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依然是弱质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很低,但都不强。工业发展缓慢,而且多处于城市、城镇,见于大理市、祥云、剑川、鹤庆等地,发展较好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三产业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理,在农村旅游业仍然是空白,更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带动作用。而在农业中,经济比例逐年失调,烤烟等经济作物较多,以致粮食面积压缩过大。2005年全州粮食总产12.4亿公斤,比2000年的13.19亿公斤减0.79亿公斤,2008、2009年,粮食总产分别为13.51、13.92亿公斤,均创历史新高,但粮食安全压力依然较大,近年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涨幅高于工业产品价格,说明了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形势。另外,非公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弱,外来投资者均把重点放在城镇,在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不强。
1.2 州内各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从各县市情况看,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云龙、祥云、漾濞、3个县,其他9个县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的县增幅很小,如剑川仅增1.86%,财政总收入下降了10.14。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明显。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9787元,2009年差距扩大至10620元。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占80%农村人口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占总额的38%。
1.3 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产业受市场需求制约,发展困难;受投资能力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培植缓慢,县域经济普通缺乏新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农村虽然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但由于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潜力和优势难以有效地发挥。
1.4 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数量少、质量差、不配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全州耕地面积中有效浇灌面积只有一半左右,且大部分集中在坝区。每年不同程度受旱涝灾害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其中成灾面积占54%,直接经济损失在2亿元以上,又多分布在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2009年,大理州同其他地区一样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加之霜冻,60%以上的农作物受影响,一些山区更是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境地。另外交通能源建设欠账多,现有工程设施老化、不配套,农村尤其山区路况差,交通十分落后。
1.5 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社会组织化强度低
目前,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基地建设上种(养)植规模、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突出,科技服务体系、利益连接机制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龙头企业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培植困难,所以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山区和半山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经营分散,缺少拳头产品的状况十分普遍,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十分低下,加之全州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耕作技术简单粗放,农作物品种单一,致使农业生产效益整体水平不高。
2 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1 思想不够解放,市场经济理念滞后
表现为:(1)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明显,缺乏市场经济理念,商品意识不强,发展思路滞后。(2)没有闯劲,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和冒险精神,怕承担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3)能力弱,缺乏创新思维,招商引资能力低,办法少。(4)服务意识差,目光短浅。因服务意识不强,环境不理想,导致一些重要项目的投资者被逼走气走的事例时有发生。(5)一些干部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坐而论道,好空谈,不尚实践。
2.2 体制创新能力弱
由于全州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商品流通不畅;改革的完善配套不够,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整体经济活力不强;投融资机制不活,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3 加快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体制创新能力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不断破除体制上的障碍,增强体制创新能力。社会向前发展,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世情、国情、省情、州情、县情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不断变化,与时俱进。过去取得的成绩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而今也应解放思想,不断破除前进中的障碍,才能为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目前,在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中,投资体制、融资体制、土地流转制度、用人机制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带来了前进中的一系列困难,使得每前进一步都步履艰难或付出较大代价。
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增强宗旨意识和提高体制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领导干部有较强的体制创新能力,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发展成果。而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树立起宗旨观念,才能有为民创新的热情和勇气,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才能由人民群众共享。首先,应依托各级党校,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培训。不能走过场,走形式,应注重结果。应严格学习制度,加强考勤管理,落实学习成果的考核。党校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应抓住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校的作用。其次,结合对目前打造“1+6”城市群,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深化对州情、县情的再认识,进行思想解放的大讨论,认清存在的现实问题,掌握优势与劣势,研究如何破除各种体制障碍,谋划各地各部门的发展思路。再次,学习借鉴外地的创新思维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可以请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关专家、领导、企业人士等来传经授道,讨论交流,这样有利于大理州各级领导干部开拓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3.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尽管不多,但却是强质产业,而我国乃至大理州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大理州农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多为粗放分散经营,走传统老路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
要按照中央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和构建先进的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两大方面做好规划。(1)当务之急是设立能有效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性组织,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组织者。笔者认为协会作为组织者较为合适,因为它的专业协调性,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使协会能有效成为公司与农户的桥梁,并能较好地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也方便与政府各有关部门衔接,同时还能做好相关政策、法律、信息的咨询服务工作。(2)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中各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方式。通过自愿加入或出租的方式将农户土地统一纳入产业化经营管理中,合理确定农户与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企业应就地优先吸纳农民工,根据长期在家还是间或外出,与之签订相应合同。(3)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宣传、带头作用。多作宣布,有条件的让农民实地考察,没有条件的,可通过观看电视、录像、阅读报纸、邀请企业家做报告、举办展览、现场销售等活动,广泛宣传,动员群众。(4)做好其它相关工作。包括科技、法律、物流、信息流服务体系建设等。
3.3 统筹兼顾,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机制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相关。现代农业需要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专业化加工,都需要工业化的支撑,同时离不开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必须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应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在一起,统筹兼顾,相互渗透,齐头并进,使农产品的价值链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延伸。同时,继续按照城镇体系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结合在一起,在县城建设、中心集镇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城乡差别。
3.4 因地制宜,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各地因自然环境、条件、人力等资源不尽一致,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也不尽相同。应深化对县情、乡情、村情的认识,找准比较优势,完善发展思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成长壮大。如漾濞的核桃、弥渡的蔬菜、宾川的水果、南涧的茶叶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市场范围狭窄、向外辐射力弱等不足,需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做大做强。而有些县缺乏或较少有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支撑,应面向外部市场,从加工、物流、历史文化、旅游等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市场经济中加以培植。
3.5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地理、区位、财力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应下最大力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建设。首先在思想上,应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千方百计筹资,增加投入。应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随着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将一些重点、难点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省的扶持项目当中。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监督,严厉惩治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截留、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把资金管好用好。第三,确定近期重点目标,稳步推进。如在农田灌溉上,力争使坝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即100万亩以上,山区可灌溉或水浇地面积达到35%即不少于70万亩;加强农村道路交通、通讯、饮水、能源等建设,做到村村至少通弹石路,村寨有信号,人畜饮水安全,生产、生活能源有保障等。
3.6 加快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农村中的中小企业或农户,不仅大额的、长期的贷款要求难以得到满足,短期的、小额的融资也普遍困难,而银行、信用社在信贷资金投放中,又倾向于集中资金重点支持优势地区、优势项目、优势企业,导致一般的企业、农户能获得贷款支持越来越少。应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企业运作方式,积极发展中小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提高抗风险能力;鼓励竞争,允许并有条件地支持民间金融的发展,并继续完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等制度,扩大其覆盖面;探索农村信贷担保的渠道,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操作方便的原则,试点探索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实物抵(质)押贷款,简化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健全抵(质)押担保物品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制定和完善农村贷款抵(质)押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2009-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2009-2010年大理州及12县市《政府工作报告》.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12.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 篇8
云计算是IT演进的必然趋势,华为IT产品线从成立开始,就承担着用云计算的技术对数据中心基础架构进行变革的使命。随着华为虚拟化技术和云管理技术趋于成熟,2013年2月,华为正式对外发布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相应的,DCaaS(DC as a Service,数据中心即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IT基础设施服务浮出水面,革新了传统的数据中心交付方式。作为一系列创新的见证人,华为IT产品线数据中心产品管理部部长邓兴接受《互联网周刊》的专访,谈起华为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平方”之路。
“华为IT产品的理念是融合(Fusion),华为拥有开发融合系统的独到优势。IT产品线成立伊始,华为公司拥有的云计算、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产品线,构筑起了华为在IT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面完整的能力。”邓说。正是这种全面的能力,让华为的视野更广阔、更长远。华为早期已经看到IT基础设施走向云和融合的趋势,从而提早布局和投入。
如何通过已有数据中心打造下一代分布式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内的硬件设备被虚拟化后,可以进一步地逻辑池化,并且逻辑资源池可以跨多个数据中心,在逻辑资源池上提供虚拟的数据中心给用户使用,从而将离散、分层、异构的多个数据中心联结成新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这就是华为向全世界描绘的面向未来的云数据中心发展蓝图。
作为华为IT产品线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规划人,邓兴需要担负起提升整个解决方案竞争力的重任。如何牵引华为在IT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中各个产品的竞争力方向,形成合力, 让华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成为业界最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华为在全球不同行业的客户完成ICT业务往云数据中心整合演进,是邓兴和他所领导的数据中心产品管理部的使命。
IT基础设施演进之路
IT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从过去承担计算、存储任务的独立主机,到网络设备出现后的计算集群,再到虚拟化技术成熟后的云计算架构,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走进了随需而变的时代。
邓兴的职业经历紧随IT基础设施的变迁,从网络、存储到数据中心,实现跨领域发展。“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涉及的网络、存储这两个变化最大的领域,正好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经历过。”他说。2002年正值企业网络(尤其是以太网)兴起的时期,邓兴参与从事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开发。后来,随着存储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体系中的地位被逐渐提升,华为对存储产品开发进行投入,邓兴也随之加入了存储产品线,重点开展IP存储网络领域的研究。
谈起工作中经历的IT技术变迁,邓兴说:“数据中心在IT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充满了创新。在网络方面,当时需要用物理网络设备堆叠来满足数据中心大容量计算集群的要求,所以出现了跨多台物理交换机的堆叠技术。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存储产品出现了能够由一个个单独阵列的垂直扩展能力往水平扩展的创新技术,也是由于这种能力,华为新一代的存储系统既能够适应传统业务系统垂直的烟囱式的建设,也可以满足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大规模存储资源池的建设。”
从网络到存储最后走向数据中心,对华为和邓兴来说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华为在服务器领域的积累同样深厚,据邓兴介绍,华为的服务器已投入市场十余年,经受了全球顶级运营商的苛刻检验。华为在网络、存储以及服务器的积累,形成华为IT产品线今天在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方面的融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华为推出下一代面向云架构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
华为DC2:面向未来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
华为在业内率先提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的技术理念和架构,除了华为已有的优秀硬件产品,还有来自软件的创新技术:FusionSphere、CloudFabric和ManageOne。
FusionSphere是华为的云操作系统,包含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引擎,把物理设备虚拟化后,构建一个跨物理数据中心的统一资源池;CloudFabric是以华为的数据中心交换机CloudEngine为基础,结合SDN与Overlay,以及华为在传统广域网的优化,形成的一个整体端到端的数据中心网络;ManageOne是统一的云数据中心管理,在数据中心资源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云服务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的数据中心。
“虚拟化逐渐成熟,数据中心各物理设备被逻辑成虚拟设备,实现一台设备到一个集群里资源的共享和调度。随着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出现,软件定义从单独的服务器设备,发展到软件定义的网络,软件定义的存储。再结合云数据中心管理调度,就可以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邓兴说。
对最终客户来说,使用DC2中的虚拟数据中心比过去使用物理的数据中心更便捷。最终用户不用关心物理资源的位置,只需提出对数据中心服务质量的要求,包括安全、可靠性,网络带宽、计算能力等。“根据要求通过统一的策略和算法得出资源分配调度的方案,然后把对应的逻辑资源池的资源分配给客户。客户在使用整个虚拟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资源能力进行调整,也可以自由地安装应用和软件。”
邓兴进一步说:“这个虚拟的数据中心包含计算、存储和网络这些单元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网络连接关系、安全管控关系,还有管理维护的能力。”
“物理数据中心是一个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对于企业CIO,DC2最大的价值是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和效率。”邓兴提到,面对不断增长的IT需求,DC2能够帮助企业摆脱传统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和管理周期的问题。“DC2不是把现有的物理资源推到重来,而是在现有物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云计算、SDN和数据中心软件管理的能力,和一小部分硬件,把分散的物理数据中心整合成逻辑的资源池来支持IT应用,实现对数据中心资源治理变革,提高了客户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用户的投资。”
开放合作是华为DC2的基因
IT变化之道,映射到技术上是融合,映射到产业上便是开放。DC2在最初的设计上就考虑到平台的开放性。邓兴介绍说,DC2在设备层、云操作系统、业务层都是解耦的,这样做同时也是为客户考虑。例如统一的云服务平台,除了支持华为的FusionSphere以外,还可以接入第三方的公有云,通过对接可以让用户在业务负载峰值期间使用公有云资源,帮助节省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自有资源的利用率。2013年11月,华为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这是中国厂商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华为也是Hadoop的领先贡献者,在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担任重要职位,比如DTMF、ONF等等。同时华为数据中心管理系统ManageOne可以兼容业界主流厂家的云操作系统和中间件。
邓兴说:“华为在云数据中心主要是聚焦在云数据中心的IT基础架构平台领域,如云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FusionSphere就是研发投入的重点,其他的应用软件和行业相关软件和设备,则是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进行集成测试,构建起云数据中心上的生态链。”
华为在企业业务上坚持“被集成”战略,IT产品线专注IT基础架构这一层,对上层应用和行业专用系统,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提供解决方案。截至2013年底,华为数据中心产品线共有400多家合作伙伴,邓兴强调:“DC2是华为整体的云数据中心框架,只要是华为云平台上能够兼容或者合作的方案,在DC2都是可以支持。”
DC2聚焦政企和电信运营商客户,提供灵活的方案组合
谈到DC2的使命,邓兴首先概括了面向未来IT基础设施的三种应用场景:
第一种针对中小型企业用户,它们依赖公有云,华为为这样的客户提供了能够接入云端的一体化MicroDC解决方案:一是客户的主要IT能力来自公有云;二是客户从安全和性能的考虑,需要将一部分IT系统放在本地。这种分布式微数据中心的方案可以是一个柜子甚至是一个盒子,如FusionCube这样的一体机产品形态。
第二种针对政府和大企业,它们会把非核心的IT基础设施以公有云或者托管的方式来实现。例如美国政府IT基础设施的新建基本上转向云托管,只保留核心业务系统在内部机房。华为针对这样的客户不仅能提供对内的运营服务,还能够接入公有云进行弹性调度构成混合云的解决方案。
第三种针对运营商,即那些能够把IT基础设施作为云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的运营商,包括传统的电信和IDC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华为将会为电信和IDC运营商提供完整的公有云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支持分布式部署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由上述三种场景不难看出,能够完整地发挥DC2能力和价值的领域,将是政府、企业和运营商大客户,华为DC2的发力点也正在这些客户身上。
邓兴表示,DC2还是一个云数据中心的参考架构,基于该架构用户可规划设计成适合其业务发展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他说:“以数据中心网络为例,客户在数据中心建设时会考虑网络独立建设。那么分布式云数据中心中与网络相关的可以单独形成网络的产品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也能够提供FusionCube这样的能够快速交付的融合一体机的产品,非常适合中小型规模公有云的资源池建设。DC2是面向未来云数据中心的框架,是可以横跨多个不同产品领域并实现落地的解决方案。”
【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分布】推荐阅读:
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计划09-03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经济08-28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10-25
农村水利经济08-01
农村合作经济10-28
经济发展农村经济06-23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09-22
农村经济贫困05-11
我国农村经济06-02
农村经济组织06-04